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座少年工-臺灣少年工/8千台灣少年赴日 參與造飛機打造出128架的雷電/1942年10月起臺灣總督府以海軍軍屬名義,招募公學校、高等科及中學畢業的青少年至日本神奈川的「海軍航空技術廠相模野出張所」,專門製造各式軍用飛機-些青少年多數年未滿20,被稱為「臺灣少年工」-在戰爭中共製造了上百架飛機。戰後這些少年工在1946年初,分搭六艘船(米山丸、氷川丸等) 陸續回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yCNCi


日本特攻隊(全名特別攻擊隊)指的是二戰中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陸海軍特別組成的一支隊伍,主要採自殺式攻擊,於1944年10月的菲律賓戰線首次出場。據日本特攻隊戰歿者慰靈顯彰會統計,特攻隊總計造成6418名士兵犧牲,且因飛行自殺攻擊死亡的士兵多達3903人,平均年齡在20歲上下。1943年秋天,才申請加入「特別操縱見習士官」第3期(簡稱特操,為二戰期間的1943年7月開始的特設制度,截至日本戰敗為止,總計開設4期,主要目的為於短時間內培育出能操縱飛機的飛行員)。接受訓練,他們每天都要飛到高度約2千公尺的高處,鎖定用來練習的目標並緊急下降。『犧牲是為了守護國家和家人』https://is.gd/IfiJeB


2020-09-11_234527


飛行第14戰隊於1936年12月在嘉義機場成立
圖為九三式重轟炸機,為日本1930年代成功量產的重型轟炸機。
前身是德國容克斯(Junkers K 37),該飛機原先在歐洲作為郵件運輸用途,但是銷售成績乏人問津。
不過日本陸軍對這類型的飛機很感興趣,由三菱公司1931年購買製造權,於1933年3月(昭和8年)完成了第一架原型機。之後該機取代已過時的八七型重轟炸機
然而該機存在諸多缺點,性能不佳等問題,所以在1936年(昭和11年)停產。之後這些退役的飛機在各種航空學校被用作訓練轟炸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2742832809175005/

2021-02-26_105841151596684_730607477513276_2049002146768532420_o

 


一式戰鬥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NrhLoR

2017-10-25_135858  

2017-10-25_141430  

九一戦闘機、華々しくデビュー - https://goo.gl/5Sj4j4

小山悌 - Wikipedia - https://goo.gl/8LjVM9


 

對於二戰中的日本戰鬥機,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著名的零戰。然而,作為一種生產數量僅次於零戰的陸軍戰鬥機,一式戰鬥機雖然在海外沒有零戰那般有名,卻在日本國內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從太平洋戰爭伊始,作為陸軍主力戰鬥機的一式戰,幾乎參與了日本陸軍所有的進攻作戰,從中國戰場到南太平洋戰線,哪裡有陸軍的飛行戰隊,哪裡就有一式戰的身影。但戰爭中後期面對恢復元氣的盟軍的反攻,火力、動力不足的一式戰在盟軍新銳戰鬥機面前無力招架,地位漸漸被四式戰“疾風”所取代。然而一式戰依然戰斗在各個戰線的天空之上,最終也和零戰一樣奮戰至最後一刻,見證了日本帝國從發動戰爭到走向戰敗深淵的全過程。
“隼”的誕生
1937年12月,日本陸軍的一線航空兵部隊開始裝備九七式戰鬥機,雖然九七式戰鬥機與陸軍之前裝備的雙翼戰鬥機在飛行速度和盤旋機動能力上都有大幅的上升,陸軍也對這種新型單翼戰鬥機表示滿意,但設計師依然採用了較為保守的固定式起落架。而在同一時期,被日本陸海軍視為重要技術參考對象的德國,其最新裝備的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已經採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就連當時陸軍飛行戰隊的對手中國空軍裝備的美製霍克III雙翼戰鬥機,也早就拋棄了落後的固定起落架,憑藉優異的機動性能在抗戰初期給日本陸海軍航空兵造成了大量損失。
採用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戰鬥機能有效減少風阻,提升飛行速度和機動性,這在陸軍的實戰中已經有所體會。意識到這種設計已經保守落後的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在九七式戰鬥機入役的同一時期,便指示中島公司以“キ43”(Ki-43)的代號進行新一代戰鬥機的試制工作,並要求在1939年底完成研製拿出樣機。
航程短、性能已經逐漸落後的九七式戰鬥機(Ki-27)
陸軍航空本部提出的性能要求如下:
最大速度達到500km/h
5分鐘之內爬升到5000米高度
飛行半徑達到800km以上
機動性能要在九七式戰以上
裝備2挺固定機槍
用可收放式起落架
為了完成陸軍的戰鬥機試制項目,中島公司請出了他們的設計王牌:畢業於東北帝國大學(現東北大學)工學部機械科的飛機設計師小山悌作為項目負責人(設計課長),帶領其屬下的戰鬥機設計團隊開始Ki-43項目的研製。
小山課長原本對飛機設計並不感興趣,但他的叔父與中島公司的創始人中島知久平在海軍機關學校是同期的好友。在小山的叔父的極力安利下,小山最終走上了飛機設計師的道路,這個在學生時代就精通法語的年輕人,對於當時以法國為師建設航空兵部隊的日本陸軍和下屬航空企業來說可謂是難得的人才,吸取學習了紐波特公司等法國航空工業的戰鬥機設計資料的小山,最終獨創一格,成功完成了一式戰、二式單戰和四式戰的項目領導和主體設計工作為二戰中日本陸軍戰鬥機的研製作出了巨大貢獻
1926年,陸軍航空本部提出了《陸軍航空兵器研究方針》,提出要同時分別研製搭載機槍和搭載機砲的單座戰鬥機。前者便是Ki-43,而後者便是Ki-44,也就是日後的二式單戰“鍾馗”。而在1927年新修訂的《陸軍航空兵器研究方針》中則明確區分為“輕型單座戰鬥機”和“重型單座戰鬥機”。只裝備機槍的輕戰追求格鬥性能,與敵方戰鬥機交戰;而裝備機砲的重戰則追求速度,旨在追擊敵方的高速轟炸機。就這樣,作為“輕戰”而出生的一式戰,在設計思想的影響下,最終帶來了戎馬一生中的最大缺點:火力不足(只有2挺12.7毫米機槍)
二式單戰“鍾馗”,日後成為了對抗B-29的主力機型之一
面對陸軍提出的設計要求,小山課長犯了難:為了實現500km/h的高速飛行速度,必然要採用更大馬力的發動機,而這意味著飛機全重要增加,但陸軍又要求盤旋機動性能不差於全重比Ki-43要輕得多的九七式戰,這簡直是要他違反物理法則。與變態追求戰鬥機的格鬥性能的日本陸海軍相比,德國人已經在Bf 109上採用了全新的垂直空戰技術,也就是魔法雷霆玩家常說的BZ戰術:避免與敵方戰鬥機纏鬥,而是利用高速戰鬥機的速度、爬升率、加速俯衝性能,先佔據高度優勢,俯衝攻擊,如果未得手就利用速度優勢擺脫追擊,迅速爬升回到高空,再重複進攻套路。在這樣的空戰思想下,二戰中歐美國家的戰鬥機普遍速度快、防護性強、火力猛、航程遠,而日本陸海軍裝備的“輕型戰鬥機”以低空繞圈格鬥性能著稱,卻普遍在防護、火力上都比歐美國家的重型戰鬥機要差不少。
與同一時期研製的零戰相比,一式戰由於基本是在九七式戰鬥機上做結構的放大,再加上小山悌在設計經驗上不如堀越二郎這樣富有經驗的設計師,在材料的選用和機體結構設計等諸多細節上都不如零戰,這也造成一式戰的早期型號在機動性和其他飛行性能上不如同期的零戰優秀。但得益於較為堅固的機身和採用了較為先進的防彈自封油箱(這玩意在戰爭中後期才開始在零戰52型丙上安裝),使得一式戰在戰爭中的生存性能比零戰要好不少。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空軍的I-16和I-153戰鬥機與九七式戰進行了激烈的空戰格鬥,這更加誤導了日本陸軍,要求新戰鬥機必須具有更強的機動格鬥性能。以至於當一式戰在同一年開始試驗機的試飛時,發現雖然飛行速度提升了30km/h、爬升率更高、續航作戰距離也更遠等諸多性能上的提升,但陸軍軍官們一看到格鬥性能下降的結論後,馬上武斷地認為一式戰不如九七式戰,要求廢止這個項目。一式戰項目對於中島公司來說是拼上身家性命的一仗,儘管中島公司拼命疏通關係,但陸軍依然在1940年作出了不予採購的決定。陷入絕望的中島公司和看似即將走向終結的一式戰,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徹底改變了命運。
命運的轉折
1940年,日本與美英的關係迅速惡化,美國加大了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力度,面對日本國內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儲備越來越少的現狀,大本營終於提出了計劃已久的南進作戰方案,計劃對作為美英荷殖民地的東南亞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掠取當地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
然而,與航程超遠、可從台灣高雄飛到菲律賓再往返的零戰相比,陸軍突然發現,自己的九七式戰鬥機從現有的任何一個基地出發,都沒有足夠的航程能到達馬來和菲律賓上空。而計劃用於遠程護航的二式單戰此時還在試飛調整中。為此,陸軍飛行試驗部試驗隊的今川一策大佐進言說,可以在之前不考慮採用的Ki-43的基礎上進行基於遠距離作戰需求的改進,並作為製式裝備進入部隊服役。陸軍最終採納了這一建議,要求中島公司迅速拿出能裝備3個中隊的40架一式戰。
中島公司根據陸軍的需求,在採用了比較省油的譽11型(Ha-25)發動機的同時,給一式戰裝上了2個200升的副油箱,使得其總航程從1200km增加至2600公里,勉強得以實現在東南亞上空往返作戰的需求。
同時,對於陸軍之前死抱著空戰機動性能的想法,在諾門罕見識過蘇軍I-16戰鬥機BZ戰法的有效性的陸軍飛行員提出,可以在一式戰上採用BZ戰法。在模擬空戰中,採用BZ戰法的一式戰證明了自己完全有能力製服九七式戰,這才最終改變了陸軍軍官們之前的態度,為一式戰得到認可掃清了最後的障礙。1941年5月,在陸軍的軍需審議會幹事會議上,Ki-43項目終於獲得了陸軍命名:“一式戰鬥機”,決定作為陸軍制式裝備進行採購,首批訂購數量為400架。
飛行第59戰隊裝備的一式戰一型,最初的量產型號
“隼”之戰記
由於製式裝備過於遲緩,在零戰已經生產了500架、而且經過了1年多的實戰和訓練的當下,陸軍的一式戰彷彿初生的雛鳥。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陸軍只有飛行第59戰隊和64戰隊裝備了56架一式戰。
然而,一式戰在戰場上的表現,絲毫不遜於海軍的零戰隊:兩個飛行戰隊的一式戰在南進作戰中成功掩護了轟炸機部隊和空降兵在巴厘巴板油田的空降作戰,在面對美軍的F2A“水牛”和英軍的“颶風”戰鬥機時,一式戰表現出極為優越的機動性能(虐菜),從1941年12月8日到1942年3月9日南進作戰基本結束,飛行第59和64戰隊共擊落了61架盟軍飛機,其中戰鬥機43架,轟炸機18架,而自身則損失了16架一式戰,交換比大約為1:4。
陸軍對一式戰取得輝煌戰果相當滿意。並開始讓其他陸軍飛行隊逐步用一式戰替換落後的九七式戰,從西邊的緬印戰場到東邊的所羅門群島上空,從南方的澳大利亞方向到北方的千島群島,一式戰幾乎伴隨著日本帝國旭日所及之處四處征戰,成為了陸軍在整場太平洋戰爭中絕對的主力戰鬥機。
當時的美英等國的戰鬥機都習慣給自己的戰鬥機起暱稱,像“野貓”、“野馬”等,而陸海軍還在使用皇紀紀年的數字編號。對此,一線部隊尤其是戰鬥機飛行員們強烈希望給自己的戰鬥機加上暱稱。根據這一情況,同時也是方便對國內進行戰時宣傳,鼓舞士氣,陸軍航空本部於1942年3月8日正式將一式戰稱為“隼”。作為食肉猛禽的隼在鳥類食物鏈中處於頂端,陸軍飛行員們十分喜歡這個暱稱,同時“隼”之名很快在日本國內的新聞報紙上出現,大加宣傳,其影響在日本國內遺留至今。
加藤隼戰鬥隊
在運用一式戰的部隊中,最為有名的便是為稱為“加藤隼戰鬥隊”的陸軍飛行第64戰隊。這支由加藤建夫中佐(戰死後追認為少將)率領、活躍在南方戰線的精銳飛行戰隊,被作為陸軍飛行隊的宣傳典型,在日本戰時拍攝的國策電影等紀錄片中大量出場。1944年3月,日本東寶公司還拍攝了一部由一式戰實機出演的宣傳電影《加藤隼戰鬥隊》,電影中加藤中佐率領的飛行第64戰隊的飛行員們駕駛一式戰在南進作戰中屢建戰功的“英姿”給日本國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後世的日本人提到一式戰,很容易就和加藤隼戰鬥隊聯想起來。
電影《加藤隼戰鬥隊》封面,日本東寶公司1944年出品
加藤建夫剛開始從軍時還只是個陸軍步兵少尉,但他對航空飛行有著濃厚的興趣,1926年,加藤作為所澤陸軍飛行學校第23期的訓練生入校學習,畢業時成績十分優秀,獲得了天皇為了獎勵成績優秀的畢業生首席和次席而贈予的鍍銀懷錶。1929年結婚並有了3個兒子,其中的長子加藤正昭在戰後成為了東京大學在粒子物理方面研究的著名專家,這是後話了。
侵華戰爭爆發後,加藤建夫被調往中國戰場,但很快他又被調回國進入陸軍大學校學習,作為陸軍飛行隊的重要軍官培養對象,隨同陸軍大將寺內壽一訪問德國、意大利和美國,並在德國試駕了當時最新銳的戰鬥機Bf 109。
1941年4月,加藤建夫作為少佐,受命成為飛行第64戰隊的隊長,隨著當年8月64戰隊開始裝備一式戰,後世聞名的”加藤隼戰鬥隊”就此誕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加藤隊長親自駕機帶領部下參加對美英航空兵力的殲滅作戰,他本人在掩護陸軍空降兵對巴厘巴板油田的空降作戰中還擊落了兩架英軍的“颶風”戰鬥機。在掩護進攻馬來半島的陸軍25軍(“馬來之虎”山下奉文指揮的部隊)的登陸船隊時,由於陸軍飛行員普遍缺乏在海上飛行的經驗,迷航墜海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而加藤隊長在戰前就嚴格訓練自己的部下學習在海上導航飛行的技術,最終以最小的損失(3機失聯)完成了任務平安返回。正是這次海上掩護任務的成功,陸軍高層才得知了他們的故事,並決定將加藤隼戰鬥隊作為宣傳典型。
在陸海軍航空兵的密切配合下,日軍完成了開戰時就計劃達到的重要戰略目標:南方資源地帶的佔領。1942年2月19日,加藤隊長升任陸軍中佐。此後,加藤隊長帶領64戰隊轉戰緬甸,在與美國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的戰鬥中還擊落了一架P-40戰鬥機。
1942年初,在緬甸指揮飛行第64戰隊的加藤建夫隊長
1942年5月22日,英國空軍第60飛行中隊的布倫海姆IV型轟炸機襲擊緬甸沿岸的日軍航空基地阿查普機場,原本從印度達姆達姆空軍基地起飛的英軍3機編隊由於途中2機出現飛行故障,只有編號Z9808的一架布倫海姆轟炸機抵達日軍機場,投下炸彈後,機長赫格特准尉貼著海面低空脫離。
飛行第64戰隊的王牌飛行員安田義人飛曹長(戰績10架)和大谷益造大尉匆忙駕駛一式戰起飛追擊,從上方發起攻擊,英機砲塔內的射手馬克拉奇上士擊中了安田座機迫使他返航,之後大谷益造的一式戰也被擊中返航。30分鐘後又有3架一式戰追趕上來,加藤建夫親自駕駛一架一式戰一型丙打頭從上方撲下,布倫海姆的自衛機槍手馬克拉奇上士立即對加藤座機腹部連續掃射,最終將加藤隊長的一式戰擊中起火,隨後墜向海面,這位年僅38歲的飛行戰隊長,就此斃命於印度洋的海面。加藤建夫的死給64戰隊的飛行員乃至整個日本陸軍都帶來了非常大的震動,陸軍特晉其2級軍銜為少將,授予二級金鵄勳章,宣稱戰果18架。
駕駛一式戰一型丙追擊英軍布倫海姆轟炸機的加藤建夫隊長,最終被轟炸機自衛機砲擊落
失去了加藤隊長的飛行第64戰隊在戰爭中後期依然作為陸軍的精銳飛行戰隊在緬甸戰場作戰,在1943年12月參加了掩護陸海軍轟炸機群轟炸加爾各答的“龍一號作戰”、掩護日軍發起的英帕爾戰役(此戰日軍慘敗),1944年4月22日,64戰隊的宮邊大尉遭遇了從成都起飛的B-29轟炸機並發起攻擊,造成B-29一個發動機損毀,但並未擊落,這也是陸軍戰鬥機首次與B-29的交鋒。1944年夏天以後,64戰隊開始換裝一式戰三型和四式戰“疾風”,並戰鬥至日本投降,累計戰果為283架各型飛機(其中144架為地面擊毀),自身戰死飛行員160名。
1943年,駐紮在緬甸的飛行第64戰隊的一式戰二型
一式戰三型,隼系列最後的量產改進型,原本預定搭載20毫米炮的三型乙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投入量產
在《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中,大和搭載的航空隊的主力戰鬥機的名字便是“隼”,而航空隊的隊長名字是加藤三郎,估計也是玩了一把歷史梗吧
1942年以後,隨著陸軍在瓜島陷入苦戰,海軍在所羅門海域也陷入被動,海軍航空隊在所羅門上空與盟軍戰鬥機的戰鬥損耗嚴重,為此,海軍只得請求陸軍派遣戰鬥機部隊增援所羅門方面,陸軍決定派出100架一式戰增援所羅門前線。
進駐拉包爾的第12飛行團(下屬第1、第12飛行戰隊)很快投入了所羅門航空戰,然而一開始卻遭到了當地駐紮的海軍航空隊的嘲諷:美軍的B-17連零戰20毫米機砲都打不下來,你們那兩挺12.7毫米小水管能做什麼?一式戰很快就打了這群海軍大爺們的臉:1943年1月5日,為了掩護參加第十八號作戰(對新幾內亞薩拉馬瓦的地面部隊增援作戰)的運輸船隊,第11飛行戰隊的一式戰與來襲的美軍第43和第90轟炸機大隊的12架轟炸機(B-17F 6機,B-24 6機)交戰,擊落一架B-17F,首開戰果,此後又在10天內接連擊落2架B-17、B-24D和B-25D各一架、1架P-38F,自身也付出了損失13架的代價,一式戰用戰績說話,最終贏得了海軍飛行員的尊重。但12.7毫米機槍的火力確實薄弱,曾經也發生過數架一式戰追擊一架B-17數個小時都難以擊落的尷尬局面。陸軍前線戰鬥單位一直希望能給一式戰加裝20毫米機砲,但一直沒有得到實施,最終被四式戰取代。
隨著所羅門航空戰日本一方的徹底敗北,陸軍各飛行戰隊只能撤出拉包爾基地“轉進”至菲律賓、台灣一線。並在那裡繼續與盟軍戰鬥機頑抗,直至全滅。
駐紮在拉包爾的一式戰機群
1943年以後,一式戰在緬甸戰場主要用於攔截駝峰航線上給中國運輸援助物資的美軍運輸機,飛行第50戰隊的一式戰給駝峰航線上的運輸機帶來了很大威脅,一式戰甚至一度深入中國昆明的美軍機場奇襲,給中美空軍造成大量損失。但駕駛P-40戰鬥機的美軍飛行員發現,一式戰由於結構存在缺陷,如果引誘其急速拉升或者俯衝,有很大可能會直接讓隼在空中解體,了解了這個弱點之後,盟軍飛行員經常避免與隼進行低空機動格鬥,而是盡可能高空BZ。陳納德將軍對手下的飛行員們說:
“你們可利用P-40速度較快的優點,不要搖機翼,迅速俯衝,發揮火力優勢,瞄準了猛打一次.然後就脫離。日機爬升、轉彎能力強。如果你們用日本人的戰鬥方法作戰,和他們兜圈子,那你必死無疑。”
在中美聯合建立的防空預警體系和美國援華航空隊的殊死戰鬥下,最終抵住了一式戰的囂張氣焰。而隨著1944年以後P-47等一批陸航新銳戰鬥機的到來,一式戰逐漸難以抵擋盟軍主動發起的空中進攻戰役,損失慘重。
隸屬於飛行第50戰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頭號戰鬥機王牌穴吹智,外號”白色電光戰鬥穴吹“、主要座機便是一架一式戰,擁有39架確認擊墜戰果
穴吹智的座機:一式戰”吹雪“號(注意機尾吹雪二字),據說是他把自己的姓倒過來寫起的名字
在本土防空戰中,由於一式戰在性能上的絕對劣勢,攔截B-29的責任大多交給了二式單戰/复戰、三式戰等陸軍新銳戰鬥機,而一式戰則被派到北方的千島群島。1943年5月,隨著阿留申群島被美軍盡數收復,為了應對北面來的美軍轟炸機,陸軍命令飛行第54戰隊進駐幌筵島準備防禦,在當年8月12日就取得了擊落2架B- 24的記錄。此後陸軍又對島上進行了增援,美軍也加強力度攻擊北千島群島,就這樣來來回回打了一年,最終島上只剩下了15架一式戰繼續蹲點,主力的28架戰鬥機轉往增援菲律賓方面,並最終全部損失。性能逐漸落後的一式戰由於操縱性能好、飛行穩定性優秀,被陸軍選為了特攻機,讓僅訓練過基礎飛行的大學生駕駛,掛載著250kg炸彈對美軍發起特攻,最終大多數飛機在地面迎來了戰爭的結束。
塗有應急迷彩的飛行第54戰隊的一式戰II型,參加了千島群島空戰,亦是二戰中最後的空戰
1945年8月,戰爭已經到了最後關頭,蘇聯也終於對日宣戰,開始進攻北千島群島,但在8月15日停戰之後,佔守島上的數万日軍守軍依然在抵抗蘇軍登陸部隊的進攻,8月18日,4架一式戰和4架海軍的九七式艦攻作為最後的空中掩護力量支援地面陸軍第91師團的防禦,並與蘇軍戰鬥機交戰,但雙方都沒有損失,這也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空戰。
由於一式戰的戰鬥經歷過於豐富,本文將不一一介紹。可以說,一式戰與盟軍大多數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都有交手的記錄,不論是颶風、P-40還是P-51A/B、噴火,盟軍的戰鬥機與其交手時均互有勝負,雖然飛機性能有所差異,但與在太平洋戰區損失較為慘重的海軍航空隊相比,陸軍的各飛行戰隊依靠積累的戰鬥經驗和戰鬥機較好的生存性能,老飛行員的損失率相對較低,這也使得陸軍飛行戰隊在戰爭後期的本土防空戰中成為了重要的主力。同時由於海軍只有三菱一個戰鬥機設計團隊,在零戰和烈風之前出現了較大的時間空檔,而陸軍是由中島和川崎公司交替研發戰鬥機,保持了裝備的更新,從這一點上來看,陸軍還是比較明智的。
最終取代一式戰,成為戰爭後期陸軍主力戰鬥機的四式戰“疾風”,堪稱是二戰中日本綜合性能最為優秀的戰鬥機

2017-10-25_1401172017-10-25_1401582017-10-25_1402092017-10-25_1403022017-10-25_1403172017-10-25_1403342017-10-25_140344  


 

一式戰 隼

遙控與模型 - 二次大戰傑作機[4]: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二型乙 (キ43-II乙) - 生活討論區 - Mobile01 - https://goo.gl/a8vyWk

2017-10-25_1349362017-10-25_1350202017-10-25_1350422017-10-25_135053  


 

一式戰鬥機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種戰鬥機,簡稱一式戰,正式編號:Ki-43,日軍別稱隼,盟軍代號Oscar

2017-10-25_1353082017-10-25_135232  

一式戰鬥機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種戰鬥機,簡稱一式戰,正式編號:Ki-43,日軍別稱隼,盟軍代號Oscar。
一式戰鬥機(キ-43)是中島飛機於1937年12月在日本陸軍的指示下開發的單發單座戰鬥機,隨著Me-109式出現,以纏鬥為設計導向的九七式戰鬥機顯得過時,日軍覺得有必要開發新的戰鬥機。
同年12月、陸軍指示中島設計新型戰鬥機,並賦予Ki-43型號。
Ki-43於1939年末完成;陸軍要求該機的性能包括武裝配備2挺機槍、在作戰半徑300公里的狀況下仍有能繼續飛30分鐘的剩餘燃料。
相較於同時期開發的重戰機,Ki-43的性能偏重於空中格鬥靈巧性,因為在開發上Ki-43定位是「輕戰」。
日本女高生為駕駛一式戰執行特攻的隊員餞行 所謂的輕型戰鬥機,是日本陸軍在1930年代末期評估未來戰鬥機發展路線時做出的分類。
設計主要目標著重輕巧的運動性能以同敵方戰鬥機格鬥,在火力和結構上讓步較大。
設計Ki-43的工作由中島飛機設計科科長小山悌為核心,並納編研究科空力班的糸川英夫等人,一同參與一式戰設計的工程師青木邦弘回憶,陸軍對一式戰的要求主要是「比九七戰更優秀的機動力」,但同時該開發案的新機體還得滿足低單翼、可收起落架、更高速度、更長航程等嚴苛要求。
中島團隊的研發方針中,除了加入可收放式起落架設計,新型機的基本結構設計大致承襲九七式戰鬥機;因此開發進度尚稱順利,第一架原型機於1938年12月完成,12月12日在中島飛機所屬的尾島機場進行首次試飛。
隔年開始由日本陸軍航空審查部之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進行審查,測試結果顯示此飛機的續航力確實比諾門汗事變中活躍的九七式戰鬥機更優秀,但速度僅有少許提升,在陸軍航空審查部最在意的水平迴旋性上則比九七式來的差。
雖然之後部分試飛員參考了諾門汗事變中蘇軍I-16對抗九七式的戰法,加入了垂直面機動,發現一式戰的機動性高得驚人,能輕易的壓倒九七戰,但這結果在當時仍無法撼動大多數守舊派駕駛員與陸軍審查部的態度。
測試結果對陸軍中的輕、重戰機兩派而言皆不盡理想,日軍原有意跳過キ-43-I,計畫換裝具有更強勁馬力發動機,速度及火力較佳的キ-43-II;但不久後隨著日軍南進戰略定案,陸軍參謀本部需要一款長航程的護衛戰機,但被認為能與英美新銳戰鬥機抗衡的二式單戰開發進度都趕不上戰局。
墜毀在南太平洋新幾內亞戰場叢林的Ki-43隼 於是,在飛行實驗部實驗隊長今川一策上校的建議下,陸軍改變決定,要求對キ-43-I進行最小程度的改裝並迅速將之投入戰場。
是在1941年(昭和16年)5月,キ-43獲得「一式戰鬥機一型」的制式編號正式採用;不過仍視為墊檔機種,所以在1941年底開戰時陸軍只有第59、第64等2支飛行戰隊,為數不超過100架的一式戰完成換裝(第59戰隊完成2支中隊21架、64戰隊完成3支中隊35架);大部分的戰鬥機部隊仍續用九七式戰鬥機,直到一式戰二型投產後才轉換。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一式戰雖然數量極少,但仍是日本陸軍手頭最好的戰鬥機,因此從進攻東南亞便無役不與,足跡遍及所有日本陸軍涉及的戰區;在後來的報告中,指出「南方作戰時一式戰在空戰中約擊落自身4倍、對戰鬥機時約擊落自身3倍的聯合軍戰機」,在1942年初期對馬來西亞、緬甸、印尼等重要戰略攻勢目標時,一式戰完美的替陸軍達成空中掩護任務,盟軍經常面對該戰機但未能討到任何便宜。
由於其外型、重視格鬥的設計取向與三菱的零式戰機相近,很多盟軍飛行員宣稱「遭遇零戰」的作戰紀錄其實是遭遇一式戰,而非零式戰鬥機。二戰末期一式陸戰除了擔任第二線的任務之外,也參與神風特攻隊的自殺任務。到二戰結束時,總產量約為5,919架,是日本國內生產量僅次於零戰的戰鬥機。
加藤隼戰鬥隊 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當中有一隊率先使用一式戰‧隼的第64戰隊,由於隊長名叫加藤建夫而被暱稱為「加藤隼戰鬥隊」。
1944年(昭和19年)東寶電影公司為紀念在前線戰死的加藤隊長並提高全體國民戰意,將此隊的戰鬥經歷拍成電影加藤隼戰鬥隊作為戰時宣傳。

2017-10-25_1356182017-10-25_1356262017-10-25_135708  

一式戰鬥機三型(Ki-43-III)
將發動機換裝為加裝甲醇水注入裝置之Ha-115-2發動機之最後量產型,武裝與防彈裝備與二型相同。最大速度提升至系列最高的560km/h。由中島飛機進行試製,實際量產全由立川飛機公司代工。1944年7月本型開始進入量產,不過實戰配備當初因為水噴射裝置經常故障與整備兵的不熟悉,曾導致一段時期的出勤率不佳。
在此型最後階段的試作型曾嘗試將武裝強化為2門20mmホ5機砲,為此甚至重新設計了發動機架與機鼻整流罩,這就是隼三型乙(Ki-43-III乙)。因為設計得當,改善了配重,不僅沒有減損到最大速度,而且還因為重量增加而使初始俯衝速度提高,射擊安定性良好也無砲口閃焰問題,大受試飛員好評。不過畢竟因為重量增加影響了爬升、加速、運動性,定位也與四式戰鬥機重疊,最後被陸軍強行中止開發,僅停留在試作兩機的階段,未獲制式採用。但兩架試作機中有一架供給明野飛行教導師團,參與了攔截B-29的實戰,成功擊傷了一架B-29。
從一式戰鬥機二型後期開始不斷增加裝備與強化結構使得機身空重逐漸上升,到最後一式戰隼在一開始設計時的「輕型戰鬥機」印象已逐漸淡薄。一方面被少數喜歡輕巧操控感的駕駛認為是具有「重戰」性格的輕戰而頗有微詞,一方面卻也受到另一部分駕駛的喜愛,認為是均衡性極佳的格鬥系戰機。附帶一提,在歐美沒有「輕型戰鬥機」的分類概念。比起運動性佳但有傳統結構與防彈缺陷的二一/三二/二二/五二型,或裝備齊全但動力未能提升結果「樣樣通、樣樣稀鬆」的五二型丙/六二型等零戰家族成員,在逐步提升速度與火力防禦的同時,仍未失去運動性優勢的末期隼二型乃至隼三型,更受到太平洋南方戰線盟軍的警戒。即使該區最後進駐了性能足以凌駕所有日機的噴火Mk.XIV或P-51D,對經驗老到的熟練駕駛所操作的「Oscar」仍抱持著「禁止與之格鬥」的敬畏之心直至戰爭結束。
一式戰鬥機四型(Ki-43-IV)
換裝為加裝甲醇水注入裝置之Ha-112-2發動機(與海軍使用之金星六二式類似),並將機體部份改變成木製結構;不過此種機型還在設計圖階段計畫便終止。


 


1945年2月16日美國陸基戰鬥機 P-47、P-38 從菲律賓轟炸炸臺中-1945年2月後幾乎每天都會有兩次轟炸。

隨著日本的敗退,戰火也燒進臺灣便受到大規模的轟炸,而臺中也受到波及並受到中華民國媒體的關注,1945年2月16日的《中央日報》便報導了美國陸基戰鬥機 P-47、P-38 從菲律賓轟炸炸臺中的消息。而據《臺中市鄉土史料》於民國82年(1993)十月十九日座談會紀錄中,經歷過當臺中 轟炸的耆老何清標表示,當時的美軍軍機會從大肚溪口飛入轟炸臺中,且1945年2月後幾乎每天都會有兩次轟炸。
此外當時家住火車站周圍的耆老也有回憶,臺中路與建國路曾有遭投炸彈,所幸炸彈沒有爆炸,家裡也被機槍掃射過, 曾有一次江先生與家人躲在防空洞內躲避空襲,子彈竟射入防空洞內險些射殺家人。
臺中的大型公共建築成為了第一打擊的目標,美軍甚至繪製的地 圖標示臺中的軍營、車站、公共場所以及工業設施等大型建築體。如今戰爭都已結束70多年,許多原本轟炸的痕跡早已修復,不過位於今文化資源園區內的倉庫山牆牆面上還留有彈痕,據耆老與彈痕痕跡因為機載機槍掃射的痕跡!目前該倉庫則作為舞蹈教室與展場使用。(3)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3ycYiAl

219381314_4207874862581756_1356818598499048230_n217663976_4207877562581486_3907441322480137030_n


收藏日章旗一面🇯🇵 
小川清 君 (海軍少尉)
事蹟取自維基百科:
小川清(1922年10月23日-1945年5月11日)是一位日本海軍飛行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日本帝國海軍任職少尉。他作為神風敢死隊的飛行員,最後一次出擊發生在1945年5月11日的沖繩戰役中。 22歲的小川清在菊水六號作戰期間,駕駛裝滿炸彈的三菱零式戰鬥機冒著美國的防空砲火飛行,並成功襲擊了美國海軍碉堡山號航空母艦。(3) 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分享收藏日章旗一面🇯🇵 | Facebook https://bit.ly/3pvDkLf

269803806_10216854858444379_4989576337752018073_n268813402_10216854856924341_5359605365074408733_n269849145_10216854857484355_163252526888741380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