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的「十八啦」 西拉雅遺址找到4個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1-04-06_124858


通霄記憶
平埔西拉雅族, 台南縣大內鄉頭社公廨祭祖系列。照片出處, 劉明財老師提供引用請註明出處, 道卡斯文史工作室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https://bit.ly/2DKJodb

116906350_1200490786974504_3163571132759742181_n (1)116906350_1200490786974504_3163571132759742181_n (2)117171607_1200491060307810_5209751109727461632_n117221743_1200491016974481_340802138509657310_n117177517_1200490990307817_3986231766821592433_n117343620_1200490933641156_4553855464679333052_n117117486_1200490860307830_2100093637682745028_n117226090_1200490820307834_8662222332809979551_n


2017-12-12_0803362017-12-12_080401  

400年前的「十八啦」 西拉雅遺址找到4個
分享400年前的「十八啦」 西拉雅遺址找到4個到Facebook 分享400年前的「十八啦」 西拉雅遺址找到4個到Line 分享400年前的「十八啦」 西拉雅遺址找到4個到Google+
西拉雅族的文化遺留中,找到以鹿角製作的4枚骰子。(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分館籌備處提供)
2017-12-12 00:04
〔記者黃文瑜/台南報導〕400年前就有「十八啦」!世界古文明中,很早就有「骰子」的存在,不過各文明的骰子都長得不同,但南科所在地距今300到500年間的西拉雅族的文化遺留,竟有4枚和現在世界各國通用,長得一模一樣的「6點骰子」!
由於全台南僅找到這4顆,目前也無相關文獻可確認其用途,推測可能與祭祀或娛樂有關,但這項文物因為太珍貴,「成為典藏品」主要為研究使用,連拍照都要特別申請,但在即將完工的台灣史前博物館南科分館,未來也能公開展示。
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南科分館,歷經3年多來施工,日前外觀已經完工,館外圍籬拆除,在南科發掘的文物時間,是從距今5千年到3百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包含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到近期明清漢人文化,遺物從陶器、石器、玉器等文化遺物、到生態遺物、建築遺跡等,正積極遷入館內
史博館表示,台南平原原是西拉雅族主要活動地區,關於西拉雅族的考古資料過去幾乎沒有發現過,而且被認定與蔦松文化有某程度關聯,但在南科園區西南側的大道公遺址上,卻發現大量的西拉雅文化遺留,除了有各式陶器外,鐵器數量也較多,還會以周刻穿孔的鹿角及玻璃珠作為飾品。
其中在社內遣址發的土骨器中,有4枚骰子,和現今常用的骰子完全相同,而成為典藏品,史博館南科分館籌備處主任陳俊男指出,典藏品需具有特殊性、重要地位或能解決歷史段落,每件文物的地位與價值都不同,能否成為典藏品還需透過「典藏委員會」審查。
400年前的「十八啦」 西拉雅遺址找到4個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MYyGbY

史前博物館明年開館 珍貴鹿角骰子吸睛 西拉雅族鹿角骰子 點數標示如同現代版
史前博物館明年開館 珍貴鹿角骰子吸睛
西拉雅族鹿角骰子 點數標示如同現代版
紀錄逾4千年台灣生活 800萬件文物進駐
2017-12-12   生活新聞   新聞影音
台灣將再有一座史前博物館!已經施工快6年的南科史前博物館,最近外觀已經快完工,預計明年就可以正式開館。南科史前館,涵括年代範圍非常廣,距今5千到到3百年前,在南科當地陸挖出8百多萬件文化,其中,還找到用鹿角做的4枚骰子,和現代的骰子,在型態和點數標示,幾乎相同,非常特別。 
從南科遺址挖掘的這4顆骰子,切割面角度完整,經過評估,距今已有3百年到5百年,是當時西拉雅族族人的娛樂器具。實在是很難得,看看骰子型態和點數標示仍然清楚可見,見證3百年前文化影響,已經進到原住民部落。不僅如此,在附近還有整排大坌坑遺址文物,不乏有掘土的大型石造器具,當時的小米稻米也保留下來,這說明早在4千多年前,台灣就已經開始逐漸步入農耕時代。最特別的還有,這座完整的台灣土狗骨骸,被館方稱為是台灣第一狗。很有可能早在4千多年前的台灣人早把小狗當成伙伴。這些史前文物,紀錄近四.五千年來的台灣生活,不過,目前民眾還無法進入觀展,即將完成的南科史前館,外觀上已經快完工,工人忙進忙出,陸續要將八百萬件文物遷入館內,預計明年就可以正式開館。


骰ㄊㄡˊtóu子ㄗ˙zi
一種遊戲或賭博用的骨製器具。正方形,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一、四漆紅色,其餘為黑色,以所擲在正上方的點數或顏色為勝負。此詞常混同「色子」一詞之音,讀為ㄕㄞˇ·ㄗ。也作「色子」、「色數兒」。

2017-12-12_083352  


 

山東戰國墓發現「14面骰子」 失傳1500年的古代桌遊

2017-12-12_083640


 

2017-12-12_083702  

一個20面的骰子。那些該死的孩子們用來玩那個“地下城”和“霍比特人”的遊戲。沒有數字,只是奇怪的符號刻在它。看起來撒旦...

NerdBurger 062 - 我買了票 - NerdBurger - https://goo.gl/ryJEvW


骰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s3NuD8

骰(ㄊㄡˊ)子(臺語:十八骰仔、十八豆仔、十八仔),亦作色(ㄕㄞˇ)子,通常作為桌上遊戲的小道具,是古老的賭具之一。骰子也是容易製作和取得的亂數產生器
骰子在五千年前西亞地區就有使用。最早期的骰子並非現在常見的正多面體,而是角錐或棒狀的,正多面體的骰子是由牛或羊的距骨刻成,古埃及、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就有用距骨玩拋擲遊戲。玩法通常是將跖骨拋上,用手接下,同抓布包遊戲一樣考驗小孩的神經反應。跖骨因能擲出四面,可作為骰子遊戲,也被認為是六面骰的前身。
中國的骰子習慣在一點和四點漆上紅色,據清代趙翼考證紅四點最早為唐玄宗所使用。[1]
面數
最常見的骰子是六面骰,它是一顆正立方體(正六面體),上面分別有一到六個孔(或數字),其相對兩面之數字和必為七。在桌上遊戲中常見的正多面體骰子有四面、八面、十面、十二面和二十面骰。
此外還有一些稀有的多面骰子,例如十四面、三十面、六十面、一百二十面骰。以及不太具實用性質的一面骰(莫比烏斯帶)、五面骰、一百面骰和球型骰子等各種不同的種類。
重心
理論上,完全公正的骰子的中心應該在正中央,使得擲出每一面的機率完全相同。但這在製作上並不容易,以六面骰子為例,由於點數六的凹洞較點數一的凹洞多,因此在沒有特別調整的前提下,點數一的那一面勢必會比較重。
此外,灌鉛、使用磁鐵是控制骰子重心與擲骰結果的方式,可以做為詐賭之用。
骰子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s3NuD8


 

十八仔(白話字:si̍p-pat-á)[1][2],又稱十八啦、洗芭樂、喜發樂,是一種在台灣常見的擲骰子賭博遊戲,使用的器材為4顆六面骰子及一個大湯碗。遊戲時,玩家間會互相大喊18啦、BG啦,玩笑似的來唱衰對方、鼓舞自己,玩起來十分熱鬧。
一般規則
參與者有莊家一人及閒家數人。
每局開玩前,閒家先各自下注於自己面前。接著由莊家先擲骰子,再依序由各閒家逐一擲骰子,以所得點數大小與莊家分勝負。
計點方式係先扣除2顆點數相同的骰子,其餘2顆點數合計即為其所得點數。 若有兩組骰子點數相同,則以點數較大者之合計為其所得點數。有3顆骰子相同且另一顆不同,也必須重擲。
因此,所得點數最大為12點,稱為「十八」(si̍p-pat);最小為3點,稱為「扁膣」(發音類似BG)。
若四顆骰子正面均相同,稱為「一色」(外省人稱豹子),不論點數多寡,均以勝計。
若所擲骰子正面均不相同,稱為「無面」或「無點」,應重新擲至有點數為止[3]。
特殊規則[編輯]
有些賭局規定3顆骰子點數相同且另一顆不同,可以計算。
有些賭局規定若閒家擲出「十八」或「一色」(豹子)時,莊家得加倍賠注。
有些賭局規定若莊家擲出「十八」或「一色」(豹子)時,則立即「通吃」閒家所下之注,閒家不應再擲。若莊家擲出「扁膣」,則立即「通賠」給閒家所下之注,閒家亦不應再擲。[4]


 

2017-12-12_0804012017-12-12_081402  

400年前的「十八啦」 西拉雅遺址找到4個
2017-12-12 00:04
西拉雅族的文化遺留中,找到以鹿角製作的4枚骰子。(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分館籌備處提供)
西拉雅族的文化遺留中,找到以鹿角製作的4枚骰子。(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科分館籌備處提供)
〔記者黃文瑜/台南報導〕400年前就有「十八啦」!世界古文明中,很早就有「骰子」的存在,不過各文明的骰子都長得不同,但南科所在地距今300到500年間的西拉雅族的文化遺留,竟有4枚和現在世界各國通用,長得一模一樣的「6點骰子」!
由於全台南僅找到這4顆,目前也無相關文獻可確認其用途,推測可能與祭祀或娛樂有關,但這項文物因為太珍貴,「成為典藏品」主要為研究使用,連拍照都要特別申請,但在即將完工的台灣史前博物館南科分館,未來也能公開展示。
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南科分館,歷經3年多來施工,日前外觀已經完工,館外圍籬拆除,在南科發掘的文物時間,是從距今5千年到3百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包含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到近期明清漢人文化,遺物從陶器、石器、玉器等文化遺物、到生態遺物、建築遺跡等,正積極遷入館內。
史博館表示,台南平原原是西拉雅族主要活動地區,關於西拉雅族的考古資料過去幾乎沒有發現過,而且被認定與蔦松文化有某程度關聯,但在南科園區西南側的大道公遺址上,卻發現大量的西拉雅文化遺留,除了有各式陶器外,鐵器數量也較多,還會以周刻穿孔的鹿角及玻璃珠作為飾品。
其中在社內遣址發的土骨器中,有4枚骰子,和現今常用的骰子完全相同,而成為典藏品,史博館南科分館籌備處主任陳俊男指出,典藏品需具有特殊性、重要地位或能解決歷史段落,每件文物的地位與價值都不同,能否成為典藏品還需透過「典藏委員會」審查。


5千年前海洋台灣/早就透過玉器貿易輸出「南島基因」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7-12-17 04:00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基於重塑台灣親海歷史與文化,並推動台灣邁向主權獨立,自由民主海洋國家願景,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Ocean Taiwan)、文化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12月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演廳舉辦「2017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 」。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從2015年於中央研究院開始舉行,前2屆都是廣泛針對海洋各種面向進行研討,今年則聚焦於「台灣歷史文化與親海歷史」的聯繫關係。
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荷蘭前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 在昨日研討會中提出,「台灣:海洋國家」觀點,他認為台灣早期原住民於5千年前(即約為西元前3千年),開始在太平洋進行「大遷徙」(Great Migration)。從相關地圖資料顯示,台灣南島語族在太平洋海地域分布狀況盛極一時,其擴散範圍遠及今天的紐西蘭,以及夏威夷群島。台灣人的海洋視野,以及對外的貿交流活動,數千年來始終與世界維持開放關係,甚至一直到17世紀荷蘭據台時期皆未曾中斷。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於專題演講內容明確指出,(數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位於台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一路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台灣原住民族。」…,該新石器文化後續的發展、變異,也代表著南島語系人群,在台灣與東南亞島嶼、東南亞半島的形成與分化;台灣南島語族(文化),還進一步成為「東南亞、(西)太平洋區域的構成基礎。」
劉益昌的講題,「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內容提到,透過出土的玉器文物顯示,台灣南島族群與台灣以外持有玉器族群之間的關係為「台灣史前文化(成為)其他南島族群的『祖源』」;透過其它研究面向,例如基因、文化要素,以及語言,皆可得到同樣結論
大坌坑遺址,為台灣一級古蹟,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至40公尺的緩坡上。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台灣原住民祖先)原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
劉益昌教授也指出,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不僅只是一系列貿易活動路線;更是「台灣南島祖先,透過玉器流通,將海洋文化基因(在太平洋諸島)散播開來。」
劉益昌進一步指出,「南島玉路」的輸出途徑,是由多個航向出發;台灣當時也成了東南亞沿海國家的「玉器工藝」中心,而且台灣玉器生產重鎮,是位於台東而非今天的西部;所以,從史前史角度而言,應該採取「從東部看台灣」的思維。
劉益昌還說,當時的台灣人,甚至在國外的玉器貿易地點設置生產工廠,部份玉石半成品,則由東台灣運過去,抵達當地後再進行細緻加工。由於玉器的輸出與傳播,甚至誕生了新的台灣原住民族;劉益昌教授大膽舉例指出,東部較新的人種阿美族,可能是當時生產玉器的台灣人,在異地與東南亞國家居民通婚之後,所帶回來的新興民族。他並指出,台灣史前時期,已具備生產青銅器、瑪瑙、以及煉金、煉鐵等高溫生產的技術與能力
(12月16日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主辨的「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張家銘/攝影)


98萬平埔族將成第3族群 採登記制不影響現有原民權益
陳佳鑫 謝政霖/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2022-11-14 19:51 更新時間:2022-11-14 21:28
平埔族
98萬平埔族將成第3族群 採登記制不影響現有原民權益 |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bit.ly/3hHHu0X
「西拉雅」族人釋憲成功後,未來原民會將會如何因應?原民會主委強調,預計採登記制,會在身分證上,註記是平埔族,成為平地、山地原住民外的第三族群,不會影響現有原住民族的權益。
西拉雅族釋憲案日前出爐,憲法法庭判決原住民身分法違憲,要求行政機關,3年內完成修法,或另定特別法,立法院內政委員會14日審查原民會預算,立委關注原民會的因應做法,像是平埔族是納入平地原住民?還是另成一個區塊?對此,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強調,會成為第三個族群,不會影響現有原住民族的權益。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在質詢說:「納入成為平原、山原以外,第三個類別,是這意思嗎?」
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回應,「是對,大法官就是這樣子宣判,他也特別明定,至於認定的方式,他尊重立法機關跟行政機關,最後的這個規範。」
由於現今平地和山地原住民,約有58萬人,原民會推估平埔族原住民,約有98萬人,立委關心,是否依據日治時期,戶口名簿上,直系血親註記的「熟」或「平」字眼,來認定身分?是否影響到現有原住民族的參政權?對此,夷將.拔路兒強調,這涉及到如何修法。
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發言人萬淑娟表示,「現在到底這個要怎麼修法,我覺得是,他還是必須跟西拉雅、跟平埔族人去正名,下來談一下啦,因為他那個也沒有,不具體的一個什麼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坦白講,我也覺得沒有,現在講那個,應該也不算什麼。」
政大民族系名譽教授林修澈指出,「承認平埔族的身分之後,會把人喚醒,原民會推定是98萬人,但是到目前為止,平埔族運動的人,人數是很少的,(平埔族)人數到底有多少,是看後面的利益來決定,利益很大,他的人數就會增加,利益很少,大概很少人會去。」
參政權或社福資源分配上,長期從事原住民研究的學者直言,政府未來的修法方向,就是會牽扯到原住民資源及權益分配的問題,因為原民會依據父系和母系的血緣雙系認定,推估平埔族約有98萬人,可是也要看未來修法後,平埔族到底能分配到什麼?這勢必牽動到族人是否會出面,接受官方認定的可能。
98萬平埔族將成第3族群 採登記制不影響現有原民權益 | 公視新聞網 PNN https://bit.ly/3hHHu0X


大法官宣告《原住民身分法》違憲後,西拉雅族人「甘願做蕃」的未竟之路
吉貝耍部落裡的男性聚集進行傳統的「收向」儀式,全程禁語繞行部落,好兄弟知道要回到另一個空間。(攝影/林彥廷)
人權.社會
2022/10/28
大法官宣告《原住民身分法》違憲後,西拉雅族人「甘願做蕃」的未竟之路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3Vey2AI
10月28日下午3點,關於西拉雅等平埔族能否擁有原住民身分的「憲判字第17號」出爐,審判長大法官許宗力宣布:「西拉雅釋憲案,《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第2項違憲,必須在3年內完成修正,修法逾期未完成,日治時期戶口名簿本人或直系血親註記為『熟』或『平』,均得以向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申請認定其族群別。」
這是西拉雅族親29年來殷切期盼「甘願做蕃」的日子終於到來,在憲法層次上,終於被肯認屬於台灣南島語系民族之一;只是在實際的政治權利與優惠方面,未在此次憲法判決中處理,留待未來主管機關原民會盤點與立法者修法的空間。
近年來原住民議題成為釋憲焦點,包括王光祿狩獵案以及今年4月1日的憲判字第4號「從漢姓就不能成為原住民」的規定違憲,相關機關必須於2年內修法,今天西拉雅族正名釋憲宣判違憲,延續上一次從漢姓不能成為原住民的規定違憲判決的方向,成為憲法的原民身分,但涉及原民相關優惠措施,則是採取身分與相關權利分開。
根據今天公布的2022年憲判字第17號主文,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及第12項前段規定保障原住民族,應該包含既存於台灣之所有台灣南島語系民族,其所屬成員得依法取得原住民身分,《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中,僅有「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的規定違憲,意即在現有的原住民概念之外,「其民族語言、習俗、傳統等文化特徵至今仍然存續,其成員仍維持族群認同,且有客觀歷史紀錄可稽之其他台灣南島語系民族,亦均得依其民族意願,申請核定其為原住民族。」
文化上肯認平埔族為原住民,但未處理實際的原民身分優惠與福利措施
但針對平埔族的參政權與其他原住民優惠部分則脫鉤處理,在這次的釋憲延續《原住民身分法》「111年憲判字第4號」的方向:原住民身分之取得與原住民所得享有之優惠措施不當然等同;只設下期限要求修法,至於優惠措施則由立法者必須依照民主程序修法。宣判後的記者會中,憲法法庭書記廳廳長許辰舟強調,涉及原住民的優惠福利措施有158項,需要主管機關在合理可行的時間內,一項項盤點與從頭檢討,並不是本次判決處理的範圍。
釋憲聲請人萬淑娟到現場聆聽,雖然仍沒有讓西拉雅族成為法律上有參政保障席次的「平地原住民」,但憲法上已經足以申請為原住民,她說:「這是大勝利,在經歷這麼長久的抗爭中,釋憲結果避免與原住民衝突,這是符合西拉雅族人的心聲。」
原民會在釋憲結果出爐後回應「尊重憲法法庭判決,並將遵守判決意旨辦理」。憲法法庭訂出3年內限期修法,原民會指出,儘速匯集各界意見,並以修法或另定特別法方式,妥適處理山地原住民及平地原住民以外的南島民族身分議題。
在儀式現場見證西拉雅文化的存續
「這個結果皆大歡喜,只有我會不滿意。」
這是西拉雅族跨地(Qauty)部落聯盟召集人、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祕書長段洪坤,一個為了西拉雅族正名奮戰超過20年的老將聽到結果第一時間受訪時說的話,因為最終還是沒能成為「平地原住民」。
《報導者》為了深入了解西拉雅族釋憲案,兩度造訪台南吉貝耍部落。走進這個位於台南東山區東河的村子,繞進部落,看到一面紅磚牆上清楚寫著「我是西拉雅人」幾個大字──這就是段洪坤的老家外牆,為了這幾個字,段洪坤從年輕到中年,為了研究平埔族奮戰大半生,還拿了一個碩士。那天我們在他創辦的「吉貝耍部落學堂」談起西拉雅族,他打開話匣子停不住。
西拉雅族也有類似台灣民俗的鬼月,每年農曆7月1日「阿立母(西拉雅族的祖靈信仰)」會釋放另一空間的向魂來到人間,這個儀式稱為「開向」,族人都不會參加,只有兩位祭司負責放向魂,祭司還特別讓《報導者》團隊帶著華澤蘭葉子當作平安符,以口含米酒噴向豬頭殼,口念咒語,進行儀式。
一個月後的農曆7月29日,我們又回到吉貝耍,等待日落後才開始「收向」儀式。幾位在外地工作的青壯男性族人急忙趕回部落,簡單吃個晚餐後,十幾位部落男性組成「趕向魂大隊」,在阿立母保護下,拿著砳(kong)跟鏘(kiang)兩個法器,沿途敲打繞行部落一圈,將向魂趕回原來的空間;過程中全程禁語、只聽到步伐聲與喘息聲,段洪坤則是在一旁忙進忙出,低聲詳細地對我們以及來研究吉貝耍的研究生解說,「收向」傳統儀式是西拉雅族的重要活動,另一個則是列入國家重要民俗的「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
爭取正名近30年,「甘願做蕃」的執著
吉貝耍部落內的大公廨,祭司正在進行「開向」祭祀儀式。(攝影/林彥廷)
位在台南的西拉雅族是平埔族中人口最多,還保有傳統部落文化的族群,1993年起,展開文化復興與正名運動,並與當時展開的原住民正名運動結合,只是在1994年8月1日國民大會修憲雖將貶抑的「山胞」改為「原住民」,卻沒有處理「平埔族」要不要成為原住民的問題,埋下西拉雅族不斷提起行政訴訟的起點。
根據台南市政府的統計,從2012年向原民會申請「平地原住民」身分遭拒開始,又於2014年向行政院提起訴願遭駁回,2015年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在2016年遭駁回。
台南市政府與時任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執行祕書萬淑娟與80名族人不願放棄,2018年最高行政法院以「限定時間未登記即不具原民身分違法,以及原民身分採登記制由國家給予違憲」發回高院更審,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因此在2020年5月14停止訴訟程序,向大法官申請釋憲《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第2款是否違憲。此案於2022年6月28日舉行言詞辯論,原訂9月23日宣判,但因案件量龐大,憲法法庭9月16日公告延期宣判,這是繼健保資料庫釋憲案後,再度延期宣判。
會有如今平埔族與原住民的身分區分,最大的關鍵在於這座島嶼不同外來政權下,各自的歷史遭遇(註),前者指稱原住民族當中,居住在平原地帶且遭到荷蘭、鄭氏、清朝統治的族群;後者則指稱沒有前述歷史經驗, 居住於高山或平原且較晚近才遭日本、國民黨政權相繼統治的族群。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名譽教授林修澈指出,清朝時期,在統治範圍內的原住民稱為「熟番」、統治之外則稱「生番」;日治時期「熟蕃」與「人」無差別,只專注處理「生蕃」──被日本政權稱為「蕃人」或「高砂族」,被認為是「未開化」進行「化蕃」,積極進入山地管理、鎮壓,試圖讓生蕃歸化成為本島人。
國民政府來台後,延續這樣的概念,起初以「山地同胞」(山胞)稱呼高山族原住民族,更進一步在1956年區分為「平地山胞」、「山地山胞」以便於管理,且隔年允許日治時期被稱「熟蕃」(即現今的平埔族) 者得以申請登記為平地山胞,總共四度限期補辦登記,但在當時原住民族已遭汙名化情況下,實際登記者甚少。
平埔族是原住民嗎?憲法定義VS.文化認同,兩極觀點凸顯判決之艱難
2022年10月28日,憲法法庭針對西拉雅族釋憲案,由審判長大法官許宗力(後排右五)宣布判決結果。(攝影/楊子磊)
2022年10月28日,憲法法庭針對西拉雅族釋憲案,由審判長大法官許宗力(後排右五)宣布判決結果。(攝影/楊子磊)
1994年國民大會修憲正式將「山胞」改稱「原住民」,當時其實有多個版本,民進黨版與部分國民黨國代版都有處理「平埔族」納入原住民,但最終採用國民黨版本,僅將「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改為「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未將平埔族納入原住民身分,國民黨在人數優勢下通過。
本次釋憲案鑑定人林修澈一直主張,關於「平埔族」是否是原住民?涉及的是修憲而不是違憲。因為在《憲法增修條文》中攸關「原住民」的條文,都是從「生蕃」到「山胞」的脈絡而來,1994年修憲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以彰顯原住民族是台灣土地上「原本的主人」,自始自終都沒有討論「熟蕃」要怎麼處理的問題,換言之,憲法中的原住民定義不包含平埔族,如果要將「熟蕃」──現在稱的平埔族納入原住民中,那必須從憲法裡面原住民的定義開始調整,包括《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1項中,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立委各3席立法委員,都要在加入平埔族後也要一併調整。
然而本案另一位鑑定人、台灣大學法律學院講座教授王泰升則從西拉雅族的主體出發,認為「​​遭多重壓迫而流失固有文化的平埔族,若欲重拾原住民族認同,其他族怎忍心予以拒絕?且增列入平埔族, 將可壯大整個原住民族,以凸顯台灣之為多民族國家,抗衡漢族文化唯一或獨大的想法。」他也進一步指出,集體性的身分中,可就實際上的經濟社會文化不同(如居住部落或都會區),區別個人的法律待遇。
西拉雅族訴訟代理人、律師蔡維哲指出,目前國際上並沒有統一關於原住民族的定義,不過1972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一份特別報告〈原住民人口歧視問題研究〉是原住民族最常被引註的定義,特別報告員馬丁尼茲・哥堡(José R. Martínez Cobo)扼要說明:
「原住民社群、人民,和民族,指的是從異族入侵前、殖民開始之前,就在他們所屬的土地上所發展形成的群體,並且延續至今,認為自己仍有別於當地社會或這些領域中的其他群體(或其一部分)。他們在現有的社會中不具有優勢地位,並且決定要依照他們自己的文化模式、社會制度和法律體系,去保存、發展固有的領土和認同,並且傳承給下一個世代,並且據此作為一個族群存續的基礎。」
「很明顯西拉雅族符合這樣的描述,而《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的身分認定,只侷限於戶口調查及直系血親顯然不符合人權價值,」蔡維哲說。此外,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語言及文化」以及第12項「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很明顯現行法令都已違憲。
「平埔」或「平地」,爭取為原住民的核心價值論戰
吉貝耍部落學堂負責人段洪坤,已經從事平埔族正名運動超過20年,談起西拉雅族仍有滿滿使命感。(攝影/林彥廷)
吉貝耍部落學堂負責人段洪坤,已經從事平埔族正名運動超過20年,談起西拉雅族仍有滿滿使命感。(攝影/林彥廷)
西拉雅族想要的是什麼?段洪坤從正名運動開始,始終堅持西拉雅族是原住民,與16個原住民族相同,在憲法中屬於「平地原住民」。2016年8月1日,總統蔡英文在原住民日對於歷來統治者消除平埔族群個人及民族身分,向包括平埔族的原住民族道歉;2017年行政院提出的《原住民身分法》修正草案中增列「平埔原住民」,並明定其民族權利另以法律定之,但後續此案卻無疾而終。
林修澈認為,6席山地與平地原住民立委不管有表態或不表態,皆認為平埔族納入平地原住民會稀釋平地原住民權益,因此草案送進立法院之後並未排審,在屆期不續審下退回行政院,而行政機關也未再提出新版本。
段洪坤認為,當時行政院草案是妥協下的版本,因為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的分類已經是個歷史錯誤,又再加上「平埔原住民」這是錯上加錯,而民族權利另以法律定之更是空頭支票。他認為,西拉雅族親們應該堅持爭取「平地原住民」身分,這是不能打折扣的立場,可惜在經過多年訴訟與爭取後,多數族人希望先求有再求好,在他看來這是喪失核心價值,釋憲結果認為《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違憲,雖然不是最佳結果,但至少正名是可以接受並值得高興的事,只是擔憂未來針對修法以及相關優惠措施的討論都交給原民會,未來將會是更艱困的戰局。
段洪坤認為,由族群自我認同並選擇自己想要的,這才是實現族群正義,如果只是將所有平埔族放在新設的平埔原住民裡面,這種修補不是正義。
不只關乎文化,更衝擊利益:平埔族會瓜分原民資源?
西拉雅族人在憲法法庭宣布判決結果後,於司法院大門前振臂歡呼,慶祝這場屬於他們的勝利。(攝影/楊子磊)
西拉雅族人在憲法法庭宣布判決結果後,於司法院大門前振臂歡呼,慶祝這場屬於他們的勝利。(攝影/楊子磊)
原民會在釋憲前估計,全台擁有平埔族血緣的人數,將高達98萬人,一旦成為法定原住民,超過目前平地與山地原住民的58萬人,勢必瓜分現有資源。蔡維哲指出,官方利用原住民族之間對資源的擔憂製造分化與對立,這是非常不道德的,形成弱弱相殘的狀況,這不是官方面對問題該有的態度。
段洪坤指出,1935年統計全台戶籍上有註記「熟」的人數有9,422人,依照《原住民身分法》認定方式會再放寬至直系血親只要有一人是原住民,後代就可以登記,那大約是20萬左右,與2001年原民會委託林修澈推算的平埔族人數約20至26萬人相去不遠,這也是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至於原民會宣稱的98萬人,沒有公布任何的計算方法,直接拋出這個數字是在分化平埔族與原住民之間的矛盾。
以2013年台南登記為西拉雅人的經驗,當時在各部落之間宣傳,並鼓勵登記,日治時期種族欄註記為「熟」有2萬多人,結果當年只有1.1萬人登記意願,進一步正式在戶籍謄本上登記為「熟」更不到3,000人。段洪坤指出,願意登記這是一個心理上很大的門檻,很多人經過幾代,離開部落後早已對族群沒有認同,就算有血緣也沒有登記的動機。
林修澈也認為,在過去有「人」與「蕃」的差別,都已經當人為什麼要當蕃?這樣根深蒂固的想法,會影響登記的意願,因此推估實際登記為平埔族的人數可能沒有預估的這麼多。
段洪坤再以撒奇萊雅族正名為例,同樣在法定原住民框架下,原住民去登記為撒奇萊雅族,從原本連署的2萬人正名後直到2022年也才1,043人,「數字可以證明一切,要改變族群認同不是這麼容易下決定,遑論要主動登記。」而且上述數據是都享有原住民優惠的前提下的結果,願意正名的人數仍是少數。
回到外界最關心的爭點之一:平埔族會不會瓜分原民會資源?段洪坤認為,這又是另一種抹黑的手法,從前述過去的經驗來看,實際登記不會出現98萬人的天文數字,甚至連20萬人都不到,到底會瓜分原民會多少資源?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應該先試辦登記,確認人數後再來討論怎麼照顧平埔族,段洪坤說:「甚至要不要比照原住民這些都不是鐵板一塊的立場,可以坐下來討論,因為西拉雅人爭取的是族群正義,以及保存族群文化。」
現在是平埔族要來搶資源嗎?段洪坤不以為然地表示,以原保地為例,只要具備法定原住民身分,泰雅族部落的土地,阿美族也可以來買,這種荒謬又可笑的法令,卻以平埔族可能會搶光原住民土地的說法來分化原住民族。蔡維哲認為,分化無助於台灣想要弭平族群衝突的努力。
平埔族認同與文化保存之路,才剛剛開始
吉貝耍部落學堂負責人段洪坤,利用工作之餘,到鹽水圖書館開設染印工作坊,教小朋友認識西拉雅族。(攝影/林彥廷)
吉貝耍部落學堂負責人段洪坤,利用工作之餘,到鹽水圖書館開設染印工作坊,教小朋友認識西拉雅族。(攝影/林彥廷)
林修澈說,西拉雅族的語言曾經中斷100多年,近年來才在台南市政府的鼓勵下復振,開始可以在教室內使用,但仍無法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在語言學的認定裡面,這是死語言;所謂的活語言,像是住在埔里一帶的巴宰族,也是平埔族,他們的語言一直都還在使用。他指出,如果這次跳出來釋憲是巴宰族,站在學術的角度,他們毫無疑問是原住民,也是原民會最擔心的狀況。
因此林修澈認為,平埔族爭取正名不會因釋憲結果而停止,而是另一階段的開端,必須討論的是:釋憲後,我們的行政立法機關要怎麼修法去解決平埔族法定認同的問題?正在逐漸消失的族群文化,要用什麼方法去保護與保存?
回到吉貝耍部落,段洪坤帶著兒女一起到台南鹽水圖書館教小朋友認識西拉雅族,繪本是女兒畫的,故事是吉貝耍的夜祭,教小朋友幾句西拉雅族語,這是他的日常
大法官宣告《原住民身分法》違憲後,西拉雅族人「甘願做蕃」的未竟之路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https://bit.ly/3Vey2AI

2022-11-21_0840182022-11-21_0840082022-11-21_0839542022-11-21_0839422022-11-21_0839272022-11-21_0839012022-11-21_0838472022-11-21_0838332022-11-21_0838192022-11-21_0840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