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遊月殿-唐玄宗遊月宮-「廣寒清虛之府」-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唐玄宗為何又叫唐明皇,其實唐明皇是清朝時的稱呼,玄宗是李隆基的廟號,而「明皇」據說來自其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所以避開唐玄宗的說法,多稱其為唐明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up6RY8


千年醒夢—聆聽神韻交響樂《唐玄宗遊月宮》的感悟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7日, 2018
頤和園長廊彩繪《唐玄宗遊月宮》(Shizhao/維基百科)
神韻交響樂團演奏的《唐玄宗遊月宮》,音樂優美、意境高遠,讓我有一種從沒有的奇妙感動,思索著這感動時,腦海卻又被唐玄宗與仙女在月宮裡,翩翩起舞的景象吸引了過去。
唐宮裡,在琵琶、笛子、二胡輕柔優雅的旋律中,我隨著唐玄宗飛上了月宮。月宮,是個殊勝神聖的地方,唐玄宗與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娥迴旋飛舞,讓我沐浴在聖潔的神光中,沉醉美好愉悅氛圍裡。回神瞬間,心裡讚歎著,中國古老樂器竟有如此深刻的感染力。
深沉的單簧管,把唐宮的夜吹得更深了。宮廷輝煌華麗,唐玄宗卻漫步獨舞,深諳音律的皇帝,苦思著如何譜曲,想著想著就進入了夢鄉,把音樂留給了台下的觀眾。
舞台上傳來鋼片琴的旋律時,飄渺音樂中,袖袍長衣的仙女從月宮緩緩飄下,音樂裡,我似乎看到了唐玄宗與仙女翩翩起舞。
琵琶閃耀樂音的帶領下,引來了二胡、木管、笛聲等相繼加入,柔美的旋律飄出了歡愉浪漫的氣氛。漸漸地,音樂越來越強,那一刻,仙女們領著唐玄宗飛向了月宮。
音樂只是片刻,在我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永遠的古老的傳說。
此刻,單簧管的中音裡,弦樂的撥弦聲柔和地響起。唐玄宗夢醒了,他的廣袖又飛舞了起來,他回味著腦海中,天上帶下來的音符。
瞬間,二胡溫潤聲裡,清揚的樂音直入我的腦門,通透全身,這次,讓我真正領略了中國古老樂器深入人心的力量。神奇的是,二胡那一絲細細的弦音,讓我了悟了唐玄宗,天上人間、升天落地的深層涵義。
而更重要的是,皇帝老爺睡醒了嗎?
唐玄宗遊歷了一趟月宮,在翩躚的霓裳羽衣裡與仙女共舞,回到唐宮,將天上的音樂譜成《霓裳羽衣曲》,成就了人神共舞的浪漫佳話。
除了是坐擁盛世繁華的人間帝王,陶醉宮廷錦繡的風流君主。唐玄宗還把月宮美妙仙曲帶回人間,傳遞了亙古以來人們出塵超俗之想望。
我從音樂裡醒了過來,領悟了這個曲子深層的涵義,人們通過修煉,能夠提高生命境界,走出一條返本歸真的正道。這是個人感悟神韻音樂最美的地方。
走出劇院時,抬頭仰望夜空,《唐玄宗遊月宮》的音樂仍然盤旋腦際,遙遠蒼穹裡,仍掛著金黃的月亮,或許那是唐朝的月亮。@*#


如申天师所言,一百年后,张云容遇到薛昭,二人成就了夫妻姻缘,她感叹道:“这是宿缘啊,并非是偶然。” - YouTube - https://goo.gl/od1cEV

老叟賜丹藥 楊貴妃侍女長生得姻緣 | 宋寶藍 | 夫妻緣 | 唐玄宗 | 大紀元 - https://goo.gl/8gKMHj

游月宮一事中的申天師 - https://goo.gl/EirC7r
申天師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載申天師奉引明皇同游月宮之典引自唐代的《龍城錄》。《龍城錄》又名《河東先生龍城錄》,是柳宗元或時人託名柳宗元編著的傳奇集。
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游月中,過一大門在玉光中飛浮,宮殿往來無定,寒氣逼人露濡衣袖皆濕,頃見一大宮府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其守門兵衛甚嚴,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時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師引上皇起躍,身如在煙霧中,下視王城崔峨,但聞清香靄鬱,下若萬里琉璃之田,其間見有仙人道人乘雲駕鶴往來若遊戲。少焉步向前,覺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極寒不可進,下見有素娥十餘人旮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上皇素解音律熟覽而意已傳。頃天師亟欲歸,三人下若旋風,忽悟若醉中夢迴爾。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風中飛舞袖被編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麗無復加於是矣。
(《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
申天師作術,鴻都客陪同,共覽廣寒清虛之府。故事非常生動,也是早期材料中事涉游月宮之較詳者。唯一的問題在於,《龍城錄》似乎未提及“申天師”的名諱?
我為什麼這麼關心名諱呢?原因在於,《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收錄了開元年間活躍的兩位申真人——申泰芝與申元之,而後世將游月宮奉引之人加諸申泰芝頭上者亦有之。
那麼有沒有與《龍城錄》同時代乃至更早的記載可為旁證呢?
暫定《龍城錄》確乎是柳河東的手筆,依序言:
“柳先生謫居龍城,因次所聞於中朝士大夫,摭其實者為錄,後之及史之闕文者亦庶幾焉。” 
(《龍城錄》)
成書時間應在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貶龍城柳州之後。
《集異記》是“游月宮”的其它錄述中年代最早的了,作者薛用弱,可考的活動年代是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與柳宗元時代很近。“葉法善說”即出此書。
《唐逸史》(《逸史》),作者盧肇,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生,正是柳宗元去世前一年。其書為“羅公遠說”的最早出處。
唐《異聞錄》[疑為唐大中(847—860)時人李玫所著《纂異記》]則云:
“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桂樹下。” 
(《異聞錄》)
此為“申天師說”的又一早期出處,但還是沒有出現具體名諱。
再晚的,就更難以窺見真面容了。
那麼究竟是申泰芝還是申元之?抑或二人本來就是一個人?
三、兩個申真人
關於申泰芝,正史中僅得寥寥數語:
方士申泰芝以術得幸肅宗,遨遊湖、衡間,以妖幻詭眾,姦贓鉅萬。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七十)
最早的生平資料見於宋代陳田夫的《南嶽總勝集卷》:
申泰芝,字廣祥。其先洛陽人也。因守官湖外,世代寓居長沙。後散徙四方,其遠近欽慕。泰芝卜居邵州仁風村柳塘,數世皆修慈惠。自幼夐處,不與親友交。好讀書,常清儉。遊息南嶽,訪神仙之事。一夕於融頂遇真人。傳金丹火龍之術。歸,煉丹雲山之北餘胡之頂,積有年矣。大藥已成,功行俱備。而能乘虛神遊,隱顯出入,綽有神異,人不可測。唐開元二十六年歲在戊寅八月十六日,明皇詔近臣曰:朕昨宵中秋夜寢夢神人告朕,言湖南邵州雲山有道人煉丹得仙,若禮遇之,可為國師。
(宋陳田夫《南嶽總勝集卷下》)
元代《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的記載與之同。
兩唐書還提到唐肅宗時期嚴郢、呂諲等人與申泰芝有過矛盾並遭貶斥,但後續之事只一筆帶過,《舊唐書》說申泰芝“竟以贓敗流死”,《新唐書》說他“終以贓徙死”。
不過當代的吳理之道長則援引申泰芝長居之地的《邵陽縣志》、《蓮荷山引》等史料說:
泰芝死後,邵州郡守表奏朝廷,帝敕郡守塑像於蓮荷山附近之佘湖山,四時祭祀。佘湖山離邵州城百餘里,守令往來禮謁不便,復奏請於邵水東岸,離城三里許之小佘湖山建觀,塑像祭祀,並於資江之北建開元觀祀之。
(吳理之《邵陽道教概述》)
看來當中可能別有內情,但以兩唐書的只言片語再聯繫上下文觀之,生活年代總歸應該不超出肅宗一朝。至於申泰芝與游月宮一事的關係則未見。
而關於申元之的生平比較詳細的記載,最早來自唐末五代時杜光庭的《仙傳拾遺》。原書已佚,但可從其它古籍的轉引中窺見其貌:
申元之,不知何許人。開元中,詔至上都開元觀,恩渥愈厚,明皇與論道,動移晷刻。嘗命趙雲容侍元之茶藥,意甚恭恪,乘閑乞藥少許,以延其生,元之曰:「我無所惜,但爾不久處世耳」。愈切懇告,乃與絳雪丹一粒,曰:「服此丹,死必不壞,但能大其棺,廣其穴,含以珠玉,疏而有風,魂不蕩空,魄不淪翳,百年外可以復生,此為太陰煉形之道」。後雲容從幸東洛,並於蘭〔昌〕宮,得以此事白於貴妃,如其所〔請〕(謂)。
(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十引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卷三)
宋代李昉等人主持編纂的大型類書《太平廣記》的申元之條目亦本於此:
申元之,不知何許人也。遊歷名山,博採方術,有修真度世之志。開元中,徵至,止開元觀,恩渥愈厚。時又有邢和璞、羅公遠、葉法善、吳筠、尹愔、何思达、史崇、尹崇、秘希言,佐佑玄風,翼戴聖主。清淨無為之教,昭灼萬寯。雖漢武、無魏之崇道,未足比方也。帝遊溫泉,幸東洛,元之常扈從焉。時善譚玄虛之旨,或留連論道,動移晷刻。惟貴妃與趙雲容宮嬪三五人,同侍宸禦,得聆其事。命趙雲容侍茶藥。元之愍其恭恪。乘間乞藥,少希延生。元之曰:“我無所惜,但爾不久處世耳。”懇拜乞之不已,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侍奉大仙,不得度世,如索手出於寶窟也。惟天師哀之。”元之念其志切,與絳雪丹一粒。曰:“汝服此丹,死必不壞。可大其棺,廣其穴,含以真玉,疏而有風,魂不盪散,魄不清壞,百年後還得複生。此太陰煉形之道,即為地仙。复百年,遷居洞天矣。”雲容從幸東都,病於蘭昌宮,貴妃憐之,因以此事白於貴妃。及卒後,宦者徐玄造如其所請而瘞之。元和末百年矣,容果再生。元之尚來往人間,自號田先生。識者云:“元之魏時人,已數百歲矣。”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卷第三十三)
《太平廣記》留存的版本較《三洞群仙錄》要多出幾句。其中:
“元和末百年矣,容果再生。元之尚來往人間,自號田先生。”
這個細節就有意思了,意即到了唐憲宗元和年間(806一820)申元之還披了馬甲到處轉悠。
另據《海東傳道錄》等朝鮮古籍:
唐文宗開成年間(836一840年),新羅人崔承佑、金可紀、僧慈惠赴唐留學,得以在終南山會見天師申元之,又從鍾離將軍得道書、口訣傳授,經三年修煉丹成,金可紀留唐,崔承佑和慈惠回國,傳布道教修煉法,後金可紀又向入唐的崔致遠和李清等人傳授口訣,這樣,開創了新羅道教的修煉傳統。
(張澤洪《道教在朝鮮的傳播和影響》)
開成年間朝鮮來華人員還見過他。
兩段材料似乎在互相印證一般,依此說,那麼從開元算起,申元之已知的活躍年代跨度超過百年。
至少說明申元之和申泰芝應該確實是兩個人。
除非申泰芝也只是個馬甲,但二人在開元年間都留有痕跡,還不是一個單位的。
申元之在“開元觀”:
“開元中,詔至上都開元觀,恩渥愈厚,明皇與論道,動移晷刻。” 
(前蜀杜光庭《仙傳拾遺》)
申泰芝在“元真觀”:
帝稱為仙翁,賜號大國師,敕旨住持元真觀事,賜千斤金鐘、百鍊寶劍,與國焚修祝愿,許其出入禁廷,主領玄教。
(《正統道藏·雲阜山申仙翁傳》)
如果實為一人就說不通了,皇帝的殷切也會變得毫無道理:
至明皇開元二十六年戊寅之歲八月十六,朝罷,帝謂群臣曰:朕自昨宵夢一神人告朕雲,湖南雲山之北,邵陵之地,有申姓道人,號曰白雲居士,以鍊丹成而悟道。若禮之,可為國師,必能與國家修禳而獲福壽。
(《雲阜山申仙翁傳》)
另外,《雲阜山申仙翁傳》明言申泰芝生年在“唐則天順聖皇后垂拱三年”(687年),而《太平廣記》《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等書對申元之的記載則有這樣一句——“元之魏時人,已數百歲矣。”可見當時的人並不把他們視為同一個人。


什麼是申天師服氣法?
感謝 adminz來稿來源:道教2014-04-22 點擊: 次 投稿
    “申天師服氣法”也是一種靜功修煉,其要訣主要是吐納、練息。它是由唐代開元年間道士申天師所創,申天師名元之,遊歷名山,採集方術,一直有修道成仙的志向,後來被皇帝徵召到開元觀,深受恩澤。
    其具體修煉方法是:半夜過後,五更天左右,睡醒之後,先用水漱口,仰臥,伸展手足,慢慢地吐氣約10-20次。等到體內的谷氣消失完畢,內心平靜下來之後,就開始閉氣,忘情,將自己的意念集中到臍下氣海之中,沉靜下來不動,然後吸氣兩三次嚥下來,用意念引導這股氣流向丹田走去,漸漸地就會感覺到它的流動,等到氣在體內運行完畢後,再開口慢慢地將其吐出。做完一次之後,再按照同樣的方法重複吐納大約二三十次,就會感覺精氣飽滿,而且心無雜念。如果堅持修煉下去,會覺得“口中津液甘香,食即有味”,這是功法產生功效的徵兆。
    練這種功法的要領是,要忘身忘本,守精氣神於一處,等到意念集中時,再開始進行修煉


盛唐申天師法術高強助唐王游月宮
高道宮觀騰訊道學2014-09-10 10:19我要分享 0
申元之,開元年間人,人稱申天師。
擅長論道得皇帝賞識
不知道申元之是什麼地方人。他遊歷名山,博採方術,有修道成仙的志願。開元年間,皇帝把他徵召到京城,讓他住在開元觀,對他施恩更多了。當時又有邢和璞、羅公遠、葉法善、吳筠、尹愔、何思达、史崇、尹崇、秘希言等領導著道家的義理風尚,保衛擁戴著聖主。這一時期的道教,顯赫全天下,即使是漢武帝和後魏那樣的推崇道教,也不能與這時候相比。皇帝到溫泉遊覽,到東洛去遊玩,申元之常常隨從一塊去。那時他善於談論玄妙虛無的旨要,有時候談論起道教來就流連忘返,動不動就過了時辰。只有楊貴妃、趙雲容等三五個嬪妃,同時侍奉在皇帝身邊,能夠聽到他講的這些事。
盛唐申天師法術高強助唐王游月宮
唐王游月圖
中秋做法助唐王游月宮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神奇道術助人不死
皇上讓趙雲容為申元之侍奉茶和藥,申元之見她對自己很恭敬,很謹慎,就很可憐她。她趁機向申元之求藥,希望延長壽命。申元之說:“我沒有什麼捨不得的,只是你不能長久地活在世上了。”趙雲容一個勁地乞求,她說:“早晨聽講了道理,晚上死了也值得!況且我侍奉你這位大仙,不能度世成仙,就像空著手從寶窟裡走出來。希望天師可憐可憐我!”申元之念她心情迫切,給她一粒絳雪丸,對她說:“你吃了這粒丹藥,死後一定不會腐爛。可以做一口大棺材,挖一個大墓,銜一塊真玉,讓穴中寬敞而通風,這樣你的魂魄就不能盪散潰壞。一百年之後你還能活,這是太陰煉形的道術,也就是地仙。再過一百年,就可以遷居洞天仙府了。”趙雲容陪伴皇帝到東都去,病在蘭昌宮。楊貴妃很可憐她,於是她就把這事告訴了楊貴妃。等到她死後,太監徐玄造按照她說的那樣埋葬了她。到元和末年滿一百年了,趙雲容果然又活了。
申元之還往來於人間,自號田先生。認識他的人說,申元之是魏時的人,已經幾百歲了


2017-06-18_0904312017-06-18_090420

2017-06-18_090354direct (94)  

名流仙宗(6)創梨園、遊月宮的唐玄宗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7日, 2017
《明皇幸蜀圖》(公有領域)
唐玄宗李隆基天賦異稟,雖好雅樂,但秉性十分清淨。由於他崇尚文藝、慕仙向道,玄宗一朝信仰文化、樂舞風尚蔚然成風
玄宗開明的思想
唐玄宗善於治理國家,而且思想也非常開放。他曾跟隨羅公遠學習隱術。由於他是一國之尊,不能荒怠朝政,所以羅公遠並不贊成他去學這些小法小術,多次勸諫他,並指出他的過失所在。
唐玄宗李隆基(公有領域)
由於玄宗秉性清淨,所以常能在夢中看到一些景象,事後也都會成為現實。據《通載》所說,玄宗即位之初,曾在夢中看到梵僧入唐朝見。但見梵僧風度翩翩,神態脫俗。玄宗醒來後,對這個清晰的夢境一直回味不已,他命畫工在殿壁上繪出梵僧的神貌。
當無畏法師從天竺遠道而來,朝見玄宗。唐皇看到他的形貌,正是此前夢中所見到的那位僧人,心中驚喜不小。他將梵僧安置在西明寺,唐室諸王敬重無畏法師,紛紛降禮以表禮遇和欽敬。
大唐高僧一行法師圓寂前,唐玄宗也曾於夢中看到一行禪房的蕭條景象,他派使者去探望一行,使者所說禪房的景象和玄宗夢中所見非常契合。
大凡人生在世都會做很多的夢,不管夢境是真是假,人們對夢一直保持著特別的情結,甚至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夢還要找人去解一解。所以解夢的風俗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
而且有些夢還會給人帶來特別的思路,成就高超的藝術成就。玄宗作曲上的高超成就,細細究其原因,他做的美夢卻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日,唐玄宗在夢中看到到十多個仙子,駕著祥雲降臨在宮廷。看到仙子有序的排開,各自手執樂器開始演奏起來。仙子演奏的樂曲清靈悠揚,非常悅耳動聽。演奏結束後,仙人告訴玄宗這首曲子只有天宮才有,是神仙聆聽的《紫雲曲》。仙子願意傳授給他,玄宗非常高興的接受仙人的傳授。等他從夢中醒來後,依然還記得樂曲的旋律,他按照夢中所聽到的曲調,迅速找來樂器吹奏演習,直到把曲調完全演奏出來。
這些開放的思想並未成為他治理國家的羈絆,相反成為他勤心庶政的有力輔助,也成為他創作出精品藝術的源泉。
《明皇會棋圖》描繪唐明皇(玄宗)座前置棋局,優伶向皇帝進諫的故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創設梨園
唐玄宗精通音律,善於作曲。玄宗處理國政後,會親自教太常樂工的三百子弟演奏絲竹之樂。如果有人演奏錯誤,玄宗會立即糾正他。由於是國君親自教授,所以這些樂工也被稱為是皇帝的弟子。這些皇帝的弟子被安置在宮廷禁苑的梨園。
梨園,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皇帝親自開設的藝術學校,由於規格非常高,當時詩仙李白、賀知章、公孫大娘等,都曾在梨園擔任教授。後世也就以「梨園」作為歌舞藝人表演的專稱
唐玄宗和楊貴妃是大唐首屈一指的音樂家、指揮家、舞蹈家。白居易的《長恨歌》將玄宗和楊貴妃喻為「比翼鳥」和「連理枝」
在唐玄宗創作的大量樂曲中,最被後世稱道的是《霓裳羽衣曲》。此曲是大唐法曲中的精品。法曲最早是因用於佛門召開的法會而得名,曲調非常清靈飄逸淡雅。唐玄宗非常酷愛法曲,就從坐部樂伎中挑選三百名弟子安置在梨園,親自教他們演奏法曲
頤和園長廊彩繪《唐玄宗遊月宮》(Shizhao/維基百科)
這首曲子還有一段非凡的來歷。傳說中,道士羅公遠在中秋夜陪同唐玄宗賞遊月宮。玄宗在月宮中看到數百名仙娥素練寬衣,舞於廣庭。玄宗問這是甚麼曲子,仙娥回答說是《霓裳羽衣曲》。玄宗憑著他的高超記憶,記住了這首舞曲。次日清晨命伶人樂伎按照聲調譜曲,並同樣命名為《霓裳羽衣曲》。由楊貴妃配以舞蹈,稱之為《霓裳羽衣舞》。
此舞可以獨舞,或雙人舞,或群舞。《霓裳羽衣舞》舞起來非常飄逸輕盈,舉手投足間都透著仙家風範,猶如仙娥再現人間,非常令人驚艷。此舞廣傳民間後,也深受大唐子民喜愛。大唐詩人白居易有詩稱讚此舞:「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帝王之書 豐麗雄秀
除了精通音律之外,唐玄宗還善於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唐玄宗是著名的帝王書法家之一。由他傳下的書法較多,以《鶺鴒頌》、《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最為有名。
唐玄宗李隆基書《鶺鴒頌》局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相比唐太宗清勁的筆鋒,唐玄宗的風格重在豐美淳厚。從他的書法中,有人看到開元盛世的雄秀豐麗;有人看到帝王的聰睿神武;也有人看到神氣逼人,沒有絲毫山野氣息的盛唐風華。
昔日,周文王推演的乾卦,其中爻辭有「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唐玄宗的前半生就像是飛在天上的金龍,風雲叱吒,統領天下萬國。經過安史之亂後,天寶末年的唐玄宗就像是沉沉日暮之下的蒼龍,陷入獨自懊悔,曲終人散宴已殤,原來「帝王」只是他演繹的一個角色罷了。
唐玄宗天資過人,加之天縱其才,將治世思想、音樂、書法成就,縱情的揮灑在盛世的錦繡之上,點綴著大唐江山,盡展帝王無限風華。雖然「亢龍有悔」,不過「飛龍在天」的榮耀足以使他名垂千載,百世流芳
參考資料:
《佛祖歷代通載》
《舊唐書》志第八,音樂一
《舊唐書》本紀第八,玄宗上
《歷代崇道記》
《神仙感遇傳》@*


【經典名作中的秘密】來自月宮的仙曲
作者:文逸飛
更新: 2017-02-22 5:00 AM 標籤: 唐玄宗, 文逸飛, 李白, 經典名作中的秘密,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相傳來自於月宮,是盛唐時期最美妙的歌舞。
一年中秋,唐玄宗在御花園遊賞,抬頭看見團團明月,晶亮皎潔,實在美麗極了,他目不轉睛地望著,視線都無法移開;一旁伴駕的道士羅公遠便說:「陛下,想去月宮遊玩嗎?」玄宗大喜,立即同意。羅公遠一把將手杖擲向空中,轉眼化成一座銀色的大橋,直通月中。
玄宗跟著羅公遠登橋入月,直走了幾十里路,來到一座城門前,只見門上掛著一個匾額,上頭題著「廣寒清虛之府」,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
忽然,陣陣美妙無比的樂聲傳來,只見有數百位仙女在城內翩然起舞;她們身穿銀色的輕衫,玉袖飄飄,姿態婀娜極了,玄宗看得都癡了。他默默記住這美妙的天音,回到人間後立即寫下來,並令伶官依其聲調編曲,再配上模仿月宮仙女的舞姿,就成了聞名後世的〈霓裳羽衣曲〉。
另有一說,當時引玄宗入月的道士是葉法善。玄宗回宮後,回想所聆聽的樂曲,盡力用譜記下,但笛的伴奏才寫一半就記不清了;就在這時,河西節度使楊敬忠進獻了涼州的天竺佛樂〈婆羅門曲〉,玄宗一聽聲調有相似之處,便將兩者綜合,彼此補足,完成了〈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因唯美至極,是盛唐時期最重要的樂舞。在宮廷中表演時,是由玄宗親自教導梨園弟子演奏,並伴以歌唱和群體舞蹈。
唐朝胡舞(公有領域)
唐朝胡舞(公有領域)
大詩人白居易曾在參加昭陽殿賜宴時,有幸觀賞到霓裳羽衣舞,從此終身難忘,並寫下了〈霓裳羽衣歌曲〉讚頌它。據詩中描述:此曲飄逸唯美,如夢如詩,舞蹈的宮女們打扮的像仙女一般,穿著彩虹一樣的衣裳,頭戴珍珠步搖,身佩瓔珞寶玉,體態纖妙輕盈地彷彿都承受不了絲綢的重量。
樂曲開始時是舒緩悠揚的前奏,接著邊舞邊歌,再逐漸加快到急拍,展現精彩曼妙的迴旋。
眾舞者歌聲清亮,如秋竹爆裂,又溫軟輕柔,像融化的春冰;她們旋轉的身姿輕盈似迴風飄雪,曼妙的前進又如遊龍矯捷。纖手垂下時像柳絲般嬌弱無力,展袖飛舞時又似雲氣升騰。曲終拍子漸緩,舞而不歌。尾音如鸞鳳收翅,一聲鶴唳清揚。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清吹。(公有領域)
由於〈霓裳羽衣曲〉實在太美了,據說表演這種舞蹈必需是姿容傾城又楚楚可憐的少女,並非誰都有資格學習。在唐朝時,它甚至一度被稱為「仙樂」,可惜後來失傳了。
或許,因此曲太美,使玄宗耽於逸樂荒廢了國政,引來得安史之亂「驚破霓裳羽衣舞」,所以不可再留於人間。
又或許,來自天上的樂音本就不該被凡人盜傳,再加上人類日益沉淪,逐漸跳不出那清雅的仙姿,奏不出純淨的樂音了,故而後繼無人,終致失傳。@

2017-06-18_1002492017-06-18_100235  


明皇遊月宮,仙音留世間
史軻 整理
標籤: 霓裳羽衣曲
隋唐時代,有很多修煉人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而當時的帝王將相,莫不崇佛敬道。
根據史書記載,隋唐時代,有一個名聞朝野的道士叫葉法善。出生在隋朝的煬帝大業年間,卒於唐朝的唐玄宗開元年間,活了一百零七歲。葉法善是括州括蒼縣人,自曾祖三代為道士,到他這兒已經是四代修道了。當時的道士一稱,指的是修道之士,並不一定是出家道人。在唐高宗的時候,他開始因為道術高明而名動朝野。從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一直到唐玄宗,都對他禮遇非常,他還一度被加官進爵,尊寵莫與。既然這麼受器重,當然是因為有真本事了,在唐玄宗時期,他常常在有大事發生之前就稟告給玄宗。(《舊唐書》、《新唐書》)
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唐玄宗不但禮遇修煉人,而且對修道也上心,雖是貴為帝王,也常常認真修煉,還掌握了一些變化神通。看他的讀書筆記《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還真不是一個常人能夠有的見地。唐明皇精於樂理,並擅長作曲,有一紫玉笛,一生珍愛不已。當他因為安史之亂避禍於四川的時候,已是暮年。一日撫笛吹曲,忽然有二鶴至,隨曲翩然起舞,曲終而鶴不見。明皇嘆道:我是孔升真人下世,今天使命完成了,玉帝要召我回去了。乃逝。(《明皇雜錄》)
農曆八月十五了,我們就講一個葉法善和唐玄宗中秋遊月宮、記仙曲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明皇雜錄》,在《太平廣記》裡也有記載。為了生動有趣,我們這裡改編了《初刻拍案驚奇》裡面的故事。
開元初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色如銀,萬裡一碧。玄宗在宮中笙歌進酒,憑玉欄,仰蒼穹,賞皓月,不覺襟懷曠盪。玄宗心思:「此月普照萬方,如此光燦,其中必有非常好處。聽說嫦娥竊藥奔月。既有宮殿,定可遊觀。只是如何得上去?」急傳旨宣召葉尊師,法善應召而至。
玄宗問道:「尊師道術高明,能帶我到月宮一遊嗎?」法善道:「這有何難!就請御駕啟行。」於是葉法善將手中板笏[1]一擲,現出一條銀色的長橋來,那頭直接著月內。法善就扶著玄宗,踱上橋去,隨走過處橋便隨滅。只覺得才走了不到一里多,就到了一個地方,這裡露下沾衣寒氣逼人。面前有座玲攏四柱牌樓,上面有個大匾額,寫著 「廣寒清虛之府」 六個大金字。倆人從大門走進來,看庭前是一株巨大無比的桂樹,枝葉繁茂。桂樹之下,有無數白衣仙女,乘著白鸞[2]在那裡起舞。這邊庭階上,又有一夥白衣仙女,拿著樂器伴奏。她們看見二人走進來,既不奇怪也不理睬,仍然玩自己的。玄宗呆呆看著,法善指道:「這些仙女稱作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叫《紫雲曲》。」玄宗素曉音律舞蹈,將兩手按節,一一默記了。後來,回到人間宮中,把曲子和舞蹈傳與楊玉環,名《霓裳羽衣曲》,流於樂府,為稀世罕音。
玄宗聽罷仙曲,已是凍得發抖了,就想回去了。法善駕起兩片彩雲,倆人腳沒挪窩就到了人間。路過潞州城上,細聽更鼓已是三更,夜深人靜。當時月色明朗如晝,照見城中如晝。法善提議說:「臣侍陛下夜臨於此,此間人如何知道?剛才陛下習聽仙樂,何不就在這兒練習練習?」玄宗道:「甚妙,甚妙。不過沒帶我的紫玉笛來。」法善問:「玉笛何在?」玄宗道「在寢殿中。」法善說:「這個不難。」將手指一伸,玉笛就從雲中墜下。玄宗很高興,接過手來,把心裡記下的《霓裳羽衣曲》吹了一遍;又在袖中模出數個金錢,灑了下去,然後倆人乘月色駕雲回宮。潞州城中,有睡不著的,聽得笛聲嘹亮不同凡響;有爬起來聽的,卻在半空中吹響。次日,又有人在街上拾到金錢,報知府裡。府裡官員想是非常祥瑞,就上奏皇帝。十來日表到御前,玄宗看表上寫著:八月望夜,有天樂臨城,兼獲金錢,此乃國家瑞應,萬千之喜。玄宗心裡明白他們誤會了,不覺大笑。
這就是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和《霓裳羽衣曲》的來歷。
[1] 笏,是古代臣子上朝所帶的板,要稟奏什麼事就扼要寫在板子上。
[2] 鸞,鳳凰的一種,雄的叫鸞。


古人為什麼要祭月? 被漸漸遺忘的傳統中秋節
文/愛麗
大家好,我是Ally。轉眼是中秋節了,一提到這個節日呢,大家都會想到月亮、月餅,還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但是中秋節的由來是什麼呢?它為什麼叫做仲秋和月夕呢?咱們今天來看看傳統節日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由來,這要從它的另一個名字「月夕」說起。戰國時代成書的《禮記》中多次提到「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這裡的朝和夕都是動詞,是祭祀的意思,是說周天子在春分這天祭日,秋分這天祭月。
在《國語》中解釋了為什麼天子要祭祀日月:「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敎民事君。」根據三國時期東吳史學家韋昭的註釋,這裡的上帝是天的意思,明神是日和月。古時帝王自稱天子,天的兒子,平日做事要看德行,遇到大事祭祀天地,每年的固定時日舉辦大型的祭天活動,春分和秋分這兩天要分別祭祀日和月,這樣才能更好的根據上天的旨意而治理天下。
這個周朝制定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根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春分前後,宮中寺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但是秋分是秋天過半、日夜平分的一天,卻不一定是月亮最圓的那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秋分祭祀月亮演變出了自己單獨的節日;到了唐代,人們把最適合賞月的黃曆八月十五這天夜晚固定下來作為中秋節。根據它原本的祭月也就是夕月的傳統,中秋也叫做月夕。
到了唐代,人們把最適合賞月的黃曆八月十五這天夜晚固定下來作為中秋節。(大紀元資料室)
中秋還是仲秋?
你可能還見過有人把中秋寫成仲秋,那仲秋和中秋是一回事嗎?古代和現代一樣,一年分為四季,每季有三個月,這三個月按照古代排序的方式稱為孟、仲、季。比如,夏天的三個月分別是孟夏、仲夏、季夏;秋天也同樣有孟秋、仲秋、季秋。仲秋就是秋天中間的那個月,黃曆八月份的叫法,仲秋指的是一整個月,而中秋節指的是特定的一天。
中秋節的奇事
現代人都熟知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典故,在中國古代,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從唐代起這個故事就被記錄在多部書籍中,後來在詩詞、小說和戲曲中又被多次再創作,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根據唐代最初的記載說,在開元年間的中秋夜晚,一位道長邀請唐玄宗(唐明皇)同遊月宮,道長使用神通架起了一座銀色的大橋,直通月亮,兩人走了很久來到一座城門前,門上的匾額題著「廣寒清虛之府」。也就是說他們來到了月宮,月宮裡有數百名的仙女在城內翩翩起舞,仙樂的聲音清麗無比,仙女的舞姿婀娜曼妙,玄宗問這是什麼曲子,仙女回答說是《霓裳羽衣曲》。玄宗回到人間後,憑著記憶記錄下了這首曲子,並且親自教授梨園的樂伎們譜曲,也把它命名為《霓裳羽衣曲》。
在開元年間的中秋夜晚,一位道長邀請唐玄宗同遊月宮,道長使用神通架起了一座銀色的大橋,直通月亮,他們來到了月宮。頤和園長廊彩繪:唐玄宗遊月宮。(公有領域)
可以想像從仙宮帶回來的曲子和舞蹈有多美嗎,當時唐代的詩人白居易親眼見過之後就難以忘懷,他在詩中多次稱讚和回味這首曲子,可惜後來曲譜失傳,我們現在再也聽不到了。你現在聽到的我視頻中的背景音樂,是《唐玄宗夢遊月宮》,它是作曲家陳東的作品,他製作了很多中國風的樂曲。
中秋節的習俗
古人在中秋節都有什麼樣的習俗呢?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古人大多會祭月和賞月,《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關於古人賞月的描述更多,詩詞歌賦中比比皆是。
吃的方面,首先是吃月餅,《熙朝樂事》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 取團圓之義。」大意是,八月十五這一天叫做中秋,老百姓們互相餽贈月餅,有團圓的含義。
《酌中志略》記載,「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描述的是八月初一開始就有人賣月餅了,到了十五這一天,家家都供月餅瓜果,等祭祀焚香結束後就開始宴席,晚上才散。如果剩下了月餅,可以保存到年末再全家一起分吃,叫做團圓餅。
我懷疑月餅放了三個多月之後會不會硬得跟塊石頭一樣,說不定北京的月餅都這麼硬就是從這兒來的。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把中秋視為團圓的節日。《帝京景物略》記載,「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說的是妻子如果回娘家,當天也一定要返回丈夫家過節,因為這是團圓節。
《酌中志略》記載,到了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都供月餅瓜果,等祭祀焚香結束後就開始宴席,晚上才散。如果剩下了月餅,可以保存到年末再全家一起分吃,叫做團圓餅。(fotolia)
除了月餅,各類水果也都很豐富,螃蟹也開始肥了。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和明代的《酌中志略》都有很詳細的描述。《酌中志略》記載,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西苑蹗藕。始造新酒,蟹始肥。《東京夢華錄》記載,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
八月桂花盛開,人們還會賞桂,釀造桂花酒。《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斾。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就是中秋節前,店家都會開始賣新酒,重新布置門面,大家都會搶著喝,到了中午,每家的酒就都賣光了。
中秋節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習俗是觀潮,中秋節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間。歷代詩人包括李白、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范仲淹、陸游、辛棄疾、蘇軾等等都寫下過關於錢塘江潮水的詩句。
我小的時候,對於中秋節最大的期盼就是吃月餅,就好像元宵節想吃元宵、端午節想吃粽子一樣。我翻閱了很多古籍之後發現,這些節日不僅包含著古人對天地神明的敬仰,古人過節的方式也比現代的花樣要多多了。
在我們今天提到的關於中秋節的知識點中,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呢?歡迎你在留言區來告訴我,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月圓人團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