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傑1661-1753(出生明永曆15年,清順治18年,1661),逝世於乾隆18年(1753),享壽93歲。竹塹始墾者為王世傑,而始墾年代在康熙五十年前後」「康熙五十年(1711年)」

皇明顯考護糧大司馬王公世傑之神位
原在樹林頭境福街五房祖祠。廳堂門口,有「世早有蓬萊,詩禮傳家安且吉,傑然開竹塹,公平處世熾而昌」聯句,永曆36年(1681)春,北番亂,新港、竹塹等社應之,延平王鄭克塽命左協理陳鋒率師征討,王世傑為護糧官,參與督運糧食北上有功,事平之後請墾竹塹。不論職階為何,運糧有功信而有徵。


姜寮福德宮-新竹市東區/〈王世傑列傳-曰金門厝,曰姜寮/姜寮及田心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1d3f6D

教授韋煙灶-《與海相遇之地:新竹沿海的人地變遷》-墾首姜秀鑾能操閩客雙語,周旋其中,左右逢源,與閩籍墾首或佃戶合作應較一般客家族群容易且更能化解衝突。姜家原鄉為螺河流域大安鎮,屬於閩客與過渡帶,能說海陸客話,但以閩語為主/新豐鄉鳳坑村的姜氏宗族其祖籍為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今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大安鎮艷墩村),陸豐大安屬於閩南話區,其語言區位為閩客交接地帶的閩方言區,在遷到陸豐縣鹽墩鄉之前的祖籍為漳州府龍溪縣,龍溪縣為純閩南話區,這些證據均可認定該姜姓宗族屬閩南族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uwDwR

新豐鄉池和宮/「池府千歲」(池府王爺)/保生三真人信仰-為孫思邈與吳夲、許遜-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面」許真人/「代天巡狩」之王爺公,與媽祖信仰並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王爺信仰之起源-主張王爺為瘟疫之神,此說以日本學者前島信次為代表。而史學家連橫,以漢人立場闡述王爺信仰,認為王爺乃指明末鄭成功父子三代而言-臺灣民間之王爺廟,主祀者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最常見。池王爺濃眉大眼,深棕膚色,有長鬚,應為鄭成功之化身。朱王爺臉色紅潤,應為鄭經之化身。李王爺年輕英武,臉上無鬚,應為鄭克臧之化身,民間傳說克臧為鄭經螟蛉子,原姓李。 (1875)清廷准沈葆楨之奏敕建鄭成功專祠之前,臺灣民間不能公開祭祀鄭氏,乃有所變通,即將「鄭」王爺改為「池」王爺,因閩南泉州地區之腔調,「鄭」、「池」兩字音同而韻異,「鄭王爺」與「池王爺」三字連唸,其音極為相似,此一奧妙/王船之來由,以泉州富美宮、廈門馬巷廳元威殿及金門等地放流者居多,該區域原為明鄭王朝活動勢力範圍。故送王船儀式與祭祀鄭氏祖孫之關係緊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pkF4n

姜勝本/府兵制/有應公祠碑記/大溪墘庄佃戶田租甲數清單/芎林、新豐 ,北埔姜與新屋姜,1863年同族宗親地方建設、宗教聯絡上仍有合作/新屋-大溪墘庄所在姜族承墾之姜勝本公號下之佃戶出現吳順記(佃戶),之後吳順記(佃戶)是姜勝本公號的購買人/大溪墘營弁所指推測乃鄭成功時期台灣實施屯田,北台灣姜族以宗族姜勝本墾號取得新屋鄉大批土地開墾權,再派以各房宗親耕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WFpx0


開竹300年歷史課 議會開講
By 陳育賢,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8日, 2017
新竹市政府將在2018年擴大舉辦「開竹300」歡慶竹塹城開城300年,並編列6000萬元預算,但國民黨團認為竹塹城開城根本就不到300年,此次審議總預算欲刪除整個活動經費,市府則是提出相關史料證明,意外讓開城歷史課躍上議會殿堂。
開竹300活動該不該辦爭議躍上議會,讓此次定期會上了好多堂歷史課。包括市議員羅文織、張祖琰等多議員多持懷疑態度,認為翻閱史籍,開城根本不到300年,質疑大動作辦此活動是政治性考量。
依據維基百科解釋,「竹塹城」是清朝創立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當時淡水廳廳治所在,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漢人約於1711年間,由泉州移民王世傑來此開發,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經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因此,竹塹城早期的雛型,是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
市府文化局則提出相關證明,指依據第1本明載竹塹始墾年代的史書《新竹縣採訪冊》(光緒20年、1894)水利篇中,記載「康熙57年王世傑開墾竹塹埔」,康熙57年即是西元1718年,是以2018年就是竹塹開墾300周年,新竹將迎接「開竹300年」。
文化局表示,為慶賀開竹300年,將辦理開竹300年歷史特展、出版文獻特輯並以文史繪本為主軸,規畫「專業兒童劇團表演」等,並再次強調,每分錢都是花在刀口上


金沙鎮浦邊39、40號的王世傑古厝與古墓,王世傑為明鄭開闢竹塹之重要人物,曾受封為「護糧大司馬」,王世傑(公祿公),字元安,生於明永曆十五年,卒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享年61歲,金門浦邊村人。前四世祖「學法公」(生於1526年),為開閩王審知公之第廿三世孫,自東沙遷徙至浦邊,為浦邊王氏開基祖,世傑為第五世孫。王世傑出生,是年鄭成功據台灣,清世祖順治帝崩,子玄燁即位,為清聖祖康熙,八月清命戶部尚書蘇納海至閩,遷海邊居民於內地,離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焚棄,百姓失業流離,死亡上千累萬。世傑與父親尚春公、母何氏媛娘及兄長世什、世傳皆隨鄉人撤至同安城內地。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父尚春公卒於同安城,次年母何氏媛娘也相繼病逝,兄弟三人,孤苦相依。

王世傑以青少之齡充任軍伕,隨鄭克塽部隊參與台灣北路諸番亂征討,運糧有功,官封護糧大司馬,特准以跑馬馳驅起止的路線為界,刮地墾荒,又稱「跑馬定界」。王世傑率族人及親朋戚屬等約數十餘人渡海來台開墾竹塹一帶,引水灌溉墾耕,開啟竹塹水利之始。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世傑出外巡看圳道,被伏於草莽中之野番所殺,割首級,剝髑髏,族人尋獲其遺體,不見頭顱,乃以金屬鑄造一頭合其身歸葬其遺體於金門北太武山麓蔡厝之郊外,碑題「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浦邊世傳裔孫每年清明祭掃其墓,稱金頭殼祖墓。王世傑並不忘本,他在竹塹墾荒時為了能照顧留在家鄉的親族,設立了公田,每年將公田營收寄回家鄉或由族人前往竹塹領回公款,做為照顧親族、冬至祭祖及祖厝維修費用,直到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才中斷公款支助活動。古厝外觀特徵:建築形式為二落大厝加雙凸規(左側凸規現已坍塌),正面出簷以大展步方式處理,兩側出簷以花崗石條出挑支撐捧簷;後落桷板突出後落背牆牆體約35公分,形成出簷較為少見。古墓為高78公分,寬51公分,厚17公分之花崗石所打造,上題字「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

王世傑(1661年2月13日-1721年10月5日[1]),原名公祿,字元安,號世傑,福建泉州同安縣金門城外東沙人(今金門縣金城鎮珠沙里東沙),為清康熙年間(具體時間一說是在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左右[2])帶領漢人遷居開發竹塹地區(今臺灣新竹市一帶)的主要人物,興築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後代捐獻了土地、資金給不少新竹市的廟宇,如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3]。他後來於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死後歸葬金門蔡厝太武山麓,其在金門的古厝與古墓已被金門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3]。
王世傑出生於明末清初的明永曆十五年正月十五日(1661年2月13日),三歲時(1663年)清軍從明鄭手中攻下金門、廈門,進行遷界,王世傑與父母王尚春、何媛娘及兩位兄長世什、世傳因而隨鄉人搬到同安縣城,不久父母相繼過世,兄弟三人相依為命[3][1]。
康熙十三年(1674年)發生三藩之亂,明延平王鄭經應耿精忠之邀反攻閩南,遷居之金廈居民逐漸重返故鄉,王世傑在此時曾加入鄭軍當軍伕[3]。後來康熙十九年(1680年)金門再次被清軍攻陷後,王世傑隨鄭軍撤回臺灣[3]。
鄭克塽繼位後,臺灣北路的原住民興兵反抗明鄭,王世傑以運糧官的身分與軍隊前往鎮壓,後來因功獲准以「跑馬定界」賜其拓墾之權,王世傑便挑中竹塹之地[3][2][1]。後來因為施琅滅了明鄭,清朝並實施海禁,使王世傑一時無法返鄉招募人力,只能進行小規模開發[3]。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世傑返回金門與兄長一同到同安城掃墓祭拜父母,並於十月二十日(11月12日)將父母遷葬回金門蘭厝山[3][1]。而後當清廷對臺政策開放後,王世傑兩度返鄉帶侄孫與鄉親約一百多人回到竹塹拓墾農地,興修水利,奠定漢人在竹塹地區的基礎[3]。其開墾區域以竹塹社社域境內,後來的東門街、暗街仔為基礎,向西北、西南開墾,形成了竹塹北莊與竹塹南莊兩個墾區莊[2]。而王世傑為了照顧留在金門的族人,他在浦邊建了一座二落大厝,並在竹塹設祭田,將其營收送回金門供年節祭祖、修護祖墳、祖厝之用,此一措施直到馬關條約臺灣割讓後才中止[3]。在此同時,為了令其遷居竹塹的鄉親在精神上有所寄託,他從金門請了土地公過來竹塹建廟供奉,為今新竹市東門街(暗街仔)的「東門堡福德祠」(俗稱「東瀛福地」)[3]。
《臺灣通史》〈王世傑列傳〉記載他「康熙五十餘年,始墾海濱之地:曰大小南勢,曰上下羊寮,曰虎仔山,曰油車港,曰南莊,凡二十有四社,為田數千甲,歲入穀數萬石。既又墾迤南之地:曰樹林頭,曰後湖莊,曰八卦厝,曰南雅,曰金門厝,曰姜寮,曰北莊,凡十有三社。儼然一方之雄矣。」依照竹蓮寺、新竹城隍廟的長生祿位來看,王世傑應該也捐納了監生的功名。
康熙六十年八月十五日(1721年10月5日),王世傑於巡視水圳途中遭到原住民襲殺,首級被取,其族人用金屬鑄一頭入殮,葬於金門蔡厝太武山麓,因為王世傑後代定居臺灣,所以掃墓之事委由留在金門的王世傑兄長後裔代行,王世傑墓亦被稱為「金頭殼墓」[3][1]。
其他
王世傑家族在乾隆初期因為訴訟官司影響開始衰落,後人較知名者有王士俊,為新竹著名仕紳鄭用錫的老師[3]。
王世傑 (金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NTsD2x
----------------------------------------

2017-11-02_1226282017-11-02_1213042017-11-02_121153  

新竹市竹塹最大墾首王世傑及桃園新屋新豐姜氏宗族與鄭成功(軍農合一)關係緊密息息相關;
王世傑以青少之齡充任軍伕,隨鄭克塽部隊參與台灣北路諸番亂征討,運糧有功,官封護糧大司馬,特准以跑馬馳驅起止的路線為界,刮地墾荒,又稱「跑馬定界」。王世傑率族人及親朋戚屬等約數十餘人渡海來台開墾竹塹一帶,引水灌溉墾耕,開啟竹塹水利之始。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世傑葬於金門北太武山麓蔡厝之郊外,碑題「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
關於『跑馬定界劃地墾』傳說是王世傑擔任明鄭的運糧官,因功封地,明鄭克塽准他以『跑馬定界』的方式賞賜,也就是騎馬跑一天,跑過的地都是王世傑刮地墾荒。新竹市府將每年定期祭祀開拓先賢王世傑,比照奉祀鄭成功祭典,每年於元宵節王世傑誕辰日舉辦官祀
王世傑『跑馬定界』成為台灣新竹地區的墾荒先驅。
王世傑古厝 - 金門部落 - 新浪部落 - https://goo.gl/aB18rf
----------------------------
鄭成功部將姜孥副參軍及同鄉軍戶姜族百姓-飲水思源並且建立鄭成功廟-新豐鄉池王爺廟信仰-總幹事為姜雲松。
整個新豐鄉池王爺廟信仰圈包含北台灣姜姓宗親範圍,而台灣南北姜姓宗親早期來台的的身分傳是-軍戶,戰時為軍人,平時散居台灣各地為農人,因此在無富商背景給墾下仍能領有靠海平原農地-新屋鄉及新豐鄉極大片土地;清朝台灣北部閩客械鬥蔓延南桃園自然銷解,因閩客在此地混居早已和諧相處,並且姜族軍戶佃農聚居的強悍勢力保持中立。身為鄭成功部將姜孥副參軍及同鄉軍戶百姓-飲水思源並且建立鄭成功廟-新豐鄉池王爺廟信仰。
新豐鄉池王爺廟建廟以來到目前的管理結構皆與鳳坑村姜厝姜姓宗親關係緊密,目前總幹事為姜雲松
下營上帝廟三年一科的「下營香」/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全台最早期玄天上帝廟(西元1661年) 十月明朝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 (武平候) 、 洪旭副將軍、沉崇明參軍、潘庚鐘參軍、姜孥副參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BcBRL
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全台最早期玄天上帝廟(西元1661年) 十月明朝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 (武平候) 、 洪旭副將軍、沉崇明參軍、潘庚鐘參軍、姜孥副參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BWC5k
「磚契」又名「陰陽契」「地頭契」/1617年創下營上帝廟/「下營香」/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全台最早期玄天上帝廟(西元1617年有陰陽契為憑) 十月明朝鄭成功部將;姜孥副參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3m72Y


9 (1)  

新豐池府王爺廟三尊相似鄭成功三代

2017-10-27_183144

王爺信仰系統之一為鄭氏父子三代,此為鄭成功畫像-整體而言,南臺灣之二王廟、大人廟等奉祀之池王爺,研究認為以鄭成功之化身較具說服力。

臺灣民間之王爺廟,主祀者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最常見。池王爺濃眉大眼,深棕膚色,有長鬚,應為鄭成功之化身。朱王爺臉色紅潤,應為鄭經之化身。李王爺年輕英武,臉上無鬚,應為鄭克臧之化身,民間傳說克臧為鄭經螟蛉子,原姓李。 


台灣桃園市-新屋姜姓、范姜家族,姜勝本墾號,1730年代掌握地方大片土地--客庄軍屯


六堆客庄是軍屯的可能證據之一
鍾郁信·2017年9月14日
先前所說 六堆客家開發過程是清政府有意為之的潛規則,正好發生在康熙年間要廢除明朝的衛所兵制之前後。引進粵籍的軍屯力量,用來平衡施琅家族在台的閩南勢力, 已達到分化制衡效果。
後來也證明出 閩籍反叛清政府勢力,往往藉由粵籍的軍屯武裝配合清軍平亂,達到清政府治台目的。
明治28 年(1895)11 月 15 日,柴原曾令雇員上野左京,會同陸軍通譯井上良藏,以及臨時雇員李燿章,隨南征支隊鎮壓六堆地區之便巡視考察河東一帶之後寫的報告
.對六堆地區民情與閩庄比較, 對六堆地區讚譽有加。客家較之其他土 人,勇猛誠實、守義不怕死的性格,常受到軍隊將校的讚賞。還有親見目睹客家的二、三優點如下:第一,客家敬業勤勉,每朝自清晨開始勞動,女子一如男子,亦從事耕作、搬運等劇烈的勞動,比起福建人那樣地纏足,顯示了客家勤勉的特性。巡視管下,比較閩莊(福建人村落)和粵庄,後者的田園呈現豐饒的景象,固然由於客家選擇肥 沃的土地耕種,但就小官所見之處,客家並非恃其威勢而占領最佳的土地。閩粵庄田園肥瘠差異大的原因是:粵庄的勞動倍於閩庄。一見閩粵相鄰的田地,土地肥沃度應該 相同,但生長出來的作物差異卻非常大即可明白。第二,就衛生方面而言,土人中客家比較具有潔癖,他們通常設有浴室,以桶盛水洗滌身體,又屋內設有廁所,此為其他 土人所未見的習慣。以上所記諸點,是當局在治理客家最應注意的事項。
其中 客家人入莊必先建立公廁,這是軍營的規矩,從軍屯遺留下來的好習慣。六堆客家多數來自程鄉,程鄉正是重要的明朝衛所據點。應該說這地區的客家人擁有眾多的衛所屯兵後代,康熙年間六堆客家人開始來台,清廷刻意引進程鄉客人到六堆地區 屯田。事實就是帝王心術潛規則的軍屯。
明治 28 年(1895)11 月 15 日,柴原曾令雇員上野左京,會同陸軍通譯井上良藏,以及臨時雇員李燿章,隨南征支隊鎮壓六堆地區之便巡視考察河東一帶。巡視結束歸廳後,兩位雇員於同年 12 月 28 日向柴原提出一份復命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896b:8-22)。以這一份復命書為藍本,柴原在名為〈喀家ニ関スル事〉中,更詳細地向臺灣總督說明喀家的來龍去脈,他說:所謂喀家係廣東移住民之總稱,在管下港東上、中里、港西上、中、下里之間,有七十餘庄,以不完備的屯田兵方式(體制)所組成。其性剽悍,各庄築堡壘,設城門,又圍以狹窄的壕溝,並植竹藪,形成要塞。平素調製丁年簿,有事立即攜兵器而起。溯其源係始於康熙 51 年(按:應為60 年,1721)朱一貴之亂。喀家獨唱義,自備兵器糧食、討伐亂賊,清帝褒賞其功,允許在西勢庄建設忠義亭,後來彼等自稱義民,相互團結,設立屯田兵之體制,分為前堆、後堆、中堆、右堆、左堆、先鋒堆等,稱為六堆,象徵六軍。各堆置總理及監事,又六堆整體置正、副總理各一名,管理軍務,威振於他族。昔日劉永福敗走,彼等頑迷不悟,仍稱唱義,嘯集堆民,據火燒庄,抗拒我軍。[ 明治 28 年 ]11 月 26 日之戰,一敗塗地,魂消膽破;至聞知馬關條約之趣旨,迷夢始醒。旬日間管內肅清,不見一人反抗。居住於火燒庄的六堆正總理邱阿六 [ 鳳揚 ],於 [ 明治28 年 ]12 月 3 日,自投南征支隊表示歸順,司令官全免其罪。[ 明治 28 年 1 月 ] 本月 10 日,率舊部知名者二十名,來部謝恩,本官親自接見,並說明馬關條約割臺歸日統治之理由,及日本之政體,同時諭示不可只讓喀家以屯田兵方式組成稱為六堆的體制。
此次巡回最值得注意的是客家的民情,自彌濃庄附近至新埤頭,通過的粵庄即客家庄為數不少,並且又在新庄仔及新埤頭各住一夜,得以略窺客家的風俗。客家較之其他土
人,勇猛誠實、守義不怕死的性格,常受到軍隊將校的讚賞。還有親見目睹客家的二、三優點如下:第一,客家敬業勤勉,每朝自清晨開始勞動,女子一如男子,亦從事耕作、搬運等劇烈的勞動,比起福建人那樣地纏足,顯示了客家勤勉的特性。巡視管下,比較閩莊(福建人村落)和粵庄,後者的田園呈現豐饒的景象,固然由於客家選擇肥
沃的土地耕種,但就小官所見之處,客家並非恃其威勢而占領最佳的土地。閩粵庄田園肥瘠差異大的原因是:粵庄的勞動倍於閩庄。一見閩粵相鄰的田地,土地肥沃度應該
相同,但生長出來的作物差異卻非常大即可明白。第二,就衛生方面而言,土人中客家比較具有潔癖,他們通常設有浴室,以桶盛水洗滌身體,又屋內設有廁所,此為其他
土人所未見的習慣。以上所記諸點,是當局在治理客家最應注意的事項。(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896c:7-10)
-----------------------------------------
「王世傑,由邑往台為賈。既得懇田之令(指1683年協助鄭克塽平定台北諸番之亂有功而取得新竹地區的「墾田令」),集泉人數百十人至,斬茅為屋。先墾竹塹社地,就番田而耕之,引水以溉,歲乃大稔(豐收)。其地即今縣治之東門大街,以至暗仔街也。已又墾西門大街至外棘腳,治田數百甲(每甲為15.4畝)。縣治一帶,鋤耰畢集。世傑既以力田起家,又與番約互市,墾務日進。康熙五十餘年,始墾濱海之地,曰大小南勢,曰上下羊,曰虎仔山,曰油車港,曰南莊,凡二十有四社,為田數千甲,歲入穀數萬石。既又墾迤南之地,曰樹林頭,曰後湖莊,曰八卦厝,曰南雅,曰金門厝,曰姜寮,曰北莊,凡十有三社。當是時新竹尚未設治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 -竹塹開墾者王世傑本籍初探 - https://goo.gl/DaitZ5
王世傑 祖籍 原是泉州府同安縣人,後其先祖移居金門 .. 明鄭時王世傑 來台,日後 獲准開墾竹塹,他對農田水利特別重視,修建隆恩圳,灌溉農田約400甲,奠定新竹農田水利建設基礎。同時也捐地修建 東瀛福地、新竹城隍廟 及 竹蓮寺 等,讓移民在心理上獲得庇佑。
1715年新竹市隆恩圳稱為「四百甲圳」與嘉義縣的道將圳、彰化縣的八堡圳並稱台灣三大古圳/彰化的八堡圳ˋ台南縣的通埒圳ˋ新竹縣的隆恩圳號稱台灣三大古老埤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EJdg3U
------------------------
臺灣通史卷31‧列傳3-1 王世傑列傳
姜朝鳳,亦陸豐人。以乾隆二年,往墾紅毛港附近。港在治之西北,濱海。西班牙人據北時,曾艤舟於此,故名,其後為竹邑互市之埠。
臺灣通史 王世傑列傳 @ 新竹 北油車港(港北) 陳氏族譜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zb395n
新竹市竹塹城建城的280周年1972/03/29+新竹縣各界恭祝蔣總統當選連任暨慶新竹開拓280週年+道光十ㄧ年,淡水廳同知李嗣鄴,命粵人姜秀鑾、閩人周邦正 集閩粵之眾,拓展竹塹東南山地。先人誅鋤草茅,披荊斬棘,以事墾殖+台北城建城130年,新竹建城185年,足足早了55年,可見新竹是具有文化蘊底的城市,充滿人文氣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eXDxS
---------------------------------
「鄉飲大賓」榮銜,道「鄉飲大賓」是啥?可不是「很會喝酒的鄉里賓客」哦!那是前清對學識卓著者的尊稱,如同現在的硬士或博士一樣,須在典禮上公開給予頒證,以示尊崇。
明永曆三十五年(一六八一), 鄭克塽聽聞清兵將攻打臺灣,除命劉國軒駐守澎湖外,又因雞籠(今基隆)、淡水地進福州,恐清軍由此地登陸,遂命將領何祐、李茂守雞籠、淡水,為防備清兵來犯,著手修築此二處毀棄的砲臺。福建同安泉州人王世傑,是閩王王審知之裔孫,永曆二十九年即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世傑年十五歲,王世傑乃在兄長應允之下以青少之齡充任軍伕,隨同鄭軍運補軍需輜重之補給工作。明永曆三十六年即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時清降將施琅,在對岸訓練水軍,準備進犯臺灣。明鄭王朝急修堡壘防戰,王世傑參加軍糧督運行伍,年輕有為的王世傑便被鄭克塽官封為謢糧官,自南部運糧北上至雞籠、滬尾砲壘,途經竹塹埔,見本地只有少數平埔族人,從事原始耕種和狩獵。見沃野千里,一望無際的荒原曠野廣大平坦遼闊,溪流縱橫交錯,水利充足,麋鹿成群的奔跑著,在心中勾勒出墾荒的藍圖。當運糧的任務達成後,因而王世傑馬上申請開墾竹塹,據說明鄭王朝因王世傑督運軍糧有功,因此特別獲准「跑馬定界」的方式,在竹塹刮地墾荒。他騎著馬,一口氣就從鳳山崎(今新豐山崎), 以馬馳驅停止為界,聽其拓墾。王世傑馳馬至老衢崎(今元培醫專附近的香山坑坡), 馬始停止,馬行走的行程範圍內之拓墾權利均為其有,獲准領取開墾竹塹埔的墾照令,但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 因鄭克塽上北京降清,授漢軍公,鄭氏治臺凡三世共計二十三年,明鄭王朝遂亡。 但初期治理都以南部地區為主,大甲溪以北地區尚未開發,當時竹塹隸屬於諸羅縣,縣治在今嘉義市管轄。由於早期官治、軍防,皆止於大肚溪,自大甲溪而上,非縣令給照,不容出境,然而私渡、偷渡、偷航者仍絡繹不絕。王世傑乘清軍進駐臺灣,人心惶惶未定之時,買船返回福建同安泉州,宣傳和籌劃赴臺墾田之利,作東渡之準備。於是他興沖沖的回泉州家鄉,鼓吹鄉人共同來開墾。其家鄉福建同安縣,山多地少,再加上飢荒連年,後來清廷對臺灣海禁森嚴,要有良民證又要申請開墾證照單,一時之間王世傑也不敢回來,但是對於竹塹附近這塊三面環山,沃野百里,又有溪流縱橫交錯的沖積沃土留下深刻印象,當初與鄭克塽之間的協議,早已因改朝換代而形同紙。
迨康熙五十年代(一七二一至一七三一), 王世傑招集居住在今天金門縣金沙浦邊鄉里遐邇族親等,在其帶領下,一百八十餘名族人及子姪,一行人浩浩蕩蕩搭上帆船,渡過風濤駭浪險惡的黑水溝,到了臺灣。搭船先入臺中梧棲港登陸,再沿陸路北行來竹塹開墾,為內地人首先開墾竹塹的記錄。當時大甲溪以北,非縣令發給通行照令者不得出境,王世傑一行人私自入境竹塹,當時此地無官治及軍防,諸羅(嘉義) 政令僅及半線之大肚、通霄諸處,山川奧鬱,水土苦惡,南崁、淡水則窮年陰霧,罕見晴霽。先就竹塹社番聚棲之地,今東門街和暗街仔(東前街三十六巷) 一帶,取得竹塹社番歡心,斬茅築室數十間,作為工作和寢食居住之地,初步奠定開墾的基礎,開始有步驟的集體開闢竹塹。本其過去與社番往來交際貿易的經驗,以及對地理環境熟稔的關係,與社番原住民開始接觸和交易,以糖果、煙、布貢番,劃定地界並成立哨站巡查,輪流日夜戒備防變,以求相安無事。是時北臺除雞籠和淡水地置少數防兵外,未有漢人之跡,竹塹即是北臺最早開發之街市。暗街仔以農具製作和商品交易為主,原來社番他們本以漁獵為生,不諳農牧,大片的土地也同意以租借、買賣、典當方式,提供給王世傑等開墾成田園,同時開鑿許多陂圳灌溉農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0), 始設淡水防兵,及期生還歲不能三之一,巡哨未有至者。王世傑獨苦心孤詣,蒙苫蓋,暴霜露,胼手胝足,與佃農共甘苦,故來者日眾。在大片荒地開墾中,他身先士卒的披荊斬棘,在墾區餐風露宿,以簡陋的草寮充當棲身之所,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辛的勞動強度,可想而知他艱苦創業,始終如一,而且與平埔族同胞和睦相處,互市貿易;王世傑引用漢人耕作技術,以暗街仔為圓心開墾,從東門大街起,接著是西門大街、石坊街到棘仔腳 (南門大街),最後在樹林頭庄聚居。樹林頭庄位於竹塹城北門郊外的聚落,其範圍在現今東大路、武陵路、中正路、吉羊路等四條道路兩側,中間有境福街貫穿,包括士林里、武陵里、境福里、福林里,早期居民大部份務農,傳說往昔樹林茂密,故得名樹林頭。出生於順治辛丑十八年(一六六一) 正月十五日的王世傑,資賦優異,眼光卓越,聰敏尚義,樂善好施,體力充沛,做事勤奮賣力,不但有豐富得的知識,而且非常刻苦愛物,夾雜在開墾的人群行列中,以身作則一起流汗耕耘,又因他重義氣,從不吝惜錢財,對鄉親有急難時,莫不傾囊相助替人排解,或贈予田地墾殖,並為他們結婚成家立業,因此投入他的墾荒人數激增。他是如此有勇氣與毅力,有機智謀略和強烈的好奇心,富有探險家冒險患難的精神,力爭圖強,不落人後的堅持理想,經過多年的顛沛流離與艱困環境之下塑造成了動心忍性的人格特質,也磨就了他一身堅忍與機警的應世之道。在三百年多前,進入「不見一人一屋,野番出沒,割人首級 」,從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竹塹,開墾成稻浪處處的良田,山川秀麗,人文蔚茂,詩人墨客留連之地,而有「北臺文化古都」之稱,至今日成為文化科技新城,並朝向國際花園城市的目標發展。 在整個新竹縣市地區的漢人拓墾過程中,王世傑在竹塹的墾業具有決定性的先導地位。他與族人在康熙五十年間(一七七一)進入平坦肥沃,灌溉較易的竹塹社地,將今竹塹城隍廟附近、東門街、暗街仔一帶土地大致墾成,形成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七五)時,臺灣右路營參將阮蔡文在〈竹塹詩〉中所描寫「南崁之番附淡水,中港之番附後龍,竹塹周圍三十里,封疆不大界其中。聲音略與後龍異,土風習俗將無同。年年捕鹿丘陵比,今年得鹿實無幾。鹿場半被流民開,植麻之餘兼植黍。」的人文景觀,其中的「流民」應該是指王世傑所率領的民眾。至康熙五十年代晚期,王世傑與其親族轉向客雅溪下游的南勢一帶荒埔進墾。大致而言,王世傑在頭前溪下游與客雅溪下游之間,以竹塹社地為中心向外發展,建立了南北庄三十七個聚落。王世傑所引入的閩籍移民雖然迅速生根,遍墾竹塹社西、北面的土地(崙仔、水田、樹林頭、南勢), 當時王世傑所有田地計數千甲,竹塹一帶開墾事業幾全握於王世傑之手。凡竹塹埔至沿海一帶地域,拓墾足跡已遍及竹塹沿海平原以及各河川下游土地,發展數十處村落。為王世傑等鋤耰所及,既已力田起家,又興番約互市,歲饋牛酒,竹塹社番自創立以來力量微弱,不敢違抗,因此墾務日進,就番田而耕之,王世傑對農田水利特別重視,開渠埤圳,引水灌溉,使有限水源,能充分運用。王世傑將學得的新技術用在竹塹的開墾上,他知道水源重要,為開墾南勢、西勢之荒埔,帶領著姪兒和鄉眾,滋潤了至少兩千甲的土地,因貫穿竹塹,亦名「大南北圳」。 灌溉面積四百甲,而得名「四百甲圳」。 至於其圳名從「四百甲圳」改稱「隆恩圳」, 當時開鑿修建的「隆恩圳」, 開啟竹塹水利之始,灌溉面積有四百甲,竹仔坑到浸水庄的香山坑圳,開墾了「香山田」地區,同時也奠定了新竹地區農田水利建設的基礎,今天仍是新竹平原重要的灌溉水圳。 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0), 泉州人林列來竹塹墾荒,由王世傑出資,派人引種同安家鄉的苧麻,林列在今明志書院和大遠百附近的西門一帶種植,以苧麻抵給其資,用以織布,以其纖維織造禮品,故新竹產苧特盛,其地名為「苧麻園」。創建廟宇是王世傑另一貢獻,早期開拓者把生命安全寄托在神靈祭祀時,王世傑先後捐獻土地、資金,修建了「東瀛福地」、 「新竹城隍廟」、 「竹蓮寺」、 「關帝廟」、 「天后宮」、 「東寧宮」、 「境福宮」等,使移民在心理上獲得庇佑,更加快了土地的開發。拓墾精神表現在聚落的形成,城市的建立、寺廟祭祀圈、土地的圍據、貿易商業的日益發展等正面因素;負面上則易滋生械鬥、盜匪反亂的悲劇。拓墾主要為團體以宗族姓氏、商號集資、集約盜墾等方式進行,透過遠渡臺灣海峽的兇險,因政策而衍生的偷渡行為,各路人民齊集,當漢人農耕與原住民狩獵接觸,漢人透過農作技術、水利灌溉、政府的干預等方式,導致就地合法非法私墾番地,進剿番亂以清除拓墾障礙,屯番使漢民漁翁得利,原住民式微,或融入漢人農耕社會,或逃遁入高山地區。王世傑古厝 - 金門部落 - 新浪部落 - https://goo.gl/aB18rf
---------------------------------------------
竹塹開拓先賢王世傑349週年誕辰祭祀典禮 - 楊梅新聞網、中壢新聞網、桃園新聞網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4coE8E


新豐鄉池和宮/「池府千歲」(池府王爺)/保生三真人信仰-為孫思邈與吳夲、許遜-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面」許真人/「代天巡狩」之王爺公,與媽祖信仰並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王爺信仰之起源-主張王爺為瘟疫之神,此說以日本學者前島信次為代表。而史學家連橫,以漢人立場闡述王爺信仰,認為王爺乃指明末鄭成功父子三代而言-臺灣民間之王爺廟,主祀者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最常見。池王爺濃眉大眼,深棕膚色,有長鬚,應為鄭成功之化身。朱王爺臉色紅潤,應為鄭經之化身。李王爺年輕英武,臉上無鬚,應為鄭克臧之化身,民間傳說克臧為鄭經螟蛉子,原姓李。 (1875)清廷准沈葆楨之奏敕建鄭成功專祠之前,臺灣民間不能公開祭祀鄭氏,乃有所變通,即將「鄭」王爺改為「池」王爺,因閩南泉州地區之腔調,「鄭」、「池」兩字音同而韻異,「鄭王爺」與「池王爺」三字連唸,其音極為相似,此一奧妙/王船之來由,以泉州富美宮、廈門馬巷廳元威殿及金門等地放流者居多,該區域原為明鄭王朝活動勢力範圍。故送王船儀式與祭祀鄭氏祖孫之關係緊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pkF4n

王世傑/新竹市竹塹最大墾首王世傑及桃園新屋新豐姜氏宗族與鄭成功(軍農合一)關係緊密/鄭成功部將姜孥副參軍及同鄉軍戶姜族百姓-飲水思源並且建立鄭成功廟-新豐鄉池王爺廟信仰-總幹事為姜雲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8bemLp

姜勝本/府兵制/有應公祠碑記/大溪墘庄佃戶田租甲數清單/芎林、新豐 ,北埔姜與新屋姜,1863年同族宗親地方建設、宗教聯絡上仍有合作/新屋-大溪墘庄所在姜族承墾之姜勝本公號下之佃戶出現吳順記(佃戶),之後吳順記(佃戶)是姜勝本公號的購買人/大溪墘營弁所指推測乃鄭成功時期台灣實施屯田,北台灣姜族以宗族姜勝本墾號取得新屋鄉大批土地開墾權,再派以各房宗親耕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WFpx0

教授韋煙灶-《與海相遇之地:新竹沿海的人地變遷》-墾首姜秀鑾能操閩客雙語,周旋其中,左右逢源,與閩籍墾首或佃戶合作應較一般客家族群容易且更能化解衝突。姜家原鄉為螺河流域大安鎮,屬於閩客與過渡帶,能說海陸客話,但以閩語為主/新豐鄉鳳坑村的姜氏宗族其祖籍為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今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大安鎮艷墩村),陸豐大安屬於閩南話區,其語言區位為閩客交接地帶的閩方言區,在遷到陸豐縣鹽墩鄉之前的祖籍為漳州府龍溪縣,龍溪縣為純閩南話區,這些證據均可認定該姜姓宗族屬閩南族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uwDwR


洪武初年,明太祖接受劉基的建議,設立獨具特色的「衛所制」,即在全國各個要地建立軍事據點「衛」,每一衛有5,600人,長官稱為指揮使,管轄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有1,120人。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一所謂112人,百戶所下設兩個總旗,總旗下再設五個小旗,每個小旗為10人。千戶所的長官成為千戶,百戶所的長官稱為百戶。而中央初設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為五軍(即中、左、右、前、後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關,掌管全國衛所軍籍。
當發生戰事時,中央的兵部會奉皇帝旨意,派將領統率這個衛中的5,600名士兵出征,指揮使沒有權力使用。戰爭結束後,將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這種統軍權與調軍權分離和將不專軍、軍不私將的制度,保證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
而在平時,衛所的部隊除了訓練外,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讓他們自給自足。衛所軍士和軍官的身份都是世襲的,其好處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不會出現謀逆,而且可節約大量軍費。
明成祖時期繼承了明太祖在軍事上採取的衛所制。在東北眾多部落歸降後,成祖設置奴兒干等衛所,其後在當地又相繼建衛所達130餘所,所轄居民有蒙古、女真、達斡爾等少數民族。
【文史】明成祖開疆拓土 疆域逾1300萬平方公里(上) | 庫頁島 | 朱棣 | 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2h6jwrz


林榮康的父親(右)身著原住民傳統服裝,與族人站在貓公溪出海口,感嘆獨木舟復興計畫難以實現。【公務員惹部落戰3】中國統戰又一招 祭優渥條件挖角台灣原住民 https://bit.ly/2XR4PAf
政大民族系博士候選人、阿美族人林榮康向本刊投訴,指控自己獲中央肯定的獨木舟造舟計畫,欲透過花蓮縣原民處代為發函申請,沒想到卻遭官員刁難,不僅計畫被擱置,最後還被退文。除了質疑遭公務員從中作梗,林榮康還透露,近年中國政府在廣西省及海南省建立了2個「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提供大量資源,不斷對台灣的原住民進行滲透與文化統戰,企圖塑造「台灣原住民族是中國一分子」的假象。
林榮康指出,部落一名洪姓族人已經接受中共資助與邀約,前往廣西省「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居住、擔任政協委員,並回台吸收族人赴廣西,甚至還有族人為了利益,改口稱自己的文化源自中國大陸,他擔心阿美族獨木舟文化缺乏保護,也會遭中國剽竊,無法繼續傳承。
花蓮縣政府(圖)原民處承辦人,被控因門戶之見扼殺獨木舟復興計畫。© Mirror Media 花蓮縣政府(圖)原民處承辦人,被控因門戶之見扼殺獨木舟復興計畫。
根據林榮康的考證,阿美族祖先傳承的獨木舟之旅,是從台灣出發,航行經過菲律賓沿岸抵達赤道之後,在南緯5度的地方張開獨木舟的帆,利用黑潮的水流到達新幾內亞,並與當地原住民文化交流、禮物交換,但是清朝統治台灣之後,對原住民實施海禁,將阿美族獨木舟焚燒殆盡,相關文化幾乎滅絕。
直到近年,紐西蘭毛利族人來台進行文化尋根,也曾多次前往花蓮的太巴塱部落,向台灣原住民宣告,他們是從台灣漂流到紐西蘭的族人,才還原了阿美族與其他的南島語系民族之間的聯繫
【公務員惹部落戰3】中國統戰又一招 祭優渥條件挖角台灣原住民 https://bit.ly/2XR4PAf

2021-01-19_0917012021-01-19_091708


2021-01-10_1822142021-01-10_1822012021-01-10_1821522021-01-10_1821342021-01-10_1820282021-01-10_1819502021-01-10_181909IMG_20210110_165145IMG_20210110_165342


2022-03-28_1441012022-03-28_1441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