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台北街景,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迎城隍」聖誕祭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tsewaii/videos/2008448702620987/

2020-05-19_115342


陳茂通邸文資審議-1930年代後期於當時日本與世界潮流的前端,是台灣目前少見的折衷主義或前現代主義的建築,在九條通之北,或可見證日治時期日本上流社會人士居住社區文化之特色,建議登錄為歷史建築。/1935年的「大台北鳥瞰圖」標註出1933年紅葉園(陳茂通邸)/台北市陳茂通紅葉園宅邸異地保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gbVvG

旗亭/江山樓、蓬萊閣-早期台灣的酒家文化/「東薈芳」創於1884年(光緒10年)是大稻埕最早設立的大型酒/句俗諺「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旗亭(有歌女陪侍的酒家),有「江東春蓬」之稱/1960至70年代,台灣的酒家文化最興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VUNvs

酒家菜 - 副刊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SmdJK3

台灣第一家咖啡店館/1912台北第一座咖啡館「公園獅」/1897台北西門咖啡館「西洋軒」/行動咖啡車,在一九三一年台中街頭已出現第一部行動咖啡車。咖啡車的主人是在台中公園經營「巴咖啡屋」的森浦清太郎/明星咖啡館是台灣咖啡館近代史不能不提的一家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v0gOG
台灣喫茶店+福爾摩沙喫茶店+1897年這是臺灣茶第一次出國參展+1900年,法國舉辦「巴黎萬國博覽會」,台灣總督府選派成立「喫茶店」,這是台灣第一次在博覽會成立喫茶店,也為以後各大博覽會「臺灣喫茶店」的濫觴。而台灣茶商吳文秀代表台灣,以烏龍茶參展,獲得最高賞獎項。+台灣咖啡館歷史,發現早在1928年,台北已存在22家咖啡館、喫茶店。1935年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甚至以「森永喫茶店」作為展示館,可見當時咖啡館的盛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Ek8Jf

新竹縣湖口鄉第一戲院 /湖口戲院/北美戲院/新竹縣僅存的兩家合法酒家,是位在湖口鄉的新湖及白玉樓酒家/愛樂夢酒家-美乃斯麵包-新竹驛前大道(今中正路)-客家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iZnZR


番紅花專欄:文青媽媽的台北100種散策〔大稻埕篇〕

640_8e8d623ccadf17028750df3a6211b259  
3639建立時間:2017/10/29 00:06
作家番紅花的「文青媽媽的台北100種散策」首站來到大稻埕,保安街上1929年落成的葉金塗宅邸所重建而成的星巴克咖啡館,也是推薦景點之一。資料照片
番紅花/作家
幾次接到媽媽讀者的來訊問,連續好幾年在育兒、家務、職場過著蠟燭三頭燒的生活,日子被擠壓得幾乎忘記自己曾有的文青女孩丰采的存在,於是逐漸浮現起「好想脫離日子裡那些永無止盡、一直一直來的薛西佛斯的石頭,好想要一個人去哪裡走走看看」的渴求。然而文青媽媽走也走不了多遠,畢竟黃昏一到,星星出來以前,她還是惦念著正在幼稚園和安親班、伸長脖子等待媽媽來接自己回家的孩。
她們問我,如果可以跟老闆或老公請一天「年假」來個「台北文青媽媽的日常散策」,深愛台北的我,會獻出什麼樣的路線設計。
嗯,這問題一點都不困難,對於日日恆是依賴兩條腿和大眾運輸工具在台北各處穿梭遊走的我,設計出「台北文青媽媽的100種散策情報」 也只是剛好而已。
媽媽出門不為在Instagram打卡衝追蹤人數,媽媽出門只是想拾回自己年輕時自由自在的漫步氣息,只是想喘息放空,只是想大口呼吸想小小玩樂,而年假不多不容揮霍,所以為中年媽媽規劃的台北散策路線, 必須「小而美」, 有點清新有點甜。
就讓媽媽們從好好吃一頓早餐開始吧。台北的早餐文化多元而富盛,價位豐儉由人,自連鎖時尚大店到古早味獨立小店都各自綻放精采,文青媽媽好不容易從職場和家務脫身休一天假,秋高氣爽的此刻,大稻埕是我推薦給媽媽們的第一條散策路線,清晨七八點即客人穿流不息的「賣麵炎仔金泉小吃店」,是我心中首選的台北古早味老店。
「賣麵炎仔」位於捷運大橋頭站附近,八十年的飄香是大稻埕人一代又一代的飲食記憶,每天早上七點開門,澄淨的雞油拌飯、淡淡酒香的下水湯、招牌必點的白斬雞、清燙新鮮花枝、高湯鮮美的米粉湯,乃至十點左右才開始供應的紅燒肉更是一絕,其酥炸清甜、軟嫩多汁,位居許多老饕心中台北紅燒肉的第一名。我喜歡點一小碗下水湯、雞油飯、再切一份白斬雞,一大早喝下那一口溫熱清鮮的湯底,夾起那一片一片水煮的柔嫩雞肝,又細細品嘗鹹甜滋味平衡的白斬雞,頓時身心都被撫慰了。
吃完「賣麵炎仔」,不妨散步走往建於1915年,現址甘州街40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這棟已有一百年歷史的建築是台北市的第一百處古蹟,以加強磚造為主結構,採用大正初年的清水紅磚砌成,樣式具西方教堂圖樣風格,立面卻以呈現台灣傳統圖案的洗石子裝飾,氣質高貴典雅,今時看來仍優美無比,故別忘了與這座十九世紀初的豪華老房子留影紀念。
接著來杯手沖咖啡吧。距離教會不到三分鐘的腳程,會看到位於重慶北路口的保安街11號,站著一棟充滿巴洛克風情的老建築,這是建於日治昭和元年1926年、並於1929年落成的葉金塗宅邸所重建而成的星巴克咖啡館。大稻埕富商葉金塗,人稱「鳳梨王」,當年係因鳳梨罐頭而致富,這棟曾經是大稻埕最富麗堂皇的宅邸九十年後成為台灣歷史性建物更新改建的成功案例。這裡平日早晨來客不多,咖啡香在靜謐的氛圍裡使時間慢了下來,我從包包裡拿出一本書來讀,這杯咖啡許是台北市最富歷史懷舊氣息的咖啡了
在大稻埕老城區,我們恆透過「吃」來解密其時的庶民文化。位於保安街49巷17號慈聖宮前的廟口小吃,是此區最獨特最擄獲人心的飲食風情。
慈聖宮供奉天上聖母,是航海的守護神,於1914年重建完成,與法主宮、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天氣好時,從老榕樹樹冠篩落而下的光線,透明而溫暖的親炙肌膚, 你問我百年歷史廟口的美食有那些呢?嗯,必點的是原汁排骨湯,大量豬肉與軟骨所熬煮的高湯清鮮味美,豬肉軟嫩Q彈,炸豬肝和炸蚵都極好,用福乾菜所滷的高麗菜出奇的協調甘美。
這一段的老城區散步,以食物和建築串聯起不被歲月淘洗的歷史故事,是文青媽媽心靈休憩的後花園,從清晨到午後、這裡依然有繁華落盡的優雅與古典,而台北的100種散策,這裡是一個盈盈如蟬翼的開始。


2017-10-28_1127226thuc491lnnj  

【聚珍精選】 大台北鳥瞰圖 (1935年版) 復刻地圖 - https://goo.gl/SM8MHa

2017-10-28_113309  2017-10-28_1127422017-10-28_1128122017-10-28_1128332017-10-28_1128422017-10-28_1129412017-10-28_113024  

黃智慧:與渡邊義孝建築師探訪山海樓
By 作者: 黃智慧,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渡邊義孝是日本一級建築士,活躍在文化資產界。他所領導的民間公益組織(「NPO法人・尾道空屋再生Project」)協助政府主動發掘古蹟,登錄修復,活化利用,創造價值。十年來,在廣島東部地方尾道市陸續完成120棟以上空屋活化的實質績效,可謂日本業界第一名。
他本人曾遊歷世界52國,看遍名勝古蹟。近年來,他卻數度來台,被台灣各地遺留下來的近代建築深深吸引。這是他第7次訪台,在繁忙的行程中,聽說「山海樓」(註)未獲審議保留,立即放下工作,利用週末空檔趕緊飛來。希望用他的繪筆,留下山海樓最後的身影。
在一個秋日午後,我們探訪了山海樓。雖然無法進到屋內,從一位日本古蹟專業者的角度,北面與西面外側,足以令他感受建築之精巧奧妙而讚嘆不已。
渡邊義孝速寫山海樓。黃智慧提供。
就整體風格來看,渡邊認為這是一棟由ART DECO藝術裝飾風格與現代主義(表現主義)二者交相並用的精緻洋樓。其建築元素呈現多元有機組合,顯示主人/建築師掌握1920年代後期開始世界各大都會為之風靡的裝飾風格精華,並從中走向簡約表現主義。從今日來看,可謂走在時代前端。
這棟建築的工藝技術揉合了和風、洋風與台式工法,施作於民宅洋樓,將「對稱」與「不對稱」之間的緊張對比與多層次美感,發揮到極致。這樣用心打造的精美建築,在1930年代初,連日本都不可多得,卻出現在一個東亞最晚誕生的城市──台北,委實令人驚艷!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很值得進一步探究。
▍匠心獨運的和洋設計:屋頂、開口與柱式
進一步觀察細節,首先令人注意的,是和洋風混融的屋頂設計。所謂ART DECO洋風建築的屋頂多為平坦的,山海樓的洋式屋頂卻在一層相當外顯的屋簷上,再戴上一頂和風煉瓦屋帽。目前樹蔭遮蔽,從下方看不太出來,但在西面還清晰可見。這種很明顯的二重屋頂設計甚為特殊,是隱約之美,還是為了其他線條表現的目的,抑或是順應台灣風土,原因有待推敲。
其次,可以注意大門的開向與門柱設計。這棟房舍大門的開向在西北角,十分奇特,讓人思考是否要呼應什麼。從開向的對角線看過去,目前是一棟日式木建築,但是從1935年的「大台北鳥瞰圖」上看卻是空的。或許建築師認為那是設計的起點,也是最佳的視覺角度。不論如何,從角落開門,確實是建築史上少見的嶄新主張。
建築師對大門的執著用心程度,還可從兩邊的門柱得見。大門雙柱以多層展現,捨棄當時常見的鵝卵石材料(從明信片上看,鵝卵石鋪設在圍牆底邊成一圈裝飾),使用了特殊的方型白色砂岩,其排列組合刻意呈現不規則的歐風幾何拼圖,饒富趣味,可謂匠心獨運。
在山海樓的入口與北面有三種柱體,彼此距離不長,設計卻大異其趣,在一間民宅內一併呈現,可說非常罕見。其一是入口處的方柱體,建築師捨棄常見的凹入刻線,選擇施工上難度更高的凸起線條,環繞柱體,顯示如竹節般屹立不搖之風骨美感,賓客尚未入門,就先感受主人之高風亮節。
其二則是大面積圓柱狀牆體,除了有支撐上方二樓陽台的功能之外,呼應右側竹節樂趣,在大面積體上施作9條凸線,如有肋骨支撐,雖胖而不顯臃腫。腹側大膽剖開設置圓窗和細長窗,作風新穎,令人屏息。上方的洗石子欄杆設計,不辭繁複,不按成規,線條冷靜,圖形獨創,令人驚訝於施工者對細部之堅持。
入口處的方柱與牆體。五味稚子攝。
其三是北側唯一的裝飾圓柱,儘管具有希臘圓柱般的趣味,然而,建築師捨棄上方如花形綻放雕飾(通常為了呈現巍峨氣勢),改採由細而粗,在上方以簡約環狀收束,下方一轉風格,變成方形,搭配粗糙方形石塊為基座。這種呈現方式,使得該圓柱保持洗石子圓潤風味,但去除了壓迫感,合乎民宅風格,也呈現異質石材混搭的工匠趣味。
北側的圓柱與牆面搭配。五味稚子攝。
▍三橋町的設計巧思:欄杆、牆面與圓窗
再看下去,鐵製欄杆又是罕見的作法:以二樓大圓牆上方的陽台為中心,左右二邊竟有迥然不同風格的欄杆,互為對比,又各具風情。一邊是精雕細琢具有歐洲風情的鑄鐵裝飾,如流蘇下垂,就算不放花草,也勾起浪漫意念。這樣的裝飾與北面圍繞建築的鐵製欄杆恰成強烈對比。另外一邊的鐵製欄杆,捨棄了常見的轉角柱體(比較好施工),逕以圓弧打造轉角繞彎的表現,雖是冷澈的水平線條,頓時卻讓建築輕靈灑脫,簡約俐落,其設計之大膽且精準,令人讚嘆。
造型獨特的鑄鐵欄杆。五味稚子攝。
外牆設計方面,在整齊畫一細緻平滑的磚牆下方,搭配腰間洗石子飾條,以及表面凹凸嶙峋的不規則石塊。強烈對比的表現法,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粗獷線條的石塊風格,常見於歐洲佛羅倫斯大型建築,卻在此處民宅表現,並刻意放在底座。令人聯想到台灣日式木造房屋常見之磚塊底座,外牆雨淋板需向外撐開,除了顯示建築之趣味外,是否也具有台灣特有風土因素,防潮防濕防震的實用功能?
從大門位置觀看這棟洋樓,任誰一眼都看到,二樓有3個不對稱的圓窗,配置左右,第4個圓窗則隱身在一樓入口。二顆如圓滾滾的牛眼,柔化了周遭生硬筆直的窗台線條與屋簷銳角。而那顆鑲嵌在2樓的卵型木窗,更如一粒質樸的明珠,高掛天上。
二樓造型如「橋」的卵型窗。凌宗魁提供。
每當夜幕低垂,屋內光線流出時,這具造型優雅的卵型窗,恰可呈顯如「橋」字的木飾條;彷彿告知四周八方,這裡,是「三橋町」所在。這棟洋樓的存在感,不須霸氣宣言,而是婉約如明月表白,謙沖如君子般地佇立在此。
光是從外觀,我們就綜合出這麼多的細膩巧思。直到今日,山海樓所散發的美學概念,仍讓這位來自遠方的專家折服不已。
山海樓夜景,位於北側的玄關。凌宗魁提供。
▍「本島人」的文化實力宣言
那麼,問題回來了。是誰,設計了這棟精巧絕倫的洋樓?我們連設計者的名字都還不知道,連起碼向他致敬的機會都沒有,就要面臨要失去的悲哀。渡邊義孝說,對於台北文資委員的決議,他並沒有立場評論。若是在日本,非得必要拆除時,以這棟建築的精美程度,解體之前,相關單位通常會做好詳細測繪,留下建物的完整紀錄。
可是,我要反思,對於一個台北人來說,這棟房舍只有建築「物」的價值嗎?我不禁要問,為何,這棟房舍存在於「三橋町」?為何當年的案主陳茂通,不辭繁瑣工序,執意要打造一棟讓日本人盛讚為「堂堂」的傑作?這裡透露了什麼時代的意義?場所的意義?這一切所講的,又是誰的故事?
翻開這座城市的歷史,原本較台灣其他都市發展落後的北方小港,19世紀後半,拜口岸貿易之賜,急起直追,展開新頁。艋舺與大稻埕人口齊聚,逐漸形成頗具規模的商業據點。為了保護商業,躲避戰火,台北商人甚至開城迎日本而入。因此日本人進城之後,並沒有跟本地商家產生競逐;不論是茶葉、漢藥、陶瓷或絲綢等,傳統行業依舊牢牢掌握在台灣仕紳手中,繼續累積財富。大稻埕地區也興建一棟又一棟的台式工藝巴洛克華麗建築,較之移居城內日本人素樸的木造房舍,分庭抗禮,毫不遜色。
另外一方,日本人在城內區,大舉建設道路、學校、橋樑等現代化基礎設施,發展新式都市計劃,耗費鉅資建築宏偉雄峻的西式建築,震懾台灣人,也向西方列強宣示國力。
1920年,一座具有現代大都會野心與視野的「台北市」在東亞於焉誕生。住在城內的「內地人」以及居住艋舺、大稻埕的「本島人」,產生了新的組合,構成所謂「台北人」的族群內涵。當然,在殖民統治的架構下,必然產生族群間的競合關係。翌年(1921)「本島人」菁英層就發起「台灣文化協會」,一方面享受與日本同步的明治、大正與昭和初期「文明開化」的薰風,一方面透過民主程序,反向統治者爭取議會設置等更多自治權利。歷經這些轟轟烈烈的文化運動,作為大稻埕首屈一指「漢藥王」陳茂通,怎麼可能沒有感受?
或許他不擅演講,也不會高談闊論,但是他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作為「本島人」領袖的名望與魅力,已是眾所皆知。他要用什麼方式告訴世人,不耍拳頭,不比武力,「本島人」的文化實力何在?
從這個角度來解讀陳茂通的「紅葉園」,或許可以理解,為何他要把最重要的大門位置,開在西北角落?其實,「紅葉園」洋樓的大門開向,正好與老家大稻埕永樂町、大橋町的區位,遙遙相望。1935年「大台北鳥瞰圖」所顯示,建築物的前方,並無房舍遮蔽,而是一條緩緩溪圳流經,可想當年綠意盎然,景色優美。
1935年〈大台北鳥瞰圖〉,右下圈起來的紅葉園與斜上方紅圈處的乾元行互相呼應。
▍低調高雅的台灣品味
這個位置也緊鄰了台北市最重要的一條「敕使街道」(今日的中山北路)。該街道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連結了台灣神社與總督府,每一個學生或公務員,逢年過節,必定行經大道,前往神社參拜。
大道的對面,就是美國領事館,經常有外國人出入。而後方所靠近的三坂橋共同墓地,若理解日本人習俗,即知他們非常重視一年三度掃墓日(春、秋彼岸日,加上中元),必定全家大小出動。與漢人習俗不同,墓地其實是日本人和祖先對話、親近的場地。亦即,陳茂通在此興建一座民宅,絕非偶然,無論他要彰顯什麼意義,若要引起世人的注目,這裡正是台北市絕佳的地點!
再話說回來,這棟奇巧雅緻的洋樓,要傳達什麼訊息?
先從基本的建築語彙來看,「紅葉園」洋樓和大稻埕「乾元行」之間有著血脈相承的意味。一進門先入眼底的裝飾柱,如肋骨環繞的手法以及牛眼圓窗,這些語彙已表明承襲自大稻埕「乾元行」老家,殆無疑義。
大稻埕乾元行外觀。五味稚子攝。
到了1930年代,陳茂通在大稻埕所累積的聲望,讓經濟評論家(吉田寅太郎)也豎起大拇指,稱讚其人品「親切而不吐虛言」。歷經大稻埕巴洛克式華麗建築,往城內的「內地人」區域趨近時,他必定思考,光是沿襲流行的Art Deco的手法還不夠。一棟建築物的落成,要讓主人社會聲望提昇,必需展現洗鍊的文化品味與實力。除了熟稔Art Deco手法,還要加上各類巧思與高度的工藝,例如地面鋪設六角型地磚呈現花草模樣,呼應庭園的紅楓等等。最重要的,不能高調誇張,而是堂堂正正地展現。這正是建築完成後,吉田肯定地說這棟洋樓「堂堂」座落於三橋町的意思。
玄關漂亮的六角形馬賽克拼花地磚。凌宗魁提供。
三橋町周遭是「內地人」居住,人來人往的區域,一位來自大稻埕「本島人」實業家要躋身於此,所花費的苦心,我們今日難以想像。
如果我們夠重視1930年代的台北歷史,要探討一個大都市誕生的幼兒期,日台族群文化正展開微妙的較勁與辯證,始政40週年台灣博覽會的腳步也將近……,誰來告訴我們,那是什麼樣的時空景象?
在這重要的歷史一頁上,山海樓,妳怎能缺席?
(作者為前花蓮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註:山海樓是最晚近的餐廳名,之前曾為「三坂橋會館」餐廳,最早為陳茂通舊宅,稱為「紅葉園」

【投書】黃智慧:與渡邊義孝建築師探訪山海樓 - 獨立評論@天下 - 天下雜誌 - https://goo.gl/GAJVsq


杏花閣酒家女要會十八招
2015年05月19日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的酒店林立,警方每次臨檢、掃黃、掃毒,這裡幾乎都是重點區域。在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還曾大力掃蕩無照營業的酒店,總共14間酒店因此熄燈。
除了酒店外,台北市還有上個世紀的酒家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酒家文化逐漸沒落,其中合法營業且最有名的酒家就是「黑美人」、「百花紅」以及「杏花閣」。
五月十六日凌晨一點,「杏花閣大酒家」正式吹起熄燈號,杏花閣副總經理老蔣也來到酒桌旁跟我們述說著酒家的歷史,他說:「以前的酒家是一個很享受的地方,酒家女也不是一般人就可以當的,還要會十八般武藝,唱平劇、跳舞、會喝酒…等等」。
台灣的酒家文化在日據時代時就已經開始發展,那時候叫作「公共食堂」,而黑美人在光復前就叫作「萬里紅公共食堂」。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時,因為「紅」字觸犯到蔣中正的忌諱,所以才順勢改為黑美人,而它也是台灣最早的酒家。
然而,便、制服酒店以及夜店的發展,酒家文化逐漸沒落,已經很少人會去酒家光顧,甚至許多年輕人也不知道酒家是什麼,大部分酒家都因為生意慘淡而在苦撐,只有早期常在酒家談生意的客人偶爾會去回味一下當年的滋味。(撰文:柳名耕)
酒店與酒家的消費方式大相逕庭,曾經去過酒家的客人總是忘不了裡面的溫柔。(製表:柳名耕)

2017-09-27_101354  

2017-09-27_104754  

御品閣回味無窮的酒家菜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qWxkbH


混血版台菜上桌 經典台灣料理─酒家菜
2017-06-30 16:25臺中好生活
【文/焦桐;圖片提供/金蓬萊遵古台菜餐廳】
酒家菜源自日治時期,即酒樓供應的台灣料理,多伴隨當時的人文風景。在那個年代,酒家是較具規模的高級餐館,也是重要的社交場所,菜色融合閩南、廣東、日本料理的精髓,與日本料理有所區隔,是特定時空下的一種混血台菜。曾經是台灣士紳階級精緻宴飲的酒家菜文化,也成為今日「台菜」的重要源頭。
酒家菜是特定時空下的一種混血菜,可謂台菜結構中的重要基石。
太平洋戰爭結束前後,物資缺乏,台灣尚未有像樣的餐館,親朋好友來訪,若不想在家款待,多去酒家;酒家即是當時的高級餐館,菜色融合了閩南、廣東、日本料理,其中尤以福州菜為主調。酒家大量使用罐頭,或佐餐或調味;此外,也經常使用乾貨,如香菇、魷魚。
山珍海味宴席菜
常見的酒家宴席菜包括冷盤類的烏魚子、九孔、軟絲、生魚片、粉肝、燒鵝;熱炒類的桂花魚翅、油條炒雙脆;湯品則有魚翅羹、魷魚螺肉蒜、蛤仔鮑魚、冬菜鴨、魚丸湯、豬肚紅棗;此外,還常見紅蟳米糕、紅糟肉、雞捲、金錢蝦餅、排骨酥......
魷魚螺肉蒜是酒家菜經典代表之作,以螺肉、魷魚和蒜苗為主要食材。
魷魚螺肉蒜是酒家菜經典代表之作,以螺肉、魷魚和蒜苗為主要食材。
為了鼓勵顧客多喝酒,酒家菜多油炸品,前述排骨酥之外,紅糟三層肉、雞捲、蝦捲、爆魚、爆肉、炸白鯧、炸溪哥、鹽酥蝦、炸溪蝦都是。我愛吃的酒家菜包括「吟松閣」的魷魚螺肉蒜、麻油雞飯、白斬雞。「圓環流水席」的雞仔豬肚鱉、佛跳牆、通心鰻,「雞仔豬肚鱉」是套菜,將鱉塞進雞腹,再把雞塞進豬肚;「通心鰻」切段取骨後的鰻魚內塞入冬瓜、火腿、筍燉枸杞。每次我去「金蓬萊遵古台菜餐廳」吃飯,必點排骨酥、香炸芋條。
既是較具規模的餐館,酒家遂成為社交場所,舉凡官場酬酢、生意商量、是非公斷,常以酒家作協調場所。1960至70年代,台灣的酒家文化最興盛,北投酒家林立,吸引了許多企業大亨、黑道大哥來飲酒作樂。
結合詩意與美食的酒家文化
酒家菜源自日治時期,那時多伴隨著人文風景,連橫曾讚美當時的酒家富於詩意:
前年稻江迎賽,江山樓主人囑裝一閣,為取小杜秦淮夜泊之詩。閣上以綢造一遠山,山正為江,一舟泊於柳下。舟中一人,紗帽藍衫,狀極瀟灑,即樊川也。其後立一奚奴,以手持槳。樓中有一麗人,自抱琵琶,且彈且唱。遠山之畔,以電燈飾月,光照水上,夜色宛然。而最巧者則樓額亦書「江山樓」三字,一見而知為酒家。是於詩意之中,又寓廣告之意,方不虛耗金錢。
日治時期台北大稻埕知名酒樓「江山樓」,經營至1950年代左右,建物於1970年代...
日治時期台北大稻埕知名酒樓「江山樓」,經營至1950年代左右,建物於1970年代被拆除。
酒家總是帶著濃厚的日本味。日治時期台北最出名的酒家是江山樓,1921年吳江山獨資創立於大稻埕。1923年出版的《台灣旅行案內》描述大稻埕是台北新興的商業區,乃「米與茶葉交易的核心地帶,磚造的大型商店櫛比鱗次,充滿異國情調」;1939年出版的《台灣觀光の栞》也強調大稻埕的異國氛圍,是「具有特色的大市場,不消說魚鳥獸蔬菜類,草根木皮、雜貨店櫛比,飲食店散發美味奇特的香味,大大刺激食慾」。在日本人的眼中,當時的台灣混合了漢民族和西洋文化,江山樓就帶著這種混血氛圍。
以建築外觀而言,江山樓足堪媲美總督府、博物館,日治時期的作家吳瀛濤追憶:「其設備,於二、三樓各有七間精緻的宴會廳,屋上四樓另闢有特別接待室一間,洋式澡堂十間、理髮室、屋頂庭園,尚有可容納五十至七十人的大理圓石桌座。四、五樓有展望台,各樓的樓梯裝飾有美術玻璃鏡,一樓充作辦公廳、廚房、作業地等,使用人經常有五十名以上」。連橫在詩作《江山樓題壁》歌詠:
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
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
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當時江山樓是台北最頂級的餐館,亦是權力、情色、文化交織的場域,出入無白丁,多為殖民政府高官、商賈地主、墨客雅士;經理郭秋生即非等閒,他在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主張建立台灣話文,也參與創辦《南音》文藝雜誌。
紅糟肉以三層肉用紅糟醃漬入味後再油炸,肉質軟嫩、表層酥脆,並帶有酒香。
紅糟肉以三層肉用紅糟醃漬入味後再油炸,肉質軟嫩、表層酥脆,並帶有酒香。
鄧雨賢的第一首創作歌曲〈大稻埕進行曲〉首段歌詞,也是以江山樓為場景:「春天深更,江山樓內,絃仔彈奏的聲韻,鑽入心頭」,在繁華的酒家飲酒,聽二胡聲鑽入寂寞的心靈,倍覺清冷。這是早期的台灣酒家,有美食,有情色,也有文化內涵。
江山樓定義「台灣料理」
江山樓之所以聲名遠播,一開始是接待1923年來台的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當時擔任烹調者有八位,正式筵宴一週前即須隔離,齋戒沐浴,食材則由總督府調進部精選。當天的菜色包括:雪白官燕(使用南洋產的燕窩,浸泡熱水再清洗,再以冰糖調味);金錢火雞(豬白肉切成銅幣大的薄片,將蔥、荸薺以及火雞夾兩片豬肉中,外面沾裹蛋水、麵包粉油炸);水晶鴿蛋(用高湯調味雞肉與菇蕈,再將雞肉與菇蕈擺盤子,上面放置鴿蛋);紅燒大翅(以熱水清洗本島產龍文鯊魚背鰭的魚翅,調理前三天浸泡清水中,再用油煎,與雞肉、蔥、酒一起調理後,將處理好的雞肉等其他配料放在上面);八寶焗蟳(將大蟹的肉與洋蔥、荸薺、豬白肉以及麵包粉攪拌,煮到半熟,再將它放在大蟹的空殼中,沾上麥粉、蛋液,裹麵包粉油炸);雪白木耳(用四川產的木耳和美國產的菇蕈,一起用高湯熬煮);炸春餅(以雞肉、豬白肉、蝦仁為主要材料,用麥粉作麵皮,包裹這些材料後油炸);紅燒水魚(用本島產的鱉,油炸後以熱水清洗,再以高湯熬煮,最後用「葛」勾縴淋在上面);海參竹菇(用馬尼拉產的海參,清水浸泡三天,再用高湯與竹筍、菇一起熬煮調味);如意煲魚(用本島產的淡水魚,剔除骨頭,用切成薄片的魚肉包裹雞蛋、火腿以及太白粉,放入蒸籠蒸煮);火腿冬瓜(冬瓜切成骨牌狀,中間夾火腿蒸熟後,再以高湯熬煮);八寶飯(糯米蒸熟後,混入蓮子、銀杏、冬瓜、柿子乾、花生、白糖、豬白肉等七種材料調味而成);杏仁茶(用甘肅產古桃果實,澆上熱水後剝皮,再磨成粉狀,用布過濾後,加入冰糖調製)。
很多人誤以為蝦餅是泰國菜,其實蝦餅來自台灣,早在日治時期,「金錢蝦餅」已是台灣料...
很多人誤以為蝦餅是泰國菜,其實蝦餅來自台灣,早在日治時期,「金錢蝦餅」已是台灣料理名菜。
以上菜單說明書見《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4月26日七版,皆載有詳細做法。
後來日本皇族來台,都到江山樓用餐,從此鞏固其「皇室御用達」餐館的地位。橫路啟子教授在一篇論文中指出,酒家菜之形成,是台灣人內化了殖民帝國的飲食觀,欲區別「支那料理」而出現。
江山樓所提供是台灣第一代酒家菜。後來的「吟松閣」、「五月花」、「黑美人」堪稱第二代酒家菜代表,依然不乏鶯聲燕語,卻沒有了淺斟低唱的情調,改由那卡西(流し)取而代之。
那卡西是一種流動式的賣唱行業,通常兩人或三人為一組,源自日本。北投則是台灣那卡西的發源地。幾十年來,台北的餐飲飛速進步,從前盛極一時的福州餐館都已沒落。1980年代之後,北投酒家漸沒落,卡拉OK又取代了那卡西走唱文化。
在台北知名的「金蓬萊遵古台菜餐廳」,排骨酥是食客必點的招牌菜。
在台北知名的「金蓬萊遵古台菜餐廳」,排骨酥是食客必點的招牌菜。
我大學畢業時結識一位雕塑家,他歡喜在北投酒家飲酒作樂,有幾次帶著我去開眼界;我確實也見識到人間煙花,文人歌伎的風情。在溫泉鄉,不免需那卡西助興,雕塑家總是雇請一對江湖走唱的夫妻,邊彈奏手風琴、吉他,邊唱歌、飲酒,歌聲常帶著悽楚。我一下子就被溫泉鄉風情迷住了,忽然覺得輕狂在綺羅堆裡的身體,彷彿有著柳永的幻影。

2017-09-27_1016382017-09-27_1016502017-09-27_1016212017-09-27_1016142017-09-27_101606  

什麼是酒家菜?有美女、那卡西的那個年代
Posted on 2014/09/25 BuzzFoodie BuzzFoodie
〈BO 導讀〉:從一個地區的飲食,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氛圍,今天就先從已經有百年歷史的「酒家菜」開始介紹。酒家菜可以說是台灣精緻台菜的起源,從日據時代、一直演變到 1960 年代,酒家菜見證了一段台灣士紳講究排場禮數的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時,有那卡西、溫泉和醉倒美人香的夜夜笙歌…
什麼是酒家菜?精緻化台菜的起源
台灣的酒家菜可推算到日據時代,也就是民國初年,至今約百年歷史,當時的酒家是台灣最高級的餐館,菜色細緻、注重刀工與擺盤。到了光復後的 1960 年代,第二代酒家興起,並形成百家爭鳴狀況,
先從日據時代說起,酒家菜講究排場與禮數,日式台灣味的料理屋興起,藝旦作陪的酒家成了士紳、官員、員外們擺排場應酬的絕佳選擇,就好比現在的五星級大飯店一樣,包括台北萬華、大稻埕圓環,都有規模極大的酒家存在。能到酒家消費的族群並非尋常百姓,具有主人與客人都有面子的象徵意義。
早期台灣酒家以艋舺、大稻埕最密集,包括日據時代的東薈芳、平樂遊、江山樓、蓬萊閣、東雲閣等名店;台灣光復後,大稻埕一帶的白玉樓、百花紅、黑美人接連開業,夜夜笙歌中,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北投吟松閣、新秀閣也在同一時間竄紅。
1921 年開業的江山樓曾是台灣之最,宴會廳可容納 800 人,附設澡堂、美容院,當年有錢的台灣人、日本人喜歡大排場,加上酒家菜非常講究,江山樓的廚師多達 40 人,店家選用高檔的食材如魚翅、鮑魚、燕窩、竹笙、紅蟳、龍蝦入菜,呈現 10 道、12 道甚至 24 道菜的豐富料理。
這時期的酒家菜以福建菜與福州菜系為主,布袋雞、烤乳豬、鯉魚蝦、佛跳牆、五柳枝、桂花紅蟳…. 等菜最具代表性,賓客得花半天時間慢慢享用,加上藝旦一旁勸酒夾菜,讓主人非常有面子。據指出,1923 年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視察,曾是江山樓座上賓。由於酒家菜過去多為用來招待這些政商顯要的料理,因此又被稱為「官菜」。
酒家菜之中,又以螺肉魷魚蒜、通心河鰻、金錢蝦餅、佛跳牆、鮑魚四寶湯、鱉肚雞鍋、七仙女轉盤、五柳居(魚)、鯉魚大蝦較為知名,道道都是主廚耗時費工烹煮而成的佳餚,更是台菜的終極版,同時還有優雅的人文內涵。
酒家的設備舒適豪華,菜餚講究精緻化,重點在吃巧而非吃飽,酒家裡有那卡西伴奏助興,也有美女一旁陪酒,北投酒家甚至有合法的美女陪浴泡湯。上門的醉翁之意在粉不在酒,五光十色、燈紅酒綠的氛圍下,撒錢絲毫不手軟,萬一醉倒了,還能在溫柔鄉度過良宵。
酒家菜精緻又創新 山珍海味全都包
歷經時代變遷,台灣光復後的 1960 年代,大稻埕新開了更多新式酒家,北投酒家也在這時候達到高峰,全盛時期超過 70 家,這時期的酒家菜延續過去傳統,且多了創意與創新,七仙女轉盤就是這時期的創新酒家菜。
這道菜屬冷盤菜,六種冷食細心擺在盤邊,中間放罐頭螺肉,各家的手法與選料不盡相同,基本上以滷豬舌、鮑魚片、紅燒肉、鴨賞、干貝唇、烏魚子或粉肝,涵蓋山珍與海味。
菜色方面,「北投酒家菜」自成一格,與台北市區的酒家有所不同,除保留部分市區酒家菜精華外,又加進了日式料理與外省菜元素,餐桌上吃得到道地酒家菜如魷魚螺肉蒜、布袋雞、五柳居、鯉魚大蝦與平民式的菜脯蛋、煎豬肝,也吃得港式掛爐烤鴨、日式生魚片等。
1960 年台灣新型態酒家興起,大稻埕、艋舺與北投的大型酒家相繼創業,酒家菜的發展進入另一段高峰期。這時期的酒家多半與情色脫離不了關係,上酒家的顧客群不再侷限於有錢人,黑白兩道、暴發戶全到酒家應酬,或飲酒做樂、談生意或「喬代誌」。
以大稻埕的白玉樓、百花紅、五月花為例,酒家除供應各種大宴小酌的菜色外,一定要有那卡西樂團與女性相陪,當年的酒家女算是另類悲劇人物,淪落酒家上班,總有不得已的理由。
北投甚至還成立「女侍應生住宿聯誼會」,化身為粉味濃烈的風化區,成了日本人眼中的極樂台灣。吟松閣、新秀閣等豪華酒家一家接一家開,不僅日本客人流連忘返,休假中的美國大兵也好此味,後來才因美軍與酒家裸女合照鬧上國際,蔣經國下令掃黃而沒落。
回顧酒家菜百年的歷史,酒家菜其實蘊藏深厚的台灣料理文化,如果你也有興趣,老北投風情依舊,鶯鶯燕燕已遠,今時酒家菜以桌菜形式推出,一邊品嘗一邊遙想,也是別有韻味


 

一九三○年代,大稻埕第一間台灣人開設的咖啡館「維特咖啡」,由知名台灣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經營,成為當時藝文人士切磋論點的首選地。光復後,原址被黑美人大酒家接手,三教九流穿梭賓客之間,開啟觥籌交錯的曖昧年代。
看中此地的歷史見證,森高砂咖啡創辦人董鼎禾耐心等候兩年,二○一六年初終於一償宿願進駐一樓,原本為服飾店,往來顧客包含樓上酒家女,重新裝潢時,刻意保留舊地板及老紅磚牆,讓昔日的歷史有跡可循。
店內主打台灣精品咖啡,翻轉一般人認為台灣咖啡豆難與世界名豆媲美的刻板印象,其中,一款由森高砂與南投國姓鄉九分二山農戶契作的咖啡豆,更在「咖啡界的米其林」Coffee Review拿下九十分表現,成為饕客必嘗單品;而今熱鬧交談的氣氛,也與上個世紀的維特咖啡遙相呼應。大稻埕百年來一直是商人爭相進入的生意試煉場,董鼎禾認為這邊的老主顧也最挑剔,曾見過許多令人難忘的在地人舉止,好比付款時拿出摺疊得整整齊齊的紙鈔,表示對錢的尊重;或非得打扮如紳士般考究才登門喝咖啡,一幕幕都讓「大稻埕」三個字所代表的品味態度,更加活靈活現。
森高砂咖啡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1號1樓
電話:02-2555-8680

2017-09-27_101831  

台灣史上 不能錯過的咖啡館…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2005/01/12
記者:陳宛茜
聯合報

波麗路被美術史評論者謝里法視同影響印象畫派的巴黎Demo咖啡館。
圖為波麗路的廣告。 圖/遠足文化提供

  明星咖啡館去年風光開幕,勾起大家對1970年代文學咖啡香的回憶。其實早在日治時代,台灣便擁有如巴黎花神、雙叟般影響藝壇甚深的人文咖啡館。沈孟穎撰寫的「咖啡時代」,告訴你「台灣咖啡館也是有歷史的」!

  「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考證台灣咖啡館歷史發現早在1928年,台北已存在22家咖啡館、喫茶店。1935年舉辦的台灣博覽會,甚至以「森永喫茶店」作為展示館,可見當時咖啡館的盛況。

  1930年代在大稻埕開設的維特咖啡館,老闆楊承基是畫家楊三郎的哥哥,開啟台灣咖啡館與藝文界的因緣。「維特」雖因生意清淡、被迫「轉型」成酒家,主廚與經理卻另起爐灶,先後開設在台灣文藝史上鼎鼎大名的「波麗路」與「山水亭」。

  沈孟穎指出,波麗路、山水亭、天馬茶房三座咖啡館,分別扮演台灣1930、40年代「畫壇」、「文壇」、「戲劇界」的重要舞台。以波麗路為例,在歷史博物館開始舉辦畫展前,台灣美術年展幾乎年年在此舉行。老闆廖永來不只提供展畫場地,更是陳澄波、郭雪湖、楊三郎這些重要畫家的贊助人與經紀人。

  「我不在咖啡館,便在往咖啡館的路上。」歐洲的咖啡館作家留下飄咖啡香的名句,日治時代台灣作家也不遑多讓。沈孟穎遍查賴和、楊守愚等作家的作品,發現咖啡館既扮演「資本主義虛榮與墮落的象徵空間」,也是「逃避現實的療傷洞穴」。如「台灣文學之父」賴和寫「咖啡館確是個好去處,只要有錢」,但又承認在咖啡館「嗅嗅女給(女侍)的胭脂味,才算把空虛填平」。

  在電話不普及的時代,咖啡館也是台灣記者「蒐集線報」的主要據點。在日治、光復初期擔任記者的周青回憶,他一天的工作「早上到波麗路,下午到天馬茶房」,線民便會到這兩地找他「報新聞」,如學生運動或工會罷工,消息都是從咖啡館傳出來的。

  沈孟穎也透過老照片發現,日據時期台灣咖啡館Cafe Tonbo所用的椅子,和歐洲咖啡館專用的咖啡椅Thonet No.14相似,證明台北咖啡館早在1930年代便與歐美咖啡館「同步流行」。此椅由19世紀專門生產「咖啡館家具」的奧地利家具店設計,公認是當時正規咖啡館不可少的標誌,還被紐約MoMA收作館藏。

【2005/01/12 聯合報】


2017-09-27_1019452017-09-27_101952  


北投酒家菜文化 結合大陸溫泉文化16日熱鬧登場 | 地方 | NOWnews今日新聞 - https://goo.gl/x1c8yQ

2017-09-27_102219  


 


2017-09-27_105100  

魚夫:有情有義有粉味──來去黑美人大酒家
2015/10/24
作者: 魚夫
台灣情色文化到了黑美人大酒家時代,已從文藝派走向動作派了。魚夫繪。
在日語裡並沒有「酒家」這個名詞,因此以「酒家」兩字為招牌是國民黨政府來台以後的事了,但在台灣話的民間用語裡是存在的,1933年鄧雨賢的音樂作品「雨夜花」就是根據酒家女的悲慘故事譜成,而由李臨秋填詞。
日治時期,台灣人所謂的酒家以「蓬萊閣」、「東薈芳」、「江山樓」和「春風得意樓」等最為著名,然並不僅止於喫花酒的層次而已。1911年梁啓超來台,台中名紳林獻堂即在「東薈芳」設宴洗塵,梁啓超也當場題詩酬謝;1916年的四月五日中國福建省長張遵旭來台訪問,台灣富紳林熊徵便招待前往春風得意樓。其後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周年,中國旅台華僑也在蓬萊閣舉行紀念會;1928年林獻堂環球旅行歸來,許多名流雅士也在蓬萊閣為他接風,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是蔣渭水為首的台灣工友聯盟在1928年蓬萊閣舉行成立大會,會後合照,留下了背景在蓬萊閣樓門柱上垂掛「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的長幅布條。
1917年開始營運的江山樓則是標榜「台灣第一支那料理」來和日本料理拼輸贏,有句話形容其榮景:「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妲唱曲」可見酒家吸引人之處就是台灣菜和藝妲表演,藝妲的養成訓練極其艱辛,賣面不賣身,受酒家的點召去表演稱「出局」,由人力車夫載來,酒客要有藝妲作陪必須來到裝潢擺設極其講究的藝妲間,也有先在酒家品嚐台灣菜,並召來藝妲侍酒,續攤才再到藝妲間欣賞其才藝。
當時的氛圍應還算風流而不下流,可以戲謔的說,真是:有情、有義、有粉味;愛鄉、愛土、愛查某。
戰後才掛牌營業的黑美人大酒家,其實最初名「萬里紅」,改名時還刻意有個英文名字:All Beauty,饒富趣味,此乃六0年代是富商巨賈名流紙醉金迷的所在,只是和前述的酒家文化相比,已從文藝派走向動作派了。
1920年左右落成的黑美人酒家建築一樓原為大稻埕知名糕餅舖「寶香齋」,輾轉成為販賣大宗民生用品的德記商店、銷售舶來品的麗霞商行以及新銀座百貨服飾等店;二樓則為太平齒科醫院,其後易主,1930年代,二樓由畫家楊三郎的兄長楊承基開設「維特珈琲店」(Cafe Werther)。
三0年代的珈琲店建築外觀講究歐洲式樣,內部要有洋風空間,最好還要有椰子樹或棕欖葉等植栽來營造南國的氛圍,且取名要使用日文片假名再加上英文名字才稱得上摩登。
初期的維特珈琲店以西洋料理為號召,這也就是被台北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的理由之一,因為「曾作為咖啡廳,為當時洋式休閒空間之代表物,反映早期台人優雅生活的一面」,只是生意不如預期轉型為酒館,始有「女給」特殊服務出現,女給雖不必然是情色的代名詞,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逐漸變質罷了。
市府將黑美人大酒家以萬里紅公共食堂的名義保存了下來。攝影/魚夫。
轉型後原店裡的主廚與經理另起爐灶,乃出現波麗路(BOLERO)、山水亭、天馬茶房三家台灣早期「沙龍文化」的重要藝文空間。
以維特主廚廖水來在1934年自行創業的波麗路為例,台灣美術年展不只年年在這裡舉行,廖老闆更是大力贊助陳澄波、郭雪湖、楊三郎等知名畫家,傳為畫壇佳話。
再拿「山水亭」為例:王井泉,臺北大稻埕人,1931年擔任「維特」的經理,三年後離開,1939年經營「山水亭」臺菜餐廳,他以亭會友,呂赫若、林茂生、張文環、黃得時等皆為座上客,不滿日本至上的日本文青諸如金關丈夫、池田敏雄等也是常客,這些文人雅士暱稱山水亭是文壇的梁山泊。
天馬茶房鄰近黑美人酒家曾是戲劇界的重要舞台,門前車馬川流不息,而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這些往事如今只存波麗路永續經營,我三不五時也會去交關。如果想體驗日治時期的西洋料理餘韻,這裡無疑最能引人發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其法式鴨子飯、加魚酥的咖哩飯等尤為膾炙人口。
1940年戰事趨緊,日本政府發布奢侈禁止令,1944年高級享樂機關多數歇業,至此以珈琲店為名的娛樂場所於臺灣大眾生活中退場,淪為情色服務的珈琲店轉入地下,戰後方才改以茶室、酒家之名復活,維特珈琲最後也變成了黑美人大酒家,好景不常,酒家於1996年閉店,鼎盛時富商名流雲集,但聞戰後在酒家尋歡作樂,必須備有一爐火鍋,警察臨檢,則佯稱好友們圍爐吃鍋,蓋因動員勘亂時期,大家相忍為國,不要太招搖。如今俱往矣,咱們現在一說到酒家,就好像是「阿公店」的代名詞,自然談不上什麼優雅了。

2017-09-27_1033272017-09-27_103339  

2017-09-27_105100  

台灣酒家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開始,「一府二鹿三艋舺」,依循著台灣開發的腳步,從南往北,一路從台南、鹿港,乃至於艋舺發展。酒家在這些地方落腳的主要原因,在於臨近港口且為商業發展興盛的地方,使得餐飲業也隨之而興盛。
為進一步瞭解酒家菜,「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訪問了多年辦理美食展,並於幾年前一場研討會中曾談論過這個主題的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鄭春子老師,來跟我們談談酒家菜的歷史與文化。
1895年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由於日本男性大量移駐,吸引了許多日本藝伎遠渡重洋到台灣謀生,也使得台灣的酒家文化開始萌芽。曾有人將有藝伎作陪、談唱的地方稱為「旗亭」,而所謂酒家則是指有日本藝伎或台灣藝旦在旁表演或服務,並搭配餐飲使用的地方。日本藝伎的「藝」指是日本舞、三味線等日本傳統藝能;台灣藝旦則必須具備彈曲奏琴、詩詞吟唱等才藝。
從平樂遊到江山樓
艋舺的「平樂遊」是台北第一家酒家,然由於淡水河道開始淤積,商業活動從艋舺漸漸移至大稻埕發展,酒家自然也就跟著移動至大稻埕。「東薈芳」是日本殖民統治初期位於大稻埕最有名的酒家,直至江山樓開幕後,才搶過前兩家的鋒頭。
江山樓係於1921年由吳江山獨資創立於大稻埕,原址在現今歸綏公園旁,目前改建為大樓。根據資料顯示,江山樓外觀幾乎可媲美當時總督府,樓高共四層,於二、三樓各設有七間精緻的宴會廳,四樓另闢有特別接待室一間,共可容納800人。在當時一片平房的台北市中,四層樓高的江山樓顯得壯觀而氣勢恢弘。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巡視,其中有場御宴是由江山樓與東薈芳合辦,酒家等級之高可見一般。
當年的江山樓群賢畢至,連雅堂更曾於江山樓壁上題詩「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江山樓的盛況可謂將台灣酒家文化推至顛峰。
當年的黑美人大酒家
當年的黑美人大酒家
台灣的酒家菜依不同時期的發展,主要區分為1920年及1960年兩個時期的發展。
第一代酒家菜食材高檔,做工精細
第一代酒家多自1920年起算,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沒落,著名的酒家包括江山樓、東薈芳、蓬萊閣等,都算是第一代酒家,且多集中於延平北路二段或民生西路處,可謂酒家的一級戰區。
酒家菜以閩菜為主軸,第一代酒家菜以食材高檔,做工精細為主要特色,代表性的料理為佛跳牆。林文月曾在《飲膳札記》一書中提到,其外祖父連雅堂,常與文人雅士到江山樓飲宴,江山樓老板為投其所好,逢年過節都會送上最愛—佛跳牆。
佛跳牆食材有十幾種,舉凡地上爬的、海裡游的都有,像是魚翅、海參、豬腳、豬肚、香菇、芋頭、紅棗,有的人還會加入小排骨、鳥蛋。佛跳牆的難度在於每樣食材都必須個別處理,像是豬腳及豬肚必須先滷過、排骨先炸六分熟、芋頭去皮切塊炸熟、魷魚及香菇也要分別浸泡切好。其中高湯取自各食材備料過程的湯汁為基礎,例如魚翅的羮湯、海參的濃汁、豬腳的滷汁以及發泡魷魚香菇的水。整體而言,佛跳牆做工細緻,還講究烹煮時的火候與容器。
佛跳牆
佛跳牆
酒家宴席菜的總數以十道,十二道,十四道偶數計,當用餐到一半時,也就是六道菜時,稱之為「半宴」。這時會上甜湯,由主人更新餐具後再用甜湯,用完甜湯後會請客人稍事休息,或抽菸或擦手洗臉,之後再由主人將客人請回餐桌。藝旦則是安排在開席或半席間表演。
第二代酒家菜原創性高
1960年,戰爭結束後,隨著經濟發展與國民收入增加,酒家蓬勃發展,更是大老板們談生意與黑道大哥喬事的好去處,像是黑美人、五月花以及醉月樓等,北投的溫泉酒家亦在此時興起,但仍以大稻埕地區為主要戰場。
第二代酒家菜的主要特色在於料理的原創性高。因為經濟快速發展,許多人談生意、喬事情都會跑酒家,但生意人常常一個晚上都要跑個兩三攤,酒家都是最後一攤,而這些人到了最後一攤,早就已經吃飽了;為了賺這群大老闆們的錢,廚師必須想盡辦法讓人動筷子,因而致力於研發新菜色。據說每位在酒家工作的大廚們都要有研發一,二百道新菜的能力,口袋裡都備有一張神秘的小菜單。
魷魚螺肉蒜可以說是這個時期的經典代表作,據說還有著作專門在研究這一道菜。歸納各方說法,這道菜的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一、這是過去家庭的宴客菜變成火鍋;二、因為當時經濟發達,所以各式罐頭很多,因而想辦法讓罐頭入菜;第三種說法是饕客出題,要廚師將罐頭食品變出一道料理來。第二種與第三種說法的背景都是因為當時罐頭食品盛行,但如何將食品還原為食物原味,則是功力的考驗。
魷魚螺肉蒜的主要食材,如同其名,有魷魚,螺肉以及蒜苗,但細部的配料仍有南北的分別。一般而言,北部會加入里肌肉羹;南部則是加上香菇及竹筍一起煮。最後再把螺肉的罐頭湯加進去提鮮,據說,螺肉罐頭一定要指名雙龍牌才對味。
此外,為了讓大老闆們爽快地掏錢出來,第二代酒家菜還有個小菜免費招待的特色。針對熟客或主顧,店家往往會招待一些私房菜,給足主人面子,只要主人「奇摩子」好,小費一打賞就相當可觀,也因此讓廚師使得出渾身解數、推陳出新,像是鯉魚蝦、炸冰塊等,都是當時著名的菜色。
魷魚螺肉蒜
魷魚螺肉蒜主要材料有:魷魚,螺肉和蒜苗。
第二代酒家菜沒落,有幾個主要原因,包括:兩岸無法通行,走私價格昂貴,使得高檔食材取得不易;老一輩的廚師相繼凋零,廚藝傳承出現斷層;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政府稅金太高。國民政府來台後,政府對酒家抽取高額稅金,像是每桌要抽取20%的稅,換言之一桌一萬元的菜色,稅金則高達兩千元,此外還有年年調漲的「許可費」。酒家老闆只好縮減成本以負擔稅金,菜色自然大不如前,有些酒家在不堪負荷的情況,只好關門或轉入地下經營。此外,情色入侵酒家,政府強力實施掃黃政策,也是酒家沒落的原因之一。
酒家可以沒落,酒家菜的精神必須傳承
酒家菜屬於精緻化的台菜。台菜有狹義、廣義兩種不同的定義,狹義的定義認為台菜承襲自閩菜及海鮮;但也有人認為,台菜因為政治與環境的因素,已很難界定其範圍,兼容並蓄各家特色的精神,最後自成一格,使得台菜被列為八大菜系之一。
擁有多年辦理美食展經驗的鄭春子老師語重心長地表示,酒家可以沒落,但酒家菜精神必須傳承。像是第一代酒家菜背後的廚師精神,不論是在刀工、做菜的細緻度,乃至於火侯的講究,都可以看出師傅多年積累的功力。
第二代酒家菜雖不若第一代酒家菜,但值得讚許的是第二代酒家菜能將「創意商品化」;因為,現在很多廚藝大賽雖都講究創意,卻未必能夠商品化,走向市場行銷。第二代酒家菜在金錢的驅使下,廚師們會不斷地研發新菜,推陳出新的菜色在上桌後,就得立即接受顧客的評比與考驗。
過去師傅烹飪時強調食物原味留存,即將使用罐頭食品,像是魷魚螺肉蒜,亦想盡辦法讓罐頭食品還原至食物的原味,對照現今部份師傅喜愛使用柴魚粉或鰹魚粉等,幾乎可以說是破壞食物原味,兩者有天壤之別。
此外,過去即便物資缺乏,廚師多會用盡心思開發新菜,並善用每一項食材來做菜,像是一隻豬從豬頭皮吃到豬腳,一點都不浪費;像是之前美食展中有些師傅在一大塊肉中只取一小塊,其他都丟掉,非常浪費食材,令人嘆惜。


 

酒家菜是特定時空下的一種混血菜,可謂台菜結構中的重要基石。
太 平洋戰爭結束前後,物資缺乏,台灣尚未有像樣的餐館,親朋好友來訪,若不想在家款待,多去酒家;酒家即是當時的高級餐館,菜色融合了閩南、廣東、日本料 理,其中尤以福州菜為主調。酒家大量使用罐頭,或佐餐或調味;此外,也經常使用乾貨,如香菇、魷魚。常見的酒家宴席菜包括冷盤類的烏魚子、九孔、軟絲、生 魚片、粉肝、燒鵝;熱炒類的桂花魚翅、油條炒雙脆;湯品則有魚翅羹、魷魚螺肉蒜、蛤仔鮑魚、冬菜鴨、魚丸湯、豬肚紅棗;此外,還常見紅蟳米糕、紅糟肉、雞 捲、金錢蝦餅、排骨酥……
為了鼓勵顧客多喝酒,酒家菜多油炸品,前述排骨酥之外,紅糟三層肉、雞捲、蝦捲、爆魚、爆肉、炸白鯧、炸溪哥、鹽酥蝦、炸溪蝦都是。我愛吃的酒家菜包括「吟松閣」的魷魚螺肉蒜、麻油雞飯、白斬雞。
既 是較具規模的餐館,酒家遂成為社交場所,舉凡官場酬酢、生意商量、是非公斷,常以酒家做協調場所。1960至70年代,台灣的酒家文化最興盛,北投酒家林 立,吸引了許多企業大亨、黑道大哥來飲酒作樂。酒家菜源自日治時期,那時多伴隨著人文風景,連橫曾贊美當時的酒家富於詩意:
前年稻江迎賽, 江山樓主人囑裝一閣,為取小杜秦淮夜泊之詩。閣上以綢造一遠山,山正為江,一舟泊於柳下。舟中一人,紗帽藍衫,狀極瀟灑,即樊川也。其後立一奚奴,以手持 槳。樓中有一麗人,自抱琵琶,且彈且唱。遠山之畔,以電燈飾月,光照水上,夜色宛然。而最巧者則樓額亦書「江山樓」三字,一見而知為酒家。是於詩意之中, 又寓廣告之意,方不虛耗金錢。
酒家總是帶著濃厚的日本味。日治時期台北最出名的酒家是江山樓,1921年吳江山獨資創立於大稻埕。1923 年出版的《臺灣旅行案內》描述大稻埕是台北新興的商業區,乃「米與茶葉交易的核心地帶,磚造的大型商店櫛比鱗次,充滿異國情調」;1939年出版的《臺灣 觀光??》也強調大稻埕的異國氛圍,是「具有特色的大市場,不消說魚鳥獸蔬菜類,草根木皮、雜貨店櫛比,飲食店散發美味奇特的香味,大大刺激食欲」。在日 本人的眼中,當時的台灣混合了漢民族和西洋文化,江山樓就帶著這種混血氛圍。
以建築外觀而言,江山樓足堪媲美總督府、博物館,吳瀛濤追憶: 「其設備,於二、三樓各有七間精緻的宴會廳,屋上四樓另闢有特別接待室一間,洋式澡堂十間、理髮室、屋頂庭園,尚有可容納五十至七十人的大理圓石桌座。 四、五樓有展望台,各樓的樓梯裝飾有美術玻璃鏡,一樓充作辦公廳、廚房、作業地等,使用人經常有五十名以上。」連橫有詩歌贊:
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
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
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當時江山樓是台北最頂級的餐館,亦是權力、情色、文化交織的場域,出入無白丁,多為殖民政府高官、商賈地主、墨客雅士;經理郭秋生即非等閒,他在19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主張建立台灣話文,也參與創辦《南音》文藝雜誌。
鄧雨賢的第一首創作歌曲〈大稻埕進行曲〉首段歌詞,也是以江山樓為場景:「春天深更,江山樓內/絃仔彈奏的聲韻,鑽入心頭」,在繁華的酒家飲酒,聽二胡聲鑽入寂寞的心靈,倍覺清冷。這是早期的台灣酒家,有美食,有情色,也有文化內涵。
江 山樓之所以聲名遠播,一開始是接待1923年來台的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當時擔任烹調者在一週前即須隔離,齋戒沐浴,食材則由總督府調進部精 選;當天的菜色包括雪白官燕、金錢火雞、水晶鴿蛋、紅燒大翅、八寶焗蟳、雪白木耳、炸春餅、紅燒水魚、海參竹菇、如意煲魚、火腿冬瓜、八寶飯、杏仁茶。後 來日本皇族來台,都到江山樓用餐,從此鞏固其「皇室御用達」餐館的地位。橫路啟子教授在一篇論文中指出,酒家菜之形成,是台灣人內化了殖民帝國的飲食觀, 欲區別「支那料理」而出現。
江山樓所提供是台灣第一代酒家菜。後來的「吟松閣」、「五月花」、「黑美人」依然不乏鶯聲燕語,卻沒有了淺斟低 唱的情調。那卡西(流?)取而代之。那卡西是一種流動式的賣唱行業,通常兩人或三人為一組,源自日本。北投則是台灣那卡西的發源地。幾十年來,台北的餐飲 飛速進步,從前盛極一時的福州餐館都已沒落。1980年代之後,北投酒家漸沒落,卡拉OK又取代了那卡西走唱文化。
我大學畢業時結識一位雕 塑家,他喜歡在北投酒家飲酒作樂,有幾次帶著我去開眼界;我確實也見識到人間煙花,文人歌伎的風情。在溫泉鄉,不免需那卡西助興,雕塑家總是雇請一對江湖 走唱的夫妻,邊彈奏手風琴、吉他,邊唱歌、飲酒,歌聲常帶著悽楚。我一下子就被溫泉鄉風情迷住了,忽然覺得輕狂在綺羅堆裡的身體,彷彿有著柳永的幻影。
魷魚螺肉蒜
大 學剛畢業時結識了雕塑家侯金水,他幾次領我去北投痛飲,餐桌上總不乏一鍋「魷魚螺肉蒜」。侯金水總是指定那對走唱江湖的夫妻來表演那卡西,丈夫司樂,太太 歌唱,那歌聲似乎飽嘗過人生的折磨,充滿了滄桑,充滿了風塵味。後來侯金水玩丙種股票,欠了一屁股債,逃至廈門,從此杳無音訊。
後來我帶家人去陽明山、北投一帶泡溫泉,都會在溫泉餐館吃中飯,也是少不了一鍋魷魚螺肉蒜。這是台灣常見的年節湯品,是節慶、辦桌的佳肴,多出現在交際應酬的場所。此湯曾經是貧困年代的高檔菜肴,後來經濟起飛,追求食材高昂的時尚,魚翅、鮑魚成了講排場的新歡。
魷 魚螺肉蒜是典型的台灣酒家菜,主角為魷魚、螺肉和蒜苗,魷魚用乾貨,乾魷魚之味才雋永;螺肉選用罐頭製品,「欣葉」台菜行政總主廚陳渭南認定,此湯成功關 鍵在所建用的螺肉罐頭,他推薦日製「雙龍牌」。乾魷魚以阿根廷公魷魚較佳,肉厚,味濃。蒜苗以過年前後的青蒜最好,取其纖維較細,香味亦較佳。
常見的配角有紅蔥頭、排骨、豬肉、香菇、蘿蔔、芹菜等等,也有人會加入栗子、芋頭、筍、蝦米。過年前後,正逢芥菜盛產,用芥菜心煮湯,有一種清爽之美。
做法是剝去乾魷魚外皮,泡鹽水至軟,剪成條狀;蒜白和蒜綠分開處理:蒜白切厚斜片,備用;蒜綠切段,過油。先用米酒、淡色醬油、五香粉、地瓜粉抓醃排骨或豬肉,豬頸肉尤佳;再油炸排骨、芋頭至透。我有時並不油炸,排骨汆燙後,直接入滾水中煮半小時。
起滾水鍋,煮排骨、芋頭、豬肉片、蒜綠及調味料。另起鍋,以熱油爆香紅蔥頭,濾出。接著炒香魷魚、香菇之屬,再加入蒜白拌炒;最後倒入湯鍋中所有材料及螺肉罐頭,一起滾煮,調味,傾入紅蔥頭。罐頭裡的螺肉汁偏甜,可斟酌做為高湯的一部分使用。
這 是一道酒酣耳熱時喝的湯品,非但不排斥人工甘味劑,反而大膽運用;常用的調味料包括蜆精、白胡椒粉、鰹魚粉、香菇精、味霖等等。我對罐頭食品殊乏好感,螺 肉罐在這裡卻表現了罐頭之美。世間難見像日本作家內田百閒(1889-1971)嗜吃罐頭者,尤其是有一點生鏽的罐頭,食物帶著馬口鐵的氣味,他斷言, 「罐頭要舊的才有意思,因為偶爾經過夕陽的照射,一定會比存放在陰涼處的罐頭味道更為成熟。如果是用開罐器打開的罐頭,以一般方法存放的話必須從罐底打 開。」不曉得是否這樣怪異的食性,養成他偏執的個性。
乾魷魚是典型的乾貨美。很多海味曬乾之後,彷彿變身成了另一種食物,散發出新魅力,其風味遠非鮮貨可比,如干貝、鮑魚、海參、魷魚、烏魚子……
因為是傳統酒家菜,帶著酒家菜血統的餐館都能煮出一鍋好的魷魚螺肉蒜,那湯中有一種風塵味,滾沸著尋歡作樂的氛圍,適合邊吃邊聽江蕙的台語歌,亦適配飲高度數烈酒,吃喝之間油然升起江湖好漢的氣概。
此湯上桌時,通常會架在小瓦斯爐上保溫續煮,煮的過程,魷魚不斷釋放出海味,愈煮愈有滋味。彷彿是一則隱喻。
它 集合了多種食材的香味,層次豐富,既有海味之鮮,又具陸味之腴,味道甘美而溫暖,厚實,悠遠。我帶妻子赴廣州復大醫院求診前夕,岳父母一家都來家裡探望, 我煮了一大鍋魷魚螺肉蒜,十幾張嘴吃得樂融融,我自己連喝五碗湯才休。喝到一半,接到思和從義大利傳來的簡訊,祈祝一切平安;明芬也傳來簡訊打氣:「請帶 著我們大家的愛前往」。我想,那晚的魷魚螺肉蒜,還帶著祝福的意思。
佛跳牆
佛跳牆堪稱福建的首席名肴,用料講究,工序繁複。主料有雞、鴨、羊肘、蹄尖、蹄筋等等約二十來種,輔料包括香菇、竹蟶、鵪鶉蛋等等達十餘種。
先分別烹製所有的材料,如排骨、芋頭先油炸,魚翅、海參先發好,鵪鶉蛋先煮熟,豬腳、豬肚先燒滷……再用熬出的雞湯加紹興酒注入甕內約九分滿,慢火細燉或隔水蒸煮。烹調器具以瓷甕為佳,需大而深,窄口寬腹,甕口以荷葉密封,隔水蒸煮約一小時,成品酥軟味腴,香氣馥郁濃稠。
發展至今一百多年,佛跳牆材料迭有變化,豐儉隨人。雖僅一百多年,起源卻眾說紛紜,其中之一,傳說有個乞丐,將討來的殘羹冷炙,在某佛寺牆角升火燴煮,香味飄散,誘引寺廟內的和尚忍不住翻牆過來索食。
比較可信的是清光緒年間,一福州官錢局官員在家宴請福建按察使周蓮,主料為雞、鴨、豬等約為十多種,用紹興酒罈精心煨製而成。周蓮品嘗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周蓮遣家廚鄭春發求教於官員內眷,並加以改進。
鄭 春發可謂閩菜奠基者,他在光緒30年(1904)獨立承接了「三友齋」並易店名為「聚春園」,即以福壽全一菜而轟動榕城,慕名來品嘗者眾。此菜上桌啟罈 時,鮮香味觸動了一位秀才的靈感,即興吟哦:「罈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佛跳牆」之名流傳天下。另一說,「福壽全」的福州腔似「佛跳 牆」,遂以訛傳訛至今。
附會的故事雖未可信,仍有幾分道理。林文月認為乞丐燴煮殘羹冷炙的傳說,正好表現佛跳牆的烹製特色:各味分散,匯聚而隔水蒸煮;若同樣的素材同鍋烹煮,效果全異。
現在的聚春園包含旅館,規模很大,據說菜色有兩千多道,我初訪時太貪心,獨自暴食了佛跳牆,又加點了荔枝肉、糟肉夾光餅、爆糟家兔肉、魚丸肉燕湯、太極香芋泥。
有福州人認為,福壽全既稱「全」,基礎必為全雞、全鴨、全肘,非炸排骨所能取代;且罈底必鋪以乾貨如淡菜、蟶乾等;加入芋頭僅充實內容分量,有蛇足之嫌;筋則以鹿筋,豬蹄筋無法彰顯主人的貴氣云云。然則整隻雞、鴨、肘全塞進甕內,需要多巨大的甕啊?真是莽漢吃法。
這道菜初始不算熱門,梁實秋說他到台灣之前,從未聽說過。佛跳牆清末渡海來台後,融入台菜,聲名大噪,面貌卻不復閩味:漸無雞、鴨、羊肘,轉而加重海味分量如干貝、鮑魚、魚皮,輔料則常見金針菇、大白菜、枸杞、桂圓等。
我 覺得台式佛跳牆以北投酒家所烹最迷人,也許是因為溫泉環境的加持。北投酒家都有湯屋,冬日泡湯泡到全身酥軟,適時喝這碗熱湯,委實是品味佛跳牆的最高境 界。除了溫泉酒家,台菜館、福州菜餐廳所烹亦佳,目前台北最正宗最高檔的福州菜莫非「翰林筵」,此店主推福州官府菜,乃沈葆楨後代沈呂遂開設,招牌菜即是 佛跳牆。「明福餐廳」所製捨棄芋頭、炸排骨,代之以荸薺、筍、白果、花菇、冬蟲夏草、松茸、魚唇、雞睪丸等等十幾種材料,湯頭顯得較清爽。
有 天晚上,楊牧伉儷賜宴於明福餐廳,我問阿明師,來不及預定你們的鎮店招牌「一品佛跳牆」,有幸品嘗嗎?當然沒有。約十幾分鐘後老闆娘過來說有了,一桌日本 客人預訂了一甕,他們臨時不來了,那甕就讓給你們。佛跳牆上桌,她先分盛了一碗給楊牧,他隨即舀起一粒可疑的東西問這是什麼?我說是雞睪丸。他非常吃驚, 持湯匙的右手懸僵如被點住了穴道;既然不敢吃就給我吧。
一群人魚貫進店門,老闆娘又把剛分盛的佛跳牆一一倒回甕裡,神色慌張地說:「日本人來了」,聲音彷彿是日本鬼子來空襲;她見楊牧碗裡的湯已喝了幾口,不好意思再倒回去,回頭說:「那碗大概要一千塊錢,就送給你吃好了。」
佛跳牆集山珍海味於一甕,象徵豐富圓滿。甕裡動輒超過二十種食物,它們都捐棄自己獨特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如眾聲交響,相得益彰,展現雜燴美學之極致。
每 一年除夕,我都會做一甕佛跳牆送到岳父母家,大概裡面包含了干貝、鮑魚、魚翅等高檔貨,很自然地成為年夜飯的主角。除夕是親人團圓的夜晚,理應回到自己的 父母家吃飯,結了婚不妨各自回娘家。我歡喜送妻女回娘家吃團圓飯,看一個大家族爭食我的作品,看老婆綻開的笑容。不謙虛地說,那甕佛跳牆真美味,雖則加了 芋頭,湯並不顯得混濁,有效討好了團聚的親人。●


旗亭畫壁
  唐薛用弱《集異記》: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有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同到一旗亭(酒樓)買酒小飲。忽有梨園的樂妓十幾人,也登樓會宴。這三位詩人就躲在一旁觀看。過了一會兒,四名最漂亮的歌妓穿著華麗的衣服出場了。
  王昌齡等就相約道:「我們都享有詩名,但是自己分不出高低,今天可以悄悄地觀看她們唱歌,看誰的詩被她們唱的最多,就算最高的。」過了一會兒,一位歌妓唱了王昌齡的一首詩, 王昌齡很高興地在牆壁上畫道:「一絕句」。
  一會兒,另一位歌妓唱了高適的一首詩,高適很高興,也在牆壁上畫道:「一絕句」。一會兒又有一位歌妓又唱了王昌齡的一首詩,王昌齡又畫壁曰:「一絕句」。
  王之渙不服氣,說道:「唱你們詩歌的人都不怎麼樣,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之類的俗曲。」他指著歌妓當中最漂亮的一位說:「如果她所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就終身不再和你們爭衡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詩,你們都要拜我為師。」
  等了一會兒,那位最漂亮的歌妓果然開始唱了,唱的就是王之渙的詩。於是他們三個人大笑起來。那些歌妓不知是何緣故,王昌齡等便說出自己的身份,並講述了剛才打賭的事。那些歌妓都下拜說:「俗眼不識神仙。」並請他們就座共飲。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在唐朝絕句是可以歌唱的,可以看出當時詩人與歌妓之間的關係,以及詩人之間的關係

“旗亭畫壁”故事(該故事又叫“旗亭賭唱”)。事見唐薛用弱的《集異記》,略述如下: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一日,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之曰:“開篋淚沾臆……”適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尋又一伶謳曰:“奉帚平明金殿開……”昌齡則又引手畫曰:“二絕句。”渙之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拜床下,奉吾為師。”因歡笑俟之。須臾次至雙鬟發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因大諧笑。
這段故事無論真假,都是想突出王之渙的,故事中出現的三位詩人,王之渙無疑最重要,故事的內容顯然有利於他和他的詩。諸妓唱過,不論多寡,只以最佳者所唱為最優,其實是把最佳者和最有眼光等同起來,頗有唱的人多不算好,那些人都是庸脂俗粉罷了,最佳的人唱的才是最好的詩的意思
王之渙流傳下來的詩只有絕句六首,可後人只要喜歡詩的,幾乎無人不知曉他的詩名。《唐詩三百首》選了他兩首詩,一首《登鸛雀樓》,另一首《涼州詞》。《唐詩三百首》是中國最享盛名的詩歌選本,居然會選中他三分之一的作品,可見他的不同尋常。這兩首詩在《唐詩三百首》裡也是最好的詩歌,因而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好的詩歌,抄錄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

2017-09-27_121744  

qiting

旗亭賭勝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有一次,他們相約到旗亭喝酒。飲到半酣的時候,有十多個男男女女的梨園樂人也上樓飲宴來了。他們三人就移到角落邊的酒桌,邊烤著火邊看樂工們要幹什麼。一會兒,又有四個年輕漂亮的女演員也來了,她們穿得很時髦,氣質風韻都很好。這些樂工都是當時的著名演員。王昌齡等三人就相約說:“我們幾個詩名都大,但是分不出究竟誰更好些。今天我們悄悄聽那些樂工演唱,唱誰的詩多,誰就最優。”
  一會兒,有一位樂工拊節而唱:“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就用手在牆壁上畫了一道痕跡說:“一絕句。”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位樂工唱了,她唱的是:“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適也用手畫壁說:“一絕句。”又有一位樂工唱:“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這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王昌齡則又在壁上畫了一道痕跡說:“二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得名已久,但樂工還沒有唱他的詩,他就對王昌齡和高適說:“剛才唱你們詩的都是普通的樂工,只配唱些《下里》《巴人》,他們哪裡會唱《陽春》《白雪》。”他指著樂工中最漂亮的一位女演員說:“等她唱的時候,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詩,我一輩子都不敢與你們爭勝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詩,你們就要拜我為師。”過了不久,那個長得最漂亮的女演員開始唱了,她唱的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王之渙的《涼州詞》。王之渙就推二子說:“鄉巴佬,我沒有說錯吧。”三人哈哈大笑。
  那些樂工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王昌齡就把他們賭勝的事告訴了樂工們。樂工們一聽,原來他們就是這些詩的作者,是他們平時崇拜的人,趕緊起來,拜倒在地說:“我們這些肉眼凡胎不識神仙,還望你們不要見怪。”又邀請他們過來一起喝酒,三人高興地答應了,直到盡歡而散
旗亭赌醉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vRE4EM
唐代流行歌 三位詩人之「旗亭賭唱」(圖) - 詩詞歌賦 - 看中國网 - https://goo.gl/hhJeaJ


 

旗亭賭唱
唐詩古典文學
開元天寶年間,是唐朝最繁華的盛唐時代,也是唐詩的黃金時期,這短短的四十來年,給我們留下了大批風格各異的詩篇,飄逸的,豪邁的,淡遠的,悲壯的,數不勝數。像旗亭賭唱這樣的詩壇軼事,也給古典文學,戲曲,坊間閒話提供了極佳的素材。
這則故事大約最早記錄的是唐朝薛用弱編撰的《集異記》,後代也有很多《旗亭記》的戲曲。《集異記》中的篇幅有點長,這裡就不再原文照錄了,有興趣的同學,還請看看原文,相當有文采。
旗亭賭唱
故事是這樣的:
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他們三個還常常在一起或奔波或遊玩。一天天氣寒冷,下著小雪,三人到一個旗亭(酒樓)賒酒小飲。飲酒間,來了十幾位梨園樂人歌女來酒樓聚餐。他們奏樂唱歌,三位詩人退到一邊,悄悄的打賭說:"咱們各自佔有詩名,卻從來沒有決個高下,現在可以暗中聽這些人唱歌,誰的詩被唱的最多,誰就算最好的。"
一會兒,就有一個歌女打著拍子開唱了: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這個咱們都熟了,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著名的送別詩)
王昌齡在牆上畫了一記,一首絕句。接著,又一個歌女唱道:
开箧泪沾臆,
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
犹是子云居。
(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的開頭四句,這是紀念亡友之作,大意為:打開箱子看到你生前寫的信,不禁淚如雨下。不過地下雖然寂寞,卻可以喝楊子云在一起了。子云是漢代文學家楊雄的字) 於是高適也畫上一筆,說:"一首絕句"。然後,又有歌女唱到:
奉帚平明金殿开,
强将团扇供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尤带昭阳日影来。
(這首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這是描述失寵的妃子的哀愁的。)
王昌齡於是又畫了一記說,兩首絕句。這時王之渙有點坐不住了,他自認成名已久,不至於還不如他們。就說:"這幾個歌女都比較潦倒,唱的夜就是下里巴人一般的俗曲,陽春白雪他們哪裡敢唱呢?"於是就指著歌女裡最漂亮的一個說:"等著聽這位唱,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詩,我就終身不敢和你們爭高下,如果是我的詩,你們可得尊我為師。"
等到那位歌女開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這個都不用介紹了,王之渙的著名邊塞詩《涼州詞》,我打字的時候,敲三四個字,輸入法就把整句詩給顯示出來了)
王之渙當即揶揄王昌齡高適兩位說:"鄉巴佬,我不是瞎說的吧?"三人大笑起來,那些樂人歌女都奇怪了,過來問:"不知道諸位為何如此興致之高?"詩人們就把剛才的故事說了,他們爭著行禮,說:"我們有眼不識神仙,請群尊貴體,加入我們,如何?"三人就過去,與他們歡飲了一整天


 2017-09-27_1213502017-09-27_1214462017-09-27_121509images (10)images (9)  2017-09-27_121744

謝稚柳繪,《旗亭賭唱手卷》
關於唐詩的流傳情況,有一則“旗亭賭唱”的故事寫得更具體、生動。
旗亭,酒樓。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同為著名邊塞詩人的王之渙、王昌齡、高適都在東都洛陽遊學,他們互相傾慕對方,於是就由王昌齡出面邀請三人小聚懇談唱和。
文人介紹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
高適(700—765),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系河北景縣人,世稱“高常侍”。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三詩人賭唱
一天,天氣寒冷,飄着小雪,三人到長安郊遊,走累了,就在一座旗亭(旗亭是當時給路人提供免費食宿的驛站)買酒小飲。正當三人高談闊論、把酒言歡的時候,忽然來了十幾個梨園伶官,登樓會宴,其中四位妙齡歌伎,服飾奢華,容貌妖媚。喧嘩了一陣,突然有人提議,值此良辰美景,何不請各位拿出看家本領,唱幾首從教坊里傳出的曲子,令吾等一新耳目呢?
這三位詩人中,王昌齡居長。他低聲對高適和王之渙講:此輩不知我們是誰,既然要歌,必歌時人之作,這倒不失為對吾輩之詩一次難得的評判機會。到底要看看這些歌手,會唱出什麼來。
說話間,音樂聲起,一位歌手引吭高歌: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客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漸》,他豎起大拇指。
接着又一位歌手款款站起來唱道:
“開篋淚粘臆,見君今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
這是高適的詩,他也豎起一指,面露喜色。
隨後,第三位歌手被眾人推上前來,她一張口,使得王昌齡笑顏逐開: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豎起拇指,表示他連捷。
王之渙自以為得名比他們要早,卻沒想到歌手們不唱他的作品,使得他很沒面子,遂一擺手:“此輩皆潦倒樂官,所歌皆是下里巴人。至於陽春白雪,豈是俗物所敢唱!”他指著那四位歌手中未獻唱的一位,也是最出色、最俊美的一位說:“待此子所唱,若非我詩,即終身不敢與君等抗衡矣。若是我詩,君等皆須列拜床下,奉我為師。”大家笑着說,就依你,我們等著看她究竟會唱什麼。
那女子姍姍走到眾人面前,玉喉高啟,唱出來的果然詩王之渙的成名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也將指頭豎起:“田舍郎,吾豈妄哉!”三人相視,放聲大笑。
那些歌手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紛紛走了過來:“請問幾位大人,在笑什麼呢?”王昌齡就把比詩的緣由告訴她們。歌女們施禮下拜:“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恭請諸位大人赴宴。”三位詩人應了她們的邀請,歡宴一天。大師合作畫畫,快來看看他們是怎麼玩的! -南昌文化產權藝術品交易中心 - https://goo.gl/Lt2bRD


 

(《詞論》)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就鮮明地體現了唐代配樂歌唱的樂府、聲詩並著的局面。
唐代詩人王之渙、高適、王昌齡都是玄宗開元(713-741)年間著名的邊塞詩人。當時,除了王昌齡混了個小小的秘書郎的官職外,其他兩人都沒有入仕做官。開元二十五年(738)冬天,王之渙、王昌齡、高適都在東都洛陽遊學。由於他們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於是便結成了好朋友,經常聚在一起遊覽東京,飲酒論詩。
這天,天氣寒冷,雪花飄飄,他們相約一起來到東都洛陽城東最為繁華的龍華寺旗亭(即酒樓)飲酒觀景。據說,這個旗亭高約三丈,為兩層木製結構。他們三人在旗亭內臨窗而坐,一邊高談闊論,把酒對飲,一邊舉目四望,觀賞風景。
忽然,十幾個梨園子弟來到旗亭飲酒歡聚。於是,他們三人便退避一旁,圍著爐火,一邊飲酒,一邊靜靜地觀看。過了一會兒,又有四位年輕艷麗的歌妓,也來到旗亭中參加聚會。那些樂工和歌妓嘻嘻哈哈地坐定之後,便撫琴彈箏,演奏起來,他們所演奏的都是當時十分流行的著名音樂曲調。
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兩人低聲商量說:“我們都是馳名詩壇的詩人,一直以來也難分高低。今天可以靜靜地觀看諸位歌妓的演唱,看誰的詩作被採入歌曲演唱得最多,誰就獲得第一,二位意下如何?”高適和王之渙兩人相視一笑,異口同聲地說:“這個主意最妙!”
不一會兒,歌妓們果然唱起歌來。只見一位歌妓打著拍子,輕啟朱唇,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聽了,喜出望外,連忙用筷子在牆壁上畫了一橫作為記號,並頗為得意地說:“在下的一首絕句。”
原來,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詩。這首送別詩,前兩句寫景,以晚上的蒼茫寒雨和早晨的楚山孤影,襯托詩人送別時的寂寞孤獨之情。第三句以虛擬的手法設想親友詢問,既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切懷念,又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結句,形像地表現了詩人潔身自好、高潔清正的品格。全詩寫景壯闊鮮明,抒情渾厚深沉,而結句的比喻新穎生動,意境高遠,是歷代傳誦的名句。
當大家還沉浸在詩的意蘊之中時,只聽第二位歌妓的歌聲又響了起來:
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今寂寞,獨是子云居。
高適一聽,是自己的《哭單父梁九少府》詩中的開頭四句。他甚為高興,仰起脖子飲了一杯酒,也學著王昌齡的樣子,伸手在牆上畫了個記號,說:“我的一首詩。”
其實,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它的全文是:“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今寂寞,獨是子云居。疇昔探雲奇,登臨賦山水。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契闊多別離,綢繆到生死。九原即何處,萬事皆如此。晉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常時祿且薄,歿後家复貧。妻子在遠道,弟兄無一人。十上多苦辛,一官恆自哂。青雲將可致,白日忽先盡。唯有身後名,空留無遠近。” 原來,唐人以詩入曲來歌唱,大都是用絕句,也有用古風或律詩的。這四句的大意是:打開箱子看見梁少府往日的書信,睹物思人,眼淚汪汪;少府雖然長眠地下,孤獨寂寞,但和西漢文學家揚雄一樣,人們仍然懷念他。這首睹物傷懷的詩作,情誼深摯,悱惻動人。
歌曲的餘音還在樓台繚繞,忽然曲調一變,又一位歌妓唱道: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這又是王昌齡的詩。這首題為《長信秋詞》的詩雖然寫的是漢代班婕妤在長信宮的孤寂遭遇,但其實質意義卻在於借古諷今,反映唐代宮女的生活。此詩的前兩句寫天色方曉,金殿乍開,班婕妤就拿起掃帚來打掃庭院;清掃完畢之後,由於別無他事,她便手執團扇,在殿前徘徊,這是寫她失寵後生活內容的變化。後兩句用一個巧妙的比喻,進一步傾訴了這位宮女的怨情。古代多以皇帝比太陽,“日影”即指皇恩。寒鴉能夠從昭陽殿上飛過,所以它們還帶有昭陽殿裡的日影;而自己深居長信宮,君王從未一顧,雖有潔白如玉的容顏,反倒不如渾身烏黑的老鴉了。在這裡,用“玉顏”與“寒鴉”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來作對比,意象鮮明強烈,極富創造性。全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宮怨詩中十分著名的作品。
再說王昌齡聽到歌妓又唱起了自己的詩,便瞇著眼睛,端起酒杯,不慌不忙地在牆壁上又畫了一道記號,滿面紅光地說:“在下的第二首絕句。”說完還得意地瞧了王之渙一眼。
這時,王之渙仍然是神態自若,不急不惱。他一邊悠閒地品嚐著美酒,一邊愜意地欣賞著歌妓的演唱。當他看到王昌齡的神情時,並沒有太在意。他想,自己成名已久,詩歌多被世人傳唱,自信作詩水平不在兩位晚輩朋友之下。看著兩位朋友高興的樣子,他打趣地對王、高二位說道:“剛才唱歌的三位都是不入流的歌妓,所唱的不過是下里巴人愛聽的俚詞俗調而已。那些陽春白雪式的高雅之曲,她們這些普通歌妓哪裡敢演唱呢?”說罷,又指著還沒演唱的那位端莊俏麗的歌妓說:“等到這個最漂亮的歌妓演唱時,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詩,我這一輩子都甘拜下風,不再與你們爭比高下。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詩,二位老兄可就應該拜倒在我面前,尊奉我為老師哦。”王昌齡、高適都認為不可能像王之渙說的那樣巧,於是便笑著答應下來,靜靜地等著觀看。
不一會兒,輪到那位最漂亮的歌妓演唱了。只見那位最美麗嫵媚、楚楚動人的歌妓,未啟朱唇先動容,字正腔圓地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正是王之渙的名作《涼州詞》。它的大意是:源遠流長的黃河,好像一條絲帶飛上了雲端;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塞外那小小的城池顯得險要而孤單。羌笛啊,你何必要吹奏出這如泣如訴的《折楊柳》曲調,來埋怨這裡的楊柳不發芽呢?應該知道,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外來的啊!這首詩,起筆描繪了山川的雄闊蒼莽和戍守邊疆的孤危淒涼,然後引入羌笛之聲,含蓄地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全詩格調悲愴而不失其壯麗風格,鮮明的形象和深厚的意蘊渾然一體,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明代文學家王世懋曾認為,這首詩是唐代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
聽到歌妓果然唱到了自己的詩作,王之渙頓時容光煥發,他得意地對王昌齡和高適笑道:“鄉巴佬,我說得不錯吧?你們還不趕快過來拜師啊?”說罷,三個人都縱聲大笑起來。
那些樂工和歌妓見他們笑得這樣開心,莫名其妙,紛紛站起身來,問道:“不知諸位先生為什麼這樣高興?”王昌齡等人便告訴他們畫壁賭唱的經過,樂工歌妓們慌忙施禮道:“小人們有眼不識泰山,諸位大詩人多多原諒,請與我們一道喝杯酒吧!”三位詩人也就興致勃勃地與樂工歌妓坐到一起把盞暢飲,席間歡歌笑語不斷,直到天黑,方才興盡而散。
平心而論,這三位詩人的四首詩,都屬於上乘的佳作。但是比較起來,王之渙的《涼州詞》確實藝高一籌,流傳也更為廣泛,在當時即有“傳乎樂章,佈在人間”的美譽。他們酒樓賭詩,王之渙穩操勝券,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唐宋詞史話之一·第一回旗亭賭唱嬌音婉轉,石窟遺歌情韻纏綿——中國文學網 - https://goo.gl/giXMz2


2017-09-27_1126352017-09-27_1127592017-09-27_1131072017-09-27_1131182017-09-27_113126  2017-09-27_113311  

旗亭讌·餓方朔·城南寺·西台記·衛花符


2017-09-27_113439  


 

旗亭是什麽意思
用"旗亭"造句
1. 市樓。 古代觀察、指揮集市的處所, 上立有旗, 故稱。
▶ 《史記‧三代世表褚少孫論》: “臣為郎時, 與方士考功會旗亭下。”
▶ 《文選‧張衡<西京賦>》: “旗亭五重, 俯察百隧。”
▶ 薛綜 注: “旗亭, 市樓也。”
▶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龍華寺》: “里有土臺, 高三丈, 上有二精舍。
▶ 趙逸 云: ‘此臺是中朝旗亭也, 上有二層樓, 懸鼓擊之以罷市。 ’” 唐 王勃 《臨高臺》詩: “旗亭百隊開新市, 甲第千甍分戚里。”
▶ 唐 杜甫 《入衡州》詩: “旗亭壯邑屋, 烽櫓蟠城隍。”
2. 酒樓。 懸旗為酒招, 故稱。
▶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 “花縣與琴焦, 旗亭無酒濡。”
▶ 宋 周邦彥 《瑣窗寒‧寒食》詞: “旗亭喚酒, 付與 高陽 儔侶。”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報應‧德報》: “其人得金后, 為旗亭業, 居數年, 頗獲利。”
▶ 郁達夫 《八月初三夜發東京口占別張楊二子》: “四壁旗亭爭賭酒, 六街燈火遠隨車。”
旗: qí ㄑㄧ�@1)用布、紙、綢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標識(zhì),多是長...
亭: tíng ㄊㄧㄥ�@1)有頂無墻,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園...
旗人: Qírén舊稱清代隸屬八旗的人,特指滿族。
旗主: 1. 指 清 之宗室。 徐珂《清稗類鈔‧旗奴為旗主喪事司鼓》: “旗主每有貧無聊賴, 執賤役以糊口, 若途遇其奴之高車駟馬者, 必 ...
旗仗: 亦作“旗杖”。 儀仗隊用的旗幟、傘、扇等。 ▶ 《太平廣記》卷四六引 唐 谷神子 《博異志‧白幽求》: “俄而有數十人 ...
旗下: 1. 旗幟下面。 ▶ 《后漢書‧耿弇傳》: “樹十二郡旗鼓, 令 步 兵各以郡人詣旗下, 眾尚十馀萬, ...
旗丁: 1. 漕運的兵丁。 ▶ 《六部成語注‧戶部》“旗丁”: “運船之水手人丁皆世襲其業, 官給田糧, 如八旗 ...
旗兵: 亦作“旗兵”。 八旗兵丁。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勘定三藩, 洗蕩西域, 旗兵勛伐, 亦炳炳在綠營上。 ...
旗: qí ㄑㄧ�@1)用布、紙、綢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標識(zhì),多是長方形或方形:~子。~幟。~號。~艦。~手。2)中國清代滿族的軍隊編制和戶口編制(共分八 ...
旖柅: 多盛貌。 ▶ 漢 揚雄 《反離騷》: “乘云霓之旖柅兮, 望 昆侖 以樛流。”


追尋民主先烈足跡 大稻埕「自由之路」特展登場
程士華/綜合報導 2017-10-03 16:32
位於URS27W旁邊的《台灣民報》發行所,過去也曾舉辦「民報文化講堂」,富有歷史意義。圖/民報資料照,郭文宏攝
位於URS27W旁邊的《台灣民報》發行所,過去也曾舉辦「民報文化講堂」,富有歷史意義。圖/民報資料照,郭文宏攝
緊鄰《台灣民報》發行所舊址,位於大稻埕的「城市影像實驗室」即將於10月17日至12月16日舉辦「1920大稻埕自由民主之路」特展,北市府規劃此特展,將藉由探訪街區史蹟,由古鑑今,感受先人不畏威權、勇敢追尋民主過程的艱辛。
「城市影像實驗室」是台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URS)系列成員之一,編號為URS27W,目前是由義美聯電團隊及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共同經營。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表示,URS27W座落於深具人文歷史紋理的大稻埕太平町地區,緊鄰日治時期台灣民主運動先賢蔣渭水主持之「大安醫院」以及文化書局、台灣民報批發處等歷史空間,見證了台灣早期民主文化運動之進程。
都更處指出,「1920大稻埕自由民主之路」特展,主題發想來自1920年代的太平町地區,此處酒家林立商業活動繁盛,知識分子經常於此匯聚,針砭時政暢談理想抱負,殖民統治下的民主思潮也在此逐漸萌芽。
都更處表示,此次特展有結合觀光傳播局規劃之「自由之路」觀光路線透過歷史影像、文獻蒐集呈現與導覽解說,呈現大稻埕街區中民主運動重要地點如台北北警察署(今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靜修高等女學校、大安醫院、永樂座等之背景故事,進而引領觀者走入街區追尋民主先烈的足跡。
URS27W城市影像實驗室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7號,1920大稻埕自由民主之路」特展展期自今年10月17日至12月16日,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六上午10點至下午6點。

2017-10-06_212531  


昔日風華再現 走進大稻埕新芳春行
www.mook.com.tw查看原始檔
文/MOOK景點家吳品萱整理報導 攝影 / MOOK景點家 張盈盈
隨著經濟結構改變,台灣外銷茶葉逐漸沒落,讓大稻埕最輝煌時期,多達兩百多家的茶行也一間間關,新芳春行為至今唯一仍屹立,在民生西路上的一棟百年老茶行建築,在民國98年被列為市定古蹟,大稻埕全盛時期的華洋混融特質,在此完美體現。
這棟近百年歷史的建築,歷經修復後,在105年重新開放參觀。走進新芳春行,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昔日的大稻埕,一窺當時的風光。
在新芳春行一樓,除了展示茶葉的歷史與製作過程,也能逛逛文青風格的「貓屋小賣所」,累了還可以品茗芳香四溢的茶飲,搭配傳統糕點,來場台式下午茶。二樓則重現了台劇《紫色大稻埕》的場景擺設。
此外現場還有許多結合現代科技的互動式裝置,其中最為人驚奇的就是360度的大稻埕全景VR體驗,帶你穿越時空,置身昔日的大稻埕。
古色古香的場景、透過窗戶灑落的大片陽光,其實連上次阿湯哥來台宣傳神鬼傳奇時,與天后蔡依林的對談就是選在新芳春行舉行的喔!
在許多國家,傳統老建築或是保留了歷史的角落,最能感動人心、最能代表一座城市美好的一面,假日不妨去新芳春行感受昔日大稻程的風光魅力吧!
【Info】
新芳春行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
電話:02 2725 2555
時間:09:00–17:00 (週一公休)
走進時光隧道 四間台北古味咖啡館
》https://www.mook.com.tw/article.php?op=articleinfo&articleid=

2017-10-10_105546  


鄧雨賢紀念公園 落腳平鎮
2017年12月09日 04:10 中國時報 (呂筱蟬)
桃園:桃園市政府計畫在平鎮區山子頂地區都市計畫公二公園用地,打造鄧雨賢紀念公園,8日相關單位前往會勘,希望考量周遭環境,賦予公園更多人文意義。另為配合地方需求,該處也將打造里民活動中心等,提供民眾多元使用空間。
(中國時報)


1937年 台北 大稻埕/市區/龍山寺 Facebook https://bit.ly/2F7DrIx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562323261196167/

2020-09-10_1211542020-09-10_1213112020-09-10_121210

纏足女士


【大稻埕、迪化街一日遊】文青必去!走進台北時光長廊 - FunTime旅遊比價


 

2021-07-24_0943012021-07-24_0944252021-07-24_0944112021-07-24_0943492021-07-24_0943402021-07-24_094320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262460275427355/

2021-08-18_214937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262460275427355/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262460275427355/

2021-08-19_1539202021-08-19_153911

https://www.facebook.com/100022554930361/videos/262460275427355/


李火增拍攝1942臺灣神社祭典,遊行隊伍行經大稻埕太平町影像(經手繪上色),背景建築販賣大宗民生用品的「德記商店」,2樓則是臺灣人經營的珈琲店「珈琲維特」(Café Werthers),這棟建築現在還存在哦!也就是在今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口的森高砂咖啡館。
1942年10月28日 臺灣神社祭擴大舉行,神輿由臺灣神社(原址位於今圓山大飯店)迎出,沿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往南遊行經大稻埕區域後由北門三線道進入城內各地,這張影像中可以看到金光閃閃神輿在大街上被人群簇擁的樣子,一旁看熱鬧的人們穿著也相當正式呢。
上色圖收錄於《彩繪李火增Ⅰ:找回真實的歷史色彩》(2023新修訂版),這次修訂版也依據新取得的史料進行修正,如圖中的臺北大和町法披顏色修正為藍色,希望可以帶來更貼近現場的視覺體驗。
http://gjtaiwan.com/r/1qw
臺灣古寫真上色 - 猜猜圖中地點在哪裡?... | Facebook https://bit.ly/44vXshX

facebook_1688252155091_7081042767107424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