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藍、綠兩黨黨主席在政治口水戰中,接連使用「精神分裂」互相攻擊,引發病友及民間團體的抗議。(1) 王婉諭 - 近來,藍、綠兩黨黨主席在政治口水戰中,接連使用「精神分裂」互相攻擊,引發病友及民間團體的抗議。... | Facebook https://bit.ly/40Wf9Vn
賴主席昨天已公開向病友及家屬致歉,但朱立倫主席未有回應。且仍有許多人用「精神分裂」一詞來做政治攻擊,因此我想再談談去污名的背景與重要性,希望這種惡質(ok-tsit)行為,能夠劃下句點。
思覺失調症不是絕症,早期就醫、治療,穩定服藥或施打長效針劑的情況下,其實可以讓病情獲得控制,也能讓患者的狀況趨於穩定,避免病情加重或惡化。
然而,過去台灣社會對思覺失調症的症況並不熟悉,當患者發病時,經常被貼上「中邪」、「煞著(suah-tio̍h)」、「被附身」的標籤,而被帶去收驚或抄經文。
也有許多患者或家屬因為病名「精神分裂」,誤以為是難癒之症,不敢接受正規治療,難以接受確診的事實。或是擔憂一旦診斷確認,便會被旁人貼上標籤,因而諱疾忌醫,甚至拒絕衛生所或社會局的訪視。
若無接受治療,一次次的發病,不僅會讓當事人離復原之路越來越遙遠,也將讓患者與家庭、社區衝突升溫,造成憾事。
為了消除這種社會污名,醫療、社福、心衛領域的專業人員,以及民間團體、病友與家屬團體,都一直很努力地消除阻礙,希望減少生理、心理、社會、經濟層面的負擔,讓更多患者能夠走出家門,及早就醫、穩定治療。
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果,便是正名運動。
日本、韓國、香港等地陸續推展正名運動,而台灣也是在許多專業人士長年奔走下,終於在 2014 年正式宣佈,以「思覺失調」取代「精神分裂」的翻譯,並由衛福部推動、落實在政府的各項文件之中。
「失調」兩字,再次強調了,患者有恢復的可能性,也象徵著患者有機會融入社會。 
日本的經驗顯示,由病名引發的誤解,是許多患者中斷治療、回診比例低的原因之一,在正名之後,患者的就醫率、家屬的支持度等,也都有大幅提升。
也因此,我希望社會大眾可以看見正名運動的努力與成果,不再將帶有污名色彩的「精神分裂」一詞作為相互攻擊的武器。
貼標籤,只需要短短的幾秒,但去除污名,需要長年的努力。
正名運動推展至今將近十年,還是有許多人在病發時被帶去誦經、收驚,也還是有許多病友害怕病史被發現,必須躲起來服藥。
如果可以,請理解患者與專業工作者的困境,讓「精神分裂」的口水戰劃下句點;如果可以,請讓我們不分黨派立場,盡力去除思覺失調症的污名,讓患者與家庭走向復原、走進社會。
打造一個友善的社會,我們還有好多事要做,好長的路要走
(1) 王婉諭 - 近來,藍、綠兩黨黨主席在政治口水戰中,接連使用「精神分裂」互相攻擊,引發病友及民間團體的抗議。... | Facebook https://bit.ly/40Wf9Vn


104年統計,台灣一年就診精神科人數逾250萬人-「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一般盛行率大概約佔千分之三左右 http://tinyw.in/Acym


思覺失調是慢性病 台灣每百人就有1人-思覺失調症不是罕見疾病,而是一種慢性疾病,台灣平均每1百人就有1人可能患病,其實,只要按時服用藥物或施打長效針劑,患者都能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社交生活。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導火線。他一度深受幻覺與幻聽所苦-生病時的當下,就像腦子裡出現某種聲音在跟自己對話,「不是你叫那個聲音不講話,他就不講話。」回憶起第一次發病,他沒有多想,甚至沒有任何病識感。「就是有一天‌‌睡覺醒來,‌‌腦子裡突然覺得有人在跟我講話,說我今天不能待在家裡、今天必須離開家,不然會有危險。」主要成因是生物性的腦部出現問題,在病徵出現前,無法事先預防。嚴重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但一般情況下,透過藥物治療已可有效降低幻聽和幻覺出現的頻率 https://is.gd/GjOwgc


患有焦慮症和恐慌症「無論是76歲的賈德還是16歲的波西,精神疾病都是真的,自殺的念頭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需要好好關注這個國家的精神問題」,呼籲各界重視精神疾病。迷因女孩過世,網友呼籲重視精神問題  https://bit.ly/3KMWMKu

迷因女孩驚爆16歲輕生亡 媽媽悲痛證實:我永遠的寶貝  https://bit.ly/3KFOh3T
迷因女孩驚爆16歲輕生亡 媽媽悲痛證實:我永遠的寶貝 - 娛樂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KFOh3T


首度全國調查 台1/3兒童有精神疾患
發稿時間:2017/07/17 09:28最新更新:2017/07/17 10:12 字級: 字級縮小字級放大
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精神疾患研究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協助,且3.1%的孩子半年內有自殺念頭,估計每10萬名孩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圖取自pixabay圖庫)
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精神疾患研究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協助,且3.1%的孩子半年內有自殺念頭,估計每10萬名孩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圖取自pixabay圖庫)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7日電)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精神疾患研究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協助,且3.1%的孩子半年內有自殺念頭,估計每10萬名孩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
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希望獲得台灣兒童及青少年各種精神疾患的終生及目前(最近6個月)盛行率,與這些精神疾患相關的心理、個人、家庭、環境的危險因子。
延伸閱讀》父母陪伴少品質差 孩子心理健康亮紅燈
延伸閱讀》孩子心理生病了 專家籲政府要重視
孩子的精神疾患會以發展、情緒和行為呈現,研究調查的精神疾患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對立反抗症、行為規範障礙症、自閉症、情感性疾患(持續性憂鬱症、憂鬱症)、焦慮症、特定畏懼症、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
研究參考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抽樣架構,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分層群集抽樣,並根據城鄉區域選出台灣69所分布在19個縣市的學校。總共有1萬122名學童符合研究條件,其中4816名三年級(1352名)、五年級(1297名)、七年級學童(2167名),在家長及本人同意下進行臨床診斷會談。
會談結果發現,(任一)精神疾患陽性診斷的加權終生盛行率為32.3%,目前盛行率為28.7%。依盛行率高低排序,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高,特定畏懼症次之,夢魘睡眠疾患、焦慮症、對立反抗障礙症、自閉症等疾病盛行率都不容忽視。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受訪時表示,問卷及會談結果顯示6個月內盛行率達28.7%,意即全國有近1/3孩子有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最讓人擔憂的是孩子出現自殺意念的比例也很高。
研究發現,孩子有自殺意念的終身盛行率為7.9%、6個月的盛行率為3.1%;自殺計畫則終生有3.6%、6個月盛行率為1.6%、自殺行為則分別為0.7%、0.3%。
諶立中說,以每10萬人計算,等於在6個月內,有300名孩子曾有自殺行為;有1600名擬定自殺計畫,有3100名曾有自殺想法,尤其在都市化程度高但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孩子更明顯。
研究團隊將此結果跟民國102年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比對發現,在民國102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跟自閉症的年盛行率分別為2.44%、0.33%,其他精神疾病都低於1%以下,明顯低於這次全國性田野調查結果。
高淑芬在研究的結案報告中分析,研究結果和歐美調查結果相似,學童的精神疾患並不少見。但比對健保資料庫的低盛行率,顯見仍有很多孩童沒有得到應有的診斷與治療。
諶立中表示,社會對精神疾患認識不足,且常有污名化,認為去看精神科是可怕的事情,但如果孩子出現精神狀況卻不及早處理,「對未來人生造成更大破壞」,就為時已晚。
高淑芬也說,此次研究採樣做到國中一年級,未來應該再做12歲至18歲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對兒少心理健康更有全面性了解。1060717
----------------------------
台大調查:台灣3分之1兒童有精神疾患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7-17 14:43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即時報導
台大研究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圖/Ingimage
台大研究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圖/Ingimage
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精神疾患研究發現,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協助,且3.1%的孩子半年內有自殺念頭,估每10萬名學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
衛福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調查,發現兒童精神疾患陽性診斷的加權終生盛行率為32.3%,目前盛行率為28.7%;孩子有自殺意念的終身盛行率為7.9%、6個月的盛行率為3.1%。調查顯示全國有近1/3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兒童的自殺意念比例也很高。
高淑芬指出,研究結果和歐美國家調查結果相近,都約1/3學童有精神疾患,但比對健保資料庫,顯示仍有許多孩童未就醫診斷與治療。
她呼籲,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療的,如果再兒童階段就醫並治療,就能夠降低成人後罹患精神疾病機率,成為讓自己不快樂或是讓別人不快樂的狀況;而除了衛政單位之外,教育、家庭的關懷缺一不可,尤其家長的陪伴與學校的關懷最為重要。
本次調查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分層群集抽樣,並根據城鄉區域選出台灣69所分布在19個縣市的學校,總共有1萬多名學童符合研究條件,研究在家長及本人同意下進行臨床診斷會談
台大調查:台灣3分之1兒童有精神疾患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AZgmrr
-------------------------------------

高雄長庚精神科醫師驚爆墜樓!頭顱破裂亡 名醫孔繁錦超感嘆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高雄長庚醫院驚傳精神科醫師墜樓。(圖/翻攝自高雄長庚醫院官網)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高雄長庚醫院宿舍14日凌晨驚傳醫師墜樓死亡事件!一名住在高雄長庚62歲腸胃科李姓名醫,凌晨1點半突然從長庚醫院宿舍墜樓,當場因頭顱破裂死亡。警方逐層找人後,確認死者是李姓腸胃科醫師,目前仍在釐清他是輕生還是意外墜樓。院內有員工透露,李醫師是資深教授級,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目前請假中。衛福部玉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孔繁錦感嘆「專業人士是高風險群」。
一名住在高雄長庚宿舍9樓的住戶,凌晨1點多聽見陽台欄杆有被撞擊的聲音,接著發生巨大聲響,探頭一看發現是有人墜樓,趕緊報警,警消到場查看,發現死者頭顱破裂當場死亡,由葬儀社人員幫忙清理現場。
由於第一時間警方沒有在現場找到相關證件,直到14日早上一名婦人發現丈夫失蹤前來指認,確定死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李姓資深教授級醫師,但死者是從幾樓墜下,事發原因仍不明。
據了解,該名醫師有憂鬱症病史,有精神科長期就診紀錄,目前請假休養中,不過確切死亡原因仍待調查釐清。院方基於當事人隱私,迄今未證實。
精神科名醫孔繁錦在臉書引述媒體文章「死者為該院胃腸肝膽科李姓資深教授級醫師,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目前請假休養中」一段話,寫道「專業人士是高風險群」,透露著心中的感嘆,一名網友也嘆說「昨天也才有一位醫師説要到我們哪兒自殺,還好同仁發現的快才沒造成憾事。」
2009年板橋亞東醫院當時年僅36歲的精神科醫師曾獻德也不明原因燒炭身亡;2005年精神科名醫師陳國華也在36歲時,在自己開的、位在仁愛路「心美診所」燒炭身亡。曾有醫師表示,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是其他科醫師的三到五倍,第一線面對心理精神疾病患者,最後自己卻也走不出情緒低潮,如今發生憾事,實在讓人相當感慨。



驚!全台1/3兒童有精神疾患
2017/7/18
【本報台北訊】第一個全台兒童精神疾患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一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協助,且百分之三點一的孩子半年內有自殺念頭,估計每十萬名孩童就有三千一百名曾想自殺。
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希望獲得台灣兒童及青少年各種精神疾患的終生及目前(最近六個月)盛行率,與這些精神疾患相關的心理、個人、家庭、環境的危險因子。研究取樣台灣十九個縣市,共有一萬一百二十二名學童,並在家長及本人同意下進行臨床診斷會談。
調查結果與歐美相近
調查結果發現,兒童精神疾患陽性診斷的加權終生盛行率為百分之三十二點三,目前盛行率為百分之二十八點七;孩子有自殺意念的終身盛行率為百分之七點九、六個月的盛行率為百分之三點一。高淑芬指出,研究結果和歐美國家調查結果相近,都有約三分之一學童有精神疾患,但比對健保資料庫,顯示仍有許多孩童未就醫診斷與治療。
孩子的精神疾患會以發展、情緒和行為,數種精神疾患方面呈現,其中盛行率高低排序,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高(ADHD),特定畏懼症次之。
「現在不重視,以後會更嚴重」,高淑芬表示,政府政策只關注生理,忽視心理。過去的研究發現,ADHD孩子常是因為明顯影響到他人,才會被帶來就醫;有些孩子因為不想上學、不想跟爸媽分開、不敢上台報告,情緒低落等症狀,但父母因對精神疾患缺乏認識,或不知道怎麼處理,常低估兒少心理狀況可能對未來產生影響。
高淑芬說,已有很多實證資料顯示,成年後的憂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可能跟小時候的心理狀況有關,長大時面對挫折,就容易誘發。ADHD如果沒治療,也可能導致未來的行為障礙、焦慮、憂鬱,且比較容易使用成癮物質。有些成人個性封閉、不信任別人、有社交障礙,很可能小時候就有相關症狀;如果小時候有獲重視、及時評估治療,精神疾患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
父母忙賺錢 陪伴品質差
高淑芬則表示,在大都市生活、但家裡經濟狀況較差的孩子,更容易有憂鬱症、或出現想死念頭,因他們的相對剝奪感更重,家長可能為了賺錢,疏忽陪伴孩子,對比經濟富裕家庭,孩子會過得更辛苦。
高淑芬說明,很多家長搞錯方向,以為對孩子好就是上很多才藝課、買名牌、「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但是孩子想要好好跟爸媽講話,大人卻忙著顧自己的事情,空閒可能就滑手機;看到孩子只會問:「功課寫好了嗎?成績怎麼退步了?」
高淑芬表示,孩子要的是爸媽陪在一邊、願意聽孩子講話。她做研究發現,二百名孩子曾有自殺想法,但只有二十二個家長知道,顯見多數家長對孩子沒有足夠關心。
「小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跟爸媽在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玩」,高淑芬說,但爸媽處在經濟高壓環境,育兒時間被壓縮,陪伴孩子品質下降,親子互動不夠,孩子如果有狀況,可能也不想跟家長傾訴。小孩如果生病,需要仰賴大人協助,帶他們看醫生。
高淑芬建議,家長、老師的角色至為重要,應撕掉對精神疾病的標籤、正視心理疾病對孩子影響,才能真的幫助孩子。
兒童精神疾患調查
調查結果 終身盛行率 目前盛行率(6個月內)
精神疾患 32.3 % 28.7 %
自殺意念 7.9 % 3.1 %
計畫自殺 3.6 % 1.6 %
自殺行為 0.7 % 0.3 %
註:精神疾患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對立反抗症、行為規範障礙症、自閉症、持續性憂鬱症、憂鬱症、焦慮症、特定畏懼症、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
資料來源/高淑芬教授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
關於全國有三分之一兒童有精神疾患一事的延伸性討論
Previous Next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
衛生福利部委託所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的調查出爐,結果顯示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這使得相關聯的議題論述,是有其進一步的探究空間。
基本上,該項調查的研究策略包括有: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分層群集抽樣,並且根據城鄉區域選出台灣69所分布在19個縣市的學校,總共有1萬122名學童符合研究的受訪條件,這其中4,816名三年級(1,352名)、五年級(1,297名)以及七年級學童(2,167名),並且是在家長及本人同意下進行臨床診斷會談,至於,會談的結果發現,(任一)精神疾患陽性診斷的加權終生盛行率為32.3%,依其盛行率高低而來的排序,又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高,特定畏懼症次之,不過,夢魘睡眠疾患、焦慮症、對立反抗障礙症、自閉症等疾病盛行率都不容加以忽視;連帶地,問卷及會談結果也進一步顯示出來6個月內盛行率達到28.7%,亦即,全國有近1/3孩子有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除此之外,最讓人擔憂的是孩子出現自殺意念的比例也很高,這是因為研究同時發現到孩子有自殺意念的終身盛行率為7.9%、6個月的盛行率為3.1%,而自殺計畫則是終生有3.6%、6個月盛行率為1.6%、自殺行為則分別為0.7%、0.3%。
無疑地,上述偏屬於統計實證與學理架構的調查研究,顯現出來的盡是諸如『1/3兒童有精神疾患』或是『在6個月內,有300名孩子曾有自殺行為』等等的人身恐懼,這是否有助益對於精神疾患認識的社會性教育,還是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生出更多污名化的烙印標籤。准此,在這裡所指涉出來的衛福行政變革乃是在於如何將學理學派的專業話術以轉換成為庶民話語的一般用語,藉此達到認知基模的觀念充權目的,特別是相與對應的機會教育,比如:在這裡所進行的是機率抽樣的研究工作,而非是全面普查的調查作業,因此,即便是科學性的實徵調查,但是,暫時性結論及其有所保留的推論,自當是需要進行大數據的資料勘查論述;連帶地,該項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的調查,其所界定的精神疾病係以發展、情緒和行為來呈現之,具體而微包含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對立反抗症、行為規範障礙症、自閉症、情感性疾患(持續性憂鬱症、憂鬱症)、焦慮症、特定畏懼症、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這已然不再是傳統認知中的精神分裂或思覺失調等等的既定印象。
冀此,該項扣緊流行病學的調查工作,宜要進行結構性意涵的深層探究,這其中特別是從『What』(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經驗現況)到『Why』(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原因探究)與『How』(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照顧管理機制);從『認知』到『態度』及其『行為』;以及從橫貫性到縱貫性的綜融性考察,也就是說,宜是要將聚焦點從兒少的個體以擴及到父母家庭甚或是生活環境、從確診以延伸到疑似的兒少精神疾病、以及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涵蓋到對立反抗症等等的分類分級精神疾患處遇,畢竟,扣緊國小學童階段的標地人口,那麼,伴隨其成長發展而來的生命歷程,要如何就其背後所可能潛藏的遺傳基因、父母家庭、社會環境等等因子,以提供諸如醫療、社福、心理、教育、勞動等等的照顧管理機制,這才是看待該起衛福新聞的切入重點所在!
------------------------
3分之1兒童有精神疾病 教育不只是教育部的事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8日, 2017
A-A+
2017-07-18 03:08聯合報 莊凱全/兒科醫師(嘉義市)
衛福部委託進行的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調查,是選定三年級、五年級、七年級的學生,發現以下任何一種精神疾患,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特定畏懼症、夢魘睡眠疾患焦慮症、對立反抗障礙症、自閉症等,終生盛行率為卅二點三%、目前盛行率達廿八點七%,意即全國有近三分之一兒童有精神疾病需要專業評估、協助;此外,有自殺意念者有三點一%,真正有自殺計畫是一點六%。
不過,調查結果沒有把注意不足過動症每個階段的盛行率做趨勢的說明,這是很重要的資料,可以看出過動症的自然變化,提供給這些過動兒的家庭在治療上的參考。
這些已經診斷出來的兒童和早期青少年要如何治療,才是目前最重要和迫切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疾患的治療不是一定要使用藥物,有些使用藥物的也需加上其他行為治療,在整體上促進兒童心智健康。
學習要建立在營養、運動和睡眠上,有了基本需求的滿足,才能有有效的學習可言。現階段的兒童體檢項目,都是去看病時醫生可發現的問題,那是浪費;反而對於發展、行為、情緒等方面的健康和運動參與等問題,事前檢查卻視而不見。這些會影響學習,也會出現身體的不舒服的情形,如果只用問卷,再加上醫師看一下就診斷為過動症,鼓勵服藥,沒有其他跨領域的整合治療,治療效果也較差。
兒科醫師跟其他科不同的地方,是跨越了嬰幼兒時期、學童期、青少年時期,甚至早期的青年。嬰幼兒的腦部發展在前幾年是最重要的期間,一些毒性的壓力反應會造成腦部的負面影響;國小睡眠、營養和運動不足,也會影響情緒和行為問題。青少年的腦部發展也是在一個大的變化期,如腦內剎車系統前額葉成熟比較慢,因此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在社會安全上是重要問題。
參與從嬰幼兒的原始行為,到有文明的成熟的青年,這是兒科醫師的福氣,可以一路陪著兒童成長,而且嬰幼兒在三歲以前,會碰到了解兒童發展行為的專業人員就是兒科醫師,但目前民眾和政府都把兒科醫師當成打預防針的專業人員而已,而錯失了可以促進兒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機會。
兒科醫師是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守護者,學習也是兒科醫師可協助的,不要以為教育是教育部的事而已,體育司要有兒科青少年醫學和發展行為醫學的實務臨床醫師參與,才能夠整合醫學和教育,衛福部、教育部、兒科醫學會跨部會合作才是前瞻計畫。


立委吳玉琴、賴香伶等人舉辦「嚴辦機構施虐者、解散德芳教養院」記者會。   圖:張良一/攝
新頭殼newtalk
苗栗德芳教養院虐死院生案 立委要求立刻解散、嚴辦施虐者 https://bit.ly/3jSLadR
苗栗縣私立德芳教養院7月底發生一起員工虐待毆打28歲李姓自症院生致死案,苗栗縣府裁罰教養院新台幣30萬元,並勒令停業。對此,立委吳玉琴、賴香伶、黃國書及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今天(9日)召開記者會,痛批教養院的管理失當,呼籲立即停辦,安置院民並解散該法人。
吳玉琴、賴香伶、黃國書今天與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等社福團召開「嚴辦機構施虐者、解散德芳教養院」記者會,要求關閉德芳教養院,並質疑負責人林丞遠不適任。
會中他們拋出多項訴求,包含停辦解散德芳、教養院有嚴重管理疏失、教養院院長林丞遠充滿爭議、德芳還在募款中,應立刻停止等。
吳玉琴表示,林丞遠曾在南投憫惠教養院長期間因為侵占公款、喝花酒被檢方起訴,並在纏訟6年後判決確定1年2個月徒刑,南投憫惠教養院停辦後,又在台中創立「社團法人台灣心智社會福利關懷協會」、「社團法人台灣慈惠社會福利關懷協會」,另擔任苗栗譜愛教養院負責人,該教養院後改名為德芳,由這個人創辦的機構或協會,總是遇到不好的下場,卻因為身權法的缺漏,地方政府無法限制這種人擔任機構負責人。
吳玉琴進一步說,針對此一情節,實有必要進一步針對第63-1條進行修法,訂出「林丞遠條款」,下個會期,一定偕同黃國書和賴香伶提案「德芳條款」,將身權法第92條中致「服務對象死亡」的罰款,以及命令停辦的授權修訂和老福法第48條一致。
賴香伶則說,依照公益勸募條例第10條第3項認定其「違反會務、業務及財務相關法令,情節重大」,要求衛福部廢止其勸募許可,並將財務返還給捐贈人,不希望這種品質機構、有問題負責人,繼續在苗栗生根。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常務理事陳節如提及,德芳連續兩屆丙等,目前又發生無法挽回的憾事,是一個根本無法提升服務品質的機構,呼籲苗栗縣政府盡速依第92條規定令其停辦,廢止其許可,解散法人組織,並根據第91條協調安置其他院民。
立委吳玉琴、賴香伶等人舉辦「嚴辦機構施虐者、解散德芳教養院」記者會。   圖:張良一/攝© 由 新頭殼 提供 立委吳玉琴、賴香伶等人舉辦「嚴辦機構施虐者、解散德芳教養院」記者會。   圖:張良一/攝苗栗德芳教養院虐死院生案 立委要求立刻解散、嚴辦施虐者 https://bit.ly/3jSLadR

2021-08-09_1702342021-08-09_1702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