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知識份子,是當今中國最壞的一群人 https://goo.gl/ANkEcJ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亦有謂「八娼」者)、九儒、十丐,各有所統轄/儒生在元代實際上亦擁有相當的地位且被朝廷優待/「儒戶」的出現,原是為救濟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士人,一方面使他們與僧、道相等,取得優免賦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為國儲存人才之意,並不是有益壓抑士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BKjacR
中國幾千年以來,受到政治上的壓迫以至於完全亡國,已有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過的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中國人把蒙古史說成中國史,把成吉思汗列為中國的民族英雄,現在已經鬧成了國際史學界的笑柄。英國《泰丵晤士報》以及各大著名歷史學術網站發布文章批駁中國史學界的惡搞。/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他的意思是說,一切的歷史學家,在編撰歷史的時候,都會自覺不自覺的以今天的眼光,都會自覺不自覺的站在今天的現實去考慮歷史的事件,以選擇對今天有用的東西.,以今天的利益為準繩,任意的取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PpAh61


元朝,儒士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沒有受到蒙古人的排擠沒有受到社會歧視,也沒有落入悲慘的境際「九儒十丐」本是一句戲言,卻被一些今人視為正論,扭曲了真正的歷史

元朝優待儒戶,尊崇漢家文化,對漢人學士的禮遇和厚待,不亞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忽必烈以三顧之禮聘請漢人精英,所表現出的心胸和氣度,比之於任何一位聖主明君都毫不遜色。

鄭思肖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vuqUJD


【文史】您不了解的元朝(2)「九儒十丐」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23日, 2018
忽必烈尊儒,修繕孔廟,重振祭孔禮義。忽必烈即位以後,在大都、上都和孔子故里建廟,並通過不同途徑,推行儒家思想。圖為蒙古烏蘭巴托的蘇赫巴托廣場的忽必烈雕像。
攝像者: Chinneeb/Wikimedia Commons
「九儒十丐」之說,使很多人認為元朝時期,儒士的社會地位落魄悲慘,竟然位於娼妓之後、乞丐之前。關於這一點,歷史的真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九儒十丐」的由來
「九儒十丐」的說法出自兩部南宋遺民著作:《疊山集》的《送方伯載歸三山序》和《心史》中的《大義略敘》。
《疊山集》的作者謝枋得是南宋官員,曾經率軍抗擊元兵。宋朝滅亡後,元廷多次徵召謝枋得,他都堅持拒絕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謝枋得絕食殉節。在他的書中有提到,當時拿儒生取笑的人,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
鄭思肖畫蘭花卻不畫土,說土地都被蒙古人奪走了。圖為南宋鄭思肖《墨蘭圖》。(公有領域)
《心史》被發現之時,是裝在蘇州承天寺的一口古井中的一個鐵盒子裡。按照書中記載,該書是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沉於井底的。明朝崇禎十一年(1638年)被人發現時,已歷經近400年,蹊蹺的是,書籍紙墨嶄新如故,引起很多學者質疑。
《心史》所記載之事被談遷、徐乾學、袁枚等人認為有違史實,難以取信。這幾位學者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觀點一樣,認為《心史》是托宋末元初文人鄭思肖之名所做的明朝偽書。
《心史》。(公有領域)
儒戶優勢
按照職業和社會職能的不同,元廷將全國百姓劃為不同戶別,也稱為諸色戶計。比如軍、站、民、匠、儒、醫卜、陰陽、僧人、道士、也里可溫(基督教神職人員)、答失蠻(回教神職人員)、斡脫(高利貸經營商)、商賈、船夫、弓手等等。
不同戶計,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比如軍戶義務是服兵役,為國提供兵力和軍需;站戶維護國家驛站(站赤)交通,為使用驛站的人提供交通工具和飲食;屬於僧、道、基督教等戶計的神職人員,主要工作就是敬天祈福,為國為民祝禱平安

儒戶階層,則要保障每戶至少要有一人讀書。在國家選拔官吏時,準備考試以備徵召。由於儒戶勞心不勞力,所以元朝儒戶不需要承擔各種徭役,這一權利有別於一般的百姓。
除此之外,儒戶還可豁免丁稅(人口稅),如果擁有四頃以內的土地,不需要繳納地稅。凡是在籍的儒士,都可以獲得官府提供的廩給,這相當於獎學金;在學校讀書的生員(學生),由學校提供每日兩餐飲食。儒戶享有的待遇超過其他的戶計。
根據《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兒史記》的記載,三品以上的官員有864位,僅漢人就有409位,雖然他們並非都是科舉出身,卻都是儒士入吏,也就是從做地方小吏開始,為官府辦理文書和各種事務,不斷升遷,被選入廉訪司(監察百官的機構),升為掾吏(官署屬員),然後才出職為官,成為有品階的官員。
元仁宗時期,很多官府的胥吏由儒生擔任,出現朝廷以儒術治理天下的局面。
元仁宗時期,很多官府的胥吏由儒生擔任,出現朝廷以儒術治理天下的局面。圖為元仁宗畫像。(公有領域)
忽必烈尊儒學
元朝優待儒戶,尊崇漢家文化,對漢人學士的禮遇和厚待,不亞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忽必烈以三顧之禮聘請漢人精英,所表現出的心胸和氣度,比之於任何一位聖主明君都毫不遜色。
元世祖以姚樞為太子太師、竇默為太子太傅、許衡為太子太保。圖為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宋元明).元世祖》。(公有領域)
從元代對待儒家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儒士當時的地位。忽必烈的漢人智囊團,很多都是精通儒學的飽學之士。忽必烈還沒有即位之前,在潛邸就邀請四方文士,向他們請教治國之道,如果列出名單,那是一串非常閃爍耀眼的名單,比如劉秉忠、趙璧、王鶚、張德輝、姚樞、許衡、竇默等等。
宋金時期,姚樞、許衡、竇默都是很有名望的儒學家。理學家姚樞到達潛邸時,忽必烈高興地以賓客的禮儀招待他,並向他詢問治國之道。姚樞陳述了治國平天下的精華,分為八個方面,分別是: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忽必烈都非常認可。
忽必烈向理學家姚樞詢問治國之道。圖為姚樞(1201年~1278年),字公茂,號雪齋、敬齋,諡文獻。(公有領域)
另一位理學家許衡向忽必烈講述大禹王愛民如子與太康因為安逸喪德失去天下民心的故事。他還說:「夫賢者以公為心,以愛為心,不為利回,不為勢屈,置之周行,則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澤。」賢明的人以公為心,以仁愛為心,不受利益驅使,不為權勢所迫,一切依照章法有條不紊地進行,天下事就會處理得公正得當,天下百姓也會受惠
夏禹在路上看見罪人,下車詢問並為罪犯的罪行自責哭泣。圖為清代《彩繪帝鑒圖說》之「下車泣罪」。(公有領域)
醫家竇默曾經隱居於大名府,他和姚樞、許衡早晚講學,以致廢寢忘食。忽必烈聽說他的名望,就派使者去請他。忽必烈問他治國之道,竇默回答說:「帝王之道,在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於正。」
許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 字仲平,又稱魯齋先生。(公有領域)
忽必烈和竇默,一位是生長於草原的蒙古人,一位是土生土長的漢人。竇默所談的儒家觀點,忽必烈全都聽進去了,非常贊成,並敬重禮遇他,將其留在身邊。
忽必烈曾在一天內召見了竇默三次,竇默所答都很稱他的心意。忽必烈請竇默教育皇太子真金,並賜給他玉帶鉤,說:「這本是金國宮廷的故物,您是賢長的老人,非常適合佩戴,日後使我的孩子見到您,就像見到我一樣。」竇默返鄉時,忽必烈命大名、順德兩地的官府每年為他奉上衣服和器物,並賜給他田地和住宅。
忽必烈請竇默教育皇太子真金,並賜給他玉帶鉤。圖為元朝龍紋玉帶鉤環 。(公有領域)
元朝龍紋玉帶鉤環背面。(公有領域)
修繕孔廟 重振祭孔禮義
有一天,忽必烈問張德輝:「孔子廟祭祀的禮義,現在怎麼樣?」
張德輝說:「孔子為萬代王者之師,治理國家的君王都很尊敬他,修繕孔廟,按時祭祀。是否崇儒,對聖人並沒有什麼影響,但可以使人們看到國君崇儒重道的心意。忽必烈說:「從今以後,祭孔大典不要廢除。」
1252年,張德輝、元裕等人拜見忽必烈,尊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欣然接受。
忽必烈尊儒,修繕孔廟,重振祭孔禮義。忽必烈即位以後,在大都、上都和孔子故里建廟,並通過不同途徑,推行儒家思想。
從忽必烈開始,終其元朝一世,歷代皇帝對儒家對孔子都很推崇。
在元朝之前,歷朝皇帝稱孔子為「宣父」「文宣王」等尊號。至大元年七月,武宗皇帝海山即位不久,就下詔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元朝,儒士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沒有受到蒙古人的排擠沒有受到社會歧視,也沒有落入悲慘的境際「九儒十丐」本是一句戲言,卻被一些今人視為正論,扭曲了真正的歷史,貽笑大方。@*#
忽必烈尊儒,修繕孔廟,重振祭孔禮義。圖為台灣台南孔廟大成殿,供奉孔子及儒家諸子。(中央社)
參考資料: 
《元史.姚樞傳》 
《元史.竇默傳》 
《元史.張德輝傳》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74,《心史》 
《忽必烈汗思想研究》,巴圖巴干著;吉木斯,哈日赤譯;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 
《九儒十丐:一個至今仍被香港中學中史教科書廣泛引用的神話》,方駿(1996),《教育曙光》37,頁 110-113。


大禹下車泣罪的故事
2009年07月23日10:26
大禹下車泣罪的故事
  漢代,孔子的法律主張逐漸為統治者和社會所接受,成為立法與執法的指導思想,也成為中國古代法律的主流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要心存仁義,不要一味地用嚴厲的刑罰約束民眾,在執法時即使對罪犯也要心存憐憫,不要一味施以重刑,杜絕他們“重新做人”之路。  在這種價值觀的主導下,能“法中求仁”的君主被稱為仁君,並成為后世君主的楷模。  漢人講述的“大禹下車泣罪”的故事便是典型。“大禹下車泣罪”的故事說的是古代的大禹巡行諸侯國,在路上遇見一些被押送的罪人。  大禹下車問罪犯為什麼犯罪,聽后傷心垂泣。跟隨大禹左右的人對禹說:“這些人不聽從您的教導,觸犯了刑律,現在被押解受刑,是罪有應得,您作為一個君王,為什麼要為他們傷心呢?”  禹說:“堯舜作君主的時候,能以德感化民眾,以致天下的人守體安分,不犯刑法。現在我作為君主,德不足以感化民眾,所以才致使他們犯罪。罪,雖然是他們犯的,但責任卻在於我不如堯舜厚德治國,所以我為他們傷心。”  這則故事在中國古代廣為流傳,這種法中求仁的思想也促進了中國古代法制不斷向著由重改輕的文明的方向發展。


元朝(1)寬刑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9日, 2018
忽必烈曾說過:「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朕治理天下,珍重愛惜人的性命,凡是犯罪的人,必須再三查證,果然證據確鑿,才能懲罰他。(柚子/大紀元)
大元皇朝,由元世祖忽必烈締建,是中國史上首個疆域橫跨歐亞的皇朝。
忽必烈早年奉蒙哥汗之命,主管漠南漢地。期間斷事官牙魯瓦赤和不只兒等人在追繳欠款時,曾在一天殺了28個人。忽必烈斥責他們:「凡是犯下死罪,必須詳加調查之後,才能執行死刑。像現在一天就殺28個人,一定會有人死於無辜。既然都處以杖刑,還要斬殺,那是什麼刑法?」當時,不只兒聽後驚訝不已,不知如何應答。
忽必烈畫像 (公有領域)
人命至重 寬仁以待
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革新刑法,將生殺大權全部收歸到汗廷,各地諸侯長官不能擅自殺罰。忽必烈說:「人命至重,悔將何及,朕實哀矜。」人的生命很貴重,一旦處決後悔都來不及,朕實在哀憐他們。忽必烈也曾說過:「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命對再三,果實而後罪之。」凡是犯罪的人,必須再三查證,果然證據確鑿,才能懲罰他。
忽必烈即位之初,考慮到應該如何執法,才能維繫草原文化和中原文明。這時出現三種不同觀點的建議。
第一部分是蒙古貴族,他們習慣按照草原傳統的習慣法,處理自己所轄領地的罪行和民事糾紛,不願意按照漢地統一的律法懲治罪犯。
第二部分是漢人儒士,他們崇尚儒家的倫理道德,習慣按照儒家的道德理念審理罪犯,而不是依據法治。
第三部分是金國遺臣,他們主張用金國的嚴刑酷法懲罰罪犯,不看重道德的約束力。
這三種觀點,忽必烈都沒有採用,而是選擇德治為主,法治為輔。忽必烈一朝制定的法律,是面對全民,從皇親國戚到普通百姓,以維護整體的王朝秩序為主。
元朝畫家劉貫道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繪製的《元世祖出獵圖》局部。(公有領域)
沿用太宗五刑法
至元二十年,元朝制定了《至元新格》,這部律法比較全面,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惟因其刑罰條例太過嚴厲,違背忽必烈的恤民仁政,引起忽必烈不滿,他命何榮祖全面修改這部律法,刪減了許多刑罰條例。《至元新格》修正以後,忽必烈才下命頒布於世。這部律法後來稱為《大德新律》。
中國古代,早期的刑律包括墨、劓、刖、宮、大辟五刑。唐太宗時期,修改了五刑,定為笞、杖、徒、流、死。元朝從忽必烈到元末,一直沿用唐太宗時期制定的五刑罰,也延續了唐太宗時期禁止鞭打背部的規定,以免受刑者五臟受損。
忽必烈曾對近臣說:「當朕憤怒的時候,命你去殺有罪的人。你千萬不要去殺,必須延遲一二天,再來上奏。這番話,古代的仁君也講過,從來都不過時。」(《元史.刑法志》)
禁斷酷刑 體恤罪民
《元典章》刑部二《禁止慘刻酷刑》,明確規定禁止使用酷刑,哪怕是為了讓人招供,也不能以酷刑拷問。原文說:「罪之有無,何求不得!」這個人有沒有犯罪,怎麼會查不到呢?
當時,大元皇朝不管哪一路官府,全部禁斷酷刑。如果官員違背這一條例,將處以重罪。文中還明確說明,希望各地官員能夠體會皇上的寬仁和恤刑,去掉酷吏橫行肆虐的餘風。
忽必烈胸懷寬仁,對獄中的罪犯也很體恤。根據規定,負責刑獄的官員審理案件必須謹慎,務必防止獄卒的酷虐;提審犯人時,官員必須以誠相待。被關押的罪犯,如果沒有親屬,或者親屬貧窮,獄方要每天給犯人一升倉米;三升的糧穀中,可以有一升是有養胃作用的小米,以護養有疾病的犯人。
每年冬天,對那些沒有親屬的犯人,獄方要提供羊皮襖、褲襪,還要提供柴草,為犯人暖炕暖爐。對於流放的囚犯,官方要每天供米一升,如果患病,要隨時派出醫員為其診治。那些不幸蒙冤的人,一旦被平凡後,官方要為其提供補償。
至元十二年,忽必烈下令設立「登聞鼓」制,含冤的百姓,不管是哪一階層,都可以敲擊大鼓,直接上訴冤情。這項制度有利於民情上達,監督官僚。
忽必烈下令設立登聞鼓制,含冤的百姓,不管是哪一階層,都可以敲擊大鼓,直接上訴冤情。圖為鳴冤鼓。(平林/Wikimedia Commons)
根據規定,還減輕了笞、杖二刑的次數,把十改為七,比如五十杖刑減為四十七次。由於擔心犯人會在杖刑時,死於粗壯的杖棍之下,於是修改了杖棍的寬度。如果犯人年滿七十,或者殘疾,或者罹患嚴重疾病,都不准使用杖刑。(《元史.刑法一》)
元朝對待犯人過於寬仁,也曾引起大臣反彈。皇慶二年四月,有官員上奏,朝廷為了行善事,每逢發生天災,都會釋放囚犯。釋放那些有罪的壞人,會使那些被害的人,冤氣無處伸告,反而會傷了和氣。其後聖旨下達,為了警醒罪犯,以後犯人都要由官府詳加審訊,不能再輕易釋放,以免壞了朝綱法度,那些犯人習慣了,以後也就不怕法治了。(《元典章刑制典章三十九》刑部卷之一)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的部分目錄 (公有領域)
史冊一頁的元朝風采
元人葉子奇在《草木子》中說:「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自從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天下,天下泰平六七十年。元朝刑罰寬仁,賦稅輕薄,子民生有所養,死有所葬,即使旅行萬里,也像住宿在自己家一樣,真是太平盛世。
《紀文.上大司農陳素庵書》中,談遷說到:「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統、至元之間,吳中富盛聞天下。自明初沒入張氏故臣及土豪田,按其私租籍徵之,畝至八斗,而民始困。蓋吳中之民,莫樂於元,莫困於明,非治有升降,田賦輕重使然也。」
也就是說,自唐朝以來,江南百姓殷實富足。宋朝時期,一畝田徵稅一斗;元朝時,一畝田徵稅不過三升。所以元朝中統、至元年間,吳中一代盛富名聞天下。到明朝初年,一畝田徵稅八斗。所以,談遷認為吳中百姓在元朝時最高興,在明朝時最困窘。
從這些史料可以看出,元朝待民寬仁,對犯人實行輕刑輕罰,取利於民也是最低賦稅。
常,人們對元朝的印象,多認為專制、殘暴,但史料記載和世人的印象大相逕庭,或許歷史的真貌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筆者並不否認元朝存在的弊政,不過單就刑罰和賦稅方面來說,元朝的寬仁,超出世人的想像。@*
元朝很多能人志士得益於忽必烈的知人善任,使他們成為「乘風雲,依日月,佐命之人」。圖為忽必烈和他的皇后。(公有領域)
參考書籍: 
《元史.刑法志》 
《元史.世祖本紀》 
《元典章.刑制典章三十九》刑部卷之一 
《忽必烈汗思想研究》,巴圖巴干著;吉木斯 ,哈日赤譯;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 #您不了解的元朝(1)寬刑 | 忽必烈 | 大紀元 - https://goo.gl/sHW6Y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