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小孩

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


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

找回蓋石板屋技術 卓溪布農族漢子感動到快哭
分享找回蓋石板屋技術 卓溪布農族漢子感動到快哭到Facebook 分享找回蓋石板屋技術 卓溪布農族漢子感動到快哭到Line 分享找回蓋石板屋技術 卓溪布農族漢子感動到快哭到Google+
卓溪鄉重建布農族傳統的石板家屋,工作坊今天「完工」,這棟家屋規模較小,高度僅約150公分,比小孩子高沒多少,但屋內地板比室外還低。族人說,石板屋故意蓋低,得彎腰才能進屋,還具有防衛敵人的功能,入侵者「一彎腰,人頭就準備落地」。(記者花孟璟攝)
2017-11-22 20:05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找回幾乎被遺忘的石板屋興建技術,花蓮卓溪鄉21位布農族青壯族人參加「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課程」,花了3週在鄉公所草地廣場搭建一座長寬14.8呎、10.6呎,高5.5呎的縮小版石板屋,今天落成並舉辦結訓典禮,參與學員們都迫不亟待,希望早日回到八通關越嶺道上的「佳心」舊部落修復傳統家屋!
花蓮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從1930年被日本人強迫搬下山居住後,頭一次族人親手動手蓋石板家屋,今天落成,參與的學員和指導老師等,在屋前高高興興地手拉手唱八部合音。(記者花孟璟攝)
花蓮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從1930年被日本人強迫搬下山居住後,頭一次族人親手動手蓋石板家屋,今天落成,參與的學員和指導老師等,在屋前高高興興地手拉手唱八部合音。(記者花孟璟攝)
原住民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管制,多年來十分「緊張」,這也是國內首度有原住民族回到國家公園領域蓋石板屋,甚至計畫還打算在屋旁「把小米種回去」,一方面也挑戰了國家公園「尺度」。(記者花孟璟攝)
原住民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管制,多年來十分「緊張」,這也是國內首度有原住民族回到國家公園領域蓋石板屋,甚至計畫還打算在屋旁「把小米種回去」,一方面也挑戰了國家公園「尺度」。(記者花孟璟攝)
卓溪鄉舉辦傳統營建技術研習,也包括依照布農族傳統,搭建的四座石板屋模型,可看出矮小的布農族石板建築依山而建,屋前還有石砌駁砍。雖然屋內地板低,但因排水系統良好並不會淹水,低矮的房舍也能避風。(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卓溪鄉舉辦傳統營建技術研習,也包括依照布農族傳統,搭建的四座石板屋模型,可看出矮小的布農族石板建築依山而建,屋前還有石砌駁砍。雖然屋內地板低,但因排水系統良好並不會淹水,低矮的房舍也能避風。(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學習蓋石板家屋的技巧,明年將重回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佳心舊部落重建石板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學習蓋石板家屋的技巧,明年將重回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佳心舊部落重建石板屋。(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辦理「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3年計畫從今年7月啟動,除進行拉庫拉庫溪流域舊部落的基礎研究及調查,更計畫回到舊部落重建石板屋。
計畫主持人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蔣斌說,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巒社、郡社群,早在1930年代就被日本政府「集團移住」到山下,曾住過舊社的耆老當時還是6、7歲小孩,被問起「石板屋怎麼蓋」都說不清楚,營建技術幾乎失傳。
因此本月6日開訓的課程,除找來南投縣信義鄉還會蓋石板屋的布農族人伍玉龍、以及辦過多次石板屋工作坊的屏東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擔任師資,還特別安排耆老帶學員重回舊部落,到了現場看到舊屋遺跡,原本破碎片段的回憶也被喚起,會開始告訴年輕人這些東西如何做、怎麼完成。
石板屋今天蓋好完工並舉辦結訓典禮,上台分享的學員Sauli Tanapima(高新興)說,這3週「和老婆說不到2句」、天天待工地,就是要親手把石板屋蓋起來,看到屋子漸漸站起來,他感動得差點掉眼淚,讓台下的族人都呼應「大家都一樣啦」!
蔣斌說,花蓮縣文化局的「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為期3年,在營建工坊結訓後,明年1月就要上八通關越嶺道4.5K的佳心舊部落,在駐在所平台下方約15分鐘路程,已選定一處相對完整的家屋遺址進行重建,旁邊還預計闢小米田,明年上半年的計畫就要把佳心家屋完成。
他說,計畫後面的2年,還包括會在佳心附近的其他地點找幾間較完整的家屋來重建,並修整步道,他說,最困難的是要在國家公園範圍內「重新把小米種回去」。他說,還好現在國家公園態度也比過去開放,未來這項計畫還得努力嘗試、突破困難,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需找出最好的處理方式,並希望國家公園與部落共管的相關機制,透過計畫得以逐步成型。

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  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


Google Earth 保存世界傳統建築影像,排灣石板、達悟地下屋也皆入鏡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 https://goo.gl/Fce88o

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  


 

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老七佳石板屋/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卓

【民報】【詩寫台灣】特色的老七佳石板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枋寮東面百重山,山中七佳住排灣;
石板建屋成部落,豬頭鹿骨掛屋前。
古早的原住民不分山地平埔,都是住草屋,蓋茅草、菅芒或甘蔗葉,很快會腐壞。南部屏東山地的魯凱族和排灣族,卻是以石板屋著名。原來中央山脈的地質是岩石,北大武山以南的中央山脈,有很多外露板岩,板岩可劈開成薄片來建房屋。居住在這片山地的排灣族和魯凱族,發現板岩可以建屋,就都採石板來建堅固的石板屋,只有穀倉仍蓋菅芒。
北大武山住的是魯凱族,南大武山以南到墾丁,住的都是排灣族,兩族都有很多部落分散在深山中,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山頭溪溝為界,各有領域,各成一小國。
老七佳在南大武山南方,屬排灣族。七佳是中間的意思,指位於舊白鷺社和力里社中間的部落。七佳族人的祖先,原居住大武山,約300多年前,往南輾轉遷徙到七佳來建立部落,人口最多時,有75戶,約3、4百人。因政府平地化政策,1961年部落被強制遷到舊七佳,1972年因颱風水災,再遷到平地力里國小旁邊的七佳村,而稱舊部落叫老七佳,屬春日鄉。
老七佳現在仍有山地管制,想探訪需先預約才能進入。2017年5月14日,我到枋寮,探訪東邊約20公里深山中的老七佳。山嶺重重,山路狹小陡峭彎曲,開車約1小時。進部落前,需請巫婆作法,以桑葉包小豬骨和酒,燒小米梗來向祖靈祈福,保佑訪客平安。
老七家巫婆為訪客燒小米梗祭祖靈祈福。圖/呂自揚
老七佳位於高高的石可見山西側,海拔500多公尺的緩坡上,依山勢階梯地形,分建成一間一間半穴屋式的石板屋。石板採自幾公里外的七佳溪,黑色石板堅硬,叫公石板,灰色石板較鬆脆,叫母石板。剝離的石板是光滑的,都依需要切敲成大小片。公石板用來排疊屋頂和牆壁,母石板用來砌牆壁,石板牆透氣,冬暖夏涼而堅固。
石板牆。圖/呂自揚
石板屋也是用樹木做橫梁,兩面屋頂先鋪木板,再由下而上排疊石片。先排下邊第一排,第二排每片皆用半邊,排疊在前排兩片的中間接縫處,以相同方法一直排疊到屋頂,壓木板固定,再在木板上壓石頭,喜用白石頭。屋頂石片的排疊,就像蛇鱗、魚鱗的排列。老七佳黑色石板屋頂,都壓著一粒一粒的石頭,形成一種奇特的風景。
石板屋依山勢興建成部落,圖中亦可看見像百步蛇的皮鱗形狀排疊的石版屋頂。圖/呂自揚
傳說排灣族祖先,蓋石板屋會漏水,夢到有一隻百步蛇來告訴他,要按照百步蛇皮鱗排疊的方式排石板,才不會漏水。所以排灣族都以百步蛇為守護神,木石雕刻和服飾、刀鞘都刻有百步蛇,還傳說原住民是百步蛇的子民。
老七佳仍保存有45間石板屋,頭目的家最大,有集會的廣場和巨石板。大小石板屋前後,皆種有榕樹、雀榕、龍眼、茄苳、荖葉等大小樹木。遠遠看去,一間間低矮黑色的石板屋,掩映在一片深山綠樹中,安靜純樸而遺世獨立,有如世外桃源。
頭目的家有廣場石柱,屋前有雕刻百步蛇和人頭。圖/呂自揚
排灣族分成頭目、貴族、巫婆、勇士、平民五階級,土地是頭目的。每家石板屋前面,都掛著狩獵而來的山豬、山羊、山羌和鹿的頭骨,最大的是水鹿骨,掛越多表示越英勇。只有頭目的家有雕刻百步蛇和人像,代表權威。相傳古時候都把所殺敵人的頭骨,放在屋頂或掛在屋前。
屋前掛山獸的頭骨。圖/呂自揚​
魯凱族的石板屋與排灣族的大同小異,也是以百步蛇為守護神。百步蛇是兩族的共同圖騰,兩族的語言卻不相同。排灣族和魯凱族,分散在深山中的許多舊部落石板屋,住民外遷無人居住之後,都已成荒煙蔓草中的殘牆遺址。
魯凱族的舊好茶石板屋,還有13幢,2016年獲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列入世界文化資產的守護名單;排灣族老七佳的石板屋,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石板屋部落。石板屋保存著排灣族和魯凱族居住山林的智慧,是台灣原住民的文化遺產,非常寶貴,有待有文化觀念的政府,用心維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