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的婚姻-子當讀書,女嫁士人。以文美妻餘,如其志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1zkjr


上海城隍廟三位城隍爺(陳化成和霍光、秦裕伯)- https://goo.gl/V2Zmyx

上海城隍廟 @ vic 城鄉寫真 ~Vic's city image of Taiwan~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AwRWd


新竹都城隍廟之寶「金門保障複刻版匾額」/大殿屋頂懸掛「金門保障」匾額,為光緒帝所賜金匾。城隍廟入口兩側牆面的「正直」、「聰明」四字,為臺灣唯一的溥儀御筆,是滿洲國首任外交總長,曾獲勳一等旭日大綬章的謝介石[1]請匾,「理贊陰陽」匾則是地方開台進士鄭用錫所贈[1]。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UX52qW
李良弼/李錫金之後裔/竹塹極具影響力之工商聞人/重修新竹城隍廟-讖緯不足道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sRTvZq


城隍神像
一城隍廟門外
香火鼎盛的臺灣省城隍廟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民間信仰中的城池的守護神,亦為陰間司法體系的職司。
信仰
民間信仰中城隍爺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對民眾有功勞者擔任的,多是公正無私的清官廉吏,也有任期制以及其眷屬之說。城隍也可能因任職地點不同,而加上等級之分,駐帝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駐府的城隍封為「威靈公」,駐州的城隍封為「靈佑侯」,駐縣的城隍爺封「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由於城隍爺是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每個信徒認知的城隍爺都可能是不同人,故一個地方的城隍爺不一定只有一人,如上海城隍廟就奉祀了三位城隍爺;有時好幾個地方奉祀同一人為城隍爺,如北京與杭州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有些則是眾說紛紜:如北京城隍,說文天祥者有之,說楊椒山者更是多數,此外廣州也奉祀楊椒山,也有人說廣州城隍是劉龑或海瑞。有些比縣級還小的行政單位,如鄉鎮、村莊的守護神也稱為城隍,如霞海城隍城隍的法力無遠弗屆,也不限於原本的轄區,如臺灣人時常奉祀閩南原鄉的霞海城隍、安溪城隍等。
在陰間司法神的部分,城隍有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的職務。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人、朝鮮人的移民社群。其聖誕日會因地區或廟宇而有所不同。如霞海城隍是五月十三日聖誕。
沿革
「城」為城牆、「隍」為護城河;傳說中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分陰陽二世界來治理事情,所以過去,新上任的地方官員,一定先到城隍廟向城隍爺祭拜,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可見城隍爺的地位極高。
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註 1],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1]。
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1]。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1]。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2][1]。
其後元朝,除在元大都(今北京)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3]。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清代時,一開始全國只有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有「都城隍」,而後臺灣的新竹城隍廟受光緒帝敕封為都城隍,其後民眾逐漸建立「省城隍廟」。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省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封號
官方封號
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
都城隍、龍興之地城隍(享王爵,封福明靈王)
四大都城隍:北京、南京、西安、福州
龍興之地城隍:汴州、濠州、太平府、和州、滁州
府城隍(享公爵,封威靈公):掌管府
州城隍(享侯爵,封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享伯爵,封顯佑伯):掌管縣
一般情形
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
都城隍、府城隍(享公爵,被奉為威靈公):掌管省或府。
州城隍(享侯爵,被奉為「綏靖侯」或「靈佑侯」):掌管州。
縣城隍(享伯爵,被奉為顯佑伯):掌管縣。
職能
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類似於人間的知事,而不是單一的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黃六鴻《福惠全書》寫道,新縣官蒞境:「於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廟齋宿」以便在夢中請教境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有些神明雖不稱城隍,但卻有城隍的性質與職能,如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的青山王爺、福州府的五福王爺以及高雄市三民區東寮宮伍福大帝(五帝爺),其廟就配奉有判官、陰陽司、范謝將軍等。
城隍諸司
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司官、范謝將軍、牛馬將軍、甘柳將軍、韓盧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的司官,而各司依各廟配置,並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如頭城城隍廟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司。唯大抵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4] [5]
三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
六司[註 2]: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
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
十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賞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良願司、提刑司。
十二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賞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良願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
十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稽查司、賞善司、罰惡司、註福司、註壽司、功德司、良願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感應司、文書司、檢簿司、掌案司、考功司、保安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稽查司、賞善司、罰惡司、註福司、註壽司、功曹司、良願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感應司、文書司、檢簿司、掌案司、考功司、保安司、查過司、學政司、典籍司、督糧司、巡政司、儀禮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巡察司、功曹司、功過司、註福司、瘟疫司、感應司、考功司、記功司、事到司、監獄司、賞法司、刑法司、察過司、見錄司、來錄司、警報司、賞善司、罰惡司、庫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廿四司[註 3]: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感應司、功過司、任免司、差捕司、訊問司、府庫司、科甲司、農嗇司、匠工司、商賈司、錢銀司、幽冥司、婚娶司、子孫司、醫藥司、壽命司、監獄司、兵戎司、運途司、文書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組廿四司,司名皆為對偶,相當駢儷,文藝程度較高;且各司之職稱,皆為民眾所求而設定。[6]
廿四司[註 4]:陰陽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勛司、考功司、戶部司、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禮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門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組廿四司,為採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來。[7]
各地城隍
上海二大城隍:老城隍霍光、二城隍秦裕伯。
東南三大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楊椒山、福建省都城隍周苛、福州城隍陳文龍、泉州城隍韓琦、廈門城隍洪朝選、安溪城隍詹敦仁、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蘇緘、南昌城隍灌嬰、紹興城隍龐玉、曲沃城隍申生、濟南城隍鐵鉉、鄭州城隍紀信、蕪湖城隍周瑜、和縣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蕭何、杭州城隍文天祥與周新、臺南小南門城隍朱一貴。
在臺灣,許多中國大陸原鄉的城隍,得到本省漢族的虔誠香火,立廟奉祀:如安溪城隍、霞海城隍、石獅城隍等。另如閩南泉州惠安人信奉的青山王,亦有城隍職能。
臺南市有臺灣府城隍廟,臺南亦是明鄭時期的首府承天府,其為鄭氏王朝之官建城隍廟,年代最早,故號稱省城隍等級的「威靈公」,但1891年清朝官方升格新竹都城隍廟為省級的城隍,新竹都城隍廟奉祀「都城隍,威靈公」,為清朝官方所認定,總轄臺灣,為省級城隍。 而二次大戰後臺北民眾以臺北市為臺灣首都,故建廟奉祀「臺灣省城隍」,自行設立了臺灣省城隍廟,亦為省級城隍。 三廟信徒各以其歷史為榮,自認所奉之城隍爺位階最高,頗見爭議。
在臺灣有所謂的水鬼變城隍之傳說。在民間信仰中認為枉死者(如水鬼)必須要找人當替身,才能轉世。傳說嘉義紅毛埤有個水鬼不願意抓人當替身,因此長久痛苦沈淪,此事獲得當地的土地公同情。最後土地公上報給閻王,閻王轉呈玉皇,玉皇獎勵其善心,給了他城隍的職位,使他不但脫離水鬼的苦難,還成為治理一方的大神。
境主
若無城池的街道、行政區欲奉祀守護本地的神祇,則不稱城隍,改稱「境主尊神」、本境大王。


秦裕伯(1296~1373),漢族,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上海縣人,原籍淮揚(今江蘇揚州),人稱秦景容。元代(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出身海陵秦氏,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詞人,婉約派一代詞宗,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宋龍圖閣直大學士淮海公秦觀(少游)八世孫



秦裕伯(1296~1373),漢族,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上海縣人,原籍淮揚(今江蘇揚州),人稱秦景容。元代(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出身海陵秦氏,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詞人,婉約派一代詞宗,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宋龍圖閣直大學士淮海公秦觀(少游)八世孫,江浙行省中書省儤使、中書省肅政廉訪使秦知柔之孫,國子監學錄、下沙鹽運使司監稅官、浙西道榷鹺使秦良顥之子,與其弟秦亨伯合稱“二秦”。
元至正四年(1344)中進士,明洪武六年追封顯佑伯,後又追贈護海公,後人稱他秦顯佑、顯佑公。朱元璋多次稱秦裕伯為:“裕伯博辯善論說,佔奏悉當帝意,帝數稱之。“代表作品:《山舟辭》、《九賢祠頌》、《上中書相國卻聘書》、《再上丞相卻聘書》、《上海知縣祝大夫碑》。
曾任湖廣行省照磨(即湖廣省的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官)、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行台侍御史、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明太祖主政期間任侍讀學士、待制、治書侍御史。
a1ec08fa513d2697aef408b553fbb2fb4316d837.jpg
人物簡介
秦裕伯,字惟鏡、景容,號蓉齋,松江府上海縣人(今上海)人。元大德年間(1297~1307),隨父輩定居上海縣長壽裡(題橋)。元至正四年(1344)中進士,歷官湖廣行省照磨、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行台侍御史。元末,棄官返鄉。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徵召,不得已入朝。歷官侍讀學士、待制、治書侍御史,並與御史中丞劉基主持京畿考試。後出知隴州,以病辭官歸里。明洪武六年七月二十日(1373年8月8日),病逝於家中,卒於長壽寺裡。歿後,追封顯佑伯,為上海縣城隍正堂,歷明清兩代不變。工書法,上海令祝大夫碑,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楊維楨撰,為其所書,《海上墨林》。
人物生平
定居長壽裡
秦裕伯,字惟鏡、景容,松江府上海縣人(今上海)人。松江府境東西一百六十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東至海八十里,西至平江路長洲縣,界八十里;南至中明州界九十里;西南到海鹽縣界六十里到縣一百里;西北到崑山縣界一百五十里到縣二百,陸路西南至嘉興縣界六十里,水路同東北至青龍鎮五十四里,水路自靑龍入吳;松江同見嘉禾志。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華亭東北五鄉,立縣於鎮,隸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秦裕伯天資聰明卻好學習,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元大德年間(1297~1307),隨父輩秦氏良顕、良顥兄弟定居上海縣長壽裡(題橋)。
家境漸富盛
宋代末年,秦裕伯祖父秦知柔這一代是避戰亂而流落到黃浦江畔的,雖是“宦室裔冑”,但此時已經落難了。而過了50年左右,到元泰定年間(1324~1328),秦良顕出任上海縣長人鄉里正時,已稱為“田產富盛”。秦知柔任江浙行省中書省儤使之後,小兒子秦良顥赴大名府求學,任國子監學錄,後調任浙西榷鹺使。大兒子秦良顕出任長人鄉里正之前在忙什麼呢?
當時,長人鄉的社會經濟環境正處在轟轟烈烈的“大開發”之中,一是鹽業興旺,二是大量墾荒。上海縣長人鄉的沿海地區,在唐代末錢鏐建吳越國以後,即開始有了煮海製鹽之業。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在下沙地區建有鹽監之後,這一帶被闢為下沙鹽場。而下沙以西地區,仍以農業為主。隨著沿海成陸面積逐漸擴大,鹽區亦隨之東移。至元末明初,鹽區已移至裡護塘以東一帶。塘內之地稱漕田或有司地,屬長人鄉管轄,設保、圖建置;塘外之地則稱灶田或鹽司地,屬下沙鹽場,設團、灶建置。
秦知柔、秦良顥當官,自有俸祿保障,加上身處鹽業興旺之地,收入必定不薄。而秦良顕定居在行頭秦家行,忙的是帶領子孫們墾荒屯田,擴建家園。當時,朝廷為推進這裡的“大開發”,規定可以豆麥代替米糧繳納田賦,後又可以棉花代替米糧納賦。這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移民,土地日趨熟化,農業生產迅猛發展,土地的主人們自然富盛起來。附近的召稼樓,就是在這個時機以召人耕作而名聞八方,遂形成市鎮。附近的撥賜莊,是元順帝將妹妹百花公主下嫁給丞相脫脫之子時,撥賜這裡收歸的田產作陪嫁的“脂粉田”,傳說有上百頃。這座由蒙古族人建造的莊園此時已頗具規模,還從黃浦江到下沙鹽場專門開挖了運鹽乾河“鹽鐵塘”。
在如此“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中,秦良顕以及其子孫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竟然從幾乎一無所有的“避難者”,發展為“田產富盛”、宅院碩豐的大家族,以致世上有了“秦家行”這樣一個被標上史書圖籍的地名,可謂是有幸遇上了天時、地利、人和。然而,儘管秦家的家境日趨富盛,秦裕伯卻遲遲未能走通“學而優則仕”的理想之旅。秦裕伯不足10歲隨父母定居長壽裡,到至正四年(1344)中進士,出任湖廣行省照磨而離鄉,其間時達40年左右。
他成年後,在此娶儲氏為妻,她是周浦一帶的望族之女。當時,周浦儲姓家族頗具聲望,祖輩是宋代詞人儲泳(約1101~1165,字文卿,號華谷),隨宋室南遷而隱居在周浦一帶,後人為紀念他,還倡議將當地稱為“儲裡”或“華谷裡”。然而,這望族之女並沒有給秦裕伯增添福音,夫妻倆生下兒子,取名世隆,可惜因病早歿。此後,夫妻倆沒有再生養。
十年為官路
秦裕伯48歲成為進士,出任湖廣行省照磨,做些具體的文書工作,而且熬了六年之久,才得到提拔。元至正十年(1350),秦裕伯赴文化發達的山東高密縣(今屬濰坊市),升任七品知縣。他的才智終於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能獨擋一面,又十分勤政。據《山東通志》《高密縣志》等史籍稱,歷史上的膠東半島是地勢低窪、氟毒橫行、十年九不收的地方。當地民謠稱“遙望西壕里,蒼茫一片窪。人人拖黑腿,個個齜黃牙。有土都是鹼,無田不養蛙。等到好年景,也學種地瓜”。秦裕伯指導民眾“塹其周為渠,以蓄大雨,渠外築墉,以防野潦”。之後,“連歲大熟,獲麻禾菽麥若干斛”,從而形成當地獨具特色的“台田溝”,抵禦了鹽鹼澇窪之災。
明萬曆《即墨志》記載,至正十二年(1352),即墨(今屬青島市)知縣董守中始建廟學和九賢祠,為當地歷史上的九位名宦才俊塑像加以供奉,特請高密知縣秦裕伯撰寫《九賢祠頌》,勒碑刻石記之。秦裕伯還曾應邀撰寫《密州修學記》(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由黃翔書正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可見當時他在山東地區是頗有聲望的。
秦裕伯在任高密知縣的三年間,不僅沒有增加農民的賦稅負擔,而且把鹽民的負擔按他們的產量、收益之多寡分成三等九品,廢除了原來按統一標準收稅的辦法,做到了合理公平。地方上經常要有許多臨時的或額外的開支,秦裕伯發動農民把原來公家拋荒的土地重新播種耕耘,收穫的糧食即作為過往官員的接待費用,農民、市民不必再交納額外賦稅,不僅供給飲食住宿綽綽有餘,而且還有餘資可以購置一批新的馬匹以供使用。當時,社會時局很不穩定,朝廷讓各地州縣修築城池,以利防守。在秦裕伯的規劃領導之下,新建的高密縣城牆周邊有五里長,開闢了東、南、西、北四門。城門均牢固而蓋了磚瓦,能遮蔽風雨。城外開鑿了寬闊的護城河,河上架設了吊橋,隨時可以收起。要想進攻縣城,就非越此防線不可。此外,他還大規模地興修了孔子廟、漢代經學大師鄭康成祠堂等公共建築,又造了一批高密縣衙門的辦公用房。他在全縣境內先後辦了42所教學機構,使學童們有了讀書的機會。這一系列政績是在兩年多時間內取得的,可見他勤政愛民,“雖動大役而民不知擾”。
當秦裕伯離任時,百姓欲留任而不能,為頌其勤政愛民之功德,特請在大都(今北京)任禮部郎中的明善寫了《秦尹去思碑記》,詳盡記載其政績。《秦尹去思碑記》被收入《高密縣志·藝文志》。至正十三年(1353)春, 秦裕伯被調往福建地區,出任福建行省郎中。他為官恩威並施,曾規定盜匪首次捕獲,發款囑其自謀生活;再捕獲則杖數十,令其歸耕;第三次則數罪合科,加重罰,令“清白”而死,即將罪犯投入石灰坑畢命。以此告誡雞鳴狗盜之徒,要行善事,清白為人。因此,秦裕伯為政期間盜賊匿跡,百姓稱頌,贏得“公正幹練”的美名。
秦裕伯任行省郎中一年後,即得到越級提拔,出任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後又調往朝廷御史台(監察機構),擔任侍御史。然而,不久秦裕伯卻“突然”提出辭職了。《明史》說是“遭世亂”,其實是另有緣故。元代晚期,確實世道紛亂。而更關鍵的原因是,秦裕伯為官十年,儘管十分勤政,但並沒有得到朝廷的真正賞識。因行御史南台大夫達識帖睦邇“與江浙省臣有隙”,秦裕伯曾遭台臣“嗾臬司以飛語”中傷,自然甚為憤懣。何況作為一名仕途坎坷的儒生,此時秦裕伯從事監察工作,更深知官場的內幕,但他卻無力回天,促使他逐步對分崩離析的時勢喪失信心,更為了照料年及八旬的父母,他最終拿定主意,於至正十四年(1354)毅然辭官,先到揚州小住,尋祖訪友,後返回故鄉長壽裡,時年58歲。
再三拒徵召
《淮海宗譜》稱,秦裕伯辭官返回長壽裡時,仍“耳目聰明,筋力不倦,高談劇飲,手不釋卷。平生所著意見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議,日取閱之,愛君愛國之念,耿耿不能忘也”。
一年之後,78歲的父親逝世,“有誡子書,詞甚真切”。從此,秦裕伯與老母親相依為命又十年。當時,秦裕伯與流寓烏泥涇鎮的著名詩人王逢交往甚密。王逢(1319~1389),字原吉,號梧溪子,又號席帽山人,江陰人。少時聰慧,勤奮好學,頗有才氣,因而聞名於鄉里。為人正直,熱愛故鄉,關懷故鄉百姓的疾苦。一直以布衣為榮,不願為官。時有金陵台臣推薦他出仕,他則以身體有病而婉辭拒絕。他一心作詩,且才氣橫溢,多題詠孝義勇烈之事。他寓居烏泥涇鎮時達17年,著有《梧溪集》。然而,秦裕伯只享了兩年清福,麻煩事又接連發生。至正十六年(1356),起義軍首領張士誠(1321~1367)佔據蘇州後,慕其學名,兩次派人上門招賢。秦裕伯卻固辭不允。為避招是非,秦裕伯帶母親到松江的橫泖去隱居了一段時間。
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打敗上海縣的錢鶴皋起反勢力,佔據了上海地區。相傳,朱元璋猜疑心特別重,在南京處決錢鶴皋時,見其白血噴出,因此他一直心神不安,生怕錢鶴皋變作厲鬼長久作祟。而就在這時,朱元璋徵召了隱居在家鄉的元廷老臣劉基(字伯溫),邀其擔任謀臣,就此戰果輝煌,既得到了有力輔佐,又獲得了廣泛讚譽。朱元璋發現自己缺少文化和智謀,利用前朝高官為己服務,是一條克敵制勝的捷徑。於是,他決意要起用一位出身於上海地區的元廷高官,既可輔助自己,又可討好當地百姓,沖抵錢鶴皋作祟之危。最終,他選中了秦裕伯,“命中書省檄起之”,擬起用他出任巡迴御史或福建行省農田水利都監。至正二十五年(1365),秦裕伯母親去世,歸葬長壽裡秦氏墓地。正當他閉門​​守孝時,事態逼緊了。
朱元璋於吳元年(1367)正月發出《聘裕伯公御書》,派人前來徵召秦裕伯出山任職,並十分關切地說:“海濱之民好鬥,裕伯居於此地恐有累焉”,即使不願入朝,也要勸其移居別處。秦裕伯剛安葬母親,正在家守孝,便對使者說:“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是不忠也;母喪未終忘哀出而拜命,是不孝也。”為此,他特作《上中書相國卻聘書》,並委託弟亨伯代他趕赴南京,拜謝丞相李善長,回應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廷殘餘勢力,在南京稱帝。但他卻更加擔心那些有影響的文人成為對立面,便命令中書省推進徵召。洪武元年(1368)四月,朱元璋發出《再聘裕伯御書》,一再甜言蜜語,又以歷代應召實例勸其入朝。秦裕伯時年已72歲,堅持稱病不起,又作《再上丞相卻聘書》回應,還是苦苦推辭,請求“投鹿於山,放魚於淵,不出範圍,物遂其天”。
可是,朱元璋也不罷休,當月又給秦裕伯發出《三聘裕伯公御書》,嚴詞追逼,緊咬不放。相傳,傳旨者言語頗具威懾性,質問秦裕伯:“天下定,伏處不出,意欲何為?”甚至宣稱:“苟堅守不起,恐有後悔。”面對不可抗拒的強權政治,秦裕伯生怕再不從命,必定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殃及桑梓。他歎曰:“是皆已甚迫,斯可見矣。”於是,只得垂淚告別故里,隨使者入了朝。秦裕伯如此選擇,日後成了人們爭議的焦點。而秦裕伯當時的心境,另有事實可考察:同年八月間,他應著名文學家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之邀,手書了他為明代上海首任知縣祝挺撰寫的《上海知縣祝大夫碑》(此碑於清咸豐十一年毀於西兵之手)。幾年前,豪傑錢鶴皋起兵,一度攻下上海縣城。而祝挺是明太祖朱元璋指派收復上海縣城,後任知縣的。秦裕伯欣然為朱元璋的命官手書碑文,除了應對同為元臣、同拒張士誠徵召的楊維禎之情義,更說明他當時的心情是不論前朝今世,但求天下太平。
秦裕伯入朝後,授翰林侍讀學士,但他受事不受職。次年,朱元璋任命侍讀學士秦裕伯和翰林直學士詹同為待制(顧問)。不久,又為治書侍御史(專事辦理文件)。洪武三年設科取士後,秦裕伯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劉基同為京畿主考官。《明史》稱秦裕伯“出知隴州,卒於官”。此說也有誤。朱元璋要年已75歲的秦裕伯到西北地區出任隴州知州,實是貶官​​外放。秦裕伯以病辭官不就,返回了故里。對此,清雍正八年(1730)進士曹一士為上海城隍神作《頌序略》時,評價為“釋主疑,明民智,不惜一身去就,為國人請命耳。”秦公後人秦榮光有詩讚曰:“救萬生靈一入朝,肯貪五斗折陶腰。還山老鐵衣仍白,信史千秋節未標。”洪武六年七月二十日(1373年8月8日),秦裕伯在家中悄然去世。而且為了不禍及後人,他寧可絕傳,始終未有納妾,決然息交絕遊,以求銷聲匿跡。
被推上神壇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略定中原,大封功臣,分為王、公、侯、伯四等。除賜封開國功臣們不同的爵位之外,還敕封各地城隍神為“顯佑伯”。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鑑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城隍就此由護衛神變為陰界監察系統,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凶逆,領治亡魂等。秦裕伯生前,朱元璋三次徵召而不受。上海地區又有錢鶴皋可能變作厲鬼,長久作祟。秦裕伯去世後,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為了籠絡江南名紳,他決意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
朱元璋對秦裕伯生前未到隴州去任知州,“生不為我臣”,必定異常不滿。因此封你為上海縣城隍神,不擔心你拒不赴任。而且,縣城隍的封號與隴州知州的品級相等同,不貶不褒,“死當衛我土”。與秦裕伯同為京畿主考官的御史中丞劉基,洪武三年被朱元璋任命為弘文館學士,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為“誠意伯”。因秦氏祖塋在淡井廟北,而且淡井廟曾為華亭縣城隍行殿,秦裕伯被封為“上海邑城隍正堂”後,這裡開始供奉秦裕伯。從此,農曆二月二十一日定為上海縣城隍秦裕伯誕辰日, 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城隍娘娘”的生日。洪武三十年(1397),上海知縣張守約將霍光行祠(又名金山神廟)改建成縣城隍廟後,“上海邑城隍正堂”被遷移到了上海縣城內的縣城隍廟後殿。明代上海城地處海隅,屢遭侵擾,尤其是嘉靖年間倭寇五次襲擊,民眾深受其害。於是,秦裕伯“顯靈”的傳說越說越奇。城隍廟香火日盛,廟捨不斷擴建,人們盼望城隍老爺能保佑一切。
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起,在上海城隍廟的正門口,高懸起“保障海隅” 匾額。清同治十一年(1872),秦裕伯又被同治皇帝欽封為“護海公”。在巡道應寶時的號召下,上海城隍廟趁機又作大修,邑人曹一士又推出了《上海縣城隍神頌序略》,使“城隍顯靈避屠城”的故事越加成真,廣泛傳播。
a8014c086e061d957950a5d07df40ad163d9cac0.jpg
主要成就
文學
秦裕伯作文音律諧美,追求精巧。從文學發展的規律來看,由質樸到華麗,由簡單到繁複,是必然的趨勢。正如蕭統所說:“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陸、潘發展了曹植“辭采華茂”的一面,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是有貢獻的,對南朝山水詩的發展及聲律、對仗技巧的成熟,有促進的作用。
秦裕伯流傳下來的詩,代表作有《山舟辭》等。秦裕伯文今存6篇,有《九賢祠頌》、《密州修學記》、《上中書相國卻聘書》等。其友戶部尚書李士瞻曾稱讚他:“予識景容十五年,頗謂相知”,特賦七絕一首為謝:錦緞裁來五色絲,千方制就欲誰衣。自慚輸與天孫巧,凡女從今不下機。
書法
秦裕伯工書法,其作品《上海令祝大夫碑》是難得的名人法書真跡,是在洪武元年(1368)應著名文學家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之邀,手書了他為明代上海首任知縣祝挺撰寫的《上海知縣祝大夫碑》(此碑於清咸豐十一年毀於西兵之手)。
個人作品
秦裕伯作品所傳甚少,現一一摘錄如下:《山舟辭》、《九賢祠頌》、《密州修學記》、《上中書相國卻聘書》、《再上丞相卻聘書》、 《上海知縣祝大夫碑》。
明萬曆《即墨志》記載,至正十二年(1352),即墨(今屬青島市)知縣董守中始建廟學和九賢祠,為當地歷史上的九位名宦才俊塑像加以供奉,特請高密知縣秦裕伯撰寫《九賢祠頌》,勒碑刻石記之。秦裕伯還曾應邀撰寫《密州修學記》(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由黃翔書正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
人物評價
《明史》:“裕伯,字景容,大名人。仕元,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遭世亂,棄官,客揚州。久之,复避地上海。居母喪盡禮。張士誠據姑蘇,遣人招之,拒不納。吳元年,太祖命中書省檄起之。裕伯對使者曰:“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不忠也。母喪未終,忘哀而出,不孝也。”乃上中書省固辭。洪武元年復徵,稱病不出。帝乃手書諭之曰:“海濱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裕伯拜書,涕泗橫流,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讀學士,固辭,不允。與張以寧等扈從,登鐘山擁翠亭,給筆札賦詩,甚見寵待。二年改待制,旋為治書侍御史。三年始詔設科取士,以裕伯與御史中丞劉基為京畿主考官。裕伯博辯善論說,佔奏悉當帝意,帝數稱之。出知隴州,卒於官。”
《高密縣志》“名宦”篇:“斷獄明決,建城池,立壇陵,築堤防,修學校。民德之立碑。”
李士瞻在《經濟文集》中說:“秦景容郎中昨日承歌談笑,適詩酒相忘,有放浪形骸之意,以謂到閩以來無此一樂,但傷足下以特達之材,坎坷仕路走也,辱為知己之遊,不能拔而出之,此安足為故人耶,詩以志懷,聊伸雅嘆。”
《淮海宗譜》:“耳目聰明,筋力不倦,高談劇飲,手不釋卷。平生所著意見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議,日取閱之,愛君愛國之念,耿耿不能忘也。”
朱元璋:“海濱之民好鬥,裕伯居於此地恐有累焉。”
《皇明典故紀聞》:洪武四年七月,朱元璋與侍臣談論用將時說:“秦裕伯曾言,古者帝王之用武臣,或使愚使貪。其說雖本於孫武,然其言非也。夫武臣,量敵制勝,智勇兼盡,豈可謂愚?攻城野戰,捐軀徇國,豈可謂貪?若果貪愚之人,不可使也。”
曹一士:“釋主疑,明民智,不惜一身去就,為國人請命耳。”
秦榮光:“救萬生靈一入朝,肯貪五斗折陶腰。還山老鐵衣仍白,信史千秋節未標。”
朱元璋:“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
唐寅:“市衣致龍袞之勤,林下來朝廷之敕。生有奇功,死有遺澤。歟!斯人也,山水同風,萬古不息者秦!”
王憺:“山河故國重欷歔,萬里逃名海畔居。新主屢裁五色詔,逋臣不受兩朝糈。心馳塞北行台久,身老河南待制餘。今古玉埋龍浦上,柏翳里後孰旌閭。”
歷史記載
秦裕伯傳為宋秦觀八世孫。世居淮揚(今江蘇省揚州市)。父良灝,國子監學錄。祖知柔,江浙中書儤使,宋末南渡居滬瀆。
1344年(元至正四年)裕伯中進士,歷官湖廣行省照磨、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行台侍御史、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
元末,天下紛亂,棄官久居維揚,後返上海。張士誠據蘇州,招請裕伯,不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兩次徵召,裕伯以己仕元20年,背之不忠;母喪未除服,出仕不孝,託病辭謝。朱元璋又手書徵召,有“海濱之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苟堅守不起,恐有後悔”語,裕伯不得已入朝。
歷官侍讀學士、待制,治書侍御史,並與御史中丞劉基同任主考,主持京畿考試。後出知隴州,以病辭官歸長壽裡。長壽裡建橋,裕伯題為“大通”,鄉民直呼“裕伯題橋”,簡稱題橋,後成為集鎮名(今陳行鄉題橋鎮)裕伯墓即在鎮南長壽寺西側。子孫除一支居陳行外,世居魯匯東閘港北岸,其他稱內外秦。歿後.封為上海縣城隍神,歷明清兩代不變。傳因裕伯屢次辭謝明廷徵召,朱元璋以為“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故。
---------------------------------------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的日誌- 網易博客 - https://goo.gl/RqWBYB
秦裕伯(1295年-1373年),字惟鏡、一字景容,號葵齋、蓉卿,元末淮揚府(今江蘇揚州)人,後遷上海,宋代詩人秦觀八世孫。元朝、明朝文人,後被奉為上海城隍神。
生平
元代大德年間,遷居上海縣長壽里。父良顥為國子監學錄,裕伯因入國子監,以詩文成名。至正四年(西元1344年),中進士,除湖廣行省照磨,歷升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時天下兵亂,裕伯棄官走,居揚州,後回上海。母親唐氏物化,便為母守孝,杜門不出,群雄張士誠、朱元璋屢召不至。
洪武元年(西元1367年)朱元璋稱帝,是為明太祖,敕裕伯出仕,裕伯固辭,太祖不許,並脅之,遂出任侍讀學士,歷任翰林待制、治書侍御史,曾與劉伯溫同任京師主考。
年七十餘,陳書太祖,辭官返居上海。洪武六年(西元1373年)病逝。清代以後,其家族後人假稱明太祖曾感其德行,封為上海城隍。
---------------------------
绵延祠庙:传奇神人的祭祀圣殿 - 石静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5RQuUj
------------------------
老上海的痕跡
一百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老上海的歷史文化里少不了上海城隍,上海城隍秦裕伯為上海人熟知,自從他成為了上海城隍,被人們神化,在人們的心中“神”是非常神秘的,很快秦裕伯被描繪成朦朧中的人物,真正的秦裕伯歷史被淡化,坊間傳說的秦裕伯的出生、經歷、最後趨向都存在著問題,秦家祠堂、秦公墓被毀後,更加撲朔迷離。
上海城隍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為了這些我苦苦尋覓了幾個月,猶如大海裡撈繡花針。峰迴路轉;閔行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會長,“非遺”保護中心專家評審組組長張乃清提供了很權威的《秦裕伯研究》資料,秦裕伯的真人真事就此真相大白,在這裡我們共享。
秦裕伯研究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了解老上海歷史的人都知道,秦裕伯是在元朝為官的漢人,政績卓著,為人堂堂正正。元亡明興棄官回家,朱元璋欲重用而未果,死後被朱元璋封為上海城隍正堂。這是主線,現在看來沒有錯,但是秦裕伯終究生活在現實社會裡,人生百味,哪有這麼順當?很多挫折、苦惱,因為成為了神,都給抹了,時間一長翻也翻不出來,這就是它的難點。
秦裕伯是秦觀(少游)八世孫。秦少游是誰?秦少游江蘇揚州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著名詞人,這些在歷史上都有記載。這樣看來秦裕伯是揚州人不會有誤,可是嘉慶《上海縣志》記載秦裕伯是大名府人,二個地方二個秦家怎麼掛上鍊子,看來矛盾百出,像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把它弄清楚就是資料的深度,現在這個問題我們放在後面解答。
秦少游像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宋末,蒙古人大肆進犯,秦家南遷,當時浦東一帶已經成陸,但都是荒地,人們在這裡開荒、“煮海曬鹽”,“召稼樓”就是這時興起的,上海浦東的“陳行”很快興旺起來。秦裕伯祖父秦知柔已經是這裡的頭面人物,得上海市舶提舉司(上海總管)費子壽推薦為江浙中書儤使(錄職試用考察官)。
曬鹽圖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秦知柔居住淡井村30年,其子秦良顥、秦良顯,其孫秦裕伯等都在這裡生養,這就說明秦裕伯生在淡井村。淡井村在哪裡?它的標誌性建築就是“淡井廟”,淡井廟就是現在的永嘉路12號處,最早的上海城隍就是供奉在淡井廟裡,這就是它的原因。
淡井廟遺存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秦良顥(秦裕伯父親)18歲娶妻唐氏,是年1295年,元元貞元年。次年生下秦裕伯,這是元貞二年(1296年)六月十二日,而目前大量的資料都記載秦裕伯生於元貞元年,早了一年,這是不正確的。那麼誰對?“元貞二年”之說記載於《上海陳行秦氏支譜》卷三,毋庸置疑。
陳行秦氏支譜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秦裕伯的父親秦良顥非常勤奮,19歲單獨赴大名府,師從蕭氏,是漢人中蒙古文的佼佼者,出任國子監學錄,後提昇在浙西為官,在現在的新場,最後定居在長壽裡。長壽裡現在沒了,據查就是現在浦東浦江鎮陳行的題橋,秦裕伯就這樣隨父親回上海定居,這是他十歲前的經歷。
題橋現狀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可憐的秦裕伯,儘管才華橫溢,直到元皇慶二年才得中進士,已經48歲了。這不是他無才,也不是他無德;蒙古人建元朝後54年才開科舉,苦了這一代讀書人,而且把考生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南人為最低,鮮見有南人得中。無奈,總不得出頭,秦裕伯只得走父親的老路,去大名府入了大名籍,成為了大名府國子監生員,升格為三等的漢人,科舉可以名額優先,結果總算中了進士,因此官場都把他記為“大名人”,這就是我們前面說到很多資料記載的“秦裕伯是大名人”的來歷,直到後來朱元璋下詔時也提到了秦裕伯是大名人,應該更正了!
秦裕伯48歲成了進士,出任湖廣行省照磨,正八品,負責本部門收支審計,熬了六年,才得以提拔。
元至正十年(1350年)任山東高密縣令(今濰坊市),七品。至此秦裕伯機會已到,他的才智得以充分發揮,據《山東通志》、《高密縣志》記載,這個地區是鹽鹼地,收成極差。秦裕伯指導民眾“塹其周為渠,以蓄大雨,渠外築墉,以防野潦”,之後喜獲豐收,抵禦了鹽鹼澇窪之災。
在高密任職三年間,秦裕伯將鹽民的賦稅按產量分三等九品,多產的富戶多收賦稅,小戶少收,這樣保護了小戶,促進了生產;鼓勵民眾開荒,稅收極其優惠,大批荒廢的農地得以開發,日趨興旺。又築了五里長的城牆,使高密固若金湯,保護了百姓。可以想像;這短短的時間裡忙得不亦說乎,更不用說還建了孔廟、縣衙和42所學堂,可見他的功績顯赫。
秦裕伯像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至正十三年升任福建省郎中,正五品,秦裕伯進入鼎盛時期。這裡有一個故事會令你驚奇;盜匪首次被捕,不但放了,還送銀子令其好好謀生;再次被捕杖數十,發去種地,監督其自食其力;三次被捕數罪並重罰,令其“清白”死,沒有聽到過吧!屢犯不改——該死,不是一身不清白嗎?將其投入石灰坑里畢命,還他一個清白。
這個刑罰是不是太厲害了?其實不然,重刑下犯法人自然少,很快這裡歌舞昇平,夜不閉戶,百姓稱他“公正幹練”。
一年後秦裕伯再次升遷;歷任正三品的延平路總管、從二品的御史等職,作為漢人在元朝做到這樣高的職位,已經很少見了,然而不久秦裕伯就辭職回家,《明史》和坊間都將這件事歸咎於元亡明將興,市局混亂而致。其實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因為人們將秦裕伯神化了,將民間的甜酸苦辣都淡化了,以致真實的歷史差一點湮沒了。
仕途哪會這樣順暢?何況秦裕伯是一個漢人,終究不是一位神,在這個社會裡,元廷是不會信任漢人的。據記載秦裕伯為官十年“與江浙省臣有隙”,屢遭同僚背後中傷,非常氣憤。同時我們早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玄機,做得好好的官,竟然像車輪大戰一樣的輪轉,福建省郎中(相當於封疆大吏)只做了一年就換了,還不奇怪?所以漢人在元朝里做官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對此秦裕伯的好友李士瞻在答謝秦景容(裕伯)來訪特賦七絕一首中可以明顯看出;
錦緞裁來五色絲,千方制就欲誰衣。
自慚輸與天孫巧,凡女從今不下機。
字裡行間都體現了元代漢官的苦惱。秦裕伯又是一位仕途坎坷的儒生,為官時從事監察工作,深知元廷的官場內幕,加上漢人起義日烈,對分崩離析的時局喪失信心,也無回天之力,更為了照料年及八旬的老母,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毅然辭官,先回揚州小住,後返故鄉長壽裡,是年58歲,正好為官十年。
20 世紀80年代秦公祠老屋
老上海的痕跡(一百一十六,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上)) - 愛愛- 老上海的痕跡——《愛愛博客》 
秦裕伯為官政績顯赫、清廉,但是官運不暢,處處受擠壓,因為是漢人,加上母親年邁這些是他辭官的主要原因,終究他還是漢人在元朝里為官的佼佼者,漢人極為敬重。至於秦裕伯因時局動盪而辭官之說,也有一點關係,但是秦裕伯辭官是1354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1368年,這里相差14年,秦裕伯辭官時,朱元璋還不成氣候。
秦裕伯辭官後做了些什麼?長壽裡現在還在嗎?是不是“召稼樓”?他又為什麼會被朱元璋封為上海城隍?秦裕伯至今有沒有後人?問題多多,請看下集。
-------------------
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下)
 58歲的秦裕伯回到了故里,《淮海宗譜》稱其“耳目聰明,筋力不倦,高談劇飲,手不釋卷。平生所著意見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議,日取閱之,愛君愛國之念,耿耿不能忘也”,看來他精力旺盛,憂國憂民的心情常在心中。
 當時秦裕伯居住的長壽裡距“題橋”大約半里地。
  題橋老街
 一年之後,78歲的老父去世,又與老母相依為命十年,由於他的名聲很大,朋友很多,常在一起聚會,看來平靜,實在麻煩事不斷。
 二年後,元至正十六年,佔據蘇州的義軍張士誠二次派人上門求賢,秦裕伯固辭不允,為避麻煩只能帶著老母出外隱居。終究還是逃不過,接著上海縣出了一件大事。
 上海縣的錢鶴皋造反,氣勢很大,朱元璋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得以平息,活捉錢鶴皋去南京處決,據傳噴出的血是白的。朱元璋猜疑心是著名的,一直心神不安,就此宮內厲鬼常作祟,朱元璋想了一個辦法,錢鶴皋是上海縣人,必須有一位上海高人把他鎮住,就想到了秦裕伯。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秦裕伯老母去世,正在閉門守孝,1367年正月朱元璋就發出《聘裕伯公御書》,派人徵召秦裕伯出山任職,言辭相當關切“海濱之民好鬥,裕伯居於此地恐有累焉”。這裡說的“海濱之民好鬥”指的是錢鶴皋造反,要秦裕伯去南京為官,可以避焉。秦裕伯深知朱元璋不是好侍候的主,於是對使者說:“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是不忠也;母喪未終忘哀出而拜命,是不孝也。”意思是自己曾是元朝的官,再事明朝是不忠,再說母孝未盡是不孝,委託其弟趕赴南京婉拒,秦裕伯逃過一關。
 上面這句話到處在用,看來還是問題多多;前半句的確氣勢如虹,詞語鏗鏘有力,但是此時朱元璋已經得勢,自稱“吳王”,南征北戰,一年後即得天下。前面已經說過歷代皇帝中朱元璋的猜疑心是非常有名的,秦裕伯少說做官已經十餘年了,這種用詞也太過了一點!再說“食元祿二十餘年”之說與實際也不符,秦裕伯在元朝做官一共才十年,疑點如雲。還有,1367年朱元璋還未稱帝,哪來的御書?倒是後一句“母孝未盡”很契合實際,明朝制度為官的父母過世,除特殊情況外,必須丁憂三年。
 這事沒完,朱元璋打下天下,在南京稱帝,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發出《再聘裕伯御書》,甜言蜜語地勸其入朝,此時秦裕伯守孝已滿,但已經72歲,於是稱病不起,苦苦推辭,來使只能回去複命。
這次就不好過了!朱元璋用武力打下天下,現在就怕文人與他作對,急需起用元代的著名漢族文人,同時可以將他們控制在手裡。於是當月就發出《三聘裕伯公御書》,質問秦裕伯“天下已定,伏處不出,意欲何為?”。“意欲何為”是什麼意思?就是難道你想造反嗎?接著又宣稱“苟堅守不起,恐有後悔”,當即警告他,如再不入朝後果自負,明眼人一看就知,殺身之禍就在眼前,秦裕伯只得告別故鄉隨使者入朝。
 本來這些事情的真偽都無需討論,原件有記載一查即可。問題是這些東西都已不在;據傳有一位叫喬時萬的人與秦裕伯是摯友,朱元璋給秦裕伯的三通詔書和秦裕伯的二通答謝書都傳在他手中,最後捐給了城隍廟,在歷次大火中給毀了!這樣就撲朔迷離了,所以這些事我們只能擱在一邊再說。
 秦裕伯入朝後做過翰林侍讀學士、治書侍御史等受事不受職的差事,據傳深得朱元璋賞識。洪武三年欽定秦裕伯與劉基(劉伯溫)一起為京畿主考官,開科取士。
 考完,秦裕伯75歲時,朱元璋要他出任西北地區隴州知州,《明史》有記載“出知隴州,卒於官”。這種說法同樣也有問題,要真死於任上,後面朱元璋封他為城隍的詔書就不能成立,我們再往下看。
 其實,隴州是荒野之地,任隴州知州實是貶官外放,秦裕伯自知力不能及,就以病辭官不就,返回了故里。
 看起來前後有矛盾,怎麼變化這麼大?秦氏後人秦錫田說出了真相;劉基和秦裕伯考完後主動辭職,告老回鄉。未久劉基因政敵誣告,朱元璋聽信後將開國元勳劉基的俸祿也革了,朱元璋的反复無常,為保權力傳於後代,大殺功臣都有記載,伴君如伴虎,難啊!
 “秦裕伯告老回故里,陳行鄉,長壽裡”。秦裕伯先後二次回故里,深為當地百姓敬重。長壽裡有一個著名的“長壽寺”,建於寶佑年間(1253-1258年)。“長壽寺”和“鶴坡道院”自南宋興建後,聚集了人氣,秦家已經是這裡的大戶,支脈很多,地圖上已經出現秦家行,在“普福禪院”附近“閘港”成為了秦家的集居地,史稱裡秦、外秦宅。秦裕伯的老宅在現在的勤勞村一帶,距提橋只有一箭之地。
  秦家行地圖
 據當地村民記憶;“長壽寺”很大,幾經興衰,幾度重修,康熙年間進入鼎盛時間。抗戰時,日軍進駐“長壽寺”迷路出不來,為怕抗戰人士躲在裡面,就把“長壽寺”毀了。現在在杜行的“長壽寺”是擇地新建的。
  秦公祠和長壽寺位置
 秦公祠和長壽寺雖說不是秦裕伯的出生地,但也是他居住時間最長,而且是告老回鄉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陳行鄉,是真正的城隍故里,而召稼樓在杜行,說他是“城隍故里”有一點牽強。換一個角度看;陳行,杜行,魯匯同屬浦江鎮,召稼樓修復是浦江鎮的規劃,所以加上了“城隍故里”,不管怎樣說事情總得弄清楚。
 江南水鄉自然河道縱橫,設渡、建橋必不可少,秦裕伯帶頭出資建了新橋,完成後秦裕伯題字“大通橋”,當地老百姓喜歡稱它為“裕伯題橋”,意思是“這是秦裕伯題字的橋”,日久了這個地方就有了一個新名字“題橋”。
 這些老橋是歷史的痕跡,68年拓寬周浦塘時全都拆了,只能看看老照片。
  大通橋
  題橋老橋
 題橋的老街還在,只是日子不會太長,趕緊拍一點給大家共享,街上還有一家很氣派的老屋,至少有三進,很破舊,但是細細看來昔日輝煌的印記依舊在,令人惋惜。
  題橋老街
  題橋老屋
  瓦當
  橋堍的老弄堂
 洪武六年(1373年8月8日)秦裕伯在家中悄然去世,終年77歲,一般資料都記載他78歲壽終,因為把他的出生提前了一年。
 這裡就要提到“秦家祠堂”,有正廳3間,中間設秦裕伯座像和秦氏祖輩的排位,每逢三月初三、九月初九、非常熱鬧,秦家族人紛紛前來祭祀。
  秦公祠建祠六十週年紀念
 現在很多資料裡都提到長壽寺和秦家祠堂,但是沒見到過秦裕伯老宅,這與它的後脈有關。秦裕伯的父親秦良顥生了裕伯和亨伯兄弟倆,秦裕伯早年生有獨子,名世隆,可惜因病早歿,秦裕伯寧可絕傳,始終未有納妾,因此秦裕伯沒有親生後裔傳世。弟弟秦亨伯,成婚後一直未於生養,這樣就是說秦良顥這一脈沒有留後,日後漸漸淡出,老宅就沒有留下印記。但是秦家在這一帶已經是大姓,還建有“秦家祠堂”,秦家後人英傑輩出,其中秦榮光、秦錫田等都是佼佼者,都不是秦裕伯這一脈。
 但是還是有留下的印記,這就是秦公墓;秦公墓20世紀30年代還在,有過一張照片,很好的牌坊和墓道,中間是秦良顥墓,左為秦裕伯墓,右面是秦亨伯墓,墓區佔地2畝。墓道有石翁忡、石虎、石羊、松柏,另有10畝桃樹,4畝梅樹,14畝花草,共佔地28畝。58年墓道拆除,現在想想也太可惜了!這才是真正的城隍故里。
  秦公墓
 倒是墓中的青石盒還留在世上,保存在閔行區博物館裡。
  秦公墓青石盒
 秦裕伯去世的消息傳到了南京,朱元璋得知後深為嘆息,錢鶴皋可能變成厲鬼之說長久在他的心中作祟,為了籠絡江南名紳,下詔“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
 這句話看上去也有問題,其實不然;“生不為我臣”,朱元璋雖然三次請秦裕伯出山,但終究還是到了南京,而且還做了主考官,怎麼說“生不為我臣”呢?這裡指的是秦裕伯不肯到隴州為官一事,縣城隍與隴州知州的品級相同,可見朱元璋對此耿耿於懷,要他管住死去的厲鬼。
  正堂
 上海城隍廟最早設在淡井廟,這是秦裕伯的出生地。洪武三十年(1397年)移到現在城隍廟的後大殿,一直坐到現在,屈指算來秦裕伯做上海“地方官”已經640年了,是在上海做“官”時間最長的一位。多少人參拜過他,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知道秦裕伯的真人真事,我也只是剛弄清楚。
  威靈顯赫
 現在要說明這些問題的確已經很困難了!長壽寺毀了;秦公墓道拆了;題橋也沒了;秦公祠也不見了影踪,題橋老街眼看馬上就要終結,秦裕伯因為成了城隍,他的事情都已神化了,為揭開這些謎底,這個地方我去了不知有幾次了,非常無奈,成了漕河涇開發區,新廠房替代了老上海的印記,就是這樣。
 寫下這二集我們弄請了好多問題,來捋一下;
 1),上海城隍確有其人,叫秦裕伯。 
    2),秦裕伯祖先是揚州人,不是大名人。
    3),秦裕伯生在淡井村,10歲以後一直居住在陳行鄉長壽裡,就是現在的勤勞村。 
    4),秦裕伯生於元貞二年,不是很多資料記載的元貞元年。  
    5),弄清了秦裕伯48歲才中進士的真正原因。
 6),記錄了在元代做官時,秦裕伯有哪些功績為世人傳頌。
 7),秦裕伯在元朝辭官的真正原因。
 8),朱元璋三次請秦裕伯出山的真正含意。
 9),朱元璋的三通詔書和二通答謝書的探索。
 10),秦裕伯第二次辭官的原因。
 11),秦裕伯為故里做的好事。
 12),朱元璋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的真實原因。
 13),秦裕伯有沒有後代。
 14),秦裕伯在上海留下的痕跡現在在哪裡?
 寫完這些,使我對他更了解、更崇敬——他一位堂堂正正的能人!再一次感謝張乃清老師提供的參考資料。搞歷史真的很辛苦,一點一滴都得細細辨別真偽,不能誤導人,盡力了也心安了! 
長篇紀實故事【老上海的痕跡】五十,上海城隍秦裕伯的真人真事(下) - 美篇 - https://goo.gl/1R3Qme
-------------------
《秦裕伯研究》內容簡介
     秦裕伯是元末明初一位歷史文化名人,生平富有傳奇色彩。由於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追封為“上海縣城隍正神”,故其更顯神秘難解。而歷代典籍記載詳略不一,且有舛誤。今在近百年學人研究的基礎上,考訂有關史實,結合在上海本土作實地調研,進一步研究了下列三個專題。一是對秦裕伯生平作了辨析。二是對秦公故里作了尋踪。三是對上海地區城隍信俗流變作了概述。這樣,以還秦裕伯的真實人生,切實估評其歷史影響及秦氏後人。為推動相關研究,特將潛心收集的有關研究資料作附錄。
   秦裕伯(1296 ~1373 ),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元末明初上海縣人,原籍維揚(今江蘇揚州),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少游)八世孫。元大德年間(1297 ~1307),隨父輩定居上海縣長壽裡(題橋)。至正四年(1344 )中進士,歷官湖廣行省照磨、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行台侍御史。元末,棄官返鄉。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徵召,不得已入朝。歷官侍讀學士、待制、治書侍御史,並與御史中丞劉基主持京畿考試。後出知隴州,以病辭官歸里。明洪武六年七月二十日(1373 年8 月8 日), 病逝於家中。歿後,追封顯佑伯,為上海縣城隍正堂,歷明清兩代不變。
[明]字景容,號蓉齋,上海人。元至正四年(一三四四)進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明初官至治書侍御史,尋出知隴州,以疾辭歸,卒於長壽寺裡。工書法。上海令祝大夫碑,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楊維楨撰,為其所書。《海上墨林》
       秦裕伯(1296~1373),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元末明初上海縣人,原籍淮揚(今江蘇揚州),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少游)八世孫。元大德年間(1297~1307),隨父輩定居上海縣長壽裡(題橋)。至正四年(1344)中進士,歷官湖廣行省照磨、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行台侍御史。元末,棄官返鄉。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徵召,不得已入朝。歷官侍讀學士、待制、治書侍御史,並與御史中丞劉基主持京畿考試。後出知隴州,以病辭官歸里。明洪武六年七月二十日(1373年8月8日),病逝於家中。歿後,追封顯佑伯,為上海縣城隍正堂,歷明清兩代不變。(摘自即將出版的《秦裕伯研究》)
相關條目/秦裕伯
人物 歷史
秦裕伯研究
  《秦裕伯研究》(張乃清著)一書日前已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9月發行。有關事宜可通過nq_zhang@126.com聯繫。
 秦裕伯是元末明初一位歷史文化名人,生平富有傳奇色彩。由於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追封為“上海縣城隍正神”,故其更顯神秘難解。而歷代典籍記載詳略不一,且有舛誤。今在近百年學人研究的基礎上,考訂有關史實,結合在上海本土作實地調研,進一步研究了下列三個專題。一是對秦裕伯生平作了辨析。二是對秦公故里作了尋踪。三是對上海地區城隍信俗流變作了概述。這樣,以還秦裕伯的真實人生,切實估評其歷史影響及秦氏後人。為推動相關研究,特將潛心收集的有關研究資料作附錄。
---------------------
秦裕伯
秦裕伯(1296~1373),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元末明初上海縣人,原籍淮揚(今江蘇高郵),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少遊)八世孫。
中文名稱
秦裕伯
出生日期
1296
逝世日期
1373

惟鏡

蓉卿
別號
葵齋
人物簡介
元大德年間(1297~1307),隨父輩定居上海縣長壽裏(題橋)。至正四年(1344)中進士,歷官湖廣行省照磨、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行台侍御史。元末,棄官返鄉。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征召,不得已入朝。歷官侍讀學士、待製、治書侍御史,並與御史中丞劉基主持京畿考試。後出知隴州,以病辭官歸裏。明洪武六年七月二十日(1373年8月8日),病逝于家中。歿後,追封顯佑伯,為上海縣城隍正堂,歷明清兩代不變。
[明]字景容,號蓉齋,上海人。元至正四年(一三四四)進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明初官至治書侍御史,尋出知隴州,以疾辭歸,卒于長壽寺裏。工書法。上海令祝大夫碑,洪武元年(一三六八)楊維楨撰,為其所書。《海上墨林》
歷史記載
秦裕伯傳為宋秦觀八世孫。世居維揚(今江蘇省揚州市)。父良灝。祖知柔,宋末南渡居滬瀆。1344年(元至正四年)裕伯中進士,歷官湖廣行省照磨、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行台侍御史、延平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元末,天下紛亂,棄官久居維揚,後返上海。張士誠據蘇州,招請裕伯,不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兩次征召,裕伯以己仕元20年,背之不忠;母喪未除服,出仕不孝,托病辭謝。朱元璋又手書征召,有"海濱之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苟堅守不起,恐有後悔"語,裕伯不得已入朝。歷官侍讀學士、待製,治書侍御史,並與御史中丞劉基同任主考,主持京畿考試。後出知隴州,以病辭官歸長壽裏。長壽裏建橋,裕伯題為"大通",鄉民直呼"裕伯題橋",簡稱題橋,後成為集鎮名(今陳行鄉題橋鎮)裕伯墓即在鎮南長壽寺西側。子孫除一支居陳行外,世居魯匯東閘港北岸,其他稱內外秦。歿後.封為上海縣城隍神,歷明清兩代不變。傳因裕伯屢次辭謝明廷征召,朱元璋以為"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故。
-------------------
秦裕伯(1295年-1373年),字惟鏡、一字景容,號葵齋、蓉卿,元末淮揚府(今江蘇揚州)人,後遷上海,宋代詩人秦觀八世孫。元朝、明朝文人,後被奉為上海城隍神。
生平
元代大德年間,遷居上海縣長壽裡。父良顥為國子監學錄,裕伯因入國子監,以詩文成名。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中進士,除湖廣行省照磨,歷升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時天下兵亂,裕伯棄官走,居揚州,後回上海。母親唐氏物化,便為母守孝,杜門不出,群雄張士誠、朱元璋屢召不至。
洪武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稱帝,是為明太祖,敕裕伯出仕,裕伯固辭,太祖不許,並脅之,遂出任侍讀學士,歷任翰林待制、治書侍御史,曾與劉伯溫同任京師主考。
年七十餘,陳書太祖,辭官返居上海。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病逝。清代以後,其家族後人假稱明太祖曾感其德行,封為上海城隍。
----------------------------
秦观(少游)八世孙,江浙行省中书省儤使、中书省肃政廉访使秦知柔之孙,国子监学录、下沙盐运使司监税官、浙西道榷鹾使秦良颢之子,与其弟秦亨伯合称“二秦”。
元至正四年(1344)中进士,明洪武六年追封显佑伯,后又追赠护海公,后人称他秦显佑、显佑公。朱元璋多次称秦裕伯为:“裕伯博辩善论说,占奏悉当帝意,帝数称之。“代表作品:《山舟辞》、《九贤祠颂》、《上中书相国却聘书》、《再上丞相却聘书》、《上海知县祝大夫碑》。
曾任湖广行省照磨(即湖广省的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官)、山东高密县尹、福建行省郎中、行台侍御史、延平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明太祖主政期间任侍读学士、待制、治书侍御史。
-----------------------------------
民間有歇後語:火燒城隍廟——慌了神。1924年中元節上海城隍廟的那場大火,不僅僅“慌了神”,也給當時的上海市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上海地標城隍廟
上海城隍廟現在已是滬上最負盛名的景點之一,觀光客不會錯過,周邊商業繁盛,終日熙熙攘攘。其實早在清代,城隍廟附近商販雲集,被視為上海的經濟、文化中心,是地標式建築;之後,又有幾家園林選址在城隍廟附近,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豫園,各地商會亦於左近設立會館;民國時,這一區域出現許多金店、珠寶店等奢侈品商舖,地價租金也隨之節節攀升,房屋建築也變得稠密起來。
“城”、“隍”二字,分指城牆和護城河(溝),從字面上理解,有城市守護者的含義。在中國的民間信仰體系中,城隍神通常被看作是陰間的地方官,在冥冥之中守護一城百姓的安寧。上海城隍廟舊稱“邑廟”,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裡有兩個城隍神。其一位於前殿,為金山城隍霍光。霍光為漢代著名權臣,三國時期,吳王孫皓在上海地區為霍光立祠,民間始有香火祭拜,這種傳統一直保留至今。後殿中的城隍是秦裕伯,秦氏是上海望族,秦裕伯是元朝的進士,曾官至福建行省郎中,據說元明易代之後,朱元璋徵召秦裕伯入朝為官,秦裕伯再三推辭,明洪武六年,秦裕伯在上海去世,朱元璋聞訊後慨嘆:“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於是就把秦裕伯敕封為上海的城隍神。明初上海縣改建城隍廟時,並未放棄原有的金山城隍霍光,於是直到今日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這種“一廟二城隍”、“前霍後秦”的格局。
作為冥界上海的守護者,城隍老爺需要發揮保境安民的作用,保障陰間厲鬼不騷擾陽世的群眾,是城隍的職責之一。晚清民國時期,每逢清明、中元和十月初一這類鬼魂返陽、陰氣較重的日子,城隍老爺便會被信眾們從廟裡抬出,在城內巡視,城隍老爺的行轎和五花八門的儀仗隊伍蜿蜒穿過上海的老城廂,沿途百姓在各家門前擺放供桌,跪拜接駕,獻上香火與供品。城隍老爺巡游至城外的厲壇,香火紙錢和食物被一併帶至這裡,供遊蕩的厲鬼歆享,平日里缺乏祭祀的餓鬼們飽食之後心滿意足地返回陰界,不再騷擾陽間,該地得以風調雨順,瘟疫災禍不生。在厲壇的賑濟儀式結束之後,城隍老爺再被送回廟中安坐。這樣的出巡活動每年三次,因此被稱為“城隍三巡會”,通常於中午開始,沿途吸引大量圍觀群眾,整個上海老城廂內萬人空巷人聲鼎沸,直至夜晚方才結束。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今日上海城隍廟的中元普度太平公醮法會。
中元節大火
1924年8月15日,適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雖已立秋,但上海的酷暑並未退卻。炎熱沒能阻擋人們的熱情,按照慣例,上海城隍廟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出巡儀式。上午十點多,城隍廟已水洩不通,眾人匯聚,恭請城隍老爺升座。不久,後殿秦裕伯的神轎與儀仗魚貫地被抬出廟門,看熱鬧的人流亦隨著隊伍走出廟去。隊伍出發才半小時,城隍廟大殿忽然起火,頃刻之間城隍廟上空火光四射,周邊商販紛紛棄店而逃。火勢迅速向四周蔓延,負責看護廟宇的一名道士不忍神像被火所焚,情急之中衝入城隍廟的後殿——後殿是城隍老爺的寢宮,供奉著城隍夫人及城隍父母等神像——他將城隍夫人背起,用牛筋綁在身上以防摔落,倉皇從後門逃出。驚慌失措的香客們也回過神來跟著城隍夫人向外衝去,一邊唸念有詞:“今日和夫人一同逃難,望求庇佑”,一邊恭敬地隨手撿起從城隍夫人神像上掉落的頭飾與鞋冠。
此次大火幾乎摧毀了城隍廟的大殿、中殿和大殿前的戲台、東西兩側的迴廊,附近的民宅也有一部分被燒毀。此外,廟中一座明代的雕漆屏風和幾件呂宋進口的黃金高功法衣被焚。最令人心痛的是前殿城隍霍光神像,該像由一整株千年銀杏木雕成,實屬罕見,平日里鎮守前殿,被上海百姓稱為“坐殿城隍”,在這次火災中與周圍諸多神像一同化為灰燼。後殿城隍秦裕伯則由於出巡在外,逃過一劫。晚上七點,當出巡的隊伍回到城隍廟時,面對的是火災後的一片狼藉,城隍老爺無處安身,只得從後門進入,暫時安放在旁邊的東岳殿,至於城隍夫人,則不得不寄身於旁邊的茶館中。城市的守護神和地標式建築毀於一旦。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1924年火災後的城隍廟
火災過後,警局立刻派人封鎖現場調查此事,結果顯示,中元節前用於焚燒的香燭紙錢錫箔等物已在大殿中堆疊如山,當日神像起駕之時似有火星落下,點燃這類易燃物,最終釀成大火。其實早在兩年之前的1922年12月,城隍廟內的皂班房即已發生一場規模稍小的失火,所幸皂衣班神像為石刻而非木質,僅損毀部分建築的屋面,未引起更大火災。次年,時任上海地方款產處總董事長的秦裕伯後人秦錫田募捐修葺,黃金榮和杜月笙等大亨亦捐了三千五百兩白銀用於修建大門前的旗桿和照壁等。沒成想,剛修好的廟宇緊接著就毀於一旦。
當時城隍廟隸屬於上海縣款產管理處,道士僅在廟中負責儀式服務與日常維護,在實際運作中並無話語權,所以當輿論一邊倒地指責道士“懶惰異常,常不在廟,不能稱職,以致三年之中兩遭巨災……看管不力”時,道士們有口難辯,當日值殿的道士亦被警局帶走審訊。大火之後人心惶惶,周邊商販很久之後才又聚集回來。
救火組織與市民社會
正如前文所述,城隍廟向為繁華地段,商舖鱗次櫛比,每逢城隍老爺出巡這類民俗節慶,更是遊人如織、摩肩擦踵。這無形中為救火增加了難度。作為明清以來的城市人口密集區,城隍廟周邊常常發生火災,也不乏救火機構。清末,老城廂的救火事業主要由民間的善堂和商會來組織運營,比如永慶社等,它們的組織結構較為鬆散,救援能力不強;上海開埠之後,租界洋商的火險公司試圖打入華界老城廂的火險市場,屢次向上海政府申請,希望能獲准救火隊進入華界,卻被上海政府以華洋分治為由而駁回。不得已,國人中的有識之士開始組建自己的救火組織。著名士紳李平書牽頭,滬南救火會會長毛子堅、宗教慈善家王一亭等人一道提議建立救火聯合會,在救災時進行統一調度;與此同時,上海知縣也最終決定配合,劃出兩畝地,為救火聯合會建立火警瞭望台一座(今為小南門警鐘樓)。宣統三年,這一設備交付使用。此後,隨著技術的進步,1919年,上海擁有了遠東第一台馬達水泵,救火水龍抽水不再依賴於人力。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當時救火聯合會的辦公大樓就在城隍廟後方。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小南門警鐘樓
中元節火災當天,近在咫尺的救火聯合會已在發生災情后第一時間組織人力救火,並召喚救火汽車前來助陣,結果由於當時正值午間用水高峰期,“自來水各處用戶需要時間,致救火之水力不足,火勢甚烈……”,而趕來的救火汽車“馳至陳巿安橋時,觀會之人肩摩擊轂,並有滿載磚瓦之小車一輛被眾擠倒路中,不克前進……”手忙腳亂之中錯過了最佳救援時機,大殿的火不但沒能撲滅,反而向後方的民宅蔓延去,結果救火聯合會雖然“會集各龍皮帶,竭力保護”,但也“直燒至下午一時許始得救熄”。
城隍神像燒毀後,民間竟出現些許調笑的聲音:“今年火燒了城隍廟,把很好的殿宇毀壞了很是可惜,可是我們得到了一個教訓,就是那城隍自己尚且顧不全,我們何必把汗血換來的錢去燒香點燭呢?”此外,針對城隍廟失火的原因,警局雖已公佈,但民間仍展開豐富的想像與激烈的討論,陰謀論與神異之說一時盛行,並從中誕生出若干小說、戲劇。其實,城隍廟的大火,不僅僅是天災,也是人禍;不僅是道士疏於職守引發火災,更是消防通道長年累月不暢通而造成的惡果。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1924年10月,戲劇《火燒城隍廟》廣告。
早在1908年,救火聯合會便已註意到城隍廟地區人員密集火災易發的特點,倡言籌款鋪設大型水管並每家每戶安裝自來水龍頭;1917年3月,救火聯合會便倡議政府,挖掘清理已被垃圾堵塞的豫園荷花池,進行蓄水以備不時之需。然而這些建議都是響應者寥寥。至於消防通道狹窄的問題,則更是難以解決,畢竟城隍廟附近的地租越來越高,商舖在搭建時總是想方設法地侵占一點街道,以擴充自身的經營面積,街道越來越窄,堵塞成為常態。
1924年中元節大火的責任被道士們承擔了下來,並未引起足夠的反思。人們一心想著恢復城隍廟往日的盛景。1925年起,“整理邑廟委員會”在《申報》刊登廣告,號召市民捐資,修建不易引燃的鋼筋混泥土大殿;政府亦將城隍廟周圍區域的社會稅供“整理邑廟委員會”使用。錢的問題還未解決,火災卻再次發生。1926年1月9日,城隍廟後豫園的桂花廳發生火災,桂花廳周邊的三十一家商舖被全部焚毀。救火會“聞警驅駛皮帶車往救,緣豫園內並無大路,救火車不能馳進,雖用自動車往救,無如火勢猛烈,直燒至五時三十分始行熄”,左近法租界派來的救火車也被堵在小世界附近無法進入。道路狹窄再一次造成救援不便,最終場面完全失控,只能任由火情自生自滅。
1926年的這次火災,終究無法再把黑鍋甩給可燃物和玩忽職守的道士,人們終於意識到一旦發生險情,城隍廟附近雜居的商舖與狹窄的街道將成為巨大的安全隱患。民眾開始給市政當局寫進言信,要求對老城廂進行現代化改造,按照法租界的標準擴寬街道,改良擁擠的舊式房屋,以免火災時損失過大;各個社團共同就此問題向政府施壓,上海救火聯合會發表反思:“猛烈然推原其故,(一)豫園街道太狹,房屋鱗次櫛比,遇有火警易於蔓延;(二)道路彎曲,救火車不能直達,只能在園外取水,皮帶裝接必多,手續繁而水力弱……欲圖善後,除規定路線放闊街道外,別無他法……”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1926年城隍廟火災後的民眾進言信
幾天之後,“巿公所議定放寬邑廟路缐,邑廟花園內桂花廳等火毀後,經滬上各團體查得,此次廟園內大火毀去數十戶之多,皆因道路狹窄,以致救火會之皮帶車不能直逹火災地點,遂有蔓延不可收拾之勢。嗣當酌擬善後方法,非寬放園內之道路不可。故由上海巿公所於前日開董事會議時,曾經會同整理邑廟豫園之委員會各委員,提出邑廟內園之圖樣。共同研究之下,約定所放之路線至少有二丈寬闊方足以備後患而利交通……”五天之後,1月23日,道路測繪工作開始展開,火災隱患得以消除。
至此,城隍廟終於從1924年中元節的大火中緩過神來,開始走上重建的正軌。道路測繪工作開展的後三天,1926年1月26日,召開了一場關於重建城隍廟的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杜月笙、黃金榮等四人當場捐資2萬元,有了這筆啟動資金,重建工程變得容易起來。之前牽頭組建救火聯合會的李平書被眾人推舉為重建計劃的籌備主任,政府亦予以配合,在城隍廟附近加強警力,保衛施工。新的城隍廟果然也出於防火目的,不再使用傳統的磚木結構,轉而運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黃金榮花了大價錢為城隍廟“購置銅鼓水泥廟身,配以瓷磚地坪”,城隍廟遂與1924年起建的法藏講寺一起,成為上世紀二十年代僅有的兩座採用新材料修建的寺廟。當時中國最大的黑社會組織——青幫的頭目黃金榮,也由於主導了城隍廟復建的捐款,被稱為“大善士”,城隍老爺秦裕伯的後人為他樹碑立傳,此為後話,但至少經由此變,城隍廟的性質由原有的縣政府公有財產,逐步轉向民間自治。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青幫的三大頭目,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皆為此次城隍廟復建的捐助人,之後加入邑廟董事會參與城隍廟的管理。
1913年2月2日,城隍廟附近商舖發生火災,救火隊員黃海林在滅火時犧牲;1918年12月15日,城隍廟外東轅門發生火災,“大火焚斃男婦小孩八命”;1921年12月8日,城隍廟文昌殿旁後的大樹頂部忽然起火,由於附近道路阻塞,救火隊員只得攜帶便攜式水龍頭“汲水灌救,無奈水力薄弱樹頂極高,不能灌及,任其自行熄滅,附近設攤小本生理之輩紛紛收攤逃避”……
城隍廟一帶由於商業繁盛、人口稠密,建築緊湊、道路狹窄,歷來是火災高發區;這裡的人們早早成立救火組織,著名的中國救火聯合會亦誕生於此。然而,抗擊火災的歷程,凝聚著血淚與無奈。火災時民眾驚惶的尖叫、小南門火警瞭望台的警鐘聲、救火車急促的汽笛、救火隊員架設水龍時的吶喊,共同構成了晚清民國時期城隍廟前上海市民的水火記憶。1924年中元節的城隍廟大火,並未傷及前往參拜的善男信女,但廟宇和神像與無數珍寶付諸一炬,不知該說這是城隍老爺自身難保的不幸,還是神靈默佑之下的“感應”。不過在此之後,人們的安全意識提高,民間呼聲倒逼政府決策,消除火災隱患逐漸被提上日程,城隍廟及其周邊環境得以改善,城隍廟亦逐步採取董事會制度這一現代管理模式,開始走上市民社會社區自治的道路。1927年12月18日,中式風格西式建材的大殿落成開光,上海城隍廟迎來新生。
---------------------
上海城隍老爺秦裕伯紀念館--浦江召樓歷史文化風貌區(六)-2014.12.13
2015-01-01 13:01 閱讀:706
上海城隍老爺秦裕伯紀念館--浦江召樓歷史文化風貌區(六)-2014.12.13
上海城隍老爺秦裕伯紀念館--浦江召樓歷史文化風貌區(六)-2014.12.13X
上海人都知道城隍廟,逢年過節甚至空閒時大都會逛逛城隍廟,以往的廟會,已經是熱鬧非凡的商場區域了。可大家是否都知道,城隍老爺確有其人?而城隍老爺的故里就是浦東閔行區的召稼樓?明太祖朱元障封浦東召稼樓秦伯裕為城隍,此後他就成了上海的保護神。
上海人都知道城隍廟,城隍廟是上海的根,逢年過節甚至空閒時大都會逛逛城隍廟,以往的廟會,已經是熱鬧非凡的商場區域了。可大家是否都知道,城隍老爺確有其人?而城隍老爺的故里就是浦東閔行區浦江鎮的召稼樓。
明太祖朱元障封浦東召稼樓秦伯裕為城隍,此後他就成了上海的保護神。
一條以城隍老爺名諱命名的路__秦裕伯路,沿秦裕伯路向南過召稼樓橋,就可以到達禮園,坐閔行公交車,從這裡到禮園比從召稼樓正門進入要近的多。上海城隍老爺秦裕伯紀念館--浦江召樓歷史文化風貌區(六)-2014.12.13_儒雅睿智事成博士 - https://goo.gl/Tae72C
-----------------------------
二十多年前,到上海旅遊,「豫園」是最重要的觀光勝地。記得那時書上雖說城隍廟緊臨豫園,卻註明城隍廟已消失。我對豫園的記憶,是湖心亭上的古色古香樓房有南翔包子店,當時就是熱賣的店。走過九曲橋,就能到豫園的入口。當時整個豫園商圈,僅有幾條窄街。
霍光殿的老城隍爺.JPG  
如今參團的行程表,卻只見到「城隍廟商區」,「豫園」竟然不見了!我想廉價團為了省入園費,根本不讓客人知道有此勝景。而把遊客帶去逛街,該是省錢又皆大歡喜的策略。然而我上網讀相關資料,發現大多數觀光客既沒踏進豫園,也不曉得城隍廟藏在那裡!看來該是上海市的行銷問題!
如今改稱城隍廟商區,仿古的新建築,改變整個商場的風貎!我四處張望,竟找不到豫園的大門。隨意閒逛,竟發現城隍廟的入口,想到為時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時間,遊「豫園」嫌短;去沒有特色,價格又特貴的工藝店,我沒興趣;至於湯包或其他小吃,我更不想嘗試。所以看城隍廟是最好的選擇。
     大陸任何廟都要門票,上海世博前,城隍廟的門票5元,現在要10元,漲了一倍。從城隍廟商場進廟是走後門,前門開在大街上。一進入廟內,我立即看到香火燎繞的畫面,大陸的線香粗大不說,香是插在天井的方形鼎中,於是廟中廣場白煙嬝嬝。更讓我意外的是:廟內竟然有兩個特製的不鏽鋼香爐,可供信徒燒紙錢。
煙霧瀰漫的廣場.JPG  
我從正殿巡到每個偏殿,沒有一絲陰森森或陰間審判的感覺。反而好像是諸神的聚會地。我進廟後最早看到的是財神殿,接著是慈航殿、許願殿、大殿、文昌公、關公……,總之我好像走進神明的聯合國。
     我很少跑廟,對廟中的神很不熟,儘管待在廟裡幾十分鐘,還是有看沒有懂!城隍廟最後大殿坐的是位相貎清秀的紅臉神像,他是關公?不對,才經過關公殿!包公?他是黑臉!回來上網才知是城隍廟真正的城隍爺秦裕伯。而右前方的娘娘殿,坐的是他的夫人;左前方是父母殿,坐的是秦裕伯的父母。
後殿的秦裕伯城隍爺.JPG  
     城隍廟大殿奉的是霍光,他是漢武帝時,討代匈奴的霍去病大將軍的同父兄弟。而城隍廟原址以往是「霍光神祠」,因此他是上海最老的城隍爺。該廟還有第三位城隍爺,名叫陳化成,是清末鴉片戰爭後為保護國土殉國的將軍。
     我只拍了兩位城隍爺的神像,陳化成去那裡?不管到古狗或奇摩的網路搜尋,都找不到相關訊息,還好今天查霍光,找到一位老上海對城隍廟的回憶及記錄,才曉得陳化城的神位,原在霍光殿後的通道,他穿的是清朝的官服。
文革後,三位城隍爺都被掃地出門,神像自然被搗毀。如今神像都是照老相片新塑的。而陳化成所在的後殿,現在變成甲子殿,也就是十二生肖殿。今天霍光在前殿,秦裕伯守後殿,成為該廟的特色。
我以為城隍廟都是仿古建築,看了老上海人的部落格,才知道豫園的湖心亭,九曲橋和周遭的古色古香樓房,以往都在城隍廟院內,且是1924年大火後重建的。
目前城隍廟商圈有個看西洋鏡的攤子,那棟樓房原是城隍廟的神殿,二樓是十大閻王殿,牛頭馬面和地獄的酷刑,都陳列在那兒。三樓則是甲子殿,從前的上海人在那兒安太歲。
甲子殿龍生肖一瞥.JPG  
     我對廟裡出現道士而詑異?查資料才知該廟是道教正一道在上海最主要的道觀,道士住持及管理就不稀奇!可是看老上海的回憶,1949年前,城隍廟的管理者和台灣一般廟相仿,也就是當地有心的士紳負責募款及活動,平時廟都由廟公管理。
財神殿中的道士.JPG  
     城隍廟沒有安太歲,但有光明燈,還有一間祈福室,求一個福牌要一百人民幣。那間從天花板到牆壁掛滿密密麻麻的紅色福牌,看來該廟生財有道!時值農曆七月,城隍廟也為中元普渡而召告信徒報名參加。
     今天的城隍廟雖然香火仍旺,可是在官方委外經營下,它離真正城隍廟的精神,似乎越來越遠!   


掌握你一生善惡紀錄的城隍爺
bobee.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3日, 2017掌握你一生善惡紀錄的城隍爺 - https://goo.gl/zK99KL
(文/連宜方 客家和泰雅混血、熱愛旅行的民俗文化見習生)當你踏進城隍廟時是否有注意到高懸門上的大算盤呢?為什麼城隍廟裡總是會看到大算盤?大算盤意為要彰顯城隍爺的公正無私,以及告誡世人「千算萬算,不如天算」,所以就算你到城隍爺面前怎麼狡辯,只要城隍爺的大算盤一拿出來,功過賞罰可是例例分明。這就是掌管每人一生善惡紀錄的城隍爺。
資料來源:首選珍藏 : 陰陽掌中握——善、惡,城隍見分明
城隍爺實屬為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而較類似於我們較熟悉的縣長、市長一職,特別的是,城隍爺這個職務也是有任期的,升官免職等大權則掌握在玉皇大帝手中。
那麼,又是誰可以來擔任城隍爺呢? 
選拔條件可大略分為三大類:
(一)在世的時候是忠良孝悌有德行的人 
例如:《聊齋誌異》首篇〈考城隍〉裡的宋燾公 
(二)生前有才學教養、正直無私或是個好官 
例如:漢朝紀信、宋朝文天祥、明代楊椒山和周新 
(三)其他 
例如:鴨母王朱一貴變城隍、好心腸水鬼變城隍
資料來源:Bunkichi Chang@Flickr
「城隍」一詞原本的意思,指的即是保護人民身家安全的城牆和護城河。而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
城隍崇拜最早可追溯自中國春秋時期的《周禮‧蜡祭》中記載,天子祭祀八種神明,其中「水庸」是第七種,「水」是隍,「庸」是城,因天子有感於城池的堅固,能阻敵護民而祭拜,是城隍祭祀的開始。城隍成為城池的守護神,在戰火不斷、煙硝屢起時,城池的堅固守護更為重要。戰時禦敵衛民,平時禳除水旱疾疫,這就是城隍神信仰的源頭。
最早祭拜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鳳山縣志‧祀典志》有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最早城隍廟的興建可追溯至西元239年(三國吳赤烏2年),中國安徽蕪湖已有城隍廟。城隍信仰的真正普及則是在唐、宋兩代,當時城隍信仰已不僅是衛城袪疾,更擴及水旱吉凶、冥間事物,並逐漸有正直之人、忠耿之臣死後成為城隍的觀念,此一觀念影響至明、清時代。
資料來源:Bunkichi Chang@Flickr
唐代開始有封爵、封王之舉,宋代或賜廟額、或頒封爵,列入國家祀典。明太祖即位之初,依行政地位封各地城隍為帝、為王,其中府城隍為威靈公、洲城隍為綏靖侯、縣城隍為顯佑伯,西元1370年(洪武3年)整頓祀典,撤去封號,只稱都城隍、府城隍、縣城隍,在各府縣興建城隍廟。清代對城隍的祭祀更加尊崇,凡府、洲、縣官新到任必先謁城隍,每逢朔(初一)望(十五)行香,春秋例祭,凡是水旱必牒,厲祭必迎。官方的城隍信仰也影響民間,民間將城隍爺視為陰間的地方官,臺灣民間更有到城隍廟斬雞頭詛咒,祈求冥判的舉動。
城隍爺兼管陰陽兩界,在陽間懲兇罰惡導正社會風氣,在陰間掌管人間善惡紀錄,且通報、審判、移送皆為司職,似乎有點類似警察、檢察官、法官的綜合體。而城隍之下除了左右文武判官之外,還設有六司、六將爺,以及陰陽司公。
陰陽司公看起來臉左為黑,右為白(或者紅色、金色),象徵審理陰陽,善惡分明,絕無通融。在城隍廟裡協調城隍其餘幕僚各司官,類似於秘書長的角色。
資料來源:新竹都城隍廟:台灣地位最高的城隍廟
攝像者: 縣定古蹟
而六司為:延壽司、樂善司、糾察司、速報司、罰惡司、增祿司。六司各司其職,每座城隍廟的司爺名字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各司掌職與其司名都會相符。
六將爺為:謝將軍(大爺)、范將軍(二爺)、牛將軍、馬將軍、金將軍(枷爺)、銀將軍(鎖爺)。
資料來源:南投市城隍信仰與迎城隍廟會活動(二)
牛將軍、馬將軍又稱「牛爺」、「馬爺」,兩位原本是閻羅王的部下,負責在陰間奈河橋兩側監視,遇有惡人通過,就將他們推落橋下。牛爺與馬爺均來自於佛教,後來被道教所吸收,可在城隍廟看見他們二位身影。
謝將軍、范將軍即俗稱的七爺和八爺。相傳謝將軍與范將軍為福建閩縣人,生前雖住在不同村,但情同手足,極講義氣,眾人喚為「老謝」與「老范」。老謝身材瘦高,而老范身材矮胖。有一天,兩人相約在橋下。老范先到,便坐於河畔石上等待老謝。不料,老謝赴約途中,天空驟然烏雲密佈,雷電交加。老謝飛奔返家取傘再趕至橋畔,已不見老范身影,知道守信的老范已被洪水沖走。失去摯友,老謝悔恨不已,無意獨自苟活人間,遂上吊自縊。城隍爺敬佩兩人的深厚友誼和重義情誼,遂奏稟玉帝,將其二人封為將軍,派於城隍駕前,聽候差遣。城隍座前已有六將,故稱謝、范將軍為七爺、八爺。或謂謝將軍,名「必安」,意喻謝神必安;范將軍,名「無救」,意喻為惡則無救。又因專門緝惡捕盜,拘提罪犯到案,故民間又稱范、謝二將為黑、白無常。七爺因生前是自縊而亡,所以造像為眉毛呈往二邊下垂的八字形,舌頭伸得長長,臉色蒼白。而八爺因生前是溺水而亡,且身高不及七爺的一半,所以造像多為臉部黑漆漆的,身形矮壯。
資料來源:浯州(金門)—「四月十二」來去後浦「迓城隍」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中央社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https://bit.ly/2ZGeQR2
(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4日電)今天為台北霞海城隍生日,也是渡台200週年。下午先是以果雕、錫藝、各式佳餚的壽宴宴請眾神,並祈求台灣風調雨順、國富民強,再以國樂、旗袍舞、「島語」演唱會慶賀。
霞海城隍爺今天生日,也恰逢渡台200週年,下午先由管理人陳文文率領眾人向城隍爺祝壽、團拜、除煞,祈求台灣風調雨順、國富民強,壽宴擺滿果雕、錫藝、佳餚,豐富多彩。
娛神節目則請來琴園國樂團輪番以琵琶、二胡、笛,演奏靈動活潑的曲目,還有旗袍舞蹈等;隨後「島語」演唱會登場,帶來原民、客家、閩南、東南亞歌謠等。
城隍廟前廣場還有月琴表演「西北雨」、「燒肉粽」、「點仔膠」、「望春風」等台灣民謠,民眾一起大合唱,歌聲連綿不絕。
台北霞海城隍廟公關吳孟寰表示,城隍爺生日為農曆5月14日,俗諺「十三人看人」,意為誕辰前一天迎城隍人潮眾多,只看得到人,看不見城隍爺,顯見信眾虔誠,也為文化宗教盛事。
吳孟寰指出,今年雖因武漢肺炎疫情沒有遶境,但「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會持續好幾個週末,還有渡台200週年特展、演講、市集等,盼用年輕的方式傳承香火與信仰。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https://bit.ly/2ZGeQR2

BB16kHpF


2021-04-28_1210233a3cc3cf446512bbbfa636880053ee42

清朝咸豐年間,宜興地區有一位姓吳的秀才,天資聰敏,文學出眾,但屢次考試都沒有考中。姊夫用全家性命向城隍力保秀才 他做了什麼事? | 夢 | 邪念 | 惡業 | 大紀元 https://bit.ly/3dXs58t
在過年期間的一個早上,吳秀才很高興地迎接前來拜年的姊夫。他的姊夫來不及坐下,就急忙拉著吳秀才說:「你姊姊突然生起大病來,而且她說很想念你、急著想見你一面,你趕快到我家,去探望你姊姊吧!」
聽到突如其來的壞消息,讓吳秀才心急如焚,急急忙忙地跟著姊夫一起出門,一心想著要趕快去看望姊姊;不過姊夫顯然比他更著急,一路上邊走邊跑、迫不及待地拉著吳秀才往前行,一路拉到他家。
到了姊夫家,吳秀才快步跑上二樓姊姊房間;不過進了房間之後,竟然發現姊姊好端端地坐在房裡,看起來好像什麼事都沒有,一點也不像病人,還很有精神的樣子。
他一臉納悶地正要開口問姊姊時,誰知道姊姊緊忙地一把拉住他的手,把他拖到另一間房間內;在吳秀才還沒意會過來時,姊姊竟然反身出門,並快速地關上房門,還加上了鎖。
吳秀才這才發現自己被關在屋子裡,出不去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綁架嗎?他們的意圖為何呢?
他們為什麼把吳秀才關起來?
被關在房內的吳秀才發現姊姊和姊夫一直站在門外,並沒有離開。
吳秀才有點惱火地問:「為什麼姊夫和姊姊要把我騙來家裡,還把我鎖在房裡?」
吳秀才思忖著,因父母早已離世,長久以來,自己和姊姊感情一直很好,而姊夫一直對他很關心、也很照顧;而自己因妻子病故又無子女,但就算他們擔心自己孤家寡人一個人在家過年會很無聊,也不用這樣啊!
隔著門窗,姊夫只好話說從頭了:「唉!反正短時間內我們也沒打算放你出去,你就好好聽我們說吧!」「在除夕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夢中看到城隍廟門前的掛牌上,寫著你明年會高中解元,心中正在為你高興!可是才一轉眼,你的名字竟然被揩去了。」
吳秀才也聽得聚精會神,因為事關自己的功名。自己已經考過很多次鄉試了,但每一次都名落孫山,一向對自己的文才相當自負,難道這其中有什麼蹊蹺嗎?
姊夫說:「正當我感到疑惑時,發現身邊站著一個官差,他對我說:『這個吳秀才,因為心生邪念,他將在新年正月間,做一件壞事,所以把他的功名削除了。』」
姊姊插話說:「你說這事夠玄奇吧?我也同時夢到這一段,眼看著你高中解元,正高興得不能自己時,隨後你的名字又被抹掉了,我都著急得大叫了出來!」
吳秀才聽後,覺得萬分驚恐地說道:「我確實曾經升起惡念,不過那只是在心中想著罷了;我非但沒有實行,甚至也從沒對人講過。而那鬼神竟早已知曉,並且要付諸實質上的懲罰,削免了我的功名,這實在太可怕了!」
姊夫說:「我也是這麼想啊,接著馬上為你辯解道:『他只是在心中思量,並沒有實際去做啊,你看可以挽回嗎?』那官差回答道:『這事你得去問城隍爺!』」「說罷,他就領著我走進廟中,我看見城隍神朝南坐著,就走到城隍爺面前伏地代你叩頭求饒,希望能挽回你的功名。」
《ResearchesInto Chinese Superstitions》城隍插圖。(公有領域)
吳秀才相信為人熱心的姊夫會這樣做,他對吳秀才向來很袒護。
姊夫說:「城隍神隨即丟下一本冊子在我面前。我翻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吳某本當為三元宰相,因為口頭上、文字上,所造惡業太多,所以全部被削除了。』所載本次科考的事情(即考中解元的事),也正與那官差所說相同。」
吳秀才驚嚇出一身冷汗,因為自己屢試不中,不但怨天尤人,心中還充滿妒嫉、憤恨,而致心生惡念;原來以為只是心生一念,或者抒發牢騒地駡人和書寫文章而已,沒想到神目如電啊!萬萬沒想到,此舉竟然會毀了自己的一生!
姊夫說:「我叩頭哀求道:『過去的事,已難挽回。未來的事,還可防止。我願以全家生命,保他不做那件壞事,求尊神可以不削他的功名,好嗎?』城隍點頭示可,叫那官差領我出去,走到門外,抬頭看見那牌子上,寫著你明年為解元的文字已經恢復了。」
吳秀才萬萬沒想到姊夫竟然卯上全家生命,來擔保自己不做那件壞事,這讓他感動不已!
姊姊說:「你姊夫從夢中醒來後,趕快把我叫醒來,沒想到我們兩人竟做了同樣的夢,醒來後夢中的情境歷歷在目。我們商量了之後,決定讓我假裝生病把你叫來,再把你關在這房裡,讓你安然渡過此關。你千萬不要辜負了我們一番苦心!」
吳秀才哽咽著說:「我已知錯,一定不辜負你們的一番苦心!」
姊姊說:「我已經在房間中準備你要用的一切東西,我也會幫你送來日常三餐,離科舉不遠了,希望你在此刻苦讀書,不要外出!」
經由吳秀才滿口承諾後,夫妻兩人才放心地離開房前;而吳秀才一直在房中待著,直到科舉時間到時,姊夫才幫他打開房門。不過卯上全家生命來擔保他不出事的姊夫,一路陪同吳秀才到金陵赴試。除了不能進入考場外,他半步不離緊緊相隨,直到揭曉,吳秀才果然中了解元(註:鄉試獲選為舉人,而第一名為解元)。@#姊夫用全家性命向城隍力保秀才 他做了什麼事? | 夢 | 邪念 | 惡業 | 大紀元 https://bit.ly/3dXs58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