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尚義 1869—1947
臺北帝大語言學教授,曾任總督府學務部編修官,一生致力於漢語、閩南語、南島語的調查研究。以語言學觀點分析原住民分類。以二十年時間編《臺日大辭典》,收詞八萬條、又編《日臺大辭典》。臺大圖書館有「小川文庫」。著有《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郭啟傳)

小川尚義(1869年3月21日-1947年11月20日)是日本明治至昭和前期的語言學者、台語和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者、辭書編纂者。台北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有「台灣語言學先驅」、「台灣語言學之父」之稱。
1869年(明治2年)3月21日、生於伊予國溫泉郡(現在的愛媛縣松山市勝山町)。
1883年(明治16年)、松山中學畢業。
1887年(明治20年)9月、第一高等中學校預科入學。和正岡子規相熟。
1891年(明治24年)、第一高等中學校本科一部(文科)進學。
1893年(明治26年)9月、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博言學科(現東京大學文學部言語學科)入學、師事上田萬年。
1896年(明治29年)、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博言學科畢業。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學務部勤務。研究台語、台灣南島語言諸語言。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現在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等)教授、兼任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校長。
1930年(昭和5年)、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
1936年(昭和11年)、台北帝大退官。獲學士院恩賜賞。回歸故鄉松山,晩年沉浸於下掛寶生流謡曲。
1947年(昭和22年)、11月20日沒。享壽79。


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
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語言-目前現存的南島語系各語言約有二十多種,並有漢語系屬的閩南語、客家話、華語及一些變種。此外,在台灣的歷史上,也有許多目前已滅絕的平埔族語言,荷蘭語、西班牙語、日語也曾活在這塊土地上。
不過,語言學家是怎麼知道哪裡有什麼語言呢?大多語言學家所透過的便是實地走訪,以田野調查搜集語料,並透過客觀特徵歸納該語言的系屬。這說來簡單,執行起來卻是相當困難,更別提那交通不便的時代了。
尋找並記錄語言的工作難處還不僅在此-舉中國為例,過去雖有許多韻書,但多為漢字記載,一旦漢字隨時代改變了讀音,學者就得與之奮鬥一番。當記錄者之間沒有一套共通的方法,所記載的內容就可能因人而大有所異。加上許多自己語言中不存在的音聲特性,不受過訓練可能還聽不出個所以然。記錄語言,可謂是一番苦戰。
真正以語言學方法記錄台灣語言、並為台灣語言學奠下基礎的人物,是位名為小川尚義的教授。小川尚義於1869年生於日本愛媛縣松山市,1896年畢業於帝國大學博言學科(今東京大學語言學系)。
小川尚義(1869-1947),語言學家。
1896年-台灣成為日本領土的隔年-小川尚義自帝國大學畢業後,隨即在該年秋天來到了台灣,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學務部,專職台灣語言研究。日本政府在乍到台灣時,原以為台灣通行北京話,實際到來卻發現台灣通行的是絲毫與北京話不相通的閩南語及客家話,加上島上有著眾多南島語言,語言調查便是首要之務
小川尚義走訪了全台各地,大規模記述了台灣語言,而後進入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語言學研究室任教,也持續進行。前後約四十年的時間,他調查了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話、排灣語、泰雅語、阿美語等眾多台灣語言,編纂了《日台大辭典》(1907)、《台日大辭典》(1931, 1932)、《新訂日台大辭典》(1938)、《排灣語集》(1930)、《泰雅語集》(1931)、《阿美語集》(1933)等重要著作,同時出版了許多相關論文。1935年,他與另一位語言學家淺井惠倫合作,出版了《台灣高砂族傳說集》,當中記有泰雅、賽夏、魯凱、排灣、卑南、阿美、賽德克、布農、鄒、卡那卡那富、沙阿魯阿、魯凱、雅美等語言,記有音聲及語法等重要資料。
小川尚義所調查之許多資料,直至今日仍為學者所用。圖為《日臺大辭典》。
在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上,小川實地走訪各地,繪出台灣高砂族語言分布圖。除了音聲記述外,他同時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分析了南島語言的語法及詞類,並發現台灣南島語與語系其他語言的對應關係;而在台灣的漢語諸語研究上,小川尚義製作了閩客語的語言地圖,並在1907年提出了各種漢語語言及漢字域外譯音的分析,也是漢語語言學史上最早以現代語言學方法製作的古今漢字音對應表。
值得一提的是,小川尚義在記述語言時,也多次走訪南洋群島、中國等地,蒐集和台灣語言有親屬關係的語言資料以做對照分析,小川所出版的研究在方法上非常嚴謹,即便是他未出版的手稿及田野調查筆記也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小川教授在1935年退休後,回到愛媛松山。他持續整理先前調查的資料,並出版了數篇論文。戰爭期間,他的住宅不幸被美軍轟炸,部分手稿毀於火海。所幸小川將資料分散置於各處,心血才不至於毀於一旦。
1947年,小川尚義於松山逝去。小川教授過世後,所藏手稿與著作悉數由淺井惠倫保管。淺井於1969年去世後,由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AA研)保存整理這些珍貴的資料。而後小川生前所藏的部分圖書,為台大圖書館所購入,建立小川文庫,並存放於台大圖書館特藏組。
『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1935)
小川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語言,奉獻了五十載歲月。他所整理的許多資料,包括台日大辭典在內,直至今日仍是許多學者研究時的參考對象。因為小川教授以日文著作,生前並沒有獲得國際間語言學界的關注,直到他死後十多年,他的許多創見才由美國研究南島語言的語言學家Isidore Dyen介紹給西方,自此之後,台灣南島語言受到國際學界的重視
在台灣,蔡茂豐教授稱他為「台灣語言學的奠基者」,中研院李壬癸院士則稱他為「台灣語言學先驅」或是「台灣語言學之父」。在孤獨的學術道路上,他謹守嚴謹的學術方法,一步一腳印地記錄台灣語言,留下了大批珍貴語料。而我們所能做的,或許也就是用這些珍貴的文化財,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cmbw5iM4QTM5YjMmFjZhJjYwkjYxADdv8VNyEzX1ITMvkHdtNXbk9SbvNmLnNXboFnL0A3LvoDc0RHa「小川尚義」的圖片搜尋結果「小川尚義」的圖片搜尋結果

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
小川尚義(おがわなおよし,Ogawa Naoyoshi)1869-1947。
189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語言科畢業,1896任職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
小川是個語言天才,在短短的幾年便精通並且在:
1907年完成《日台大辭典》
1930年《排灣語集》
1931年《泰雅語集》
1931年《台日大辭典》上冊
1932年《台日大辭典》下冊
1933年《阿美語集》
1935年《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
1938年《新訂日台大辭典》
由於小川傑出的研究,使得台灣原住民語言日後在世界獲得重視。為《台日大辭典》作序的人見次郎(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在序中這樣寫:
「實現居民和睦相處各盡本份的和平鄉是台灣統治的理想。要人民能融洽相處,必先語言相通。然而台灣四百萬居民都會講國語(日文)的日子還很長遠,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努力,其中編輯正確的對譯辭典,便是最緊要的事業之一。有了日台字典,還需要精確的台日字典。此對譯辭典的研究總共花費了二十多年終告完成,希望能對居民的互相了解有所貢獻。如能獲得多方的利用,那麼編輯人員多年的勞苦就算有了回報。」(意譯)
對於研究台語的人來說,小川的《台日大辭典》是非常珍貴而重要的資料。其中網羅各種社會階層的用語,從士紳到走卒,從官腔到髒話都收錄其中。然在小川尚義逝後的半個世紀,台語的研究卻被輕視及矮化。
物換星移,台語的研究雖然近年來回復的趨勢,可惜若沒有日文能力,便無法有效地參考《台日大辭典》。
幸好,台語運動家林俊育(Lim Chun-iok)摘譯了這本後無來人的巨著,可供研究台語,或對台語有興趣人參考,還可以線上查詢,非常方便:http://taigi.fhl.net/dict/。
「如能獲得多方的利用,那麼編輯人員多年的勞苦就算有了回報。」
圖:1897年,小川尚義和他的「發音人」吳金達(Iban)。
日本之聲編輯部

「小川尚義」的圖片搜尋結果

小川尚義
小川尚義(1869年3月21日-1947年11月20日)是日本明治至昭和前期的語言學者、台語和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者、辭書編纂者。台北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有"台灣語言學先驅"、"台灣語言學之父"之稱。
中文名稱
小川尚義
代表作品
'日台小辭典'(1897;和上田萬年共著)
出生日期
1869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1947年11月20日
生平紀事
1869年(明治2年)3月21日、生於伊予國溫泉郡(現在的愛媛縣松山市勝山町)。1883年(明治16年)、松山中學畢業。
1887年(明治20年)9月、第一高等中學校預科入學。和正岡子規相熟。
1891年(明治24年)、第一高等中學校本科一部(文科)進學。
1893年(明治26年)9月、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博言學科(現東京大學文學部言語學科)入學、師事上田萬年。
1896年(明治29年)、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博言學科畢業。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學務部勤務。研究台語、台灣南島語言諸語言。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現在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等)教授、兼任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校長
1930年(昭和5年)、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
1936年(昭和11年)、台北帝大退官。獲學士院恩賜賞。回歸故鄉松山,晩年沉浸於下掛寶生流謠曲。
1947年(昭和22年)、11月20日沒。享年79。
作品一覽
'日台小辭典'(1897;和上田萬年共著)
'日台大辭典'(台灣總督府編、1907)
'パイワン語集'(台灣總督府編、1930)
'アタヤル語集'(台灣總督府編、1931)
'台日大辭典'(台灣總督府編、上:1931、下:1932)
'アミ語集'(台灣總督府編、1933)
'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編、1935;和淺井惠倫共同調查)
'新訂日台大辭典'(台灣總督府編、1938上卷刊行)

洪惟仁教授主辦「台灣語言學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教授」


小川尚義主編-台語辭典
文獻-台語字辭典
1907年小川尚義主編,台灣總督府出版個《日臺大辭典》毋但是第一phō大規模個台灣話辭典(若是福建地區出個閩南話大辭典,十九世紀就有),亦為台灣話個學術研究,建置[kiàn-tì]一個不止嚴謹深入個基礎--本文超過一千頁,附錄有一兩百頁極高明個學術論文佮台灣語言分佈圖。到tann 2007年,拄拄經過一百年。這就是幾日前,九月初八、初九,洪惟仁教授主辦「台灣語言學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教授」個因端[in-tuann]、源頭。
小川尚義主編個字辭典,細phō個無算,大phō個就是1907《日臺大辭典》、1930-31《臺日大辭典》、1938《新訂日臺大辭典》即三種。干那是佇編台語辭典即方面,伊個成就著已經不朽[put-hiú]矣(到tann無一個儂tha̍h頭=伊,海峽兩岸攏共款),況兼南島語方面伊亦留落來歸厝間個文獻佮筆記。
1907迄phō,年代算起來,是佇日本佔台以後第十二年。先出「日臺」,是卜方便日本儂對日語去查台語按怎講。
1930迄phō《臺日》,是閣過23年,對台灣話(主要是北部)收集佮整理了閣卡tsiâu-tsn̂g了後,用日語來解說台語個辭典,雖然是以廈門腔做標準音(佮迄陣台北市中心個口音大概差不多),親像例句攏用廈門腔,毋閣伊個詞條各種台語腔攏有收,台灣無個閩南話腔口就無收。
1938迄phō《新訂日臺大辭典》是1907迄phō,出版三十年後,歸個重編過=個新版本,毋但改正儕儕錯誤,內容加足精確,份量加足儕,大概不止三比一。舊版個字足大,一頁無啥外儕字,一頁卜讀--過,快快--a,新版個足細字,一頁愛讀真久。總是真撲損,新版個只出半phō,下卷個刊行就因為戰爭佮皇民化運動一寡可能個因素來tsi̍h-tsām。舊版佮新版個詳細比較,請參考王順隆先生個大作〈《日台大辭典》與《新訂日台大辭典》的比較〉。
抑《新訂日臺大辭典》佮1930《臺日大辭典》明顯個差別,當然一個是列日語個詞條,對應過來台語按怎講,一個是列台語詞條,解說用日語,兩種有互補作用。另外一點,腔口方面,《臺日》比《新訂日臺》卡完整,即點,引用頂段王先生講個:
『新版所收錄的其他方言音,基本上都排除了像「做」-cho3/chue3、「去」-khi7/khu7等單純的同源異腔的方音,只收錄具有特異性質的地方土語。相較於1931年刊行同為小川尚義主編之《台日大辭典》盡可能網羅所有方音的編輯方針,新版有意識地刪除基準音(廈門音)之外的方音,只留下為數甚少的特殊發音的用意,昭然可見。』
即項各樣[koh-iūnn],背後個態度佮動機,王先生解說講:
『編輯過辭典者可能都會有同樣的經驗,要刪除一個曾經辛苦採集得來的語料,需要一些勇氣和決心。刪除方音或許也是總督府對閩南語各次方言的音韻體系已經完全理解、掌握下的一個充滿自信的舉動。』
若小弟個理解是按呢:刪除方音是因為兩套辭典個本質無siâng。「台日」是卜予日語儂聽著凊採一個台灣儂講個台語,會凍查出是啥意思,當然愛包山包海,所有個台語腔攏收。抑「日台」是卜予日語儂學講台語,姻無需要會曉講傷儕腔口,增加學習負擔,只要掌握一種卡通行個腔口就可以。袂siunn「漳」、亦袂siunn「泉」個廈門腔,一來好學,二來逐所在個儂攏聽卡有,三來亦是政治中心台北個口音。所以伊毋但繼續用廈門腔做基準音,而且將大部份個方音攏thâi hìnn-sak矣。無,若卜總收,毋但頁數會超出控制,版面個安排嘛會ki-kô-kô。
閣再,《臺日大辭典》是描寫性(descriptive)個客觀記錄,抑《新訂日臺》除了描寫性以外,我認為閣有幾分仔規範性(prescriptive)個意義佇內底。我是以啥麼觀點來講即款話neh?佇我心肝底,一直無愛將台灣話限定佇「鄉土語言」個層次,向望[ǹg-bāng]台灣話會凍成做一種完備個話語,無論佇啥麼職業、風格,各種語用個場合,攏thìng好獨立使用個十全[tsa̍p-tsn̂g]夠額個言語。佇清朝時代個漳、泉、廈、台是按呢,到甲台灣1930年代勉強iáu是按呢。
即個1938個《新訂日臺大辭典》會用得講就是將迄個時代,將日本話完全對應過來台語按怎表達個記錄佮規範。日本佇迄時早著是世界級個富強大國,姻個日本話嘛在早著有夠額當做迄時代所需要個完備語言。若準姻即種話,佇《新訂日臺》攏有列出台語相當個講法,按呢咁毋是證明台灣話佇迄陣猶原嘛是足十全、足完備?
無採,即套冊出一半niâ,而且,詳細共讀,咱著發現,有寡日語個學術名詞,佇內底所列個台語講法,只是用歸句台灣話來做倚意[uá- ì]個解說,袂凍成做一個「詞」來使用。因為佇迄個時代,迄種新智識個正式教育佮傳播,當然攏tsiâu用日語文塊進行矣。
今仔日,咱若卜來編一套「華台大辭典」,即種無詞thang對應,只好用歸句話來解說個所在定著加足儕,若無,著是變做編者愛家治發明一堆從來毋捌有儂講過個新詞;無,著是直接將華語詞個漢字唸台語音。
陳修先生所編個《台灣話大詞典》(1991年初版,2000年新版),一面[it-biān]參考《臺日大辭典》個資料,一面[tsi̍t-bīn]有收真儕予儂認為是華語呼台語音個詞。儂講彼是伊個破撲,我卻袂按呢想。Tsiáng個時世,台語只偆一個氣絲仔,即種規範性質真強個編法,tsiah有才調重新建立一個完備個台灣話。


fb_d7d242cfe88f7b97d9ad1b7a40716c632017-03-31_092057  


【「台語」並不是閩南語】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 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圖片說明:1907年台灣語言分布圖 小川尚義《台日大辭典》
文章整理 / 阿墨斯 
【「台語」並不是閩南語】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 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台語」的語彙應該是融合了原住民及平埔族語(南島語言)、馬來語、荷蘭語、西班牙語、閩南話、客語、日語、英語等的台灣話。建議台灣的漢字和台語、客家話、原住民語、平埔族語等,全面推動羅馬拼音書寫與閱讀,就像早期的「新港文書」和「白話字」現在的馬來西亞馬六甲、檳城或新加坡可以看見許多招牌都是這樣呈現的,「台灣語」代表著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當時1907年地圖裡頭標示的平埔族群熟番社,全台灣還超過一百多個社存在)
【台灣的語種與區劃】更多台灣語言研究內容
https://www.most.gov.tw/most/attachments/b49e0b14-f9d9-4a70-88cc-596f2c9aa7ac 
關於「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
小川尚義(1869年3月21日-1947年11月20日)是日本明治至昭和前期的語言學者、台語和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者、辭書編纂者。台北帝國大學名譽教授。有「台灣語言學先驅」、「台灣語言學之父」之稱。
小川尚義(1869-1947)出生於日本松山市,明治2年(1869年)。東京文化大學博言科畢業。先後擔任過臺灣總督府學務編輯事務專員,國語(日語)學校教授,總督府編輯官、視(督)學官、翻譯官、圖書編輯事務專員,臺北帝國大學文政部教授等。其重要著作有《日臺小辭典》、《日臺大辭典》、《パイワン語集》、《アタヤル語集》、《臺日大辭典》、《アミ語集》、《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及《新訂日臺大辭典》等作品。
臺灣在1895年割讓給日本,過了一年,小川尚義教授就到臺灣來了,直到1936年退休,他才返回日本。這近四十年的時間,他都奉獻給臺灣,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調查研究工作。前後四十年,他主要是調查和研究臺灣地區的語言,包括漢語方言和南島語言。中間除了有一年半的時間(1916年12月至1918年5月)他到中國大陸和南洋菲律賓、婆羅洲北部、印尼、馬來半島、緬甸等地,去收集和臺灣地區有密切關係的語言資料。
1936年他回到日本以後仍然繼續整理有關臺灣南島語言的資料,陸續發表論文至少在七篇以上。很不幸地,他的住宅遭到美軍轟炸擊中,他所蒐集的語言資料有一部分毀於炮火,幸而他事先早已做防備,把大批資料埋藏在地下,才逃過一劫。但是他仍然念念不忘他的研究工作,至死方休。
我們若說他的一生都奉獻給臺灣的學術研究,絕不為過。令人遺憾的是他的卓越貢獻,在他生前國際學術界幾乎完全不知道,他的創獲並沒有受到當時國際學術界應有的肯定。例如,德國學者田樸夫(Otto Dempwolff)(1934-1938)的南島語言比較研究鉅著竟然都沒有引用小川的研究成果,造成南島語言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他的創見要等到他死後十多年,才引起美國名南島語言者戴恩(Isidore Dyen)的注意,並向西方學術界介紹。此後,凡是南島語言比較研究學者如挪威的達爾(Otto Dahl)、美國的白樂思(Robert Blust)、伍爾夫(John Wolff)、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雷德(Lawrence Reid)、澳洲的羅斯(Malcolm Ross)等人都很重視臺灣地區南島語言的現象。
小川教授一生都在寂寞中度過。他的創獲雖然重要,當年卻得不到學術界的回響,只有極少數日本學者,如馬淵東一,才稍微知道他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小川卻能秉持對純學術的良知和愛好,一直堅持下去,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的欽佩。何以他生前沒得到國際學術界應有的重視和尊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著作全部都用日文發表,沒有一篇用外文發表。
因此,他在國際的知名度卻反而不如淺井惠倫、馬淵東一這幾位同是日本學者但都有一些用英文發表的論文。他的研究工作也沒有受到當局和權威方面的保護或鼓勵,因為他研究的對象並不是比較熱門的中國北方官話或通行南洋的馬來語(馬淵1948)。稍可安慰他的一件事是,他和淺井合著的專書《原語の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在1936年榮獲「恩賜賞」(日本天皇獎)
臺灣語言學的基礎是由小川教授一手奠定的,包括臺灣地區的漢語方言調查和各種南島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正如馬淵(1948)所說的,「小川教授就是以當時似可稱為臺灣唯一語言專家的身分,在這幾乎未有人開拓的荒野上,揮下了第一鋤。」。那時語言學還沒有獨立成為一個學科,語音學還在起步的階段,因此小川還要摸索如何用正確的語音符號去記錄實際的語言。
積極對於臺灣南島語言進行調查研究的是在1926年以後,之前他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可說比較零碎,所發表的論文雖有十多篇,但真正有份量的並不多。1930~1935這五年間可說是豐收期,在這段時間他出版了三本袖珍小辭典(排灣、泰雅、阿美)和好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他和淺井惠倫合作出版了劃時代的鉅著《原語の臺灣高砂族傳說集》(1935),內容包括所有高山族語言,由小川負責:泰雅、賽夏、魯凱(大南社、taramakaw社)、排灣、卑南、阿美等七種語言,而由淺井負責其他各種語言和方言。這段期間他所發表的好幾篇論文都是有很重要的發現和創見:
(一)小舌音q和舌根音k在排灣語及其他一些臺灣南島語言顯然有別,可是在臺灣地區以外q音大都已變成h、x或?,或完全丟失。這種分別應該上推到古南島語(他當時管它叫做印度尼西安語)。
(二)臺灣南島語大都像排灣語一樣的區分ts類音和舌尖塞音t,他把t叫做t1,ts類音叫做t2。這種分別在臺灣地區以外的語言全部都已消失了,可見臺灣地區的語言保存了古語的特徵。同樣地,臺灣地區的語言還保存另外兩種分別:一個是d1和d2的不同,另一個是n1和n2(語音上多為邊音l),而這種區別在臺灣地區以外也大都已消失了。第一種和第二種d在南洋的語言都一樣是d,但根據臺灣第二種類型的d (d2) 據他推測原為捲舌音。第一種和第二種n在南洋群島的語言都是相同,大致都只是n,但在臺灣第二種n多為邊音l,少數為擦音x或ð。
(三)南洋群島的語言都只有一種舌尖擦音s,然而臺灣地區的語言卻反映有兩種不同類型的s。第一種類型各地區大致相同,但是第二種只有臺灣地區的語言才保存為s音,在其他地區或變作h或消失。
(四)臺灣地區的語言r1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l,d,即RLD法則;r2對應於南洋群島語言的r,g,h,即RGH法則。
(五)臺灣地區的語言保存不少構詞和句法上的特徵。
小川把動詞分為兩大類,其中之一就是名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名物化的(nominalize)動詞。第一類動詞以主事者當主格,稱為「主體主」,第二類動詞以主事者當屬格,可細分為三種:(1) 以受事者當主格,稱為「客體主」,(2) 以處所當主格,稱為「位置主」,(3) 以工具為主格,稱為「工具主」。此外,他又把動詞的變化類型分為「現實式」(realis)與「非現實式」(irrealis)。
從小川的事蹟中,我們可以領會到他做學問很有眼光,視野寬闊。他不僅調查研究臺灣地區的語言,而且積極收集南洋和亞洲大陸的語言資料,以茲比較。因此,他才能理出不同地區的主要差異。他那些資料都是自己親手整理、抄寫的,並沒有助理幫忙。
【「台語」並不是閩南語】1907年日治時期「台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對「台灣語」研究整理 包含了支那語(漳州、泉州與客人)、蕃語和熟蕃語(南島語言) https://bit.ly/3gUDO9h
【文獻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1554&keyword=? 

614afc_307feb1866fa4238819e4e77f614afc_b8b8aae6aa844860a97d6d4ff614afc_abe5c036946b4c43b23584752614afc_58d82ff02d8e410f80a586f6f614afc_a4d4d0834cde45d48180c5dc3614afc_5be9abcaf93f4621b94986dbc614afc_7c2a62a9f31a4fbe9dc571516


臺灣較早的語言是什麼?具備何種特質?佔有多大的重要性呢?中研院語言所李壬癸院士以50年的研究心得,告訴我們臺灣擁有最值得驕傲的、世上獨有的臺灣南島語言系統。
【專訪】中研院李壬癸研究南島語系,發現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就在台灣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dP6EpZ
我們的知識、記憶、歷史和文明,最主要是靠甚麼傳承的呢?是語言和文字。人類藉由語言和文字累積長久以來的各種經驗和發現,語言和文字可以儲存人們的總體記憶,並能夠對未來進行大幅度想像。
而台灣較早的語言是什麼?具備何種特質?佔有多大的重要性呢?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壬癸院士以長達50年的耐心刻苦研究,告訴我們台灣擁有最值得驕傲的、世上獨有的台灣南島語言系統。
根據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說明,在漢人大規模遷居台灣之前,台灣早已為南島語系民族所居住,目前原住民族共分16個族群,多數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而平埔族群則大都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了。
李壬癸正是致力於研究日漸消失的各種南島語言的專家,獲獎無數。直言「人類文化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語言」的李壬癸,自1970年代開始研究台灣南島語至今,大半輩子都奉獻給南島語系的田調、紀錄和研究,被譽為「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
展開全新的台灣南島語系研究領域
李壬癸談起自身最早萌發對研究的興趣,應該是幼年時對周遭人事物的滿滿好奇心。他回溯遙遠的兒時記憶:「疑問是所有研究的起點。做任何一種學問,沒有問題,就不可能有發現。」從小便展現無盡好奇,正是為何走向學者之路的原點。
然則學問科種多如繁星,大學念英語系的李壬癸,為何卻選擇亞洲的南島語言學,而非一般大眾比較知曉的印歐語系、漢藏語系?語言學家露出溫和的微笑:「人生是不可預期的,總有些機緣導引著你走向日後的路、成為現在的自己。」話語中有著飽歷歲月錘鍊,卻仍舊新鮮活辣的堅韌感。
大學、碩士期間都有修習語言學、聲韻學的經歷,李壬癸因而對語言學產生濃厚興趣。1967年李壬癸二度赴美,攻讀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當時該系有許多研究南島語言的教授任教,李壬癸話當年:「但最重要的關鍵是李方桂先生,他對我走向南島語言學有決定性的影響。」
李方桂何許人物呢?李壬癸表示,中國境內語言學第一代研究者有趙元任、李方桂等人,趙元任為漢語語言學之父,李方桂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語言學之父,兩人都是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屆院士。
該學年李壬癸選修李方桂的上古音研究課程,大有心得,再加上暑期有兩次大洋洲島嶼語言的田野調查機會,都是非常難得可貴的經驗,也堅定他的南島語言學研究之路。
其中一次是跟著美國師長Gary Parker前往南太平洋新赫布里底群島(New Hebrides Condominium,今萬那杜共和國[Republic of Vanuatu])田調,「非常美好的一次南島語言探勘啊!我發現當地其中一種語言的發音系統相當怪,譬如名詞的不可分隔,必須涵蓋對象,亦即不能只講『手』這個詞語,必須具體講出『你的手』或『我的手』。另外他們的數詞系統也很有趣,如『6』的說法是『2個3』、『8』是『2個4』。這些體悟,讓我覺得語言研究的魅力無與倫比迷人!」
李壬癸寫信將那些語言現象的發現轉告老師李方桂,「他挺賞識我的研究,再三鼓勵我要往南島語言學的方向邁進,且提醒我當時台灣沒有學者對那個領域展開探索,非常令人感動啊。」從此,南島語言學研究也就成為李壬癸的畢生職志。
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李壬癸|攝影:張傑凱
南島民族起源於台灣
李壬癸表示,在人類發現美洲新大陸前,南島民族的地理分布最廣,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島嶼上。而南島語言研究就是透過各種語言資料,與持續進行並留存的語言文獻等紀錄,重建五、六千年前古南島語的原貌。
許多人可能已經知道,台灣原住民族有獨特的民俗信仰、藝術工藝和飲食生活等多元色彩,不過除此之外,台灣的原住民族的族語在世界上,也具備非常重要的特色和地位!
「我們可以藉由台灣的南島語系,回溯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最可能是台灣。」李壬癸的話語中透露著對台灣語言研究的自信和自豪:「國際學術界目前都這樣的共識。主要關鍵有兩個,一是保留最多南島古語的特徵,二是台灣南島語言的歧異度最大。」
最早研究台灣南島語言系統,是日治時期的學者小川尚義,他和之後的Isidore Dyen及其他學者,都相繼提出過台灣南島語系統中的古語特徵。
李壬癸藉由實地的田野調查,更為具體的提出例證,他說:「南洋群島上約略有上千種南島語言,但比對台灣與其他南島民族的語言不難發現,其他區域的詞語都比較一致,不像台灣會有不同的講法。比如『2』,台灣南島語言裡有dusa、Dusa、roʃa等,但台灣以外的大多會說dua,表示其詞語缺少、脫佚了某些古音,被簡化了。」只有台灣的南島民族還保留著久遠以前的語法結構系統。
「能夠保留著越古老發音的地方,往往便是一個民族的起源地。」李壬癸補充說這是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台灣南島語言的歧異度最大
語言學家Robert Blust認為南島語言有十大分支,九支在台灣,Malcolm Ross則將他分類的四大支全數歸在台灣,李壬癸驚嘆地說:「原因是台灣20種左右的南島語言歧異性十分驚人,很多不相似,彼此之間無法互通。」
他談到語言學家Edward Spair於1916年提出的重要概念是「語言最歧異處就是該語言的起源地和擴散中心」,李壬癸詳盡解釋:「愈早分裂的語言,彼此間的差異愈大,像印歐語系裡的英語、俄語和法語,就相異甚大。而愈晚分裂的語言,彼此間的差異愈小,譬如台灣和廈門的閩語就非常近似。就像是人的樣貌一樣,直系血親會長得比旁系親人更像。」
李壬癸並以數詞為例,「平埔族的巴宰語最有趣,他們採五進法,『6』是『5+1』、『7』是『5+2』、8是『5+3』、9是『5+4』。還有賽夏語『7』的說法是『6+1』也滿特異。但泰雅語、邵語和其他西部平埔族語的數詞,跟我方才提到萬那杜的『6』是『2個3』、『8』是『2個4』則相近。」
從台灣南島語言的發音、詞序、構詞、人稱代詞、數詞到詞綴等等的迥異對照,李壬癸發現種種證據證明原住民語言的大不相同,也由此驗證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最可能是台灣。
台東池上大地慶典 阿美族歌舞熱力奔放
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最可能是台灣,圖為阿美族的祭典|Photo Credit: 中央社
語言是人類文明最初的原點
李壬癸強調,語言學研究很講究條理與邏輯,必須有科學精神與證據,「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系統,也因此能夠看出使用該種語言的人如何思考、感受與表現。」
他以量詞生動地講述南島、漢語和印歐三種語系的差異,「例如英語,就很重視單數與複數,是a tree還是trees,對英語使用者來說是頭等大事。漢語則是在乎外形,譬如一棵樹、一座山或一根針,顯然得先從外形著手。至於南島語系的第一要件就是判斷是人或不是人,『一個人』用的『一』跟『一塊石頭』用的『一』、『兩個人』的『兩』跟『兩隻豬』的『兩』,並不相等。」每種語言所關切的重點、面向都不一樣,由此也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民族性和思考模式並不相同。
李壬癸說起語言學難掩熱切神情,「語言是萬分奧妙的,與人的思維密不可分,而且可以積累知識、經驗,發展成文明、科學、技術、藝術和文化。」譬如,為何不管漢藏語系、印歐語系或大多南島語系的數字都是十進位?
李壬癸對此解釋:「因為人有兩隻手,總共十隻指頭,所以才採用十進位。還有如何區別上下前後的方位?道理是一樣的,頭上就是上方,腳下就下方。換句話說,語言的邏輯構成是以『人』為本位。人類文明最初的原點就是語言。」
正如李壬癸十分尊敬的前行者小川尚義,把一生都奉獻給台灣語言的研究,李壬癸又何嘗不是呢?窮其一生,李壬癸都在台灣南島民族裡,念茲在茲地要找回語言最初、最原始的樣貌。
研究來源
李壬癸(2017)。台灣南島語言的歧異性。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李壬癸(2016)。台灣南島語言的副詞。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李壬癸(2014)。台灣南島語言的同源詞和借用詞。專題研究計畫 (一般研究計畫)。
李壬癸(2005、2006、2007)。南島民族的分類與擴散:人類學、考古學、遺傳學、語言學的整合研究。專題研究計畫 (跨領域研究計畫)。
【專訪】中研院李壬癸研究南島語系,發現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就在台灣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dP6EpZ

2021-04-25_19125463otr3jbj7ng0o62h6mla1xrwjylh70kv3psxydmsn19srxbxqtazxzqo71f

小川尚義-台灣語言學的奠基者。有"台灣語言學先驅"、"台灣語言學之父"之稱-一生致力於漢語、閩南語、南島語的調查研究。以語言學觀點分析原住民分類/日本明治至昭和前期的語言學者、台語和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者/研究台語、台灣南島語言諸語言。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現在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等)教授、兼任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校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315731895_2321240304712441_4981811777998279733_n

1947年11月20日,臺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逝世。
你是否能想像,百年前交通不便、沒有電腦、而且存在南島語系、漢語系、荷西日語等二十多種語言的臺灣,該怎麼進行臺灣語言的研究?
小川尚義先生是一位語言學家,日本時代第二年(1896)就來到臺灣,在臺灣總督府學務部專職臺灣語言研究。臺灣的語言種類既多,彼此差異又大,當時的語言學研究才剛起步,小川先生甚至還要摸索如何用正確的語音符號去記錄實際的語言。
為了研究臺灣語言,小川尚義走訪了全臺各地進行大規模的語言紀錄,更遠赴菲律賓、緬甸、印尼、中國等地收集和臺灣有密切關係的語言資料,親手抄寫整理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即使已經61歲聽力退化,只要一到調查記音的時候他的辨音能力就變得非常靈敏,細微的差別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在臺灣的四十年間,他調查了排灣語、泰雅語、阿美語、漢人語系等眾多臺灣語言,編纂《日臺大辭典》、《臺日大辭典》、《排灣語集》、《泰雅語集》、《阿美語集》等重要著作。1935年和淺井惠倫合作出版的《臺灣高砂族傳說集》更記有包含泰雅、賽夏、魯凱等13族語言的音聲及語法等珍貴資料。
1936年,67歲的小川尚義退休返回日本,也仍繼續整理有關臺灣南島語言的資料並發表論文,可以說將一生都奉獻給臺灣的學術研究。除了荷蘭時代傳教士記錄的平埔語言資料,臺灣史上最早對臺灣語言進行有計畫調查研究的就是日本時代的小川尚義先生。
1947年11月20日,小川先生在故鄉與世長辭,留下許多直到今日仍被視為重要參考的著作,以及豐富的臺灣語料,被許多人稱為「臺灣語言學之父」。
在母語逐漸被消失的時候,一起感謝努力為臺灣留下珍貴紀錄的前人。
聚珍臺灣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EAVNfn
----------------
學者風範,永垂不朽!
為他鄉語言學孜孜不倦,全力以赴;反觀有統治者卻極力消滅他人之母語。兩相對照,君子與小人之分野立現。
聚珍臺灣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EAVNf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