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院之名,始於唐玄宗時/書院有三大事業:一為藏書;二為供祀;三為講學。主持者多屬大儒/朱熹親自擬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爲書院學規的典範/從元代開始的書院官學化傾向,到清代達到極致/最負盛名的學規有:朱熹所訂《白鹿洞書院教條》和呂祖謙所訂《麗澤書院學規》/書院的“講會”制度,成爲書院的重要教學形式“升堂講說”、“學術會講”等。書院大師除了闡發自己的學術見解外,還十分重視不同學術觀點的論辯交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FETDQ


 

==wZwpmL2UzYlRGMkZTYxMzYxgDOyEDM09yXwAjMfdjNx8CZmRXbk9SbvNmLnNXboFnL1A3LvoDc0RHa=cGcq5SNlJTZiBDO5MmM3U2YiNWNxADdv8VNyEzX1ITMvkHdtNXbk9SbvNmLnNXboFnLyA3LvoDc0RHaa9d3fd1f4134970a406019ce9ccad1c8a7865d3bf9dcd100baa1cd11f2a57bc1b012c8fcc3ce2d3b267f9e2f07082838cb5ed5f5b199a9014d08f184  29-16120GF510452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稱麗澤書堂,是由由宋朝大學者呂祖謙創建於乾道初年(約1165年-1166年)的書院,位於婺州(今浙江金華)。呂祖謙曾先後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張栻、陸九淵、陸九齡、薛季宜、葉適、陳亮等前來書院講學。呂祖謙並且為書堂制訂了學規,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為基本準則,學生中如有「親在別居、親沒不葬、因喪婚聚、宗俟訟財、侵犯公財、喧噪場屋、遊蕩不檢」,即勒令退學。

大事記

1181年8月(淳熙八年),呂祖謙去世,麗澤書堂由其弟呂祖儉主持。

1246年(淳祐年間丙午),婺州知州許應龍將麗澤書院遷往雙溪附近,並請宋理宗趙昀賜匾額。

1253年-1258年(寶祐年間),時少章任麗澤書院山長。

1264年(景定五年),何基任山長。後王柏任講席,

1265年(宋末咸淳乙丑),麗澤書院遷至旌孝門外印光寺故址(即今金華城東麗澤弄一帶)。

麗澤哲學苑:浙江師範大學師生搭建的一個在線哲學交流平台


 

【中國書院學規】浙江麗澤書院
導語:在金華明招山。南宋呂祖謙兄弟授徒講學之所。常邀永嘉學派的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和永康學派的陳亮等來書院切磋、探討學問。編著《東萊左氏博議》、《近思錄》(與朱熹合著)等,供生徒學習。
  在金華明招山。南宋呂祖謙兄弟授徒講學之所。常邀永嘉學派的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和永康學派的陳亮等來書院切磋、探討學問。編著《東萊左氏博議》、《近思錄》(與朱熹合著)等,供生徒學習。手訂規約,規定“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肄業必有常,日記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一時士人傾心嚮往,道統學派燦然昌明,名儒蔚興,踵武相接,天下稱婺州為小鄒魯。”金華學派得以創立。麗澤書院遂與岳麓、白鹿洞、象山並列而稱南宋四大書院。呂祖謙去世後,弟呂祖儉承兄志傳道講學。嘉定元年(1208),經呂氏門人請求,官府重修書院,建呂祖謙祀室和收藏其生前著作的遺書閣,並開始刊刻圖書,其中紹定三年(1230)刻印的司馬光《切韻指掌圖》至今猶存,是宋版書院的珍本書。端平間呂氏門人又將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以呂祖儉配祀。淳祐六年(1246),知州許應龍遷書院於雙溪之畔,理宗御賜匾額。咸淳間又遷至旌孝門外印光寺故址。宋末元初,著名學者何基、王柏、金履祥先後任山長、主講,四方來學者甚眾。明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御史張景命金華府通判汪防重修書院,供祀朱熹、張栻、呂祖謙。於明末
---------------------
呂祖謙:麗澤書院學規
  乾道四年(1168)九月規約
  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飾非者,不在此位。既預集而或犯,同志者,規之;規之不可,責之;責之不可,告於眾而共勉之;終不悛者,除其籍。
  凡預此集者,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卹,遊居必以齒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爾汝。
  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莊。(箕踞、跛倚、喧嘩、擁並,謂之不肅;狎侮、戲謔,謂之不莊。)
  舊所從師,歲時往來,道路相遇,無廢舊禮。
  毋得品藻長上優劣,訾毀外人文字。
  郡邑正事,鄉閭人物,稱善不稱惡。
  毋得乾謁、投獻、請託。
  毋得互相品題,高自標置,妄分清濁。
  語毋褻、毋諛、毋妄、毋雜。(妄語,非特以虛為實,如期約不信,出言不情,增加張大之類,皆是;雜語,凡無益之談皆是。)
  毋狎非類。(親戚故舊或非士類,情禮自不可廢,但不當狎昵。)
  毋親鄙事。(如賭博、鬥毆、蹴踘、籠養樸淳、酣飲酒肆、赴試代筆及自投兩副卷、閱非僻文字之類,其餘自可類推。)
  乾道五年(1169)規約
  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
  肄業當有常,日紀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如遇有乾輟業,亦書於簿。一歲無過百日,過百日者同志共擯之。
  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各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名於冊後。
  怠惰苟且,雖漫應課程而全疏略無敘者,同志共擯之。
  不修士檢,鄉論不齒者,同志共擯之。
  同志遷居,移書相報。
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為基本準則,學生中如有“親在別居、親沒不葬、因喪婚聚、宗俟訟財、侵犯公財、喧噪場屋、遊蕩不檢”等行為者,即令其退學。
------------------------------
麗澤書院

在金華明招山。南宋呂祖謙兄弟授徒講學之所。常邀永嘉學派的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和永康學派的陳亮等來書院切磋、探討學問。編著《東萊左氏博議》、《近思錄》(與朱熹合著)等,供生徒學習。手訂規約,規定“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肄業必有常,日記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一時士人傾心嚮往,道統學派燦然昌明,名儒蔚興,踵武相接,天下稱婺州為小鄒魯。”金華學派得以創立。麗澤書院遂與岳麓、白鹿洞、象山並列而稱南宋四大書院。呂祖謙去世後,弟呂祖儉承兄志傳道講學。嘉定元年,經呂氏門人請求,官府重修書院,建呂祖謙祀室和收藏其生前著作的遺書閣,並開始刊刻圖書,其中紹定三年刻印的司馬光《切韻指掌圖》至今猶存,是宋版書院的珍本書。端平間呂氏門人又將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以呂祖儉配祀。淳祐六年,知州許應龍遷書院於雙溪之畔,理宗御賜匾額。咸淳間又遷至旌孝門外印光寺故址。宋末元初,著名學者何基、王柏、金履祥先後任山長、主講,四方來學者甚眾。明嘉靖十四年,巡按御史張景命金華府通判汪防重修書院,供祀朱熹、張栻、呂祖謙。毀於明末。
呂祖謙:麗澤書院學規
乾道四年九月規約
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飾非者,不在此位。既預集而或犯,同志者,規之;規之不可,責之;責之不可,告於眾而共勉之;終不悛者,除其籍。
凡預此集者,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卹,遊居必以齒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爾汝。
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莊。(箕踞、跛倚、喧嘩、擁並,謂之不肅;狎侮、戲謔,謂之不莊。)
舊所從師,歲時往來,道路相遇,無廢舊禮。
毋得品藻長上優劣,訾毀外人文字。
郡邑正事,鄉閭人物,稱善不稱惡。
毋得乾謁、投獻、請託。
毋得互相品題,高自標置,妄分清濁。
語毋褻、毋諛、毋妄、毋雜。(妄語,非特以虛為實,如期約不信,出言不情,增加張大之類,皆是;雜語,凡無益之談皆是。)
毋狎非類。(親戚故舊或非士類,情禮自不可廢,但不當狎昵。)
毋親鄙事。(如賭博、鬥毆、蹴踘、籠養樸淳、酣飲酒肆、赴試代筆及自投兩副卷、閱非僻文字之類,其餘自可類推。)
乾道五年規約
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
肄業當有常,日紀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如遇有乾輟業,亦書於簿。一歲無過百日,過百日者同志共擯之。
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各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名於冊後。
怠惰苟且,雖漫應課程而全疏略無敘者,同志共擯之。
不修士檢,鄉論不齒者,同志共擯之。
同志遷居,移書相報。
---------------------------
最早的麗澤書院就在市區西華寺一帶
800多年前,金華歷史上曾出現過的那所「全國重點大學」———麗澤書院,被稱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時隔近千年,嶽麓書院依然欣欣向榮,聲名遠播,作為「金華學派」鼎盛時期的象徵,麗澤書院卻消失在歷史塵埃中,令人扼腕嘆息。
來自金華山旅遊經濟區管委會成立大會上的消息,「金華山」未來的戰略,要以智者寺、黃大仙文化公園、婺文化博覽園、麗澤書院等為平台,做足「儒、釋、道」文章。
前不久,重建麗澤書院一事也得到相關市領導的批示,從4月開始,已進入前期規劃和設計階段。消失已久的麗澤書院,或將重現尖峰山腳下。7月14日,本報以《南宋四大書院之一有望重現尖峰山腳》為題刊發報導,關注麗澤書院的前世今生。
由於年代久遠,即便是金華本地人,對於麗澤書院也只是聽說而已,且知之甚少。甚至有人會問,最早的麗澤書院,就是在尖峰山腳下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它曾經在金華城的哪個角落?麗澤書院跟當年齊名的嶽麓書院長得像不像?雖時隔近千年,在金華城裡還能不能找到與麗澤書院相關的蛛絲馬跡?
這些問題,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有一個人,對麗澤書院的變遷,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中國史碩士生導師龔劍鋒便開始動手研究這一課題。
眾所周知,麗澤書院經過多次搬遷,光是麗澤書院建立時最早的原址在哪裡,這一問題,龔劍鋒就考證了二十五六年。
最早的麗澤書院應在西華寺這一帶
1989年,龔劍鋒寫了一篇題為《金華書院史略》的論文,發表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當中。麗澤書院最早的地址,當時初步判斷在一覽亭北。一覽亭的位置就是西華寺的南邊。
然而,這個地址依然不確切。多年來,龔劍鋒查閱了大量史料,他在宋代樓鑰撰寫的《東萊呂太史祠堂記》中找到這樣的語句:「其地在光孝觀側,四方學者皆受業於此。」
「光孝觀是古代金華城裡一個道觀,宋時在金師附小和望江飯店這一帶,明代改成了金華縣學,光孝觀遷到了清波巷。」他解釋說。樓鑰又是什麼人呢?他是呂祖謙的朋友,曾經來過麗澤堂。
想要考證它的具體位置,龔劍鋒從書院的名字入手。「麗澤」之名取於《周易》「兌卦」象義:「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意為兩澤相連,其水交流猶如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學說。
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後人稱「麗澤書院」。「麗」通「兩」,「澤」就是「水」,「麗澤」有二水相連之意,據他研究,在今天的雅堂街這一帶,古時有兩個相連的水塘,名叫夏塘。那裡有一條夏塘街,也就是今天的雅堂街。
龔劍鋒認為,還有一種可能,二水指的是書院南面的兩條交匯的江,武義江和義烏江。
對於這一定位,他從另一本著作中找到佐證。呂祖謙弟弟呂祖儉編寫的《呂太史年譜》中寫道: 「乾道四年冬,授業曹家巷,始有規約。」
乾道四年(1168)九月,呂祖謙從武義縣明招山母親曾氏墓地守墓講學回到金華曹家巷的麗澤堂,於這年冬天在麗澤堂授業講學,並制訂了第一個麗澤規約,它是中國書院史上最早的學規之一。呂祖謙還制訂過《乾道五年規約》《乾道六年規約》等學規,以約束麗澤書堂和明招山守墓講學時的學生。
由此可知,麗澤書院最初地點位於曹家巷。而曹家巷的具體位置,各個時期的金華府志、縣誌有記載,但地圖均未有標註。
據光緒《金華縣誌》卷三《地理·鄉里表》記載,曹家巷「巷西屬西六隅」,「巷東屬南七隅」,兩個區域大致以今天的后街為界,曹家巷位於后街、夏塘街附近,夏塘街即今雅堂街。可知曹家巷位於金華城西南隅,這與雍正《浙江通志》「呂成公作書堂於城西」的記載吻合。「它應該是一條貫穿后街的巷。它的北面,即今天的西華廣場和賓虹廣場。」
根據這些史料,龔劍鋒考證認為,最早的麗澤書院應在西華寺這一帶。
那棵古杏樹,會不會就是麗澤遺物
在尋訪麗澤書院的過程中,龔劍鋒曾無數次來到后街與雅堂街一帶,想找尋與書院有關的蛛絲馬跡。但眼前茫茫民居,他許多次失望而歸。直到有一天,他在西華寺北側這棵古杏樹下,突然感覺到,這棵樹仿佛訴說著呂祖謙和麗澤書院的故事。
歷經滄海桑田,麗澤書院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能給人遐想的,唯獨剩下的這棵銀杏樹。它的年紀比清末才建成的西華寺要老得多,起碼是數百年的老樹。」龔劍鋒說,古代講學的地方都有種杏花、銀杏的習慣,叫「杏壇」,《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後世遂將「杏壇」代指教書授人之地。古代書院等講學之所也多植杏樹。因此,麗澤書院極有可能位於西華寺附近。
麗澤規模曾與嶽麓書院不相上下
據記載,呂祖謙後來把舊居退還給了官府,搬到了府城隍廟附近。他死後27年,也就是公元1207年,金華當地的學者及其門人請命,想用舊居的一半為祠堂,以祭祀先生。婺州知州李大異非常支持,又出了一大筆錢,投入書院重修項目。龔劍鋒認為,一開始,麗澤書院辦於呂祖謙的家中,規模最多一個祠堂大小。
擴建後的麗澤書院,頗具規模,有五進門廳,相當於侍王府大堂。一進門廳,有五間,門面二進是呂成公祠堂三間,三進前軒三間,四進是麗澤堂大堂,懸掛「麗澤書院」匾額,五進為遺書閣,專門收藏呂祖謙的著作。呂祖謙家中會友之地「竹軒」的舊匾,他的門人將它懸掛在麗澤書院的東廡。
據介紹,擴建後麗澤書院的面積和規模相當大,與嶽麓書院、鵝湖書院差不多,後來麗澤書院遷到雙溪之濱和旌孝門外,是當時金華最大的學府。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z6xLK.html
----------------------
中國傳統的書院文化
中國書院,始於唐朝,興於宋朝,延時千年,多達數千所,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根深蒂固的文化現象。
中國以其絢爛多彩、綿遠悠久的古代文化著稱於世,其標誌之一便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各種文獻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書院名稱的產生和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圖書的收藏、整理有著密切關係。
書院之名,始於唐朝代,最初是官方修書、校書和藏書的場所,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讀書講學之所,也稱為書院。
唐末五代,戰亂不休,官學廢弛,教育事業多賴於私人講學維持,此現象一直延續到宋初。幾百年間,私人講學的書院得以發展完善,形成影響極大、特點突出的教育組織。此時的書院多由民辦,由富室、學者籌款與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經歷了宋元明清,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令廢書院,改學堂,書院制度宣布告終。其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書院之所以能最終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中一種特殊的教育制度,一方面由於它繼承了古代中國重視藏書、修書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它也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文化中私人講學的傳統。
書院的文化精神,作為書院文化的深層結構與思想基礎,是書院文化的精髓和靈魂,也是書院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源泉。更是我們今天應該探索追求並加以學習應用的根本所在。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理就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書院教育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教育的目的,素來是為了「做人」,而非為了「謀生」。宋代著名學者呂祖謙為麗澤書院所訂《麗澤書院學規》開篇即說:「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遂非者,不在此位。」
《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教育的目的,先從做人開始,從心性修養上開始。修養到了一定程度,眼界、心境和智慧都會得到開發,就很容易懂得和獲得謀生的技能,在立身行事時也自會正心誠意,從容淡雅。此謂知本也。
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認為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為了「謀生」。我們去學習、讀書受教育,為了將來的前途,有好的職業和待遇,能夠賺很多的錢,過「美好的生活」。這個理想很美好,但是我們的努力沒有抓住根本,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上有問題,教了知識沒有教謀生的技能,畢業之後應該在社會上做出貢獻,可是連自身找工作都快成了教育部的責任,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人品德修養的教育作為根本得不到重視。
在教育的方法上,現代化的學校加上課外補習等,亂補一通越多越好,無異於「竭澤而漁」,會極大地損害受教育者的腦力健康和心理健康。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我們需要留意和發現受教育者的天賦能力與興趣方向,加以循循善誘,起一個輔助作用,使受教育者能夠依靠自己的稟賦站立起來。
讀書明理,中國傳統的書院教育中,把德行放在比學業更重要的位置上來對待。當今社會處於一個高速發展和運轉的狀態,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人心難免變得浮躁,使得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很快很快,做起事來不由得急功近利,往往難以得到至善的結果,反而出現一系列不如人意的問題。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靈驛站,一個精神家園。在忙碌之餘,每周或者每月能有那麼幾天,或三五好友、或一家幾口、或獨自一人,一卷書、一套拳、一杯茶,凈心修身,放鬆放下,淡出喧囂,品味從容。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28gz2z.html
---------------------------
書院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特殊產物,它有很多可鑑之處。學規與當今高校內部規則可相對應。麗澤書院學規的內容中重視德育,對成員的言行要求,對學習過程的規定等都是很有意義的。通過解讀麗澤書院學規得出對高校內部規則的幾點啟示:擴大對象範圍;加強德育;加強言行要求;規範學習過程;改變懲罰方式;注重集體作用等。這些對現在高等教育改革很有意義。
 
  一、書院學規與高校內部規則
  伴隨著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國的教育發展也經歷了眾多變化。出現了許多教育特殊產物,相對而言,書院便是其中之一。書院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起初它只是官方修書藏書的機構。但由於戰亂,政局動盪,官學衰敗等各種原因,他轉化為教育教學之所。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始建於唐朝後期,經五代,至北宋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培養了大批的有用之才。到了南宋,書院作為一種學校教育模式,他的辦學和教學經驗日見完善成熟。這時以朱熹,張桎,呂祖謙,陸九淵主持或興辦的白鹿洞書院,岳簏書院,麗澤書院,象山精舍等為代表,成為而後書院的榜樣。在它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教學經驗。①首先,書院由聚書藏書開始,逐漸成為了學者自由著書講學的重要學術場所。成為士子求學的理想之地。堪稱我國的“古代大學”。其次,由於書院後來成為私學的代表,因此它少受官府的影響,在辦學方針,課程設置等方面都較自主三、有自己的獨立管理方式。
  書院在某種意義上與當今大學有相似之處。目前在我國,大學學業主要在高校中完成。高校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人才產地。高校相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有了較大的相對獨立性。同時它是積聚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任務之一。所以,從我國古代教育發展史中找尋大學的影子,書院首當其衝。書院中的許多特點都對當今高等教育改革有現實意義。
  在諸多的書院產物中,書院學規便是一個閃亮點。學規是書院在管理過程中,由書院管理者或興辦者按照書院的辦學目標,教學方法,教育內容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標準而為其學員制定的書院規則,由於書院的管理人員少,師生朝夕相處,所以製定一套共同遵守的學規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實屬必要。即書院的管理方式學規劃。它一般大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指出為學的方向。二是為學,修養和待人處事的準則,方法。三是規定獎懲方式。最著名的就是《白鹿洞書院揭示》,而根據史料記載《白鹿洞書院揭示》訂於公元1180年,但在1168年,著名理學家呂祖謙就制定了麗澤書院學規。麗澤書院學規對後來《白鹿洞書院揭示》的製定產生了重大影響,可見麗澤書院學規的價值。相對於目前高校來說,同樣有類似的規則即高校內部規則。高校內部規則是高校為了維護學校秩序,落實對學生的監督管理,所製定的約束學生學習與生活行為的內部規範。這在一定意義上與古代書院的學規使一致的。因此,將書院學規與高校內部規則進行比對研究希望從中受啟。研究麗澤書院學規。從中我們可以為高校內部規則找到一些借鑒。
  二、麗澤書院學規簡評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叫麗澤書堂。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於宋乾道初(約1165-1166)。麗澤書院學規由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呂祖謙制定。呂祖謙與其弟建立麗澤書院,他十分重視書院制度建設,強調“學有規,行有矩”,他認為“學者必有規矩,大抵小而技藝,大而學問,須有一個準的規模。 ”“百工皆有規模,今之學者反無規模,始不知始,終不知終,不知成就亦不知不成就,此最為學者大病”。②在此基礎上,他制定了麗澤書院學規③:
  (1168)
  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遂非者,不在此位。既預集而或犯,同志者規之;規之不可,責之;責之不可,告於眾而共免之;終不悛者,除其籍。
  凡預此集者,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卹。遊居必以齒相呼,不以文,不以爵,不以而汝。
  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莊。(箕踞、跛倚、喧嘩、擁並,謂之不肅,狎侮、戲謔,謂之不莊。)、
  舊所從師,歲時來往,道路相遇,無廢舊禮。
  毋得品藻長上優劣,外人文字。
  郡邑政事,鄉間人物,稱善不稱惡。
  毋得乾謁,投獻,請託。
  毋得互相品題,高自標置,妄分清濁。
  語,毋褻、毋諛、毋妄、毋雜。(妄語,非特以虛為實,如:期約不信,出言不情,增加張大之類皆是。雜語,凡無益之談皆是。)
  毋狎非類。(親戚故舊或非士類,情禮自不可廢,但不當狎昵。)
  毋親鄙事。(如:賭博、鬥毆、蹴鞠、寵養樸淳、酣飲酒肆、赴試代筆或自投兩副卷、閱非僻文字之類,其餘自可類推。)
  (1169)
  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
  肆業當有常,日記所習於薄,多寡隨意。如遇有乾輟業,亦書於薄,一歲無過百日,過百日者,同志共擯之。
  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各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名於冊後。
  怠惰苟且,雖漫應課程而全疏略無敘者,同志共擯之。
  不修士檢,鄉論不齒者,同志共擯之。
  同志遷居,移書相告。
  從學規中我們可以歸結出它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首先從對像上,它規定“凡預此集者”,即包括了學生和老師。書院學規是針對師生雙方的,書院的規定老師和學生都要遵守且要求是一致的,這一點充分體現了老師和學生的地位平等,同時它有利於良性的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的建立。第二,對於入院者的要求上將道德要求放在首位。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強調忠信,孝道,友善,誠信。言行一致。也就是說,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必須要在道德上首先過關。第三,在集體生活中,必須要互相激勵,互相監督,彼此互相照顧,共同克服缺點,發揚優點。即“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卹……”。這是對處於書院中的成員在集體中的要求。第四,要求成員不隨便品評他人,不言語傷害人,實事求是;不阿諛奉承。第五。要正視人與人之間的情禮關係,正確處理。第六。要求學生要尊敬老師。第七,在書院中不同的場合要衣著得體,整體形像要靠合適的行為舉止來建立。第八,要求不能接觸不好的事情。“如賭博、鬥毆、蹴鞫、寵養樸淳、酣飲酒肆……”。第九,在1169年學規的修訂中。呂祖謙用大篇幅專門對成員的學習作了規定。包括學習的目的為“講求經旨,明理躬行”,方法是“日記所習於薄,多寡隨意”,對於疑難問題的處理辦法是“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各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名於冊後。”第十,在作出規定的同時,也在學規中規定了處罰的辦法。既對於違反規定的處罰依次是:規勸,責備,公佈,最後是除籍。最主要的它給予了違規者很大的空間來改正,而且方式上講究柔性。此外,還有一種懲罰方式是“同志共擯之”,也是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和壓力來教育成員。
  總的來說,麗澤書院學規的一大特點就是重視成員的道德要求,不管是入院標準還是內部的言行要求及其培養都將道德素質放於首位。注重言行的規範而且具體要求。對於學習的過程更是嚴格規範。懲戒也相當的科學。這些都可以引發我們對當前高校內部規則的很多思考。
  三、麗澤書院學規對高校內部規則的啟示
  在對麗澤書院學規做了簡要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高校內部規則存在的弊端。它一般只針對學生,而且它側重與對管理秩序和效率的追求,都是一些硬性規定,更多的起限制和約束的作用。首先,在對像上只針對學生,將學生置於一個被管理的弱勢地位,是典型的單邊規則。其次,太過強制化,雖然操作性很強,但對於被管理對象而言卻沒有相對的活動空間。第三,內容涉及的大都是對學生行為的規範和要求,對道德方面的要求卻很少也很模糊。第四,沒有對學生具體學習過程的要求。第五,懲罰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品行轉化過程,缺乏人性化,等等。隨著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和諧社會的大要求下,針對目前青年一代在道德品質,公德素質方面的缺失,現行高校內部規則已明顯不能適應需要。因此,由麗澤書院學規給予的啟示,高校內部規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擴大內部規則的對象範圍。目前的高校中存在三大主要群體:教師,學生,行政人員。內部規則只從學生處著眼,導致了教師和行政人員都來給學生設置限制,但是教師和行政人員相對於學生卻沒有具體的規則要求。這就造成了學校當中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與行政人員缺乏約束機制,因此教師對工作不負責任,不良行為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等現象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教育發展。只有將教師和行政人員也作出相應的規定,才能有效地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雙邊要求的規則更有利於高校內教師、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第二,將對道德品質的要求放在首位並將之適當具體化。對高校學生的道德要求在目前社會要求下已經迫切的需要提高。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國青年一代存在很多的道德缺失,包括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榮辱觀,價值觀等。而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要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行為中。高校是對青年進行教育和培養的主要陣地,內部規則又是與學生聯繫最密切的要求標準,所以道德教育應從內部規則的改革入手。將對學生的道德標準體現在內部規則中。當然,學校中的其他成員也應在約束的範圍,讓教師與管理者稱為學生的榜樣,如此才能使學校的整體道德氛圍趨於一致。
  第三,在對學生的行為規定上應當更加具體且正面。應當讓學生知道具體的行為應當怎樣做而不是不能怎樣做。與此同時,審視目前的規定中本身不合理的事項。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行為範式,引導學生去做正確的行為,而不是去避讓規則或者與不合理的規則發生行為抵制。模糊的規則只能導致被管理者的抵觸和管理的混亂狀態。
  第四,增加對學習過程的規範。現在在大學學習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沒有規範的學習過程,老師又不能全程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可以藉鑑麗澤書院學規的模式,將一些針對於不同學校的具體的學習方法,共性的學習方式等以規則的形式具體約定,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而且可以克服學生自控力差和老師指導的局限性。
  第五,懲罰方式的改變。目前高校內部規則中所規定的懲罰方式主要有記過,留校察看等。但我們從《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都可以看出這些措施的實施以違紀行為的發生為依據,在中間沒有給予違紀者適當的反思改過的空間,都過於教條化。學校是教育人的場所。他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懲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內部規則應從學生出發,應該給予他們一個改正的空間,即在文本處罰記錄前給予他們一定時間改正。同時,在方式上還應該注重人性化,應以啟發開導為主,強制懲罰為輔。
  第六,應讓整個規則體現集體的要求和力量,包括給予群體監督的權利。既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要求,同時能從集體中得到幫助。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適應力和合作力,教師和行政人員同樣也需要這方面的規定。
  總之,當前高校中內部規則的製定有諸多弊端,給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阻礙,而對麗澤書院學規的分析給我們進行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而這些思想的體現與運用,更重要的在於具體到規則上詳細的規定和調控。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叫麗澤書堂,是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於宋乾道初(約1165-1166)。呂祖謙這一講學會友之所,系其曾祖父東萊郡侯呂好問於建炎年間宋室南遷時攜全家自開封遷居金華時所借之官屋。據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記載:"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後,今市內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於此"。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
​麗澤書院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於宋乾道初(約1165-1166)。"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後,今市內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於此"(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
創建背景
呂祖謙這一講學會友之所,系其曾祖父東萊郡侯呂好問於建炎年間宋室南遷時攜全家自開封遷居金華時所借之官屋。後呂祖謙將此屋歸還官府,另置新居於城之北隅,而講學會友之所麗澤堂也隨之北移。以探討學術、交流思想。呂祖謙為麗澤書堂制訂了學規,並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為基本準則,學生中如有"親在別居、親沒不葬、因喪婚聚、宗俟訟財、侵犯公財、喧噪場屋、遊蕩不檢"等行為者,即令其退學。他還為書堂編著了《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近思錄》(十四卷)等教材。書院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教學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答與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方法,切磋、研討之風甚盛。書院每月授課2-3次,一年舉行一次考試。呂祖謙的嫡傳弟子即有呂祖儉、葉邽、樓昉、喬行簡、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89人。至淳熙八年(1181)8月,呂祖謙謝世,麗澤書堂便由其弟呂祖儉主持。
麗澤之名
關於其名字的來由也有兩個說法,一是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另一說認為:"麗澤"之名取於《周易》"兌封"象義:"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意為兩澤相連,其水交流猶如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學說。朱熹曾來信建議命名為"尊賢堂",呂祖謙去信婉言謝絕,他以《易經》聚朋論道的典故,定名為"麗澤堂"。
歷史沿革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叫麗澤書堂。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於宋乾道初(約1165-1166)。
麗澤書院
宋孝宗乾道、淳熙時期,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齊名,被稱為"東南三賢"。呂祖謙是金華學派的奠基人,並開南宋浙東學派之先聲。他除自己在麗澤書堂教授生徒、著書立說外,還先後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張栻、陸九淵、陸九齡、薛季宜、葉適、陳亮等前來講學,以探討學術、交流思想。後呂祖謙將此屋歸還官府,另置新居於城之北隅,而講學會友之所麗澤堂也隨之北移。
麗澤諸儒的理學學術活動,貫穿在整個"麗澤"的歷史變遷過程中。由於當時呂祖謙正在嚴陵(今建德)任職,麗澤堂的執教由朱熹門人潘叔度、潘叔昌和呂祖儉、呂祖泰及金華一批學者擔任。至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呂祖謙死後14年),宰相韓胄,為排除異己,把南宋興起的理學誣作"偽學",嚴加禁止,史稱"慶元黨案"。被迫害坐罪朝廷大臣和理學名儒多達59人。呂學也在禁案之列。呂祖儉、呂祖泰均遭逐放。時隔10年,即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寧宗詔殺了韓胄。黨案也獲昭雪。
金華一批士代大夫和呂氏門人向郡里呈詞,建議將呂祖謙祖父呂中租住過的位於金華城的公屋劃出一半,為呂祖謙建祠紀念。知郡李大異撥巨款並派得力官員主董修建,專藏呂氏著述,並設一書院,匾懸"麗澤書院",旨存"麗澤堂"舊名。
王柏逝後七年,南宋滅亡,麗澤書院則由金履祥司講。金履祥系何基弟子,為金華學派之中堅。宋亡後,他即隱居不仕,專心講學於麗澤書院,兼事著述,繼續傳授和發展"婺學",並積極培養後繼者,直至逝世。元代著名學者許謙(金華人)、柳貫(蘭溪人)即出其門人。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府對麗澤書院進行了大修,並由王龍澤撰《修麗澤書院記》勒於石。大德年間(1297-1307),書院毀於大火,後至元年間(1335-1340)曾重建。元末又毀於火。明天順年間(1457-1464),呂代後裔呂濟晟、呂重濂重建書院,並追回被占學田。到明代成化三年(1467),浙江都指揮使司僉事辛訪又命金華知府李嗣負責重修麗澤書院,時人魏驥撰有《重修麗澤書院碑記》記其事。嘉靖十四年(1536),巡按御史張景又命金華府通判汪昉負責重修麗澤書院。並由麗澤書院供祀同創道學於婺州的朱熹、張栻、呂祖謙三位理學大師。時呂氏子孫又將原在光孝觀北的呂成公祠遷建至分守道右(清麗正書院後,今將軍路道前北)。至明末,麗澤書院終因遭兵燹而毀。自南宋始建麗澤書堂算起,歷經元明,麗澤書院共存478年。
南宋"婺學"文化精粹--呂祖謙的大量著述,一直珍藏在金華麗澤書院的藏書閣里,到清乾隆年間,被紀曉嵐徵集,編進了《四庫全書》。當我們從事呂祖謙理學文化研究時,往往會見有"明招學者"、"麗澤諸儒"之分。"明招學者"指的是從學呂祖謙於武義明招山的學成弟子;"麗澤諸儒"指的是從學呂祖謙、呂祖儉、呂祖泰和活動於金華"麗澤堂"和"麗澤書院",繼承"金華學派"文化的理學名流。
由於呂祖謙"丁憂"期間,曾在武義明招山幾度聚徒講學。因呂氏世家在宋代曾有五代為相,一門17人中進士,呂氏家學聲望名揚全國。故此,呂祖謙在明招山服喪期間,弟子越聚越多,甚至出州、郡之外,盛況非凡。其學子多到什么程度?門生鞏豐有詩說:"同門至千百"。另一門人陳良佑在詩中說:"門生數百人"。有據可考,明招諸生中成鴻儒名宦達20多人,嫡傳弟子80多人,有造詣者150多人,其中《嘉慶武義縣誌》列名武義籍的明招學者有10人。這也造成了呂祖謙曾在武義明招山創辦了"麗澤書院"的假象。
書院學規
學規簡介
在金華明招山。南宋呂祖謙兄弟授徒講學之所。常邀永嘉學派的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和永康學派的陳亮等來書院切磋、探討學問。編著《東萊左氏博議》、《近思錄》(與朱熹合著)等,供生徒學習。手訂規約,規定"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肄業必有常,日記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一時士人傾心嚮往,道統學派燦然昌明,名儒蔚興,踵武相接,天下稱婺州為小鄒魯。"金華學派得以創立。麗澤書院遂與嶽麓、白鹿洞、象山並列而稱南宋四大書院。呂祖謙去世後,弟呂祖儉承兄志傳道講學。嘉定元年(1208),經呂氏門人請求,官府重修書院,建呂祖謙祀室和收藏其生前著作的遺書閣,並開始刊刻圖書,其中紹定三年(1230)刻印的司馬光《切韻指掌圖》至今猶存,是宋版書院的珍本書。端平間呂氏門人又將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以呂祖儉配祀。淳佑六年(1246),知州許應龍遷書院於雙溪之畔,理宗御賜匾額。鹹淳間又遷至旌孝門外印光寺故址。宋末元初,著名學者何基、王柏、金履祥先後任山長、主講,四方來學者甚眾。明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御史張景命金華府通判汪防重修書院,供祀朱熹、張栻、呂祖謙。毀於明末。
學規原文
呂祖謙:麗澤書院學規
乾道四年(1168)九月規約
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飾非者,不在此位。既預集而或犯,同志者,規之;規之不可,責之;責之不可,告於眾而共勉之;終不悛者,除其籍。
凡預此集者,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恤,游居必以齒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爾汝。
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莊。(箕踞、跛倚、喧譁、擁並,謂之不肅;狎侮、戲謔,謂之不莊。)
舊所從師,歲時往來,道路相遇,無廢舊禮。
毋得品藻長上優劣,訾毀外人文字。
郡邑正事,鄉閭人物,稱善不稱惡。
毋得乾謁、投獻、請託。
毋得互相品題,高自標置,妄分清濁。
語毋褻、毋諛、毋妄、毋雜。(妄語,非特以虛為實,如期約不信,出言不情,增加張大之類,皆是;雜語,凡無益之談皆是。)
毋狎非類。(親戚故舊或非士類,情禮自不可廢,但不當狎昵。)
毋親鄙事。(如賭博、鬥毆、蹴踘、籠養朴淳、酣飲酒肆、赴試代筆及自投兩副卷、閱非僻文字之類,其餘自可類推。)
乾道五年(1169)規約
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
肄業當有常,日紀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如遇有乾輟業,亦書於簿。一歲無過百日,過百日者同志共擯之。
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各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名於冊後。
怠惰苟且,雖漫應課程而全疏略無敘者,同志共擯之。
不修士檢,鄉論不齒者,同志共擯之。
同志遷居,移書相報。
呂祖謙其人
呂祖謙逝世後二十七年(嘉定元年,1208),呂氏門人請求官府將位於光孝觀旁的呂氏舊居(屬官屋)之一半闢為一堂,以供祀呂祖謙。州官李大異同意此請,並出錢五十萬,於此重修麗澤書堂和呂祖謙祀室。共建屋十餘楹,其中外門五間,祀室及前軒各三間。前為一堂,上懸"麗澤書院"匾額;後為"遺書閣",即用來庋藏呂祖謙生前之作。至端平年間(1234-1236),呂氏門人又將麗澤書院內的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主祀成公呂祖謙,配祀忠公呂祖儉。到淳佑年間丙午(1246),婺州知州許應龍對麗澤書院進行了重建,並遷雙溪之畔,奏請宋理宗趙昀御賜匾額。寶佑年間(1253-1258年),呂祖謙門人時少章(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書院主持者)。景定五年(1264年),又請著名學者何基(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後著名學者王柏(金華人)任麗澤書院講席,當時金華城鄉的許多耆老碩德者亦來書院執弟子之禮。宋末鹹淳乙丑(1265),麗澤書院又遷至旌孝門(俗稱義烏門)外印光寺故址(今城東麗澤弄一帶),此後院址未變。總之,呂祖謙開創的麗澤書院,不僅是金華學派的發祥地和培養人才的基地,而且有許多麗澤弟子還把麗澤之學傳播於各地,促進了新舊學派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南宋兩浙學術文化的繁榮,天下稱婺州為"小鄒魯"。因此全祖望在《鮚埼亭集外編》卷四十五將麗澤書院與嶽麓、白鹿洞、象山書院並稱為南宋四大書院。
麗澤書院
出遊時間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早而暖,夏長而熱,秋爽而短,冬濕而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左右,有明顯的乾濕季之分。時至6月,常有連綿數日甚至數月的降雨,避開梅雨季節皆可出行。


 

麗澤書院

麗澤書院創建於南宋,創辦者呂祖謙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與朱熹、張栻合稱為「東南三賢」。他除了自己在麗澤書院教授生徒、著書立說外,還經常邀請當時的知名學者如朱熹、陳亮、葉適前來講學,探討學術,交流思想。呂祖謙去世后,他的門人、弟子繼續在麗澤書院從事教育、研究、藏書、刻書,歷宋、元、明三代,綿延400多年,他開創的「金華學派」也因此有「麗澤學派」的別稱。「麗澤書院被列入南宋四大書院,不是金華人自己封的,而是古今學者公認的,如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及近現代學者均有專門著作記述。麗澤書院四個字由宋理宗親自題寫。」 龔劍鋒說,其他三大書院分別是:朱熹主講的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張栻的湖南長沙嶽麓書院、陸九淵的江西貴溪象山書院。「那可是相當於當時全國最有名的4所大學!」

麗澤書院麗澤書院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叫麗澤書堂。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於宋乾道初(約1165-1166)。呂祖謙這一講學會友之所,系其曾祖父東萊郡侯呂好問於建炎年間宋室南遷時攜全家自開封遷居金華時所借之官屋。據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記載:「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后,今市內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於此」。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

1 麗澤書院 -概述

麗澤書院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於宋乾道初(約1165-1166)。「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后,今市內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於此」(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呂祖謙這一講學會友之所,系其曾祖父東萊郡侯呂好問於建炎年間宋室南遷時攜全家自開封遷居金華時所借之官屋。后呂祖謙將此屋歸還官府,另置新居於城之北隅,而講學會友之所麗澤堂也隨之北移。宋孝宗乾道、淳熙時期,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齊名,被稱為「東南三賢」。 呂祖謙是金華學派的奠基人,並開南宋浙東學派之先聲。他除自己在麗澤書堂教授生徒、著書立說外,還先後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張栻、陸九淵、陸九齡、薛季宜、葉適、陳亮等前來講學,以探討學術、交流思想。呂祖謙為麗澤書堂制訂了學規,並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為基本準則,學生中如有「親在別居、親沒不葬、因喪婚聚、宗俟訟財、侵犯公財、喧噪場屋、遊盪不檢」等行為者,即令其退學。他還為書堂編著了《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近思錄》(十四卷)等教材。書院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教學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答與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方法,切磋、研討之風甚盛。書院每月授課2-3次,一年舉行一次考試。呂祖謙的嫡傳弟子即有呂祖儉、葉邽、樓昉、喬行簡、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89人。至淳熙八年(1181)8月,呂祖謙謝世,麗澤書堂便由其弟呂祖儉主持。

2 麗澤書院 -「麗澤」之名

關於其名字的來由也有兩個說法,一是因屋前臨二湖,故取堂名為「麗澤」,人稱「麗澤書堂」。另一說認為:「麗澤」之名取於《周易》「兌封」象義:「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意為兩澤相連,其水交流猶如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學說。朱熹曾來信建議命名為「尊賢堂」,呂祖謙去信婉言謝絕,他以《易經》聚朋論道的典故,定名為「麗澤堂」。

3 麗澤書院 -歷史沿革

麗澤書院,原名麗澤堂,亦叫麗澤書堂。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於宋乾道初(約1165-1166)。

宋孝宗乾道、淳熙時期,呂祖謙與朱熹、張栻齊名,被稱為「東南三賢」。呂祖謙是金華學派的奠基人,並開南宋浙東學派之先聲。他除自己在麗澤書堂教授生徒、著書立說外,還先後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朱熹、張栻、陸九淵、陸九齡、薛季宜、葉適、陳亮等前來講學,以探討學術、交流思想。后呂祖謙將此屋歸還官府,另置新居於城之北隅,而講學會友之所麗澤堂也隨之北移。

麗澤諸儒的理學學術活動,貫穿在整個「麗澤」的歷史變遷過程中。由於當時呂祖謙正在嚴陵(今建德)任職,麗澤堂的執教由朱熹門人潘叔度、潘叔昌和呂祖儉、呂祖泰及金華一批學者擔任。至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呂祖謙死後14年),宰相韓胄,為排除異己,把南宋興起的理學誣作「偽學」,嚴加禁止,史稱「慶元黨案」。被迫害坐罪朝廷大臣和理學名儒多達59人。呂學也在禁案之列。呂祖儉、呂祖泰均遭逐放。時隔10年,即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寧宗詔殺了韓胄。黨案也獲昭雪。第二年,也就是呂祖謙逝世后二十七年(嘉定元年,1208),呂氏門人請求官府將位於光孝觀旁的呂氏舊居(屬官屋)之一半闢為一堂,以供祀呂祖謙。州官李大異同意此請,並出錢五十萬,於此重修麗澤書堂和呂祖謙祀室。共建屋十餘楹,其中外門五間,祀室及前軒各三間。前為一堂,上懸「麗澤書院」匾額;後為「遺書閣」,即用來庋藏呂祖謙生前之作。

至端平年間(1234-1236),呂氏門人又將麗澤書院內的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主祀成公呂祖謙,配祀忠公呂祖儉。金華一批士代大夫和呂氏門人向郡里呈詞,建議將呂祖謙祖父呂中租住過的位於金華城的公屋劃出一半,為呂祖謙建祠紀念。知郡李大異撥巨款並派得力官員主董修建,專藏呂氏著述,並設一書院,匾懸「麗澤書院」,旨存「麗澤堂」舊名。

淳祐年間丙午(1246),婺州知州許應龍對麗澤書院進行了重建,並遷雙溪之畔,奏請宋理宗趙昀御賜匾額。寶祐年間(1253-1258年),呂祖謙門人時少章(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書院主持者)。景定五年(1264年),又請著名學者何基(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后著名學者王柏(金華人)任麗澤書院講席,當時金華城鄉的許多耆老碩德者亦來書院執弟子之禮。宋末咸淳乙丑(1265),麗澤書院又遷至旌孝門(俗稱義烏門)外印光寺故址(今城東麗澤弄一帶),此後院址未變。

王柏逝后七年,南宋滅亡,麗澤書院則由金履祥司講。金履祥系何基弟子,為金華學派之中堅。宋亡后,他即隱居不仕,專心講學於麗澤書院,兼事著述,繼續傳授和發展"婺學",並積極培養後繼者,直至逝世。元代著名學者許謙(金華人)、柳貫(蘭溪人)即出其門人。

至元三十一年(1294),官府對麗澤書院進行了大修,並由王龍澤撰《修麗澤書院記》勒於石。大德年間(1297-1307),書院毀於大火,后至元年間(1335-1340)曾重建。元末又毀於火。明天順年間(1457-1464),呂代後裔呂濟晟、呂重濂重建書院,並追回被占學田。到明代成化三年(1467),浙江都指揮使司僉事辛訪又命金華知府李嗣負責重修麗澤書院,時人魏驥撰有《重修麗澤書院碑記》記其事。嘉靖十四年(1536),巡按御史張景又命金華府通判汪昉負責重修麗澤書院。並由麗澤書院供祀同創道學於婺州的朱熹、張栻、呂祖謙三位理學大師。時呂氏子孫又將原在光孝觀北的呂成公祠遷建至分守道右(清麗正書院后,今將軍路道前北)。至明末,麗澤書院終因遭兵燹而毀。自南宋始建麗澤書堂算起,歷經元明,麗澤書院共存478年。

南宋「婺學」文化精粹——呂祖謙的大量著述,一直珍藏在金華麗澤書院的藏書閣里,到清乾隆年間,被紀曉嵐徵集,編進了《四庫全書》。當我們從事呂祖謙理學文化研究時,往往會見有「明招學者」、「麗澤諸儒」之分。「明招學者」指的是從學呂祖謙於武義明招山的學成弟子;「麗澤諸儒」指的是從學呂祖謙、呂祖儉、呂祖泰和活動於金華「麗澤堂」和「麗澤書院」,繼承「金華學派」文化的理學名流。

由於呂祖謙「丁憂」期間,曾在武義明招山幾度聚徒講學。因呂氏世家在宋代曾有五代為相,一門17人中進士,呂氏家學聲望名揚全國。故此,呂祖謙在明招山服喪期間,弟子越聚越多,甚至出州、郡之外,盛況非凡。其學子多到什麼程度?門生鞏豐有詩說:「同門至千百」。另一門人陳良祐在詩中說:「門生數百人」。有據可考,明招諸生中成鴻儒名宦達20多人,嫡傳弟子80多人,有造詣者150多人,其中《嘉慶武義縣誌》列名武義籍的明招學者有10人。這也造成了呂祖謙曾在武義明招山創辦了「麗澤書院」的假象。

4 麗澤書院 -麗澤書院學規

麗澤書院麗澤書院

在金華明招山。南宋呂祖謙兄弟授徒講學之所。常邀永嘉學派的薛季宣、陳傅良、葉適和永康學派的陳亮等來書院切磋、探討學問。編著《東萊左氏博議》、《近思錄》(與朱熹合著)等,供生徒學習。手訂規約,規定「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肄業必有常,日記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一時士人傾心嚮往,道統學派燦然昌明,名儒蔚興,踵武相接,天下稱婺州為小鄒魯。」金華學派得以創立。麗澤書院遂與嶽麓、白鹿洞、象山並列而稱南宋四大書院。呂祖謙去世后,弟呂祖儉承兄志傳道講學。嘉定元年(1208),經呂氏門人請求,官府重修書院,建呂祖謙祀室和收藏其生前著作的遺書閣,並開始刊刻圖書,其中紹定三年(1230)刻印的司馬光《切韻指掌圖》至今猶存,是宋版書院的珍本書。端平間呂氏門人又將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以呂祖儉配祀。淳祐六年(1246),知州許應龍遷書院於雙溪之畔,理宗御賜匾額。咸淳間又遷至旌孝門外印光寺故址。宋末元初,著名學者何基、王柏、金履祥先後任山長、主講,四方來學者甚眾。明嘉靖十四年(1535),巡按御史張景命金華府通判汪防重修書院,供祀朱熹、張栻、呂祖謙。毀於明末。

呂祖謙:麗澤書院學規

乾道四年(1168)九月規約

凡預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其不順於父母,不友於兄弟,不睦於宗族,不誠於朋友,言行相反,文過飾非者,不在此位。既預集而或犯,同志者,規之;規之不可,責之;責之不可,告於眾而共勉之;終不悛者,除其籍。

凡預此集者,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恤,游居必以齒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爾汝。

會講之容,端而肅;群居之容,和而庄。(箕踞、跛倚、喧嘩、擁並,謂之不肅;狎侮、戲謔,謂之不庄。)

舊所從師,歲時往來,道路相遇,無廢舊禮。

毋得品藻長上優劣,訾毀外人文字。

郡邑正事,鄉閭人物,稱善不稱惡。

毋得干謁、投獻、請託。

毋得互相品題,高自標置,妄分清濁。

語毋褻、毋諛、毋妄、毋雜。(妄語,非特以虛為實,如期約不信,出言不情,增加張大之類,皆是;雜語,凡無益之談皆是。)

毋狎非類。(親戚故舊或非士類,情禮自不可廢,但不當狎昵。)

毋親鄙事。(如賭博、鬥毆、蹴踘、籠養朴淳、酣飲酒肆、赴試代筆及自投兩副卷、閱非僻文字之類,其餘自可類推。)

乾道五年(1169)規約

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

肄業當有常,日紀所習於簿,多寡隨意。如遇有干輟業,亦書於簿。一歲無過百日,過百日者同志共擯之。

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誌異時相會,各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名於冊后。

怠惰苟且,雖漫應課程而全疏略無敘者,同志共擯之。

不修士檢,鄉論不齒者,同志共擯之。

同志遷居,移書相報。

5 麗澤書院 -呂祖謙

麗澤書院麗澤書院

呂祖謙逝世后二十七年(嘉定元年,1208),呂氏門人請求官府將位於光孝觀旁的呂氏舊居(屬官屋)之一半闢為一堂,以供祀呂祖謙。州官李大異同意此請,並出錢五十萬,於此重修麗澤書堂和呂祖謙祀室。共建屋十餘楹,其中外門五間,祀室及前軒各三間。前為一堂,上懸「麗澤書院」匾額;後為「遺書閣」,即用來庋藏呂祖謙生前之作。至端平年間(1234-1236),呂氏門人又將麗澤書院內的呂祖謙祀室改建為「呂成公祠」,主祀成公呂祖謙,配祀忠公呂祖儉。到淳祐年間丙午(1246),婺州知州許應龍對麗澤書院進行了重建,並遷雙溪之畔,奏請宋理宗趙昀御賜匾額。寶祐年間(1253-1258年),呂祖謙門人時少章(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書院主持者)。景定五年(1264年),又請著名學者何基(金華人)任麗澤書院山長。后著名學者王柏(金華人)任麗澤書院講席,當時金華城鄉的許多耆老碩德者亦來書院執弟子之禮。宋末咸淳乙丑(1265),麗澤書院又遷至旌孝門(俗稱義烏門)外印光寺故址(今城東麗澤弄一帶),此後院址未變。總之,呂祖謙開創的麗澤書院,不僅是金華學派的發祥地和培養人才的基地,而且有許多麗澤弟子還把麗澤之學傳播於各地,促進了新舊學派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南宋兩浙學術文化的繁榮,天下稱婺州為「小鄒魯」。因此全祖望在《鮚埼亭集外編》卷四十五將麗澤書院與嶽麓、白鹿洞、象山書院並稱為南宋四大書院。

6 麗澤書院 -最佳出遊時間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早而暖,夏長而熱,秋爽而短,冬濕而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左右,有明顯的乾濕季之分。時至6月,常有連綿數日甚至數月的降雨,避開梅雨季節皆可出行。

 

 


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7nPH7M

2017-04-09_2118122017-04-09_2118312017-04-09_2118472017-04-09_2119402017-04-09_21201129-16120GF51045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