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爺-文天祥-北京都城隍與杭州城隍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DPZWL


城隍爺-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都城隍與杭州城隍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 後為楊椒山

城隍也可能因任職地點不同,而加上等級之分,在京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府城隍爺是威靈公的地位,住在州的城隍爺封為「靈佑侯」,住在縣的城隍爺封為「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廟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
都城隍、龍興之地城隍(享王爵,封福明靈王)
四大都城隍:北京、南京、西安、福州
龍興之地城隍:汴州、濠州、太平府、和州、滁州
府城隍(享公爵,封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享侯爵,封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享伯爵,封顯佑伯):掌管縣
-----------------------------
一般情形
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
都城隍、府城隍(享公爵,被奉為威靈公):掌管省或府。
州城隍(享侯爵,被奉為「綏靖侯」或「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享伯爵,被奉為顯佑伯):掌管縣。
清代時,一開始全國只有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有「都城隍」,而後臺灣的新竹城隍廟受光緒帝敕封為都城隍,其後民眾逐漸建立「省城隍廟」。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省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城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f7KxkJ
---------------------------
城隍爺-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都城隍與杭州城隍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都城隍先是文天祥 後為楊椒山 
知名城隍:北京的都城隍先是文天祥 後為楊椒山 、福建省都城隍周苛、福州城隍陳文龍、泉州城隍韓琦、廈門城隍洪朝選、安溪城隍詹敦仁、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蘇緘、南昌城隍灌嬰、紹興城隍龐玉、曲沃城隍申生、濟南城隍鐵鉉、鄭州城隍紀信、蕪湖城隍周瑜、和縣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蕭何、杭州城隍文天祥與周新、臺南小南門城隍朱一貴。
城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f7KxkJ


城隍神最烜赫的時期是明代。朱元璋建國後,想利用群眾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能鑑察民之善惡,行善者得福,作惡者受懲,用以震懾臣民,鞏固統治。“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他於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城隍即所謂鎮守。各府有都城隍廟一座,其屬下各縣有城隍廟一座。北京城內有二縣,各有城隍廟。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後為楊椒山。他們是正義的化身
北京都城隍廟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f9RM4s


北京都城隍廟:皇家壇廟供奉天下城隍之首
高道宮觀《中國道教》陶金2015-05-26 09:25我要分享 7
文/陶金
北京都城隍廟始建於元,迄今730餘年。隨著時局的變遷,如今的都城隍廟只有後殿“寢祠”倖存,舊日恢弘的建築、莊嚴的祭禮,以及商賈雲集的廟市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本文試圖對都城隍廟從多個角度進行考證梳理,力求建立起一個對都城隍廟進行整體認知的構架。
歷史沿革:始建於元代,經歷數次重修。
北京都城隍廟始建於元代至元七年(1270),因“大都城即成,宜有明神主之,請立城隍神廟”,故而“選都之坤方一隅,命少府督工建城隍廟”,其廟名為“佑聖王靈應廟”。“明永樂年間重建”。宣德五年(1430)六月,“命行在工部修北京城隍祠”。正統十二年(1447)閏四月,“命工部右侍郎王佑修東嶽廟城隍廟”,至“正統十二年十一月重建城隍廟成”,明英宗御製碑文首次記錄了都城隍廟的大致面積,“其地以丈計者深七十一廣四十一有奇”。
北京都城隍廟:皇家壇廟供奉天下城隍之首 
北京都城隍廟(資料圖圖源網絡)
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都城隍廟災,詔工部重建”。萬曆三年(1575)又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及乾隆二十八年(1767)“屢發帑興修”。同治十年(1871)毀於火,又重修寢祠大殿及儀門。至民國時,雖然還有香火,但已逐漸衰敗。
據曾經居住在附近的著名北京史地學家常人春先生描述,當年山門內是儀門,儀門後是一片空曠且堆滿瓦礫的大院,正中是寢祠大殿,大殿上掛著“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的楹聯。後來,都城隍廟被水電印刷廠佔用,周圍舊有的建築被拆改殆盡,惟有寢祠大殿保存至今。
殿堂:遵循一殿一卷之規制,宏偉壯麗。
都城隍廟坐落於西城區成方街(即城隍廟街),地處現今的北京金融街中心。據《光緒順天府志》載:“都城隍廟在宣武門內西單牌樓西,鬧市口城隍廟街,繚以周垣,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凡三重,均三間,左右門各一。前殿五間,東西廡各三間,迴廊各二十二間,連簷通脊,前為甬道,東御碑亭一(按:《日下舊聞考》載為'庭中有碑亭二'),西燎爐一。後殿五間。闡威門外東為治牲所,三間,井亭一,門南鐘鼓樓各一。”
廟內正殿名為“大威靈祠”,供奉京都都城隍神。其“前楹匾曰'永佑畿甸'。聯曰'保障功隆,俎豆千秋修祀典;邦畿地重,靈威萬邦仰神明',皆(清)世宗憲皇帝御書。後楹匾曰'神依民社',聯曰'靈鞏天垣,和會九州風雨協;報崇國祀,楹寧億祀社萬安'。後殿(按:即寢祠,供奉都城隍與其配)匾曰'福蔭黃圖',皆皇上(按:即乾隆皇帝)御書。”
在大威靈祠前的東西廡內,塑有全國十三省城隍的站立捧笏像,蓋因其皆為都城隍之下屬。但實際上只有十二省城隍,原來明代以江南省為陪都,“故不與各省並耳”。
目前僅存的寢祠大殿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黃琉璃瓦黑剪邊,前出調大脊抱廈三間,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其中殿身面闊24.8米,進深17米,一斗三升斗拱,抱廈面闊17.8米,進深7米。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地區的皇家壇廟的主殿,一般多在殿身前加捲棚歇山或捲棚懸山42抱廈,此便是一殿一卷之規制,如同時期很近似的東嶽廟,以及後來的白雲觀、法源寺、雍和宮等處,而這種殿身與抱廈同為調大脊的做法,實為京內孤例,其具體原因尚不明確,當引起古建學界一定之重視。


都城隍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中國有三大都城隍廟。分別建於北京,南京。城隍神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而都城隍廟為首都級別方可建造。
---------------------------------------
北京都城隍廟指的是北京居庸關的都城隍廟。古代北京都城隍廟大殿在西城區成方街33號,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
中軸線上有門三重(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其它還有鐘鼓樓、大威靈祠和寢祠、兩廡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現存寢祠5間。廟內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後來隨著金融街拆遷規劃,已經名存實亡。
居庸關都城隍廟是在中國城隍廟中地位較高的城隍廟,建於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間),1997年重新修繕完成,是居庸關長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也是僅有的一座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朝拜者、還願信眾甚多。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會虔誠拜神,以求城隍保佑。這種習俗經久延續。幾百年來未曾中斷過。
居庸關都城隍廟處“天下第一雄關”之上,“居庸疊翠”之間。在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中體現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在中國,我們能夠看到許許多多的城隍廟,裡面供奉著城隍老爺和他的屬下們。每年,人們都會在春、秋、冬三個特定的時間濃重祭拜他,城隍老爺究竟是位什麼神呢?它是怎樣逐漸發展而來的呢?
古時候,有水的城池被稱為城,無水的城市被稱為隍,後來二者合二為一,就有了城隍。接著守護城池的神被稱為城隍。城隍有消災解厄,定國安邦的才能,他還是守護一方城池的神仙,同時他也是掌管陰陽兩界的判官,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地方官。道教認為城隍具有“懲惡揚善、保衛一方疆土”的功能,說他能久旱時降雨,逢澇時放晴。
居庸關都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開國元勳徐達大將軍。徐達是安徽鳳陽人。作為一名傑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於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徐達不貪女色,不圖貨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後,封姑蘇府庫,置胡宮美人財貨不取。徐達平時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濕狹小的房子,朱元璋幾次想給他換一所較好的房子,他都推辭了。出征時,遇到軍糧不足,士卒吃不飽飯,他不飲不食,不進營帳休息。
徐達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並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儘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達能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和同鄉拉幫結派,沒有捲進胡惟庸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令朱元璋十分倚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仙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諡“武寧”,命供太廟,位為第一。後來朱元璋又封徐達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在徐達曾經修建並駐守的居庸關長城修建城隍廟,祀奉徐達。從此,徐達貴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頂禮膜拜。
南京都城隍廟
在南京雞鳴寺一帶建有一座城隍廟,為十廟之一。因為當時南京是都城,這座城隍廟被稱之為“都城隍廟”,可惜完全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各地城隍廟與當地官署等同,形成陰、陽兩套衙門。現存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大多是那是修建起來的。
西安都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創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當時全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轄西北諸省,故稱[都城隍廟]。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於西大街現址。清雍正元年毀於火災。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用拆除明秦王府木料、磚瓦擴充修建。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都曾修葺。廟前牌樓毀於[文化大革命]。
2005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將城隍廟前改造列為西安市重點建設項目。八月起施工,2006年6月底建成。工程主要內容有牌樓、騎樓、廂房、廣場及有關配套設施。
新建牌樓仿被毀之原牌樓而作。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舉國罕見。巨柱雄立,角簷飛展,雕飾揚祥瑞之氣,彩繪閃金碧之輝煌。成為古都一處賞心悅目,耐人尋味的景觀。
建築信息
清雍正元年(1723年)毀於火災,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拆除原秦王府木料予以重修。重修後“規模宏大、棟宇崇宏、雄偉壯觀、甲於關中”。
由南向北依次是牌坊、山門、文昌閣、鐘鼓樓、儀門、戲樓、牌坊、大殿、藏經閣、牌樓、寢殿。兩側是道眾居住修真的東西道院共有24宮。整個寺廟,佈局整齊,左右對稱,規模宏大,雕樑畫棟,巧奪天工,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道教文化的聖地,原有佔地面積九十餘畝。舊時,這裡信眾如潮,香火鼎盛,常常人潮湧動,摩肩接踵。
西安都城隍廟大殿
1942年,部分建築慘遭日寇炸毀,文革期間,宗教活動被迫中斷。600多年來,雖歷經滄桑,但宏偉依舊,是西安市內著名的道觀之一,也是國家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正式登記開放為宗教場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四月初八為本廟傳統廟會。


城隍(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城隍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民間信仰中的城池的守護神,亦有做為陰間的司法體系的職司。 民間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勞者擔任的,並必須是公正無私者,也有任期制以及其眷屬之說。城隍也可能因任職地點不同,而加上等級之分,在京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府城隍爺是威靈公的地位,住在州的城隍爺封為「靈佑侯」,住在縣的城隍爺封為「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廟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在陰間司法神的部分,城隍有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的職務。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人、朝鮮人的移民社群。其聖誕日會因地區或廟宇而有所不同。如霞海城隍是五月十三日聖誕。
  「城」為城牆、「隍」為護城河;傳說中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分陰陽二世界來治理事情,所以過去,新上任的地方官員,一定先到城隍廟向城隍爺祭拜,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可見城隍爺的地位極高。 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 其後元朝,除在元大都(今北京)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
  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 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明朝以後,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都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清代,全國只有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有「都城隍」。


有事就找城隍爺報案! https://goo.gl/VgVH7P

宋朝以後,城隍祭祀遍及天下。城隍爺由於市忠良孝悌即有才學之士在死後擔任。城隍作為中華民族宗教文化
全國的城隍廟中,北京,南京,西安,廣州,瀋陽,福州均為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南京都城隍廟、西安都城隍廟、武功鎮都城隍廟被稱為「四大都城隍廟」
中華獨此一例:遠離都市喧囂的「天下都城隍」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raxvGc
---------------------------
西安都城隍廟匾額上「你來了麼」是什麼意思?
2017/11/27 來源:在長安


1.
西安的西大街,有一座城隍廟,修建於朱元璋時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起初地址是在東門內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現址,是當時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
因為統轄西北數省城隍,故稱「都城隍廟」,它後面的街道,就取名為廟后街,也正是現在西安的這條廟后街。
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修建這座城隍廟?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2.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有一個叫紀信的縣令,脫下官服,到劉邦手下做了一員戰將。
在被項羽截斷糧道以後,劉邦大軍彈盡糧絕,此時紀信站了出來,提出自己假扮劉邦詐降,讓真劉邦趁機逃跑。
項羽見到紀信發現上當,一氣之下用火燒死了他。後來,劉邦打敗了項羽,慶功宴上想起紀信的功勞,就把他的骨灰送回家鄉四川南充安葬,並且在全國各地修建城隍廟紀念他。
城,就是城牆;隍,本意是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廟就是一座城市的守護神。
漢代以來,凡有城池的地方,都有城隍廟,後人就把紀信稱為「城隍老爺」。
3.
城隍廟很嚴格地按照」都,府,州,縣「來分成四個級別,原來城隍廟在古代是當地最高官員必須去參拜的,所以城隍廟就分了級別,據說是朱元璋嚴格規定下來的。
西安城隍廟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廟」之一,與北京、南京城隍廟齊名。
牌樓氣宇軒昂,令人嘆為觀止。牌樓正面、背面大匾上分別是「都城隍廟」、「你來了麽」的貼金大字。
「你來了麽」,如此口語化的四個字,讓很多人困惑。在如此雄偉、有著悠久歷史的都城隍廟中,為何用如此簡單的四個大字作為匾額呢?
4.
據民間的說法,古代地方官上任時,都要拜城隍,首先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其次要向城隍神匯報自己的所作所為。
而作為普通老百姓,面對洞悉一切的城隍神,自己為善還是做惡也逃不過城隍的雙眼。全國各地大部分城隍廟都會有這四個字,告誡大家做事要拷問自己的良心。
「你來了麼」的潛台詞就是:在這裡什麼事都隱藏不住,經常檢點自己是必做的功課。
話雖直白,但暗藏著「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的讖語。真正坦蕩的人,在拜過城隍後,面對這一喝問,才敢應一句:我來過了!
如此直白通曉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話,手無筋道,哪敢執筆?寫下這牌匾的不是別人,正是「顏筋柳骨」中的顏真卿。
5.
城隍廟由南向北依次是牌坊、山門、文昌閣、鐘鼓樓、儀門、戲樓、牌坊、大殿、藏經閣、牌樓、寢殿。
兩側是道眾居住修真的東西道院。整個寺廟,布局整齊,左右對稱。舊時,這裡信眾如潮,香火鼎盛,常常人潮湧動,摩肩接踵。
在《西遊記》里,菩薩去尋找取經人的路上,西安的這座城隍廟還起過不小的作用呢。取經工程啟動後,如來賦予了觀音菩薩到東土尋找取經人的重要使命。
觀音的地位相當於如來董事長的助理,但是這一遭卻相當的低調,住在了土地廟裡。而土地老爺則在城隍廟裡暫住。
6.
經歷風雨,城隍老廟和「你來了麼」仍然安靜地佇立在街井鬧市的一角。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看著時過境遷,向它的來訪者們直面心靈地提問。
如果有一天,你的腳步經過都城隍廟,不妨停下來,抬起頭看一看那仍然閃耀光輝的大字,再問一問自己:「我可曾來過了嗎?」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KBJJQG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