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神廟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裏的神-有三位:皋陶+蕭何+亞孻「亞爺」/傳說狴犴其重義氣、好訴訟,能明辨是非、仗義執言《潛確居類書》有:「狴犴,其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上。」的敘述。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後為牢獄的代稱 @ 姜朝鳳宗族 


古代「神判」與「法」之真正含義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0日, 2019
韓國景福宮的獬豸石像(쉰지식인 /維基百科)
中國人自古就相信神佛的存在,作為天、人連接的帝王也必須秉承上天的旨意,因為其權力「受命於天」,古籍中對此亦有闡述,如「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先王有服,恪謹天命」、「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等。
而在全民信仰神佛、道德水平較高的上古時期在司法審判中普遍使用「神判」的方式。
傳說在「三皇五帝」的黃帝時期,神仙贈送給黃帝一隻叫做「廌」(註:音「至」)的神獸,又稱「獬豸」。它長得像鹿的模樣,四蹄、獨角、常呈坐姿。夏天它喜歡生活在水澤邊,冬天它喜歡生活在長著松樹和柏樹的樹林裡,它愛吃一種肥美的薦草。作為神獸,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辨別是非曲直,知道人是否有罪。「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
北京故宮中的獬豸坐雕像(Spetsedisa/維基百科)
《述異記》記載,黃帝時期的大法官皋陶處理案件無法決斷時,就常常請獬豸來幫忙。獬豸或用獨角觸碰或用嘴咬住某人,這個人就會被判為有罪或理屈者,並根據罪行大小受到處罰。
夏商周時期,「神判」的方式也一直存在。根據出土的殷商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請求神明開示——「占卜」的記錄:祭祀的時間、祭品的種類;征戰的勝敗、天候收成、禍福的預示等。如:「貞(卜問):王聞不惟辟,貞:王聞惟辟。」
此外,甲骨卜辭中還有大量卜問用刑之類的請神明裁判的案例,也就是說,商朝統治者常將甲骨卜辭作為上天的啟示和定罪行罰的依據,如「茲人井(刑)不」。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明鬼篇》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莊公時期,齊國有兩個人,一個叫王里國,另一個叫中里徼。這兩個人打了三年的官司,還沒分出誰是誰非。齊莊公打算把這兩個人都殺了,但又怕傷及無辜;想把兩個人都釋放了,又怕讓有罪的人逃脫。於是,他決定採用「神判」的方式,即派人牽一頭羊,同這兩個人一起來到齊國的神祠。讓兩人發誓,請求神來判決此案。這兩個人也都同意了。
於是,命人在地上挖一個洞,把羊殺了,並將羊血灑在地上。有人對著羊先讀王里國的誓詞,到結束什麼事情也沒發生。然後,讀中里徼的誓詞,還未讀到一半,死羊就突然跳起來,觸及中里徼,把他的腳都弄斷了。守神祠的人認為這是神顯靈了,就把中里徼裝在口袋裡打死了。
這件事記載在齊國的史書上,諸侯們紛紛說:「凡是設盟發誓而不真誠的,就要遭受鬼神的懲罰。如果是這樣,慘禍就來得非常快了。」
古人創造的法律的「法」字,更是「神判法」的形象反映。「法」字的古體字是「灋」,「灋」字由「氵」、「廌」、「去」三個部分組成。「廌」即獬豸,是可以辨別是非曲直的神獸;「水」字旁意思是「法」要像水一樣絕對公平,對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偏袒。「去」就是祛除沒有德行、行為不正的人。因此,「灋」的含義就是執法要公平公正,在辨明是非後,要祛除不正的人。
然而,現代簡化來的「法」字省掉了「廌」,就只剩下「氵」和「去」,不僅失掉了原來的意思,而且也割裂了與神的關聯。
清朝御史補服上的獬豸圖案(三獵/維基百科)
於古代的執法者,如戰國時期的楚王、秦朝的御史、漢朝的使節等,他們戴的帽子上都繡著獬豸的圖案,清朝的御史及按察使補服前後也都繡著獬豸的圖案,這寓意著執法者要像神獸獬豸一樣,秉承上天的旨意,執法如山,其平如水,沒有任何偏袒和私心,要善別曲直,要敢於「觸不直者」,要敢於「咋不正者」。@*#
參考資料: 
1. 正見網:法獸「獬豸」的故事 
2. 《墨子》


清朝官員服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09628


「獬豸」
獬豸,古代的神獸。
似牛非牛,似羊非羊,似鹿非鹿…總之就四不像。
頭上長有一角,是東方的獨角獸。
獬豸為古代的執法者,負責判定善惡。
據「異物志」記載:
『東北荒山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能辨曲直,見人鬥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
雖然上面的獬豸圖片很可愛,但我想還是不會有人想被牠咬吧,囧!
為什麼介紹獬豸呢?
其實獬豸是憲兵的吉祥物@@…
我一拿到這臂章的時候就一直疑惑:「這什麼鬼東西?」
當時還一直以為是麒麟,一查之下才知道是獬豸。
從古時候開始,獬豸就是法律的象徵。
所以以前的司法官,身上所著的朝服上面就是繡上獬豸的圖案。
憲兵原就是司法警察,現代的司法官。
所以從民國三十五年開始,就在右臂章繡上獬豸來代表憲兵的公正廉明、忠勤職守。
PChome Online 商店街 - ARMYGO軍用品購物商店 - 憲兵現役獬豸臂章 (彩色版) - https://goo.gl/fWS6P7



-------------------------
獬豸(音“謝至”) 
  是中國古書中常見的一種神獸,能辨曲直,漢楊孚《異物誌》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區分好人壞人,看到兩人打架,它會用角抵觸理虧者。聽到有人吵架,它會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相傳,先秦官員斷案折獄,曾用獬豸辨別其中曲直。
  羊的形象溫順善良,所以不易神化。雖然古人有“火畜”、“金精”之說,卻沒有相應的故事流傳下來。即使有神異之處,也是在別的故事中,充當配角。
  《靈異轉》中有書生柳毅與洞庭龍女的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第一次見面時,龍女正在放羊,柳毅說:“吾不知子之收羊何所用哉?神祗豈宰殺乎?”龍女回答:“非羊也,雨工也。”柳問:“何謂雨工?”答:“雷霆之類也。”柳毅再仔細看,覺得這些羊都“矯顧怒步,飲齕其甚,而大小毛角則與羊無異焉。” 
  “火畜”也罷,“金精”也罷,“雨工”也罷,似乎都不及獬豸,誰是誰非,一頭頂去便見分曉,大大地簡化了司法程序。據說楚王曾獲此獸,因其形創獬豸冠,後來成為執法官員的頂戴。
  由於獬豸的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被當成了司法官員廉明正直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古有“獬豸決訟”之說。法冠,一名柱後,或謂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為展筒,鐵為柱卷,取其不曲撓也。侍御史、廷尉正監平,凡執法官皆服之。代禦使及按察史的補服前心後背皆繡獬豸圖案,這與西方的法官著黑袍戴假髮一樣,以此顯示法律的尊嚴。獬豸還因為是一種-瑞獸成為了明孝陵神道六種墓前石獸之一,為朱元璋守墓了600年。獬豸圖案也出現在封泥、你印、畫像石上擴。
  獬豸究竟是什麼動物,在引起考古學家興趣的同時,也吸引了書法家的關注。因為獬豸圖案也出現在封泥、印、畫像石上,是研究中國書法史學者繞不過的一個問題。書法家徐暢教授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大多數研究者不同,徐暢沒有沉溺在文獻典籍中,而是從實物入手,在古代器物中尋覓獬豸的線索,從而進行歸類分析。通過研究大量的青銅器、畫像石、印,他發現了獬豸形象演變的規律。
  徐暢指出,秦代以前的器物上,獬豸多為一種羊,在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戰國銅器殘片上的獬豸形像是一個明顯印證。該殘片上,獬豸是一種羊形動物,短尾羊蹄,一角,面對撲來的狼低頭作症觸狀,以保護正在逃避的小羊。這幅圖景,比較完美地反映了獬豸不畏奸佞強暴,保護弱小的特性。到了東漢之後,獬豸的形象發生了變化,成了一種牛身獸,比如陝西綏德、神木等地發現的漢畫像石上,獬豸無一例外的是似牛動物,四肢用力後蹬,低頭怒目,作抵角狀。
  通過研究,徐暢得出結論,獬豸並不是一種具體的動物,它的形象最早來自於羊,東漢以後發生變化,變成了牛身動物。徐暢把這一研究成果寫成《獬豸封泥和獬豸印》一文,發表在國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書法》上,並得到了考古學界和書法學界的認同。
  解決眾多璽印誤讀
  破譯了獬豸之謎,看似弄清了一種中國古代異獸為何物,其實對研究中國圖像璽的歷史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利用這個發現,徐暢就糾正了許多對古代圖像璽的誤讀。
  比如,故宮收藏的一些玉質“羊紋印”,其中不少是獬豸,《故宮肖形印》中一九零,一九四號印原來誤以為是漢印,現在可以確定年代為戰國時期。《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五二九號印原來認為是漢代馬形印,現在則可以確定為獬豸印,只不過,這只獬豸屈身作症觸狀,頭彎曲在印面右下角而已。
-----------------------
獬豸
它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到,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麒麟
中國獨角獸較為複雜,至少有6種形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半雄半雌的麒麟;還有兩種是雄性的麒和雌性的麟。麟,也是一種人們很早就用想像力創造出來的神奇動物,其狀如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像牛。麒麟在中國古代被當作仁義品德的象徵,神話傳說它還具有“ 麒麟送子 ”的功能。和大多數獨角獸一樣,麒麟非常溫和,喜歡獨處,甚至不與自己的同類為伴。它和龍、鳳凰、鬼一起都是中國神聖而有才智的精神動物。但是它的角卻沒有神奇力量,這是它與歐洲的同類相區別的地方。
-------------------------------------------------------
十大神獸 獬豸
2016-10-01 由 王英俊 發表于文化
獬豸,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俗稱獨角獸。獨角獸的樣子類似麒麟,它們同為傳說中的神獸,不同之處在於獨角獸頭部正中長有一角。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獨角獸多有記載。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當時「豸」被寫作「灋」,即「法」的古體字。「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法」 以水作偏旁,比喻「平之如水」,代表公平,是衡量人們行為是否符合「公平」這個準繩。法字中的「廌」,傳說是一種頭長獨角、秉性公正的奇獸;《說文解字》云:獬豸,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王充《論衡》認為:
漢代楊孚所著《異物志》寫道:「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咬不正者」。《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王充《論衡.是應第篇》:「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識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斯蓋天生一角聖獸,助獄為驗。」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e zhi),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蹟。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像。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z4bz2.html
-----------------------------------------------
紫檀獬豸(xie zhi)——傳說中的神獸,清平公正的化身
2016-07-04 由 常城紅木文玩 發表于收藏
估計很多人都不認識這兩個字,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當然了,它跟西方的那種獨角獸不一樣,是我國的一種傳說當中的神獸。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它還善辯曲直,見人爭鬥就會用角牴著不正直的一方,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牴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
神話傳說:
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養過獬豸,由獬豸來幫助辨別複雜疑難案件,每當碰到疑難不決之案件時,都由獬豸來裁決,每次都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
另外,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i」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廌(zhì即為獬豸)所以觸不直者而去之」,獬豸碰到不正直的人或事物就會牴觸他,由此,便引申為公正、正直的意思。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
...
獬豸是有著羊的身體、麒麟外觀的瑞獸,擁有分辨正與不正的神秘力量,而不正者則會遭受懲罰,後世也因此將其畫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它的角卻沒有神奇力量,這是它與歐洲傳說中的獨角獸相區別的地方。
...
圖中的獬豸是由印度小葉紫檀雕刻而成,檀香紫檀為紫檀中精品,密度大棕眼小是其顯著的特點,且木性非常穩定,不易變形開裂。檀香紫檀多產於熱帶、亞熱帶原始森林,以印度邁索爾邦地區、緬甸地區所出產的紫檀最優。紫檀質地堅硬,色澤從深黑到紅棕,變幻多樣,紋理細密。紫檀有許多種類,紫檀生長速度緩慢,5年才一年輪,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為木材之首,系稱「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ollect/4v8v2v.html
--------------------------------
神獸獬豸
2017-01-18 由 貢井區人民檢察院 發表于文化
獬豸(xiè zhì),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
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公正、勇猛的象徵,是「清平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徵。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
祖先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法」字古金文為「灋fǎ」。《字源》(約齋著,上海書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釋了古人構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豐富的想像力。「灋fǎ ,這字從廌去,以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寫作法」。《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先生看來,「灋fǎ」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歷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里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里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里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里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里國勝訴。這種以角觸斷罪的方法,被古人用「會意」的方法放進了「灋」字的構形之中。可見,這個「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斷曲直,乃是我國古代先哲賦予「灋」字的基本涵義;二是「灋fǎ 」或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嚮往:「灋fǎ」應該對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應該堅決除去。
繁體「灋fǎ 」中的「廌」(讀寨音)是一種神獸,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態剛健,極有靈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謝志音);二曰獨角獸;三曰神羊。各種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mzgkx3.html
------------------------------------
  1,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兩千多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在民間傳說和有關史料的記載中,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具有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而死,孔子曾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獲麟解》雲:“麟一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遊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裡,麒麟是我國歷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不僅是祥瑞的象徵,麒麟文化還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徵。《左傳》記載,魯哀公在嘉祥狩獵,曾獲一麒麟,取其“嘉美祥瑞”之意,故取地名為嘉祥,所以我們嘉祥又名:“麒麟之鄉”。從春秋時代至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中國民間長久寄寓傳頌的麒麟經我們雕刻,體現形態莊重,威而不猛,泰而不驕,貴而不俗,靈而不鈍,蘊含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福,嚮往盛世、平和可親的精神,體現大中華風範。 
   2,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我們精心雕刻獬豸的形象,以弘揚繼承中國傳統的司法精神。
  獬豸(xiè zhì),也稱解?D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而“?D”即為獬豸,“?D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到“法”,“?D”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像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像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像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跡。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像。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
獬豸(xiè zhì),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1 獬豸 -概述
獬豸獬豸(xiè zhì),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也是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 《論衡》 和 《淮南子·修務篇》 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髮,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因為只有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中國古書說它能辨曲直,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它「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見到別人在爭鬥,則用角去觸那個不正直的人;聽到別人在爭論,則去咬那個不講理的人」)。正是由於獬豸象徵著公正,所以,在古代,它就成了法律與正義的化身,御史等執法官員所戴的帽子被稱為獬豸冠,有些朝代執法官員的衣服上還綉有獬豸的圖案。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也是五脊六獸中的一種。這樣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2 獬豸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斗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后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 《後漢書·輿服志下》 :"【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3 獬豸 -法律象徵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迹。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象。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4 獬豸 -歷史記載
「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后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動物石像當中,就有獬豸的身影.
5 獬豸 -首爾象徵
將名字由「漢城」改為「首爾」的韓國首都似乎仍難擺脫漢字印跡。該市近日確定的城市象徵物「獬豸」又引起了韓國專家學者有關「象徵物是否源自中國」的熱議。韓國《朝鮮日報》2008年5月27日報道說,首爾方面表示,中國後漢時期楊孚所著的《異物志》中首次記載了「獬豸」。
「獬豸」成首爾象徵
首爾市市長吳世勛5月13日專門舉行記者會宣布:「為體現首爾獨有的特點和形象,將『獬豸』指定為首爾市的象徵。」吳世勛稱,如同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柏林的熊、新加坡的魚尾獅,說到首爾時也應該有立即浮現的象徵物。吳世勛稱,傳說中的動物「獬豸」與首爾市風雨同舟600年,如今它將成為讓世界了解首爾的象徵。
首爾市為提高城市競爭力和品牌價值,自去年起推進向世界介紹首爾城市形象的象徵體系組建工作,擬將景福宮選為首爾的象徵進行開發,在計劃遇阻情況下,最終在同景福宮有關聯的備選物———獬豸、老虎、鳳凰、松樹中選中了獬豸。
學術界熱議獬豸與中國淵源
《朝鮮日報》27日報道稱,「首爾象徵物真的是中國的『獬豸』嗎?最近學術界對此紛紛提出了各種疑問」。報道說,高麗大學韓文學系教授金彥鍾計劃在8月份舉行的一個學術大會上,發表專門考究韓國「獬豸」的論文。他表示,雖同是後漢時期的人,但比楊孚更早時期的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就已經記載了「獬豸」。
該報道說,在中國,「獬豸」是在判案時懲罰說謊者的獨角獸。而韓國的「獬豸」根本就沒有角。金彥鍾推測說,「韓國稱為『獬豸』的動物原本可能不是『獬豸』,而是想象中的動物麒麟中沒有角的種類『桃祓』。據說,『桃祓』可以去禍納祥,這與當初為了壓火氣而設立該動物的傳說也相吻合」,而且該動物被放在韓國皇宮前而不是與司法有關的建筑前,這與中國的「獬豸」象徵「公正執法」的含義也不相符。對此,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民俗研究科科長千鎮基則表示:「究竟是不是『獬豸』無法確證,應該看作是原本有角、象徵公正執法的中國『獬豸』傳入韓國,其性質演變成守門將,角也隨之消失。」
首爾開始推廣
「獬豸」成為首爾象徵物在韓國一直存在爭議。韓國《國民日報》14日曾發表題為「獬豸不應成為首爾的象徵」的社論。社論稱,首先,市民一般不知道「獬豸」是何物,「如果一個外國人問首爾的市民,恐怕沒幾個人能準確回答」。另外,「獬豸」沒有親切感。「與中國的熊貓和澳洲的袋鼠不同,『獬豸』是在身邊看不到的傳說中的動物。即使畫得再漂亮,有的部分也讓人感到兇猛,還給人一種迷信的感覺」。社論還稱,『獬豸』也沒有作為象徵物的獨創性。因為首爾市光化門前的獬豸像已經定格為王朝的守護神。韓現代立法部門和司法部門已從很久前就喜歡用『獬豸』雕塑,韓國會正門和後門也各有兩對「獬豸」石雕,韓國大法院也用「獬豸」的角和尾巴做雕塑,全國各地有很多地方也用它做路標。
儘管如此,首爾市還是決定,從下月開始,推動把「獬豸」作為首爾象徵進行宣傳的計劃。2009年6月完工的光化門廣場將復原「獬豸」雕塑,首爾各地也將設置用玻璃或金屬製作的「獬豸」建築模型。此外,首爾還計劃將從光化門到瑞草區藝術殿堂之間的道路打造成「獬豸文化大道」,並計劃在各種標誌、鑰匙扣、手機鏈、襯衫等各種旅遊紀念品上使用「獬豸」圖案,尤其是在外國人出入較多的地方,如機場、主要旅遊景點等處廣泛銷售有關「獬豸」的紀念品,甚至會在機場大巴、地鐵等場所放置「獬豸之友」指南手冊。
6 獬豸 -爭論
獬豸作為一種代表司法公正的偶像,被做成雕塑擺放在許多法院、法學研究機構等場所的門外,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不妥的,因為獬豸實質上代表的是君權神授的法制思想。在司法官員無法查明某些案件的時候假借神秘力量來實現的所謂公平稱不上公平。復旦大學法學院姚榮濤教授持此觀點。



故宮軼事 | "麒麟"和"獬豸",傻傻分不清楚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PMmNE6L.html
門前有一對神獸,人們要麼稱為麒麟,要麼支支吾吾不知是什麼,其實這種神獸被稱為獬豸。它跟麒麟長的不是一般的像,因此大家會誤認為是麒麟。那麼宮裡的麒麟和獬豸,到底如何區分呢?
首先從形象上,就看一頭一腳就可以啦!先看頭頂,麒麟是雙角,獬豸是獨角;再看腳下,麒麟是牛蹄,比較秀氣靈巧,獬豸是獅爪,剛勁有力。
那麼這兩對形似又神似的神獸陳設在皇宮裡又代表什麼呢?
古書記載: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麟為毛蟲之長,麟之足不踐生草,不履生蟲,言麟性仁厚,其趾也仁厚。麒麟長有兩角卻「有武而不用」,腳下不會踩死一隻螞蟻,代表了太平祥瑞。
麒麟雖是瑞獸,但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能附會上的動物是什麼呢?長頸鹿!文獻記載:「麒麟前足稿九尺,後足高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有二短角,牛尾鹿身,食粟豆餅餌」。從圖畫及文獻分析來看,就是長頸鹿了,估計是從非洲運來。對於當時來說,的確是稀罕之物。外邦的進獻也代表著對本邦的尊崇,對於國家是一件和平吉祥的大事。
而獬豸是怎麼記載的呢?「獬豸,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咬不正者」。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也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諷刺方式的奸臣和貪官太多。傳說古代執法官吏的帽子就被叫做獬豸冠,就是寓意公正執法。
如此看來,麒麟和獬豸一文一武,完全不一樣的性情,卻也把持著治人、治事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仁厚、正直。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PMmNE6L.html
-------------------------------------
解密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故宮神獸各大寓意
2016/07/30 來源:濟南網絡廣播電視台
故宮神獸諸多,每個神獸的寓意各不相同。為何故宮處處是神獸?傳說故宮陰氣太重,需要神獸鎮壓這些陰魂。其實,故宮神獸還真的大有來頭,小百給你詳解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故宮神獸各大寓意
不是每一種動物,都能在紫禁城裡謀得一席之地的。故宮建築不同方位里的祥禽瑞獸,不僅鎮宅化煞、驅邪迎祥,也用幾百年來的同一個姿勢,執著地期盼那金甌永固、福壽迎年。
由青銅製成,作工精細,坐在美麗的白大理石之上,有守護正殿之意。
右邊的雄獅右前爪下一個纏繞綬帶的繡球,象徵著統一寰宇。左邊的雌獅左前爪下逗弄幼崽,寓意子嗣昌盛。
丹墀上站立著雲鶴,青銅製作,高九尺許。丹墀上的銅鶴之後立著銅龜,青銅製作,與銅鶴共同代表著祝皇祚萬歲之意。
故宮太和殿為等級最高的古建築,角脊之上排列著10個小獸,其順序為:「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脊獸的等級、大小、奇偶、數量、次序等都有嚴格規定,如在故宮太和殿的角脊上,排列10個琉璃坐姿小獸,成雙數,為最高等級。
獬豸因其與生俱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所以自古視為法獸。
寧壽宮前的鎏金銅獅,耳朵下垂,眉毛遮眼,寓意著後宮不得干政,不聽不看。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Kdj8aA.html
-------------------------------
皋陶、獬豸與法官
2017/02/28 來源:海安司法行政在線
中國上古歷史中,有一位重要人物,不僅與堯、舜、禹一起被列為「上古四聖」,還被尊為中國傳統司法官的始祖,這就是皋陶。皋陶是堯、舜、禹時期的「首席法官」,是我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第一位法官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席法官」皋陶
上古部落時期,社會比較動盪,舜於是命皋陶為「大理」,輔助自己處理部落事務。皋陶作為「首席法官」,用法寬平,明刑弼教,社會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文獻中記載:「皋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司馬遷也認為皋陶用法寬省,「民各伏得其實」。皋陶作為「首席法官」,之所以能夠做到「天下無虐刑」,得到部落首領和成員的一致稱讚,主要是因為他的寬平的刑罰思想。皋陶「慎殺」的刑罰思想,是對上古時期樸素自然的「天罰」思想的直接繼承,皋陶秉持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理念,使所有的刑獄、政務都「洽於民心」,並注重道德教化,最終目的則是使人們的行為「不犯於有司」。這與舜帝「刑期於無刑,民協於中」的治世理念是相輔相成的。皋陶所處的時代,「首席法官」不僅是司法官,也是主要的部落領袖,他興「五教」,定「五禮」,設「五服」,創「五刑」,親「九族」,立「九德」,對中華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皋陶在司法和政務活動中,特別注重道德教化對部落成員的規範作用,「明於五刑,以弼五教」,逐漸形成了慎刑寬省、注重教化的「明德慎罰」法制思想,對我國傳統法制影響深遠。
西周初期,出現了皋陶以後的另一位重要的司法官——召公。召公是周公胞弟,受皋陶刑罰思想的影響,常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教化百姓。由於召公(召伯)斷獄公正、司法寬平,所以百姓對與召公有關聯的甘棠樹也倍加珍惜,足可見百姓對召公的思念。武王死後,召公協助周公輔佐成王,繼承和發揚了自皋陶以來備受稱頌的「明德慎罰」思想,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成康之治。孔子傳承周代的禮、德思想,創立儒家學說,其核心思想淵源與皋陶慎刑、寬省、修德的「德治」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儒家的典籍中,孔子對皋陶尊崇有加:「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可見,皋陶的刑罰思想,影響了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貢獻巨大。所以,後世對皋陶給予了高度評價。
「神獸」獬豸
上古時期,氏族部落普遍推崇「天罰」思想,司法活動還具有濃厚的神判法特徵。據傳,皋陶祠有一隻名為「獬豸」的神獸,可以分辨是非曲直,幫助皋陶斷獄。東方朔撰《神異經》云:「獬豸忠直,見人斗,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一名任法獸。」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皋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
作為司法正義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後世的推崇。春秋戰國時期,有稱楚文王曾獲獬豸,並照其形態制冠,即獬豸冠。秦代的御史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並賦有司法職權。將獬豸冠賜予御史,表明秦代統治者對御史等司法官吏給予了辨曲直、求正義的價值期望。獬豸作為司法正義的文化符號,被古代傳統社會不斷接受和認可,獬豸冠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御史服飾獨特而鮮明的特徵。隋代獬豸冠只被賦予不畏強權、監察百官的御史、司隸校尉等監察官吏,唐代凡御史台九品以上的官員都配戴獬豸冠。明清時,御史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正是因為御史具有獬豸「不畏強權,明辨是非」的精神品質,才被賦予糾察百司、辨明冤獄,甚至提督各道的重要職責
獬豸在中國古代是傳說中的神獸,一般認為其兼有羊和麒麟的外形,頭上長有獨角。古代對獬豸進行了一定的演化,其外型有向麒麟變化的傾向,則是因為山羊太過樸素,引入麒麟這種瑞獸形象,以振官威之用。麒麟也有角,「狀如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正是因為麒麟的角是「樣子貨」,後世才認為麒麟是仁獸、瑞獸。而恰恰因此,麒麟也失去了獬豸那種嫉惡如仇、是非分明的「司法官」性格。所以我們近世對獬豸的崇拜,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法官所謂的威嚴、體面的形象上,而應該追求其明辨是非曲直,不畏強權的執著精神上。基於這樣的價值追求,後世才會將獬豸與司法官吏直接聯繫起來,尊稱皋陶為中國法官的始祖,獬豸則成為傳統司法官(法官和檢察官)的圖騰。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NAKkdK.html
---------------------------------------
首爾改名仍難去漢字印記中國"獬豸"成像徵物
2008年5月29日07:14
來源:中新網選稿:尤歆飛
image
圖片說明:獬豸是中國傳說中的神獸
  東方網5月29日消息: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中國古代想像中的動物“獬豸(HAECHI)”,最近被選定為首爾(原名“漢城”)的象徵。
  首爾市方面表示,中國後漢時期楊孚所著的《異物誌》中HAETAE(HAECHI)首次登場。但是金彥鐘錶示,雖同是後漢時期的人,但比楊孚更早時期的思想家王充(公元27至約97年)的《論衡》中更早記載了獬豸。在《論衡》的《是應》篇中記載道:“獬豸(HAETAE,HAECHI)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尤其是《異物誌》原著已經失傳,因此對於是否 
記載了HAETAE(HAECHI)相關的內容本身都不能確定。部分人還指出,公元前2世紀前漢時期《淮南子》中有對“獬豸冠”的記載。
  在中國,HAETAE(HAECHI)是在判案時,攻擊懲罰說謊話的人的獨角獸。而高麗大學韓文學系教授金彥鐘指出:“我們稱為HAETAE的動物根本就沒有角。” 
  由於HAETAE(HAECHI)象徵“公正執法”,因此應該放在與司法有關的建築前,然而在韓國卻放在了皇宮正門前,這也讓人懷疑。金彥鐘推測說,我們稱為HAETAE(HAECHI)的動物原本可能不是HAETAE(HAECHI),而是想像中的動物麒麟中沒有角的種類“桃拔”。據說,“桃袚”可以去禍納祥,這與為了壓火氣而設立的傳說也相吻合。
  對此,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民俗研究科科長千鎮基表示:“如同天馬塚出土的《天馬圖》畫的不是天馬而是麒麟的主張一樣,究竟是不是HAETAE也無法確證。應該看作是原本有角象徵公正執法的中國“HAETAE”傳入韓國,其性質演變成守門將,角也隨之消失。
-------------------------------
獬豸
獬豸是古代漢族神話中的瑞獸,又稱「任法獸」。相傳外形似羊、黑毛、四足、頭上有獨角,善辨曲直,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時,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理虧的一方,甚至以角處決罪該萬死之人,使犯法者不寒而慄,因而也有「直辨獸」及「觸邪」的稱號。相傳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養獬豸,遇上疑難不決之事都靠獬豸裁決,準確無誤。獬豸因此成為古代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所戴的帽子則又稱為「獬豸冠」。
佳士得 中國傳統靈獸 | Christie's - https://goo.gl/YA9Lo1


守墓俑//守墓人// 翁仲//石翁仲//墓前文武官
  石象生又稱石翁仲,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儀物之一,爲石雕人物、動物成對立于神道兩側。神道兩旁排列著一群石獸,它們按照一定的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石獸如同一批“衛士”護衛著皇陵。這些石獸又名“石象生”、“石翁仲”或“石獸群”,是陵墓的裝飾性建築。
  石像生是指在神道兩側放置的石人、石獸。按規制分別排列著十二對石獸,兩坐兩立,依次爲獅子(象征威武)、獬豸(象征公正)、駱駝(象征運輸)、象(象征吉祥太平)、麒麟(象征吉祥太平)、馬(象征征戰),其中駱駝、象、馬又分別爲各地運輸工具,故又象征疆域遼闊;石人十二尊,其中武臣(象征侍衛將軍)、文臣(象征近身文臣)、勳臣(象征有功勳的文武百官)各四尊。
  陵墓前的石人又稱翁仲,對稱立有兩座,分別爲文官和武官形象。關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種說法是來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傳說他身長一丈三尺,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後,秦始皇特制翁仲銅像立于鹹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鹹陽,見到銅人,竟以爲是活著的阮翁仲而逃遁。從此,人們便把宮阙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爲翁仲。
  陵墓前的石獸也有由來。石獸放置在墓前是從漢代霍去病墓開始的。後來的曆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也都沿用石人石獸的陵前裝飾,所以現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幾乎都在陵墓前陳列儀仗隊式的石人石獸。(維基百科)
  起源:石象生起源于陵墓石刻。中國古代陵墓石刻起源于何時,迄今無定論。李濟先生推測安陽殷墟出土的跪坐人像可能與後世石像生有某種淵源關系。《西京雜記》數處載有相關內容,稱晉靈公冢有石人男女四十余,五柞宮青梧觀有石麒麟等,但《西京雜記》成書較晚,內容尚需推敲。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又稱"翁仲"。翁仲曆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爲其鑄銅像,置于鹹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鹹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爲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後人就把立于宮阙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爲“翁仲”。司馬貞的《索隱》雲:“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于秦代;但是沒有實物留存。西漢霍去病墓石雕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像生實物資料。
霍去病墓
  據《封氏見聞錄》解釋,石象生的作用一是起到裝飾和點綴陵寢,再一是儀仗銮駕的象征。石象生制度起源很早,秦漢時期已在陵墓前立石象生。有的陵墓不僅立石獸,還立文武大臣塑像,叫“石翁仲”。山東嘉祥縣東漢時期的“武氏墓”的石象生中,還有石獅存在;陝西省興平茂陵附近的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石象生中,立有石馬、石虎、石牛、石象、怪獸吞羊、人搶熊以及野豬等石象生
  唐宋時期的石象生中又增加了文臣武將、外國使臣、侍女等造象唐朝對石象生的使平已有等級規定,例如,三品以上官員用石獸六只,五品以上官員准用四兒,至于皇帝陵當然不受限制,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共有石人、石獸九十六對之多。清代規定,二、三品官准立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四、五品官准立石馬。石虎各一對六品官以下則一律不准立石獸。 明清時代對石象生的使用制度也有嚴格的規制。例如清代規定,二、三品官准立石馬、石虎、石羊各一對,四、五品官准立石馬。石虎各一對,六品官以下則一律不准立石獸。 所以,石象生又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 現存最完整者,有北京的明“十三陵”、遵化的清“東陵”、易縣的清“西陵”。明、清之際的皇親、高官之墓,也有立列石象生者,其規制較小。
  動物寓意:
  石象生:陵寢前神道左右,布置有用石頭雕刻的文武官員和珍奇走獸組成的“儀仗隊”,這些石雕稱石象生,其目的有兩個,一是避邪除惡,一是象征權勢.石象生有石獅、石獬豸、石麒麟、石馬、石駱駝、石象等。如昭陵,石獸或立或臥在須彌座上,雕刻著錦袱、石榴、卷草等圖案。石獸雕刻精美,神態逼真。選定它們爲陵墓石象生有很深的寓意。
  「天祿、辟邪」: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鹿而長尾,一角者爲天祿,二角者爲辟邪,可攘除災難,永安百祿;古人把它們對置于墓前,既有祈護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爲升仙之座騎。
  「麒麟」:麒麟也是傳說中的動物,頭如龍,角如鹿,全身鱗甲,尾似牛,足似馬,它與龍、鳳、龜合稱四靈;相傳只有政治清明盛世,才出現的祥瑞之獸,象征死者生前統治英明,是有作爲的黃帝。
  「獬豸」:(音xièzhì):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是忠誠和正直的化身,相傳它生活在東北的荒野之中,看見有人爭吵,會用獨角去驅逐無理者,用它作爲石象生,以表示皇帝的嚴正無私。《異獸志》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爲獬豸,“廌法”二字合爲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石虎」:虎爲百獸之長,以虎守墓,可以驅除邪惡,保護墓主人。
  「石馬」:它是古代軍隊作戰必備的工具,在石象生中使用馬的造型,用以象征國家疆域遼闊,八方來朝。
  「石獅」:獅是百獸之王,凶悍無比,瞋目如電,發聲如雷,百獸聞之莫不驚恐萬狀。用它作爲石象生,代表威懾邪惡和顯示權勢之象征。
  「駱駝」:駱駝是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又稱“沙漠之舟”。用它作爲石象生,以表示皇帝性情溫順,能吃苦耐勞,也表示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
  「石象」:形體高大,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盤石,用它作爲石象生表示天下太平,江山穩固。(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https://youtu.be/0504uqFXQvk
中國古代有個傳說,天上神仙贈予黃帝一隻神獸,叫作「廌」(讀作ㄓˋ),有四蹄及獨角,像獨角犀牛一樣。這隻神獸最特殊的地方,就是生性公正,擅於分別是非黑白。如果有人不公不義,發生爭鬥時,祂就用獨角去牴觸壞人,並且咬住不放。黃帝的大臣皋陶(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處理案件,面對原告和被告爭執不休時,便會請出「廌」來鑑別。後來,戰國時期的楚王、秦朝御史、漢朝使節和執法者,他們頭上戴著「獬豸冠」(獬讀作ㄒㄧㄝˋ,豸讀作ㄓˋ),就稱作「法冠」,衣服上也繡有「獬豸紋」。到了清朝末年,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身上,也仍然穿戴「獬豸冠」與「獬豸圖」的官服。至今,我們還可以在憲兵臂章上,看到這隻神獸的圖樣。 https://is.gd/zOexB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