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搖籃曲
相片:群鴨放養
相片:種菜人家
相片:手工鑿井
相片:曬草蓆
相片:撈浮萍
相片:牛車婚禮
相片:曬小魚乾
相片:香花之美
相片:牛車載稻草
相片:虎尾鐵橋與五分車
相片:鑄模具
相片:手編茶籮
相片:北港復興橋風情
相片:手製圓箃仔
相片:浣衣婦
相片:大埤浮水橋景緻
相片:曬蓮炭
相片:紡織婦
相片:糞堆有機肥
相片:耕牛與鐵橋
相片:田園風情
相片:賣招來糖
相片:鵝場之風情
相片:採甘蔗
相片:樹上孩童
相片:蔴田風情
相片:插秧
相片:鐵橋與五分車
相片:風鼓風情
相片:運蔗車
相片:古亭畚景緻
相片:古井之美
相片:收成
相片:五分車風采
相片:長堤牧羊
相片:叫賣竹器
相片:小豬載運
相片:賣豆花
相片:秤重
相片:牽豬哥
相片:童年
相片:你儂我儂
相片:朝天宮集體婚禮
相片:曬鰻魚
相片:大灶年代
相片:燒火炭歲月
相片:菸樓
相片:挽面2
相片:數數看
相片:踏水車1
相片:阿嬤的香袋1
相片:煤球歲月1
相片:拉麵歲月2
相片:賣雜細一
相片:被遺忘的牛墟一
相片:編火籠一
相片:賣膏藥之一
相片:賣膏藥之二
相片:織布
相片:摩登美女
相片:鬥牛陣之一
相片:李總統與連主席視察合影
相片:歐明憲議長娶媳
相片:雲林縣長選舉
相片:台西外海F5E墜海
相片:雲林縣立游泳池落成
相片:北港朝天空直昇機空拍
相片:全縣第二屆運動大會優勝
相片:北港媽祖廟
相片:西螺中山國校24回畢業合
相片:日據時代西螺信用組合
相片:遠足湖山巖紀念之一
相片:縣政府建設局水利課
相片:回憶
相片:台西鄉公所同仁回憶
相片:童子軍踩街
相片:結婚1
相片:省議員蘇洪月嬌與女
相片:斗六圓環公園
相片:涵碧樓
相片:外傘頂洲
相片:北港牛墟
相片:北港牛墟,牛隻試力
相片:鄉下柑仔店
相片:莿桐鄉運動會
相片:廖禎祥縣長騎馬參加地方
相片:麥寮小學鼓笛隊
相片:二崙國民學校 防颱演講
相片:貨運行員工合影
相片:元長鄉頂寮村播音站開設
相片:人生(二)
相片:人生(一)
相片:斗六高鐵議員家族照
相片:雲林縣北視導區民族舞蹈
相片:西螺大橋舊景觀(一)
相片:愛的543
相片:藝霞歌舞團演出一
相片:雲林縣立文化中心
相片:竹籮菜籃
 
 

 

相簿封存檔案- 雲林100張歷史老照片 - https://goo.gl/E9z2xh


老照片懷舊情(二之二)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8日, 2018
曬苦茶籽。(黃金財 提供)
(續前文)
(十)苦茶油
由於科技文明發展過於快速,所產生的後遺症也日趨浮現,人們急功近利的一股風潮大肆瀰漫在社會之中,對於現代人的健康及養生造成重大的危害,甚至造成各種慢性及重大疾病的傷害,加上近年來黑心油的食安風暴,令全國民眾人心惶惶,影響經濟極為深遠。因此強調天然無毒,有健康概念,返璞歸真的食品安全運動,就成了現代人追求的目標。目前在市井街坊口耳相傳,掀起食用油熱潮的苦茶油即是最顯著的例子。
要介紹苦茶油時,特專訪本會許良行顧問,他說,這要先從苦茶樹說起,苦茶樹雖然也可簡稱為「茶樹」,但卻不是製作茶葉的茶樹哦!苦茶樹生長在海拔一千公尺的深山裏,從生長到採收需要三百天以上的時間,是吸收日月精華最久的油料植物,因此苦茶油可說是油中極品,又有「油王」之稱。又說,由於苦茶油具有潤肝、清血、健胃整腸的功效,所以用苦茶油拌飯、拌麵吃,既開胃又可改善胃寒、胃潰瘍等等症狀。另外,有的人體質較溫熱,吃了偏燥的麻油,容易口乾舌燥,因此可以改吃苦茶油,而產婦在坐月子時,也可以用苦茶油取代麻油燉雞湯喝。
在梅山龍眼村栽種苦茶樹有三十年歷史的許良行顧問,每年年底前採收下來的果實,要先經過曝曬,再將果實內的種子取出後,才能榨油。苦茶樹的果實曬得越乾,榨出的苦茶油純度就越高,所以必須將果實曬到表面起皺紋,才能完全去除水分,只留油質。苦茶油傳統的榨油過程是先將苦茶樹的種子炒熱,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炒的火候太大,時間太久,那麼榨出的苦茶油會變得苦苦的,火候不夠的話,榨出來的油又不香純,所以火候的控制很重要呀!接著,將炒熟的種子放在大鍋上蒸熟,再利用稻草和濾油紙將種子包裹,做成圓塊狀的油餅,然後排列在油車中榨油。榨出的油經過沉澱、過濾後,呈黃褐色就可以裝瓶出售了。雖然利用這種傳統的榨法,所獲得的油量較少,卻是最優質的苦茶油呢!而許良行基於對油品品質的堅持,還有慢工出細活的的執著,無怨無悔以良心事業為宗旨,以回饋梅山鄉親的愛護熱誠支持,這也是他畢生中最大的成就和驕傲。
曬苦茶籽。(黃金財 提供)
(十一)大灶
在早期農業社會時代,居住在梅山市區或偏僻山區交通不便的村民,每個家庭至少都有一口爐灶。爐灶構造像一座方形或長方形的小屋,利用水泥、磚塊、泥土等砌築而成。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現代化廚房設備取代了傳統的爐灶,台灣的製灶業也日漸沒落了。三、四十年前,早期的大灶主要是二門鼎及一口生鍋的二連灶,即所謂的「廣東灶」,在灶的半腰要用「爐灶只」隔開,上層用柴火燒,下層為通風口,燒完的灰燼由爐灶只的隙縫掉落到通風口,灰燼直接由通風口清理,既省事又方便。另外,大灶升火是一門學問,會的一根火柴就搞定,不會的可能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所以早期女孩子要學煮飯、炒菜,第一件事就是要學升火起灶。
以前要做一口灶,被視為家中一件大事,必須考量天氣、灶的方位,高度及尺寸等因素,並且翻農民曆,選擇一天大吉大利日或適合做灶的日子才能動工。完成試灶,要敬備牲禮、糕粿等供品祭拜灶神。早期灶是有灶神的,每年農曆12月24日家中有灶的人家,須供上甜湯圓送灶神,祈求「灶王公」回到天庭,向玉帝稟報一年來的灶事時,多說好話,以保佑全家一年平安順利,闔家安康。
大灶的製作,據老師傅林文雄表示,首先將直徑0.5公分的鐵線,依灶的大小裁成凸字型,再以細鐵絲將凸字型鐵線繫牢,用模板將灶外型固定,開始灌水泥。灌水泥必須一面一面來,等到陰乾凝固後再翻面另灌一面,完成後用抹刀砌平砌直,最後鋪上磁磚即成。一口好灶外觀造型不是最主要因素,而是灶必須耐高溫、節省木材燃料、強火等,整日烘烤也不易發生裂痕,灶內「火路」暢通無礙呢!雖然大灶陪伴我們走過成長的歲月,但是無可諱言的,除了特殊的場合之外,使用的人口及機會已甚少。「灶中日月長」,它代表著是一種永不止息的文化表徵,透過那熊熊的火焰,不僅點燃了眾人的希望,也溫暖了不少人們的心胸。雖然新一代的新新人類,已不識其中滋味,但對於走過那些勤奮打拚歲月的中、老一輩而言,那是永遠都非常難忘的經驗呀!@#
大灶。(黃金財 提供)
拜灶神。(黃金財 提供)
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一之一) | 黃金財 |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2/13/n9952936.htm
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一之二) | 黃金財 |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2/21/n9979569.htm
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一之二) | 黃金財 |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2/21/n9979569.htm
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二之一) | 黃金財 | 大紀元
http://sohuu.ml/?xbs=d3d3LmVwB2NodGltZxMuy29tL2I1LzE3LzEYLzI4L24XMDAwMTM2Ni5odG0


雲林100張歷史老照片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RrbzQd9lPZMonZjnJ1xpr-vUVDJeyTUe


西螺鎮長李應鏜+西螺大橋連接起被濁水溪分隔的南北臺灣,在早期的交通運輸網絡扮演關鍵角色,而他從籌建到通車,也是一段曲折的故事~
早在日本時代的臺灣,地方居民就一直有著興建橋梁的願望。因為除了縱貫鐵路,濁水溪兩岸的居民只能選擇涉水或搭船,十分不便。1936年,由臺、日籍街庄長與地方仕紳共同發起「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並多次向臺灣總督府請願,終於獲得首肯,於隔年正式動工。橋梁工程至1940年3月順利完成32座橋墩,但後來卻因碰上太平洋戰爭爆發,架橋工事宣告中斷。
戰後,地方代表、仕紳再提建橋事宜,由西螺鎮長李應鏜親自申請美援,獲得批准並將經費直接轉交工程處。西螺大橋在美國提供鋼材的援助下,架橋工事在1952年5月29日復工,同年12月25日完工,並於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成為一座日產橋墩、美製鋼材、臺灣組裝的混血橋梁,也是當時的亞洲第一長橋哦!
今日西螺大橋在交通上的重要性或許不如以往,但這座大橋的曲折過往,不僅見證時局多變,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小細節~
在西螺大橋通車的今天,一起看看更多美援的故事吧!
1953年1月28日,西螺大橋正式通車。 - 聚珍臺灣 http://bit.ly/3dcvoX4

2020-03-18_1453562020-03-18_1453392020-03-18_1453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