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後裔-齊邦媛-台大教授、臺灣作家、中國文學學者,生於中國大陸遼寧省-齊邦媛被部分學者譽為臺灣文學之母-齊邦媛之夫羅裕昌被譽為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姜太公族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4onwmd3
姜太公後裔-齊姓/齊邦媛+導演齊怡+齊淑英花蓮 參選縣長-前慈大副教授齊淑英-1994年辭去慈濟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職位,全力投入環保運動-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理、顏面病理雙碩士學位、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科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國外深造13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3cnzbg6


齊白石《山水12條屏》/全球估價最高的中國藝術品齊白石《山水12條屏》42.86億元台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3bltxz7


姜太公後裔-齊姓/齊白石(1864-1957)齊慧娟-篆書五言聯-興家必勤儉,高壽宜子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276pxkt


齊汝萱(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封璽」、「封印」-「開璽」、「開印」/請老臣吃千叟宴/從清朝皇帝過新年與清代宮中年俗活動可以看出清朝在文化上呈現「多元一體」的性質,也反映出清朝吸收漢文化的同時也保存自身的滿族傳統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KMBzv


姜太公族裔-齊邦媛-台大教授、臺灣作家、中國文學學者,生於中國大陸遼寧省-齊邦媛被部分學者譽為臺灣文學之母-齊邦媛之夫羅裕昌被譽為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姜太公族裔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FU6ge


2017-11-01_1714202017-11-01_171414  

花蓮縣道193線拓寬闖關成功 環團痛批環委護航 | 基宜花東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CVHqcV

LN10_0052017-11-01_1727242017-11-01_1727422017-11-01_172756  

9度闖關,過了! 花蓮193縣道拓寬案 以「新闢道路」通過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K6wvbk

2017-11-01_172904  

齊淑英的花蓮夢 參選縣長「哪怕只有一票都值得」!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我看不下去了!」爭議不休的花蓮縣道193拓寬案,被環評委員突擊敲槌過關,前慈大副教授齊淑英一度忍不住持看板衝到前方,表達抗議,環團人士則是在一旁難過落淚。齊淑英是花蓮人相當熟悉的環保人士,同時她也參與過兩次的花蓮縣長選舉,已經滿頭白髮的她說,這次希望有年輕人能出來接棒環保理念,她甚至願意代為籌募20萬元的保證金,只求「別讓愛這片土地的聲音『沈沒』」。
「阻擋水泥廠東進」、「搶救太魯閣峽谷」、「刀下留樹」、「反對粗暴拓寬193縣道」…一、二十年來,花蓮縣內只要有環保場合議題,就會見到她,一身輕便的衣著,一個布背袋,身材瘦小,毅力卻十分驚人,關注環保從不喊累,也從不厭煩,令人感動,這就是環保人士眼中的「齊老師」。
67歲齊淑英,學經歷相當傲人,她具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理、顏面病理雙碩士學位、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科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國外深造13年,返國後,她特別選上純樸的東部,於1992年起於在慈濟醫院醫學研究中心工作,再任醫學院教職,卻沒有察覺這塊被譽為台灣最後的淨土,已因水泥廠的東進,而面臨大浩劫。1994年辭去慈濟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職位,全力投入環保運動
辭去大學教授 成專職環保運動者
辭去教職的齊淑英,除了關切環保工作外,其實她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政治人物」,不過說她是政治人物,倒不如說她是一位「堅持宣揚理念」的人,明知選舉沒錢沒人、大事難成,卻仍懷抱希望堅持到底。
2001年代表綠黨投入花蓮縣長選舉,除了登記費20萬元,競選經費也只花6萬元,沒有宣傳車,靠著志工宣揚愛環保理念,或直接前往七星潭海邊向民眾闡述她的「花蓮生態文化城」理想。
當然,選舉的結果,齊淑英落選了,僅獲得1300票,看起來雖然可憐,但對環保團體而言卻是很大鼓舞,因為這代表他們這段時日的努力已有「成果」。兩年後,縣長補選,齊淑英發現,頭一次參選確實已在花蓮播下種子,也代表花蓮生態環境的未來希望,參選經費26萬元雖少,卻發揮極大作用,因此決定投入補選。
環保團體向來弱勢,選舉籌募經費,更是談何容易,例如佔競選經費最大宗的參選保證金20萬元,也是在熱心的醫師、教師幫助下,好不容易才湊出來繳給選委會,齊淑英補選那次,選票得到了799票,談到這個票數,她還自我調侃「差一票就成了800壯士!」齊淑英說,落選是必然的,她遵守選委會法定參選時間,幾位志工陪同前往公園向選民闡述花蓮面對的問題,水泥、煙囪、護樹等等都是花蓮人應該關切的議題,希望讓環保念由下而上也,讓環保工作化被動為主動。
兩度參選花蓮縣長 宣揚環保感動人
值得嗎?齊淑英毫不猶豫:「哪怕是只有一票,都值得啊!」她笑說,選舉之後她「知名度大增」,她到加油站加油,年輕人問候她「齊老師,妳的政見我們都知道喔」,來到麵包店,店員也會跟他聊起花蓮的環保問題,甚至到菜市場也有許多菜販要她加油堅持,由此可知,環保議題總是以為中上階層的管理問題,其實環保不是專家學者所有,因為這片土地是大家所關心的,「我的參選就是希望能感動更多人,我們,還要努力」!
花蓮193縣道北段拓寬案,11月30日進行第9次環差審查,縣府這次「大轉彎」避開公墓、遺址及生態防風林爭議路段,西移新闢一條5公里道路,雖引發環團質疑,但環評委員認為「並非新的開發行為」宣布通過審查,讓反對民眾哽咽驚呼「怎麼會這樣!」齊淑英也動怒「真的看不下去」,譴責環委罔顧專業,扛不住縣府壓力,連錯誤百出的報告也照審通過,接下來的環差大會最後一搏,全力阻擋拓寬案通過。齊淑英說,193縣道拓寬還有硬戰要打,但「至少」,留下保安林地,不讓政府財團破壞。所以公民團體的存在與強力發聲,是最直接有效也是必要的。
還有一年縣市長選舉即將進行,訴求環保理念的齊淑英說,自己年紀大了,也不會再繼續參選,但她希望有年輕人接棒,至於20萬保證金,「我們來想辦法」,前仆後繼為花蓮的環境、生態未來打拚的信念,堅持下去。
------------------------------

齊淑英抗議被忽視
建立時間:2003/07/18
齊淑英在花蓮被媒體封殺,只好到台北曝光。 鍾順龍攝
綠黨花蓮縣長候選人齊淑英昨天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八方覺得很奇怪,花蓮縣長補選跟台北市什麼關係,跟立法院又什麼關係?原來她北上抗議東森電視台無視她的存在,不邀請她參加電視政見辯論會,讓她在這場不公平的選舉中遭到歧視。
建蘇花高花蓮死
別的候選人主張興建蘇花高速公路,但她強調蘇花高的興建將是花蓮生態的浩劫,「蘇花一定建,花蓮一定死」。她還向別的候選人嗆聲,要求來場公平的辯論,看誰才是真正愛花蓮的人。
花蓮媒體對齊淑英的忽視,是她這次跑到立法院來尋找發聲管道的主因。
八方抱著有新聞必到的精神,準時踏進記者會場,沒想到空蕩蕩的記者會現場,只來了公視和年代兩台電視台,平面媒體也屈指可數,八方不由得同情起齊大博士來,搞了半天,不光是東森電視台無視她的存在,其他沒來的媒體也以行動忽視她。
八方勸齊淑英別難過,八方相信長期住在花蓮的選民不笨,應該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要是蘇花高真的是浩劫一場,選民也要自擔風險,選舉不就是一場賭局嘛!


「花東共合國」陳玉峰與齊淑英的新世紀對話
台灣生態電子報第14期 - https://goo.gl/v4kKxY
活動預告:
「花東共和國」陳玉峰與齊淑英的新世紀對話
時間:2003/7/13(星期日)下午4:00~9:00
地點:花蓮七星潭海灘(賞星廣場海邊沙灘)
活動內容:山海祭、世紀對話(花東共和國)、天人之舞(現場樂團演唱)
主辦單位:綠黨縣長候選人齊淑英辦公室
服務電話:03-8574553 0953406915 0936177728
 花蓮人要用選票來保護自己的自然山川,永續的觀光資源,
拒絕一切污染產業、建設,不必要的破壞開發,
邀請您來一起關心花蓮的未來!
齊淑英的參選政見:
1. 關懷生命是永續經濟的根本
讓孩子與動植物做朋友,養成護生觀念,社會才能詳和平安,同時洗刷台灣在國際野蠻之島、殺戮之島的惡名,讓台灣子民有自尊的走向地球村。
2. 讓自然美麗的花蓮做為台灣最經濟的國民外交資源
爭取花蓮高速公路的千億預算用在保護自然以及文藝心靈的發展,採用德國經驗,聘請來自15個國家200位景觀大師、藝術大師,包括音樂 舞蹈 電影,聚集花蓮十年,打造世界級的觀光城市,如夏威夷、巴里島,展現原住民文化特色,美麗的花蓮是台灣最永續、最經濟的國民外交。
3. 花蓮的大風水若破了,如何能夠保護個人的小風水
沒有森林、沒有水,花蓮就無生存的空間與條件,尤其是放出大量有毒氣體與重金屬的水泥工業,已嚴重殘害河川海岸、土地與人民健康〈花蓮每8位兒童1位氣喘〉。88年花蓮土地抽檢結果,一半以上達4級的嚴重污染,如果生產水泥所放出巨量酸雨氣體繼續增加,很快達到5級休耕,休閒觀光的經濟產業將成泡影。
4. 爭取青少年自然山水活動空間,推廣天人合一的教育
有樹林、溪流、清涼的空氣、鳥語、花香,青少年身心靈就會健康,孩子不迷失、少生病、少犯罪,多靈感、多美感、想像力社會才有希望,然而本世紀是生態面臨危機的世紀,地球水資源缺乏,世界各國都極力保護森林、河川以維護水資源,而台灣生態環境破壞之鉅,已成世界第一,為了下代子孫,要立刻開展天人合一的教育,為下一代留下美麗自然的活動空間。
齊淑英為什麼參選花蓮縣縣長
我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先後獲得生理、顏面生理病理碩士及在加州大學或神經科學博士的學者,也是投入慈濟醫學院成立後回國任教的第一批教授,認為拯救危機的環境,是急迫的事情,尤其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花蓮,需要喚起大眾瀕危的意識,實質一起來搶救花蓮。
為什麼我要投入這次縣長補選?因為覺得花蓮人要用選票來保護自己的自然山川,永續的觀光資源,拒絕一切污染的產業或是建設,不必要的破壞開發,以及被政黨驅使的假民意來決定花蓮的未來。多年來縣府,一面打著觀光發展大旗,一面卻執行讓花蓮更醜陋,走向毀滅的策略,如:蘇花國道、焚化爐、水泥工業等,這些都是破壞花蓮生態,污染土地,砍伐森林,導致水資源枯竭的元兇。
齊淑英簡介:
學歷:台灣大學牙醫學士
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
曾任:美國史坦福大學神經學博士後研究員
慈濟大學醫學院 副教授
現職:環保義工
東台灣生態保育聯盟負責人
活動:推動人道社會 催生動物保護法
關心經濟動物及流浪貓狗
發起搶救太魯閣國家公園和蔚藍海岸
反水泥濫用簽名連署活動
守護天然林 搶救棲蘭山檜木原始林
---------------------------------------------
齊淑英老師傳奇
作者:蔡旻軒
  一身輕便的衣著,一個布背袋,一輛腳踏車,只要有團體、學校需要,她就去演講,透過幻燈片,用熱誠的心,真誠的言語,感動了每一個聽過她演講的人。從花蓮出發到全台灣各地,從大學到中小學、從十來人到兩百多人,齊老師一場場講下去,從不喊累,也從不厭煩
  回憶起,在國外深造十三年,返國後,她特別選上純樸的東部,在慈濟醫院醫學研究中心工作,再任醫學院教職,埋首於實驗室中,卻沒有察覺這塊被譽為台灣最後的淨土,已因水泥廠的東進,而面臨大浩劫。
  直到兩年前,她參加東台灣生態保育聯盟,研討瀕臨危機的花蓮環境,才驚覺到嚴重性,而收集資料,深入了解到和平水泥專業區,每年生產二千萬頓的水泥,每年要開山採石灰石、黏土三千多萬噸,這些礦石是採自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將破壞美麗的太魯閣峽谷;製水泥是高耗能源的,所以需建每天燃煤七百多萬公斤的火力發電廠,使用每天約六百四十九萬度的電,並耗掉每天兩千多萬公斤的水,如此豈不是置東部於死地了嗎?所以她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反對。
  於是她加入荒野保護協會,被推舉為會長,展開維護環境的行動,她一再地告訴大家:台灣目前並不需要年年生產兩千萬頓的水泥,就是在七十年代,經濟起飛及加強國家建設時,水泥的用量也才一千三百萬噸,近年來,水泥的軍用量、公用量都是負成長,建築業的空屋也賣不出去,那麼,大量生產的水泥到哪裡去了?是被製成消波塊,放置海邊。原來水泥是用台灣珍貴的森林、水源、山石、海洋的環境和人民的健康換來的,台灣目前已沒有土地資源可以浪費了!
  她以學生理及神經醫學的知識剖析,人是由小分子及電子所構成的身軀,都是來自大自然,而和大自然息息相通,失去了自然的生息,就必會了無生趣,沒有了自然美啟發的心靈,哪會有豐富的想像力呢?哪會有原創型的品牌呢?美麗的太魯閣峽谷是台灣僅存的國際景觀,也是我們心靈的故鄉,就在其旁的和平水泥專業區,年產兩千萬頓的水泥,將使太魯閣峽谷,遭到高破壞、高污染的浩劫,沒有心靈故鄉的人,將在激烈競爭的國際舞台中被淘汰!
  去年的暑假,她帶著一群大專學生及重視環保的人士,在神秘谷—太魯閣峽谷最美麗的步道,向每一個遊客敘說:水泥的礦區就在這附近,為了生產水泥,在山區大面積的砍伐森林、開採石灰礦,沒有了森林就沒有潔淨的水源和優美的環境,而且為了生產水泥,政府又在專業區內蓋燃煤的火力發電廠,發電量一百三十二萬千瓦每年需燃煤三十八億公斤,再加上生產水泥需燃煤十七億公斤,所產生的SO2、NOx、CO2、CHx、CO等氣體,會形成酸雨,破壞森林、湖泊、建築物,會增加溫室效應;還有砷、鉛、鎘、水銀等有毒的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非常的大;再加上電廠需要用水冷卻,所的廢水會比原水溫高十度,長年累月下來,會改變原本的棲息環境和生態。那麼,神秘谷蓊鬱茂密的森林、湛藍澄澈如寶石的溪水,將遭到嚴重的破壞,眼前的美景即將消失,所以齊老師要遊客們好好欣賞,留下美好的回憶,並連署簽名反對興建花蓮水泥廠和燃煤火力發電廠。
  這項簽名活動,當時得到很大的迴響,有的遊客帶連署單回去,請他的親戚朋友簽名,有的要帶回學校,給同學簽名,再寄回給老師;有的遊客要將這訊息上網廣為傳播;這項簽名活動也在齊老師的每一場演講時進行,目前仍在持續中,直到達到一定的人數,齊老師要將這份連署書送給立法及各級政府,呼請決策單位:
嚴肅審慎評估花蓮水泥工業及燃煤火力發電廠的必要性,請考慮對周遭國家公園的森林、溪流、大理石峽谷和蔚藍海岸的破壞。
請禁止水泥出口並開放水泥進口,台灣已經沒有土地資源可以浪費了。
  齊老師在一場又一場的演講中,一再地告訴大家:人要有理性,也要有感性,更要有心靈的故鄉、美好的環境及充滿大自然的氣息,才能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才能有思考創造的能力,未來如果沒有蓊鬱的森林、潔淨的泉水、豐富的物種,我們會健康快樂嗎?我們的子子孫孫能生存嗎?
  這麼一個外表瘦弱的女學者,當她遇到她需全力以赴去處理的大事—搶救太魯閣峽谷時,她毅然地割捨工作、名利,以生命來護衛台灣的最後淨土—花蓮,這樣有大魄力、有大擔當、有大作為的,世上能有幾人呢?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ply/2001/reply-01113003.htm


人物/齊淑英的花蓮夢 參選縣長「哪怕只有一票都值得」!
號召年輕人參與 守護純淨的環境 需要凝聚更多的感動
王志偉/花蓮報導 2017-11-01 12:21
辭去大學教授,齊淑英成為專職的環保運動者。圖/王志偉
辭去大學教授,齊淑英成為專職的環保運動者。圖/王志偉
「我看不下去了!」爭議不休的花蓮縣道193拓寬案,被環評委員突擊敲槌過關,前慈大副教授齊淑英一度忍不住持看板衝到前方,表達抗議,環團人士則是在一旁難過落淚。齊淑英是花蓮人相當熟悉的環保人士,同時她也參與過兩次的花蓮縣長選舉,已經滿頭白髮的她說,這次希望有年輕人能出來接棒環保理念,她甚至願意代為籌募20萬元的保證金,只求「別讓愛這片土地的聲音『沈沒』」。
「阻擋水泥廠東進」、「搶救太魯閣峽谷」、「刀下留樹」、「反對粗暴拓寬193縣道」…一、二十年來,花蓮縣內只要有環保場合議題,就會見到她,一身輕便的衣著,一個布背袋,身材瘦小,毅力卻十分驚人,關注環保從不喊累,也從不厭煩,令人感動,這就是環保人士眼中的「齊老師」
67歲齊淑英,學經歷相當傲人,她具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理、顏面病理雙碩士學位、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科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國外深造13年,返國後,她特別選上純樸的東部,於1992年起於在慈濟醫院醫學研究中心工作,再任醫學院教職,卻沒有察覺這塊被譽為台灣最後的淨土,已因水泥廠的東進,而面臨大浩劫。1994年辭去慈濟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職位,全力投入環保運動。
辭去大學教授 成專職環保運動者
辭去教職的齊淑英,除了關切環保工作外,其實她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政治人物」,不過說她是政治人物,倒不如說她是一位「堅持宣揚理念」的人,明知選舉沒錢沒人、大事難成,卻仍懷抱希望堅持到底。
2001年代表綠黨投入花蓮縣長選舉,除了登記費20萬元,競選經費也只花6萬元,沒有宣傳車,靠著志工宣揚愛環保理念,或直接前往七星潭海邊向民眾闡述她的「花蓮生態文化城」理想。
當然,選舉的結果,齊淑英落選了,僅獲得1300票,看起來雖然可憐,但對環保團體而言卻是很大鼓舞,因為這代表他們這段時日的努力已有「成果」。兩年後,縣長補選,齊淑英發現,頭一次參選確實已在花蓮播下種子,也代表花蓮生態環境的未來希望,參選經費26萬元雖少,卻發揮極大作用,因此決定投入補選。
環保團體向來弱勢,選舉籌募經費,更是談何容易,例如佔競選經費最大宗的參選保證金20萬元,也是在熱心的醫師、教師幫助下,好不容易才湊出來繳給選委會,齊淑英補選那次,選票得到了799票,談到這個票數,她還自我調侃「差一票就成了800壯士!」齊淑英說,落選是必然的,她遵守選委會法定參選時間,幾位志工陪同前往公園向選民闡述花蓮面對的問題,水泥、煙囪、護樹等等都是花蓮人應該關切的議題,希望讓環保念由下而上也,讓環保工作化被動為主動。
兩度參選花蓮縣長 宣揚環保感動人
值得嗎?齊淑英毫不猶豫:「哪怕是只有一票,都值得啊!」她笑說,選舉之後她「知名度大增」,她到加油站加油,年輕人問候她「齊老師,妳的政見我們都知道喔」,來到麵包店,店員也會跟他聊起花蓮的環保問題,甚至到菜市場也有許多菜販要她加油堅持,由此可知,環保議題總是以為中上階層的管理問題,其實環保不是專家學者所有,因為這片土地是大家所關心的,「我的參選就是希望能感動更多人,我們,還要努力」!
花蓮193縣道北段拓寬案,11月30日進行第9次環差審查,縣府這次「大轉彎」避開公墓、遺址及生態防風林爭議路段,西移新闢一條5公里道路,雖引發環團質疑,但環評委員認為「並非新的開發行為」宣布通過審查,讓反對民眾哽咽驚呼「怎麼會這樣!」齊淑英也動怒「真的看不下去」,譴責環委罔顧專業,扛不住縣府壓力,連錯誤百出的報告也照審通過,接下來的環差大會最後一搏,全力阻擋拓寬案通過。齊淑英說,193縣道拓寬還有硬戰要打,但「至少」,留下保安林地,不讓政府財團破壞。所以公民團體的存在與強力發聲,是最直接有效也是必要的。
還有一年縣市長選舉即將進行,訴求環保理念的齊淑英說,自己年紀大了,也不會再繼續參選,但她希望有年輕人接棒,至於20萬保證金,「我們來想辦法」,前仆後繼為花蓮的環境、生態未來打拚的信念,堅持下去。
193線道拓寬引爭議,齊淑英抗議環委昧著專業良知,舉牌抗議。圖/王志偉


法國地質學家來台研究 意外發現池上米美味秘辛《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導演齊怡

2021-12-03_0815272021-12-03_0816042021-12-03_081550
法國地質學家來台研究 意外發現池上米美味秘辛 https://bit.ly/3Ddr1qt
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Jacques Angelier)。(圖/公視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Jacques Angelier)。(圖/公視提供)
公視紀實全新作品《大地之心 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紀錄熱愛台灣的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Jacques Angelier),從事大地構造及演化研究,並於1998年在台東池上斷層放置5座潛變儀,自此打響池上斷層的國際名聲;紀錄片導演齊怡更透露池上米好吃的祕密,多少也受惠於池上斷層經常幫忙「翻土」,所帶來的礦物質和營養素,相對的,也必須承受頻繁的地震陣痛。
90年代在台做地質研究的安朔葉。(圖/公視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90年代在台做地質研究的安朔葉。(圖/公視提供)
任教於法國居禮大學的安朔葉,1981年初次造訪台灣東部,發現此處地層年輕且活力旺盛,板塊、地殼、活斷層運動每天都在進行,是個天然的地質教室,從此每年寒暑假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穿梭臺灣各地。台灣發生921地震後,安朔葉訪台多達三次,更著手研究大規模崩塌與地震防災,在在顯現真正關愛台灣這片土地的心意。
安朔葉夫人及地質調查手札。(圖/公視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安朔葉夫人及地質調查手札。(圖/公視提供)
齊怡導演於2014年透過友人提供的安朔葉教授野帳本,便深受感動,心想一定要為他留下紀錄,雖然實際拍攝過程只費時一年左右的時間,這趟環島地質旅行,讓她了解40年前的安教授研究台灣地質的初心與熱情,她說:「他是地質上的時間旅人,彷彿能目睹遙遠時空曾發生的地函湧動、板塊碰撞、山脈隆起,告訴我們有關島嶼的前世今生。」
《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導演齊怡。(圖/公視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導演齊怡。(圖/公視提供)
把台灣當作第二個家,天主教徒的安朔葉尊重在地文化,進行野外的地質考察前,不忘先向當地的土地公拜碼頭;工作結束後,晚餐會搭配提神飲品-保力達B,還有山蘇、羅漢果、檸檬汁等等,都是安朔葉喜歡的台灣味,導演齊怡表示,安教授熱愛台灣這片土地,融入當地生活,雖然已於2010年驟然離世,但他的精神將永存學生及池上居民的心中。公視紀實今年將有8部紀實新作與6部精選短片,內容涵蓋人文刻劃、生命哲思、角色認同、原民文化、科學時事等多元議題。12月3日起至明年1月28日,每週五晚間10點,在公視+以及PTS WORLD TAIWAN同步上架
法國地質學家來台研究 意外發現池上米美味秘辛 https://bit.ly/3Ddr1qt


法國地質學者安朔葉研究台灣不遺餘力 公視《大地之心》真情紀實
法國地質學者安朔葉研究台灣不遺餘力 公視《大地之心》真情紀實 https://bit.ly/3luP4Lq
2021年12月2日 
公視紀實《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首度公開法國地質學者安朔葉野外手札,為台灣地質研究不遺餘力的故事。(公視提供)
由導演齊怡、劉佩怡共同製作的公視紀實節目《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本週五(3日)晚間10時將於公視頻道播出,該片紀錄一位研究台灣地質不遺餘力的法國地質學者安朔葉(Jacques Angelier)的故事,他在30年內為台灣培育10位地質博士,留下30本珍貴的野外地質調查手札,更把池上斷層推上國際地質舞台,對台灣貢獻良多。
2日首映會上,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特別蒞臨致意並強調,「安朔葉教授對台灣地質學界有很大的貢獻,在這部紀錄片裡都可以看到,一定要推薦給法國友人,這是一個很好的台法交流。」特地北上給予支持的台東縣池上鄉鄉長張堯城也分享:「多年前我還是公務員身份,就知道有一個法國人在池上研究活動斷層,都盡力協助保留安教授測量的紀錄。」
任教於法國居禮大學的安朔葉,1981年初次造訪台灣東部,發現此處地層年輕且活力旺盛,板塊、地殼、活斷層運動每天都在進行,是個天然的地質教室,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每年寒暑假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穿梭台灣各地。1998年,安朔葉在台東池上斷層放置五座潛變儀,他說:「我摸到台灣的心臟了,它在動、在跳。」自此打響池上斷層的國際名聲,
齊怡導演於2014年透過友人提供的安朔葉教授野帳本,便深受感動,因此動了了拍攝紀錄片的念頭,她說,當台灣發生921地震之後,安朔葉訪台多達三次,更著手研究大規模崩塌與地震防災,在在顯現真正關愛台灣這片土地的心意。
齊怡說,儘管身為天主教徒,但安朔葉教授相當尊重在地文化,每次進行野外的地質考察前,不忘先向當地的土地公拜碼頭;工作結束後,晚餐會搭配提神飲品-保力達B,還有山蘇、羅漢果、檸檬汁等等,都是安朔葉喜歡的台灣味,充分融入當地生活,幾乎把台灣當作第二個家,雖然安朔葉已於2010年驟然離世,但他的精神將永存學生及池上居民的心中
法國地質學者安朔葉研究台灣不遺餘力 公視《大地之心》真情紀實 https://bit.ly/3luP4Lq

2021-12-03_083503

安朔葉為台地質研究不遺餘力 紀錄片公開野外手札 – 芋傳媒 TaroNews


大地之心 - 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
公共電視台_公視紀實 https://bit.ly/3pkh0Tn
片長:59'30"
1981年,任教於法國居禮大學的Jacques Angelier安朔葉,首次來到臺灣,從事臺灣大地構造及演化研究,就此對這個年輕而活力旺盛的島嶼,一往情深。 往後30年,他年年造訪,帶領臺法研究團隊翻山越嶺,走遍臺灣重要地景。
從地表破裂的露頭,探測臺灣地底下的世界,從快速移動中的斷層,感知島嶼的前世今生。 一張臺灣三維板塊地體架構圖,是劃時代的貢獻,長期監測臺灣斷層的潛變滑移,一舉把池上斷層推上國際地質舞台。
臺灣30年,他留下30本野外地質調查手札,是科學,是藝術,藏著島嶼的身世,那是臺灣美麗的地質紋理,也是他對這塊土地最深情的註記。 一代傳過一代,他為臺灣地質學界培育出十位地質博士,他的人格與風範,言教與身教,學生們至今依舊珍藏在心,也繼續踩著他的步履前行。 他,是行走在臺灣斷層上的法國人。 故事,就從他的30本地質手札開始講起。
導演的話
關於我們安身立命的這個小小島嶼,我們總是索求太多,所知太少。臺灣何其有幸,在這塊土地上,有一位法國人每年像候鳥一般飛來,島嶼的肌理,在他紙上重建;島嶼的蘊生,在他筆下成形;島嶼演化的密碼,都寫在他的手稿裡。
拍這部片,像是一趟地質旅行。沿著安教授的步履,循著30本手繪圖稿亦步亦趨、踏踏實實走過,這才真正明白為什麼他說:「地質不在教科書上,用腳走過才歷歷在目。」一個對土地有大愛、有熱情的人,總能召喚出更多共鳴,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眼界和心量,他的故事讓我們有所依歸,讓我們更堅強自信,也讓我們心靈豐實飽滿。
因著拍安教授,這些年池上去了不下十餘趟。今年春耕,再次來到池上,看著小小秧苗,映著天光雲影在風中挺立,於是我懂得,有些人走了,但又一直活著。
齊怡 | 簡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20多年媒體實務經驗,曾獲「第五屆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現任教於銘傳大學廣電系。有感於在台灣的媒體土壤上,理念一直是門困難的功課,轉而致力於紀錄片的拍攝。
作品包括《再見美麗島》、《看見台灣:美學台灣》,分別獲得亞洲電視節最佳新聞節目及入圍國際艾美獎。
另有《回頭看決策》、《他們在島嶼寫作 -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島嶼傳燈人》、《飲水思源頭》等十餘部紀錄片。公共電視台_公視紀實 https://bit.ly/3pkh0Tn

2021-12-03_082643


2021-12-03_0822202021-12-03_082557

導演簡介:齊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多年來從事媒體實務工作,曾獲「第五屆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現任教於銘傳大學廣電系。有感於在臺灣的媒體土壤上,理念一直是門困難的功課,轉而致力於紀錄片的拍攝。作品包括電視製作「再見美麗島」、「看見臺灣-美學臺灣」紀錄片,分別獲得亞洲電視節最佳新聞節目及入圍國際艾美獎。另有「誠: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回頭看決策?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等十餘部紀錄片。

2021-12-03_083140

公視紀實紀錄片「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由資深媒體人、紀錄片導演齊怡(圖)與劉佩怡共同製作,拼湊已故法國學者安朔葉(Jacques Angelier)在台灣身影。(公視提供)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傳真 110年12月1日
朋友眼中的齊柏林 |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導演齊怡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多年來從事媒體實務工作,曾獲「第五屆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現任教於銘傳大學廣電系。有感於在臺灣的媒體土壤上,理念一直是門困難的功課,轉而致力於紀錄片的拍攝。作品包括電視製作「再見美麗島」、「看見臺灣-美學臺灣」紀錄片,分別獲得亞洲電視節最佳新聞節目及入圍國際艾美獎。另有「誠:董陽孜移動中的雕塑」、「回頭看決策–蕭萬長公職之路五十年」等十餘部紀錄片
他們在島嶼寫作-齊怡 - https://goo.gl/TPtqDn
----------------------
他們在島嶼寫作:和四位導演談鏡頭下的文學大師|風物|端傳媒 Initium Media - https://goo.gl/qFcbSS
------------------------
【明報專訊】導演齊怡最初只有百分之五機會拍攝《他們在島嶼寫作2:讀中文系的人》。她以電郵邀請林文月,但拖了四個月,林還是顧左右而言他的,從沒正面回覆,她們已經通了五十多封電郵了。快到農曆新年,她知道,林只有在這時候才會在舊金山的家裏做蘿蔔糕,而蘿蔔糕是林的重要童年意象,這次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齊怡致電給林,林卻說:「對於此事,我百分之九十五不同意。」她非常難過,轉念卻想:林仍有百分之五同意,她要努力想想這百分之五到底是什麼,再對症下藥。
她獨自來到上海,尋找林文月筆下的童年住處與上海風景(林的童年已是七十年前的事了)。「我跟着林老師的小足迹走,用她小時候的心境去看東西,回來後很有感觸,就寫了一封很長很長的信、再附上沿途拍攝的照片,分六封電郵傳給她。」林文月讀着電郵,眼眶都濕了。
她繼續寫電郵,向林解說自己作為拍紀錄片的人,有責任為觀眾與後代記錄台灣重要的文學身影,並說自己已買好機票,要出發到舊金山。仍是沒有下文,齊怡非常緊張,直至二○一三年一月三十一日,林終於回覆:「齊怡,我們會在家裏等你們,請放心。」
來到舊金山林文月的家,林立即請攝製隊吃牛肉麵。三天前,林回覆齊怡說同意拍攝後,便去市場買牛肉回家燉,預備這碗牛肉麵。拍攝期間,林又特意要攝製隊早點來,然後從廚房端出炒米粉等食物,原來是怕他們待會忙著拍攝煮食過程,沒有時間吃,便另外準備一份,讓他們吃飽再開工。
齊怡心裏一直藏着疑問。直至去年十二月的台北電影首映,她才鼓起勇氣問林文月:「三年前那百分之五,到底是什麼?」林愣了一回,說:其實只有百分之一,是因為不忍心才說成百分之五,而那百分之一,就是自己的不忍心加上他們的努力
-----------------------------
2011年,由目宿媒體與行人文化實驗室製作的「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出乎意料地備受關注,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六位台灣文學家的身影,勾起一代人的思緒,觀眾透過其人其文,得以一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島嶼生活的吉光片羽。接續的「他們在島嶼寫作2」,文學家的身影不再限於台灣,更涵蓋香港的重要作家。瘂弦、洛夫、白先勇、林文月、西西、劉以鬯、也斯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將伴隨影像,帶觀眾走入其創作世界。
「島嶼2」系列電影定於一月至三月在香港放映,日前四位台灣導演出席香港首映,記者訪問了他們。
其中,負責拍攝林文月的齊怡,娓娓道來其從接觸、游說,到拍攝、剪接的各種挑戰。■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文學電影是拍人還是作品?用什麼方式、什麼角度切入?如何說故事?這些問題相信每個導演都會遇上,而他們的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齊怡的例子比較特別,相比其他幾個順利開拍的導演,她與林文月接觸的過程是一段「血淚史」。由於製作單位想拍林文月,卻又「請不動」她,齊怡因為之前為她拍過一部短片,「製作單位期望我可以說服老師」。
從抗拒到接受
她回憶當初與林文月接觸,花了將近四個月與她交流,發了五十多封電郵,依然未得到她的應允。在開拍前,齊怡去了一趟上海,去了老師的老家,並按照她所寫的文章,走過她小時候從家裡到學校的一段路。去了四天,三天都在那條路上徘徊,回到台灣,她寫了一封長長的電郵,並把拍下的照片分成六封電郵,發給老師。
遠在舊金山的林文月已經五十六年沒有回老家,當天看到電郵,眼眶都濕了。她沒有因此答應齊怡的拍攝要求,繼續與她保持聯絡,顧左右而言他。
三個半月過去,進度嚴重落後,再不開拍便來不及,當時新年將至,老師會在新年期間做蘿蔔糕,這恰恰是她計劃要拍的第一個場景,「只有過年才做蘿蔔糕,我沒趕上的話,要一年後才能拍,所以我一定要趕上。」她心中盤算着,決定打通越洋電話找老師。
林文月的回應讓她沮喪不已,她說自己「百分之九十五是不願意被拍的。」當時齊怡覺得被判「死刑」,幾近放棄。但後來她轉念一想,老師留了百分之五的空間給她,剛好她又想起林文月曾寫了《青山青史》,這是一部論述其外祖父連雅堂的著作,「她寫那本書,不是因為他是她的外祖父,而是為台灣寫史,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學身影。」抱着同樣的想法,齊怡在電郵裡跟林文月說:「我今天不是想拍你林文月,而是拍一個很重要、在台灣島嶼寫作的文學身影。我是為這一代及下一代的人,經由影像記錄留下這些文學家的身影。」並在最後告訴她已經訂好機票,即將飛去舊金山。
電郵石沉大海,直至新年前幾天,林文月回覆了一句話:「我們會在家裡等你們,請放心。」
嫌自己不夠分量
印象中的林文月,是一個優雅內歛的女子,她不像白先勇是個萬人迷,也不像瘂弦般好動活潑。但因着淵博的家學及豐富的學問,被譽為「台大第一景」。台大望月樓、醉月湖的命名據說都與林文月有關,堪稱眾星拱「月」。「她八十三歲了,還是那麼美,要把老師的文字跟人結合拍出來,很不容易。」
林文月一生的行旅主要發生在上海、京都、台北、舊金山,而在拍攝之初,她已表明不會去上海和京都。「我覺得很沮喪,最重要的兩個地方她都不去,這片子剛開場就死得很難看。」齊怡剛開始還想用很多手法鋪墊老師的一生,後來發現很多餘,老師想去哪裡不想去哪裡,她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讓她自然而然地做就好。林文月也講:「我是林文月,不是林青霞。我不是演員,我演我自己可能演得更不好。」這也是她為什麼抗拒被拍,她甚至覺得自己不夠「分量」被拍。
第一次面對鏡頭,林文月是緊張、不自在的,為了讓她放鬆,齊怡構思了很多場景,透過真實的片段呈現老師的生活。譬如做蘿蔔糕、買烏魚子、畫畫、與女兒去美術館看先生的畫作,這些都真實發生。齊怡笑言:「其實最好的方式是不讓她武裝,也不讓她偽裝,更不需要去演戲,她做自己才是最好。」
電影拍了三年,殺青時,平常總是從容優雅的林文月竟也有點焦急,她忍不住對齊怡說:「我也好急呀,怎麼感覺我跟你們是同一個團隊!」
五支筆一把鍋鏟
既來之,則安之。林文月嘴上沒說,但始終知道導演想要什麼,並努力地配合製作團隊。譬如在拍家宴時,她叫拍攝人員早點到她家設置攝影機,隨後她從廚房端出一道道菜,炒米粉、水晶蛋、滷味,她知道工作人員忙着拍攝根本沒時間吃飯,便預先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好讓大家吃完再拍。
蔣勳後來知道此事,欣羡不已,因為林文月的家宴堪稱是台灣七八十年代的一道人文風景,其座上客是三毛、林海音、齊邦媛、台靜農、孔德成這些名家。他便曾與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學生,根據林文月撰寫的《飲膳札記》,做了幾道菜,可是學生都嫌難吃。蔣勳慨嘆,《飲膳札記》雖然是寫她的十九道菜,可是最重要是吃的人,「會不會是我們吃這道菜時,身邊沒有台靜農、沒有孔德成、沒有林海音。」那些文學大家坐在一起談笑風生的身影與臉孔,讓整個餐桌更活色生香,這些菜其實是為了懷念那些人而寫下的。
電影名為《讀中文系的人》,但林文月卻是個非典型的中文人。她多才多藝,擁有「五支筆一把鍋鏟」。她握筆寫論文,持着粉筆教書,高舉畫筆畫畫,執筆寫散文,從小學日文更讓她提筆翻譯《源氏物語》,而她的那把鍋鏟更盛載美好的文學風光。
齊怡強調這「五支筆一把鍋鏟」並不容易拍,「我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拍散文家的人,散文沒有詩那麼精煉,又不像小說般鮮明,散文雖然有基本的情節,但我沒法在有限的篇幅裡說出來。我第一個版本寫出來厚如一本小說,剪出來有三個半小時,最後刪成九十五分鐘,刪到自己手軟,刪到心裡淌血,刪到要吵架了,可我後來學到,就像老師的文字一樣,要懂得內斂、含蓄跟節制,當事情講得太滿、說得太白,就欠缺美感。」


「巨流河」十年召喚…為何沒拍電影?齊邦媛:那不是烽火愛情 | 互動享生活 | 多媒體看時事 | 時事話題 - https://goo.gl/F3erH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