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池是中國古代修建的一種水池的名稱,一般呈半圓形,功用為具有防災、調節氣溫及風水的象徵意義;上架拱橋正式名稱為泮橋。泮池意即「泮宮之池」,根據周禮,天子太學中央的學宮稱「辟雍」,四周環水;諸侯之學,只可南面泮水,故稱「泮宮」。因孔子在後世受封文宣王,因此以泮池為規制,修建於孔廟大成門外。
天津衛文廟內泮池
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泮」的入學儀式


全台道學台南市孔子廟中有兩個空間,以「泮」為名,分別是東面的泮宮坊與南面的泮池。「泮宮」則是諸侯的學校,「辟雍」是周時設在天子國都的大學。「辟雍」格局包括中央的主體建築及外環之圓形水池,而中央的主體分為東、西、南、北、中等五室,可能是因為不同學習科目而分成不同空間;諸侯的學校,規模較辟雍小,其建築外圍只圍繞一個半圓形的水池。 當時在學校中定時會舉行相飲酒、釋奠先師先聖等敬老、祭祀的禮儀,學生山實際儀禮的操作學習禮儀,面從中國開始有教育,這種藉由演禮以達到習禮的方式,就一直是中國教育場所的設計概念。


入ㄖㄨˋrù泮ㄆㄢˋpàn
古代學宮之內有泮水,故稱學宮為「泮宮」,童生初入學為生員則稱為「入泮」。
《儒林外史·第一七回》:「捷報貴府相公匡諱迥,蒙提學御史學道大老爺取中樂清縣第一名入泮。」
《文明小史·第二一回》:「有個秀才姓何名祖黃,表字自立,小時聰穎非常,十六歲便考取了第一名算學入泮。」
-------------------------------------
古代學宮前有泮水,故稱學校為泮宮。科舉時代學童入學為生員稱為“入泮”。
學宮:
1.學校。
2.舊指各府縣的孔廟。為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
稱為:
1.叫做。如:商品的普通銷售價格稱為市價。
2.用明確的名稱、術語或措詞把…叫做。如:這四部分在圖上被稱為A,B,C和D。
生員:
1.國學及州﹑縣學在學學生。後指經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學習者,通稱秀才。
2.指在學學生數額。
入學:
1.謂學童初次進入學校讀書。
2.舊指生徒或童生經考試錄取後進府﹑州﹑縣學讀書。
3.今泛指入校學習。
-----------------------------------
古代開學典禮稱“入泮禮”:要正衣冠拜孔子
華夏經緯網   2013-08-28 13:40:50       
字號:小 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其中“入泮宮”指的就是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典禮。
  在古代,“泮”就是指學校。春秋時前期,魯僖公為了興學養士,在魯國都城泮水岸邊,築起了規模宏大的泮宮。這是周代諸侯國中最早的學宮,相傳孔子常帶弟子遊泮。以後各諸侯國爭相仿傚,也在國內修築泮宮,開鑿泮池。從此,泮宮就成了諸侯國大學的代名詞。
  古人的“入泮禮”是一個相當莊重的儀式,絕對不能有任何的馬虎。
  “入泮禮”的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正衣冠”。古人有雲:“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在這個環節裏,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禮記》有雲:“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看來這是古人們的共識。
  整理好衣冠,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於學堂前。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跨過一個半圓形的水池(泮池)之後,便會進行拜師禮。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乾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後,便是學生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第四個環節,凈手。學生們將手放到水盆裏,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心無旁騖。
  此外,還必須填寫“親供”,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須、或無須”,再由老師統一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入泮禮”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經歷了這樣的儀式之後,標誌著學生們正式成為了孔門弟子,從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文/代淑蓉)

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禮記 ·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週諸侯的學校前有半圓形的池,名泮水,學校即稱泮宮,見《詩·魯頌·泮水》。後代學宮沿襲其形制。明、清兩朝州縣考試新進生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因稱入學為入泮或遊泮。入學滿六十年稱“重遊泮水”,為曾充秀才而享高壽者的慶典。羅雅臣《清儒人袁雅堂(袁可立七世孫)墓表》:“而公之先君(袁占鰲)先伯,皆得英年入泮,不幸享年不永,良可嘆息。”
流程
“入泮禮”的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在這個環節裡,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
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禮記》有云:“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看來這是古人們的共識。
整理好衣冠,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於學堂前。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跨過一個半圓形的水池(泮池)之後,便會進行拜師禮。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乾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後,便是學生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第四個環節,淨手。學生們將手放到水盆裡,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心無旁騖。
此外,還必須填寫“親供”,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須、或無須”,再由老師統一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入泮禮”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經歷了這樣的儀式之後,標誌著學生們正式成為了孔門弟子,從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 [2] 
杭州舉辦學童入泮禮編輯
2010年8月28日,杭州萬松書院為50名即將入學的童子舉行“入泮”儀式,孩子們身著漢服,禮拜孔子,重現古代學童入學前的傳統禮儀,汲取尊師愛學的品行美德。據悉,萬松書院是明清時期浙江省的最高學府,而古時把學生入學稱為“入泮”,是開始接受學堂教育的象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