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麻園這堂課
國小三年級的國語教科書中,有一篇講的是苗栗薑麻園的故事。薑麻園位於大湖鄉與三義鄉交界的關刀山旁,海拔五百到八百多公尺。在薑麻園發展過程,劉盈科是主要推手,也是被寫入教科書裡的靈魂人物,早期山區人口嚴重外流,他警覺再這樣下去,薑麻園遲早會變成歷史名詞,從年輕時回到山上,一步步帶著只剩三十幾戶人的社區,從開路、觀光果園到休閒農業區,在十大經典農村這一仗建立了品牌,今年七月初還獲得苗栗縣評比的金牌農村之首。
會議室裡滿滿的人潮,這裡是在苗栗大湖山上的薑麻園地區,其實只有三十幾戶人,會有這麼高比例的出席率,是因為要談的是自來水的供水延管,要拉上山來。
今天非常感謝我們各機關代表,到這邊大家來共同籌備這個自來水的說明會!
山區一直到現在,還在苦等自來水,七十四歲的薑麻園社區協會執行長劉盈科覺得,這是什麼時代了,這樣下去不行!熱心奔走聯絡,還提供場地開會,大湖鄉長胡娘妹說,劉盈科是地方上令人尊敬的長輩,在薑麻園裡,處處有他的智慧。
[大湖鄉 鄉長
胡娘妹]
他自己從小時候就是務農為生,再來,運用這個地方的環境地理這些,種這個薑,也是帶動地方上薑的事業,再來他讓地方上發展起來以後,還帶著說,欸,不要斷在我手上,我們要讓後輩,也有繼續努力的所在。
小小的薑麻園社區,以種薑打響名號,種薑,養活了劉盈科一家人,也養活了整個社區。
[薑麻園社區協會 執行長
劉盈科]
(種薑黃會辛苦嗎)?種薑黃很辛苦,像照顧小孩一樣,那個第一,你要先整地,整地整好要作畦!作畦好了就開始種,種下去,你就要放些有機質,肥料,那沒多久它就會長草,你就要拔草,再來就要培土,培土要兩次。
薑麻園從數百年前,就開始種生薑,這幾年積極轉種薑黃,因為土質和氣候適宜,產值更高。
[薑麻園社區協會 行長
劉盈科]
因為薑麻園從日治時代、清朝時代,就開始種薑了。再來現在又,很多的品種,像這個薑黃,薑黃對人體,也很好啊。再來現在,你薑麻園,每家每戶都種薑嫲,對地方的繁榮幫助很大。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前理事長
劉添俊]
從小就看我爸爸,對這個社區的犧牲跟付出,他從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他就成立,當時最早是成立觀光果園班,觀光果園班成立之後,後面慢慢跟公部門有接觸,後面就成立協會。因為白天要工作,晚上,利用晚上的時間,有空的時候,就來寫這些資料,申請這些經費。
劉添俊是剛卸任的社區前理事長,年輕一代說好一人一任,讓大家一起歷練,而這個社區發展協會是爸爸劉盈科等人,從年輕時代一手打造出來的,在民國六十年代,縣道130線還沒開通前,薑麻園山上生活非常清苦。
[薑麻園社區協會 執行長
劉盈科]
以前薑麻園的農產品,要扛到三義,要扛兩小時這麼久,早上差不多三點你就要起床,就是要扛,扛到三義,因為(只有)三義當時有火車,台中、豐原、彰化那些盤商,就會來三義買。
早年住薑麻園的農民,是徒步把竹筍、桃李和薑等農產品扛下山,回程還得順便買米鹽等日用品回家,一來一往就是一天!劉盈科當時二十歲出頭,出面號召,促使政府開通了這條號稱中部「羅馬公路」的苗130線,正好趕上七十年代大湖草莓發跡,薑麻園也跟著發展起來。
[薑麻園社區協會 執行長
劉盈科]
當兵回來,看到,出去(外面) ,各地都發展得很好,我們薑麻園為什麼這麼落後?我就有心召集我們薑麻園的,有志的人士,理念相同的人,我們大家團結起來,申請政府的經費,首先是開路。
[薑麻園發展協會 主委
涂兆榮]
當時就有政府輔導,由我和劉執行長,兩個人一起努力這個,觀光果園這個產業。
「薑麻樂園」,星期日,我們全家參訪薑麻園休閒農業區,客家人稱薑為薑嫲,顧名思義,薑就是薑麻園的主要農作物。
教科書一打開,講的是薑麻園社區的發展史,書中圖畫還是以劉盈科為主角!劉盈科很早就體認到農村社區的發展趨勢,如果不團結,公部門不會理你,他把一個只有三十幾戶的小社區,推上全國十大經典農村,這段發展過程,被寫入國小教科書裡。
[薑麻園社區協會 執行長
劉盈科]
寫這篇文章,經過教育部的編審委員,看到這篇文章對學生很有幫助,所以它就被列入國小教育三年級的教材這本書。我高興得晚上睡不著。
[大湖鄉 鄉長
胡娘妹]
這裡的老百姓,大家很團結,很合作,所以老的帶,帶半老的啦,就是壯年的,壯年的帶小的,再來現在年輕的出來,又有第四代了,叫做「小小薑」。
從老薑、嫩薑到第四代的小小薑齊聚,劉盈科的心願就是,老薑扎根,嫩薑傳承,變成幸福農村。
[薑麻園發展協會 前理事長
劉添俊]
老人家已經付出很多了,年輕人也有回來,也要感謝我們這些老一輩,對地方的貢獻付出,才可以讓年輕人回來接班,才可以這麼輕鬆,如果不是這樣,以前真的鳥不生蛋啊。
[薑麻園社區協會 執行長
劉盈科]
夢想,我們的理想,就是希望說,地方繁榮,年輕人能夠回來故鄉。我們老一輩,我們就協助年輕人。這是人生最幸福的三代同堂。
薑麻園社區發展起來,除了群策群力,劉盈科更是主要推手,他退而不休,一方面讓年輕人陸續接班,也繼續奉獻,讓這個經典農村的故事持續發展下去。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