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是桃園的工業重鎮,加上為數甚多的客家族群助陣,使得當地的美食發展朝向多元化。(圖/Tzuhsun Hsu@flickr)
小英總統日前蒞臨彰化舊成功營區,參加全台灣第一座「台語文創意園區」的揭牌儀式,並全程以「台語」(按:台灣河洛語)致詞,她還指出,現在台灣囝仔說「台語」也不輪轉,「我也是當黨主席之後才開始說台語」…云云。
26232055_1669192453173207_5807405156446617623_o.jpg
台語文創意園區一隅。(圖/台語文創意園區 臉書粉絲專頁│想想論壇提供)
看到此新聞,身為弱勢客家族群一員,並長期為復振母語(推廣、傳承)而打拚的筆者,羨慕之餘,不免心生感觸,自問「客語文創意園區」可能出現嗎?
台灣本土語言(河洛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在昔日國民黨長期偏頗的語言政策打壓下,都是受害者,前行政院副院長葉菊蘭曾說:「原民語在急診室搶救(奄奄一息,隨時會掛),客家語住加護病房吊點滴(岌岌可危,等待奇蹟),河洛語在掛號看門診(不日可望痊癒)…」,可以看出原住民及客語都受傷嚴重。
台灣在1987年解嚴,報禁解除,言論自由度快速提升,三十年來各類媒體應運而生,政治日益民主化,社會逐漸多元化,河洛語在電視、電子媒體及政治人物的加持下(各黨從政者為了選票,紛紛學習並使用),已然快速復甦,連旅美的中國異議人士曹長青都會講「凍蒜」了。原民語在原民會及族人通力合作下,制定各種法案(原住民基本法及原住民語言法),並推動若干有效方案(如:通過族語能力認證者,考試加分),這幾年也看得出明顯成效了。反倒是台灣第二大族群的客家,成了語言最弱勢的族群,能不令人憂心嗎?
客家在台灣,人口數雖比外省人多,但比起河洛人則是十分弱勢的少數;政經方面比起外省人,那更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弱勢;在昔日社會慣於強欺弱的氛圍下,造成許多客家人為了怕被歧視而選擇「隱形」,不講客語(不敢講、不願講),因此客語流失嚴重,斷層至少兩代人(五、六十年)之多,要談復振,誠屬不易;加上跨族通婚十分普遍(以閩客通婚最多,佔客家婚姻的四成),更使客語成為家庭語言的弱勢:據調查,通婚家庭的下一代,能說客語的幾近於零,華語是家庭最主要的語言(使用率達95%以上)其次是河洛語(達八成);桃竹苗地區號稱客家大本營,但到那些客家人口達八九成的鄉鎮,街上卻聽不到客語,幾乎是華語河洛語的天下,客語已從社區語言完全退位了。筆者到中壢、楊梅、龍潭、關西、竹東、湖口、新埔、苗栗、三義、南庄…等客庄,每去一次,便傷心一次,已到近鄉情怯,甚至是「相見爭如不見」的地步了。
2010年馬英九時代,雖然制定了《客家基本法》,但沒有實施細則,更沒有罰則,不過是宣示性大於實際有效性的、騙騙客家人的空法罷了!去(2017)年12月,《客家基本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了,正式將客語列為國家語言,並規定客家人口達到半數的地區,應以客語為主要通行語言(公部門的公事語言),但是該法案並未訂定罰則,各相關部門也未要求派任到各該地區的第一線公教警公職人員必須具備基本客語溝通能力,或至少須通過客語初級能力認證考試,政府對那些未依客家基本法執行的各級機關單位可說完全沒轍;所以大部分客家重點發展區(全國總共70個)的公教警人員能講客語的極少甚至沒半個,這就表示這個客家政策並未落實,不過又是個「不足以自行」的空法,再一次「打屁安狗心」而已。客家人自己好像也習慣於這種一貫被忽略漠視甚至被吃豆腐的情況,不知反抗、不思有所作為。
根據2017年一月客委會公布的調查報告,台灣客家人口達到453萬之多(平均每五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係客家人),但是會講客語的人不到一半。客委會也承認,自中央成立客委會及客家電視台十幾年來,具有客家血統的鄉親對客家族群的自我認同度雖提高了,但客語的流失並未停止,越年輕的人會講客語的越少,十歲以下會講客語的不到10%,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客家妹」小英的政府,尤其是主掌客家事務的客委會及職司本土語言政策的文化部,若不能儘速拿出有效策略來搶救客語,又若客家人自己不能體悟母語這個「族群圖騰」的可貴處及重要性,察覺母語流失的嚴重性並認真思考其存亡問題的話,客家終將會步上平埔族的後塵,走向滅絕之路,消失於台灣,我輩勢必成為「末代客家人」了,哀哉!
作者介紹│南方客
來自國境之南的客家人
明明是台灣第二大族群,卻成了語言上的弱勢…他道出對客家文化消逝的擔憂-風傳媒 - https://goo.gl/ZBiryA


換證件一秒被認出是客家人
oops.udn.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10日, 2018
以前台灣好像很容易一秒分辨出本省人跟外省人,可能也還是會分本省人跟外省人,不過隨著時間過去,現在的年輕人好像幾乎沒有在分了?有些人也分辨不太出來別人可能是什麼人,不過,網友dan5209就遇見了一件事讓他大驚,一秒就被認出是___人啊~
他表示自己去拜訪客戶的時候,要先去大樓的櫃台冠證件才能進去,於是他就去惹,一開口就用台語說:「你好,我要換證件。」殊不知,那個櫃台阿北看了他一下,就笑嘻嘻地看著他說:「你是客家人吧?(也是台語)」結果他大驚:「對啊,你怎麼知道?(國語)」然後櫃台北北就回:「因為我也是啊,我看你的感覺特別親切啊~(客語)」
原PO就大驚,想說兩邊都是客家人,但是一方可以快速認出他也是,可是他確認不出櫃台阿北是,那到底是看哪裡認出來的啊?
於是他很好奇的問大家,到底櫃台阿北是怎麼認出他是客家人的?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結果網友們紛紛表示,通常這種情況,一定都是「口音」露餡惹啊~為什麼咧?
「口音啦,超明顯」
「腔調啦,我前幾天也是這樣被認出」
「我客家人,基本上看姓氏跟口音,可看出約7成」
但口音其實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啊~要怎麼分辨是客家人,大家覺得應該有三個東西可以看得出來:
不管是講國語還是台語,客家人講話似乎都會有種腔調讓大家一秒認出啊?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認真回,口音,客家人講話句尾常有勾上去的音,娘家那裡是客家人,幾乎各個都有這種狀況」
「客家人講話有一種類似鼻音的腔,很好分辨」
「客家腔台語很好認」
「最簡單就是從國語發音辨認,如果他待的環境長輩還是有講客語,那麼他講國語的時候注音ㄒ會發成英文S」
「最快的辨識方法,叫他唸『丟』,會唸成『ㄉㄧU』100%客家人」

身分證開頭
因為台灣客家人口最多的縣市是新竹、苗栗、桃園,所以身分證字號是O(新竹市)、J(新竹縣)、K(苗栗縣)、H(桃園市)是客家人的機率就比較高啊~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網友們分享,他們遇到都是客家人的姓氏,「最準」的就是羅、彭、鍾、范、范姜等等。
「客家大姓:鍾,徐,范,羅,劉,余,胡」
「涂、余、呂、葉、饒、范姜...劉、黃也是其在台大姓,但與閩南姓的重疊性高,劉、黃就要聽口音了」
「看姓氏吧,彭、鍾、范、邱、徐等等,很多是客家,姓鍾的我還沒遇過不是客家人的」
「『范姜』在桃園直接遇到,不用懷疑絕對是客家人」
「姓羅、邱、范、彭、游、姜很大比例是客家人」
「鍾姓幾乎都是客家人,鐘姓就不一定了」
「彭、溫基本上是桃竹的客家人」
基本上大多數人都覺得,聽到口音+看到姓氏,基本上就87%可以確定是客家人惹?但要是講話有客家人獨有的腔調,再加上又姓客家大姓,身分證字母也給人看到的話,那好像根本就是昭告天下你4客家人了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