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31日, 2018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大紀元)
在古裝宮廷戲中,我們往往看到文武大臣朝見天子時,各分站在金鑾殿的兩旁,每個大臣手中都拿著一塊狹長的板子,叫作笏。那麼,為甚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稱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形板子,如《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及《韻會》通作曶,在《史記‧夏本紀註》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明 象牙笏。(公有領域)
此外,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故有玉笏、象笏等。如《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鄭玄注︰「球,美玉也。」笏板的長度也有規定,如《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
北宋范仲淹畫像。(公有領域)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古代君臣朝見時都執笏板,用來記事備忘,不用時就插在腰帶上,這個動作稱為「搢笏」。如《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范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又《新唐書.卷一二六.張九齡傳》︰「故事:公卿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南宋〈折檻圖〉,圖中所繪,為西漢成帝與臣子朱雲、辛慶忌、宰相張禹的故事,畫中官員手執即是笏板。(公有領域)
另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製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跟他上朝。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道教法器——天蓬尺
2016-11-16 由 道山不老 發表于文化
道教自祖天師張道陵創教始,便注重法術修煉,尤其是正一派,甚重符籙法術,其認為術法乃是「道」之派生物,具有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之殊勝妙用,運法得當,則可以祛邪扶正,積功累德,進可以躋階仙品,游遨聖境,跳出輪迴,免受苦惱。而行法則必須輔之以必備法器,道教法器琳琅,今舉一天蓬尺略啟端倪。
提起天蓬尺,首先要說明「天蓬」一詞,考「天蓬」一名,本為星宿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斗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輔、天英、天內、天柱、天心、天禽也。謂順支辰,總御陰陽,契合天地,主張造化,乘三明以應四時,隨月建以定八節,歷九宮也進退。」即是以天蓬為北斗九宸之首輔,主四時八節、陰陽造化之政。天蓬也指道教神將天蓬元帥,其位列道教護法神將「北極四聖」之首,屬四御紫薇大帝麾下,而《西遊記》中塑造的天蓬元帥(二師兄)則純熟小說家的杜撰而已,跟宗教扯不上關係,二者決不可混淆。
天蓬尺作為道教重要法器之一,多用於鎮壇辟邪,大多數道士設壇起法多會配備天蓬尺,天蓬尺分為桃木製或鐵制兩種,其構造多為四棱形,六面分別刻有二十八星宿,日月,紫微諱,天蓬諱,以及南斗六辰和北斗七星。其中「日月」和「二十八星宿」代表諸天星辰神將,道教認為,日月星宿所在自會作用於人,主人興衰禍福,故以神明敬奉之;「紫微諱」則是中極紫微大帝的名諱,作為道教尊神四御大帝之一的北極紫微大帝是是「眾星之主,萬象宗師」,執掌天經地緯,以率普天星斗,節制鬼神與雷霆;「天蓬諱」代表天蓬元帥的名諱,天蓬元帥是北極紫微大帝所屬部將,神職為統理北斗及協理酆都。
《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述天蓬形象為:「三頭六臂,執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物,身長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領神兵三十六萬眾。」執持天蓬尺亦即代表天蓬元帥臨壇授命,以鎮伏魔精,肅清壇場;至於「南斗六辰」和「北斗七星」則源於道教典籍記載的「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古老傳承,亦代表諸天星宿神明。
天蓬尺後世流傳甚廣,其來源自道教上清派支派北帝派。據記載,唐代道士鄧紫陽,誦天蓬咒,感北帝授劍法,見重於唐玄宗,開北帝派。鄧紫陽傳其子鄧德成,後有鄧延康、黃洞元、瞿童、何元通傳其術。北帝派傳《北帝經》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禍之事。據云:「昔上清紫微宮北極尊都天大元帥天蓬真君降傳秘密之法,務拯群生,蠲除疾苦,垂微妙之訣,以付修真之士。」而配合北帝派行法則必備天蓬尺,無尺則法難效,隨著後世道教教派彼此融合,互通有無,原專屬北帝派的法器天蓬尺遂逐漸演變為道教的通用法器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mnveba.html


《道書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於桃棒,故後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類也。長形刻度。法尺為桃木製或鐵製兩種,天蓬尺多為四棱,六面分別刻有二十八宿,日月,紫微諱(中極紫微大帝的名諱),天蓬諱(天蓬元帥的名諱),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即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在東晉的神話小說《搜神記》中,提出過“南斗註生,北斗注死 ”的觀點)。揮動法尺,意思是恭請天蓬元帥到壇驅邪。
天蓬尺為道教儀式上面鎮壇辟邪的法器之一,不可以胡亂使用。通常用於設法壇、做科儀齋醮時陳列、使用。按照道教儀軌,法壇上通常至少應陳列寶劍(桃木劍)、令旗、令箭、令牌、天蓬尺、鎮壇木這五大法器[1] 。
在道教的正一派,例如龍虎山張天師府,在授籙時按《天壇玉格》,授予籙生法名、神職,並頒發職牒、符籙,同時也會發給這五件法器。
流傳
明清以後的道教天蓬尺較多,若是元以前的天蓬尺已是稀有之物了。北帝派是道教上清派支派。屬於經籙派道教。唐代道士鄧紫陽,誦天蓬咒,感北帝授劍法,見重於唐玄宗,開北帝派。鄧紫陽傳其子鄧德成,後有鄧延康、黃洞元、瞿童、何元通傳其術。北帝派傳《北帝經》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禍之事。.上清天蓬伏魔法:以天蓬元帥為主法的法術,體系龐大。據云:“昔上清紫微宮北極尊都天大元帥天蓬真君降傳秘密之法,務拯群生,蠲除疾苦,垂微妙之訣,以付修真之士。”後為上清董大仙所得。


 

天蓬尺是一種道教的法器,又稱法尺,外觀是一根四面刻有符咒的四棱方形短木棍。
  天蓬尺是一種道教的法器,又稱法尺,外觀是一根四面刻有符咒的四棱方形短木棍。
  《道書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於桃棒,故後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類也。長形刻度。法尺為桃木製或鐵制兩種,天蓬尺多為四棱,六面分別刻有二十八宿,日月,紫微諱(中極紫微大帝的名諱),天蓬諱(天蓬元帥的名諱),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即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在東晉的神話小說《搜神記》中,提出過「南斗註生,北斗注死」的觀點)。揮動法尺,意思是恭請天蓬元帥到壇驅邪。
  天蓬尺為道教儀式上面鎮壇辟邪的法器之一,不可以胡亂使用。龍虎山張天師法派授籙,按《天壇玉格》,授予籙生法名、神職,並頒發職牒、符籙,同時發給法印、天蓬尺、玉笈、拷鬼棒、令牌、令旗、桃符劍等法器。
  明清以後的道教天蓬尺較多,若是元以前的天蓬尺已是希有之物了。北帝派是道教上清派支派。屬於經籙派道教。唐代道士鄧紫陽,誦天蓬咒,感北帝授劍法,見重於唐玄宗,開北帝派。鄧紫陽傳其子鄧德成,後有鄧延康、黃洞元、瞿童、何元通傳其術。北帝派傳《北帝經》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禍之事。。上清天蓬伏魔法:以天蓬元帥為主法的法術,體系龐大。據雲:「昔上清紫微宮北極尊都天大元帥天蓬真君降傳秘密之法,務拯群生,蠲除疾苦,垂微妙之訣,以付修真之士。」後為上清董大仙所得。
  文公尺:長一尺四寸六分(44.3公分),分八格,每格一寸八分(1.825公分),系丈量陽宅門窗、神桉、佛具寬度及神位吉凶的工具。其由左至右,各字意涵如下:
  本:事物本體或本位
  害:災害、罹患
  劫:遭搶奪、脅迫、多劫
  官:官運、加官進祿
  義:正義、道德、勸善
  離:六親分離
  病:災、病
  財:錢財、才能
  傳統風水學說認為:一般家宅前門合「財」字,後門合「本」字,表示前門納財(才) ,後門守財(才);寺觀、學舍、公堂衙門之大門合「義」字,表聚義所在;而官宦人家之大門則合「官」字。倘一般家宅大門合「官」字,則官司不斷。
  丁蘭尺:長一尺三寸三分(40.3公分)分十格,每格一寸三分,系丈量陰宅(墳塋)、祖先龕(閩語謂「公媽龕」)寬度及祖先神位吉凶的工具。其由左至右,各字意涵如下:
  丁:添丁納福
  害:災害、病害、傷害、遭小人
  旺:家勢氣運興旺
  苦:財損、病害、悲苦
  義:重義而財運亨通
  官:加官進爵
  死:病、亡、運勢不通
  興:家勢人丁興茂
  失:破財、失敗
  財:財源滾滾


「天蓬尺」為道教用以驅邪治病之法器。這類法器的使用源自古代巫祝以桃木逐鬼、祓除不祥的傳統,但目前所見天蓬尺則是基於天蓬呪、天蓬元帥信仰所形成的天蓬大法法器。
東晉時期,興起於茅山附近的上清經派提倡一種驅邪護身的呪法──「北帝殺鬼之法」,其中所用呪語(即是後來的「天蓬呪」)即言天蓬為北帝(原指羅酆北帝,後指北極紫微大帝)麾下一員武將,專領神軍,剿滅魔鬼。唯於當時,行持方法僅止於誦呪殺鬼。唐宋時期,基於天蓬元帥的驅邪法術逐漸發展。北宋興起於茅山的童初大法即是其中重要階段。目前收錄於元代《道法會元》的「鄧(紫陽)天師倒持法」,便是結合神尺、法印,以倒著持誦〈天蓬呪〉以求驅邪療病,甚至長生成仙的修持方式。根據此法,製作天蓬尺時必須裁取一尺二寸、厚四分、闊八分的桃木,於正面刻畫日、月與七星符號,背面則是刻書三台星圖與「勑」字。(附圖一)開光祭尺之後,即將神尺封藏於絳紅色布囊之內供奉。行持此法的道士平時清晨朝拜神靈時,即須祝唸〈天蓬元帥安神呪〉與〈天蓬呪〉,並取天蓬之炁吹附尺上,用以維持殺鬼之能,同時具有安神養生的效果。祝尺之時,往往需要存想手執玉戟、法印、四面八臂的天蓬元帥及其統率的諸種兵將。若遇救療治病的場合,則依平時祝尺之法增誦〈火鈴呪〉,並以神尺指敕患處,即得移變精氣,驅邪療疾。
其後源自四川的「天蓬伏魔大法」(《道法會元》卷156-167),亦以天蓬尺為其重要法器,認為此乃天蓬元帥所賜,授與行法之士鎮護身命之用,同時具有約敕萬靈、斬邪滅崇的權能。造尺同樣採用桃木或雷擊棗木為材質,長度一樣是一尺二寸,但較童初神尺厚闊(厚八分,闊一寸二分)。神尺正反兩面均刻三台、北斗星圖以及七星諱號,其下分別刻書「元帥有令,賜尺度人。隨心所指,山嶽摧傾。急急如律令」與「元帥有令,賜尺度人。受持不怠,與尺同昇。急急如律令」,左右兩側則為太乙力士與二十四神。(附圖二)神尺正反兩面敕語所表現的是其同時具有的生、殺之能,行法之時法官也應依據所行目的翻轉相應尺面。受持神尺的天蓬法官同樣必須於每日朝真之時存想元帥、取炁呪尺;除此之外,還須定期祭尺,請求師真赦免自身與祖先之罪。等到正式面對患者,施行驅邪治病法術之時,則以左手掐訣,右手執尺或桃枝的方式召將捉邪。相較於童初大法,伏魔大法對於天蓬的認知與形象也有不同,其中較為顯著的特徵包括:三面六臂,分執七星劍、金鐸、戟、弓、箭、索六物,身披金甲,領兵三十萬眾等。
今臺灣道場或法場儀式少見天蓬尺的使用,唯有北部少數傳統道壇為信眾收驚時會搭配北帝呪(玄天上帝誥)使用。其形制多為方形短棍四面刻書敕令符文或神靈、星宿諱號。今日龍虎山奏職授籙,所傳度的諸種法器即包括天蓬尺。
附圖一:〈鄧天師倒持法‧神尺式〉 附圖二:〈上清天蓬伏魔大法‧神尺法式〉
【撰寫者】
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2017-10-14_1645132017-10-14_1644442017-10-14_164541  6361743399759300787675991  63617433997593007876759912017-10-14_1652302017-10-14_1652432017-10-14_1653062017-10-14_165318  
臺北傳統道壇道士手持天蓬尺為幼兒收驚。(張超然提供)

天蓬尺的用法來源:三寶地瀏覽:1147
發佈時間2016-12-20 15:41
天蓬尺是一種法尺,外觀是一根四面刻有符咒的四棱方形短木棍。
天蓬尺簡介
《道書援神契》有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於桃棒,故後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類也。長形刻度。法尺為桃木製或鐵製兩種,天蓬尺多為四棱,六面分別刻有二十八宿,日月,紫微諱(中極紫微大帝的名諱),天蓬諱(天蓬元帥的名諱),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即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在東晉的神話小說《搜神記》中,提出過“南斗註生,北斗注死”的觀點)。揮動法尺,意思是恭請天蓬元帥到壇驅邪。
天蓬尺2.jpg
天蓬尺作用
天蓬尺為道教儀式上面鎮壇辟邪的法器之一,不可以胡亂使用。通常用於設法壇、做科儀齋醮時陳列、使用。按照道教儀軌,法壇上通常至少應陳列寶劍(桃木劍)、令旗、令箭、令牌、天蓬尺、鎮壇木這五大法器。
在道教的正一派,例如龍虎山張天師府,在授籙時按《天壇玉格》,授予籙生法名、神職,並頒發職牒、符籙,同時也會發給這五件法器。
天蓬尺1.jpg
天蓬尺流傳
明清以後的道教天蓬尺較多,若是元以前的天蓬尺已是稀有之物了。北帝派是道教上清派支派。屬於經籙派道教。唐代道士鄧紫陽,誦天蓬咒,感北帝授劍法,見重於唐玄宗,開北帝派。鄧紫陽傳其子鄧德成,後有鄧延康、黃洞元、瞿童、何元通傳其術。北帝派傳《北帝經》及北帝豁落七元符,行辟邪禳禍之事。.上清天蓬伏魔法:以天蓬元帥為主法的法術,體系龐大。據云:“昔上清紫微宮北極尊都天大元帥天蓬真君降傳秘密之法,務拯群生,蠲除疾苦,垂微妙之訣,以付修真之士。”後為上清董大仙所得。


2017-10-14_16214121112099155354_3982017-10-14_1623552017-10-14_1624102017-10-14_1624152017-10-14_162439  

笏[1],俗稱手板、玉板,是中國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一塊弧形板子,並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東亞地區,上面可以記錄要參奏的內容或是君主的旨意。
《禮記·玉藻》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最初笏用竹製成,後來用骨、牙或玉所製作。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後來也成為道教法器之一。中國古代官員手持笏板乃是上窄下寬,笏板的長度規定是二尺有六寸,「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2],算是一種備忘錄[3]。唐朝規定,官員把笏板插在腰帶上,騎馬上朝。[4]明朝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5]。笏板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記載︰「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笏的用意亦有遮口穢(以表示對帝王尊敬),或在上頭做小抄,避免忘記要向帝王稟報的事的說法
------------------
為甚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
更新: 2009-07-26 8:48 AM 標籤: 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在古裝宮廷戲中,我們往往看到文武大臣朝見天子時,各分站在金鑾殿的兩旁,每個大臣手中都拿著一塊狹長的板子,叫作笏。那麼,為甚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稱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形板子,如《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及《韻會》通作曶,在《史記‧夏本紀註》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此外,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故有玉笏、象笏等。如《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鄭玄注︰「球,美玉也。」笏板的長度也有規定,如《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明朝象牙笏(網路圖片)
古代君臣朝見時都執笏板,用來記事備忘,不用時就插在腰帶上,這個動作稱為「搢笏」。如《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范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又《新唐書.卷一二六.張九齡傳》︰「故事:公卿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另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製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跟他上朝。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http://www.dajiyuan.com)-
----------------------
古代官員上朝手裡拿的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2016-12-25 由 伯陽文史說 發表于歷史
電視劇里上朝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麼一幕,大臣向皇帝奏事的時候手中會拿著一塊白色的笏板,然後開始「啟奏陛下」。那麼這塊板子是幹什麼用的呢?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所用的一種工具。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就算再聰明,也總有遺忘的時候,所以官員要向皇帝奏事就得有個東西來記下要陳述的事件,而這笏板就應運而生了。當然,他還可以用來記錄皇帝的命令和旨意。
笏板是有一定的規格和級別劃分的,不是說所有人都可以用同樣的笏板。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由玉石、象牙、竹子製成,不同材質的笏板象徵著不同的等級身份。如在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拿象牙笏板,五品一下的官員則只能拿竹子或者木頭做的笏板了。到了明朝則規定,五品以上拿象牙笏板,以下則什麼都不拿。到了清朝這一辦公用品才被棄而不用。也就是說,在清朝之前大臣上朝是要拿笏板的,很多電視劇里沒有此情況,那就不對了。
據了解,笏板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了,史學家認為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它的出現也是實際工作中的需要。首先在最初的時候還沒有紙,記錄一些東西只能寫在竹、木等材料上面(如竹簡);後來出現了紙張,但是朝堂這麼一個正式的地方,不能每個大臣都掏出一張紙來念吧?所以就得有個規矩,而笏板就是這個規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38nkb33.html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