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源流/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xlbec

天水秦公簋銘文考/出土於甘肅省天水市/有銘文123字,蘊藏著極其重要的秦早期歷史文化-中國活字板之祖-活字印刷字模之先例,是秦人發明創造的重大科技比北宋畢昇的陶泥活字板早1500餘年,比德國人谷登堡銅刻活字印刷早2000餘年/秦公簋是前770年,襄公在西垂秦國開國大典,宗廟祭祖時所作的祭器/“十又二公”推斷,秦公簋的鑄造應該是在秦德公之時,也就是公元前709年——公元前676年之間/史書中的“西垂”所在,也就是確定了秦人的發祥地就在今天的天水、隴南一帶/「書家不學篆,猶文家不通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周社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nOqXj
姜姓/歷史上姜姓人口分佈,浙江省為姜姓第一大省/浙江、山東、江蘇,這三省姜姓大約佔姜姓總人口的58%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euAKG


 姜太公釣魚/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為錦鱗,只釣王侯/姜子牙不是傳說!陳庄西周城址-有證據/牧野之戰(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姜子牙率軍攻打朝歌紂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yWq74

caption


 

【民報】【台灣文化日系列3】「渭水之丘」的沉思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臺灣精神.渭水情懷
今年10月17日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96周年的日子。而臺灣文化協會在成立後歷經7年對臺灣影響深遠、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之後,於1927年面臨同志分裂的局面,那時候,蔣渭水先生喊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鼓舞人心的口號!這一段歷史人人耳熟能詳。
然而,臺灣文化協會所揭櫫的核心價值:提昇文化素質、涵養藝術趣味,又有多少人體察其內涵而身體力行呢?
96年後的今天,渭水先生的靈體骨灰已歸葬他的家鄉宜蘭,莊嚴的移靈大典也已在2015年10月隆重舉行了。在宜蘭「櫻花陵園」最高的一隅,「渭水之丘」以宜蘭的山水地貌呈現,俯瞰著蘭陽平原。設計理念尊重家屬意見,不設墓碑、不造神、不立標語,以符合蔣渭水先生提倡自由、平等,以及為弱勢者發聲的平民風格。
最初宜蘭縣政府、蔣渭水家屬、台北市政府三方協調,配合工程進度擇期將有「臺灣民主先行者」美譽的蔣渭水先生移靈至宜蘭櫻花陵園的「渭水之丘」,回到他的家鄉。當時的宜蘭縣長林聰賢幾度赴櫻花陵園勘查工程進度,設計規畫的建築師黃聲遠團隊也極為審慎和用心。
沉靜時刻.觀光的熱點
渭水之丘整個設計做法就是回到無形,「以宜蘭的山水當作真正的主角」黃聲遠還讚美蔣渭水家屬連名字標示都不要,「思想真的非常進步!」不過,他還是在櫻花陵園設計了一條「雪谷步道」(蔣渭水字雪谷)。
渭水之丘以無形的設計重現當年「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墓穴之上是一大片青草地,民眾可以席地而坐,彷彿蔣渭水與大家同在,一起面向蘭陽平原、一起面向全世界。這一個充滿了渭水精神與情懷的塋域,在移靈大典過後也的確成為人們追思、緬懷先人行止的所在。也因為它視野極美,慢慢地傳出口碑,成為旅遊的熱門景點。
但是,不到兩年的時間,於2017年3月宜蘭縣政府已設置了一支告示牌,呼籲遊客「嚴禁攀爬」。這個突兀且掃興的命令是怎麼來的?
譽為「鷹石尖2.0」,喧擾的開端
位於宜蘭頭城的「鷹石尖秘境」斷崖標高411公尺,因為偶像劇的拍攝而在網路上爆紅,海天一色、壯闊的斷崖美景,吸引眾多遊客爭相前往拍照留念。不過鷹石尖的地質有潛在的裂縫,基於安全考量,已於2016年底封閉,甚至由於擔心封閉的預告引來更多遊客蜂擁來朝聖,而在宣布之時即刻封閉,令許多民眾感到惋惜不已。
日後卻又有網友在宜蘭礁溪的櫻花陵園內,發現了渭水之丘,從海拔800公尺建築延伸而出的平台上,俯瞰廣大的蘭陽平原,遠眺至龜山島,無敵美景盡收眼底。很快的,渭水之丘被譽為「鷹石尖2.0」!再次成為網路上爆紅、人們趨之若鶩的景點。
櫻花陵園有別於一般傳統的墓園,不僅結合公園綠地,更以獨特的建築與牆面造型,給人一種既靜謐又具現代美的氛圍。櫻花陵園入口的櫻花橋,橋下別有洞天,流線型與幾何拼接圖形的美感,一直以來都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拍照打卡。遊客甚至跳躍踩踏波浪狀的牆面,捕捉一瞬間有如飛簷走壁的效果,那些髒污鞋印與原有的古樸斑駁,形成極為殺風景的畫面。
渭水之丘更不惶多讓了,設在上層的丘地是座直徑20公尺、寬13公尺的橢圓形小廣場,圍著周邊的一道小牆就是護欄,但有遊客攀爬到護欄後方的平台,以海天為背景,有如站在鷹石尖上,懸空做出各種驚險動作來拍照,底下即是一路往下的斜坡,令人捏一把冷汗。
於是在頭城鷹石尖景點被封閉的三個月內,2017年3月,宜蘭縣政府也在這個號稱「鷹石尖2.0」的渭水之丘,祭出了「嚴禁攀爬」的告示牌。但縣府也坦承目前並無罰則,希望遊客自律,為了自身性命,不要做出危險的事。
美學.人文素養.公德心
很多遊客在攀爬、拍照之後,看到告示牌,也不過聳聳肩、吐吐舌頭,聊表「歹勢啦!」而已 ; 也有人在被提醒、勸告之後不解的問:「蔣渭水,誰呀?」甚至也有旅遊廣告的用詞是以:「渭水之丘露營,營地免費」作為招睞 ; 還有更聳動的:「夜遊墓仔埔」……
姑且不論先賢的埋骨之處,或任何一位往生者的墳地,活著的人都應該懷著一份虔敬的心予以尊重,至少也要安靜不要滋擾其靈魄。就算是遊憩場所或遊樂園,也有應該遵守的遊戲規則,不能以「只要我高興,有甚麼不可以?」的心態對待。最顯著的例子,如野柳的女王石、紐約華爾街的金牛塑像等等,都是遊客公德心不足的犧牲品。
1921年10月17日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在那個台灣社會上識字率普遍不高的年代,知識分子揭起「提昇文化素質、涵養藝術趣味」的大旗,造就了一個人人有自尊、有自信、有新文化,人人都引以為榮的「自覺的年代」!
在渭水之丘,省思我們祖先的光榮年代,百年之後,我們留下甚麼樣的文化資產給我們的子孫呢?


【民報】文協96週年/李敏勇:沒有文化做內涵 國家只是空殼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今年10月17日是「臺灣文化協會」創立96周年的日子,台灣北社今(14)日晚上舉辦「台灣文化日」活動,詩人李敏勇出席致詞時表示,台灣文化有兩大問題,一是台灣社會普遍有種被殖民症候群的迷惘,因為長久以來沒辦法突破國家獨立的政治困境,而另外一個問題則是過度重視經濟發展和物質,忽略了文化和精神面,李敏勇說,如果沒有文化做為內涵,國家將只是一個政治空殼。
1921年10月17日,蔣渭水等台灣前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盼能推動以台灣為主體的價值,喚醒台灣意識,北社自2001年成立以來,每年都和各個台派團體舉辦文化日活動,透過系列活動,提醒民眾回顧土地上的歷史記憶,主動的重建更整體、更宏觀的優質和堅韌的台灣文化觀。
李敏勇表示,當年蔣渭水和台灣的知識份子推動一個「新文化運動」,當時世界各地的民主運動和社會運動也風起雲湧,因此文化運動中也充滿了這些元素,現在台灣雖然已經民主化,有自己的民選總統,但國家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他想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提供一些看法和意見。
李敏勇認為,台灣的國民人格是不健康的,因為長久以來,被外來的許多政權統治下,沒有自己的國家,台灣社會普遍有一種被殖民症候群的迷惘,人們不知道怎麼真正改變「台灣應該是個國家,但還不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困境,因此無法形塑台灣的國民意識,認知到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的權利和責任。
李敏勇也回憶他在2000年陳水扁競選總統時,他主筆撰寫的文化白皮書,當中就已經提到,台灣國民意識的形塑非常重要,台灣人不能只當個正常普通老百姓,而是要從歷史、地理,在時間空間上的定位上,都認知到自己的台灣文化,認知到自己是台灣人,時代變動進步,人們不能只當自己老百姓,而是負責任,不斷爭取權利,經過民主化這麼多年,他看到台灣已經不斷在覺醒,但他期望能台灣人民能對國家和國民的關係更有自覺。
李敏勇也感嘆,他認為台灣過於經濟和物質導向,遠超過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發展,經濟一直發展但台灣人的文化志向卻相對很弱,台灣作為一個國民年均所得兩萬元美金的國家,卻有很多地方沒有書店,沒辦法買一本書,讀一本書,李敏勇也說,大家可能認識台灣的資本家,但是卻不知道台灣的作家、歷史家、文化人,因此他認為台灣人在經濟發展和享受物質之外,一定要重視作為一個人的精神文化層面,不該只是追求開好車、住好房、穿好衣,但是精神空洞,這是台灣未來非常重要的挑戰。
李敏勇強調,如果沒有文化,國家只會是一個政治的空殼,一個大家爭奪權力的場所,等到10年20年後,後代還在這裡紀念台灣文化日,檢討台灣的文化問題,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文化非常重要,台灣人民要成為願意承擔責任的國民,重拾善良和進步的內心品質,這是他經常在思考的問題。


2017年12月16日 04:09 中國時報 胡健森/宜蘭報導
蔣渭水是台灣重要的民主先驅,但許多人依舊對他感到陌生,蔣渭水基金會執行長,同時也是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建議,縣府應將城市行銷與歷史進一步結合,比照彰化的「賴和紀念館」、台中霧峰的「林獻堂文物館」,讓外地遊客「走蔣渭水高速公路到宜蘭來看蔣渭水」,這應該是非常好的城市行銷方式。
蔣朝根說,當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台灣人各方面都感到受到了不平等對待,是「二等人」,日本天皇指派來的台灣總督掌握著立法權、軍事權,台灣又是個孤島,環境已經不允許從事武裝抵抗運動,前人多次的經驗,也已經證明武裝抵抗將會失敗,而且犧牲會非常大。
蔣朝根建議,連接「南港到蘇澳」這條高速公路叫「蔣渭水高速公路」,宜蘭縣能朝這方面發展歷史人文觀光,蔣渭水前半生都在宜蘭,也留下許多足跡,另外包括櫻花陵園的「渭水之丘」,縣府都能結合起來,轉為文化觀光資產,讓外地遊客「走蔣渭水高速公路到宜蘭來看蔣渭水」。


 

【民報】【台灣文化日系列5】傳承臺灣文化日的時代精神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96年前的10月17日,林獻堂先生、蔣渭水先生、蔡培火先生、賴和先生,以及許許多多臺灣先進,成立了以「謀臺灣文化之向上」為宗旨的臺灣文化協會,推展一系列提升民眾文化意識的文化行動。包括開設讀報社、巡迴放映電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演出文化劇、辦報、開辦知識講習會等,希望透過文化草根化,知識普及化,不只啟蒙大眾的文化意識,也帶動社會改造。臺灣文化日選在10月17日,就是為了紀念臺灣文化協會在20世紀初的臺灣,啟動了這個波瀾壯闊的文化啟蒙運動。
「自覺」與「自信」的時代精神
這場運動,充分反映了當時年輕人對臺灣充滿「自覺」與「自信」的時代精神。文協運動可以說是臺灣第一波具有現代公民意識的自覺運動,希望「喚起全體民眾徹底的覺醒」,主張「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做自己的主人,透過新文化、新思潮帶動臺灣社會改造,朝向現代社會邁進。這場運動,更有著無比的文化自信:強調臺灣不只是臺灣人的臺灣,更是「世界的臺灣」。懷抱一股要將臺灣「貢獻於改造世界大業」的「氣魄」,要帶領臺灣急起直追,跟上新時代。這是何等氣魄,也是臺灣本土不可抹滅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紀念臺灣文化日,正是要記取這份「自覺」與「自信」的「文協精神」,也是提醒我們要記得當下的時代任務,致力開展屬於此時此刻的臺灣文化,透過提升文化力,提升臺灣。
民間文化力的迸發
其實民間文化力一直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引領著臺灣社會前進。戰後臺灣,我們也能看到一波波文化行動的展開:像是新劇運動、臺灣美術史運動、民間歌謠採集運動、鄉土文學運動、小劇場運動、臺灣新電影運動,各種有形無形文化保存運動及社區營造運動,讓文化力在不同時代,成為引領社會前進的力量。如今,當代的年輕人也正透過文學、藝術、影像、音樂,甚至網路參與,站在歷史的傳承上,開拓臺灣文化的新視野。近來的植劇場、《通靈少女》、《返校》、《大佛普拉斯》、《花開時節》等作品,都呈現出「後解嚴世代」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連結土地的過去,認識自己是誰,發展出屬於這一個世代的文化想像,也將臺灣在地故事帶入國際。有傳承,也有創新,開展出更自由多元奔放的當代精神。
實踐文化民主化,支持民間文化力
面對民間蓬勃的文化力,政府施政的核心理念,在於「文化民主化」:確立人民是文化的主體,讓文化能夠自然地「由下而上」發展。政府的工作,是建構充足的支持體系,打造公民文化生活的公共領域,讓所有人在這個公共領域中,都能自然涵養土地上的文化養分,發揮個體獨特的創意,進而實踐平等、多元、多樣的文化公民權。支持體系越完整,就越能讓個體自由地發展。
鄭麗君認為,台灣文化發展,有傳承,也有創新,開展出更自由多元奔放的當代精神。
政府建構支持體系的工作,將從文化扎根作起,包括歷史扎根、教育扎根、在地扎根等三個紮根。透過歷史扎根,推動文化保存及重建藝術史,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作故鄉的異鄉人。知道自己是誰,才知道要往哪裡走;唯有先認識自己,世界才會認識我們。為了教育扎根,文化部和教育部將共同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讓文化藝術的美,成為孩子從小生活的養分。文化是從生活所在而發展,我們更要從在地札根,讓在地的常民文化與生活記憶,成為提供藝術創作源源不絕的題材。文化發展就像種樹一樣,根紮得越深,養分越充足,就越能朝向天空茁壯地生長。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上,我們相信透過催生藝文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生態系,將能復育文化生態,並積極創造臺灣文化與國際的連結,讓國際看到臺灣獨特的文化面貌,為臺灣文化在世界中尋找座標定位。
期盼在21世紀初始的臺灣,我們也能傳承臺灣文化日的精神,想像21世紀的臺灣文化總體營造。透過政府建構支持體系,支持民間文化力的發展,追求以文化提升臺灣,用文化在世界史上寫下臺灣人在21世紀的定義。
(系列完)


 

小檔案:渭水之丘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3-08
●渭水之丘由著名建築師黃聲遠設計,造價約2600萬元,位於櫻花陵園最上層丘地,是一個長20公尺、寬13公尺的橢圓形小廣場,日治時期民主運動先驅蔣渭水,2015年從台北移靈至此,回到故鄉長眠。
黃聲遠曾表示,一般墓園設計以靠山為主,祭拜者則會對墓行禮,渭水之丘沒有這樣的設計,而在墓穴後方,規劃讓民眾可席地而坐的斜坡草地,象徵與蔣渭水站在一起,面對蘭陽平原,與蔣生前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相呼應。(記者簡惠茹整理)


渭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渭河流域圖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發源於中國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由陝西省潼關匯入黃河。渭河全長818公里,流域包括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區,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陝西占50%,甘肅占44%。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
渭河流域的東部為渭河平原區;西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
匯入渭河的河流有葫蘆河、清姜河、麥李河、石頭河、涇河、洛河。
中國古代歷代為了灌溉和水運的目的,修築了渠道。公元前246年,秦朝的鄭國渠引涇河到洛河、漕渠,漢武帝時的白公渠引涇河到渭河、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水道,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渭河的中下游。
詩文中的渭水
〈見渭水思秦川〉 
岑參 
 渭水東流去
 何時到雍州
 憑添両行涙
 寄向故園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河沿岸主要城市
甘肅省:天水市 陝西省:寶雞市、咸陽市、西安市、渭南市

姜姓源流/世居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創建始祖是呂尚。史書記載說:“呂尚,姓姜名牙。”呂尚,既為神農氏的後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xlbec

File:Weirivermap.png

 「渭水之丘」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渭水之丘護欄 腳懸半空拍照嚇人

2017-03-08

被稱鷹石尖2.0 遊客腳軟捏冷汗

〔記者簡惠茹/宜蘭報導〕宜蘭縣頭城鎮鷹石尖秘境,曾吸引許多遊客造訪拍照,去年底因安全考量被封閉,網路上最近有人分享宜蘭鷹石尖二‧○版,這個地方位在礁溪鄉櫻花陵園的渭水之丘護欄後方,但此處危機四伏,宜蘭縣政府昨天緊急設置告示牌嚴禁攀爬。

  • 宜蘭縣政府昨天緊急設置告示牌,呼籲嚴禁攀爬。 (宜蘭縣政府提供)

    宜蘭縣政府昨天緊急設置告示牌,呼籲嚴禁攀爬。 (宜蘭縣政府提供)

  • 民眾看到遊客坐在圓盤邊緣直呼非常危險。(讀者肯吉提供)

    民眾看到遊客坐在圓盤邊緣直呼非常危險。(讀者肯吉提供)

海拔四百一十一公尺的鷹石尖,因突出山壁的岩石,與狀似老鷹頭部的斷崖,形成老鷹展翅高飛地形風貌,過去有大批遊客站到斷崖上拍照,更有人坐在突出岩石,懸在半空中拍照,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去年底以安全因素為由封閉,玩家們大呼可惜。

海拔800公尺 民:想與先人永居?

鷹石尖封閉後,網友發現新的類似景點,海拔八百公尺的櫻花陵園渭水之丘,被視為鷹石尖二‧○版本,翻過渭水之丘護欄,走向圓盤延伸在半空中,拍照時頗有懸空感,因海拔比鷹石尖高,與山腳下形成極大落差,遊客坐在圓盤邊緣,腳懸空拍照,看起來更加驚險。

一旁民眾看到遊客攀爬渭水之丘護欄,紛紛捏把冷汗,直呼太危險,網友留言說,光看照片就覺得腳軟、腳底發麻,批評有人不把生命當一回事,也有民眾指出,櫻花陵園是個墓區,這樣行為相當不尊重先人,難不成道想待在這邊,與先人「永居」?

危機四伏 宜縣府立牌提醒別涉險

宜蘭縣政府昨天製作「嚴禁攀爬」告示牌,放置在渭水之丘護欄圓盤附近,提醒遊客不要涉險,宜蘭縣殯葬管理所長簡倉梁說,站在旁邊步道,便可欣賞蘭陽平原景致,攀爬渭水之丘護欄,到圓盤處拍照,稍有不慎可能掉下懸崖,將有生命危險,除了設置警告標誌,也會規勸遊客不要任意攀爬,以免發生危險。

---------------------


渭水之丘俯瞰蘭陽平原 獲譽「鷹石尖2.0」
民視
3月6日 週一 上午9:50
宜蘭頭城鷹石尖因為安全考量,在去年(2016年)年底封閉,但最近有人在網路上po出角度類似的鷹石尖的照片,讓人以為是鷹石尖再度開放,但其實這是位在宜蘭礁溪的渭水之丘,建築延伸而出的平台,能俯瞰蘭陽平原,遠眺龜山島,有人稱為「鷹石尖2.0」,不少遊客都慕名前來朝聖。
民眾或坐、或站,還有一群人,全都擠在這塊凸出的平台上拍照,仔細一看,這個角度,怎麼有點像去年年底才封閉的知名打卡景點,宜蘭鷹石尖。
民眾:「可以看到蘭陽平原view很好。」
民眾:「(覺得如何?)覺得還蠻好玩的,(還蠻好玩?)就是一直在排隊阿。」
鏡頭拉開,這裡是宜蘭礁溪的渭水之丘,延伸而出的平台,能俯瞰蘭陽平原,遠眺龜山島。跟礁溪的鷹石尖一比,鷹石尖俯瞰的是無敵海景,渭水之丘則是眺望整片蘭陽平原,不過相同的是,都有吸引遊客上門的突出平台,而且要拍張照,看起來總是險象環生。
民眾:「他都流手汗了,(會怕嗎?)會。」
民眾:「很危險這個還是要管制,其實坐在上面呼吸很快。」
民眾:「感覺鷹石尖比較壯觀,不錯,至少人沒有那麼多。」
雖然號稱「鷹石尖2.0」,但大部分遊客還是覺得正宗鷹石尖比較漂亮,但目前鷹石尖仍在封閉中,只能靠新興景點過過乾癮,但這裡目前沒有人管制,民眾在拍美照時,可得小心自身安全。(民視新聞黃富溢宜蘭報導)


 

1931.8.5 臺灣民族運動先輩蔣渭水逝世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8vqJHm

1931.8.5 臺灣民族運動先輩蔣渭水逝世

蔣渭水為日本時代民族運動的先驅者,在日本統治下,爭取臺人政治空間與權益。1920年代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組織新臺灣聯盟、發表著名之「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口號,曾因治警事件遭日本政府逮捕入獄數月,積極參與並推動政治社會運動。1931年8月5日因病辭世,逝世後舉辦「臺灣空前的葬式」。

由於蔣渭水偏向中華民國之立場,戰後備受中華民國政權推崇,甚至還曾發行紀念幣。但客觀看待當時爭取臺人權益之社會運動人士主張,可視為臺灣人自主意識啟蒙的各種嘗試。
蔣渭水逝世甚早,但同一時期較認同中華民國的代表臺籍人物,如林獻堂、林茂生等人,二戰後才得以見識中華民國政權真面目,林獻堂避走日本,林茂生及其他數不盡的人則在二二八事件遭中華民國政權計劃性剷除臺籍菁英人間蒸發。

也許有些人會以這樣的結局批判前人主張,但請不要忘記,他們都在為臺灣人的出路做出努力,我們更應珍惜前輩付出血淚換來的寶貴經驗。

延伸閱讀:
蔣渭水
https://www.taiwanus.net/history/4/67.htm

圖:1928臺灣工友總聯盟代表歡迎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