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反制共軍無人機侵擾 國軍已完成干擾槍部署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

反制共軍無人機侵擾 國軍已完成干擾槍部署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瑞士全國的家庭中藏有340多萬把槍枝,瑞士平均每100人就有45.7把槍,在世界各國國民擁槍比例中排名第4/瑞士家家戶戶的衣櫥中,幾乎都會有一把槍瑞士是「地球上最全副武裝的國家」/《美國是一種槍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3joQ11


各國國防預算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ireShot Capture 028 - 各國國防預算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zh.wikipedia.org

各國國防預算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永久中立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


石之瑜:台灣應把反戰當成價值 而非只反對別人侵略台灣
石之瑜(擷取自今日活動主辦方直播影片截圖)©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 石之瑜(擷取自今日活動主辦方直播影片截圖)
蔡英文執政之後兩岸關係日趨緊張,尤其今年大陸軍機繞台次數創歷史新高,使許多民眾憂心忡忡。對此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主張,台灣應把反戰當成價值, 而非只反對別人侵略台灣,卻一邊支持美國的侵略戰爭。而若能讓台灣成為非戰、中立區域,台灣不再會成為美國用於挑釁大陸的基地,大陸也將不再有必要對台灣動武。
石之瑜今晚受邀在「無國界人權觀察團」舉辦的論壇主談時指出,反戰本身就是一個價值而非戰略或策略,如今兩岸局勢緊張,台灣應把反戰當成價值,而不是只反對與特定對象發生戰爭或反對特定戰爭。如果盟友侵略別國,我們也反對 才叫反戰。台灣如今談反戰很虛偽,重視的不是和平價值,只是自己的安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竟然還有立委要求派海軍陸戰隊參戰。
石之瑜進一步指出,幫著美國去全世界打別人是違反和平的,而如果台灣能真正成為非戰、中立區域,不管是美國或大陸想對付台灣都不容易,因為都會遭到其他國家反對。
因此石之瑜建議兩岸共議非戰協議,如果兩岸共議非戰,日本將不再有正當理由修改非戰憲法。且台灣非戰價值建立後,大陸也不用再怕台灣變成美國挑釁大陸用的基地,就沒有必要對台灣動武。而且中共建政之後打過的戰爭全部是自衛反擊戰,所以就算解放軍變成自衛隊也沒有影響,如果大陸簽了和平憲法,還可以遏止印度炒作大陸將入侵的說法。
另一位主談人前世新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黃維幸也指出,對美國而言,未必非要守住台灣,如果大陸在台海已取得絕對優勢,美國可能就無法救台灣。因此民進黨一面倒親美反中的政策,解決不了台灣面臨的困境。
石之瑜:台灣應把反戰當成價值 而非只反對別人侵略台灣 https://bit.ly/3roOMa6


【民報】美國對於台灣中立的可能盤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戰後,美國的兩大安全保障的途徑是軍事同盟及集體安全,前者透過雙邊、或是多邊條約;後者則是透過聯合國的安理會,因此,中立並不是最為偏好的選項,然而,也非完全排斥。譬如對於戰後的日本,麥克阿瑟曾經建議由美國出面擔保非武裝中立,倡議建立「亞洲的瑞士」,而國務院也同意。同樣地,在菲律賓獨立之前,兩度擔任自治領總統的奎松,曾拜託麥克阿瑟轉達羅斯福總統,由美國與日本共同保障菲律賓的中立
如果說軍事同盟是明確的承諾,集體安全機制則比較含混,而中立未嘗不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第三種選擇。美國在參與奧地利的中立後,原先打算號召高棉、緬甸及馬來亞與寮國共組中立國家聯盟,在中南半島成立緩衝帶、以遏止共產黨的骨牌。在簽署寮國中立協定後,美國也曾經考慮以中立來解決越南的問題,可惜,接任甘迺迪的詹森過於好戰,國務院對於東南亞的政局又相當生疏,中立之議終於胎死腹中、越戰像滾雪球不斷擴大,終究讓美國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挫敗。
其實對於美國來說,如果在現實上不能結為盟邦、或是有限的結盟,不管是出於務實的考量(對美國有什麼好處)、或是出於人道主義(理解中立國的處境),只要不是親共的中立衛星國家就好,絕對的中立是可以接受的,而親美的局部中立更好(如下圖)。總之,美國在冷戰期間已經歸納出一個理性的假設:一個穩定的非共中立國家可以有效遏止共產主義的擴張,而且至少可以當作緩衝,遠比那些不孚民望、內政不穩的忠誠盟邦還要好多了。
美國所面對的各種中立。
由於台灣不像瑞士或是瑞典,沒有中立的傳統,比較像是奧地利或是芬蘭,是在不得以之下考慮中立,也就是權宜的選擇。由於台灣在戰後與美國關係密切,尤其是在韓戰爆發之後,因此,儘管美國為了拉攏中國對抗蘇聯而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與台灣還是有某種程度的準同盟關係。只不過,美國在冷戰結束後顧盼自雄,並未承擔獨霸的大哥角色,對台灣視而不見;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內憂外患,民主化的台灣開始要求較多的自主性對美國不再言聽計從,老大哥不免視為多餘的麻煩製造者,甚至於惡言相向。
面對美國的頤指氣使,台灣不可能期待美國當作對等的主權國家,在這同時,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外交孤立日益增強,中、美共管台灣的作法若無似有。既然美國不可能改善對台灣的關係、結為絕對的同盟,台灣思考跟美、中保持等距離,也就是跟美國進行某種程度的疏遠,那是合理的而無可奈何的抉擇,畢竟,台灣不能淪為兩國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應該理解,台灣人嫌惡中國的長期文攻武嚇,中立只是降低中國敵意的暫時變通絕對不會投向中國。總而言之,既然台灣的中立不會是親中國的附庸(芬蘭)、而是親美國的朋友(瑞士、奧地利),頂多是絕對的中立(瑞典),美國不妨把這當作是穩定台灣海峽的一種可能戰略安排,至少暫且不用反對,聽其言、觀其行,再看是否默許、或接受。
就現實主義而言,台灣採取的是武裝中立,因此,台灣承擔更多的國防負擔,可以讓美國釋出更多的心力在東北亞以及東南亞。就自由主義而言,台灣人願意掌握自己的命運,美國也應該展現尊重民族自決的決心。就建構主義的觀點,台灣人一向逆來順受,雖然嚮往有自己的國家,卻是有夢不敢追求。沒有錯,中立的關鍵是強權是否首肯只不過,前提是當事人是否有堅強的意志力。
一些失敗主義者頹廢喪志,老是質疑美國、或是中國哪有可能接受,卻不去用心美國在何種情況下會接受、甚至於主動促成。另一些人拘泥「先有國家、才有中立」,彷彿只能先吃飯、再喝湯,認定只有法理獨立以後才能談中立,那是昧於事實,畢竟,中立也有可能是獲致法理獨立的定心丸,豈有連想都不敢想的道理?要是有夢卻不敢實踐,令人納悶

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  

社論-美中建構新關係衝擊台灣現狀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3日, 2017
北韓3日成功試爆氫彈,代表其洲際彈道導彈及氫彈的發展都已成熟,很快就會擁有對美國關島、甚至本土發動核武攻擊的能力。美國面對危機只有3個選項:軍事打擊、對話、外交談判。軍事打擊明顯不可行,川普前首席策士班農對《美國展望》說「軍事手段解決不了問題,不要指望」,說明白宮已達成共識,剩下的就是外交途徑,創造條件讓川普與金正恩談判,或恢復外交談判。
不久前,美國國務卿提勒森透露,川普政府正試圖和中國討論出一個新的關係架構,希望在未來數十年內,能替美國爭取最大利益。中美現行關係架構奠定於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與大陸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署的《上海公報》。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則奠定在《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及《台灣關係法》基礎上。提勒森的說法如果成真,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無疑將受到牽動,對台灣而言,此事非同小可。
美中果真對未來50年關係架構展開討論,代表中國崛起並衝撞了美國對中國設下的既有框限,從貿易關係的關稅障礙、智財權保護到投資限制,地緣政治從北韓核武、釣魚台、台海到南海,處處發生矛盾,美國必須正視,並做出調整。
另一個重要背景是美國國力的衰弱。從兩伊戰爭開始,美國數十年來投入無數人力和財政資源到軍事行動中。川普跌破眾人眼鏡入主白宮,與國力耗竭後的民怨爆發有相當關連,如今為了反恐,又不得不再度增兵阿富汗。在亞太地區,美艦要到南海定期巡航,以破解中國的主權宣示,但海軍過度操勞,已造成多次撞船事故。
北韓一再踩踏美國紅線,看在日本、南韓、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盟邦眼裡,金正恩如同小流氓,出手欺負了小老弟,大老闆卻只站在後頭罵街,遲遲不願出手,這叫小老弟如何信服大老闆。美國國力衰退,戰線卻更吃緊,左支右絀恐怕難以為繼。
中美舊關係架構不足以因應現狀,美國需要中國合作之處也在增加。美國如果同意和中國達成新關係架構,設法替美國未來50年保留最大利益,美台關係及兩岸關係將隨之改變,台灣現狀必將受到劇烈的衝擊。
要知道,美國的「一中政策」奠基於三公報和《台灣關係法》。《上海公報》簽署於1972年,是中美關係的基礎,1978年建交公報和次年《台灣關係法》、1982年《八一七公報》,建立在《上海公報》的基礎上。三公報一法維繫了台美關係的穩定,也創造了大陸對台「和平統一」的寬鬆環境。
這35年間,世界和中國及台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台灣自我認同快速提高,經濟、軍事力量卻逐漸衰退,政治分歧造成國家分裂危機惡化。大陸卻成為全球第二軍事大國,航母機艦自由進出台灣海峽及宮古海峽,南海漸漸成為中國後院,太平洋島鏈名存實亡,中國再也不會被美國壓制在自家門口。
當美國重新思考與中國關係架構,對台灣而言,當然是大大的警訊,35年前中國市場還沒那麼重要,南海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北韓問題也沒那麼迫切,如今中國的全球參與及國際角色更強,台灣原本就處於外交孤立,經濟實力早就不知被中國甩到多遠去了,雖說民主自由形象受到國際肯定,但當大國拿著許多張牌一張張角力,用一堆堆籌碼赤裸裸做政治交易時,美國稍為讓步一點,對台灣就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
川普總統大女兒伊凡卡夫婦即將赴大陸訪問,為11月川普訪中鋪墊,美中高層有可能正在討論新的「一中政策」,如有共識就會在川普訪問期間發表中美「第四公報」,美國對台政策只要有改動,十之八九會往對台灣不利的方向改,否則中國就不會接受。而美國如果願意談,出發點不會是給台灣更多保障,而是希望在未來全球事務與東亞局勢變化中,擴大與中國合作的深度,讓中國成為助力而非阻力。台灣如果不想受傷害,就必須嚴肅面對現實。
台灣一方面應向美國政府、國會及輿論界遊說,要盡量維護台灣的利益,但更重要的是,蔡政府必須提出能夠與大陸重啟互動的兩岸論述,藉此告訴美國兩件事:第一,台灣不會冒進、暴走讓美國捲入戰火;第二,兩岸有能力自己解決紛爭,才能讓台灣成為華人民主的典範及亞太安定不可缺少的一環。


 

瑞士為什麼總是保持中立立場
www.bbc.com查看原始檔
瑞士為什麼總是保持中立立場
比利·科恩 (Billie Cohen)
我坐在瑞士南部的一個洞穴裏,品嚐著用當地紅酒梅洛製作的本地版意大利燉飯,周圍是生機勃勃的青翠山脈,不遠處是一個有數百年歷史的石頭村,至今仍未通電。我的兩位午餐伙伴都是瑞士人,但其中一個人說意大利語,而另一個喜歡說德語。為了我能夠聽懂,他們都切換到了英語。我滿足地笑著,在我環遊瑞士的幾個月裏,這種多文化融合的場景比比皆是。我想,這一切都要感謝這個國家著名的中立立場。
一方面,這個不可思議的古老小村莊能歷經歐洲多次戰爭而倖存下來,就是因為這裏從未發生過戰爭。出於同樣的原因,你也可以很輕鬆地跨過瑞士的邊境。人們可以像跨越語言和食物一樣輕易地跨越國界,這就是為什麼提契諾 (Ticino) 人都可以講意大利語的原因,而我也正在吃著所謂的意大利紅酒製作的所謂的意大利美食。
甚至這個國家建立的方式,看上去也像是和平共處的典範。政治上,它是直接民主制文化上,它認可四種語言族群;當你在不同州之間穿行時,你會覺得在探訪四個國家:意大利(提契諾)、德國(蘇黎世)、法國(日內瓦)和羅馬帝國的後裔(格勞賓登)。
但是,在我將下一勺美食送進嘴裏時,與我共同進餐的一個伙伴說了一些讓我大跌眼鏡的話:作為全世界中立和維和堡壘的瑞士,最初是一個僱傭兵國家
我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此前一天,我還站在附近著名的貝林佐納 (Bellinzona) 城堡的城垛上,這座城堡在中世紀發生於米蘭人、法國人和早期瑞士聯邦之間的土地戰爭中意義重大。這些石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它們也提醒著我們,在漫長的歷史上,不同部落、地區和國家都曾經試圖控制具有戰略重要意義的提契諾和通往阿爾卑斯山的走廊。瑞士的軍事歷史頗為複雜,它絶非一開始就保持中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國家當代的反戰政策正是遊客們能如此真切地體驗那段歷史的主要原因。
"保持中立的影響隨處可見,"克萊夫·丘奇 (Clive Church) 說道,他是英國肯特大學歐洲研究學名譽教授,也是多部有關瑞士歷史和政治著作的作者。"你來告訴我,"他補充道:"有沒有瑞士城市曾遭到過轟炸?"
答案是:沒有。"你可以前往瑞士的任何一個城市觀看它最初發展的模樣,因為它們從未被入侵。中立的好處顯而易見,因為所有的歷史都保存完好。"
在這個國家童話般的城市中行走,很容易就能明白他的話是多麼正確。瑞士首都伯爾尼的整個老城區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到處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拱廊、砂岩建築和戶外噴泉,另外還有一座始建於 1530 年的著名鐘樓。在瑞士的另一端,在瑞士最古老的城市庫爾 (Chur) 完好保存著古羅馬遺跡(它們位於當地建築師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所設計的奇特亭子中)。而在貝林佐納,你可以在這三座仍然屹立的中世紀城堡上漫步,或是探訪這裏歷史悠久的石頭村。
儘管如此,對於瑞士目前的中立性,或者說它的軍事歷史,許多遊客依然知之甚少。
"遊客主要分為兩種,"莉迪亞·穆拉爾特 (Lydia Muralt) 說道,她是一位歷史學家、導遊,也是"Lynvi Switzerland"的共同所有人。"一種是不知道瑞士保持中立的人,另一種是知道的。第一種人在第一次聽說我們保持中立時會很驚訝,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幾乎沒有受到戰爭破壞。第二種人很難理解我們的中立立場: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對外面的世界置若罔聞或者我們缺乏主見?"
穆拉爾特告訴我,事實上,在瑞士政府網站上有關於中立政策的確切定義,我急切地登錄查看。除了強調人道主義傾向外,其中還列出以下原則:瑞士絶不參與戰爭,絶不允許交戰國使用其領土,也不為交戰國提供僱傭兵部隊
最後一點很明顯是對過去歷史的回應。
在中世紀,瑞士是一個非常擅戰的國家。它們總是贏得戰爭,以至於將戰爭變成了一門繁榮的生意。"一般而言(僱傭兵服務)是出於經濟原因。"巴塞爾大學政治學教授兼瑞士和平研究所主任勞倫特·哥切爾 (Laurent Goetschel) 說道,"(古瑞士聯邦)是一個非常窮的國家——它並不適宜進行大面積耕作,也沒有殖民地資源和海洋資源,因此做僱傭兵成為一種收入來源。"
瑞士總能贏得戰爭,因此這成為了一種持續的收入來源——直到他們戰敗。"最終清算"於 1515 年的馬里尼亞諾戰役 (Battle of Marignano) 到來,法國人和威尼斯人帶著火炮和裝甲騎兵進犯,而瑞士人則手持大刀長矛應戰。令人悲哀的是,技術的差距碾壓了他們。
"戰敗之後,他們意識到雖然他們很善戰,但劍戟無法對抗火炮。"丘奇說道,"隨後他們便不再參與歐洲的主要政治事件。"瑞士幾乎將自己完全租給了法國,這將他們置於有利之處,也解決了他們偶爾發現自己與參戰雙方均有關聯的不便。"這種情況雖不多見,但是一旦發生就會非常棘手,這也推動瑞士邁向中立,"丘奇說道。
在此期間,瑞士顯然已經參與了太多戰爭,長遠看,它無法一直選擇安全的一方,特別是由於瑞士佔據守衛阿爾卑斯山的獨特戰略位置,列強都希望瑞士成為他們的盟友。因此,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在此期間瑞士仍然作為包括最後的國王路易十六在內的法國君主的僱傭兵)和拿破侖戰爭(在此期間法國入侵瑞士並破壞了舊有的聯邦)結束後,歐洲於 1814-1815 年舉行維也納會議尋求和平,瑞士便提出了有利於整個歐洲大陸的、巧妙的雙贏解決方案:讓我們保持中立。方案的生效至關重要。正如哥切爾所言,"只有其他國家認可時,你的中立才有意義。"
日內瓦的紅十字會博物館記錄了瑞士的人道主義援助承諾
此後,瑞士基本上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無黨派國家。下次去日內瓦時,請停下來在查爾斯·皮爾泰·蒙特 (Charles Pictet de Rochemont) 的雕像前表示感謝,正是這位士兵兼外交官親自撰寫了瑞士的中立宣言,並在維也納會議上獲得批准。
如果你在日內瓦,請花一下午的時間參觀紅十字會博物館,在這裏,你會開始理解瑞士宣佈中立的下一個重要發展——它的人道主義援助承諾。它起源於 19 世紀 60 年代日內瓦商人亨利·杜南 (Henry Dunant) 的一次意大利商務旅行。他原本的目的是推敲出複雜的貿易線路,但是,當他看到拿破侖三世血腥的戰場上受傷士兵的慘狀時,他將自己的精力轉向紅十字會的建立。
那時,瑞士的發展一切順利。紅十字會的建立提升了它的聲望,並促成 1864 年第一個《日內瓦公約》的簽訂,贏得了 1901 年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還在歐洲賦予瑞士丘奇所謂的"軟實力"。
但隨後爆發了世界大戰,瑞士的聲望受到了嚴重考驗,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向納粹德國購買猶太人的黃金以及拒絶接受猶太人難民的行為備受爭議。"從瑞士的角度出發,到目前為止(中立立場)非常成功,因為瑞士沒有捲入任何戰爭。"哥切爾說道,"關於瑞士是否為真正的中立還有很多爭論,尤其在二戰期間,但是它的確未捲入戰鬥活動。"
這種吹毛求疵的爭論引發了一個最令外界感到困惑的問題:瑞士軍隊。如果瑞士保持中立,那麼它為什麼還需要軍隊?"瑞士的中立總是需要保衛的。"丘奇澄清道,"某一天可能有人來犯,因此你需要有軍隊來保衛自己的國家。"
同樣的邏輯可以解釋二戰期間大量碉堡網絡、地下醫院和避難所的建設——其中一些遊客今天仍然可以參觀,它們部分位於維茨瑙 (Vitznau)、瓦洛爾布 (Vitznau) 和薩索聖哥塔德 (Sasso San Gottardo)。至於瑞士目前的武裝部隊,你在全國都可能遇見他們。我曾和一隊生氣勃勃的青年士兵一起乘坐庫爾的城市巴士,也曾在蘇黎世廣場看到一個畢業班在盛大的儀式上將旗幟轉交新來的軍校學員。
但是,你隨處都能看到當代瑞士中立所取得的許多迷人成果。任何人都可以參觀伯爾尼的國會(以了解其國內政治);國際研究中心 (CERN),它一半位於瑞士,一半位於法國(了解這一政策如何促進科學的發展);以及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有趣的是,瑞士直到 2002 年才成為聯合國的一員。更有趣的是,它至今仍未加入歐盟。)
在旅行時,你只管去看、去聽、去嘗,去發現瑞士幾百年來——無論戰爭還是和平——在文化、語言和烹飪方面的獨特之處。


瑞士為什麼能保持永久中立
2015/11/02 來源:時代精神
1291 年瑞士獨立。一年365 天每天都是不同國家獨立的日子,因為一年一共就有365 天,全世界有那麼多國家,在歷史上的每天都會有獨立的國家,瑞士這個國家的獨立是非常獨特的。
一提到瑞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瑞士是中立國,然後會想到瑞士銀行里存著很多錢,還會想到瑞士手錶,以及瑞士軍刀。瑞士有很多大家熟悉的東西,但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是瑞士一直保持著中立國的地位。大家知道,瑞士地處歐洲最中心的位置,1815 年之後歐洲在不停地打仗,不停地爆發各種戰爭,歐洲科技的進步、工業的進步、文明的進步都是用戰爭來檢驗的,這是歐洲一個極大的特點。瑞士地處歐洲的中心,但是瑞士一直保持著中立,一直保持著繁榮和富強,不斷地發展著。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一戰和二戰全都那麼殘酷,一戰中至少有850 萬名士兵戰死在前線,二戰中至少有1500 萬名士兵陣亡。兩次世界大戰把中歐的各個國家都打得非常厲害,一戰以後,整個法國幾乎都癱瘓了,德國、義大利在二戰中也癱瘓了。這些國家包圍著瑞士,瑞士的北邊是德國,東邊是奧地利(被德國吞併),西邊是法國,而南邊就是義大利,圍著瑞士的所有國家在大戰中都被打得一塌糊塗,只有瑞士堅定地保持著中立,我覺得這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當然大家都希望和平,誰也不願意有戰爭,但是怎麼才能真正地保持中立呢?世界歷史上有很多國家都說我要中立,其實你光說中立根本就沒用。一戰與二戰的時候,比利時都說要保持中立,但很快就被德國占領了。歐洲還有很多小國,比如列支敦斯登、摩納哥等其實也是想保持中立的,但是你光說中立根本就沒用,只要戰爭需要很多國家立刻就可以占領你。而瑞士這樣驍勇善戰而且地形極為複雜的國家,它所宣稱的中立實際上叫「武裝中立」,就是說我要中立,我要和平,你最好給我,否則的話你來試一試,看你能不能占領我。我覺得這樣的中立才是真正的中立。瑞士的發展和繁榮能夠保持到今天。我覺得和瑞士這個民族的驍勇善戰,以及瑞士的複雜地形都有直接的關係。瑞士地處阿爾卑斯山脈中央,如果打它,要付出的代價會非常高,連路過都會非常困難,所以瑞士的中立是有條件的。
瑞士人高大勇武,一向驍勇善戰,是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早在中世紀後期,羅馬天主教的教皇就以瑞士僱傭兵作為自己的衛隊,不少歐洲王室也加以效仿。在法國大革命中,當巴黎起義如潮水一般圍攻國王所在的杜伊勒里宮時,只有少數瑞士衛兵拚死抵抗毫不退縮。從此,他們忠於職守、誓死不渝的名聲傳遍整個歐洲。所以當年在拿破崙的近衛軍里就有很多瑞士人。現在如果大家去羅馬的梵蒂岡(那裡是教皇所在的地方),你會驚訝地發教皇的衛隊仍然是來自瑞士的僱傭兵。他們仍然身穿幾百年前的制服,手執古老的冷兵器,從而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瑞士到今天為止都是全民皆兵,這在歐洲的其他國家是沒有的。歐洲其他國家的年輕人都是像工作一樣來參軍,只有在戰爭狀態下國家才會大量徵兵。而瑞士一直保持著全民皆兵的狀態,瑞士這樣做倒也沒有什麼特殊目的,就是每個男子到二十歲就必須為國服役,到四五十歲開始退役,服役是每一個瑞士男子的義務瑞士雖然平時常備軍只有四萬多人,可是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就能集結起好幾十萬大軍出來打仗瑞士男子從二十歲開始就要參軍發的武器都可以帶回家。所以大家如果去瑞士旅遊,有機會去瑞士人家裡的時候,一定要跟人家提出一個要求,說我看看你的槍,那槍不像是美國人為了玩隨便買的,瑞士人的槍是政府發的。所以瑞士人在退役之前,武器彈藥都可以放在家裡,一旦開戰,政府說到哪兒去集合,你就要馬上穿好軍裝,帶著自己的槍,帶著自己的裝備去集合。瑞士就是這樣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所以也沒人敢招惹它。在世界大戰中全世界各個國家打成那樣的時候,其實大家心裡也希望能有一個地方讓大家坐下來談一談,如果全都是交戰國,大家連個談判的地方都找不到,總不能在海上、在空中來談吧。所以瑞士這個中立國在當時也是全世界的需要,大家需要這樣一塊中立的地方坐下來。瑞士作為中立國,不聽任何國家的指揮,別人存到瑞士銀行的錢就是保密的,其他國家的什麼政治壓力我也不接受。所以也有很多流亡者會跑到瑞士去,當年列寧就在瑞士的某個地方躲起來了,在美國被迫害的卓別林也跑到瑞士去了。
瑞士這個中立國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談判場所,一戰也好,二戰也好,大量的談判都跑到瑞士去了,韓戰越南抗法戰爭等戰爭的談判最後都是跑到瑞士去談(即1954 年的日內瓦會議),就因為瑞士是中立的,它沒有什麼傾向性。後來包括日本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都是通過瑞士與瑞典這兩個中立國轉達給盟國,因為當時打仗各方的聯繫都中斷了,最後通過瑞士通知其他盟國,說我們日本接受投降。瑞士不但武裝中立,而且還起到這樣的一種作用,所以瑞士中立是非常有保障的中立,不只是口頭上的中立瑞士人民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民,這麼多年裡沒有經受戰爭之苦。現在有很多大型的會展、論壇也都是在瑞士召開,瑞士是全世界每年舉辦各種會展、論壇最多的國家,包括每年我們總理都要去參加的達沃斯論壇——這個全世界的經濟大論壇也是在瑞士舉辦的
瑞士人均資產世界第一。為什麼呢?大家知道瑞士銀行因為中立,所以戰爭期間大量的錢都往瑞士存,戰爭以後很多貪污犯也都願意把錢存到瑞士銀行里,包括菲律賓的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夫婦,大貪污犯,幾十億美金都存在瑞士銀行,陳水扁的錢也都存在瑞士銀行。戰爭當中,大批猶太人的財產很多都存在瑞士銀行里,六百萬猶太人被納粹屠殺,最後很多人的帳目就變成無頭帳目了。瑞士特高興,這錢誰來要也不給,以色列來要也不給,說這是人家個人的財產,存在我這兒,誰也不能給。當然這件事兒一直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爭議,但是瑞士一直說,我為什麼能提供全世界最好的金融服務,就是因為我能為用戶保密,納粹的錢存在這兒,猶太人的錢存在這兒,誰都不讓查。瑞士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反正它也不怕你,你說什麼它也不聽你的。
瑞士一直到2002 年才加入聯合國,大家想一想,其他國家恨不得建國第一天就申請加入聯合國,想方設法地要在聯合國占有個席位。瑞士1291 年已經建國,聯合國也在二戰後期就成立了,但瑞士就是不加入聯合國,就是為了不受任何人控制,做一個中立國。一直到2002 年,瑞士才加入聯合國,大概是全世界最後一個加入聯合國的國家。瑞士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國家,瑞士到今天也不加入申根協定或者歐元區什麼的,所以去歐洲旅遊,你拿著申根簽證,可以去二十七個國家,但就是去不了瑞士,一定要再單獨簽一個瑞士。其他歐洲國家都用歐元,而瑞士還用瑞士法郎,就是不用歐元瑞士法郎在全世界是最受信任的貨幣,很多貿易最後都用瑞士法郎來結算。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5M8E2B.html
-------------------------------
中立國指在發生武裝衝突時,對交戰的任何一方都不採取敵對行動的國家,分為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兩種。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在海牙第五公約[1]《中立國和人民在陸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和第十三公約[2]《關於中立國在海戰中的權利和義務公約》中作出了規定。
在衝突裡中立屬於一種主權受限,和不結盟是有區別的。
許多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宣布中立。但二戰中大部分中立國都被佔領,二戰末期全歐洲只剩葡萄牙、愛爾蘭、瑞典、瑞士、列支敦斯登、土耳其仍維持中立。後來有人質疑這幾個國家當時的中立性,認為愛爾蘭秘密參與同盟國,瑞典、瑞士和土耳其與納粹德國有微妙的關係。
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
交戰國不得侵略中立領土[3],而且中立國抵制侵略的行為並不影響其中立性[4]。中立國必須拘留進入其領土的交戰部隊人員[5],但不包括逃跑的戰俘(非指逃兵)[6]。交戰部隊不得徵募中立國國民[7],但他們可以出國參軍。[8]交戰部隊的戰鬥人員和軍用物資不得經過中立領土進行運輸[9],但傷員可以[10]。中立國可以為交戰國提供通訊設施[11],但不得提供軍用物資[12],雖然中立國不需要阻止此類物資的出口[13]。
交戰國軍艦在中立國港口停留的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但中立國可施以不同的限制[14]。船隻需要修理時例外,最起碼保證使其能夠返海航行所需的修理時間[15]。另外一個例外情況是如果敵對一方的軍艦已經在港口停泊,先進入港口的軍艦必須比後進入的軍艦提前二十四小時起航[16]。交戰一方在中立國領水內捕獲的船隻必須交給該中立國,該中立國必須拘留船上人員[17]。中立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Q1V1X
----------------------------------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沒有佔領瑞士 原因竟是這樣!
2015年06月05日 22:15 CT Jennifer
希特勒在二戰中為什麼沒有決定進攻瑞士?(圖/微信)
希特勒在二戰中為什麼沒有決定進攻瑞士?(圖/微信)
從1939年希特勒對波蘭機場投下第一枚炸彈開始,到1941年突然對蘇宣戰,納粹德國幾乎佔領了90%的歐洲土地。而與其接壤的周邊國家更是難逃厄運,八個國家有七個慘遭納粹鐵蹄的蹂躪,這七國中包括當時已宣佈永久中立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等國家,而惟獨對德意戰略地位重要並且相對於其他國家顯得弱小得多的瑞士卻一直安然無恙直至戰爭結束。
希特勒在二戰中為什麼沒有決定進攻瑞士,僅僅是因為瑞士當時是所謂的永久中立國嗎?那麼比利時和丹麥等同為中立的國家為什麼在納粹的第一波攻擊中倒下。亦或是瑞士在希特勒的眼裡無足輕重,他根本沒有考慮過要佔領瑞士?但現實中希特勒曾派大批間諜在瑞士進行偵察破壞活動,並且制定了名為「冷杉」行動的進攻計畫,在瑞士邊境集結過重兵意欲進攻。
看來,單從一方面,很難弄清楚當時希特勒為什麼不進攻瑞士。瑞士作為歐洲中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東與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南與義大利,西與法國,北與德國接壤,領土面積41293平方公里,在二戰期間全國人口五百多萬。並且坐落在阿爾卑斯山麓的瑞士也是德國通往義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在西北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939年在瑞士是節日年,蘇黎世的全國博覽會集中展示了瑞士人民的勤勞、效能和智慧。在那些偶爾前來參觀博覽會並在瑞士各地旅遊的客人眼中,瑞士人民正無憂無慮地從事日常的工作,或者熙熙攘攘地湧向博覽會和夏季休假日盛行的各種慶祝集會,怡然自得,似乎對面臨一場歐洲戰爭的危險和它位於各交戰國之間的險惡地位,無動於衷。然而,這種推論是大大錯誤的。雖然,瑞士人民作為一個以通情達理著稱的民族,仍然希望理智將能取勝,戰爭將能避免,但是聯邦委員會和聯邦議會,在得到國民的贊同和支持下,前幾年中就採取了若干步驟來加強國家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防務以備萬一發生戰爭。
避免戰爭的第一步就是繼續堅持和申明瑞士一直堅持的中立國的政策和地位。瑞士的中立政策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並且瑞士在歷史上也很得益於政治上的中立國地位。瑞士在歷史上曾處於奧地利王朝統治之下,並深受法國的影響。1499年,聯邦最後擺脫奧地利的統治和法國的影響。1516年與法國締結「永久和平」條約,成為瑞士中立政策的雛形。161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瑞士保持中立。1648年戰爭結束,各國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瑞士的主權獨立得到確認。瑞士宣佈獨立,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並宣佈執行「中立政策」。
拿破崙帝國覆滅後,歐洲戰勝國從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會議決定,為防止法國東山再起,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作為法、奧、德、意諸國的緩衝地帶,瑞士的中立從此變成了歐洲公法的一個原則。1907年,世界彌漫著大戰的陰霾,歐洲列強為暫時緩解紛爭,又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一次國際和平大會第二次會議,瑞士在會議中簽署了關於中立的國際公約。「海牙公約」首次以書面形式將戰爭情況下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固定下來。它明確規定中立國領土不受侵犯;在國際戰爭中奉行中立政策,不對交戰國任何一方採取敵視行為或提供幫助,禁止交戰國使用本國領土等原則。隨後的近一個世紀,瑞士在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來自衛的同時,嚴守中立原則,免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干擾。在二戰中面對被軸心國四面包圍的嚴峻局面,瑞士以完備的防衛和堅強的意志捍衛了國家獨立。
瑞士風光。(圖/微信)
瑞士風光。(圖/微信)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瑞士保持了中立。一戰後,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得到國際承認。瑞士嘗到了中立的甜頭,因而在二戰中又宣佈中立。戰前瑞士政府就明確表示,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一如既往奉行國家傳統的武裝中立政策,並且這種中立政策在戰前就得到了包括德國和義大利在內的軸心國的承認。1938年6月9日,瑞士新任駐柏林公使弗勒利歇爾說,德國決定尊重瑞士的中立;兩星期後,瑞士政府收到了德國和義大利政府有關這個決定的正式聲明。
1939年瑞士外交官對英法提出的一項意在保護瑞士安全、阻止戰爭發生的決議的反應,顯示了它要以絕對的中立來謀求安全的決心。1939年初通過的一項英法決議宣佈,德國對荷蘭、比利時或瑞士的入侵都將成為英法宣戰的理由。駐巴黎的瑞士公使沃爾特·斯塔基在3月21日接到法國外交部的通知:法國和英國政府將保證他的國家不遭侵犯。但這位外交官當即回答道:「瑞士並不要求這樣一種擔保,它自己會決定什麼時候需要外國的援助。」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瑞士這種中立雖然在形式上是「絕對中立」,但實質上瑞士為了維護這種中立,也對其他國家包括同盟國甚至德國等軸心國作出過很大妥協。
法國淪陷後,軸心國實際上控制了瑞士所有的商品進出口通道,所以瑞士的經濟完全要憑軸心國的擺佈。在1940年8月9日達成的一項貿易協定中,德國同意供應瑞士一定數量的原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煤和鐵。作為交換條件,瑞士工業必須供應德國在其作戰中所需要的貨物,並為它和義大利交換貨物提供運輸便利。另外,瑞士政府被迫締結了一項匯劃結算協定,允許給德國貸款一億五千萬瑞士法郎及由德國控制它的出口物資。只有在一張經嚴格限制的貨單上的貨物才可以不需要德國的通行證出口。
正是瑞士的這種永久中立政策,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考慮利害關係,這是瑞士能避免被德軍入侵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僅僅用中立國來解釋是令人難以信服的。希特勒對國際法從來不屑一顧,所以瑞士能夠保持主權和領土完整,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那就是靠自己發展國防來爭取。如前面所說,瑞士努力扮好中立的角色,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嚴格實施武裝保衛中立。瑞士人在歷史上當過將近三百年的外國雇傭軍,英勇善戰一向馳名全歐,現在又團結為一個民主、自立同時高舉中立旗幟的聯邦,再加上他們嚴格執行兵役制度,依仗著能攻能守的山區戰略地位,所以誰也不敢輕易來啃這只「刺蝟」。
1933年到1939年間,瑞士全力以赴建立軍事防務。這是瑞士和其他一些愛好和平的民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平靜歲月裡曾忽視過的事情。1933年,當希特勒在德國執政後,瑞士為了增加軍用物資的儲備,武裝並配備它的軍隊,表決通過了第一批的撥款。武裝部總司令魯道夫·明格親自周遊全國各地作政治演說,以喚起人們的覺悟,認識到國家整軍備戰的需要。最初,這曾遭到社會黨人和其他左翼集團的竭力反對。
1936年,瑞士通過了一項軍隊整編的法令,在東北和北部邊境及阿爾卑斯戰略據點建立了新的防禦工事,並對舊的設施進行了加固。為了籌措這項龐大防務計畫所需的額外資金,政府在1936年發行了第一批國家防衛公債。公眾回應認購的公債達三億三千二百萬法郎,大大超過了政府所要求的數目。奧布萊克特在1939年4月30日說,已為國防編制了一項特別預算,並在最近幾年裡用去了十億法郎(五千萬英鎊)。輔助部隊的義務服役年齡從四十八歲提高到六十歲。1939年初,議會以九十六票對二票通過了一項決議,延長初期訓練的時間,並授權政府繼續保留受訓部隊的服役期限。1939年進一步授權政府在緊急情況下毋需等待議會批准即可徵召軍隊。
慕尼克危機期間,瑞士邊境上的道路、橋樑和隧道都敷設了地雷,並作了長期戒備的部署。1939年3月,德國在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後不久,曾有一個企圖吞併列支敦士登的流產計畫,一家法國通訊社在日內瓦的分社也刊載了一則報導,說德國在拉爾貝格集結了七十萬兵力。3月24日,瑞士聯邦委員會批准了政府徵召軍隊以加強邊防警衛的提案;加緊進行了萊茵河邊防的工事,並對1938年9月所布的地雷重新裝置。當德國駐伯恩公使奧托·克歇爾在4月11日要求莫塔對此作解釋時,莫塔否認這是受某一大國的煽動,並說他們已撤除了部分設施。瑞士的防務體制是為了保持最大的靈活性而計畫出來的。當入侵軍隊突破邊境防禦工事和第二道防線、經過崎嶇山區向前推進時,勢必遭到扼守著山路要隘的英勇的瑞士民兵的阻擊。除了在康斯但茨湖和日內瓦湖之間的所謂瑞士高原最易受到攻擊外,瑞士的地形是不適於龐大的機械化部隊或重型坦克及大炮通行的。
此後,在最危險的1941年,有五十個師團部署在瑞士東部邊境。瑞士人民在克服了悲觀恐懼情緒以後,由聯邦議會選舉了吉桑為全軍統帥,發佈了全國動員令。具有傑出軍事才能的昂利·吉桑在聯邦會議的武裝部隊司令選舉中的223票中獲得了204票,當選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吉桑為人剛直,富有遠見和魄力,在瑞士各階層備受愛戴和尊敬,有很強的號召力。瑞士人民相信有這樣一位軍事領導人,瑞士就能無往不勝。在實戰中,吉桑準備採用內堡戰術。所謂內堡是建築學上的概念,即一個堡壘建於另一個堡壘裡面,以便主堡的防守能持久到足以把敵人驅逐出去。綜觀當時局勢,小小的瑞士難以與武裝到牙齒的德軍相抗衡。一旦發生戰爭,死打硬拼無異於以卵擊石。
在當時,吉桑將軍採用務實的方法,暫時放棄了邊境和中部的防禦工事,把軍隊的主力集中于國家內地,以便在阿爾卑斯山區保衛瑞士的獨立。在二戰爆發之際,服兵役的瑞士人有40萬人。
隨著軍事輔助人員和國民警衛部隊的擴充,軍人的數字達到85萬。相對于全國人口只有400萬的瑞士來說,85萬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同時,輔助部隊的義務服役年齡從48歲提高到60歲。
在1939年初,議會通過決議,延長初期訓練的時間,政府有權繼續保留受訓部隊的服務期限。
在德軍入侵危險最嚴峻的時候,幾小時之內男人們就能穿上軍裝,走上戰鬥崗位;婦女們代替了男人的工作;全國實行了嚴格的食品定量制度,包括飯館和旅館。為了防備納粹軍隊的突然襲擊,全國進行了三次大動員。其中最大的一次1939年,在一個只有四百萬人口的國家裡竟動員了50萬人。由於瑞士人民這種同仇敵愾的決心以及當時希特勒面臨著東西兩面應戰的困難,才很大程度上使瑞士在戰火橫飛的歐洲免於一場災難。
這種居安思危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挖掘的山洞和隧道網縱橫交錯,有人比喻瑞士像塊滿是洞孔的乾酪。居民在地道裡貯備糧食和武器彈藥。公路旁偽裝的居民小屋實際是軍事基地的大門,即是當時吉桑將軍的內堡戰術。
他們義務服兵役的制度,比其他國家都嚴格。歐洲有些國家可以用從事某些許多人不願意做的工作來代替服兵役,瑞士沒有這種通融的辦法,凡是20歲至50歲的男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必須十三次服兵役,第一次是十七周,以後為三周或兩周,共約一年的時間。而且軍事訓練的強度很大,不論是山區行軍,還是越野滑雪,都必須咬牙刻苦。這種全民皆兵的防務體制,對樹立國防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都有很大的作用。他們稱此為「刺蝟戰略」,意思是刺蝟不侵犯人,但遇到來犯者便渾身是刺
其次,瑞士政府為了應對和避免戰爭,在戰前就籌畫建立一個一旦德軍入侵就能付諸實施的全面的戰時經濟。瑞士是一個高度工業化國家,糧食與其他日用品主要依靠進口,由於四周是德國勢力範圍,進口糧食越來越少,又有大批難民湧入,這就加重了糧食緊張的局勢。1938年4月1日通過法令授權政府進行初步必要的準備,目的在於保證國家對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在以後的十八個月中,根據這條法令採取的措施包括:附有一份可耕土地的土質情況詳細分析的農業調查統計,以及進一步削減畜牧生產以增加耕作的步驟;根據一項全面的儲備計畫,進行對現有必要物資的庫存盤點工作,並建立了貯存以應緊急事變。
在法國淪陷後,瑞士加強了對食物和燃料的控制,盡可能保存儲備物資,大幅度地增加國產食品的數量。1940年11月15日農業學家瓦倫在瑞士農民協會上發表講話,提出了戰時的農業政策。瓦倫計算了人們所需耗費的能量及利用本國土地資源來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瓦倫認為,必須嚴格限制家畜的飼養,大幅增加糧食穀物、糖和植物油的生產。1941年10月又公佈一項法令,規定所有非農業居民都要種植土豆和蔬菜。到1942年,幾乎除了土豆、蔬菜和水果外,所有食品都實行定量配給。這些措施使瑞士度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困難時期,也促使德軍在入侵之前不得不認真考慮瑞士自身的力量和決心。另外,瑞士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準,努力避免與交戰國的封鎖和反封鎖發生糾葛,竭力擺脫他們的經濟束縛。為了不被德國扼死,瑞士被迫向他們交付糧食和戰略物資,但他們始終不卑不亢地同交戰國打交道嚴格奉行中立原則。在運輸工具日益缺乏的前提下,瑞士仍然通過德軍佔領區把重要軍事貨物運往盟國。正是由於對雙方做出了這些貢獻,瑞士才能獲得必要的原料,以維持全國工業的運轉。由於是中立國,加上瑞士銀行為存款人的絕對保密,因而希特勒希望通過瑞士銀行洗黑錢,與外界打交道。
最後,瑞士在軍事上有一張王牌,那就是德國通往義大利的聖哥達和辛晉龍隧道。德國人必須通過此隧道才能把物資運往義大利。而瑞士已在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軍入侵瑞士,瑞士人會立即將它炸毀,那樣會使德意之間惟一聯繫中斷,其後果不堪設想。而這是希特勒所不願意看到的。加上二戰開始後,德軍四面出擊導致兵力分散,而英美軍隊在法國和北非登陸後,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自顧不暇,無力重開戰火。希特勒權衡利弊,最終放棄了入侵瑞士的計畫。綜上所述,正是由於瑞士政治上宣佈中立,軍事上保持高度警惕,經濟上實行戰時經濟,加上瑞士日爾曼民族占大多數,使得希特勒既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去侵犯瑞士,因而在二戰中,瑞士能幸運地避免被德國入侵。
-----------------
瑞士號稱中立國卻在二戰幹了不少齷齪事 希特勒都自愧不如
2016-07-30 由 勇哥讀史 發表于 歷史
問:怎樣用一句話表達「我是真正的土豪」?
答:我剛剛在瑞士銀行存了一筆款子……
好吧,這是開玩笑的。不過,如果你真的很有錢,又不想分給勇哥,那麼把錢存在瑞士銀行,的確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一提到瑞士,這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小國,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瑞士銀行」,以及他的「永久中立國」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的鋼鐵洪流席捲了大半個歐洲,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遭到德軍的蹂躪,可整個「二戰」中,德國軍隊硬是沒有攻打過瑞士。
希特勒:老瑞,我馬上要派兵攻打你了,哈哈哈哈哈……
瑞士:你只要一兵一卒出現在瑞士,我就把你的銀行帳戶凍結了。
希特勒:操!
好吧,這還是開玩笑的。
「二戰」全面打響後,希特勒為什麼不攻打瑞士?希特勒撕毀國際協議,踐踏別國主權,為何卻要遵守關於「中立國」的協議?有人說,這是因為,瑞士雖然已經擁有「永久中立國」地位,但在「二戰」開始後,「面對希特勒的威脅,瑞士曾於天內動員了43萬大軍,並迅速進入作戰陣地,顯現了堅強的防衛作戰能力和決心,加之納粹德國因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而放棄了入侵瑞士的意圖」。
然而,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以瑞士當時的兵力和裝備,德國軍隊真要侵略瑞士,他們守不了一個星期。
畢竟,在德國軍隊面前,波蘭抵抗了28天,法國抵抗了39天,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小國,差不多就用了一周的時間占領。至於「童話王國」丹麥,只守了一天就宣告投降。
希特勒之所以沒有攻打瑞士,大致有三個原因。一是瑞士在歷史上屬於親德國的國家,瑞士有差不多6成人是德意志人。難道自己人打自己人?二是瑞士國內沒有豐富的戰略資源,除了窮山就是惡水。德國軍隊進去喝西北風?三是在希特勒的百萬大軍面前,瑞士主動做了許多幫助德國的齷齪事情。打不打都是一回事。
所以,還是不打。
那麼,在「二戰」中瑞士幫助德國做了哪些齷齪事情?
一、協助德國迫害猶太人。希特勒上台後,滿世界追殺猶太人。許多國家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收留了不少猶太人。當時的中國政府,就在上海等地收留了大約25000名猶太人。瑞士可好,不但關閉邊境,禁止國民收留猶太人,還將已經逃到瑞士的猶太人用火車送回德國。
二、與德國保持貿易往來。按照「永久中立國」的約定,戰爭期間,中立國不得與交戰國家保持貿易往來。瑞士與同盟國之間,很好地執行了這一約定。可瑞士卻與德國一直都有貿易往來,貿易金額甚至超過了戰前。
三、向德國提供精密軍事儀器。「永久中立國」的約定指出,中立國不得向交戰國提供軍用物資。瑞士這個國家是一個彈丸小國,科技卻很發達,能夠製造許多精密軍事儀器。「二戰」時,瑞士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軍用望遠鏡、手錶等。
四、幫助德國洗白贓物。「二戰」中,德國從猶太人和歐洲各民族掠奪了大量的珠寶和藝術品。德國將這些贓物運到瑞士,通過瑞士銀行進行洗白,換取外匯,購買戰略物資。
五、向德國提供貸款。打仗是要錢的,德軍在幾條戰線同時開戰,每天都面對巨額開銷。沒錢怎麼辦?瑞士來幫忙。「二戰」中瑞士向德國提供了1.5億(一說是10億)瑞士法郎的貸款,讓希特勒解決了燃眉之急。
六、射殺飛越境內的盟國戰鬥機。在戰爭進行得非常激烈的時候,有一部分盟國戰鬥機因為各種原因飛越瑞士。對於這些盟國戰鬥機,瑞士毫不客氣地進行了射殺,導致為數不少的英美轟炸機在瑞士上空墜落。
七、開放舊聖哥達隧道。這條隧道位於德國和義大利之間,瑞士開通這條隧道後,德國和義大利真正地連為一體,不管是物資運輸還是信息交流,都有巨大的便利性。後來,當義大利投降,退出軸心國陣營,德國就是通過這條隧道進入義大利,企圖脅迫義大利繼續作戰。
八、侵占猶太人和歐洲人的財產。在「二戰」時,不少猶太人和歐洲人將財產存入瑞士銀行。戰後,瑞士竟不認帳了,拒絕還錢。這種行徑讓國際社會一片譁然。在國際社會的壓力面前,瑞士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歸還這些錢。
在「二戰」中,瑞士以「永久中立國」的名義,堂而皇之作出上面這些齷齪事情,恐怕連希特勒都自愧不如吧。
雖然在「二戰」後,由於冷戰戰略的影響,瑞士逃脫了國際社會的制裁,但這種幫凶行徑,國際社會並未忘記。對於這一點,瑞士政府心知肚明,也進行了反思。
1995年4月3日,時任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 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y2p9zj.html
----------------------------------------------

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  


馬克宏超人氣 法國軟實力第一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9日, 2017
A-A+
2017-07-19 00:45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報導
法國躍升二○一七年度「軟實力卅強」榜首,部分歸功於馬克宏在五月時的總統選舉勝選,但法國的外交勢力也起了關鍵作用。 法新社
分享
根據倫敦波特蘭公關公司十八日公布的二○一七年度「軟實力卅強」研究報告。法國選出高人氣的新總統馬克宏,使其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一舉超越美國和英國成為全球最具軟實力的國家。美國則因川普入主白宮而從去年的榜首下滑至第三位。
這份由波特蘭公司和南卡羅來納大學共同編纂的軟實力研究報告,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際結盟及影響他人的能力。該研究利用廿五個國家的民調與數位資料,來衡量一國影響力,並考慮諸如該國吸引外籍學生就讀其大學、吸引遊客的能力以及文化魅力等因素
研究指出,法國從去年的第五位一舉躍升至今年榜首,部分歸功於馬克宏在五月時的總統選舉勝選,但法國的外交勢力也起了關鍵作用。
報告中寫道:「法國最大優勢在其龐大的外交勢力。在參與多邊和國際組織及駐外外交文化館處方面,法國無人能比。由於馬克宏長久以來一直在爭取合作與整合,法國的全球參與及影響力持續成長是很合理的。」
報告並顯示,法國仍是全球觀光客首選的旅遊目的地,即便自二○一五年以來法國有兩百卅多人因恐怖攻擊喪生,遊客「仍湧向法國,享受其豐富的文化、美食與生活方式。」
在今年最新排名中,前五名依序為法國、英國、美國、德國和加拿大,日本則上升一位至第六位,第七名則是瑞士,澳洲則下滑至第八位
報告並將美國排名下滑的原因歸因於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導致全球對美好感度惡化,但美國在高等教育、科技創新以及電影、音樂和電視製作上仍穩執牛耳。
報告也對英國提出警告,英國軟實力排名雖然和去年一樣維持第二,但在英國脫離歐盟談判展開之際,報告表示,「很難想像未來英國軟實力會向上提升」。


 

軟實力(英語:soft power),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
此詞彙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爾提出,根據其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約瑟夫·奈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歐維納則認為:「軍事以外的影響力都是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論語》季氏篇夫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1]「文德」即是軟實力。[原創研究?]類似的概念有巧實力等。
2012年軟實力
今年的最新排名顯示,全球30個國家中,英國表現首度勝過美國,名列第一。此外,排在前10名的國家除了英美兩國,其後依序是德國、法國、瑞典、日本、丹麥、瑞士、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亞洲國家中,除了排名第6位的日本名列前茅,韓國也從去年的第14名提升至第11,中國的排名則從此前的第20名滑落至22名。[2]


【最新訊息】每位大學生都該擁有的五大”軟實力”
雖然傳統的”硬實力” (如寫作、數學、科學) 在學術和工作職場上總是占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越來越多的雇主希望看到員工所擁有的”軟實力”。
軟實力是什麼呢? 是指有碰到事情能夠隨機應變的能力、願意從經驗中學習的心、接受瞬息萬變的社會及職場。意思是說,大學生在大學生活就開始培養未來進入工作職場該具備的軟實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每位大學生都該具備的軟實力:
合作能力
大學生應該學習如何有效且有結構的與群體合作;合作能力可以從製作project、又或者是課外活動培養起。在與別人合作時,要能虛心接受同儕建設近的批評與指教;若一個人只能自己獨力完成事情,將來出社會將會碰到重重困難,因為大多數的工作都是需要合作的。
2. 溝通與互動能力
雇主最常抱怨的就是年輕人無法進行有效率的談話,例如: 問問題、靈活性的聽、保持眼神交流。他們相信由於電子設備的流行,讓現代人少於面對溝通。這些問題不只在職場上,同學們也可以從與教授面談、一對一面試等方法來加強自己的溝通能力,並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3. 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學生總是習慣於規律的生活,誰也無法偏離軌道,若是碰見意料之外的挫折,總是垂頭喪氣。因此學生應該學習如何創造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也應該多嘗試新的追求,讓自己處於不熟悉、甚至不舒服的挑戰中,如: 辯論社、科學奧林匹亞便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4. 時間管理
進入職場以後,如何利用有結構且有效率的方式,同時進行多個工作項目,並且有能力分辨出工作的優先順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校園中,該練習的不僅是做事的速度,並且要練習出效率。這些能力可以透過實習、志工、或其他工作中獲得專業工作經驗。
5. 領導力
領導者的角色在所有團體中都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在大學中或是工作上。領導能力需要利用學生的知識、硬實力,同時集中於這個位置上,並影響他人。公司最希望他們的員工不只是一個追隨著,而能成為一個領導者。學生如何從高中或是大學中練習他們的領導能力,就是積極找出領導的機會;例如: 運動隊長、學生會會長、又或者是領導一個課外社團。


 

九種工作必備軟實力:讓你的職涯更加成功
人際關係升遷職場生存軟技巧職涯
2017-02-04 00:00 整理.撰文 高士閔
25.94K
Chris Potter via flickr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指的是目標要放遠,但得從腳下走起。放到職場上,就是自己要努力學習專業,培養「硬實力」,像學歷、職位、證照,以此往更高的目標邁進。
但在這之前,還需要懂得人與人相處的眉角。這種看不見的「軟實力」,才是決定職涯是否順遂的主因。
《不受限的工作人生》作者喬恩.阿考夫(Jon Acuff)為暢銷書作家、百萬部落格格主。歷經大公司、新創。被開除,又東山再起。在職場浮浮沈沈了15年,發現一般工作者最常忽略,卻異常重要的9種「隱形技能」。有了他們,任何人都不需畏懼變動的環境,可以很輕鬆地做職涯轉換,並愈變愈成功。
1. 超越期待
如果你可以做更多事情,就找更多事情來做。
以短短25小時的時間,完成你的上司認為需要40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雖然在台灣,這常導致老闆給你更多工作,但這同樣的也會給予你更多機會成長。
要知道能者多勞的「績效懲罰」是主管的問題,但學習多少卻是自己能掌控的。在自己能承擔的範圍內盡量多做,學習更多。不只主管會認為你態度好,也更容易打開跳槽的空間。
阿考夫的年輕友人,就在律師事務所工作。他有個習慣就是手邊事情完成後,還會主動問合夥人需不需要協助最棘手的案子,可能也是合夥人最不想做的案子。長此以往,不只深培自己「硬實力」,還獲得合夥人的青睞。
延伸閱讀:
「能者多勞」是肯定還是懲罰?
2. 圓滑一點
每個辦公室都會有政治。然而,你是想選邊站,還是選擇把事做好。選擇把事做好一開始絕對兩邊不討好,處處受白眼。但長此以往,兩邊的主管都會了解「這個人只是想把工作做好,不會影響我爭奪權力。」最後甚至會開方便之門。
畢竟,組織內部還是得有真正認真做事的人。每個人都忙著站隊與鬥爭,誰還能專注做事呢?所以別把自己牽扯到無意義的權力鬥爭中,故意輸掉這些鬥爭反而會讓你獲得人際關係。
延伸閱讀:
不想參與「辦公室政治」,也要懂得保護自己!一次搞懂4種政治操作者
3. 表達感激
別抱怨公司給的免費餐點
這是你本來沒有的福利!既然都是白拿的,就要懷抱感恩之心。即便不喜歡,也可以事後再去吃飯,沒必要掛在嘴邊。於事無補,又只會得罪人,何必呢?
像這類在同事、公司承諾外的好處,默默收下,並說聲「謝謝」就好。喜歡就說聲很感謝,不喜歡也不要抱怨,別人也會認為你識相。
4. 體貼之意
你有沒有遇過同事在大家工作時,卻在吃鹹酥雞等香味很重的食物呢?尤其在下午4到5點,肚子剛開始餓的時候,更是罪大惡極。
所以做事之前,先從其他人的角度思考一下。以免無心之過,卻成為職場上的絆腳石。
5. 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心力
你應該執著的是工作的品質,而非工作的職稱。前者在你的名片上看起來很棒,後者則是對於你的職涯很棒。
延伸閱讀:
35歲前別急著當第一名,BUT…
6. 考量一下自己與別人的精力
如果會議被安排到星期五下午4點。開會時,你的心思都在哪裡呢?
先不提都快到下班時間,一天的精力都要耗盡。光是把時間排在星期五下午,就很不聰明。大家的心思早就飄到假期去,怎麼會有精神聽你在那邊指點江山?
延伸閱讀:
美好的早晨,別浪費在會議室裡!4個不該在早上開會的理由
7. 靈活一點
不要老是抱怨你的工作環境
對絕大部分公司而言,抱怨的再多,規定就是規定。既然在抱怨出口前,就知道事情不會改善,那何必把話說出口呢?一來老闆覺得刺耳,二來又達不成自己的目的。不如習慣它,把事做好,趕快走人。
或者,你可以拿一些數據或證明去說服老闆。當然,成功機率我是不敢保證。《Messy》第三章就有提到讓員工自主的工作環境,能提高工作效能。像Google的後勤部,無論工程師想要拆牆,還是挪座位,都會毫無條件的協助。但不是所有公司都奉行這一套就是了。
8. 尊重公司的設備
公司給你配置的手機、iPad或筆電,你會安裝自己常用的APP,或是用它們瀏覽網站嗎?
千萬不要,因為無法保證自己的主管,會不會問你在做什麼。如果他問了,你該怎麼回答?大概也只能呆呆站在那裡吧。所以真的想在工作時間做這些事,就配備兩支手機吧。
9. 繼續接受教育
妥善運用公司給的教育補助津貼
如果你的公司還補助你去學習新事物,就趕快去申請吧!否則這些預算可能在老闆哪天心情不好時,就順手砍掉。如果你的公司願意花錢讓你成為更優秀的員工,要好好把握機會。


 

   

 File:Waffensammlung Armeria.JPGFile:Armeria001.JPGFile:Swiss Guardsman in regular duty uniform.jpgFile:Guardia Svizzera Bandiera.svgFile:Vereidigung2008Ruestung.jpgFile:Gardes suisses au Vatican.jpgFile:Group of swiss guards inside saint peter dome.jpgFile:BANDERA GUARDIA VATICA PANCHO.svg

 

「上帝的戰士」梵蒂岡瑞士護衛隊
2013/3/20 0:01:44
推薦新知 發燒話題 最新科學
新任教宗方濟就職大典稍早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預估有超過150萬人在現場!而就在梵諦岡,有一支150位軍人所組成的,從16世紀開始,就肩負起保衛教宗的責任,他們身穿的藍紅黃三色制服,據傳還是米開朗基羅親手設計,代代相傳,成員也都是一時之選,象徵忠誠與勇敢。
士氣高昂、踏出整齊劃一的步伐,來到梵蒂岡,瑞士護衛隊的身影特別醒目,他們穿著藍黃紅三色條紋制服是米開朗基羅設計,手拿著2公尺高的古代戰戟,護衛隊守護教宗,超過5個世紀。
以忠誠和勇敢聞名,瑞士護衛隊成員都是一時之選,先接受瑞士軍事訓練,有現役軍人身份,身高超過174公分,19到30歲,單身男性,當然一定得是天主教徒。
時光倒回16世紀,當時的教皇克萊蒙七世政變遇難,最後只剩瑞士護衛隊誓死守護,從此之後這支軍隊就成了上帝的戰士,從來沒有背叛過教廷,也成了英勇和忠誠的象徵!
「上帝的戰士」梵蒂岡瑞士護衛隊 - 發現科學 - 台視網站 - https://goo.gl/zqRmhT
---------------
歷史上為保護教皇浴血奮戰,教皇護衛隊從此只招瑞士人!
2017-04-23 由 煙雨大唐 發表于 歷史
宗教國家梵蒂岡作為天主教的聖地擁有許多壯麗的大教堂,但是除了大教堂之外守衛這些地方的衛兵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古代騎士服裝的衛兵,手握長戟,個個威風凜凜,高大挺拔,彬彬有禮,一頂藏藍色貝雷帽更是襯得他們帥氣而拉風,在不影響任務的情況下對合影要求也是來者不拒。
這些士兵隸屬於教皇護衛隊,他們以前就是保護梵蒂岡的軍隊。這些士兵都由來自瑞士的士兵組成,所以又被被稱為「瑞士衛隊」。而教皇只雇用瑞典青年保衛自己的傳統還要追朔到500多年前,當時的歐洲處在封建割據狀態,各個王室,不同宗教派別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各王室教派都需要從不同地區招募僱傭兵。
那時候瑞士山區的青年僱傭兵就以忠勇善戰而聞名。1506年起,教皇曾擁有從多個國家招募的士兵組成教廷護衛隊。1527年5月6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率兵侵擾,洗劫整個羅馬城,教廷護衛隊中其他國家的士兵都逃跑了,只有瑞士士兵浴血奮戰,頑強堅守。最後只有42名瑞士士兵護送教皇逃入聖天使城,其餘147名瑞士護衛全部陣亡了。
瑞士護衛兵因此贏得了教皇的信賴。從此,只有瑞士人才有資格擔任教皇的護衛。教廷護衛隊也被稱為「瑞士衛隊」。他們的責任是守衛教廷、國務秘書處和教皇住所,護衛教皇出行、監視梵蒂岡各個出入口的安全等。
「瑞士衛隊」的選拔很嚴格,必須滿足既是瑞士公民、天主教信徒、還要參加過軍訓、沒有不良記錄,而且對於他們的出身、年齡、身高、婚姻、教育狀況等都有規定。很多瑞士青年也把能進入教廷衛隊作為光榮理想。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z55vp2.html
---------------------------
宗座的瑞士近衛隊(德語:Päpstliche Schweizergarde;拉丁語:Pontificia Cohors Helvetica;義大利語:Guardia Svizzera Pontificia;英語:Pontifical Swiss Guard),於1506年由教宗儒略二世建立,為保護天主教會聖座羅馬教廷和教宗本人的僱傭兵組織,隊員原本為受僱於保護君主的傭兵,而漸漸轉變為專屬於梵蒂岡城國的近衛隊性質的雇傭兵組織[1],服務年限差不多介於2年和25年之間。
歷史
1527年5月6日,在羅馬之劫中,瑞士近衛隊為履行職責掩護教皇撤離而進行了慘烈的戰鬥,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陣亡。5月6日也因此被作為瑞士近衛隊重要的紀念日,2006年5月6日,瑞士近衛隊成立500週年,梵蒂岡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瑞士近衛隊同時也得到了絕對忠誠的評價,後再次重建,直到今天都是梵蒂岡的保護力量以及儀式象徵。
瑞士近衛隊值勤士兵制服
瑞士近衛隊制服充滿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重量均為8磅(約3.6公斤),且每件皆為依隊員身材量身訂做的,而瑞士近衛隊的制服常常被誤會由米開蘭基羅所設計,事實上近現代的制服是由當年的瑞士近衛隊隊長Jules Repond於1914年設計,他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壁畫獲得設計的靈感。[2]
法國也曾經與瑞士僱傭兵建立合同,組建了隸屬法國的瑞士衛隊,這支軍隊活躍在義大利戰爭中,也在17世紀到18世紀中擔任了護衛王室的任務,以其紀律和忠誠出名。 法國大革命時期,僱傭兵制度被取消,但拿破崙和復闢王朝軍隊中均保留有瑞士籍貫的士兵,可視作衛隊制度的延續。
1874年,瑞士聯邦憲法規定禁止國民接受外國軍事雇傭,但仍有大量志願者參加軍隊,直到1927年開始正式阻止,而瑞士近衛隊是1927年頒布禁令後的特例,而這個例外是瑞士於1927年的裁決,同意給予梵蒂岡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權利及權力,原因是為了保護教宗及宗座宮殿,而事實上,瑞士近衛隊就是梵蒂岡的武裝軍事力量。
雖然英國的英王近衛隊是成立於瑞士近衛隊成立的21年前的1485年,但現在的英王衛士是一個榮譽性質與儀式性質的部隊,因此瑞士近衛隊目前是最古老的積極軍事單位。
瑞士近衛隊甄選標準
由於瑞士近衛隊主要的目的為保護教宗、顯要人物及所有屬於教宗的建築,任務重大,因此甄選標準會相似於其他國家的國家憲兵。
瑞士近衛隊甄選條件
必須是瑞士男性公民
必須未婚
必須為天主教徒
必須完成瑞士軍隊的基本訓練,並能獲得良好行為證書
年齡19歲至30歲之間
身高至少5英尺8.5英寸高(174公分)
起碼要有高中畢業的文憑(學士學位以上更佳)
宣誓
合格的瑞士近衛隊隊員候選人如果接受此職務,候選人會於5月6日在聖達馬索庭院(英語:San Damaso Courtyard、義大利語:Cortile di San Damaso)宣誓就職。
瑞士近衛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OKfBYt


 

瑞士槍-2

 

永久中立國瑞士 國民擁槍自重
王承中 2014/11/22 00:03 點閱 816 次
瑞士全國的家庭中藏有340多萬把槍枝,平均每100人就有45.7把槍,在世界各國國民擁槍比例中排名第4。〈photo by 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王承中綜合報導】「在瑞士,學射擊比學彈鋼琴還要容易。」由於採徵兵的制度,瑞士男子在退伍後還可把槍枝攜回家中,因此初來瑞士的遊客可能會詫異的發現,在這中立國隨處可見全副武裝的士兵漫步在風光明媚的瑞士小巷中,而瑞士家家戶戶的衣櫥中,幾乎都會有一把槍。難怪詩人愛倫坡稱瑞士是「地球上最全副武裝的國家」

根據《小型武器調查》報告顯示,估計瑞士全國的家庭中藏有340多萬把槍枝,瑞士平均每100人就有45.7把槍,在世界各國國民擁槍比例中排名第4。因瑞士採徵兵制,士兵在服役期間,個人裝備都保管在家裡,包括武器。這做法的意義在於,可在短時間內就召集大批作好戰鬥準備的士兵,如今瑞士面臨軍事威脅的程度大為降低,但在家中保管軍用裝備的傳統卻保留下來。

【有武器才能結婚】 
伯恩大學歷史學家胡格表示,這一現象在瑞士由來已久,瑞士很多地區甚至到20世紀初期,士兵都還有自備武器的義務。在18世紀時,瑞士更曾經明文規定,想結婚的人必須出示軍服和武器,才能得到結婚許可。很多地區在以前,甚至把武器視為參加選舉投票的身份證明。

由於歷史因素及槍枝的氾濫,導致射擊運動在瑞士是重點運動項目之一,因此有2000多個靶場散布在瑞士各地。雖然槍枝氾濫並沒有讓瑞士的治安像美國一樣敗壞,涉及槍枝的凶殺案也很少,每廿萬人才發生1件。但由於每年有300人因槍枝而死亡、射擊運動造成的環境汙染,以及軍事威脅降低,使得瑞士人民對於擁槍自重的愛好愈來愈低。

【56%反對收回槍枝】 
2007年,瑞士國會通過一條法令,廢除瑞士人可在家保管軍用彈藥的傳統,除幾千名快速反應部隊及特種部隊成員仍可在家保管彈藥外,其他人的軍用彈藥都將交回軍方軍火庫進行統一儲存。2013年,瑞士國民就「預防武器暴力」的提案進行公投,決定是否要把軍用武器收回,但因56.3%的瑞士人反對而作廢

不過在2014年,瑞士各州的警察局聯合提出替代方案,他們表示要將把自2008起任何出售、贈送或繼承的槍支,及退役士兵保留的軍用槍支,進行登記立案的工作,最快將可在2014年底前開始實施,希望減少一定程度的槍枝氾濫問題,降低每年因槍枝死亡的人數。

民調:過半美國人支持大麻合法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紐約23日專電)1項民調顯示,過半數的美國人認為大麻應該合法化,這也是這項調查44年來,贊成大麻合法化的人數第1次過半。

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今天公布的這份民調顯示,58%的受訪民眾支持大麻合法化,反對的只有39%。這是個蓋洛普從1969年針對大麻應否合法化民調以來,第1次支持過半。當年反對的高達82%,只有12%支持。

報告認為,支持大麻合法化比率增加,可能與使用過大麻的人越來越多有關。根據這項民調,有38%的受訪者表示曾經吸食或使用過大麻

在政黨傾向上,65%的民主黨黨員支持大麻合法化,但共和黨部分則只有35%支持。獨立選民支持大麻合法化的比率從去年的50%,大幅增加到62%。

年齡分布方面,調查顯示,年齡越大越反對大麻合法化,65歲以上的老年人是所有年齡層中,唯一反對大麻合法化的,支持與反對的比率各為45%與53%;18到29歲的年輕人則有67%的高支持度,30到39歲青壯年的支持度為62%,50到64歲則為56%。

這項民調是在10月3到6日,針對18歲以上的1028位成年人所進行的電話訪問,誤差值為正負4個百分點。1021024

--------------------------------------


軟實力,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首先提出這個概念。原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以後有學者把軟實力引申應用於區域、企業、個人等,並分別形成區域軟實力、企業軟實力及個人軟實力等。
軟實力的特征
  1.軟實力是可以感知的潛在的隱性的力量。
  軟實力重在一個“軟”字,這種軟的力量具有超強的擴張性和傳導性,可以超越時空,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我們決不可因為它的內在形式而忽視它的存在,也不能把軟實力當作“軟指標”而視為可有可無。
  2.軟實力是一種終極競爭力,而且是居於競爭力的核心部分,是核心競爭力
  硬實力雖然是相當重要的,也許在一定時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那隻是階段性的作用,而不能居於核心競爭力的位置。軟實力產生的效力是緩慢的、長久的,而且更具有瀰漫擴散性,更決定長遠的未來。
  3.軟實力資源難於控制。
  軟實力需要長期的艱苦建設,絕對不會像有些硬實力項目那樣可以一蹴而就。軟實力主要依靠自己獨立建設,不可以模仿或依靠外援,也不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取得,而硬實力卻可以依靠外力完成,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取得。軟實力建設比硬實力更緩慢,絕對不具有速效特性。因此,軟實力的建設比硬實力的建設更艱難。
軟實力的分類
國家軟實力
  “軟實力”最初提出時,就是定位於國家層面。根據約瑟夫.奈的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約瑟夫?奈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歐維納則認為:“軍事以外的影響力都是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論語》季氏篇夫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文德”即是軟實力。
區域軟實力
  區域軟實力指“在區域競爭中,建立在區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務(服務制度和服務行為)、人力素質(居民素質)等非物質要素之上的區域政府公信力、區域社會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創造力和對區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總和。[1]這種‘軟’的力量能夠吸引區域外的生產與消費要素,協調本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運作,提升本區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區域形象,提高區域競爭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健康、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區域軟實力”的-基本要素:區域文化、公共服務、人才科技和宜居環境。 “軟實力”本身就是區域政府公信力、區域社會凝聚力、區域文化的感召力、區域科技創造力和對區域外影響力和吸引力等力量的總和。而這些力量都是透過軟實力的基本要素表現出來的,如,區域文化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社會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公共服務在實踐中表現為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和諧力;人才科技是居民創造力和科技創新力的集中表現;宜居環境構成了對外界的吸引力和自身形象的影響力。[2]
企業軟實力
  企業層面上, 軟實力是指企業以直接訴諸心靈的方式,對外占領利益相關方 的心靈,對內依靠運用員工心智能量以達到企業目標的能力。在企業內部, 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組織模式、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其軟實力 資源,而在企業外部,品牌和服務、社會責任和企業知名度三個方面則是其軟實力的資源基礎。企業軟實力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其核心部分是如何形成企業特有的資源整合模式,實現良性規模化持續發展的自身獨特企業文化,並被員工所認同,因此,企業軟實力6力模型即以兩大要素為坐標軸繪製而成,主要表現為源動力、感召力、規劃力、共識力、執行力、管控力六大能力的協調聯動。
軟實力的提升方法
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關鍵[3]
  從提升軟實力的角度講,我國在某些方面已經做得比較到位,例如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利用世界性活動平臺展示我國文化與政治理念等。在這些方面,我們只需要繼續正確的做法。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國則需要採取大力措施予以推進或改善。例如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非政府組織的建設等。在本文中,我們將指出各種有利於我國軟實力提升的主要途徑和措施,不論我們在那些方面表現得好還是不好。因為這樣可以為全面審視我國的軟實力建設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
  一.積極建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凝聚人們的力量靠的就是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範,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果沒有這個最核心的東西,就會失去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
  改革開放30年中,我國一直處於變化最快、發展也最快的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社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不復存在,而各種外來的文化和觀念紛紛進入人們的生活和頭腦,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以致廣泛出現道德困惑、信仰危機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集中體現為我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缺位。北京大學教授潘維認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缺位是中國現實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中國要崛起,就無法迴避重建社會核心價值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曠新年則指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價值失落,意義真空,用祝東力先生的話說,處於一種“精神崩潰”的狀態。2007年兩會期間,來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十分關註中國人核心價值迷失的問題,“加緊構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呼聲再度高漲,代表委員們紛紛獻計獻策,希冀儘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獲得國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以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促進社會和諧與國家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七次黨代會上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際上也是在委婉地承認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二.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
  作為一種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無疑是一種軟實力資源。科學發展觀是一種明確體現中國領導人的政治價值觀的發展模式。由於充分反映時代的需要,體現以人為本與環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能夠獲得人民真誠的支持,能夠起到凝聚社會力量的作用;在國際社會,它也符合主流政治價值觀,從而贏得廣泛的支持。而從其內容上看,軟實力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科學發展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於軟實力建設來實現國家發展的思想。因此,對於我國來說,貫徹科學發展觀與軟實力建設,實際上構成一體的兩面。
  實際上,如果結合目前威脅中國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主要問題來看,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就尤其明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如今已然突破了國際警戒線。這種分配格局,便是威脅我國社會穩定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展示出一種彌合社會裂縫的姿態,便能獲得普羅大眾的認可。如果能夠得到真誠、堅決的貫徹,必將為執政黨的政權合法性創造新的基礎。
  三.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胡錦濤同志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充分發揮法制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法治對於社會和諧這個特定目標的這種積極作用,說明法治是軟實力的一種體現形式,意味著實施依法治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軟實力的重要一環。實際上,對於突出強調平等與自由價值觀的社會主義理想,法治是其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法治不僅對於提高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還是提升我國國際形象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法治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價值觀之一,甚至被西方世界冠以“普世價值觀”的名義。提高法治水平有助於提高我國在西方的親和力,消除不必要的防範心理和措施。
  目前,我國還不是一個成熟的法治國家,這是由我國的傳統和現實所決定的。但是,法治化是一個避免的趨勢。這就決定了我國可以通過法治建設同時提高對內軟實力和對外軟實力。這是西方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四.根據本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不斷完善社會制度
  制度創新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事關國家的凝聚力、動員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陸與臺灣不同的政治制度構成兩岸統一的障礙;計劃經濟體制壓制大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經濟建設方面缺乏市場經濟體制所具有的強大動員能力。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這意味著,成熟、完善的制度有助於防治腐敗,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政府的合法性,並實現社會的穩定。
  實際上,無論何時,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制度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制度問題,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制度建設的意義尤其重大。儘管我國在制度創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制度仍然是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度建設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例如,制度的執行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以至於符合民意的新制度法規出台時,人們常常不敢以樂觀的態度來預計其效果。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不僅在於傳統文化的影響,還在於制度本身的缺陷——基本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造成“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一個重要因素。
  制度既有普適性也有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國在制度創新的過程中,既立足於本國國情,又參考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與教訓,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本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制度體系。
  五.提升我國建構國際制度的能力,維護國際制度的合法性權威
  建立民主、平等、和平的國際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期望,也是國際機制的吸引力所在——只有這樣一種制度,才能獲得世界各國的尊重,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其中,從而提高國際制度的影響力。另外,維護國際制度的權威與尊嚴也是保證國際制度吸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不能履行承諾的國際制度是不可能得到尊重的。
  一個國家的人員在國際機構中的地位是該國國際地位的一個重要標誌,也影響到該國應對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可能獲取的利益。如果能夠在國際機構中獲得權力,那麼,一個國家就可以獲得對國際制度的影響力,就可以通過國際機制來解決問題,而無須採取強制措施,也無須付出過高代價就能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
  為儘早結束目前的國際金融風暴並避免重蹈覆轍,胡錦濤總書記在G20峰會上指出,對國際金融機構的註資應該堅持權利和義務平衡、分攤和自願相結合的原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應該得到改進,要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另外,應該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合理化。這些呼籲正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意義的體認,也體現了中國參與建構國際制度的努力。這樣的努力應該繼續堅持下去,以提高中國通過柔性手段維護本國利益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能力。
  六.提升依靠國際法的能力,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所謂“謙卑的強權”,就是指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實力,卻仍然尊重他國的利益與意願,謀求通過協商和對話,爭取他國的同意,進而解決國際爭端的國家。強大的實力只是通過潛身於情境背後,隱蔽地影響世界基本格局來發揮作用,而不會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顯在籌碼。這樣的做法常常能為主體國贏得世界的尊敬,主體國反而更有可能得償所願。正因為如此,歐盟、中國、印度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推崇協商和對話。而美國攻打伊拉克之所以受到國內外的一致反對,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選擇了武力,而非協商和對話機制來解決問題。
  在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這個方面,我國一直以來都做得比較好。我國一貫主張用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包括我國和東盟國家關於南沙島嶼問題的爭端,我國與日本關於釣魚島、東海油氣田問題的爭端。我國於2001年加入WTO,也為我們按照相關法則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提供了機會。總體而言,即便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之下,我們可能需要改變對策,但是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是大勢所趨,是一個不可扭轉的時代潮流。因此,我們需要以堅定的態度,提升我國以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能力。
  七.積極推動公共外交和民間交往
  在民主國家越來越多,而且在世界事務中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公共外交和民間交往是一個必然選擇。通過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和主流社會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的利益。而通過民間交往,也能有效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例如,那些相信在中國人權得不到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士,在與中國民眾的交往過程中,就會見證中國經歷的迅猛發展,體會到中國人民在經濟上的巨大自由,從而一改他們的錯誤觀念。再比如,美國30多個民間組織成立“公民外交聯盟”,向出國的美國公民發放《世界公民指南》,強調“每個公民在每次與人握手時”的權利和責任。由此可見,民間交往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的意義是備受重視的。
  公共外交和民間交往在國際交往場合無處不在,具有廣闊的舞臺。這類外交可以體現在一次文化展覽盛會上,也可以體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或一次出口產品推介會上,甚至體現在人和人的一次交談中。因此,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民間人士,都應該要有強烈的外交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為推動國外人士正面理解本國文化和政策而努力。中美兩國打開外交關係的大門就是從乒乓外交開始的,中日兩國的民間外交對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國政府在奧運期間放開外國記者來華採訪,對促進外國民眾對中國的瞭解起到了一定作用。
  八.大力發展文化教育,提升國民文明素質
  全國政協委員陳愛蓮說,文化道德、文學藝術、公民素質、思想理念等都是國家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實際上,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外化的文化,而國民素質是一個民族內化的文化,更具有現實意義。如果說文化是一國三大主要軟實力資源之一,那麼作為內化的文化的國民素質,勢必構成國家軟實力的一項重要資源。
  雖然我們始終不懈地推動著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普遍提升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客觀而言,我們仍然任重道遠。例如,單就國民科學素養而言,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僅占所調查人群的1.98%,而根據類似調查方案得到的其他國家和實體的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為:美國25%(2005年)、歐盟24%(2005年)、加拿大4%(1989年)、日本3%(1991年)。顯而易見,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明顯偏低。
  沒有高素質的公民,無論走到哪裡,這個國家的人都會被人歧視。國家的強大,經濟發達只是一個方面。正如沒有人會看得起粗俗的暴發戶一樣,與他們打交道,看重的可能是口袋裡的錢,而不會從心底裡去尊重他或是崇拜他。國與國打交道也一樣,別人看重我們的市場,捧“熱忱”而來,但他們骨子裡未必會真正敬仰這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我們的大學能產生像耶魯牛津這樣的大學,像唐朝吸引眾多“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一樣,那麼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將大大提高。
  九.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吸收傳統文化精髓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是維繫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攜手發展的共同精神家園。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說明中華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競爭力。中華文化曾經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發展繁榮作出巨大貢獻,在以合作、說服、滲透為主要特征的軟實力競爭時代,在國際矛盾日趨尖銳化的今天,中華文化註重“和諧”的思想,更容易被別人認同和接受,更能體現協調、平衡和包容,具有巨大的親和力。因此,傳統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進程中必將發揮巨大作用。
  中華文化深深扎根於中華沃土,凝結著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獨立的品格。因此,中華文化又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個性獨具的文化容易吸引他人的目光,是形成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源泉。
  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還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因此,我們要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挖掘和保護各民族文化遺產,參與到世界文化交流之中。
  在保護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有兩項工作是具有極端重要性的:
  其一,認真總結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經驗”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我們需要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資源,提煉中華民族在思考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群己關係、公私關係、義利關係等問題上的傳統文化,總結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經驗,在傳統的文化精神中探尋建構當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根基與靈感。
  其二,傳統文化精髓通過內化為當代國民素質而複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傳統文化資源與文化素質、文化軟實力之間並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轉化為民眾的文化素質,才能成為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只有內化於民眾的心胸,轉變為民眾的文化素質,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軟實力。有一筆優秀的文化資源供我們守望誠然可貴,而能夠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我們民眾的文化素質則更可貴。
  十.理順文化體制,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富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任務,也是在文化多樣化背景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點措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雙重要求。
  我國要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首先理順文化體制。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是轉軌國家的事情。傳統時代的計劃經濟體制傾向於將文化部門純粹當作意識形態部門來看待,讓文化單純為政治服務;其僵化的管理體制也在相當程度上窒息了人民的文化創造力,壓制著先進文化的傳播。因此,為了完成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任務、實現提高國家軟實力的目標,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充分利用體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間和經濟動力。具體說來,就是要建立主要由市場——也即社會——來評價文化產品的價值,主要由市場來決定文化生產方向的機制。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我們要形成一個使儘可能多的人競相迸發創新智慧和積極性,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良好環境,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也要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文化產品內容創新和文化生產的方式創新,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和擴大文化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另外,我們不僅要在以數字化、網路化為主的新的文化業態中實現創新,在傳統文化產業部門也要依靠現代科技推動傳統文化升級,提高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
  就文化生產者自身而言,為了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戰略基礎,必須註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方面,我們應當格外註重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現代元素。外國人對中國文化形象的感知更多的是源於並且止於中國傳統文化。使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產生“中國是傳統意義上的文明古國,更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化大國”這樣一種認知,併為當代中國文化贏得應有的尊重和喝彩,這就是中國現代文化軟實力的體現。為此,我們要藉助現代文化藝術形式和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創造出更多富於時代氣息、體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標誌、文化符號、文化品牌,在不斷的創新和超越中實現中國文化形象的現代性重構。
  另一方面,我們應當格外註重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形象的核心元素。國家文化形象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但其最為核心的元素應該體現在思想與價值觀的層面上。沒有思想與價值觀支撐的文化,是沒有軟實力意義的文化。美國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被稱為“鐵盒裡的大使”,就因為其巧妙而又鮮明地蘊含和傳播著“美國價值觀”。我們的國家文化形象塑造,同樣應當註重價值觀的鍛造,使得我們的文化形象具有鮮活的靈魂,且這種靈魂具有強大的穿透力、感召力。雖然我們目前面臨核心價值觀缺失的問題,但是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正是我國人民的責任,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文化工作者在發現、塑造和對外傳播社會價值觀的過程中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價值缺失不能構成文化工作者放棄價值責任的藉口,反倒意味著他們承擔著更重大的責任。
  十一.藉助各種國際平臺充分展示我國的歷史、文化、思想和善意,塑造國家文明形象
  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讓人感知,併發揮其作為一種實力的意義和價值。國際活動為各國傳播其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英國文化協會和英國駐華使館在中國多座城市舉辦“創意英國”宣傳活動;德國政府直接主導“德國-創意之國”大型宣傳活動,努力向世人展示熱情好客、寬懷大度、時髦現代、創意迭出等形象,這些都是利用國際活動塑造與傳播國家文化形象的努力。
  近些年來,我們在許多國家進行了“中國文化年”的活動,在世界範圍內開設了致力於文化傳播和漢語推廣的“孔子學院”,都是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舉措,並取得了積極成效。2008年北京第29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行也為中國提升了國際形象,中國向世界展現了社會穩定和諧、經濟繁榮穩定、人民熱情好客,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好評。2010年上海將要舉辦的世博會將成為另一個契機,不光要考慮經濟上的收益,更要考慮在推廣國家軟實力上的收益。。
  有鑒於此,我們需要充分運用甚至創造國際平臺,以便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我國的文化。
  十二.發展本國非政府組織,提升本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話語權
  包括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公民社會的發展是國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官方智庫“東西中心”研究人員建議,美國在處理與亞太國家關係時,應該考慮進一步使用非政府力量,重新審視傳統的“軟實力”外交模式。在西方,公開呼籲抵制北京奧運會的勢力主要是非政府組織。而中國一如既往使用政府力量來對抗西方的非政府力量,不僅成本過高,而且收效甚微。
  雖然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已超過300萬個,但由於規模小、力量弱、缺乏人才和經驗,對國際輿論和國際事務的影響非常有限。截至2005年,世界上享有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組織有2719個,發達國家占70%,發展中國家僅占30%;與聯合國新聞部保持著“正式”關係的近2000個非政府組織中,發展中國家僅占16%。在大多數聯合國會議上,至少80%以上的非政府組織與會者來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很難被國際社會聽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
  在當今國際舞臺上,非政府組織已成為影響國際輿論的重要信息源,成為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戰略力量。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統治”觀念的誤導,中國的執政者對非政府組織的認識過於負面,致使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發展過於遲緩,已經阻礙了中國的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影響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現在,我們需要扭轉這種局面,以一種積極正面的眼光看待非政府組織在內政外交中的作用,併在此基礎上儘力推動非政府組織的發展。
  十三.構建面向世界的傳媒體系
  中國日益崛起為全球大國,但中國處於話語弱勢的境地,不時成為全球媒體批評的對象,而中國常常無法據理力辯。“3?14”拉薩暴力事件、火炬傳遞被干擾、毒奶粉事件等,中國在2008年頻遇國際公共危機,已經充分說明這一點。
  目前,阿拉伯世界、法國和日本的媒體都正在與美國CNN、英國BBC等老牌勁旅全力爭奪全球觀眾。最明顯的舉動在於,阿拉伯版、法國版和日本版“CNN”近年來先後推出——半島電視臺、“法國24小時”和日本NHK國際頻道。與這些後起之秀相比,美國早在1945年就全面啟動國家公關戰略,併成為後起國家學習的典範。所有這些媒體均具有濃厚的國家利益色彩,都想向國際社會宣傳本國立場。
  為了扭轉我國在全球新聞領域中的劣勢,抗衡西方話語、西方價值觀,維護我國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自尊,擴展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的觀念影響力和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我國也需要建立和發展本國的傳媒體系。更何況從傳媒自身的角度來講,走向世界是其開闢新的市場空間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媒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傳媒集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具規模,但是仍然存在規模小、實力弱的問題,整體上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和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傳媒集團相比實力懸殊。
  為了促進傳媒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我們需要按照傳媒業的產業化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化發展政策和總體戰略;需要深化市場體制改革,打破壟斷經營和地區封鎖、條塊分割的局面,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健康繁榮的大流通、大市場體系;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傳媒單位“轉制改企”政策,促進傳媒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並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優勢傳媒集團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跨區域擴張”;需要建立健全傳媒業的投融資管理體制;需要加大對傳媒業的政策、財政和稅收等相關方面的扶持力度;需要實施“採編經營整體上市”,在打通傳媒單位直接融資通道的同時,理順媒體的產業鏈條;還需要扶持技術進步,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升傳媒集團技術能力。
如何提升區域軟實力[4]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較大,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各不相同,在軟實力的提升上也必須結合自己區域軟實力的優勢和不足採取相應的對策。通過分析區域軟實力綜合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升區域軟實力:
  建立軟實力提升的動力機制。
動力機制主要是指維持、提升和改善軟實力內部機理的各種客觀基礎、經濟關係、法律制度和組織措施等所構成的系統。創新的社會動力機制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建立軟實力提升的動力機制對於增強區域競爭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動力機制需要制度上創新,制度的不斷完善,能夠形成新的力量源泉,為軟實力的提升提供新的動力和保證。
  完善軟實力提升的協調機制。
軟實力提升的協調機制指在軟實力與軟實力各要素之間、軟實力各要素內部之間、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建立的科學聯繫和健康運行、共同發展的制度。在構建協調機制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和總結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積極採用相應措施。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出台相應政策,建立軟實力和硬實力發展的協調機制,使硬實力為軟實力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資支撐。
  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打造人才高地。
經濟轉型升級時期區域人才的數量和結構決定了該區域能否完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任務。事實上,現階段優秀拔尖人才匱乏,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技能人才緊缺的問題在不同地區普遍存在。一些領先省區如廣東、北京、上海等結合本地實際,一手抓人才培養,一手抓高層次人才引進,以引才引智為軟實力提供強有力支撐。各地應結合區域實際,制定切實有效的人才建設戰略。
  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政府制度及其創造的發展環境是軟實力的重要因素,其中“效能”和“透明”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兩個關鍵詞,衡量公眾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接受的政府公共服務的效果和水平。政府的社會職能包括公用事業、公共交通、市政規劃、經濟服務、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等十類。各地要通過建設廉潔高效政府,強化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服務社會水平和信用水平,並以此帶動民風、社會風氣和市場秩序的不斷好轉,形成和諧共利的發展氛圍。
  加強區域精神文化建設,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不同地域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歷史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應充分挖掘當地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註重吸收外來先進價值理念,提煉區域精神,從而塑造區域價值體系,培育內生髮展動力。
如何提升企業軟實力[5]
  (一)全面塑造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指的是人們對企業的總體主觀印象,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擴展市場規模、贏得客戶信任、獲得政府扶持等都有很強的作用。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能將其品牌內涵、服務理解等內容滲透給客戶、員工等受眾對象,塑造企業形象,贏得更廣泛的發展空間,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積極提升企業的內在形象。主要包括:企業精神、社會信譽、售後服務等方面的形象。第二,塑造企業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企業辦公環境、營業場所環境和員工著裝等方面的形象。第三,積極宣傳企業的形象。企業的公關部門要藉助新聞媒體、報紙刊物等有影響力的媒介進行宣傳,借以擴大企業的知名度。
  (二)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是一種形象認知度、感知度、忠誠度,是企業最重要的軟實力。品牌的基本功能是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好感,使品牌對用戶產生影響力。如何更好的塑造品牌形象,主要在於:   第一,突出自己的差異性。在塑造品牌形象時,要突出與強化自己的差異性,創造品牌優勢,這種品牌優勢是其他的企業無法複製的,成為其核心競爭力。第二,塑造品牌核心價值。品牌核心價值是品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關鍵,品牌的一切傳播活動都要圍繞品牌核心價值展開進行。例如,青島海爾的核心價值就是“真誠”,其廣告語為“真誠到永遠”;諾基亞的核心價值是“科技、人性化”,其廣告語為“科技以人為本”。
  (三)全面優化員工的綜合素質
  人力資源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企業必須尊重員工、依靠員工,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為企業服務,促進企業與員工的和諧發展。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第一,培育他們樹立高尚的價值觀,即培養他們自覺遵從高尚的價值標準,更多地關註社會公共利益,在面對“大我”與“小我”的選擇中,應以大我為重,更多地關心社會集體利益,有集體責任感。第二,加強技術學習教育。企業每年都應針對各個崗位員工制定實用性強的培訓方案和教育學習,以提升員工的職業能力。第三,獎罰分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對參加各類培訓的優秀員工和在各自工作崗位上表演突出的員工加大獎勵力度,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違反職業道德等的員工進行處罰。只有賞罰分明,才能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因此,全面優化員工的綜合素質,著力打造“高素質、高質量、高標準”的人才隊伍,可帶動整個企業的快速發展進步。
  (四)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支撐企業發展的基礎。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彰顯出企業獨具特色的底蘊,塑造核心價值理念。要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培育特色文化。積極推進企業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相融的特色文化、社區文化等企業文化建設,著力打造體現行業特點、企業個性的文化品牌,構建企業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第二,確立核心價值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準則。企業要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先進的核心價值觀。第三,提升企業凝聚力。積極開展各式各樣的公益活動和宣傳活動。在企業中開展健康豐富的文化活動,能夠陶冶員工的情操,提高員工的生活質量,使企業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特朗普上任後美國軟實力排名倒退澳洲下跌到第8名
1天前 來源: 世界日報原文鏈接 作者:Gina 評論5條
根據倫敦波特蘭公關公司18日公佈的《2017年度軟實力卅強》研究報告。法國選出高人氣的新總統馬克宏,使其全球影響力大幅提升,一舉超越美國和英國成為全球最具軟實力的國家。美國則因川普入主白宮而從去年的榜首下滑至第三位。
03.jpg,0
這份由波特蘭公司和南卡羅來納大學共同編纂的軟實力研究報告,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際結盟及影響他人的能力。該研究利用25個國家的民調與數位資料,來衡量一國影響力,並考慮諸如該國吸引外籍學生就讀其大學、吸引遊客的能力以及文化魅力等因素。
研究指出,法國從去年的第5位一舉躍升至今年榜首,部分歸功於馬克宏在5月時的總統選舉勝選,但法國的外交勢力也起了關鍵作用。
報告中寫道:“法國最大優勢在其龐大的外交勢力。在參與多邊和國際組織及駐外外交文化館處方面,法國無人能比。由於馬克宏長久以來一直在爭取合作與整合,法國的全球參與及影響力持續成長是很合理的。”
報告並顯示,法國仍是全球觀光客首選的旅遊目的地,即便自2015年以來法國有230多人因恐怖攻擊喪生,遊客“仍湧向法國,享受其豐富的文化、美食與生活方式。”
03.jpg,0
在今年最新排名中,前5名依序為法國、英國、美國、德國和加拿大,日本則上升一位至第6位,第7名則是瑞士,澳洲則下滑至第8位。
報告並將美國排名下滑的原因歸因於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導致全球對美好感度惡化,但美國在高等教育、科技創新以及電影、音樂和電視製作上仍穩執牛耳。
報告也對英國提出警告,英國軟實力排名雖然和去年一樣維持第二,但在英國脫離歐盟談判展開之際,報告表示,“很難想像未來英國軟實力會向上提升”。


軟實力?什麼是軟實力?
2016-08-24 由 寒山孤 發表于 教育
有一種你從未體會過的美好,叫做軟實力
一、軟實力是什麼東東?
九十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從此啟動了世界各國對於國家軟實力、城市軟實力、企業軟實力的研究與應用。軟實力最早應用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奈認為,美國在此前的幾十年中,利用文化和價值觀方面的軟實力,成功地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力,而「硬實力」(比如軍事力量和經濟手段),影響力反倒日趨式微。就企業和個人而言,同樣有軟實力和硬實力。
我在幾年前就從事軟實力教育的研究,並將「個人軟實力」定義為: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情商、性格品質等無法用考試證書來衡量但對人生髮展至關重要的非技能型能力。而人的硬實力通常指學歷文憑所代表的專業能力、英語計算機等等級證書所代表的技能型能力。
二、軟實力重要嗎?
下面這些軟實力,你都具備了嗎?
缺乏情商會怎樣呢?
缺乏情商會變得很自我,不太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很難處理好人際關係。(關於情商訓練見軟實力官網www.51rsl.com)
缺乏溝通能力會怎樣呢?
溝通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缺乏溝通能力就會變得孤獨,生活就會不快樂;缺乏與同事領導和客戶的溝通能力,就很難做好工作;缺乏與家庭成員的溝通能力,家庭不幸很可能因此產生。現在教育的幾大悲哀就是沒人管你的快樂(性格蛻變、溝通表達、情商、興趣等),沒人管你的發展(創新思考能力、獨立獲取信息的能力、眼界見識等),只有人關注你的考分。
缺乏自我調整能力會怎樣?
很多人大至事業失敗、情感失戀,小至被人批評、被人評論,情緒都會變得很糟,數天、數月甚至數年都未能將情緒調整過來,這叫缺乏自我調整能力。我也把它叫做自我修復能力。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會有各種挫敗感、悲觀、沮喪、憤怒等不良情緒產生,但一般半小時內我就能將其修復好,一點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和工作。自我調整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缺乏自我激勵能力如何?
很多人見到我,問:前年聽你講座,你那麼有激情,今年見到你,還是那麼有激情,為什麼我的激情只能持續一兩天,然後就沒了?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說,你十年後見我,我也會這麼有激情。瞧,這就是自我激勵能力,或叫做自我驅動力,誰說它不是一種能力?我從讀書到現在創業,從不需要父母半句叮嚀。我見過的優秀企業家,無一不具有自我驅動力。凡是要靠別人激勵才能推進自己的人,多半成不了事兒。你能說這種能力不重要?
缺乏總結能力會怎樣?
很多長輩雖然過了大輩子,但他們依然總結不出什麼成敗經驗教給下一代。我教過很多學生,也見過很多員工,當我們共同做了一件事,比如進行了一次商業實戰之後,一次來總結經驗得失。我總是發現有人什麼也沒總結出來,有人就能總結得很深刻、很受用。這就是總結能力,誰說它不是一種能力?如果你本身是一個有思想有觀察力的人,你會發現這種能力在不同的人身上,有著天壤之別。
缺乏信息搜索能力會怎樣?
現在很多學生習慣老師把知識撕爛之後餵給他們,他們習慣老師將重要的話給他念三遍以示強調,但社會上是沒人把知識打包好了再餵給你的。我每次教軟實力課程,就有學生問:教材在哪裡?這類人一般會被我批評:學習一定要教材嗎?你走向社會之後會找老闆要教材嗎?沒有教材就不能活了嗎?之前在河北師大做講座時,一位博導也跟我抱怨,說現在的博士一開課,就找她要教材。這是一件多麼荒謬的事情。研究生就是要自己去搜集材料證據,去研究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出來,而不是跟高中本科一樣背東西。中國很多學生就知道背教材、做題目,然後對照標準答案,可世界上任何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嗎?世界上任何問題都有教材嗎?很多人對於很簡單的問題都去問老闆,很多時候都會招致批評,因為這是缺乏信息搜索能力的表現。小時候你多問,老師們會表揚你,長大了你還只知道張口就問,那就是個白痴。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就見過很多大學生連百度都不會用,很多人搜集信息資料的基本方式方法都沒掌握,你說這類「熊貓」會有什麼出息?
形象氣質不重要嗎?
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基本上所有公司在招聘時,都會註明一條:本崗位要求形象氣質佳。當然,每每看到這種招聘條件時你可能就會很憤青,甚至搬出一堆理論,比如什麼「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試圖說服自己並自我安慰。我充分理解你的感覺。但我依然覺得,別人的感覺也很重要: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會招聘一個呆頭呆腦、一臉死相、形象糾結、氣質猥瑣的員工嗎?用來幹嗎?做文員?做行政?做接待?做助理?做市場?做銷售?做公關?真是拿不出手啊,你能怪別人招聘方嗎?而且在同等條件下,你能說那些形象氣質佳的人就沒有能力了?
當我看到某些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那糾結的表情和呆滯的眼神,那種讓人看了都覺得害怕的神態,我的心裡都在吶喊:親,除了讀書考試,也花點心思快樂生活吧,僵化的表情和呆滯的眼神,基本是性格的折射啊,可誰會跟你那麼壓抑的過一輩子呢?而你這個狀態製造的家庭氛圍又將對未來的小孩產生多大的影響呢?你可知道多少家庭悲劇都不是因為學識不夠引起的?你可知道除了背書考試,還有很多因素都可能決定著你的幸福和快樂?親,不管是造飛機還是修高鐵,不管是網購還是雲計算,不管你讀大學還是讀研究生,不管你學工科理科還是商科文科,不管你讀多少書,本質都是讓生活變得更快樂、社會變得更美好。可是看看你,我就怎麼也感覺不到快樂的來源呢?
性格品質多麼重要?
你沒聽你媽媽抱怨,「你爸爸真實膽小怕事,優柔寡斷,成不了事。」很多人膽小怕事、好吃懶做、優柔寡斷、拈輕怕重、瞻前顧後、好逸惡勞、狹隘自私、暴虐無常、隨遇而安等等。親,難道你不覺得任何一個人只要沾上了這其中的幾個詞語,就基本上沒出息了嗎?而那些優秀的人多半有以下品質:執著堅韌、百折不撓、有膽有識、敢闖敢沖、好謀善斷、義薄雲天等等。
難道你還不覺得性格品質很重要?難道你依然覺得,這一輩子沒出息,僅僅是因為沒讀過多少書?僅僅是因為沒考上研究生?僅僅是吃了學歷不夠高的虧?如果不是,那為什麼你只要孩子去追求這幾個東西?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缺乏什麼,就在盲目彌補。
思想見識及思維思辨能力有多麼重要?
我們可以不用井底之蛙這樣的典故來說明無知的可笑,但你見過的那些優秀的人,有幾個不是思維獨特眼光獨到的?你能想像那種呆頭呆腦一天到晚不想事的人,會突然變得很優秀嗎?
你知道你為什麼迷茫嗎?
你知道你為什麼迷茫嗎?因為見識少了。
你知道你為什麼被騙嗎?因為你缺乏基本的思辨能力。
曾經一個學生聽了一場英語演講,然後激動得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來問我:星期六(我的江湖綽號叫星期六),有個老師說保證我六天講一口流利英語,我該不該交三千元參加這個培訓班?我說你瘋了還是傻了,六天講一口流利口語?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不管是詞彙語法、還是發音句型、還是俚語文化,都不可能是六天完成的,專攻幾個句型場景併流利背出,倒是很有可能,但那不是「一口流利口語」。
這些不是大事的很多事,都真切地表明,缺乏思辨能力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在一次簽售會上,一個女生問我,她認識的一個網友,聊的很來,想來他們城市出差,要她幫忙訂旅館,她問該不該幫忙訂。她的顧慮是:畢竟「我們沒見過面,而且我只是學生」。一般來說,因為工作很忙,這種雞毛蒜皮的問題我都回不了,但為什麼把這件小事寫在這裡,因為這些小事都表明,這些學生背了很多年書,但缺乏基本的思辨能力。我說:「不幫他訂,其一是因為現在網絡很發達,想訂旅館自己動手很方便;其二現在不是什麼假期高峰,遍地皆是旅館。他這樣可能只不過是找個接觸的理由罷了。」我不能確定地說這個網友就動機不純,我也不能說我的分析就很正確,但我知道,如果你連這種基本的分析能力都沒有,別談什麼發展了。
一個人的格局有多麼重要?
有人活著,講究人生的意義。也有人活著,只要能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寧願去有編制的機構挑糞。有人畢業在乎有口飯吃,有人講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人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這世界,有人說活著就得折騰。一個人的格局,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我經常用一個比喻來說,雞永遠變不成鳳凰,基因決定的。同樣,一類人也很難變成另一類人,基因決定的。經常看到某些振奮人心的口號:「沒有不合格的員工,只有不會用人的領導」。這都是些廢話。如果「沒有不合格的員工」,那你幹嗎拿著顯微鏡滿世界挑選人才?你幹嗎不在馬路上隨便拉一個人做你員工並以此證明你的培養人、領導人、任用人的能力?
通過以上種種軟實力分析,你能說軟實力不重要?
你能說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情商、性格品質、思想見識、格局、信息搜索能力、學習能力、總結能力、反省能力、自我激勵能力、抗挫力、領導力等軟實力不重要?
你還能說,你這輩子沒太多出息,是因為吃了沒文化的虧,或者只是因為文憑學歷不夠高?
你還能說,你孩子分數很高、進了名校就會有出息?
經常看到有人誇獎某孩子:這孩子真的很勤奮啊,將來肯定更有出息。
很多時候我都不以為然:勤奮就會有出息嗎?對比一下上述的種種能力,比如也許他情商不夠呢?也許他人際溝通能力很差呢?也許他只會讀專業而眼界見識很窄呢?
經常看到有人誇獎某孩子:真聰明啊,這麼難的數學題都能算出來。
可,聰明就會有出息嗎?
我的意思是,如果要談到有出息,那它勢必是個綜合體,有大成的人,很多方面都不差。比如毛澤東,他可以說是學中文的,難道他就懂文章書法?他要做一番事業,除了文章書法,他得有格局氣魄吧,他得有思想吧,他得明白社會形勢吧,他得懂管理吧,他得懂除文學以外的很多東西吧。比如你創業,得有毅力、得有行業見識、得有領導力、得有抗挫力、得有銷售力,等等,總之你得懂很多東西。而打工也許就不一樣了,也許你只會做平面設計或只會做拍照就夠了。說白了,某些工作你可以只懂一個崗位或一個環節,但創業必須得懂整個行業或整個流程。
我的話基本都是對少數人說的,因為我期待中國是有一批人對自己有高要求的,期待他們做出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出來,而不僅僅是學一個技能謀一份工作。
有時候我講座說到這些要求時,就偶爾有人提出:如果全世界的人都這樣優秀,那地球就爆了。
如果你是一個動輒以「如果大家都這樣」思考的人,那你基本上就可以不用看我的文章了。因為我從來不期待「大家都怎樣」,我只期待「有一部分人最好怎樣」。
這個世界,古往今來,大部分人都「不怎麼樣」。
所以,我對我弟妹要求很嚴格,我對我的學生和員工要求也很嚴格,我對那些處於迷茫或貧困但一直在努力改變命運的人都盡我所能地提供幫助並表示由衷欽佩,我對那些有思想有追求很上進的人也很嚴格,因為我對他們有期待。
三、軟實力的時代背景
很多人問,為什麼軟實力以前沒有,現在提的人很多了呢?
其實軟實力從古至今都存在,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小時候就不肯練劍,他說要學「萬人敵」。其所謂的「萬人敵」就是謀略戰略之類的軟實力,而練劍只不過一項技術和技能(即所謂的硬實力)。古代也有人識字和精通某項崗位技術,但只有少部分有謀略和氣魄整合六合八荒,這都是軟實力的表現。
為什麼現在人們頻頻提起軟實力,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出現了軟實力這個詞語,概括了這一類因為無需考試而不被重視的能力。
其次是人們的教育觀念更新了,在小學中學及大學教育普及之後,在人們滿足基本的知識需求之後,開始關注更高層次的能力需求。就比如人們以前只關注識字多不多,現在還不關注情商高不高;以前人們只關注大學專業技能學得扎不紮實,現在還關注眼界開不開闊。這就好比人們滿足了溫飽之後,追求健康和營養的合理搭配。軟實力是人們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現。
軟實力等出現,最關鍵是因為社會需求變了。以前更多關注的是文憑技能之類的硬實力,只要你有個大學文憑,就能有比較好的工作。現在是市場經濟,除了高校及某些政府機構依然非常看重文憑以外,更多市場主體比如企業,除了關注你的學歷學位以外,更多關注的是你的實際能力,即他們不會為你的博士學位買單,他們只會看重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能力。所以你雖然是大學生但不強於溝通,銷售崗位不會要你;雖然你是研究生但你不會設計戰略,市場部不會要你;雖然你是博士生但你不會管理,人力資源部也不會要你。以前非常流行「專升本」,覺得本科就更好找工作,現在就算你升了本,謀份工作照樣也得進行系列實際能力的考核:篩選簡歷、面試、試用、季度績效考核、年度績效考核、末位淘汰等等。總之,現在已經不是亮出文憑就能唬住人的時代了,而是真正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競爭時代。
四、對軟實力的認知誤區不考試就不重要?
這是所有認知里最悲哀的一種,活了一輩子就知道考試,學習的一切動力來源和目標就是考試。那吃飯也不需要考試,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世界上有多少能力和知識,都是考試無法衡量的。對於這種一切圍繞考試的人,我稱之為殭屍。
只有有問題的人才需要軟實力?
有些人總以為,是那種性格殘缺、人際關係很差的人,才需要溝通能力訓練;只有那種講話結巴、上台癱瘓的人,才需要表達能力訓練;只有那種智力有限、近乎呆子的人,才需要思維能力訓練。這種錯誤的認知,就相當於你到了癌症晚期,才知道有必要治療一樣。
只有大學生才需要軟實力?
很多人包括很多家長都錯誤地認為,軟實力應該是大學生或社會人才需要培養的,他們甚至認為小孩子接觸軟實力學習會「消化不了」。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軟實力就是要從小孩子抓起,越小越好,忘記「三歲看到、七歲看老」這句話了嗎?
小時候性格、行為習慣、情商素質等定型了,長大了就難改了。
小時候不注重軟實力培養,等被某些考試型老師給廢了,或被某些社會混混帶壞了,再來修正就很困難了。
等小孩子變得思維不活躍了、不愛與人溝通了、內向自卑膽小了、缺乏基本的社會認知了,再來彌補已經晚了。
各位無所不知的家長們,你們應該知道,除了讓小孩參加各種課外文化補習班、除了知道跟從別人去參加什麼舞蹈班圍棋班繪畫藝術班,還有一種學習,叫做軟實力。它不會讓你變得更藝術,但會讓你一輩子發展得更好。
軟實力是比知識、比技能更高級的能力
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大學碩士博士,卻只有少部分人能成為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等企業精英?
這其中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讀的書比你更多、他們的專業能力比你更強?
我看他們是比普通人有著更廣闊的見識、更強的思維分析能力、更強的判斷力、更強的組織領導能力。
就是這些不被考試的軟實力,就是這些性格、思維、格局、見識等等軟實力,才將一個卓越者與優秀者區別開來,因為它是一種比知識、比技能更高級的能力。當然大部分人只是游離在知識和技能之間,永遠也體會不到擁有這種能力的快樂。
很多人在學英語這種技能,但只有少數人能開英語學校。
很多人在學炒菜這種技能,但只有少數人能做餐飲連鎖。
很多人在學修汽車這種技能,但只有少數人在做汽車品牌。
很多人在讀書識字寫文章發稿,但只有少數人能做一個出版傳媒集團。
很多人在編程,但只有少數人能創辦谷歌百度。
前者擁有的是技能,後者擁有的是軟實力。軟實力不是不重要,而是你從來未曾體會過它的力量;它不是沒有用,而是你從來未將它修煉好。
能力分為幾個層次:
最基礎的是知識教育或技能教育,也就是你得會識字算數,不然就是個文盲,或你得有某項技能做個具體事情(那些技校就基本是在幹這事),不然就只能幹些運石挑沙之類的體力活。
現在這個基礎的知識普及教育基本實現了(文盲越來越少了),於是進化到第二個能力層次,就是專業教育,也就是到了大學這個階段了,人人得熟悉某個專業,在大學裡更多體現在某個學科或崗位的學習。
但就算你成為某個專業的專家,很多時候你也不具有縱橫捭闔的能力,成不了大事,所以就進化到了第三個能力層次——軟實力,你熟悉的不僅是某個崗位,而是某個行業;你精通的不僅是某項英語技能,而是運營管理;你調用的不僅是識字算數,更是思維、格局、判斷、預見。
這個世界,依然是大部分人用第一個層次的能力在生存,少部分人學習並用著所謂的專業,極少部分人運用著軟實力。
如果以下棋來做比喻,讀書識字學英語學畫畫等,都只不過是在獲得一種工具性能力,就相當於你在學「馬走日象走田」這些基本規則,至於「布局、判斷、預測、應變」等能力,才是高手真正具備的能力,也就是真正的軟實力精妙所在。
我一直覺得,這社會很多人在進行技能教育、專業教育,為什麼不讓一部分人先學軟實力呢?為什麼這麼多人痴迷於英語、計算機等工具性能力,但鮮有人重視格局、思維、見識呢?
因為這些教育者及被教育者,能充分意識到這種能力的並不多。農民工不會對孩子說思維很重要,他只會說讀書算數很重要。普通知識分子不會對孩子說見識和格局很重要,他們只會說學好某個專業很重要。
這種技能型思維反映在大學裡面,就是成群結隊的人在背書本應付考試,就是一天到晚在背英語單詞。很多非英語專業的人都在拿英語當救命草(因為他們不找不到出路),如果你知道他們在英語或四六級上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你就知道我用「他們整個大學跟四六級同歸於盡」這樣的話來形容他們一點也不為過。
大學讀什麼?僅僅背那幾個專業知識?僅僅為了過四六級計算機二級?僅僅為了考幾個證書?天哪,你才做了應該做的1%,不殘缺才怪。
在大學,你修正了被中學折磨得很殘缺的性格了嗎?
你想法認清自己了嗎?
你想法找到職業興趣愛好了嗎?
你想法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性格興趣對自己進行定位了嗎?
你想法開闊眼界見識了嗎?
你想法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了嗎?
你想法增強了學習能力了嗎?
不然,你跟人才這個詞有關係嗎?
大部分學生只不過在耗日子以取得那紙文憑罷了,然後拿著那張紙去騙父母——我是大學生了。其實你自己是不是大學生,你很清楚,而社會的用人單位更清楚。除了能暫時騙得了老實巴交的父母,這個社會,你誰也騙不了。
五、軟實力的訓練培養方式
關於情商、性格品質及人際溝通能力、思辨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等軟實力的訓練培養方式,見軟實力著作《大學生的墳》、《異類》,進入軟實力圖書商城或聯繫吳華平購買。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8o9rmg.html


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

瑞士面對「惡鄰」的生存之道:二戰時靠著強大的文化國防,擋下希特勒的入侵野心
瑞士面對「惡鄰」的生存之道:二戰時靠著強大的文化國防,擋下希特勒的入侵野心 | BuzzOrange http://bit.ly/2FSVhf5
二戰時,夾在德國、義大利之間的瑞士為何能避免遭到軸心國入侵、併吞的命運?原來靠的全是瑞士未雨綢繆的超強國防意識,不管是思想上建立本土認同,還是實體的軍備強化,都有效的降低希特勒踏平這個山中小國的野心。(責任編輯:蔡沛宇)
位處交戰國的夾縫中,瑞士靠武裝中立安然渡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瑞士的處境十分尷尬,就像臺灣處於美日中的前沿,瑞士也正正處於參戰的國家(法國,義大利,德國,奧匈帝國)中間並和四個國家皆接壤。
瑞士當時只有三多百萬人口,沒有參戰,卻動員了二十五萬陸軍,二十萬後勤部隊,也就是四十五萬差不多六份之一的人口。動員這麼多軍隊做的是甚麼?
做的就是把他們全部武裝起來,註紮鄰近各國的前線,防止各列強把瑞士捲入戰爭。這些軍隊就是證明將瑞士捲入戰爭的一方,雖然瑞士無法擊敗這些列強任何一個,卻必先付出相當代價。
davecito, CC Licensed
值得留意的是,臺灣經常說自己有族群問題,這點瑞士其實更嚴重,瑞士有四種官方語言,包括法語,義大利語,德語和羅曼什語。明顯地,說法語的親法,說義大利語的親義,說德語的親德,剛好就是交戰的敵對各國。這使瑞士內部幾次都差點分裂崩潰,但最後瑞士還是保持了團結渡過了戰爭。
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危機後,瑞士人反省了自己的武裝中立,其實如履薄冰,如果不是全力投入在戰爭準備上,瑞士一早就被捲入了世界大戰。瑞士也曾有像臺灣一樣,覺得是否應該減少軍事投入?例如左派政黨社會民主黨,本來一貫都對徵兵有意見,和反對瑞士花太多錢在軍事上。
可是到 1930 年代,看到德國的武力在擴張,並展現出野心時,感到瑞士正在存亡之危險。結果放棄自己反軍事的主張(在臺灣應該會被說是「背叛選民」),決心將瑞士老舊的軍隊擴張改革。
經歷過戰爭的瑞士很老實的理解到,他們之所以在上次的戰爭全身而退,是因為他們武裝到牙齒,所以瑞士不想被捲入下一次的大戰,就必須充認真的武裝起來。
在這段時間,瑞士建立了戰爭國債系統,大幅增加了國防預算,而且將整個軍隊重構,將新兵訓練的時間增加,將部隊的編制變精細。並開始推廣要所有家庭恆常儲備兩個月的糧食,然後退出國際聯盟,宣告中立:瑞士非常理解,作為一個中立國的前題,就是預備自己會被打和被經濟封鎖。
AvramMeitner, CC Licensed
捍衛本土文化,防堵納粹洗腦
當年大德意志思想(類似今天大中華思想)和法西斯主義是高峰期,很多人都崇拜德國的強大。特別是瑞士這樣有非常多德語人口的國家,德國當年的各種文化都影響了瑞士人展現親軸心國的興趣,無疑,德國在各方面都比瑞士強大。
而且,就像今天的學生會覺得 cosplay 德軍很帥,對當年的瑞士年輕人來說,看到德國的強大和帥氣自然是熱血沸騰,今天把納粹說成是惡魔,是因為當年他曾經充滿魅力:不僅對德國人有魅力,對鄰國亦然。
特別當年瑞士三面都被德國或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奧地利)包圍,你可以想像軸心國文化和政治現實,對瑞士的壓迫,應該超過今天臺灣所承受的外來壓力。瑞士人可以收到軸心國的收音機節目,看到軸心國的雜誌、報紙,你可以想像每天被怎樣洗腦。
rikakaka, CC Licensed
當年的瑞士為了對抗這種思想,決定要推廣自己的本土文化,目標是強化「瑞士」自身的文化認同與形象,也就是瑞士人是甚麼?理想的瑞士人是怎樣的?特別是說德語的瑞士人,和說德語的德國人有甚麼不同呢?
結論就是,面對迷倒於極權主義與專制的軸心國,瑞士人把自己塑造成追求自由對抗專制統治者的山區戰士民族(賽德克巴萊?),開始強調瑞士式德語(臺灣國語的瑞士版)與德語的不同,鼓勵大家說與德國人不同的德語。
瑞士的政府決定要將「聯邦架構」,「文化多元」,「民主法治」,「有尊嚴的自由人」作為瑞士的核心思想,推廣給整個瑞士,也就是說,你要當一個瑞士人,就應該是尊重文化多元的自由戰士。這就是瑞士版的乖小孩,你要成為一個被尊重的國民你就要能表率和維持這樣的價值,並這樣教給他們。
當年的小朋友,日後的士兵。守護鄉土,守護尊嚴與自由,就是瑞士人作戰的最大理由,而強調瑞士自己的文化特性。也使很少人說的羅曼什語成為瑞士的官方語言,這個母語今天只有幾萬人在說而已。
AvramMeitner, CC Licensed
今天你關於瑞士的歷史故事,例如那個甚麼頭上有個蘋果給人射箭的,就是因為樹立瑞士是山谷中自由人,為了對抗暴政而獨立廣為傳播的。這都是文化國防的一部份。
也許臺灣今天很多新的作品,例如雨港基隆,或者賽德克巴萊,也是在走和瑞士相近的道路。國防是從小孩和青少年的玩具,幼稚園和與讀物開始的,瑞士人自年幼看到的東西已不斷滲透他們就是對抗暴政的獨立自由人的意識。
希特勒可沒有忘了要踏平瑞士,作戰計畫早就定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瑞士已比上次準備得更完整,當年的人口沒有增加太多,就是四百萬左右,卻在三天內就動員了 43 萬的軍隊,20 萬的後勤人員。瑞士人不是白痴,一早就知道軸心國有意染指他們。
希特勒有沒有「忘了瑞士」?當然沒有,他曾經在 1941 年與墨索里尼的會面中,說「瑞士有世上最噁心的人民和政治系統,他們是新德國在道德上的最大敵人」,在 1942 年他說瑞士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流著德國人血統的次等野種,他認為瑞士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歷史一個偶然。
在神聖羅馬帝國(你可以想像成就是德國版的「明朝」)一時衰弱,瑞士趁亂取得獨立,而最終瑞士要與第三帝國統一是遲早的事情。德語區歸德國,義大利語歸義大利,法語區就給法國的傀儡政權,剩下的麻煩人就殺一殺,瑞士就永久從地球上消失。
在納粹德國的教科書裡,「大德意志」是包括了荷蘭,比利時,以及瑞士的德語區,並宣稱誰要分裂我們大德意志,我們就要他們全體滅亡。說穿了就是留島不留人的德國版,當然瑞士也有他們版本的愛國(德國)同心會,這點也是理所當然的事。當年瑞士不少高級將領都曾經表達過對德國的同情,瑞士也有很複雜的身份認同問題。
在 1940 年法國投降後,德國便開始計劃入侵瑞士,當年是甚麼情況?當年瑞士完全被軸心國包圍(因為連法國都投降成為維琪法國),而在法國境內有二百萬軸心國軍隊,差不多就是瑞士人口的一半,瑞士再怎樣動員在人數上都不可能敵過軸心國。
當年的納粹評估,只要一出兵,當是靠兵力的絕對優勢以及瑞士本來就有不少人說軸心國語言,瑞士根本就不會有太大的反抗。應該很快就會投降並願意合拼為大德意志的一部份,跟今天說用飛彈嚇一嚇臺灣就投降一樣。
瑞士的國防理念:打贏德國不可能,但要確保能讓德國付出慘痛代價
瑞士自然知道沒可能抵得住軸心國的正面攻擊,但瑞士和臺灣有個相似的地方,就是中央都是山區,他們打算如果軸心國打過來,就要放棄平原的住民區。向著山區後撤,並在各個山間的要道中佈下大量的要塞防禦,爭取撤離的時間,將瑞士的陣地縮小到只有山區,死守山區。
瑞士的國防理念只有一個:打贏德國不可能,但只要確定能令德國付出沉重的代價,就能減少德國入侵的念頭。
所以瑞士策劃的並不是怎樣在戰場上正面擊潰德軍,而是怎樣用各種滋擾,遊擊的方式,去偷襲入侵的德國人,並不斷走進困難的地形佈防,令德國每個據點進攻皆要付出代價。並決心要焦土所有經濟與居住區,與炸毀所有交通要道,使其難以重建。
AvramMeitner, CC Licensed
德軍的作戰計劃已經訂立,希特勒也多返催促計劃。但因為種種原因,這入侵計劃沒有實行過。瑞士的媒體天天都罵和醜化第三帝國,德國的媒體就天天說瑞士人數典忘祖,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殘兵敗將。
大家互相在罵,可是實際上這有助瑞士人的民心士氣,因為他們意識到德國人不是同胞,而是時刻想野心征服端士的外來侵略者。
讓盟軍、軸心國都吃足苦頭的絕對中立──誰敢入侵就打誰
雖然陸軍沒殺進去,但是瑞士的天空卻沒有很太平,納粹的飛機經常飛過瑞士領空,有時會挑釁,瑞士的態度十分堅持,就是開火把入侵領空的飛機打下來。
德國多次大罵瑞士這種行為,最後瑞士還用空軍壓制,強制外國飛過的飛機降落瑞士,氣得希特勒派特務進瑞士想要炸掉他們的機場,只是被瑞士的護兵抓包而沒有成功,即使沒有大戰,但是在邊防的瑞士軍隊和軸心國是不斷的有小型戰鬥。
這邊被軸心國打,那邊也被盟軍侵犯,因為瑞士被軸心國包圍,國家又小,所以盟軍空軍轟炸時經常誤傷瑞士。而同樣地,瑞士也會擊落盟軍的戰機,盟軍也沒有很信任瑞士,覺得瑞士裡面一大堆說德語的人,整個國家一狗票納粹的支持者,應該炸一炸把他們炸乖才是。
瑞士還被交戰雙方封鎖,可見其經濟會多麼痛苦。因為瑞士有一半糧食需要靠外面進口,而燃料則是全部(你覺得瑞士有石油嗎?),所以偷偷摸摸的還是有和交戰雙方做貿易。
交戰雙方都覺得瑞士兩面是鬼,可是也覺得把這個瑞士拉下水變成敵人,使對方全面投敵也不划算,便忍受瑞士暫時有這種行為,贏了之後才找他們算賬。這全靠瑞士有充足的軍備,雖然不足以打敗任何人,但卻是雙方對壘之中,一個不能忽視的籌碼。
最終瑞士活到了最後看到盟軍的勝利,才中立到最後,但明顯地,如果軸心國勝利,瑞士也是活不久的。
所謂中立國,並不是避開戰爭,置身事外,而是設好一條非常硬的界線和規則,有充足的制裁能力,誰敢入侵就打誰,誰意圖征服就要付出巨大代價。這絕不是寄望於「被人遺忘」或「宣告中立就能中立」之上的。
也別以為瑞士的人就先天愛國大團結,全民皆兵也是這麼久發展下來的智慧,瑞士其實也是深受敵我不分之苦的。
瑞士面對「惡鄰」的生存之道:二戰時靠著強大的文化國防,擋下希特勒的入侵野心 | BuzzOrange http://bit.ly/2FSVhf5


 永久中立國是將永世中立奉行為國家政策的國家,可能將之列入憲法之中。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所以這些中立國的政府會根據國家的需要,通過條約或加入某一政府間的國際組織,而改變自己的中立國地位
永久中立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5Y6rtB

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軟實力/瑞士中立國/排名衡量一個國家透過其吸引力與魅力確保國
---------------------------------------
永久中立國的由來:為什麼這7個國家可以永久地避開所有戰爭?
2016-09-15 由 葉天君少爺談歷史 發表于環球
永久中立國是指將永世中立奉為國家政策的國家,永久中立國為根據條約或單方發表的宣言,不論在平時或戰時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中,已有7個宣布為永久中立,並得到國際上的普遍承認,它們分別是: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愛爾蘭、哥斯大黎加、土庫曼斯坦 。
永久中立制度起源於19世紀初,世界上首個永久中立國家是瑞士。盧森堡通過1867年《倫敦協議》成為永久中立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失了中立地位。一個國家的政府發動對他國的戰爭,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喪失。
1、瑞士
1291年,瑞士三州結成永久同盟,1513年,13州達成同盟,中立開始。1516-1521年,瑞士與法國達成條約,保證不向法國開戰,這是瑞士執行全面中立的開端。1674年,國家確立行為準則——中立。1815年,維也納會議簽訂《巴黎條約》,與會各國一致承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倖免於戰爭,其永久中立國地位得到鞏固。冷戰期間,瑞士也因為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得到了兩大陣營的尊重。
2.奧地利
1945年,法西斯德國戰敗後,奧地利全境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1955年5月,四個占領國同奧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宣布尊重奧的主權和獨立。10月占領軍撤出,奧地利重新獲得獨立。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為奧國慶日。
3.瑞典
1397年,瑞典與丹麥和挪威一起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蘭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紀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紀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積為兩倍之大。
1814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後,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並於戰爭時期採取中立國政策,現視為永久中立國。
4.芬蘭
戰後長期奉行同蘇聯保持睦鄰友好關係、不介入大國衝突、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展同歐盟的關係作為外交重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歐盟正式成員。芬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係,支持俄融入國際社會。
5.愛爾蘭
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議會通過法律,宣布脫離大英國協。愛爾蘭獨立後,一直保持著一個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堅持不加入北約和其他任何形似的區域安全組織。2005年9月,國際獨立委員會宣布,愛爾蘭共和軍已完全解除武裝,加入和平進程。
6.哥斯大黎加
1983年11月17日,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宣布永久中立,得到了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各國的支持和承認。根據憲法,哥斯大黎加沒有軍隊,只有警察和安全部隊維護內部安全。哥斯大黎加是世界上第一個不設軍隊的國家。
7.土庫曼斯坦
1995年12月12日,第50屆聯大通過決議,承認土為永久中立國。 1995年12月27日人民委員會對憲法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將土庫曼斯坦中立國地位寫入憲法,又在國歌和國旗中加以體現。
永久中立國的由來:為什麼這7個國家可以永久地避開所有戰爭?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QVn3h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