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網站/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看盡詩人一生足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E2mqXE


【唐詩欣賞】寄焦煉師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4日, 2018
明唐寅《嵩山十景‧冪翠庭》。(公有領域)
李頎《寄焦煉師》
得道凡百歲,燒丹惟一身。 
悠悠孤峰頂,日見三花春。 
白鶴翠微裡,黃精幽澗濱。 
始知世上客,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夢,朝雲如可親。 
何由睹顏色,揮手謝風塵。
【作者簡介】
李頎(690年─751年)盛唐大詩人,與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一起合稱「王李高岑」,同為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他的邊塞詩風格豪放而有情致,七言歌行尤其有特色。著有《李頎集》。
【字句淺釋】 
解題:這是作者寄贈給焦煉師的詩。焦煉師是隱居嵩山的得道之士,大詩人王昌齡曾拜訪過她,大詩人李白不但寫詩讚揚她,而且渴望成為她的徒弟。 
煉師:對煉丹的修煉人的稱呼。 
燒丹:即煉外丹。據李白的詩序看來,焦煉師兼煉內丹和外丹。 
三花:可指三花樹,一年開三次花,其樹葉即「貝葉」,古印度人曾用來寫佛經。也可指道家修煉中的術語「三花聚頂」(在另外空間,因修出功而在頭上形成的三朵奇花),兩種用法都可隱喻經過修煉而青春常駐的意思。 
翠微:青翠的山氣。 
黃精:一種灌木,還不能辟穀的修煉人把它的根當食物。 
客:把世人比作暫居人間的過客。 
顏色:這裡指嵩山隱居處的美麗景色。 
謝:辭別。風塵:指污濁、紛擾的人間(特別是官場)生活。
尼泊爾十一世紀貝葉經。(公有領域)
【全詩串講】
焦煉師已經得道上百年,她獨自一人每天就煉丹。 
居住在孤峰頂隔世悠遠,每天見三花似伴著春天。 
白鶴在青翠山氣中飛翔,黃精長在幽深的溪澗邊。 
我才知客居塵世的俗人,哪裡比得上隱者在山間。 
這裡的仙境美如夢中見,朝霞都像可以親近一般。 
誰若有緣看到這等佳景,自然揮手告別污濁人環。
清 孫祜《萬壽圖》之《壽翁煉丹》。(公有領域)
【言外之意】
李頎在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進士及第,一度任新鄉縣的縣尉,不久便棄官而去。後來就長期隱居在嵩山、少室山一帶的「東川別業」,有時來往於洛陽和長安之間。他的交友很廣泛,與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維、高適、王昌齡、綦毋潛等,都有詩歌上的交往。
他又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道家修煉人,並且喜歡煉丹。王維在他的《贈李頎》一詩中就說過:「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可見李頎煉的外丹效果還不錯,至少在改變人的外部形象和臉色方面使人印象深刻。王維還希望李頎早些「生羽翼」,羽化登仙,並對世人之不悟,深為感慨地說:「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
李頎在此詩中並沒有很具體地寫焦煉師得道後有些什麼神通或驚人的表現,只是說自己醒悟到世人是無法和修煉人相比的,用這種間接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這是合乎修道人身分的作法,因為修煉人是不能隨便把自己或其他修煉人的超常表現公之於眾的。
不過李白在他的詩中卻寫了許多焦煉師的超常事跡。首先,他在詩序中說,「有神人焦煉師者」,「雲生於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可見焦煉師不但修性,也修命,至少兩百多歲了,看上去只像五六十歲的人。
「遊行若飛,倏忽萬里,世或傳其入東海,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也」,這是說她有神行的功夫,瞬間能行萬里,人們無法知道她的行蹤。李白找遍了三十六峰,也沒找到她,最後只有「聞風有寄」,在詩中天馬行空似地描繪了自己心目中焦煉師「宛疑麻姑仙」的形象,並在最後信誓旦旦地說「紫書儻可傳。銘骨誓相學」,其渴望向焦煉師學道之心溢於言表。@*#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公有領域)


【唐詩欣賞】使至塞上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31日, 2018
《海東測景‧古長城》。(公有領域)
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他和李頎、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至於「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公有領域)
【字句淺釋】
解題:公元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738年)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首詩就是王維在去邊塞的途中寫的。 
使:出使,以使節的身分去某個地方。 
問:慰問。 
邊:邊塞、邊關。 
屬國:秦漢時的官名,這裡代指使臣,即王維自指。 
居延:在今甘肅省張掖縣西北,當時的西北邊塞。 
征蓬:遠行的蓬草。蓬草隨風飄蕩,古詩中多比喻漂泊的遊子。 
漢塞:漢代就設置起來的關塞。 
煙:即烽煙,又叫狼煙,燒狼糞產生的煙柱,是傳遞軍情的信號。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計):偵察騎兵。 
都護:唐代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這裡指河西節度使。 
燕(煙)然:山名,就是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但這裡是用來代指最前線,不是實指。
【全詩串講】
作為使臣到塞上去
一輛車慰問部隊要去邊關,身為使臣走過邊遠的居延。 
蓬草遠去飄出漢時的要塞,大雁回歸飛入胡國的高天。
浩大沙漠上一股狼煙筆直,悠長黃河邊只見落日渾圓。 
在蕭關我碰到騎兵的偵察,才知河西節度使在最前線。
南宋 馬遠《水圖》之「黃河逆流」。(公有領域)
【言外之意】
皇上親自委派,以監察御史的身分去塞外宣慰部隊,卻「單車」而往。一個「單」字,便隱示了作者此行並無真正重要的理由。「征蓬」「歸雁」兩句純屬寫景,卻恰恰飽含著作者難言的情愫:自己像一棵蓬草飄出京城,一直出了漢地的邊塞,象徵著自己離開了朝堂以及溫暖的家;大雁雖然也朝著同一方向,飛入了胡地的天空,但大雁是「歸」,是回家,與自己的「出」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心中是何滋味,自不難想像。
「大漠」「長河」兩句也是純粹的寫景句,但形象壯觀、內涵豐滿而微妙。「孤煙直」不是因為沒有風,而是因為狼糞燒出的煙質凝重,就是有風也不容易吹歪。同時這裡指明了,戰事並未完全結束(有狼煙的地方就是警報,而且末句也是一個佐證),由此產生出大漠爭戰的邊塞氣氛來。
然而作者將蜿曲悠長的黃河上那輪落日寫「圓」了,一方面是周圍沒有山林遮掩,落日自圓,但這樣貌似多餘的一個「圓」字卻給人特別的感覺和餘味,或許正是作者心中強烈地希望此次出使和大戰後的小規模戰事都能有個圓滿的結局吧。
這次出使塞外的經歷,很可能為後來作者看淡仕途、最終歸隱修禪埋下了一根伏線。除此而外,作者此行還有一個收穫:「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自此就成為唐詩中千古傳誦的名句,直到近代的詩評家們還讚之為「千古壯觀」。


【唐詩欣賞】王維《過香積寺》
明 陳煥畫《萬松蕭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他和李頎、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 「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至於「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是唐朝的詩人,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名。(小玉/大紀元)
【字句淺釋】
過:訪問。 
題解:本詩從描寫山林古寺幽邃環境入手,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希望在佛性的清靜中,泯滅世俗間的慾望,達到更高境界的精進心態。 
不知:表示作者以前未曾去過,現在去現找。 
古木:古樹的林木。 
危石:高聳的石頭。 
薄暮:傍晚。 
空潭:空闊幽靜的水潭。 
曲:曲折隱祕的地方。 
安禪:安靜地打坐,進入禪定。 
毒龍:佛教故事中有毒龍居水潭中害人,高僧以佛法制服了它,使它遠去、永不傷人。這裡用毒龍比喻塵俗間的各種慾望。
【全詩串講】
還不知這個有名香積寺,走幾里就入雲繞的山峰。 
古樹的叢林中杳無人跡,深山的空谷裡隱隱鳴鐘。 
大石擋流水泉聲似幽咽,夕陽餘暉抹遍幽冷青松。 
傍晚水潭顯得空闊隱祕,安禪制服那私慾的毒龍。
杭州香積寺,天王殿南側。
攝像者: 貓貓的日記本/Wikimedia Commons
【言外之意】
詩人知道有一個香積寺,但不知寺在何處,於是便安步當車、信步遊訪,顯出一派閑適、瀟灑的風度。走了幾里路後,竟然走入了雲遮霧繞的山間,頓時使香積寺給人一種幽遠、出塵、深不可測的感覺。正走在古樹參天、杳無人跡的樹林中,又突然飄來隱隱的鐘聲,聞其聲而不知其處,越使香積寺染上神祕、迷人的色彩,而古寺的靜謐、安寧也就自在不言中了。
山間的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中間艱難地穿行,發出幽咽的聲音,似乎在痛苦地嘆息生命進程中的艱難險阻;殘陽的紅暈抹不掉蒼松青翠的顏色,反倒更顯其久經風霜的清冷胸懷。空闊隱祕的水潭在蒼茫暮色中使人心無塵想,讓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要通過禪定去消除來自世間的各種心中的私慾和雜念。
大詩人、大畫家王維為我們畫出了一幅幅聲與色的美麗圖畫,每一幅圖畫都帶著詩人的獨特情愫,把讀者步步引向詩人的終極目標:修心出塵。#


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到底要跑多遠距離?(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古代廣設驛站,作為傳地訊息的中繼站,以清朝來說,一般兩驛站之間相距約為20里,一般傳遞「八百里加急」騎馬快奔,換人不換馬,到看馬匹奔馳程度到相當的驛站換馬,繼續快馬傳遞消息。驛站雖然在各地,但是它是歸兵部直接管轄,可見它的重要性。
所謂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一天要傳遞八百里的「速度」,舉例來說,安祿山在范陽叛變,范陽距離長安兩千多里,皇帝在六天之後收到軍情,這個傳遞速度大約一天跑個五百多里,當然有上坡下坡,有白天夜晚,有要過河乘船,東折西扣算是很快的了。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到底要跑多遠距離?(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唐朝的「里」換算現在是454.2公尺,八百里就是360公里。以我們現在台灣,大概就是台北到高雄的距離。中山高速公路北高距離是352公里、高鐵北高距離是345公里、台鐵北高距離是371.8公里。也就是說,當時最快的軍情傳遞,就是一天要從台北快馬跑到高雄的這個距離。「八百里」加急到底多快多遠? 台灣人一看秒懂 https://bit.ly/3npTmlv

BB1cBHYFBB1cBsX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