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買衣服,是主婦的日常療癒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Zieger@flickr, CC BY-NC-ND 2.0
菜市場不是賣菜的嗎?對啦,當然還有賣魚賣肉賣水果賣各種熟食,也常出現賣碗盤鍋具的攤子,比較老派傳統的市場,還會有一到兩家中藥行,畢竟主婦想要燉補的時候,都會去中藥行抓些漢方藥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去讓「漢醫」把一下脈,磨些藥粉或回家煎水藥,甚至很迷信菜市場流傳的各種黑藥丸。
除此之外,市場也會有一到兩家賣素菜的,或經營很久的麵攤,麵好吃,又便宜。可是,菜市場的基本攤商配置圖裡,一定有賣衣服的,早年還很盛行所謂的「賣港貨的」,賣的也不只是港貨,還有不少日韓貨。小時候我跟母親去傳統市場買菜,貪圖的就是可以順道去看看舶來品的新貨,當然包括衣服。
媽媽那一輩的時尚戰地
母親在婚後接受流行訊息的來源,除了找裁縫師做衣服,就是菜市場買衣服了。以前在台南東門城外東安戲院底下,有個規模頗大的東安市場,那時賣舶來品衣飾的有三個攤子,分別被我們取了綽號「阿瘦」「阿肥」與「媳婦仔」,除了香港與日本服飾,多數也賣保養品,譬如那時很流行的日本牌子POLA跟美國的POND'S面霜。我跟母親上菜場,偶爾會得到獎勵,有時髦的卡其寬褲,很拉風的棒球外套,或是紅格子的保溫水壺,也有很特別的卡通雨衣。母親因為跟幾個賣舶來品的老闆交情都不錯,享有熟客的特別待遇,衣服可以帶回家試穿,滿意了再付款。
後來搬家,又回到我出生當時所在的崇誨市場,所謂賣港貨的舶來品攤子少見了,畢竟現在要買那些進口商品已經不是太困難了,倒是賣衣服的攤子有增無減,只是跟隨傳統市場客群高齡化,不管是有店面的服飾行,還是固定在週末週間出現的攤子,大概有趨近於布料涼爽、褲頭寬鬆、號稱顯瘦的但一點也不顯瘦的風格,最好是看起來不老氣,可是過於年輕款又不容易賣得好,總之,傳統市場販售的服飾風格,跟市場消費族群的年齡分布互相呼應,不至於差距太大。
畢竟是中午之前的早市,除非不上班,否則年輕的主婦少見了,很多都是外傭陪著老太太,一些固定在市場做生意的服飾業者,早就嗅到顧客年齡層的特性,以顏色鮮豔的花上衣居多,款式較保守,但是夏衣的質料一定要涼爽,冬衣一定要很保暖。大概有長達十年的時間,所謂的內搭褲幾乎是菜市場的主推商品,窄褲搭配寬上衣,是很暢銷的穿搭。
不過到了週休假日,一些臨時攤子的服飾風格就比較年輕化,價位普遍在399到899之間,很少超過千元,若是貴一點的,老闆就說那是「韓國款」。倒是在台南東菜市,靠青年路那一側的市場口兩旁,有幾個服飾攤子走的是輕熟女風格,但大抵還是穿起來頗舒服的質料跟設計,不曉得是不是那裡出入的年輕太太居多。
姐買的不是衣服,是一天的好心情!
像我母親那樣的專業家庭主婦,長年忙碌於家事,大概只有上菜市場的那一個小時,才有閒暇跟機會接觸到流行訊息,那些因為家事操勞的苦悶或不被家人同理的辛勞,也只好靠花錢買衣服得到的幸福滿足感,得到稍許療癒的回饋。
以前我不太理解菜市場賣衣服的理由,不過前陣子在市場跟一位熟識的服飾攤商聊天,在那幾分鐘的談話過程中,看到前來市場買菜的主婦們,不分年齡,只要靠近攤子,拿起衣服站在鏡子前面,旁人讚美好看啦,合身啦,花色美,布料舒服啊……只要接收到這些訊息,心情就好極了,臉部神情明顯愉悅,結帳的機率非常大。買菜兼買衣,那一日的家事操勞大概就可以抵銷了吧
我終於知道,過去那數十年,母親從菜市場回來,帶著新買的衣服,急急去鏡子前方試穿,那應該是她補充幸福能量的日常療癒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