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不是不要求民主,而是不需要台灣式的民主」,新加坡的民主,比較類似日本式的民主,人民教育與素質較高,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好,新加坡的執政黨—民主行動黨,跟日本自民黨一樣,幾十年來都掌握著國家機器,但是潔身自愛,沒有重大的貪腐與醜聞,政府的效率、執行力,都是亞洲乃至世界的前幾名。新加坡政府雖然有控制言論自由,但是沒有很過分,「因為人民富足安康,基本也沒什麼怨言」;並直言,新加坡人早就看透民主的真諦,「我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萬事有政府當靠山,奉公守法沒人能傷害得了你。」http://bit.ly/2mD7ezo


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635564567007115/

1929年 九十一年前
英屬新加坡街景(現場收音)
由清朝開始,不少華人給「賣猪仔」到南洋新加坡做苦力,今成為新加坡人數最多族群。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 該島開始被受重視是14世紀三佛齊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馬六甲蘇丹王朝將其建設成港口,並於1613年被焚毀。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把該島建設成港口,在英國治下該地茁壯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進使該地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在1942年到1945年被日本所佔領,當戰爭接近尾聲之際新加坡重新為英國統治也開始讓新加坡自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馬來亞聯合邦並在1963年和該國一起建立馬來西亞聯邦,然而社會內部的矛盾與激化,促使人民行動黨和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巫統產生歧見,最後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2010年,新加坡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4.1%,約4個新加坡人中就有3個是華人,是新加坡人口當中最大的族群。 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635564567007115/


【影音】「回憶歷史、審視當代、迎向未來」劉景寬:高醫人,要做一群有記憶的人!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民報】【專欄】新加坡的獨立──一廂情願整合、莫名其妙分離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六月 14日, 2018
由於日本短暫的統治,喚起馬來人的民族意識、加上英國同意在戰後實施自治,讓馬來人體會到權力政治的重要,尤其是移民的出生率,高於本地人的情況下,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在自己的國度淪為少數,到底誰是公民的問題,就忽然變得重要起來;相對地,英國在1942年潰敗,開始反省如何讓非馬來人願意效忠這塊土地、塑造馬來亞民族,尤其是那些並肩作戰抗日的華人。
因此,馬來西亞在塑造民族的過程,如何賦予公民權的爭議一再出現:到底是否放寬規定讓出生在這裡的人,可以自動取得公民權、而非透過歸化,也就是馬來亞比較保守的屬人主義,相較於新加坡比較開放的屬地主義。
馬來西亞首相東姑拉曼,自始對於新加坡的華人深具戒心,唯恐他們會破壞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屆時不僅會威脅到馬來人的支配性、連自己的巫統也會被牽連,因此絕對不允許新加坡公民自動取得聯邦的公民權、特別是跨到馬來半島去投票。他在1962年走訪英國,毫不掩飾地告訴英國首相哈羅德.麥米倫,由於大多數的新加坡公民,或可不會忠於馬來西亞,因此只能享有新加坡公民權、不能給予聯邦的公民權;東姑拉曼進一步強調公民權內外有別的道理,當新加坡人以馬來西亞的公民出國,他們可以自動獲得駐外單位的保護,相對地,由於內部公民權的差異,他們除了在自己居留的地方、不能前往四處投票。
問題在於英屬婆羅洲的規劃,如果三地可以跟其他馬來邦平起平坐,她們是平等的老婆,而新加坡將只不過是小三、生下來的小孩就是私生子;然而,依英國調查團所提出的報告建議,一旦沙巴、以及砂勞越加入馬來西亞,除了跟新加坡一樣享有自治,當地的英國及殖民地公民,應該自動取得聯邦的公民權、不再保有獨特的當地公民權。李光耀擔心節外生枝,主張馬來亞、婆羅洲、及新加坡的公民,都有資格取得馬來西亞的公民權,只要各自在自己的地方投票就好。那麼,新加坡的華人就不會覺得被歧視了,也就是一方面安撫新加坡的公民、另一方面可以舒緩馬來人木馬屠城的戒心。
在東姑拉曼的眼中,新加坡絕大多數的華人,只是想要把那裡變成「小中國」,根本無心取得泛馬來亞認同,當然會質疑他們是否把新加坡、或馬來亞視為認同的對象;東姑拉曼耿耿於懷,新加坡有許多華人始終效忠中國、比較沒有馬來心。東姑拉曼在1956年對倫敦的馬來亞留學生演講,澄清馬來亞並不是害怕華人、而是提防他們背後的共產黨;在1959年,他到馬華公會演講,當頭棒喝「當下貴黨有很多魔鬼、讓我們拿繩子讓他們自殺」,不過,他也循循善誘華人要有馬來心,如此才有希望塑造一個馬來亞民族。
在1961年,即使東姑拉曼已經體會到無法繼續排除新加坡,嘴巴上還是不忘帶上一筆,或許合併應該可以緩一緩,畢竟,那裡有一些人具有中國心。
照說,原本的政治結合是雙方有共同的好處,包括遏制共黨顛覆、族群平衡、以及經濟規模,沒有想到這個國家自始同床異夢,整合曇花一現,新加坡在23個月後就被掃地出門,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關鍵在於這個國家,缺乏建構現代民族國家所需要的政治制約,又不能向多元族群動之以情,更無力提供經濟上的相互倚賴感,內憂外患,人為勉強成立的聯邦國家,分手是遲早的事。終究,雙方在1965年8月7 日於吉隆坡簽署獨立協定,一廂情願整合、莫名其妙分離,連獨立宣言都是委由播音員在收音機宣讀的。
-----------------------------
【民報】【專欄】鮮為人知的「新加坡的傷口」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六月 14日, 2018
前年我在新加坡旅遊,會見了一些知識界朋友,瞭解到那個洋溢著熱帶風情的花園城市,其表面好像光滑而色彩斑斕的葉岩,但在其層層疊疊的地層深處,隱藏著凝結受害者血淚的黑色化石。 鮮為人知的「新加坡的傷口」——李光耀製造的「冷藏行動」。
如果用地質學的眼光來考察政治歷史,那麼新加坡,一個洋溢著熱帶風情的花園城市,其表面好像光滑而色彩斑斕的葉岩,但在其層層疊疊的地層深處,隱藏著凝結受害者血淚的黑色化石。
今年一月中旬,在新加坡繁華街區的寬敞書店,我驚訝地看到一排排書架上擺著的《李光耀傳》,令我記起文革時中國書店裡擺滿《毛選》的情景。而後,朋友帶我走進牛車水地段不起眼的草根書室,我在那家中文書店裡買了兩本封面簡潔的書:《新加坡1963年的冷藏行動:50周年紀念》、《我的黑白青春》。
身為旅遊者的我,就這樣偶然地一瞥,發現了那個美麗國家的一道未曾癒合的傷口。放棄坐船去印尼旅遊的計畫,我埋頭於兩本沉重苦澀的書之間,並設法與「冷藏行動」的受難者親屬會面交談。兩個多月後,強人離世。在一片歌功頌德的讚美聲中,少有人提及「冷藏行動」那道歷史創傷,少有人批評李光耀執政時期殘酷的政治迫害。
我為此感到困惑:在一個建立了民主制度並擁有一定自由的國家裡,為什麼會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沒有對「冷藏行動」這個人權迫害事件做出清算?為什麼新加坡人至今沒將這一事件提交給國會調查聽證,以促使政府向受難者及其家屬道歉並做出賠償?新加坡的知識份子為什麼不為此公開抗爭?難道知識份子都因成了既得利益者而放棄了批判的使命,而人民都因為恐懼焦慮而成為自由的叛徒了嗎?
※陰謀奪權,未審關押昔日同盟
「冷藏行動」是李光耀於六十年代犯下的一樁不可原諒侵犯人權的罪行,其中充滿了冷血的背叛與陰謀,此案至今仍未平反。
1963年2月2日,在李光耀的主導下,新加坡政府和馬來亞聯合邦發動「冷藏行動」(Operation Cold Store),在全城搜捕133位在野黨社陣、工會、學運和社運人士等人。不經正當程序和公開審判,那些左翼人士就被以「涉嫌參與共產黨顛覆國家罪」關押入獄,其中有的人被囚時間竟然長達32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對於這段極不光彩的歷史,李光耀的官方解釋是:「冷藏行動」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共產黨控制公共機構,所以與馬來亞合作阻遏共產黨的擴張。就在近幾年,李光耀的兒子——現任總理李顯龍還在重複其父的觀點,仍然指已故的左翼政治領袖林清祥是馬共黨員,社陣(新加坡社會主義陣線)當年受馬共控制。
然而時間不在李氏家族一邊。五十年後的今天,英國的歷史檔案解密了。檔案顯示:當年英國駐新加坡情報機構軍情5號(MI5)研究了李光耀的報告後,稱李光耀指控社陣有共產黨滲透、企圖顛覆政府的黨是「垃圾」。老奸巨猾的英國人在新加坡殖民一百多年,他們知道社陣只是左傾的民族主義組織而已,林清祥主張憲制觀點溫和,並沒有像共產黨那樣鼓吹暴力。
那麼,李光耀究竟為什麼要在1963年逮捕林清祥及其同仁呢?直到2013年,新加坡歷史學者覃炳鑫才在研究英國檔案局解密檔後發現,李光耀是應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的要求而展開大逮捕行動的。當時李光耀要求東姑接受新、馬合併方案及成立馬來西亞,因而和東姑合謀剷除新加坡左派。
李光耀曾一度是林清祥的左翼同路人。五十年代初,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因代表新加坡罷工工人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時任工會領袖的林清祥結識了他,兩人共同籌畫,與1954年成立了人民行動黨。1956年,林清祥和李光耀雙雙代表新加坡去倫敦與英國殖民當局商談獨立事宜。
1954年,林清祥(右)與李光耀(左)初次相識。(圖/作者提供)
兩位年輕人都在旺盛年華里走上從政之途,為新加坡的獨立做出了貢獻,他們共同創立的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大選後執政,李光耀成為自治後第一任總理。1961年,由於政治分歧尖銳,林清祥為首的左派退出政府和人民行動黨,另組社陣,成為李光耀的政治競爭對手。當時李光耀在芳林補選遭受重挫,其政治前途岌岌可危。
這也是李光耀要下狠手陷害昔日盟友的另一重要原因。林清祥是非常出色的魅力型政治領袖,擁有廣大草根群眾的支持。李光耀曾讚美林清祥的人格,還曾預言林清祥前途無量:「他是新加坡一流的華人演說家,他將成為新加坡的下一任總理。」然而,最後的結局卻出人意外:李光耀本人成為新加坡聲名顯赫的「國父」,而比他更受人民喜愛的林清祥卻成了政治犧牲品。林清祥坐牢六年飽受摧殘,又變相流亡英國十年,後回到新加坡,在憂傷中病逝。
※《內安法》:街頭霸王的銅節指套
以奸詐絕情的政客手段,李光耀玩天真的左派理想主義者於掌心之中。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李光耀並不否認。他曾自豪地宣稱自己是政界的「街頭霸王」,得意地說:「如果你惹怒我,我會戴上銅節指套(打人用兇器),把你逮進一個死胡同。」
也難怪李光耀會和鄧小平惺惺相惜,強烈共鳴。李光耀曾大贊鄧小平的名言「殺20萬學生保20年穩定」,公開為鄧小平「鎮壓」六四學生運動辯護,說鎮壓是「為維護國家穩定的必要手段」。很遺憾,新加坡的政治體制追隨的是英國民主體制,總理李光耀不能像中國總理李鵬一樣把坦克開上街去殺人。但李光耀在他可能的範圍內,把「街頭霸王」的角色扮演得淋漓盡致。這個霸王在鎮壓異己時,既有理論,也有惡法作為工具。
沒有其他宗教信仰,李光耀信仰的是中世紀義大利政治家馬基維利的理論。這種理論主張權術和謀略,為控制他人不惜使用欺詐和機會主義手段,堅信「政治無道德」。直到晚年,李光耀還在向馬基維利致敬,說:「在被敬愛和畏懼之間,我一向相信馬基維利是對的。如果沒有人怕我,我就沒有任何意義。」
那麼,李光耀怎樣才能如他所願「令人畏懼」呢?在他為爭奪、把持權力所使用的鐵血手段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內部安全法》。新加坡在英國殖民時期就設有安全部門,獨立後,李光耀利用這個《內安法》大肆迫害異己。據統計,在李光耀執政40年間,他引用《內安法》囚禁了2,600名異見人士,很多人被長期囚禁。此外還有大批人被驅逐到國外,終身不許回新加坡。
這個可怕的《內安法》就是街頭霸王李光耀用以打人的銅節指套。該法為人詬病之處在於:授予政府在必要時「不經審判」即得以「無限期拘禁」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士。那麼,由誰來認定危害國家安全呢?在李光耀看來,當然是由他和他的政府來認定。為什麼囚禁他人不須經過審判?李光耀回答是:「因為共產黨人組織能力太強且按正常程式審判效率太低。」
和中共的《國安法》相似,新加坡《內安法》可以任意拘留反對派人士,因而惡名昭彰。近年來,鄰國馬來西亞廢除了《內安法》,在新加坡引起強烈反響,新加坡人也紛紛要求廢除《內安法》。目前,新加坡政府表明會繼續保留這項法令,但只會用來對付一些如恐怖主義之類的重大威脅。
與極端腐敗的中國政府相比,李光耀可以引以為傲的是新加坡政府的廉潔。然而,從用惡法迫害異己這一點看來,自詡清廉的李光耀,卻陷入嚴重的「權力腐敗」之中。「權力腐敗」特指權力的蛻變,即權力主體濫用權力,使正常的國家政治生活發生病變。為了滿足政治貪欲,李光耀父子建立了一個唯我獨尊的「李氏王朝」,這難道不是典型的權力腐敗嗎?
※「冷藏行動」為何至今未能平反?
我從台灣到新加坡,我的問題也涉及這兩個國家的比較。為什麼台灣二二八事件受難者能夠在1995年獲得政府的道歉,政府並公佈處理和補償條例,而新加坡政府卻至今不承認冷藏行動是一個錯誤?
對新加坡朋友,我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中國人擁有你們這麼多自由,我們一定把「六四事件」提上國會聽證。我認為新加坡人現在就可以這樣做:在《內安法》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向國會提出要求開放檔案,調查「冷藏行動」這樁民怨很深的歷史事件。這樣,國會可以查證政府是否有錯誤以致犯罪之嫌疑,揭露問題所在,進行立法補救。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即使新加坡擁有一個議會民主制,還有近年來頗具戰鬥力的反對黨,也沒有人將這樁歷史公案向國會提出來。這裡面有多方面的複雜原因。
首先,新加坡和台灣不同,台灣二二八事件涉及族群衝突,本省受害者及其家屬堅持發聲,被反國民黨專制的黨外人士當作精神資源,因此他們的抗爭從未中斷,幾十年延續下來。而新加坡的冷藏行動裡沒有族群因素,在林清祥等反對黨領袖被一網打盡之後,左翼組織的聲音嘎然中止,從此一蹶不振。後來出現的反對黨已經隔了世代,並未繼承林清祥和社陣的源流,他們對為新加坡歷史上的這一大污點似乎視而不見。
其次是李光耀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由於李光耀的親西方路線,新加坡在獨立後獲得了大量的西方投資,人民在經濟上受益,這條路線因此被認為是走對了。歷史似乎只能由勝利者書寫,新加坡人於是患上了集體健忘症。
在一個公民素質優良的民主國家,即使政府能搞好經濟,也絕不允許他們去侵犯人權,因為人不是經濟動物,而是必須享有權利和尊嚴的公民。但是,新加坡人是被李光耀所嚴重歧視的人民。他曾在1978年對前來訪問的鄧小平說:「新加坡人大多是福建人和廣東人的後裔,祖先都是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他赤裸裸地宣稱:「至於群眾在不同時刻怎麼看待我,我認為完全不重要。」
既然視新加坡人為不值得尊重的賤民子孫,李光耀便擺出一副「受我恩惠不許忤逆」的嚴父姿態。他深知人性的恐懼與貪婪,因此利用他的宣傳機器一再重複這種觀點:「沒有李光耀,就沒有今天富裕的新加坡。」他還嚇唬新加坡人說:「我們必須把人們收監,毋須審判。」「如果不這樣做,今日國家就會滅亡。」
然而新加坡人也真的可以被忽悠,很多人居然相信李光耀如此明顯的邏輯謬誤。在這裡李光耀犯下的是「虛假兩分」的邏輯錯誤,他讓那些頭腦簡單的新加坡人相信,該國只存在兩種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尊重人權,要麼貧窮亡國。事實上,尊重人權與發展經濟並不是對立的,反而是互相促進的。
※人民的背叛與知識份子的軟弱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施萊辛格曾有這樣的名言:「在自由社會,焦慮驅使人民成為自由的叛徒。」在像上帝一樣英明的國家領袖面前,住上了舒服組屋裡的大多數新加坡人感恩戴德,他們害怕失去較為富足的生活。來自政府的謊言更容易成功,因為說謊者事先知道人們恐懼什麼,希望什麼,從而引導了輿論。而普通人由於懼怕社會孤立,會對主流的優勢輿論採取趨同行動。
這就形成了「沉默的螺旋」現象:心懷不滿者不敢公開發表意見,不占主流的受害者及其親屬處於無助的地位,越發孤寂下去。李光耀使用各種手段打擊異議人士,鉗制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逼得反對派走投無路。這種對人權的壓制,被一些新加坡人看作是為使社會井然有序必須付出的代價。享有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新加坡人,並未隨之發展出現代化思維。
那麼新加坡知識份子呢?難道他們不應該是守護人權價值、揭開歷史真相的人?筆者孤陋寡聞,只能從中文出版物上一睹新加坡傑出華人知識份子的陣容。首先是《新加坡1963年的冷藏行動》一書的編者和作者傅樹介,陳國防和孔莉莎等人,《我的黑白青春》的作者——林清祥的弟弟林清如。其次有挑戰主流歷史論述的覃炳鑫等新加坡學者。此外還有一個叫「圓切線」的批判性思想團體,那些中青年學者挖掘本國的歷史,爭奪由當權者獨佔的歷史解釋權。
林清祥的弟弟林清如。(圖/作者提供)
然而,敢於抗爭的知識份子在新加坡仍然是寥若晨星。按照「圓切線」的創辦者柯思仁的說法,這是因為新加坡有一個「選賢與能」制度,「這個制度長期以來為新加坡政府與相關機構吸收了大量的最優秀的人才。不過,這個制度也對民間能量的儲存與發揮,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果。」這就點明了新加坡民間知識份子力量軟弱的原因。批判性思想一般是教育程度高的人所具有的,但這些人才都被執政者網羅去了。對那些優秀人才來說,體制內的利益實在太大了。
按照賽義德的知識份子觀,真正的知識份子是一些「諤諤之人」(nay-sayers),這些人就特權、權勢、榮耀而言都是局外人。只有從體制內的特殊利益之中走出來,才能堅守有關人類苦難和迫害的真理標準。但是,在現實中願意做批判性知識份子並為此付出代價的人,畢竟太少了。
無論歷史進展如何緩慢,李光耀留下的威權政治遺產終將失去影響力。近幾年,新加坡人對「冷藏行動」的研究與揭露越來越多,受害者已經敢於說出自己的故事。新加坡人將從集體失憶中醒悟過來,開始正視李光耀給這個國家留下的陰暗面,揭開長期被人捂住的歷史傷口。
-----------------------------------
【民報】【見圖思情】揭開臺灣美術史櫥窗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六月 7日, 2018
1895年,因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台灣,台灣進入日本殖民時代(1895-1945)。日本總督府除了大量引進明治維新後的都市建設和社會發展政策,並且因1907年聘請留英畫家石川欽一郎來台擔任總督府英文翻譯官,揭開了台灣近代美術史序幕。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台灣繪畫歷時40餘年,至今共有387件,內容廣涉台灣風土民情、自然景觀及原生動植物,創作年代自1926至2016年,跨度達90年。來賓走進順益博物館的典藏庫,宛如發現台灣近代美術史一串發光的項鍊。這串項鍊的珠子,由石川欽一郎與其傑出學生串起,包含活躍於台展、府展、台陽美展、全省美展等時期藝術家的作品。
策展人曾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所,本校也是日治時期石川欽一郎來台推動台灣近代美術的搖籃。基於執教台灣美術史的經驗,接受順益博物館邀請,規畫《見圖思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繪畫之美》系列特展。自2018年起,此系列特展將持續5年。《2018揭開臺灣美術史櫥窗》為系列首展,觀眾可將其視為一扇台灣近代美術史的櫥窗,也共享「台灣美術百年」於私人美術館的視覺饗宴。
見圖思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繪畫之美
時間:2018年6月9日(六)-9月9日(日) 
地點: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82號
----------------------------
【民報】「啟川」下!「自由」上!高醫大附設醫院「原啟川大樓」即日起更名自由大樓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六月 8日, 2018
高醫大是由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所創辦,陳啟川已證實並非創辦人,高醫今8日(五)宣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原啟川大樓」即日起更名為「自由大樓」。高醫大明將舉行106年學年度畢業典禮,高醫校園內的「杜聰明大道」通向自由路,原啟川大樓「啟川」下!「自由」」上!格具意義。
高醫附設醫院自由大樓竣工於2003年6月並揭牌啟用!時由學校提案於董事會決議為紀念「創辦人陳啟川先生」,故將大樓命名為啟川大樓,惟近幾年歷經學校與教育部釐清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為杜聰明博士,並非陳啟川。
高醫指出,教育部並於107.01.22函示本校啟川大樓「以陳啟川為創辦人名義命名不符事實,請循程序更名」,為還原歷史,故高醫附設醫院完備更名程序,於107年5月份提院方首長會議決議,建議將『啟川大樓』 重新命名為『自由大樓』,並於6月份提案院務會議通過,即日起生效。
高醫指出,原啟川大樓面對自由一路,將其更名自由大樓不但符合歷史及路標,在就醫民眾的指引上也更方便清楚。
高雄醫學大學明9日(六)上午9點在國研大樓地下2樓高醫國際會議中心A廳舉辦106學年度畢業典禮,典禮中除祝福畢業生鵬程萬里,也將特別表揚高醫大第22屆傑出校友包括陳保中、邱文章、林榮松、鄭丞傑、侯武忠、黃淑賢、高揚威,貴賓專題演講為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董事長楊弘敦與高醫傑出校友現任台灣醫界聯盟吳樹民董事長。
-------------------------------------
【民報】【影音】「回憶歷史、審視當代、迎向未來」劉景寬:高醫人,要做一群有記憶的人!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六月 9日, 2018
在六十多年前的黨國威權時代裡,高醫唯一的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毅然決然來到高雄,創立了高雄醫學院,開始了高雄在地的高等教育。而一群由台大南下的醫師、教授,為高醫的教學、研究、醫療,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對這些前輩,我們無比感恩……
此外,高醫大校史的研究第二冊即將出版,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說:「六十多年前,我們今天所站的地方,還是一片水田。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佃農,他們被迫放棄了法律規定給他們的繼續承租下去的權利,以及優先購買這塊土地的權利,讓高醫得以建設、成立。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佃農,他們被迫放棄了賴以為生的農田,才有今天的高醫。以往,他們的名字因為種種原因,被埋沒在黨國威權時代的歷史之中。但很幸運地,不是每個人都遺忘;在我們新編著的高醫校史裡,我們找回了這段故事」。
劉景寬強調,校史出版之後,請各位務必找來看。高醫人,要做一群有記憶的人!
最近有一個新的詞彙,叫「斜槓青年」。它指的是現代的年輕人,往往都有、也應該有多元化的能力,並在人生之中多元化發展,因此頭銜上都有好幾筆斜槓。比如說,你是「醫師」也是「旅遊作家」,你是「科學家」也是「簡報設計師」。劉景寬並特別舉高醫傑出校友今獲頒榮譽博士的吳樹民醫師,當年也是位「斜槓青年」。吳樹民醫師1966年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在1982年獲頒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他還參與台灣醫界聯盟的成立,曾經擔任國策顧問。他積極推動醫療人權的提升,也推動台灣政治、社會的改革,致力於使台灣成為一個更加自由民主的國家。
他期許同學的,就是在十年、二十年以後,希望你們的頭銜裡,都有一個「革命家」。不管你促成的革命,是大、是小,是社會的、是法律的、是政治的、是哲學的,還是科技的、是學術的革命,他期待各位關注這個社會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推動這個社會的改革與前進,實踐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高醫大今9日(六)上午在國研大樓地下2樓高醫國際會議中心A廳舉辦106學年度畢業典禮,監察院長張博雅、前科技部長、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董事長楊弘敦等與會,高醫大校長劉景寬以「回憶歷史、審視當代、迎向未來」勉勵學生,並頒授吳樹民高醫大名譽博士與高醫大第22屆傑出校友包括陳保中、邱文章、林榮松、鄭丞傑、侯武忠(由其夫人代表)、黃淑賢、高揚威。
楊弘敦在專題演講推崇高醫大是全國得到醫療奉獻獎最多的大學,他勉高醫大學子要守住這榮耀,楊並感謝與劉景寬共組高醫-中山攻頂大學聯盟的成果非凡;吳樹民在演講致詞以創辦人杜聰明講課都用台灣話,強調其自己受其感召也都是以台灣話演講,他肯定高醫是一流大學,台灣人是世界一流民族與其廢除刑法一百條投入醫界聯盟社會運動,並舉高醫傑出校友陳永興醫師平反228何其偉大為例 二次強調勉學生除本業外,要落實社会関懷,此外並提高醫董事會一定要改組,脫離陳家掌握,是其從29年前到現在的持續目標。(完整內容,詳見後續影音);高醫大校友總會理事長藍傳盛致詞強調高醫大確實是社會公共財,萬年董事會要改革。
※高雄醫學大學2018畢業典禮校長 劉景寬致詞
「回憶歷史、審視當代、迎向未來」全文
來賓……、各位畢業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貴賓、各位高醫教授同仁,
大家早安!
又到了一年的六月,又是高醫校園開滿阿勃勒的時節。但這一年,對在座的各位同學而言不同以往。恭喜我們的1546位同學,你們畢業了!也恭喜各位父母家長,明年不用交學費了!
你們這個班級跟我一起走過高醫透明革命與轉型正義,雖然革命尚未成功。你們是我最特別的畢業班,因為我將要跟你們一起畢業。
在這樣的日子,各位同學第一個該感謝的,就是二、三十年來,栽培自己的父母。他們養育你,給你鼓勵,也給你期望,讓你可以走到今天。也要感謝各位老師,不管是通識人文教育、基礎學科、臨床學科,無數的師長帶領你們,讓你們成長茁壯,成為今天學業有成的優秀畢業生!同時,各位也要感謝坐在你們身邊的人——你們的同學;你們彼此陪伴著,走過這些年的所有酸甜苦辣。我們是醫學大學,各位同學的成長,是貨真價實地有血也有淚!這樣的情誼,校長在此期許你們,維持下去,這會是你們一生最寶貴的資產。
但除了這些之外,站在這片校園上的我們,還要感謝另外一些人。現在的我們都知道,在六十多年前的黨國威權時代裡,高醫唯一的創辦人杜聰明博士,毅然決然來到高雄,創立了高雄醫學院,開始了高雄在地的高等教育。而一群由台大南下的醫師、教授,為高醫的教學、研究、醫療,都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對這些前輩,我們無比感恩。
還有一群人,他們的貢獻多年來沒有被提起,連我都不知道。是最近高雄醫學大學校史的研究,第二冊即將出版,我們才知道。六十多年前,我們今天所站的地方,還是一片水田。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佃農,他們被迫放棄了法律規定給他們的,繼續承租下去的權利,以及優先購買這塊土地的權利,讓高醫得以建設、成立。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佃農,即使他們貧窮、即使他們默默無聞,但他們被迫放棄了賴以為生的農田,才有今天的高醫。以往,他們的名字因為種種原因,被埋沒在黨國威權時代的歷史之中。但很幸運地,不是每個人都遺忘;在我們新編著的高醫校史裡,我們找回了這段故事。
校史出版之後,請各位務必找來看。高醫人,要做一群有記憶的人!
而除了恭喜各位畢業之外,我也要在這邊,給各位一些期許。
近年來世界的醫療衛生界有一個標語:「Leave no one behind.」。台灣應該對世界伸出援手,應該跟全世界站在一起,並肩對抗疾病與死亡的威脅,讓全世界成為我們的盟友。過去高醫的師生,在馬拉威、印度、印尼、索羅門…等海外醫療志工,就是最好的表現。這樣的傳統,應該在各位手中延續下去,並拓展為更進一步的公共衛生或生物科技的合作。去年、前年高醫獲得衛福部頒贈國際醫療典範獎第一名,今年 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高醫也是第一名,這是高醫延續創辦人杜聰明博士重視山地偏鄉醫療的優良傳統。
未來,各位大多會在醫藥衛生與生命科學領域工作,而對真理真相的探索,以及對人類福祉的追求,在我們的領域裡是同等重要的。Leave no one behind,這是所有醫療與公衛人士的志業!
而說到國際,這幾年來,有一件事深深地影響這個世界,就是AI人工智慧, 2017年已被稱為AI人工智慧元年。現在的AI,已經來到了自主學習、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的階段;只需要輸入一些基本規則,再給予訓練資料,AI就可以學會如何判斷並行動。從回答問題到駕駛汽車、從AlphaGo下西洋棋、到人臉辨識、臨床診斷Watson,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也就是各位在職場中發展的時候,AI將會直接衝擊所有產業,醫藥衛生、生物科技也不例外。影像判讀、疾病診斷、藥物開發、數據分析,AI都一一做到了。
在這樣的時代裡,你們不只要具備本科的專業能力,也要具備AI的能力。你們還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去理解跟你合作的AI程式、去管理你工作上要用到的程式,甚至去設計和改進這些AI。今天,我們也請到前科技部長、前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校長,為我們演講。AI是新的壓力,也是進步的契機。
最近有一個新的詞彙,叫「斜槓青年」。它指的是現代的年輕人,往往都有、也應該有多元化的能力,並在人生之中多元化發展,因此頭銜上都有好幾筆斜槓。比如說,你是「醫師」也是「旅遊作家」,你是「科學家」也是「簡報設計師」。這是你們這個時代的優勢,因為你們有網路時代的豐富資訊來發展專長;也是你們這個時代的幸運,因為你們生長在一個豐衣足食、自由民主的社會。
然而,你們可以做到的不只這樣。
在此,我要先跟各位介紹一位前輩,就是我們今天的榮譽博士——吳樹民醫師,他當年也是位斜槓青年。吳樹民醫師1966年從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在1982年獲頒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他還參與台灣醫界聯盟的成立,曾經擔任國策顧問。他積極推動醫療人權的提升,也推動台灣政治、社會的改革,致力於使台灣成為一個更加自由民主的國家。
我在這邊要期許各位同學的,就是在十年、二十年以後,希望你們的頭銜裡,都有一個「革命家」。不管你促成的革命,是大、是小,是社會的、是法律的、是政治的、是哲學的,還是科技的、是學術的革命,我期待各位關注這個社會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推動這個社會的改革與前進,實踐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最後,在你們畢業前,我要再次強調,「高醫是我們共同的DNA」。大家不一定記得我的治校理念I L K M U是哪五個字,但是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他合起來代表的意義是「I Love KMU」,「我愛高醫」。從各位的校友學長姐們身上可以看到,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在醫療或生技領域,他們對母校的熱愛與支持始終如一。這是高醫一甲子以來的傳統,也是各位寶貴的人際網絡。
你們走出這個校門之後,就是高醫的校友,要像你們的學長姐一樣愛護母校。高醫,是高醫人共同的DNA!
恭喜大家,祝各位鵬程萬里,海闊天空!
謝謝!
※高醫大第22屆傑出校友優良事蹟
學 術 類-陳保中(醫學系1986年畢) 醫學系第26屆校友
長期致力於環境職業醫學及流行病學研究,亦是生殖發育流行病學、兒童環境健康專家,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並多次獲得台灣大學學術研究績效獎勵,論文期刊發表成果豐碩,學術表現傑出。
領導者類-邱文章(醫學系1976年畢)醫學系第17屆校友
為促進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創立日本台灣醫師連合會,每年定期舉辦活動為台灣發聲。曾任在日台同鄉會會長,致力台日兩國友好活動,並推動與維護台日校友同鄉互動與交流。2018年擔任日本高醫校友會會長,凝聚旅日校友對母校的向心力。
領導者類-林榮松(醫學系1975年畢)醫學系第16屆校友
長期熱心參與台灣民主化運動、關心台灣及美國的聯繫互動與母校發展,為大洛杉磯台灣會館基金會創會會長,曾任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NATMA)會長,以醫生懸壺濟世的心情,積極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工作,並長期於中美洲及緬甸義診,發揮高醫人醫療援助與關懷弱勢精神。
母校貢獻類-鄭丞傑(醫學系1980年畢)醫學系第22屆校友
積極推動母校國際化,擔任本校國際長期間,為學校增加近50所國際姊妹校,提升本校國際學術能見度及學生國際視野。接任國際醫療中心主任後,中心營收五年間成長三十倍;督導本校駐索羅門共和國台灣衛生中心,推展援外國際醫療,使附院榮獲第一屆國際醫療典範獎團體獎殊榮,對學校之國際排名及醫院經營貢獻良多。
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侯武忠(醫學系1988年畢)醫學系第29屆校友
一生致力於澎湖偏鄉醫療的援助,是醫療奉獻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高醫畢業後回到故郷澎湖服務,為方便巡迴各離島間看診,自費打造二艘船,20多年來駕船在島嶼間巡迴看診,是全國首位自己開船行醫的醫師,被澎湖居民封為「白沙守護神」,一生奉獻給偏郷醫療,是醫界的行醫典範。
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黃淑賢(牙醫學系1980年畢)牙醫學系第19屆校友
長期投入身障與弱勢族群的口腔醫療照顧,是全台少見具麻醉人員資格的牙醫師,善用其麻醉及牙醫醫療專長協助身障者鎮靜麻醉治療牙科疾病,深獲病人信賴。義診足跡深入偏鄉、社福與特殊機構。為全國第一批身障者口腔衛生教育的種子老師,於2016年榮獲第26屆醫療奉獻獎肯定。
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高揚威(醫學系1980年畢)醫學系第24屆校友
長期深耕原住民部落醫療服務,為台灣山區開設私人診療所的先驅之一,近廿年來從事巡迴醫療,替交通、行動不便的山區居民義診。結合政府的山地及離島醫療支援計畫,申請復興區後山山地醫療資源計畫,順利獲准,成為唯一一個由私人診所主導的山地醫療計畫,是復興區居民公認的熱血仁醫,於2017年榮獲第27屆醫療奉獻獎肯定。


新加坡有4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族,其實還有10大主要宗教,分別是:興都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道教、巴哈伊信仰(巴哈伊)和耆那教(耆那教)。 https://tinyurl.com/y4xbzkp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