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太平國小、永樂國小/新竹尋常高等小學校/太平公學校/日本皇太子裕仁訪台/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DzxLf


 

2017-09-29_1535342017-09-29_1536022017-09-29_153855443870_309163end

黃土水的一生為台灣留下一件巨大作品,薄浮雕《水牛群像》。據傳,黃土水與朝倉文夫有過結節,導致帝展落選,相當有想法的他,從此之後不再參加帝展。索性在家裡搭了一間工作室,養了一頭牛來觀察。這件作品有5頭牛,包括大牛、小牛,這幾隻牛應該不是同一戶的,但是卻和這隻牛這麼親近,連結了2個家族,人與牛、牛與牛、人與人與整個大自然。雖然沒有風,但是卻感覺有和風;因為有芭蕉,看不到陽光卻覺得有陽光;因為有斗笠,又拖了衣服,幾乎可以想像旁邊有一個池塘。這種薄浮雕的手法,在薄薄的空間裡,呈現了高低遠近至少10種豐富的層次,表現這麼多抽象的空間。還有雕刻牛的肌肉骨骼等雕刻手法非常精湛。
若仔細觀看作品中的影像,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出現的,如果用照相機拍照,要讓所有牛的腳站在一條線,照相機要放在地上拍。因此這件作品,幾乎是以掃描式、理想型的構圖方式。黃土水完成這件作品時,已經冬天了,當時他強忍肚子劇烈疼痛,還是把它完成了,來不及送到帝展,就被緊急送醫,因盲腸炎轉為腹膜炎而過世,享年36歲。他成為台灣藝術最閃亮的一顆星,這件作品現放在中山堂,被指定為國寶。

2017-09-29_153650

tw-teachartwiki - 水牛群像_黃土水 - https://goo.gl/GTLffh


 

2017-09-29_153401  

黃土水雕刻了〈男嬰頭像〉後,對大理石雕刻技法顯然地很能掌握了,所以此件〈女孩胸像〉與前者較之,無論在技法、造型及神韻來說,進步許多。此位少女穿了冬天衣服,乖巧地坐在那裡,凝視前方。      
  這一件〈女孩胸像〉黃土水後來送給他的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雖然是小胸像,但是從這裡可以窺探出黃土水的雕刻工夫與藝術構思的精深。

2017-09-29_154900  


 

2017-09-29_1556522017-09-29_155645  

百年太平國小的文資悲歌
走進母校太平國小 & TOMO'S TOMORROW - tomo25 # 天空部落 TIAN # - https://goo.gl/N7gE19
下週(10月1日)起是臺北市太平國小創校120年校慶系列活動,這所台北市百年老校,在日治時期叫「大稻埕公學校」。
「公學校」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新式教育」的起源,在日本統治之下,採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有新的教室、禮堂、教材……等,這個政策造成漢學私塾教育式微,課堂上所學不再是枯燥的背誦四書五經,取而代之的是「新式教育」,這個「新式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在課程當中加入了音樂、美術、工藝、體育……等前所未見課程,當然不可否認的也有殖民者想將台灣人「日本化」的企圖。
不過「新式教育」畢竟成為台灣人接觸到西方文明、日本文明的出入口,百年老校培養出不少優秀校友,留下了不少經典文物,其中最為人熟知就是藝術家黃土水。
黃土水是日本時期獲得帝展殊榮的藝術家,他影響到陳澄波等藝術家,造成了一波台灣年輕人前往日本學習藝術的風潮。不過黃土水英才早逝,留存作品並不多,《水牛群像》陳列於臺北公會堂(中山堂)是當今法定文化資產的「國寶古物」;另一件作品《釋迦出山》石膏原作指定為為「重要古物」,但是黃土水曾經感念母校致贈母校的《少女胸像》卻因為台北市文化局長期怠惰,沒有任何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筆者2017年7月3日提報法定文化資產當中的「古物」,文化局以各種理由塘塞,至今仍沒有召開文資審議會議。
一座百年老校,當然不會只有一件具歷史意義的文物,除了黃土水《少女胸像》,另一件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將近94歲文物的「忠孝匾額」,這件作品的來由,根據校方資料是日本裕仁皇太子,1923年巡遊台灣,宿於「大稻埕公學校」,次年(1924年)為祝賀他結婚,特在「大稻埕公學校」懸掛此匾額,匾額之上款(右上方)原題有「御成婚大典紀念」,下款(右下方)題有「晦翁」二字,此二字原為宋朝大儒朱熹(字晦庵)所書,清末民初書法家溥儒臨摹,可惜這件作品也沒法定文化資產身份,在國民政府白色恐怖時期,這類文物不是被毀,就是暗無天日的隱藏。《忠孝匾額》它被用木板上面書寫國民黨政府頒訂的「禮義廉恥」共同校訓所隱藏,就好像前輩畫家顏水龍先生於太陽堂壁畫的作品也曾經因為威權統治,藏在木板下25年,這是時代的悲哀。
《忠孝匾額》一直到陳臣火校長任內,才將木板拆下,【忠孝】題字終於重見天日,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校長勇氣,因為當時社會還沒解嚴,恐懼氣氛仍在。
不過陳臣火校長也用自己對文物保存的態度,請匠師貼上金箔,說實在這樣的舉動是出自對文物的愛,由現在古蹟、文物修復角度來看卻是不夠嚴謹的事。但是陳臣火是1964年到1970年擔任太平國小校長,那時候連文資法都沒有,更別談文物保存觀念,《忠孝匾額》能保存真的要感謝陳校長遠見。
2017年7月筆者提報太平國小黃土水《少女胸像》時,曾經也一併電話告知文化局、文獻會,表示太平國小上有《忠孝匾額》這件寶物,請文化局主動提報。
至於為何當初筆者沒寫提報單,主要是屢次文資提報必須耗費許多時間,文化局並不友善,碰文化局釘子是常有的事,例如2012年底北投逸仙國小石狛犬,提報單文化局竟然不知弄去哪了,結果文物被毀,文化局表示沒收到提報單。變成了口說無憑各說各話。之後幾個文資團體提報也被文化局用大老心態指責資料有誤(例如山海樓),用各種理由,殊不知判斷價值是文資委員應有工作,而這件《忠孝匾額》作品就成為沒有提報的漏洞。
可怕的是,太平國小可能為了120年校慶,竟然再次貼上金光閃閃的金箔,而由文化局新聞稿得知,台北市文化局是知情的。
翻閱文化部公有古物管理維護辦法,台北市政府再度選擇便宜行事、怠惰的態度對待《忠孝匾額》這樣的文物,因為沒有法定文資身分修復自然不會也不用受到文資法約束。
公有古物管理維護辦法這個辦法第五條第三款表示:「古物修復處理時,應尊重古物之歷史與原始材料,盡量保留歷史跡證,採用日後可移除及可辨識之材料與技術,且不臆測缺失的樣貌或圖紋,並詳實記錄。」試問文化局讓匠師貼滿金光閃閃的金箔,有開文資會議跟文資委員討論過嗎?有詳實紀錄嗎?這是修舊如舊嗎?貼滿金箔的《忠孝匾額》固然宛如新作但也喪失歷史痕跡,而這是發生在文資法實施滿35年的台北市。
而一個嚴謹的古物修復依法要擬具修復計畫經主管機關辦理專業審查核定才能執行,對於計畫要報各該主管機關備查。對於修復匠師也會要求實務工作資歷或是學歷。可是文化局做了哪一樣?我們又能對一個不具專業能力的學校苛責嗎?還是要把責任推給匠師?
我猜明天台北市文化局的回應是這樣,《忠孝匾額》沒有文化資產身份,所以沒有破壞問題。甚至會說《忠孝匾額》原本也貼過金箔,是文資團體大驚小怪。
不過我請大家上網找一下,2006年台南古蹟大天后宮媽祖神像修復工作也曾經發生類似事件,文化部當時也有檢討報告,對於黑面媽祖被貼金箔文化部表示:「大天后宮媽祖原面貌受到不可逆轉之損壞,違背古蹟修復」,所以如果台北市文化局要說一切流程都沒有問題,那我想很難說服古物修復的專業者。
至於曾經在蔡瑞月舞蹈社信口雌黃表示:盡最大力量保存本土文化的柯文哲市長,文化團體老早就被騙怕了,對他死心了,他可能比較關心兩岸一家親的「中國新歌聲」,只能說蔣渭水如果還活在世上,應該感嘆台灣人還真是好騙。
蕭文杰 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忠孝」二字匾額,是太平國小鎮校之寶,校方愛之深,竟在校慶前,重新上了金箔片,犯了古物修復大忌,不再是修復如舊。忠孝二字原跡的蒼勁力道,全遭破壞。 圖片取自http://pics6.blog.yam.com/18/userfile/t/tomo25/blog/14a7f84dba27ab.jp
《忠孝匾額》外觀目前被紅布蓋住,掀起紅布一角拍攝,只見兩字原跡已被貼滿金光閃閃的金箔片包覆掉。 圖:蕭文杰/攝
----------------------
「忠孝」--匾額源流
小朋友當你走入川堂,映入眼簾的是「忠孝」兩個大字,這個黑底金字的大匾額-國寶級的文物,可有一段不尋常的歷史故事哦!
話說民國12年(大正12年),日本裕仁皇太子,巡遊台灣並宿於大稻埕公學校,次年(民國13年)為祝賀他結婚,特在本校懸此匾額,匾額之上款(右上方)原題有「御成婚大典紀念」,下款(右下方)題有「晦翁」二字,此二字原為宋朝大儒朱熹(字晦庵)所書,清末民初書法家溥儒臨摹。
台灣光復後是思想極為保守的年代,當時不甚了解【晦翁】二字的意義,唯恐牽涉思想問題,將左上方及右下方的題字刮去,木框上再用木板將題字封住,改為藍底白字的共同校訓「禮義廉恥」四個大字,小朋友請你走近仔細瞧瞧,仍可發現當年釘子釘過的痕跡呢!
直到陳臣火校長任內,才將木板拆下,將題字重新貼上金箔,【忠孝】兩字才重見天日。
本校退休的鄧福賢老師曾讚嘆說,相傳全世界【忠孝】兩字臨摹最傳神、最漂亮的,即此二字。小朋友你可要睜大眼睛,仔仔細細欣賞喔!                 
請勾勾看:
忠孝匾額最早在什麼年代懸掛在本校?
□民國13年 □台灣光復後 □民國五十年
忠孝兩字是清末哪一位書法家臨摹宋朝朱熹的作品?
‚□歐陽洵 □溥儒 □柳公權
ƒ【忠孝】兩字的字體是什麼?
□楷書 □篆書 □隸書
„你知道【忠孝】兩字的意義嗎?
【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臨摹「忠孝」二字。
---------------------------------
媽祖樓街思想起 - 枕頭方塊書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v36zbm
--------------------------------------

2017-09-29_1550012017-09-29_154950  p230-1  

黃土水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日本,為日本皇室委託雕刻作品,不過心繫家鄉的他,覺得應該要為台灣留下一些作品。當時正巧台灣近代知名的詩人魏清德,召集淡水、萬華的龍山寺一起出資雕刻傳統佛像,黃土水受委託製作此佛像。在雕刻佛像前,他收集很多資料,在京都美術館中看見「釋迦出山圖」時,了解印度的釋迦在雪山面壁6年修行才出山,就選擇此作為題材,完成了不起的《釋迦出山像》。
整尊釋迦像看起來毫無動態,但其實它的動態是內斂的,眼觀鼻,鼻觀口,有一股力量往下到地下,但是手往上舉,這股往上的力量,直到鼻尖得到了平衡,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這件作品使用最堅硬的木材櫻花木,現存放在台北龍山寺。但是在二次大戰時,美國轟炸作為台灣信仰重要中心的龍山寺,這個作品就遺失了。幸運的是,黃土水當時為了感謝魏清德,曾用石膏翻模贈與他,後人看到的《釋迦出山像》,就是以這石膏翻模翻印了7個。原模的石膏現放在台北美術館典藏庫,其他變成銅雕,總共有7座,現在已被當作國寶。

1926
黃土水
青銅
行政院文建會1991年出版:《美術十年》頁44,記載:『78.10.30.修護並翻鑄已故雕塑家黃土水遺作「釋迦出山」六件, 分贈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省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台北艋舺龍山寺及台南開元寺, 公開陳展、典藏。』(編按:民國78年文建會翻鑄時,據聞台南市政府希望爭取一件,並決定收藏於開元寺。)
又名「釋迦出山」塑像
擔任《台灣日日新》報紙漢文版主編之魏清德先生,時常報導黃土水藝術文化訊息。於1920-1924年參與萬華龍山寺重修募款, 1926年7月,報紙先發表其泥塑像,魏清德又在報紙上為黃解釋何以製作曠日費時,模型一再更改,選材由樟木改為櫻木。 1926年12月初黃土水終於攜帶成品返台。據聞釋迦出山像乃擺在龍山寺會客室而非佛堂內,1928年9月陳澄波畫萬華龍山寺, 此畫與黃氏釋迦像同列寺內會議室。(參考顏娟英女士編著《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導言,1998年雄獅版。
1998年,國立成功大學舉辦世紀黎明—校園雕塑大展,特別向開元寺借出,展示於成大雲平大樓。


故事回到1974年,木箱的釘子叩叩釘上,箱中是以麻布袋包裹完整的《#甘露水》,她離開安置了她16年的張外科診所,移動到張氏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9) Facebook https://bit.ly/3lXDuZW
悉心守護《甘露水》的張鴻標醫師,當時身體已經不是很好了,然而臺灣的時局亦是。
根據推動《甘露水》現身的林曼麗教授推測,當時仍處於白色恐怖時期,台大哲學系事件正炙,台灣本土意識仍受到官方打壓。而張鴻標醫師自從1958年接手保管《甘露水》後,身為台籍菁英又熱愛藝術的他,肯定知其價值,也知道他正在為台灣文化保存一個重要的資產。
然而1974年時,因附近飯店動工影響周遭建物的地基,《甘露水》勢必要重新找地方安頓。對疾病纏身的張醫師來說,這個決定恐怕非常艱難,他很有可能也意識到自己無力繼續保護,但外在環境又風聲鶴唳,恐怕也不是一個將《甘露水》歸還給國家的好時機?該如何是好呢?他只能繼續封藏,期待一個更好的未來。
張鴻標醫師去世前,將《甘露水》的守護使命交付與後代,家族始終懷揣使命,他們暗暗等待,期待有天能夠將台灣聞名的瑰寶,再次展現於黃土水衷心喜愛的土地。
2021年不僅是《甘露水》入選帝展滿一百年,也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過去,臺灣土地上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共同為臺灣的未來而努力,這也成為林曼麗教授奮力促成《甘露水》問世的動機。她與北師美術館團隊走訪台中地方人士,透過總統府牽成,才成功與張家聯繫,而張家也毫不猶豫將作品無條件交與國家,並在文化部傾全力協助下展開修復與展覽相關事宜。
或許黃土水正是如此期待,期待有天臺灣的自我認同逐漸茁壯,而在這個許多人積極思考和探詢自我國家歷史文化的時代,如此因緣俱足,才能有機會促成此番美事。(9) Facebook https://bit.ly/3lXDuZW

244852086_4384464121635101_105095730454500720_n244922217_4384465631634950_525283298706897406_n244688314_4384464311635082_83214449078016698_n


FireShot Capture 152 - 台灣首座裸體雕像《甘露水》現身,林曼麗:「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_ - www.thenewslens.com2021-10-21_104051usikv2iciblkl4urjl9kfm32zw5lhm

展覽總策畫,也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認為,黃土水學西方雕塑,但他的美學跟內涵仍然非常台灣而東方,充滿生命力,「我每次看他作品就會起雞皮疙瘩,非常感動」。
台灣首座裸體雕像《甘露水》現身,林曼麗:「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AUPaRm
文:趙靜瑜(中央社記者台北18日電)
黃土水作品《甘露水》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重達500公斤,日前現身。除了部分女性私密之處遭黑墨汙染之外,其餘完好無缺,目前正在修復中,預計年底將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展出
11__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
Photo Credit: ©黃邦銓、林君昵,提供|北師美術館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
展覽總策畫,也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她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黃土水雖然學習西方的雕塑技法,但他沒有承襲西方的美學標準。《甘露水》的造型非常東方,可以說是非常台灣人,身材不是西方美學九頭身,而是有點矮短可親、又充滿力量與希望,非常非常美。」
1919年,黃土水開始創作大理石雕塑《甘露水》,1921年《甘露水》入選第3屆帝展;1922年《甘露水》受邀於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展出;1930年黃土水因腹膜炎過世,享年35歲;1931年《甘露水》返抵台灣,由台灣教育會館收藏,也在「黃土水遺作展」亮相。
1945年日治結束,1946年台灣省參議會接管台灣教育會館,1954年台灣省議會改制為台灣省臨時省議會,1958年台灣臨時省議會遷往台中,所有的物品隨之搬遷。
林曼麗推想,當時一方面台灣文化被忽視,二方面當時雕像是裸體,有妨害風化之嫌,再加上當時白色恐怖之後的社會氛圍,《甘露水》的藝術成就不曾被理解,同時官方也無法珍視其重要性。
林曼麗說,《甘露水》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附近,後來運到了外科醫生張鴻標的診所,就安置在一樓診所起居間。林曼麗說張鴻標雖然是外科醫生,但本身很喜歡雕塑,作品還曾經入選省展,「我想像他這樣的台灣精英分子,想必會知道《甘露水》的意義,也許正是他接手守護的動機」。
黃土水作品充滿生命力  林曼麗相當感動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
《甘露水》1958年到1974年,都被存放在張鴻標外科診所,張鴻標1976年過世,就在他過世前2年,他選擇將《甘露水》以麻布袋包裹完整,封存於木箱中安置在家族經營的霧峰工廠裡,「對張鴻標醫師來說,雖然他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還是將《甘露水》託付給後人,我想他正在等待一個美好未來的到來,而今年是《甘露水》誕生也入圍帝展100年,正是最好的時機。
今年5月6日赴霧峰工廠開箱《甘露水》時,林曼麗瞬間難以言語,「那木箱放在一個非常安全的角落,近50年的灰塵十分厚重,當拂塵之後《甘露水》現身,我內心充滿喜悅。」
林曼麗認為,黃土水學西方雕塑,但他的美學跟內涵仍然非常台灣而東方,充滿生命力,「我每次看他作品就會起雞皮疙瘩,非常感動」。
林曼麗也在1921年日本出版雜誌《東洋》中看見黃土水寫的文章中讀到「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這是人之常情」、「台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可以感受到黃土水熱愛台灣的真心。台灣首座裸體雕像《甘露水》現身,林曼麗:「不太同意《甘露水》被稱為台灣的維納斯」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AUPaRm

2021-10-21_104729

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中)奔走之下,封存將近50年,雕塑家黃土水作品「甘露水」將在年底修復後展覽。林曼麗說,我認為是美好的台灣召喚了「甘露水」,讓作品以最適當的時機重新出現在台灣人面前。(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傳真 110年10月18日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2021-10-21_1050032021-10-21_104925d5940407d5940410d5940412163427895483481_P14312462163427895471760_P14312392163427895470967_P14312463163427858446075_P14312377

雕刻家黃土水自一九一九年開始雕塑〈甘露水〉大理石雕,並於一九二一年以此作入選第三屆帝展。此件作品比例為等身大,材質為大理石,現藏於台灣省議會裡。 
      《甘露水》的題材為一裸女站在張開的蚌殼前,宛若晨曦中新生的海之女。雕塑中的裸身少女身材結實渾圓、輪廓優美。女子相貌端正,五官雖不深邃,但卻和諧端莊,頭髮為中分的直短髮撥於耳後。她正面雙腳交叉而立,頭微仰、兩眼輕閉、挺直身姿,雙手自然下垂,具有寧靜並和諧的氛圍。少女輕撫身後張開的蚌殼,增加下半身的穩重與華麗感。白灰色的大理石打磨後使得少女的肌膚更顯光滑柔嫩,與未打磨的部分(沙地、蚌殼底端)相映襯下更顯柔和。
        女子與蚌殼的題材雖然可以追溯自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的名畫「維娜斯的誕生」,但黃土水創造的少女身型,卻是完完全全的亞洲面孔,可從她較外擴的胸部與精實的大腿看出,與白人修長纖細的身形相比,甘露水中的少女似乎更為厚實。  
        本作品為黃土水參加日本帝展所作,其學院風格濃厚,在題材的取材上實驗性質也強。從蚌殼中出生的少女其實屬於西方的神話故事,雖然女子的身軀為東方人,但仍看得出西方藝術的概念對此作品的影響。在人的肌理與立體寫實的雕塑技法上面更為強調,打破亞洲意象式的雕刻方法。黃土水創作創作《甘露水》的時期,也正是西洋的「新古典主義」在日本傳佈的年代。所謂的新古典主義便是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規則,但在技術上又以文藝復興後的素描為基準,強調美感上的本質,故較為寫實。因此在這樣概念下《甘露水》的創作充滿西方的雕塑技法。  
        若要說這是黃土水對於鄉土的情感,以西方的雕刻方式呈現出的創作也不為過,整座雕塑的構圖與比例準確,並無太大偏差,至於肌理也能夠明確的掌握,即便是同期的台灣畫家,也不見得能創作出如此立體的畫作。但若是站在嚴苛的美學層面來評論《甘露水》,這個雕塑品卻不見得成熟。首先仍是要回歸到題材上的選擇做討論。  
      《甘露水》選擇了裸女做為題材,但蛤仔與裸女卻並不是一個根值於漢人文化的題材,可以說這個作品雖然外觀標緻,但卻無法傳遞什麼精神意念給觀賞者,若以馬蒂斯或托爾斯泰的共同美學觀點而言,黃土水究竟要和觀賞者「溝通」些什麼?我們是否能從《甘露水》上找到「移情」作用?(註一)或著這只是單純一件「美」的東西?如果僅是西洋藝術披著東方人的皮,那這件藝術品的文化內涵則就不高了。 
        至於就雕刻技法衍生出來的線條、光影的掌握、雕塑的表現性,於《甘露水》而言,其線條清晰,女子的身形清楚,黃土水將少女的姿態掌握極好,不過似乎也有美化的現象,針對這種形貌的上修飾並非不好,就像基督教藝術中滿是非嬰兒的縮小版耶穌站在聖母腿上,藝術家把現實理想化是可以被理解的,也可以給予觀賞者直接美的感受。不過如此對稱性的軀體,似乎有些甜而不辣,少女的姿勢樸實單調,感覺得出創作者當初創作時的小心翼翼,極度的在遵循一種保守的創作模式,並無挑戰既有格局的勇氣(即便在「維納斯的誕生」一圖中,維納斯的腳至少還有微微左傾呢!)。 
        至於雕塑的光影,由於無法親眼見到雕刻本身,實在無法做出客觀評斷,不過依照片上所呈現出的樣貌,光影在雕塑本身的散佈非常勻稱,對稱性與平衡感拿捏得極好,也可說是這個作品最令人稱道的部分。再談到作品的表現性,或許必須先討論展覽場地的環境,畢竟要是將這尊作品放置於羅浮宮的大裡石雕區,或許它的張力仍然不夠,故事性較為薄弱,但這尊作品給人寧靜舒適的感覺,卻是另外一種值得關注的力量,或許這也就是西方人東方主義中的一種神秘感吧!
許多人將這幅作品套入黃水土的「羅丹」模式,原因是:「女性肌膚光滑柔軟的感覺與大理石質材的粗糙對比,是羅丹常用的手法」。但我並不認同這點,因為黃土水擅長的為木雕,對於木雕的掌握也較好流暢,相對的,其大理石石雕的創作量不多(請詳見《台灣美術運動史》,第三十五頁,黃土水遺作展目錄),若要說對一個不以大裡石雕刻為核心的藝術家,可以在少數作品上即貫徹羅丹的創作技法,實在有點天馬行空。此外羅丹學派講究的是:不在於從事物體的外形的精確描寫。然而《甘露水》卻是非常寫實的刻畫,似乎在這點上就與羅丹學派有了極大的歧異。
不得不說,或許在西方雕刻技術衝擊東方世界的二十世紀初,黃土水的《甘露水》仍無法擺脫模仿西方雕塑的實驗性質,對於題材的選擇並不同於他其他充滿鄉土性的作品,但如此寫實並具有西方創作技法的作品,確是足以見證全球化在亞洲藝術發展中的一項歷程,也是台灣殖民時代雕塑界的大躍進,即便是現今,也不見得可以有一位藝術家能達到黃土水這般的成就。台灣藝術史作業:黃水土的雕塑《甘露水》分析 @ 夏日 淨化生命的核心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m1YFK8
--------------------------------
「台灣維納斯」找到了! 塵封半世紀 「甘露水」將現身
2021-10-14 14:31 聯合報 /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文化部和北師美術館今天共同宣布,「甘露水」將於12月北師美術館的「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圖/北師美術館提供
「台灣維納斯」找到了! 塵封半世紀 「甘露水」將現身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E03Dxf
台灣雕塑家黃土水的重要大理石雕塑作品—《甘露水》,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多年來盛傳其藏在台中市某地區,議員9月還曾以此事質詢市長盧秀燕。經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鍥而不捨地追索,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並交由文化部永久典藏。文化部和北師美術館今天共同宣布,「甘露水」將於12月北師美術館的「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大展中現身。
黃土水(1895-1930)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1921年,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暨《蕃童》後二度入選帝展。這件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的瑰寶,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了光一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正大步向前的台灣社會的期盼與想像,也開創台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
隔年,此作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其作品產生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過世東京。翌年,為祝賀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直到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無人聞問,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誰人潑灑墨水所致。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甘露水》塵封多年,隨黃土水重新受到關注,人們想起這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教授林曼麗率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北師美術館表示,《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臺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灣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史詩般巨作《甘露水》,重見天日了,官方版新聞已於10月14日正式發佈,保密壓抑了一個多月的興奮心情,總算得以宣洩。
簡秀枝》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 - 生活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Ghyjwb
黃土水於1921年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屆日本帝展的榮耀,迄今正好滿100年,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距離1921年入選日本帝展的時間,迄今是100年。
就如同創作於1920年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於去(2020)年公開展出,也正好滿100年。老天有眼,讓兩件重要作品,都以100年的關鍵時刻,重返社會,關心台灣美術史研究與典藏者,雀躍不已。
遺作重現 補足台灣美術史缺漏
如果說,《少女胸像》是黃土水遺世百年的經典小品,而《甘露水》則是黃土水史詩型的巨獻,台灣美術史上的扛鼎大作。
《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黃土水衷心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終將呈現在大家面前。
尤其今年正是蔣渭水等先賢,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100週年」一樣,映照了台灣百年人命運,補足台灣藝術文化缺漏的寶貴一頁,令人振奮。
隨著疫苗接種,全世界跨越過哀鴻遍野的災難,但疫情依舊時好時壞,還是壓力重重。台灣果然是寶地,朝野防疫努力,可圈可點,藝術館所雖曾謝客封門,但探尋黃土水等台灣美術作品下落的工作團隊,絲毫沒有因疫情而鬆懈。
去年10月,黃土水100歲的經典作品《少女胸像》,在說服太平國小,接受清洗整理,以乾淨俐落的形象,在北師美術館,以「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出,驚艶各界,締造了數萬人帶口罩的觀展人潮,光是展覽畫冊,就賣了8千本。
無獨有偶,今年,更具美術史價值的黃土水《甘露水》,塵封近半世紀後,終於重見天日,正式成為國家收藏,上(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作為永久典藏。
這彷佛是老天爺送給台灣的大禮,讓台灣在迎接文化協會百年慶的此時此刻,雙喜臨門,台灣美術史的爬梳、整理與典藏工作,也因此,更臻完整。為什麼黃土水這麼重要?!說來真是傷感,彷彿天忌英才,黃土水是早凋天才,他的殞落,一直是台灣美術史上,永遠的殤與痛。
黃土水(1895-1930)僅活短短的35年,但他的一生,真正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短暫的生命中,創作不懈,也獲獎無數,在台灣美術史界,舉足輕重。
以當時藝術界最高榮譽的日本帝展來說,黃土水總共囊括了4回入選,分別是第二、三、四、五回,簡直是當年美術界的「獎霸」。
被公認是美術界先鋒的黃土水,是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展的台灣藝術家。在大稻埕生長的黃土水,時時以台灣人的認同自豪,他幾乎把青春與血汗,全力灌注在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
黃土水一生曲折起伏,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100年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成為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50年,令人欣喜萬分的是,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
出生貧寒 病魔奪走一家五口
根據資料,黃士水是於1895年7月3日出生於艋舺祖師廟後街的一個貧寒家庭,他的父親黃能是位人力車的木工修理師傅,母親黃施素,相夫教子,刻苦持家。
在20世紀初期的台灣社會,公衞條件不好,流行病特別多。黃家雖一舉得3個壯丁,但大哥在襁褓中么折,黃土水出生時,他的二哥黃順來已經9歲。
1906年,黃土水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當時才11歲的他,就面臨了喪父之痛,原本困頓的家庭,更是捉襟見肘,家業由當時才20歲的二哥繼承。1907年,黃士水隨母親,投靠住在大稻埕繼承父業的二哥,並轉入太平公學校就讀。1912年,他自太平公學校畢業,並考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
由於耳濡目染,黃土水自幼年即對位在大稻埕的傳統宗教用品店,十分熟悉,埋下他手工藝,甚至藝術創作的幼苗。
1915年3月,他自國語學校畢業,並隨後於太平公學校就任訓導一職;同年,他在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及國語學校校長隈本繁吉等人選拔推薦下,獲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頒贈獎助金,並藉由作品《李鐵拐》通過審查免試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木雕部,跟隨高村光雲研習木雕;當時,他寓居於小石川町高砂寮宿舍。
天賦異稟 免試入學帝展常勝軍
正逢衝刺學業階段,就傳來母親生病的消息,1918年他返台探視母親病情,不多時,母親就過世,23歲的他,親為母親辦理喪事。
黃土水銜悲返回學校,就在母親過世後的翌(1919)年,他開始創作《甘露水》。1920年,他以作品《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回帝展,成為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的臺籍人士。
1921年,黃土水自東京美術學校本科畢業,並獲准免試進入同校研究科,成為「實技研究生」繼續深造。他就讀於塑造科,並師從朝倉文夫;同年,他就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展。
1922年3月,黃土水在研究科畢業後立即返鄉,當時,創作靈感充沛,他在親戚位於台北艋舺的米舖廠房,設置臨時工作室,埋首創作。
當年10月,他以《擺姿態的女人》,入選第四回帝展;10月30日,他完成受昭憲皇太后及攝政宮委託製作的《帝雉》、《華鹿》,並把兩件作品一起獻給宮內省。宮內省是日本曾經設置的政府部會,主要掌管天皇、皇室及皇宮事務,存在於律令制時代、大日本帝國時期。
1923年4月,黃土水在東京雕刻《三歲童子》,並由總督府把該作獻給裕仁皇太子,4月23日,該作品被運回臺灣於博物館展示;4月26日,他獲裕仁皇太子召見;6月30日,他與石川欽一郎、富永信篤、戶田庸三等藝術家在銀座籌辦聯展;7月,帝展參選作品《水牛牧童》開始創作;9月,東京大地震發生,帝展取消舉辦,他的工作場所也被燒毀,他隨後決定將《水牛牧童》義賣賑災。
同(1923)年,他與廖秋桂結婚,隨後兩人一同前往日本定居;他在池袋設立個人工作室兼住家。1924年6月,他返回臺灣探視二哥病情,並繼續製作《水牛牧童》,7月初,二哥逝世;9月,他返回日本;10月,他以《郊外》入選第五回帝展。
家人逐一病逝,傷心欲絕,對黃土水來說,身心俱疲,1925年,他以侄子作為模特兒的塑像作品《小孩》,送入帝展,可惜未得入選,拮据的生計,更為艱辛。
當時士紳郭春秧、黃純青、林熊徵等人,看在眼裏,很是不忍,於是發起「黃土水後援會」,呼籲社會高層人士,多多向他訂製肖像雕塑,以支持黃土水創作與生活,社會的溫暖,給了他極大慰藉。
1926年10月,黃土水完成新年動物作品青銅兔雕塑50件,並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2月初,完成櫻木素木描金作品《釋迦出山像》,該作品隨後安座於艋舺龍山寺;該段時間,他也替多位仕紳製作胸像,解決燃眉之急。
1927年7月,黃土水完成總督川村竹治的雕像;10月,他又完成新年龍銅雕作品,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0月12日,他返回臺灣;11月5日至6日,他在台北博物館舉行個展,展出10餘件作品,同月26日至27日,他的個展,更在基隆公會堂舉行。
左化鵬》見「錢」眼開 加拿大銀行博物館
1928年2月至9月,他替久邇宮邦彥王夫婦塑像;5月15日,他獻贈銅雕作品《臺灣雙槳船》給總督上山滿之進;8月20日,他前往日本;9月5日,臺北州有關當局,決定以黃土水所製水牛像,作秋御大禮獻禮;9月13日,他返回臺灣;10月22日,他攜帶臺北州御大典作品《歸途》水牛塑像,返回東京,呈獻給天皇,作為登基賀禮;同年,他開始製作《志保田鉎吉校長像》。
1930年帝展前夕,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在東京過世。
過度操勞 盲腸併發腹膜炎奪命
黃土水在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經常沒日沒夜地趕工創作,免疫系統下降,當年12月21日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過世,得年35歲。
病逝翌日的1930年12月22日,他的遺體,立即被送至火葬場火化,親友再把他的骨灰,送回他位於池袋的住處;當時滯留日本的張秋海、郭柏川、陳承藩、何德來、李梅樹等人,還有少少的親族,共同為他舉行簡單儀式,從此魂歸西天,望斷天涯路。
為了讓黃土水落葉歸根,1931年,骨灰被帶回台灣,在台灣的親友,也在台北東門町曹洞宗別院,為他補辦追悼會,隨後把遺骨葬於三橋町墓地;當年5月9日及10日,親友為他張羅了遺作展,展出79件作品。
1932年10月30日,《志保田鉎吉校長像》立於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即北教大)。1937年2月2日,政府為黃土石再舉行遺作捐贈奉告祭,並把《水牛群像》陳列在台北公會堂(即中山堂)。
半個世紀之後的1980年代後期,台灣歷經本土化風潮,身為台灣美術史領頭羊的黃土水作品,大受歡迎。
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作品尺寸是80x40x175cm,幾乎與人等高,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的瑰寶,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該作品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見賢思齊,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翌年,為祝賀臺灣教育會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臺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根本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潑灑墨水所致。
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該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企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
重建天日 團隊追作品鍥而不捨
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率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過程並由導演黃邦銓與林君昵全程紀錄,最後果然在總統府和文化部傾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2021年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至關重要的《甘露水》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他經驗豐富,讓作品回到最佳的狀況。
在創作完成滿一世紀後,該件凝練了黃土水對自我、故鄉與民族期望的逸作,終於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
今(2021)年12月,《甘露水》,就要在北教大美術館「光—台灣文化百年」的展覽中現身,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活動,將由文化部,北教大美術館,以及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等三方共同主辦,屆時,黃土水所期待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也將呈現於觀眾面前。展期將從12月,延續到明年4月。
黃土水曾說,「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
四件遺作 下落不明請再接再厲
在各界努力爬梳台灣美術史,黃土水成為大家最迫切追蹤的對象,截至目前,他的多件作品,依據舊下落不明,例如:
1、創作於1918年的石膏像《山童吹笛》,曾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台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
2、創作於1922年的《擺姿勢的女人》,曾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3、創作於1924年的《郊外》,曾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4、創作於1927年的《南國的風情》,曾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
黃土水是台灣美術史上,最令人驕傲與鼓舞的傑出藝術家,短暫生命有如流星降臨,他作完作品,得完大獎,最後嘎然而止,撒手西歸,徒留喟嘆。
縱觀他跟時間賽跑的生命與創作,珍貴稀有。我們整理美術史,追蹤前輩遺作,讓斷了音訊的作品,失而復得,實在是刻不容緩,也是迎接台灣百年命運,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朝野都還可以加大力度,全力以赴!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北師美術館截圖。簡秀枝》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 - 生活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Ghyjwb
-------------------------------------
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北師美術館12月年度大展亮相 | 文藝視角 | 500輯 https://bit.ly/3jj25Xu
《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雕塑家黃土水大理石裸體雕像作品《甘露水》,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卻失蹤逾半世紀,多年來盛傳藏身台中。文化部和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昨共同宣布,《甘露水》已於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並將於12月北師美術館大展「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
在台灣美術史上,《甘露水》一如其稱號「台灣的維納斯」,擁有神話般的地位。國立台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林振莖形容,北師美術館昨公布的《甘露水》照片,對他來說「震撼效果有如核爆」。因為《甘露水》等於台灣新美術發展的源頭,失蹤前雖只留下兩張黑白照片,卻足以在台灣美術史上留下永恆的身影。
黃土水1895年生於台北,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藝術家。1921年,黃土水以《甘露水》二度入選帝展,隔年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不僅吸引日本皇室關注,更鼓舞了台灣那一個世代的藝術家。
《甘露水》二度入選帝展,隔年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吸引日本皇室關注...
《甘露水》二度入選帝展,隔年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吸引日本皇室關注,也鼓舞了台灣那一個世代的藝術家。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甘露水》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神情舒緩而堅強,臉上綻放自信的光采。19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於大稻埕成立,展開影響深遠的台灣新文化運動。黃土水的《甘露水》在這一年獲選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帝國美術展覽會,以台灣人充滿自信的風采站上國際舞台。
研究台灣早期美術史的林振莖指出,《甘露水》造型源自希臘神話中誕生於蚌殼的女神維納斯,但黃土水並非純粹模仿西方,而是以台灣女性的身體重新詮釋美神的意象。《甘露水》中自信發光的台灣女子,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正大步向前的台灣社會的期盼與想像,也開創台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她被後世譽為「台灣的維納斯」,不只是因為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美,更因為她啟發了一個世代對藝術美學的嶄新想像。
《甘露水》造型源自希臘神話中誕生於蚌殼的女神維納斯。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甘露水》造型源自希臘神話中誕生於蚌殼的女神維納斯。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併發腹膜炎於東京辭世。隔年,《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身份於「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1958年台灣省議會播遷台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遭棄置台中火車站。《甘露水》隨後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從此由張家典藏,並於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
據了解,台灣美術界多年來都知《甘露水》由張家收藏,但不知藏於何處。北美館曾有意與其合作複製《甘露水》展出,但因張家有所顧忌最終未談成。
去年北師美術館展出「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黃土水大理石作品《少女》驚豔全場、引爆話題。總統蔡英文也到場參觀、並於臉書上推薦。在總統府的支持與台北教育大學榮譽教授林曼麗的奔走促成下,張家決定將《甘露水》交由國家典藏,9月6日在蔡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甘露水》被後世譽為「台灣的維納斯」,不只是因為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美,更因為她啟...
《甘露水》被後世譽為「台灣的維納斯」,不只是因為令人無法移開目光的美,更因為她啟發了一個世代對藝術美學的嶄新想像。 圖/黃邦銓、林君昵提供
象徵台灣文協時代美學的《甘露水》,曾因世人的不理解遭棄置於台中火車站。如今雕塑軀幹上留下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是遭人潑灑墨水。《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
黃土水的一生曲折起伏,代表作《甘露水》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塵封半世紀,於誕生百年後重返世人面前燦爛發光。北師美術館表示,《甘露水》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美學,更在於她縮影了台灣一世紀的歷史與命運。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北師美術館12月年度大展亮相 | 文藝視角 | 500輯 https://bit.ly/3jj25Xu
--------------------------------
台灣美術界先鋒黃土水名作《甘露水》,將在12月由文化部指導、北師美術館及福祿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展覽中重見天日。(文化部提供)
塵封近半世紀,台灣美術界先鋒黃土水名作《甘露水》於9月6日在總統蔡英文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並將在12月由文化部指導、北師美術館及福祿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展覽中重見天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化部指出,出生於日本殖民統治初年(1895年)的黃土水,是台灣首位入選時為日本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在大稻埕生長的他以台灣人認同自豪,並將青春與血汗全力灌注於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
文化部提到,黃土水的一生曲折起伏,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整個世紀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數十年,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甘露水》是台灣藝術史上的一頁傳奇,更映照出台灣跌宕的百年歷史。
文化部說明,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如光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藝術家對彼時台灣社會正大步向前的期盼與想像。1922年《甘露水》移至「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臺灣館」展出,除日本皇室對其產生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文化部指出,當年為祝賀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時,《甘露水》被棄置在臺中火車站,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就是當時在火車站前被人潑墨所致。《甘露水》隨後被移置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20211014-《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圖:文化部提供)
《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也提到,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這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期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不斷。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名譽教授林曼麗率領北師美術館團隊透過持續追索及總統府和文化部的傾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重見天日,蔡英文的見證下,於9月6日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相關報導:陳柏惟罷免倒數10天!沈富雄直言「罷定了」 郭正亮曝刪Q動員內幕|更多文章)
文化部表示,《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其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作品本身,更在它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台灣的維納斯」現身!黃土水塵封半世紀名作《甘露水》12月展出-風傳媒 https://bit.ly/3nco7w0
--------------------------------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灣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史詩般巨作《甘露水》,重見天日了,官方版新聞已於10月14日正式發佈,保密壓抑了一個多月的興奮心情,總算得以宣洩。
    黃土水於1921年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屆日本帝展的榮耀,迄今正好滿100年,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距離1921年入選日本帝展的時間,迄今是100年。
    就如同創作於1920年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於去(2020)年公開展出,也正好滿100年。老天有眼,讓兩件重要作品,都以100年的關鍵時刻,重返社會,關心台灣美術史研究與典藏者,雀躍不已。
遺作重現 補足台灣美術史缺漏
    如果說,《少女胸像》是黃土水遺世百年的經典小品,而《甘露水》則是黃土水史詩型的巨獻,台灣美術史上的扛鼎大作。
    《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黃土水衷心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終將呈現在大家面前。
    尤其今年正是蔣渭水等先賢,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100週年」一樣,映照了台灣百年人命運,補足台灣藝術文化缺漏的寶貴一頁,令人振奮。
    隨著疫苗接種,全世界跨越過哀鴻遍野的災難,但疫情依舊時好時壞,還是壓力重重。台灣果然是寶地,朝野防疫努力,可圈可點,藝術館所雖曾謝客封門,但探尋黃土水等台灣美術作品下落的工作團隊,絲毫沒有因疫情而鬆懈。
    去年10月,黃土水100歲的經典作品《少女胸像》,在說服太平國小,接受清洗整理,以乾淨俐落的形象,在北師美術館,以「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出,驚艶各界,締造了數萬人帶口罩的觀展人潮,光是展覽畫冊,就賣了8千本。
    無獨有偶,今年,更具美術史價值的黃土水《甘露水》,塵封近半世紀後,終於重見天日,正式成為國家收藏,上(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作為永久典藏。
    這彷佛是老天爺送給台灣的大禮,讓台灣在迎接文化協會百年慶的此時此刻,雙喜臨門,台灣美術史的爬梳、整理與典藏工作,也因此,更臻完整。為什麼黃土水這麼重要?!說來真是傷感,彷彿天忌英才,黃土水是早凋天才,他的殞落,一直是台灣美術史上,永遠的殤與痛。
    黃土水(1895-1930)僅活短短的35年,但他的一生,真正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短暫的生命中,創作不懈,也獲獎無數,在台灣美術史界,舉足輕重。
    以當時藝術界最高榮譽的日本帝展來說,黃土水總共囊括了4回入選,分別是第二、三、四、五回,簡直是當年美術界的「獎霸」。
    被公認是美術界先鋒的黃土水,是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展的台灣藝術家。在大稻埕生長的黃土水,時時以台灣人的認同自豪,他幾乎把青春與血汗,全力灌注在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
    黃土水一生曲折起伏,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100年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成為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50年,令人欣喜萬分的是,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
出生貧寒 病魔奪走一家五口
    根據資料,黃士水是於1895年7月3日出生於艋舺祖師廟後街的一個貧寒家庭,他的父親黃能是位人力車的木工修理師傅,母親黃施素,相夫教子,刻苦持家。
    在20世紀初期的台灣社會,公衞條件不好,流行病特別多。黃家雖一舉得3個壯丁,但大哥在襁褓中么折,黃土水出生時,他的二哥黃順來已經9歲。
    1906年,黃土水進入艋舺公學校就讀,當時才11歲的他,就面臨了喪父之痛,原本困頓的家庭,更是捉襟見肘,家業由當時才20歲的二哥繼承。1907年,黃士水隨母親,投靠住在大稻埕繼承父業的二哥,並轉入太平公學校就讀。1912年,他自太平公學校畢業,並考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
    由於耳濡目染,黃土水自幼年即對位在大稻埕的傳統宗教用品店,十分熟悉,埋下他手工藝,甚至藝術創作的幼苗。
    1915年3月,他自國語學校畢業,並隨後於太平公學校就任訓導一職;同年,他在總督府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及國語學校校長隈本繁吉等人選拔推薦下,獲得東洋協會臺灣支部頒贈獎助金,並藉由作品《李鐵拐》通過審查免試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木雕部,跟隨高村光雲研習木雕;當時,他寓居於小石川町高砂寮宿舍。
天賦異稟 免試入學帝展常勝軍
    正逢衝刺學業階段,就傳來母親生病的消息,1918年他返台探視母親病情,不多時,母親就過世,23歲的他,親為母親辦理喪事。
    黃土水銜悲返回學校,就在母親過世後的翌(1919)年,他開始創作《甘露水》。1920年,他以作品《山童吹笛》,入選第二回帝展,成為第一位作品入選帝展的臺籍人士。
    1921年,黃土水自東京美術學校本科畢業,並獲准免試進入同校研究科,成為「實技研究生」繼續深造。他就讀於塑造科,並師從朝倉文夫;同年,他就以《甘露水》入選第三回帝展。
    1922年3月,黃土水在研究科畢業後立即返鄉,當時,創作靈感充沛,他在親戚位於台北艋舺的米舖廠房,設置臨時工作室,埋首創作。
    當年10月,他以《擺姿態的女人》,入選第四回帝展;10月30日,他完成受昭憲皇太后及攝政宮委託製作的《帝雉》、《華鹿》,並把兩件作品一起獻給宮內省。宮內省是日本曾經設置的政府部會,主要掌管天皇、皇室及皇宮事務,存在於律令制時代、大日本帝國時期。
    1923年4月,黃土水在東京雕刻《三歲童子》,並由總督府把該作獻給裕仁皇太子,4月23日,該作品被運回臺灣於博物館展示;4月26日,他獲裕仁皇太子召見;6月30日,他與石川欽一郎、富永信篤、戶田庸三等藝術家在銀座籌辦聯展;7月,帝展參選作品《水牛牧童》開始創作;9月,東京大地震發生,帝展取消舉辦,他的工作場所也被燒毀,他隨後決定將《水牛牧童》義賣賑災。
    同(1923)年,他與廖秋桂結婚,隨後兩人一同前往日本定居;他在池袋設立個人工作室兼住家。1924年6月,他返回臺灣探視二哥病情,並繼續製作《水牛牧童》,7月初,二哥逝世;9月,他返回日本;10月,他以《郊外》入選第五回帝展。
    家人逐一病逝,傷心欲絕,對黃土水來說,身心俱疲,1925年,他以侄子作為模特兒的塑像作品《小孩》,送入帝展,可惜未得入選,拮据的生計,更為艱辛。
    當時士紳郭春秧、黃純青、林熊徵等人,看在眼裏,很是不忍,於是發起「黃土水後援會」,呼籲社會高層人士,多多向他訂製肖像雕塑,以支持黃土水創作與生活,社會的溫暖,給了他極大慰藉。
    1926年10月,黃土水完成新年動物作品青銅兔雕塑50件,並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2月初,完成櫻木素木描金作品《釋迦出山像》,該作品隨後安座於艋舺龍山寺;該段時間,他也替多位仕紳製作胸像,解決燃眉之急。
    1927年7月,黃土水完成總督川村竹治的雕像;10月,他又完成新年龍銅雕作品,交由臺灣日日新報報社代售;10月12日,他返回臺灣;11月5日至6日,他在台北博物館舉行個展,展出10餘件作品,同月26日至27日,他的個展,更在基隆公會堂舉行。
    1928年2月至9月,他替久邇宮邦彥王夫婦塑像;5月15日,他獻贈銅雕作品《臺灣雙槳船》給總督上山滿之進;8月20日,他前往日本;9月5日,臺北州有關當局,決定以黃土水所製水牛像,作秋御大禮獻禮;9月13日,他返回臺灣;10月22日,他攜帶臺北州御大典作品《歸途》水牛塑像,返回東京,呈獻給天皇,作為登基賀禮;同年,他開始製作《志保田鉎吉校長像》。
    1930年帝展前夕,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在東京過世。
過度操勞 盲腸併發腹膜炎奪命
    黃土水在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經常沒日沒夜地趕工創作,免疫系統下降,當年12月21日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於12月21日過世,得年35歲。
    病逝翌日的1930年12月22日,他的遺體,立即被送至火葬場火化,親友再把他的骨灰,送回他位於池袋的住處;當時滯留日本的張秋海、郭柏川、陳承藩、何德來、李梅樹等人,還有少少的親族,共同為他舉行簡單儀式,從此魂歸西天,望斷天涯路。
    為了讓黃土水落葉歸根,1931年,骨灰被帶回台灣,在台灣的親友,也在台北東門町曹洞宗別院,為他補辦追悼會,隨後把遺骨葬於三橋町墓地;當年5月9日及10日,親友為他張羅了遺作展,展出79件作品。
    1932年10月30日,《志保田鉎吉校長像》立於台灣總督府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即北教大)。1937年2月2日,政府為黃土石再舉行遺作捐贈奉告祭,並把《水牛群像》陳列在台北公會堂(即中山堂)。
    半個世紀之後的1980年代後期,台灣歷經本土化風潮,身為台灣美術史領頭羊的黃土水作品,大受歡迎。
    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作品尺寸是80x40x175cm,幾乎與人等高,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的瑰寶,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該作品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見賢思齊,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翌年,為祝賀臺灣教育會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臺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根本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潑灑墨水所致。
    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該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企盼《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
重建天日 團隊追作品鍥而不捨
    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率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過程並由導演黃邦銓與林君昵全程紀錄,最後果然在總統府和文化部傾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2021年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
    至關重要的《甘露水》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他經驗豐富,讓作品回到最佳的狀況。
    在創作完成滿一世紀後,該件凝練了黃土水對自我、故鄉與民族期望的逸作,終於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100年的命運與歷史。
    今(2021)年12月,《甘露水》,就要在北教大美術館「光—台灣文化百年」的展覽中現身,這個別開生面的展覽活動,將由文化部,北教大美術館,以及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等三方共同主辦,屆時,黃土水所期待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也將呈現於觀眾面前。展期將從12月,延續到明年4月。
    黃土水曾說,「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
四件遺作 下落不明請再接再厲
    在各界努力爬梳台灣美術史,黃土水成為大家最迫切追蹤的對象,截至目前,他的多件作品,依據舊下落不明,例如:
1、創作於1918年的石膏像《山童吹笛》,曾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台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
2、創作於1922年的《擺姿勢的女人》,曾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3、創作於1924年的《郊外》,曾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4、創作於1927年的《南國的風情》,曾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覽。
    黃土水是台灣美術史上,最令人驕傲與鼓舞的傑出藝術家,短暫生命有如流星降臨,他作完作品,得完大獎,最後嘎然而止,撒手西歸,徒留喟嘆。
    縱觀他跟時間賽跑的生命與創作,珍貴稀有。我們整理美術史,追蹤前輩遺作,讓斷了音訊的作品,失而復得,實在是刻不容緩,也是迎接台灣百年命運,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朝野都還可以加大力度,全力以赴!簡秀枝》黃土水名作《甘露水》重見天日 | i-media 愛傳媒 https://bit.ly/3Eg5pL5
------------------------------------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網搜】大家看房先做這件事?!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aWtPfL
▲黃土水名作《甘露水》相隔100年,重新面世。(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美術先鋒黃土水名作《甘露水》是台灣第一座裸體雕像,被譽為「台灣維納斯」、「福爾摩沙女神」;然而此作品失蹤長達近半世紀,先前更傳藏在台中。文化部和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昨15日共同宣布,《甘露水》重見天日,已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預計12月展出,讓不少學者和藝術愛好者驚呼「太感動,竟然找到!」、「到現在還是不敢置信」。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甘露水》是台灣第一座裸體雕像,被譽為「台灣維納斯」、「福爾摩沙女神」。(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1895-1930)出生於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初年,在大稻埕生長,以台灣人的認同自豪,更將青春與血汗全力敲打灌注於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他也是台灣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
他的一生曲折起伏,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台灣一世紀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數十年;在創作完成相隔百年的今日,終於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甘露水》多舛的命運,是台灣藝術史上的一頁傳奇,也映照出台灣跌宕的百年歷史。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1921年,黃土水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繼《蕃童》後二度入選帝展。這件作品日後被譽為「台灣的維納斯」,是台灣首座裸體雕像,刻劃一名面容充滿自信的女子,頭微微仰起,姿態挺直,雙手輕輕放在身後的蚌殼上,綻放了光一般的向上精神,神情舒緩而堅強,寄寓藝術家對於彼時台灣社會正大步向前的期盼與想像,也開創台灣藝術史上的新篇章。
隔年,此作受邀於東京和平紀念博覽會台灣館展出,除了日本皇室對其作品產生高度興趣,黃土水的活躍更驅動著當時對藝術還很陌生的台灣,使有志於藝術的台灣青年們受到很大的鼓舞。
1930年帝展前夕,黃土水因為趕製大型浮雕《水牛群像》時過度操勞,不幸併發腹膜炎過世東京。隔年為祝賀台灣教育會館(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落成,《甘露水》入藏台灣教育會館,並以該館藏品的身份於原台灣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的「黃土水遺作展」中展出。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細部。(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直到1958年台灣省臨時省議會播遷台中,《甘露水》隨之搬移,卻被棄置在台中火車站,無人聞問,現在雕塑軀幹上難以清除的暗色痕跡,推測也是當時於火車站前被誰人潑灑墨水所致。所幸數天後《甘露水》即被移置車站附近的張外科診所,由張氏家族悉心保管看顧,並在1974年移至家族位於霧峰的工廠封藏。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萌發,人們也逐漸想起這件代表台灣面容的作品,期望《甘露水》再度面世的呼聲始終不斷。而為了讓《甘露水》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教授率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總統府和文化部更傾全力協助,終於讓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重見天日。
2021年9月6日在蔡英文總統的見證下,正式交付文化部永久典藏。《甘露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台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甘露水》失蹤近半世紀,終於重返世人眼前。(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目前《甘露水》的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預訂於2021年12月「光──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暫名)」中現身,展覽將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屆時黃土水所期待藝術上「福爾摩沙時代」也將呈現於觀眾面前。
網友看見《甘露水》重見天日也說,「太美了!而且歷史意義重大!」、「感動不已,甘露水終於能重見天日了」、「太感動了,竟然找到了」、「原來還存在!太好了!」、「我們的福爾摩沙女神」、「好美喔!」、「作品有令人屏息的氣場!」、「到現在還是不敢置信」、「隔著電腦螢幕看就起雞皮疙瘩了」、「感動,能親眼看到甘露水,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身為台灣人真幸福」、「好感動,希望有機會看到她的真面貌~偉大的藝術作品。」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80x40x175cm,文化部典藏。(圖/©黃邦銓、林君昵/北師美術館提供)
台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現身!黃土水名作失蹤半世紀重見天日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aWtPfL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2022-04-05_084454少女-726x1024太平國小-1024x673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https://bit.ly/3DF7vEY
黃土水《少女》胸像塵埃落定,將永遠留在太平國小。資深校友駱錦明義助新台幣1,000萬元,將打造作品新家,打造「ONE PIECE MUSEUM」。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022.03.31
黃土水《少女》胸像塵埃落定,將永遠留在太平國小。資深校友駱錦明義助新台幣1,000萬元,將打造作品新家。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於29日,透露以上訊息。
王道集團創辦人駱錦明也證實捐贈1,000萬元,協助母校太平國小打造「ONE PIECE MUSEUM」,作為黃土水《少女胸像》展示新空間。駱錦明同時表示,他不只一次性的捐款,同時發起並結合太平國小校友會,成立永續組織,一方面守護黃土水《少女》胸像遺作,同時以太平國小為據點,推動「ONE PIECE MUSEUM」,讓百餘年來作育無數英才的母校,扮演社區美術館功能,參與台灣美術史的建構與推廣。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與太平國小校長徐昀霖等人與《少女》胸像合影。(北師美術館提供)
相關閱讀│黃土水《少女》胸像未來處置三方向,兼顧歷史性、藝術性、公共性與在地情感
目前林曼麗正協助團隊,從太平國小校友中,徵集建築設計圖,希望未來的黃土水《少女》胸像陳列室,具備現代化設備,明亮安全又可親,可以分享在校同學、校友及社區民眾,讓黃土水早在百餘年前,愛與祝福留母校的初心,永續被推廣。
林曼麗認為,除了硬體陳列室的打造外,未來將會有專業人員進駐,規畫文宣,舉辦各種活動,和社區保持良性互動。不但在地居民可以就近陪伴欣賞作品,未來也將透過新動線規劃,開發成文化、觀光景點,分享各地藝文愛好者。因此,目前不只考慮硬體建設推進,軟體的籌備工作,也緊鑼密鼓,尋覓合適專業人員,為黃土水《少女》胸像作為「ONE PIECE MUSEUM」的完整的策劃、推廣活動,使黃土水的藝術光輝普照,有機且永續成長。除陳列黃土水留在人間的唯二的大理石雕塑(另一件為《甘露水》),太平國小百年累積遺留下來的歷史古物,將來可望悉數整理,併同《少女》胸像一起對外呈現。
黃土水,《少女》胸像,1920,臺北市太平國小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駱錦明强調,太平國小孕育培養了他們,讓他們在社會奉獻所長。如果可以盡綿薄之力,回頭報答母校栽培宏恩,他和眾多校友,都當仁不讓,希望樹立美麗承傳。
駱錦明指出,已故學長黃土水,當把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作品《少女》胸像攜帶回台,捐贈給母校,是飲水思源、勿望教誨的最好示範。《少女》胸像雕工細膩,雍容溫潤,作品主角久子始終帶著幸福笑容,與太平國小的學弟學妹同在,彷彿與大夥兒一起編織靑春夢想,樂觀迎接未來,百年來堅毅不拔。身為太平國小校友,何其幸運,在老學長的藝術陪伴下,完成人生的初階教育。
太平國小將出現「ONE PIECE MUSEUM」冀能成為校園示範,也會是大稻埕社區的藝文熱點,期待這樣的藝術氛圍,永續發展,太平國小已經開枝散葉,校友滿天下,凝聚廣大的校友力量,共同扮演後盾角色,大家心堅意誠,全力以赴。
黃土水《少女》胸像自從2020年於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覽展出,驚豔各方。因為該展的專業、圓滿與成功,亦間接促成已經封存47年的《甘露水》重見天日,補上了台灣美術史一塊重要拼圖,守護作品的張鴻標家族後代無條件捐獻國家,並經過半年修復,於《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展出,成為重要焦點。黃土水在台灣美術史上的角色可見一斑。
臺北市太平國小。(取自臉書粉絲專頁)
《少女》胸像在展覽之後,,各方目光回到太平國小。面對希望將《少女》胸像捐出至美術館的聲音,校長徐昀霖、家長會長王裘莉、校友會執行秘書張嘉莉,以及校友會長鄧茂男等人,倍感壓力。林曼麗借出《少女》胸像,背負著各方信任,一方面介入協調,同時積極向企業界募款,作為未來永續安置作品的需要。
林曼麗在一番徵詢與密訪之後,確定續留太平國小。尤其,獲得同為太平國小校友的王道集團創辦人駱錦明首肯,慷慨捐贈新台幣1,000萬元,協助太平國小打造「ONE PIECE MUSEUM」新空間,永續守護作品,讓《少女》胸像長留母校,讓這個困擾多時的歸屬問題塵埃落定。
目前硬體改造的徵件工作已經展開,林曼麗高度希望若有太平國小畢業的建築設計師,可以參與母校的「ONE PIECE MUSEUM」設計。林曼麗說,如果硬軟體籌備工作順利,希望以明(2023)年4月10日駱錦明80歲生日當天,作為黃土水《少女》胸像進駐新家的開館日,表彰駱錦明捐贈的善行義舉,更期待太平國小校友會在駱錦明的示範與帶領下,成為守護學校寶藏的永續後盾。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https://bit.ly/3DF7vEY

駱錦明慨捐1,000萬元,黃土水《少女》胸像長留太平國小,明年4月10日進駐新場館 | 典藏 ARTouch.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