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懷瑾老師講文天祥《正氣歌》 @ 無常迅速, 輪迴路險, 老實念佛, 莫換題目。~印光大師慈訓~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yAgiR2


城隍爺-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都城隍與杭州城隍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 後為楊椒山
城隍爺是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每個信徒認知的城隍爺都可能是不同人,故一個地方的城隍爺不一定只有一人,如上海城隍廟就奉祀了三位城隍爺(陳化成和霍光、秦裕伯);有時好幾個地方奉祀同一人為城隍爺,如北京城隍與杭州城隍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有些則是眾說紛紜:如北京城隍,說文天祥者有之
唐朝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宋代,不僅城隍神信仰相當普遍,並且將城隍神列為國家祀典。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作為城隍神供奉。如蘇州祀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等級之分,駐帝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駐府的城隍封為「威靈公」,駐州的城隍封為「靈佑侯」,駐縣的城隍爺封「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

城隍神像
一城隍廟門外
香火鼎盛的臺灣省城隍廟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民間信仰中的城池的守護神,亦為陰間司法體系的職司。
信仰
民間信仰中城隍爺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對民眾有功勞者擔任的,多是公正無私的清官廉吏,也有任期制以及其眷屬之說。城隍也可能因任職地點不同,而加上等級之分,駐帝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駐府的城隍封為「威靈公」,駐州的城隍封為「靈佑侯」,駐縣的城隍爺封「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由於城隍爺是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每個信徒認知的城隍爺都可能是不同人,故一個地方的城隍爺不一定只有一人,如上海城隍廟就奉祀了三位城隍爺;有時好幾個地方奉祀同一人為城隍爺,如北京與杭州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有些則是眾說紛紜:如北京城隍,說文天祥者有之,說楊椒山者更是多數,此外廣州也奉祀楊椒山,也有人說廣州城隍是劉龑或海瑞。有些比縣級還小的行政單位,如鄉鎮、村莊的守護神也稱為城隍,如霞海城隍。城隍的法力無遠弗屆,也不限於原本的轄區,如臺灣人時常奉祀閩南原鄉的霞海城隍、安溪城隍等。
在陰間司法神的部分,城隍有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的職務。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人、朝鮮人的移民社群。其聖誕日會因地區或廟宇而有所不同。如霞海城隍是五月十三日聖誕。
沿革
「城」為城牆、「隍」為護城河;傳說中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分陰陽二世界來治理事情,所以過去,新上任的地方官員,一定先到城隍廟向城隍爺祭拜,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可見城隍爺的地位極高。
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註 1],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1]。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1]。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1]。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2][1]。
其後元朝,除在元大都(今北京)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3]。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清代時,一開始全國只有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有「都城隍」,而後臺灣的新竹城隍廟受光緒帝敕封為都城隍,其後民眾逐漸建立「省城隍廟」。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省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封號
官方封號
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
都城隍、龍興之地城隍(享王爵,封福明靈王)
四大都城隍:北京、南京、西安、福州
龍興之地城隍:汴州、濠州、太平府、和州、滁州
府城隍(享公爵,封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享侯爵,封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享伯爵,封顯佑伯):掌管縣
一般情形
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
都城隍、府城隍(享公爵,被奉為威靈公):掌管省或府。
州城隍(享侯爵,被奉為「綏靖侯」或「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享伯爵,被奉為顯佑伯):掌管縣。
職能
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類似於人間的知事,而不是單一的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黃六鴻《福惠全書》寫道,新縣官蒞境:「於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廟齋宿」以便在夢中請教境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有些神明雖不稱城隍,但卻有城隍的性質與職能,如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的青山王爺、福州府的五福王爺以及高雄市三民區東寮宮伍福大帝(五帝爺),其廟就配奉有判官、陰陽司、范謝將軍等。
城隍諸司
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司官、范謝將軍、牛馬將軍、甘柳將軍、韓盧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的司官,而各司依各廟配置,並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如頭城城隍廟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司。唯大抵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4] [5]
三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
六司[註 2]: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
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
十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賞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良願司、提刑司。
十二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賞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良願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
十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稽查司、賞善司、罰惡司、註福司、註壽司、功德司、良願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感應司、文書司、檢簿司、掌案司、考功司、保安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稽查司、賞善司、罰惡司、註福司、註壽司、功曹司、良願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感應司、文書司、檢簿司、掌案司、考功司、保安司、查過司、學政司、典籍司、督糧司、巡政司、儀禮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巡察司、功曹司、功過司、註福司、瘟疫司、感應司、考功司、記功司、事到司、監獄司、賞法司、刑法司、察過司、見錄司、來錄司、警報司、賞善司、罰惡司、庫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廿四司[註 3]: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感應司、功過司、任免司、差捕司、訊問司、府庫司、科甲司、農嗇司、匠工司、商賈司、錢銀司、幽冥司、婚娶司、子孫司、醫藥司、壽命司、監獄司、兵戎司、運途司、文書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組廿四司,司名皆為對偶,相當駢儷,文藝程度較高;且各司之職稱,皆為民眾所求而設定。[6]
廿四司[註 4]:陰陽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勛司、考功司、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禮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門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組廿四司,為採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來。[7]
各地城隍
上海二大城隍:老城隍霍光、二城隍秦裕伯。
東南三大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楊椒山、福建省都城隍周苛、福州城隍陳文龍、泉州城隍韓琦、廈門城隍洪朝選、安溪城隍詹敦仁、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蘇緘、南昌城隍灌嬰、紹興城隍龐玉、曲沃城隍申生、濟南城隍鐵鉉、鄭州城隍紀信、蕪湖城隍周瑜、和縣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蕭何、杭州城隍文天祥與周新、臺南小南門城隍朱一貴。
在臺灣,許多中國大陸原鄉的城隍,得到本省漢族的虔誠香火,立廟奉祀:如安溪城隍、霞海城隍、石獅城隍等。另如閩南泉州惠安人信奉的青山王,亦有城隍職能。
臺南市有臺灣府城隍廟,臺南亦是明鄭時期的首府承天府,其為鄭氏王朝之官建城隍廟,年代最早,故號稱省城隍等級的「威靈公」但1891年清朝官方升格新竹都城隍廟為省級的城隍,新竹都城隍廟奉祀「都城隍,威靈公」,為清朝官方所認定,總轄臺灣,為省級城隍。 而二次大戰後臺北民眾以臺北市為臺灣首都,故建廟奉祀「臺灣省城隍」,自行設立了臺灣省城隍廟,亦為省級城隍。 三廟信徒各以其歷史為榮,自認所奉之城隍爺位階最高,頗見爭議。
在臺灣有所謂的水鬼變城隍之傳說。在民間信仰中認為枉死者(如水鬼)必須要找人當替身,才能轉世。傳說嘉義紅毛埤有個水鬼不願意抓人當替身,因此長久痛苦沈淪,此事獲得當地的土地公同情。最後土地公上報給閻王,閻王轉呈玉皇,玉皇獎勵其善心,給了他城隍的職位,使他不但脫離水鬼的苦難,還成為治理一方的大神。
境主
若無城池的街道、行政區欲奉祀守護本地的神祇,則不稱城隍,改稱「境主尊神」、本境大王。



北京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指的是北京居庸關的都城隍廟。城隍是古代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古代北京都城隍廟大殿在西城區成方街33號,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中軸線上有門三重(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其它還有鐘鼓樓、大威靈祠和寢祠、兩廡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現存寢祠5間。廟內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後來隨著金融街拆遷規劃,目前已經名存實亡
居庸關都城隍廟是在中國城隍廟中地位較高的城隍廟,建於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間),1997年重新修繕完成,是目前居庸關長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也是唯一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朝拜者、還願信眾甚多。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會虔誠拜神,以求城隍保佑。這種習俗延續至今。幾百年來未曾中斷過。
居庸關都城隍廟處“天下第一雄關”之上,“居庸疊翠”之間。在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中體現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在中國,我們能夠看到許許多多的城隍廟,裡面供奉著城隍老爺和他的屬下們。每年,人們都會在春、秋、冬三個特定的時間濃重祭拜他,城隍老爺究竟是位什麼神呢?它是怎樣逐漸發展而來的呢?
古時候,有水的城池被稱為城,無水的城市被稱為隍,後來二者合二為一,就有了城隍。接著守護城池的神被稱為城隍。城隍有消災解厄,定國安邦的才能,他還是守護一方城池的神仙,同時他也是掌管陰陽兩界的判官,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地方官。道教認為城隍具有“懲惡揚善、保衛一方疆土”的功能,說他能久旱時降雨,逢澇時放晴。
居庸關都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開國元勳徐達大將軍。徐達是安徽鳳陽人。作為一名傑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於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徐達不貪女色,不圖貨利,攻占平江及大都之後,封姑蘇府庫,置胡宮美人財貨不取。徐達平時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濕狹小的房子,朱元璋幾次想給他換一所較好的房子,他都推辭了。出征時,遇到軍糧不足,士卒吃不飽飯,他不飲不食,不進營帳休息。
徐達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並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儘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達能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和同鄉拉幫結派,沒有捲進胡惟庸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令朱元璋十分倚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仙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諡“武寧”,命供太廟,位為第一。後來朱元璋又封徐達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在徐達曾經修建並駐守的居庸關長城修建城隍廟,祀奉徐達。從此,徐達貴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頂禮膜拜。
相關建築
一、山門
進居庸關都城隍廟,廟前設有戲台一座,為年節祭祀時演出社戲、取悅城隍爺的地方,所以坐南向北,前台正對廟門內。廟門為三間,外有石獅守門,內設城隍爺所乘用的白馬和軟轎。其間壁畫描繪了“城隍”巡視出行的場景。
二、土地廟,山神廟
走過山門廟內,先為左小殿供本方土地爺、土地奶奶,並繪有二十四孝圖壁畫;右小殿供奉本地山神爺和山神奶奶,繪有忠、孝、廉、節、禮、義、仁、愛八德壁畫。
三、十殿閻王
再往前參觀,為什麼城隍廟內還供奉閻王呢?是因為城隍管領亡魂諸事,所以城隍就成了閻王的總管了。城隍廟一年有三次大的活動,就是城隍出巡,山門裡繪畫便是,第一次出巡是在春季的“清明節”,名叫“收鬼”;第二次是在秋季的七月十五“中元節”,名叫“訪鬼”;第三次是在冬季的十月初一“民歲臘”,名叫“放鬼”。這三個時候百姓都要城隍廟中為祖先做超度道場,祈求祖先安靈,子孫幸福。
閻王殿裡還繪有“ 龍圖” 和“十八層地獄圖”壁畫,壁畫主要是反映因果報應:人活著時在陽間所做的各種善事和惡事,死時到陰曹地府所受的各種待遇。十殿閻王為地獄之神,在中國被百姓奉為掌管生死大權之神。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這個鬼就是城隍爺派去的,舉頭三尺有神靈,我們做的任何事城隍爺這都有記錄。
四、城隍殿
城隍殿內正中供奉的城隍爺便是明代開國大將徐達,後面是他與夫人的寢殿。中國人崇尚積德行善,逢年過節祭祀祖先,盡人子之道,祭拜城隍爺可以使逝去的先人早登仙班,脫離苦海,個人心想事成。城隍爺兩邊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生死判官、文武判官是他的助手。
五、寢殿
因為這是一座皇家廟宇,採用以前衙門辦公的格局“前府後院” ,就是說,前面供城隍爺辦公、後面是城隍爺休息的地方。
古代時期
介紹
北京都城隍廟始建於元,迄今730餘年。隨著時局的變遷,都城隍廟只有後殿寢祠倖存,舊日恢弘的建築、莊嚴的祭祀,一級商賈雲集的廟市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1] 
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雨侵襲,僅存的後殿作為水電印刷廠的庫房,被私搭亂建的低矮房屋團團包圍,飛翹的屋簷要靠磚頭及木頭的支撐,鏤刻精緻的門窗斷裂脫落,油漆彩畫蕩然無存。都城隍廟殘存的後殿大殿黑琉璃瓦頂,前出抱廈,氣勢雄偉是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佔地560平方米。經市文研所進行考古勘探後,都城隍廟大修於2005年11月啟動。該項目被列為“人文奧運”保護工程範圍。 [2] 
美國人劉易斯·查爾斯·阿靈頓1933年寫的《古都舊景》中描寫:“王府的後面高牆裡的角落,是當地的城隍廟,兩側有許多還原的碑匾和黃色的布條,它肯定是個特別有用的廟。”他說的就是現在復興門的都城隍廟。那時都城隍廟山門上還有一副對聯“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3] 
城隍廟裡掛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做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此外還有石碑、石刻等,這些文化古蹟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城隍溯源
遠古時期,農業經濟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顯得軟弱無力,一種潛在的恐懼心理使得民眾往往把希望寄託於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過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護佑,在“萬物有靈”與“天人合一”觀念的支配下,出現了有關神靈的崇拜和祭祀儀式。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城隍一詞連用泛指城池。城隍是我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2] 
都城隍廟標識
都城隍廟標識 [2]
城隍,起源於古代對水(隍)庸(城)的祭祀,為《週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後來城隍又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凶逆,領治亡魂等。 [3] 
城隍神最烜赫的時期是明代。朱元璋建國後,想利用群眾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能鑑察民之善惡,行善者得福,作惡者受懲,用以震懾臣民,鞏固統治。“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他於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城隍即所謂鎮守。各府有都城隍廟一座,其屬下各縣有城隍廟一座。北京城內有二縣,各有城隍廟。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後為楊椒山。他們是正義的化身。 [3] 
廟會
都城隍廟廟會是北京最早的,也是最熱鬧的廟會之一。都城隍廟廟會舊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開市之日商販雲集,不僅人們日常所用之物無所不有,還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名特產品,如蘇繡、蜀錦、綾羅綢緞、筆墨宣紙等以及國內外奇珍異寶,如商週之彝鼎、奏漢之匜鏡、唐宋之書畫、名窯瓷器、珠寶、象牙、玉器、珊瑚樹等等,盈架懸陳,琳瑯滿目。客商不僅來自國內四面八方,還有國外的。 [2] 
明劉侗著《帝京景物略》:“城隍廟市,月朔、望,廿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錯綾緞之曰滇粵閩楚吳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觀者云,貿遷者三,渴乎廟者一。 ”明代的《燕都遊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詳盡地記載了廟會出售鐘鼎、書畫、玉器、文玩的興旺景象。明人筆記《談經》還說到外國客商逛都城隍廟廟會:“碧眼胡商,飄洋番客,腰纏百萬,列肆高談”的情景,《談經》中還說:“廟市則起自刑部街之東弼教坊下,繞北,延至都城隍廟,綿亙十里。”從“列肆三里”和“綿亙十里”,足以說明廟會規模之大。 [3]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壽誕、六月初八日夫人媽的生辰以及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廟都要舉行廟會活動。這些廟會規模大、範圍廣、人數多。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鬥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3] 
清朝末年漸漸荒廢,原來石碑很多,後來被人陸續偷盜。同治10年發生火災後,修復了後殿及儀門。光緒末,僅修復三間正殿,以便春秋祭享。經歷了百餘年的風雨侵襲,僅存的後殿“淪為”工廠庫房,周圍是私搭亂建的低矮房屋,飛翹的屋簷靠磚頭及木頭勉強支撐,鏤刻精緻的門窗斷裂脫落,油漆彩畫蕩然無存。 [3] 
後來僅存寢祠五間,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金融街啟動都城隍廟百年大修,拆除周邊千餘平方米違法建築,更換30%以上的內簷木構件,殿內的水泥地面全部換回了“磨磚對縫”的青磚。城隍廟修繕還被列入了“人文奧運”保護工程範圍。西城區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休閒廣場建成後,這座封閉多年的神秘古建將同休閒廣場一起向市民開放,為市民再添一處休閒活動場所。 [3] 
歷史沿革
北京都城隍廟始建於公元1270(元代至元七年),因大都城即成,宜有明神之主,請立城隍神廟,故而選都之坤方一隅,命少府督工建城隍廟,其名為佑聖王靈應廟。明永樂年間重建。公元1430年六月(宜德五年),命行在工部修北京城隍祠。正統十二年閏四月,命工部右侍郎王佑修東嶽廟城隍廟,至正統十二年十一月重建城隍廟成,明英宗御製碑文首次記錄了都城隍廟災,詔工部重建。公元1575年(萬曆三年)又重修。公元1726(清雍正四年)及
都城隍廟老照片
都城隍廟老照片 [4]
1767年(乾隆二十八年)屢發帑興建。公元1871年(同治十年)毀於火,又重修寢祠大殿及儀門。至民國時,雖然還有香火,但已逐漸衰敗。據曾經住在附近的著名北京史地學家常人春先生描述,當年山門內是儀門,儀門後是一片空曠且堆滿瓦礫的大院,正中是寢祠大殿,大殿上掛著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的楹聯。後來,都城隍廟被水電廠佔用,周圍舊有的建築被拆改殆盡,惟有寢祠大殿保存至今。 [1] 
公元1875年(光緒初年),都城隍廟毀於大火。殿堂皆成廢墟,所謂各直省城隍像殘毀無餘,甚至石碑亦皆煅裂。光緒末,僅修復三間正殿,以便春秋祭享。民國初年時,該廟香火還很盛,而且有為各種原因而許願、還願的。有的人把兩支胳膊肘下邊扎穿,拴上提爐來朝拜;有的男孩則把自己身價“降低一等”,穿上紅衣紅褲,濃施粉黛,梳上兩個小抓髻,扮成女孩,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的來還願進香。儘管有信眾,有香火,但廟會已廢不復舉了。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裡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2] 
建築特點
都城隍廟坐落於西城區方成街(即城隍廟街),地處現今的北京金融街中心。據《光緒順天府志》載:都城隍廟在宜武門內西單牌樓西,鬧市口城隍廟街,繚以周垣,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凡三重,均三間,左右門各一。前殿五間,東西各三間,迴廊各二十二間,連簷通脊,前為甬道,東御碑亭一(按:《日下舊聞考》載為庭中有碑亭二),西燎爐一。後殿五間。闡威門外東為治牲所,三間,井亭一,門南鐘鼓樓各一。 [1] 
都城隍廟東廣場
都城隍廟東廣場 [2]
廟內正殿名為大威靈祠,供奉京都城隍廟神。其前楹扁曰保障功隆,俎豆千秋修祀典;邦畿地重,靈威萬邦仰神明。皆(清)世宗憲皇帝御書。後楹扁曰神依民社,聯曰靈鞏天垣,和會九州風雨協;報崇國祀,楹寧億禩社萬安。後殿(按:即寢祠,供奉都城隍廟與其配)扁曰福蔭黃圖,皆皇上(按:即乾隆皇帝)御書。)在大威靈祠前的東西院內,塑有全國十三省城隍色站立棒笏像,蓋因其皆為都城隍之下屬。但實際上只有十二省城隍,原來明代以江南省為陪都,故不與各省並耳。 [1] 
僅存的寢祠大殿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黃琉璃黑剪邊,前出調大脊抱廈三間,建築面積約為420平方米,其中殿身面闊24.8米,進深17米,一斗三升斗拱,抱廈面闊17.8米,進深7米。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地區的皇家壇廟的主殿,一般多在殿身前加捲棚歇山或捲棚懸山抱廈,此遍是一殿一卷之規制,如同時期很近似的東嶽廟,以及後來的白雲觀、法源寺、雍和宮等處,而這種身與調大脊的做法,實為京內孤例,其具體原因尚不明確,當引起古建學界一定之重視。
北京都城隍廟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f9RM4s
----------------------------------
北京的城隍爺與城隍廟
京城網 發佈時間:2011-06-11 21:37作者:佚名 
城隍是神話中守衛城池的保護神。中國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來築城牆,城牆的四周都挖有護城的塹壕,有水的稱池,沒水的稱隍。所以這種護城的壕溝就叫"隍"。周代的臘祭八神中有水(即隍)庸(即水溝),守護城池的神--城隍也就產生了。另外,古人認為凡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皆有神在,他們挖城壕是為了保護城市人民的安全,所以,城隍便很自然地成為神化的對象。
南北朝時,南梁大將侯填和任約率兵攻打郢城(今湖北江陵縣北),北齊守將慕容儼以城隍神鼓舞軍民,終於堅守住了城池,等來援兵,破了南梁軍隊的圍攻。從此,城隍廟的修建也從南方擴展到了北方。唐以後,城隍不僅是城池的守護神,還被視為陽間的地方官吏。城隍神也往往是人鬼充任,春申君、文天祥、紀信等人曾分別被奉為杭州、蘇州、鎮江的城隍神。明太祖朱元璋冊封城隍神爵位,規定所有府、州、縣皆建城隍廟,規格與本地官府相同。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鍾情於城隍廟,據說是因為他自幼家貧,出生時就在土地廟裡,所以對土地的"上司"城隍神極為崇拜。由此,城隍爺的地位步步高升,城隍廟也遍及全國。
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自然也少不了城隍廟的建置。僅清末時,在城內就有七八座城隍廟。這樣,在這些區域內存在著一陰一陽兩個衙門的格局,分別統治著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所謂陽衙門,就是一級官府,如大興縣衙門;所謂陰衙門就是大興縣城隍廟。
城隍廟之多,主要在於其作用之大。雖然最早的城隍爺只是負責守護城池,保衛安全,但日後他所承受的工作,其領域越來越大。個中原因,在於道教將其納入自己的神仙體系之中,成為很重要的道教俗神,其權力隨之逐漸擴大。諸如年成的好壞,人事的吉凶,以及懲惡揚善等等,都成了他的分內之事。其官職也越來越高,成為東嶽大帝氅下,位居土地爺之上的陰問王朝的中層官吏,即城市的陰間行政長官。既然管事如此之多,老百姓自然地對他增加了一份敬意。據說道士給死人超度時,也要先向城隍報告,徵得同意之後才能進行超度。不少城隍廟裡的城隍爺兩旁,都有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等鬼卒塑像,加之一些描繪地獄景象的畫面渲染,造成陰森恐怖,鬼氣逼人的氣氛。
據史書記載,祭祀城隍的儀式,在每年的五月二十八舉行。屆時,將城隍載入神輿,用八人抬的敞篷"亮橋"抬著。藤子編的城隍神像著烏紗、官袍,扮成古裝文官模樣。此行稱為出駕。其後由人扮的牛頭、馬面、判官小鬼、罪犯等尾隨其後。這些善男信女發心許願,捨身獻神,名為"助善"。而"死囚罪犯"則表示"懲惡"。在北京,城隍出巡的日子分別是,春天的清明節、秋天的七月十五,冬天的十月初一。在民間,這些節叫"鬼節"。城隍選擇此時出巡,一是求雨,二是驅災懲鬼,三是百姓還願。城隍出巡是一件大事,府一級的要坐十六抬大轎,縣一級的坐八抬大轎,跟隨的隊伍很長。各種香會也跟著湊熱鬧,如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鼓鈸喧天,邊走邊舞,熱鬧異常。所到之處,往往是空巷,觀者如潮。據說有時跟在神像後面,裝扮鬼神的人,藉機搶奪生意人的商品,被搶者不但不惱,反而認為是吉利事。城隍出巡期間還要舉行廟會。在今地安門西大街路北宛平縣府旁有一座宛平城隍廟,它最後一次舉行廟會是在1949年燈節,也是全北京城城隍廟舉行的最後一次廟會。以後,此廟改為民居,於20世紀60年代拆除,如今僅剩下了山門及院內正殿。此廟會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七日舉行,僅在晚間開廟,共五天。十五為正日,謂之正燈。這一天,山門及東西兩廂均懸排各式紗、絹或玻璃彩燈,上繪傳統故事,以及各種花卉、動物等。燭光或電燈光的色彩艷麗,形像生動。城隍像端坐在佛龕內,峨冠博帶,氣度不凡。供桌上擺滿了水果、糕點等供品,香爐內火焰明亮,煙氣繚繞。善男信女除焚香跪拜之外,更以資金不等之數捐香錢,以祈求平安。
城隍廟廟會最熱鬧的情景要屬點"火判兒",此為一泥塑判官,足登官靴,雙肩抱攏,渾體黃泥本色。體內,成一爐膛,爐內填煤,傍晚生火。先是七竅生煙,黃昏後火勢始旺,熊熊火焰自判官的眼、耳、鼻、口七竅噴出,長可盈尺,故稱"火判兒"。每年燈節前塑製,節後即拆。燈節期間每天傍晚生火,午夜後停熄。五天廟會共需柴煤逾千斤,均由附近各煤鋪捐贈,以圖發利於市。
都城隍廟是北京修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隍廟,它誕生在元代,原是金代的一座古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建,天歷二年(1329)正式改稱都城隍廟。它位於西城區復興門內成方街(鬧市口胡同的西邊)。都城隍廟初建時稱佑聖王靈應廟,明永樂年間重修後改名為大威靈祠,清朝才始稱都城隍廟。於朱元璋封南北二京的城隍為帝,所以稱"都城隍"。經過明清兩代的幾次重修,已具相當規模。正殿內有城隍及城隍夫人塑像。正殿前楹有清代雍正皇帝御書頒賜的"永右畿甸"匾額,及"保障功隆,俎豆千秋修祀典;邦畿地重,靈威萬國仰神明"題聯。正殿後楹懸有清代康熙皇帝御筆書賜的"神依民社"匾額,及"靈鞏天垣,和會九州風雨協;極崇國祀,盈寧后稷社萬安"題聯。原正殿後有寢殿,懸有清代乾隆皇帝御書的"福蔭黃圖"匾額。後殿內原有兩個特大的朱漆木桶,大可容水數十石,是明朝萬曆年間進造的浴盆。道士吹噓說,這是神沐浴所用,其水洗眼後可去目疾。正殿兩廡是十八司。因都城隍是天下城隍的總頭領,所以前面的闡威門兩旁塑有全國各行省城隍的十二尊立像。
明代全國有十三行省,因陪都南京位於江南省,故該省城隍單獨立廟。此外,廟內還有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很多建築。恰如文獻所譽:"丹青盡飾,狀如王者居",赫然巍煥,氣魄很大。
每年的五月十一日,太常寺都要在這裡舉行祭祀城隍的活動。因此,這裡的廟會也很有名。每到這個時候,燒香祝福的、湊熱鬧逛廟的,以及販貨售物的,把廟裡廟外擠得滿滿噹噹,熱鬧非凡。西起廟門,沿城隍廟街向東,直到舊刑部街,長達三華里。日久天長,這裡演變成為購物觀光的場所。其中,古今圖書、商鼎漢鏡、唐宋書畫,乃至閩楚綢緞、滇粵珠寶、帝京小吃等等,應有盡有,分類列市,琳瑯滿目。最盛時曾長達近十里。
都城隍廟內的香火也極盛。除享受人間的供奉之外,每年舊曆五月初一,還要接受大興、宛平縣城隍的朝拜,即所謂城隍出巡。屆時,狹窄的街巷內人多擁擠,事故頻發,以至有了"鬧市口常鬧事"的說法。這座在明、清之際就有的廟市,於光緒初年因大火燒毀了廟宇而大受影響。後來僅修復了正殿,以應春秋祭享,漸趨衰落。接受朝拜的地位也由江南城隍廟所取代。
江南城隍廟位於都城隍廟向南不遠的宣武區南橫街東口路北。這條街上一排有三個廟,西邊的是三官廟,東邊的是東岳天整齊廟,中間的就是"京都城隍威靈公廟",簡稱江南城隍廟。此廟也建於元代,後在明、清兩朝重修。在民國十年以前,這裡歷年都舉行城隍出巡活動。江南城隍廟城隍出巡一直到民國十幾年還在繼續,轟動了南城。這裡還流傳過一個城隍娶妻的故事。有一回三個姑娘在觀看城隍出巡時開了個玩笑,說其中一位姑娘被城隍老爺看中要娶她。正說著,一陣狂風刮起,把姑娘的手帕吹向了城隍爺的寶座,正好落在城隍爺的手裡。姑娘回家就嚇病了,以為城隍爺顯靈,真要娶她為妻。姑娘死後,其父母重新做了嫁妝,陳列在城隍廟裡,40年代末時還有人見過。
江南城隍廟周圍是妓院密集的八大胡同。其東南部又是下等妓女集中的天橋。所以,這些飽受凌辱的妓女們,常常來這裡向城隍爺哭訴不幸,祈求保佑。妓女死後,常被埋在江南城隍廟南邊的南下窪子,這裡成為無名妓女的義壕。逢年過節,妓女們自憐本身,來此祭奠一番。《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十月初一日,江南城隍廟廟期,亦妓院中人燒寒紙之候也。"
為什麼叫"江南城隍廟"呢?如前所述,朱元璋曾封了南北兩個城隍廟。因此江南城隍廟是祭祀江南省(具體說就是明代的陪都南京)的城隍。這也表明了南京作為陪都的特殊地位。此廟規模中等,廟內供有城隍爺和城隍奶奶像。除正殿外,還有寢殿、七十二司廡殿和東西跨院,後面還有戲樓。本廟城隍專門負責江南游魂事宜,凡南方人死在北京的,都要到這裡來報到領恁,由城隍發給一張蓋有大印的"路條"。否則,遊魂就回不了江南。該廟廟會的會期為每年的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望三天。清末都城隍廟焚毀後,大興、宛平二縣的城隍出巡改至此廟,會期又加上了五月初一一天。辛亥革命後,由於該廟位於南街,做小買賣的逐漸增多,廟會改為每月的初一、十五兩次。
西城共有三座城隍廟。一座在地安門西大街(如前述),稱宛平縣城隍廟;永佑廟城隍廟在府右街北口路西;另一座在新華門路北一帶。它們基本上都建於清朝年間。東城也有兩座,一座位於東單東總布胡同東口,建於明朝萬曆十八年(1590年),民國八年因妨礙交通而拆除。另一座叫大興縣城隍廟,在東城區大興胡同內,也創建於明代,與建在此處的大興縣衙一起,成為縣級城隍爺。今廟宇完整,為居民雜院。
宣武區的另一座城隍廟在蓮花胡同。
就連紫禁城內,也建有一座城隍廟。位於西北角樓下,供奉宮城之城隍,建於雍正四年(1726年),至今保存完整,曾為文物出版社的排字車間。每年三月、九月、十月、十二月供用玉堂春富貴花一對,朔望在此供素菜。每歲萬壽節、季秋,皇帝派遣內務府總管各一人致祭,祭品系內務府慶豐司所供之餼羊。
在北京城郊各縣,也都建有各自的城隍廟。各地城隍爺並無統一名姓。就北京來說,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 後為楊椒山 楊椒山這位明代的清官曾因揭發奸相嚴嵩的罪惡,被迫害致死,受到百姓的崇敬,尊為城隍。于謙因保衛北京城有功,也曾被奉為城隍
進入民國,提倡現代文明,視城隍信仰為迷信,於是下令廢除了各種神靈,包括財神、瘟神、送子娘娘、龍王、文昌帝君及城隍神等。雖然信眾仍有不少,但香火大不如前,廟會、城隍出巡也從此收場。
----------------------------
南來北往的各位看官,走過路過,聽我說說,看慣了往日發布的熱點信息,今天跟大夥聊聊咱北京城的歷史文化,說說咱北京城的城隍爺。
說起城隍,估計大傢伙最先想到的是上海的城隍廟(小吃),其實在咱中國各地,大部分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城隍爺作為漢族文化中普遍崇敬祭祀的重要尊神,一直由有功於地方百姓的功臣、英雄擔當。咱北京的城隍爺,我查遍各種資料,發現有以下這麼幾位:
剛正不阿——楊椒山
  圖2/7
楊椒山何許人也,那是大明朝響噹噹的英雄好漢,頂天立地的正人君子,有明一代敢於直言、正諫的言官。
因為得罪權貴,被貶陝西的時候,路費都是靠賣祖產湊的。
因為廉潔奉公,兜里沒有多餘的銀兩,自己的親哥哥咒罵他,看不起他,最後與他分家,不許自己的孩子與他來往。
因為拒絕嚴嵩的拉攏,並上疏彈劾嚴嵩而遭誣陷下獄。
  圖3/7
即使身陷囹圄,他也泰然處之,以詩明志“飲酒讀書四十年,烏沙頭上是青天。男兒欲到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即使面對斷頭的屠刀,他也無所畏懼,大義凜然。“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遇害時年僅40歲,後來明穆宗即位,為其昭雪平反,諡號“忠愍”。京城的百姓感其清廉、剛直和忠義,很多人自發地祭奠他,他便逐漸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爺。
  圖4/7
希望沒拆,得空大夥可以過去瞅瞅
其實,楊椒山當北京城的城隍爺,不僅體現出了百姓對楊大人的推崇與愛戴,更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百姓對官員的一個標準,只要是你真心實意為百姓辦事,兩袖清風、剛正不阿,無論到何時,百姓都會記著你,宋包公、明海瑞,莫不如此。
開國功勳——魏國公徐達
  圖5/7
說起徐達,聽過《大明英烈》,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肯定不會陌生。大明朝開國功勳,一生為朱元璋東奔西走、南征北戰,逐鹿中原,揮師北伐,逐蒙元於塞外,复幽燕于漢家,立下不世之功!
而徐達難能可貴的是能很好的約束部下,攻克城池後撫卹將士,不縱兵,不擾民,市井安然,秋毫無犯,對元廷覆滅後北京城的恢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浩然正氣——文天祥
  圖6/7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每讀起文丞相的這首《過零丁洋》,詩文可悲、可嘆。
想那有宋一朝,北有楊家將,南有岳家軍,皆為能征善戰、忠貞不二之士,只可惜生不逢時,為當權者所誤。
文天祥為南宋末代丞相兵敗被俘,面對元廷的拉攏他不為所動,當被押解到刑場的那天。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說完引頸就戮。就是這份對國家的忠誠,試問誰人可比。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看到文丞相如此大義凜然怎能不為之動容,怎能不由衷崇敬。
當然,除了上述的三位功勳名臣,小編認為還有一人可為咱北京城的城隍爺,他是誰?他就是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保大明後200年江山穩固的兵部尚書——于謙。
  圖7/7
面對英宗被俘,瓦拉進逼的局面,是于謙擁戴郕王監國,力排眾議反對南遷,穩定了朝中的局面。
面對京城空虛,強敵環伺的情況,是于謙及時調來了河南、山東、南京的預備部隊和運糧軍。
面對京城人心惶惶的局面,是于謙頒布了明朝版本的“七律五十四斬”軍士一律出城駐紮,城內錦衣衛日夜巡視,所屬各級官吏不得怠工,如有通敵、畏敵、蠱惑人心者,殺。錦衣衛如遇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殺;九門諸將,如有丟失城門者,殺!政令一出,京城人心大定。
面對城外的蒙古鐵騎,于謙把直對著也先大軍主力的城門——德勝門,留給了自己。
當守城任務分撥完畢,文武以為沒事了的時候,于謙再一次頒發了一道聞所未聞的軍令:
“凡我守城將士,戰端一開,務要奮勇殺敵!臨陣,將不顧軍而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而先退者,後隊斬前對!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大軍開戰之日,眾軍奮勇出城迎敵。立刻關閉城門,如九門有敢擅自放入軍士入城者,格殺勿論!”
當于謙擲地有聲的說完這些之後,在場的所有文武都愣住了,就連那些經歷過戰陣的將軍也被眼前這個書生鎮住了。這就意味著只有奮勇殺敵,方有一線生機。
在那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中,于謙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他的抉擇,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他的士兵,我和你們在一起,除非敵人踏著我的屍體進北京,否則只要有一口氣在,我也要戰鬥到底。
將無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就在那一刻,勝負的天平已經發生了變化,雖然守城的明軍不是挾土木堡之變勝利餘威的蒙古軍的對手,但是有一樣是蒙古軍沒有的,也無法戰勝的,那就是堅定的信念。身後不僅是北京城,身後還有千千萬萬的父老鄉親,決不能讓這大好河山再次淪陷於他人之手。
有了這樣偉大的統帥,有了這樣堅定的信念,北京保衛戰最終以明軍全勝而結束。
早年間東便門外忠實裡一帶有一座《三忠祠》,裡邊供奉著諸葛亮、岳飛和文天祥。大門的對聯寫著“臥龍崗朱仙鎮臨安城多少客遊多少嘆,出師表滿江紅正氣歌古今人頌古今悲”,表達了那時的人們對於忠於國家、義於民族的忠良之士的懷念、讚頌和景仰。
雖然時過境遷,三忠祠早已沒了踪影,北京城的城隍記得的人也不多了,但是這份愛國的情懷值得代代傳承下去。
-----------------------
城隍爺是誰?為什麼每個城市都有?
A+ A- 2018-04-13 22:10:374 用戶1914843158作者頭像
城隍:冥界的地方守護神
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神、城隍爺。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市長。城隍產生於古代的祭祀,而後經道教演繹成為地方守護神。
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週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他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
早在周朝,每到收穫之後,到了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自三國開始,民間就有了城隍祠,記載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孫權在安徽蕪湖建立的。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到隋朝時,已有了用動物祭祀城隍的風俗。但當時的城隍神只是一個抽象的神,並沒有具體的姓名。
唐朝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宋代,不僅城隍神信仰相當普遍,並且將城隍神列為國家祀典。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作為城隍神供奉。如蘇州祀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週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封城隍神為王爵。元代將城隍神封為祐聖王。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時,他對城隍神大感趣,因為他是在土地廟裡出生的,因而對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在洪武元年( 1368 年),朱元璋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製冕旒哀服。洪武三年(1370年)又下詔正祀典,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神祇。歲時祭祀,分別由郡王及府州縣守令主持。明太祖此舉的目的,就是要“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於是,全國各地的城隍廟便如雨後春筍般修了起來。朱元璋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大多城隍廟裡都掛有“綱紀嚴明”、“浩然正氣”、“護國庇民”、“我處無私”、“節義文章”、“發揚正氣”等匾額,還有“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善惡到頭終有報,是非結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無愧,惡過吾門膽自寒”等楹聯。這些匾額與楹聯的核心是歌頌城隍爺的功和德,勸人行善不作惡。此外還有石碑、石刻等,這些文化古蹟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隍信仰在歷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國各地,幾乎每個縣城都有一兩座建築雄偉堂皇的城隍廟。
據《諸神聖誕日玉匣記》,明代定五月十一日為城隍神聖誕日。不過,由於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於民,例如蘇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們的生日也並不一樣。因此各城隍廟的聖誕之日也不盡相同。舊時於清明和中元之日,還有將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廟,全副儀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舉。這類儀式在民國以後的中國內地已廢,但是在元旦,春節以及每月朔望之日,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祈禱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城隍爺是誰? 為什麼每個城市都有? -北京時間 - https://goo.gl/1oPYd3
-------------------------------------
神馬!上海城隍廟三位城隍爺(陳化成和霍光、秦裕伯)- https://goo.gl/V2Zmyx
--------------------------------
封建皇權任命城隍的制度已不存在,於是,陳化成和霍光一樣,成了沒有委任狀的上海城隍爺。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yNN.html
明成祖在夢境中將周新被封為杭州城隍、周新不但洗刷冤屈、承受民間香火膜拜、周新被封為杭州城隍、民間也建設了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爺也就是明代的大清官周新--被玉皇大帝被封為杭州城隍之神、並於當年八月十八日上任、杭州的百姓自動集資籌建杭州城隍廟宇、並塑造城隍爺神像 https://goo.gl/Cze5Mi
------------------------------------
文天祥紀念館建於1984年,1992年元月9日(文天祥就義709週年)正式向遊客開放。它是江西省最大的一所歷史名人專題紀念館,座落在文天祥的故鄉吉安縣城東,處於105國道與吉井公路交匯點上,距京九鐵路吉安站僅12公里,距井岡山站和井岡山機場均為20餘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文天祥紀念館[1]是江西省首批興建的十大歷史名人紀念館之一,1995年被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國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團中央、國家文物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天祥紀念館是贛文化精品旅遊景點。國家AA級旅遊景點。她建於1984年,1992年元月9日(文天祥就義709週年)正式向遊客開放。坐落在文天祥的故鄉吉安縣城東的文山公園內,處於105國道與吉井公路交匯點上,距吉安市約10公里,距京九鐵路吉安站僅12公里,距井岡山站和井岡山機場均為20餘公里,距贛粵高速公路高塘出入口12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紀念館佔地120餘畝,建築總面積22​​00m2。主體建築是一組中軸對稱的仿古建築群,正氣堂高大宏麗,重簷翹角,與東西廂房、廡、詩碑有曲廊相接,形成一個大四合院;院中綠樹、綠籬、綠草錯落有致,與房屋的黃瓦紅牆、石欄交相輝映;花香陣陣,鳴鳥伴和低迴的古樂聲,環境尤為優雅。紀念館分五個展廳、六個部分,通過文物、文獻、圖片、圖像、繪畫、圖表、雕塑、碑刻、蠟相等實景佈置,藝術地展示了文天祥光輝的人生里程。開館以來共接待遊客120餘萬人次.
------------------------------------------
文革荒唐事 紅衛兵公審城隍爺 @ 阿仁的柑丫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tqeDfK



城隍爺-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都城隍杭州城隍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 後為楊椒山

北京都城隍廟是舊北京城的城隍廟,創建於元至元七年(1270年)。明代重建。清同治十年(1871年)廟毀於火,後修復寢祠(後殿)及儀門。現唯存寢祠五間,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成方街33號,為研究元大都地理方位的重要遺蹟。[1]
歷史沿革
元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開始興建元大都。至元七年(1270年),數位大臣建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請求建立城隍廟,世祖應允,並在城西南角選地建廟,封城隍為「佑聖王」。北京都城隍廟的歷史由此開始。[2]元文宗天曆二年八月(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3]
明代,太祖加強城隍信仰,正城隍神號,去封爵。[4]明成祖(1403—1424年)永樂遷都,定鼎於北京,重修都城隍廟,主殿為大威靈祠。[5]正統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毀於火災,再次重建,萬曆三年(1575年)重修。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祭都城隍。[6]每年祭祀期間,廟宇附近逐漸形成廟會,後來更發展到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開市,成為京師最重要的廟會之一。其時商販雲集,人潮如涌,南北貨物,古今珍奇皆有。廟會綿延數裏,規模甚大。[7][8]
清代,北京都城隍廟是全國兩所京都城隍廟之一。順治八年(1651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此後每年為定例。仍用太牢祭祀。[9]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分別重修。同治十年,都城隍廟發生火災,後來僅修復了寢祠和儀門。到民國年間,廟內雖有香火,但早已頹敗,廟會也轉移至城內其他地點。
20世紀後半葉,僅存的寢祠淪為水電印刷廠庫房,因年久失修,門窗斷裂脫落,彩畫磨滅無存,周圍更被私搭亂建的低矮房屋環繞。1984年,北京市政府將寢祠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0年代,這一地區被規劃為北京金融街的建設范圍。2005年11月,對寢祠的大修正式開始。工程持續一年余,投資約430萬元,更換了三成以上的內檐木構件,殿內的水泥地面也重新換成青磚。同時還拆除周邊違章建築百餘平方米,清理倚靠大殿堆起的煤堆,開辟出一休閑廣場。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了三座石碑,其中兩座石碑曾作為民房牆壁,碑身字跡仍依稀可辨,分別是順治年間之《西棚老會碑記》和雍正年間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另一座石碑則被敲斷後深埋地下,字跡已磨滅不清。現三座石碑被重新豎立於寢祠兩側。[10]隨着金融界地區眾多古老胡同的消逝,歷經風雨的都城隍廟寢祠成為林立的高樓間最後的古都遺韻。
建築結構
寢祠正面觀
都城隍廟盛時,中軸線上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都城隍門(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大威靈祠和寢祠,還有鐘鼓樓、兩廡殿、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附屬建築。[11]廟內立石碑多處,有順治十五年(1658年)立《西棚老會碑記》,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東棚二聖會碑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立《重修都城隍廟碑記》等。
廟內還有對聯一副:
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
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現存寢祠坐北朝南,大殿五間,面闊24.8米,進深17米,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黃琉璃瓦黑剪邊歇山頂調大脊,正吻垂獸,排山滴水,五踩重昂斗栱,配旋子彩畫,斜方格門窗五抹;殿內井口天花,前後加金柱,一斗三升斗栱。殿前出軒三間,通闊17.8米,進深7米,軒內為鎏金斗栱。[12]


城隍爺-北京作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都城隍與杭州城隍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明馮應京《月令廣義》說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 後為楊椒山

北京都城隍廟--大威靈寺--北京市西城區成方街33號


------------------------------
北京都城隍廟指的是北京居庸關的都城隍廟。城隍是古代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古代北京都城隍廟大殿在西城區成方街33號,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中軸線上有門三重(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其它還有鐘鼓樓、大威靈祠和寢祠、兩廡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現存寢祠5間。廟內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
北京都城隍廟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始建於元至元四年(1267),名佑聖王靈應廟。明永樂年間重修,改名大威靈祠。以後又多次重修、重建。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廟內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
景點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成方街33號


北京都城隍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K5xp7n


姜太公後裔-文天祥-正氣歌/「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玉帶生硯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傳入宮中,為乾隆帝所珍愛見到「激切盡節易,從容盡節難」這樣的詞句,表明了乾隆對文天祥氣節的賞識,藏於三希堂內。乾隆賦《御製玉帶生歌》一首,鐫刻於硯背。後又成《御銘》、《御識》等作/硯整體呈鞋形,也稱履硯。硯台整體呈紫灰色,周邊有一圈白色環繞紋理,從而得名「玉帶生」。硯堂與墨池相連,極為樸素。「玉帶生」三字篆刻於墨池正上方,周側有篆書精刻文天祥所做的硯銘,硯背鐫有乾隆為其所做的《御製玉帶生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GGTfkG
姜太公後裔-文姓/文天祥-1236年生,做《正氣歌》,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江西吉安縣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等警句名言/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處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隱居深山的條件。最終,文天祥選擇處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當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54o6wE


當你踏進城隍廟時是否有注意到高懸門上的大算盤呢?為什麼城隍廟裡總是會看到大算盤?大算盤意為要彰顯城隍爺的公正無私,以及告誡世人「千算萬算,不如天算」,所以到城隍爺面前再怎麼狡辯,只要城隍爺的大算盤一拿出來,功過賞罰例例分明,這就是掌管每人一生善惡紀錄的城隍爺。
身分大解密!橫跨陰陽的城隍爺 其實只是普通老百姓? https://bit.ly/2KSF5Am
信眾將城隍爺視為陰間的地方官,也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才被誤會成「陰神」。(圖/台北府城隍爺,記者連宜方攝)
信眾將城隍爺視為陰間的地方官,也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才被誤會成「陰神」。(圖/台北府城隍爺,記者連宜方攝)
城隍爺實屬為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而較類似於我們較熟悉的縣長、市長一職,特別的是,城隍爺這個職務也是有任期的,升官免職等大權則掌握在玉皇大帝手中。
那麼,又是誰可以來擔任城隍爺呢?選拔條件可大略分為三大類:
(一)在世的時候是忠良孝悌有德行的人。例如:《聊齋誌異》首篇〈考城隍〉裡的宋燾公
(二)生前有才學教養、正直無私或是個好官。例如:漢朝紀信、宋朝文天祥、明代楊椒山和周新
(三)其他。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變城隍、好心腸水鬼變城隍
「城隍」一詞原本的意思,指的即是保護人民身家安全的城牆和護城河。而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
城隍爺兼管陰陽兩界,在陽間懲兇罰惡導正社會風氣,在陰間掌管人間善惡紀錄,且通報、審判、移送都是其職務範圍,似乎有點類似警察、檢察官、法官的綜合體。而城隍之下除了左右文武判官之外,還設有六司、六將爺,以及陰陽司公。也因為城隍爺特殊的神格和職務內容,導致許多人常會誤解城隍爺為「陰神」,那可是大錯特錯!(編輯:連宜方)身分大解密!橫跨陰陽的城隍爺 其實只是普通老百姓? https://bit.ly/2KSF5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