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芝(姜阿新獨女)+姜蕙英(姜振驤三女)、姜蓮英(姜振驤四女)與姜麗芝(姜阿新獨女)的合影。1945-1955+姜朝鳳宗族成員、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廖惠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87sXl

吉安鄉/吉安慶修院花蓮的國家三級 1917年古蹟/吉野真言宗布教所/88尊佛像象徵每人不同的煩惱,參拜後就代表拋去了煩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0joLqB


竹東木行製材工廠大剖機製材中,外銷日本火車枕木於火車站等待運往基隆港

142917032_1213586609036458_5223881372498916490_n144218850_1213586632369789_5166318754758671976_n (1)142917032_1213586609036458_5223881372498916490_n (1)142939006_1213586715703114_794793823981809596_n145022371_1213586679036451_2919567368053218133_n144218850_1213586632369789_5166318754758671976_n

(1) 社團 | Facebook


2017-06-20_121147  

搶救東海岸的遊俠夫妻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sxJ576

2015-04-23 21:57個人分類: 有個地方有一群人
搶救東海岸的遊俠夫妻
司馬遷的《史記》中,我最喜歡看遊俠列傳。
  俠者,以武犯禁也,雖然是為不平之事獻身的人,但理論上,在一個有制度且重法治的社會中,應該是不容許遊俠存在的。只是台灣目前人謀不贓的環境,卻使得我們渴望新一代遊俠的出現。這種新時代遊俠是溫和的,但很堅定;是可以溝通的,卻能始終維持理想;是樂觀的,儘管一再受挫。他們行俠時,會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必要時還誘之以利,但就是不會訴諸暴力。
  黃雍熙、廖惠慶這對夫婦就擁有以上所有特點,是我心目中最典型的「荒野遊俠」
  我和他倆相識超過二十年。在平日的印象裡,惠慶是略顯拘謹的鋼琴教師,雍熙則是在兩岸往返奔波的典型台商,一到假日卻搖身成了開著越野吉普車的滑翔翼國手教練。
  這對夫妻,不但會逼當年念國中的女兒請假參加四天的野外活動,還會規定學生讀完徐仁修老師的書,才能被收入門下。但這些跟他倆日後行俠仗義的事跡比起來,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切都要從二十年前的搶救東海岸事件說起。
花蓮,請不要再建設了!
  近二十年前,雍熙和惠慶回鄉度假,行經台十一線。
  台十一線是台灣最美的濱海公路,位在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內,倚著海岸山脈,俯瞰著藍色太平洋,沿線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珍貴的阿美族考古遺址,及五處因生態環境特殊而劃為自然保護區、禁止人為開發建設的海域。
  這麼一條在自然景觀及人文資產上都彌足珍貴的公路,不是應該被全台灣好好呵護著嗎?
  但突然之間,這條藍寶石公路卻被挖得面目全非。為了從二線道拓寬到四線道,綠色的山腳被開腸剖肚,美麗的太平洋海岸丟滿了水泥消波塊。台灣的最後淨土,在多數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地埋沒在灰色的水泥塊下了。
  一切只為了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的一句話:配合產業東移,發展東部觀光業。發展觀光竟得以毀掉台灣最美的海岸為代價?偌大台灣竟容不下一條景觀公路?何況它車流量最高的路段也只有每二十七秒鐘一輛車,完全沒有拓寬的需要。意外目睹施工現場的雍熙,簡直無法置信:
  「我不禁淚流滿面,我無法相信這是我們政府做的事!是誰設計的?是誰核准的?」
  「假如我是觀光客,我會馬上掉頭回台北,但我做不到,我有責任挽救這片土地。」
除了錢很多,我們還有什麼?
  雍熙是來真的。
  台十一線拓寬工程,從無人關心無人聞問,到最後成為備受全國關注的議題,可以說就是這對夫妻一手推動的。荒野保護協會也為他們破了例,頭一次在抗爭性的環保運動中出人出力。
  因為我們都被感動了。
  雍熙丟下他在大陸的鞋廠,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投入這場救援行動。他寫信向公司合夥人請假,說要留在台灣保護花蓮,需要多久時間還不知道,若是他們不同意,他就把股份賣掉,辭掉工作,留在台灣為家鄉努力!惠慶也全力支持他,甚至到現在都還保留著這封信,日後提起,仍帶著驕傲。其實,把花蓮視為第二故鄉的她,早在雍熙回台灣前,就已經開始著手搶救東海岸的工作。
  在那兩個月中,惠慶打了數百通電話、上百封傳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場公聽會中,她鼓起勇氣,發著抖問工業局長:「東歐人雖窮,臉上卻有驕傲,因為他們有文化和藝術。請問局長,我們除了錢很多之外,還有什麼?」
如今舊事重提,她卻取笑自己那時好像瘋了似的,整天捧著報紙,只要看到哪位政府首長有演講就跑去送資料、陳情。
但也因為這樣,她跟當時的經建會主委江丙坤接上了線,日後雍熙因此有機會到行政院去,對著由四十位處長組成的「產業東移指導小組」簡報陳情,而這正是延緩台十一線工程的關鍵。
  台灣絕少有商人從事環境保育運動(雍熙常自嘲,這麼做也是為了要減輕內疚),雍熙以商人角色提供建言,在這場抗爭中顯得格外有力。返鄉之旅的第二天,他在回廣州鞋廠的飛機上,激動地寫下〈花蓮,請不要再建設了〉這篇文章,後來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在商言商,只用膝蓋想也知道在東部發展產業是馬尾穿豆腐──別提了!內需型產業在西部已是生存不易,到東部來是跟自己的鈔票過不去;外銷型產業在台灣都活不下去了,花東救得了嗎?今天即使政府獎勵我來東部設廠開公司,免利息信用貸款、賦稅全免,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台灣最流行的跑路……這些工程除了帶來工程利益的分贓及破壞自然的浩劫外,毫無產業價值。若是這些工程繼續進行,當它們完工之時,也就是東部觀光事業結束的時候了!惟有保護這塊美麗的土地才會有遠景,和永遠的觀光業。」
水璉河畔的頑童老師
  十四歲以前,雍熙一直住在花蓮,大學畢業後又回鄉教了三年書。他是成功的鞋商,也是天生的詩人。看過他為故鄉所寫的文章後,你會知道,商人的現實計較和詩人對自然的關懷,是如何微妙地融合在一個人的身上。
他愛冒險,愛幻想,還會千方百計付諸實現。初中時,他曾經一口氣養了一百多隻兔子,之後就整天想著怎麼讓牠們過得更快樂,於是幫牠們挖地道、蓋運動場,最後還因此被留級。四十多年前,他在花蓮水璉教書的時期,就創下兩個「台灣第一」。為了一圓飛行夢,他和學生一起用竹竿、尼龍布和電線仿製了一架滑翔翼,又找朋友幫忙開車拖曳,就這樣瘋狂試飛了一整個暑假。只是這架滑翔翼太重,每次都只飛了一下就重重摔了下來。那大概是台灣第一架滑翔翼吧!他也因此被尊為台灣滑翔翼運動的先驅,那光芒甚至蓋過日後他當上滑翔翼國手的成績。還有秀姑巒溪泛舟,也是他首開風氣,帶著全校老師一起搭橡皮艇漂流,結果沒幾下就翻了船,食物鍋子全漂走了,大家拖著溼答答的身子,靠泡了水的餅乾充飢,漂了兩天才回到學校,結果隔天學校宣布放假一天──因為所有老師都累壞了。
  上體育課時,他帶著學生到海裡游泳,沒有氯氣,沒有水泥牆和消波塊,只有碧海藍天和五色彩石。那個年代的水璉溪口,是青悠的山脈隱沒在藍色太平洋中,是一帶綠水劃過潔白的礫灘,伴奏著阿美族姑娘耕田時所唱的山歌……。
  惠慶形容他:「花蓮的河、海、山、天空及原住民朋友是他的鄉愁,返鄉教書那三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聽了雍熙的故事,我終於可以體會,民國八十五年夏天,他當眾流下的那些眼淚的意義:「我不懂工程,但我知道我們絕對沒有權利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毀掉幾十公里的海灘和美景,這是老天爺給的財產,人類和各種動植物世世代代都可享用的資源,絕不屬於哪個政府或是哪個財團的。」
  東海岸的美景,有太多都已成明日黃花。幸運的是,水璉被保住了。
一粒種子的奇蹟
  務請牢記,這塊地是聖潔的,務請教導你的子子孫孫,這塊地是聖潔的。湖中清水裡的每一種映象,都代表一種靈意,映出無數的史蹟,各式的記憶,及我們的生活方式。流水的聲音不大,但它說的話,是我們祖先的聲音。
──〈西雅圖宣言〉,西雅圖酋長寫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台十一線事件後十個月,雍熙和惠慶接到電話,是一個水璉人來通風報信,說威京集團要在那裡蓋火力發電廠。這個人是雍熙當年的學生,當初也贊成台十一線拓寬。那時他倆不想為難學生,所以並沒有找他們幫忙,只留給他們一些剪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雅圖宣言〉。電話中,這學生說他現在終於了解那篇宣言,決定要站出來,保住自己的家園。
  水璉既是禁止開發的自然保護區,又位於斷層帶,根本就不該,也不能蓋火力發電廠。然而事情已成定局,威京集團的勢力太龐大,甚至經濟部、縣政府都樂觀其成。
  儘管面臨更艱困的一役,但搶救台十一線時累積的人脈和經驗,卻在這次發了威。站在他們這邊的,除了全村的人,還有立委、國會助理、媒體和學者,以及不計其數的各路英雄或明或暗地拔刀相助,尤其葉美青、廖美菊、許素桂、趙文通、林茂耀等人的投入,更又是一篇篇感人的文章。
終於,他們打了漂亮的一仗,這個荒謬的開發案被撤銷了。
  事實上,搶救東海岸只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雍熙和惠慶播下的種子現在紛紛發了芽。有愈來愈多當地人不再站在工業開發這一邊,開始珍惜自己的家園;幾位我認識的生態悍將,也都曾受到他倆的影響;他們就讀台大森林系的女兒在耳濡目染下,現在也正投入有「台灣小瑞士」之稱的烏來桶後溪護溪行動。
現在,惠慶是荒野的常務理事,繼續捍衛荒野,並四處傳授環保抗爭的心法。雍熙則開始從更根本的問題──教育出發,運用搶救東海岸所累積的人脈,為政府工程單位催生了七場生態工法的課程;而他本人也成了旁徵博引的永續發展專家,常受邀去公務機關、學校上課。
  那段時間的過度投入,使雍熙這位運動健將的身體幾乎拖垮,但他卻無懼於此,繼續為自己立了下一個行俠目標:解決台灣人口問題,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減少到台灣的自然資源能輕鬆負荷的程度。但是這麼龐大的議題要如何去推動?它可比台十一線拓寬、花東火力發電廠事件要複雜許多。儘管如此,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解決台灣環境問題的根本辦法,也比任何事都值得投入。對雍熙,我總是滿懷敬意,也願意全力支持。
誰需要消波塊?
  台十一線拓寬工程一開始最讓雍熙和惠慶痛心的,是大量丟置海岸邊的消波塊。事實上這種形狀像顆肉粽的水泥塊,在台灣十分普遍,每顆造價從五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可見這些「肉粽」除了破壞景觀外,背後還有龐大的工程利益。
  消波塊最早是二次大戰時,法軍用來阻擋德軍坦克車前進的保護塊。戰爭結束後,為了廢物利用,法國就把它們丟到防波堤周圍,作為護堤之用,後來發現效果不錯,就申請了世界專利,並促生了各種不同形狀的消波塊。
  消波塊的功能是為了保護海岸不受波浪侵蝕。不過,它的形狀和拋置方式都需要因應個別情況,先經模型測驗,再進行彈性調整。但也有海洋環境工程教授指出,消波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它所形成的防波堤會使海浪產生更強烈的反射作用,反而加速底層的砂土流失,於是就得丟置更多消波塊,形成惡性循環。加上消波塊實在嚴重破壞景觀,所以有愈來愈多地方不再使用,甚至開始著手吊除從前丟置的消波塊。
  只有台灣,仍然樂此不疲,從西海岸到東海岸、離島,消波塊愈來愈多,無所不在,美麗的海岸線一一消失,台灣簡直成了一座水泥島。\


2013.06.27愛的行動專訪(26):愛的行動家黃雍熙先生、廖惠慶小姐~荒野俠侶愛的行動 - 愛你一輩子守護團 - https://goo.gl/2r7bNf

2013.06.27愛的行動專訪(26):愛的行動家黃雍熙先生、廖惠慶小姐~荒野俠侶愛的行動
張貼者:2013年6月26日 下午9:23同學會 17期 [ 已更新 2013年6月26日 下午11:35 ]
2013年06月27日 星期四
題目:荒野俠侶愛的行動
主持人:蕭慧英
來賓:愛的行動家-黃雍熙先生、廖惠慶小
84年參加荒野保護協會後深受感動鼓舞
85年發起反對台十一線公路不當拓寬
86年發起保護花蓮壽豐鄉水璉自然保護區阻擋威京集團火力發電廠
87年寫信給中央經建會,開始去作多場簡報演講表達意見
91年阻擋秀姑巒溪出海口蓋堤防
94水璉海堤
96年蘇花高速公路
100年吉野驛百年站前廣場
最近開始保護芝山岩行動
訪談大綱:
1. 談談當年怎麼會開始關懷起花東的環境,又怎麼會發展成一連串的環保行動?
2. 最近又開始關心芝山岩旁建築開發案,那是怎樣的狀況?
3. 兩位近二十年如此意無反顧,不畏強權地投入守護台灣的行動,你們認為那是怎樣的力量?最艱難的是?是否曾經害怕?
4. 父母的價值觀和行動會影響孩子,如今女兒也投入環境保育的運動,請分享兩位的教養心得。
5. 最近許多民生、政治事件,讓人民非常不安。身為愛的行動家,倆位怎麼看最近的發展?
引用處:http://www.wretch.cc/blog/parentsradio/15849804
搶救東海岸的遊俠夫妻──黃雍熙、廖惠慶 文-李偉文
司馬遷的《史記》中,我最喜歡看遊俠列傳。
俠者,以武犯禁也,雖然是為不平之事獻身的人,但理論上,在一個有制度且重法治的社會中,應該是不容許遊俠存在的。只是台灣目前人謀不贓的環境,卻使得我們渴望新一代遊俠的出現。這種新時代遊俠是溫和的,但很堅定;是可以溝通的,卻能始終維持理想;是樂觀的,儘管一再受挫。他們行俠時,會說之以理,動之以情,必要時還誘之以利,但就是不會訴諸暴力。
黃雍熙、廖惠慶這對夫婦就擁有以上所有特點,是我心目中最典型的「荒野遊俠」。
我和他倆相識十多年。在平日的印象裡,惠慶是略顯拘謹的鋼琴教師,雍熙則是在兩岸往返奔波的典型台商,一到假日卻搖身成了開著越野吉普車的滑翔翼國手教練。
這對夫妻,不但會逼當年念國中的女兒請假參加四天的野外活動,還會規定學生讀完徐仁修老師的書,才能被收入門下。但這些跟他倆日後行俠仗義的事跡比起來,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切都要從十年前的搶救東海岸事件說起。
花蓮,請不要再建設了!
十年前,雍熙和惠慶回鄉度假,行經台十一線。
台十一線是台灣最美的濱海公路,位在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內,倚著海岸山脈,俯瞰著藍色太平洋,沿線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珍貴的阿美族考古遺址,及五處因生態環境特殊而劃為自然保護區、禁止人為開發建設的海域。
這麼一條在自然景觀及人文資產上都彌足珍貴的公路,不是應該被全台灣好好呵護著嗎?
但突然之間,這條藍寶石公路卻被挖得面目全非。為了從二線道拓寬到四線道,綠色的山腳被開腸剖肚,美麗的太平洋海岸丟滿了水泥消波塊。台灣的最後淨土,在多數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地埋沒在灰色的水泥塊下了。
一切只為了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的一句話:配合產業東移,發展東部觀光業。發展觀光竟得以毀掉台灣最美的海岸為代價?偌大台灣竟容不下一條景觀公路?何況它車流量最高的路段也只有每二十七秒鐘一輛車,完全沒有拓寬的需要。意外目睹施工現場的雍熙,簡直無法置信:
  「我不禁淚流滿面,我無法相信這是我們政府做的事!是誰設計的?是誰核准的?」
  「假如我是觀光客,我會馬上掉頭回台北,但我做不到,我有責任挽救這片土地。」
除了錢很多,我們還有什麼?
雍熙是來真的。
台十一線拓寬工程,從無人關心無人聞問,到最後成為備受全國關注的議題,可以說就是這對夫妻一手推動的。荒野保護協會也為他們破了例,頭一次在抗爭性的環保運動中出人出力。
因為我們都被感動了。
雍熙丟下他在大陸的鞋廠,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投入這場救援行動。他寫信向公司合夥人請假,說要留在台灣保護花蓮,需要多久時間還不知道,若是他們不同意,他就把股份賣掉,辭掉工作,留在台灣為家鄉努力!惠慶也全力支持他,甚至到現在都還保留著這封信,日後提起,仍帶著驕傲。其實,把花蓮視為第二故鄉的她,早在雍熙回台灣前,就已經開始著手搶救東海岸的工作。
在那兩個月中,惠慶打了數百通電話、上百封傳真。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場公聽會中,她鼓起勇氣,發著抖問工業局長:「東歐人雖窮,臉上卻有驕傲,因為他們有文化和藝術。請問局長,我們除了錢很多之外,還有什麼?」如今舊事重提,她卻取笑自己那時好像瘋了似的,整天捧著報紙,只要看到哪位政府首長有演講就跑去送資料、陳情。但也因為這樣,她跟當時的經建會主委江丙坤接上了線,日後雍熙因此有機會到行政院去,對著由四十位處長組成的「產業東移指導小組」簡報陳情,而這正是延緩台十一線工程的關鍵。
台灣絕少有商人從事環境保育運動(雍熙常自嘲,這麼做也是為了要減輕內疚),雍熙以商人角色提供建言,在這場抗爭中顯得格外有力。返鄉之旅的第二天,他在回廣州鞋廠的飛機上,激動地寫下〈花蓮,請不要再建設了〉這篇文章,後來刊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在商言商,只用膝蓋想也知道在東部發展產業是馬尾穿豆腐──別提了!內需型產業在西部已是生存不易,到東部來是跟自己的鈔票過不去;外銷型產業在台灣都活不下去了,花東救得了嗎?今天即使政府獎勵我來東部設廠開公司,免利息信用貸款、賦稅全免,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台灣最流行的跑路……這些工程除了帶來工程利益的分贓及破壞自然的浩劫外,毫無產業價值。若是這些工程繼續進行,當它們完工之時,也就是東部觀光事業結束的時候了!惟有保護這塊美麗的土地才會有遠景,和永遠的觀光業。」
水璉河畔的頑童老師
十四歲以前,雍熙一直住在花蓮,大學畢業後又回鄉教了三年書。他是成功的鞋商,也是天生的詩人。看過他為故鄉所寫的文章後,你會知道,商人的現實計較和詩人對自然的關懷,是如何微妙地融合在一個人的身上。他愛冒險,愛幻想,還會千方百計付諸實現。初中時,他曾經一口氣養了一百多隻兔子,之後就整天想著怎麼讓牠們過得更快樂,於是幫牠們挖地道、蓋運動場,最後還因此被留級。三十多年前,他在花蓮水璉教書的時期,就創下兩個「台灣第一」。為了一圓飛行夢,他和學生一起用竹竿、尼龍布和電線仿製了一架滑翔翼,又找朋友幫忙開車拖曳,就這樣瘋狂試飛了一整個暑假。只是這架滑翔翼太重,每次都只飛了一下就重重摔了下來。那大概是台灣第一架滑翔翼吧!他也因此被尊為台灣滑翔翼運動的先驅,那光芒甚至蓋過日後他當上滑翔翼國手的成績。還有秀姑巒溪泛舟,也是他首開風氣,帶著全校老師一起搭橡皮艇漂流,結果沒幾下就翻了船,食物鍋子全漂走了,大家拖著溼答答的身子,靠泡了水的餅乾充飢,漂了兩天才回到學校,結果隔天學校宣布放假一天──因為所有老師都累壞了。
上體育課時,他帶著學生到海裡游泳,沒有氯氣,沒有水泥牆和消波塊,只有碧海藍天和五色彩石。那個年代的水璉溪口,是青悠的山脈隱沒在藍色太平洋中,是一帶綠水劃過潔白的礫灘,伴奏著阿美族姑娘耕田時所唱的山歌……。
惠慶形容他:「花蓮的河、海、山、天空及原住民朋友是他的鄉愁,返鄉教書那三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聽了雍熙的故事,我終於可以體會,民國八十五年夏天,他當眾流下的那些眼淚的意義:「我不懂工程,但我知道我們絕對沒有權利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毀掉幾十公里的海灘和美景,這是老天爺給的財產,人類和各種動植物世世代代都可享用的資源,絕不屬於哪個政府或是哪個財團的。」
東海岸的美景,有太多都已成明日黃花。幸運的是,水璉被保住。
一粒種子的奇蹟
務請牢記,這塊地是聖潔的,務請教導你的子子孫孫,這塊地是聖潔的。湖中清水裡的每一種映象,都代表一種靈意,映出無數的史蹟,各式的記憶,及我們的生活方式。流水的聲音不大,但它說的話,是我們祖先的聲音。 ──〈西雅圖宣言〉,西雅圖酋長寫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台十一線事件後十個月,雍熙和惠慶接到電話,是一個水璉人來通風報信,說威京集團要在那裡蓋火力發電廠。這個人是雍熙當年的學生,當初也贊成台十一線拓寬。那時他倆不想為難學生,所以並沒有找他們幫忙,只留給他們一些剪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雅圖宣言〉。電話中,這學生說他現在終於了解那篇宣言,決定要站出來,保住自己的家園。
水璉既是禁止開發的自然保護區,又位於斷層帶,根本就不該,也不能蓋火力發電廠。然而事情已成定局,威京集團的勢力太龐大,甚至經濟部、縣政府都樂觀其成。
儘管面臨更艱困的一役,但搶救台十一線時累積的人脈和經驗,卻在這次發了威。站在他們這邊的,除了全村的人,還有立委、國會助理、媒體和學者,以及不計其數的各路英雄或明或暗地拔刀相助,尤其葉美青、廖美菊、許素桂、趙文通、林茂耀等人的投入,更又是一篇篇感人的文章。終於,他們打了漂亮的一仗,這個荒謬的開發案被撤銷了。
事實上,搶救東海岸只是個起點。更重要的是,雍熙和惠慶播下的種子現在紛紛發了芽。有愈來愈多當地人不再站在工業開發這一編,開始珍惜自己的家園;幾位我認識的生態悍將,也都曾受到他倆的影響;他們就讀台大森林系的女兒在耳濡目染下,現在也正投入有「台灣小瑞士」之稱的烏來桶後溪護溪行動。
現在,惠慶是荒野的常務理事,繼續捍衛荒野,並四處傳授環保抗爭的心法。雍熙則開始從更根本的問題──教育出發,運用搶救東海岸所累積的人脈,為政府工程單位催生了七場生態工法的課程;而他本人也成了旁徵博引的永續發展專家,常受邀去公務機關、學校上課。
那段時間的過度投入,使雍熙這位運動健將的身體幾乎拖垮,但他卻無懼於此,繼續為自己立了下一個行俠目標:解決台灣人口問題,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減少到台灣的自然資源能輕鬆負荷的程度。但是這麼龐大的議題要如何去推動?它可比台十一線拓寬、花東火力
發電廠事件要複雜許多。儘管如此,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解決台灣環境問題的根本辦法,也比任何事都值得投入。對雍熙,我總是滿懷敬意,也願意全力支持。
誰需要消波塊?
台十一線拓寬工程一開始最讓雍熙和惠慶痛心的,是大量丟置海岸邊的消波塊。事實上這種形狀像顆肉粽的水泥塊,在台灣十分普遍,每顆造價從五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可見這些「肉粽」除了破壞景觀外,背後還有龐大的工程利益。
消波塊最早是二次大戰時,法軍用來阻擋德軍坦克車前進的保護塊。戰爭結束後,為了廢物利用,法國就把它們丟到防波堤周圍,作為護堤之用,後來發現效果不錯,就申請了世界專利,並促生了各種不同形狀的消波塊。
消波塊的功能是為了保護海岸不受波浪侵蝕。不過,它的形狀和拋置方式都需要因應個別情況,先經模型測驗,再進行彈性調整。但也有海洋環境工程教授指出,消波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為它所形成的防波堤會使海浪產生更強烈的反射作用,反而加速底層的砂土流失,於是就得丟置更多消波塊,形成惡性循環。加上消波塊實在嚴重破壞景觀,所以有愈來愈多地方不再使用,甚至開始著手吊除從前丟置的消波塊。
只有台灣,仍然樂此不疲,從西海岸到東海岸、離島,消波塊愈來愈多,無所不在,美麗的海岸線一一消失,台灣簡直成了一座水泥島。


嫁作花蓮媳婦的鋼琴老師-廖惠慶,和先生回鄉度假時,無意間目睹了台11線公路的拓寬工程。宛如藍寶石的台11線被挖得面目全非,綠意盎然的山腳被開腸剖肚,美麗的太平洋海岸丟滿消波塊。台灣最後的淨土-花蓮,在多數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地埋沒在灰色的水泥塊下了。
自此他們全心投入維護家鄉樣貌的行動,從反對台11線公路拓寬、阻止在水璉興建火力發電廠、反對秀姑巒溪出口興建海堤、反蘇花高,一直到最近芝山岩開發案。 一路走來,手寫了幾百封信,出席無數次公聽會,他們像一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荒野遊俠,阻擋環境破壞卻還被臭罵是花蓮的罪人。
什麼樣的機緣,讓平凡的母親,為了家鄉的山水全力以赴,又是何等的執著,讓拘謹的鋼琴老師用柔情訴求撼動各層級的政府。
讓我們一起聆聽,這位平凡母親的環境行動~~

講座報名:6/24(三)琴牽東海岸的荒野遊俠 一位平凡母親的環境行動(廖惠慶) | 地球公民基金會 - https://goo.gl/jrVU4L

2017-06-20_121424  2017-06-20_124735  2017-06-20_121943  


 

2017-06-20_1128222017-06-20_1128062017-06-20_112739  

捍衛花東淨土
廖惠慶
 近年來,社會亂象令人憂心忡忡,短視近利的人們互相踐踏,失去了真誠和善。人們說不美的話、做不美的事。為了經濟開發,自然破壞殆盡,失去了洗滌心靈的自然美景,怎能期望教育出有氣質有文化的國民?沒有理想浪漫,怎會有藝術家、思想家、詩人、科學家?而稍有 sense 的人,終因無法忍受而出走,他們的優秀後代也跟著離去,剩下的只能遭受國在山河破的悲劇嗎?
 我是師大音樂系 68 級的校友。目前在中正高中音樂班任教出生在新竹縣北埔鄉,對山路迤邐,野杜鵑油桐花滿地的家鄉,如今只有在夢裡敢相見。老街拆除,截彎取直,使得我不忍再見老家。嫁做花蓮媳婦之後,對於第二故鄉的大山大水,驚為天人,覺得不論做為一個文化人或者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都有責任捍衛這最後一片淨土!
遭破壞的花東海岸
 挖山填海,原來美麗的海岸線就這樣被弄得慘不忍睹。
 去年 7 月,無意間發現花東海岸公路被公路局拓寬成 30 米快速道路,山坡被剷平,廢土傾倒掩蓋了五花十色的美麗彩石,取而代之的是醜陋的、滿坑滿谷的水泥消坡塊,傷心落淚的先生,竟拋下中國的鞋廠,兩個月為家鄉的山水全力以赴,對抗的是〔省〕公路局和縣政府,由於寫出的信收到迴響各路英雄豪傑拔刀相助, 11 月份公路局竟宣布停工,我們算是暫時阻擋了這不當的開路行為。也因為這次的行動,我們相信了人間有溫暖、世上有正義公理的存在。
 去年在花蓮奮鬥時,不知道要如何開始,便開了一個水璉國中同學會。沒想到這些學生們不是開怪手就是賣幫浦。為了不要為難他們,我們只好轉移到別處求援。但是 10 個月後,意外地竟接到那位曾當村長、送瓦斯、且和預拌混凝土老闆喝酒、吃飯的老學生打電話來找「黃老師」的電話,告訴我們,去年我們留下來的資料他看進去了 (其中包括印地安酋長的一封信、東部人我們羨慕你、花蓮請不要再建設了!) ,他告訴我們,水璉牛山要建私人的火力發電廠、運煤碼頭及溫水游泳池!而他目前正要帶領全體村民起來抵抗到底!只是苦無援手,希望我們能幫忙!
遭破壞的花東海岸
 青山綠水是世世代代全民共享的!誰也沒有權利決定毀掉她,她不屬於哪一個財團,也不屬於哪一個政府啊!
 我們真是又悲又喜,因為看起來最不容易影響的人竟然改變了!悲的是水璉是淨土中的淨土,且位在自然保護區中,遠眺寧靜海,美得令人屏息;蕃薯寮坑是世外桃源;水璉海灘人跡罕至,潔淨無瑕,礫灘拾得到玉,是花蓮海灘中,僅存最後一片保存得最完整的海灘,完全保持天然風貌,我們那窮苦的農夫學生許東火尚知道要愛護他家門口那窩臺灣藍鵲,環保署、環保局、經濟部怎忍帶來這種噩耗?
 水璉村民一半是原住民、一半是農民。保守的村民窮困已久,現任村長贊成開電廠,村民最後會為電廠的美麗謊言及回饋金所移嗎? (電廠的公關甚至說,將來電廠的煙囪不會冒煙!) 但青山綠水是世世代代全民共享的!誰也沒有權利決定毀掉她,她不屬於哪一個財團,也不屬於哪一個政府啊!
 最近自然體驗大師 Cornell 來台造成轟動,他教導父母老師帶領孩子走入自然。我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及環境保護者,也赴芝山岩見他帶活動。我一面感動,一面心生悲戚。因為我們已沒有多少自然可以與孩子共享了!
遭破壞的花東海岸
 遠東集團的海洋博物館,沒有做環境評估,就已把鹽寮原本漂亮的石礫海灘給弄成眼前這個模樣了。
 近年來,社會亂象令人憂心忡忡,短視近利的人們互相踐踏,失去了真誠和善。人們說不美的話、做不美的事。為了經濟開發,自然破壞殆盡,失去了洗滌心靈的自然美景,怎能期望教育出有氣質有文化的國民?沒有理想浪漫,怎會有藝術家、思想家、詩人、科學家?而稍有 sense 的人,終因無法忍受而出走,他們的優秀後代也跟著離去,剩下的只能遭受「國在山河破」的悲劇嗎?
 最近又得知,〔政府〕在 2001 年內 (距今不到 5 年) 要用 242 億公帑來建攔沙壩 3,000 座及整治臺灣河川,無視專家們的呼喊!目前美麗的三棧便被〔省〕水保局築堤及攔沙壩當中;每回返鄉總有新的傷處,我們只有一個臺灣!我們只有一個水璉啊!美濃人團結而反瑪家水庫有成,但水璉人卻保守且認命。我們很希望各位對他們伸出援手,大家一起來為無言的土的說話。翻開《海岸法》,發現 1983 年訂定至今,卻仍是個草案而已。當廟堂爭論不休之際,許多怪手已經悄悄地在破壞屬於全民的青山綠水了!檳榔業者一上街頭,水泥業者一要脅,〔政府〕便讓步。東海岸花東公路 170 公里, 104 億工程,沒有做環評,由〔省〕公路局主導開挖,看來我們唯有靠民間團體及學界的力量來督導〔政府〕,為自己及自己的子孫捍衛住美麗一去不返的母親!
 最後抄錄一段英哲人的名言與大家共勉!
 「生命是黑暗的,除非有熱望,所有的熱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知識,所有的知識都是無用的,除非有工作!所有的工作的是虛空的,除非有愛!!」
 懇請各位提供妙方或建議熱心民意代表名單,我願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一一寫信或傳真,像去年一樣做串連的工作!!謝謝大家!請大家告訴大家!!
   不死心的花蓮媳婦
     惠慶 1997 年 6 月 10 日
     聯絡電話:(02)2834-1111
懇求協助 ... 捍衛花東淨土/廖惠慶 - https://goo.gl/aTLioH



留下一片荒野
鄭一青
2012-06-25 天下雜誌204期
一株晶瑩綠草,值得多少眼神凝視?一縷鳥語花香,值得多少靜心聆聽? 一片生機盎然的荒野,值得多少歲月等待? 在台灣環境日漸破壞時,擁有兩千多個會員的荒野保護協會, 要用美麗挽回台灣的心……
 遼闊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一粒粒砂石的累積,寫下大地的無垠和浩渺。
 永恆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從早到夜晚,日夜不曾停歇為蒼生俯照。 --證嚴法師
 思源埡口的風呼嘯著,圍繞著簇簇跳動營火的他們,心愈來愈熱。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朋友,既醉心於台灣的美,也痛心於環境的破壞。
 他們熾烈地討論:怎樣可以讓台灣交到子孫手上時,仍保有流水深深、禽鳥弄波的清澈,回復鷹隼盤旋、雁鴨繽紛的藍天?怎樣可以凝聚這一團熾熱的火,匯集眾人的力量,自己關心自己的環境?
 那一夜,他們決定要成立一個以保護自然生態、推廣自然教育為宗旨的荒野保護協會。
種子的信心
 「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但是,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若能讓我相信有一粒種子,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美國文學家梭羅如此認為。
 這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信念。
 推廣生態教育,播下一粒愛護自然的種子,是荒野保護協會「保護荒野」的第一步。荒野協會以義工為主體,舉辦各種解說訓練、自然觀察體驗、讀書會、探勘和演講活動。
 不同於台灣過去環境運動以反污染抗爭開始,強調體驗大自然的荒野保護協會,期待用台灣的自然之美,去改造心靈。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徐仁修表示,他們換一種方式,保留對台灣美麗之島的幻想。「幻想可以生出力量:讓大家知道台灣還這麼美,我們再努力一點就可以將這些美景保存下來。」徐仁修從事自然生態攝影和寫作多年,陸陸續續拍下許多台灣美麗的大自然,其中有的已然消失,有的正遭到破壞,有的依舊完好。
 山裡來,水裡去。徐仁修和荒野保護的會員急切地要將台灣之美和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訊息,讓更多人知道,並且採取行動。
 台北大安公園親子之旅、台中八卦山賞鷹、高雄半屏山看地質和原生植物、花蓮牛山生態之旅……,成立近三年,不包含接受演講的邀約,荒野保護協會每年舉辦三百場演講和超過一百五十次戶外活動。
 一位在媒體工作的主管就表示,「參加荒野的活動,讓他重新認識自然,體驗自然。」而這些,是過去台灣教育過程中最缺乏的。
 「荒野」的會員遍布各行各業,從電腦工程師、醫師、老師、作家、銀行經理,到國家公園解說員、新聞工作者,年齡則以二十八歲到四十五歲居多。「這意味著台灣少壯一代菁英的覺醒,」徐仁修表示。
出走或留下來做事?
 荒野保護協會祕書長李偉文,就是一個例子。
 三重湯城牙醫診所負責人,三十多歲的李偉文和任職營養師的妻子柯蘊慧,有一對雙胞胎女兒,自認再平凡也不過。但他們正如所有年輕父母一般,辛辛苦苦為孩子的健康和未來努力時,卻驚覺周遭環境一天天惡化。
 李偉文也曾考慮移民,但他知道,一旦移民,不管現在或未來,他永遠無法對自己的孩子解釋:為什麼要拋下養育他、栽培他的那一片土地,那片曾被稱做「福爾摩莎」的土地,只是眼睜睜地看著她潰爛,而不做一點努力?
 留下來做事,是他的決定。
 樂觀坦率的李偉文,從高中時代,就參與童軍活動,在忙碌的生活中,將熱情的付出,視為回饋社會的方式。
 早在參與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之前,李偉文就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為了不要像大多數的醫師為了看診失去所有的時間。他在三十三歲以後,一天只看五到十個預約掛號的病人,雖然「錢賺少了,卻也有了自由,」李偉文開朗地笑。
 他更將診所變成圖書館,愛書成癡的李偉文每個月固定撥出兩萬元做為購書和訂雜誌的開銷,並且開放給附近居民前來借書。
 交遊廣闊的李偉文更是民生健士會的創始人。成立已近九年的民生健士會,可稱得上是台灣規模最龐大、歷史最悠久的讀書會和成長團體。每個月,李偉文都開放自己的家做為讀書或討論會的場地。
 而多達二、三百個會友的民生健士會,更成為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之初的重要參與者。
 短短三年,荒野保護協會以飛快速度成長,目前已有兩千多個會員,五個分會,三個聯絡處。荒野希望能夠在每個縣都成立分會,「全台灣的在地人,一起守望台灣環境。
 「兩千多個會員,就代表了兩千多個家庭,」荒野保護協會會員廖惠慶是一個音樂老師,在她心中,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們接觸美好的事物。而在美好自然中的感動,是無法由書本來獲得。
 荒野保護協會從民眾的自然體驗與感動出發,不採取激烈抗爭行動,他們希望能用更為理性和不容易被貼標籤的方式,來救援台灣環境。但是,對於環境的快速惡化,他們也不吝於採取行動,從提出國家公園白皮書、反對花東台十一線拓寬、搶救水璉保護區,到最近計劃七月時要在水璉舉辦音樂會,都是希望能夠喚起更多人注意。
 銀得福鞋廠副總經理黃雍熙表示,他們不是要反對建設、反對開發,但是台灣資源有限,不能再繼續一些「非理性的經濟活動」。
 「而我們這些人,有義務要找出更好的發展方式,」黃雍熙和妻子廖惠慶更在看到經建會計劃未來興建三千個攔砂壩時,主動寫信給經建會主委江丙坤。
 而經建會也安排了他們兩人前往簡報,在聽完報告和目睹許多台灣的美麗幻燈片,一位經建會的官員感動地表示,「這原是政府該做的事,但民間人士卻如此用心。 」
為大地贖身
 荒野保護協會的會員中不乏許多知名人士,如作家黃春明、遠流出版社負責人王榮文、大陸工程總經理殷琪等。也曾經有人表達要捐地來交由荒野管理,「荒野的第一塊地,一定要是一小筆、一小筆的募來的,」李偉文強調民間募地、購地,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一次又一次的辛苦募款過程,就可以教育大眾。
 一個國家環境保護的指標之一,是這個國家參與生態和環保團體的人數比例。成立才三年,已擁有近三千個會員,荒野保護協會以召募十萬個會員為目標,希望為下一代留下最珍貴的遺產--荒野。
 荒野保護協會希望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的方式,取得各種具有生態價值荒野土地的監護權與管理權。認養荒地,儘量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自然生機。荒野保護協會稱做:為大地贖身,讓荒地從良。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徐仁修認為,這種作法除了可以提供都市中,兒童親近大自然的管道,播下保護生態的種子;也可以在一大片開發地區中,保留一塊生物的棲息避難所。
 而更重要的是可以發揮「土地的撒圖釘效果」,「如果在一大片未炒作的土地中,取得一小塊土地,將來財團想要開發,就會覺得很棘手,」徐仁修表示。
 面對台灣大環境的快速破壞,李偉文和許多人一樣憂心,但他強調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連荒野基本上都是小老百姓自發的團體都能有如此活力,我們不該沮喪,「我們要以行動證明,個人除了繳稅,除了投票,我們還是可以參與,可以影響,可以負責……。」李偉文急促的話語中,有著難掩的熱情和活力。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5837#sthash.IyoKMmss.dpuf
--------------------------------
荒野保護協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4RH3DQ

疼惜咱的土地 - https://goo.gl/5cwgEs
------------------------------
【環運推手的幕後故事】系列講座-第三場「廖惠慶:琴牽東海岸的荒野遊俠 一位平凡親的環境行動」心得分享
某次往返花蓮的途中,偶然目睹了台11線上名為路基改善,實為道路拓寬的工程,正逐步破壞昔日美麗的太平洋海岸。讓原先被戲稱滿腦子都只裝鋼琴的高中音樂老師廖惠慶,心中有了成為鋼琴家外不一樣的夢想。她與先生開始寫信給許多官員、學者,投書各大媒體為花蓮發展的議題爭取曝光機會,獲得更多關注及討論,這是廖惠慶老師踏上環境運動的第一步。民國84年,聽了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徐仁修老師的演講,參與了荒野的活動,她深受感動地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人關心與願意守護環境。此後,她與先生更加投入於守護東海岸的行動,阻止了許多非必要、無意義的人為建設,保留下了眾多珍貴的人文、自然美景。
透過廖惠慶老師的分享,發現美麗的事物會帶給人們力量與感動,讓人不禁地想守護及盡一份心力。然而,更重要的是最後這句話:「從來沒有好事情,除非有人做了好事情。(Erich Kästner, 1899-1974)」,若每個人都能站出來守護曾經感動過自己的美好事物,即便站在不同的角色地位,彼此間也不一定會站在相反的立場。即便是常與政府、企業甚至是部分民眾站在「反對面」的環保團體與環境運動,也可以擁有廖惠慶老師所展現出來溫柔且堅定的面貌,號召更多的人齊為美的事物努力。by北辦志工蘇筠雅

2017-06-20_122418  2017-06-20_122524  

2017-06-20_111434  


為什麼要《聽》? 作者: 廖惠慶 @ 台北鋼琴老師涂玟棋和畫家老爸涂豐惠和愛生氣小伊麵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6zCLtL


 

哭泣的老師 作者: 廖惠慶
週五, 09 四月 2010 02:26
慈濟大愛開播專輯
(在偉文診所錄影時我邊講邊哭,講完當時我一抬頭,導播、助理、攝影師及偉文等圍觀眾人全都紅了眼睛,嚇我一大跳)
◎廖惠慶(台北)
從小就夢想做個鋼琴家。勤奮努力地考上第一志願師大音樂系後,突然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平凡與不足,因為那是一個高手如雲的學習環境。不過雖然垂頭喪氣,仍然勉強自己打起精神去上學。直到大二選老師時
,我的困境才豁然開朗。
當時資質平平的我,獲選為熱門的林和惠老師唯一門下。原因是當時指導我六年、幫助我的恩師陳盤安老師,半強迫、半拜託他的好友林老師收我做徒弟。恩師愛護學生的心,實在無以回報。
小時候學習鋼琴,像在雲霧裡摸索,不知何去何從。琴彈不好,總怪自己沒有天份,所有的難關幾乎都靠本能和運氣驚險地過關。音樂好不好聽?美不美?大都倚賴心情和氣氛。直到受教於比學生用功的林老師門下,在她不厭其煩、千錘百鍊的解說、分析、歸納、比喻,再加上堅忍不拔的反覆實驗後,我才知道透過正確有效的方法,音樂的學習,原來是可以看得見的進展;種下去的辛苦,一定會開花結果。
做老師與做學生,都可以是快樂的,課堂上沒有啼哭和咆哮,卻充滿了企盼和欣喜。下了課只想直奔琴房用功,「練琴」變成一種愉悅的遊戲,每日和音符追逐和奮鬥,再也不以為苦了!
好景不常,大三時忙著談戀愛,期末考要考三個不同時代的曲子,樂曲很長,而且要抽背。我雖明知道自己好不容易選到好老師,卻不知珍惜,一直無法專心用功,所以考試近了,曲子怎麼背都背不起來!
上課時,想混卻根本混不過去,彈著彈著,突然聽到有人在擤鼻涕,並且不斷、不斷地吸鼻子、擤鼻涕,但我都不敢回頭看。後來實在彈不下去,只好停了下來,朝背後抬頭一看,嚇一跳!因為老師在哭!老師見我愣愣看著她,就站起來,把我的譜合起來還給我,哭著對我說:
「你出去!彈這樣子,不要在我的琴房裡面!」
我拿著譜低頭走了出去,也在琴房外啜泣起來……
這件事影響我很深、很遠。後來細細回想老師為什麼會對我說這樣的話?她為什麼這麼愛我?我和她並沒有血緣關係,從前只有父母愛我,為什麼老師也像父母一般對我?她把我教得很好,對她而言並沒有什麼好處,所以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人生重要的一大轉捩點!
從那一天起,我變成一個特別用功的學生,直到現在已經四十三歲了,我還是老師惟一的入室弟子。早婚的我放棄了留學夢,但是老師以「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來鼓勵我;只要好學,在資訊發達的今日,依舊可以做個不外行、不離譜的好老師。老師一直對我非常好,比如說我有兩個孩子,有時候實在忙不過來,沒有辦法到老師家上課,她居然到家裡來給我上課;有時候我拿學費給老師,她竟然把學費退還給我,因為她擔心我要去教很多學生,才能付給她學費,會沒有時間練琴,不能進步。
老師這樣對我,使我也變成了像她一樣的人,因為人家給我這麼多的愛,我承受了,一定要分給別人,所以我現在常常把學費還給有困難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做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替老師把種子灑出去。
在與老師朝夕相處的時日裏,我看見了人間的真善美,老師愛的經驗也告訴我,只要小時候曾經受過愛的澆灌,長大了就會做一個懂得回饋的人。


 

廖惠慶 挽救台灣山川之美
2005/12/15 | 作者:朱慶芳 | 點閱次數:650 | 環保列印
字級: 大字體 一般字體 小字體
【記者朱慶芳台北報導】廖惠慶是鋼琴老師,也是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的理事,她為了挽救台灣的美麗,已熟練了寫信、傳真、演講、開音樂會等柔性訴求,發展出一套她戲稱的「環境威爾鋼」。她出身自北埔大家,移民國外的親友常勸她也移民,但她堅決地說:「即便我們的環境充滿混亂和抗爭,我還是愛台灣,不會離開。」
許多人對廖惠慶的「環境威爾鋼」好奇,特別是聽到她說話輕聲細語,更想了解她的經驗,廖惠慶細說從頭:「十年前我和先生為台十一線拓寬的工程奔走,留住東部海岸的美。此後陸續又有多次的陳情,我知道溝通技巧很重要,這些過程因為有來自各方的幫助,才匯集了一套圖文資料,輔助說明,讓人家看到台灣的美,願意重新考慮施工的方法。」這套資料可以替換重組說服不同的對象,也就是她的環境威爾鋼。
荒野保護協會為環境代言,但並非反對建設,而是反對破壞自然景觀的施工建設。廖惠慶為了表達施工法對環境資源的利弊,不得不去接觸工法、法律條文、公務程序等專業知識,她說:「我們是外行,卻代表多數人的水平和須要,我就是以歐巴桑的認知去期待公共建設,歐巴桑都懂的事,公務部門怎能不重視?」因為在多次和公務員接觸後,廖惠慶覺得那些有稜有角的官員們也有柔軟的一面。
廖惠慶只有在演講時才穿上套裝,其他時刻都是汗衫、牛仔褲、腳踏車、背包,為了環保而用回收品,近來更想在家裡實驗自力發電的可能。她家的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光板,院子裡挖了散熱渠道,雖然還沒有成功,但她有個願景;希望台灣也有那麼一天,老百姓能夠自己製造能源,再將多餘的能源賣給公家。
為什麼一個文靜內向的女子會有這股傻勁?廖惠慶和許多荒野的夥伴一樣相信「荒野是生命的泉源」,土地山林河川草原的生命力須要被尊重被保護,大自然的資源應該有一套共生互惠的循環,不必殺雞取卵。
她隨身都準備一些書要送給有緣人,那些書是介紹台灣的美,希望大家能看到生態之美,知道生命的活水源頭在那裡,就會自動加以愛護了。
廖惠慶的故事今晚七時十五分於中央廣播電台「寶島溫情」節目中播出。收聽網址

2017-06-20_124223  

2017-06-20_123547  

. 李銘儀、嵇潔如、劉茗苑、董宏儀、陳翠玲、李英華欒大瑜、章意清、于展如、廖惠慶、儲蔚、蔡靜全

北一女 (Class of 1975) 2005 Reunion - https://goo.gl/n6jhPk


 文化資產個案瀏覽-北埔姜阿新故宅 - https://goo.gl/63qhwf

廖惠慶的家族--姜阿新的孫女廖惠慶

2017-06-20_1220452017-06-20_122052  

2017-06-20_122318  

中評搜索 - https://goo.gl/4eLi7Z

姜家接手姜阿新洋樓 尋覓相關文物

新竹縣北埔名人姜阿新的第3代子孫買回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老家,最近洋樓管理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退出,由姜家正式接手。(記者廖雪茹攝)

2015-11-23  20:57

〔記者廖雪茹/北埔報導〕新竹縣北埔名人姜阿新的第3代子孫,3年前買回離開50年的老家-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最近洋樓管理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退出,由姜家正式接手,目前正積極尋找洋樓和永光股份有限公司相關文物,打算成立小型博物館推廣藝文活動;沒想到,近日就有收藏者主動贈予僅存的大坪茶廠老照片,讓姜家驚喜萬分。

  • 新竹縣北埔名人姜阿新的第3代子孫買回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老家,最近洋樓管理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退出,由姜家正式接手。(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北埔名人姜阿新的第3代子孫買回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老家,最近洋樓管理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退出,由姜家正式接手。(記者廖雪茹攝)

  • 姜家接手姜阿新洋樓後,首先自費整頓原貫通天水堂的右橫屋,特別延聘專業師傅依原貌修復。(記者廖雪茹攝)

    姜家接手姜阿新洋樓後,首先自費整頓原貫通天水堂的右橫屋,特別延聘專業師傅依原貌修復。(記者廖雪茹攝)

  • 姜家接手姜阿新洋樓後,首先自費整頓原貫通天水堂的右橫屋,特別延聘專業師傅依原貌修復。橫屋為圖中新瓦,與天水堂連貫為一整體。(記者廖雪茹攝)

    姜家接手姜阿新洋樓後,首先自費整頓原貫通天水堂的右橫屋,特別延聘專業師傅依原貌修復。橫屋為圖中新瓦,與天水堂連貫為一整體。(記者廖雪茹攝)

  • 圖中八角門可連通天水堂其他橫屋。(記者廖雪茹攝)

    圖中八角門可連通天水堂其他橫屋。(記者廖雪茹攝)

  • 姜家近日意外獲得一位素不相識的收藏家,割愛一張永光公司當年的純手工木桌。(記者廖雪茹攝)

    姜家近日意外獲得一位素不相識的收藏家,割愛一張永光公司當年的純手工木桌。(記者廖雪茹攝)

  • 永光公司雖已結束50年,員工們迄今每年仍定期聚會,感情深厚傳為美談,近日更有員工熱心送來3張大坪茶廠的老照片,讓姜家好感動。(廖惠慶提供)

    永光公司雖已結束50年,員工們迄今每年仍定期聚會,感情深厚傳為美談,近日更有員工熱心送來3張大坪茶廠的老照片,讓姜家好感動。(廖惠慶提供)

  • 有員工熱心送來3張大坪茶廠的老照片。(廖惠慶提供)

    有員工熱心送來3張大坪茶廠的老照片。(廖惠慶提供)

  • 大坪茶廠的老照片。(廖惠慶提供)

    大坪茶廠的老照片。(廖惠慶提供)

姜氏家族是大隘地區(北埔、峨眉和寶山3鄉)的首要墾戶,其後代姜阿新因經商成功,在一級古蹟「天水堂」的第3道右橫屋旁,於1946年耗時3年大手筆興建一幢洋樓,但因種種因素,1965年宣告破產,之後洋樓抵押給合作金庫;20年前,前立委吳東昇租賃洋樓整修並立基金會開放參觀。至2012年因機緣巧合,姜阿新第3代子孫得知合庫拍賣洋樓,集資買回老家

姜阿新的孫女廖惠慶今天表示,姜家與地方發展關係密不可分,因此重返洋樓後,仍決定讓洋樓提供公眾參與的空間;但為提供安居之所,他們首先自費整頓原貫通天水堂的右橫屋,特別延聘專業師傅依原貌修復,今年初完工。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今年9月間參觀姜阿新洋樓,聽取地方人士的意見,主張應該成立北埔古蹟保存專案。第4代子孫黃知行也向蔡主席建言,認為軟體比硬體重要得多,觀察北埔的產業發展已經停滯,現在須培養北埔自己的產業,由內而外才能成為活的文化地景。

姜阿新孫女婿吳錫斌表示,洋樓現有屋頂漏水和白蟻啃蝕等問題,在竹縣文化局的協助下,正爭取中央補助進行整修與再利用工程,希望明年動工;但在修繕之前,洋樓仍開放團體預約付費參觀。

廖惠慶說,如今家族買回洋樓了,希望傳承阿公過去的精神,利用這個平台聚集社會善的力量,繼續奉獻給北埔,但家族當年匆忙離開洋樓,老家一度無人管理,許多珍貴家具及紀念物已不知去向,他們正努力尋找相關文物,希望收藏者能夠提供分享或出借。

姜阿新事業鼎盛時期成立永光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製茶業、製材和製糖廠;雖然公司已結束50年,員工們迄今每年仍定期聚餐、出遊聯誼,感情深厚傳為美談。近日有員工熱心送來3張大坪茶廠的老照片,也有老員工送來當年包裝出口的方形茶葉罐,姜家更意外獲得一位素不相識的收藏家割愛1張永光公司當年的純手工木桌。

廖惠慶說,這張老照片述說當年祖父為了推廣茶業,率先在8公里外交通不便的大坪荒郊蓋製茶廠,鼓勵農民種茶;因茶廠已拆不見蹤影,老照片更顯得珍貴。洋樓參訪和提供文物聯絡人吳錫斌,電話:0978-992425。

相關影音

古蹟姜阿新故宅 更名「洋樓」

新竹縣縣定古蹟姜阿新故宅,經姜家爭取,正式更名為「姜阿新洋樓」,以凸顯歷史人物與建築形式的雙重特色。(記者廖雪茹攝)

2015-05-30  18:46

〔記者廖雪茹/北埔報導〕新竹縣縣定古蹟姜阿新故宅,經姜家主動爭取,現正式更名為「姜阿新洋樓」,這樁古蹟更名的首例,雖然是件小事,但對姜家來說卻是意義非凡,更可凸顯古蹟兼具歷史人物與建築形式的雙重特色。

  • 姜阿新洋樓的用材與作工都相當考究,代表當時的居家風尚。(記者廖雪茹攝)

    姜阿新洋樓的用材與作工都相當考究,代表當時的居家風尚。(記者廖雪茹攝)

北埔鄉的姜阿新洋樓,易主半世紀後,3年前由姜家子孫出資買回,在台灣古蹟保存史上相當難得,日前更罕見地更名成功。縣府文化局表示,姜家在上月提出更名申請,因擔心民眾誤解故宅是指「曾經住過,但現在不屬於他們,或是家族已經離開」,所以希望將故宅改為洋樓。

文化資產科表示,名人故宅指定為古蹟,一般是強調名人的歷史地位,但姜阿新宅兼具名人和洋樓雙重特色,文資審查委員們以金門也有洋樓古蹟,因此同意順從姜家心意更名。

姜家人重返老宅後,隨即展開各項整理和修繕工作,但依合約,洋樓現仍屬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管理維護,權限到今年底。文化局表示,因洋樓有漏水、蟲蛀等問題,姜家已提出修繕計畫,該局正居中協調,並將協助爭取中央補助,希望早日讓洋樓動工,未來以小型博物館的形式開放參觀。

文化局表示,民國38年,姜阿新宅由建築師彭玉理所設計興築,採洋式風格,用材與作工都相當考究,代表當時居家風尚,由於形式特殊,地方上稱為「北埔洋樓」。


 

2017-06-20_1249022017-06-20_124917  

文圖 / 鳳嬌 2007,5,14
北埔古蹟 -- 姜阿新洋樓
2年前 .... 與老公到北埔遊歷 ....
這座西式古洋樓 .... 正好開放參觀
還有服務人員引導解說 ....
如此這般 .... 氣派豪宅 .... 讓人好想一窺究竟 ....
果然 .... 大宅第的 ....
一磚 一瓦 一樑 一柱 一階 一牆 一桌 一椅 ....
在在都 .... 古色古香 .... 品味考究 ....
然而 .... 在那樣的年代(民國38年完工)
居住在這裡 .... 是何等風雅 .... 何等幸福啊 ....
這樣的宅第 .... 想必也有許多故事吧 ....
我想 ....
俠骨柔情 ... 廖惠慶老師
13解集訓課程第一次聽到 .... 廖老師的課
清柔的聲音 .... 原來是來自 .... 音樂的薰陶
老師 .... 從小就是在 姜阿新洋樓 .... 2樓彈著鋼琴長大 ....
這樣的幸福 .... 人人稱羨 ....
然而 .... 家人生意的失敗 .... 卻必須避居他鄉 ....
如此 .... 一再地躲避遷居 .... 自有一番艱辛 ....
也許 .... 這正是所謂 ....
天將降 ..... 大任於斯人也 .......
另一種磨難的試煉吧 ....
是不是 ....
提的起 .... 放的下 .... 智慧 .... 就在這俯仰之間 ....
人生多少事 .... 盡付笑談中 ....
也只有 .... 真正放得下的人 .... 才能做的到吧
廖老師 .... 輕輕的 .... 笑談往事 ....
將人生的 .... 精彩 ....
建構在 .... 有意義的人生道路上 ....
廖老師 一位搶救 .... 台11線的勇士
可說是 .... 花東海岸美麗景觀的 ... 守護神
沒有她 .... 不屈不撓 .... 永不放棄的 .... 堅持 ....
與奮力不懈的奔走 ....
"海岸線~水泥化" 的 .... 悲劇 ....
又將在 .... 花東海岸~ 台11線 上演
感恩有您 .... 敬愛的廖老師
河川 "水泥化" .... 海岸 "消坡塊化"
這是 ... 台灣無知政客決策下的 .... 悲劇產物
讓我們 .... 找不到 .... 河川豐富的生態
讓我們 .... 找不到 .... 海岸翠綠的景致
讓我們 .... 找不到 .... 台灣原始的美貌
讓我們 ... 找不到 .... 兒時的回憶 ....
使我們的孩子 .... 圈在水泥的王國裡
使我們的福爾摩沙 .... 僅存童話般的傳奇
難道 .... 這就是我們的台灣
難道 .... 所謂建設就一定是用水泥去匡建一切
這樣的 .... 每一吋土地 .... 讓人心痛
水泥建設後的台灣 ....
失去的是 ....台灣原始的美麗
失去的是.... 福爾摩沙 .... 生生不息的 .... 生命力
失去的是 ... 孩子 .... 無限可能的 .... 創造力
  僅存的是 .... 危機四伏的未來 ....
廖老師賢伉儷
搶救的 .... 不僅僅是 ~ 台11線
還有~ 威京集團眷顧下的~ 水璉 ---- 蓋火力發電廠
海天一色 .... 美景 .... 如詩如畫的 .... 水璉
在廖老師賢伉儷的積極奔走下 .... 幸運的 .... 終於得到解救 ....
得以保有 .... 原始的美麗面貌
這原是 ....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可敬可佩 .... 俠義的勇氣 ....
然而 ... 成功的背後是 ...無怨無悔 ...勞力勞心 ... 無私付出
如今 .... 賢伉儷正在著急奔走的 ....
正是 .... 蘇花高工程 .... 停建 .....
也許 .... 產業東移是政府既定政策
但請 .... 重新好好的 .... 審慎的 .... 仔細的評估 ....
大自然 .... 必須付出 .... 多麼慘痛的代價 ....
也請 .... 傾聽在地居民 .... 真正的心聲
因為 .... 建設之後的 .... 傷害 .... 將是無法復原與彌補 ....
留給子孫的又將是 .... 世世代代難以抹滅的痛
當政者 .... 豈能不慎重
請許 .... 美麗河山 .... 一個青春的未來吧
請讓我們的子子孫孫 .... 依然可以 .... 逍遙自在 ....
追逐風 .... 追逐太陽 .... 在台灣的 ... 每一條大道上 ......
這是我們 .... 殷切 .... 真摯的期盼 ....
荒野遊俠 .... 廖惠慶老師
俠骨柔情 ... 廖惠慶老師 - https://goo.gl/T9GXtz


 


臺灣省諮議會 - 姜阿新 - https://goo.gl/93ckar
姜阿新,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議員,1901生,今新竹縣北埔鄉人。姜議員本姓蔡,自幼入嗣於北埔一帶望族姜清漢為養子,1915年北埔公學校(今北埔國小)畢業後,考取總督府國語學校(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語部就讀。1919年,至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法科專門部就讀,畢業前夕因家中遭逢變故,乃輟學返臺。1932,姜議員以學養俱優,被聘任為北埔庄役場助役(秘書);翌年,姜議員籌組「北埔庄茶葉組合」,開始經營茶葉,曾設置北埔茶場,並增購峨眉、橫山、五峰及太平茶廠。至1937年二次大戰爆發前,姜議員已擁有新竹北埔、峨嵋、橫山、竹東等四大街庄之產茶區,可謂頭前溪流域屈指可數之大企業家。
  1938年,姜議員創設北埔新南製材所,開始開發木材事業;1941年,北埔庄茶葉組合改組為「竹東製茶株式會社」;1943年,北埔新南製材所也改組為「竹東農業興業株式會社」。時因二次大戰爆發,臺灣茶葉外銷大受影響,同時為增加糧食供應,臺灣總督府也要求茶園轉作食糧作物,由於全臺茶工廠幾近停工,姜議員因而解散竹東製茶株式會社,並將增購之茶廠歸還原各業主經營。
  二次戰後,姜議員將兩家株式會社合併為「永光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在臺北及竹南分設兩家分公司,竹南分公司擁有規模宏大之製材所,專辦林務及木材業。1947年,姜議員在臺北創建製茶工廠,而為應付直接出口,又將原北埔茶廠改設精製茶廠,另在北埔新建全省規模最大之粗製茶廠。1948年,受北埔當地蔗農請託,姜議員另將該公司附設製糖部門,即北埔糖廠,開始經營製糖事業。
  1951年,適逢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成立,由於姜議員為人誠信,言行一致,為桑梓父老擁戴,乃高票當選首屆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姜議員在任職期間,以自身所學與經商背景,除關切臺灣財經發展課題外,舉凡民政、農業、教育及各式建設等議題,姜議員亦多有建言。首就財經課題而言,姜議員之提案大致有:一、建請政府轉呈中央體察商界需求,指定一銀行分辦外匯與結匯業務,以利商業發展。二、建請政府規定凡出口實績超過十萬美元者,應提撥半數供工廠委託採購器材之用,其超過十萬美元數額者,亦建請政府提高至三十萬美元,以恤商艱。三、建議政府在山地行政區開徵稅收,應採漸進政策,並盡可能簡化課徵項目與降低課徵比率,以維護原住民同胞的生活安定。四、建請政府將貨物稅稅率由每月調整一次改為二次,以符實情。五、建議政府運用美援資金補助出口直接生產者,並儘速召集出口機構及主要出口商,討論出口事宜,俾能明瞭狀況,著實改善。六、建請政府補助民營生產事業,獎勵臺灣農產品出口,俾使臺灣經濟繁榮與財政健全。七、建請政府詳加調查、核定民營外銷農工特產品之類別,並訂定貸款及協助辦法。八、建請政府指定臺灣銀行以最低利息,貸款給民營外銷特產品足以爭取外匯者,俾使其增進生產。九、建請政府轉請財政部,對本省商業銀行辦理信用放款予以放寬限制,俾利民營工商業者多獲周轉機會。
  除財經議題外,在民政議題上,姜議員亦多有建言,如:一、建請政府轉飭權責單位,凡商務機構申請出境者,應儘量縮短查核時間並簡化手續,以免遷延時程而失商機。二、建議政府徵召軍士,應明確規定服役期限,並通知服役軍士及其家屬,以安民心,徵訓期間之軍士待遇,亦應徹底改善。三、建請政府轉請軍訓當局聘任訓練教官,需挑選經驗豐富、態度和善者擔任,俾能順利領導。四、建議政府對離營在逃軍士應從寬處理,改以勸導方式代替偵捕,一次提審勒戒可免治罪,並責成家長勸導子弟自動入營以完成訓練。五、建請政府對判刑確定之逃亡軍士,其判處服刑與再服役時間之計算,應通知軍士及其家屬,以免引起誤解。六、建請政府轉飭保安司令部,對入山許可證之期限應寬延至三個月,以利入山,並應簡化申請與查核手續。七、建請政府注意自費留學生所需外匯,並准許以結匯證價申請。八、建議政府儘速擬定失業救助計畫,以免失業青年過多,影響社會治安。
  在農業議題上,姜議員以經營茶、糖經驗,對農民生活與農村改善亦多請命,相關提案如:一、建議政府准許承租人按照分年攤還地價取得耕地所有權之慣例,使其優先承購建築土地,以示公允。二、建請政府對鄉村地區配售平糴米之方式應準照市鎮辦理,以紓民困。三、建議政府加強輔導農林產品的加工技術,以利外銷並濟民困。四、建請政府改善碼頭檢查過於嚴格之實情,以利各式出入口貨品,增進商業發展。
  在教育議題上,姜議員特別關心學子的就學福利與權利,相關提案如:一、建請政府對大專學校畢業生,繼續施予職業保障,以濟人才。二、建請政府獎勵私人普設初級中學,以紓解每年眾多國民學校畢業生失學情況;並鼓勵民間興學,以補各級學校不足而利育才。三、建請教育部對臺籍子弟自費出國留學者,應儘量放寬錄取標準,以利有志青年再求深造。
  最後,在各類基礎建設上,姜議員亦提出不少見解,如:一、建請政府對廠商擴充設備、增加生產與改良品質之資本支出,應免徵所得稅,以增進國家生產。二、建請省府水利局勘查各地水利設施狀況,並撥款修復;若政府財力不克負擔者,則申請美援款項補助復修。三、建請政府從速公佈「臺灣經濟四年自足計劃」總目標、民營農工業協力增產政策及獎勵輸出辦法等,期使全民一致努力生產工作。四、建請省府水利局編列預算,儘速修建竹東地區沿海堤防,以保障地方安全。五、建請政府勘查竹東頭前溪大石壆路段之毀損情況,並從速進行復修。
  整體而言,姜議員問政嚴謹,明確指出政府施政缺失與民眾遭逢之困境,並提出具體意見,匡助政府建設地方。此外,姜議員以社會公益、服務人群為懷;以振興工商業、造福民生為職志,對於體育推展亦貢獻心力,是以深獲各界肯定。姜議員於1982年過世,享壽82歲。
------------------
姜阿新
  姜阿新,北埔富商,西元1901年出生,1982年歿。他畢業於台北國語學校(即台北師範學校前身),曾於日本東京明治大學就讀,擔任過由日本政府集中茶葉工廠所統一運作管理的竹東茶葉株氏會社董事長。
  台灣光復後,姜阿新成立永光股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以紅茶外銷為主,主要銷往香港的怡和洋行及日本三井株氏會社,同時兼作綠茶與膨風茶;後來膨風茶更泛稱為東方美人茶,成為北埔特有的名產之一。
  姜阿新除了事業意氣風發,政治上亦有斬獲,西元1951年擔任台灣省臨時省議會議員。其後,亦曾接任新竹客運董事長。
  姜阿新從製茶起家,他之所以成立製茶工廠,係因北埔鄉民工作機會不多,山坡地亦未開發,所以藉此開發地利並繁榮地方。
姜阿新小故事
  姜阿新莊嚴有文氣,為人隨和,個性寬宏有容,毫無老闆的架子。曾有鄉里少年在姜氏所屬林區私砍數目,被看管長工發現,因此忿忿面報老闆姜阿新處理。當時姜阿新臉上不見怒容,反而代為辯駁:這事是我同意的。偶然機會下,姜阿新碰到這位少年的父親告知此事,並說:家中萬一木材不夠,需要砍樹,最好先告訴我,以免遭人誤解。當時他還很關心問道,木材夠不夠用?要不要差人載運一些過來?可見姜阿新為人寬宏大量。
姜阿新雖為富豪,但日常家居十分簡樸,不見奢華,三餐佐以家常食物,視之為美味。姜夫人手藝極佳,擅製豆腐乳,每有至親賓客到訪,為示盛情,則以此招待,同時他更發現以在萊米、紅糖所作成的發糕極其可口,這項傳統美食當時也曾名揚鄉里,傳為佳話。



新竹珍寶「長葉茅膏菜」 以前常見 現為瀕危的大型食蟲植物 
 分享新竹珍寶「長葉茅膏菜」 以前常見 現為瀕危的大型食蟲植物到Facebook 分享新竹珍寶「長葉茅膏菜」 以前常見 現為瀕危的大型食蟲植物到Line 分享新竹珍寶「長葉茅膏菜」 以前常見 現為瀕危的大型食蟲植物到Google+
長葉茅膏菜具有腺毛捕捉昆蟲。(圖由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提供)
2018-05-28 23:52
〔記者黃美珠/竹縣報導〕高中生物老師出身的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說,長葉茅膏菜以前常生長在桃竹苗地區的埤塘旁及水田田埂的潮濕地帶,能捕獲有翅類的昆蟲。隨著農耕方式的改變,農藥及除草劑的使用等因素,它已從農田及自然棲地消失了蹤影。它獨特在於:食蟲植物本來就少見,且多半是「個頭矮小」、緊貼在壁面或地面的毛氈苔類的「小傢伙」,唯獨長葉茅膏菜卻可往上長高,甚至可以高到1個成人的膝蓋,其特殊性不言可喻。
劉月梅從1986年起就帶領學生進入蓮花寺濕地觀察包含長葉茅膏菜在內的食蟲植物,發現在這個山谷裡,因為海風的吹襲、停留,不僅空氣比周邊異常悶熱,地面的黃色貧瘠砂土,更有地表逕流流過,也有暗藏伏流,雖然惡劣的環境卻是台灣本島常葉茅膏菜唯一的面積略大的自然棲地,而讓長葉茅膏菜成為新竹的珍寶。
但是如果周邊其他植株生長高度勝過它,它會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所以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夥伴投入實地守護,從一點一滴的經驗累積開始,如何減少競爭者、增加濕地特性的棲地維護等,到現在已經在這塊濕地上從事調查和復育大約有20年的時間。
劉月梅直言,長葉茅膏菜目前除台灣本島僅見於竹北蓮花寺濕地,在金門的水田邊也還偶有發現,但也正面臨人為破壞棲地的嚴酷生存挑戰。
她曾嘗試選擇在農田邊復育長葉茅膏菜,但尚未能成功。或許在蓮花寺濕地有長葉茅膏菜的特殊生存條件,例如研究中曾發現其根部的共生菌種有相當的因果關係,因此在台灣農地普遍被慣行農法摧殘嚴重之後,土壤性質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所以讓其在平地農田復育的路還很遙遠,相形之下,竹北蓮花寺濕地公告為地方級濕地的保護宣示更形重要。


環團請願竹縣議會 督促縣府制定禁用除草劑自治條例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8mhMAQ

 


2012年姜阿新洋樓經由姜家後代將產權重新買回,但建築物仍有漏水、白蟻、結構受損等問題,經文化局委託薛琴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完成後,2016年再獲客家委員會2968萬元補助、縣府補助212萬元、所有權人自籌353萬元進行修復,總經費3533萬元,保存這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https://bit.ly/3ngeZr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