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孔子廟 (2) [台南解說] @ okey199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oizmXk

門釘-一般廟宇門扇以畫門神為主,門釘只用於受封王、后之神祇,孔廟於大門使用門釘,自有彰顯孔子地位之意

君子遵行的禮義之道。
語本《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中華民國文化部 孔廟文化資訊網 - https://goo.gl/unkDt8


賢妻知禮 良母知義 齊國大力士杞梁以忠報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3日, 2018
春秋戰國時,有一個大力士名叫杞梁,又名杞殖。武王伐紂之後,將杞國分封於夏禹的子孫,杞梁的先祖就是杞國人,因此以國名爲姓。
杞梁有一個自幼就結義的兄弟華周,二人成年後都擔任齊國大夫。
杞母教誨 爲國建功
杞梁的母親極其賢惠睿智。杞母七十大壽時,華周帶著妻子前來賀壽。杞梁和華周二人在壽宴上飲酒,杞母問起他們的官職,二人答說:「我們現在只是下大夫。」
杞母聽出杞梁的不滿,於是勸導他:「官爵只不過是一個委任令,而忠孝却關係到民風。你如果爲國家做了一份事業,建立一段功勛,即便官職不顯赫,誰還不知道你呢?如果只是尸位素餐、貪求爵祿,誰還不笑話你呢?」
莊公欲收復失土 攻打衛國
齊莊公早年和衛國交戰失利後,失去了平陰,因此耿耿於懷,一心想收復失去的領土。於是,齊莊公訓練好甲士,準備好糧草,打算擇日揮師出兵。
杞梁聽說齊莊公出兵的消息後,心裡十分振奮。他對華周說,這正是效忠報國的好機會,即便戰死,也不枉爲大丈夫,不會辜負母親的一番教誨。
但令杞梁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齊莊公出兵,自己卻不在「五乘之列」。春秋時期,兩國進行車戰時,一乘兵車會配備四匹馬,兵車上有三名甲士,兵車下有十名甲士,甲士們披著盔甲,稱之為甲首齊莊公攻打衛國之時,設立五乘爵祿侍衛隊,凡是位列五乘爵祿的人,都是齊國有名的勇士。杞梁得知自己不在「五乘之列」後,他爲自己不能做前鋒、不能為國家衝鋒陷陣而感到沮喪和憤怒
杞梁不在五乘之列,他爲自己不能做前鋒、不能為國衝鋒陷陣而沮喪。(大紀元)
殖母遣子
杞梁回家後,參拜正在吃午飯的母親,而此時的他臉上仍透著憤怒的神情。杞母問他怎麽回事,他告訴母親說,作為前鋒攻打衛國的五乘車上沒有他的位置。杞梁以力氣大而聞名,五乘車上沒有他的位置,他感到莫大的耻辱,氣得都不想吃飯。
杞母聽聞後開導杞梁,「假如你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行義,死了也沒有好的名譽,即便給你安排到五乘車裡,人家還不是一樣笑話你嗎?假如你活著有了大義的行爲,死了享有好的名譽,那麽五乘車裡的甲士,都在你之下。」
在杞母的勸導下,杞梁吃完飯後,就跟隨齊國軍隊出征,攻打衛國。
齊、衛兩國開戰時,杞梁和華周兩人首先攻進敵軍陣營。齊國的軍隊跟在他們後面,在杞梁和華周兩人的前導下,齊國攻下衛國的國都朝歌。
拒絕賄賂 以忠效國
而在另一場齊國攻打莒國的征戰中,齊侯的大腿受了傷,於是暫時撤兵,準備第二天再戰。齊侯與齊國士兵們約定隔天在壽舒集中軍隊。杞梁、華周則以戰車載著甲士,夜宿在莒國的郊外。
第二天,杞梁、華周在蒲侯氏遇到莒國國君莒子。莒子送給他們厚重的大禮,企圖賄賂兩人和莒國結盟,並免兩人一死。
華周回答說:「如果我們爲了貪圖財物,而拋棄齊國君主的命令,這也是君主您所厭惡的行徑啊。昨晚我們剛接到命令,還沒到今天中午就拋棄君令。那以後,我們還拿什麽來侍奉國君呢?」
後來齊、莒兩軍對陣,在戰場上,莒子親自擊鼓,攻打齊軍。杞梁和華周都被俘而死。
杞梁妻知禮
杞梁死後,齊侯派人向杞梁的妻子吊唁。圖為明 尤求《倚柳遠思》。(公有領域)
齊侯回國後,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齊侯就派人向她吊唁,但她辭謝了,說:「杞梁有罪,怎麽敢侮辱君王的命令?如果能够免杞梁之罪,我先夫的陋室就在那邊,下妾不能接受在郊外的吊唁。」於是,齊侯就到她家,向她吊唁。
有學者評價說,杞梁的妻子懂得禮儀,杞母知曉大義,妻子與母親常常勉勵杞梁爲國盡忠,而杞梁深受妻母的鼓勵影響,為國家勇敢征戰。古時認爲,「義」就像人要走的路,而「禮」就像一扇門。不從門中出入,怎麽能走到正路上呢?@*#
參考資料: 
《八德須知.殖母遣子 四集卷六.二十四義》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卷九》


元宵節 古人一定要做這些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8日, 2019
元宵節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9年02月18日訊】說到元宵節,大家都知道要吃湯圓、猜燈謎、賞花燈等等。不過元宵節的習俗可遠不止這些,尤其對古代的女子來說,還有好幾件必做不可的事情。
咱們今天就來數一數從古至今元宵節到底有多少有意思的習俗,還有歷朝歷代都是如何慶祝這個節日的。
歷朝歷代元宵節天數的差別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隨著朝代變遷,元宵節的天數也隨之更迭。(視頻截圖)
咱們先來講講每個朝代元宵節的天數,最初在漢代的時候,元宵節的慶祝活動只有一天;唐代變成了三天;宋代加長到五天;到了明代要歡慶整整十天,從初八點燈一直到十七日的夜裡才落燈,最後到了清朝又回到了三天。
九項元宵節習俗
1. 點燈
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這要從元宵節的別名「上元節」說起。
道教把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這三天分別是主管天、地、人三官的誕辰,其中的天官大帝,民間普遍認為是「堯、舜、禹」中的堯帝,他的生日便是正月十五。
堯帝的生日在元宵節這天。(公有領域)
傳說西漢的漢武帝曾在正月夜裡在皇宮內燃燈祭祀「太一」神,這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明的開端。
到了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了中國。根據宋朝陳元靚《歲時廣記》引述《僧史略》的記載:「漢法本傳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
漢明帝敕旨興建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漢明帝劉莊尊崇佛教,不僅在皇宮和寺廟內舉行燃燈法會,又令全國無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表示對佛祖的尊敬和信仰。
從這個時候起,這種佛教禮儀從宮廷發展到了民間,逐漸形成了日後規模盛大的民俗節日。
我們可以從隋煬帝《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的詩中,看到當時隋代宮中張燈慶祝的熱鬧場面:「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台。」
這裡的「梵聲」,就是指念佛誦經的聲音,所以元宵節點燈最初有禮佛和祭祀神明的意涵。
2. 燈市
隨著元宵節在民間發展得越來越盛大,逐漸形成了辦燈會賞花燈的習俗。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公有領域)
燈會上一定會有一些傳統的舞龍和雜耍活動,《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裡,就把街邊雜耍的班子和賣雜貨的小攤都請到了皇宮裡,讓皇帝和嬪妃們也能體驗一把民間的樂趣。清代的《乾隆帝元宵行樂圖》描繪的也是類似的場面。
3. 猜燈謎
中國的謎語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後來發展為在燈上懸掛小布條,猜中了有時候還能贏得好看的花燈。
南宋遺民周密,在他追憶南宋舊聞的《武林舊事.燈品》中描述了元宵燈謎的盛況:「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接下來,考驗讀者智力的時刻到了!
「你打我不惱,背後有人挑。心中亮堂堂,指明路一條。」(猜一古代日常用品)
大家可以猜到這是什麼日常用品嗎?答案在文末揭曉。
猜燈謎是元宵節習俗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視頻截圖)
4. 吃元宵
現今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或者湯圓,這種食品是宋代才出現的,當時叫做元子、團子等。
元宵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食物。(龔安妮/大紀元)
明朝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記載了當時宮內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麵,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註:「元宵是搖出來的,而湯圓是像包餃子一樣包起來的。」
5. 賞月
正月十五是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會在這天裡賞月和祭月,同時滿月和湯圓都象徵著闔家團圓,這也是一家團聚的日子。
不僅中秋節有賞月習俗,元宵節也有。(蘇玉芬/大紀元)
明月當空,美景當前,文人們都喜歡賦詩一首,也流傳下來好多名句。
最有名的要數辛棄疾的《青玉案之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 跳繩
跳繩在中國古代稱為「跳白(百)索」,在明清時期大多都在元宵節這天舉行。(視頻截圖)
跳繩在古代稱為「跳白(百)索」,明清兩朝的時候,跳百索大多都在正月十五日這天舉行。
明朝劉侗、于奕正撰寫的《帝京景物略‧燈市》中記載:「正月十五日,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清代《樂陵縣志》記載:「元宵期間,女子以跳繩為戲,名曰跳百索。」
7. 走橋
走橋也叫走百病,這是專屬於古代女性的特殊習俗。在明清時代的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詳細的描述。
例如,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燈市春頭盛,大家小家同節令。姨姨老老領小姑,攢掇梳粧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塵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
平日裡,女性在家中並不常有機會出門,但是這一天裡,全家老小都要結伴去橋上走一走。
明《上元燈彩圖》。(公有領域)
明代崇禎八年(1635年)初版刊行的《帝京景物略》記載:「(正月)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遝,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
明張宿《走百病》:「白綾衫照月光殊,走過橋來百病無。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
還有明蔡士吉《元宵曲》句:「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綾衫氅撒嬌嬌。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捻腰。」
後來走百病又衍生出了登高爬山、遊街等等形式。最有意思的是北方遼寧因為天寒地凍,把走百病改成了走百冰。
8. 摸釘
除了走橋,婦女們還會偷偷去摸釘,也就是摸城門上的門釘來求子,以京城的正陽門最為吉利。
摸釘,也就是摸城門上的門釘,為古代元宵節習俗之一。(Cory Doctorow/Flickr)
《帝京景物略》記載:「至城各門,手暗觸釘,曰男子祥,曰摸釘兒。」
明蔡士吉《元宵曲》句:「姨兒妗子此門誰,問著前門佯不知。籠手觸門心暗喜,郎邊不說得釘兒。」
汪歷賢《燈市竹枝辭》:
「豐頤廣顙出侯門,熊白方甘狐白溫。聞賜燈棚添彩索,千燈焰焰曉猶存。 
長安燈市晝連宵,游女爭呈馬上腰。蹋蹋燈光莫歸去,前門釘子玉河橋。」
9. 偷青
偷青就是偷菜,還有偷紅、偷燈的說法。未婚配的男女青年在元宵節偷菜、偷燈是為了祈求佳偶,而已婚女性則是為了祈求生子。
《帝京景物略》記述道:「金元時,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夷俗哉。」
雖說是為了討個吉利,但偷東西不好,大家還是別學了吧。
剛才燈謎的答案是:「燈籠」,你猜到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