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洁(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2]、原名龍文,字澐舫,號芸況,又號喆園,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今福建石獅市永寧鎮內),與其父施瓊芳為清代臺灣僅有的父子進士。

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進士,任內閣中書[3],後歷任臺灣彰化白沙書院、臺灣府城(今臺南)崇文書院、海東書院之山長[4]:1。臺灣割讓給日本後內渡回西岑,後來於宣統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縣馬巷廳長,民國六年(1917年)至福州「閩省修志局」,民國十一年(1922年)於廈門鼓浪嶼去世[4]:2[1]。

施士洁
古典詩人。清代臺南進士施瓊芳次子,父子兩人是臺灣科舉史上唯一的父子檔進士。初名應嘉,字澐舫,號芸況,又號喆園、楞香行者、鯤澥棄甿,晚號耐公,或署定慧老人。施士洁是臺灣近代文壇罕見的詩、詞、文全才型作家,與丘逢甲、許南英等並列為重要本土進士詩人。
施士洁家族原籍為中國泉州府晉江縣西岑村,遷臺祖為祖父施菁華,於彰化鹿港登岸,受雇於施金玉香鋪管賬,後遷居臺南大西門外南河港邊,以販賣陶瓷碗盤等食器為業,商號曰「隆源行」。施菁華雖經營商事,也頗注重後代教育,施士洁之父施瓊芳在1845年(道光25年)登進士,是臺灣縣取中進士的第一人,施士洁之兄施士沅為邑廪生,施士洁亦於1876年(光緒2年)中三甲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欽點內閣中書員外郎銜誥授奉直大夫。因個性放誕不喜受拘束,短暫的京官經歷並不順遂,又因兄長遽逝,年底即辭官回臺。
回臺後受臺灣兵備道唐景崧青睞,延聘為最高學府海東書院山長,因而與當時在書院修業的丘逢甲、許南英、鄭鵬雲、汪春源等有師生之誼。閒暇時參與以唐景崧為首的斐亭吟社及牡丹詩社活動,創作不少「詩畸」作品。施士洁的門生許南英推崇他「風流、道學兩齊名,人擬漢代鄭康成。」即指其無論詩才或學養皆令當時人傾慕。
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施士洁內渡歸籍泉州西岑,為謀生,先入泉州府幕,後移厦門商政局,並曾短暫擔任馬巷通判。晚年窮厄困頓,幸而受到鼓浪嶼富室「菽莊」主人林爾嘉父子禮遇,成為菽莊吟社一員,日以詩酒過從,但這些並不能消除他身為「東海棄民」的抑鬱長恨。施士洁內渡後不曾再回歸臺灣故土,文學作品中常常流露對故鄉的深沉眷懷。
施士洁因其生日年辰與中國北宋蘇軾相同,故喜以「東坡後身」自況,詩文作品亦以「後蘇龕」為名。施士洁詩作往往在唱和酬應中寄託身世之慨,且用典繁複,若以蘇東坡詩特色「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標準看,施士洁詩確實符合此一傾向。詞作方面,施士洁主觀上較欣賞秦觀、柳永、蘇軾、辛棄疾四家,在作品內容情感上較接近秦、柳,窮愁失意;而語言風格則近蘇、辛,直率激壯。其文稿有象贊、圖贊、小影題詞、祭文、墓志銘、序跋類、祝賀類、募啟、碑、傳、論、書信等,乍看體類不少,但實則內容同質性極高,其中專為逝者而寫的頌揚之作占近半數,以實用性文字居多。
 

施士洁,風流倜儻,一生妻妾十人,圖照為士洁晚年與侍妾合影

施士洁
作者別名:
字澐舫; 號芸況; 又號喆園; 晚號耐公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民國
出生年月日:
1856
卒年:
1922
出生地:
臺灣縣治(今臺南市)
卒地:
鼓浪嶼
籍貫:
臺灣縣治(今臺南市)
活動地區:
臺灣縣治(今臺南市)、彰化、福建省晉江西岑、廈門、福州、同安
個人簡介:
施士洁(1856~1922)&1 ,字澐舫,號芸況,又號?園,晚號耐公。清臺灣縣治(今臺南市)人,為進士施瓊芳之次子。未冠補博士弟子員,縣、府、院三試均名列第一。光緒二年(1876)中舉,次年(1877)捷成進士,授內閣中書。生性放誕,不喜仕進。返臺後曾先後任教彰化白沙書院、台南崇文、道學、海東書院。與丘逢甲、許南英三位並稱為清季三大詩人。當時臺灣兵備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請施士洁參與政事,兩人因此成為文字交。及唐景崧任台灣巡撫,又招其入幕,以諮詢政務並切磋文藝。乙未割臺,施氏攜眷內渡,寓居於福建省晉江西岑,時往來於廈門、福州間。和林爾嘉、鄭毓臣等台灣內渡文士,流連詩酒,為當地詩社「菽莊吟社」之祭酒。1911年出任同安馬巷廳長,1917年入閩修志局,既而寄居廈門。1922年五月病逝於鼓浪嶼。 施士洁為台灣史上極富文名的進士,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都給他極高的評價。其古體詩雄深雅健似蘇、歐,近體則取法范、陸,得其沉鬱深婉之旨。著作有有《日記》一冊、《鄉談聲律啟蒙》一冊、《?園吟草》四冊、《後蘇龕詩鈔》十一冊、《後蘇龕詞草》一冊。後三種皆端楷謄寫,近人黃典權認為應是施士洁仔細校定的手稿。施士洁遺稿原藏於黃典權處,因蠹蝕過甚,故龍文出版社重印時,乃據「臺灣文獻叢刊」排印本影印,茲據臺灣文獻叢刊本為底本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及第年:
光緒二年(1876)中舉,次年(1877)捷成進士。
官宦經歷:
曾先後任教彰化白沙書院、台南崇文、道學、海東書院。1911年出任同安馬巷廳長,1917年入閩修志局。
參與團體:
和林爾嘉、鄭毓臣等台灣內渡文士,流連詩酒,為當地詩社「菽莊吟社」之祭酒。
編著作品:
著作有《日記》一冊、《鄉談聲律啟蒙》一冊、《喆園吟草》四冊、《後蘇龕詩鈔》十一冊、《後蘇龕詞草》一冊
親族:
施瓊芳(父)
師友:
唐景崧(詩友)、林爾嘉(詩友)、鄭毓臣(詩友)

製表時間:
2005/10/27
備註:
與丘逢甲、許南英三位並稱為清季三大詩人。
-------------------------------
父子進士 施瓊芳、士洁 合傳
2014/12/23 01:01瀏覽288迴響0推薦2引用0  
施瓊芳、士洁 合傳
施瓊芳,初名龍文,字昭德,一字見田,又字星階,號珠垣。原籍泉州晉江縣西岑。其太高祖朝誠,康熙丙子,舉於鄉。高叔祖必功,乾隆丙寅,署台灣鎮總兵,累功,誥授振盛將軍、榮祿大夫。父菁華,嘉慶初渡海入台,謀食府城,遂家之。乙亥,瓊芳生。少孤。清苦好學。入引心書院,受教於開澎進士蔡廷蘭門下。瓊芳詩有盛唐風致,為文則根於經史。道光乙巳,登恩科進士。瓊芳補江蘇知縣,銓選六部主政。未就。乞養回籍。其事母也,晨昏必問,溫凊不怠。親歿,哀毀骨立,三年不甘采,不內寢。郡邑稱之。
服除,出長海東書院,力闡正學。其教諭後進,首務開明心術,變化氣質。嘗語諸生:「聖賢言行,盡於六經四書,其微詞奧義,則先儒之說備矣。心涵意會,久自得之,不可妄有是非也。」又曰:「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明道義耳!富貴何足恃哉?如明道義,不富貴而亦尊,不明道義,雖富貴而亦鄙,況富貴無常,惟有德者保之。」頗得士林仰重。同治戊辰,棄世,年五十有四。著述多佚,今唯《石蘭山館遺稿》傳世。弟龍翔,字昭澄,號潔庵,晉江優貢,歷官江南建平、溧陽教諭,後亦來台督教,詩風近李長吉,有聲於時。
瓊芳育二子,長士沅,次士洁。士洁一名應嘉,字雲舫,號芸況,又號喆園、楞香行者、鯤澥棄甿,晚號耐公、耐道人,或署定慧老人。咸豐乙卯臘月十九卯時生,其八字適與子瞻同,故行事多效之,復以《後蘇龕》名其集,隱然有東坡再世意。
士洁幼聰穎,承家學,六歲能屬對。未冠應縣、府、院三試,皆第一,時號「小三元」。光緒丁丑,再捷禮闈,中三甲第二名進士,點內閣中書。開台文教三百年,父子雙進士,獨留佳話。然以性率真,厭官儀,旋辭官。歸台,掌白沙、崇文、海東書院,裁拂菁莪,許南英、丘逢甲、汪春源皆出其門。時臺灣兵備道唐景崧,慕其才,數訪之,遂訂為文字交,偕逢甲及台南知府羅大佑,日夜酬唱,有《四進士同詠集》。後景崧擢臺灣巡撫,禮士洁入幕,經略帷幄,襄贊良多。
洎甲午戰敗,清廷割地,士洁激憤,每擊案嘯吟:「尚方願賜微臣劍,先斬和戍老檜頭」;「逐臣不死懸雙眼,再見英雄縛草雞」之句。志在請纓禦侮。一介書生,氣壯若此!惜勢終不可挽,台境改隸。士洁深恥之。攜眷西渡,遯跡鷺江,誓終身不履穢地。
士洁既歸中土,猶傷南都之思,愈益縱情詩酒,與菽莊吟社諸碩彥唱和解憂。宣統辛亥,任同安縣馬巷廳長。民國六年,入福建省修志局。後乘桴海外,浪跡爪哇、蘇門答臘。暮年轉徙回閩,客居鼓浪嶼,困頓抑鬱,哭以當歌,詩風悲涼,大異曩昔悠閒淡雅之趣。民國十一年夏,病逝寄寓。壽六十又八。文集行於世。
贊曰:純孝高介,文彩光燁。賢哉!臨濮之嗣。余觀瓊芳聯語云:「讀書經世即真儒,遑問他片席名山,千秋竹簡;學佛成仙皆幻想,終輸我一天明月,萬樹梅花。」想見其為人。昔正考父恭賢,世知其後必有達者。板蕩之際,士洁不亂大節,其達者與?
民國八十九年孟夏 府城張力中 恭撰 丙午冬補綴
※1.施瓊芳為福建石獅鎮虎岫禪寺題寫重修碑記。
※2.施瓊方次子士洁,文采驚人,自比東坡,以《後蘇龕》名其集。
※3.施士洁,風流倜儻,一生妻妾十人,圖照為士洁晚年與侍妾合影。
※4.施瓊芳墳塋,施士洁與兄士沅仝立,坟在台南市南山公墓內。


施士洁 1853—1922
字應嘉,號澐舫,又號晒雲,晚號耐公。臺南米市街人,進士施瓊芳子。年未弱冠即補弟子員,縣、府、院三試均第一,有「小三元」之號。光緒二年(1876)舉人,翌年成進士,授內閣中書。其後返臺,迭長彰化白沙書院、臺南崇文、道學、海東書院。長於詩,與許南英、丘逢甲共臺籍三進士,合稱為清季臺灣三大詩人,而許、丘二人皆其弟子。後應聘入臺灣巡撫唐景崧幕。乙未(1895)割臺,攜眷內渡,避居岑江,而時往來廈門、榕城間,與避禍諸文士詩酒唱酬。宣統三年(1911)出任同安馬巷廳長。民國六年入閩修志局。既而寄居廈門。十一年五月病逝鼓浪嶼,享年六十九歲。著有《鄉談律聲啟蒙》、《 晒園吟草》、《後蘇龕草》以及詩稿、文稿、詞稿及日記等,今人合輯為《後蘇龕合集》十七卷行世。(張子文)


施士潔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TKSpRA
施士洁以施瓊芳次子登科,不管是舉人或是進士,理所當然都可歸於臺灣縣籍。
且父子兩人作為臺灣科舉史上唯一的父子檔進士, 是極其崇高的。
大直劍潭寺旁的花圃中保有舊廟的石柱, 其中就有施士洁署題者,
認定其為台南進士,當無所爭議.


施瓊芳(1815年-1867年),台灣台南人,幼名鎮圭,原名龍文,中舉後更名,字見田,一字昭德,又字星階,號朱垣,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西岑鄉(今福建石獅市永寧鎮內),與其次子施士洁為清代臺灣僅有的父子雙進士,葬於今臺灣臺南市南區桶盤淺墓地內,其墳墓為臺南市的古蹟[1]。
生平
施瓊芳出生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為家中排行第五,其一家是在其父親施菁華時搬遷至臺灣府城大西門外南河(今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一帶),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周凱調署臺灣道兼學政時入學,後來被舉為道光丁酉(1837年)拔萃科拔貢[註 3],同年他前往福州參加鄉試並中舉,隔年(1838年)入京參加會試,落榜後返鄉[1]。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再次參加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恩科會試,二度落榜留京,結識該科銅門生林鶚騰,隔年辛丑科(1841年)會試三度落榜後返鄉[1]。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第三次赴京,參加道光甲辰科(1844年)春試,又落榜後留京,隔年乙巳恩科方金榜題名,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1]。
施瓊芳經銓選為候選六部主事,後來補江蘇知縣,但未赴任而乞養回籍,返臺後曾任海東書院山長[1]。同治七年(1867年)時去世,誥封奉直大夫,其子施士洁中進士任內閣中書後晉贈朝議大夫[1]。
家庭
施瓊芳娶妻黃品娘[註 4],育有二子士沅、士洁,其中次子施士洁為光緒丙子恩科(1876年)進士[1]。
---------------------------------
施瓊芳墓位於臺南市南區的桶盤淺墓園內,是臺南市列為古蹟的四座古墳之一,而另外三座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曾振暘墓、同為永曆年間鄭家宗族之墓的藩府二鄭公子墓與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施瓊芳墓。
簡介
施瓊芳墓建於光緒三年(1877年),是進士施瓊芳的墳墓,其次子施士洁亦為進士,父子二人為臺灣唯一一組父子雙進士[2]。
該墓為單曲手的建築格局,經過多次整修後,僅剩墓碑為原物。其碑上寫著:「光緒丁丑年,岑江,皇清賜進士第考星階施公、敕封安人妣勤正黃氏墓,男士沅、士潔立。」[2]。
-------------------------------------------
施瓊芳墓(市定古蹟)
932府城訪古
    台南市登錄的古蹟、歷史建築,以數量言,僅次於台北市,但由於地址清楚,都不難找,我規劃了六個單日行程,以最快速的方式,將一百多個文化資產,“一掃而空”。
    雖說如此,看到南區的四座“陵墓古蹟”,心中也不禁犯難。主要南區的南山公墓、喜樹公墓、灣裡公墓等,範圍都相當廣闊。而且墳墓又不像一般建物有門牌,真不知如何找起。
    也幸好早有預期,帶上了福星,也沒花多久就找到了“施瓊芳墓”,這也要拜台南市文化局的古蹟標示清楚之賜,換在首善之區的台北市,如林秀俊墓、潘宮籌墓和王義德墓等,都不在公墓裡,即使帶著古蹟地圖去找,走上五六回,也未必找得到,真有天壞之別。
    施瓊芳不但是有清台灣33位進士的第8位,而且是府城第一位進士。更難得的是他兒子施士洁也是進士,是台灣僅有的父子雙進士。
    翻察資料,知道他原籍福建泉州晉江縣西岑鄉(今石獅市),高叔祖施必功曾在乾隆八年(1743年)來台,任台灣水師協副將,十一年(1746年),升台灣鎮總兵,次年轉江蘇狼山鎮總兵離台,或許有這個機緣,他的祖父施邦初來台,在府城米街(民族路和成功路之間的新美街)開米店,父親施菁華經商致富,捐了個國子監生,在大西門外南河(和平路)定居。
    施菁華娶妻郭氏,二妾林氏、曾氏,瓊芳出於林氏,次兄龍光入邑庠,四兄龍章為監生,六弟龍翔為貢生。他生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6月4日子時,幼入府庠為諸生,食廩餼,道光十三年(1833年)周凱權台灣兵備道兼學政,他入其門,次年周凱的門生蔡廷蘭講學於引心書院,剛好施瓊芳也遊學於該書院,兩人遂有同門師生之誼,而且同被回任台灣兵備道的周凱保舉參加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拔貢,同年赴福建省鄉試,也一起參加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春試,均傳捷報,最後他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恩科進士,列三甲84名,賜同進士出身。他族名龍文,字見田,瓊芳是他的學名,入府庠時改的,字德昭,號珠垣。
    施瓊芳31歲成進士,先候補江蘇知縣,又候選六部主事,都沒赴任,不久乞養回籍。他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返台南後,大概就在海東書院講學,當時的山長是黃紹芳。咸豐四年(1854年),他正式接任為山長。
    海東書院山長的束修,年520兩,節儀24兩,雖然沒有白沙書院山長年600兩高,想相較學海書院年400兩、英才書院年340兩、明志書院年336兩、仰山書院年138兩,高出許多,主要海東是道轄府學,地位極高。也因為這樣,像施瓊芳這樣既是鄉紳又是進士出身,如未任官,都會被考慮用在書院教育之中。
    在他任山長前,分巡台灣道的熊一本(1847年回任)、徐宗幹(1848年),他主持海東後,接任台灣道的裕鐸(1854年)、孔昭慈(1858年)、洪毓琛(1861年)、陳懋烈(1863年)、丁曰健(1864年)、吳大廷(1866年)等,都相當倚重他。
    同治七年(1867年)9月13日戌時,他病逝於返台時在赤崁樓旁自營的宅第──石蘭山館(民族路30號至30之7號),享年54。他的墓園在南山公墓,即過去稱桶盤淺,或桶盤棧的地方。
    墓園的形制和附近墳墓相近,佔地不大,墓龜圍以外牆,水泥材質應是戰後重修,惟圓形的墓埕,依舊紅磚鋪地,保持著古拙的風格,比較特別的是墓碑,花岡石材,將碑石和肩石做成一體,形制顯得宏偉。
    墓碑上“岑江”是郡望,碑文“皇清賜進士第考星階施公、敕封安人妣勤正黃氏墓”,只有出身,沒有封誥,是因為他未嘗出仕,書院不是官學,山長也非流官。他的“星階”和夫人的“勤正”是他們家諡,不是生前的名字,目前很多傳記和論文說成表字,顯然有誤。
    墓碑書法作明體,惟墓主姓名右側有小書“祖妣林太宜人”六字,作楷體。查施瓊芳生母林氏纓,死於同治五年(1865年)7月26日,年70,他哀毀骨立,不內寢,不銜肉,但林氏終非繼室,而是側室,依禮春秋蒸嘗不到,故附葬於所生子嗣之塋,以享清明祭掃之食。
    又查立碑年月在“丁丑”,應為光緒三年(1877年),離瓊芳之死已十年,可見這是重修時所立。查瓊芳棄世時,次子士洁方12歲。長子士沅,族名應濬,乳名增川,號臞仙,為邑廪生,生年雖不詳,當時亦恐未入府學。施家雖為府城士紳,但二子都未有功名,所以葬之南山時,當時墓碑或許還有所期待。歐陽修在〈瀧岡阡表〉所謂的“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施家重修墓碑,不就是在等待這個功名嗎?
    施士洁是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三甲第二名進士,但他跟父親施瓊芳一樣,乞養回籍,終身不仕,墓碑就立在回台後的第二年,從科舉時代的觀點來看,也算是揚名顯親了。
    從碑文又可得知,這是夫妻合葬塋,但黃氏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仙逝,這時顯然預留生壙了。其實黃氏品娘是施瓊芳生前唯一的女人,他離家應試,滯京候選,相對於其他仕宦子弟,並不久遠,但〈別內〉、〈寄贈內子〉等詩,反映的他的眷戀之情。這樣的墓葬形式,也真實反映了他們的鶼鰈情深,也體現兩個兒子的體貼、孝順的心意。
    施士洁,名應嘉,字澐舫,號芸況,又號喆園、楞香行者、鯤澥棄甿、耐公、定慧老人。光緒元年(1875年)補生員,縣、府、院試均第一,號小三元,次年鄉試、會試、殿試均中式,為連捷進士,當時不過21歲,但卻跟他父親一樣,無意仕途。寧可奉獻在教育,掌教於白沙書院、崇文書院、海東書院,學生後來考上進士的有丘逢甲、許南英、汪春源等人。
    可他少年輕狂,不但姬妾成群,還流連青樓,所謂“台江我是鶯花帥”(〈柬香雪壽若兩太史〉),和他父親的專情,以道德自持的個性,迥然不同。
    乙未之役,他受邀充唐景崧幕賓,台灣民主國解體,內渡時有〈別台作三首〉,有句:“逐臣不死懸雙眼,再見英雄縛草雞。”雖是自嘲,但仍有不屈之志,相較於他的學生丘逢甲名句“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不至於推諉士大夫應有的時代責任,還是令人佩服的。
    施士洁並不得意,往來泉州、廈門、福州之間,晚年應板橋林家菽莊主人林爾嘉之請,移居廈門鼓浪嶼,死於1922年,享壽68。
    清代書院制度補官學之不足,但早已傾向科舉制藝,性理天命的講明,只是聊備一格,然而各地士商子弟趨之若鶩,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有一定的社會整合功能,施氏父子長期主文柄,功又何止於府城而已。
    施瓊芳有詩名,著作豐富,但生前都未付梓,頗多散佚。1958年臺南市文獻委員黃典權從他曾孫施江純處,見到《石蘭山館遺稿》抄本5冊,點校排印,刊於《臺南文化》6卷1期。1964年施氏將全部遺稿讓歸黃,1965年黃將全稿分22卷,刊於《臺南文化》8卷1期。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黃典權所藏清抄本及其點校本合印出版,是研究施瓊芳文學的重要材料。
    近人為施氏父子作傳都不少,研究他研文的學術論文也不少,2005年東吳大學的余育婷還以《施瓊芳詩歌研究》為題,撰寫碩士論文。
    他的詩歌多樣,像〈地震〉、〈風災〉等作品,多少記錄當時災變的慘重,〈地瓜〉、〈鴉片〉、〈北港進香詞〉等,多少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生活情形,即如〈試帖詩〉,也多少保存科舉教育的史料,有很高的附帶價值。不過,個人對他的〈戰艦〉詩的印象深刻:
火雷百道鏖天風,戰場陡闢波濤中。樓船十萬橫海出,將星夜照蛟龍宮。
古來封侯誇馬上,到此忽乘長風浪。昔人車戰今所無,今人舟戰古莫尚。
周宣淮北漢牂牁,近在域中功易剙。晉唐以後亟外防,海鶻海鰍制逾壯。
就中海患明最深,鷹沙船裡得名將。乘戰者艦用者人,水虎馳驅若有神。
用艦者人宜者地,竹龍部署皆得勢。莫因砲台守岸謀,便弛戈船衝波制。
中原物力饒外夷,船政振刷需平時。三翼五牙有勝算,涉險乃得金湯資。
茫茫天塹連逃穴,蒙衝一奮窮搜抉。鵝鶴狎駕黿鼉梁,貔貅飽飲鯨觬血。
欃槍迅掃鴻波恬,萬里梯航珍贐達。始知防海賢長城,即是救時真寶筏。
施瓊芳在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之後進京的,他回台不久,滿清政府與個太平天國進行了長達15年的內戰(1851年-1864年),戰爭結束不久他就離開人世。他的後半生,見證了中國近代初期的動亂,卻能看出海權時代的到來,認為主宰國家命運的,是海軍兵艦,而不是長城和炮台,提出“始知防海賢長城”和“莫因砲台守岸謀,便弛戈船衝波制”的看法,可說是高瞻遠矚。
    但也可惜,在整個國家運勢走衰之際,上層只顧著手忙腳亂,像這樣無意仕途的書生之見,怎麼會被他們聽到、看到呢?
    據說,台南市文化觀光處為了表示對這個古蹟的重視,每年清明都會同施氏宗親會前往祭拜,希望這樣能吸引更多人前往,對這位先賢表達更高的敬意。
--------------------------------------------------
施瓊芳墓
類別    古蹟
年代    清領時期
所在區域    南 區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簡介    施瓊芳於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出生於臺南,卒於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清英鴉片戰爭前夕,施瓊芳前往北京,由於他精通經史百家,博學鴻辭,文藻斐然,一時京中鉅公名流,雅慕其人,並推為海東的才子;施瓊芳次子施士浩,詩文俱佳,與父親連為進士。因施瓊芳性情放淡,不喜作官,回臺之後,於臺南的崇學文書院及海東書院主講,擔任山長。施瓊芳墓園位於桶盤淺,建於清光緒3年(西元1877年),為一清制墓室,維護完整,為本市所僅見。
外觀特徵:為臺灣遺留唯一進士墓。墓碑型制特殊(墓碑與兩側合一),花崗顏色澤黃澄,雖於二戰後經過整修,但鋪地紅磚等仍不失樸拙。
-------------------------
施瓊芳(1815∼1868),字見田,一字昭德,號珠垣;初名龍文,考中舉人後改名瓊芳。道光25年(1845)考取進士,成為臺南第一位本土進士。施瓊芳性格恬退,考中進士後,旋即辭官返臺,後掌教臺南海東書院,是道咸同時期臺南代表詩人。現存詩文集《石蘭山館遺稿》。施瓊芳詩歌共五百二十三首,題材內容十分廣泛,有風土、題畫、詠史、抒懷、詠物、酬贈、寫實、試帖等。風格以典雅方正為主,沖淡自然為輔。本書所選詩文,總計詩五十八題七十七首,文二篇,從中能見施瓊芳的真實性情與文學特色,亦反映清代中葉臺灣社會的各種面貌。
----------------------------------
作者姓:

作者名:
瓊芳
作者姓名:
施瓊芳
作者別名:
字見田; 號珠垣; 一字昭德; 初名龍文; 改名瓊芳
性別:

朝代:

帝王年號:
嘉慶、道光、咸豐、同治
出生年月日:
1815
卒年:
1868
出生地:
台灣縣治(今臺南市)
卒地:
不詳
籍貫:
台灣縣治(今臺南市)
活動地區:
台灣縣治(今臺南市)、清代京城
個人簡介:
  施瓊芳(1815~1868),初名龍文,字見田,一字昭德,號珠垣。中進士後,改名瓊芳。清臺灣縣治(今臺南市)人。生性恬淡,好學不倦,遍讀經史諸子百家。道光十七年(1837)拔貢,連捷鄉試。隔年參加禮闈,落榜,遂佇留京城,閉門苦讀,杜絕浮華奔競之習。與林晴皋、馮虛谷、蔡廷蘭等結為至交,常相唱和。道光乙巳(1845)中恩科進士,銓選六部主事,久滯京城後,始補為江蘇知縣。未就職,乞養回鄉。返臺擔任海東書院山長,潛心性理之學,以培養後進為己任。施氏生平著作頗多,從作品中可見其「恬退」之性格。近人王國璠謂施瓊芳作品徑端言正,繁蕪盡去,得跡象渾然之旨;其詩則薈集眾人長處,有清妙之音,而無奧衍之病,可謂東寧詩壇大家。乙未之際,作品散佚過半,僅《春秋節要》與《石蘭山館遺稿》由其子嗣士洁攜渡中國大陸,方得以保存。1958年臺南市文獻委員黃典權從施氏後裔處取得抄本五冊,將之點校,刊於《臺南文化》六卷一期。1964年秋,施氏後代將家藏所有施瓊芳、施士洁遺稿全數交給黃典權,1965年點校排印,刊於《臺南文化》八卷一期。1992年3月又由高志彬主編,龍文出版社刊印《石蘭山館遺稿》。該詩集前附施瓊芳手抄稿,後附《臺南文化》刊本共二十二卷,一至六卷為古文與駢文,七至十六卷為古今體詩,十七至十八卷為補餘古今體詩,十九至二十二卷試帖詩。茲以龍文出版社刊印,黃典權所藏抄本為底本,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專長:
不詳
現職:

及第年:
道光乙巳(1845)中恩科進士
官宦經歷:
銓選六部主事
參與團體:
不詳
編著作品:
《春秋節要》、《石蘭山館遺稿》
親族:
施士洁(子)
師友:
林晴皋(詩友)、馮虛谷(詩友)、蔡廷蘭(詩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