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6IGNw0ogkws?start=340&end=439

華人常拜炎帝(神農氏五穀爺),紀念神農氏帶領大家由狩獵吃肉走入農業五穀時代

https://youtu.be/6IGNw0ogkws?start=340&end=439


帝-姜榆罔,根據《帝王世紀》他是上古時代姜姓-神農氏最後一位炎帝。《史記》中記載的炎帝被姜蚩尤所敗,聯合黃帝軒轅氏組成炎黃聯盟。進行涿鹿之戰打敗姜蚩尤,然後進行阪泉之戰又被黃帝打敗。都是姜榆罔所為,而不是嘗百草的神農氏。
帝榆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qYK3MM
--------------------------------------
姜榆罔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最後一位炎帝,於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他從小聰明好學,後來習文練武,成長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東夷人騷擾和入侵神農氏東部邊境,十七歲的薑榆罔奉命駐守舊都伊川,並且在那裡籌建軍隊,與東夷人作戰,多次擊敗敵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揚和嘉獎
榆罔 [wǎng]:根據《帝王世紀》他是上古時代神農氏最後一位炎帝。
《史記》中記載的炎帝被蚩尤所敗,聯合黃帝軒轅氏組成炎黃聯盟。進行涿鹿之戰打敗蚩尤,然後進行阪泉之戰又被黃帝打敗。都是榆罔所為,而不是嘗百草的神農氏。
在位起訖:前4539—前4513年。
生卒年:前4561—前4494年。
出生地: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
立都:伊川 (今河南洛陽市南)。
年號:榆罔元年(癸未,前4538)。
炎帝榆罔,男。姓姜,名榆罔,中國氏族聯盟時代神農氏政權的第八任帝,即是傳說中的炎帝。
姜榆罔的祖父是神農氏政權第六任帝薑來的兒子薑節莖。父親是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衰。
生平事蹟
榆罔元年
公元前4539年秋天,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去世,姜榆罔在伊川即位,號帝榆罔。以癸未年(前4538)為榆罔元年。
姜榆罔即位時,正是中國北方各大氏族集團爭霸時期,此時,除執政的神農氏之外,還有與東夷人聯合起來的魁隗氏政權、佔據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史皇倉頡氏政權、興起於冀西北的少典軒轅氏政權,還有起於桑乾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權。五大集團都想爭當中華霸主,相互侵略攻伐,氏族社會從此進入了野蠻的戰爭時代。
榆罔脈傳神農氏,高風一下有千秋
榆罔脈傳神農氏,高風一下有千秋
榆罔三年 (乙酉,4536)
姜榆罔聞東夷逐漸強大,不肯向朝中進貢,大怒,立刻起兵征討,一舉擊敗了東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聯盟軍。繼而將國都遷於空桑 (又作窮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 )。
榆罔七年 (己丑,前4532)
東夷少昊族風清與魁隗氏九世孫夸父再次聯合起來,出兵攻打帝都空桑,結果又被姜榆罔擊敗。夸父兵敗後求助於阪泉蚩尤氏。蚩尤親率從八十一個部落中精選的隊伍南下,攻打帝都空桑。姜榆罔的軍隊被擊敗,被迫放棄空桑,率族人遷回到故都伊川。
榆罔十一年 (癸巳,前4528)
軒轅氏姬邦卉征服了史皇倉頡氏政權,倉頡五世去帝號,歸順了軒轅氏。軒轅氏的勢力擴展到今河南北部的濮陽、安陽、鶴壁、新鄉等地,對炎帝神農氏和九黎蚩尤氏都構成了很大威脅。蚩尤氏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勢力,又聯合東夷伏羲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共同討伐神農氏。姜榆罔在強大的攻勢下接連失敗,被迫向佔據玉邦河(今桑乾河 )流域的軒轅氏求救。
榆罔十二年 (甲午,前4527)
軒轅氏姬邦卉率軍南下增援神農氏。姜榆罔十分高興,立刻授以兵權,命其討伐叛亂的諸侯。軒轅氏大軍首先突襲蚩尤氏部落,在今河北張家口市的萬全、尚義、懷安之間大敗蚩尤族。接著,蚩尤親率精銳部隊反擊,雙方激戰於東台山(今河北張家口市小五台山)。蚩尤軍金盔金甲金兵器,勇猛無敵,軒轅軍大敗。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見蚩尤軍不好對付,便避其鋒芒,向北退卻。蚩尤氏的同盟軍——魁隗氏族的夸父共工聯軍,跟踪追擊,一直追到玉邦河北岸。軒轅氏組織反擊,在玉泉 (今山西大同市天鎮縣 )擊敗了夸父共工聯軍。夸父共工聯軍的敗卒退往涿鹿,中途又遭到了姜榆罔的劫殺,再次兵敗。幸得蚩尤軍及時趕來救援,才沒有受到更大的損失。
由於受共工、夸父和東夷少昊族的不斷侵擾,帝都伊川已經無法安居,這年秋天,姜榆罔下令將帝都遷回到舊都榆林 (今山西晉中市東)。
榆罔十三年 (乙未,前4526)
炎帝神農氏、黃夷軒轅氏聯合與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東南)的曠野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榆罔十六年 (戊戌,前4523)
軒轅氏與蚩尤氏惡戰了三年,軒轅氏先後發動了九次大的進攻,都被蚩尤軍擊敗。最後,雙方談判言和,以玉邦河為界,河北為軒轅氏統治區域,河南為蚩尤氏統治區域。
榆罔二十二年 ( 甲辰,前4517)
軒轅氏與蚩尤氏停戰七年。在這七年中,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為了擊敗蚩尤氏,獨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西南東梁山 )拜師學道,學習戰略戰術,苦學三年後回國,重新組織訓練軍隊,使軍隊能力大增。於是,姬邦卉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再次發動涿鹿大戰,同時派人請炎帝姜榆罔出兵助戰。
榆罔二十三年 (乙巳,前4516)
軒轅軍水淹蚩尤城,蚩尤軍大敗,其殘部渡滏陽河逃往冀州 (今河北冀州市)。軒轅軍兵分兩路追剿,終於在解村 (今河北冀州市小寨鄉北)活捉了蚩尤。軒轅氏姬邦卉下令將其處死。軒轅軍乘勝繼續追剿蚩尤部族和炎帝魁隗氏部族,又殺死了魁隗氏九世孫夸父。繼而東征東夷少昊部族,少昊大酋長風清率部族投降。接著又北征燧人氏後裔的支脈薰粥族,將他們北逐至蠻荒之地。
榆罔二十五年(丁未,前4514)
歷經三年時間,軒轅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軒轅氏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農氏看在眼裡了,他致書姜榆罔,命令他讓出帝位,否則刀兵相見。姜榆罔十分憤怒,大罵軒轅氏無德,堅決不從。朝中群臣紛紛諫阻,勸他不要以卵擊石,給全族人帶來災難。姜榆罔自知無力與軒轅氏抗爭,考慮到百姓的安危禍福,只好仰天長嘆,答應讓出帝位。
榆罔二十六年(戊申,前4513)
軒轅氏姬邦卉正式稱帝,以涿鹿為都,是為黃帝,史稱黃帝軒轅氏。黃帝姬邦卉降封炎帝姜榆罔為諸侯,將他封在洛水盧氏城(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 )。姜榆罔不肯受封,棄爵率家人遷徙江南,後定居於湖南茶鄉)(今湖南株洲市茶陵縣 ),以醫為業,救死扶傷,深得當地百姓厚愛。
黃帝軒轅氏政權帝芒二十年 (丁卯,前4494)
姜榆罔病逝於茶鄉,當地百姓感念他救死扶傷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禮將他厚葬於霞陽,初稱炎帝塚,後世改稱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株洲市炎陵縣霞陽鎮。
姜榆罔22歲即帝位,在位執政虛記二十七年( 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於黃帝軒轅氏政權帝芒元年(戊申,前4513)被罷免,後徙居江南行醫20年病逝,終年68歲。尊號炎帝。
文獻記載
帝榆罔者,名姜克,帝衰子也。帝衰崩,夸父立,是為帝榆罔。帝榆罔之時,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帝榆罔弗能征。北狄黃帝,聞神農亂,以應龍為將,師熊、羆、貅、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克補遂氏。帝榆罔以刑天為先鋒,渡黃河,與黃帝爭於阪泉,黃帝斷刑天首,三戰,然後敗榆罔。榆罔葬刑天首於常羊之山,而後南走黃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澤,再遇黃帝,崩。其後,姜氏三世不仕,避禍也。克生的兒子榆罔忠厚有德。故炎帝治世四十三年後,傳位於重孫榆罔,是為炎帝八世聖主。(資料來源於:中華百家姓譜 )-
姜榆罔是漢族神話傳說中最后一位炎帝,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他從小聰明好學,后來習文練武,成長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東夷人騷擾和入侵神農氏東部邊境,十七歲的姜榆罔奉命駐守舊都伊川,并且在那里籌建軍隊,與東夷人作戰,多次擊敗敵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揚和嘉獎
---------------------------------
三皇五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3a5s9a
三皇五帝世系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q5zAGb
----------------------------------------
涿鹿之戰(涿:ㄓㄨㄛˊ)是相傳中國遠古時代,有熊氏黃帝與神農氏炎帝兩族聯合,同蚩尤九黎族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介紹
約四、五千年前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時期,興起於今冀魯豫交界地區的蚩尤九黎族,屬東夷集團,他們的勢力不斷由東方向西發展。九黎族原居於南方,後北上中原,與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華夏集團)發生了衝突,這兩股大勢力為爭奪適於牧獵和淺耕的地帶,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交界地帶相遇,於涿鹿之野(今河北省涿鹿縣)展開長期爭戰。黃帝先併吞炎帝的部落(一說炎帝部落逃至南方),再擒殺蚩尤[1]。
蚩尤率領所屬72氏族(或說81氏族)對抗。由於蚩尤的武器裝備較精良,所以在戰鬥之初,黃帝處於守勢。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等為圖騰的氏族,數戰不勝。
黃帝使應龍蓄水,抵擋蚩尤。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天大晦冥」,雷電交作,衝破了應龍的水陣。黃帝在危急關頭,又喚來女神女魃,使天氣放晴。蚩尤和黃帝在戰場上各自鬥法。蚩尤利用濃霧,使黃帝的部隊迷路。黃帝發明了指南車辨別方向,成功衝出濃霧的封鎖。經過連續幾場戰鬥,最後黃帝終於在中冀之野(即冀州,今河北省涿州,至今那裡還保存有蚩尤墓遺跡)擒殺了蚩尤,獲得全勝,成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
相關條目
阪泉之戰
參考文獻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 第一》: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脩德振兵,治五氣,蓻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涿鹿之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Tv27gA
------------------------------------------
阪泉之戰是中國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一場戰爭,由黃帝與炎帝對戰,最終由黃帝擊敗炎帝。此傳說見於《史記·五帝本紀》。
《史記》相關記載如下:
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集解】 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謐曰:「在上谷。」括地誌云:「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晉太康地里志雲『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阪泉之野則平野之地也。
三戰,然後得其志。
【正義】 黃帝修整軍隊,經過充分的準備後在阪泉和炎帝進行決戰。經過三次激烈的戰鬥,最終黃帝戰勝了炎帝,組成炎黃部落。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正義】 言蚩尤不聽黃帝之命也。
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集解】 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張晏曰:「涿鹿在上谷。」
【索隱】 或作「濁鹿」,古今字異耳。地理志上谷有涿鹿縣,然則服虔雲「在涿郡」者,誤也。
遂禽殺蚩尤。
【正義】 炎帝聯合黃帝擊敗蚩尤。
【集解】 皇覽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
【索隱】 案:皇甫謐雲「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於凶黎之谷」。或曰黃帝斬蚩尤於中冀,因名其地曰「絕轡之野。」[1]
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
【正義】 諸侯都奉黃帝為主,不順從者黃帝都派兵攻伐,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
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正義】 平定天下之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裡安定的居住過。
【集解】 徐廣曰:「披,他本亦作『陂』。字蓋當音詖,陂者旁其邊之謂也。披語誠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
【索隱】 披音如字,謂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徐廣音詖,恐稍紆也。
黃帝,名軒轅。黃帝時期,神農氏統治著各部落,但神農氏日漸衰微,於是各部落之間爭戰不斷。以軒轅為首領的部落,在戰爭中逐漸強大起來。很多小的部落都歸附了軒轅。炎帝和蚩尤也是兩個很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炎帝和蚩尤成為黃帝最大的兩個對手。[2]
戰爭地點分析
阪泉之戰的地點,一種說法認為在河北涿鹿東南。也有說在今北京延慶。另一種説法認爲是阪泉在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理由有二:解州鎮春秋晉國時稱解梁,漢代置解縣。據《解縣誌》記載:解梁古時曾稱作涿鹿。第二,從如今的地圖看,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是在今日鄭州市軒轅丘,而運城正好處於兩者之間,離永濟相當近。
參考文獻
 「皇覽」,書名也。記先代冢墓之處,宜皇王之省覽,故日皇覽。是魏人王象、繆襲等所撰也。
阪泉之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tTjswQ
----------------------------------------
炎帝神農氏政權的八任帝---榆罔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3-10-06 17:58:19)轉載▼
標籤: 姜榆罔 神農氏 炎帝    分類: 龍行天下(上)
    榆罔,姓姜,中國氏族聯盟時代炎帝神農氏政權的第八任帝。其祖父是炎帝神農氏政權第六任帝薑來的兒子薑節莖,其父是炎帝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
  帝克二年(庚申,公元前4561年),榆罔出生在承留(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東南)。從小聰明好學的他,因習文練武,後成長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軍。
    帝克十八年(丙子,公元前4545年),東夷人騷擾神農氏東部邊境,十七歲的薑榆罔奉命駐守舊都伊川,並且在這裡籌建軍隊與東夷人作戰,受到帝克的讚賞。
  帝克二十四年(壬午,公元前4539年)秋,炎帝神農氏政權的七任帝姜克去世,姜榆罔在伊川即位,號帝榆罔。此時,正是中國北方各大氏族集團爭霸時期。除執政的炎帝神農氏之外,還有與東夷人聯合起來的炎帝魁隗氏政權、佔據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史皇倉頡氏政權、興起於冀西北的少典軒轅氏政權、起於桑乾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權。這五大集團都想爭當中華霸主,相互侵略攻伐,氏族社會從此進入野蠻戰爭時代。
  榆罔三年(乙酉,公元前4536年),逐漸強大的東夷,開始不向朝中進貢。帝榆罔大怒,立媽起兵征討,一舉擊敗了東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聯盟軍,繼而將國都遷於空桑(又作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
  榆罔七年(己丑,公元前4532年),東夷少昊族大酋長風清與魁隗氏九世孫夸父再次聯合出兵攻打帝都空桑,結果又被姜榆罔擊敗。夸父兵敗後求助於阪泉蚩尤氏。蚩尤親率從八十一個部落中精選的隊伍南下,將薑榆罔的軍隊擊敗。戰敗後的炎帝被迫放棄空桑,率族人遷回到故都伊川。
  榆罔十一年(癸巳,公元前4528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征服了史皇倉頡氏,倉頡五世去帝號,歸順軒轅氏。軒轅氏的勢力擴展到今河南北部的濮陽、安陽、鶴壁、新鄉等地,對炎帝神農氏和九黎蚩尤氏都構成了很大威脅。蚩尤氏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勢力,又聯合東夷伏羲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共同討伐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在強大的攻勢下接連失敗,被迫向佔據玉邦河(今桑乾河)流域的軒轅氏求救。
  榆罔十二年(甲午,公元前4527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率軍南下增援炎帝神農氏,姜榆罔立刻授以兵權,命其討伐叛亂諸侯。軒轅氏大軍首先突襲蚩尤氏部落,在今河北張家口市的萬全、尚義、懷安之間大敗蚩尤族。蚩尤遂親率精銳部隊進行反擊,雙方激戰於東台山(今河北張家口市小五台山)。由於蚩尤軍配備了金盔金甲金兵器,軒轅軍大敗。姬邦卉見蚩尤軍不好對付,便避其鋒芒向北退卻。蚩尤氏的同盟軍----炎帝魁隗氏族的夸父共工聯軍,一直跟踪追擊到玉邦河北岸。軒轅氏組織反擊,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鎮縣)擊敗夸父共工聯軍。夸父共工聯軍的敗卒退往涿鹿時,中途又遭到了姜榆罔的劫殺,再次兵敗。幸得蚩尤軍及時救援,才沒有受到更大的損失。由於受共工、夸父和東夷少昊族的不斷侵擾,帝都伊川已經無法安居,同年秋,姜榆罔下令將帝都遷回舊都榆林(今山西晉中市東)。
  榆罔十三年(乙未,公元前4526年),炎帝神農氏、黃夷軒轅氏聯合與炎帝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東南)的曠野展開激烈的戰鬥。
  榆罔十六年(戊戌,前4523),軒轅氏與蚩尤氏惡戰三年,先後發動了九次大進攻,都被蚩尤軍擊敗。最後雙方談判言和,以玉邦河為界,河北為軒轅氏統治區域,河南則為蚩尤氏統治區域。
  榆罔二十二年(甲辰,前4517),軒轅氏與蚩尤氏停戰七年。而在這七年中,姬邦卉為了擊敗蚩尤氏,獨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西南東梁山)拜師學道。苦學三年後回國,重新組織訓練軍隊,使軍隊能力大增。此時,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的姬邦卉再次發動涿鹿大戰,同時派人請炎帝姜榆罔出兵助戰。
  榆罔二十三年(乙巳,公元前4516年),軒轅軍水淹蚩尤城,大敗蚩尤軍。於是,戰敗的蚩尤軍殘部渡滏陽河逃往冀州(今河北冀州市)。軒轅軍兵分兩路追剿,在解村(今河北冀州市小寨鄉北)活捉蚩尤,並將其處死。炎帝神農氏政權的八任帝---榆罔軒轅軍乘勝繼續追剿蚩尤部族和炎帝魁隗氏部族,又殺死炎帝魁隗氏九世孫夸父,繼而東征東夷少昊部族,少昊大酋長風清率部族投降;接著又北征燧人氏後裔的支脈薰粥族,將他們北逐至蠻荒之地。
  榆罔二十五年(丁未,公元前4514年),歷經三年時間,軒轅氏平定了四方。然而,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農氏看在眼裡,他致書炎帝姜榆罔,令他讓出帝位,否則刀兵相見。堅決不從的薑榆罔十分憤怒,大罵軒轅氏無德。朝中群臣紛紛諫阻,勸他不要以卵擊石,給全族人帶來災難。姜榆罔自知無力與軒轅氏抗爭,考慮到百姓的安危禍福,只好答應讓出帝位。
  榆罔二十六年(戊申,公元前4513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正式稱帝,以涿鹿為都,國號黃帝,史稱黃帝軒轅氏。後來,姬邦卉降封炎帝姜榆罔為諸侯,封在洛水盧氏城(今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姜榆罔不肯受封,棄爵率家人遷徙江南,後定居湖南茶鄉(今湖南株洲市茶陵縣),於是以醫為業,深得當地百姓的厚愛。
  黃帝軒轅氏政權帝芒二十年(丁卯,公元前4494年),六十八歲的薑榆罔病逝於茶鄉,當地百姓感念他救死扶傷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禮將他厚葬於霞陽,初稱炎帝塚,後世改稱炎帝陵。其陵址位於今湖南株洲市炎陵縣霞陽鎮。
--------------------------
《路史》中曰:“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軒轅氏興,受炎帝參盧禪,封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今潞城縣東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國也。其國至神農塚一百六十里。” 《史記補三皇本記》曰:“炎帝神農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路史》卷13曰:“炎帝參盧是曰榆罔”,這裡說明八代炎帝榆罔是神農之後的身份,同時也是北方語“八輩祖宗”的由來;“參盧之後,政衰,其國浸削,至春秋時為晉之附庸焉。蓋因國小無綱紀禮法,而民俗鄙陋,頗同夷狄,然以火王,猶知尚赤,故謂之赤狄潞。潞子嬰兒娶晉景公之姊伯姬為夫人,其臣酆舒專政,虐伯姬而殺之。魯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晉荀林父率師滅潞。事載《左傳》;由末代炎帝參盧所建的“潞”自黃帝后慢慢衰落,傳承至春秋時名為潞子國,成了“赤狄”族的主要活動區域。這就是炎帝和赤狄的傳承,如需多了解可搜索“從谷歌地圖看中華歷史,用現代工具挖掘炎帝故里”


炎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炎帝,姜姓[1],連山氏(烈山氏),因善火耕而號神農氏[2],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3],是中國漢族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天下共主,年代早於黃帝,炎帝部落從少典氏及有蟜氏派生出來[4][2]。也有另一派說法是炎帝與神農氏並非同一人。
炎帝的傳說與五德終始說及圖讖相關。包括苗族、羌族、京族等各民族皆以炎帝為先祖。學者許倬雲認為,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後裔形成上古華夏部落。
傳記
距今四千年以上生於華陽,長於姜水[5]。相傳,炎帝和黃帝曾有姻親關係[6],為神農之後。據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7],炎帝部落在中原地區發展,而當時在今山東省地區,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南方一帶。
據說因炎帝部落屢次被封王,而造成黃帝部落不滿被炎帝部落統治,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記載下來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炎帝部落分成三派,一派以刑天為首,繼續反抗黃帝,另一派以炎帝為首,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代炎帝而為天子,另一派以夸父為首,因既不願臣服,也不願繼續反抗,遂往東邊逃走(可能往東後被黃帝派出的應龍擊殺,然後被包裝成夸父逐日渴死的傳說)。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雙方勢同水火,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炎黃子孫」一詞是中國學者對漢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生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炎帝是農神,始教天下播種五穀,嘗遍五穀,這是炎帝與神農氏淵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熱食,用火來鑄造金屬器具,因此炎帝的後代後祝融這樣的火神。
據《山海經·北山經》,白嘴赤足的精衛鳥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所變。據《路史·後紀四》,蚩尤也是炎帝後裔,並驅逐炎帝及其後裔榆罔,並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不死戰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屬。
現代考證
炎帝的傳說目前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戰國時代,或是漢朝。他與五德終始說及圖讖相關。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存在了五百年。神農氏是一個氏族,為中國傳説歷史中的第一個部落聯盟,由神農開創。其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在炎黃兩大部落融合之前,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已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史記》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在黃帝時代,神農氏部落已經衰落)。神農和神農氏最後一代炎帝為兩人,炎帝為神農後裔,但大部份的文獻對此並不細分,比較傾向視為同一人,或同為南方部落勢力的代表性領袖。
根據傳説,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
第一,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
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
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
第四,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偉大的生命。
第五,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輪紡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註 1]便是神農氏的後代。
神農氏族部落後期的傑出首領炎帝和黃帝兩部落融合以後逐漸形成華夏部族,因而炎帝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神農為三皇之一,炎帝也被列為五帝之一[註 2]。
炎帝相傳姓姜(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炎帝是漢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爭議
著名歷史學家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等人都將炎帝與蚩尤視為同一人。其主要根據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與炎帝大戰的「阪泉」與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實際上是同一個地方。
學者楊善群認為劉歆篡史將神農氏與炎帝烈山氏合併為一人。
學者段寶林認為酈道元合併黃帝對炎帝的阪泉之戰與黃帝對蚩尤的涿鹿之戰為同一戰役。
----------------------------------------------
刑天又作形夭,原名形天,是中國遠古神話中的神祇。在《山海經》裡則是一位巨人,為炎帝的文臣[1]。
原名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徵圖騰。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祇,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戴,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2]。
千年以來,文人們皆爭辯陶淵明用「刑天」或「形夭」,北宋時曾紘表示「刑天舞干戚」才是正確,但南宋時的周必大則提出反駁,認為「刑天舞干戚」用在詩詞上邏輯不通,故「形夭無千歲」才是正確。[3]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則傾向曾紘之說,其後魯迅及郭沫若認為「形夭」及「形天」則達不到此意,故用「刑天」[4]。
《山海經》的刑天
刑天在神話中為炎帝文臣,酷愛音樂,爲炎帝祝壽時創作《扶犁曲》、《豐年詞》等詩曲[5]。
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用昆吾劍斬去頭顱[6][5][7][8]。
黃帝為免刑天復活,於是把他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裏。《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6]。」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永遠地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地戰鬥,是位悲劇性的人物[6][5][7][8]。
後世
到了後世,刑天成為勇猛將士的象徵,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戰鬥之神。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來讚頌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鬥不已的精神[9][8]。
而在現代,刑天常常成為電腦遊戲的角色,多是因為其獨特外形、悲劇性和勇猛形象有關[10]。


【歷史上的瘟疫】神農嘗百草的祕密
文/蘭音【歷史上的瘟疫】神農嘗百草的祕密 | 炎帝 | 大紀元 https://bit.ly/2KAMOj2
神農即炎帝,他不僅為政是帝王之聖賢,開創了農業、飲食文化,中醫和中藥也是他所奠基。圖為神農氏像,出自明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公有領域)
圖為神農氏像,出自明仇英《帝王道統萬年圖》。(公有領域)
【歷史上的瘟疫】神農嘗百草的祕密 | 炎帝 | 大紀元 https://bit.ly/2KAMOj2
更新: 2020-04-23 7:21 PM    標籤: 歷史上的瘟疫, 神農, 神農嘗百草, 炎帝, 瘟疫
神祕的中華神話,零碎的隻言片語,或許正暗藏著歷史的真相。
神農嘗百草,是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了,相傳神通廣大的神農氏,曾經試遍百草滋味,確定其藥性,竟然一天就中了七十次毒。那麼,這個神奇的故事背後有什麼深意呢?
神農氏乃炎帝
氏,是上古時期對各類神祇的敬稱。神農氏,就是華夏文明走向農耕時期出現的一位大神。他頭上長著兩隻角,生得牛首人身的奇異模樣(《帝王世紀》)。他出生的時候,地上就出現了九眼井。井裡的水彼此相通,如果汲取一眼井水,那麼另外八眼井水就會隨之波動(《水經註·漻水》)。
在古書的記載中,神農氏有時候是「三皇」之一,有時候又叫「炎帝」,歷史上爭議很大。有一種說法是,神農氏是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因居住在南方,又名炎帝,大約傳續了十七代,曾經是天下共主。其中有一位,就是後人熟知的種五穀、嘗百草的炎帝神農氏了
這位神農氏,是少典之子,與黃帝是兄弟,他們同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神農氏對人類的貢獻,首先是發展了農業。
《繹史》援引《周書》記載,在神農時代,天降種籽,神農氏就開始製耒耜、種糧食,就把它們種在田裡,開創農業文明。《拾遺記》的記載更為傳奇,說有一隻紅色的雀鳥飛到炎帝身邊,銜來九穗的禾苗。炎帝把這種稻穗種在田裡,收成後人吃了不僅能飽腹,還能長生不死。
神農氏不僅教人耕種,還發明了麻布製衣、陶器、琴瑟等,定曆法、通貿易,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明。
神農氏對人類的貢獻,首先是發展了農業。圖為清 陳枚《耕織圖冊·一耘》。(公有領域)
神農嚐藥
「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
嘗藥,是神農氏最受稱道的經歷了,也散見於其他古籍的記載。《釋疑》說神農氏是「玲瓏玉體」,即身體是透明的,能夠看清五臟六腑,因此他不僅可以觀察草藥對人體的效用,還能夠及時解毒。除了親口品嘗,神農氏也有法器相助,《搜神記》說他有一根赭色的神鞭,凡經抽打過的草藥,他立即能辨別出它的毒性和寒溫藥性,因而有了「神農」的尊號。
關於嘗藥的地點,《述異記》也有記載。山西太原神釜岡上,有神農氏嘗藥的鼎;成陽山上有神農氏鞭藥處。今天大陸的湖北省西北部的神農架,相傳就是神農氏當年搭架採藥的遺址。
出於治療疾病、毒傷的需要,神農氏便開始嘗百草尋找解藥。不過《淮南子》的記載還是太簡略了,若再進一步追溯,我們會發現,神農嘗百草的真實目的,竟然是為了尋找治癒瘟疫的良方。
現存最早的漢族史詩《黑暗傳》,就記錄了這段沉重的歷史:「當時天下瘟疫廣,村村戶戶死無人,神農治病嘗百草,勞心費力進山林。」詩歌還講述了神農氏嘗藥的艱險過程。他吃下藥草後,不幸中毒後腹痛難忍,急服解藥祛毒。如此堅持下來,他辨別出七十二路毒神,找到還陽草救活了百姓。神農氏嘗藥不止一次,他在位一百多年間,疫病時常爆發。每次,神農氏都不忍百姓為病痛折磨,就親自到深山老林中,親自嘗藥,用自己的神力拯救蒼生。
除了毒草對身體的傷害,神農氏尋藥的過程也充滿了苦難和考驗,但他也受到上天的保佑,遇難成祥。比如他在山中無吃無喝,烏鴉就飛來告訴他,大樹上有充飢的果子;遇到吃人的獅子,他就勇敢地戰勝並收服它,馴化成幫他一起試藥的「藥獅子」;遇到難以攀緣的高山,他的腳邊就突然出現一根千丈長的藤條,成為製作雲梯的工具。
最終歷經千難萬險,「神農嘗百草,瘟疫得夷平。」
神農氏像,出《Portraits de Chinois celebres》(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18世紀繪製,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瘟疫從何而來?
遠古時代的華夏,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按照自己的模樣造人。那時的神州大地上,神和人是共存的,有造物神,有風神、雷神、雨神,還出現了許多半神半人的英雄人物,是一個瑰麗傳奇的時代。而掌管疾病的,也有一位神明。
《山海經》記載了一位居住在玉山的女仙:「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曰:「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西王母就是一位主管災疫和刑法的神明。這段記載也說明了,瘟疫是由神控制,從天而降的一種可怕的災異
當時發生了什麼大事,導致天降大疫?雖然年代越久遠的記錄就越零散,不過有件大事流傳甚廣,那就是黃帝大戰蚩尤,一統華夏民族。蚩尤是神話中的負面人物,長得野獸的形象,好戰嗜殺《龍魚河圖》說他「誅殺無道,不仁不慈」蚩尤不服行仁政的黃帝,帶領九黎部族作亂。天下人都說,蚩尤不死,整個天下的國家或部落都要被他毀滅了。
蚩尤帶給人類的,不僅是戰亂的災禍,更嚴重的是人心的變異。《尚書·呂刑》中說,蚩尤開始叛亂的時候,牽連到平民,到處都是賊寇劫掠、爭名奪利、虛偽詐騙的亂象。由於蚩尤的蠱惑,百姓善良的本性被蒙蔽了,他們失去了純真美好的心靈,背離了神。
據《國語》記載,在炎帝之後的少皞時代,因為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人神共存的秩序和法則打破了。祭祀失去法度,百姓褻瀆盟誓,穀物也得不到神靈的降福,於是禍亂災害頻頻出現。或許神農氏時代的瘟疫,就是神對人道德敗壞的一個懲戒。
北朝佚名壁畫,縱70厘米橫78厘米,甘肅酒泉丁家閘北涼墓。(左起儀器):細腰鼓,長笛,阮咸琵琶,古琴。(公有領域)
醫病更醫心
瘟疫降臨時,神農氏以君主之尊,承載萬民疾苦,懷著仁愛無私之心,不辭辛勞以身試藥。此外,神農氏更注重心靈的淨化,從根本上袪除瘟疫的災難。
比如,神農氏發明琴瑟以及古樂《扶持》《下謀》,能夠道天地之德,表神農之和,具有教化人心的力量。《路史》說神農氏製作了精美的瑟,可以調和元氣,消弭慾望。揚雄《琴清英》開篇也提到:「昔者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嬖,去邪欲,反其真者也。」
古時候,樂與藥相通,人們彈奏雅樂,能夠穩定心神,擯除雜念邪欲,達到修養正氣、返本歸真的境界。當整個社會道德回升時,人們就不再肆意作惡了,也會反思和懺悔罪過,瘟疫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瘟疫是災難,也是一種警示。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初,古人就告訴了我們,瘟疫從何而來,以及應對它的正確方法。@*#
【歷史上的瘟疫】神農嘗百草的祕密 | 炎帝 | 大紀元 https://bit.ly/2KAMOj2

2020-04-26_1111132020-04-26_1112002020-04-26_1111522020-04-26_1111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