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單車走讀大稻埕 唐麗芳與蔣理容分享台灣故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雲林故事館「走讀台灣」系列活動以單車行遍台灣,館長唐麗芳今(28)天上午前往淡水進行「走讀台灣」活動,下午從淡水騎單車到大稻埕到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執行長蔣理容和30多位聽眾分享環島故事。
唐麗芳一行人大約15時到達基金會門口,蔣理容早已備妥茶水與點心等待故事。雲林故事館『走讀台灣』系列——《來到大稻埕、拜訪蔣渭水》活動首先由蔣渭水第四代曾孫講寶漳開場,他以「政治家典範」形容蔣渭水,在台灣新民報看載一篇紀念文,蔣渭水之所以從事台灣解放運動,是以犧牲義俠的精神,絕不是一種沒誠意的運動家,先顧自己口腹,才肯從事社會運動。
接著唐麗芳開始介紹雲林故事館。唐麗芳說,雲林故事館是一棟快100歲的老房子,曾經一度要被拆除,經過文史學者與當地人的守護,保存下來後,由雲林故事人協會營運,是台灣第一座故事館。
唐麗芳表示,雲林故事館是在說一個可以感動自己的故事,讓人體驗當下,然後連結過去。除了「說」、「寫」故事外,還把故事「畫」出來,創造共同記憶,還有用跳舞、戲劇、傾聽的方式表達故事,而雲林故事館還有一個後院,可以在那發呆、吹風、曬太陽,然後發現故事。在台灣發生的故事,都不鑿痕跡地收錄在雲林故事館內。
唐麗芳說,原本「走讀台灣」活動要在228出發,當時蔣理容也打算一起參與,她開玩笑的說蔣理容的體力沒辦法騎單車環島,所以才在3月1日從雲林出發,逆時針往南邊,經由蘇花公路,到達台北,而台北的最後一站就是大稻埕,目前已經騎了將近800公里。在雙方互贈小禮物後,唐麗芳開始以照片一張一張訴說自己在台灣各個角落蒐集的故事

機構名稱    社團法人雲林縣雲林故事人協會
機構代碼    6893
執行長    唐麗芳
連絡人    黃秀香
電話    (05)6311436
傳真    (05)6311436
網址    http://www.ylstoryteller.org.tw / www.ylstoryhouse.org.tw
電子郵件    story@ylstoryteller.org.tw
基本資料
創辦人    唐麗芳
成立日期    2005/6/1
許可機關    雲林縣政府
郵政劃撥    22589130 社團法人雲林縣雲林故事人協會
成立主旨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到世界,故事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把人與人之間的過去、現在、未來,透過故事人這座橋,將彼此緊緊地相繫著。
任務如下:
一、推動閱讀文化相關活動及辦理各項人才培育計畫。
二、舉辦聽、說、讀、寫故事及閱讀相關之進修與研習。
三、舉辦親子、親師成長課程及活動。
四、舉辦有關文化、教育、人文、藝術、演出、國際文化交流等相關活動
五、開發、推廣、出版相關閱讀文化產業。
工作重點    1.推廣社區、校園閱讀文化
2.舉辦教育、人文藝術、閱讀文化相關課程及活動
3.舉辦聽說讀寫故事及閱讀相關之進修與研習
4.舉辦親子、親師成長課程等人才培育課程
5.開發、推廣、出版相關閱讀文化產業
6.營造雲林故事文化平台
7.落實雲林好地方,處處飄書香的理想
服務區域    綜合性服務
服務對象    性別 : 不限
年齡 : 不限
服務項目    親職教育  休閒娛樂  營隊活動  職業訓練  教學研究  志願服務  社區服務  社教宣導  專業訓練  國際交流
出版品    雲林故事繪本62本
雲林私房繪本6本
-------------------------------
專欄
從「雲林故事館」談我認識的唐麗芳老師
2017-08-14 10:15
蔣理容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基會董事,國立台灣師大音樂系畢業,鋼琴暨聲樂音樂家,曾任教各級學校教授鋼琴;業餘寫作及演講,致力於社會工作為"台灣奧福教育協會"創會者之一,並擔任第四屆理事長[完整介紹]
雲林故事館原是虎尾郡守官邸,也是歷史建築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圖/雲林故事館網站
雲林故事館原是虎尾郡守官邸,也是歷史建築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圖/雲林故事館網站
我怎麼樣認識唐麗芳老師?已經不可考了,見面的次數呢?近六、七年來大概只有兩次吧!這樣的「朋友」,我卻經常在跟別人提到時直呼「我的摯友唐麗芳」。只因她是一位充滿熱忱、幹勁十足,規劃力、行動力、感染力都十分充沛的人,與她一接觸,不自覺地受到吸引,升起一股「有為者亦應若是!」的信念,好像是認識許久的好朋友。
2010年(民國99年)之前一年,是我深感挫敗的一年。藝文界有很多活動案子都以「建國百年」為主題來規劃向文建會申請補助,我並不想硬ㄠ企畫案去爭取這塊資源,雖然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那年預計演出的曲目是「《破曉〜大稻埕的天光》交響樂與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呼應建國百年實在是相得益彰。那時,台灣社會上還沒有所謂「島嶼天光」或是「點亮台灣」的概念和氛圍,因此這個作品雖然在「台灣文化日」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在滿座兩千位觀眾的掌聲和喝采聲中落幕後,再也沒有引起更大的迴響。
懷著「不讓首演成絕響」的悲壯心情,2011年我計畫帶著首演的實況DVD(五機錄影)和作曲家石青如老師,走向全島的偏鄉小學、教會、區公所,只要能有人群聚集處,我們就去開辦音樂欣賞講座,由作曲家現身說法,引領聽眾欣賞這些被文建會評為「曲高和寡」的古典樂。
接洽這些講座地點的時候,多虧我另一位摯友李映慧老師的安排,映慧長年投入為弱勢兒童募書和陪讀的工作,對童書和繪本有獨到的見解,她跟我說:「妳一定要去『雲林故事館』,妳一定要認識唐麗芳!」
於是我和石青如僕僕奔走於花蓮、宜蘭、南投、屏東的山間和海濱,我們撿拾各地風土人情,與不同年齡層和各行各業的人交換對音樂的聆賞心得,感覺到收穫遠遠比付出的多
到雲林故事館那天,唐老師有課並不在館裡,熱情的館員接待我們,令人感到賓至如歸。來參與的聽眾除了當天正好來訪的客人之外,都是預先報名的學員。擔任服務和解說的是專職的館員,加上年輕志工,那種同心協助營運的精神,讓我強烈地感到,雲林故事館不僅有在地居民的支持,更提供雲林年輕人返鄉就業的機會。
講座過後,唐老師已預約餐廳請我和青如用餐,餐後還請志工開車送我們趕火車回台北。這是我們第一次與唐老師見面並且相談甚歡。
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怎麼形容唐老師呢?第一眼會覺得那是一位長期曝曬在陽光下忙於農事的人,但是她炯炯的目光卻透露出一位知識份子強烈的使命感,棉質布衣、未經修飾的臉龐掩蓋不了純真和優雅的本質。
這些印象後來對照她的實際歷練,還真是一點都不差呢。唐麗芳在台灣念商,對數字和投資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後來和美籍先生在威斯康辛州鄉下種植有機蔬菜也在農夫市集販賣 ; 後來又進醫學院修習護理課程,是一位領有美國執業執照的優秀護理師,她在中英文間的轉化翻譯能力也極強。曾有一位作家訪問她時下了一個結論:「唐麗芳好像一株蒲公英,無論在甚麼環境下,她都能抓住泥土、生根發芽,開出燦爛美麗的花朵。」
這就不難明白,在二十世紀末,因為先生在台灣的職務而跟著回到故鄉雲林的唐麗芳,會組織協會、經營館舍,用在地人的情感和故事,編織起在地人的夢想和幸福。
雲林故事人協會創辦人唐麗芳。圖/雲林故事館網站
從「說故事」開始
女兒讀小學時,唐麗芳應邀去學校說故事,面對台下專注的一張張小臉,她知道自己擁有正向的影響力。於是她開始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學習如何說故事,也培訓志工,成立「雲林故事人協會」
另外,「雲林故事館」則是一間具日式風格的建築,日治時期它是虎尾郡郡守官邸,十二任郡守中,從第五任郡守開始都居住於此。戰後國民政府延用作為官員宿舍,住過區長、法院院長、庭長等。1996年至2000年間變成閒置空間,經「虎尾巴文化協會」奔走呼籲保存,2001年終獲登錄為縣定歷史建築,2004年進行修復工程。2007年雲林主辦國際偶戲節時「雲林故事館」也正式對外開放。
這是雲林全縣第一座歷史建築再生的成功案例,由「雲林故事人協會」營運迄今。
「參與感」和「成就感」是最大的鼓勵
初期館舍內部空蕩蕩的,志工們帶來家中的和式桌和椅子,借來盆栽、字畫,也邀請附近的小學生製作祈晴娃娃來妝點門面,居民也來繪製現代化的生肖故事,館內氣氛鮮活熱鬧了起來。
果然經常有小孩帶著父母來參觀,並開心指著祈晴娃娃說:「那是我做的!」戶外空間,後院和走道區經常都塵土飛揚,居民們發起認養土地,種植自己喜愛的植物,常來澆花、整理、照顧,這地方在開館之前就已經生機盎然、人氣滿滿了。
有一個「佚聞」更為有趣,有一位攤販在門口擺攤賣花,屢勸不肯移到對街。唐麗芳和他聊天,跟他買花並請教養花的學問,到後來還邀請花販來館裡擔任講師,分享種植蘭花的心得!像這樣,雙方互惠、互有成長的實例幾乎每天都有,人人都成為故事館的一份子,說著、演著自己的故事,也在別人的故事中演繹出人生百態。
然後,聽故事的孩子長大了,也愛回來說故事。
雲林故事館活動吸引不少大小朋友參加。圖/雲林故事館網站
幸福的經驗不只能留存,更能散播
唐麗芳無疑是一位充滿創意的人,她的構思,和付諸實行的能量往往令人驚奇和佩服。她用「九宮格」來概括她的想法,其中包含了文化、國際、虎尾、感動、幸福、台灣、原創、在地、素人。從九個元素出發,拓展出各種不同的活動及講座,深耕文化。
雲林故事館的繪本製作培訓課程也是特色,教民眾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故事呈現在紙本上。結訓後,經過評選,每年出版八到十本書,再啟動「走讀」計畫,讓作者親自帶領聽眾到故事現場,娓娓道出自己的生命經驗,傳播在地的幸福。
從晴天娃娃、種植花草到毛巾偶、紙戲人、繪本出版等等,幸福的經驗不只能留存,更能散播。唐麗芳老師,踏實的雲林女兒、辛勤的文化農夫,她所散播的種子就在這塊土地上欣欣向榮,人人都能成就自己生命的真正價值。
------------------------------
2015/9/16 下午 04:18:17 綜合報導
彰化有一名的說書人,總是帶著一個故事箱,只要她一落腳,附近民眾都會聚集在一起聽她講故事,她的名字叫做唐麗芳,曾經嫁到美國去,卻因為懷念台灣的人情味,回到台灣來,一起來看看唐麗芳故事人生。
轉一轉,下方出現了幾張圖片。這是日治時期盛行的故事箱,說故事的人叫做紙戲人,有了電視出現,這箱子沒落了,現在她再度將箱子蛻變成,台灣的新文化!
開啟了當一個「說書人」的夢想,從小唐麗芳在雲林成長,聽大人們在樹下、廟宇、街上,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學會了聽以及敘事。
唐麗芳求知若渴,也在補習期間遇到了現任丈夫,是一名美國人,婚後隨著老公到美國體驗農場生活,但難到夢想就因此斷線了嗎?
沒什麼原因,一群人在同一個場地,聽故事,感受彼此溫度。故事館沒有資金,靠的是縣府補助,以及喜愛故事的人捐款,傳承台灣新文化,唐麗芳繼續帶這來自台灣的故事箱,要走遍世界,繼續說著,從前從前...。
---------------------------
文化
單車走讀大稻埕 唐麗芳與蔣理容分享台灣故事
鍾孟軒/台北報導 2018-03-28 19:55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理容(左)與雲林故事館唐麗芳(右)互贈小禮物。圖/鍾孟軒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理容(左)與雲林故事館唐麗芳(右)互贈小禮物。圖/鍾孟軒
雲林故事館「走讀台灣」系列活動以單車行遍台灣,館長唐麗芳今(28)天上午前往淡水進行「走讀台灣」活動,下午從淡水騎單車到大稻埕到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執行長蔣理容和30多位聽眾分享環島故事。
唐麗芳一行人大約15時到達基金會門口,蔣理容早已備妥茶水與點心等待故事。雲林故事館『走讀台灣』系列——《來到大稻埕、拜訪蔣渭水》活動首先由蔣渭水第四代曾孫講寶漳開場,他以「政治家典範」形容蔣渭水,在台灣新民報看載一篇紀念文,蔣渭水之所以從事台灣解放運動,是以犧牲義俠的精神,絕不是一種沒誠意的運動家,先顧自己口腹,才肯從事社會運動。
接著唐麗芳開始介紹雲林故事館。唐麗芳說,雲林故事館是一棟快100歲的老房子,曾經一度要被拆除,經過文史學者與當地人的守護,保存下來後,由雲林故事人協會營運,是台灣第一座故事館。
唐麗芳表示,雲林故事館是在說一個可以感動自己的故事,讓人體驗當下,然後連結過去。除了「說」、「寫」故事外,還把故事「畫」出來,創造共同記憶,還有用跳舞、戲劇、傾聽的方式表達故事,而雲林故事館還有一個後院,可以在那發呆、吹風、曬太陽,然後發現故事。在台灣發生的故事,都不鑿痕跡地收錄在雲林故事館內。
唐麗芳說,原本「走讀台灣」活動要在228出發,當時蔣理容也打算一起參與,她開玩笑的說蔣理容的體力沒辦法騎單車環島,所以才在3月1日從雲林出發,逆時針往南邊,經由蘇花公路,到達台北,而台北的最後一站就是大稻埕,目前已經騎了將近800公里。在雙方互贈小禮物後,唐麗芳開始以照片一張一張訴說自己在台灣各個角落蒐集的故事。
-----------------------------------
一步一腳印
─ 唐麗芳的故事─
楊遠薰
唐麗芳年輕時希望遊走世界,從事不同行業,也曾在許多地方各作兩、三年的停留,但後來卻選擇回到少小離開的故鄉,從事草根文化工作,並且在原鄉住滿了第四個三年。
我認識唐麗芳,是因為 一些書本的緣故。2006年春,「北美洲台灣婦女會(簡稱NATWA ) 」紐澤西分會寄送多批美國兒童圖書給台灣一些縣市的圖書館,時任NATWA東北區理事的我趁回台之便,拜訪幾所圖書館,以便瞭解館方實際收益的情形。
當時,有一批圖書送往雲林科技大學,認捐這批圖書運費的NATWA威斯康辛姐妹許聖美是我的好朋友。她囑我若到雲科大,要與唐麗芳見一面。
「她很親切、熱忱,也很特別,妳見了就知道,順便幫我向她問好。」聖美說。
我因此與唐麗芳聯絡。兩人一見如故,談了許多她在雲林推廣「故事人」的情形。回美國後,我在電話中向聖美敘述麗芳的狀況,表示我很欽佩她的精神,繼而問道:「妳們怎麼認識的?」
「妳知道,威斯康辛的台灣人很少,很容易互相認識。」聖美回答:「我的一個朋友在沃沙(Wausau) 的農夫市場遇到她,見她擺攤子,就和她聊天。獲悉她從台灣來的之後,便介紹她與我認識。」
「後來,我與惠蘭一起到沃沙鄉間的農場去看她,」聖美繼續說:「見她與新婚的美國丈夫在那裡種植有機農作物,當時還擔心她是否適應得了這樣的美國鄉下生活?但她似乎調適得不錯。她在台灣時讀商,曾在銀行做過事,無論數錢或算數字都很快,後來就到我們公司做事。她很勤快,為人很親切,不久便和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相處得很好。」
「她是個護理師,不是嗎?」我問。
「沒錯,她到威斯康辛後改唸護理。」聖美說:「在我們公司上班一陣子後,她就和先生一起到麥迪遜 (Madison) 的威斯康辛大學深造。兩人在那裡大約待了三年,拿到學位後,又搬回沃沙。她的先生教書,她在醫院當護士。」
聖美本身也到威斯康辛後改唸護理,也在沃沙醫院當過多年護士。她說:「麗芳的醫學知識相當豐富,在醫院工作時,頗受器重。她的英語也進步得很快,有一次,在我們的讀書會裡朗誦一首英文詩,並將之譯成中文,詞意相當雋永,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她像蒲公英,到處都可以紮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是嗎?」我笑道。
「可以這麼說,但毋寧說她是一個很努力追求成長的人。」聖美說。
唐麗芳果真如蒲公英,到哪兒都能適應得很好嗎?
「並不盡然。」兩年後,她笑著對我說:「我在1984年到美國,當時和我先生有個年輕的夢想,就是參加和平工作團 (Peace Corp.),行走世界各地。為了這理想,我改唸護理,也因此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由於對自己的故鄉產生新的認同,便偕我先生在1991年回台灣,在高雄醫學院工作。但沒料到回到自己的國家,我反而不適應。」
「為什麼?」我迷惑地問。
「因為那正是所謂台灣經濟奇蹟的年代。」她說:「台灣許多人都沉迷於金錢的追逐。『大家樂』像股旋風,吹得老少皆瘋狂。那種社會風氣與我過去熟稔的台灣很不相同。我因此感到迷失,也在兩年後又舉家遷回美國。」
他們在1994年回美國,住在愛荷華的迪畢克 (Dubuque)。麗芳的先生在當地一所神學院教授英文,她在家照顧牙牙學語的小女兒,本以為從此過著寧靜的美國中西部生活,熟料一個偶然的機緣又喚起他們回台灣服務的心。
「1997年,我在中文報上看到一則雲林科技大學招募一名英語系教授的廣告,十分心動。」麗芳說:「我是雲林人,自小離鄉,看到這則廣告,覺得故鄉好似在呼喚我們,而且先生也希望回台灣。因此,我幫他錄製一捲他教學的錄影帶,寄到雲科大,申請教職,就這麼被錄用了。」
於是,他們在1997年再度回到台灣,定居雲林斗六,迄今十二載。麗芳的先生因此成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資深教師之一,也成為當地人所熟悉的一個熱愛台灣的外籍女婿,而斗六則成為他們結婚以來居住最久的一個城市。
回雲林後,麗芳延續在美國參加讀書會的習慣,在1998年與雲科大的一些教職員太太合組「樂耕讀書會」,互相切磋琢磨。然而幾位會員不久即因另有不同的生涯規劃,甚少出席讀書會。唐麗芳遂對外招募新會員,讀書會的會友亦由雲科大擴展至斗六地區的居民
隔年九月,台灣發生驚心動魄的「九二一」大地震,中部山區許多鄉鎮樓塌人亡,滿目瘡痍。靠近震央的斗六、古坑地區,也有不少傷亡,居民人心惶惶。
大地震發生一個星期後,我們的讀書會照常舉行。」唐麗芳說:「但是前來參加的人個個心有餘悸,因為斗六的中山國寶住家就有三棟樓房倒塌,二十多人喪亡。當時,我覺得大人的心情應先沉澱,才能安撫孩子們憂懼惶恐的心,於是建議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聆聽別人的經歷。結果不知不覺地,大家的心境都比較祥和。」
逐漸地,讀書會成為眾人紓解焦慮心情的聚會,說故事亦成為大家喜愛的親子活動。唐麗芳遂進一步鼓勵會員們到周邊的小學或圖書館,講故事給更多的小朋友們聽。
教小朋友講故事的唐麗芳
 2001年秋,唐麗芳獲悉「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發起人楊茂秀教授將在台中舉行的故事媽媽培訓班授課,便邀請一名讀書會的會友一起報名參加。上課時,她發現楊教授竟也是威斯康辛大學的畢業生,他所提及的美國種種,都是她熟悉的景象,不禁頷首微笑。
「嗨,妳上課時很有反應。」一下了課,楊教授倒親自來找她。
「是啊,我們同是威大的校友。」唐麗芳笑吟吟地答。
兩人很快聊起天。唐麗芳趁機問:若在雲林辦個故事媽媽培訓班,能否請楊教授幫忙?楊教授當下答應。
於是一回斗六,唐麗芳便徵詢社區人士的意見:大家願否出點錢,在斗六開辦一個故事媽媽培訓班?
出乎意外地,社區人士的反應非常熱烈,所募到的款額竟足夠邀請四名講師,舉辦四場培訓課程。於是在2002年四月,首屆故事媽媽培訓課程順利在斗六舉行,參加人數竟多達兩百人。
「我第一次發現雲林人渴求學習的意願是這麼高。」唐麗芳說:「當時覺得應將這股熱情凝聚起來,於是在九至十一月間,又繼續舉辦了數場故事媽媽培訓課程。」
訓練雲林故事人的唐麗芳(後排右一)
在斗六地區掀起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的風氣後,唐麗芳進一步鼓勵大家激盪腦力,創造自己的故事,並為之插圖。為激勵大家創作,她策劃舉辦「雲林私房繪本展」,廣邀地方熱心人士參與。
逐漸地,她發現參與者不再侷限於媽媽們。一些很有天份又熱心的爸爸、阿公和姐姐們都有很好的作品參展。因此在2002年十一月首屆「雲林私房繪本展」揭幕前,唐麗芳在對外發佈的新聞稿中,將「雲林故事媽媽」的名稱改為「雲林故事人」。而在「雲林私房繪本展」順利舉辦後,一個為雲林奉獻心力的草根文化團體已隱然成形。
其時,雲林縣政府文化局的官員已對這些活動產生注意。他們與唐麗芳會談後,認為藉故事爸媽推廣社區學童閱讀是很好的計畫,於是委託她規劃一系列的培訓課程。
在策劃培訓課程中,為請到好的講師到雲林,唐麗芳乃與台北的「毛毛蟲兒童哲學文教基金會」連絡。然在電話中,對方似乎不太明白雲林縣座落何處?但聽她問:
「雲林離古坑或林內有多遠?有客運車可到嗎?」
「古坑鄉與林內鄉都在雲林縣內,離斗六都近,可搭台西客運到達。」唐麗芳耐心地解釋。
「那就好。」對方說:「古坑鄉的華山與林內鄉的湖本兩社區都獲得優良社區獎,可向文建會申請活動經費,妳不妨與他們聯絡。」
雖然不十分清楚個中來龍去脈,唐麗芳仍打電話到華山與湖本兩個社區的發展協會查詢。協會的理事長表示,情況確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小姐所述,但因不知如何撰寫企劃書,遲未進行,倘唐老師願意協助,他們樂見其成。
唐麗芳於是協助這兩個社區發展協會撰寫企劃書,向文建會申請到一點經費,於2003年九至十二月間,在華山與湖本兩社區辦了三期的故事媽媽培訓課程。
接著,她接受古坑鄉公所的邀請,到古坑鄉立圖書館培訓當地的說故事志工。然後,她陸續應邀至到斗六周邊的斗南、虎尾、西螺、土庫、大埤,乃至更遠的崙背、馬光、褒忠,甚至濱海的麥寮、 台西等鄉鎮,在當地的小學或公共圖書館培訓在地的故事志工,同時舉辦說故事活動。
到雲林各偏遠鄉鎮講故事的故事媽媽
自2003年起,「雲林故事人」的志工們陸續在雲林縣內的大小鄉鎮展開活動。說故事像一股和煦的春風,吹拂著這個向來甚少有文化活動的農業縣。
唐麗芳則在協助社區發展協會撰寫企劃書的過程中,體認到「雲林故事人」必須立案,方能運用政府與社會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果,因此循序提出申請。2005年六月,「雲林故事人」終於成為一個合法登記的非營利社團法人組織。
「許多知識都從經驗中獲得。」她說:「從『故事媽媽』到『雲林故事人』協會的形成,每個參者都在不斷地成長中。」
2005年底,「毛毛蟲兒童哲學文教基金會」將一台九二一震災後被棄置的二十呎舊貨櫃車身打造成「毛毛蟲行動書坊」,在各地巡迴。
「這部行動書坊原本預定到彰化埔塩後,就要被拖回北部。」唐麗芳說:「我獲悉消息後,與毛毛蟲基金會的執行長盧本文及理事王鳳蓮老師商量,希望能將行動書坊到雲林作定點停留,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結果,這部行動書坊成了「雲林故事人」2006年上半年的工作高潮。志工們在行動書坊拖到斗六後,將車身漆成粉紅色的雲林縣版圖,寫上「雲林好地方,處處飄書香」的字句,在斗六與褒忠共作四個月的停留。這期間配合各項閱讀活動,吸引了兩萬多名學童與家長們的造訪。
美麗的雲林行動車坊
  2006年,教育部針對一些偏遠地區資源不足的小學,予以重點支援,在全台推動「焦點三百」計劃。
「原先,雲林縣的學校裡僅有兩所被選入教育部的『焦點三百』計劃中。」唐麗芳說:「後來,我們向教育部陳情,並獲得杜部長的重視, 結果『雲林故事人』所推廣閱讀的學校都獲得支援,這對地方是很大的幫助,對我們則是很大的鼓勵。」
「我們的力量也許微薄,」唐麗芳繼續說:「但是這些年,許多父母都已瞭解孩子們需要自小養成閱讀優良課外讀物的習慣,也陸續加入志工的行列。相信一點一滴,大家共同努力,便可提升在地的文化風氣與水準。」
一步一腳印,從樂耕讀書會的播種到「雲林故事人」協會的茁壯, 步步皆有軌跡可循。而唐麗芳個人的人生路雖看似蜿蜿蜒蜒, 卻也是所走過的,都留下痕跡。從在威斯康辛農場種植有機農作物,她的認真、熱忱與愛鄉、愛土的本質像一條無形的線,牽引著她從過去走向現在與未來。
唐麗芳與國外回台的友人合影。由左至右:施興國、廖純如(加拿大)、唐麗芳、楊遠薰(美國)
「雲林故事人」的網站為:www.ylstoryteller.or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