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棄生由知府羅大佑取為第一名/台灣的不合作主義者洪棄生/臺灣古典文學瑰寶—洪棄生/臺灣割讓後,絕意仕進,不再赴考/洪在世時,堅持衣髮如舊。將原屬滿人的薙髮留辮,作為其認同漢文化的作法。後來雖遭日本警察強行剪去辮髮,仍留下「我生跼蹐何不辰,垂老乃為斷髮民,披髮欲向中華去,海天水黑波粼粼」、「長嘆無天可避秦,中華遠海總蒙塵,本為海島埋頭客,更變伊川披髮人。」等詩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rdJei

d7495555477dee569f850f2d+6416ae52v1_max_755x425_b3535db83dc50e27c1bb1392364c95a2

《鹿港乘桴記》高中國文推薦選文 洪棄生是「不合作主義」先驅
分享《鹿港乘桴記》高中國文推薦選文 洪棄生是「不合作主義」先驅到Facebook 分享《鹿港乘桴記》高中國文推薦選文 洪棄生是「不合作主義」先驅到Line 分享《鹿港乘桴記》高中國文推薦選文 洪棄生是「不合作主義」先驅到Google+
彰化文學步道有文學史大事紀,有記載洪棄生的出生,本名攀桂,字月樵。(記者劉曉欣攝)
2017-10-30 00:17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高中國文課綱推薦選文,有「台灣詩史」之稱的洪棄生,以「鹿港乘桴記」獲選;彰化縣文化局長陳文彬表示,清末鹿港生員洪棄生面對時代變遷,採取不合作主義,不剪辮子,不穿西服,「鹿港乘桴記」是「文字版地圖」,以古諷今,讓世人重新認識鹿港。
彰化文學步道有洪棄生的詩亭。(記者劉曉欣攝)
彰化文學步道有洪棄生的詩亭。(記者劉曉欣攝)
洪棄生本名攀桂,字月樵,因有感家國淪亡,因而改名繻,字棄生,陳文彬表示,「鹿港乘桴記」文中對市街改正拆老屋、闢馬路感到不滿,因此,透過高中國文選,除了可以讓國高中生用文學角度認識鹿港外,更可體會洪棄生對日本殖民政策、都市計畫的不滿心情。
陳文彬表示,洪棄生不只是亞洲最早實施「不合作主義者」的先驅,更是描述城市地景變化的能手,如今彰化縣文化局正在推動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之千帆入港」的計畫來說,特別有意義。
小鎮文化公司執行長許書基表示,洪棄生故居在鹿港中山路上,鹿港派出所、鹿港消防分隊對面,已於前幾年交易買賣後拆除,非常遺憾無法留下;退休教師王康壽表示,洪棄生早年在鹿港推動漢學,不遺餘力,目前仍有親族仍居住鹿港
八卦山彰化文學步道文學史大紀年,同時有記載洪棄生與其子洪炎秋,在特別打造向大師致敬的詩亭,洪棄生、洪炎秋父子兩代,也同時有作品獲選。

2017-11-01_1810292017-11-01_181037  


 

鹿港乘桴記(洪棄生)
翻譯下列

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一水通津,出海之涘,估帆葉葉,潮汐下上,去來如龍,貨舶相望;而店前可以驅車、店後可以繫車、店後可以繫榜者,昔之鹿港也。人煙猶是,而蕭條矣;邑里猶是,而泬寥矣。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萬瓦如甃,長堤如隍,無懋遷、無利涉;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鹿港也
--------
清.洪棄生《鹿港乘桴記》節錄翻譯(從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如下:
樓房有萬間,四通八達的街道相對著,有座亭子高聳開展著。街道連綿兩、三里,像弦線般筆直,像磨刀石般平坦,炎熱時走不會汗溼於身,下雨時走不會沾溼鞋子。在出海處的岸邊,一個渡水的渡口對開,海上鼓起了片片船帆的帆船,像是潮汐漲退般往還,還有像是水龍般來去,載貨的海船都互望著;而街道上的店舖前面可以駕車,後面可以拴船,這就是以往的鹿港了。現在人煙還是一樣,卻已然冷落凋零了;鄉里還是一樣,卻已然寂寞孤獨了。海與天還是無邊無際,海水還是廣大遼闊。離開這裡五里處,水抽乾了成了鹽場,鹽結得像是萬片屋瓦砌成堵堵磚壁,鹽田間的長隄像是乾了的城壕,這裡沒有買賣,也不便利渡水;看了讓人感到衰落沒生氣得可悲的,就是今天的鹿港了。

另附原文註釋如下:
樓閣:指樓房。街衢:四通八達的街道。翼然:鳥展翅貌。也用以形容山石或亭台等建築物高聳開展貌。亙二、三里:亙:指連綿。亙二、三里:指街道連綿二、三里。砥:指磨刀石。濡:指浸溼、沾溼。通津:指四通八達的津渡(渡口)。涘:水邊、岸邊。估帆:同「鼓帆」,指鼓起了船帆。葉葉:同「片片」。驅車:駕車。店後可以繫車:原文當無這句。繫榜:繫:同「拴」。榜:指船。繫榜:指拴船。人煙:指人家。猶是:還是一樣。蕭條:指寂寞冷落、凋零。邑里:指鄉里。泬寥:寂寞孤獨。蒼蒼:指無邊無際。茫茫:指廣大遼闊。涸:乾枯。萬瓦如甃:萬瓦:指鹽結成得像是萬片屋瓦。甃:指用磚砌成的井壁。萬瓦如甃:鹽結成得像是萬片屋瓦砌成磚壁。長隄:指鹽田間較乾結了的鹽低矮的隄。隍:乾的護城河(城壕)。懋遷:指貿易,即買賣。利涉:指方便渡水。黯然:比喻衰落,沒有生氣。可傷:同可悲、可憐。


鹿港乘桴記 作者洪棄生
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一水通津,出海之涘,估帆葉葉,潮汐下上,去來如龍,貨舶相望;而店前可以驅車、店後可以繫榜者,昔之鹿港也。人煙猶是,而蕭條矣;邑里猶是,而泬寥矣。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萬瓦如甃、長隄如隍,無懋遷、無利涉;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鹿港也。
昔之盛,固余所不見;而其未至於斯之衰也,尚為余少時所目睹。蓋鹿港扼南北之中,其海口去閩南之泉州,僅隔一海峽而遙。閩南、浙、粵之貨,每由鹿港運輸而入;而臺北、臺南所需之貨,恆由鹿港輸出。乃至臺灣土產之輸於閩、粵者,亦靡不以鹿港為中樞。 蓋藏既富,絃誦興焉;故黌序之士相望於道,而春秋試之貢於京師、注名仕籍者,歲有其人,非猶夫以學校聚奴隸者也。而是時鹿港通海之水已淺可涉矣,海艟之來,止泊於沖西內津;之所謂「鹿港飛帆」者,已不概見矣。綑載之往來, 皆以竹筏運赴大艑矣。然是時之竹筏,猶千百數也;衣食於其中者,尚數百家也。迄於今版圖既易,海關之吏猛於虎豹,華貨之不來者有之矣。 洎乎火車之路全通, 外貨之來由南北而入,不復由鹿港而出矣;重以關稅之苛、關吏之酷, 牟販之夫多至破家,而閩貨之不能由南北來者,亦復不敢由鹿港來也。
鹽田之築,肇自近年。日本官吏,固云欲以阜鹿民也;而其究竟,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且因是而阻水不行,山潦之來,鹿港人家半入洪浸;屋廬之日就頹毀,人民之日即離散,有由然矣。
余往年攜友乘桴游於海濱,是時新鹽田未興築、舊鹽田猶未竣工; 余亦無心至於隄下,臨海徘徊,海水浮天如笠,一白萬里如銀,滉漾碧綠如琉璃。夕陽欲下,月鉤初上; 水鳥不飛,篙工撐棹。向新溝迤邐而行,則密邇鹿港之舊津,向時估帆所出入者,時已淤為沙灘,為居民鋤作菜圃矣。沿新溝而南至於大橋頭,則已挈鹿港之首尾而全觀之矣。望街尾一隅而至安平鎮,則割臺後之飛甍鱗次數百家燬於丙申兵火者,今猶瓦礫成邱,荒涼慘目也。猶幸市況凋零,為當道所不齒;不至於市區改正,破裂闤闠、驅逐人家以為通衢也。然而再經數年,則不可知之矣。滄桑時之可怖心,類如此也。游興已終,舍桴而步,遠近燈火明滅;屈指盛時所號萬家邑者,今裁三千家而已:可勝慨哉!
洪棄生(1866年12月17日-1928年),原名攀桂,字月樵,台灣彰化鹿港人。清朝光緒十七年以第一名入學,甲午戰爭割台後,絕意仕進,不再赴考,遂潛心於詩古文辭,把台灣的社會和歷史刻劃於詩文中,發揮了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楊雲萍說他是「近代學人之中,博聞篤學,抱樸守貞,儼然有古大師之風。」著有《寄鶴齋詩話》、《寄鶴齋文臠》、《台灣戰紀》、《中東戰紀》等,著作甚豐。其子為作家洪炎秋,以散文名世。


《鹿港乘桴記》高中推薦選文 洪棄生故居卻已拆
分享遺憾!《鹿港乘桴記》高中推薦選文 洪棄生故居卻已拆到Facebook 分享遺憾!《鹿港乘桴記》高中推薦選文 洪棄生故居卻已拆到Line 分享遺憾!《鹿港乘桴記》高中推薦選文 洪棄生故居卻已拆到Google+
2017-10-30 23:57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真是太遺憾!鹿港清末生員洪棄生《鹿港乘桴記》獲選為高中國文課綱推薦選文,但他位於鹿港中山路的故居已在幾年前拆除,目前正在改建,令人嘆息!
洪棄生故居(前方有停車)已經拆除,正在興建中。(許書基提供)
洪棄生故居(前方有停車)已經拆除,正在興建中。(許書基提供)
小鎮資產公司執行長許書基表示,洪棄生故居就在鹿港消防分隊對面,幾年前在易主之後就拆除,目前正在改建中,他對此傷感不已,在故居後方的圍籬上,抄錄洪棄生的「痛斷髮」一詩,「我生跼蹐何不辰,垂老乃為斷髮民,披髮欲向中華去,海天水黑波粼粼」。
許書基指出,鹿港中山路在日治時期經過「市區改正」,因此,洪棄生故居為鹿港典型的長條式街屋,原立面為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與洪棄生的風骨相互輝映。
彰化縣文化局長陳文彬表示,幾年前他仍在擔任導演時,也曾為留下洪棄生故居努力過,很遺憾未能如願,他認為鹿港有文化資源,但缺少盤點,應該進行全面盤點,才不會讓遺憾再度發生。
出身鹿港的成功大學台文系退休教授施懿琳表示,洪棄生故居在鹿港中山路上,洪棄生有「台灣詩史」之稱,不論從清代劉銘傳推動的新政,到日本人在台灣推動都市計畫的「市區改正」,都可看到洪棄生站在人民角度來對執政者提出批判。
不剪辮、不穿西服 被日警強剪就披頭散髮度日
施懿琳指出,洪棄生以「不剪辮、不穿西服」來面對時代變遷,關於洪棄生的辮子一事,她曾訪談過鹿港詩人施文炳,施文炳提到日本警察為了要幫洪棄生剪辮子,觀察洪棄生天天出門行走路線,派員埋伏,終於抓到了洪棄生、剪掉了辮子,洪棄生從此就披頭散髮,照樣穿著寬袖長袍,拿著大蒲扇過日子,還為斷辮之痛寫了許多作品。
洪棄生的《鹿港乘桴記》就是篇坐著小船的遊記,鹿港在清代因港口貿易繁盛一時,但隨著港口淤塞,大船只能停靠在附近港口,再由小船來接駁,這篇文章寫下對鹿港歷經政權轉移、環境變化、以及台灣人的身分認同的感觸。
施懿琳強調,洪棄生的文章獲選為高中國文推薦選文,這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洪棄生對一般人來說都很陌生,也很少接觸,但他是台灣古典文學很重要的文學家,尤其她身為鹿港人,更是引以為豪。

2017-11-01_181223  


「鹿港乘桴記」 台民抗日不忘祖國
2017-11-01 00:37聯合報 呂謦煒/中國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台北市)
教育部課審大會續審高中國文推薦選文,「台灣通史序」被否決,決議換成「鹿港乘桴記」...
教育部課審大會續審高中國文推薦選文,「台灣通史序」被否決,決議換成「鹿港乘桴記」。 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課審會推薦國文選文,打算以《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這算是「去中國化」嗎?其實結果恰恰相反。因為《鹿港乘桴記》的作者洪繻,可是比《台灣通史序》的連橫更積極主張抗日的愛國作家。
《鹿港乘桴記》作者洪繻,本名洪攀桂,清同治五年出生,台灣彰化人,曾中秀才。光緒廿一年清廷割讓台灣,他將抵抗日本統治化為行動,與丘逢甲等武力抗日,共組台灣民主國。雖然台灣民主國因力不能繼而瓦解,他仍心懷故國,不服日據,不僅以《漢書》中記載終軍「棄繻生」之典故,改名為洪繻,字棄生,以示心懷大志,更拒不剪清朝的辮子、拒絕穿著日本提倡的西式服裝、堅持不講日語,更不讓孩子接受日本教育。在中國人最重視的紀年上,洪繻也拒用日本紀年,而是改採干支紀年。凡此種種,皆體現出洪繻是一個反對日本殖民而不忘祖國的作家。
洪繻不僅堅決抵抗日本人的殖民,在日據時期更積極撰寫文章,反映日本人在台灣的壓迫,與台灣人在日據時期的疾苦。他因為寫了這些文章,經常被當局查辦,更曾以此身陷囹圄,使他對時局更充滿無力感,最終在民國十八年二月,才剛出獄沒多久就去世,享年六十三歲。他的作品在日據時期因當局禁忌,難以出版,直到台灣光復後,才在民國五十九年結集成冊。
實際上,《鹿港乘桴記》內文中,對日本殖民時期的苛刻統治即多有提及。如「以關稅之苛、關吏之酷,牟販之夫多至破家」、「鹽田之築,肇自近年。日本官吏,固云欲以阜鹿民也;而其究竟,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等語,呈現了日本統治的真實面貌


2017-11-01_180112  

支持刪選文 陳芳明:台灣通史幫日人偽造歷史
分享支持刪選文 陳芳明:台灣通史幫日人偽造歷史到Facebook 分享支持刪選文 陳芳明:台灣通史幫日人偽造歷史到Line 分享支持刪選文 陳芳明:台灣通史幫日人偽造歷史到Google+
2017-10-30 21:0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教育部課審大會29日選出高中國文課綱15篇推薦選文,其中連橫的「台灣通史序」被指內容涉及歧視原住民族而遭剔除,政大教授陳芳明表示,《台灣通史》幫助日本人偽造歷史,像是書中的「吳鳳列傳」,就是連橫「泡製」出來的;他強調,「台灣通史序」充滿了漢人的優越感,一直傷害台灣原住民的感情。這次課綱委員會的做法,值得支持。
政大教授陳芳明。(資料照,記者趙世勳攝)
政大教授陳芳明。(資料照,記者趙世勳攝)
陳芳明表示,《台灣通史》受到日本總督與官員的「加持」,在書前題字說了許多美言,因為它幫助日本人偽造歷史。
陳芳明舉例,日本人要開發阿里山森林,連橫便泡製了一個「吳鳳列傳」的故事,對原住民極盡貶抑之能事;他強調,今天台灣已達到轉型正義的歷史階段,黨國時代的漢人中心論應該毅然剔除。
陳芳明認為,「台灣通史序」充滿了漢人的優越感,一直傷害台灣原住民的感情。這次課綱委員會的做法,值得支持。


〈畫菊自序〉兼顧女性、本土素材
By 林志成,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29日, 2017
高中國文15篇推薦選文
教育部課審會昨審議12年國教高中國文科推薦選文,課審委員從研修小組提出的31篇選出15篇,其中連橫的〈臺灣通史序〉,因以漢人觀點看原住民歷史而被刪除;跟現行101課綱相較,洪繻的〈鹿港乘桴記〉及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則是新入選。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說,這次選文以統編本72篇古文、95課綱40篇古文及101課綱30篇古文所聯集的63篇為基礎,研修小組10月15日提出其中15篇、昨天又備選16篇共31篇,課審會以原先15篇為主,然後用〈鹿港乘桴記〉取代〈臺灣通史序〉,選出15篇選文。之前引發爭論的網路票選10篇古文未成案,昨天未討論。
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課審委員提案以〈鹿港乘桴記〉取代〈臺灣通史序〉時,經過表決,出席43位委員中,32位同意、4位不同意,獲得通過;〈畫菊自序〉則是兼顧女性作家、本土素材,加上連結生涯規畫及性別教育,因此入選。
取代〈臺灣通史序〉的〈鹿港乘桴記〉,是由鹿港文人洪繻在日治初期所寫,寫出鹿港的盛衰,也道盡1895年之後台灣知識分子的苦悶心情。
至於女性作家張李德和所寫的〈畫菊自序〉入選,課審委員、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祕書長李雅菁表示,這次入選文章中,僅有〈畫菊自序〉是由女性作家所寫,意義重大。
李雅菁說,〈畫菊自序〉提到女性「相夫教子」之餘,還有生涯規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中「相夫教子」是以男性為主、女性為輔的觀點,在日治至民初的女性可以同時做到「相夫教子」及「做好自己生涯規畫」,很不容易。


高中國文選文 〈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
新頭殼newtalk | 陳香蘭 台北市報導
發布 2017.10.29 | 15:54 | 更新 2017.10.29 | 16:24
108學年度高中國文課綱審查大會,選出15篇文言文選文。
108學年度高中國文課綱審查大會,選出15篇文言文選文。 圖 : 教育部/提供
108學年高中國文課綱審議大會決議,普通高中國文科「文言文」15篇推薦選文,而受闗注的〈台灣通史序〉由〈鹿港乘桴記〉取代;主要原因是,該篇文章內容提及「開山撫番」將原住民形容成「番」,有歧視之嫌。並未完全符合《 原住民教育法》第2條和第20條的精神。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普通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原則,是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立法精神、選文應兼顧不同文類和土本素材作品,以及依照學習重點的五大類文本調整,原則各時代最多選三篇,並且與當代重要議題連結。
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依據選文原則,以統編本、95課綱和現行101課綱選文建立63篇選文資料庫,再從裡面挑選出15篇推薦選文,包括先秦、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和台灣等5個時期,以及16篇備選文章。
邱乾國指出,在台灣時期的選文時,有委員提案以〈勸和論〉替代〈台灣通史序〉,經過表決沒有通過,但是替換「台灣通史序」案則獲通過,後由「 鹿港乘桴記」取代,出席43位委員中獲得32位委員支持,無異議通過。
邱乾國表示,108學年選文和現行採用的101課綱相較,〈鹿港乘桴記〉和〈畫菊自序〉都是新入選的文章。〈鹿港乘桴記〉是探索家鄉變遷歷史與培養鄉土意識和在地情懷連結;作者洪繻,生於清末(1867),卒於民初,彰化鹿港人。在光緒年間科考中第一名秀才。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洪繻投入武裝抗爭,台灣民主國潰敗後,潛心詩文,以詩為史,批判社會,並著有《瀛海偕亡記》、《台灣戰紀》等書。
〈畫菊自序〉,內文描述講述女性相夫教子之餘,進行自己生涯規劃,可作為生涯規劃與性別教育之間的連結。作者張李德和被喻為才女的,經歷清末、日治、光復,生平很適合作為台灣文學發展前期例子,又能呈現非男性文學作者的觀點。
今天選出的15篇選分別是:
先秦時期:〈燭之武退秦師〉、〈諫逐客書〉、〈大同與小康〉
漢魏六朝時期:〈鴻門宴〉、〈出師表〉、〈桃花源記〉
唐宋時期:〈師說〉、〈虯髯客傳〉、〈赤壁賦〉
明清時期:〈項脊軒志〉、〈晚遊六橋待月記〉、〈勞山道士〉
台灣時期:〈勸和論〉、〈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
108學年度高中國文課綱審查大會,選出15篇文言文選文。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指出,15篇選文中,〈 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 圖 : 教育部/提供


 


管仁健觀點》別讓勝文不開薰 換這篇喝茶心得文吧!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我不要聽,我不要聽。各位鄉民,你們這些殘忍的小東西,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們勝文少爺這麼不開心?2014年勝文少爺獲藍營提名,出馬與柯P對決中華台北新特首,政壇盛傳勝文少爺的選舉方式太老氣,以致完全被柯P陣營壓著打。基於好意,幾位朋友請其母連方瑀代為轉達建言,不料連方瑀卻在電話裡回應:「選舉就是這樣,別讓勝文不開薰」。
鄉民確實很殘忍,我們勝文少爺平日不過就只是喜歡開個趴、把個妹、說點屁話……相較於柯P,保證人畜無害。鄉民為什麼要這樣磨刀霍霍,找到機會就對著我們勝文少爺尋開薰?現在2018年將屆,柯P勝文第二回合的中華台北新特首爭霸賽又來了。2017年10月29日《新頭殼》報導「高中國文選文 〈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
「108學年高中國文課綱審議大會決議,普通高中國文科『文言文』15篇推薦選文,而受關注的〈台灣通史序〉由〈鹿港乘桴記〉取代;主要原因是,該篇文章並未完全符合《原住民教育法》第2條和第20條的精神。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普通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原則,是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立法精神、選文應兼顧不同文類和土本素材作品,……有委員提案以〈勸和論〉替代〈台灣通史序〉,經過表決沒有通過,但是替換〈台灣通史序〉案則獲通過,後由〈鹿港乘桴記〉取代,出席43位委員中獲得32位委員支持,無異議通過。」
這麼一來,我們勝文少爺又不開薰了。10月29日《聯合報》刊出獨家專訪〈台灣通史歧視原民? 連勝文:小英去大中華史觀!〉:
「連勝文說《台灣通史》是呈現數百年前台灣當時的現狀,要拿現在的標準去評斷數百年前的台灣現狀,『豈不是莫須有的罪名』。他更直指蔡政府,如果要去中華,就正大光明一點,不要這樣遮遮掩掩。如果連這樣強調台灣本土及在地觀點的文獻資料,都會被刪除,只因為是大中華的史觀,足證蔡英文政府的去中國化的態度是多麼明顯,對這樣的結果,他感到極度的遺憾。」
其實勝文少爺大概是開趴把妹太忙,根本沒空讀他曾祖父那本謬誤百出的《台灣通史》,因為一開始這本書就根本不是為中國人寫的。因此1920年在台灣出版時,卷首赫然是一心想將台灣「皇民化」的兩位總督「明石台灣總督閣下」(明石元二郎)、「田台灣總督閣下」(田健治郎)的題辭。
《台灣通史》配合日本人政策而寫
當時日本為了切斷台灣與清國的關係,就以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為反清復明,來台建國是正統,而日本人驅清治台,所以是正統自居,鼓勵台灣人著書立論證明「台灣與清廷無關」,因而《台灣通史》最早是為了配合日本人的政策所寫的。
連橫在台期間媚日的文章不勝枚舉,1900年11月,兒玉源太郎總督南下台南的兩廣會館,主持饗老典時,連橫便是呈上「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的詩人之一,文中提及:「尤祈恩澤遍閭閻,保我黎民無災咎,善教得民心,善政歌民口。」
所以說真的,勝文少爺這次完全不用這麼不開薰。因為反對用〈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的作家與學者大有人在,而且還不是氣象老伯、靈犬來希等整天在臉書上「天天天藍」的那群,反而還是綠到發紫。拿我的好友蔡其達來說,他就認為:
「純就文字而言,洪棄生的〈鹿港乘桴記〉,詰屈聱牙實在不適中學生閱讀;反之,〈台灣通史序〉文字確實不差。但數十年來(我念高中時就有此文)始終高懸不下,除了歸諸大中國思想與黨國遺緒,完全說不出道理。且不談連橫的為人,單就作品而論,研究台灣史可以完全不理《台灣通史》,它就只是一部過時的遺老之書。棄〈台灣通史序〉完全應該,但以洪棄生文章代之,恐不見更好啊!」
洪棄生是先父的老師洪炎秋教授之尊翁,老先生在日治時期堅持留清朝長辮到1928年入殮,人格比其世交連家這百年來的舔清、舔日、舔蔣、舔共……固然高尚甚多。但語文課本選文不是忠烈祠的入祠評鑑,人好文不佳也是枉然。難怪與洪棄生同是鹿港人,先父在師大國文系的老莊研究老師莊萬壽,竟用「滲尿換漏屎!」來形容這次的換文風波:
「我是50年的國文教師、國文教科書的主編,我要嘔。〈通史序〉是說台灣要有歷史;舊方志偏狹錯誤。〈乘桴記〉是說鹿港以前商業繁盛,海濱風光秀麗,交往中國密切,可以赴京應試,日本來後華貨不來,荒涼慘目、風光不在,全文都在罵今不如昔。平心而論,這篇文章詰屈聱牙,氣勢不暢,不如〈台灣通史序〉,許多深澀的詞彙,其實也不必出現。尤其缺乏起承轉合的邏輯性,文章充滿情緒,就沒有辦法說理。」
以〈花叢回顧錄〉取代〈台灣通史序〉吧!
雖然純論文筆,〈台灣通史序〉狂勝〈鹿港乘桴記〉,但《原住民教育法》第2條和第20條的精神也不能違反。為了別讓勝文不開薰,本魯建議不妨改用連橫的另一篇大作。話說1900年連橫曾在《台南新報》上開「赤城花榜」,撰寫〈花叢回顧錄〉。
「赤城花榜」的赤城就是台南市,花榜就是妓女選美會。那年台南的「十大名妓」,第一名是年僅12歲的雛妓李蓮卿。可惜她太有名了,被太多連橫這樣的「戀童癖」蹂躪摧殘,16歲就香消玉殞了,連橫的追悼文章這樣寫著:
「台南固舊時都會,仕宦遨遊,商賈雲集。西關之外盛設女閭,風定日斜,歌聲漸起,衣香花氣,蕩魄銷魂,誠升平之樂事,而沈醉之柔鄉也海桑以來,日就衰落。閱今僅三十年,而南都金粉變為北地臙脂,回顧花叢,閑愁萬種,真不勝今昔之感矣。
先是庚子之秋,余乏南報,曾開赤城花榜,遴選十美,以李蓮卿為首。蓮卿,台南人,年十二,鬻于勾闌,姿容妨(妨當作「妙」)曼,體態溫柔,又能纏綿宛轉之歌;豔名日著,而蓮卿則自恫不已。蓋狂且之肆虐,由是而來,遂以病沒,年方十六。余傷其遇,以詩弔之,和者甚多,因成一帙,曰:《悼蓮集》。
嗟乎!天胡此醉,我見猶憐,歌唇含雨,珍伊扇底馨香;掬手清波,墜此懷中明月。尊前之紅淚半枯,江上之青杉未浣,余雖學太上之忘情,甯不歎美人之薄命?偶懷舊事,為錄挽詩!
一朵蓮花墜劫塵,紅樓半現女兒身。西風昨夜吹裙帶,好向情天證夙因。
寶蓋銀幡好護持,一泓春水漲瑤池。采蓮隊裏嬌歌起,翻作東山薤露詞。
藕斷絲連恨未消,莫愁湖畔月無聊。十分金粉飛蝴蝶,覓汝香魂剪紙招。
生既飄零死亦遲,落紅憔悴夢迷離。芙蓉鏡裡人何處?天上塵間兩不之。」
為了兩岸關係,為了反對去中國化,千萬別讓勝文不開薰。高中國文課本裡,就換這篇連橫百年前「哺幼齒」之後,用文言文寫的喝茶心得文吧!


高中國文選文減半為15篇 刪除連橫《台灣通史序》
分享高中國文選文減半為15篇 刪除連橫《台灣通史序》到Facebook 分享高中國文選文減半為15篇 刪除連橫《台灣通史序》到Line 分享高中國文選文減半為15篇 刪除連橫《台灣通史序》到Google+
2017-10-30
被認定違反原民教育法精神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預計一○八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普通高中國文領域附錄文言文的選文,由現行卅篇減半為十五篇,課審大會昨天開會決定,台灣題材《畫菊自序》和《鹿港乘桴記》首度成為選文,三十多年來均被列為國文課、高中生必讀的連橫《台灣通史序》,被認定違反原住民族教育法精神,課審委員投票結果,以懸殊比例予以刪除。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右)和國教署長邱乾國(左)說明課審大會對於高中國文選文的審議結果。(記者林曉雲攝)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右)和國教署長邱乾國(左)說明課審大會對於高中國文選文的審議結果。(記者林曉雲攝)
通過由《鹿港乘桴記》取代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選文資料庫共有六十三篇,研修小組從中選出包括《台灣通史序》等十五篇推薦,推薦選文原則包括:須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立法精神進行編選、選文,應兼顧不同文類及本土素材作品、依學習重點之五大類文本調整,原則以每個時代最多三篇,應與當代重要(大)議題連結。
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廿條規定,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昨有委員提案以《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在場四十三人,卅二人同意,四人反對,表決通過。
《台灣通史序》作者連橫,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前副總統連戰的祖父,描述漢人開墾精神,雲門舞集「薪傳」和胡德夫的「美麗島」均以台灣通史序的原文,展現舞蹈音樂之美。
不過,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議題諮詢小組召集人、布農族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表示,《台灣通史序》述及的開山撫番,是以殖民者的角度來談論台灣原住民族,本不應再選出類此文章。
課審大會學生代表蕭竹均表示,原住民作家莫那能曾說:「你的蓽路藍縷是我的顛沛流離」,該篇呈現的是漢民族史觀,「祖先很辛苦從中國飄洋過海來台」,但未思考原來在台灣島上的原住民族所受到的壓迫對待。對於此次選文結果,他強調:「未到完全滿意,但的確是很大的進步。」
教育部資料顯示,台灣通史相關選文早從七十四年統編本就列入國文課程,預計將教到一○七年、長達卅四年。
納入本土素材《畫菊自序》
邱乾國說明,《鹿港乘桴記》是本土素材,作者洪繻描述鹿港從興盛到衰微,探索自己家鄉的變遷歷史,以培養鄉土意識與在地情懷。另一篇新增選文《畫菊自序》,作者是雲林才女、日治時代至民初女作家張李德和,「本土素材和女性作家」的特色,連結生涯規劃和性別教育,在相夫教子之餘作自己的人生規劃,呼應當代的核心素養和重大議題。
------------------------------------------------
高中15篇文言選文 連橫〈台灣通史序〉被刪除
文教中心/綜合報導 2017-10-29 16:29
高中國文推薦15篇選文今(29)日出爐,〈台灣通史序〉被替換成《鹿港乘桴記》。圖/郭文宏(資料照)
高中國文推薦15篇選文今(29)日出爐,〈台灣通史序〉被替換成《鹿港乘桴記》。圖/郭文宏(資料照)
教育部今(29)日召開課審大會,審查高中國文課綱推薦選文,其中,研修小組提出的〈台灣通史序〉被以內容涉及歧視原住民族,決議以〈鹿港乘桴記〉替換,而引發爭議的〈諫逐客書〉及〈鴻門宴〉則決議通過。
根據10月15日課審大會決議,普通高中課綱文言文比例下修為35%至45%,推薦選文由原草案規劃的20篇,降為15篇,並增加兩性平權概念,增加女性作家選文,同時要兼顧不同文類及本土素材作品。
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提出選文「燭之武退秦師」、「諫逐客書」、「鴻門宴」,強調能呼應弱國外交、國際人才流動議題,並與國家責任有關,但課審委員質疑與國際教育沒有連結,且古代的國與國關係,難以和現代概念相連結,引發爭議。
此外,連橫所寫的〈台灣通史序〉,因內容提及「開山撫番」,將原住民形容為「番」,也引起歧視原住民的爭論。
教育部今天召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審議大會,審查高中國文課綱推薦選文,根據上次會議決議,推薦選文的原則包括:須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立法精神進行編選、選文應兼顧不同文類及本土素材作品、依課綱的學習重點的五大類文本調整,原則以每個時代最多3篇,應與當代重要議題連結。
課審大會認為〈台灣通史序〉內容涉及歧視原住民族,經過表決後,替換為〈鹿港乘桴記〉,其他時期的文章則是無異議通過,〈鹿港乘桴記〉為鹿港著名的文人洪繻在日治初期所寫,探索家鄉變遷的歷史、培養鄉土意識與在地情懷,並寫出鹿港的盛衰及台灣知識份子的苦悶心情。
〈畫菊自序〉則是由出身雲林、日治時代至民初女作家張李德的作品,代表本土素材與女性作家,和生涯規劃、性別教育連結,講述女性相夫教子,同時進行生涯規劃,呼應當今時代趨勢。
今天的會議,針對「先秦」、「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及「台灣」等5個時期,
決議通過的15篇選文如下:
一、先期時期:〈燭之武退秦師〉、〈諫逐客書〉及〈大同與小康〉。
二、漢魏六朝時期:〈鴻門宴〉、〈出師表〉及〈桃花源記〉。
三、唐宋時期:〈師說〉、〈虯髯客傳〉及〈赤壁賦〉。
四、明清時期:〈項脊軒志〉、〈晚遊六橋待月記〉及〈勞山道士〉。
五、台灣時期:〈勸和論〉、〈鹿港乘桴記〉及〈畫菊自序〉。
-------------------------------


2017-11-01_180112  
連橫.台灣通史序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
  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
  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
  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
  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
  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
  雖有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
  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臺灣本來是沒有歷史的記錄。荷蘭人首先來開闢它;
  鄭成功父子接著建設它;清朝又繼續來經營它,
  開發各種物資,確立各種制度,
  因而建立起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了。
  然而舊有志書的文獻記錄失真,文詞也不夠通暢優美。
  它所記錄的內容,僅只限於清朝一代的歷史事件。
  荷蘭人及鄭成功父子的事情,不只遺漏而沒有記錄,
  志書竟然以未開化的島民和海盜來看待他們。
  唉!這不是舊有志書作者的罪過嗎?
  況且《臺灣府志》重新修訂於乾隆二十九年,
  臺灣、鳳山、彰化、淡水各地方縣志與廳志,
  雖然後來有人接續編修,卻只侷限於一個小地方,
  和臺灣整個歷史事件的發展關係不大,
  而且這些歷史文獻資料又已經很陳舊。
  假如想要拿這二、三本舊志書來了解臺灣大事的話,
  就好像是在用竹管窺看廣大的天空,或是用葫蘆瓢測量汪洋海水一樣,
  所受到的限制也就很大了。

  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
  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
  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
  外交兵禍,相逼而來,而舊志不及載也。
  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
  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
  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
  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

  臺灣本來只是海上的一座荒島罷了!
  先人乘著柴車,穿著破衣,來開墾山林,
  一直到現在,後代子孫都還依賴著這塊土地。
  但是自從海運開通以來,西方的勢力影響到東方國家,
  時勢所趨,無法阻止。
  因此在臺灣接二連三發生英國人進犯雞籠等地而引起的戰役、
  美國船艦引起的「羅發號事件」、法國軍隊引起的清法戰役。
  外交事件與戰爭的禍害,接連不斷逼迫而來,
  可是舊有的歷史文獻都來不及記錄;
  在鄉野間起事的英雄們,前後紛紛興起,
  自朱一貴、林爽文以後,經常引發戰爭,血流成河,
  他們以反清復明作為藉口,可是舊有的歷史文獻也沒有詳盡的記錄。
  接著因有改建成行省的建議,於是開發山地,安撫原住民,
  劃分行政區域,增設官吏,釐清田地界域,籌劃軍事防務,
  興辦各種農業,獎勵教育,重要的行政大綱一一提出,
  其他事業也都振興起來,臺灣的景象煥然一新。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
  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杌,語多可採;
  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歷史,是民族精神的所在,也是人類行事的借鏡。
  世代的興盛與衰亡,風俗的文明或野蠻,
  政治的得當與誤失,物產的充實及匱乏,都保存於此。
  所以凡是文明進步的國家,沒有不重視自己的歷史。
  前人說過:「國家可以被滅亡,但是他的歷史卻不容消滅。」
  因此,像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這些古代的史書,
  內容也多可採信;相較之下,臺灣沒有史書留下紀錄,
  這難道不是臺灣人的傷痛嗎?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何也?
  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則徵文難。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則考獻難。
  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私家收拾,半付祝融,
  則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而有所不可。
  然及今為之,尚非甚難,若再經十年二十年而後修之,則真有難為者。
  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但是修史原本就很艱難,修臺灣史更為困難,
  到了今日來編修又更加困難,為何會如此呢?
  因為史料殘缺不全,蒐集網羅不容易;
  資料內容文字脫漏,可疑可信的資料參雜在一起,
  這是想從典籍史料取證的困難之處;
  閱歷豐富、熟悉掌故的耆老多已離開人世,沒有可以商量詢問的對象;
  民間街頭的傳說,大都不符合事實,這是向人求證的困難。
  加上改朝換代之際,戰事紛亂急迫,官署中的檔案都散失,
  民間私人藏書也多被燒毀,因此想要取得國家珍藏的典籍文獻,
  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完成著書立說的願望,卻因種種困難阻礙而不能完成。
  然而現在立即著手去做,還不是太難,
  如果再過十年或二十年後才來修纂,那就真很艱難了。
  如此一來,臺灣三百年來的歷史,將無法明白的告訴後代子孫,
  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罪過嗎?

  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
  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
  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圖附焉。
  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我連橫並不聰敏,但是我明白地向神明禱告,
  發誓要努力著述,戒慎恐懼,不敢稍有懈怠,
  於是在十年之間,完成了《臺灣通史》這部著作。
  內容分為〈紀〉四篇、〈志〉二十四篇、〈傳〉六十篇,
  共八十八篇,另外還附有圖表。
  編寫年代從隋朝開始,至割讓給日本為止,
  不論在空間或者時間上,大小史事都沒有遺漏,
  而臺灣的歷史都保存在這本書裡了。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
  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
  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
  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
  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深思我們的祖先,度過大海,進入荒遠偏僻的地方,
  來開拓墾殖這片土地,建立了可以讓後代子孫綿延萬年的基業,
  他們的功勞真是偉大啊!追念祖先恩澤,深切顧念著未來的前途,
  就好像徒步涉過深水,更加警覺戒慎。
  唉!想一想吧!所有我賢能的志士們,和我的諸多親朋好友,
  只有秉持著仁愛孝順的美德,本著正義勇氣奉公行事,
  來發揚民族性;這就是不才我寫這部史書的目標!
  波濤騰舞的海洋,美麗迷人的海島,
  我們先王先民偉大的使命,實在就依託在這塊土地上面。


拆穿「開羅謊言」 南市將發補充教材
分享拆穿「開羅謊言」 南市將發補充教材到Facebook 分享拆穿「開羅謊言」 南市將發補充教材到Line 分享拆穿「開羅謊言」 南市將發補充教材到Google+
2017-10-31
修正課文文稿發函給市轄高中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目前國高中歷史教科書提及「開羅宣言」,大多敘述日本是據此把台灣歸還交給中華民國,但常引發學者爭議,質疑是誤用開羅宣言,甚至變相為中國北京提供「一中原則」的法律基礎;台南市教育局昨表示,經教師與學者討論,擬出一份修正的課文文稿,將以公文方式發給市轄高中做補充教材,希望可讓學子對開羅宣言史實,有更深入及正確的認識。
針對目前國高中歷史教科書提及「開羅宣言」內容引發疑義,台南市教育局擬提修正課文文稿,給市轄高中做補充教材。(記者蔡文居攝)
針對目前國高中歷史教科書提及「開羅宣言」內容引發疑義,台南市教育局擬提修正課文文稿,給市轄高中做補充教材。(記者蔡文居攝)
今年三月,台南市議會就通過南市議員李文正拒絕市售「一中教科書」提案,並送市府研議。
李文正質疑,開羅宣言其實是「開羅謊言」,目前國二社會及高一歷史課本至少十二版本,但大同小異,例如「開羅宣言中,宣示日本須將歷來從中國奪取的領土歸還中華民國」、「聲明日本應將東北、台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等內容,是錯誤解讀荼毒學生,也變相為北京提供一中原則的法律基礎及授予犯台口實,因此應禁用。
盼讓學子對於史實有正確認識
台南市教育局則表示,近日舉辦一場研習會,邀請前中興大學副教授沈建德等學者就歷史課本開羅宣言等內容,與市轄四所高中的歷史老師們交流研習。針對有疑義內容,提出一份改正後的課文文稿,近日將發文給高中做補充教材;國二歷史課本下學期會上到開羅宣言,目前在規劃如何改善。
該份文稿約六百字,針對從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到一九四五年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再到台北和約,用更忠於史實的方式完整論述,說明「滿洲、台澎歸還中華民國」在開羅會議「新聞公報」上只列為個別國家的目的,而非共同目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甚至曾拒絕開羅宣言把台灣交給中國。也因此,後來波茨坦宣言提及日本放棄包括台澎在內的所有海外領土,成為舊金山和約及台北和約中,日本放棄台澎的基礎,「中華民國對台澎沒有主權至此完全確定」。
學者:開羅宣言只是新聞公報
沈建德表示,開羅宣言其實只是新聞公報、是無人簽名的新聞稿。台南市用忠於史實的補充教材更完整讓這段歷史真實呈現,值得肯定,為正確歷史教育踏出重要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