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6.26 劉永福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KBPwYJ

2017-09-13_2201562017-09-13_2202192017-09-13_2202442017-09-13_2203092017-09-13_220412


二龍村龍舟-洲仔尾  

台灣唯一不祭拜屈原的龍舟賽——200年來比不出輸贏的二龍村龍舟競渡
200 多年來,這裡的龍舟賽從來沒有屈原,也從來沒有輸贏。 二龍村龍舟競渡,又稱二龍村扒龍船或二龍競渡,是宜蘭礁溪二龍村轄下淇武蘭、洲仔尾兩庒每年於端午節所舉行的龍舟競賽,但這個傳承已兩百多年的龍舟賽初期日期並不固定,不祭屈原,進行時不打鼓,沒有計時、沒有裁判,連龍舟造型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也因此成為臺灣最有特色的龍舟賽,甚至在 2001 年獲中華民國觀光局列爲「國家十大民俗節慶活動」。 而現今根據二龍村的耆老們憑著代代相傳的回憶,以及宜蘭官方文件或普羅大眾的主流說法,均認為二龍競渡與噶瑪蘭族有淵源。

2017-09-13_220443twmemory_006180  2017-09-13_220504

噶瑪蘭族的二龍河競渡活動
2015 年 06 月 20 日 00:27:04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twmemory_006180
兩百年以前噶瑪蘭淇武蘭、洲仔尾(宜蘭礁溪)一帶的平埔族人為了驅鬼避邪、平息二龍河裡的鬼魂,於是演變為在二龍河划船競渡祭拜神祇祈福的習俗。
在漢人移民開墾後,才逐漸轉變為與端午節慶結合。二龍河競渡的特色為沒有裁判,輸贏完全由選手和觀眾自由判定,龍船的造型也很特別(左圖,出自民俗臺灣)。
這個活動延續到日本時代,報紙記載了「每日觀眾千餘」、「兩庄戶口,各備牲物,在港頭致發,入夜請客演戲八台,極是鬧熱」的盛況(右圖:臺灣日日新報),一直到今日,二龍河扒龍船依然是當地每年的重要盛事。

台灣平埔族噶瑪蘭1866年的鬮分書/與屈原無關的噶瑪蘭族競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2j061S


噶瑪蘭族賽龍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3102873133170969/

212462605_1022107925217696_8755415213868309928_n212462605_1022107925217696_8755415213868309928_n (1)214077185_1022108045217684_9098107934567948905_n211379000_1022107995217689_4898329441425208294_n211330912_1022107965217692_8503687254741621250_n


文化典故
礁溪鄉二龍競渡民俗活動已經相傳二百多年,是本鄉文化上的寶貴資產。
礁溪鄉二龍競渡民俗活動已經相傳二百多年,是本鄉文化上的寶貴資產。它的由來已沒有人可明確的說出,根據二龍村的耆老們憑著過去的回憶,在代代傳述中「二龍競渡」的由來是起源於「平埔族噶瑪蘭人」的一種活動。
相傳早期的噶瑪蘭平埔族在二龍河沿岸之「淇武蘭」定居後,(淇武蘭地名在噶瑪蘭語的意思是沙洲之地,而後嚮海桑田海岸向東退去數里,由於河沙堆積的結果,又在河的下游造就了一片新土地稱之為洲仔尾,後來漢人入之地以滿語稱之),該族每年就已經和上游居住「番割田」之族定時比賽划船了,最早期的比賽用船並不是什麼龍舟,而是當年在二龍河上來來往往木板舢,或是一種載運貨物的紅頭渡船,比賽的目的主要為運動與嘻戲。由於當時住在淇武蘭港漸淤淺,比賽的地點因而逐漸下移,原先的「番割田」與「淇武蘭」平埔族之間的划船競賽,也就演變成「淇武蘭」和「洲仔尾」同村之間的比賽了。
代代相傳
俗稱「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在二龍河的淇武蘭港裡(古時把河流稱為港),在過去的二百多年來,曾賜給居民生機的也一再的奪走他們的生命,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淇武蘭的居民已經與二龍河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從生活飲水開始到洗衣、捕魚、交通、灌溉等都和二龍河無法分開。
曾經時常有小孩、村婦遭到溺水事件發生,這樣也就引起居民的不安,村民都認為中有「歹物」作祟,在靠進河邊時大話都不敢說一聲,怕驚擾到河中魎魎,並給他們取了一個名字叫「老大公」。
因此,該村民造了龍船來超渡他們,所用的船隻,長約十公尺,寬二.七公尺,並在船隻的船首、船尾、船槳等地方都畫上太極圖案,船首並畫上一對麒麟,以達到鎮壓、避邪、和求平安之目的。每年到了四月由村長出面邀請上下庄年長耆老、仕紳等共同商議有關船賽事宜,平安旗製作、河道疏濬等工作,到了端午節當天由輪到主事的鄰長敲著大銅鑼,召聚村裡壯丁,上庄淇武蘭、下庄洲阿尾,兩庄頭會擇良辰吉日,燒香、燃炮由庄裡少年仔將龍舟從龍舟厝中請出來,並將龍舟抬在晒穀場上,然後用藤條將一根圓木龍骨從頭至尾綑牢在船身中心,以免船隻在用力划動時失去平衡,完成縛龍骨、繫繩、塗油粉飾、架舵、插旗等工作後,於祭典會場(大稻埕)中獻紙錢鳴炮,並齊力抬龍舟下水,經過這一番程序後,村人才會認為「龍神爺」才真正的附了船。此刻,家家戶戶以長條椅虔備牲禮,在河邊祭拜河神。
這個習俗已經相傳二百多年,是台灣最具有鄉土文化之民俗活動。
文化轉變
台灣僅有的民俗活動。
「二龍競渡」活動早期由十二天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不喜歡看到這種全村團結同樂的景況,於是壓制活動舉辦,就由十二天改為六天、四天而兩天。到光復後仍是兩天,而且還是不定期在農忙後舉行。
直到民國五十四年後才由林趖當了村長後,將活動改為一天,而且選在端午節舉行,他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在端午節要拜拜,競渡活動也要拜拜,若將兩者合併,可以省下不少錢。 第二:端午節仍在農忙時期,但熱鬧也只有一天,不會耽誤農事。 第三:同時可以紀念屈原。
這樣的決定改變了二龍競渡原有早期慶祝豐收的意義,而變成紀念性的層面了。二龍村之龍舟民俗活動因為時代背景加上宗教的滲入,與台灣其他各地把龍舟比賽,當作一個節令運動,頂多僅代表一種習俗的應景玩意兒,的確是與眾不同,如此君子之爭不以勝負、輸贏為目的,並以兩岸的觀眾為裁判的方式,為台灣唯獨僅有的民俗活動。
FEATURES
二龍競渡特色
與眾不同的競渡方式
競渡前有一段傳統的淨香活動,過程是這樣的,以一個盤子裝著十幾香頭,先碰觸龍船頭後,再分別由槳手一一接手一周,它的意思代表著這場比賽是乾乾淨淨的。
競渡時上庄淇武蘭持綠槳陽極在上,下庄洲仔尾持紅槳陰極在上,比賽中不設裁判,沒有發令員、計時員,在起程雙方相互注視對方船頭是否平齊,然後敲鑼展開競渡,如果有一方認為起步較慢,可以停止競渡,雙方要重新回到起點,重新再來,這樣的情形會反復發生很多次,直到雙方都滿意才開始展開競渡,哪一方到搶到自己水道中的標旗,那一方就贏得這項的競渡比賽,後來雖不計勝負,但雙方人馬仍然得人仰馬翻,一直到日落西山,才鳴金收船,形式的勝負並沒有影響到村民對民俗的執著,無人願意服輸,只好相約明年來,年年如此。
二龍村的龍舟競渡在獎品上並沒有什麼差異,錦標是終點的一面紅色平布,車上綠色花邊,上畫吉祥字的小旗子,又稱作「進洪鏢」、「進鏢旗」,每年都有人索取,不管是頭鏢旗或二鏢旗都很有人要,索旗之人需於一年後還願,另作二面旗(必須是雙數)打金牌、掛香煙等物品連旗償還。
另有插在船尾的平安旗,旗上繡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的旗子,為爐主負責訂作及分送工作,需要者須事先登記,有求必應。
2019礁溪二龍競渡 https://bit.ly/3xtWum0

2021-07-09_2238452021-07-09_223915


2017-09-13_2205372017-09-13_2206422017-09-13_2207312017-06-26_22_27_07-000768072226270607  

為什麼叫「二二八事件」
2017 年 03 月 01 日 23:47:07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1947年臺灣人遭中國軍隊大屠殺的事件,發生在3月8日起中國軍於基隆登岸後一連串的屠殺及後續長達數個月的清鄉行動。
既然屠殺三月才發生,為何要稱為「二二八事件」?
這是因為中國在臺離譜施政累積大量民怨,衝突在2月28日引爆後迅速蔓延全臺,人們隨即就以「二二八事件」稱呼此次事件。而在那個當下,臺灣人並不知道中國軍之後會來展開大屠殺。
許多人認為,只要好好坐下來談,爭取實施憲政、落實臺人自治等訴求,事情一定會和平落幕。
結果中國人一面跟你談,背地裡卻動作不斷,準備妥當後,就用子彈給了答案。
臺灣人沒有想到,呼籲和平理性非暴力,換來的是屠殺。
沒有想到,隔年要面臨物價暴漲萬倍的惡性通貨膨脹最後「四萬換一塊」,整個世代的血汗瞬間被吞噬烏有。
沒有想到,兩年後會被數以百萬計的中國難民湧入進行威權統治,臺人治臺的夢想不但成為泡影,整個臺灣的文化、語言、記憶也被置換取代為中國。人力與資源,全數都被拿去支應他們國共內戰,揹負沈重包袱不被世界承認,至今難以脫身。
更想不到的是,為他們吞下了這些苦難,結果到現在他們依然主張「國民黨沒來臺灣就完了」、「蔣公帶來了民主自由」,不要說認錯,連一絲絲的反省都沒有。
臺灣人不覺醒,苦難不會停。
------------------------------
1949年4月6日凌晨,蔣介石代盟軍軍事代管下的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命令警備副司令「高雄屠夫」彭孟緝率警方前往臺大與師院的宿舍鎮壓抗議學生,是日,上百名學生被逮,其中七個人被冠上「職業學生」的罪名後槍決。
事情得從兩個人說起:臺灣大學學生何景岳,省立師院學生李元勳。
1949年3月20日,他們因為單車雙載被警方取締毆打,帶往第四分局拘留,學生自二二八事件壓抑至今的怒火就此被點燃。當晚,數百名學生前往警局抗議,要求警方釋放兩名學生、賠償醫藥費、嚴懲相關人員並登報道歉,隔日更有上千人前往市警局總局請願。
3月29日,臺大與師院學生串連成立的「台北市學生聯合會」提出「結束內戰和平救國」、「反對飢餓和迫害」、「要求民主自由」等訴求,引起官方高度關切,隨即展開鎮壓。
學生被羅織「職業學生」罪名遭槍決,諷刺的是,之後被許多留美學生指證的正牌「職業學生」卻一路當到中華民國政權總統。
圖左:日本時代臺北高校(後來的師院 / 師大)本館
圖右:日本時代臺北帝國大學(後來的臺大)圖書館
------------------------------------
1905.5.13 日俄戰爭,臺灣史上首次全島戒嚴
2017 年 05 月 14 日 23:39:27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說到戒嚴,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中華民國政權 1949 年在臺灣頒布的戒嚴,但你知道這其實是臺灣史上的第二次戒嚴嗎?
辛丑合約簽訂後,由於俄國拒絕日本自東北撤軍的要求,兩國先前累積的一系列矛盾終於積累到了極致,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率軍對旅順港發動進攻,重創俄國戰艦三艘,日俄戰爭正式爆發。
1905年3月10日的奉天會戰,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決戰,由於錯判形勢,俄軍死傷將近12萬人,旅順也在年初被日軍攻下,不甘心的俄軍仍試圖調度東方的波羅的海艦隊,由於傳出俄軍可能對日治下臺灣攻擊的消息,故日本官方於4月14日發佈將沿海地區及澎湖島馬公實施戒嚴令,5月13日實施全島戒嚴令,5月25日,波羅的海艦隊經過台灣東部海面,並在對馬海峽與日本聯合艦隊相遇,經過兩天的激戰,俄軍只剩下三艘戰艦逃往海參崴。戒嚴令於同年7月7日解除,臺灣也經歷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戒嚴,為期約兩個月。
而二戰後中華民國政權在臺灣實施的戒嚴令,名義上因應戰爭局勢,實為鞏固外來統治,竟不公不義的實施了38年,至今我們不但聽不到一句道歉,反而常聽到黨國信徒這樣說:「這種戒嚴令很輕微沒什麼啦」「戒嚴超棒的社會一片祥和」「蔣經國解嚴你們還不快感恩」。這就是臺灣史上的第二次戒嚴。
-------------------------------
1949年5月12日,臺灣銀行公告臺幣對美元匯率為8萬比1。
1945年10月25日,蔣介石派員代表盟軍來臺進行軍事代管。隔年1946年5月發行臺幣以1:1兌換原本在臺流通的日本臺銀券,當時臺幣兌換美元之比率約為100:1 (100圓臺幣兌換1美元),自此臺灣貨幣即與日本時代脫鉤。
之後在中國政權訂定不公平的臺幣對中國本土使用的法幣、金圓券匯兌條件,及瘋狂印臺幣支付他們中央政府支出等影響下,臺灣如被捲入無底洞一般被吸個精光。
到了1949年5月12日,臺灣銀行公告臺幣對美元匯率1萬9千比1改為8萬比1,但惡夢還沒結束,在四萬換一塊新臺幣發行前,臺幣對美元匯率竟飆到23萬7千比1。
在他們眼中,我們只是免費的提款機,而且被榨個精光還要感恩。
而這種思想,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的跡象。請問,這樣社會是要怎麼和諧?
圖:戰後臺幣面額演變。
延伸閱讀: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陳翠蓮著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708298595499
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
http://goo.gl/Z7zQBB
若不是國民黨,臺灣將在聯合國託管下成為美國太平洋海島反共的戰略防線之一,並很可能由臺灣人建立國家
https://goo.gl/iZf8An
要不是國民黨保衛臺灣,臺灣早就被中共佔領了?
https://goo.gl/NSUPmX
破解二戰後黃金傳說神話
https://goo.gl/lRgx7H
-----------------------------------
與屈原無關的噶瑪蘭族競渡
2017 年 05 月 22 日 19:09:02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從古早民俗記錄、報章報導來看,都有記載紀念屈原的習俗。不管史實上的屈原是不是真的存在過,紀念屈原的習俗是漢文化傳入臺灣的現象,無需否認。但除了屈原以外,我們也可以多了解以目前已知線索推斷很可能源自原住民習俗的二龍河競渡。
兩百年以前噶瑪蘭淇武蘭、洲仔尾(宜蘭礁溪)一帶的平埔族人為了驅鬼避邪、平息二龍河裡的鬼魂,於是演變為在二龍河划船競渡祭拜神祇祈福的習俗
二龍河競渡不但船隻風格,競渡方式不同於漢文化的龍舟,祭祀的對象是「老大公」「老大媽」,原本也不在端午舉辦,在漢人移民開墾後,才逐漸轉變為與端午節慶結合。
二龍河競渡的特色為沒有裁判,輸贏完全由選手和觀眾自由判定,龍船的造型也很特別(左圖,出自民俗臺灣)。
個活動延續到日本時代,報紙記載了「每日觀眾千餘」、「兩庄戶口,各備牲物,在港頭致發,入夜請客演戲八台,極是鬧熱」的盛況(右圖:臺灣日日新報),一直到今日,二龍河扒龍船依然是當地每年的重要盛事。
歡迎加入Facebook、Google+ 台灣回憶探險團,一起來一場回憶探險吧!
----------------------------
黨國信徒仇日心態的真相
2017 年 06 月 01 日 23:44:57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從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日治遺跡破壞事件,或是時常有某些人留言發表標準令人費解的仇日言論。這類現象,小編曾經認為是中華民國帶來延續日中戰爭仇恨的價值觀影響,但觀察這些立場仇日的留言者,卻時常有人使用日式名稱,或是頭像使用日本動漫、明星、名人的照片,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要解析這種現象,必須從中華民國還未來臺之前講起。附圖為1895-1945日本時代的臺灣與中國的人均GDP比較圖,由圖可以看出日治初期臺灣居民收入水準僅略高於中國,到了1905之後隨著衛生設施、水、電、鐵道、風俗、土地、戶口調查等等各種近代化建設一一進行後,開始飛躍性的進展,一直到1937年戰爭全面開打之後受到影響才逐漸下降。而中國方面在1911年革命爆發清帝國瓦解後,軍閥割據內戰,人均收入不斷衰退,到了日治中後期,兩岸的人均收入水準已呈現巨大差異。而我們在大量日本時代的臺灣老照片,也不難觀察出當時街景美麗、文化素養令人驚訝,反觀現在無所不在的「中華民國美學」只能無奈嘆息。
戰後中華民國佔據臺灣,為了鞏固其統治基礎,長期以「帶來黃金解救臺灣」「保衛臺灣免受共匪併吞」的神話無孔不入催眠人民,在這類謊言之下,黨國信徒如何能夠承認戰後逃來臺灣的中華民國和前任統治者日本,不管從經濟、文化素養、治理能力是存在何等巨大的落差?
臺灣絕大多數人並不期望被日本統治,回顧歷史的意義在於找回真正的記憶,卻時常引來黨國信徒謾罵「皇民餘孽」「倭寇走狗」「慰安婦後代」,其真正目的在於遮掩其各方面嚴重落差下的自卑,或是謊言遭拆穿導致統治基礎動搖。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有人可以哈日旅遊追日劇追明星,卻不能接受臺灣人去檢視過去的歷史。
他們沒有辦法接受眼中只能當奴隸、吃蕃薯籤、靠他們解救的臺灣人,居然曾經過得比他們好。更不能接受臺灣因中華民國到來陷入萬劫不復境地的真相。
當他們做出種種仇日行徑時,其實看不起的不是日本,而是臺灣。
這就是黨國信徒仇日心態的真相。
延伸閱讀: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陳翠蓮著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708298595499
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
http://goo.gl/Z7zQBB
若不是國民黨,臺灣將在聯合國託管下成為美國太平洋海島反共的戰略防線之一,並很可能由臺灣人建立國家
https://goo.gl/iZf8An
要不是國民黨保衛臺灣,臺灣早就被中共佔領了?
https://goo.gl/NSUPmX
破解二戰後黃金傳說神話
https://goo.gl/lRgx7H
參考資料:
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 – 吳聰敏
Maddison Historical GDP Data
-----------------------------------
1894年清國與日本交戰,史稱甲午戰爭(日清戰爭)。看似強大的清國跌破眾人眼鏡被日本打趴求饒,最後割地賠款,臺灣澎湖讓給日本。臺灣人想繼續當清國人,無計可施下只好弄個臺灣民主國想讓列強介入,最後演變成日軍征臺戰役,日軍一登岸,被臺人推舉為總統的原清國臺灣巡撫唐景崧直接落跑,不死心的臺人續推駐守在臺灣南部的清國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繼任總統,以臺南城為根據地,幾個月後數次和日軍求和不成,在日軍進攻臺南城前夕棄城落跑,常被人酸為「阿婆仔弄港」。
這段歷史雖然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聽聞,卻普遍對劉永福存在一些誤解,這裡就整理一些相關小常識問答,相信看完會對這段歷史有多一點認識:
Q.劉永福是自己搶著要當總統的?
A.並不盡然。據《讓臺記》的說法,是生員李清泉在唐景崧落跑後前往鳳山請劉永福出任,並請各縣紳士擁戴。
Q.為什麼臺灣人要推唐景崧、劉永福當總統?
A.唐景崧、劉永福都有清國官員身分,清國戰敗簽約讓臺,這些人本就該依命令回國。臺灣人之所以擁戴清國官員當總統,原因之一是為了表明心向清國,獨立是不得已的選擇。
Q.臺灣民主國的目標為回歸清國,是個不能說的祕密?
A.錯了,在民主國成立前發表的「臺民布告」裡面寫得一清二楚。
Q.劉永福繼任民主國大總統後,積極和日軍作戰?
A.並不算有,戰役多由各地臺人反抗勢力進行,犧牲者大多是臺灣人。
Q.當時臺灣人以竹竿菜刀等原始武力對抗日軍?
A.錯了,當時反抗勢力武力以各式槍械為主。劉永福駐守的臺南城甚至有多管格林機關砲。
Q.劉永福躲在臺南城內擺爛不治理?
A.據城內各式記錄在劉永福逃跑前,城內秩序良好,宣教師也肯定劉永福維持了城內秩序。
Q.劉永福真的扮成老婆婆逃跑「阿婆仔弄港」?
A.據當時日本方面的記載頂多寫易容或剃掉鬍子。
Q.劉永福到安平港直接跳上英國船逃跑?
A.其實是和親信先搭小船跑到海上等待時機,才上英國船。
Q.劉永福對外宣稱自己「了不起,負責」?
A.劉在10月對日方的求和信,表示發生的戰鬥是「臺灣土人因受大清帝國皇帝感召的自發行為」,和他沒有關係,而且他從七月起就把兵往南調回了。
Q.解救臺灣都是劉永福的責任,落跑就是不對。
A.當然可以這樣認為,但人家一開始就可以不幫你。
Q.劉永福逃跑後,協議讓日軍和平進城的臺南仕紳都是臺奸?
A.一臺車平常不保養好,出事要撞山才發現沒裝煞車、連司機都是臨時找來的外人,平常大家不把車子照顧好,出事才來怪人家跳車?歷史一再告訴你,要維護自己尊嚴、保障自己生活,只有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好好經營使其能保障這塊土地才是王道。
圖:1895年描述劉永福鎮守臺灣的版畫,代表了當時眾人對劉永福及黑旗軍的期待。(出自日本公文書圖書館)


習俗中斷150多年 噶瑪蘭族海祭重現宜蘭海岸
91歲的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換上傳統服飾及頭目頭飾,為海祭、豐年祭做足準備。(記者張議晨攝)
習俗中斷150多年 噶瑪蘭族海祭重現宜蘭海岸 - 宜蘭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2Pdoe
2019/07/05 16:12
〔記者張議晨/宜蘭報導〕宜蘭噶瑪蘭族在漢人入蘭開墾後,部分族人被迫南遷花東,留在宜蘭的族人則與漢人同化;最近宜蘭壯圍奇立板社族人,要在7月13、14日舉辦海祭、豐年祭,讓暌違150年未辦的歲時祭儀,重現蘭陽平原,宣示他們重振噶瑪蘭族文化的決心。
噶瑪蘭族濱海而居,宜蘭舊地名就是取自該族;但漢人200多年前進入宜蘭開墾後,部分噶瑪蘭族人遷往花蓮、台東一帶,族人在外地顛沛流離數百年年。
未南遷的噶瑪蘭族人,散居宜蘭各鄉鎮,隨時間推移,幾乎都已漢化,用漢姓隱身漢人聚落,說著一口流利台語,幾乎與漢人無異。
但隨部落老一輩族人凋零,中生代憂心族群文化就此消失,最近位於壯圍部後社區奇立板族人,先成立噶瑪蘭族發展協會,作為族群文化復甦的起頭,經多次籌備、討論,今年恢復睽違150多年未辦的傳統祭儀。
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玉峰說,宜蘭噶瑪蘭族漢化已久,很多傳統習俗幾乎已經消失。為了復辦海祭、豐年祭,他們遠到花蓮豐濱新社求教,將古調、舞蹈及祭祀傳統帶回宜蘭。
今年5月以來,奇立板社族人陸續展開儀式祭典的準備,包含古調的傳唱練習、傳統舞蹈的教學等,每晚固定在社區登場,為13、14日活動預作準備;今部落91歲頭目潘英才,也用傳統儀式祭祖,祈求活動順利。
「如果不復辦,怕對不起祖先」潘英才說,噶瑪蘭族百年來四散全台各地,僅花蓮一帶的族人,每年循傳統舉辦祭典儀式;儀式對原住民有珍貴意義,經由花蓮族人的鼓勵,及年輕族人的投入,儀式才有辦法重見於宜蘭土地。
祖父是奇立板社族人、慈濟大學助理教授潘朝成說,奇立板社擁有超過400年歷史,從漢人入蘭前至今天,部落仍存在於壯圍濱海一帶;恢復祭典要讓其他族人及宜蘭人知道,原來噶瑪蘭人並未離開,也是讓年輕一輩族人,認識屬於自己的歷史。
91歲的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換上傳統服飾,為13、14日的祭典活動祭祖祈福。(記者張議晨攝)
91歲的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換上傳統服飾,為13、14日的祭典活動祭祖祈福。(記者張議晨攝)
91歲的奇立板社頭目潘英才,換上傳統服飾及頭目頭飾,為海祭、豐年祭做足準備。(記者張議晨攝)
宜蘭壯圍奇立板社的噶瑪蘭族人,近日勤練傳統古調,為海祭、豐年祭活動預作準備。(記者張議晨攝)
習俗中斷150多年 噶瑪蘭族海祭重現宜蘭海岸 - 宜蘭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m2Pdoe

2021-03-30_0757152021-03-30_0757352843676_42021-03-30_0757272021-03-30_0757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