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說寓言 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者:杜若
戰國中期 嵌孔雀石綠松石犧尊。背部開孔以納酒,口部有流以傾酒。(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6-09 6:03 PM       標籤: 淳于髡, 齊威王
講故事,說寓言,滑稽善辯可是他的絕活兒。在國君面前,淳于髡曾信誓旦旦地誇下海口,說自己能喝下一石酒(一百二十斤);也曾信心十足地對齊王說,通過他召請賢才,猶如從河中舀水,從燧中取火般容易。當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即便誇下海口,也自有他的用意。
戰國時期,齊國淳于髡(音昆)以滑稽善辯,善於進諫而聞名。齊威王派淳于髡多次出使他國,他都能不辱君命,順利完成使命。當齊威王言行舉止不當時,淳于髡則用寓言勸諫國君。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齊威王即位後,曾有九年不修國政。他喜猜謎語,沉湎酒色,貪享安逸,致使朝綱紊亂。晉、楚、趙等大國攻打齊國,奪其土地,就連自身都難保的魯、衛等小國,也來進攻齊國。當時齊國危在旦夕,但齊王身邊的臣子不敢進諫。
有一天,淳于髡進宮拜見齊王,說:「齊國有一隻大鳥,落在大王的宮苑裡,三年來不飛也不鳴,大王知道這隻鳥是為什麼嗎?」
齊威王當下醒悟,遂即說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齊威王醒悟後,迅速出手整飭國政。他將齊國七十二個縣的地方官召集到京城,分別召見他們。褒獎了良臣即墨大夫,賜予他萬戶食邑;處死了治理無道,導致民不聊生的阿城大夫。齊王系列地治國舉動使群臣感到惶恐,不敢妄加欺騙,也令其它諸侯國震驚,他們主動歸還昔日侵奪的齊國土地。此後二十多年裡,其它諸侯國都不敢再入侵齊國。
醉翁之意不在酒
齊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國派大軍侵犯齊境。事態危急之際,齊威王派淳于髡帶上厚禮去趙國搬救兵。趙王派出十萬精兵、一千輛戰車救援齊國。楚國聽到這一消息,連夜撤兵。
危機解除了,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後宮擺下慶功宴,召請淳于髡。酒宴之際,齊威王問他:「先生能飲多少酒方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
齊王聽不懂他的意思,既然喝一斗酒就醉了,怎麼還能喝下一石酒呢?
戰國中期 嵌紅銅夔鳥紋方罍。罍,方口方足,腹部四面凸起後向下斜收,四肩上各有一枚環形耳,是盛裝酒液的容器。(公有領域)
於是,淳于髡借著飲酒,即興發表了一番言論。他說:「如果大王賜酒之時,旁邊站著執法官,背後站著御史,我淳于髡因為膽戰心驚,俯身低頭飲酒,喝不過一斗就醉了。」
「如果遇到父母的貴客登門,或者遇到久別重逢的朋友,或者參加州閭鄉會,眾人歡聚一堂。男女雜坐,划拳行令,猜枚投壺,以助酒興。酒興之際,異性之間眉目傳情。人們喝得盡興,不免失儀失態,有的掉了耳墜,有的丟了髮簪,這樣的場合下,淳于髡的酒量會增加到八斗。」
「當宴請的主人送走其他客人,單獨留下我淳于髡一人,這個時候,能痛快地喝下一石酒。」
淳于髡對齊王說:「酒極則亂,樂極則悲。」酒喝得太多容易亂性,容易生出事端。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同理,什麼事情都不要做過頭,一旦走到極端,就會轉向衰落。
或許,淳于髡不想使齊王養成長夜宴飲的習慣,從而耽誤處理國政吧,於是藉機勸諫,飲酒適可而止。齊威王聽懂了他的心意,於是罷免長夜飲宴。
齊威王從善如流,多能採納賢士的建議,到齊威王晚年時,齊國成為強盛的諸侯國之一。
求士於髡 如舀水於河 取火於燧
齊威王去世後,其子媯辟疆即位,是為齊宣王。齊宣王同樣敬重淳于髡。
有一天,淳于髡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士。齊宣王對他說:「寡人聽說,方圓千里之內出一位賢士,就算是肩挨著肩了(言外之意,人才難得)。百世出一位聖者,猶如腳跟接著腳跟了(意為聖者更是難得)。今天您一個早上就向我推薦了七位賢士,是不是也太多了?」
中藥使用的柴胡和桔梗。(龔安妮/大紀元)
淳于髡回答道:「不是這麼說。翅膀相同的鳥兒會聚集在一起,足爪相同的獸類會在一起行走。如今,若到低窪潮濕的沼澤,尋找柴胡與桔梗,一輩子也找不到一棵。如果到皋黍山、梁父山的山北去找,則能採很多,多到車子都載不動。萬物各有其類,我淳于髡就屬於賢者之列啊!大王,您到我這兒尋找賢士,就像去河中舀水,用燧取火一樣容易。我淳于髡將會繼續推薦人才,豈止這七位呢!」
當時,齊國有一座聞名遐邇的「稷下學宮」,是當時重要的學術中心,始創於田齊桓公時期,由官方出資招攬各派學者。稷下位於齊國國都臨淄稷門附近,因此得名。齊宣王喜愛文學遊說之士,賞賜騶衍、淳于髡、田駢、慎到、環淵等七十六人府第,拜其為上大夫。齊國學風及言論都很自由,吸引了近千名各國人才來到齊國,因此稷下學宮於齊宣王時達到鼎盛。@*#


滑稽列傳開篇奇才淳于髡 以寓言化解戰爭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9日, 2018
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刻字素璧。(公有領域)
人們常說的「樂極生悲」、「不辱使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以及口頭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等等詞語,都與一個人有關,即是以滑稽善辯聞名於世的淳于髡(音昆)。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人,以風趣幽默、滑稽善辯享譽齊國。《史記‧滑稽列傳》即以淳于髡的故事開篇。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他勸諫國君或與人辯論時,善用「隱語」,就是富含寓意的諷喻;其言辭詼諧風趣,令人心悅誠服、印象深刻。
一則寓言化解戰爭
淳于髡曾有數次通過講寓言,兵不血刃,就化解了戰爭。
齊威王八年,楚國派出大軍,攻打齊國。齊威王想派淳于髡到趙國請求援兵,送給趙國的禮物是黃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看到這些禮物,不禁仰天大笑,還把帽子上的帶子都扯斷了。
清 冷枚《耕織圖.祭神》。(公有領域)
齊威王不解地問:「先生,難道覺得禮物太少?」淳于髡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今天,下臣從東方來的時候,看到路邊有個農夫正在祭神。他一手拿著豬蹄,一手拿著酒杯,對天祭祀,祝禱說:『求天神保佑我五穀豐登,糧食滿倉!』臣見他持有的東西太少,而想得到的卻很多,所以才笑起來。」
齊威王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把所贈黃金增加到上千斤,又加了十雙白璧、百駟車馬。淳于髡帶上這份大禮前往趙國。趙王對齊國的大禮很滿意,於是派出十萬精兵助齊。楚國探知消息,竟在一夜之間撤兵回國。
後來齊威王想要討伐魏國,淳于髡勸諫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犬;東郭逡,是四海內最狡猾的兔子。狗追著兔子繞著山跑了三圈,又翻過山嶺追了五趟。結果雙方都疲憊不堪,活活累死了。農夫見狀,毫不費力就把它們一塊撿走了。今日,齊、魏兩國相持不下,兩國兵民都不堪其苦,疲憊不已。臣擔心,強盛的秦國和楚國正在等著坐收農夫之利。」齊王聽懂了淳于髡的勸諫,不再出兵,讓軍民得以休養生息。
狗追著兔子繞著山跑,結果雙方都疲憊不堪,活活累死了。農夫見狀,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撿走了。圖為清 玉犬/宋 玉兔。(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出使楚國 不辱使命
古人說:「出使四方,不辱君命。」作為使臣,經常會遇到各種沒辦法事先預測的狀況,所以應變能力尤為重要。淳于髡出使他國,遇到了突發情況,他是如何解決的呢?
齊王想獻給楚王一隻天鵝,派淳于髡去送。可是剛出城邑大門,這隻天鵝就飛走了。淳于髡沒有擔心,他想好一套說辭,提著空籠子來到楚國。
淳于髡見到楚王,說道:「齊王派下臣為您獻上一隻天鵝。路上走水路時,我見天鵝口渴難耐,於是放它去飲水,不料它竟然飛走了。我準備自殺謝罪,但因擔心別人會說我王因為一隻鳥,逼得士人自殺,故而躊躇未決。我也曾想買一隻相同的長毛禽鳥取代它,可那樣做又不講信用,是在欺騙我王。我想逃亡他國,又痛心因為我的原因,使齊楚兩國斷絕交往。所以,我特意來到這裡,向大王請罪,甘願受罰!」
齊王想獻給楚王一隻天鵝,派淳于髡去送。可是剛出城邑大門,這隻天鵝就飛走了。示意圖。
攝像者: Richard Bartz/Wikimedia Commons
楚王說:「你說得真好。想不到,齊國竟有如此誠信之士!」於是重賞淳于髡,所賜財物比那隻天鵝還要貴重。
這幾則短小的故事,並不能概述淳于髡的全部生平;點滴行文,也無法道盡他的神采風貌,不過卻足以折射出兩千多年前先賢睿智的光芒。@#


嫂溺叔援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白話解:孟子說:「觀察一個人,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神更好,更清楚了;眼神沒有辦法遮掩他的惡念,存心正直善良,眼神就明亮;存心邪惡,眼神就混濁不明。所以只要聽他所說的話,再看看他的眼神,哪一個人能隱藏呢?」
7.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白話解:
淳於髡問:「男生和女生彼此不能直接用手接受,這合禮節嗎?」
孟子說:「合於禮節。」
淳於髡說:「假使嫂子掉到水里,能不能用手去救她?」
孟子說:「嫂嫂掉到水里不伸援手救她,簡直就是豺狼禽獸的行為。
男生女生不能直接用手接或受,這是禮節;嫂嫂掉到水里
伸以援手,用手救她,這是權宜之計,是變通的方法。」
淳於髡說:「現在天下大亂,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老師不肯伸援
手救他們,是何緣故?」
孟子說:「天下大亂,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要用仁義的大道去救
他們,嫂嫂掉到水里,要用手來救她,你要我用手來救天下的百姓嗎?」
用手僅能救一人,用仁政能救天下百姓,千千萬萬人

在禮與義的關係中,孟子選擇義,因為見死不救,意味著泯滅人性,人將無異於豺狼。
在義與道的關係中,孟子選擇道,因為個人的力量與時間始終是有限的,只有建立思想、規則、制度、道路,才能使天下人救天下於水火。


 《孟子 · 離婁》上,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淳于髡又問:“假如嫂子不愼跌落水中,可以伸手去拉她嗎?”孟子的回答是:“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這是説:如果嫂子遇溺,見而不救,簡直是禽獸(豺狼也)。而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教;伸手救嫂,這是“權”。權,並不是説有救嫂的權利,而是説,伸手救嫂是在危急之時,再無別的辦法,惟有如此,這是權宜之計。

    淳于髡眞是問得刁鑽:“今天下溺矣,夫子不援,何也?”不過孟子也答得妙:“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用“道”以援天下之溺,說來抽象,而且深奧。孟子反問淳于髡:難道你想以徒手而挽救天下之溺嗎?孟子雖然學養高深,畢竟是個書生,相信憑他一己之力也沒法拯救天下之既溺。從而想起了田漢講過一句話:“殺人無力求人懶,千古傷心文化人。”可憐的他,連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權宜之計是一死了之。

 


意思是說救民非國君行王道不可,決不能如救嫂般輕易。
直己守道,所以濟時;枉道殉人,徒為失己。
   孟子看出淳于髡觀念上的混淆,那就是誤將常法、常規之「禮」與作為禮之本的永恆真理,也就是「仁」混為一談了。淳于髡的意思是勸孟子不要拘泥於仁義道德,應該對惡勢力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迅速將惡勢力消滅;但他卻不知道,作為社會秩序的常法常規的禮文容或可以在必要時予以斟酌變通,但作為禮之本的仁義道德卻是永不可放棄的。
   權,只權事為,不權存心。所以由權而生的非常作法,仍須是合乎仁義道德的,否則權變與作亂又有什麼分別呢?所謂的權,不是放棄那經常普遍的良心,而仍是要先據此常道為本,然後再作法上加以斟酌的。不管怎樣權衡,都當萬變不離其宗。所以真要拯救天下,只能憑仁義道德,這永恆普遍的仁心常道,豈能輕言放棄也。



孟子強調處世必須通權達變,平時應固守常道,遭遇特殊狀況時,則須權宜變通。


男女授受不親係指儒家經典禮教興起以降、及至宋代士大夫思想盛行後,非血親或夫妻的男女對待的主張,原指非屬婚姻關係的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後指異性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1]。不過儒家思想認為此原則在特殊情況下則可以包容,例如男子看到有女人遇溺就應伸出援手,不須拘泥禮教過分排斥身體接觸危及生命等基本道義,否則與豺狼無異[1]。
參考文獻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李東陽不僅善於書法,其文才也讓景帝另眼相看。當時因李東陽尚小,由內侍抱入大殿,景帝戲稱其為“神童腳短”,東陽對答說“ 天子門高 ”。景帝聞之大喜,將東陽抱於膝蓋上,一同上殿的李東陽父親見狀立即謝恩,景帝見後又說“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應聲答到:“ 嫂溺叔援,權也 ”
四岁神童皇帝面前写大字,定为丞相之才,茶陵诗派开创者|李东阳 | 自由微信 | FreeWeChat - https://goo.gl/gyZiBe


戰國爭霸:世界上最強的智囊團,齊國稷下學宮
2017-09-02 由 太史台 發表于歷史
文/陶不白
公元前 391年,齊國丞相田和放逐姜齊末代君主齊康公呂貸於海上,自立為君。四年後,在魏文侯魏斯的幫助下,周天子正式賜封田和為諸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事件。至此,姜太公傳承下來的古老齊國(姜齊)宣告滅亡。對於田氏代齊,有一個不很正常的現象——從古至今極少有人罵篡位奪權的田和是亂臣賊子,似乎田氏代齊乃理所當然。這顯然不符合常情,尤其不符合儒家道德先生的傳統觀念。那麼,究竟為什麼呢?大概有兩個原因。
姜太公
第一個,田和是一個有為的君主,而姜齊的末代君主齊康公呂貸在位時期則荒淫嗜酒不理國事。一個有為,一個不作為,田和占據道德的制高點。齊國是姜家的齊國,更是齊國老百姓的齊國。國君不作為將老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必定有人揭竿而起、取而代之。可以是田家,也可以是張家或者李家。田和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而已。從這個角度看,田和取代姜齊是為民除害,有其一定的正當性。
第二個,拿人錢財與人消災。這個原因說來話長,牽扯到當時乃至今日世界上最強的智囊團,下邊筆者慢慢交代。
田太公田和
公元前 384年田和去世。他的長子田剡成為新一任齊國君主。田和還有一個兒子名叫田午。田午也想當國君,可大哥田剡占著位置,怎麼辦?殺掉他吧!於是田剡繼位九年後,公元前 374年田午殺掉田剡,成為第三任齊國君主。田午雖然背負弒君殺兄的罪名,但他和他的老爸田和一樣是一位有為的君主。田午在位期間為田齊建立的最大功勞便是創建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因地而得名,位於齊國國都臨淄城稷門附近《中論·亡國》記載:齊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尊寵之,孟軻之徒皆游於齊。也就是說:田午創建稷下學宮的根本目的是為齊國招攬人才。那麼,在根本目的之下,稷下學宮究竟開展什麼業務呢?大概有三項。
稷下學宮
第一項,充當齊國君主的智囊團。這項業務是奔著田午創建稷下學宮的根本目的去的。《鹽鐵論·論儒篇》記載: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千有餘人。也就是說:齊宣王田辟疆(田午的孫子)沿襲他爺爺的辦法,用高官厚祿將孟子、淳于髡等人奉養起來,不任職但允許甚至鼓勵他們談論國事。究其實際,稷下學宮就是齊國君主的智囊團。而這個智囊團之強大,放眼古今中外根本找不到對手。諸子百家幾乎全集中在這裡,著名的有孟子、荀子、鄒衍、淳于髡、慎到、申不害、魯仲連等等。這些大師在當時以及後世,隨便站出一個來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而齊國將他們一網打盡
孟子
第二項,學術機構。《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等典籍都是在稷下學宮編撰而成
第三項,教育機構。大師聚集在稷下學宮,他們的門徒自然也在。另外,這麼多大師聚集在一處,自然能吸引不少遊學士子前去拜師學藝。《太平寰宇記》中說,稷下學宮的老前輩淳于髡有門徒三千餘人。由此可見,稷下學宮是當時齊國乃至天下規模最大的集教育教學、學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最高學府。縱向對比,其在當時的地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另外,稷下學宮與民國時期的北大最為相似,當時的北大隨便站出來一個老教授也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
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為什麼從古至今極少有人罵篡位奪權的田和是亂臣賊子?答案顯而易見,他以及他的子孫高官厚祿把當時幾乎所有的大師奉養起來,讓他們搞學術研究,讓他們側面治國理政,既保障他們生活的質量,又實現他們的理想。在這種狀態下,大師們罵田和顯然不合適。大師也是人,吃人的嘴短。不但不罵,反而還得給田齊一片褒獎。既然大師們已經定下基調,他們的徒子徒孫們自然沿襲下來。故而從古至今極少有人罵田和是亂臣賊子。只有瀟洒的莊子諷刺地說道: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jr6r6oe.html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中國古代有一句說話「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意思是說偷竊鉤子的小偷會被誅殺,但是那些通過各種陰謀、 暴力方法竊奪國家政權的「國賊」卻往往能封侯拜相,甚至稱王稱帝。可以說,人類過去數千年的政治史便是 一部爭逐權力的歷史,不論是民主政權還是獨裁政權,從政者的最高目標便是成為一國首腦,其分別只在於首 腦更秩的方式是「有秩序」的還是「無秩序」的。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竊國者侯」一詞最早出自《莊子》〈胠篋篇〉,上下文是:「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意思是說:偷鉤子的小偷,要被處死;但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因竊國者權勢在握,人們不敢稱他是大盜,反而諂媚的稱揚竊國者是仁義之人。 這句話後世常被用來諷刺,法律只是用來讓小老百姓聽話的,統治者卻可以凌駕其上,不受束縛。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中國最早的國立高等學府,始建於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世紀)的田齊桓公。稷下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稷門附近。齊宣王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百家之學,會集於此,自由講學、著書論辯。
歷史
前4世紀中葉,齊國創立稷下學宮,供養資助許多思想家和學者,維持至前3世紀前期,是當時最重要的學術中心[1]:146。戰國中後期各主要學派的重要人物,如:荀子、宋鈃、尹文、魯仲連、田巴、貌說、鄒奭,幾乎都來到過稷下,《史記》描述當時的盛況:「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鄒衍、淳于髡、田駢、接輿、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稷下學宮是一種由官方主辦、私人主持的辦學模式。不問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的學術自由氣氛,與同時代雅典的亞里斯多德於公元前335/334年所創呂克昂學院東西並尊
講學名家
陰陽家學派
鄒衍:戰國末期齊國人,陰陽家學派創始者與代表人物。主要學說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
騶奭:戰國齊國稷下學宮學者,採用鄒衍學說入自己之文,人稱雕龍奭。受到齊王的賞識,在稷下學宮與慎到、田駢齊名。齊王為他們修建豪宅。騶奭著《騶奭》12篇。
偏向道家學派
尹文:齊國稷下名家學者,著有《尹文子》。
倪說:齊國稷下名家學者,曾為薛公靖郭君說服齊宣王,使得薛公恩眷不衰。
田駢:又稱陳駢,戰國齊國人,早年學黃老之術。有辯才,尤好爭論,人稱「天口駢」。
彭蒙:齊國人,黃老道家學者,是田駢的老師。
慎到:趙國人。戰國時道家、法家思想家。
環淵:楚國人,戰國時道家學者。環淵學黃老道德之術,因闡發說明敘述黃老道德學說的旨意。環淵著上下篇,與騶衍、淳于髡、慎到、接子、田駢、騶奭一起遊學於稷下學宮。
宋鈃:是遊學於齊國稷下學宮的學者。有授徒講學。《莊子·天下》將宋鈃和尹文歸類為一派。但《荀子·非十二子》將墨子和宋鈃劃為一流,荀子是根據宋鈃思想在提倡克制慾望講究節儉不重視等級等方面與墨子的類似之處,而將他們劃為一流。
接子:戰國齊國稷下學宮學者,曹姓,接氏。受到齊宣王的賞識,在稷下學宮與鄒衍、騶奭、田駢齊名。齊王為他們修建豪宅。著《接子》二篇。
遊說家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人,身高不足七尺,是齊國的入贅女婿。齊國大臣,外交官。善於辯論,經常代表齊國出使各國。
魯仲連:戰國時代齊國茌平人(今山東省茌平縣王老鄉望魯店村),為遊說名士。有時簡稱魯連,曾就學於稷下學宮,不願出任官職。由於他的遊說技巧卓越,有著名的「義不帝秦」辯論。成為現代「和事佬」的代名詞。《漢書·藝文志》有《魯仲連子》14篇。
儒家
荀子: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所謂的孟子「性善論」比較。荀況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稷下學宮 (戰國時期高等學府)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田午。位於齊國國都臨淄 (今山東省淄博市 ) 稷門附近。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故因學宮地處稷門附近而得名為“稷下學宮”(這與東漢時期的“ 鴻都門學 ”得名由來相同)。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 百家爭鳴 ”,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官學為黃老之學。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由於不少人是善於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起來游說當權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時受上大夫稱號之稷下士多達七十六人。稷下學宮的存在,曾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 諸子百家 ”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諸家。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 ( 孟軻 )、淳于髡、鄒子 ( 鄒衍 )、田駢、慎子 ( 慎到 )、申子 ( 申不害 )、接子、季真、涓子 ( 環淵 )、彭蒙、尹文子 ( 尹文 )、田巴、兒說、魯連子 ( 魯仲連 )、騶子 ( 騶奭 )、荀子 (荀況 )等。
尤其是荀子,曾經三次擔任過學宮的“ 祭酒 ”(學宮之長)。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
這些學者們互相爭辯、詰難、吸收,成為真正體現戰國“ 百家爭鳴 ”的典型。更為可貴的是,當時齊國統治者採取了十分優禮的態度,封了不少著名學者為“ 上大夫 ”,並“受上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列傳》),“不任職而論國事”(《鹽鐵論·論儒》)。因此,稷下學宮是具有學術和政治的雙重性質,它既是一個官辦的學術機構,又是一個官辦的政治顧問團體。
稷下學宮的學術博大精深,包含了當時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學而言,曾在稷下學宮中有影響的儒家學者,有孟子。《鹽鐵論 ·論儒》中記:“ 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論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幹有餘人。”現代學者錢穆認為這段史料不可靠,孟子不是“稷下先生”(參見錢穆《先秦諸於系年·孟子不列稷下考》) [1]  ,但有不少學者不同意錢穆的觀點。不管孟子是否稷下先生,可以確定的是,孟子長期居齊,他的思想頗受稷下學者的影響,如孟子關於“養浩然之氣”的思想,就有學者認為是受稷下先生宋鈃、尹文 “氣論”的影響 [2-3]  (參見郭沫若《十批判書 ·稷下黃老學派批判》、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等)。
荀子,則是稷下學宮的最後一個大師,而荀子則是承襲稷下道家的。關於他的學派有黃老與儒家的說法,而宋儒也因為其過重的黃老色彩而對其評價不高。荀子曾三出三進於稷下,歷時數十載,並曾三為祭酒主持學宮的工作,形成為有別於鄒魯儒學的學說。稷下荀子遠離了孔孟的傳統而帶有濃厚的黃老色彩。正由於此,所以歷代儒者才那樣冷遇荀子,把他排除於儒家道統之外,甚至說他“才高學陋”,“不見聖賢”(程頤)。就連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蘇軾也說他“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 [4]  ”(《荀卿論》)。所謂“異說”即指荀子背離了孔孟儒學的真傳而走入異端他途;所謂“高論”即指他本於黃老帝王之術,融會禮法,創立自己的新學派。
產生編輯
歷史根據
關於稷下學宮黃老之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問題,學術界認為稷下黃老之學一開始就受到齊國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學宮中居於主導地位。這是因為齊國的田氏政權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權,它需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辯護,以鞏固統治地位。
那麼,這種學說是怎樣建立的呢?因為老子是陳國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由陳國避亂逃到齊國的。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來自南方陳國的老子學說,同時又抬出傳說比堯、舜、禹、神農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面是要以此壓倒儒、墨、農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確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來的。因為田氏是黃帝的後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戰勝炎帝而有天下的傳說,就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歷史的根據。
建立霸業
同時又打著黃帝的旗號來建立霸業,甚至統一六國。古器物銘文《陳侯因敦》記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大意是齊威王(因即因齊)要發揚他父親桓公午的光榮傳統,遠要以黃帝為祖宗,近要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齊威王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此說是有歷史根據的。齊威王在銘文中宣揚田氏的祖先是黃帝,又把黃帝與老子的學說結合起來形成黃老之學,以此作為稷下學宮的主體,為田氏建立的政權進行辯護,造成"田氏代齊"的合理觀念。在這樣政治背景下,黃老之學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說:"黃老之術。。。事實上是培植於齊、發育於齊,而昌盛於齊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黃老之學是繼儒、墨、楊、法之後興起於齊國的學派,因其有田齊政權的支持,它在齊國的勢力相當大。《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黃老之學按郭沫若的意見,分為三派:一派是宋鈃、尹文;一派是田駢、慎到;一派是環淵。《老子》一書是環淵整理出來的,這一派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田駢、慎到一派,則提出"以道變法",比較接近法家。而劉尉華、苗潤田《稷下學史》認為《黃老帛書》可能是環淵的著作。這種意見比較謹慎,又照顧到《黃老帛書》多楚語,其作者應是楚人,而環淵正是楚人,同時又是稷下先生,屬於稷下黃老之學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說他著《黃老帛書》應當是有道理的。戰國時期有名的黃老學者還有申不害、鶡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為重要的則是宋鈃、尹文一派。
創建編輯
稷下學宮創建於齊威王初年,是齊威王變法改革的產物。齊威王是田齊桓公的兒子,據《竹書紀年》推算,他於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共36年。齊威王初即位時,喜好聲色,飲酒作樂,常常通宵達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鄒忌、淳于髡的勸諫下振作起來,決心改變齊國的現狀,進行變法改革。
齊威王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他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精神,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變法改革。他從考核官吏,賞罰分明,樹立清廉的風氣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賞了即墨大夫,並“謹修法律”,實行法治。他還廣開言路,獎勵批評,從而揭露弊政,以便於改革;重視人才,選賢任能;加強邊防,積極奮戰。齊威王不以珠玉為寶,而以人才為寶。戍守邊防的田忌、檀子、黔夫等都能獨當一面。而且用人不受宗室血緣關係的限制,往往破格提拔。鄒忌出身為布衣之士,孫臏是從魏國逃來的“刑餘之人”,淳于髡本是髡鉗家奴,為贅婿,都被委以重任,位在上大夫之列。
稷下學宮的創建當是齊威王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徐幹《中論 ·亡國篇》說:“ 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
這裡所說的“齊桓公”,很可能是齊威王之誤。因此,郭沫若在1946年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曾主張徐幹《中論·亡國篇》中的齊桓公即齊威王,不是沒有道理的。徐幹該篇不是專論稷下學宮起於何時,而是順便提到此書而已,其有誤是不足為怪的。
齊威王之所以創建稷下學宮,除了受魏文侯尊禮子夏建立西河之學的影響和廣開言路之外,更有他為鞏固田氏政權的統治的苦衷。據《史記》記載,田氏欲代姜氏有齊國,非一世也。其中田常(田成子)殺齊簡公是最重要的一步。當田常已經殺了簡公,害怕諸侯們群起而攻之,於是“乃盡歸魯、衛侵地,西約三晉、韓、趙、魏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复定。”可見,田氏取代姜氏的過程中,在外交、內政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到太公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又在濁澤與魏文侯會盟,請魏文侯出面求立為諸侯,得到週天子與諸侯們的同意,才於“康公三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為齊侯”。田齊政權的建立,也是來之不易,而且害怕落個篡弒的惡名,他們總不忘為“田氏代齊”的合理性製造輿論。因此,齊威王創建稷下學宮是下了很大本錢的。稷下學宮規模宏大,“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稷下先生們也受到尊寵,到齊宣王時,“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徙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以致稷下先生多達千有餘人,而稷下學士有“數百千人”。由於稷下學宮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學者,因此便出現了《黃帝四經》、《管子》等一大批著名黃老道家著作。
存在時期編輯
戰國時期,齊國是東方大國,魯國不但弱小,而且很快就滅亡了。戰國時期齊國的文化聖地就是稷下學宮。它基本與田齊政權相始終,隨著秦滅齊而消亡,歷時大約一百五十年,隨著稷下學宮的消亡,官學黃老之學開始流散六國,後由黃老之學的傳承者張良、曹參等人幫助劉邦統一天下,造就了漢初的“文景之治“,為漢武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被認為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
創設條件編輯
齊國本是周朝開國大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齊奉行尊賢尚功的國策,很快開發成為強國,春秋時期,一度成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失去社會支持的薑氏失去政權,經過幾代努力而獲得齊國上下廣泛支持的田氏,取代姜氏,田和成為齊國君主,日漸衰微的周王朝及其封國都對此表示承認,這一事件被稱為田氏代齊。王族換了,國家依然興盛,對於這次“ 篡位 ”,一直以來很少聽到批評的聲音,甚至很少有人以“篡位”稱呼此事。對此莊子有句辛辣的評論道“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見《莊子·外篇·胠篋第十》』
田齊的第三代國君齊桓公田午,為聚集人才,在齊國國都臨淄西門外創建稷下學宮,將學者封為“ 大夫 ”。學宮延續至末代齊王田建時期方才衰弱。這個學宮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才消失,與田齊政權存在時間基本一致。
稷下學宮道家編輯
我們習慣上把老莊作為道家的代名詞,然就先秦道家來說,老莊而外,在當時還有一些其他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徵,形成道家中頗具個性的道家流派。可以說,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形成了戰國百家爭鳴,黃老獨盛;黃老學說,可說是顯學中的顯學。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以黃老派最盛。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官學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文子、列子的思想是稍後黃老道家思想主張的萌芽,為早期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對黃老學的發展影響至深,黃老學一些代表人物都曾直接或間接受文子、列子思想沾溉。田齊推崇黃老、設稷下學宮,為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而在稷下學宮諸子百家中,人數最多、勢力最強、著作最豐、影響最大的當屬稷下黃老道家,稷下學宮的主流學派非道家莫屬,田駢, 季真, 環淵、彭蒙、尹文等等都是道家人物,更別說那些介於道家與法家、介於道家與儒家或介於道家與墨家之間的人物了。他們還把源於楚國的道家新流派發展到非常拉風的程度,並且造成了道家的首次出山,這個學派就是黃老學派。那麼他們為什麼叫黃老學派呢,因為孔子講周公,墨子講大禹,孟子講堯舜,道家呢,講黃帝,所以黃帝是道家的祖師爺,再往下則為老聃。大致而言,田駢偏於法家一些,其後的慎到則乾脆就是法家。尹文偏於墨家一點,和宋鈃類似,一方面主張清心寡欲,一方面主張世界和平。而鄒衍、騶奭則竟成了陰陽家的創始人。在眾多出土的文獻之中,道家黃老之學這一系的古佚書的確最為豐盛。
其實首先將黃帝與老子聯繫在一起的,應當說是莊子的《知北遊》。這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人說”。但將黃老形成學派的首先應推崇戰國時齊國的稷下道家學派。稷下學宮前後經歷了大約有一百三四十年,在中國學術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它的出現,與戰國時“百家爭鳴”有很大的關係。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公元前374一前357在位)時代,規模較小。齊宣王(公元前319一前301在位)時,稷下學宮與百家爭鳴於此時達到了鼎盛:“宣王喜文學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道教將黃帝與老子同尊祖師的根源也是從莊子的文章裡宣傳出來的。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與黃老術士以及神仙方技家。這樣,將原來老莊學派以恢復事物的自然本性為終極目的的學說,轉變成為黃老學說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為我所用。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在道家系統中,老子的思想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兩個主要學派,即黃老之學和莊學。兩者都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但又加以不同的發展。就黃老之學來說,它使老子的道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出了一系列社會政治準則;而莊學則把道演化成了一種人生境界。由帛書《黃帝四經》的發現,我們對老子思想發展的這兩種傾向看得更為清楚,同時,如前段所說,黃老之學本身的發展線索及顯學地位也更加明顯。不過這時讓莊子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就有一些後學拿著他的“真人”主張,發展出了一個新的流派,那個流派叫做神仙家。
稷下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駢、捷子、環淵、宋鈃、尹文等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經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之外,還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與黃老道家關係密切的鴻篇巨制——《管子》。齊國統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黃老道家思想治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之一,史稱東帝。
到了戰國晚期,齊愍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稷下學宮衰落,稷下黃老學派的傳人也逐漸散去。不久,時任秦相的呂不韋大力召集門客,他們便紛紛投奔呂不韋,成為呂不韋的謀士和助手,並在編撰《呂氏春秋》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呂不韋也在法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秦國推行黃老政治,使得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景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誕生在楚地的《鶡冠子》,也是黃老道家的重要作品。它和《呂氏春秋》一起,集中展示了戰國末期黃老思想的風貌。近代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為吏之道》中,即含有黃老與文子之學的內容,即是說文子之學在北方的影響直至秦國。
秦始皇執政後,廢除了呂不韋的大多數措施,重新啟用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將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國,不久又實行“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使得包括黃老道家在內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擊。但黃老思想在民間的餘脈還在。漢朝取代秦朝以後,當時的丞相曹參在稷下黃老學派的策源地——齊國學到了黃老思想的治國精髓,並將其變為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於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有了這樣雄厚的現實背景,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對黃老道家思想進行總結。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道家“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另外,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還組織門客編撰了《淮南子》,成為了黃老道家巔峰性的著作。司馬遷受其父的影響,其著作《史記》處處流露出黃老道家的思想,而且因為道家治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繁榮,司馬遷還探討了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精神,成了以後中國古代學術絕無僅有的現象。 [5] 
發展編輯
稷下學宮始建於齊桓公田午時。“齊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尊寵之”(徐幹《中論·亡國》)。齊桓公田午弒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而自立,田齊第三任國君,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稷下學宮即創建於田齊桓公執政時期。當時,由於田氏代齊的時間還不久,新生的封建政權有待鞏固,而人才又十分匱乏。於是桓公田午繼承齊國尊賢納士的優良傳統,在齊都臨淄的稷門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學宮,
稷下學宮遺址碑
稷下學宮遺址碑
設大夫之號,招攬天下賢士。這時的稷下學宮尚屬初創階段。只是到了齊威王、宣王之際,隨著齊國國勢的強盛,才得以充分發展達到鼎盛階段。
齊威王當政,在鄒忌等人的輔佐下,採取革新政治、整頓吏治、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選賢任能、廣開言路,擴建稷下學宮等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措施,終於使齊最強於諸侯,稷下學宮也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風俗通義·窮通》說:“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尊寵之,若鄒衍、田駢、淳于髡之屬甚眾,號曰列大夫,皆世所稱,咸作書刺世。”由此可見,稷下學宮在齊威王時有了很大發展。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即位。當時齊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壯大。齊宣王在位期間,借助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一心想稱霸中原,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為此,他像其父輩那樣廣招天下賢士而尊寵之,大辦稷下學宮。為稷下學者提供優厚的物質與政治待遇,“開第康莊之衢”,修起“高門大屋”,政治上,授之“ 上大夫 ”之號,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勉其著書立說,展開學術爭鳴,鼓勵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和積極性,吸納他們有關治國的建議和看法。因此,吸引了眾多的天下賢士匯集於稷下。這一時期的稷下學宮,在其輝煌的歷程中,發展到最高峰。《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說:“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這即是說,繼齊威王時稷下學興盛之後,齊宣王時再度興盛起來,而達到鼎盛時期。這種盛況,既是齊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產物,也是當權者重賢用士,思想開放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功能編輯
詢議
稷下學宮是齊國君主諮詢問政及稷下學者議論國事的場所。齊國執政者不惜財力物力創辦稷下學宮,實行各種優惠政策,招攬天下有識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天下賢士的謀略智慧,為其完成富國強兵、爭雄天下的政治目標服務。因為他們懂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致遠道者託於乘,欲霸王者託於賢”(《說苑·尊賢》)的道理。而被稷下吸引來的稷下學者都有著積極參與現實的功業思想,他們高議闊論、競相獻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張被齊國執政者所接受、採納。《新序 ·雜事》說:“稷下學者喜議政事。”《史記·孟荀列傳》說:“自鄒衍與齊之稷下學者……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乾世主。”
齊王向稷下學者諮詢國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學者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稷下學宮也因此成為一個政治諮詢中心。例如,淳于髡曾用隱語諫威王,使之戒“長夜之飲”,從消極悲觀中振作起來,親理國政,奮發圖強;他又以“微言”說齊相鄒忌,敦促其變法革新。齊宣王與孟子曾多次討論政事,探求統一天下的途徑。王鬥曾直面批評宣王“好馬”、“好狗”、“好酒”,獨不“好士”,直到宣王認錯、改錯為止,“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戰國策·齊策四》)。這些都顯示了稷下學宮的政治功能。稷下學者進言,齊王納言,是稷下學宮作為政治諮詢中心的一大特色。
教育
稷下學宮又具有培養人才,傳播文化知識的性質,被後人稱為“田氏封建政權興辦的大學堂”,“ 齊國的最高學府”,其在教育史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作為教育功能,與後代學校相比,它既有一般學校的特點,又有歷史的獨特性。稷下學宮具有一般學校的性質和活動特點。首先學宮具有規模宏大的校舍條件,“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崇之”(《史記 · 孟子荀卿列傳》),正說明校舍建在交通要道,並且相當宏偉壯觀。其次,有眾多的師生在開展較正規的教學活動。《戰國策》載田駢有“徒百人”,《孟子》記載孟子出行“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稷下最為前輩的學者淳于髡也有“諸弟子三千人”之稱(《太平寰宇記》引《史記》)。宣王時,稷下的師生數量多達“數百千人”。由此可見師生人數之眾。如此師生濟濟一堂,定期舉行教學活動,再次,稷下學宮有較嚴格的規章制度。根據郭沫若的考定:《管子·弟子職》篇當是稷下學宮的學生守則,裡面從飲食起居到衣著服飾,從課堂紀律到課後復習,從尊敬老師到品德修養,都規定得詳細嚴格。從此,可見當年稷下學宮的規章制度也是健全、嚴格的。
學宮具有獨特的教育特點。遊學是其教學方式之一。學生可以自由來稷下尋師求學;老師可以在稷下招生講學,即容許有學與教兩個方面的充分自由。這些遊學方式的施行,就使學士們開闊了眼界,打破了私學界限,思想兼容並包,促進了各種學說的發展和新學說的創立,大大促進了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稷下學宮便成為教育人才的中心。
學術
稷下學者總是針對當時的熱點問題闡述政見。他們學識淵博,長於分析問題,在表述上旁徵博引,窮盡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由於稷下學者學派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有異,而會競長論短,爭論不已。最終促進了稷下學宮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的形成,使稷下成為當時發展學術、繁榮學術的中心。
齊國歷史博物館——稷下學宮的內涵展示之地
齊國歷史博物館——稷下學宮的內涵展示之地
在學術上,稷下學宮以黃老為主具有兼容百家之學,多元思想並立,各家平等共存,學術自由,相互爭鳴,彼此吸收融合等多方面的特點。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薈萃的中心除了官學道家外,還有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五行家、縱橫家、兵家等各種學術流派,都曾活躍在稷下舞台上。稷下學者因政治傾向、地域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差異,各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從而使稷下學宮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在這種形勢下,稷下各家為求得自身的存在與發展,相互間展開論爭,使稷下學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在論爭中,不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論優勢,而且使學者們也認識到各自的理論弱點,促使他們不斷吸收新思想,修正、完善、發展自己的學說。論爭促進了不同學術見解的思想滲透和融合。
因此,郭沫若高度評價說:“這稷下之學的設置,在中國文化史上實在有劃時代的意義……發展到能夠以學術思想為自由研究的對象,這是社會的進步,不用說也就促進了學術思想的進步。”“ 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的一個最高峰的。”(郭沫若《十批評書·稷下黃老學學派的批判》)總之,稷下學宮的創建與發展,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開創了百家爭鳴的一代新風,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學術文化大繁榮的黃金時代的到來;同時,稷下學開啟秦漢文化發展之源,對秦漢以後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產生了深遠影響。
稷下學者取得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僅就稷下學者的著作來看,其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教育、道德倫理、文學藝術以及天文、地理、歷、數、醫、農等多學科的知識。這些著作的問世,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先秦思想理論寶庫,促進了戰國時代思想文化的繁榮,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發展。
宋台州公使庫刻本《荀子》書影(現存日本)
宋台州公使庫刻本《荀子》書影(現存日本)(7張)
性質特點編輯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並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為稷下先生,隨其門徒,被譽為稷下學士。
齊威王即位,為革新政治,選賢任能,廣開言路,進一步擴建了稷下學宮。齊宣王時期,採取了更加開明的政策,“趨士”、“貴士”、“好士”,稷下學宮的規模和成就達到頂峰(濫竽充數這個典故就和齊宣王有關)。齊宣王對稷下學宮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四方遊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 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除了官學黃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稷下學宮達到鼎盛。世稱“ 百家爭鳴 ”。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然而,齊閔王后期,不聽諫言,鄒衍很快離開齊國去了燕國,隨後,齊幾乎為燕將樂毅攻滅。齊襄王時期,齊國重建,雖然努力發展稷下學宮,但是稷下學宮仍然沒有能夠恢復到鼎盛時期的面貌。
至齊襄王的兒子齊王建即位,稷下學宮未能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隨著齊的滅亡而消失。
孟子和稷下編輯
據徐幹《史論·亡國篇》:“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孟軻之徒皆遊於齊。”此處的齊桓公即田齊桓公午。徐乾說齊桓公創立稷下學宮,錢穆認為此說“《中論》以外無言者”,即是孤證。而此說在時間上有矛盾,田齊桓公午在位19年(公元前375年—公元前357年),在此期間,孟子並未遊齊。錢穆也說:“桓公(田午)之卒,孟子作不過三十,謂其已遊齊,亦恐不然”。《風俗通義·窮通篇》說:“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孟子第一次遊齊當在齊威王之時。
徐乾說,稷下學宮創建,孟子即遊於齊。很可能徐幹所說的齊桓公是齊威王之誤。因此,郭沫若在1946年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曾主張徐幹《中論·國篇》中的齊桓公即齊威王是有道理的。孟子初次到稷下學宮是哪一年呢?據范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說,齊威王元年是公元前356年,孟子遊齊不當在此年。司馬遷說:“齊威王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並伐,國人不治”,其後威王才振作起來,重用鄒忌、淳于髡等,“濟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可見齊威王招賢人聚稷下,當在重用鄒忌、淳于髡之後;故定孟子第一次遊齊在齊威王十年,即公元前347年比較合適。這就是說,齊稷下學宮約創建在公元前347年。孟子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此時已43歲,學成之後,以孔子嫡傳自居,聽說齊威王招賢,就想依靠齊威王推行其“仁政”主張。於是由鄒子第一次到齊都臨淄,成為最早的一批稷下先生。
但是,稷下之學主要是黃老哲學,齊威王也主要是崇奉黃老。故孟子在齊並未得到齊威王的重視;孟子與稷下先生淳于髡頗不相得,受其譏諷。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辯論(《孟子·離婁上》),又被齊人議論。孟子說:“我無官守,我無言責,則吾之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孟子·公孫醜下》)可見孟子第一次遊齊的初期在稷下學宮未能獲得重要地位,在齊並不得志。由此也反映出稷下之學並非以儒學為主。但是它又不完全排除儒學。孟子在稷下仍有容身之地,只不過受到一般待遇罷了。
不過,孟子還是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的。比如,他讓大夫諫齊威王,威王不聽,於是辭職。孟子又與匡章交遊,使齊威王改變了認為匡章不孝的看法,後來威王用匡章為將,打敗秦國(公元前335年)。並“兼金一百”以示特殊優惠,但孟子卻以“未有處”而不受(《孟子·公孫醜下》)。此時孟子在稷下學宮雖無顯赫地位,但他在那兒呆的時間並不短。孟子為什麼在三年之喪返齊後又離開稷下學宮呢?從齊宣王時“稷下學士復盛”來看,大概在齊威王后期,因齊威王的複興黃老之學已經極盛,孟子已無落腳之處,此時又聽說宋偃王將行“王政”,故孟子去齊至宋(約在公元前323年)。 [5] 
孟子在齊宣王時第二次到稷下學宮:
孟子在遊歷宋、薛、魯、滕、魏之後,在齊宣王時,再次來到稷下學宮。《鹽鐵論·論儒篇》說:“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千有餘人。”可見孟子在齊宣王復興稷下學時再度遊齊是毫無疑問的。
關於齊宣王時稷下“復盛”在何年的問題,錢穆提出:“《世家》敘此年於宣王十八年,以下宣王十九年而卒,而此事無確年可系,故書於其卒前耳。狄子奇《孟子編年》遂謂'宣王十八年興稷下'大誤。周季《編略》誤亦同。”(《先秦諸子系年·稷下通考》)這裡錢穆雖然提出了問題,但是並沒有解決問題。我認為,齊宣王時稷下“復盛”,就在齊宣王初立之時,與孟子第二次到稷下學宮的時間是一致的。前面已說過,齊威王元年當公元前356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說:“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疆立。”可見威王卒在公元前321年,齊宣王元年為公元前320年。梁寰王繼位於公元前319年,孟子在見梁寰王即位後即由大樑(開封)到齊稷下學宮,正值齊宣王即位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19年。這在《孟子》一書中是顯而易見的。《孟子·盡心上》說:“孟子自範之齊。”範,今山東範縣東南20裡,為從大樑到齊的要道,《孟子·告子下》說孟子“由平陸之齊”。平陸也是由梁到臨淄的必經之地。據閻若璩《釋地續》說:“平陸為今汶山縣”,當是齊的邊邑。
  孟子第二次到稷下之前,名聲早已很大,有“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孟子·滕文公下》)了。因此,他一到稷下學宮就受到齊宣王的尊敬,並為齊卿(《孟子·公孫醜下》),與在齊威王時他初次到稷下所受的冷遇是大不相同了。其地位似乎有所變化,得到了客卿的待遇。故孟子喪母,由齊歸葬於魯才能夠“木若以美然”(《孟子·公孫醜下》,用卿之禮葬母,才會有後喪前喪之說。劉向《新序》說:“齊稷下先生善議政事”。孟子與齊宣王論政,在《孟子》中記載甚多。那時齊宣王雄心勃勃,想稱霸諸侯。故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而孟子卻對他大談其“仁政”的主張(《孟子·離婁下》)。以後多次論政,從各方面談“仁政”,如論“貴戚之卿”和“異性之卿” (《孟子·萬章下》),論君臣關係(《孟子·離婁下》),論“湯放桀,武王伐紂”(《孟子·梁惠王下》),論“尚賢”(同上),論“與民同樂”(同上)。孟子在齊言辭鋒利,有時弄得齊宣王無言答對,以致“王顧左右而言他”(同上)。
  但是齊宣王並不完全採納儒家思想,也不打算實行孟子的“仁政”主張,而是繼續實行尊黃崇老的政策。後來 因燕王噲讓位於子之引起燕國內亂。齊宣王派兵伐燕並取燕,以至於燕人叛。後來兩人關係破裂,孟子便辭去卿位,離開齊國,過宋歸鄒,最後終老於鄒。孟子離齊時間是在公元前312年。除了道家宇宙本原之論,此外,稷下學宮百家爭鳴的內容還很多,如楊朱的力命之辯、名實之辯、道儒墨的天人之辯、義利之辯、王霸之辯、攻伐寢兵之辯等等。 [5] 
歷史地位編輯
從稷下學宮的施行方針及其成果意義來看,稷下學宮完全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學,第一所學術思想自由學科林立的高等學府。
歷史意義編輯
秦朝設有七十員博士官的製度,據說是沿用了齊國稷下學宮的傳統;
稷下學宮地理方位圖
稷下學宮地理方位圖
而且,秦的著名博士叔孫通(為漢朝制訂朝禮,朝禮制定後,劉邦曾經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就號稱“稷下生”。
稷下學宮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員即可以充當政府的智囊團,又著書立說進行學術研究,由於廣收門徒,還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說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學。戰國時期,三晉紛亂,楚則保守落後,秦雖是新興,文化未盛,齊幾乎始終領導文化潮流。而中國自秦以後的各種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從稷下找到源頭。如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儒學,基本上是孟、荀兩派理論的交替使用;再如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一直在中國盛行,並且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此外還有在漢朝早年流行的黃老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曆時中,稷下學宮學術氛圍之濃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豐碩,都是獨一無二的。


淳ㄔㄨㄣˊchún于ㄩˊyú髡ㄎㄨㄣkūn
人名。戰國時齊人,滑稽善辯,常為齊出使各諸侯國,未嘗辱命,齊威王以為諸侯主客。嘗以隱語諷諫威王,罷長夜之飲,改革內政。
-------------------------------------------------
淳于髡[1],戰國時期齊國人[2],政治家,以滑稽多辯聞名。杯盤狼藉、墮珥遺簪、樂極生悲、一鳴驚人等成語與其有關。著有《王度記》[3]《十酒說》[4]等。
人物經歷
淳于髡是齊國的入贅女婿[5]。身高不足七尺,博聞彊記,善於辯論,經常代表齊國出使各國,從未曾受到屈辱[6]。
淳于髡為稷下學派中人,仰慕晏嬰為人,以承意觀色為務。曾經被引見給梁惠王,前兩次因為注意到梁惠王注意力不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發一言。後梁惠王聽聞後再次召見淳于髡,相談三日三夜還不疲倦。梁惠王想封淳于髡為卿相,被淳于髡拒絕。梁惠王於是送給淳于髡「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淳于髡終身不仕魏國 [7]。
當時齊威王不聞政事,沉浸於酒色之中,政事都推給政卿大夫。當時官吏混亂,諸侯各國紛紛入侵,國家存亡危機,可是周圍的官員都不敢勸阻齊威王。淳于髡則比喻道:「齊國有一隻大鳥,在大王的庭院中,三年從來不鳴叫,不知道為什麼它這樣?」齊威王頓時醒悟、並說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8]於是召集各國官員,賞罰分明,並開始出兵征戰。諸侯各國紛紛震驚,歸還入侵齊地[9]。
鄒忌為相,淳于髡向其提出五條建議,得到鄒忌採納[10]。
齊威王八年,楚國發兵進攻齊國。齊王派遣淳于髡出使趙國,請求援兵,送黃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齊王說:「先生認為太少了麼?」淳于髡回答道:「何敢!」王問原因,髡比喻道,看到一個人拿著豬蹄和一杯酒就祭祀祝願到以後五穀豐收,暗諷齊威王想要淳于髡說服趙國出兵援助,但卻不給足夠的籌碼讓淳于髡與趙國談判。於是齊威王增加黃金千斤,白璧十雙,車馬百駟。淳于髡到趙國順利請來十萬精兵,楚國聽聞後當夜就撤兵[11]。
齊威王因此大喜,在後宮擺宴慶賀,召淳于髡並賜酒。齊威王問其能飲多少酒時,淳于髡說:「大王賜酒給我喝的時候,旁邊有執法,後面有御史,我只敢跪伏在地上喝,所以喝不到一斗就醉了;有次父輩的客人親自來我家,我捲起袖子,將手臂束起,長跪著彎腰鞠躬服侍敬酒,我偶爾喝到剩下的殘酒,再向他敬酒祝壽,這樣幾次,喝不到兩斗就醉了;有次很久沒見面的朋友,突然看到了,高興的說些舊事私話,大約喝了五六斗就醉了;有次參加了鄉里民間的聚會,男人與女人們不分性別雜坐一起,按順序敬酒留下,下下六博棋,玩玩投酒壺的遊戲,互相吸引成對,也牽著手不罰酒了,彼此雙眼直視。對方喝醉到連耳環和髮簪都落下了,我偷偷出聲跟著哼歌,喝了八斗,也醉了二到三分。一直到夕陽西下,酒席將散,用同一個酒樽喝酒,大家靠緊而坐,男人女人在同一張席上,鞋子胡亂擺在一起,杯子和盤子像狼窩的雜草。直到屋子裡面的燭火滅了,主人將我留下送走客人,解下了綢緞的短衣,我微微聞到了香味。在這個時候,我的心中最高興,可以喝一石酒。所以有人說酒極生亂,樂極生悲,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什麼事都是一樣。」所以藉機諷諫,自己飲酒量根據場合可多可少,一旦周遭環境放縱,人的行為也會脫序,故而飲酒量大增,從一斗變成一石(十斗為一石),甚至沒有極限值。齊威王聽信此言,並從此罷長夜之飲[12]。
淳于髡曾出使楚國進獻天鵝,但出都門後天鵝飛去。淳于髡拿著空鳥籠對楚王說:「我經過河邊,不忍心天鵝口渴,於是放天鵝出籠喝水,不料天鵝飛走了。我本想自殺,但怕他人議論楚王重鳥輕人;我想逃跑,但又擔心這會破壞兩國關係。因此,我特地前來請罪。」楚王說:「好啊!齊國竟有這樣的信義之人。」賞賜比天鵝沒飛走時多出一倍[13]。
據《呂氏春秋》記載,齊王曾想讓淳于髡擔任太子傅,淳于髡以不肖推辭。[14]。
淳于髡曾經詢問孟軻:「男女授受不親,是禮嗎?」孟軻答道「是禮。」淳于髡接著問道:「那麼嫂子溺水是否該援救呢?」孟軻認為當救,「男女授受不親」,是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是權。淳于髡進一步追問道:「如今天下人溺水了,你為何不救呢?」孟軻回答道:「天下人溺應該用『道』去援救,嫂子溺水了應該用手去援救。難道你想用手援救天下嗎?」[15]
孟軻離開齊國,淳于髡責問道:「你身居三卿之位,沒有盡到責任就走了,仁人難道是這樣的嗎?」孟子舉出伯夷、伊尹和柳下惠的例子,表明進退久速,君子不必相同。淳于髡舉出魯國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時國力仍然日益削弱的例子,認為賢人沒用。而孟子認為虞國不任用百里奚而滅亡,秦國任用百里奚而興盛,有賢人而不重用將會滅亡,僅僅削弱何足道。淳于髡認為王豹,綿駒,華周、杞梁之妻等均為任職,但都對周圍人產生影響,賢人定會有功。孟子最後以孔子自比,認為「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16]
淳于髡有次一天向齊宣王引見了七人,齊宣王問道:「人才難道不是很難得的嗎?你怎麼能能夠一天引見七人給我呢?」淳于髡回答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淳于髡是賢人,王通過我求取賢人,就像從河中取水從燧石中取火一樣,我還有人要引見,何止七人啊!」[17]
---------------------------
一鳴驚人
【故事】
春秋時期,齊威王就曾做了一件「一鳴驚人」的事。
  本來,齊威王仗著齊國國力強盛,一天到晚飲酒作樂,把國家大事統統拋在腦後。很多官員有樣學樣, 也是只拿薪水不做事。可以想像得到,幾年下來,朝政荒亂,齊國也就越來越衰弱了。其他國家當然不會放 過這個大好的機會,不斷地出兵攻打齊國,奪去了不少城池和土地。
  有幾個大臣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想要勸諫齊威王,卻又說不出口。原來,齊威王是個喜怒無常的人, 如果稍有一句不中聽的話,官做不成也就算了,搞不好連性命都不保。
  正在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有個叫做淳于髡的人,既不怕丟官,也不怕犧牲性命,勇敢地站出 來向齊威王勸諫。
    淳于髡長得很矮小,但是足智多謀、能說善道,為人非常風趣。他知道齊威王喜歡聽一些拐彎抹角、近似謎 語之類的話,就編了一件事情,裝作很認真的樣子,跑去對齊威王說:  「大王,您是一個非常聰明而且有見識的人,我有一件事情不明白,想要請教您。」齊威王一下子來了興趣,連忙問道:「到底是什麼事啊?」 淳于髡說:「我國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大王的宮廷裡,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是牠不飛也不叫,不知道是為什 麼?」
  齊威王明白淳于髡所說的大鳥就是在指他,說他為什麼成天待在皇宮,不理朝政。於是齊威王挺直身 子,笑著說:「這個我知道。那大鳥不是不飛,而是不高興飛。如果牠展翅飛翔,一下子就可以沖破青天, 直上雲霄。那大鳥也不是不鳴,如果要鳴,一定一鳴驚人。」
  淳于髡知道齊威王明白他的意思,便笑著說:「大王的指教十分英明,如今很多朝臣都在等待著大鳥飛 翔和鳴叫啊!」
  齊威王是個聰明人,從此,他果然力圖振作,整頓朝政,然後出兵還擊侵犯齊國的敵人。各國對於齊國 來勢洶洶,都大為震驚,紛紛將侵佔的土地還給齊國。從此,齊國的國力更加強盛了。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注釋】比喻平凡無奇的人,一下子做出驚人的表現。
【例句】平時看他表現平平,沒想到這次比賽卻「一鳴驚人」得了冠軍。
----------------------------------------
歷史故事——能言善辯的淳于髡
2018-04-25 09:29 齊國
淳于髡(kun)(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戰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淳于髡出身卑賤,其貌不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髡”是先秦時的一種刑法,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的懲罰。淳于髡以此為名,可見他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贅婿”則源自於春秋時齊國的風俗。當時齊國風俗認為,家中的長女不能出嫁,要在家裡主持祭祀,否則不利於家運。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長女,被稱作“巫兒”,巫兒要結婚,只好招婿入門,於是就有了“贅婿”。這種風俗在齊地由來已久,一直到漢代還很流行。如果不是經濟貧困,無力娶妻,一般人是不會入贅的。淳于髡身為贅婿,更可以確定他是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了
淳于髡在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辯”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尤其喜歡在與人辯論時運用“隱語”。淳于髡的所謂“隱語”,就是富於哲理的諷喻他在與人辯論和向國君進諫時,經常用諷喻表明自己立場,言辭詼諧、含義深刻,往往令人心悅誠服、點頭稱是。因此,司馬遷把他的事蹟寫入了《滑稽列傳》之中。
公元前357年,齊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威王繼位。當時,田齊正式取代姜齊已經近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齊國尚未從姜齊末年的內亂中恢復過來,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條件也不成熟,各路諸侯趁機攻伐田齊新興政權。因此,齊國的國力一直比較弱。其時,齊國內政紛亂,軍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剛繼位的齊威王卻不理國政,沉湎女樂,一時間,“諸侯並侵,國人不治”(《田完世家》),國內形勢日漸嚴峻。然而,群臣卻不了解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進言勸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淳于髡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隱語”諷諫齊王。
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淳于髡的諷諫收到了奇效,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他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整頓了內政,並整肅軍威準備迎戰諸侯。各諸侯國都很震驚,紛紛歸還了侵占齊國的土地。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國順利歸來,齊威王很高興,在后宮辦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問:“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還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後邊,我心懷恐懼,不過一斗已經醉了。如果家裡來了貴客,我小心地在旁邊陪酒,不時起身舉杯祝他們長壽,那麼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見,互訴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鬥。如果是鄉里間的盛會,男女雜坐,無拘無束,席間還有六博、投壺等娛樂項目,我心中高興,大概喝到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們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個時刻,我心裡最歡快,能喝一石。”
最後,淳于髡點明了說這番話的用意:“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滑稽列傳》)意思是說,享樂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一味地追求享樂,就會走到邪路上去。以此來諷諫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極之而衰”的道理。齊威王聽從淳于髡的勸告,自此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將更多的精力用到處理朝政上。他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在不長的時間裡,使府庫充實,國力強盛,齊國大治,最終開創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淳于髡也被委任為“諸侯主客”,專司禮儀,接待來賓。
淳于髡運用“隱語”向齊王進諫和與別人進行辯論的記載在史籍中還有很多。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藉喻諷諫,參與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觀點,是稷下之學中寶貴的思想財富。
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並特意帶去一隻鵠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鵠就飛了。淳于髡托著空鳥籠,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向大王獻鵠,我從水上經過,不忍心鳥兒飢渴,就放它出來喝水,誰知它竟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頸而死,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致使士人自殺。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可這是欺騙大王,我不願做。想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所以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責罰。”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鵠的飢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 “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楚王說:“好,齊王有像這樣講究忠信的人!”用厚禮賞賜淳于髡,(所賜的)財物比有天鵝奉獻還加一倍。
齊宣王即位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裡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窪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見《戰國策~齊策》。後用“物以類聚”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而且多指壞人之間臭味相投,互相勾結在一起。
淳于髡得享高壽,他死時,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足見其門徒眾多、德高望重
---------------------
淳于髡問孟子,你老婆掉進水裡我救還是不救?
2017-09-03 由 太史台 發表于文化
文/陶不白
太史公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述了三個人物的傳奇故事。其中最知名的當屬淳于髡。淳于髡不僅滑稽(搞笑),並且非常有才。他的滑稽不是單純地博人一笑,而往往具有深刻的內涵。直白來說,他是用滑稽的方式闡述一些經世致用的道理。
淳于髡是齊國人,主要活動在齊威王田因齊時期。田因齊的老爸田午,創建了稷下學宮,淳于髡即是最早一批入駐稷下學宮的先生淳于髡的主要才學,在於他博聞強識而又風趣幽默。雖然他不如申不害、孟子等等稷下學宮的先生擁有自己專屬的學說,但他為齊國建立的功勞卻著實不少、不小。即便貴為儒家亞聖的孟子,也沒法與他相比。
稷下學宮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機構?筆者在上一期文章《戰國爭霸:世界上最強的智囊團,齊國稷下學宮》中已經做了比較詳細的交代。所謂文人相輕,一幫百家宗師聚集在一起,基本上都是一個瞧不上一個,動不動就吵架(辯論)。而表面上還得裝作一副互相尊敬的模樣。淳于髡和孟子之間就曾吵過兩次架,每次都以孟子的失敗而告終。
孟子
最著名的一次吵架,發生在孟子第一次遊說齊國時期。吵架的焦點首先是禮制,隨後淳于髡立馬將焦點拔高到平定天下、拯救萬民的高度。猛然的拔高,使得孟子措手不及,只能以一個反問倉惶結束戰鬥。這一次吵架的過程以及內容,記載在《孟子·離婁篇》第十七章。全文非常簡短,附錄如下。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翻譯。
淳于髡問:男女授受不親(非正當關係的男女之間遞接東西時手不能碰到。引申為非正當關係男女之間不能過分親密接觸,包括言語和舉止),是禮制的規定吧?
孟子回答:是禮制的規定。
淳于髡問:假設嫂夫人掉進水裡,我能用手拉嫂夫人上來嗎?
孟子回答:嫂子掉進水裡,不拉她上來的人簡直就是財狼!男女授受不親,是正常禮制的規定;嫂子掉進水裡,拉她上來則是權宜變通的辦法。
淳于髡問:現在天下掉進了水深火熱之中,先生卻不去救援,這是為什麼?
孟子回答:天下掉進水深火熱之中得用道去救援,嫂子掉進水裡要用手去拉她。難道先生想用手把天下人一個一個拉上岸嗎?
淳于髡與孟子吵的這一架,不論是看熱鬧的人看來,還是儒家的徒子徒孫看來,都非常精彩。而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也非常精彩。因為它戳中了一個梗。淳于髡提的第一個問題和我們經常被問到的「老媽和老婆同時掉進水裡先救誰」這個問題有些相似。
看熱鬧的人和今天的我們覺得精彩,正常!儒家的徒子徒孫也認為精彩(所以他們把這次吵架的內容如此完整的記述在《孟子》這部書上),不正常!雖然從辯論的角度來看,孟子最後勝出。孟子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雄辯的人。而儒家的徒子徒孫給出孟子勝出的理由是:孟子最後一個反問狠狠地挖苦了淳于髡一把。然而從實際的效果來看,孟子卻輸得一塌糊塗。
淳于髡好隱語,莊周好比喻。兩人差不多是一個類型,都喜歡用另外的事物來分析當前的情況,並給出應對之策。淳于髡最後問: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這一問問得非常結實!按照筆者的理解,淳于髡言下之意乃是:孟先生啊,甭談什麼仁政無敵了。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啊!還是老老實實去干點能幹的事情吧!
淳于髡之所以如此問孟子,是因為從某種角度來看,孟子和蘇秦、張儀一樣,也是一個縱橫策士。孟子跑到齊國去,為的就是向齊威王田因齊推銷他的仁政無敵思想。在孟子看來,要治國平天下,非仁政莫屬。然而孟子最終失敗了!田因齊迎來送往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對孟子也非常尊敬,但卻始終沒有、也不敢採納孟子的思想。
蘇秦
所謂的仁政,僅僅「民貴君輕」這一條就能要不管是田因齊還是嬴渠梁的老命。雖然聽上去非常有道理,卻不合時宜。所以不管是孔老夫子還是孟老夫子,從縱橫策士的角度去看,他們都是失敗的。最終,孟子發現自討沒趣要離開齊國時,田因齊決定打發孟子一百金,把送往的工作也做到位。孟子當然沒有拿,他是大師,他不要面子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pq596lz.html
-----------------------------
小成語大文化——《一鳴驚人》話淳于髡之滑稽之首
2017-02-27 由 附庸風雅之後 發表于歷史
儘管尚未被仰視,卻一直在發光。
這裡指的就是人人都會說的成語。那些豐富多彩的成語故事、只濃縮在短短的四個字里,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知識和道理,成語是漢民族智慧的結晶,放眼世界,哪裡還有有其他的語言文化能與之相比呢,我堅持認為成語也是中國的國粹。
在當今的社會,不少外國人迫切希望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語言文字,而成語故事就向他們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令他們在輕鬆的欣賞之餘,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我們應該使成語文化代代相傳,以更高的姿態享譽世界。
你也許知道很多成語的意思,但有可能不知道它的出處,以及更多深層次的東西,這些由我來給大家講解。
今天講的成語叫《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一下子做出了驚人之舉,這個成語出自《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不到三十歲就繼承了王位,但一連三年,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把國家整治的亂七八糟。
此時韓、趙、魏等諸侯國見有機可乘,便紛紛出兵,向齊國發動戰爭,侵吞了很多齊國的土地。但齊威王仍然漫不經心,大臣們雖然很著急,卻沒有一個人敢當面去向威王勸諫。
這時候,淳于髡是齊國的大夫,他是個善於說隱語的辯士,它知道齊威王愛聽隱語,就進宮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隻大鳥,棲息在大王的王宮裡已經三年了,可是它從來沒有飛過一次,也沒有叫過一聲,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知道淳于髡是用大鳥來暗喻自己,笑了笑說:「這可不是一隻平凡的鳥呀!它不飛就罷了,一旦飛起來,就會直衝雲霄;它不叫也就算了,一旦大叫一聲,天下的人都會大吃一驚。」
從此以後,齊威王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他不在沉迷酒色,勤勤懇懇地治理國家。他召見了全國72個縣的長官,對有功的給予獎勵,對無能的給予處罰。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生產,整頓軍隊,沒過多久,便把齊國治理得國富民強。
接著,齊威王又出兵討伐魏國,使得魏國歸還了從前侵占的土地,其他諸侯國聽到這個消息,都主動的把從前侵占的土地歸還給齊國。在齊威王執政的三十餘年中,齊國一直都是一個強國。
以上是《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裡面的淳于髡還有其他幾個故事。
有一年楚國派遣大軍侵犯齊國邊境。齊威王派淳于髡到趙國請救兵,讓他攜帶黃金百斤,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系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齊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嗎?」淳于髡說:「怎麼敢嫌少呢?」齊王說:「那你笑什麼?」淳于髡說:「我再笑其他的事,今天我看見路旁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隻豬蹄,一杯酒,禱告說:『讓我收穫的穀物盛滿篝籠,莊稼裝滿車輛,五穀茂盛豐熟,米糧堆積糧倉。』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很多,所以笑他。」於是齊威王就把禮品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雙,馬車百輛。淳于髡辭別動身,成功的說服了趙王。趙王撥給他十萬精兵,一千輛裹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撤兵。
齊威王喜歡徹夜歡飲,有一次在後宮設置酒肴,召見淳于髡,問他說:「先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講給我聽聽嗎?」淳于髡說:「大王當面賜酒給我,我心驚膽戰,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如果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屢次舉杯敬酒應酬,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間互訴衷情,大概喝五六斗就醉了。至於鄉里之間的聚會,沒有時間的限制,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斗酒。天黑了,酒也快完了,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綾羅短襖的衣襟已經解開,略略聞到一陣香味,這時我心裡最為高興,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生悲痛之事。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這番話是說,無論什麼事情不可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就會衰敗。」淳于髡以此來委婉地勸說齊威王。齊威王說:「好。」 於是,威王就停止了徹夜歡飲之事,並任用淳于髡為接待諸侯賓客的賓禮官。
淳于髡[kūn],齊國人,出身卑賤,其貌不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贅婿」也就是上門女婿,」「髡」是先秦時的一種刑法,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的懲罰。淳于髡以此為名,可見他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但他博聞強記,滑稽多辯,司馬遷做史記滑稽(gǔjī)列傳,淳于髡為之首,贊曰:「不流世俗,不爭勢利,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這裡的滑稽(gǔjī)是能言善道,機警善變的意思。司馬遷做此傳記,記錄一些能用巧言善辯為國家及社會做出一些善事的人。司馬遷最後評價「淳于髡:「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因而橫行天下。」
寫在附庸風雅之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oyo9jgp.html
-----------------------
淳于髡獻鵠主要講述什麼故事?
2016/07/27 來源:歷史趣聞
[導讀]淳于髡諫君王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出身卑微身材矮小,但是淳于髡聰敏過人尤其是在口才上。他經常用故事寓言來勸阻齊國的君王,使得齊國君王改變策略方針,最後成功的變成了
淳于髡諫君王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出身卑微身材矮小,但是淳于髡聰敏過人尤其是在口才上。他經常用故事寓言來勸阻齊國的君王,使得齊國君王改變策略方針,最後成功的變成了一個治理國家勤政愛民的君主。淳于髡諫君王中有一段齊國出兵討伐魏國淳于髡勸諫的對話,生動的說明了淳于髡能說會道的巨大作用。
齊威王雕塑
齊威王想出兵攻打魏國,但是當時的局勢對齊國並不利。淳于髡諫君王時,他說有一個跑得最快的獵狗和一個天下最聰明的兔子,獵狗追逐這隻狡猾的兔子,從山上繞了三圈也沒追到,又跑過山頭跑下山嶺,追了五次卻沒能抓到兔子。兔子被獵狗追趕不停的在前面跑,最後竟然累死在田地里,獵狗在後面不停的追兔子,也倒在了田地上。這時候田裡有一個農民看到了兔子和獵狗,輕鬆的就抓到了他們。齊國和魏國也是如此,長期對戰,使得兩國的士兵都疲憊不堪,如果這個時候秦國和楚國攻打過來,恐怕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齊國君王聽了這個故事後,意識到了事情的可怕後果,急忙收回了軍隊,並且讓士兵和子民都好好的休養。
淳于髡諫君王的故事體現了一個善於言辭的臣子能夠聰明的讓君王聽進道理而且改正。我們也應該學習這個方法,當我們言語談論的時候也要學會婉轉的表達使得對方能夠聽從並且明白真正的厲害關係,從而達到有效的勸諫。
淳于髡獻鵠
淳于髡獻鵠是戰國時期流傳的一個典故,主要敘述了一個使臣靈活運用誠信說服君王完成出使任務的故事。淳于髡獻鵠篇幅不長,蘊含的意義卻發人深思,生動的展示了主人公的能言巧辯讓人不得不佩服。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獻鵠主要內容如下:戰國時期的齊國的君王命令淳于髡把天鵝這樣的稀有鳥禽送到楚國君王面前以此來表達齊國想要和楚國交好的誠意。淳于髡帶著天鵝出行,走在路上就把天鵝放了,留著一個空籠子來到楚國國君面前。淳于髡對楚國君王解釋道,齊王派我把天鵝送國來給你,我到了河邊擔心天鵝口渴想放出天鵝去喝水,誰知道天鵝就飛走了。我想用到自盡又擔心別人說楚國因為一隻鳥的緣故傷害使臣。類似天鵝的鳥很多,我想重新買一隻獻給你,又擔心這樣做沒有誠意欺騙了你。我害怕想逃到別的國家去又擔心齊國楚國因此有誤會。我只能到你這來請罪,願意接受你的責罰。楚王聽了這番言論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讚賞齊國能夠有這樣講究誠信的人,因此賞賜了許多的禮物給他,比起他真正獻天鵝給楚國君王的所能得到的賞賜還有多上一倍。
淳于髡獻鵠揭示了一個道理,說話做事應該學會動腦筋,融會貫通,而不是呆板聽令,一個人能用話語打動對方才是真正關鍵。任何發生的事情只要學會合理的解釋反而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
淳于髡傳
淳于髡是齊國的上門女婿,這篇古文主要講述了一個口才好的人是如何通過委婉的表達把道理傳達給君王,並且成功的讓君主聽而改正的故事。淳于髡傳摘自司馬遷寫的史記里的一篇故事。司馬遷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成功勸阻君王可以借鑑這樣的巧妙方法。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傳全篇主要講述了淳于髡對齊威王勸阻的三段對話。先交代了下淳于髡是齊國入贅的女婿,身材雖然矮小卻很善於言辭很少受到羞辱。然後敘述淳于髡在齊王沉迷尋歡作樂中致使諸侯國侵犯的時候用大鳥的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來勸阻齊王。淳于髡問齊王為什麼一隻鳥停留在宮廷三年都不飛翔也不鳴叫,齊王回答這樣的大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使得齊王自己醒悟應該開始勵精圖治做出一番事業。第二段是淳于髡出使趙國尋求救兵,向齊王講述農夫以非常少的禮物祈求非常多的東西的故事點醒齊王應該加重求救趙國的禮物,齊王加重了給趙國的禮物表達求助的真誠,最後成功打動了趙國。第三段是求趙國援兵成功,解除齊國危難後齊王準備賞賜淳于髡喝酒問酒量的時候,淳于髡用喝酒酒量在不同情況完全不同,描述酒量不同的具體場景來勸諫齊王勿縱情娛樂的對話。
淳于髡傳整篇,首尾呼應,段落之間也是承上啟下,銜接流暢。淳于髡的對話深刻而形象,揭示了委婉表達的說話之道的重要性。
淳于髡讀音
淳于髡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人名,他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材不高,出身卑微,但是卻以善於辭令出名。歷史上記載了很多他勸阻齊王的談話,談話內容多為隱喻故事,顯示出了淳于髡的聰明睿智。這裡具體講述淳于髡讀音。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讀音先看淳于的讀音。淳字有兩個讀音,和純同音的時候,淳表示樸實的意思,另通醇,表示酒的味道醇厚。淳還有一個讀音和諄讀音一樣就是尊重的尊多一個翹舌或是準備的準的第一聲,讀這個音的時候淳表示動詞澆灌。淳于作為姓氏的讀音發音為純於。淳于這個姓氏起源於地方名,古時候姜姓的後人遷移到淳于城設立了淳于國,姜姓後代就以淳于為姓氏,形成了淳于氏。後來唐代有一個皇帝叫李純,為了避諱這個純字,淳于氏去除了淳叫于氏,但是過了這個朝代,于氏後代又恢復了祖姓,複姓淳于。淳于髡名字中的淳于就是複姓氏。
淳于髡讀音中的髡,只有一種讀音和坤讀音一樣。髡,字形上面為和毛髮有關的髟,下面為兀,意思是剃去頭髮。髡有三個意思,動詞指剃去頭髮,古代多指剃頭髮的刑罰;名詞指和尚,由剃頭髮當和尚引申出來;還有一個意思是動詞修建樹枝,這個由本義引申出來的。
淳于髡讀音為純於坤。這個屬於古代人名,通過對字義的解析了解了字的讀音。看上去三個字比較冷僻但是解析完發現淳于髡還是很好發音的。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GQjey.html
--------------------------
我飲一斗也醉,一石也醉”淳于髡以酒諫言君主來源:東方頭條│ 責任編輯:天天│ 發佈時間:2017-03-25 11:39:12
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后宮陳設酒肴,召請淳于髡飲酒。問他說:“先生能夠飲多少酒才醉?”答道:“我飲一斗也醉,一石也醉。”
威王說:“先生飲一斗就醉了,怎麼能飲一石呢?你能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
淳于髡說:“當著大王之面賞酒給我喝,執法的官吏站在旁邊,記事的御史站在背後,我非常害怕地低頭伏地飲酒,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如果父親有貴客來家,我捲起衣袖,曲著身子,捧著酒杯,在席前侍奉酒飯;客人時常把喝剩的酒賞給我,屢次端著酒杯敬酒,喝不到二斗就醉了。如果老朋友很久不曾見面,忽然間見到了,高高興興地講一些過去的事情,說一些私人的情話,大約喝上五六鬥就醉了。
若是鄉里間聚會,男女雜坐,巡行酌酒勸飲,久久流連不去,又作六博、投壺的遊戲,配對比賽。握手不受罰,眉目傳情不禁止。面前有墜下的耳環,背後有失落的簪子。我內心很喜歡這情調,大約喝上八斗酒只醉二三分。飲酒到日暮天晚的時候,一部分的客人已經離席而去。於是男女會在一起,促膝而坐,鞋子混雜在一塊,杯盤零亂不堪。
堂上的燈燭滅了,主人留下我而把客人送走。女人的羅襦衣襟已經解開,隱約能聞到香氣。這時我心中最快樂,能喝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太多就容易發生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感到悲哀。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
這也就是說一切的事情都不可過分,過分了就要衰敗。”用這些話來諷諫齊威王。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於是就停止了徹夜飲酒的事情,用淳于髡來主管諸侯國間外交的事務。齊王宗室擺酒席宴客,淳于髡常在一旁作陪。在淳于髡以後一百多年,楚國有優孟。
----------------------------------------------
《淳于髡》原文和翻譯
史記
原文: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譯文: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位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謎語,徹夜陶醉於酒宴,不理政事,將國事委託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勸諫說:“國中有大鳥,落在大王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猜這是什麼鳥?”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縣長官來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三十六年。這些話都記載在《田完世家》裡。
  齊威王八年(前371),楚國派大軍侵齊,齊王派淳于髡出使趙國求援,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系帽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否嫌禮太少?”淳于髡說:“怎敢嫌少!”威王說:“那你笑,難道有什麼說辭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邊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卻祈禱說:'高地上收穫的穀物盛滿篝籠,低田裡收穫的莊稼裝滿車輛;五穀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於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壁十對、駟馬車百輛。淳于髡告辭,立刻出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万精兵,一千輛包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
-------------------------------------
淳于髡委婉進諫 激勵齊王
【新唐人2016年8月31日訊】據《史记 . 滑稽列传》記載,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
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
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齊王似乎明白了什麼,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激發將士出擊。諸侯們都感到震驚,紛紛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由此長達三十六年不衰。這些事情都記載在《田完世家》裡
---------------------------------------
《孟子荀卿列傳》
電子圖書館
6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孟子荀卿... :    
自騶衍與齊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豈可勝道哉!
7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孟子荀卿... :    
淳于髡,齊人也。博聞彊記,學無所主。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為務。客有見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獨坐而再見之,終無言也。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王志在驅逐;後復見王,王志在音聲:吾是以默然。」客具以報王,王大駭,曰:「嗟乎,淳于先生誠聖人也!前淳于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後先生之來,人有獻謳者,未及試,亦會先生來。寡人雖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後淳于髡見,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終身不仕。
10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孟子荀卿... :    
於是齊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也。
11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孟子荀卿... :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滑稽列傳》
電子圖書館
2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相關討論    滑稽列傳: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3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滑稽列傳: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12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滑稽列傳: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優孟搖頭而歌,負薪者以封。優旃臨檻疾呼,陛楯得以半更。豈不亦偉哉!
21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滑稽列傳:    
昔者,齊王使淳于髡獻鵠於楚。出邑門,道飛其鵠,徒揭空籠,造詐成辭,往見楚王曰:「齊王使臣來獻鵠,過於水上,不忍鵠之渴,出而飲之,去我飛亡。吾欲刺腹絞頸而死。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鵠,毛物,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賜之,財倍鵠在也。
-----------------------------------------------------
﹝淳于髡﹞
人名。戰國時齊人,滑稽善辯,常為齊出使各諸侯國,未嘗辱命,齊威王以為諸侯主客。嘗以隱語諷諫威王,罷長夜之飲,改革內政。《史記‧滑稽傳‧淳于髡傳》是一篇很有智慧且富哲理的好文章,看看書中主角人物「淳于髡」如何地運用所謂「隱語」的智慧,以富於哲理的諷喻與人辯論和向國君進諫,含義深遠無窮,尤善於正言若反之喻,思維敏捷,令人心悅誠服。本篇迥異於那些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或者聲名顯赫的偉人精英,大人物或許有大的情懷、大的豐功偉業可以歌頌,然而太史公卻敢於拈出閭巷之人,三教九流之徒,不僅善於發掘這些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而且為他們立傳將他們寫入正史。我們有幸認識與帝王將相處於同一時代背景下的各色人物,領略他們的智慧和風采。筆者特別將其譯義與注釋,供有心研究者參考。
【原文】《史記‧滑稽傳‧淳于髡傳》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月巹】,待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譯文】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只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裏,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訝。」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達三十六年。這些話全記載在《田完世家》裏。
齊威王八年(前三七一年),楚國派遣大軍侵犯齊境。齊王派淳于髡出使趙國請求救兵,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繫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麼?」淳于髡說:「怎麼敢嫌少!」威王說:「那你笑,難道有什麼說辭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祈禱說:『高地上收穫的穀物盛滿篝籠,低田裏收穫的莊稼裝滿車輛;五穀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於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馬車百輛。淳于髡告辭起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萬精兵、一千輛裹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後宮設置酒肴,召見淳于髡,賜他酒喝。問他說:「先生能夠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酒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淳于髡說:「大王當面賞酒給我,執法官站在旁邊,御史站在背後,我心驚膽戰,低頭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我用繩束緊了袖套,躬著身子小跪,奉酒禮敬長者,長者不時賞我殘酒,屢次舉杯敬酒應酬,喝不到兩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間交遊,好久不曾見面,忽然間相見了,高興地講述以往情事,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斗就醉了。至於鄉里之間的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沒有時間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遊戲,呼朋喚友,相邀成對,握手言歡不受處罰,眉目傳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環,背後有丟掉的髮簪,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過兩三分醉意而已。
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餘的酒並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一起,杯盤雜亂不堪,堂屋裏的蠟燭已經熄滅,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時我心裏最為高興,就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這番話是說,無論什麼事情不可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就會衰敗。淳于髡以此來婉轉地勸說齊威王。威王說:「好。」於是,威王就停止了徹夜歡飲之事,並任用淳于髡為接待諸侯賓客的賓禮官。齊王宗室設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淳于髡生平】
淳于髡出身卑賤,其貌不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髡,是先秦時的一種刑法,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的懲罰。淳于髡以此為名,可見他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贅婿」則源自于春秋時齊國的風俗。當時齊國風俗認為,家中的長女不能出嫁,要在家裏主持祭祀,否則不利於家運。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長女,被稱作「巫兒」,巫兒要結婚,只好招婿入門,於是就有了「贅婿」。這種風俗在齊地由來已久,一直到漢代還很流行。如果不是經濟貧困,無力娶妻,一般人是不會入贅的。淳于髡身為贅婿,更可以確定他是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了。
儘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卻得到了齊國幾代君主的尊寵和器重。淳于髡在齊桓公田午創辦稷下學宮時已經是稷下先生。齊威王剛繼位時,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進諫,使齊威王幡然悔悟,厲行改革,齊國由是大治。他也被齊威王立為「上卿」,多次代表齊王出使諸侯,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淳于髡由賤而貴,固然和齊國長期奉行「舉賢尚功」的統治政策有關,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幹。
齊宣王即位之初,貪於酒色而不重視人才。當時魏國的梁惠王在各國用重金厚禮招納賢士,知名的學者鄒衍、淳于髡、孟子等人都到了魏國。淳于髡剛到了魏國時,在梁惠王的兩次接見中都一言不發。事後,梁惠王十分不解,有人對他說,淳于髡善於「承意觀色」,之所以在接見時沉默不語,是因為發現惠王心神不定,一直在思考駕車打獵、音樂娛樂之類的事情。惠王聽後,十分驚訝,坦然承認第一次接見時,恰好有人獻上了一匹好馬,第二次時,又有人進獻舞伎,所以自己兩次都心不在焉。惠王感歎淳于髡「誠聖人也」,再次接見了淳于髡,兩人一連交談了三天三夜而毫無倦意。梁惠王對淳于髡的才學十分佩服,想任他為卿相,淳于髡推辭不就。在魏國期間,雖然魏王對他禮遇優厚,但他不為所動,一直沒有出仕做官。
後來,淳于髡離開魏國返回齊國。他認識到齊宣王喜好聲色、貪於安逸而不重視人才,不利於齊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便通過借古喻今,大膽地向齊宣王進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學宮,廣納賢才。開始,宣王表示自己並非不好士,而是國中無士,以此來搪塞淳于髡。淳于髡一天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人,在淳于髡等人的勸諫督促下,齊宣王終於悟出「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繼承齊國先祖禮賢下士的優良傳統,重新營造稷下學宮,以優厚的待遇招納人才,齊國國勢復盛,稷下學宮也再度繁榮了起來。
淳于髡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才能,成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鄒忌拜相時,他率稷下先生七十餘人向其問難,使得鄒忌重視禮法、厲行改革;他與孟子進行過數次精彩的論辯;荀子到稷下遊學時,淳于髡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經是稷下學宮中元老級的人物,荀子經常向他請教,其「隆禮重法」的主張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響。淳于髡還做過齊太子的老師。《呂氏春秋•壅塞》記載:「齊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當此大任也,王不若擇國之長者而使之。』齊王曰:『子無辭也。』」由此可見齊國國君對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淳于髡在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辯」。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尤其喜歡在與人辯論時運用「隱語」。淳于髡的所謂「隱語」,就是富於哲理的諷喻。他在與人辯論和向國君進諫時,經常用諷喻表明自己立場,言辭詼諧、含義深刻,往往令人心悅誠服、點頭稱是。因此,司馬遷把他的事蹟寫入了《滑稽列傳》之中。
齊康公十九年〈前三八六年〉,齊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威王繼位。當時,田齊正式取代姜齊已經近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齊國尚未從姜齊末年的內亂中恢復過來,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條件也不成熟,各路諸侯趁機攻伐田齊新興政權。因此,齊國的國力一直比較弱。其時,齊國內政紛亂,軍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剛繼位的齊威王卻不理國政,沉湎女樂,一時間,「諸侯並侵,國人不治」,國內形勢日漸嚴峻。然而,群臣卻不瞭解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進言勸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淳于髡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隱語」諷諫齊王。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淳于髡的諷諫收到了奇效,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他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整頓了內政,並整肅軍威準備迎戰諸侯。各諸侯國都很震驚,紛紛歸還了侵佔齊國的土地。齊威王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不計出身、招納人才,從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見,就可以看出他對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齊人鄒忌以琴作喻向齊王進諫,三個月後便被任命為相,推行改革。當時,稷下先生們對鄒忌的才能有所懷疑,公推淳于髡向鄒忌問難。淳于髡自如的運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改革中應該注意的五個問題,而鄒忌也均心領神會、一一應答,贏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們的信任。通過這次交談,淳于髡認為鄒忌才能卓越、對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勝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鄒忌果然被封在下邳,號成侯,印證了淳于髡的看法。淳于髡諷諫威王之後,得到重用,從不治而議論的「上大夫」逐漸成為代表國君出使諸侯的外交官員。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國順利歸來,齊威王很高興,在後宮辦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問:「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還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後邊,我心懷恐懼,不過一斗已經醉了。
如果家裏來了貴客,我小心地在旁邊陪酒,不時起身舉杯祝他們長壽,那麼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見,互訴衷情,大概可以喝到五六斗。如果是鄉里間的盛會,男女雜坐,無拘無束,席間還有六博、投壺等娛樂項目,我心中高興,大概喝到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們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個時刻,我心裏最歡快,能喝一石。」最後,淳于髡點明了說這番話的用意:「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意思是說,享樂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一味地追求享樂,就會走到邪路上去。以此來諷諫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極之而衰」的道理。齊威王聽從淳于髡的勸告,自此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將更多的精力用到處理朝政上。他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在不長的時間裏,使府庫充實,國力強盛,齊國大治,最終開創了「復霸」的局面,取代魏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淳于髡也被委任為「諸侯主客」,專司禮儀,接待來賓。
淳于髡運用「隱語」向齊王進諫和與別人進行辯論的記載在史籍中還有很多。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借喻諷諫,參與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觀點,是稷下之學中寶貴的思想財富。淳于髡還是齊國歷史上傑出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國,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展現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齊威王八年〈前三九四年〉,楚國發兵大舉進攻齊國。威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帶上贈送的禮品黃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繫帽子的帶子都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所帶的禮品少嗎?」淳于髡說:「怎麼敢呢?」威王說:「那是為什麼呢?」淳於髡說:「剛才臣子從東方來,看見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靈祈福消災,拿著一隻豬蹄,一盂酒,禱告說:『易旱的高地糧食裝滿籠,易澇的低窪田糧食裝滿車,五穀茂盛豐收,多得裝滿了家。』我見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卻很多,所以在笑他呢。」於是齊威王把贈送趙國的禮品改為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淳于髡到了趙國,交涉十分順利。趙王給他精兵十萬,戰車一千乘。楚國聽到消息,連夜撤兵離去。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曾說:「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豈不亦偉哉!」高度評價了淳于髡在齊威王稱霸中所作的貢獻。
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楚王看到他身材矮小,便鄙夷地戲謔道:「難道齊國就找不出一個像模像樣的人了嗎?而派了先生你來!先生有什麼特長呢?」這次髡並未用隱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道:「我並沒有什麼特長,只有腰中七尺長劍,是用來斬殺無狀之王的。」楚王惶恐地說道:「請先生息怒,我不過跟您開句玩笑罷了。」這個故事不由得使人聯想到歷史上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淳于髡生活的時代要比晏子晚一百多年,對這位齊國歷史上的賢相,淳于髡十分佩服,也處處以他為榜樣,兩人一樣都身材矮小、貌不驚人,然而出使外國,都憑藉自己的才能和氣度折服了傲慢無禮的楚君,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並特意帶去一隻鵠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鵠就飛了。淳于髡托著空鳥籠,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向大王獻鵠,我從水上經過,不忍心鳥兒饑渴,就放它出來喝水,誰知它竟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頸而死,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致使士人自殺。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可這是欺騙大王,我不願做。想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所以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責罰。」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鵠的饑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于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仁、勇、忠、信、義、誠具備,誰還會治他的罪呢?結果楚王不但沒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讚賞道:「很好啊,齊王竟有這樣忠信的人。」並且用厚禮賞賜淳于髡,財物比獻鵠還要多一倍。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裏就給我推薦了七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窪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裏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七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淳于髡得享高夀,他死時,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足見其門徒眾多、德高望重。
-------------------------------------------
《史記‧滑稽傳‧淳于髡傳》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月巹】,待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譯文】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只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裏,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訝。」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達三十六年。這些話全記載在《田完世家》裏。
齊威王八年(前三七一年),楚國派遣大軍侵犯齊境。齊王派淳于髡出使趙國請求救兵,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繫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麼?」淳于髡說:「怎麼敢嫌少!」威王說:「那你笑,難道有什麼說辭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祈禱說:『高地上收穫的穀物盛滿篝籠,低田裏收穫的莊稼裝滿車輛;五穀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於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馬車百輛。淳于髡告辭起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萬精兵、一千輛裹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後宮設置酒肴,召見淳于髡,賜他酒喝。問他說:「先生能夠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酒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淳于髡說:「大王當面賞酒給我,執法官站在旁邊,御史站在背後,我心驚膽戰,低頭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我用繩束緊了袖套,躬著身子小跪,奉酒禮敬長者,長者不時賞我殘酒,屢次舉杯敬酒應酬,喝不到兩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間交遊,好久不曾見面,忽然間相見了,高興地講述以往情事,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斗就醉了。至於鄉里之間的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沒有時間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遊戲,呼朋喚友,相邀成對,握手言歡不受處罰,眉目傳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環,背後有丟掉的髮簪,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過兩三分醉意而已。
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餘的酒並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一起,杯盤雜亂不堪,堂屋裏的蠟燭已經熄滅,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時我心裏最為高興,就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這番話是說,無論什麼事情不可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就會衰敗。淳于髡以此來婉轉地勸說齊威王。威王說:「好。」於是,威王就停止了徹夜歡飲之事,並任用淳于髡為接待諸侯賓客的賓禮官。齊王宗室設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
淳于髡使趙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選自《史記·滑稽列傳》 寓意:只有捨得付出,才會有更多的收穫。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 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選自《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
齊威王八年,楚國派遣大軍侵犯齊境。齊王派淳于髡出使趙國請求救兵,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系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麼?”淳于髡說:“怎麼敢嫌少!”威王說:“你這樣大笑,難道有什麼說法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祈禱說:'高地上收穫的穀物盛滿篝籠,低田裡收穫的莊稼裝滿車輛;五穀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見他拿來奉獻的祭品太少,而想要的多,所以嘲笑他。”於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馬車百輛。淳于髡告辭起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万精兵、一千輛裹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註釋
(1)使:派;
(2)之:到;
(3)齎:以禮物送人;
(4)絕:斷;
(5)操:拿;
(6)益:增加;
(7)駟:駕同一車的四匹馬;
(8)禳田者:向天祈求豐收的人;
(9)甌窶:狹小的高地;
(10)污邪:水窪地;
(11)淳于髡:人名,複姓淳于。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12)少:往;
(13)至:到。
-----------------------------------
淳于髡(kūn)(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戰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齊之贅婿,齊威王拜其為政卿大夫。淳于髡身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度出使諸侯,未嘗屈辱。 [1] 
齊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發兵伐齊。齊王使淳于髡至趙國請救兵,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聞之退兵。
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曾經輔佐過魏惠王、陳軫等人。
淳于髡,(約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齊國贅婿,齊威王用為客卿。他學無所主,博聞強識,能言善辯。他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還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諸侯之間,不辱國格,不負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國侵齊,他奉命使趙,說服了趙王,得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國聞風,不戰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張益國益民的功利主義。在同孟軻就“禮”與“仁”的兩次論戰中,鮮明地表現了他這一立場。司馬遷稱讚他說:“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所著《王度記》今已失傳。
齊威王當政初時,“好為淫樂長夜之飲”,國政荒亂,群臣莫敢諫。淳于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振作起來,治理朝政,收復失地,使齊國又強大起來。
齊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國出兵討伐齊。齊威王命淳于髡帶“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向趙國求援,淳于髡向趙王陳明利害關係。請其出兵。趙國當即派“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援齊,楚國聞之,連夜撤兵。齊威王大喜,在后宮擺宴慶賀胜利。當齊威王問其能飲幾杯酒時,淳于髡藉機又一次諷諫說:飲酒可多可少,但“酒極則亂,樂極生悲,萬事盡然”。齊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話,從此罷長夜之飲,除淫靡之風。淳于髡一生機智、幽默、直言敢諫,能言善辯,出使不辱使命,屬亂世賢臣。(《史記》卷一)
卑微出身
淳于髡出身卑賤,其貌不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
淳于髡
淳于髡
“髡”是先秦時的一種刑法,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的懲罰。淳于髡以此為名,可見他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贅婿”則源自於春秋時齊國的風俗。當時齊國風俗認為,家中的長女不能出嫁,要在家裡主持祭祀,否則不利於家運。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長女,被稱作“巫兒”,巫兒要結婚,只好招婿入門,於是就有了“贅婿”。這種風俗在齊地由來已久,一直到漢代還很流行。如果不是經濟貧困,無力娶妻,一般人是不會入贅的。淳于髡身為贅婿,更可以確定他是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了。
稷下元老
儘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偉,卻得到了齊國幾代君主的尊寵和器重。淳于髡在齊桓公田午創辦稷下學宮時已經是稷下先生。齊威王剛繼位時,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進諫,使齊威王幡然悔悟,厲行改革,齊國由是大治。他也被齊威王立為“ 上卿 ”,多次代表齊王出使諸侯,都順利地
淳于髡
淳于髡
完成了任務。淳于髡由賤而貴,固然和齊國長期奉行“舉賢尚功”的統治政策有關,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幹。
智慧超群
淳于髡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才能,成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鄒忌拜相時,他率稷下先生七十餘人向其問難,使得鄒忌重視禮法、厲行改革;他與孟子進行過數次精彩的論辯;荀子(約前313-前238)到稷下游學時,淳于髡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經是稷下學宮中元老級的人物,荀子經常向他請教,其“隆禮重法”的主張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響。淳于髡還做過齊太子的老師,《呂氏春秋·壅塞》記載“齊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當此大任也,王不若擇國之長者而使之。'齊王曰:'子無辭也。'”由此可見齊國國君對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淳于髡得享高壽,他死時,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足見其門徒眾多、德高望重。
滑稽多辯
淳于髡在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辯”。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尤其喜歡在與人辯論時運用“隱語”。淳于髡的所謂“隱語”,就是富於哲理的諷喻。他在與人辯論和向國君進諫時,經常用諷喻表明自己立場,言辭詼諧、含義深刻,往往令人心悅誠服、點頭稱是。因此,司馬遷把他的事蹟寫入了《滑稽列傳》之中。
一鳴驚人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357年),齊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威王繼位。當時,田齊正式取代姜齊已經近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齊國尚未從姜齊末年的內亂中恢復過來,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條件也不成熟,各路諸侯趁機
淳于鬢勸諫齊威王
淳于鬢勸諫齊威王
攻伐田齊新興政權。因此,齊國的國力一直比較弱。其時,齊國內政紛亂,軍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剛繼位的齊威王卻不理國政,沉湎女樂,一時間,“諸侯並侵,國人不治”(《田完世家》),國內形勢日漸嚴峻。然而,群臣卻不了解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進言勸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淳于髡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隱語”諷諫齊王。
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
淳于髡的諷諫收到了奇效,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他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整頓了內政,並整肅軍威準備迎戰諸侯。各諸侯國都很震驚,紛紛歸還了侵占齊國的土地。
得到重用
齊威王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不計出身、招納人才,從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見,就可以看出他對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齊人鄒忌以琴作喻向齊王進諫,三個月後便被任命為相,推行改革。當時,稷下先生們對鄒忌的才能有所懷疑,公推淳于髡向鄒忌問難。淳于髡自如的運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改革中應該注意的五個問題,而鄒忌也均心領神會、一一應答,贏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們的信任。通過這次交談,淳于髡認為鄒忌才能卓越、對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勝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鄒忌果然被封在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印證了淳于髡的看法。淳于髡諷諫威王之後,得到重用,從不治而議論的“ 上大夫 ”逐漸成為代表國君出使諸侯的外交官員。
藉機諷諫
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國順利歸來,齊威王很高
齊威王勤政
齊威王勤政
興,在后宮辦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問:“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還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後邊,我心懷恐懼,不過一斗已經醉了。如果家裡來了貴客,我小心地在旁邊陪酒,不時起身舉杯祝他們長壽,那麼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見,互訴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鬥。如果是鄉里間的盛會,男女雜坐,無拘無束,席間還有六博、投壺等娛樂項目,我心中高興,大概喝到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們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個時刻,我心裡最歡快,能喝一石。”
最後,淳于髡點明了說這番話的用意:“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滑稽列傳》)意思是說,享樂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一味地追求享樂,就會走到邪路上去。以此來諷諫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極之而衰”的道理。齊威王聽從淳于髡的勸告,自此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將更多的精力用到處理朝政上。他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在不長的時間裡,使府庫充實,國力強盛,齊國大治,最終開創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淳于髡也被委任為“諸侯主客”,專司禮儀,接待來賓。
淳于髡運用“隱語”向齊王進諫和與別人進行辯論的記載在史籍中還有很多。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藉喻諷諫,參與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觀點,是稷下之學中寶貴的思想財富。
不辱君命
淳于髡還是齊國歷史上傑出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國,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展現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推薦賢才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裡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窪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見《戰國策~齊策》。
後用“物以類聚”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而且多指壞人之間臭味相投,互相勾結在一起。
史書記載編輯
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2] 
原文
孔子曰:“六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史書記載
史書記載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時賜馀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鬥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譯文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使國家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達三十六年。這些話全記載在《田完世家》裡。
齊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國派遣大軍侵犯齊境。齊王派淳于髡出使趙國請求救兵,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于髡仰天大笑,將系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麼?”淳于髡說:“怎麼敢嫌少!”威王說:“那你笑,難道有什麼說辭嗎?”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祈禱說:'高地上收穫的穀物盛滿篝籠,低田裡收穫的莊稼裝滿車輛;五穀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於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馬車百輛。淳于髡告辭起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万精兵、一千輛裹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后宮設置酒肴,召見淳于髡,賜他酒喝。問他說:“先生能夠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淳于髡說:“大王當面賞酒給我,執法官站在旁邊,御史站在背後,我心驚膽戰,低頭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我捲起袖子,躬著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時賞我殘酒,屢次舉杯敬酒應酬,喝不到兩鬥就醉了。假如朋友間交遊,好久不曾見面,忽然間相見了,高興地講述以往情事,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鬥就醉了。至於鄉里之間的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沒有時間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遊戲,呼朋喚友,相邀成對,握手言歡不受處罰,眉目傳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環,背後有丟掉的髮簪,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 喝上八斗酒,也不過兩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餘的酒並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一起,杯盤雜亂不堪,堂屋裡的蠟燭已經熄滅,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綾羅短襖的衣襟已經解開,略略聞到陣陣香味,這時我心裡最為高興,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這番話是說,無論什麼事情不可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就會衰敗。淳于髡以此來婉轉地勸說齊威王。威王說:“好。”於是,威王就停止了徹夜歡飲之事,並任用淳于髡為接待諸侯賓客的賓禮官。齊王宗室設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選段2
昔者,齊王使淳于髡獻鵠於楚 [3]  。〔1〕出邑門,〔2〕道飛其鵠,徒揭空籠,〔3〕造詐成辭,〔4〕往見楚王曰:"齊王使臣來獻鵠,過於水上,不忍鵠之渴,出而飲之,〔5〕去我飛亡。〔6〕吾欲刺腹絞頸而死,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7〕鵠,毛物,〔8〕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9〕欲赴佗國奔亡,〔10〕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11〕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12〕厚賜之,財倍鵠在也。
註釋
〔1〕“齊王”,指齊宣王。“淳于髡”,齊國稷下學士,被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著書立說,成家成派,對戰國時的思想、文化有一定貢獻。“鵠”,音hú,鳥名,即天鵝。〔2〕“邑門”,都城門。這裡指齊國臨淄的城門。〔3〕“徒揭空籠”,只舉著空的鳥籠。“徒”,只。〔4〕“造詐成辭”,編造一套欺騙的話頭。〔5〕“飲之”,給它喝水,意動用法。“飲”,音yìn。〔6〕“去”,離開。“亡”,逃失。〔7〕“議”,議論,譏笑。〔8〕“毛物”,生羽毛的動物。〔9〕“信”,忠信。〔10〕“佗”,音tuò,通“他”。〔11〕“受罪”,領受懲罰。〔12〕“信士”,誠實的人。
譯文
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並特意帶去一隻鵠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鵠就飛了。淳于髡托著空鳥籠,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向大王獻鵠,我從水上經過,不忍心鳥兒飢渴,就放它出來喝水,誰知它竟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頸而死,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致使士人自殺。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可這是欺騙大王,我不願做。想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所以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責罰。”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鵠的飢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 “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
趣聞軼事編輯
刁鑽問題難亞聖
其實淳于髡打啞謎只是個人愛好,就像他喜歡和別人辯論。為此,儒家的亞聖孟子都受到過他的“刁難”。據說,至今臨淄都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一次,孟子遊歷齊國,淳于髡知道後,便去拜訪這位名人:“請問先生,男女之間授受不親,是禮制所規定的吧?”
孟子是個老實人,便規規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說的男女授受不親當然是禮制規定的。”
淳于髡說:“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還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氣,心想這個淳于髡簡直是胡說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簡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大失體統,慌忙補充道:“男女授受不親,的確是禮。但救嫂子,是權宜之計啊。”
淳于髡譏諷孟子:“那現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你為什麼不伸出友愛之手呢?”
孟子說:“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難道天下人還得挨個去拉嗎?”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聖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親自去做。
就事論事責聖賢
孟子要離開齊國時,淳于髡問他,你身處三卿的高位,卻下不能救濟老百姓,上不能輔佐君王,所謂的“仁者”就這樣跑了,對得起你的工資嗎?
孟子將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來說道,我是臣子,不以賢事不肖,伯夷就是這樣幹的。周旋於湯、桀之間五次,那是伊尹。不厭惡污君,不推辭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們三個處事不同,但都是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繼續責問,魯繆公的時候,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但魯國不斷失地。這樣看來,所謂賢者對國家有什麼用?
孟子說,虞不用百里奚而被滅亡,但到了秦繆公那裡卻成就了霸業。不用賢人就會滅亡,有了賢人卻不會任用,他怎會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隨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標榜賢者的話: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現出來,做事情不見功效的人,我還沒看到過呢。所以根本沒有賢者,如果有,我肯定認識他。
孟子說起孔子在魯國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時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時候,魯君失禮,祭祀用的肉遲遲不上,於是孔子也故意無禮而去。孟子說,不知道的人以為孔子是為了幾塊熟肉鬧情緒,其實孔子是被別人無禮對待。所以孔子願意以微罪辭行,而不是苟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說自己像孔子一樣被無禮對待,因此離開齊國,但聖賢的行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會明白呢?
學無所主
淳于髡博聞強志,“學無所主”,思想比較博雜。他重視周禮對人行為的規範作用,有學者考證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王度記》即為淳于髡的著作(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他以飲酒諷諫齊王,表明他有類似道家的“極之而衰”的思想;他向宣王薦士,曾提出近於墨家的“物各有疇”的主張。作為“稷下之冠”,他和其他許多稷下先生一樣,很難考定他的思想歸屬,因此曾有學者將其歸入雜家。但是,淳于髡的思想並非沒有自己的章法。從史料關於淳于髡諷諫國君、問難師友的記載來看,他是兼重禮法而更傾向於法治的。
首先,淳于髡主張治國理民一定要禮法兼重。在進言鄒忌時,淳于髡提醒鄒忌受相印、執國柄,必須把握全局而不偏失,處理政事必須合於禮法,並隨即就修禮儀、明法度、整吏治、裁冗員等幾方面向鄒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淳于髡要求鄒忌忠於君主,謹慎的維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他以“傅合疏罅”作喻,要求鄒忌不必拘泥成法,而要依附於萬民;以狗皮不能補狐裘作喻,要求鄒忌要慎選人才,勿雜小人;以“大車當常較,琴瑟需常調”作喻,要求鄒忌認真制定法律並監督姦吏(《田完世家》)。
這實際上可以算是一個禮法並舉的改革方案了。以上幾點主張,和戰國時期法家的主張精神是基本一致的,體現了淳于髡兼重禮法的思想特點。
從淳于髡與孟子辯論可以看出,他主張守禮有度而不拘泥。他認為,雖然“男女授受不親”是“禮”,但是“嫂溺,也要援之以手”,由此引申到反對脫離社會實際,拘守一成不變的陳腐規定。在他看來,最大的“禮”,是現實的國計民生。民生凋敝,就要破除舊禮,實行改革,“援之以道”(《孟子·離婁上》)。
淳于髡
淳于髡
淳于髡講禮治,但又反對世襲制,他從齊國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竭力主張“尊賢尚士”、富國強兵。他借狐裘與黃狗之皮為喻諷諫鄒忌,以“物各有疇”的主張要求宣王重士,都是這種尚賢思想的反映。淳于髡認為維護封建的禮制、選賢使能是必要的,同時還必須實行法治,強化國家機器。因此,他要求鄒忌“謹修法律以督踐吏”,要求齊王“減吏省員,使無擾民”(《新序》)。總之,淳于髡社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點,就是禮、法兼重而傾向法治。這一觀點,曾影響了田駢、慎到、接子等稷下之學裡的黃老學者,而荀子“隆禮重法”思想的提出,也同淳于髡上述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
淳于髡以“酒極則亂”、“極之而衰”向齊威王諷諫,這實際上包含了矛盾對立轉化的深刻哲理。在與孟子的一次辯難中,他曾提出“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的觀點,意思是說聲音不管多麼細小,沒有細到聽不見的;行動不管多麼隱蔽,沒有完全不露痕蹟的,這已經包含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可知論的因素了。雖然淳于髡的可知論認識還沒有達到高度概括的程度,但他將其靈活運用實踐之中,察事審功,“承意觀色”,卻是難能可貴的。
據《禮記》卷四三《疏》引語所說,淳于髡著有《王度記》一書,又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八說,他還有《十酒說》一書,可惜均已亡佚。所以,今天我們只能從散見各處的史料,來了解這位稷下高士的風範了。
一生不仕
齊宣王即位之初,貪於酒色而不重視人才。當時魏國的梁惠王(前400-前319)在各國用重金厚禮招納賢士,知名的學者鄒衍(前324-前250,應當是鄒忌?)、淳于髡、孟子(前372-前289)等人都到了魏國。淳于髡剛到了魏國時,在梁惠王的兩次接見中都一言不發。事後,梁惠王十分不解,有人對他說,淳于髡善於“承意觀色”,之所以在接見時沉默不語,是因為發現惠王心神不定,一直在思考駕車打獵、音樂娛樂之類的事情。惠王聽後,十分驚訝,坦然承認第一次接見時,恰好有人獻上了一匹好馬,第二次時,又有人進獻舞伎,所以自己兩次都心不在焉。惠王感嘆淳于髡“誠聖人也”,再次接見了淳于髡,兩人一連交談了三天三夜而毫無倦意。梁惠王對淳于髡的才學十分佩服,想任他為卿相,于髡推辭不就。在魏國期間,雖然魏王對他禮遇優厚,但他不為所動,一直沒有出仕做官。(《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下只注篇名)
大膽進言
後來,淳于髡又離開魏國返回齊國。他認識到齊宣王喜好聲色、貪於安逸而不重視人才,不利於齊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便通過借古喻今,大膽地向齊宣王進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學宮,廣納賢才。開始,宣王表示自己並非不好士,而是國中無士,以此來搪塞淳于髡。淳于髡一天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人,在淳于髡等人的勸諫、督促下,齊宣王終於悟出“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繼承齊國先祖禮賢下士的優良傳統,重新營造稷下學宮,以優厚的待遇招納人才,齊國國勢復盛,稷下學宮也再度繁榮了起來。
不懼楚王
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楚王看到他身材矮小,便鄙夷地戲謔道:“難道齊國就找不出一個像模像樣的人了嗎?而派了先生你來!先生有什麼特長呢?”這次髡並未用隱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道:“我並沒有什麼特長,只有腰中七尺長劍,是用來斬殺無狀之王的。”楚王惶恐地說道:“請先生息怒,我不過跟您開句玩笑罷了。”這個故事不由得使人聯想到歷史上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淳于髡生活的時代要比晏子晚一百多年,對這位齊國歷史上的賢相,淳于髡十分佩服,也處處以他為榜樣,兩人一樣都身材矮小、貌不驚人,然而出使外國,都憑藉自己的才能和氣度折服了傲慢無禮的楚君,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以禮搬救兵
齊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國發兵大舉進攻齊國。威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帶上贈送的禮品黃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帶子都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所帶的禮品少嗎?”淳于髡說:“怎麼敢呢?”威王說:“那是為什麼呢?”淳于髡說:“剛才臣子從東方來,看見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靈祈福消災,拿著一隻豬蹄,一盂酒,禱告說:'易旱的高地糧食裝滿籠,易澇的低窪田糧食裝滿車,五穀茂盛豐收,多得裝滿了家。'我見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卻很多,所以在笑他呢。”於是齊威王把贈送趙國的禮品改為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淳于髡到了趙國,交涉十分順利。趙王給他精兵十萬,戰車一千乘。楚國聽到消息,連夜撤兵離去。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曾說:“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豈不亦偉哉!”高度評價了淳于髡在齊威王稱霸中所作的貢獻。
淳于髡獻鵠
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並特意帶去一隻鵠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鵠就飛了。淳于髡托著空鳥籠,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向大王獻鵠,我從水上經過,不忍心鳥兒飢渴,就放它出來喝水,誰知它竟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頸而死,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致使士人自殺。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可這是欺騙大王,我不願做。想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所以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責罰。”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鵠的飢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 “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仁、勇、忠、信、義、誠具備,誰還會治他的罪呢?結果楚王不但沒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讚賞道:“很好啊,齊王竟有這樣忠信的人。”並且用厚禮賞賜淳于髡,財物比獻鵠還要多一倍。(《滑稽列傳》)
-----------------------------------------
淳于髡
淳于髡(約公元前386年—約公元前310年),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曾經輔佐過魏惠王、陳軫等人。
淳于髡傳
淳于髡是齊國的上門女婿,這篇古文主要講述了一個口才好的人是如何通過委婉的表達把道理傳達給君王,並且成功的讓君主聽而改正的故事。淳于髡傳摘自司馬遷寫的史記裡的一篇故事。司馬遷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成功勸阻君王可以藉鑑這樣的巧妙方法。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傳全篇主要講述了淳于髡對齊威王勸阻的三段對話。先交代了下淳于髡是齊國入贅的女婿,身材雖然矮小卻很善於言辭很少受到羞辱。然後敘述淳于髡在齊王沉迷尋歡作樂中致使諸侯國侵犯的時候用大鳥的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來勸阻齊王。淳于髡問齊王為什麼一隻鳥停留在宮廷三年都不飛翔也不鳴叫,齊王回答這樣的大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使得齊王自己醒悟應該開始勵精圖治做出一番事業。第二段是淳于髡出使趙國尋求救兵,向齊王講述農夫以非常少的禮物祈求非常多的東西的故事點醒齊王應該加重求救趙國的禮物,齊王加重了給趙國的禮物表達求助的真誠,最後成功打動了趙國。第三段是求趙國援兵成功,解除齊國危難後齊王準備賞賜淳于髡喝酒問酒量的時候,淳于髡用喝酒酒量在不同情況完全不同,描述酒量不同的具體場景來勸諫齊王勿縱情娛樂的對話。
淳于髡傳整篇,首尾呼應,段落之間也是承上啟下,銜接流暢。淳于髡的對話深刻而形象,揭示了委婉表達的說話之道的重要性。
淳于髡諫君王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出身卑微身材矮小,但是淳于髡聰敏過人尤其是在口才上。他經常用故事寓言來勸阻齊國的君王,使得齊國君王改變策略方針,最後成功的變成了一個治理國家勤政愛民的君主。淳于髡諫君王中有一段齊國出兵討伐魏國淳于髡勸諫的對話,生動的說明了淳于髡能說會道的巨大作用。
齊威王雕塑
齊威王雕塑
齊威王想出兵攻打魏國,但是當時的局勢對齊國並不利。淳于髡諫君王時,他說有一個跑得最快的獵狗和一個天下最聰明的兔子,獵狗追逐這只狡猾的兔子,從山上繞了三圈也沒追到,又跑過山頭跑下山嶺,追了五次卻沒能抓到兔子。兔子被獵狗追趕不停的在前面跑,最後竟然累死在田地裡,獵狗在後面不停的追兔子,也倒在了田地上。這時候田裡有一個農民看到了兔子和獵狗,輕鬆的就抓到了他們。齊國和魏國也是如此,長期對戰,使得兩國的士兵都疲憊不堪,如果這個時候秦國和楚國攻打過來,恐怕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齊國君王聽了這個故事後,意識到了事情的可怕後果,急忙收回了軍隊,並且讓士兵和子民都好好的休養。
淳于髡諫君王的故事體現了一個善於言辭的臣子能夠聰明的讓君王聽進道理而且改正。我們也應該學習這個方法,當我們言語談論的時候也要學會婉轉的表達使得對方能夠聽從並且明白真正的厲害關係,從而達到有效的勸諫。
淳于髡讀音
淳于髡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人名,他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材不高,出身卑微,但是卻以善於辭令出名。歷史上記載了很多他勸阻齊王的談話,談話內容多為隱喻故事,顯示出了淳于髡的聰明睿智。這裡具體講述淳于髡讀音。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讀音先看淳于的讀音。淳字有兩個讀音,和純同音的時候,淳表示樸實的意思,另通醇,表示酒的味道醇厚。淳還有一個讀音和諄讀音一樣就是尊重的尊多一個翹舌或是準備的準的第一聲,讀這個音的時候淳表示動詞澆灌。淳于作為姓氏的讀音發音為純於。淳于這個姓氏起源於地方名,古時候姜姓的後人遷移到淳于城設立了淳于國,姜姓後代就以淳于為姓氏,形成了淳于氏。後來唐代有一個皇帝叫李純,為了避諱這個純字,淳于氏去除了淳叫於氏,但是過了這個朝代,於氏後代又恢復了祖姓,複姓淳于。淳于髡名字中的淳于就是複姓氏。
淳于髡讀音中的髡,只有一種讀音和坤讀音一樣。髡,字形上面為和毛髮有關的髟,下面為兀,意思是剃去頭髮。髡有三個意思,動詞指剃去頭髮,古代多指剃頭髮的刑罰;名詞指和尚,由剃頭髮當和尚引申出來;還有一個意思是動詞修建樹枝,這個由本義引申出來的。
淳于髡讀音為純於坤。這個屬於古代人名,通過對字義的解析了解了字的讀音。看上去三個字比較冷僻但是解析完發現淳于髡還是很好發音的。
淳于髡獻鵠的故事
淳于髡獻鵠是戰國時期流傳的一個典故,主要敘述了一個使臣靈活運用誠信說服君王完成出使任務的故事。淳于髡獻鵠篇幅不長,蘊含的意義卻發人深思,生動的展示了主人公的能言巧辯讓人不得不佩服。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畫像
淳于髡獻鵠主要內容如下:戰國時期的齊國的君王命令淳于髡把天鵝這樣的稀有鳥禽送到楚國君王面前以此來表達齊國想要和楚國交好的誠意。淳于髡帶著天鵝出行,走在路上就把天鵝放了,留著一個空籠子來到楚國國君面前。淳于髡對楚國君王解釋道,齊王派我把天鵝送國來給你,我到了河邊擔心天鵝口渴想放出天鵝去喝水,誰知道天鵝就飛走了。我想用到自盡又擔心別人說楚國因為一隻鳥的緣故傷害使臣。類似天鵝的鳥很多,我想重新買一隻獻給你,又擔心這樣做沒有誠意欺騙了你。我害怕想逃到別的國家去又擔心齊國楚國因此有誤會。我只能到你這來請罪,願意接受你的責罰。楚王聽了這番言論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讚賞齊國能夠有這樣講究誠信的人,因此賞賜了許多的禮物給他,比起他真正獻天鵝給楚國君王的所能得到的賞賜還有多上一倍。
淳于髡獻鵠揭示了一個道理,說話做事應該學會動腦筋,融會貫通,而不是呆板聽令,一個人能用話語打動對方才是真正關鍵。任何發生的事情只要學會合理的解釋反而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
淳于髡的君主齊威王介紹
齊威王,媯姓,也叫田因齊,是田齊恆公的兒子,戰國時期齊國的第四位國君,本是齊侯,在周顯王十七年稱王。齊威王通過廣開言路,積極採納諫言,勵精圖治,成為戰國七雄之首。而且齊威王在位期間修建的稷下學宮,更是為天下文人誌士嚮往之所,是當時中國的學術和文化中心。這樣一個豐功偉績的國君,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
齊威王
齊威王
在齊威王即位之初,他對國家政事並不感興趣,而是整天沉迷在酒色當中,朝廷政務也是被卿大夫們把持,綱紀渙散。全國上下更是文過飾非,官官相護,謊報政務,那些勤政的官員也是敢怒不敢言。這時候一個叫淳于髡的人以鳥為喻,對齊威王說,齊國內有雄氣十足的大鳥,就棲居在他的後院中。只是這隻鳥長久以來沒有鳴叫,也沒有過起飛。齊王聽了便說,這鳥啊不飛而已,一飛的話那定是直上雲霄,不叫而已。一叫那定是震驚過人,震驚天下人。不久,將齊國地方的官員召到都城,殺了一個貪官,賞了一個勤政的好官。齊國自此走上了正軌道。
開始勵精圖治的齊威王,完全和以前判若兩人,就連眼光也是超出其他的諸侯王。一次齊國和魏國的首腦在郊外打獵,魏惠王因為小家子氣,在齊威王前炫耀自己的那十顆璀璨的夜明珠,還藉機刺激齊威王。不過齊威王很是淡定,他說他沒有這些俗物寶貝,他對齊國的寶貝的定義同魏國是不同的。齊威王告訴魏王,他國內那些能征善戰的將士,善於治理國民的文臣就是他的寶貝。魏惠王聽了羞愧地離去。
淳于髡的君王齊威王納諫
威王作為戰國七雄之首,以聖明聖賢之名流芳千古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懂得積極納諫。一個人的思想總是有局限的,但是眾人思想的摩擦卻能有無限的力量。而且齊威王本身的成名就是他採納了淳于髡的諫言,令他一鳴驚人。後來又接受了鄒忌的諫言,放棄酒色歌舞的麻醉,改為發奮圖強治國治民的諫言,所以齊國才會日漸強大。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關於齊威王采納諫言,還有一個故事。一日相國鄒忌起床,按照慣例照著鏡子梳妝打扮,他穿戴好之後,望著鏡子中的衣冠楚楚的自己,問妻子他同城北的徐公哪個更美些。鄒忌的妻子毫不猶豫的告訴他,徐公哪裡能比得上他。又問妾,得到的答案還是一樣的。後來,一位客人來到鄒忌的府上,他也不放過機會,就問客人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客人的回答也是說鄒忌比徐公美。
不過鄒忌還是有自知自明的人,他叫來了徐公,在親自對比了之後,心中知道自己是不及別人的。經過一夜的思考後,他知曉​​了其中的緣由,於是立馬上朝告訴了齊威王。鄒忌江講明了為什麼別人都說自己比徐公美。因為鄒忌的妻子愛他,所以說他美;因為鄒忌的小妾怕他,所以說他美;因為鄒忌的客人有事求他,所以說他美。然而這些人心中都清楚鄒忌沒有徐公美,這也就蒙蔽了鄒忌。然而齊威王更是位高權重,愛他、怕他、有求於他的人多的是,所以對他說的話更是真假難辨。
齊威王覺得鄒忌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對齊國上下講明,只有認真諫言的,依照諫言的積極程度給與三個等級的獎賞。自此齊威王的身邊都是真言真話,齊國的發展也是蒸蒸日上
------------------------------------------------

戰國外交官淳于髡和孟子的首次交鋒
2017/12/05 來源:知歷史工作室
作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世追封的"亞聖公",孟子的生平可謂是光芒萬丈。但人紅就會是非多,特別是在一個百花爭鳴、人才濟濟的年代,心裡不服氣的人比比皆是,淳于髡就是其中一個。
淳于髡是齊國著名辯士,曾服務於齊威王、齊宣王和梁惠王。他對於孟子被譽為孔子之後最有學問的儒家代表,始終不太服氣,希望有機會和他一辯,或者說希望有機會讓孟子吃癟。
終於有一次,機會來了,他們會面了。
於是,淳于髡急不可待地提出了計劃已久的問題,針對孟子言論中「男女授受不親」的理論,一臉正經地問道:「男女之間不親自用手傳遞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嗎?」
孟子淡定地說:「是的。」
淳于髡知道,魚上鉤了,於是立即反問:「如果我拉了我嫂子的手,那會怎麼樣?」
孟子也知道了,對面來者不善,於是也不客氣了,鄙夷的豎起了中指:「那你簡直是禽獸!你嫂子的手你也去拉,你還要不要臉?你說這話你哥知道嗎?」
淳于髡笑了笑,覺得孟子已經落入自己的圈套。他頓了頓,接著問:「那麼,按照先生這個理論,假如我的嫂嫂掉在水裡,我也不該用手去拉她是吧?」
孟子面無表情地再次豎起中指:「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拉,你說這話容易挨打你知道不?」
淳于髡很為難:「先生這話很矛盾呀!到底是能拉手還是不能拉手啊?
孟子搖了搖頭:「一點也不矛盾!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叔援之以手,這是通權達變。」
淳于髡聽了很是佩服,卻又不肯就此認輸,便又問道:「都說先生奇才經天緯地,那麼現在整個天下都掉在水裡了,先生不去救援,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整個天下掉在水裡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其實,戰國時代的淳于髡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人雖矮小,其貌不揚,卻是「滑稽多群,數使諸侯,未嘗屈辱」,是當時齊國外交部發言人,准外交部長級的人物,幽默詼諧的國際名士。且看他問孟子的問題,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應答者如果反應稍慢,定然會手足無措,瞪目結舌。
不過亞聖畢竟也不是浪得虛名,他博學多聞,辯才無礙。只需略施機鋒轉語,以「權」釋『禮」,便出人意表又合於情理地回答了對手的詰難,令人不得不服。
只是,自古以來,譬如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儒家教條,一度被批為迂腐,從而給儒家冠上了不開化的帽子,成為諸子百家爭議較多的議題。直至現在,也有很多人形容儒家文化「酸腐」。
其實,真正的儒家智者,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都非常重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的通權達變精神,不拘於條條框框。所以後世儒家所出的認死理的迂腐秀才,並不能代表儒家思想,而僅僅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個別笨蛋而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mEMkLRO.html
----------------------
淳于髡一個早晨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賢能之士,齊宣王納悶了
2017-12-05 由 八方筆談 發表于歷史
齊宣王是戰國時期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富國強兵,齊宣王對賢能之士是望眼欲穿,真真的是求賢若渴,卻苦於不得其路徑。齊宣王有一智囊,名字叫淳于髡,急君王之所急,一個早晨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賢能之士,意猶未盡·,大有繼續推薦之意。
面對撲面而來的諸多賢能之士,齊宣王納悶了,人才還有成群結隊,成批而來的嗎。他淳于髡那裡咋可能會有那麼多人才呢。
齊宣王對淳于髡說了自己的疑問:人才是稀有的資源,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產生的,千里之內能有一個賢能之士已經不得了了,百代之內能出一個聖人都是很稀罕的,你怎麼一個早晨就推薦了七個呢,這些難道都是賢能之士嗎。
淳于髡向齊宣王解釋道:同類的鳥在一起飛翔,嬉戲,同類的野獸在一起行走,追逐玩耍。你到潮濕的地方去找柴胡,桔梗這些藥材,幾輩子也找不到,但是你到山坡上去找的話,要多少,有多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賢能之士,我身邊聚集了很多賢能之人,讓我來推薦賢能之士,就好比在大河裡取水,在燧石上取火,是伸手就來的事,如有需要,我還會向大王推薦的。
齊宣王大受啟發,人才是會聚集到一塊的,大家在一塊互相激勵,互相切磋,互相砥礪,共同成長。齊宣王復興稷下學宮,優待飽學之士,齊國出現了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盛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ryp89g.html
----------------------------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鄒忌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淳于髡出身卑賤,其貌不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髡”是先秦時的一種刑法,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的懲罰。淳于髡以此為名,可見他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的。“贅婿”則源自於春秋時齊國的風俗。當時齊國風俗認為,家中的長女不能出嫁,要在家裡主持祭祀,否則不利於家運。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長女,被稱作“ 巫兒 ”,巫兒要結婚,只好招婿入門,於是就有了“贅婿”。這種風俗在齊地由來已久,一直到漢代還很流行。如果不是經濟貧困,無力娶妻,一般人是不會入贅的。淳于髡身為贅婿,更可以確定他是出身於社會底層的了。
稷下元老/淳于髡
儘管淳于髡出身卑微,又身材矮小、其貌不偉,卻得到了齊國幾代君主的尊寵和器重。淳于髡在齊桓公田午創辦稷下學宮時已經是稷下先生。齊威王剛繼位時,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進諫,使齊威王幡然悔悟,厲行改革,齊國由是大治。他也被齊威王立為“上卿”,多次代表齊王出使諸侯,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淳于髡由賤而貴,固然和齊國長期奉行“舉賢尚功”的統治政策有關,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他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幹。
齊宣王即位之初,貪於酒色而不重視人才。當時魏國的梁惠王在各國用重金厚禮招納賢士,知名的學者鄒衍、淳于髡、孟子等人都到了魏國。淳于髡剛到了魏國時,在梁惠王的兩次接見中都一言不發。
淳于髡
淳于髡圖冊
事後,梁惠王十分不解,有人對他說,淳于髡善於“承意觀色”,之所以在接見時沉默不語,是因為發現惠王心神不定,一直在思考駕車打獵、音樂娛樂之類的事情。惠王聽後,十分驚訝,坦然承認第一次接見時,恰好有人獻上了一匹好馬,第二次時,又有人進獻舞伎,所以自己兩次都心不在焉。惠王感嘆淳于髡“誠聖人也”,再次接見了淳于髡,兩人一連交談了三天三夜而毫無倦意。梁惠王對淳于髡的才學十分佩服,想任他為卿相,淳于髡推辭不就。在魏國期間,雖然魏王對他禮遇優厚,但他不為所動,一直沒有出仕做官。(《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下只注篇名)
後來,淳于髡又離開魏國返回齊國。他認識到齊宣王喜好聲色、貪於安逸而不重視人才,不利於齊國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便通過借古喻今,大膽地向齊宣王進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學宮,廣納賢才。開始,宣王表示自己並非不好士,而是國中無士,以此來搪塞淳于髡。淳于髡一天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個人,在淳于髡等人的勸諫、督促下,齊宣王終於悟出“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繼承齊國先祖禮賢下士的優良傳統,重新營造稷下學宮,以優厚的待遇招納人才,齊國國勢復盛,稷下學宮也再度繁榮了起來。
淳于髡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才能,成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鄒忌拜相時,他率稷下先生七十餘人向其問難,使得鄒忌重視禮法、厲行改革;他與孟子進行過數次精彩的論辯;荀子到稷下游學時,淳于髡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經是稷下學宮中元老級的人物,荀子經常向他請教,其“隆禮重法”的主張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響。淳于髡還做過齊太子的老師,《呂氏春秋•壅塞》記載“齊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曰:'臣不肖,不足以當此大任也,王不若擇國之長者而使之。'齊王曰:'子無辭也。'”由此可見齊國國君對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淳于髡得享高壽,他死時,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太平寰宇記》卷十九),足見其門徒眾多、德高望重。
滑稽多辯/淳于髡
淳于髡在歷史上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滑稽多辯”。淳于髡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尤其喜歡在與人辯論時運用“隱語”。淳于髡的所謂“ 隱語 ”,就是富於哲理的諷喻。他在與人辯論和向國君進諫時,經常用諷喻表明自己立場,言辭詼諧、含義深刻,往往令人心悅誠服、點頭稱是。因此,司馬遷把他的事蹟寫入了《滑稽列傳》之中。
齊康公十九年(前386),齊國歷史上著名的齊威王繼位。當時,田齊正式取代姜齊已經近三十年,但這三十年間,齊國尚未從姜齊末年的內亂中恢復過來,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條件也不成熟,各路諸侯趁機攻伐田齊新興政權。因此,齊國的國力一直比較弱。其時,齊國內政紛亂,軍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剛繼位的齊威王卻不理國政,沉湎女樂,一時間,“諸侯並侵,國人不治”(《田完世家》),國內形勢日漸嚴峻。然而,群臣卻不了解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進言勸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淳于髡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隱語”諷諫齊王。
淳于髡
淳于鬢勸諫齊威王圖冊
淳于髡問齊威王道:“大王,國中有大鳥,棲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飛不鳴,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齊威王胸有大志,只是暫時消沉,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諫一下子點醒了他,他也用“隱語”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滑稽列傳》)
淳于髡的諷諫收到了奇效,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他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整頓了內政,並整肅軍威準備迎戰諸侯。各諸侯國都很震驚,紛紛歸還了侵占齊國的土地。
齊威王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不計出身、招納人才,從他能接受淳于髡的意見,就可以看出他對人才的尊重。出身布衣的齊人鄒忌以琴作喻向齊王進諫,三個月後便被任命為相,推行改革。當時,稷下先生們對鄒忌的才能有所懷疑,公推淳于髡向鄒忌問難。淳于髡自如的運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改革中應該注意的五個問題,而鄒忌也均心領神會、一一應答,贏得了淳于髡和稷下先生們的信任。通過這次交談,淳于髡認為鄒忌才能卓越、對改革胸有成竹,一定可以勝任,而且可以建功封侯。不久,鄒忌果然被封在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印證了淳于髡的看法。淳于髡諷諫威王之後,得到重用,從不治而議論的“上大夫”逐漸成為代表國君出使諸侯的外交官員。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國順利歸來,齊威王很高興,在后宮辦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問:“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麼還能喝一石呢?”淳于髡說:“在大王面前賞酒,執法官在旁邊,御史在後邊,我心懷恐懼,不過一斗已經醉了。如果家裡來了貴客,我小心地在旁邊陪酒,不時起身舉杯祝他們長壽,那麼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見,互訴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鬥。如果是鄉里間的盛會,男女雜坐,無拘無束,席間還有六博、投壺等娛樂項目,我心中高興,大概喝到八斗才有兩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將散,酒杯碰在一起,人們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疊,杯盤散亂,廳堂上的燭光熄滅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羅衫輕解,微微地聞到一陣香氣,這個時刻,我心裡最歡快,能喝一石。”
淳于髡
齊威王勤政圖冊
最後,淳于髡點明了說這番話的用意:“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滑稽列傳》)意思是說,享樂的追求是無窮盡的,一味地追求享樂,就會走到邪路上去。以此來諷諫威王,希望他能明白“極之而衰”的道理。齊威王聽從淳于髡的勸告,自此停止了通宵達旦的喝酒,將更多的精力用到處理朝政上。他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在不長的時間裡,使府庫充實,國力強盛,齊國大治,最終開創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國。淳于髡也被委任為“諸侯主客”,專司禮儀,接待來賓。
淳于髡運用“隱語”向齊王進諫和與別人進行辯論的記載在史籍中還有很多。他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藉喻諷諫,參與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觀點,是稷下之學中寶貴的思想財富。
不辱君命/淳于髡
淳于髡還是齊國歷史上傑出外交家。他曾多次奉王命出使外國,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展現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
齊威王八年(前394),楚國發兵大舉進攻齊國。威王派淳于髡到趙國去請救兵,帶上贈送的禮品黃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帶子都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這個任務小嗎?”淳于髡說:“怎麼敢呢?”威王說:“那是為什麼呢?”淳于髡說:“剛才臣子從東方來,看見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靈祈福消災,拿著一隻豬蹄,一盂酒,禱告說:'易旱的高地糧食裝滿籠,易澇的低窪田糧食裝滿車,五穀茂盛豐收,多得裝滿了家。'我見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卻很多,所以在笑他呢。”於是齊威王把贈送趙國的禮品改為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淳于髡到了趙國,交涉十分順利。趙王給他精兵十萬,戰車一千乘。楚國聽到消息,連夜撤兵離去。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曾說:“淳于髡仰天大笑,齊威王橫行……豈不亦偉哉!”高度評價了淳于髡在齊威王稱霸中所作的貢獻。
淳于髡
淳于髡圖冊
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楚王看到他身材矮小,便鄙夷地戲謔道:“難道齊國就找不出一個像模像樣的人了嗎?而派了先生你來!先生有什麼特長呢?”這次髡並未用隱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道:“我並沒有什麼特長,只有腰中七尺長劍,是用來斬殺無狀之王的。”楚王惶恐地說道:“請先生息怒,我不過跟您開句玩笑罷了。”這個故事不由得使人聯想到歷史上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淳于髡生活的時代要比晏子晚一百多年,對這位齊國歷史上的賢相,淳于髡十分佩服,也處處以他為榜樣,兩人一樣都身材矮小、貌不驚人,然而出使外國,都憑藉自己的才能和氣度折服了傲慢無禮的楚君,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並特意帶去一隻鵠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鵠就飛了。淳于髡托著空鳥籠,前去拜見楚王,說:“齊王派我來向大王獻鵠,我從水上經過,不忍心鳥兒飢渴,就放它出來喝水,誰知它竟離開我飛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頸而死,又擔心別人非議大王因為鳥獸的緣故致使士人自殺。鵠是羽毛類的東西,相似的很多,我想買一個相似的鳥兒來代替,可這是欺騙大王,我不願做。想要逃到別的國家去,又痛心齊、楚兩國君主之間的通使由此斷絕。所以前來服罪,向大王叩頭,請求責罰。”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鵠的飢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擔心別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 “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仁、勇、忠、信、義、誠具備,誰還會治他的罪呢?結果楚王不但沒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讚賞道:“很好啊,齊王竟有這樣忠信的人。”並且用厚禮賞賜淳于髡,財物比獻鵠還要多一倍。(《滑稽列傳》)
推薦賢才/淳于髡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kun)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麼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麼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麼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裡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窪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
智辨亞聖/淳于髡
刁鑽問題難亞聖
其實淳于髡打啞謎只是個人愛好,就像他喜歡和別人辯論。為此,儒家的亞聖孟子都受到過他的“刁難”。據說,至今臨淄都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孟子遇見淳于髡,嚇不死也發昏。
淳于髡
孟子圖冊
一次,孟子遊歷齊國,淳于髡知道後,便去拜訪這位名人:“請問先生,男女之間授受不親,是禮制所規定的吧?”
孟子是個老實人,便規規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說的男女授受不親當然是禮制規定的。”
淳于髡說:“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還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氣,心想這個淳于髡簡直是胡說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簡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大失體統,慌忙補充道:“男女授受不親,的確是禮。但救嫂子,是權宜之計啊。”
淳于髡譏諷孟子:“那現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你為什麼不伸出友愛之手呢?”
孟子說:“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難道天下人還得挨個去拉嗎?”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聖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親自去做。
就事論事責聖賢
孟子要離開齊國時,淳于髡問他,你身處三卿的高位,卻下不能救濟老百姓,上不能輔佐君王,所謂的“仁者”就這樣跑了,對得起你的工資嗎?
孟子將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來說道,我是臣子,不以賢事不肖,伯夷就是這樣幹的。周旋於湯、桀之間五次,那是伊尹。不厭惡污君,不推辭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們三個處事不同,但都是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繼續責問,魯繆公的時候,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但魯國不斷失地。這樣看來,所謂賢者對國家有什麼用?
孟子說,虞不用百里奚而被滅亡,但到了秦繆公那裡卻成就了霸業。不用賢人就會滅亡,有了賢人卻不會任用,他怎會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隨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標榜賢者的話: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現出來,做事情不見功效的人,我還沒看到過呢。所以現在根本沒有賢者,如果有,我肯定認識他。
孟子說起孔子在魯國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時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時候,魯君失禮,祭祀用的肉遲遲不上,於是孔子也故意無禮而去。孟子說,不知道的人以為孔子是為了幾塊熟肉鬧情緒,其實孔子是被別人無禮對待。所以孔子願意以微罪辭行,而不是苟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說自己像孔子一樣被無禮對待,因此離開齊國,但聖賢的行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會明白呢?
學無所主 /淳于髡
淳于髡博聞強志,“學無所主”,思想比較博雜。他重視周禮對人行為的規範作用,有學者考證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王度記》即為淳于髡的著作( 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他以飲酒諷諫齊王,表明他有類似道家的“極之而衰”的思想;他向宣王薦士,曾提出近於墨家的“物各有疇”的主張。作為“稷下之冠”,他和其他許多稷下先生一樣,很難考定他的思想歸屬,因此曾有學者將其歸入雜家。但是,淳于髡的思想並非沒有自己的章法。從史料關於淳于髡諷諫國君、問難師友的記載來看,他是兼重禮法而更傾向於法治的。
首先,淳于髡主張治國理民一定要禮法兼重。在進言鄒忌時,淳于髡提醒鄒忌受相印、執國柄,必須把握全局而不偏失,處理政事必須合於禮法,並隨即就修禮儀、明法度、整吏治、裁冗員等幾方面向鄒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淳于髡要求鄒忌忠於君主,謹慎的維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他以“傅合疏罅”作喻,要求鄒忌不必拘泥成法,而要依附於萬民;以狗皮不能補狐裘作喻,要求鄒忌要慎選人才,勿雜小人;以“大車當常較,琴瑟需常調”作喻,要求鄒忌認真制定法律並監督姦吏(《田完世家》)。
這實際上可以算是一個禮法並舉的改革方案了。以上幾點主張,和戰國時期法家的主張精神是基本一致的,體現了淳于髡兼重禮法的思想特點。
淳于髡
淳于髡圖冊
從淳于髡與孟子辯論可以看出,他主張守禮有度而不拘泥。他認為,雖然“男女授受不親”是“禮”,但是“嫂溺,也要援之以手 ”,由此引申到反對脫離社會實際,拘守一成不變的陳腐規定。在他看來,最大的“禮”,是現實的國計民生。民生凋敝,就要破除舊禮,實行改革,“援之以道”(《孟子•離婁上》)。
淳于髡講禮治,但又反對世襲制,他從齊國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竭力主張“尊賢尚士”、富國強兵。他借狐裘與黃狗之皮為喻諷諫鄒忌,以“物各有疇”的主張要求宣王重士,都是這種尚賢思想的反映。淳于髡認為維護封建的禮制、選賢使能是必要的,同時還必須實行法治,強化國家機器。因此,他要求鄒忌“謹修法律以督踐吏”,要求齊王“減吏省員,使無擾民”(《新序》)。總之,淳于髡社會政治思想的基本特點,就是禮、法兼重而傾向法治。這一觀點,曾影響了田駢、慎到、接子等稷下之學裡的黃老學者,而荀子“隆禮重法”思想的提出,也同淳于髡上述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
淳于髡以“酒極則亂”、“極之而衰”向齊威王諷諫,這實際上包含了矛盾對立轉化的深刻哲理。在與孟子的一次辯難中,他曾提出“聲無細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的觀點,意思是說聲音不管多麼細小,沒有細到聽不見的;行動不管多麼隱蔽,沒有完全不露痕蹟的,這已經包含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可知論的因素了。雖然淳于髡的可知論認識還沒有達到高度概括的程度,但他將其靈活運用實踐之中,察事審功,“承意觀色”,卻是難能可貴的。
據《禮記》卷四三《疏》引語所說,淳于髡著有《王度記》一書,又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八說,他還有《十酒說》一書,可惜均已亡佚。所以,今天我們只能從散見各處的史料,來了解這位稷下高士的風範了。
史書記載/淳于髡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孔子曰:“六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
淳于髡圖冊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時賜馀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鬥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昔者,齊王使淳于髡獻鵠於楚。出邑門,道飛其鵠,徒揭空籠,造詐成辭,往見楚王曰:“齊王使臣來獻鵠,過於水上,不忍鵠之渴,出而飲之,去我飛亡。吾欲刺腹絞頸而死,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鵠,毛物,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賜之,財倍鵠在也。
人物評價/淳于髡
政治思想上,他主張益國益民的功利主義。在同孟軻就“禮”與“仁”的兩次論戰中,鮮明地表現了他這一立場。所著《王度記》今已失傳。
淳于髡
淳于髡墓圖冊
淳于髠博聞強記,以多智為齊人所稱。數為齊使諸侯,未嘗屈辱。他慕齊政治家晏嬰之為人,多所陳說,並“著書言治亂之事,以乾世主。”他與鄒衍、慎到、環淵、接子、田駢、騶奭之徒,先後遊學於齊國都之稷下,稱稷下先生,齊王命曰列大夫,備受尊禮。《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篇,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述焉。” 《漢書·藝文志》法家著錄慎子十篇,道家接子十二篇。田子二十五篇,陰陽家騶奭十二篇。合二書所記,可見稷下先生中實有不同學派,而慎到、騶奭,既“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又分別屬於法家、陰陽家。淳于髠在稷下先生中不名一家,《史記》稱其“學無所至”。
-----------------------------
著名思想家孟子是哪國人士?孟子的老師是誰
趣歷史責任編輯:hanyiyang 2016-09-01 13:39:45 孟子 孔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儒家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他早年喪父,與母親仉氏相依為命。因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後人把孟子和孔子並稱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學派,所以把他和孔伋並稱為“思孟學派”。
  孟子在政治上主張推行仁政,他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在學說上,他反對墨子和道家,推崇孔子。但最終他的政治思想並沒有被當時列國的君王采納,他們認為他的思想“迂遠而闊於事情”。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負後,孟子回到家鄉,著書立說,為《詩》、《書》編序,並著《孟子》七篇。據考證,孟子生於週烈王四年,在周赧王二十六年去世,根據《列女傳》等書記載,孟子授業於孔子之孫孔伋。但實際上,孟子出生時,孔伋已經去世三十多年,所以他不可能是直接受業於孔伋,極有可能是孔伋的門人所授。但無論怎樣,孟子一生受孔伋學派的思想影響很深。孟子的著作《孟子》是四書五經之一,也是這些儒家學派的經典書籍中部頭最大的一部,約有三萬五千餘字。《孟子》一書現存共七篇十四卷,對後世影響極深,甚至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之一。
  孟子,名坷,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被認為是孔子最直接的繼承人,孟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被稱為“亞聖 ”,是儒家學派中僅次於孔子的第二號人物,也是僅次於孔子的最有智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千百年來,孟子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仁者愛人”和“仁政”的學說,並且在此基礎上有更深入的發展。孔子的理論很多時候只是空乏的和模糊的概括,並沒有具體闡述他的思想精髓,孟子通過自己的研究,將儒家思想的境界和深度都提高了一個層次,並且孟子非常善於用講故事和犀利的筆風來進行說明。《論語》中只是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很多時候只是寥寥數筆,很難看懂其中的精髓,但是在《孟子》裡面,孟子運用大量的故事和寓言,以及使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來進行深刻的闡述論證,這對於傳播儒家思想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所以後人把《孟子》作為後世讀書人必讀的儒家經典之一 是很有道理的。
1.png
  孟子寶貝認為是最正宗的儒家學者,因為他不僅宣傳儒家思想,還十分推崇孔子,他甚至還效仿孔子也周遊歷國,不斷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疲於奔命,也最後的結局也和孔子相似,都是鬱鬱不得志。正因為這個原因,認為常常把他與孔子一道並稱“孔孟”,也把儒家學說稱為“孔孟之道 ”。
  孟子被尊稱為儒家的“亞聖”,是儒家學派中除了孔子之外最有成就的人,孟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以及文學家,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弟子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個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當人類社會還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孟子就已經有了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大國兼併小國,是強者稱霸的時期,人人都想著如何戰勝別人,奴役別人,並把這些當做是成就的標誌,根本就不會想著如何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被採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漸漸證明了孟子的正確,所以後來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紛紛推出各種舉措來減輕人們的負擔,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君為水,民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此外孟子還豐富了我們的語言範圍,他創造出很多成語和名言,至今還在被我們所用,成為我們日常使用的俗語。
  孟子的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嚴格來說,孔伋並非是孟子的直接授業恩師,而是孔伋的門人再傳孟子。孔子生兒子孔鯉,然而孔鯉死得早,而且還死在孔子之前,所以孔子的衣缽傳人成了孔伋。孔伋和孔子一樣,也是魯國人,字子思,生於公元前483年,卒於公元前402年,去世時八十二歲。他和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共稱為“五聖”,由於他和孟子、顏子、曾子又一起配祀於孔廟,所以又被成為“四配”。現在對於孔伋的記載很少,他的生平事蹟已經很難考證。據說他曾師事曾子,孟子是他的再傳弟子。根據《孟子》中記載,孔伋曾魯繆公、費惠公等人尊為賢者,將他視為老師,但終其一生,也未被取用。
2.png
  在韓非子的《顯學》中認為,自從孔子死後,儒家學派分成了八個派別,而孔伋正是這個八個派別的其中一個。在《史記》中說,四書五經的《中庸》正是孔伋所作。《漢書·藝文志》中說,孔伋作二十三篇,只是這些文章到現在已經基本上失傳了。而司馬遷認為孔伋作《中庸》,恐怕也不是他一個人寫的。因為其中的文法和口氣,都很類似於秦漢而非戰國。孔伋在宋代被宋徽宗封為“沂水侯”。明代,被明嘉靖皇帝封為“述聖公”。因此,後人皆稱其為“述聖”。與“复聖”顏回、“宗聖”曾參、“亞聖”孟軻等人並稱“四聖”。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0日, 2018
有一種鳥要麼不出聲,一旦鳴叫就會震驚世人。 
比喻平時沒有作為,一下子能做出驚人成績的人。 
語出《史記‧滑稽列傳》
古代有一類滑稽人物 
出身卑賤卻出入宮廷 
具備非凡的諷諫才能 
其貢獻不亞於士大夫
身材矮小的淳于髡 
是戰國時齊國的贅婿 
但他擅長用幽默隱語 
規正齊王言行 
堪稱滑稽人物的典範
齊威王在位時好飲酒 
夜夜笙歌荒廢國政 
導致內憂外患重重 
近臣都不敢進諫
淳于髡就問齊王 
有隻大鳥落在王宮裡 
三年不飛不叫 
不知這是什麼鳥
齊威王聽出弦外之音 
於是回答 這隻鳥 
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 
出兵東征西討 
令諸侯震悚 
紛紛歸還齊國領地
後來楚國攻齊 
淳于髡攜重金使趙 
借來精兵十萬 
嚇退楚兵 不辱使命
齊威王因此設宴慶祝 
詢問淳于髡的酒量 
他又抓住機會說 
嗜酒亂性 樂極生悲 
天下事都是如此
齊威王立刻醒悟 
不再徹夜歡飲 
齊王的蛻變 
令齊國稱霸36年
淳于髡一生機智善辯 
巧妙的勸諫藝術 
令人心悅誠服 
堪稱亂世賢臣
而齊王從諫如流 
留下一鳴驚人的典故 
常用來比喻發奮圖強 
一舉成名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