雲林縣大埤鄉不同祖籍地客底聚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陳逸君、顏祁貞,《大埤客底文化誌》(雲林:雲林縣大埤鄉公所,2023),頁9-13整理、繪製得。
說明:1、不包含再移民之客底聚落。2、底圖為《臺灣堡圖》(1906)。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語言沒了,文化也沒了!」挽救詔安客語凋零危機
作者 劉文珍
2022-05-15
李秉璋主任從民國96年開始積極投入詔安客語的傳承任務,圖為他擔任2020詔安客才藝競賽評審。
「語言沒了,文化也沒了!」挽救詔安客語凋零危機 | 劉文珍 / 教育新亮點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nAPhb
在台灣,「詔安腔」是客語五種主要腔調中相對少人使用的一種。雲林西螺農工圖書館主任、同時也身為歷史老師的李秉璋表示,根據客委會的調查,目前還能使用詔安客語的人,可能只剩下7、8千,甚至更少,人口凋零、少子化都是原因。因此,他從民國96年開始積極投入詔安客語的傳承任務,獲得109年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以及110年「推動客語教學語言獎勵」。他擔心,詔安客語消失了,文化沒了,客家認同也沒了,那就什麼都沒了!
認真說「客事」,保留詔安文化
西螺農工高一的廖姿婷,詔安客語說得很溜,可以從頭到尾用詔安腔自我介紹。問她為什麼要學客語?她的答案很有趣:「就是另類的成就感吧!就跟你會英文,可以去跟外國人自然交流是一樣的。」
廖姿婷同學是全國語文競賽客語情境式演說優等學生,在學校,她可以用流利的詔安客語和圖書館主任李秉璋互動交談。她說,自己從小和阿公、阿婆說話就是用客語,即使和弟弟平常會用國語聊天,但碰到長輩,還是會自動切換回客家話。
廖姿婷同學是全國語文競賽客語情境式演說優等學生,在學校,她可以用流利的詔安客語和圖書館主任李秉璋互動交談。
李秉璋主任表示,雲林的詔安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二崙、崙背和西螺,然而連這些地方,現在都已經很少會說詔安客語的客家人了本來有18村的二崙鄉,只剩3個村子會講詔安客語,年輕一代更是如此。畢竟對許多人來說,相較於母語學習,學英文等外語才有助於加強競爭力,很少人願意花時間投入使用人口少、又只局限於小地區的母語方言。但是李秉璋主任認為,母語是一種文化傳承,當你再也不是客家人,自我定位、自我認同就會產生危機。
李秉璋自己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從小講客語,卻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講的是客家話,血緣上有客家的傳統;也因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講客家話,愈了解後,危機感愈重。
正因為如此,他積極從家庭、社區和學校三管齊下,推廣詔安客語。家中的父母與長輩是母語學習的第一步,像是從小就和阿公、阿婆一起睡的李芝靚,目前是小學老師,她說自己聽著阿公阿婆聊天長大,詔安客語就像是她的搖籃曲,而客語聽力也是從這裡磨練出來的。
她認為,學習語言一定要營造出環境,生活中跟她相同年紀的人沒有幾個人會講詔安語,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練習,頂多在家裡跟家人講幾句簡單的客語,也因為使用度不高,要學還真的不容易。
因此,語言學習的下一步就是推廣到社區。李秉璋主任表示,當地「貓兒干文史協會」的楊永雄總幹事努力用心的推動詔安客語,由李幸妃老師開班授課,每個禮拜都有中級暨中高級認證的研習課程,學生參與客語認證的成績還不錯,只是人數並不多。
至於學校也是一大助力,50多歲才知道自己是詔安客的前來惠國小校長廖忠良,笑說自己年紀大了才開始學「客事」(詔安話的客語之意),他之所以這麼努力,因為擔心「客事」消失不見了!廖校長也認真在90%是詔安子弟的學校推廣詔安客語,並且與貓兒干文史協會、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希望當成發揚詔安客的文化種子,進而傳承客家文化。
李秉璋(圖左)認為客語傳承要從家庭開始。
使用度不高,推廣詔安客語成難題
不過,李秉璋主任很憂心,因為目前雲林推動詔安客語的學校愈來愈少。國小部分在崙背有崙背國小、東興國小;二崙鄉有三和國小,來惠國小和二崙國小;但到了國中就只剩下二崙國中和崙背國中,而且是以社團方式來開課,到高中也只有西螺農工開過社團課。他認為,以社團方式教授詔安客語很難著力,畢竟一個學期只有8次課,能學到多少東西?
他建議,像高雄市在國中教育會考中採計本土語言認證,提升學生學習本土語言動力,其他縣市也可以跟進,不論客語、閩南語或原住民語,通過認證的學生就在升高中時採計加分,提升學習誘因。
除了推動教學,李秉璋主任曾參加96年客家電視成立的配音人才培訓班,包括大埔、饒平、詔安三種腔調,為卡通、布袋戲配音,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讓更多人認識詔安客語。此外,也加入客家語六腔辭典編輯寫作,和客委會的中級、中高級認證教材,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傳承詔安客語。
文史工作者李坤錦說,詔安客的困境在於人數少,而且居住環境是四面被閩南人包圍的「方言島」,說「客事」的機會愈來愈少,讓詔安客很容易消失。他希望詔安客家人要認真的說「客事」,才可以保留詔安文化。「語言沒了,文化也沒了!」挽救詔安客語凋零危機 | 劉文珍 / 教育新亮點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nAPhb


詔安客家文化節越晚越熱鬧 崙背千人舉澹仔火迎暗景  2019年「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詔安客家人
記者蘇榮泉、郭春輝/雲林報導 -2019-09-08 14:12:08
詔安客家文化節崙背登場1   https://t.ly/OvW2D
▲縣長張麗善與鄉長李泓儀帶領來賓及民眾舉「澹仔火」踩街,場面熱烈。(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為期一個月、已列為客庄12大節慶的「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7日晚間在崙背登場,吸引數以千計鄉親到場,縣長張麗善、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等一同點亮「澹仔火」來迎暗景,象徵薪火相傳,也意味開始「顧更」保護家園;隨後大家高舉澹仔火往市區踩街。
7日晚詔安客家文化節開幕,特別結合舉火把與七嵌武術相結合,在串連崙背、二崙、西螺等鄉鎮公所及在地社團、7大宮廟、8所學校共同規劃了具詔安客家特色之10大主題系列活動,縣府特邀請全國民眾,歡迎未來一個月到崙背、二崙、西螺等鄉鎮來作客,體驗詔安客家人好客的熱情。
▲全體來賓齊心點燃澹仔火,象徵薪火相傳。(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縣長張麗善指出,詔安客家文化在雲林推動成果,包括將武術扎根,客家語言及生活方式之推動與保存,尤其今年文化節熱鬧空前,她建請客委會要多重視少數族群,讓詔安客家文化持續傳承,也歡迎全國民眾未來一個月到雲林客家庄感受客家人的熱情。
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對詔安客家文化一年比一年熱烈相當欣慰,他說,詔安客家文化的推動如此成功,證明未來客家文化同樣能推向全台灣,為了讓客家文化更落實在台灣,政府已將客家話列為國家語言,未來將全面推動,讓更多人認證說語,未來政府將把客家話將從學校落實起,因客家語言是從學校被趕出去,我們要從學校找回客家語言。
在各界來賓一同點燃「澹仔火」象徵薪火相傳後,數以千計民眾紛紛手持澹仔火開始往立場踩街,長長的火炬讓暗黑迎向光明,徵象客家人透過澹仔火的火光「顧更」保護家園,抵禦土匪。
千人舉「澹仔火」,火炬讓照亮崙背暗夜。(圖/記者郭春輝攝,2019.09.07)
文化處長陳璧君說,每年的這個時候,整個雲林就充滿詔安客家氣息,活動非常豐富,有七嵌港尾武術傳奇話劇表演、詔安客語布袋戲、七嵌武術老中青匯演、百位細子齊打武術、七嵌武術紀錄片、火把舞及在地詔安藝文演出等,現場也有許多可以體驗詔安客庄生活的工藝DIY、客語闖關及古早味客家美食免費品嚐,充分展現詔安客家文化特色。  https://t.ly/OvW2D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 - https://goo.gl/YG3qUI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渡海證明單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雲林莿桐林家-林本家族-詔安客語客家人在臺灣/林本,莿桐最後的望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U4Kcp


詔安縣主要通行閩南語之漳州話中的南部腔調,北部也有部分鄉鎮通行客家話。
詔安閩南語
詔安縣城以及周邊的鄉鎮主要通行詔安腔閩南語。全閩南語鎮包括南詔鎮(縣政府所在地)、四都鎮、橋東鎮、梅嶺鎮、深橋鎮、西潭鄉、建設鄉、金星鄉、白洋鄉和梅洲鄉。
太平鎮和紅星鄉主體說閩南語,但也有部分人說詔安客家語。
客家語
詔安縣北部的秀篆、官陂、霞葛是純客家語鄉鎮。太平、紅星部份講閩南客家話。台灣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的詔安腔客家話即源於此。台中市西屯區北屯區也有詔安客家人廖朝孔的後代,後成為福佬客,同化為福佬人。由於位於詔安縣,在語言上又把此區客家語稱為詔安客語。
詔安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rctNJ9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福建詔安客家遷臺史話
2010-03-18 10:18     來源:臺胞之家網     編輯:徐維彬
  詔安客家遷臺史話導讀:
  詔安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現有客屬人口逾15萬。歷史上,這裡有39個姓氏近3000客民東渡臺灣開基創業,繁衍族裔約60萬人。儘管海峽阻隔,歲月移易,兩岸客家卻一代接一代演繹著感人的親情故事。
  篳路藍縷 墾辟蠻荒
  據詔安客家族譜,諸姓皆由中原經汀州客地輾轉入詔。呂氏來得較早,在南宋年間,陳、遊、黃、林姓是在元代,其他族姓則在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客家人之所以復遷赴臺,主要由於經濟原因。當客家人到詔安時,縣內宜耕之地多有宿主,可供落腳的,唯有溪流上游山高水冷的貧瘠之處,其艱苦可想而知,而島上卻有大片待開墾的沃野,加之詔安與臺灣僅一水之隔,人們為求生存圖發展,便引親呼朋冒險渡臺。
  客民到臺可推及元代,而人數較多的是在明末至清中期。明崇禎三年(1630年),閩南鬧饑荒,福建督師熊文燦招募饑民,“一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船載至臺灣,令在西岸南端芟舍開荒。當時鄉人應募者包括客姓遊、呂、邱氏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揮師收復臺灣,官陂張、廖等姓氏將士並眷屬、鄉親數百人隨之屯墾臺南。其後,鄭經部將秀篆人遊廷院率領遊氏子弟兵轉戰興化一帶,兵敗身亡,所部退踞島上。其子遊一涵及部屬在宜蘭番割田、北角莊、桃園南聖角、臺北三貂嶺等地解甲歸田。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領臺灣後的“集流亡,墾荒地”,到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允許移民從東南沿海搬取家眷,及乾、嘉年間允許沿海居民赴臺,詔安人皆有加入。如秀篆的遊氏、王遊氏、邱氏和官陂的廖氏、張廖氏以及秀篆、霞葛的黃氏,數代皆有人跟進。
  清政府亦曾多次禁沿海民眾偷渡或無照攜眷入島,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於沿海起航點甚多,官府防不勝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廖朝孔、廖朝問、廖朝路三兄弟與堂兄弟廖朝近、廖朝廳一行5人,冒著禁令,攜帶乾糧、種子和工具,乘孤舟登臨臺灣二崙。如今雲林縣二崙、崙背鄉有80%以上的客家人,是全臺灣詔安客家人最多的地方。
  昔時渡臺以帆船為運載工具,若遇狂風暴雨,則船翻人亡;姦頑客頭恐汛口覺察獲罪,將人趕入倉中封釘倉蓋,船駛至距岸尚遠的沙汕,便趕渡者離船,行人若陷入淖中,漲潮則溺水而亡。天災人禍,使得遷臺之旅險象環生。涂氏族譜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最後只有一人登陸的記載。即使平安登岸,還可能因初辟時草深林密瘴氣熏蒸不幸罹病,或為野獸毒蛇所傷,無處求醫殞命;墾殖中也可
  繼往開來 功業風流
  在開發臺灣的活動中,為應付險惡環境,便於大規模拓墾,移民往往同鄉、同姓居於一處。有的同鄉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臺南的“詔安厝”、雲林的“詔安裏”、臺南的“新營鄉”、金門的“丹詔村”。官陂新坎村有個圓形土樓“井頭樓”,村民在臺灣新居地也建起一個規模相似並以“井頭”名之的土樓。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劉厝、許厝、沈厝寨等,據臺灣有關的資料,詔安人聚落如此命名的有80多處。
  比同鄉、同姓聚落較晚的是同宗血緣聚落,這一般須經人口數代繁衍才能形成。桃園縣大溪鎮月眉裏“李金興”家族,就是一個較典型的個案。該家族開基祖李善明,康熙末生於秀篆鄉大坪村,乾隆年間率妻黃氏及5個兒子渡臺。起先幫人挑豬肉,後來自己賣豬肉,積攢了一點錢,便遷到今大溪鎮美華里墾田耕作。其子先抓30歲到月眉闖天地,不幸41歲早逝,其妻廖氏帶著3個幼兒努力撐持。待兒子長成,適逢大溪作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商埠進入繁盛的時期,長子李炳生以所産米谷經營米業,又購置帆船,往返于臺北、大溪之間載貨行商,後再購地興建了今和平路街道。歷經數代,該地已成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小區域。
  經過數百年,在臺客姓有的已成泱泱大族,張廖氏人數約35萬,在臺中市、臺中縣和雲林、臺北、南投縣;王遊氏人數約11萬,在宜蘭、桃園、彰化、臺南縣和臺北、基隆、桃園、臺中、高雄市;黃氏3.5萬人,在桃園、臺北、彰化縣;李氏3萬多人,在桃園、宜蘭縣和基隆、臺北市;還有林氏約2.6萬人;邱氏2.3萬;呂氏1.5萬;程氏1.3萬。資料表明,臺灣遊氏人口以詔安佔大宗,呂姓則秀篆居第二位。
  客家鄉親渡大海入荒陬,胼手胝足,瀝血流汗,將滿目蠻荒之地開闢成片片田園,為島上經濟的開發做出了貢獻。秀篆鄉遊氏的一部,早年開基彰化縣大埔厝,光緒五年(1879年),遊永明等5人自大埔厝遷埔裏社四角城“開發墾農”,八年後,遊龍發、遊坤士等又從四角城遷出,到一個叫“水蛙堀”的山間小盆地,“奮力拓耕山火田”,將這處很難開發的荒地變成良田。移民帶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種苗,在臺灣優越的自然條件下生根開花結果。西螺張廖族人所産的大米、蔬菜飲譽臺島。米、糖是清代臺灣大宗的商品,詔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興”經營米業的成功範例,在糖的加工方面,則帶去了家鄉的技術。客家移民的後裔,廣泛分佈于臺灣各行各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界皆有 
  念祖懷鄉 親情綿長
  在大時空遷徙的歷史背景下,客家人頗注重保留自己的方言習俗,熱衷傳承記錄著家族來自的譜牒、郡望 、昭穆、堂號。客家人去臺大多帶上祖宗香火牌位,開初是在簡陋茅舍中置香案禮拜。到清末,人丁漸漸興旺,血緣聚落略具規模,興建祠堂風氣漸盛。日據時期,返鄉祭祀受阻,各家族更熱衷於此。到如今,舉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設。官陂張廖氏屬一嗣雙祧的獨特姓氏,建祠30余座。雲林縣張廖氏聚居的西螺鎮福田裏,有一座“崇遠堂”,族人年年舉行春秋兩祭及迎神賽會,散居各地的族姓宗親屆時共聚一堂。各個族姓去臺時,往往留人在詔安承繼祖業,奉祀香火。臺灣遊氏、王遊氏1991年集資200多萬元,將西洋、東升、龍潭、埔坪、上井等詔地祖祠修葺一新,翌年又集資重建佔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20平方米的“盛衍堂”。20多年來,臺灣鄉親族人捐資修建宗祠、校舍、道路的不勝枚舉。
  客家人重視生命本源,鍥而不捨修譜的情狀,亦頗感人。返鄉抄譜續譜的人,帶著族人的囑託找到祖居地。經故鄉族老確認關係後,照例要舉行祭祖、迎親儀式,再行抄錄族譜的存本,並續記遷臺族人的情況。修成將新族譜置於列祖列宗神位前,由抄續者主祭,族親陪祭。據美國猶他家譜協會在臺灣所做的田野調查,詔安有353部族譜,可見移民修譜熱情之高。臺胞林先對此感慨良多,以“詔安”兩字藏頭,作詩曰:“詔海通臺陽,萬派同流,豈非一本;安山繞角板,千枝一樹,總是同源”,以此作“修譜紀念”。
  客家人“從唐山到臺灣”,其間在詔安少則幾代多則十余代,對祖地宗親感情彌深。20多年來,到詔安尋根祭祖、探親訪友、旅遊觀光、進香拜神的客屬臺胞約2萬人次。單是遊氏、王氏組團回鄉就近80次。雲林縣近年來每年舉辦“詔安客家文化節”,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兩岸民間還開展了幾次聯歡活動。同時,詔安縣幾次組團赴臺舉辦書畫展,雲林縣亦幾次來人收集客家資料。(詔安縣臺聯)


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情形            作者::李坤錦
(一)       
張廖、李、鍾、沈姓篇                 0915835208
詔安客家原鄉與姓氏
   詔安縣地處福建省最南端,該縣的西北部山區有五個鄉鎮連成一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 設置詔安縣,當時是從漳浦縣的二、三、四、五都析出的,客家人聚居地基本棣屬二都。
現建制是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紅星五鄉鎮。講客家話的共有58個行政村,650個自然村,人口158000多人,總面積410平方公里,占詔安全縣人口58萬的四分之一,占全縣土地面積1247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
   目前生活在詔安二都客家族群,大都是從元至明初年間,由客家祖地福建西部汀州府各縣遷來。依據漳州市政?2007年7月編篡、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漳州姓氏》一書的資料及實地調查情?,現把較大族群列表介紹如下:     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情形 | PeoPo 公民新聞 - https://goo.gl/wn2MmU
  詔安縣大族群姓氏源流分布情況表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
詔安客家文化節 雲林火龍迎客庄
2017/09/20 10:32
圖/中央社
詔安客家文化節即將登場,雲林縣政府文化處今天表示,今年以「火龍迎客庄」開場,從10月1日至28日展開中秋節與四個週末假期八項系列活動,帶引民眾賞遊崙背、二崙、西螺。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上午在崙背詔安客家文化館,舉行「2017客庄12大節慶—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記者會,推出「秋遊雲林迎暗景,火龍遊客庄祈福」系列活動。
雲林縣副縣長丁彥哲告訴中央社記者,客家先民到雲林開墾,為了守護家園、防禦盜賊的侵擾,村民在夜裡拿著火把「顧更」(台語守更),隨著社會變遷,舉火把守更已非防禦村莊,卻成為居民共同記憶的「中秋節迎暗景」習俗。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長林孟儀指出,今年詔安客家文化節以「火龍迎客庄」開場,10月1日千人踩街,民眾可創作屬於自己的環保祈福紙火把,隊伍從崙背鄉港尾村水汴頭社區、枋南社區等地出發,最後集合崙背市區會場,盛況可期。
他指出,10月1日至28日系列活動,有火龍遊客庄、七崁武術風華西遊記、鐵馬探秋深訪客庄、八大社客家美食展、來惠社區巡禮真心色、秋遊西螺踏客庄、二崙好客遊湳仔慶三和、西螺七崁詔安古禮文化祭等。
林孟儀表示,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邀請民眾秋遊詔安客庄,參加客味十足的精彩藝文展演,體驗詔安客家民俗文化之美,相關訊息歡迎上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網站、客家委員會客庄12大節慶網站查詢。(中央社)
更新時間:2017/09/20 10:42
----------------------------------
【李新隆 雲林崙背】
2016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的系列活動「八大社客家鈴聲響」,8日在詔安客家文化館舉行,主辦單位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以詔安八大社為主題,展現8個客家聚落各自的特色,雖然天公不做美,仍引吸不少鄉親冒雨參加,一同體驗詔安客家文化。
村民男扮女裝在舞台上賣肉粽,一旁還有人在練武,崙背鄉樂齡學習中心,展現農村的客家風華,另外二崙鄉的大同村,過去舊稱「頂番社」是平埔族貓兒干南社的所在地,村民也特別盛裝打扮,展現早期地方的文化。
二崙鄉大同村長 鍾金源:「這顆印章根據了解,是清朝(皇帝)所賜,等於是現在所說的官印,是賜給當地頭目的官印。」
為了呈現詔安八大社的文化,雲林縣貓兒文史協會在詔安客家文化館舉辦「八大社客家鈴聲響」,藉由村民的表演以及著年廟會模型展,讓民眾對八大社有初步的認識。
貓兒干文史協會總幹事 楊永雄:「八大社的社區裡面的特別,我們在今天做呈現,我們有一些靜態的展覽,最主要還是在呈現,我們整個八大社這幾年來,我們在推廣一些,比較重要的文化內涵。
雲林縣文化處長 林孟儀:「雖然時代的變遷,可以它傳承的意義,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保存及發揚,所以今天客家12大節慶,也特別有這個活動。」
除了白天的活動之外,晚上還有客家舞劇以及山狗大後生樂團,表演最新創作的客家樂曲,主辦單位表示,希望藉由八大社活動,喚起民眾重視並且保存,地方固有的傳統文化。


詔安秀篆黃姓淵源於“黃久昌”

第一個在霞葛墟擺攤的人,後來發財了嗎? - 雪花新聞 - https://goo.gl/9KtnFB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始祖黃雲龍,官至廣州刺史,共生九子:久昌、久隆、久茂、久盛、久美、久善、久安、久康、久興。(注:久昌兄弟依考證父改黃雲龍,以上略,見欄從黃氏族譜看化公派族譜關於“黃潛善”的記載經歷了奇異的“演變”歷程說明)
按饒平黃氏更改黃潛善為黃雲龍,世系如下:
黃雲龍生九子,宋末明初裔孫先後入饒開基。
長子黃久昌裔孫明朝中期入饒,派衍浮山漢塘鄉等地。
次子黃九隆裔孫明初入饒,派衍三饒徑口。
三子黃久茂裔孫黃當保、黃均智元末入饒,派衍錢東尖峰山下,下浮山、上浮山、水帽。
四子黃久盛裔孫明初入饒,派衍九村坑子裡、饒洋黃金塘、上饒營前。
五子黃久美裔孫明初入饒,派衍汫洲、汫西。
七子黃久安生三子,黃建饒、黃建和、黃建聯,長子黃建饒,元延佑元年(西元1314年)入饒,派衍三饒道韻鄉、新塘鎮烏洋村,三子黃建聯第六世孫黃壽夫入饒,黃壽夫第五世孫黃茂林生四子,遷黃岡漳舖前港墘鄉。
八子黃久康之三子黃祺潭,元末自循州入饒,派衍東界大埕。
九子黃久興之次子黃名言帶其侄(兄黃果之子)黃有聰,宋末入饒,先居弦歌都嚴寨裡,後黃名言承嗣餘家,改名余英。
考詔安秀篆黃姓淵源於“黃久昌”,又按饒平黃氏黃久昌裔孫明朝中期入饒,派衍浮山漢塘鄉等地。“浮山漢塘鄉”恐指“詔安烏山”及“秀篆煥塘村”,尚屬與今秀篆黃姓祠堂秀篆煥塘村有淵源。
以下以黃雲龍為一世,世系如下:
二世祖黃久昌,雲龍之長子,妣何氏,生五子:永公、世公、德公、澤公、全公。
三世祖黃德(梗全),久昌之三子,妣尤氏,生三子:十郎、十一郎、十六郎。
四世祖黃十六(號潭),德公之三子,妣梁氏,生五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
五世祖黃念二(字國章),十六郎之次子,妣廖氏,生三子:念六郎、念七郎、念八郎。
六世祖黃念八(小五公),念二郎之三子,妣李氏、繼妣張氏,生六子:均用、均德(千五郎)、均任(千六郎)、均應(千七郎)、均仲、均政。
七世祖黃均仲,念八郎之五子,妣蔡氏、繼妣江氏,生九子。均仲遷居象牙(今漳浦縣象牙鎮)後居北山(今漳浦縣城北郊)。九子各有遠志,分別創居各地。
八世祖黃九郎,均仲之九子,妣鄒九娘,九郎自北山遷廣東饒平柏嵩村,後又遷秀篆,為秀篆開基始祖。墓地在饒平岩下,名“長龍”,每年清明均有祭拜。
以下以黃九郎為秀篆一世,世系如下:
黃九郎,妣鄒九娘,生九子,稱“九大房頭”如下:
長房:黃端(二十八公),妣張氏大娘、次妣呂氏十娘,居龍嶺下碓邊,生三子。
次房:黃正(二十九公),妣關氏三娘居東坑,生一子。
三房:黃明(三十公),妣簡氏三娘居路下、楊梅堂,生二子。
四房:黃仁(三十一公),妣巫氏娘(失傳)。
五房:黃安(三十二公),妣鐘氏廿四娘居伯公前,生三子。
六房:黃聰(三十三公),妣江氏大娘居南洞,派下去台灣。
七房:黃義(三十四公),妣江氏十五娘、次妣賴氏十七娘,居塘尾祖屋,生二子,分居黃屋壩、塘尾。
八房:黃賢(三十五公),妣林氏二娘,居坡下坪,生二子。
九房:黃信(三十六公),妣朱氏六娘,居柑樹下、蕉頭背,生二子。
以下以黃九郎為秀篆一世,五房黃安派世系如下:
伯公前派世系(五房黃安公世系)
秀篆一世祖:黃九郎公,妣鄒九娘,生九子。九郎公開基秀篆。
二世祖:黃安(三十二公),九郎之五子。生三子,後分三屋。長,前屋居伯公前;次,園屋居伯公前、墩上、母斜(嫲輋、嫲畬);三,背屋居彩山、大麻崠等處。公葬木槽坑,妣鍾氏廿四娘葬紅花嶺。
三世祖:黃四十二公,妣賴氏十九娘,生一子,七十一公。
四世祖:黃七十一公,四十二公之長子,妣徐氏十娘,生一子,十公。
五世祖:黃十公,七十一公之長子,妣張氏九娘,生一子,九十公。
六世祖:黃九十公(純樸),十公之長子,妣張氏三娘,生一子,念七公。
七世祖:黃念七公(萬德),九十公之長子,妣羅氏二娘、次妣簡氏九娘,生一子,念八。
七世祖:黃念八,念七公之長子,妣李氏大娘。
以下以黃九郎為秀篆一世,七房黃義派世系如下:
煥塘村黃屋壩、塘尾派世系(七房黃義公世系)
秀篆一世祖:黃九郎公,妣鄒九娘,生九子。九郎公開基秀篆。
二世祖:黃義(三十四公),九郎公之七子,妣江氏十五娘、次妣賴氏十七娘,生三子,長子派下在台灣;次子三公守祖;三子黃五公,生二子,均失傳。義公葬羅屋坪山,妣江氏與公附葬,次妣賴氏葬塞頂背。
三世祖:黃三公,三十四公之次子,妣田氏三娘、次妣張氏大娘,生三子,長子元佑;次子元景(派下開廣東普寧漢塘埔);三子元端(移居霞葛坎下,後移饒平水尾、東頭)。三公葬洋厝嶺田面,妣田氏與公附葬,次妣張氏葬洋坑口。
四世祖:黃元佑公,三公之長子,生一子,六十公。
五世祖:黃六十公,元佑公之長子,妣卓氏九娘,生一子,廿八公。六十公葬冠帶於塘凹背橫路面科子唇,妣卓氏附葬。
六世祖:黃廿八公,六十公之長子,妣呂氏娘,生一子,廿七公。廿八公葬塘尾大廡裡,妣呂氏附葬。
七世祖:黃廿七公,廿八公之長子,妣林氏十娘,生三子,長子近湖;次子近(或進)居;三子近泉。廿七公葬葬塘尾大廡裡,妣林氏葬於石牌頭路唇。
八世祖:黃近湖公,廿七公之長子,生一子,高唐公。
九世祖:黃高唐(號仰賢)。
秀篆黃氏宗祠坐落於詔安縣秀篆鎮煥塘村黃屋壩。內供奉秀篆黃氏開基始祖“九郎公”、“寧化石壁祖”、九郎公之父“均仲公”。原建築由門樓、前廳、中間帶天井,上廳主殿組成,左邊門過帶一廂房,由土木斗拱式結構建築。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正殿面闊二十米,殿內均為圓、方形圓木、石柱,下置青石鼓形柱礎,門枕石浮雕花。屋頂雙龍戲珠剪粘。秀水“簡下彼”段在門前向東流去,秀篆黃氏“開元院”在其東南。
秀篆黃氏字輩依據桃園大園埔心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煥塘村黃屋垻步高樓黃氏族譜記載,第一世起算「元」,字輩如下:
元欽萬國定封疆,億庶超群奕世昌。
重義興仁崇政教,榮華富貴耀宗枋。
照明日月乾坤泰,珠玉田財大發芳。
為官拜相朝天子,金榜提名永代揚。
桃園大園埔心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煥塘村黃屋垻步高樓黃氏族譜載:“我祖居七房歷居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黃屋垻步高樓,道光年間十五世祖昌公夫婦攜沈氏曲娘渡台,初居竹北二堡內,旋至五塊厝(桃園縣大園鄉建國九村、下內定),後十六世祖諱根火、根木(石蘭)兩公置田產於大園埔心,並建廬舍定居……..建墓於桃園縣蘆竹鄉外社村。
另外,據詔安縣秀篆鄉垻(壩)熾昌堂《黃氏族譜》載:九郎公傳九子,稱“九大房頭”。遷台者有:
長房十二世,奕標攜妻帶子往台灣,奕奇及二子,奕心帶六子,全家去台。
二房十二世,奕選,全家遷台。
三房十二世,奕知、奕特、奕勳,遷台。
四房十二世,奕瑳、奕壬,全家遷台。
五房十二世,奕賜、奕升、奕主、奕村,攜妻帶子遷台。
五房十三世,世肇、世然、世魏等37人遷台。
五房十四世,昌 、昌潛、昌楓等12人遷台。
五房十五世,重腰、重魯、重敏等20人遷台。
五房十六世,義濟遷台。
以上,遷台住桃園南興莊、更寮下、宜蘭土城莊等地。
福建詔安與平和黃氏世系- 秀篆論壇- 福建客家網- 福客網|閩西客家網|龍巖客家網|漳州客家網|平和客家網- From kejiale.cn - https://goo.gl/cS2ZQN


埔心 埤霞 黃家古厝 (繼昌堂)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uFFyo2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埔心 埤霞村 黃伯華古厝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qATim2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新北市的南靖客家人
撰稿人:吳中杰
莊初升、嚴修鴻(1994)指出了當代福建漳州客語的分布區域,在該市西部邊境的詔安、平和、南靖、雲霄四個縣內之局部鄉鎮。然而漳州客語區因為居於弱勢,處在不斷退縮的狀態;若時間挪前至漢人移民台灣最盛的康熙到乾隆時期,這些漳州人梯山航海之際,他們的原鄉是否使用客家話?
我們設定2個檢查點來觀察漳州的語言變遷。其一、潮陽、普寧交界的小北山區,約有6萬人說客家話,其中最大集市為潮陽金竈鎮蘆塘,達7千多人。在普寧麒麟鎮附近的有4千多人。這個位於廣東潮州話區裡的客家方言島,所說的是-k韻尾脫落、陰入讀低升調的漳州客語。普寧西部南陽山區雖也有客語,卻近似於台灣海陸話,跟小北山差別很大;因此小北山客語不可能是在當地習得的,而是從漳州帶來的。許順進(2010:5)提及平和縣葛竹(今屬南靖縣南坑鎮)賴氏,明嘉靖年間(1522—1566),遷普寧麒麟鎮涇水、其美等村。潮陽區穀饒鎮新寮的張姓,明末自福建詔安遷入,分居金竈鎮東坑等地。同鎮溝南的羅姓,亦明代自福建詔安遷入;同鎮官田的賴姓,亦明朝中葉自福建詔安遷入(李起藩、鄭白濤,2006: 31-32,91,177)。這說明1520年代,很靠近現在南靖縣治山城鎮的南坑鎮,應該還使用客語。
其二、崔榮昌(2011)提到南靖縣石門隱溪(今奎洋鎮永溪)陳姓康熙年間遷居四川省金堂縣,形成了一個四川罕見的閩南語方言島。由於四川主體語言是西南官話,清初閩粵移民帶來的是客家話,因此陳姓的閩南語不可能是在當地習得的,而是從漳州帶來的。奎洋鎮緊鄰目前大致還說客語的梅林鄉,靠近該縣西北邊境,這代表清初康熙年間,如此偏內陸位置的奎洋鎮已經使用閩南語了。那麼,同樣年代從奎洋移居台灣的莊、張、賴、包、廖(單廖)等家族的來台祖,應該也不會客語了。
根據以上2處漳州閩、客語言的飛地(outlier)形成的現象,我們推論明代中晚期漳州的語言開始發生變遷,尤其平和、南靖縣的客語區由東往西退縮。即使該二縣眾多家族出自說客語的寧化(如平和安厚梧鄉曹氏、南靖金山碧溪吳氏、南靖和溪麟野林氏)、上杭(平和安厚馬堂張氏)、永定(南靖書洋楓林簡氏、田中央呂、劉氏,南靖南坑春雅劉氏)、大埔(南靖奎洋龍頭厝莊氏)、詔安霞葛(平和坂仔心田賴氏),後來都放棄客語使用。我們認為清初來台移民潮中,漳州客家依其出發地點的不同,應可分為二類:第一種暫稱為直接客家,在移台時保有客家語言及認同,例如詔安官陂移民。另一種暫稱為間接客家,在移台時已經失去客家語言及認同,例如南靖和溪麟野林氏。此種劃分在台灣客家研究中十分必要,因為直接客家從移台迄今的語言文化保留與失落情形,是在台灣的歷史社會條件中,所產生的變化,乃台灣研究的課題;而間接客家的身分變化,並非在台灣發生的,早在漳州已然如此,這應該做為福建區域研究的課題,探討才不至於失焦。
我們舉實例說明直接客家和間接客家的區別:宜蘭縣簡姓按照該縣縣史館所收集之族譜顯示,並非來自說客語的南靖梅林崁下、長教一帶,而是來自同縣書洋已說閩語的四角樓、楓林(邱彥貴等,2006:81);因此在員山鄉大湖底,即使簡家跟佔了該村6成以上的詔安官陂和秀篆移民共處一個村落,也堅稱自己不是客底,沒有客家記憶或特殊習俗(邱彥貴等,2006:103),反之,同村的詔安籍各家族或多或少保有記憶、認同、和習俗,其來有自。另一個例子是彰化埔心鄉埤霞村人黃順興,在其自傳一開始便說道:「我官陂五通宮派下黃姓」(黃順興,1990),並主動陳述自身之客家淵源。而我們在田尾鄉睦宜村訪問來自南靖書洋田中央枋頭的劉氏,詢及其是否具有客家身分時,對方異常激動,一直重複地說著:「我唔是客,阮漳e(我不是客家人,我們是漳州的人)」;埔心和田尾距離很近,這種差異很難以區域不同來解釋,而是直接客家和間接客家的認知差距甚大。
以此標準篩選,大台北有些宗族我們列入漳州的直接客家,例如北投區石牌有南靖魏氏。士林及天母有南靖簡氏,由桃園縣大溪等地遷來。而金山區萬壽里罾寮、清泉里西勢、三界壇的黃姓,祖籍南靖縣小嶺同寨鄉雪山社,即今梅林與奎洋交界的嶺頭,1990年代尚有最後會說客語的老輩,目前70歲以上猶會少數詞彙,是台灣罕見的南靖客語殘餘。早在洪敏麟(1984:347)就記載道:台北縣金山鄉萬壽村的罾寮多客籍黃姓。同治年間即已確立的基隆老大公普渡祭典,輪值單位中就包含了張廖簡。貢寮福隆以詔安秀篆呂、南靖梅林魏氏為主。雙溪亦多詔安秀篆呂、南靖簡氏。板橋、土城漳州客相當眾多,除了北台灣慣見的詔安秀篆呂(大墓公)、游(埤塘里)、官陂張廖(南天母)外,南靖梅林簡、魏(清水坑)、書洋南歐、塔下、河坑的張、石橋、文峰的賴氏均有,亦即大多來自永定和南靖縣邊界的山區各客語村落。延伸到樹林山佳亦多南靖簡姓。
新北市有些宗族我們並未列入漳州的直接客家,例如金山區清泉里和前述南靖黃氏為鄰的劉氏,來自雲霄縣下河鄉的上河,該村靠近馬鋪鄉,屬閩語區。南靖縣六斗黃氏遍佈內湖區小溪、汐止區小尾漳、萬里區瑪鍊溪一線山區,原鄉為和溪鎮閩語區。
然而並非所有簡姓都來自南靖客語區梅林、潭頭坑,也有來自閩語區的書洋楓林等地,所以簡姓的福佬化過程,從福建客家語區的永定縣搬到南靖時就已經開始,迄今連鄰近永定的書洋鄉各村簡姓,客語也不保了。所以由山城、書洋來台的簡姓,很可能在南靖的時候就已經變成福佬客,甚且可能兩岸同時進行福佬化的過程。梅林、潭頭坑的簡姓,因為原鄉仍說客語,所以確定是在台灣成為福佬客的。雖然多數的簡姓宗親自認非客家,但我們採訪到簡姓的族譜整理者和學者,他們卻能認知客家身分。
總之,台北盆地東、北、南三面漳州人地區裡,漳州客家都佔有相當數量。同祖籍集中的情形,也被一波波晚近移民沖散,相對較集中者為中和、安坑、板橋、土城的漳州客屬。中和、安坑主要是詔安客;板橋、土城、樹林山佳則以南靖客家較多。
山的南靖客家話
洪敏麟(1984:347)記載台北縣金山鄉萬壽村罾寮仔多客籍黃姓移民。我們於2010年找到新北市金山區清泉里西勢、三界壇,是黃姓聚居的村落,嗣後吳中杰(2012:128-133)在新北市政府出版之「萬里、金山、汐止客家巡禮」中,描述了金山區清泉里黃氏的南靖客話、以及金山街上梁氏的武平客語殘存音韻及詞彙現象。這反映除了三芝、石門外,北海岸的金山也有清代客家移民後裔的語言遺存,值得注意。
清泉里黃氏祖籍南靖縣小嶺同寨鄉,以林嘉書所審校南靖縣清代社名表(2005:53)對照,所指當為梅壠總(今之梅林鄉)嶺頭社黃姓。當地耆老仍知道自己為客家後裔,客語使用到90歲這一輩,尤其在拜祖先的時候會使用,可惜已難覓健在者。我們主要的發音人,是2010年76歲的黃北煌。從70歲以上老輩殘存的客語詞彙觀察,是有-p,-t韻尾,而-k韻尾弱化的漳州南片類型:
祖父a33 kö55 祖母a33 ma24 媳婦稱婆婆a33 mi55 母親a33 i55 叔叔a33 su12 天公tˇen55 koö55 倒去(回去)to51 hui11 食飯sit5 pˇuan24 一it32 兩lioö31 三sam11 四sip5 五m31 六liu12 七tsˇit5 八pet12 九kiu31 十sip5 
上香siaö11 hioö55 拜請pai55 tsˇioö31 有ziu33 無mo53 客kˇa12 竹tsu12 白pˇa55 你öi11 我öai11
觀察這些詞彙,可以看出它符合詔安客語的特點:
1.    通攝‘公’讀kö同於雲林崙背。
2.    梗攝‘白客’、通攝‘六竹叔’沒有-k韻尾。
3.    陰入‘叔六竹八客’讀低升調12。
4.    二、四等同讀-e,如山開二等‘八pet’、四等‘天tˇen’。
5.    陽平‘無(本字音韻地位相當於毛)’讀高降調。
6.    遇攝‘去’韻母為-ui,試比較宜蘭壯圍、雲林崙背‘去kˇui31’。‘五’讀雙唇成音節鼻音m31的現象,金山、梅林下坂、詔安皆然。
7.    「香」讀梅林下坂的hioö而非曲江的soö。
詞彙上,梅林下坂往往如同詔安、書洋曲江則近似永定,例如:
下坂型 曲江型
看§iaö11 看kˇuÊai31/望moö33
說話講事講話
地上泥下地泥
蹲跍 pø22 
(遠指) m35 那la55 
可以會使(平和大溪同)做得
住邸tai31 住
陶瓷缶fui55 瓷/泥
快緊快
稀飯糜粥
女兒女ni31 妹mue33
餓枵飢
東西物事(平和長樂同)東西
壞歪vai55 壞
醜歪樣vai-33 òioö55 醜
台灣南靖客語的殘餘,從側面說明了梅林下坂類型跟詔安的關聯,也支持了漳州客語不需分隔南、北二片的想法。
※客語音標說明請參照附件。


北濱東段區客家家族介紹 - 新北市客家淵源館 - https://goo.gl/orq8bK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一)金山區
1、金山下六股詔安陳氏
陳氏祖籍據報導是在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酒塭,來台開基的先人,世系是第十五世,傳承至報導人已有四代。下六股陳氏後裔,自認其家族是「詔安客」,且強調老一輩還會說「客音」。
下六股林口亦有類似的報導,指出在聚落大姓中,計有簡氏、賴氏、陳氏的當地,其中的陳氏家族,祖籍詔安,報導人是二十五世後裔,族人有稱祖先原本會說「詔安話」,不過,目前族中已無人會說這種語言。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下六股陳氏原鄉祖居地的詔安酒塭,地處海邊,且後裔至今已完全不會說客話,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多的證據,佐證下六股陳氏是否為客屬。因此,尚需更多查證,瞭解自稱家族是「詔安客」及曾經會說「詔安話」的下六股陳氏,其先祖是否為客屬。
據報導金山區轄內的陳氏,集中於頂六股、下六股及南勢湖等三地。其中,有可能是客屬的下六股詔安陳氏,在聚落中設有祖厝,但是並無吃會的舊例,族中目前亦已無祖譜流傳。以外,頂六股陳氏則為泉州同安籍,有「吃會」習俗。至於,南勢湖的陳氏,並非詔安,亦非同安,詳細情形現在已不易尋查。
下六股詔安陳氏是在清明掃墓,九月重陽並無總忌活動,親屬稱謂上,有稱母親為「姨仔」的情形。
2、金山內坑平和劉氏
內坑客屬劉氏群居在清泉的清水溪北緣,沿著山腳與地勢頗為陡峭的綠色山麓,叢聚成庄。內坑劉氏祖籍,在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新安里上河社,開基祖是劉良公派下的十六世劉滾公。
推估至少約在二百年前的乾隆年間,平和劉氏已遷至金山,進墾清水溪下游的內坑開基立業。其後,族脈繁衍至臨近的砂珠灣海尾一帶,現今皆有族裔,在此繁衍。
在平和劉氏集聚的內坑聚落之內,目前設有樓房形式的劉氏宗祠,是劉氏客屬的祭祖公廳。此外,就在內坑山腳下端的聯外道路一帶,也就是清泉村西勢13號之地,建有平和劉氏所捐建的金山鎮天宮,該廟目前已推廣為鄰里之間,遠近皆知的信仰重鎮。
依據報導人提供的《劉氏宗譜》及其敘述,根據曾經返回漳州府平和縣原鄉尋祖的族親所言,得知原鄉劉氏家族確實是客屬,至此族人才相信原本不認為渡台祖是客屬的內坑劉氏,其實亦是客屬。
金山平和劉氏雖然僅集中在內坑至砂珠灣的小區域之內,除此之外,遠在台北市內的萬華,尚有同為滾公派下的族親及宗祠,據族人報導遲至上代人時,內坑劉氏每年尚有定期的到萬華「吃會」的慣例。
3、金山三界壇南靖小嶺黃氏
三界壇及清泉一帶的客屬黃氏大族,祖籍在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小嶺同寨鄉,據族內說法,三界壇黃氏是與海濱的中角海尾黃家,有著共同的來台祖先。以前在金山地區的黃氏,大陸原鄉的祖居地,若在南靖縣或平和縣內的各族黃氏,大夥一同的清泉興築一棟公廳,共有一座標榜黃氏大姓的公廳,並有會族祭祖的固定祭儀,藉此攏絡宗族情感。
位於清泉的這處舊有公廳,直到日治晚期,因為臨時機場在此設置,隨著土地徵收與跑道工事的施作,至此,這座數代以來,香火繚繞的黃氏公廳,也一併的給予廢除。其後,各別的黃氏就各自散開,輾轉在金山,乃至萬里轄內的各地居所,籌設各派的公廳構築,供作祭祖與敦親睦族的共有場所。
故此,在現今的金山清泉村西勢、萬壽村中角罟寮和加珠仔等地,以及石門草里,乃至萬里大坪,皆有黃氏公廳的設置(黃阿政報導,1933年生)。除此之外,傳聞在原本西湖村尖山,過去也有一間黃氏公廳供族裔敬祀,後來亦倒塌棄用(黃北煌報導,1930年生)。
三界壇客屬黃氏來臺先人的世系,約略是第十二世,報導人黃北煌則是第十七世子裔,推算來臺祖的渡臺時間,約在距今二百年左右的清代中期。三界壇黃氏的早年生計,有在平埔中開圳墾田,從事水稻農作,亦有族人以討海為業,甚至有從事海外買賣的貿易商船,往來大洋之間。
依據三界壇黃氏的族中傳說,祖先是客家人,上一代還會說客語,不僅祭祖時都會以客語與歷代祖先溝通,告慰先賢,親族間彼此見面,也都以客語聊天。但是,時至今日就算是最為年長的世代,也已經不會完整的使用客語,只記得一些從長輩那裡聽來,有相當數量的客語詞彙。
三界壇黃氏的掃墓時節,都是選在清明節。此外,每逢重陽節也會有拜公媽的習俗,祭祖供品慣例上是用牲禮。
4、金山罟寮南靖東結黃氏
金山萬壽里罟寮黃氏,祖籍是在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東結鄉雪山鎮。對於族群認同,已有相當年歲的罟寮黃氏族內報導人,也就是十八世的黃錦村,自稱是「客底」,至今還會說「阿叔」及「吃飯」等的客語詞彙,並據此更確認族系是客屬。
根據罟寮黃氏的族中說法,來台祖是第十世連豐公,然而罟寮公廳裡的祖先牌位,書寫的卻是十一世篤善公,並未見連豐公的名字在牌位之上。針對罟寮黃氏來臺祖姓名為何未見於祖牌之中,曾詢問黃氏族人,亦表示不清楚此事的前因後果。
提及客屬罟寮黃氏的來台祖連豐公的渡臺故事,是在島內幾經遷徙,才刻意的在此依山伴水之地定居。據傳連豐公從福建渡海來臺的動機,是基於南靖老家曾經遭逢洪水肆虐,所以想渡海來臺,尋找一處合適的拓墾土地,開基立業。
來臺之初,罟寮黃氏原本是在中台灣的台中上岸,其後,一路北上,曾經到過金山西湖地區短暫居留,然後再轉至中角罟寮。來此見本地後有靠山,前雖有海,但有山巒擋著,推判應該不致發生與原鄉相同的洪水危害,於是便信心滿滿的在此落腳。
 5、金山加珠仔平和龍井黃氏
加珠仔黃氏祖籍在漳州府平和縣龍井鄉,福建原鄉據稱是客家地方。渡台祖並非一人,是計有五大房的族人,直接至金山西勢開基。黃氏在西勢當地,族脈繁衍多達二百多人,其後,受到日治政府要在當地開闢機場,因而舉族外遷各地。
當時的族人外遷之地,包括臨近的清泉、萬里大坪、石門草里,以及加珠仔。光復之後,才遷來加珠仔的黃氏支派,其屬西勢黃氏的三大房派下。而位於加珠仔北緣的罟寮黃氏,則是原本就在當地生聚的黃氏族脈。
加珠仔平和黃氏有此一說,認為其與相鄰聚落中的罟寮黃氏,雖在遠祖關係方面,有些族脈上的聯繫,但是,在來台祖的血脈關係或在數代之前,概念上,兩者之間,是不屬同一祖先的兩派黃氏。
這樣的相當交代不清的說法,雖無族譜及更詳細的傳聞,給予輔證,然而,對此加珠仔黃氏與罟寮黃氏,實為兩派之說,亦具體的反應在祭祖活動上。使得距離不遠的加珠仔與罟寮兩地,各設一座相當具規模的黃氏公廳,族中的祭祖儀典,也是各自辦理,不相往來。
不過,金山本地與臨近地方的各別黃姓,據報導其來台祖,應該是同一時間的入墾各地。並且在過去,各別黃姓都有參與每年的冬至,在西勢公廳舉辦的「米粉公」祭祀,並在祭儀之後,辦理讓各路黃氏敘舊與會飲的「吃會」聚餐。
加珠仔黃氏在本地的傳統產業,是平原稻作,以水牛為勞動獸力,灌溉水源來自貫穿聚落的西勢溝。此外,先人據傳祖先曾擁有商船,從事海外貿易,並有族人前去基隆市區,開設雜貨店的事跡。
6、金山磺溪頭、林口南靖簡氏
位於重和里磺溪頭的簡氏,祖籍為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田字甲唐嶺下結州堡,屬南靖開基祖德潤公第七大房派下。南靖簡氏是大新北市乃至宜蘭地方,一般常見的客屬姓氏,不過據此詢問本地簡氏,該報導人則稱沒聽過祖先會說客話的傳聞。
以前在金山磺溪頭曾有簡氏公廳,現在已拆除,族中尚有族譜流傳。第十四世的來臺祖簡起,約在嘉慶2年(1797)渡臺,以報導人為例,族裔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
南靖簡氏在金山區與萬里區內,人口頗多,有些簡氏叢聚成庄,有些則是散居,或與各姓氏混居在一起。
舉凡金山磺溪頭與三和國小所在的林口一帶,就有一群歷史久遠的南靖簡氏,在此定居。人口具相當規模的金山林口,以南靖簡氏、南靖賴氏、詔安陳氏三姓為大姓,尤其以簡氏人口最多(陳德宏報導,年約60歲)。除此之外,在林口東北向山坡地中的兩湖地方,尚有數支南靖簡氏,各別的在這些聚落之間,累世同居。
本地流傳有諺語一則:「張廖簡是半間厝內,不能相娶」,意指張廖簡原為同個屋簷下的一家人,不得有婚嫁關係。報導人指出簡氏和張氏、廖氏等三姓氏之間,是基於早期的一聯宗關係,使得祖先曾慎重交代,後裔之間不得通婚。
7、金山葵扇湖、倒照湖南靖簡氏
金山兩湖村的葵扇湖與倒照湖,客屬南靖德潤公派下第七房與第八房後裔,在此叢聚成沿山展開的兩處單姓村。這些簡氏家族的開基先人,原本是在目前尚多簡氏集聚的新北市樹林區內,暫居一段時日之後,再遷來北濱東段的金山區內,創立基業。
位居葵扇湖頂下厝的南靖簡氏,是屬德潤公第八房派下後裔,來台祖據傳是經樹林,再輾轉至金山的平原一帶入墾。目前在樹林背後的沿山一帶,尚有為數頗多的南靖簡氏,是當地知名的大姓氏。
其後,又有稱來到金山平原暫居的先人,不久之後,發現山區有取用不盡的燃材可用,也有充裕的水源可供灌溉,不像山下,僅能以有限的稻草,生火炊事。因此,簡氏來臺祖再轉赴葵扇湖山區,落戶定居。
據葵扇湖簡氏後裔說明,簡氏先人由於很會開田,因此,在葵扇湖闢有許多稻田,並開發有儲備灌溉水所需的水埤「埤仔」。
8、金山磺港詔安謝氏
基於磺港里轄下的自然環境,當地有著背山面海的天然港澳,因而使得近海漁業盛行,聚落發展上,有來自漳州府詔安縣官陂鄉的客屬謝氏,在此叢聚成庄。
地方上皆稱磺港一地,金山的謝氏族人,大都在此定居,是金山區內知名的謝氏單姓村。據報導在磺港,曾有謝氏祖祠的設置。
此外,據悉居住在萬里、金山、石門一帶的詔安謝氏族人,基於敦親睦族及崇敬先人,還由謝龍楠等人發起,在北濱一帶組成了「萬金石謝氏宗親會」。
9、金山六股南靖梧坑賴氏
金山六股里有賴氏聚居,賴氏的閩粵祖籍在於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梧坑。針對賴氏是否為客底一事,由於賴氏祖譜是晚近由後裔整理而成,因而使得六股賴氏是否為客屬,族人亦不確定。
然而又有報導人指稱,曾有先祖認為六股賴氏應該是客家人,但是已不會說客家話了。但報導人郭慶霖指出賴氏來台祖有可能在原鄉就不會說客話。
六股賴氏中的部份族人,因為俗稱「抽豬母稅」的招贅關係,而隨著母系,從賴氏改姓郭氏。
10、金山磺潭詔安游氏
詔安游氏集中的叢聚於磺潭一帶,當地設有游氏的公廳。至於金山境內的其他地方,則少有游氏成群集居的居住狀況。
據悉金山游氏的族脈關係,與宜蘭游錫堃的族脈最為接近。族內的年終祭祀,有稱年尾需有「送神」,也有為神明神像與神桌加以清潔的「清屯」之俗。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扎根七崁武術 幼兒學彩繪----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
https://is.gd/0NJewa
周麗蘭╱雲林報導
活廖死張- 西螺七崁-為傳承二姓表明「子孫生當廖姓,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父姓」。但其中有一房卻直接複姓為「張廖」,不再生死兩姓+張廖家族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客家人,說詔安客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MNlY7P
詔安客家文化館/崙背客家館/客語5大腔調「四、海、大、平、安」/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火龍迎客庄」「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於 崙背、二崙、西螺+詔安客族居民文化意識的抬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32nS7JR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33年)清政府允許移民從東南沿海搬取家眷,及乾、嘉年間允許沿海居民赴臺,詔安人皆有加入。如秀篆的遊氏、王遊氏、邱氏和官陂的廖氏、張廖氏以及秀篆、霞葛的黃氏/祖先是客家人,上一代還會說客語,不僅祭祖時都會以客語與歷代祖先溝通,告慰先賢,親族間彼此見面,也都以客語聊天。但是,時至今日就算是最為年長的世代,也已經不會完整的使用客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ppNMqQ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
閩南獅、客家獅與廣東獅/客家盒子獅,會配合大面佛、小面(猴子)/客家開口獅也叫豬鼻獅/只有客家開口獅可以進到廟裡,別的像是,台灣獅、廣東獅等等可不行/詔安客家人多,崙背鄉節慶的舞獅,用的是木頭製成的開口獅,嘴巴形狀就像四方形的木盒。這是客家族群特有的獅頭,又稱「盒仔獅」或「客仔獅」。“開口獅”(開嘴獅)又名“客家獅”或“盒子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32ibHXP
新竹縣芎林鄉客家武術舞獅-芎林金獅團長鄭香浩-芎林鄉的方口獅/永平工商龍獅社-勇奪客家獅、台灣獅及廣東獅3面金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MTJ8JY

------------
2019年10月17日 上午5:50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
中國時報【周麗蘭╱雲林報導】
雲林縣政府教育處多年推廣延續西螺七崁武術,10多年來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莿桐鄉國小學童都學過「拳母」,為更深化扎根,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推廣彩繪紙製的小小開口獅頭,把武術原鄉的印象融入幼兒生活。
開口小獅頭 寓武於藝
西螺七崁武術嘉年華將在26日登場,結合休閒、運動、美食,從7點的貓踏路跑啟動,重頭戲武術大會師在下午4點登場,分成小朋友、師傅演出兩階段。
教育處體健科長賴信喜表示,這也是體育署的「運動i台灣」活動之一,與外縣市常辦的馬拉松或鐵人三項相較,雲林很有特色。
設於崙背鄉的悠紙生活館長年以紙製品默默行銷地方文化,其中之一是多種尺寸的開口獅,可以彩繪也可以玩,基金會今年委請西光幼兒園小朋友彩繪小獅頭,當天上台表演。
穀子茶獻師 養生保健
基金會董事長、縣議員李明哲表示,雖然老師傅們都還在,但目前要傳承武術是困難的,才想到讓孩子們從遊樂中潛移默化生活與武術是結合的。
今年七崁武術嘉年華為了給老一輩回味,一整天無限量供應現炒「穀子茶」,12點有西螺農會提供滷肉飯美食,下午2點大鐘嬸麵舖提供麻油麵線點心。
振興社館主程文雄表示,早期沒有茶葉的時候,農夫把稻子炒一炒拿來煮茶,練武之人喝穀子茶還能祛傷解瘀、活絡血氣。


清初移墾臺灣偷渡盛行的原因探討
文:葉正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ulture.org.tw/permalink/7234492823254453/?mibextid=xfxF2i
  對於清康熙23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統治之後,在屏東平原之處的漢人(包含閩南及客家)究竟是循怎樣的路徑入墾到下淡水地區?在過去的史料,很少談及這一部分,尤其是漢人,或許要論及自己的祖先是「非合法管道入臺墾拓」,好像也會難以啟齒?或許用「私渡」較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狀態。是在施琅過世之後,海禁鬆弛,沒人在乎是不是符合清法律有規定的官渡?或私渡?前仆後繼縱使有「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云云」的渡台悲歌,但是現實環境,閩省沿海受「遷界」影響,田園荒蕪、人民流離、生計困頓,不得不移民台灣粵省,山多田地少,謀生困難,聽説台灣地廣又肥,都想來創業開基。膽大的便走上偷渡之路。
清初移墾臺灣私渡(偷渡)盛行的原因探討如下:
(一)清初政府治台的政策--「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態度
  1.遣回原籍,造成人去業荒。
  清朝治臺灣初期,也受到早先內地有支持明鄭勢力而實施「遷界」之陰影所影響,因此也不信任原本住在臺灣的人民,清政府將在臺之鄭氏官兵和部分原籍漳、泉的百姓遣回原籍,總數當以十萬計。據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於康熙24年(1685)所撰《臺灣府志》的記載,當時臺灣只剩民口30229人,番口8108人。造成人去業荒,成為後來巡臺御史尹秦所言:「臺灣佃丁系漳、泉、惠、潮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
  2.依施琅之建議頒布「渡臺禁令」:(一)禁止粵屬潮、惠二地人民嚴禁渡臺。(二)需申請照單:內地欲渡航赴臺灣者,需先向原籍地方縣級申請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之稽查,依臺灣海防同知之審驗許可後通行之。
  3.渡臺的合法港口(正港),只限廈門及鹿耳門對度。初期合法渡臺之人民均先落腳在臺灣府城,再輾轉移往可拓墾的地方。因此,臺南府城為開臺之始,離府城愈遠,係屬漢人「人跡罕到之處」。
  4. 清初鳳山縣因「文武職官多僑居府治 」,因而官府政令所及僅限於臺灣縣而已。
(二)官員的態度
  1.官員多以府城以外之地為「人跡罕到之處」理由,不願到縣治地辦公而僑居府治。
  2.康熙35年施琅過世之後,海禁鬆弛,一直到康熙末年(1722)間,對兩岸往來的寬放態度,如康熙50年(1711)臺灣知府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閩、廣之梯船日眾,綜稽廣籍,每歲以十數萬計」。
  3. 藍鼎元《平臺記略》所言:「廣東潮惠二府人民皆于歲終賣穀還粵,置產贍家,春初又復之臺,歲以為常。」清雍正元年(1723年)藍鼎元也在〈粵中風聞台灣事論〉所述「廣東潮惠人民,在臺種地傭工,謂之客子。所居莊曰客莊。人眾不下數十萬,皆無妻孥,時聞強悍。然其志在力田謀生,不敢稍萌異念。往年渡禁稍寬,皆于歲終賣穀還粵,置產贍家,春初又復之臺,歲以為常。」
(三)捨合法渡台原因及偷渡到下淡水地區的海口路徑
  1.合法渡台,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改偷渡管道。
  清代舉人黃香鐵在1822所著《石窟一徵》中記載﹕「往台灣者,例由本籍縣官給照至泉州、廈門、海防同知驗收,方準渡海﹔然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常在潮州樟林徑渡台灣。」可見,古時蕉嶺人往臺路線,在渡海前,由蕉嶺出發,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經松口、三河遠見卓識直至潮州,在澄海縣樟林港渡台灣。
  2.正如巡臺御史尹秦所言:「臺灣佃丁系漳、泉、惠、潮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 」
  3.康熙61年(172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所載,當時下淡水地區雖無良港深澳,但東港(指舊東港)、茄藤港(大鵬灣)、放索港(林邊溪出海口)等均可通杉板船,其餘港汊(ㄔㄚˋ)亦只能小船進出往來, 但並無礙偷渡之入墾,而且,東港、茄藤港或鱉興港等處均有河流貫穿,抵港後可順者河道水路向上耕墾。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ulture.org.tw/permalink/7234492823254453/?mibextid=xfxF2i

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詔安客家文化-詔安客家以雲林崙背、二崙、西螺為大本營/(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