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用直鉤-魚卡子/姜太公發明的傳統直鉤竹卡子魚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NHK姜太公-牧野之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q58RY

姜子牙與筷子/姜太公是上古神農氏的後裔,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別號飛熊,拜元始天尊為師/《詩經‧秦風‧蒹葭》篇美麗作品,「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為釣錦鱗,只為釣王侯」「太公在此,百無禁忌」/開兵家奇謀先河,又創百家宗師之大成/典籍《六韜》,姜子牙留下的智慧韜略/姜子牙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興國、武王克商的首席謀臣、西周的開國元勳,也是齊文化的創始人。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道、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據說,他還是中國最早的預言《乾坤萬年歌》的作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abZ1F

姜太公牧野之戰/利簋-武王征商簋,西周早期青銅器。為周武王時官吏利所作/利簋是現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記載武王伐紂具體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DRu3O

--------------

佛門諺語
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待人處事採取正直方法,決不使用不正手段求得。出自明‧許仲琳(?~1570~?年)《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豈可曲中而取魚乎!非丈夫之所為也。吾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
  意指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所謂「直心是道場。」亦作「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明末清初‧大笑性崇禪師(1633~?年):「舒卷絲綸數十秋,輕輕不覺雪盈頭。而今舉釣清波上,赤尾鯨鯢快上鉤。」座元出,師曰:「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元作禮歸眾,師曰:「好箇阿師。」參閱《嘉興藏‧B442‧39冊;大笑崇禪師語錄‧卷上》。亦作「寧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謂為人辦事要耿直剛正,光明正大,寧可用正當手段取得,不可趨炎附勢,用不正當的手段求取。也說 “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老夫在此,名雖垂釣,我自意不在魚。……豈可曲中取魚乎! 非丈夫之所為也。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又,第二十三回: “武吉曰: '前一日,孩兒擔柴行至磻溪,見一老人執竿垂釣,線上拴著一個針,在那裡釣魚。孩兒問他:“為何不打彎了,安著香餌釣魚?”那老人曰:“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為錦鱗,只釣王侯


 下載 (13)caption  

寶雞姜子牙釣魚台,願者上鈎的地方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已經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句歇後語,圍繞着賢臣姜太公和明君周文王的傳說有太多太多,今天的陝西文化版塊,要為你介紹的則是傳說的發生地,姜太公與周文王相遇的釣魚台。
陝西文化
釣魚台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干遇文王而聞名於世。
姜子牙在釣魚台得遇文王,隨後出山,佐周滅商之事,在《史記》、《呂氏春秋》、《搜神記》、《水經注》著名典籍中都有所記載。古代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都曾藉此賦詩抒懷。
唐貞觀年間,始於此建太公廟,植四柏,此後歷代在此曾建有文王廟、三清殿、王母宮、玉皇廟、呂祖洞、九天聖母廟、戲樓、鐘樓等建築計20餘座、60餘間,時至今日,仍存有硬山脊三清殿、太公廟、玉皇廟及歇山頂九脊文王廟等歷史建築,莊嚴廟宇分佈在岩壑翠柏之中,加上滋泉、丟石、望賢台、巨柏等自然風光輝映,使得釣魚台更具魅力。
釣魚台除上述文化底蘊濃厚的歷史遺迹外,本身景緻便十分引人入勝,釣魚台周圍山勢高峻,翠柏遍布,山澗清波潺潺,石壩飛瀑如雨,如雨天往觀,則奇石疊翠隱在仙山奇霧之中,林濤呼嘯,浪聲莫測,璜石玄立,滋泉邊有石,形似生肖,且其數恰滿十二,十分有趣。
結束語:從神秘的歷史長河中緩緩顯現的釣魚台,在千年過後的今天,依然作為歷史的見證,屹立在蟠溪河上,帶給後人難盡的遊興,也帶給後人無盡的遐思。


 

文选精萃 - https://goo.gl/b5Nla5

201431410366471

周文王-姜太公

《歷代帝王巡幸圖》歷經300餘年至今保存完好。卷中鈐有“石渠寶笈”朱文長方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圓印,“嘉慶御覽之寶”朱文圓印,“宣統御覽之寶朱文圓印,足可證實畫卷從乾隆直至宣統一直珍藏於清宮之中。民國初年流入民間,在2004某次拍賣會上以440萬元人民幣成交。全國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著名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國寶沉浮錄》稱: “凡是經過鑑定的書畫,上等作品所鈐印璽有' 乾隆御覽之寶' 、' 石渠寶笈' ”由此可見,廖鴻章的《歷代帝王巡幸圖》應屬珍品


42-160613095252337 (1)901392887336187  option=aHR0cDovL3d3dy4xLTEyMy5jb20vQXJ0aWNsZS9VcGxvYWRGaWxlcy8yMDA5MDgvMjAwOTA4MDQxMjAyMjQ0NzAuanBn20141003185031918_small  2017-04-13_220002  2017-04-13_2206482017-04-13_2206172017-04-13_2206062017-04-13_2205502017-04-13_220538  f2b6b681-d64e-4152-8a2f-51ef757ae794  c100005d7111cc41493dda0003a07a2c9edac20CjBPB020Dyxv6hpvF0Dyxv6UVgY  

山東輜博、日照的姜太公紀念館外,還有一處便是福建石獅市的姜太公紀念館,人們肯定好奇這福建跟姜太公有什麼關係呢,原來這是閩台地區的姜姓後人傳是姜世良後裔集資為姜子牙和遷入福建的姜姓師祖建造的祠堂,是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因為海內外姜姓人都將姜子牙視為自己的姓氏始祖,因此在講究宗族聯誼的沿海地區有這樣一座姜太公紀念館也就不足為奇了。
--------------------------
姜太公又稱姜尚,字子牙,東海上人。他是周傾商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和西周的開國元勳,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被稱為“周師齊祖”“百家宗師”,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說是漂泊不定、困頓不堪,但是他卻滿腹經綸、壯志凌雲,深信自己能乾一番事業。聽說西伯姬昌尊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來到西歧後,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而是來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磻溪鎮)住了下來。此後,他每日垂釣於渭水之上,等待聖明君主的到來。
姜尚的釣法奇特,短幹長線,線系竹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桿也不垂到水里,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鉤。”一個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尚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
後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興周伐紂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薑尚很有才幹,他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著聘禮,親自前往磻溪應聘,並封姜尚為相。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幫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姜子牙釣出的可謂是一條“王候大魚”。
成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便源於此。
----------------------
 姜太公釣魚-自我推銷是「在對的地方遇到對的人,做出對的事」。
  姜子牙是很多人公認的中國第一位軍師、第一位大謀略家,他不只在輔佐周武王姬發消滅商紂的軍事行動中發揮他的長才,更以高明的自我推銷術引起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注意,進而成為姬昌的輔弼重臣,盡情地施展他的抱負。姜子牙所用的方法,簡單說就是「在對的地方遇到對的人,做出對的事」,而每一個環節都顯示出他對人性的充分掌握。
  姜子牙原本在商朝當個小官,目睹紂王無道,又聽到姬昌被囚禁在朝歌時的種種表現,認定姬昌才是他要找的「對」的人。在姬昌回到周地後,姜子牙也離開了朝歌,選擇到「對」的地方──渭水邊垂釣,因為姬昌經常在這一帶打獵。現代的心理學研究顯示,「鄰近性」是發展各種人際關係最重要也最自然的途徑。沒多久,姬昌和姜子牙果然「不期而遇」,而此時,姜子牙所做的正是一件「對」的事──也就是他那特殊的垂釣法:魚鈎離水面三尺,鈎上沒有餌,而且用的是直鈎。
  為什麼說這是一件「對」的事?因為任何人看到這種釣魚法,一定會感到不解、好奇,而想要問個究竟。這正是姜子牙的用意,姬昌看了果然感到奇怪,而主動和姜子牙攀談。姜子牙除了說他釣魚是「願者上鈎」外,更帶出了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原本就因姜子牙的特殊行徑而對他「另眼相看」的姬昌,聽了更是大為折服,於是水到渠成,姜子牙就這樣被延攬入朝,成為姬昌的輔弼重臣。心理學家山多斯做過一個實驗,他雇人扮演遊民在街上乞討,有的對過路人說:「能施捨我一個夸特(非常普遍的二角五分硬幣)?」有的則說:「能施捨我三角七分錢嗎?」結果,後一種說詞讓掏錢的路人增加了60%,原因就在於它聽起來很「特別」,能製造「驚奇」的效果。姜子牙的渭水垂釣,要製造的正是這種效果。
  姜子牙之後,不少人更將這種自我推銷術發揚光大,譬如西漢的魏勃胸懷大志,想要求見齊相曹參卻不得其門而入,於是每天早上拿著掃帚到到曹參一位侍從家的門前打掃。不久,侍從就對門前為何總是特別乾淨感到好奇,某天起個大早,發現正在掃地的魏勃。在追問曉得原因後,侍從對他另眼相看,於是將他引介給曹參,而魏勃也因此平步青雲,官至右丞相。
  正是「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自不同。」
------------------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成語告訴我們要使別人臣服自己,首先必須提升充實自己,使自己具有很強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來相助。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太公用的是直鉤,而普通的魚鉤是帶彎鉤的,所以能用直鉤釣上來的魚當然是自願的了
“太公釣魚”的“願者上鉤”只是一種口頭接語!其內在含義應該是類似於“醉翁之意不在酒”。不過又有近於“守株待兔”的含義!所用要看語境。注意語言的萬變性!
---------------------
姜尚的釣法奇特,短干長線,線系竹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杆也不垂到水裡,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 鉤。」一個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尚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
姜尚的釣法奇特,短干長線,線系竹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杆也不垂到水裡,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 鉤。」一個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尚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
------------------------------------------------
覆水難收
姜尚早些時候只知道釣魚,家裡貧困,其妻馬氏嫌棄姜尚,欲圖離去,姜尚勸她說:「我有朝一日會得到榮華富貴,你可別這樣做。」馬氏不聽勸 告,離開了姜尚。後來姜尚幫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馬氏見其地位、財富都很好於是想和姜尚破鏡重圓,但姜尚早已經看穿了馬氏的為人,就將一壺水潑在地上讓馬氏 去撿回來,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尚於是說:「若言離更合,覆水已難收。」
-------------------------------
百家宗師
中國古代的兵法、兵書、戰策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太公的文韜武略也被各個領域所借鑑,被尊為「百家宗師」。
---------------------------
姜太公釣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另外一種版本
周文王出獄後,岐周一系列的政治、外交舉措和軍事行動引起了姜子牙的注意,他感到施展一身本事的機會來臨了。於是,姜子牙跑到渭水北岸(今寶雞)的磻溪,搞了一套釣竿,坐在岸邊的一塊大石頭上垂釣。
姜子牙的釣魚魚鉤卻是直的,而且遠離水面,這怎麼能釣起魚來呢?當地的百姓看到這個精神矍鑠的白髮白鬍子老頭的古怪行徑,先是好笑,然後再是好奇,議論紛紛。姜子牙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就等著安排好的掮客和好奇的百姓把正在征伐犬戎的周文王引來呢。
思賢若渴的周文王果然被吸引來了。兩個白髮老頭經過一番交談,姜子牙的學識智慧讓周文王大為佩服,高興地說:「從我爺爺那一輩起,盼望您這樣的高人已經很久了!」
這件事情,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這段話,瀰漫著宿命論的氣息,我們且不去管它,但它傳達了這樣兩個信息:一、周文王對姜子牙的評價很高,姜子牙很有本事;二、周族從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起,就有了造反之心。
後人把「姜太公釣魚」這件事寫成了一首詩,很有意思:
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豈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
關於姜子牙適周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記錄了另外一種版本:
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這段話大意是說姜子牙原本在海邊隱居,後來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散宜生、閎夭仰慕他的大名請他幫忙救文王。於是三人一起到了朝歌,按照姜子牙的計謀,疏通關係,搜求美女奇物獻給紂王,終於救出了文王。
從大有卦「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九三:公用亨於天子」以及隨卦「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 王用亨於西山。」等內容來看,獻出洛西之地,以美女奇物討好紂王,這些都是文王自己制訂的脫身之計,所以個人認為「姜太公釣魚」的版本可能更接近史實一些。
有了姜太公的加盟,周文王的戰略構想實施起來非常順利。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西伯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又說:「伐崇、密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
這些記載與評價對於後世確立姜子牙為中華韜略理論鼻祖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當然在《史記》之前的千年間,姜子牙早已是令人膜拜的軍神了。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太公,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說,沒有太公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就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理論完整、智謀高超、影響深遠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
姜子牙的一生坎坷跌宕而轟轟烈烈,充滿了傳奇色彩。其一生的成就,無論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樹。在治國方面,他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方針,使「人民多歸齊」,齊國很快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後來的齊桓公能夠「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就是累續姜太公的治國方針打下的基礎。
-----------------------------------------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姜子牙72歲這年,覺得自己年已半百,想幫助已經強盛起來的周國推翻殘暴的商王朝,但他又和當時的周文王(姬昌)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
於是他從老家跑到周國所在地——渭水之濱的磻溪(今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伐魚河畔)垂釣,在文王外出狩獵回都途中,姜子牙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結果釣到了很多魚。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古代人對奇人都很尊敬的),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人真是個大有用之才,姬昌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
後來姜太公與文王成為親家,太公女兒嫁給武王姬發,生了成王姬誦。
輔佐文王
據說,姜子牙博學多聞,曾為紂王做事,因紂王無道,姜子牙就離開了,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文王姬昌。還有傳說,姜子牙乃一處士,隱居海濱。姬昌被囚禁在商朝時,姬昌之臣久聞姜子牙之名而召請他,姜子牙也聽說姬昌賢德,於是為救姬昌出謀劃策,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姬昌獲救回國後,暗中和姜子牙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子牙輔佐姬昌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姬昌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鬆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所以後代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後,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姬昌又討伐了崇國、密須和犬夷,大規模建設豐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謀劃籌策的結果。
興周滅商
姬昌死了後,武王姬發即位,到了姬發九年,想繼續完成父親姬昌的大業,於是東征商紂察看各諸侯是否雲集響應。軍隊出師之際,被尊稱為「師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黃鉞,右手握秉白旄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眾兵,集結船隻,遲者斬首。」於是兵至盟津。各國諸侯不召自來有八百之多。諸侯都說:「可以征伐商紂了。」姬發說:「還不行。」於是班師而還,與姜子牙同寫了《太誓》。
又過了兩年,紂王殺死比干,囚禁箕子。此時紂王荒淫暴虐到了極點,姜子牙見時機成熟,就向姬發提出伐紂建議。姬發於是通告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選兵車300輛,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組成伐紂大軍。發兵時姬發占卜龜兆不吉;行軍途中又遇暴風驟雨,姬發和眾臣的決心一度動搖。姜子牙力排眾議,堅定了姬發伐紂的信心。
武王十一年正月,周軍到達商都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商紂王也集結70萬(一說17萬)兵馬趕至牧野。戰幕一揭開,姜子牙親率少部精銳為先鋒在前面挑戰,隨後姬發率領大隊人馬攻擊商紂王的軍隊。商軍人多勢眾,但士卒與商紂王離心離德,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發入殷都朝歌,詔告天下商朝滅亡,周王朝誕生。
第二天,姬發立於社壇之上,群臣手捧明水,衛康叔封鋪好彩席,師尚父牽來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書祈禱,向神祇稟告討伐罪惡商紂之事。散發商紂積聚在鹿台的錢幣,發放商紂屯積在鉅橋的糧食,用以賑濟貧民。培築加高比干之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徵天下最高權力的九鼎遷往周國,修治周朝政務,與天下之人共同開始創造新時代。
建立齊國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周公,武王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山東省淄博市)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沒有到臨淄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氏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輔助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再後來,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託孤的遺命,擔負起輔佐太子的重任,後又與眾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釗登位,史稱周康王。
壽終鎬京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姜伋繼位,繼任周王室太師,掌管整個周王朝的軍政事務。
總結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相傳《六韜》(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為姜子牙所作,是中國古代先秦時期著名的黃老道家典籍。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道家類曾有著錄曰:「《太公》237篇,《謀》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清沈欽韓說:《謀》者即太公之《陰謀》,《言》者即太公之《金匱》,《兵》者即《太公兵法》。但從南宋開始,《太公六韜》一直被懷疑為偽書,特別是清代,更被確定為偽書,但是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太公》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偽書之說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太公《六韜》的精華。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姬昌昌之脫羑里,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這確立了姜子牙是中華民族創立兵家權謀思想的開山鼻祖。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周朝從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個聖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才,來輔助周國實現滅殷興周的任務,所以稱太公為「太公望」,到武王執政時,又以「師尚父」相稱,尊寵權貴無以復加。文王所命太公為「太師」,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也問政。時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之言,足見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
關於姜太公的三個故事,你知道嗎?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v30RUf
歷史名人——姜子牙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5ud9NC
姜太公釣魚典故的由來 - 壹讀 - https://goo.gl/NRGrpJ
歷史雜談-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兵家第一人叫呂尚而不是姜尚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BYFlHO


姜子牙封神之後自己卻沒有被封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啊,姜子牙當時是先把別人給封完了,最好的位置留給自己。但是卻被一個叫做張友仁的給發現了,於是破壞了姜子牙的計劃。
這個張友仁發現姜子牙的私心之後,偷偷藏到了姜子牙的封神颱下面。姜子開始封神,一個一個的神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唯獨玉皇大帝這個位置沒有人。這個時候就有神仙問,為什麼還沒有封玉皇大帝。姜子牙說道,時機未到,有人會來。
這個時候,躲在台子下的張友仁一下子就跳了出來,向姜子牙道謝,謝謝姜子牙,我張友仁在這。他偷換了“有人”的概念。姜子牙被張友仁鑽了空子,很是生氣,但是沒有辦法,只能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給了張友仁。委屈自己,當了一個門神。還有一種說法是姜子牙被張友仁奪了玉皇大帝,只能做了一個在房屋上的神,坐在上面:“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
後來農村蓋房子的時候也會準們請姜太公,可以百無禁忌。
姜子牙封神之後,別人都很開心,但是他的老婆不開心。姜子牙耐不過老婆的囉裡囉嗦,跟老婆發了火:“自從你來我家里之後,我就一輩子窮困潦倒,你天天想要這想要那,什麼財富都被你說沒了,活像一個窮神。”誰知道他老婆很愚蠢,逢人便講自己被封了窮神。老百姓都很煩她,她到哪裡,哪裡就變窮。姜子牙被百姓告狀之後便對老婆說:“你不要亂走。”老婆說:“我該去哪裡呢?”姜子牙說:“門口凡是貼著福的地方都不能去。”於是這個說法便流傳了下來。
武聖姜子牙
有人把姜子牙稱為武聖,但是後來關羽出現了,這個名頭從此便給了關羽,武人們開始擺案頭拜關二爺。那麼誰在是一個合格的武聖人呢?
有人認為關羽取代姜子牙成為武聖人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姜子牙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胸懷濟世,但是一直懷才不遇,後來遇到了周文王,開始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他修正德行,重振武功,使得西周開始興盛。後來又開始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是中國歷史上有影響力的軍事家、韜略家。姜子牙這一生是相當精彩,是中國神壇上一位霸主,智勇雙全,被歷代皇帝尊稱為武聖人,文能安邦、武能治國。
但是後來三國時代來臨,姜子牙的武聖人地位不保,被一個叫做關羽的搶了去。至今很多人都不知道姜子牙曾經是武聖人,關羽跟劉備起兵之後一直心隨一主,忠義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後來的各朝皇帝稱為武聖人。
看看關羽這一生,戰績那是沒得說,還有才能有忠心,他是蜀漢的第一大將。但是他這個人非常剛愎自用,正是由於他的自負導致了蜀漢政權的敗亡。毫無疑問,把他和姜子牙相比是沒法比的,但是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關羽被稱為了武聖人,和孔聖人其名,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關羽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姜子牙,姜子牙是有王佐之才,關羽是一個將才,擁有大智慧的姜子牙才是武聖人。

姜子牙厉害吗 姜太公纪念馆在哪 - 历史新解 - https://goo.gl/T1tgYp


貔貅的傳說
【摘要】傳說貔貅是龍王的第九子,能騰雲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可吞萬物,尤喜吞食財寶。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百解(趣歷史)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百解,共四個名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泄,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
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 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 結果打到屁股, 屁眼就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 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典故。
玉制貔貅(趣歷史)
貔貅也有公母之分, 民間傳說公的貔貅代表財運,而母的貔貅則代表財庫,有財要有庫才能守得住,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對, 才能夠真正的招財進寶。但如果要戴在身上, 還是一隻就好,以免打架。
傳說:貔貅是三百多萬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帶的西域猛獸,具有極強的搏擊能力。當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時,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但當時卻無人認識,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併當做自己的坐騎。帶著它打仗屢戰屢勝。
周武王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為“雲”。當時姜子牙發現貔貅每天食量驚人,卻從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統就是從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點點奇香無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動物聞到這種奇香後無不爭先恐後,不由自主跑來爭食,結果反被貔貅吃掉

fe59f7ad3c9a0a81491f0c6b6774a8086effd568b08898ac3a535419a2ee7aeb  


 

姜子牙不是傳說!考古有證據
高青陳庄西周城址出土的帶有「豐啟厥作文祖甲齊公」字樣的銅觥,這是考古界第一次發現有關姜太公的準確記載,也是有關這位傳說中呼風喚雨的齊國第一代國君的最早文字記載。據了解,有關姜太公的記載一般出自文獻的記載,陳庄西周城址的發現,確認了姜太公的存在。
何以認定銘文中的「齊公」就是姜太公?北京大學原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認為,「貴族墓葬出土的銅器銘文中的'齊公'即是文獻記載封於'營丘'的姜太公,一定是姜太公本人,是齊國的第一代君王。兩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不論墓主是齊國早期國君還是有學者推測的土著'豊'國的後裔,都將由此揭開齊國開國的秘密,復原山東商周之際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原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介紹,銘文中提到的「齊公」即為姜太公,70多個字的銘文揭示了齊胡公被烹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陳庄西周城址與營丘關係密切。銅簋銘文大意是:「正月壬申日,周王召見引,引到周太室,周王如是說:'引,過去我已任命你繼承你先祖的官職,管理齊國的軍隊。現在我再任命你,賜你彤弓(紅色的弓)一件,彤矢百枚,馬四匹,望恪盡職守,不要打敗仗。'引叩謝王恩,用追擊敵軍繳獲的兵器,鑄造了這個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之。」「引」這個人是誰呢?經專家進一步研究,發現「引」應為「申」字,極有可能是齊獻公山。
山東省考古專家王恩田認為,「齊公」就是姜太公,根據金文通例,凡是公前加國名的,都應該是這個國家的第一任國君。例如,魯國的國君是侯爵,在金文中一律稱魯侯,不稱魯公。「魯侯熙鬲」是魯侯熙為「文孝魯公」鑄造的祭器。魯侯熙是魯國第一代國君伯禽的兒子魯煬公熙,煬公是死後的諡稱,「文孝」是對亡父的尊稱。「文孝魯公」就只能是魯煬公的父親,魯國第一國君伯禽。同理,「齊公」當然是齊國的第一代國君姜太公。
城址內兩大發現實屬「罕見」
1城址內祭壇或是中國最早天壇遺址
陳庄城址內發現的祭壇也是這次城址發掘的重要成果。王宇信說,祭壇位於發掘中心區域,共9層,內圓外方,系夯土築成,層層環向套疊,形制奇特,「有學者認為此夯土基本可以名為'環丘'。」
據《齊詩》有「子之(至)還兮」,而《漢書》作「子之營兮」,屈原《楚辭•天問》曰:「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此何功,孰初作之。」等文獻,疑此九層築台即是齊相晏嬰所言「先君太公築營之丘」。因此,王宇信認為,這個圓形九層築台,當是今北京天壇的始祖。「國之大事,與祀與戎」,祭祀是國家的大事,祭祀天地、祖神之權,為天子或諸侯王所壟斷,這也為推斷陳庄城址為西周早期齊國諸侯貴族所盤踞提供了有力證據。
山東考古專家王恩田認為,這種祭壇國內罕見,整座祭壇保存完整,「根據土層顯示,一直歷經數百年。陳庄西周城址9層堆積的夯土台基是天壇,而不是祭壇,明清北京城的天壇並不是標誌性建築祈年殿,而是天壇南側的圜丘,圜丘中心是一塊圓形巨石,周圍有正方形的壇牆環繞。陳庄西周城址台基是圓形夯土建築,台基中心是一個圓圈,顯然體現了天圓地方的觀念。」王恩田認為,儘管北京天壇與陳庄西周城址台基兩者建築用材不同,建築構造的繁簡程度不同,但都是凸顯天有9層的理念,因此,陳庄西周城址台基可以看作北京天壇的原始形態,是北京天壇的鼻祖。
同時,王恩田也認為,祭天是從周人開始的,陳庄西周城址遺址的祭壇極有可能是我國第一個或者唯一一個天壇遺址,其在中國思想史和建築史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2「直立跪伏」殉馬形制罕見
陳庄西周城址首次發現的直立跪伏陪葬車馬坑,配飾精美、規格極高,引起了國內考古界的廣泛關注。
「出土的馬頭豎立高昂或略偏,脊柱和肋骨保存狀態完好。馬所處的馬槽是專門用於固定馬的站立姿勢的,由於沒有掙扎的痕迹,馬應該是死後被人卡在槽中,才得以保留了現在的姿勢。周朝有天子駕六、諸侯駕四的葬俗制度,這個車馬坑有兩輛車是4匹馬,一輛車是兩匹馬,可以初步推斷是諸侯墓。」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震中說。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馬坑的中間居然還設置有一個牛角,到底是墓主人的陪葬馬坑,還是專門用於祭祀的殉馬坑?這種殉馬坑的形制國內非常罕見。
■專家觀點
姜太公並未沉睡於此城中陵墓屬其直系後裔
專家一致認定,陳庄西周城址出土的銘文中所寫「齊公」即姜太公。而在陳庄遺址中發現了14座大中型墓葬,甚至有人提出:姜太公是否沉睡於此?
專家對墓葬的年代認定否定了「姜太公沉睡於此」的想法,「墓葬年代多屬西周中期,當然個別可早到西周早期晚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原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宇信告訴記者。
雖然,姜太公並非沉睡於此,但仍擋不住這14座大中型墓葬的歷史研究價值。「墓葬多為甲字形大中型墓葬,首次發現的'直立跪伏'陪葬車馬,配飾精美,規格較高,一、二號車均駕四匹馬,符合周禮諸侯駕四的葬俗制度。太公封齊建國(公元前11世紀)至周平王東遷(前771年)進入春秋時期,西周時期的齊國曆約300年,姜氏直系包括太公姜尚至齊莊公共歷13世諸侯,陳庄西周城址目前已發掘的14座大中型墓葬與齊王室世次相合,或為西周時期齊國姜氏諸侯貴族之陵墓。」王宇信介紹說。
王宇信認為,春秋時期齊諸侯陵墓在臨淄齊故城東北部今河崖頭一帶,而戰國至漢代齊王陵墓主要分布在齊故城南部及其周邊。應注意的是,迄今臨淄齊故城內未發現西周時期齊國大型貴族墓葬,但陳庄城址發掘的14座墓葬中,出土青銅器50餘件,其中首次發現的銘文中的「齊公」字樣,權威專家認為即指太公姜尚,為確定該城址的國別、年代提供了證據,並據此可以進一步推斷陳庄城址早期當為西周早期齊國的一處政治文化中心,而墓地或為西周中晚期姜氏齊國諸侯的陵墓區


 

陳莊西周城址:兩段青銅銘文,牽出驚天歷史謎案

1111(3)222218a905d9c7cb0d2e3e4a2d  1111(3)  2222  
銘文
  七十多字銅簋
  高青陳莊西周城址已發掘面積近9000平方米,僅僅相當於此城面積的四分之一,發現重要的西周墓葬14座,出土青銅器50餘件。在城址東南部的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考古人員驚喜地發現了一組帶有“豐啓厥作文祖甲齊公”字樣的青銅器,其中一件銅觥造型精美,價值連城。這是考古界第一次發現有關姜太公的準確記載,也是有關這位傳說中呼風喚雨的齊國第一代國君的最早文字記載。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根據金文通例,凡是公前加國名的,都應該是這個國家的第一任國君,“齊公”當為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
  對此,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貴族墓葬出土銅器銘文中的'齊公'即是文獻記載封於'營丘'的薑太公,是齊國的第一代君王。兩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不論墓主是齊國早期國君還是有學者推測的土著'豊'國的後裔,都將由此揭開齊國開國的秘密,復原山東商周之際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李伯謙說。
  此外,一座帶墓道的甲字形貴族墓葬中出土的2件帶有銘文的銅簋同樣引起了考古學者的廣泛興趣,據了解,兩件青銅器所帶銘文均長達70餘字,其中一銘文目前已經被初步解讀。
  據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該銅簋銘文大意為:“正月壬申日,周王召見引,引到周太室,周王如是說:'引,過去我已任命你繼承你先祖的官職,管理齊國的軍隊。現在我再任命你,賜你彤弓(紅色的弓)一件,彤矢(紅色箭桿的箭)百枚,馬四匹,望恪盡職守,不要打敗仗。'引叩謝王恩,用同□(此字不詳)追擊敵軍繳獲的兵器,鑄造了這件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之。”“引”這個人是誰呢?經專家進一步研究,發現“引”字應為“申”字,極有可能是齊獻公山。
  結合城址內發現的祭壇,專家一致認為這段銘文傳遞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謎案——周王烹殺齊哀公。“如果說這個祭壇是天壇,那麼新的疑問就隨之而來。周代禮制規定:祭天是周天子的特權,諸侯只能祭社稷。那齊國祭天就是僭越行為。這就牽出西周歷史上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周王烹殺齊哀公。”李學勤說。
  李學勤告訴記者,齊國是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它的都城臨淄以經濟繁榮、文教發達而著稱於世。但定都臨淄是距周初始封近200年之後的事了。之前的齊國歷史撲朔迷離。始封地與早期都城在哪兒,文化面貌和禮樂制度如何,都是霧裡看花。高青陳莊發現的西周前期的夯土城址,包括貴族墓葬、祭壇、(車)馬坑、帶有“齊公”字樣的銅器、刻辭卜甲等重要遺存,揭開了早期齊文明的神秘面紗。

2017-04-13_224942  

山東陳莊西周遺址發現站立殉馬 重要性或超曹操墓_含暉雅集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2g1mjp


 西周利簋 -華人百科 - https://goo.gl/fgSwBu

qtq019国博青铜大图  

姜太公牧野之戰/利簋-武王征商簋,西周早期青銅器。為周武王時官吏利所作/利簋是現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記載武王伐紂具體日期即「甲子日」的器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DRu3O

利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dRkUfp


 

09anaT00  

頌簋銘文完整反映西周王室冊命官員制度 - 壹讀 - https://goo.gl/VKjsxk


 

武王伐紂 留給暴政的判決書
一個人在他生老病死的生命規律中,會形成很多個人的習慣和積弊,一個王朝同樣如此。在它數百年的運作中,也會留下許多根深蒂固的習性和觀念。自成湯建立商朝,王位傳至紂王時,商朝國祚已享六百多年。即使紂王後期窮奢極慾,不敬上天,致使生靈塗炭,陷萬民於水火,可是無論諸侯還是百姓,對起而伐紂一事依然心存疑惑。
文王演八卦 卦辭蘊玄機
周文王被囚禁於羑里,夜觀天象而悟到伐紂天命,因此他在囹圄方寸之地,推演八卦,以卦象排序布置了伐紂的每一步,包括何時討伐紂王。武王和周公俱是天賦異秉之人,他們看懂了文王卦中隱藏的寓意,所以彼此心有靈犀,心照不宣,採用以玄譯玄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卦象的理解,並按照各自的解讀,推行政令、處理國事。
所以當文王出獄後,看到西岐在武王和周公等人的治理下,物阜民豐井井有條、民風教化淳厚謙讓,一派聖主明君的治國之像。文王非常高興,所以當時為了避人耳目,在西岐就形成以卦辭傳遞軍令的形式,既謹慎安全,又避免紂王的猜疑。
上天之謀 難窺難漏
當時天下之勢,不僅百姓不堪忍受商紂苦役,就連許多諸侯都紛紛倒戈歸附西岐。文王去世後,武王遵父遺命行事謹慎,伐紂的進程也在步步推進。
但在四月初一那天晚上,武王從惡夢中驚醒,急召胞弟周公旦入內禁議事。武王對周公旦說:「可能伐商大計已洩。適才我做一夢,夢中商朝人以鋒利兵器恐嚇我。想順從對方沒有機會,想轉而進攻又動彈不得,陷入困境,沒有辦法改變僵局。是不是現在稱王,條件、時機還不具備?」
周公聽完武王的話,非常鎮定地說:「王兄,上天降下驚夢是為了讓你儘快驚醒,身負天命,擔當大任,就有稱王的資歷。況且,現在王兄遵循上古正道施撒仁義,本就是王者所行之道。王兄要祈禱上天,赦免有罪之人,安撫大眾,為民祈福。不要為老虎插上翅膀,猛虎一旦添上羽翼就會飛到都邑,蠶食無辜百姓。」
武王聽後,感嘆道:「雖然謀劃大業,事先要多方籌備,才能完善。但是真正不會洩露、不會崩潰的安排,只能是來自上天。我怎麼忘了這一點。」
天生葛籐,佑助周人
上天曾在程邑降夢於武王的母親太姒,夢中太姒看到紂王的宮殿長滿了帶刺的葛籐。太姒醒後告訴文王,文王卜卦算之,此夢徵兆預示商朝將亡。
周公一直記著這個夢。天生葛籐,佑助周人。當武王陷入困惑時,周公常會在一旁時時提醒:「 如果國君下達政令,下級不去執行,以致政令廢棄,下級會因此犯下瀆職之罪而受到懲罰。王兄,若我們廢棄、違逆上天之命,不也會受到懲罰嗎?先父奠下伐紂基業,而我們卻袖手旁觀天下庶民遭受煎熬,此又於心何忍?就像農夫耕田稼穡,光撒播種子,卻不剷除野草、蒺藜,任由野草瘋長,任由蒺藜爬滿良田。莊稼都已成熟,農夫又不去收割,任由野獸踐踏蠶食,最後農夫落到忍饑挨餓的地步,那叫誰去可憐他的處境呢?」
武王聽後茅塞頓開,挽著弟弟的手說:「是呀,我聽說以前,很多訓典都符合王法。我們遵照王法行事,就不會出現太大的過錯。只要我們勤修明德,就一定會得天祐,越過世道艱險!」
社稷大略之一——歸德
潭水積深,魚鱉就會聚集深藏;草木茂盛,鳥獸就會匯聚共享一方;舉薦賢才任用忠武,士人就會不招而至;關市平穩,商賈也會慕名前來;分土地、輕賦稅、薄徭役,鄰國百姓就會自行遷徙定居。水的本性流向低處,人的本性匯向利益之地。君王要想招募天下百姓,就必須先要備好有利之地,士庶自會前來。這就像冬天的向陽地、夏天的遮蔭處,不用招攬,百姓會自行遷來居住。這就是「歸德」。
這是一次閒談中,周文王為周公旦特別講到教德、和德、仁德、正德和歸德這五德。周公的記性非常好,有時看到武王處理朝政,難以顧暇社稷大略時,周公就會把文王的原話複述給武王聽。
紂王在朝歌開酒池肉林,耗天下之資建造鹿台,又大設酷刑殺害良相和忠臣。而在西岐,武王秉持文王教誨,保持淳厚的德行,重祭祀行王風,不役百姓,以仁篤化解諸國糾紛,以寬容涵納諸侯庶民。
時機對於西岐,就像莊稼已經成熟,西岐若不去收割,那麼成熟的谷粒就要落滿大地,任人踐踏。因此,受命十一年(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姜子牙率軍攻打朝歌。在牧野之戰,商軍陣前倒戈,武王大敗殷商,紂王於鹿台自焚而亡。
牧野之戰地圖還原(網路圖片)
武王完成滅商的大業後,建立周朝,成為天下諸侯的君主。商朝的很多賢民和諸侯在朝歌的郊外拜見武王。當時武王已經92歲高齡。武王登上汾地的小土山,遙望朝歌,長嘆道:「紂王無道,狂妄藐天。卻自絕性命於熊熊大火,暴虐的下場,真是令人震驚,你們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
三千年前武王伐紂的歷史演繹,為後世數千年留下經典的教訓「不要助紂為虐」。紂王引火自焚的結局,三千年後的今天,對當今世上的獨裁暴政仍有深刻的警示作用,無疑是留給它們的一份歷史判決書。@#


 0C9bUv02  

安邦治國 道心常居的姜子牙
2016-01-24 16:06:00
在漫長的歷史中,有一幅雋永的古畫「子牙垂釣」。畫中的主人翁,在中國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為釣錦鱗,只為釣王侯」。民間還傳說:「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只要子牙在場,鬼神就不會興風作浪。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很多的典故、習俗也都和姜子牙有關。他是神話,也是傳說,更以真人實秀留下名垂千古的傳奇,他開兵家奇謀先河,又創百家宗師之大成。
回味典籍《六韜》,姜子牙留下的智慧韜略,像是銘刻王鼎之上的例律,透著國之重器的威嚴。他著作的《乾坤萬年歌》,其預言也似打破時空間隔,穿越古今。
姜子牙是上古神農氏的後裔,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別號飛熊。由於他的先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際被封於呂,因此從其封姓,所以人們也稱他為呂尚、呂望。雖然家世顯赫,但到姜子牙時,家道已經中落。
傳說中,姜子牙三十二歲時上崑崙山,拜元始天尊為師,在山上修了四十年。由於元始天尊說他根基薄弱,仙道難成,只合享人間富貴。命他在成湯數盡,周室當興時,輔助明君,完成興周伐紂,下山封神的大業。
姜子牙負命下山後,隻身來到結義兄弟宋異人家中。由於子牙一心修道,不善於世間經營,一出場就為後世演了幾齣滑稽的劇目。異人為七十二歲的子牙娶親,又幫他張羅生計。因為子牙年庚不利,他剖竹編籬去賣卻是無人問津;賣面又被大風吹成活脫脫的面人;撒網捕魚,連漁網都撈不回來;坐店賣酒,酷熱的暑氣把點心蒸餿,把酒蒸成酸味;到朝歌販賣豬馬牛羊,犯了朝歌禁止屠沽的命令,姜子牙所趕的牲畜被官軍悉數沒收。
回到家裡,還得忍受妻子馬氏的數落和辱罵。滾滾紅塵,肆虐道心,縱然無法順遂,子牙始終定心忍性,心不離道,終日思慕崑崙。加之天性喜讀軍事韜略,閒暇研讀治國安邦之道,時時不忘修德振武。
天作之合,終遇明君周文王,子牙由此打開心中的鴻圖,將奇謀韜略盡獻西岐,輔佐聖主明君興周伐紂的大業。周國從文王的先祖古公亶父起,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聖人,即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全才,以輔佐周國實現滅商興周的夙願。
所以當文王應聘子牙時,稱他為「太公望」,武王執政時,尊稱他為「師尚父」。文王命姜子牙為「太師」,是當時西岐三公中的最高長官,既主軍,又問政。史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姜子牙在西岐的地位尊貴由此可見。
武王在姜子牙、周公等人的輔佐下,有條不紊的治理國政,並極其隱密的推行伐紂的每一步,等待最佳時機。紂王殺害皇叔比干,囚禁箕子為奴,微子啟有恐大難臨頭,因此抱器出逃,商朝的太師疵、少師強投靠周武王。
在文王推演的需卦中,西伯侯以故事隱喻,如果捕殺巨大的野獸,就需要等待非常好的時機。文王以此卦提醒武王,將來伐紂一定要等到商朝臣民眾叛親離紂王時,才可號令天下諸侯共同討伐。
武王看到眼下時機,紂王連自己的皇叔都敢剖心虐殺,連自己的同母兄長箕子都敢囚禁,使其削髮為奴。紂王的兄長微子屢次勸諫紂王勤修仁德,紂王不聽,微子知其滅國將近,於是抱持祭器出走他鄉。比干、箕子、微子作為商朝的三位仁者,頗受武王的敬重,天下賢士的仰慕。如今,就連殷末三仁都對紂王無望時,武王認為這就是伐紂的最佳時機。
武王又特別徵詢姜子牙的意見:「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姜子牙說:「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武王一聽,師尚父的建議和他一拍即合,於是決意舉兵進軍。姜子牙為主帥,統領兵車300乘,虎賁(猛士)3000名,甲士4.5萬人,聯合各國諸侯,以「弔民伐罪」為號召,出兵攻打商都朝歌。
武王決定舉兵,出發之前負責占卜的貞士看到卦象並不吉利。姜子牙堅持進軍,當大軍已經行至汜水牛頭山,陡然颳起的狂風颳斷了將旗,摧毀了戰鼓,當時大風颳的天昏地暗。各國諸侯面露恐懼,有人請求還師歸國,再等時機。
姜子牙身著將袍,於狂風之中仰天舉劍,大聲疾呼:「蒼天!今紂無道,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討伐暴虐的紂王,正是為順承上天之意,下合民之所願。即時出兵,人間枯草朽骨(指占卜用的蓍草和龜殼)又豈知天道聖意!
姜子牙親自援袍而鼓,率眾過河。武王見狀,精神為之一振,於是聽從姜子牙繼續率軍前行。周武王率領大軍會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諸侯國的軍隊於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殊死一搏的決戰。
周軍主力仰仗姜子牙的決絕果斷,出兵有法擺陣有道,武王在牧野之戰大獲全勝,為天下除掉了暴虐的紂王。牧野大戰,姜子牙作為周武王的軍師,在興周伐紂中,立下赫赫軍功,被封為齊國君主。姜子牙來到齊國後,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國成為泱泱大國,也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奠下基礎。
姜子牙一生充滿傳奇,前半生歷盡坎坷,後半生助周伐紂,大展韜略建下功勳。姜子牙代替元始天尊封神的傳說,更是被後人津津樂道。
姜子牙高居廟堂,身為帝王之師、齊國之君,身隨車輦馳騁大周,心卻留戀巍巍崑崙。或許,也惟有崑崙才是他能寄情忘我的聖地。有道是:
「雲散皓月當空照,水澈明珠現京華。
花迎白鶴拂青柳,天池水面翻浪花。
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伴飛霞。
閒坐蒼龍穿九重,巍巍崑崙是吾家。」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QGz8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