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服飾簡史(上)
作者:蔡大雅
古埃及的貴婦和奴隸服飾。(維基百科)
更新: 2018-01-06 10:59 PM       標籤: 服飾, 埃及, 希臘, 羅馬, 西方服飾簡史
張眼望世間,現代人的衣著打扮真是繽紛異常。而縱觀歷史,人類各個時期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服飾樣式與風格,更猶如天上繁星般琳瑯滿目。服飾反映了當代、當地的人對美的感受與呈現,讓本文充當時光鏡,請隨之一覽西方服飾在歷史中的演變。
一, 西亞古文明的穿衣歷史
與中國並稱文明古國的古埃及,遺留下的衣著實物並不多,我們只能從壁畫中了解古埃及人的衣服形式。埃及由於天氣炎熱,人們穿著較少,衣料也選擇比較輕薄的亞麻布。早期貴族階級的男子衣著以一種被稱為「圍腰布」的裙子為主,上身或赤裸、或穿圓領短衫;女子則為緊身的圓領長衫,或類似今日的繫肩帶長裙一樣,衫從胸口到腳踝,用細帶吊在肩上。平民和奴隸的圍腰布較粗,或甚至赤身裸體,只以一小塊布遮掩下體。
古埃及的貴婦和奴隸服飾。(維基百科)
對於最早在兩河流域興起的蘇美人,現代考古對於他們的服飾樣式所知不多。從出土的雕像來看,至少有半身裙和斜單肩的包繞長袍二種,由他們是從較北方的中亞地區遷移過來的遊牧民族來推測,男性穿的應該是羊毛皮裙。斜單肩的包繞長袍男女皆可穿著,可能影響後來相繼出現的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服飾。
蘇美人服飾。(Rosemaniakos from Bejing/Flickr)
亞述和巴比倫人同樣屬於來自阿拉伯沙漠的閃族,他們的服飾除了承襲蘇美人的包繞長袍外,還有一種短袖、及膝的短衣,同時身戴肩帶。衣料以羊毛為主。
古巴比倫服飾。(Mbzt/Wikimedia Commons)
最後崛起的波斯是個強大的帝國,其勢力遠達埃及,並發起多次攻打古希臘的戰爭,著名的馬拉松戰役便是由波斯人發起,攻打古希臘城邦的戰爭。波斯人的服飾樣式基本上繼承了自蘇美人以來的包繞長袍,袖口稍寬,布料除了羊毛織補、亞麻布,還有來自中國的絲綢,上面刺繡著各種美麗的圖案。當時的染布技術已經很發達,百姓的衣服多為紅色、藍色或白色;藍紫色則是屬於貴族或官員專用的顏色。
古波斯人服飾。(Mostafameraji/Wikimedia Commons)
此時出現了「褲子」的樣式——這是與其他西亞民族以裙為主的服飾形態不同的地方。曾經雄踞整個西亞的波斯帝國後來被屬於希臘文化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由於亞歷山大大帝在他所征服的地區大力推行希臘化政策,使兩河流域上的服飾漸漸變成希臘式的穿著風格。
二,西方的穿衣演變
(一) 古希臘時期——未經剪裁的方形白布圍繞身體
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古希臘並非一個統一的王國,它是由眾多的城邦國家所組成的一個文化圈的概念,範圍大約北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南至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島,包括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眾多島國,以及小亞細亞(今日的土耳其)沿海地帶。
現在的考古研究認為,在克里特島上出現的米諾斯文化(Minos)是地中海地區中最早綻放的花朵,根據出土文物推測,其興盛的年代大約介於西元前3000年1100年之間。從宮殿壁畫來看,男性大多穿著圍腰裙,女性的上衣為短袖緊身衣,搭配具有層次感的鐘形裙,男女皆用金屬腰環及寬皮帶束緊腰部。米諾斯人的穿著與文字與後來興起的其他城邦皆不相同,因此也有學者將米諾斯文明獨立於古希臘文明之外。
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壁畫。(公有領域)
西元前776年,希臘人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此後的250年間,古希臘城邦的殖民地遍及地中海沿岸,甚至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等地。此時古希臘文明的重心,逐漸落在勢力最強的雅典和斯巴達。
古希臘城邦分佈廣闊,其穿著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會因為地區的不同,而在衣料和樣式上有所差異。古希臘的服飾叫做袍衣(Chitonic),基本上是以一塊未經剪裁的寬大白布圍繞著身上,男女的穿著差異不大,只在圍繞身體的方式不同而已。
男子的服飾變化不大,下身的衣著與埃及、兩河流域的形式相同,都是圍著一塊圍腰布。克拉米斯(Chlamys)是一種男性的上身服飾,類似披風,為一塊長5英尺、寬3英尺的羊毛織物,披在左肩上,蓋住左臂,布的二端用別針扣在右邊肩膀上,露出右臂。
圖中為大衛王,穿著克拉米斯式袍衣。(公有領域)
女性服飾的樣式,大致上分為多立克式(Doric)、愛奧尼克式(Ioric)以及佩普羅斯式(Peplos)三種。前二者的名稱源自古希臘神殿的柱式,故可知多立克式較為簡單樸素,而愛奧尼克式複雜華麗;佩普羅斯式與多立克式的差別,只在腰帶繫法的不同,前者是展露的,而後者是隱蔽在袍衣內。
公元前530年,穿著希臘Peplos服飾的女性雕像。(重建雕像現矗立在雅典的雅典衛城博物館)(Zde,Wikimedia Commons)
多立克式使用一塊長度等身,寬度為二臂向左右平舉時,左指尖到右指尖寬度的二倍的長形白布,穿戴時先在上身部位將布向外向下翻折,長度隨意,然後將布左右對折來圍住身體,二肩處用別針將布固定,對折開放的一邊可以縫起,也可以敞開,腰部束以腰帶。愛奧尼克式不做翻折,只在二肩上用很多別針將布固定,腰部也束有腰帶。
古希臘人服飾描繪。Albert Kretschmer繪製。(公有領域)
(二) 古羅馬時期——弧狀長布圍繞身體
古希臘文明不僅在希臘地區蓬勃發展,還被亞歷山大大帝傳播到中亞及北非,經過數百年的興盛,終究免不了沒落。隨後崛起的古羅馬在西元前146年徹底征服希臘地區,也繼承了古希臘文化,在衣著上也如古希臘人一樣穿著袍衣。
除此之外,古羅馬人也有自己的發明:這種叫做圖加(Toga)的長袍只限羅馬公民穿戴,是用一條弧狀的長布直接披在身上,依照場合不同而有不同的纏繞方式。普通公民穿白色,一般官員和神職人員的長袍有紫色的鑲邊;高官是紫色、深紅色;將軍和皇帝則是在紫色長袍上還用金線刺繡。在古羅馬時期,白色代表純潔正直,紫色被視為高貴的顏色。(未完,待續)@#
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Antoninus Pius穿著Toga長袍雕像。(Carole Raddato,Wikimedia Commons)

----------------------------------------------------------

西方服飾簡史(中)
作者:蔡大雅
天主教皇本篤十六世(中)穿著Dalmatic袍衣。(Fabio Pozzebom/ABr/Wikimedia Commons)
更新: 2018-05-30 12:41 PM       標籤: 洛可可, 巴洛克風格, 文藝復興, 服飾, 西方服飾簡史
(接前文 西方服飾簡史(上))
(三) 中世紀時期——從民族性、神性到人性
古羅馬帝國也在經歷過數百年的強盛後開始衰敗,西元395年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為首都,統治原本的義大利半島和歐洲地區的殖民地;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現在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為首都,統治著小亞細亞、北非、希臘等地的殖民地。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北方的日耳曼民族消滅,歐洲進入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時期。此時也被稱為黑暗時期,因為歐洲各地均被各個蠻族所佔據。之所以稱為蠻族,是因為跟古羅馬文明相比,他們的文化相對落後,有的甚至還沒有形成文字,他們彼此交戰,動輒屠殺擄掠,使歐洲大地動盪不安,社會發展幾乎停頓,文化甚至倒退。直到各民族慢慢信仰基督教,文化才又開始逐漸發展。
在長達千年的中世紀,服飾的改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各民族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中世紀早期,各民族仍舊穿著混合著自己民族風格的古羅馬服飾。各民族由於居住在北方,氣候相對寒冷,所以在穿衣上習慣穿著褲子。這改變了古希臘羅馬在長袍內不穿褲子的習慣,奠定了往後歐洲男性的下衣以褲子為主的穿衣模式。
中世紀中期由於基督教的興盛,服飾也隨之改變。此時的基督徒通常會穿著一種叫做「達馬提克」(Dalmatic)的袍衣,特徵是有二條長條形的帶子從二肩垂下。女性的服飾由於受到宗教的影響而趨於保守,習慣用頭巾和長袖袍衫將身體緊密包裹。
馬賽克鑲嵌壁畫-聖徒像。(聖阿波利納雷教堂,義大利拉韋納)(公有領域)
中世紀後期由於經濟逐漸發達,人們財富增加,使得服飾開始有了變化。此時的歐洲流行一種哥德式(Gothic)風格的審美觀,此字原本是建築用語,指的是高聳著尖塔的教堂形式。這種喜好尖角的審美觀也同樣表現在服飾上,外形誇張、色彩鮮豔,有時甚至採用左右不對稱的配色。男子除了穿著細腰的長袍外,合身的上衣加上緊身褲,並繫以腰帶以凸顯身材,也是當時流行的樣式。女性則以長袍為主,袍尾極長,可以在地上拖曳,腰帶束在胸下,使腹部呈懷孕狀,以示對聖母瑪利亞未婚環孕的崇敬。在流傳下來的畫作中,此時的人物臉部通常呈尖瘦形,鞋子有長尖角,也都是在哥德式風格的影響下所作的表現。
《阿爾諾非尼夫婦》(Portrait of Arnolfini and his Wife),1434年,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中世紀晚期服飾。(公有領域)
(四)文藝復興時期——凸顯性別特徵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此字有「再生」的意思,指的是從14世紀末到1600年左右,在歐洲文化上人們重新銜接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思潮與行動。這股潮流席捲了文化的各個領域,也包括服飾穿著在內。文藝復興開始於義大利,所以服飾的改變也從義大利開始,而後逐漸影響歐洲各國。
Crinolines(裙撐)。(Crinoline/Wikicommon)
與中世界以神為主的思想極為不同的是,文藝復興時是以人為主的「人文主義」,在服飾上也出現極端強調性別的穿著。男性強調陽剛強壯的身材,寬大鏤空的上衣搭配凸顯男性器官的蓬鬆短褲和緊身襪,顯示出倒三角形的體態。女性則用馬甲、裙撐架、束腹、臀墊和高底鞋來改變身材,凸顯女性特質;服飾則呈現方形低胸、領子硬挺高聳立、上緊下寬、腰部纖細的樣式。此時不論男女,還流行在頸部佩戴一種叫「魯夫」(Ruff)的輪狀皺折領。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畫像,文藝復興時期服飾。(公有領域)
畫作The Infanta Isabella Clara Eugenia(F. DE LLANO, 1584),圖為西班牙公主伊莎貝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公有領域)
(五) 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從繁複華麗到奢華矯飾
十七世紀的歐洲文化潮流,由巴洛克風格取代了文藝復興,此時法國成為領導穿衣潮流的國家。十七世紀可說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時代,他的穿著打扮和行為舉止,是歐洲人競相模仿的對象。此時男性不再強調陽剛,而是反其道而行的喜愛俊帥華美的穿著,流行戴著長假髮、穿著高跟鞋。
引領時代風潮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公有領域)
輪狀皺折領成為過時的風格,時尚的是寬大的蕾絲領。男性仍舊維持著上衣下褲的樣式,上衣剪裁合身,褲長至膝,褲內穿著緊身襪。在上衣的領口、袖口以及褲管處都以大片的蕾絲邊做裝飾;內衣也裝飾有大量的緞帶,一件男性內衣需要用掉約100公尺長的緞帶。此外還開始流行戴手套、穿斗篷,來表現男性的瀟灑與雍容。此時的男子裝扮,可說是有史以來最為俊美的,套句現在的用語,若說之前文藝復興時期的男性是「型男」的話,巴洛克時期的男子就是「花美男」一族。
女性上衣流行緊身胸衣,領口寬至二臂,袖子寬大,有時分成數段,每段都飾有無數的蕾絲或打著花結的緞帶;裙子維持蓬鬆樣式,最外層的裙子從腰開叉向外翻,有時還用緞帶花結或扣子繫起,搭配在裡面的襯裙採用不同顏色和質料,形成層次感,十分華麗。
龐巴度夫人,1759年弗朗索瓦·布歇作品,洛可可風格服飾。(公有領域)
十八世紀是個變化很大的世紀。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都發生在這個世紀。在服飾方面,法國大革命也成為西方服飾產生巨大變革的分水嶺,在大革命之前,歐洲服飾一如其他的文化領域,流行著「洛可可風格」,這是一種在巴洛克風格的基礎上加以誇張變形,使服飾更加繁複奢華的風格。
《時髦婚姻》第四幅《香水》,William Hogarth繪。洛可可時期風格。(公有領域)
此時男性的假髮從長捲髮變為短而捲曲,後面以蝴蝶結綁住馬尾辮的造型,對襟長外套、長背心和襯衫三件式的穿法成為主流,這就是現代西裝三件式穿法的前身。馬甲、裙撐架、束腹依舊是女性服飾不可缺少的配備,只是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時的馬甲穿著在外,上面刺繡以華麗的圖案和飾品;裙撐架除了傳統的圓形以外,也流行一種從西班牙傳來的前後扁、左右寬的樣式。誇張的服飾搭配高聳的髮型,成為歷代女性外貌上最為奇特的造型之一。(未完,待續)
-----------------------------

西方服飾簡史(下)
作者:蔡大雅
英國紳士的典型著裝。(公有領域)
             更新: 2010-01-08 8:41 PM       標籤 : 西方服飾簡史 , 新古典主義時期
(接前文西方服飾簡史(中))
(六)新古典主義時期 ——自然簡樸
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歐洲社會被理性主義、民主思想所籠罩,促成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法國王權專制、建立民主共和政體。'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也同樣影響了當代的藝術與服飾,人們揚棄了洛可可時期的奢華誇飾,頌揚著自然簡樸的服飾風格。
賈克-路易·大衛(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畫作Portrait of Pierre Sériziat, (1795)。(公有領域)
此時男性不再戴假髮和穿高跟鞋了,取而代之的是高禮帽和長筒靴。外套和背心的長度縮短,也有燕尾服;襯衫領豎起並系上領巾,褲子除了原來的及膝褲以外,也流行穿長褲,此種穿法成為現代西裝的原型。追求自然平實的思想也同樣影響著女性的穿著,馬甲、裙撐架、束腹被棄之如敝屣,有著泡泡短袖、合身、高腰的長袍成為服飾的主流。
拿破崙的皇后約瑟芬穿著長袍的畫像,安德烈·阿比亞尼繪。(公有領域)
(七) 近代——成衣的出現
十九世紀發明的縫紉機加速了西方服飾的發展。在許多人的努力下,第一台量產的家用型縫紉機在1851年問世,時尚的衣服可以大量的、快速的被複製並普及,衣服不需再使用人工量身定做的“成衣”概念,成為人類製造服飾的主流模式。
男性的服裝​​基本上沿襲三件式的樣式,常在電影或電視中見到的英國紳士的形象,就是這個時代典型的穿著。
十九世紀英國紳士的典型著裝。(公有領域)
“物極必反”的定律出現在女性的服飾上,此時再度吹起了華麗風,馬甲、裙撐架等雕塑曲線的衣物又重新獲得女性的青睞,前凸後翹的身材被視為是理想體態。因此婦女穿著的裙撐架向後凸出,或使用臀墊墊高臀部;衣服的裝飾也開始強調背部優美的曲線。
《布羅格利公主, pauline princesse albert de broglie》,安格爾繪。(公有領域)
(八) 現代——多變的年代
二十世紀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服裝設計師的興起和女權運動等重大事件的衝擊,女性服飾的變化極大;男性服飾卻相反的已經趨於固定,主要是西裝、背心、打著領帶或緞帶的襯衫,搭配筆挺長褲的基本樣式。
女性服飾的多變則是20世紀服飾的最大特點。不像前幾個世紀的時尚潮流,大多是百年或數百年一變,20世紀的女性服飾幾乎是每10年就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從世紀初受新藝術風格影響,追求浪漫柔美的S形曲線,到開始轉變成傾向實用性的穿著,使用的束腹也從從緊到寬,到後來受女權主義鼓吹自然解放的影響下而捨棄不用。此時的女性服飾已經不再只有裙或袍的選擇而已,拜腳踏車盛行之賜,以燈籠褲樣式出現的褲裝,成為女性服飾的新選項。
20世紀前期的女性服飾Hobble skirt style。(公有領域)
轉載自1983年的GW Times,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女子籃球隊,隊員身著當時流行的燈籠褲。(公有領域)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女性有機會從家庭走入社會,代替出征的男子進行各式各樣的工作。如此所需的服裝,再也不是華麗但不方便活動的樣式,而是具有機能性、方便、實用的衣服。服裝設計師的大量興起促成各式各樣、因應各種場合的服飾紛紛出現,例如著名的服裝設計師香奈兒(CoCo Chanel)在20年代設計的女性運動休閒服和泳裝,在當時成為驚天動地之舉。她不僅設計衣服,還賦予女性服飾自由、簡樸、解放等意義,成為當時流行的指標。
除了設計師的引領外,20世紀前半葉多變的藝術風格也影響著服飾的發展。在現代主義追求簡單明了、理性利落的思潮下產生的機械派、幾何派、抽象派和超現實派等等,都可以迅速的在時尚界找到它們的代言人。到30年代,電影的普及加速推動了以美國式的審美觀為主流的服飾發展。成熟嫵媚取代自然帥氣成為時尚,流線型的身體曲線代替了之前的直線型,露背裝成為這個年代的代表作。
紀梵希為奧黛麗‧赫本在《第凡內早餐》設計的黑色洋裝成為巴黎少女的製服。(《紀梵希的時尚王國》劇照)
二戰時由於物質匱乏,歐洲開始實施包括布料在內的配額制度,也出現制服。此時的服飾講求方便、實用和耐穿。女性穿衣多以男性化的工作服或製服為主,直到二戰結束後,世界重返和平,女性才又恢復女性化的穿衣方式,這樣的年代造就了另一位法國服裝界的大師Christian Dior 。
戰後嬰兒潮下出生的孩子慢慢長大,成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主角,他們對衣著的選擇將影響下一個世紀人類的穿著。此時的大眾文化除了持續受到美國電影電視的影響,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反戰運動、嬉皮潮流、性解放思想、龐克風,甚至連芭比娃娃的造型,都可以成為影響服飾風格的因素。20世紀也因此成為服裝史上最多變,也最混亂的世紀。
20世紀的女性服飾(網路圖片,引用需再製)
當代——“穿什麼都可以”,還是“可以什麼都穿嗎?”
網際網路將世界連成一個地球村,流行的範圍遍布全球,對時尚的追求使現代人的衣著成為不是製服的製服。現代人的穿衣應該是史無前例的自由,沒有傳統的禮教、道德、輿論、社會眼光,甚至性別等等的規範,講求個性的解放強調自我的好惡,“穿什麼都可以、怎麼穿都可以”似乎成了當代服飾的最大特點。
但,真的“可以什麼都穿嗎”?人類因著不同的服飾風格,在歷史中留下了許多不同的形象:高貴、華美、瀟灑、陽剛、精緻、內斂、朝氣、虔誠…。數千年來各個時代的風格雖然迥異,呈現出的形象卻都具備著一定的美感。反觀當代,一個標新立異、美醜不分的年代,我們想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樣的影像?@


燈籠褲(Bloomers)是女性所使用的一種外褲。據信燈籠褲是由Elizabeth Smith Miller所發明,不過在1850年代早期因為Amelia Bloomer的緣故而普及,這種褲子也因為她的緣故而得此稱。早期的燈籠褲相當地蓬鬆,像個燈籠(此即中文譯為燈籠褲之故),而且在腳踝的地方扣緊腳部;當時的婦女穿著這種褲子以進行運動,後來這種褲子逐漸退流行。但是直到1950年代,一些地方的學校的女孩在上體育課時依然穿著這種褲子。
1964年東京奧運,日本人看到美國排球隊穿著的超短燈籠褲,覺得又好動、又帥,便演進成短型又貼身的燈籠褲。
在日本,體育課時女生穿的運動短褲為大幅改良的燈籠褲,日文稱為「ブルマー」,即英文「Bloomer」的日式音譯,中文則有人據之譯為「布魯馬」。儘管日本地區除幼稚園外的學校近年多改用及膝短褲,歐美及港澳地區部分學校仍採為體育服裝。
由於日本出現以燈籠褲為色情道具的色情店或作品,使民眾對燈籠褲的印象非常不好,認為是猥褻、下流及傷風化,所以現在有很多學校都廢止,女生改穿長褲運動

燈籠褲-女籃

日本學生運動服「藍色小短褲」消失的理由 - Japhub - 日本集合 - https://goo.gl/Ru1xah


一位穿著現代水手制服的英國皇家海軍士官
水手服傳統上是海軍編制內海員(包括水兵及水手)穿著的制服,而在其他由政府所資助的航海事業,其員工也往往會穿著這類制服,其寬大、延伸至後背的衣領(襟)是顯著特徵。後來隨著時間的進展,也成為了一款兒童與少年、少女穿著的日常服飾。往後,不少學校的校服也採用水手服款式,尤其是以舊式日本女生校服最為著名--水手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M3c7oI


日本學生泳衣(日語:スクール水着,又稱死庫水),是日本小學、初中、高中的游泳課程規定穿著之泳衣。
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布了新的課程教育指引,規定小學、初中、高中要在體育課程加入游泳課。當時市面上販賣的泳衣形狀與活動性等並不適合用於游泳課程,因此依照比賽用之泳衣進行修改,設計出學校專用之泳衣。


500年前的英國皇室穿什麼?回到伊利莎白一世的衣櫥看看吧!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伊莉莎白一世肖像,喬治.戈爾繪。
「時尚」一詞等同於「跟得上時代」。衣著時尚便表示你是一個了解狀況的人。在伊莉莎白時代的英格蘭也一樣──事實上更是如此。時尚的變化就跟現代世界一樣快速,不過其意義要比現代城市伸展台上的變化更為重大。
在一個由森嚴階級主宰的社會裡,每個人都被期望要按照身分地位來穿著。你的外貌說明了你這個人值得多少尊重。只有穿得像個紳士,你才配得上那樣的地位;唯有穿得像個淑女,人家才會把妳當淑女來對待。你也不能靠著穿十年前流行的衣服矇混過去(至少不能連修改都沒有)。貴婦人十年前穿的時尚服裝,早已經傳下去給女僕穿了。正如作家兼旅人芬恩.莫萊森(Fynes Moryson)所言,「無論誰穿著舊衣服,大家看著他的樣子就像是在看一幅掛毯畫。」16世紀時,你的穿著便透露了你是什麼人。
露出胸部沒關係,露出腿卻萬萬不可?
伊莉莎白時代,貴婦人從不在公開場合露出手臂或腿部。洗衣婦也許可以裸露雙腿,站在一盆子洗滌鹼液中,但是這類露出腿部的女性往往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然而,露出大片乳溝卻完全可以接受。只要妳未婚,不論年紀多大都沒問題。
到了64歲的時候,女王依舊把胸部展露出來。法國大使安德烈.胡羅(André Hurault)見過她三次。第二次的時候,他寫道她穿了一襲禮服,露出低至肚臍處的肌膚,不只乳溝,連整個胸脯都露出來了。第三次的時候,他注意到她的胸脯上部的皮膚皺紋很多,不過下半部就很白皙。我們大概可以大膽假設,只要不露出手臂或腳踝,你就不會遇到麻煩──雖然露出太多胸部的話,顯然會吸引法國大使的密切注意。
如果你處於社會階級中較低的地位,要穿什麼或不穿什麼,並非全然是選擇的問題。法律規定地位較低者不得穿著某些衣料。1533年的規定宣布,除非身為王國內的貴族成員,否則不得穿著金線或銀線的布料、有閃光金屬絲的織物、混雜金銀線的緞子、貂皮。你必須身為勛爵、伯爵之子、侯爵或是嘉德騎士,才能穿著外國製造的毛料織品、紅色或藍色天鵝絨、獛或猞猁的黑色皮草。除非你是勛爵、勛爵之子、騎士,或者年收入達200英鎊,你才能穿天鵝絨長袍、天鵝絨外套、豹皮皮草、刺繡服飾,還有刺扎上金、銀或絲的布料。最後,除非你的年收入達100英鎊,否則不得穿著塔夫綢、緞子、錦緞、外衣不得有絲或天鵝絨的服裝(除了外套及緊身上衣之外),也不得有除了英格蘭野生動物以外的皮草。如果你的年收入不到20英鎊,1554年的法律便禁止你穿戴任何有絲綢的配件。
大家是否遵守禁奢令?一句話,並沒有。你可以向領主法庭舉報違法行為,但是很少有人會這麼做,在鄉村地區的罰款可能也很少。在城裡可能有人會說些責備的話,但是僅止於此,因為違反的人實在太多了。如果有人被逮到遭罰款,他很可能會高興地罰錢了事,然後依然故我。
史上最重要的時尚贊助者之一
說到顏色,狀況就變得有點困難了。伊莉莎白在成長過程中,向來以穿著樸素聞名。同代人描述她的衣著「顯得悲傷」(sad,意思是色彩深暗),清教徒作家讚許她在位早期時毫不賣弄,通常穿著黑色或白色。白色表示「純潔」,黑色象徵「堅貞」,兩種顏色合在一起代表「永恆的童真」。不過這種簡樸大有含意。英格蘭能做出強烈色調的天然染料相當少。從鮮豔、明亮顏色的稀缺程度看來,女王宣稱黑與白是她最喜愛的顏色,使得西班牙的有錢人使相形見絀,並且強調了她本身服裝所象徵的純潔與堅貞。
避免一切外來物的原則,並沒有擴及到設計領域。英格蘭人毫無顧忌地在各處尋找所需之物。出國旅遊的廷臣帶回新的設計和衣料,給自己也給他們的妻子、母親和姐妹。他們藉由在家中招待外國的紳士淑女,更加了解荷蘭、義大利和德國的新時尚。女王從歐洲大陸的皇室手中收到肖像畫作為禮物,畫中呈現了外國宮廷的最新服裝款式。海外新時尚的資訊也透過從法國寄來的服裝娃娃四處流通(模仿完款式以後,娃娃會交給家中的女兒當玩具)。1559年到1560年間,倫敦港進口了總值178英鎊3先令4便士的娃娃。
對於新時尚迷戀的結果就是折衷的風格:大家把西班牙的袖子加在法國的禮服上,再搭配荷蘭的斗篷。劇作家湯瑪斯.德克(Thomas Dekker)評論道:
英格蘭人的衣服就像是叛徒的軀體,絞死後被挖出內臟肢解,擺在各個不同的地方:遮陰布在丹麥、緊身上衣的領子和腹部在法國、窄袖子在義大利、高腰身掛在烏得勒支(Utrecht)某個屠夫的攤子上、寬鬆的現成服裝訴說著西班牙的風格……所以我們嘲笑各國維持單一的風格,但是卻從每個國家那兒東偷一點、西偷一點,來拼湊出我們的自傲。
女王本人刻意並積極地鼓勵這種喜鵲般的收集方法。事實上,女王本人可說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尚贊助者之一。從1600年皇室居所的服裝與私人珠寶清單中,我們發現她擁有102件法國禮服、67件圓弧袍子(round gown)、 100件寬鬆禮服(loose gown)、 126件女長袍(kirtle)、136件前襟(forepart)、 125件襯裙、 96件斗篷、85件緊身上衣以及99件「禮袍」(特殊場合之服裝,例如加冕典禮或是出席議會)。此外,位於黑衣修士(Blackfriars)區的服裝司( Office of the Wardrobe)還保存了2件禮袍、26件法國禮服、 14件圓弧袍子、27件寬鬆的袍子、23件女長袍、58件前襟、27件襯裙、41件斗篷以及38件緊身上衣。正是這些各式各樣的衣服使得她成為時尚達人。
1571年到1577年之間,她做了4件西班牙禮服。她要萊斯特伯爵寫信給他在安特普衛的義大利熟人,要求替她從義大利和西班牙取得新製作的上衣。她取得威尼斯的禮服,讓其他人「照著義大利時尚」為她製作,她有許多件打褶繡花胸衣、罩衫和袍子都來自法蘭德斯。1569年,她要華特.費舍替她更換襯裡,在「有西班牙袖子的黑色天鵝絨荷蘭禮服」裡換上白色塔夫綢,她甚至還有一襲黑色天鵝絨的波蘭禮服。對於這位一輩子從來沒有出國過的女性來說,她就像是在衣櫥裡環遊了世界。
清教徒的悲歎
不用說,清教徒並不欣賞這種採納外國時尚的花俏舉動,約翰.艾爾默(John Aylmer)在1559年寫到伊莉莎白:「我相信她少女時的服裝,也就是她在愛德華國王時期的穿著,會讓貴族的妻女感到羞愧,自己居然打扮得跟孔雀一樣。」但是隨著女王的服裝在1570年代變得越來越奢華,廷臣的服裝也是如此,1577年時,威廉.哈里森悲嘆著這樁「我國的荒誕蠢事」:
時尚如此多樣,同時也是一個可以窺見奢侈和過分講究的世界,鋪張虛華、排場盛裝、變化多端,最後還有變化無常的荒誕念頭,到了這個地步,英格蘭最為恆常的,竟是反覆無常的服裝,噢,如今有多少錢花費在我們的身體上,又有多少花費在我們的靈魂上啊!
菲利浦.史塔普在他1583年的《剖析世風之敗壞》中更加尖刻,他宣稱:「穿著比我們國家更豪華、更奢侈、更珍貴的服裝,不論是職業或生活狀況所需,我們膨脹自傲、受到引誘,把自己想得比應當的更重要,卻只不過是邪惡塵世中的悲慘罪人」。他以這樣的態度繼續講了144頁,抨擊皺摺領、帽子、髮型、「最是古怪的緊身上衣」以及「昂貴的下身長統襪」,男男女女都不放過。而且他似乎樂於宣稱,「他們那些骯髒的廢物[應該]撕碎,扔到他們的菱形臉上。」他這番痛罵的力量很了不得,有一次在描述他的英格蘭同胞時,他宣布「不管是放蕩不羈的人、享樂主義者,或是史上最邪惡的無神論者,都超越不了惹人注目的這群人。」
如果你覺得如此激烈苛責只不過是一種翻轉形式的自傲,那麼你會有點同情華麗盛裝的女王。在年屆高齡之際,上述提過的約翰.艾爾默(他如今是倫敦主教了)放膽批評了女王的奢華服裝,伊莉莎白的回答是:「如果主教再對這類事情有話要說,她就會讓他適合上天堂──但他不該帶權杖走向那裡,也得留下他的披風。」正如約翰.哈靈頓爵士的觀察,如果主教事先打聽過女王陛下衣櫥的規模,他就會挑其他主題來說教了。


好書推薦:
書名:漫遊伊莉莎白女皇的英格蘭 
作者:伊恩.莫帝默(Ian Mortimer) 
譯者:趙睿音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18/05


195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