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9_213024.jpg

陸森寶(1910年11月2日-1988年3月26日),族名Baliwakes,日語姓名森寶一郎,是一位出生於臺東廳卑南社的卑南族音樂歌謠創作者及教育家。金曲獎多次得主陳建年為陸森寶的外孫。
bali在卑南語中是「風」的意思,Baliwakes則有「旋風」之意;他自小至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返回臺東擔任教師時皆使用該名。
1939年(昭和14年),臺東廳政府為紀念日本建國二千六百年而計畫推行境內原住民族改名;1943年(昭和18年),臺灣原住民族全數被要求改名日本姓名,他也改名為森寶一郎。
1946年,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布《修正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臺灣原住民族全數被要求改名漢氏姓名;他從此開始使用漢名陸森寶。
早年生活
1910年,BaLiwakes出生於臺東卑南社。他的母親名叫biyin,他的父親名叫aredapas;他的父親來自raera氏族。
1921年,他一邊放牧牛隻一邊參加卑南蕃人公學校專為升學考試而開辦的輔導課,並與二姐inaLan(漢名陸秀蘭)一同到臺東市區賣菜賺錢。
1922年,他進入部落少年會所(卑南語:Takuban)並第一次參加猴祭。
求學時期
1923年前後,他考進臺東公學校插班四年級。
他曾就讀於卑南蕃人公學校(今臺東縣臺東市南王國民小學),後轉至臺東公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就讀五、六年級與兩年高等科。畢業於臺東公學校後,他考上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就讀期間,他曾獲得全臺師範鋼琴比賽冠軍,並在秩父宮雍仁親王至臺南訪問時代表所有中等學校以鋼琴演奏迎賓;此外,他還在運動方面連續多次打破自己所保持的臺灣中等學校400、800、1500公尺競跑大會紀錄,也利用假期參與文化記錄及探查工作。[1]
教職生涯
他在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後回到臺東,先後任教於臺東新港公學校(今臺東縣成功鎮三民國民小學)、寧埔公學校(今臺東縣長濱鄉寧埔國民小學)及小湊國校(今臺東縣成功鎮忠孝國民小學)。
1939年,他與同是卑南族人的夏陸蓮結婚,並在其後擔任富岡國校(今臺東縣臺東市富岡國民小學)的校長。
1947年,他進入臺東縣立初級農校(今國立臺東專科學校)教授音樂及體育課程;1949年前後,他在該校自教職退休。
晚年
他在退休後開始專心致力於創作卑南音樂,並積極參與當地教會事務及農務。[2]
1988年3月22日,他前往臺北探望他的兒子們;次日8時,他的兒子們在發現異樣後將他趕送臺北榮民總醫院急救,此後,他持續處於昏迷狀態;25日,他被送回臺東,並在26日凌晨與世長辭。[3]
創作生涯
他自1940年代起即陸續寫作近三十首以卑南母語創作或譯作的歌曲。
他期望藉部落族人由歌曲傳唱可以永遠記得祖先的事蹟與恩澤;對於部落族人而言,他的創作是親情與關懷的流露,也是族人生活的寫照。[4]
他在逝世前一個星期還在自家書房白板上寫作歌曲;過世後,該首「最後遺作」由他的二女婿陳光榮抄寫整理並命名為《懷念年祭》。[5][6][7][8][9]
作品
《卑南山》(penansna)(1949年)
《散步歌》(1953年)
《頌祭祖先》(1957年)
《美麗的稻穗》(1958年)
《思故鄉》(1958年)
《優美的普悠瑪青年》(1958年)
《再見大家》(1961年)
《祝福歌》(1961年)
《天主羔羊》(1963年)
《上主垂憐》(1963年)
《卑南王》(1970年)
《南王互助社歌》(1970年)
《蘭嶼之戀》(1971年)
《神職晉鐸》(1972年)
《海祭》(1985年)
《懷念年祭》(1988年)[4][5][9]


【民報】【專文】卑南族詞曲創作家~Baliwakes 陸森寶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1992年7月6日,中時人間副刊,胡台麗教授撰文〈懷念年祭〉,介紹「原舞者」創團首演與陸森寶其人其事,許多人首次聽聞這位卑南族詞曲創作人的大名 。
我去欣賞演出之前,我主編的音樂課本最後一冊即將送審 ,隔天我將末頁刪除,改置<懷念年祭>詞譜,並加照片與簡介。兩年後,我被挖角再編第二套課本,就以跨頁的篇幅介紹陸森寶。教師手冊同樣轉載胡台麗教授的文章,也補充我到台東訪問陸家人後,發表在教育廳雜誌上的報導。
陸森寶(1910—1988)本名Baliwakes,卑南語是「旋風」之意。他是1927年台東唯二考上台南師範學校之人,另一位是他的公學校校長的兒子。Baliwakes進入錄取率極低的「南師」,就讀時,才第一次見識到鋼琴,於是他廢寢忘食地搶鋼琴練習。
日本治台期間,皇室曾指派親王來台巡視。有一次,某位親王到南部時,南師的歡迎會上,特別安排鋼琴獨奏表演。會後,校長向親王 介紹獨奏學生:「他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漢人,他是真正的台灣人,能力比一般學生強,名字叫Baliwakes。」
1971-1975年我就讀台灣師大音樂系,課程99%西化,只有一學分「國樂概論」,沒有「台灣音樂」。
教育部1991年開放中小學藝能科目教科書,但須根據課程標準編輯,再送請審查,過關才有執照。我的第一版課本是「台聯出版社」(非日後台聯黨),第二版是行銷冠軍的「康軒出版社」。
陸家人稱係天皇弟弟,日後有人稱係天皇叔叔,但後者是1927年秋,而Baliwakes入學南師係1927年4月5日,不太可能超越學長們而獲選,但若係民歌彈奏則有可能。目前有史料可查親王抵台南之日期,但無法確認Baliwakes係何年演奏,只能暫以「親王」帶過。因為自1910至1941年間,皇室訪台成員共有27位的記錄。
Baliwakes在南師就讀期間(普通科五年、演習科一年),不只音樂好、學業好,運動方面也多次打破紀錄。假期還參與卑南社傳統神話調查工作,「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的資料理,留有他以日本名字森寶一郎協助調查與翻譯的記錄。
陸森寶在南師。
得意門生楊傳廣
Baliwakes畢業任教公學校多年後,日本戰敗,依國民政府規定改姓名陸森寶,重新學習第二式國語/北京話1939年陸森寶與族人夏陸蓮結婚。1947年進入臺東農校擔任音樂及體育老師,最傑出的學生就是亞洲鐵人楊傳廣。楊傳廣獲得1960年羅馬奧運「十項全能」銀牌之前,陸森寶老師就特別寫了一首〈楊傳廣應援歌〉來為他的學生加油!
陸老師閒暇時,致力於創作卑南語新歌曲,<頌祭祖先>、<卑南山>、<散步歌>、<美麗的稻穗>、<思故鄉>、<優美的普悠瑪青年>、<祝福歌>、<蘭嶼之戀>、<海祭>、<美麗的稻穗>……,都深獲族人喜愛,部分歌曲被收錄在1961年「鈴鈴唱片」的《台灣山地同胞跳舞歌集》。
卑南族人大多信奉天主教,1960年代,羅馬教宗宣佈:全球各地教會應致力於本土化,不用吟唱拉丁經文,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祈禱、唱歌。台東瑞士籍的賀石神父也誠心要推動聖歌卑南化,但這項工作談何容易!
戰後青少年在學校講北京話,族語都快要消失了。而全台灣教會唱的《天主教聖詠》仍然沿用古老的北京版。以『天主經/主禱文』為例,歌詞如下:「在天我等父者,我等願爾名見聖,爾國臨格,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我等望爾,今日與我,我日用糧……,乃救我於兇惡,阿門!」這些經文因而被戲稱為文言文。
這套《天主教聖詠》是1947年在北京出版的,將拉丁文譯成北京語的是雷永明神父(Fr G.M.Allegra 1907-1976),他是義大利人,1931年到北京,1945年被任命為「駐北京領事館神師」,並在輔仁大學教書,他的中文素養可以研讀文言文
以卑南族語寫聖歌
《天主教聖詠》傳到全中國及香港、台灣、東南亞等華人世界。在台灣和中國不相往來的數十年間,台灣又經歷白色恐怖及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在台灣的神父、修女,大多不知道為《天主教聖詠》譜曲的音樂家江文也是何許人也。江文也除了創作旋律,也選用華夏歌謠如<滿江紅>等填詞,這樣的作風,也影響了陸森寶。
1971年,陸森寶皈依天主,賀石神父鼓勵他:「以族語寫的生活歌曲受到歡迎,就寫些聖歌讓教友唱吧!」陸森寶於是開始以卑南語寫聖歌。他也學習江文也,選用歐美名曲套上族語詩詞,族人欣喜情感終能自然流露。
陸森寶育有四男四女,由於孩子們經常生病,他的經濟情況始終不佳。但他的個性溫厚、篤實、謙虛又有愛心,深受尊敬。這份DNA應已遺傳給他的子女。我認識他的三子光朝是鋼琴調音師兼絃樂器製作修復師。么兒賢文擅長吉他又能創作。而次女素英與陳建年是金曲獎得主,稱陳建年為舅舅的紀曉君和紀家家也獲得金曲獎的肯定,他們的CD都有陸森寶的作品。

direct (34).jpg2017-07-19_205706.jpg

卑南族的音樂靈魂——陸森寶       文/孫大川
陸森寶生於1910 年(明治43 年)11 月2 日,卑南族名為「BaLiwakes」(巴力瓦格斯),「baLi」是「風」的意思,BaLiwakes,即旋風,形容陸森寶跑步起來猶如旋風。1941 年(昭和16 年)他改名為森寶一郎,1946 年改漢名為陸森寶。根據日本人所留下來的戶籍資料,陸森寶的母親原名ビイン(biyin),漢名羅美英,屬於tarulibak 氏族;父親原名ダパス(aredapas),漢名羅萬守,屬raera 系統的「pakauyan」。陸森寶於1927 年入臺南師範學校就讀,1933 年畢業,並取得臺灣公學校甲種本科正教員的資格,1933 年任新港公學校(今三民國小)訓導;1938 年任寧埔公學校(今寧埔國小)訓導。1941 年,回任新港公學校訓導,同時擔任新港庄新港青年學校指導員,指導棒球、相撲、體操、音樂、文藝等。1943 年,任小湊國民學校訓導。終戰後,先留任成功鎮忠孝國小(原小湊國民學校),後接受鄭開宗(Dingsai)之邀,擔任臺東農校(今國立臺東專科學校)之體育和音樂老師,至1961年左右退休。
10318people01-baliwakes (2)
卑南族音樂家陸森寶先生。(圖片提供/陸賢文)
他的小兒子陸賢文在和姊夫陳光榮合譯父親的親筆自傳之後,於〈編者附記〉中寫道:
我父親是在15 歲那一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臺南師範學校的,當時全校只有他一個是原住民學生。他在學校裡,首次接觸到鋼琴,並對鋼琴產生濃厚的興趣,後來他得到全校鋼琴比賽冠軍。有一次,日本天皇的弟弟到臺南訪問,我父親被學校推選出來,代表所有中等學校,以鋼琴演奏的方式來迎接貴賓。(中略)後來,校長在介紹我父親的時候,還講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讚美,校長說:「他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漢人,他是真正生長在台灣的人,他的能力比一般人強,他的名字叫巴力瓦格斯。」
父親除了音樂才華之外,在運動方面也有很傑出的表現。他打破當時台灣中等學校四百公尺的紀錄,並且得到鐵餅、標槍等五項第一名的成績。(中略)我們都知道,父親還在臺東家鄉放牛的時候,他是連一雙鞋子都買不起的小孩。他的父親也對他說:「你這又矮又瘦的身材,是絕對無法持續走路到臺東公學校念書的。」可是誰知道,後來這瘦弱的小孩竟然成為運動場上所向無敵的黑馬。
10318people01-baliwakes (1)
音樂教室裡的陸森寶。(圖片提供/陸賢文)
在南師就學期間,他展現出在體育及音樂方面的過人的天賦與才華,更可貴的是,他能調和自己閃電如風的體能(動)和細膩感性的音樂靈魂(靜),實在不是一個浮躁、驕傲的年輕心靈能做到的。他在南師的同學盛福秀說他「個性溫厚篤實又有愛心,深受全班同學的尊敬」,事實上,陸森寶終其一生,不論對妻子、兒女、學生或朋友,始終懷抱極度的謙虛和與人為善的態度,他所有周遭的人對此都有強烈的印象和經驗。他的自制、平衡和沉穩,並沒有讓他成為一個自以為是或是過度嚴肅的人。孩子們說他愛講故事、會說笑話、並擅長化解衝突。看來幽默感似乎也是他人格特質中不可分割的一面。
10318people01-baliwakes (3)
幼時瘦弱的陸森寶後來變成田徑場上的風雲人物,更成為體育老師。(圖片提供/陸賢文)
他的子女中,次子陸誠惠承襲了父親體育方面的天賦,三子陸光朝專精各種弦樂的調音,更擅長製作小提琴,小兒子陸賢文是很好的吉他手,在孫子輩中,音樂血脈豐沛,金曲歌手陳建年即是突出的代表例子。
作為領導家系的成員之一,又是少數接受師範教育的部落知識分子,他能說寫流利的日文,又能純熟的使用片假名或平假名來拼寫族語。雖然他留下的日記、書信不多,卻意外地在晚年親筆寫下了他童年的記憶。尤其難得的是,陸森寶一生音樂創作不輟,許多田野報導人甚至描述說他幾乎已到了作曲成癡的狀態。43 首創作歌曲和其他即興的編創,貫串了他看似平靜又壯闊波瀾的人生。他謹守卑南族用歌寫史的傳統,記錄了將近一個世紀卑南族人的生活、心情、遭遇、信仰與變遷。
他用歌鼓舞了自己的族人,安慰驚慌失措的老人和那流離無根的少年靈魂。他的每一首歌流傳在卑南族每一個部落,成為四、五十歲以上卑南人的共同記憶。他那首感人肺腑的〈美麗的稻穗〉,在胡德夫渾厚嗓音的吟詠下,不但成了民歌時代的一個傳奇,也成了維繫原運世代原住民青年情感的力量。而他最後一首創作曲〈懷念年祭〉,經過「原舞者」的舞台詮釋,彷彿變成了一種召喚,指引不同地方、不同角落的原住民,循聲找回自己回家的路⋯⋯。(本文作者為監察院副院長。本文摘自《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 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一書)
-------------------------------------

卑南族「猴祭」殺猴成年禮儀式 培育成尚武精神的勇士

2021-04-01_2226522021-04-01_222700

卑南族400年王朝 少年會所「斯巴達式」教育 參加卑南族「猴祭」殺猴成年禮儀式 培育成尚武精神的勇士從「打屁股」開始〔2011-02-14〕
卑南族的「猴祭」卑南族400年王朝 少年會所「斯巴達式」教育 參加「猴祭」成年禮儀式 培育成勇士從「打屁股」開始〔2011-02-14〕 https://bit.ly/3fuiWFz
「猴祭」(mangamangayau) 是卑南族歲時祭儀之首,在語意上有「練習練習」的意思。換句話說,「猴祭」是卑南族少年進入成年之前的陶冶訓練,更是卑南族男子晉升為青年的社會化之重要機制。主要是藉著「猴祭」活動與儀式,來培養少年的膽識和英勇的殺敵氣概,並實踐團結合作的美德。傳統的「猴祭」是以真正的猴子作為少年行刺的對象,今則改以草猴代替,讓現代的少年認識過去本族群歷史上英勇的一面。
一般而言,參加「猴祭」的主要成員,年齡以十三至十八歲的男孩們為主體,也就是少年會所的成員。 在傳統「猴祭」正式刺猴之前,少年們皆須先豢養猴子一個多月,等待建立感情基礎之後才加以射殺,目的是要讓少年習慣割捨心愛的東西,如此才能適時地拋棄家人為部落奮戰的決心。而今日雖已改為草猴替代,但在舉行猴祭前夕,少年們也是仍必須做好自己的弓箭和矛,並在上面刻劃上美麗的花紋。在猴祭正式舉行當天,首推父母俱存的少年,到喪家開門行除喪儀式,同時為他們掃除穢氣。之後,再把放置於會所內用草紮成的猴,抬到附近山丘的祭場,由少年們用自己製作的弓箭和矛來刺殺草猴。最後在刺殺完草猴後,再將猴屍丟棄在部落外,象徵部落在這一年之中,所有不好的東西,都隨著草猴的丟棄,一同被驅除出境。
卑南族400年王朝 少年會所「斯巴達式」教育 參加「猴祭」成年禮儀式 培育成勇士從「打屁股」開始
記者王以瑾/台北報導〔2011-02-14〕
卑南族以武力強大聞名,最強盛時曾統轄東部多個族群共72社,幾乎整個台東都由卑南族統治;卑南族能夠如此強大,主要歸功於從小開始的嚴苛紀律及武力訓練。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特別搭建了一座少年會所,細說過去卑南族非常人可能耐的勇士培育源頭。
卑南族男子10歲左右就要進入少年會所受訓,少年會所以斯巴達式管理,在這裡沒有個人只有團體,他們接受打獵、生活技能與禮儀的訓練,從生活作息到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少年平日的訓練都由學長帶領,嚴格的學長制之下,絕不能以下犯上,而在會所4年之後,則要接受打屁股的晉升儀式,被打的次數視學長多寡而定,若有30名學長就要被打30次,打完之後就上到少年會所裡接受長老的祝福,並在會所外高聲自我介紹,接著參加「猴祭」刺猴子儀式,成長典禮到此才算完成。
每年12月底,台東卑南族的南王部落,都會舉行「猴祭」儀式,訓練部落青年在野外求生,以及戰鬥技能,現在雖然整個過程被精簡了,不過耆老強調,對傳統價值的追思,以及對族人象徵的意義,卻一點都沒有變。
6年的少年教育之後,再接受3年的青年教育,而只有接受完整訓練及考驗,包含狩獵、征戰、服務、服勞役等,才能算是一個成年男子,也才有成家立業的資格。
卑南族比其他原住民族群更早進會所、治軍嚴明,更重要的是,男人並不需要負責家事、農事,這些都是女人的事,沒事做的男人每天只是訓練訓練再訓練,每名男孩都在嚴格的教育體制下成長,卑南族能夠建立長達400年的王朝,其教育體制功不可沒。
這個月才落成啟用的卑南文化公園少年會所,是由台東市普悠瑪部落(南王部落)耆老協助建築,歷時3個多月,遊客可藉由這個少年會所,更加了解卑南族的勇士養成過程及文化傳統。
卑南族「猴祭」殺猴成年禮儀式 培育成尚武精神的勇士〕 https://bit.ly/3fuiWFz
卑南族400年王朝 少年會所「斯巴達式」教育 參加「猴祭」成年禮儀式 培育成勇士從「打屁股」開始〔2011-02-14〕 https://bit.ly/3fuiWF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