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前的后土,土地公他的由來.起源在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雛形始於《左傳》,經過宋、元、明、清-孟姜女既然無法挽救丈夫,只好拜託這位老公公永遠照顧他,這位老公公就是土地公(后土),也就是我們今天墳墓上有土地公的由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句龍/山西-介休后土廟【山西介休】 后土廟/山西萬榮后土祠+山西靈石后土廟/北京地壇-專祀后土+北京地壇公園/最早的龍-“C ”形大玉龍、玦形玉龍/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夏朝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夏朝的國家圖騰:“勾龍”,當然也為華夏民族的先祖圖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就是大地之神-土地神。/作「尾牙」拜土地神-每逢月中的初二、十六日,民間拜土地神(也稱「土地公」),俗稱「作牙」。商人舊稱「牙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后土/神農氏後裔,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南投寶湖宮天地堂地母廟/山西萬榮的后土祠-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近來民間多在墓邊立石一方刻「后土」二字,有損神格至為不當,主管禮俗者,應予明令糾正,以重傳統,用維綱紀。

​​​​​​​

后土-句龍,即后土掌管社稷、土地的社神+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炎帝神農氏姜榆罔+姜太公的祖先/顓頊治理天下,設立了五官。句龍因治水土有功,被顓頊任命為土正官,稱為后土。后土,是主管土地的官職名稱,也是主管五土的總神,能生養萬物。 因后土能平水土,立下赫赫功勳,所以將祭祀后土的祭禮稱為社祭。古代凡是建立赫赫功勳的人,可與后土配享,附祀於廟,同受祭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k61Xwy


中國的社神
無論是山邊或水邊都可發現土地公廟的蹤跡
  從以上的古籍記載,我們似乎可以歸納出『社神』應是中國最早的土地神了。但因為土地神本為自然崇拜,所以當由自然神要轉化為人格神時,其神化的對象自然會有所不同,所以中國的『社神』一直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但根據多數古籍的記載,『句龍』似乎較為多數人所認同、採用為中國最早的『社神』,以下的典籍可供參考:    
  《左傳》:「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祀之為社神」    
  《左傳》:「共工氏有子曰句龍,佐顓頊,能平九土,為后土,故封為上公,祀以為社」    
  曹植的《社頌》中也曰:「於惟太社,官名后土,是曰句龍,功著上古」    
  由以上的古籍中,我們可以看出共工之子句龍即為『社神』,又因其能平定水土,所以被祀奉為社神。在《山海經》中也記載這樣的神話:句龍的爺爺是火神祝融,而其父親就是水神共工,在神話傳說中共工曾和顓頊爭奪帝位,失敗後怒觸不周山,使得柱斷天穿,大雨不止,害得女媧氏為之補天,而其孫就是赫赫有名的誇父,最後誇父還為逐日而死呢!    
  在前文中曾提及「后土」一詞,后土似乎也和社神扯上了關係,這是個較複雜的問題,將留到下一節再作探討。    
就以上有關社神的討論筆者試做以下的看法:    
(1)中國所說的社神,即為人類從自然崇拜所轉化而成的土地神。    
(2) 中國神話中的句龍是為共工的兒子,被認為是當時的社神,所以句龍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土地神代表。    
(3) 句龍之所以被奉為社神,是因其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協助部族開墾荒地,並能平定水患,引渠灌溉,而人們為感念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成就,故祀之為社神,所以句龍是早期的農業之神。    
(4)中國早期的社神、土地神的發展和演變,往往是和農業社會結合,伴隨農業社會之發展而演變。    


遠古時期,有個叫句龍的人,他是神農氏的第十一代世孫,共工氏之子。共工氏被顓頊打敗以後,顓頊任命句龍為土正官,主管土地社稷,負責平整土地,疏導河流。他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被後世祀為“后土”之神。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到堯時,還為他立祠紀念。句龍氏的後代就用他的名字作為姓氏。有的以“句龍”為氏,有的去掉龍字,以“句”為氏,“句”也寫作“勾”。句龍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32jVJu


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夏朝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夏朝的國家圖騰:“勾龍”,當然也為華夏民族的先祖圖騰。

紅山文化古玉標誌性器形_搜狐藝術_搜狐網 - https://goo.gl/xbPE5e


龍形堆塑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形堆塑”。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
。形體碩大,琢刻精湛,龍體伸曲剛勁有力,生氣盈然。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sg/culture/ogorxvo.html

出土大量神秘的史前龍文物,科學真能解釋龍的起源嗎?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AoQ2LA


句龍和“社會”有什麼關係? _手機網易網 - https://goo.gl/4xFE6K


三豐堂美術館,國畫,書法,創意畫,禪意,藝術機構,花鳥,山水,工筆劃,寫意畫,名人名畫 - https://goo.gl/K2gXAZ

【山西介休】 后土廟

三清祖師

四御神祇分別為:昊天至尊玉皇上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此為宋代以前早期信仰中的四御大帝。
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后土少有主祀的廟宇,大多陪祀於昊天玉皇上帝廟宇「玉皇宮」、「天公廟」中,但北京地壇為敬拜后土等級最高的殿堂,是皇帝或國家元首祭地之所,與天壇相同平民無資格在此祭拜
四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TfHZow

四天王

后土-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影壁照壁

影壁照壁

影壁照壁

屋頂上的姜太公-騎縫先人

古建山西|介休后土廟:這是八座廟宇連接的宇宙,其間點綴著琉璃的星辰 - https://goo.gl/Kzesfk

古建山西|介休后土廟:這是八座廟宇連接的宇宙,其間點綴著琉璃的星辰 - https://goo.gl/Kzesfk


山西萬榮后土祠|吉樂旅遊 - 印度 尼泊爾 西藏 崑崙山 中國佛教名山 朝聖探索旅遊 - https://goo.gl/guADsH


靜昇村介紹_山西靈石后土廟-晉中靈石縣靜升鎮靜昇村資料簡介 - https://goo.gl/JfBJcn
靈石后土廟
  靈石后土廟(第六批國保)
  時代:元
  地址:靈石縣城東12公里的靜升鎮靜昇村
  據正殿懸樑記載,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現僅存獻殿和正殿。總佔地面積1088平方米。
  廟坐北朝南,單進院落佈局,中軸線上僅存獻亭、大殿,建築面積421平方米。獻殿平面方形,單簷歇山頂。四向敞朗,覆盆式柱礎,簷下鬥栱密致,為七踩三下昂,鬥栱裡轉承井口枋、抹角梁形成鬥八藻井。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布灰瓦頂,殿內樑架五架梁對前後單步梁通簷用四柱,外檐鬥栱為三踩單下昂。
  廟內現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碑1通、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年)碣1方。
  靜昇村  靜昇村位於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距大運高速靈石出口僅1公里,居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古鎮之中心,國家四A級景區王家大院座落於村腹部,村內環山繞水,負陰抱陽,氣候宜人。全村農業戶數2356戶,人口6592人,常住村內總人口達1.2萬餘人。全村下設十四個分支部和十四個村民小組,分設書記、組長和會計各一名。靜昇村是晉中市最大的一個村莊。多年來,在黨總支和


山西-介休后土廟-山西古建匠心鉅 - https://goo.gl/xJiQp4


地壇在中國北京安定門外,是明世宗以後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2kEEhw
歷史
地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占地37.4公頃。又名方澤壇。祭祀儀式每年農曆夏至日舉行,由皇帝親自拜祭。
主要建築
方澤壇是地壇的主體建築,北向,是磚石結構的兩層方台。有水池環繞,因池名方澤而稱之。方澤壇下層有四個石座,是祭祀時安放岳、鎮、海、瀆神位之處,壇外設有望燈臺和燎爐。
建制特色
天壇設於紫禁城東南方,地壇則築於紫禁城東北部,以符合中國古代天南地北之說。
天壇主體建築為圓形,地壇據《大清會典》稱:「方澤……形方象地」,呈方形,是中國古時天圓地方的體現。
據道家陰陽學說:「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所用建材,如石塊、臺階、柱子等,均為奇數(陽數)。地壇則採用偶數(陰數)。如方澤壇的臺階為八級,壇面為六平方丈,所用石板均為偶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活動
地壇廟會紅燈籠
北京一年一度的春節文化廟會在此舉行。
地壇一年還舉辦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次書市。
-----------------------------
地壇公園旅遊景點介紹-大陸旅遊(旅遊資訊王TravelKing)-北京市旅遊住宿-東城區旅遊-地壇公園 - https://goo.gl/vDJN9b

【中國】北京 - 地壇公園.方澤壇.皇祇室 @ Boyce Traveler 旅人時光 - 旅行.朝聖.探索.旅遊部落格 :: 痞客邦 :: - https://goo.gl/59XGtJ


北京地壇公園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xBe98C

北京地壇公園
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依鄰北二環與雍和宮隔河相望。1990年建成的北京蠟像館設在齋宮內。始建時,壇外闢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總面積六百四十畝。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公園佔地面積37.4公頃年遊人量五六百萬人次,是一座歷史悠久,莊嚴肅穆,聞名遐爾的皇家壇廟園林。公園的前身地壇,又稱方澤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帝祭地的場所,也是我國最大且是唯一現存的祭地之壇。
地壇現存方澤壇、皇祗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築。
西門牌樓高大雄偉壯觀,是根據清代乾隆時所建式樣重新修建的,建設規模居北京市牌樓之最。綠色的琉璃瓦面,繪以單鳳圖,雙鳳圖和牡丹圖案,正面中心有地壇二字,背面核心有廣厚街字樣,是地壇公園的主要景點之一。
方澤壇也稱拜台,是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主建築,佔地面積為一萬七千六百八十九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這樣宏偉寬敞祭地之壇,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地壇的整個建築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端莊、雄偉、別具一格。從整體到局部都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觀念和象徵傳說夠思設計的近年來新增月季園、牡丹園、集芳圃等新的園林景點。由藝術大師劉海粟題寫名識的月季園是一個集展覽、觀、賞、科普於一體的月季花園,內有月季節性300餘種幽雅別緻的牡丹園中噴水池、石拱橋、亭廊、水榭相接,芳集圃則是別具特色的園中園。 
園內還有城市高爾夫球場、兒童遊樂場、門球​​場等數十項遊樂項目。


天壇是京城九壇之一。
九壇是明清兩個朝代帝后進行祭祀的場所。
九座祭壇是:
天壇(今天壇公園圜丘壇)
地壇
朝日壇
夕月壇
社稷壇(今中山公園)
祈穀壇(今天壇公園祈年殿)
太歲壇(今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先農壇
先蠶壇(今北海幼兒園)
(鳥瞰天壇) [轉帖]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穀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穀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穀壇。
除祈穀壇和圜丘壇之外,天壇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築群,即齋宮和神樂署。齋宮實際是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也有城河圍護。神樂署則是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牆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占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
進入天壇,樹木蔥鬱,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築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據統計,天壇僅古柏就有4000株。
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穀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東西兩牆的南段相對開有兩座門:東曰泰元門;西曰廣利門。祈穀壇和圜丘壇之間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穀壇。東西橫牆上開兩座門:西面的三座門與東面的成貞門。


C型龍是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祭祀玉器,實屬中國最早的玉龍,馬臉長鬃,體彎似鉤,從右側面看,頗似英文字母“C”,於是又被玉器鑑藏界稱之為“C形龍”。“勾”的古字通假為“句”字,所以,“勾龍”古又寫作“句龍”。而“句龍”或“勾龍”,則為古史中“句龍氏”的簡稱與象徵。“句(勾)龍”,在古史傳說中為“共工”之子“后土”的別稱,為中華民族遠古祖先之一
《左傳·昭公廿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1
《左傳·昭公廿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
  《國語·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著名神話學者丁山考證,“共工”的合音可讀為“鯀”,“能平九土”的共工之子“句龍”,就是“治水土定九州”的“禹龍”,夏人祭祀“神社”,就是紀念先祖“禹皇”。許慎《說文解字》解“禹”為“蟲也,象形。”丁山根據甲骨文、金文字形,解“禹”為“虺蛇”即“勾龍”。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論證夏朝的圖騰即為“句龍”:“夏有祀龍之官者,當因民族祀典,以龍為尊。龍者,句龍也。而世傳夏後氏郊鯀宗禹,此餘所以疑禹即句龍;句龍平九土,亦演自夏后氏圖騰神話。”聞一多《天問疏證》也曾說:“共工子勾龍即鯀子禹”。當今被考古界定論為夏朝遺址的二里頭文化陶器上,便繪有“蛇身龍”,龍身修長、彎曲如勾,可稱“勾龍”。“勾龍氏”為夏人的祖宗—禹皇,“勾龍”當為夏族的先祖圖騰,因此,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夏朝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夏朝的國家圖騰:“勾龍”,當然也為華夏民族的先祖圖騰。
  
《左傳·昭公廿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1
  眾所周知,真正的紅山文化時期C型龍彌足珍貴,若要收藏一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二要看看機緣,記者建議有興趣的藏友可以去中國收藏聯盟成員之一的上海騏仕夫展覽服務有限公司看一看展覽中的紅山文化C型龍,一飽眼福。珍寶無價,收藏有心,希望廣大藏友都能收藏到自己喜愛的寶貝。


后土-句龍

中國已發現最早的龍在遼寧_vbnm9283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qZ1p5g
中國最早的龍出現在哪裡?龍最早的形像是什麼樣呢?考古發現表明,最早的龍就出在遼寧。本報特約遼寧師範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系主任劉俊勇解讀遼寧從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西周,直至漢、唐、元等時期中國古代龍文化遺跡。
    距今8000年前,龍出遼寧
    阜新查海遺址石堆龍:中國已發現最早的龍
    在中國這片廣袤的、神奇的土地上,不乏早期龍的出現: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陝西寶雞北首嶺墓地,出土陶壺上彩繪有魚啄龍尾的畫面,距今大約6800年;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中,出土有蚌殼擺塑的龍,距今大約6400年;湖北黃梅出土有鵝卵石擺塑的龍,距今大約6000年至5000年。早期龍的考古發現,還可以舉出很多。最早的龍究竟在哪裡?考古學家和人們都在苦苦追尋。20世紀80年代,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石堆龍,終於揭開了謎底。
    這條石堆龍位於查海聚落的中心廣場,全長19.7米,龍身寬1.8米至2米,頭向西南,尾朝東北,作昂首張口咆哮狀,有一種騰飛之感。這條石堆龍是中國已發現最早的龍。無獨有偶,最早的龍同時出現在查海遺址出土的陶器器壁上,既是陶器的裝飾,更是一件精美的陶塑藝術品。這時的龍的形像已較多出現,成為查海先民的圖騰。
    阜新三星他拉大玉龍:“禮”的雛形
    比查海石堆龍略晚的龍是三星他拉(近年有稱賽沁塔拉之名)的大玉龍。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在他所著的《探索古遼西》一書中,講述了大玉龍的發現和他們的研究過程。
    1973年遼寧阜新市胡頭溝村出土了一批包括玉璧、勾雲形玉佩、玉龜、玉鳥等前所未見的精美玉器,遂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
    1975年7月3日,郭大順和孫守道在當時劃歸遼寧省的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文化館,見到了兩年前在三星他拉收集的大玉龍,當時就被震驚了。大玉龍高達26厘米,呈墨綠色,長長的吻部向前伸出,龍體內捲,酷似“C”字,其長鬣飄舉,體態雄健。從其雕刻簡潔分析,其時代應較早。這時,誰也未敢想其年代會早到新石器時代。
    郭大順和孫守道先後經過了8年的追尋,通過喀左東山嘴、凌源三官甸子和牛河梁第二地點第一號塚第1號墓的發掘、研究,終於得出這些包括“C ”形大玉龍、玦形玉龍在內的高度抽象化的玉器屬於紅山文化,認識到從大凌河流域到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一定有一個統一的規範在製約著人們,這應該就是“禮”的雛形。
    引發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明起源大討論
    龍的起源、文明的起源是關係到中國史前考古的重大課題,是當時學術界的“禁區”。1981年,當郭大順和孫守道在杭州召開的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上提交這方面論文時,竟然引起了軒然大波,學會論文集沒有收入這篇論文。
    1984年,他們的大作《論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在《文物》第8期上發表,至此,紅山文化玉器終於“一錘定音”。後來,牛河梁又發現了壇、廟、塚和大批的紅山文化玉器,所以才有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文明起源的大討論。
    龍在形態上已相當成熟並高度抽象化
    玦形玉龍是紅山文化玉龍中最常見的。1983年,牛河梁第二地點第一號塚第4號墓出土了一對玦形玉龍,據出土位置可知是掛在墓主人胸前的,屬於神器。玦形玉龍的形象與“C”形大玉龍有所不同,其首大體肥,有耳無鬣,雙目圓睜。其形為玦形,應與距今8000年前後的興隆窪文化的玉玦有繼承關係
    “C”形玉龍和玦形玉龍最初都曾被認定為豬,並認為有由玦形玉龍向“C”形玉龍演變的過程。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專家們認識到這兩類龍在造型和基本要素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他們的原型應分別對待。“C”形玉龍有主張原形是豬,也有主張是鹿;主張豬者認為其頸上長鬣應為猪鬃,主張鹿者則認為長鬣應為鹿角。玦形玉龍大多稱為“豬首龍”或“玉豬龍”,後來有專家認為其更具有熊的特徵,故又有“熊首龍”或“玉熊龍”之稱
    其實,龍就是先民創造出來的,是什麼形象並不重要,但無論如何,紅山文化玉龍在形態上已相當成熟並高度抽象化,為商代及以後所長期延續。
    龍出遼河,龍出遼寧!

    商代以後,龍在遼寧發現得更多
    代表了當時青銅工藝的高超水平
    商代以後的龍在遼寧發現得更多。1973年5月,喀左北洞2號青銅器窖藏坑中出土了一件蟠龍蓋罍,其通高44.5米,通體以雲雷紋為地,肩、腹部飾以夔鳳紋,最為難得的是蓋上鑄有一條蟠踞的龍,頭上長著兩隻角。這條龍的形象屬於寫實性質的,從造型看應該是一種蜥蜴,蓋的頂部鑄有幾隻同樣屬於寫實性質的蟬,正對龍的胸腹部,似乎詮釋這是一條正在以獵食昆蟲的蜥蜴為原型的龍。該龍身作盤曲狀,隨時要發力躍起,代表了西周青銅工藝的高超水平。
    朝代:漢  代表文物:金質龍紋帶扣
    大連營城子出土的最為精美
    漢代的龍以大連營城子第二地點76號墓出土的金質龍紋帶扣最為精美。金質龍紋帶扣平面前圓後方,略呈馬蹄形。最大長度9.5厘米、最大寬度6.6厘米,表面凸起,重38.25克。帶扣前端開弧形帶孔,孔中間裝有活動的扣針。邊緣內折,折邊穿有19個針孔。帶扣表面飾有10條龍:1條大龍盤踞中間,9條小龍環繞其周。扣之周邊及群龍之間鑲嵌有綠松石,龍的背脊處為一串大小不一的金珠。整體構圖有層次上的變化,帶扣質料考究,構圖生動,工藝精湛,堪稱漢代金器之極品。其上鑲嵌的綠松石作水滴狀,而古波斯阿契米尼王朝的金器常鑲嵌這種形狀的綠松石,說明當時可能存在著文化交流。
    目前發現的漢代金質龍紋帶扣僅見數件,除了大連營城子發現的這件帶扣外,還在樂浪古墓及新疆博格達沁古城址各出土1件,日本國秀美博物館也收藏1件。與其他幾件龍紋帶扣相比,營城子金質龍紋帶扣是龍的數量最多的一件。因其出土數量少,所以這件帶扣的出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所發現的金質龍紋帶扣,都不在漢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區,均處邊陲地區。該墓中出土的獸鈕銅印,雖已不辨印文,但從鈕制分析,極有可能是漢王朝頒賜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印章。
    龍的形像在漢代許多建築構件和器物上出現。大連發現的漢代花紋磚上模印的龍體態雄健,在雲中穿行;大連發現的銅帶鉤鉤首也有作龍頭造型者。
    朝代:唐  代表文物:二龍戲珠鎏金銀冠
    以龍作為裝飾的文物更多,龍的觀念紮根於各民族中
    考古發現唐代以來以龍作為裝飾的文物更多。
    遼寧建平張家營子一座遼代貴族墓中,出土了一件二龍戲珠鎏金銀冠。該冠是用銀胎模製捶揲後,再經表面鏨花鎏金而成。冠作圓筒狀,前高後低,兩端系結絲帶,中間為祥雲托起火焰珠,兩側各有一龍,面向火焰珠。龍作蹲坐咆哮狀,昂首揚尾,栩栩如生。
    契丹族崇龍由來已久,早在遼建國之前,契丹族始祖奇首可汗就稱其所居為“龍庭”。遼代的各種建築構件和器物上常常可以見到龍紋圖案,契丹族不僅接受了龍的形象,而且在表現方式方面融入了自己民族的特色,與五代、宋的龍相比,更具雄健威猛。雙龍紋還是遼、金銅鏡的主要題材,龍已成為契丹、女真等民族不可或缺的裝飾,龍的觀念已紮根在各民族之中。
    大連莊河桂雲花村出土的元代龍鳳紋瓷罐,通體施乳白色釉,肩部繪褐色葵花圖案,腹部繪龍鳳圖案,間以葵花圖案,為磁州窯的代表作品。同樣的龍鳳紋瓷罐在北京元大都遺址多有出土,在遼寧綏中元代沉船也多有出水,龍鳳呈祥的觀念已深入民間。

中國最早的「龍」出現了
更新: 2004-09-04 9:45 PM       標籤: 龍
【大紀元9月4日訊】隨著陸續出土的文物,許多人類文明演進史都將改寫。尤其以「龍的產生」的時期最為引人注目,最近中國考古研究人員已經根據新近出土彩陶判定,最早的龍出現在距今約3800至4000年前,這是一項重大的發現。
根據新華網9月3日報導,這件繪有龍形圖案的珍貴彩陶是出自於甘肅馬家窯,彩陶上的龍身體兩側有許多揮舞的爪子。經初步考證,這件彩陶屬距今約3800年至4000年前的馬廠(馬家窯文化晚期)時期。這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龍圖案。
但是因為缺乏具體實證,學界觀點一般認為龍圖案產生是在史後。這件龍圖案彩陶的發現將龍的產生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並且表明中華民族從史前便產生了對於龍的崇拜,龍圖案在史前已經形成。
考古研究人員從多件不同時期的文物了解,先民們最先是崇拜水。所以在彩陶上看到了精緻的水紋勾畫;到最後演進成龍的圖案,因為龍的飛天遁地、水中翻騰可能更加符合先民期待的想像空間,藉此也才能作為誠敬膜拜的對象。
據考古專家指出,華夏先民早在距今約4800年前就已經有了原始農耕文明,因為他們在彩陶上找到了耕種的場面,而且非常清晰逼真。這些證據都顯示華夏民族的農耕歷史,而此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說獨步於全中國大陸。@(htt
----------------------------------
龍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但對於龍的起源一直是個謎。考古發現,最早約8000年前,從中國東北西遼河流域的森林草原中,興隆窪文化巨龍橫空出世﹔距今5000多年前,越過了黃河到達長江流域,龍與鳳交相輝映﹔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華夏龍文化光被四表,抵達了珠江流域。考古學家認為——
中國龍已有八千歲 最早起源於興隆窪文化
 1. 龍起遼河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華夏第一龍展覽》在香港中文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展覽,雙方還將就在內地和香港出土的龍形器舉辦一系列文化講座和研討會。通過這個展覽我們不但得以了解中國龍的起源及發展,更令人興奮地知道龍文化在商代時已經影響到香江流域,輻射到幾乎整個東亞地區。考古學家認為,從龍文化的地理分布也可以大概知道當時中國的文化版圖。
  從考古發現的龍的形象來看,距今8000年前的遼寧查海遺址出土的近20米長的花崗岩石塊堆塑巨龍,是目前考古學界公認最早的龍。
  遼河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河北,流經內蒙古、吉林和遼寧,注入渤海,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查海遺址位於遼寧省阜新市境內,總面積3萬平方米,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遼河第一村”。這裡出土的石塊堆塑巨龍和我國最早的龍紋陶片,可以相互佐証龍的源起。
  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以玉器著名,尤其是玉豬龍的造型顯示出當時豬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發現的兩件C型玉龍最為珍貴。碧玉龍上世紀70年代發現於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經沈從文等賞識推薦已家喻戶曉,逐漸被公認為“中華第一龍”。黃玉龍上世紀50年代就發現於翁牛特旗新地村東拐棒溝,一直到最近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等重新調查、研究,才廣為人知,黃玉龍與碧玉龍堪稱雙絕。
  玉豬龍和C型玉龍,均可追根溯源到興隆窪文化精美絕倫的玉玦,它們既是東亞玉文化成熟的標志,也是龍起源於西遼河流域的確証。考古學家孫守道最早提出龍出遼河源的觀點。而曾經發現了牛河梁女神廟的考古學家郭大順教授則對此進行了系統論証,他認為遼河流域的龍形象在當地發現的岩畫、木雕、彩陶和玉雕中都有體現,說明了龍在當時的狩獵經濟和農業經濟中的地位。
  關於龍的起源,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証,考古學家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源於約八千年前的遼河流域。那麼龍又是如何從遼河到達黃河、長江流域,並成為王權的象征的?
  2. 龍聚中原
  紅山文化玉龍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傳播到中原和南方,安徽凌家灘遺址和浙江普安橋遺址出土的玉龍是確証。同樣在安陽的殷墟也發現了紅山文化的玉龍。專家認為,紅山文化C型玉龍與甲骨文中的龍字最相似,這種獸首蜷體造型是中國龍的祖形,紅山文化在創建中華文明的過程中起了奠基作用。
  龍山文化時代,山東出現了獨特的玉器璋,並向西傳播到了河南和陝西,在陝西的石?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璋。璋又稱牙璋,也是二裡頭文化的標志性器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鄭光把二裡頭牙璋柄部兩側突出的部分稱為“張嘴的獸頭形飾”,曾經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發掘出一件牙璋的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鄧聰認為,“張嘴的獸頭形飾”就是龍的抽象表現,大部分牙璋可以稱為龍牙璋。“龍牙璋標志著東方的龍山文化也到達了中原,成為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重要基礎。”
  在這次展覽中,最精美的文物是一件發現於二裡頭的綠鬆石銅牌。綠鬆石銅牌最早見於甘肅、河南與四川,是玉石工藝和冶金技術巧妙結合的產物,標志著東西方金玉文化的結緣。二裡頭的嵌綠鬆石獸面紋銅牌,是一種極具二裡頭文化特色的藝術品,以青銅鑄出的圓角凹腰狀的牌體正面弧凸,其上鑄出獸面紋。目前已出土了3件,都是貴族墓的隨葬品。這類器物一般出土於墓主人的胸腹部附近,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的紐,或許是縫於衣服上的。這樣的獸面紋與商代的青銅器上的龍紋十分相似。
  目前有10余件類似的銅牌分散於英、美、日等國的多家著名博物館、美術館乃至私人收藏家,經科學發掘出土的二裡頭銅牌,為這些銅牌的年代與文化歸屬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依據。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流散海外的這些銅牌中的相當一部分應當就是二裡頭遺址的出土物。
  獸面紋銅牌表現的究竟是何種動物,是龍,是虎,是鳥,是狐,是熊,還是犬?學者們眾說紛紜。而牌飾上兩眼處是真玉,令人聯想到畫龍點睛,釋為龍牌也未嘗不可。在大型綠鬆石龍形器發現之后,通過比較分析,專家認為,嵌綠鬆石獸面紋銅牌上的圖案,應當是龍頭部的簡化或抽象表現。
  2004年出土於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的、距今至少3700年的大型綠鬆石龍形器,被學者認為是真正影響華夏文化的龍圖騰的直接來源。
  綠鬆石龍形體長大,總長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鬆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鬆石的大小僅有0.2至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文物中十分罕見,沒有社會分工顯然是難以做到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許宏研究員說,雖然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許多比二裡頭還早的龍的形象,但它們跟商代、跟秦漢以來的文化沒有直接的聯系,隻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 
  除了綠鬆石龍,二裡頭遺址還發現有其他與龍有關的文物,如陶器、銅牌上的龍圖像,有的似蛇,有的脫離了原始形態的蛇形象,有爪有鰭。據目前所知,在全國現有250處二裡頭文化遺址中,集中出土多種龍文物的隻有作為都城的偃師二裡頭遺址,且都是出土在宮殿區或其附近重要地點如鑄銅遺址或祭祀區。這表明二裡頭時期,龍的地位是顯赫尊貴的,龍已經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了王權,這種觀念代代相傳。
  3. 遠播珠江直至香江
  在4000年前的山東龍山文化中出現的牙璋,在夏代晚期可能已經演變成為朝廷君臣朝會之際重要的禮器。著名學者饒宗頤說,19世紀30年代,中原地區和四川出土了一些立刀類玉石器,其形狀特別,推斷為曾裝在木柄上使用,學者們最初為其定名為“刀形端刃玉器”。后經半個多世紀的討論與認識,考古學家把這類玉石器命名為“牙璋”。
  事實上在商代東亞許多地方出土過牙璋,與后來的笏相近。牙璋傳播到四川三星堆和金沙。三星堆牙璋長度超過一米,是目前已知最高大的上古玉器。牙璋兩側有雙龍,因此也是龍璋。2003年在越南一座墓中發現了一對龍璋,與二裡頭出土牙璋幾乎一模一樣。沿海的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是中國境內發現牙璋最南邊的地點。夏商之際東亞地區流行牙璋,大都是龍璋,表明龍文化已跨越黃河、長江,影響到嶺南珠江和湄公河流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考古發現龍的信仰或者說崇拜曾經在中國的多個區域存在,而且大約在六千年前,開始了互相影響的過程,形成了一個交匯的文化圈,這可能就是中華文明的雛形。目前考古發現從北緯20至40度,從東經102至123度之間廣袤的范圍,都有牙璋的分布,且類型相同,這可能都是二裡頭文化影響的范圍,日本學者西江清高也推論出這應是最早中國的雛形。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星亮認為,中國龍不但發現得最早,廣泛地被接受並分布在中國各民族的神話和生活中,而且很早就傳播到東南亞和朝鮮、日本及美洲等國,成為最普及的龍。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第安文化的搖籃,在它的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在印第安人的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真是異曲同工。
  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動物是最佳的借題發揮之選。世界各地的信仰體系中,人們往往賦予動物無限的權力與涵意。過去大眾以為龍就是歷代帝王的化身,或者是吉祥智慧的象征,或者是傳說中行雲布雨無所不能的神獸,而在考古學家眼裡,龍的起源則是一個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問題。聞一多先生在《龍鳳》一文中曾說,龍鳳代表著我國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是我國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關於龍的研究也許會隨著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有新的解釋。
中國龍已有八千歲 最早起源於興隆窪文化--文化--人民網 - https://goo.gl/j8ryr7


袄神楼,旅游攻略,自助游,自驾游,自由行,游玩攻略指南【去哪儿攻略】-移动版 - https://goo.gl/6sZ6te

中國寺廟祠觀造像數據庫多圖概覽 - https://goo.gl/wiCv4g


山西介休后土廟後殿+彩塑+明代+后土娘娘(介休后土廟)  


山西介休有座后土庙,规模宏大,被誉为“琉璃艺术博物馆”?-悟空问答 - https://goo.gl/mNBL4o


后土之韻琉璃之美| 自由微信| FreeWeChat - https://goo.gl/MpcZMG

三豐堂美術館,國畫,書法,創意畫,禪意,藝術機構,花鳥,山水,工筆劃,寫意畫,名人名畫 - https://goo.gl/K2gXAZ


介休后土廟位於中國山西省介休市廟底街,是道教全真派的廟宇,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介休后土廟始建時間不詳,明正德年間擴建後形成現有規模,現存建築中三清樓為元至大二年(1309年)增建,其它建築為明清建築。后土廟坐北朝南,占地9196平方米,主要建築有三清樓、后土廟、呂祖廟、關帝廟、土神殿等。[1] 介休后土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dhbRRv


【節氣典故】夏至祭地祇 祈五穀豐登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0日, 2018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黄經90°時開始。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西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攝像者: Fotolia
【大紀元2018年06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6月21日18時07分太陽到達黃經90°進入夏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古時候又把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四個節氣之一。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因夏至這天的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圖為清 孫家鼐《欽定書經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高大)而至極也。」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一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意思是:夏至是夏季之「中」,夏至之日,白晝最長,陽氣最盛,此謂「陽氣之至極」。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運行到最北,所以夏至有「日北至」之稱。過了夏至,太陽直射線漸漸往南移,北半球白晝漸短,黑夜漸長。
夏至分三候:鹿角解,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蜩始鳴,雄性的蟬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生於夏至,可見於各處沼澤地或水田中,因為夏至是到了夏季之半,所以得名「半夏」。
夏至不僅是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古時候人們稱夏至為「夏節」、「夏至節」。
清 張若靄《夏至》。(公有領域)
夏至日 祭地祇
遠古時人們就有了對土地的崇拜,認為大地養育著萬物,就像慈母一樣,即「父天而母地」。
祭地一般包括兩種:一是祭祀「大地」,規格與祭天基本相當;一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的神靈,規格比祭天稍微低點。其中香火最旺的是「社神」。
「社」即土地,與百姓的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連,自然各家各戶都不敢懈怠。現在南方一帶常見的城隍廟就是古人祭祀社神的地方。
早在周朝,就有祭祀土地的記載。《周禮‧春官》:「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這時的祭祀活動,已伴以「樂舞」,規模漸盛。到了清朝其規模更盛,乾隆七年時規定祭地需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及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漢武帝開始立廟祭祀,在汾陰建「后土祠」(地母的祠廟)。西漢末年按陰陽方位在長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壇。
「南乾北坤」,北方屬於陰位,帝王率領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圓地方,故北郊的祭壇築成方形,稱為「方丘」、「方澤壇」。
北京方澤壇。

攝像者: rheins/Wikimedia Commons
到了明清時代,祭地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京城北郊安定門外建立地壇,成為明清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明清兩代帝王每逢夏至這天,都會到此舉行皇家祭祀活動。祭地供品也多為豬、牛、羊三牲。祭祀完畢供品埋於地下。
祭祀是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天官冢宰》中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中也說:「祀,國之大事也。」就是說,國家所徵的稅賦,都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祭祀對人來說,首先就是確信神的存在,就是對神的信仰和真誠的崇拜。也正因為人有了這些善念和善行,神才慈悲於人,人才有安定的休養生息的環境。因此,中華五千年文明都是建立在信神的基礎之上的。
「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的神靈。圖為山神。(公有領域)
夏至吃麵吃「苦」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麵」的說法,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是也。」這天,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
夏至這天,老北京人多半選擇吃麵,有打滷麵、炸醬麵、牛肉麵、雞蛋麵等。吃麵時,人們喜歡將麵煮熟後用冷水過一下,然後用芝麻醬或炸醬、花椒油、老陳醋、黃瓜絲等拌一下,再把蒜瓣搗成蒜泥,往上一潑,不僅味道鮮美,還能降溫消暑。
江南也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乾湯麵、肉絲麵、三鮮麵及麻油涼拌麵等。
在江蘇,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鮮:地三鮮是覓菜、蠶豆和蒜苗;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芽;水三鮮是蜘蛛螺、細魚和河豚。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廣東地區,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鯽魚黑豆湯、藥理排骨湯、蔥花豆腐湯、冬瓜扁豆瘦肉湯等,或煮紅、綠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涼粉、蓮子羹、豆腐花、番薯湯等,或飲銀耳木瓜糖水(甜湯)、涼豆漿、甘蔗水、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夏天食物多調醋,少鹽、少薑、少蒜、味清淡,以粉麵、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苦味食物中含有胺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醫療、保健功能。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慾。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芹菜、萵筍、絲瓜等。
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寒涼食品均要「食適可,勿過則」。@*#
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王嘉益/大紀元)


句龍,即后土氏,相傳為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九土」,因治水土有功,顓頊任命其為土正官。句龍被後世祀為后土之神,是掌管社稷、土地的社神
后土是中國神靈地祇(泛指所有大地上的自然神)的代表,統轄所有土地,類似西方神話的大地之母蓋亞,后土下轄神州地祇、社稷、國社、山神、城隍、土地神等各級大地之神;后土尊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1],在道教中與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共稱為「六御」。
后土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左傳·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等。「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漢代建「后土祠」,「皇天」、「后土」對稱。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說「后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古時有傳說神農氏後裔(姜太公祖先),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2]。
現今的華人多半將后土視為女神,學者認為與佛家的堅牢地神(地母神,Bhumi)有關。唯一例外,是在墳墓上供奉的后土神石碑,指的是守墳的土地神。 后土是中國神靈地祇(泛指所有大地上的自然神)的代表,統轄所有土地,類似西方神話的大地之母蓋亞,后土下轄神州地祇、社稷、國社、山神、城隍、土地神等各級大地之神;后土尊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1],在道教中與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共稱為「六御」。
后土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左傳·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等。「后」是君主的意思,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漢代建「后土祠」,「皇天」、「后土」對稱。宋代楊照《重修太寧廟記》說「后土為土地最尊之神」。
古時有傳說神農氏後裔,共工之子句龍(后土),因善於治理水土,後來被尊奉為后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2]。
現今的華人多半將后土視為女神,學者認為與佛家的堅牢地神(地母神,Bhumi)有關。唯一例外,是在墳墓上供奉的后土神石碑,指的是守墳的土地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