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香港正從亞洲金融中心轉變為習近平的「錢袋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yS9ULF
日經:香港正從亞洲金融中心轉變為習近平的「錢袋子」
2022/07/10 06:28
香港逐漸從亞洲金融中心轉變成習近平的錢袋子。(路透)
〔記者魏國金/台北報導〕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透過兩個不同標準的運用:政治的「一國」與經濟事務的「兩制」,將香港逐漸變成他的「錢袋子」,香港作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
報導說,過去25年,北京對香港的看法大幅轉變。1997年時,香港佔中國整體經濟18%,如今僅佔2%。同時期,香港上市中企從101家跳升至1370家,這些公司佔香港股市市值78%。
去年,有252家中企與254家美企以香港作為亞洲總部。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指出,在1970年代之前是「英國企業年代」,接著像李嘉誠這樣的地方大亨在1980、1990年代冒出,而在1997年代以後,中國企業主導了市場。
隨著中國成長起飛,中國似乎吞沒了香港,然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過去25年香港為中國扮演關鍵角色,首先是貿易,其次是直接投資,第三是資本市場的發展。
報導說,香港是資本流入中國的管道,2021年,對中國的直接投資76%經由香港,1997年為46%,對中國股市的外國投資,22%經由香港,債券則為28%。
許多中企也透過香港匯回海外收益。有別於中國,因港元對美元聯繫,使香港並未實施資本管制,日本總合研究所(JRI)資深經濟家野木森稔(Minoru Nogimori)說,「中國企業利用香港集資與推展全球業務,以避免人民幣的限制」。
報導說,但同時香港的國際化正降低。中國投資人現佔香港整體股市投資逾半數,而美國投資人則從25年前的40%降至不到20%。華府與北京間的緊張加劇也促使更多的中企因難以在美國上市,而在香港掛牌。
隨著美國與歐洲的金融專業人士撤離香港,相關工作越來越被中國人取而代之。2021年香港核發給外籍金融人士的工作簽證2600張,較2019年銳減近50%,核發給中國申請人的簽證2300張,接近持平。
不僅外籍金融專業人士出逃香港,外籍律師人數與律師事務所數量也從2019年高點下滑,這對香港的司法系統造成重大威脅,而該系統是一國兩制架構的根基。
報導說,自北京2020年實施港版國安法以來,香港社會出現重大改變,加上中國處理疫情的方式,促使許多歐美企業與專業人才撤離香港。資金也開始流出香港。6月,香港避險基金管理802億美元資金,從2019年縮減17%。鑑於司法與政治基礎的不確定性,不知道東方之珠還能作為金融中心運作多久。
日經:香港正從亞洲金融中心轉變為習近平的「錢袋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yS9ULF


新報告曝港人身分認同創新低 分析:不敢說真話
在香港主權移交屆滿25週年之際,香港民意研究所週二公布一份題為「市民身份認同民情總結調查」的報告。(美聯社)
新報告曝港人身分認同創新低 分析:不敢說真話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bCU6q
2022/06/23 10:5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自港版國安法上路以來,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離開家園改赴海外,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公布一份調查報告,目前香港市民對「港人」的身分認同感降至5年新低,而對「中國人」認同感則升至3年半來新高,分析指出,這樣的趨勢可能反映出港人在回答有關身分認同等敏感議題時,心生恐懼而不敢說真話。
根據《美國之音》報導,在香港主權移交屆滿25週年之際,香港民意研究所週二公布一份題為「市民身份認同民情總結調查」的報告,結果顯示,受訪者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評分為7.77分,是5年來新低紀錄,而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則為6.52分,創3年半來新高
報告指出,自2020年起,香港人在3個與中國人相關的身分認同評分中都有上升趨勢,而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評分則呈現下跌,目前合計有7成市民自認為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另有近3成市民自認為廣義的中國人。
對此有分析指出,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許多香港受訪者在面對身分認同這類敏感議題時不敢也不願講出真心話,部分受訪者更可能認為自稱香港人會被懷疑是對中國不忠誠,因而更積極地選擇與中國人相關的身分認同選項。
新報告曝港人身分認同創新低 分析:不敢說真話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bCU6q


港人才外流 38%企業受困 王冬勝形容九十年代以來最嚴峻
2022年3月5日港人才外流 38%企業受困 王冬勝形容九十年代以來最嚴峻 https://bit.ly/3ChMEH7
港人才外流 38%企業受困 王冬勝形容九十年代以來最嚴峻
香港總商會最近就移民潮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期的移民潮導致技術人才流失,大型及中小企業皆受影響。調查指出,38%受訪公司表示因員工移民離港而受到較負面影響,58%公司預期在未來12個月因員工移民而導致的流失率將大致不變,但約35%預料有關流失會增加或大幅上升,反映企業對移民潮能在今年逆轉不表樂觀。總商會主席王冬勝直言,香港正面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學歷人才外流問題。
是次調查在今年1月10至21日期間進行,受訪企業共220間。整體受訪企業中,有38%稱因最近的移民潮受到負面影響,大型企業受波及的比例較整體為高,達到45%;亦有29%中小企稱受到波及。
中層佔多數 恐青黃不接
有關移民員工的背景,受訪公司透露,移民員工最主要來自「30至39歲」(佔67%),其次是「40至49歲」(佔52%)。職級方面,分別有56%及51%受訪者稱,移民員工主要是中級和初級管理層。另外,移民員工來自不同專業,包括工程和技術、財務與會計,以及資訊科技等。
調查結果亦顯示,尋求事業發展並非員工移民的主要考慮因素,最多是為子女籌謀更好發展,佔57%;其次分別是政治原因、追求較高生活質素、成為永久居民的機會,以及尋求更好的教育。
大公司加緊培訓 添薪酬福利
大型企業正積極應對人才外流問題,分別有61%和51%受訪大型企業表示會「加強接班規劃和招聘工作」及「提升自動化和數碼化水平」;中小企的比率分別只有28%和35%。
大企業亦為增加預算做好準備,分別有39%和37%受訪公司會考慮「提高工資和福利」和「制定挽留員工計劃」,而中小企的相關比率則分別為13%和11%。
王冬勝認為,香港的成功有賴技術人才貢獻,因此人才流失問題實在不容忽視,尤其是本港同時面臨人口老化。他形容,香港正面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學歷人才外流,將對經濟產生重大連鎖效應,因人力資源對本港以服務主導的知識型經濟十分重要,假如無法遏止人才外流現象,情況將令人憂慮。
對於移民員工以中層員工為主,他強調,中層員工是企業的中流砥柱,一旦出現斷層,對業務運作構成挑戰,企業除了要應付招聘和培訓新員工所需的開支外,亦要負擔時間成本、業務增長受阻等其他隱藏成本。
王冬勝又提到,當前全球各地對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香港必須設法吸引和挽留人才,政府要遏止移民潮,應定期檢討相關政策,以維持香港作為安居樂業之所、升學教育之都的吸引力。港人才外流 38%企業受困 王冬勝形容九十年代以來最嚴峻 https://bit.ly/3ChMEH7


守護香港 萬人新年遊行抗中共極權 | 一國兩制 | 民陣 | 一地兩檢 | 大紀元 - https://goo.gl/7eEeP3


中國對台灣日常生活的意淫──「台灣,中國的省」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YvudVu

2017-10-30_193711  


名家 范疇專欄-從「鄧氏約法」到「習氏約法」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4日, 2017
當年鄧小平的一句話力挽狂瀾,穩住政權:「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這句話,等於是執政者與人民簽下了一個契約─甲方向乙方承諾改善乙方的經濟生活,乙方則同意讓甲方繼續執政。這個執政者和人民之間的甲乙默契,可以稱之為「鄧氏約法」。隨後30餘年的改革開放,其間的各種政治動盪,乙方基本上都概括承受了,因為經濟生活確實在不斷改善中。
時光來到了2012,「鄧氏約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雖然乙方的經濟生活還在改善中,甚至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善中,但是,這時已經無人不知,「鄧氏約法」下所產出的最大塊經濟肥肉其實都落入了甲方口袋中。乙方開始追問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中國有那麼富裕嗎?富裕到了甲方拿走了那麼多肥肉,而我還有房有車有存款?我的財產是真實的嗎?穩當嗎?
讓我舉一個實例。1位40餘歲的國有金融企業副總,姑且稱他為李先生,名下有兩處北京房產,市值千萬人民幣,銀行裡有幾百萬人民幣的存款,夫妻月收入5萬人民幣。放到任何一個其他國家,李先生1家3口應該都是小富人,此生應該無憂。但是,李先生對未來的人生卻有高度的不安全感,甚至不知道他的身家10年後還是不是他的?還值多少?重點是,李先生還是個黨員。
李先生的不安和質疑,代表了30餘年來那先富裕起來的「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若連這個族群都如此感覺了,那更不用說那些身處其他「大部分地區、大部分人」的不安全感了。「鄧氏約法」在甲方的權力結構現實下,30年下來究竟是黑貓還是白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富裕起來後,接下來怎麼辦?鄧小平把問題留給了後人。
2012年習近平執政後,給出的方案是「治黨、打腐」。治黨打腐不是新方案,因為已經喊了30年了,結果是越治越貪、越打越腐。貪腐的現象控制不住,有些人歸咎於「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但也有明眼人指出,貪腐本來就是過去30年經濟起飛的原動力,沒有腐敗這潤滑劑,中國經濟也不會崛起。將這兩種看法放在一起,其實透露了中國經濟模式內的一個最根本的矛盾:不打老虎,中國的貪腐會越演越烈,人民不可能繼續容忍;而若打了老虎,其嚇阻效應將使得國家經濟機器的運轉失去「潤滑油」而停擺。
事實上,習近平的2012~2017這任領導班子,正是落入了這種兩難。習的「打虎無上限」動了真格,拉下了如前常委周永康、軍系最高領導徐才厚、郭伯雄,以及數位在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無數的省部級幹部,的確讓人民看到了魄力和決心,但是其派系株連的寒蟬效應,也使得國家行政機器陷入了整體不作為。
很顯然地,「鄧氏約法」在中國的權力結構下進行了30餘年之後,在兩個方面都已經走到了盡頭。其一,即使是那些一部分地區的一部分「先富階級」,都已經開始感受到強烈的不安全感,其二,以「打大老虎」來解決結構性貪腐問題已經陷入進退不得的兩難。
中國當下急需一個甲乙雙方的新約法,這任務落到了習近平身上,我們姑且稱之為「習氏約法」。「習氏約法」必須涵蓋幾個層面:一、如何在把貪腐這個「生產力元素」從黨機器、國家機器中消除後,行政機器依然可以恢復運轉;二、如何讓「已富階級」對自己的合法資產安心;三、如何讓「未富階級」對生活未來有信心。
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正如習近平的博士論文導師、人稱國師的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在最近一篇文章所說,習近平的改革落入了兩個陷阱:左陷極權,右陷權貴。文中說:「為了壓制住權貴集團,很容易走到極權的路子上去。但如果權貴占了上風,很可能又是一場對社會和民眾財富進行掠奪的戰爭。無論哪一種,結果都不堪設想。」
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總體,實質上又再次處於當年鄧小平面臨的局面,但這一次形勢更為險峻,甲方執政的合理性能否持續,端看今年中共19大所提出的「習氏約法」內容,乙方是否買帳了。
(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助中國民主化 學者:台灣最大保障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9日, 2017
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表示,最重要是讓台灣人與中國人都了解真相,一方面台灣人要了解中國與中共的不同;另一方面則促進中國人了解民主的價值。(郭曜榮/大紀元)
【大紀元2017年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曜榮台灣台北報導)今年11月多場重頭戲在中國政壇接力演出,中共十九大落幕後,頂上的是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川習會」,中國大陸儼然成為全球鎂光燈焦點。與此同時,知名中國旅美作家、經濟學家程曉農與何清漣的新作《中國:潰而不崩》也於11月在台灣出版,盼與讀者一同關注中國現狀。
《中國:潰而不崩》書中分析,中國不會真正崛起,但也不會很快陷入崩潰。在未來可見的20~30年內,中國將長期陷入「潰而不崩」的狀態。所謂「潰」,指的是社會潰敗,包括生態環境、道德倫理等人類基礎生存條件;「不崩」即認為中共政權不會很快崩潰。
中國全面潰爛 改革與否兩難
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表示,最重要是讓台灣人與中國人都了解真相,一方面台灣人要了解中國與中共的不同;另一方面則促進中國人了解民主的價值。(郭曜榮/大紀元)
新書發表會與談人之一、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張清溪表示,中國的各個層面確實是已經潰爛,包括誠信、生活環境、政治治理、貪汙腐化,以及產能過剩、金融市場泡沫化等等,問題非常多,而這些問題如同書中談到的,已無法走回頭路,也無法改革,「不改革就死、改革死更快」。
至於「不崩」的爭議就很大,張清溪坦言,自己在台大教中國經濟,最難解釋的一點就是「經濟為何還沒崩潰?」這點從記者、學者到兩岸高層人士,都有一套講法。
他則對「不崩」持悲觀看法,認為應有「天理」,意即中國人受苦的時間實在太長,中國內部問題嚴重性還在加深,若再拖個一、二十年,「這太苦了,主觀上太不人道、太不合理,應該要改變一下現狀。」
「當初蘇聯跟東歐國家的崩潰,事實上沒有人能預測到,包括歐美專家,都不在他們預期之中,蘇聯國內也沒有反對黨存在。」張清溪分析,這說明小事故可導致大變動,中國也有從小地方演變為成百上千人的抗暴。中共把蘇聯與東歐國家崩潰的原因研究地非常澈底,每個都封殺,但事實上防不勝防。
他以2003年的SARS為例,若再延長半年到1年,中國一定出問題,因外國對其投資,以及中國本身出口幾乎停擺,「這就是沒辦法預期到的東西。」
從台灣改變對岸 挺中國民運
「蘇聯與東歐國家崩潰就像非常專業的爆破專家,引爆幾十層樓,但對其它國家影響較小;中國不一樣,崩潰會像海嘯,因為經濟上的連結太綿密,對全世界還有台灣影響非常大。」張清溪說,台灣有2個辦法,第一是去了解中國,兩岸雖然同文同種,但因政治制度不同,幾十年下來社會習慣與觀念的差別非常大。
學者表示,台灣應幫助中國民主化,用各種方式支持中國的民主運動。去年台灣多個民團聲援仍受中共關押的23名律師。(陳柏州/大紀元)
其次是台灣應幫助中國民主化,張清溪談到,民主化是台灣最大的保障,過去一、二百年,沒有2個民主國家打仗,發生戰爭一定有一方是獨裁國家,若中國民主化,就不會對台灣用戰爭解決問題。台灣應用各種方式支持中國的民主運動,「台灣去做,中共也不能說你干涉內政,因它本來認為你屬於中國。」做法上是讓雙方都了解真相,一方面台灣人要了解中國與中共的不同;另一方面則促進中國人了解民主的價值。
學者表示,台灣應幫助中國民主化,用各種方式支持中國的民主運動。圖為去年於自由廣場的「六四」紀念晚會,現場高喊:「追究屠殺罪責,呼喚民主中國。」(葉覺/大紀元)
「中共抓捕維權律師,台灣沒有發聲是沒道理的」,張清溪說,聲援,除了能讓台灣人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外,被抓捕的律師知道外面有人聲援,心情是不一樣的,「迫害能夠持續,是因為社會容許它這樣做。」他以法輪功學員在中國被迫害為例,台灣學員在景點向陸客講法輪功被迫害的真相,能改變社會的氣勢,對於抑制迫害是有效果的。◇

2017-11-20_1606442017-11-20_160652  


香港客家話客家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z5SJY

香港第一女特首林鄭月娥/「北京屬意人選」/香港特首選舉但香港選制只由1194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投票選出,而一般市民卻沒有投票權,意思是每15人才有1人有選舉權,根本是「鳥籠選舉」受北京操控、一國兩制是謊言 選舉過程及結果早已違反民主/民意調查遙遙領先的人沒當選,就是因為香港是小圈圈間接選舉制,當選者性別已不重要,「現在當選的這位,就是北京一直操控她,聽命北京已違反民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Rda5M


G20川習會後 白宮發新聞稱習近平「中華民國總統」
分享G20川習會後 白宮發新聞稱習近平「中華民國總統」到Facebook 分享G20川習會後 白宮發新聞稱習近平「中華民國總統」到Line 分享G20川習會後 白宮發新聞稱習近平「中華民國總統」到Google+
G20正在德國舉行,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習近平漢堡會談,會前兩人分別發表談話。(美聯社)
2017-07-09 06:3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變成「中華民國總統」?G20正在德國舉行,8日美國總統川普與習近平漢堡會談,會前兩人分別發表談話,白宮將兩人會前談話分寄給媒體,不過,白宮對習近平的稱呼成了PRESIDENT XI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習總統)。這稱呼已延續數小時之久,還沒有改變。
綜合外媒報導,外媒駐白宮記者收到白宮新聞室發出的新聞稿,內容是提及川習會前的談話,標題就是寫:「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BEFORE BILATERAL MEETING WITH PRESIDENT XI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總統川普在與中華民國習主席在雙邊會議前的發言)」。
不過,同時,白宮網站上發布的內容,則標示是中國,而非中華民國,截至記者發稿同時,白宮尚未主動發布修正版。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習近平的英文職稱應該是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整個新聞稿內容,提及美中雙邊貿易、及北韓問題,川普表示,這都需要雙方繼續談判,但相信會有美好結果,尤其在北韓問題上,時間可能比想像的還一點。

2017-07-09_082648  


習香港閱兵 部隊改喊主席好
By 楊家鑫,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30日, 2017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在香港舉行閱兵儀式,一共編成20個方隊、3166人,是解放軍駐港部隊歷年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儀式。(法新社)
閱兵儀式結束後,一名解放軍向參觀民眾解說參展的武器裝備。(美聯社)
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展開訪港之旅,昨日是「閱兵」重頭戲,規模歷年最大,受閱部隊共計3166人,各式裝甲車、直升機一字排開。此外,閱兵儀式進行時,受閱官兵回應「同志們好」時,首度用「主席好」,大陸央視評論員解讀稱,「這突出了國家意識」。
3166人100多件武器受閱
據大陸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昨日上午9點20分左右抵達香港石崗軍營,隨後登上檢閱車進行閱兵儀式,此次共有3100餘名官兵、100多件武器裝備,組成20個方隊接受檢閱,包括女兵、特種兵、裝甲兵、通信兵、工程防化兵、防空導彈兵、直升機方隊等,排列全長約1.3公里,現場還有來自香港各界的4000餘名觀禮嘉賓。
香港中評社報導稱,20年來,駐香港解放軍曾先後4次公開舉辦閱兵儀式,分別是1998年回歸1周年、2004年慶祝建軍77周年、2007年回歸10周年及2012年回歸15周年。此次閱兵是歷年規模最大,包括軍樂隊共有3166人。
更改口號 凸顯國家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閱官兵在回應習近平的「同志們好」時,首度用了「主席好」,而非慣用的「首長好」,大陸央視評論員解讀稱,這突出了國家意識。「駐港官兵的口號不僅代表駐港部隊,在香港回歸20周年的大背景下,也喊出了廣大香港市民的心聲。」
報導稱,習近平強調,「駐香港部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是維護『一國兩制』的重要力量,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石。要枕戈待旦,常備不懈,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發揮定海神針作用。」
觀禮採訪 維安最高層級
此外,據「香港01」報導,港府將此次接待習近平的維安工作拉高到最高層級,為確保活動安全及順利進行,前往閱兵儀式觀禮採訪時,禁止攜帶任何可能影響維安的物品,安檢相當嚴格。
報導稱,禁止攜帶的物品包括筆、眼藥水、防曬乳液、唇膏、化妝品等各類液體、膏狀或粉狀物品。各類書籍、雜誌、報紙等宣傳品,以及手機充電器、平板電腦、雨傘、無線收發器或中轉器等可能干擾現場直播器材的微波傳輸設備,也一律禁止。

2017-07-01_1206252017-07-01_120633  


 

2017-07-01_104056  

習近平香港閱兵展現戒嚴與武力,對自由經貿香港人是一種威嚇

香港回歸20年 習近平檢閱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30 10:32聯合報 記者李仲維╱即時報導
上午9點20分左右,習近平抵達石崗營區,登上檢閱車來到閱兵場。圖:取自央視。
上午9點20分左右,習近平抵達石崗營區,登上檢閱車來到閱兵場。圖:取自央視。
大陸央視報導,正在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活動的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今天上午在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石崗營區檢閱部隊。
報導指出,3,000多名官兵組成的20個方隊接受檢閱,駐港部隊所有兵種都將參與,方陣總長1,345公尺。
據悉,此次檢閱只有閱兵式,沒有分列式,儀仗方隊由步兵兼任。
上午9點20分左右,習近平抵達石崗營區,登上檢閱車來到閱兵場。駐香港部隊司令員譚本宏敬禮報告:主席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受閱部隊列隊完畢,請您檢閱。習近平指示:開始!
在閱兵曲中,習近平乘車依次檢閱駐香港部隊軍樂隊、三軍儀仗隊等20個方隊。
現場有包括防空導彈、輪式戰車、武裝直升機等武器裝備列陣。同志們好!主席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的問候與官兵相互回應,觀禮台上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央視評論員解讀,口號由「首長好」變為「主席好」,凸顯出國家意識。駐港部隊參與檢閱人數相當於整個駐港部隊一半人數。


林鄭發表就職演說 「依法處理衝擊國家主權行為」
分享林鄭發表就職演說 「依法處理衝擊國家主權行為」到Facebook 分享林鄭發表就職演說 「依法處理衝擊國家主權行為」到Line 分享林鄭發表就職演說 「依法處理衝擊國家主權行為」到Google+
新任特首林鄭月娥發表就職演說。(法新社)
2017-07-01 10:1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今天上午9時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新特首林鄭月娥宣誓就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典禮監誓。
林鄭月娥身穿淺粉紅色旗袍及白色長外套,引領新一屆政府主要官員主要成員逐一和習近平握手及向觀禮者鞠躬。香港政府主要官員宣誓時,習近平則在旁監誓。
林鄭月娥發表就職演說,表示她將面對公務生涯中最大挑戰,並確保「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全面落實,她將擔任「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基本法》的守護者法治的捍衛者及中央和香港關係發展的促進者,並依《基本法》的規定對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負責。林鄭月娥說,對於依法處理衝擊國家主權的行為,在經濟上也會「更宏觀」為香港謀出路。
林鄭月娥最後引用《同舟之情》歌詞,勉勵港人共同努力:「還有希望能前往,還有親善眼光,騰躍於鬧市海港,愛在舊城窄巷,誰也經歷過迷惘,人間的恩怨幾許已淡忘,只須看見,有我在旁,為你一直護航」。

2017-07-01_103902  


2017-06-28_191134  

香港為何不開心
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香港回歸20年追蹤觀察
六月中旬,《商業周刊》採訪團隊來到香港。
颱風剛過,烏雲籠罩全城,銅鑼灣的一棟大樓外牆上「祝賀香港回歸二十週年」霓虹燈飾,在灰暗的天空下閃爍。
但,此時的香港,感受不到一絲慶祝氛圍。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最新調查顯示,僅三五%的香港人自認是中國人,三十歲以下的香港年輕人,更只有三%認同中國人身分,創下二十年來新低
經濟數據卻呈相反走向。陸客占了香港觀光客人數逾七成;中資來港上市(IPO)募資金額占到四成,使香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股上市地;中國來源的資金占香港直接投資(FDI)近八成,使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吸納外資的市場;香港失業率才三%,幾乎是全民就業
旺角的中國大媽變少了
錶行老董:它來得太快,跑更快
接受我們採訪的金融、零售、地產業香港人都同意,香港經濟這二十年來若非中國人、中國錢的挹注,不會順利度過二○○三年SARS疫情和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衝擊
那麼,香港人面對中國,為何越來越不開心?
我們來到旺角彌敦道,從最直接受惠於中國的零售業找答案。這裡有陸客最愛的「金藥妝」各大零售商,一字排開的周大福金飾、莎莎美妝、高華大藥房招牌,成為旅客最熟悉的香港街景。
但,自二○一四年十月以來,香港零售業收入連續二十六個月下跌,去年更創下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最大跌幅,和二○○三年開放中國旅客赴港自由行以來的「黃金十年」相比,「香港零售業最好的時候,已經不會回來了!」成立逾六十年的香港九龍表行董事總經理黃錦成感嘆。
九龍表行在那黃金十年有爆發性的成長,開店數是之前的兩倍多、年營收更跳升十倍以上,「它來得太快,但跑得更快,」七十一歲的黃錦成形容陸客商機起伏,「十年的成長,兩、三年就掉光。」近三年,九龍表行店面劇減到剩六家,比二○○三年前的七家還少。
這全因為中國政府祭出一紙禁奢令,以及陸客消費行為改變,過去搶買金飾的大媽,轉往日韓、歐美消費,昔日香港精品店外大排長龍的人潮已不復見。
知名珠寶經理人:
以前生意太好做,把服務放下了
從暴賺到暴跌,香港人開始從失落中反思。
香港四大珠寶商之一的周生生集團副總經理周允成告訴我們,黃金十年間,其年營收成長率最高超過三七%,年年正成長,「從商業的循環來講,一個十年的高峰發展,其實是很少見的,」他說:「生意好的時候,你絕對覺得是好的,但關鍵是有沒有居安思危。」
周允成描述陸客高峰時,即便店員仔細介紹商品,但,「他(陸客)拿著錢進來:『不要講這麼多了,我要買這個、這個、這個……』。」(本文未完)


 

香港回歸後 港府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宋宇娥 吳湘屏 香港】香港回歸後 港府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 客家電視台 - https://goo.gl/z1Dse2
香港主權移交以後,中文課程教育改革一直成為香港教育局的重點,2008年推出撥款計畫後,香港「普教中」學校數量開始上升,所謂「普教中」就是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取代母語教學,去年香港有一半以上,510間中小學推行普教中,這樣的教育政策,加上中國新移民不斷移入,有人擔心普通話,有朝一日將取代廣東話,事實上,早年廣東話的普及,也迫使香港的客家話迅速衰退,語言消逝原因,同樣與教學語言的改變有關。
老師進到教室,學生起立用標準的普通話問安,這堂中文課不用香港人慣用的廣東話,而改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這在香港被稱為「普教中」。
培正中學校長 譚日旭:「現在因為內地來的遊客,還有移民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都聽到普通話交談的,(學生)沒有好的普通話的溝通能力,他們畢業以後,他們很吃虧。」
即便目前香港近9成市民的慣用語,仍為廣東話,但隨著普教中的推行,加上中國新移民不斷增加,不少人未雨綢繆,擔憂有朝一日廣話會被普通話取代。
香港市民 黃啟文:「每一個學校大部分,都已經用普通話教學,其實慢慢地滲透,讓我們廣東話慢慢帶走。」
廣東話會不會,猶如溫水煮青蛙般逐漸被邊緣化,或許還是未定之天,但其實早年廣東話的普及,也讓圍頭話和客家話等,香港本土語言快速衰落。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 劉鎮發:「以前我們是用客家話教學幾百年,自從五十年代用廣州話教學,再加上電視台、電台都是用廣州話,然後下一代就沒人會講,主要是大人沒想到跟小孩子說啦。」
即使客家山歌、客家話,都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抵擋不住,無人傳承的現實窘境。
香港客家山歌手 李群:「他不學,不學它就沒了,就失傳了。」
李群的兒子 練志平:「其實有想過(撿回母語),但是有點困難,因為畢竟在香港的教育來說,有很多不同的語言要學,譬如說有廣東話、有英文,還有那些普通話。」
香港客家人,坦然接受客語流逝的無奈,然而見證客語被邊緣化的他們,卻樂觀看待粵語未來的發展。
香港客家山歌研究者 張國雄:「一見面我不會說英語,也不會說普通話,都是說我們地方的話(廣東話)。」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 劉鎮發:「我訪問過好多香港人,都說(不管)學校講什麼話,我都要和小孩說廣州話,這樣來說,你有這樣的心理,廣州話短期之內很難消失。」
香港人學普通話是「大勢所趨」,然而為了迎合環境而選擇語言,一旦母語脫離家庭生活,就是不可逆的,雖然現在尚未發生,但不代表危機不存在,畢竟等到察覺事態嚴重,大都已無力回天,香港的客語、台灣的客語不都是如此。


 2017-06-25_103916  

「香港不文明制度」 盧凱彤選在台灣出櫃
2017/06/25 08:14
港星盧凱彤拿下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也在台灣公開出櫃。(記者陳逸寬攝)
〔娛樂頻道/綜合報導〕港星盧凱彤昨晚拿下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她在台上驚爆去年已和交往7年台灣女攝影師余靜萍在加拿大結婚,她選在台灣「出櫃」,是因感嘆香港仍活在不文明的制度。
盧凱彤昨晚在金曲獎上感謝妻子余靜萍,她說:「謝謝她讓我生命更完整,這個世界不完美,我的音樂也不完美,但有了妳誰還需要完美。」感性出櫃宣言,讓現場尖叫聲、支持聲四起。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對於同性婚姻看法,盧凱彤不久前就曾讚揚台灣同性婚姻平權釋憲,成為亞洲第一個國家認可同性婚姻,當時她大方吐露:「好開心,台灣2年之內要修法讓同性婚姻合法化,我覺得這是展現人權光輝的另一面,這是基本人權,也是台灣邁向社會文明做法,人人平等很重要,因為愛是不分國界和性別。」直言香港仍活在不文明制度。


我見我思-抑制房價 社會正義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2日, 2017
再過幾天香港回歸就20年了,日昨在一場與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的交流中了解到,20年來香港人均產值從2.7萬美元,升到4.4萬美元。政府預算無赤字、每年還盈餘100多億港幣人民平均稅負只有15.6%,無遺產稅,有很好的醫療補助,高中以下幾乎免學費,香港的失業率也只有3.3%,是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地區。為什麼20年來不錯的經濟發展,甚至成功抵擋過亞洲金融風暴與2008年金融海嘯,但香港許多人還是不滿地走上街頭,占中雨傘花運動接連發生?

除了年輕人對民主主權的要求抬頭外,很大的關鍵是房價的高漲,造成香港貧富差距創新高。香港的建地只有7%,樓房再高也抵不住資本主義推高的房價。香港每年外移的人口從1997前的高峰,到現在已低於平均水準一半不到,每年只有7000人。土地與生產要素的不足,讓香港正在思考「大灣區計畫」的可能,把粵深周邊納入發展成大香港,以解決公平與階層的問題,讓年輕人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與未來。

許多人認為利益的矛盾,是造成全世界年輕人躁動不安的主因。不只香港,包括美國川普現象、英國脫歐、法國歐蘭德總統無法連任等等,都是一樣的問題。在台灣也是如出一轍,太陽花運動、政權輪替,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得不到經濟利益的分配,都是根本的問題,而房價正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2017年4月12日普立茲獎將非虛構類的書籍大獎,頒給了一位年輕學者哈佛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馬修‧戴斯蒙所著的《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馬修‧戴斯蒙說當房租超過薪水三分之一,我們再也無力翻轉貧窮!他花費數年,採訪30多名房東、記錄數十萬筆驅離資料、追蹤百萬筆電話、出席千場住房法庭,找到牽繫起貧富兩者的經濟體系──租屋市場。只是,他發現兩種自由在此互槓:房東想靠租金賺錢,房客希望一家能住得安全舒適

當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交房租,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正如《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不談論居住議題,我們便無法徹底正視貧窮。」失去家,人就失去了一切。唯有安穩的居所,才是人生一切的根源。

這幾年兩岸三地的房價狂飆,居住正義問題屢屢成為民怨引爆點,當我們面對世界變局與社會處境,重新回來思考房價的問題,也許才是政權維繫與人民希望的所繫。(作者為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


 

香港特區20年:台灣成為移民新熱點?
www.bbc.com查看原始檔
香港特區20年:台灣成為移民新熱點?
劉子維 BBC中文記者
「要放棄的話,我要擁有什麼才可以放棄,但在香港我其實什麼都沒有。」陳筱瑜在兩年前開始有移民台灣的念頭。今年2月,她隻身以投資移民的方式來到台灣,在台南一個人經營咖啡店。
今年26歲的陳筱瑜在香港做過咖啡師、補習老師、皮革手作師,曾參加過「雨傘運動」的她對BBC中文說,雨傘運動之後,她一直在思考以後生活的樣貌,「在香港好像沒有看到可以做什麼。要是去打工,十年二十年後可能買房子也沒有辦法。但在台灣如果我努力工作到十年,就可以買一個可以住的房子……在香港好像都沒有辦法長久的生活,在台灣舒服一點,比較可以生活。」
陳筱瑜用600萬台幣(約150萬港幣)投資移民的方式移居台灣,資金部分來自家人資助。她以24000元台幣(6000港幣)一個月的租金,在靠近台南火車站的地方租下55坪(約2000呎)的住房兼店面。在香港,她一家四口住約24坪(900呎)的房子,現在賣價要1000多萬港幣。
和陳筱瑜一樣有移民台灣念頭的香港人數量在近幾年增長許多,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資訊組統計,2014年,也就是「佔中」(雨傘運動)發生的那一年,港澳居民台灣居留許可案件達7506件,比2013年多出2932件,增幅超過六成。
2015、2016年的居留案件都有超過4000人,申請定居(即拿到台灣身份證)更是每年增長,2016年港澳居民定居許可人數1086人,創下16年來新高。(注:台灣將港澳居民合併統計,但其中香港人佔超過九成)
「政治原因想移民」
陳筱瑜認為「20年以後香港應該會被大陸管吧,不想自己在香港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在相對自由、大陸化較少的地方成長。
對於台灣日後會不會也「大陸化」?陳筱瑜表示她不太擔心,「因為台灣年輕一輩比較敢於出聲,會保護好自己的地方」,而且因為台灣人有投票權,「有投票權政府才會聽人家講話。」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10月發佈一項民意調查,指出約四成受訪市民有移民打算,而台灣是最多受訪市民提及的移民目的地,佔16.3%,其次是澳洲(15.2%)、加拿大(13.8%)。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博士對BBC中文表示,進行是次調查的動機是因為「社會上談論移民的聲音變多」。
受訪者被問到想離開香港的原因,前四位的主要回答有:「不滿特區政府,政府施政差或者不滿特首或高官」(11.0%),「香港居住環境擠迫」(10.5%),「香港太多政治爭拗/社會撕裂嚴重」(10.3%),以及「香港經濟情況欠佳或者經濟沒有前途」(10.3%)。
移民諮詢公司卓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L&K Holdings)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公司過去經營香港人移民至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案件,因應越來越多人詢問移民台灣資訊,卓域集團三年多前開辦台灣移民項目。
20年移民對比
1960年代,香港發生「六七暴動」,政治動蕩的情況下使得香港出現第一波人口外移潮。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也讓許多香港人因為不信任北京政府,對主權移交後的未來感到不安而決定出走。
根據香港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資料,1987年至1996年間,移居到海外的香港居民數量約有50.3萬人。
根據香港保安局資料,97前夕香港人主要移民國家為美國、澳洲、加拿大,當時台灣並不是主要的移民目的地。台大地理系副教授黃宗儀分析,當時的移民多是不信任中國政權的中產階級,因此選擇來台灣「不是很合理」。
2000年後移民人數維持在一萬上下波動,2009年開始降至七、八千人。移民美、加、澳人數微幅下跌,過去五年數據分別在2100、2000、800人之間徘徊。在2014年「佔中」之後美、加、澳移民數量沒有如台灣移民人數一樣顯著上升
從「落後」到「悠閒」
陳筱瑜小時候每年會跟家人出國旅遊一兩次,但直到五年前,她才與朋友到台灣旅遊。陳筱瑜問家人為什麼以前沒考慮去台灣旅遊?家人說:「我們覺得台灣很落後、很舊、跟大陸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不帶你們去。」
後來家人也跟著陳筱瑜來台灣玩,她的家人覺得台灣「像以前簡單舒服的香港」,因此也對台灣留下好感,進而支持她移民。
黃宗儀對BBC中文說,香港某種程度上還是把台灣當成後花園,但在主權移交後,香港經歷SARS(沙士)、 金融危機、「佔中」等等各種危機,「過去最好的時代的香港人的驕傲、做為全球城市位置的變化,不只是針對台灣,可能是香港自我認同發生改變。」
香港對台灣「不是優越感的下降,而更多是好感的增加。」台灣的自然、緩慢、悠閒及富有人情味,讓對生活有不同想像的香港人心生嚮往。
黃宗儀說:「在過去,香港都順利發展成大家都是中產階級、比較務實的香港人,但隨著整個政治氣氛的轉變,香港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嚴重,他們會重新過來看看,對於整個生活態度的想法有所不同。」
台灣移民特點
卓域集團控股執行董事劉維雄分析台灣移民的特性,指出對比移民到西方國家的香港人,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年齡層較廣,從20幾歲想用較低資金創業的,到55歲退休之後想去環境舒服的地方生活的人都有。
不像移民英澳美加的比較多是社經地位較高、資本較雄厚的人,多半是去當地做簡單的投資,主要目的是「拿多一個身份」。移民台灣最主要區別是「可能是自己本來就『我想去做什麼生意』的想法」。
卓域集團移民部主管羅鈁烯解釋台灣成為香港移民新熱點的現象,指出「香港政治原因是很大一個因素,14年以後政治氣氛很濃厚。」
「在英國殖民時,每個人為了生活,大家對政治沒什麼感覺。近年來是政治參與度上升,尤其是年輕人,相應的覺得香港言論自由不穩定。」
羅鈁烯表示,台灣離香港距離近、語言文化甚至連面對的政治背景都相似,因此成為受香港人歡迎的地方。加上移民台灣的成本比移民西方國家要低得多。「對想要創業做生意有想法的年輕人來說,台灣確實是一個創業的好地方。」
「是一個機會」
年紀30後半的夫妻檔「King Kong爸媽」就選擇「在台灣重新開始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在香港從事辦公室工作的兩人,兩年前決定辭職當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
隨著孩子長大,兩人思考重回職場,「如果一直留在香港,兩個人出來工作,孩子留給工人姐姐去帶,好像又走回頭路。」
他們看了台灣投資移民計畫,認為在台灣做生意的成本比香港低很多,機會也較多,加上台灣的「體制外教育」發展得比香港好,因此夫妻兩人決定讓小孩在台灣讀「森林小學」,不用在香港接受他們認為「給孩子太大壓力」的教育,兩夫妻則在台灣桃園開港式餐廳。
他們選擇移民台灣,是因為台灣和香港文化相近,而且「生活環境、空間比香港都要好,但又離香港不太遠。」
被問到會不會擔心來台灣賺得錢比較少?「King Kong爸媽」表示「有心理凖備」、「夠生活就好」,而且其實台灣消費水平較低,「來這邊花香港四分之一的錢就可以住得比香港更好。」
理想與現實
「King Kong爸媽」表示,移民之後稍微感到辛苦的地方是「沒有長輩幫忙帶小孩」,夫妻倆在忙著開餐廳的時候,只能把孩子也帶在身邊。
沒有在台灣上過學、沒有親戚在台灣的陳筱瑜則說,「每天吃飯都是自己一個人」,因為目前移民台灣的香港人主要還是以家庭為單位。
但陳筱瑜、「King Kong爸媽」都表示,整體來說,定居台灣的感覺「比當旅客時更好」。
香港人移民台灣,在生活方式的適應方面遇到的問題比移民到其他英語系國家小很多。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黃宗儀說,香港移民在台灣主要面對的挑戰是「適合香港人的工作很難找,薪水也很低。」
創業也存在失敗的風險──因為台灣經濟其實不好,就算用較低的成本開業,可能也無法賺到錢。加上與香港相比,台灣的法制化程度較低,香港人可能會覺得台灣公務機關的效率、透明度沒有香港好


還好台灣有民主屏障
2017-03-29 06:00
推文到plurk
北京欽點的林鄭月娥在小圈子選舉當選香港特首,這是北京對港人爭取雙普選、佔中運動等的總答覆。而新特首出爐之際,發起或參與二○一四年「佔領中環」運動的成員九人,立即被控「公眾妨擾」等罪名,秋後算帳不啻把總答覆的調子拉得更高。與此同時,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批評北京介入選舉,直言若香港淪為中國另一個城市,那香港所享有的特權可能會被取消。所謂的介入選舉,算是緩和的指控,因為北京早就公然宣示「全面管治」香港了,將來香港的政治發展恐怕只會更「內地化」而非「民主化」。
東方之珠,在國際社會眾目睽睽之下,淪落到今天的地步,連當初的中英聯合聲明,都早已形同廢紙。英國的光榮撤退,換來的是中國的專制挺進。而一九八四前後,中英談判期間,港人只能聽天由命,連國際談判的籌碼都不是,現在看來早已錯失先機。所謂的「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一九九七以來一直朝北京「全面管治」香港方向演變。從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到林鄭月娥,欽定選舉委員會選出的欽定人選,弦外之音會不會是鳥籠民主五十年不變?香港,恐怕要等人口結構大幅改變,政治洗腦徹底完成,北京才可能恩准特首、立法會的雙普選吧。
二○一五年底,包括擁有瑞典籍股東在內的銅鑼灣書店五人,悉遭北京綁架至中國。今年初,擁有加拿大籍、香港永久居民身分的一名富商又被綁架至中國。中國公安在香港「執法」,敲響了一國兩制的喪鐘。「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北京第四個指定人治理下,香港民主的未來是明是暗不言可喻。外界期望,香港的民主運動能夠遍地開花,只不過在習近平「硬的更硬」的鐵腕下,普世價值恐怕難有空間。中英聯合聲明也好,對港人的信誓旦旦也好,北京顯然是愈來愈不放在眼裡了,只要控制政商利益結構,關起門來打孩子也無所謂。
北京對香港硬,當然不會對台灣軟。台灣的情況與香港截然不同,但北京似乎也想利用類似的模式,把台灣納為中國的一部分。川普上台後又出現的,台灣可能淪為中美交易的籌碼,就是這種國際政治操作的伎倆。還好,籌碼之說,必須面對台灣的新現實,那就是,台灣已經進入民主時代,國家意志與政權輪替都有頭家發聲。而且,台灣的獨立自主,之於美日等西太平洋民主國家的安全利益,具有極為密切的連動關係。此一地緣政治的休戚與共,遠遠超過當年香港之於英國。此所以,大家看到了的是,隨著北京對香港的內地化作為,美日等國對台灣的支持卻是愈來愈化暗為明。
其中的關鍵因素,當然是台灣的民心向背。二、三十年以來,儘管台灣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乃至北京手握得以施壓台灣的經貿工具,但台灣人民依舊拒絕在政治上屈服,維持獨立現狀以追求正常國家,成為台灣人民愈來愈凝固的共識,穿梭兩岸的政客、台商、藝人甚至急統人士,終究還是要以台灣作為生活與利益的寄託,便是不爭的事實。一九九六以來,台灣人民得以自由表達意向,揮別威權時代被「兩岸中國人」所宰制;而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台灣人民捍衛當家做主、自決未來的決心,也成為地緣政治當代操作不得不考慮的要素。
「一國兩制」,本來意在統戰台灣,因緣際會卻先用在香港。北京一面終結香港的一國兩制,一面仍向台灣推銷九二共識。而所謂的「一中各表」、「一中同表」,殊不知,走沒幾步其實就是無法回頭的一中、一國。對此,台灣人民的興味索然,十足表現在國共結盟的尖峰時刻,卻出現了人民讓國民黨完全在野的反高潮局勢逆轉。民主,確實是台灣的屏障。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與香港過去被北京以「一國兩制」連上關係,如今本來就厭惡此一統戰釣餌的台灣人民目睹香港政治漸凍,更加敬謝不敏。至於北京繼續一中壓力測試,攔阻台灣人民實踐民主,其反作用力把台灣推向正常國家的終點,那就是歷史莫大的反諷了。


從香港看台灣 《富比士》:一國兩制永遠不適用!
分享從香港看台灣 《富比士》:一國兩制永遠不適用!到Facebook 分享從香港看台灣 《富比士》:一國兩制永遠不適用!到Line 分享從香港看台灣 《富比士》:一國兩制永遠不適用!到Google+
《富比士》(Forbes)專欄作家金恩(Sean King)美國時間25日晚間也撰文表示,一國兩制不適用於台灣。(歐新社)
2017-06-26 15:4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陸委會日前表示,一國兩制在台灣沒有行情,《富比士》(Forbes)專欄作家金恩(Sean King)美國時間25日晚間也撰文表示,一國兩制最早是為台灣打造,但經過香港經驗後,證明「一國兩制永遠不適用於台灣!」
《富比士》(Forbes)專欄作家金恩(Sean King)美國時間25日晚間也撰文表示,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法新社)
《富比士》(Forbes)專欄作家金恩(Sean King)美國時間25日晚間也撰文表示,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法新社)
金恩在文中用歷史比較台灣和香港,香港在中國秦代就已是中國領土,但台灣一直到15世紀才逐漸有中國移民。並引用政大民調指出,台灣在1992年只有不到20%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然而在2013年,此數字已漲至60%以上,在1992年有25%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2013年剩下不到5%。
此外,在2014年的一項調查中,有高達80%以上台灣人傾向維持某形式的自治,僅不到1成願意統一,2000年起僅9.8%台灣人認為香港的一國兩制適用於台灣,他認為這項數據是最令北京當局困擾的。
文中提到,就算自認中國人的台灣,也希望中國能發展民主再統一台灣,或是讓台灣保有自主權,但經過香港「雨傘運動」等事件後,台灣已見證香港回歸的失敗,若香港普選繼續受挫,「一國兩制就不可能在台灣成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