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朝名臣】尚儒學的蒙古答剌罕
作者:洪熙
哈剌哈孫平日不苟言笑,自有威嚴之相,並且善於騎射。圖為元人《獵騎圖》。(公有領域)
         
更新: 2018-09-13 3:41 PM       標籤: 元朝名臣, 答剌罕, 成吉思汗, 哈剌哈孫, 忽必烈
答剌罕,不是某人的名字,而是一個官號。這個詞的本意是「自由自在的人」,最早是中亞印歐民族吐火羅統治者頭銜,在南北朝的時候為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蒙古人的祖先之一)所用,後多被草原民族所使用,成為「專統兵馬事」的武職官號。
得世祖器重
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錄用功臣子弟,命哈剌哈孫擔任宿衛官,並承襲先祖官號「答剌罕」。
哈剌哈孫自小就不苟言笑,見識和領悟力都遠超其他孩子。年紀稍長,善騎射,習蒙古文,喜愛儒家學說,聽到有儒士談論經典就很高興
哈剌哈孫擔任宿衛官時,勤勉謹慎、盡職盡責。有一次,他跟隨忽必烈外出打獵,無意間被馬絆倒,傷了面頰,他還是照常當值。忽必烈命御醫為哈剌哈孫診治,愈加器重他。忽必烈曾叮囑真金太子:「答剌罕非常人可比,你可要善待他。」
有一次,哈剌哈孫跟隨忽必烈外出打獵,無意間被馬絆倒,傷了面頰,他還是照常當值。圖為元 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公有領域)
斷案公允 保百姓性命
至元十八年,元軍平定江左,將廉、欽二州賜封給哈剌哈孫。至元二十二年,任命哈剌哈孫為「大宗正」。大宗正府為元代司法機構之一,是中央審判機構,審理蒙古、色目人和皇室宗室案,不受御史台監察,和中書省、樞密院並列。
當時郡縣抓獲的盜竊、欺詐的罪犯,都要報大宗正府裁決。各地有上報判決死刑的案件,哈剌哈孫仔細查看犯人供詞,稍有疑點,就勒令重審。結果最終上奏判處死刑的,只有六十人,其他人均被赦免了死罪,有數百人因此得以保住了性命。
元朝紙幣發行以後,京師出現偽造紙幣案,牽連了上百富戶。哈剌哈孫詳查案情,免除了無辜之人的罪過。
元朝紙幣發行以後,京師出現偽造紙幣案,牽連了上百富戶。哈剌哈孫詳查案情,免除了無辜之人的罪過。圖為1287年元朝至元寳鈔。(PHGCOM/Wikimedia Commons)
保定路有五個地方遭遇了旱災,米價上漲,按規定繳納貢米時,有當地百姓到京畿用低價買米回去上交。經管的官員以此為罪,抓了一些百姓。案件到了哈剌哈孫那裡,他為百姓開脫說:「捨棄貴的,去買便宜的,是百姓正常的買賣活動,這算什麼罪過呢?」把被抓的百姓都放回去了。
治理湖廣 保境安民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哈剌哈孫官升榮祿大夫,出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湖廣南接交趾、占城,西臨蜀地,西南與南詔接壤,東連吳地、會稽,全境有上萬里,所轄地區幅員遼闊、所居民族眾多,還不時有盜賊出沒,劫掠商旅,素以難治理聞名。
哈剌哈孫到任後,審時度勢,革除地方弊政,精簡行政官員,安撫軍民,恩威並用。無論是賦稅錢糧,還是司法刑獄,都被治理得井井有條。他還親自挑選士兵、制定方略,平滅了境內的強盜劫匪。
1294年忽必烈去世時的元朝行政區劃。(公有領域)
至元三十年(1293年),劉國傑奉命率軍出征討伐交趾,軍隊需要通過湖廣地界出境,哈剌哈孫告誡所有隨軍將士,「不得侵擾我轄區內的百姓。」當時有個士兵搶了百姓的魚和蔬菜,哈剌哈孫杖打了這個士兵所屬隊伍的千夫長。由此官兵皆知軍紀如山,全軍肅然。
不久之後,朝廷下旨,徵調萬戶湖湘富民前往廣西屯田,為征討交趾的軍隊做後援。哈剌哈孫認為此事不妥,便派密使入京上奏:「讓百姓遷徙到瘴氣繚繞的地方,這事很難辦到,而且百姓還會因為怨恨而產生叛亂。」下屬官吏抱著徵調百姓的文件來請他簽署時,哈剌哈孫沒有批覆。官吏再請簽署,他回覆說:「暫緩執行。」幾天之後,派去上奏的使者返回並帶來消息,朝廷取消了這個旨意。富民們都非常高興。
湖南宣慰使張國紀建議,想要按照唐、宋末年稅制,向百姓徵收夏稅。哈剌哈孫說:「這是亡國弊政,聖朝怎麼能夠推行呢?」於是上奏反對,阻止了這項稅負的施行。
尚儒學 建廟學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哈剌哈孫官拜江浙行省左丞相。到任七十天,竟然「革弊興利七十餘項」。後被元成宗召回朝中,拜中書左丞相。到任後,罷斥追名逐利之徒,以「節用」「愛民」為行事準則。遇到大事,一定會召集諸位儒臣商議。
哈剌哈孫以天下為己任,退朝後,常延請各國使者,查訪各地民情得失、吏治以及人才任用等情況,並採納可行的建議,推行政令。
哈剌哈孫在中書省引導儒生們討論古籍中關於堯、舜、禹、成湯、文王、武王這些聖君,以及皋陶、后稷、契、伊尹、周公、召公等名臣事蹟元大都本沒有孔子廟,國學設在其它官署中。哈剌哈孫感嘆說:「京城是首善之地,風化都從這裡流傳出去,這裡不可以沒有國學。」於是奏請營建廟學,親自選擇名儒擔任學官,奏請近臣子弟入學學習。
後人評價哈剌哈孫:素來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遠遠望去自有威嚴;為人剛直磊落,行事至誠皆出於天性,又蘊涵著猶如江海一樣的度量;不威而令行,不言而人服;「端委雍容而朝廷尊安,天下受其賜」。@*#
參考資料:
《國朝名臣事略》卷四
《元史》卷一百三十六


哈剌哈孫-中文百科在線 - https://goo.gl/x1MDXe


哈剌哈孫(蒙古語:ᠠᠷᠭᠠᠰᠦᠨ,鮑培轉寫:Harqasun,1257年-1308年),斡剌納兒氏,元朝大臣。蒙古開國功臣啟昔禮之曾孫。
哈剌哈孫於至元九年(1272年)任怯薛百夫長,並襲號「答剌罕」。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出任大宗正府札魯忽赤。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榮祿大夫,出任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二年(1298年),改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並升左丞相。次年奉召還朝,出任中書左丞相。大德七年(1303年),晉升為中書右丞相。其時因元成宗多病,朝中大權由哈剌哈孫與卜魯罕皇后執掌,兩派明爭暗鬥。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去世後,為防卜魯罕皇后與左丞相阿忽台、安西王阿難答等人奪權,哈剌哈孫派使節前往漠北召懷寧王海山與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入京,先發制人將卜魯罕、阿忽台等一網打盡。海山即位任元武宗後,哈剌哈孫因「定難」之功加太保、錄軍國重事,不久又加太傅。此後因反對禿剌封越王而遭其譖言,改任和林行省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受賜大帳如親王制。同年閏十一月病逝,終年五十二歲。至大二年(1309年),追贈推誠履正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順德王,諡忠獻。[1][2]


高山仰止
孔子與廟學文化之淺釋
文/楊金華
前言
人類的生活演進,從原始的求生存本質進步到禮(理)治(制)的文明社會,依循的是敬天法地崇尚仁義道德,以傳承延續人類的社會發展;緣此法則,中華民族的文化得以蓬勃永續歷久彌珍,其中關鍵在先秦時期的顯學-儒學,亦即孔孟學說,可說影響國人最為深遠。許慎《說文解字》將「儒」字做了一些論述:儒,柔也,術士之稱「柔」即崇德、禮讓重仁義,這也是儒字精義之所在。術士指的是懂得祭祀禮儀之人,儒家、儒學的代表人物孔子即是這樣的聖人,理想社會主義的創始者,人格品德兼俱的實踐家。
孔子生平簡述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享壽73歲。傳說中的孔子是母親顏徵氏在山東曲阜尼丘山上祈福後所生,故取名為丘,又在家行二,故名為仲尼,另ㄧ傳說,孔子生時仙獸麒麟曾降臨孔宅顯蹟並隨仙樂傳來聖言曰:「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之音」。
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已逾70歲(公元前481年),哀公狩獵於外,車夫捕獲麒麟ㄧ隻,雖然古人認為麒麟是祥獸,但孔子認為其出世,是暗示自己大限已到,所以感慨地說「吾道窮矣」,越明年孔子果與世長辭。
漢司馬遷於其所著史記一書中,詳記孔子生平,綜言之孔子年少時即好禮,但家貧,非正室所生,又處於亂世,卻無礙其志,十五歲勤於學,十九歲成家,二十生子「鯉」(因魯君適時贈鯉故名之),三十歲時已精通禮、樂、射、御、書、數並以此六藝為興學理念,更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樹立倫理道德的社會規範,慕名求教者不絕於途。
三十五歲時魯國亂,避走於齊國,景公相當禮遇尊崇,卻遭齊相晏嬰所忌,阻擾景公封地予孔子, 且令景公不再禮待孔子,孔子因而重返魯國,至孔子五十一歲時魯昭公始起用孔子,初任中都宰(如縣長職),繼任司空(掌管水、土農業)再任司寇(行政、司法首長)等職,在此期間,魯國政治安定,社會繁榮、國富民強,四方之客絡繹而至。齊君聽聞之後,惟恐魯國強盛危其霸業,遂與臣子犁鉏定計、贈魯「文馬」、「女樂」以亂其政,孔子迫於形勢,無奈離魯適衛,開始與弟子週遊列國之旅,一方面傳揚儒學於世人,一方面則以身教、言教為隨行弟子樹立楷模風範,先後歷經衛、陳、曹、宋、鄭、蔡等國達十四年之久,才又重返魯國。這時孔子已是六十八歲垂暮老人,回國後仍未受到魯君重視,於是將晚年心力用於編修魯史,撰演古籍,一生總共完成「春秋」、「詩」、「書」、「禮」、「樂」、「易」等六部著作,奠定了儒家學術思想為中華民族國學之根本。
釋奠禮與祭祀
早期周朝為祭祀先師、先聖在特定的時間於學宮舉行祭典,這祭祀之禮即稱「釋奠禮」。
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歿後第二年,魯哀公為表彰孔子生前編修魯史及對魯國文化發展的貢獻,特別下詔將孔子山東曲阜舊居改為壽堂,並將孔子生前所使用之衣、冠、琴、車、書等保留於堂中,比照周朝釋奠之禮定時舉行祭祀。至漢朝高祖劉邦稱帝後巡幸天下至山東曲阜孔宅時,以太牢之禮(牛、羊、豬合稱太牢)祭祀孔子,開啟帝王祭孔之先例。經歷朝於春、秋二祭沿習至今。後因戰亂,國民政府遷臺,改依教育部與內政部於民國41年會呈行政院之決議,以國曆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為「教師節」並舉行至聖先師祭孔大典。而儀、禮及規制幾經考據勘正,於民國59年9月依教育、內政兩部會訂定之「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頒定之決議實行至今。
茲簡略介紹祭禮於下:
(一)、清晨5時30分,禮生高唱「釋奠典禮開始」。
(二)、擊大成鼓、擊鐘三次(鼓置於西側、鐘於東側)其作用在於聞聲、執事人員就位;
第一鼓、鐘:執事人員就位
第二鼓、鐘:樂、佾生及執事者依序分立丹墀兩側準備入場
第三鼓、鐘:各正、副獻官、執事、陪祭官、糾儀官等、由禮生眾領至丹墀下依序排列就位
(三)啟扉:禮生高唱「啟扉」由執事人員開啟戟門、櫺星門
(四)迎神:奏「咸和」之曲,原曲由明洪武年所頒之大成樂章,詞則是宋徽宗時大晟府所撰詞彙:
大哉孔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 神其來格、於昭聖容。
樂起時,禮生舉麾、舉節、擊柷(箱型木製漆器)三響、播鞀(兩旁有耳用手搖之小鼓)三遍, 樂生齊唱、搏拊、 磬、 鎛鍾隨節拍附樂,再由禮生提「雙燈雙爐」為先導「雙斧雙鉞」、「扇」、「繖」後隨、(此為帝王儀仗)分東、西行列,魚貫出櫺星門兩側至門外會合後,並轉面向由閉啟之正門中門;迎孔子神靈進大成殿受祀,此時,祭觀賓客皆莊嚴肅立,以至誠表「敬神如在」及至歌、樂完畢,禮生高唱「樂止」再由司「敔」者(樂器、虎型、木雕、背為齒狀)取「籈」(竹長二尺四吋割為十二條莖)擊敔首三響、刷敔背三次、執麾禮生,偃麾,迎神禮成,祭典開始。
(五)祭典前所有禮贊先向孔子行禮,古時為跪拜,今為鞠躬行禮。
(六)進饌:執事者捧「鉶」(銅製如鼎而小之祭器)自供桌舉上敬獻後,復於原位代表進饌。
(七)上香:在樂長禮贊奏起「寧和」之曲時(不唱歌詞)正獻官:淨手後回至大成殿前上香行三鞠躬禮。
副獻官:淨手後回至東、西側廡殿香案前行三鞠躬禮。
(八)行初獻禮:行禮前樂生擊鼓,鳴鏞鐘,正獻官、佾生就位,禮贊高唱奏「寧和」之曲,此時麾生舉麾,節生舉節,擊柷、播鞀、鳴鍾、樂歌佾舞並起、佾生左手執籥(約二尺長、類笛之樂器)右手執翟(山雉尾毛、五彩繽紛、以示對孔子之尊崇)三根,按音樂節拍獻舞;另正獻官隨引贊禮生至大成殿獻帛(祭神之幣、白色無紋之絹),獻爵(酒)行三鞠躬禮、樂止、禮成。
與迎神禮不同之處,此禮成時不再擊「敔」。 
初獻禮之寧和曲詞:
自有生民、底誰為盛、惟我夫子、度越前聖、 粢帛具成、禮容斯稱、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九)行正獻禮:如初獻禮儀。
(十)行終獻禮:如初獻禮儀。
(十一)撤饌:奏「咸和」之曲、不擊鼓、 鎛鐘、執事者於各神位前將祭器、供品稍稍移位後復於原位、禮成。
(十二)送神:奏「咸和」之曲,按「迎神」禮之順序程儀禮仗,行送神禮、禮成後、禮器諸物各復其儲放原位。
(十三)捧祝帛詣燎所:即將祝文、及代表神幣之帛在燎所焚燒,以表祭祀完備。
(十四)望燎:行此禮時、奏「咸和」之曲、樂生擊鼓於此曲之第一拍以和擊鐘於第二拍以和,正獻官至燎所望燎,以至誠完成至祭送神之程序。
(十五)埋瘞血:將太牢之毛血埋於西側,象徵萬物回歸於大地;滋養大地。
(十六)闔扉:禮生之唱後,由執事人員將正門關閉。
(十七)撤班:各正獻官、副獻官、陪祭官、糾儀官依建節奏列隊退於丹墀(祭孔、大成殿前紅色平台,兩側及東、西廡廊下撤班)。
(十八)禮成。
孔廟與學宮
漢武帝採帝師董仲舒之議「獨尊儒術」確立「儒學」為國家教育正統之後,歷代君王持續追封孔子,賜爵後人並世襲奉祀官、到擴建曲阜孔宅為「闕里」,對至聖先師尊崇無以倫比,尤至唐太宗時,詔令各府、州、縣立廟以祀,立學以教,意義在於讓孔廟不僅代表成為政府與地方政教合一的禮(體)制,並含有「禱保聖宗、家族世代傳術不息以正倫理綱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國家倫理政教的表徵、因此學宮定名為「明倫堂」,祀孔子之廟稱「聖廟」或「孔廟」。
廟學合一 
北宋名臣范仲淹任蘇州郡守時,將該地文廟與政府學宮合建為一,此例為後世效法,配置文廟與學宮雖說大抵坐北朝南,依序左大右小,文廟應列在右,但歷朝之後,並無定制,如順天府學即文廟在右,台南孔廟亦是。
曲阜孔廟與東南闕里和天下文廟之別
自盛唐之後,國家所建立的文廟遍及各地意義在於宣揚禮教,尊崇聖人而曲阜的孔廟除強調其為全國文廟的起源之外,更多的是為紀念孔子本人,至於東南闕里,那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北宋末年時,約公元1106年,金兵南下,宋遷都浙江杭州(古稱臨安),孔子第四十八代孫,襲封衍聖公孔端友,奉孔子像隨宋南渡,為延續聖學儒教, 皇帝賜廟於衢州,後此孔氏家廟稱為「東南闕里」。總而言之,孔廟與文廟之區隔在於「天下文廟政綱常,孔府闕里敘彝倫」。﹝彝,酒器,引申為法度、常理﹞。
曲阜孔廟特有建築配置
在社會體制下,孔廟與文廟在建築配置上總有些區別:
(一)、宮式角樓:皇宮建築始准設立。
(二)、杏壇:孔子當時講學授業之地,ㄧ般文廟所無。
(三)、寢殿:仿皇宮前庭後寢制。
(四)金絲堂:孔子後人孔鮒為避秦皇焚書、藏冊家璧、當日後起出藏書時,相傳聞有金石絲竹之樂傳出,故建金絲堂以紀之。
(五)家廟
(六)神庖
(七)神廚
以上是一般文廟所沒有之配置。
結語
世界四大聖人之ㄧ的孔子(另三位為:耶穌基督、穆罕默德、釋迦牟尼)用其精深博大的學識、超然處世的品德,建構起中華民族二千多年來人民道德行為的標準與典範,影響所至如太史公司馬遷言:「對於孔子,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
希望藉由認識我國特有的「廟學文化」而孔子ㄧ生言行品識,進而達到國家社會之教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