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十德
在中國唐代,茶葉才正式普及民間,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並逐漸形成一種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
唐末品茶名士:劉貞亮在《飲茶十德》內提出飲茶的好處並歸納為“十德”:
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
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而在日本距今大約700年前的鐮倉時代初期,有一位名叫「明惠上人」的高僧,栽培了高僧「榮西」送來的茶籽,聽說就這樣將〝茶〞在日本全國傳播開來了。有關茶的功用經由他的傳頌共歸納為10條,稱為〝茶的十德〞。 明惠上人認為喝茶,就能進而體諒別人,不但能帶給家庭的健康更能累積自己的鑽研,只要常保心情的坦然便能獲得其效果。其〝十德〞如下
諸佛保佑、五臟順條、孝養父母、消滅煩惱、壽命長久
睡眠自除、延命息災、平心雅志、上天保佑、臨終不亂
由此可以看出,茶從單純的一種飲料,逐漸形成了以茶為載體的獨特的茶文化,並代表著一種對情感、對生命的態度和深層次精神境界的追求。


【傳統文化】喝茶有「道」
【明慧網2005年7月12日】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一向以禮為先。以茶待客便是中國的傳統禮儀之一,自宋代起已十分流行,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不僅如此,飲茶還有更深的內涵,喝茶也要講「道」呢。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通過茶藝對人們施以禮法教育、提高人的道德修養。
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也可以說把道德和禮法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以茶為媒,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唐朝人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融合諸家思想於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被後人稱之為「茶聖」。
陸羽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解渴了。唐《茶經﹒一之源》記載:「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注意操行具有儉樸美德之人。
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把飲茶的好處歸納為「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和朝鮮等地。「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敬,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
朝鮮的茶禮精神其實也就是茶道精神。「清、敬、和、樂」或者「和、敬、儉、真」,是朝鮮人對茶禮的總結。

中國飲茶距今大約五、六千年歷史,據「茶聖」陸羽的《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就已被發現。
西周時期,茶主要作為祭品使用;到了春秋時代,鮮茶葉被人們作為菜食;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進入秦漢,茶開始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並且是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在西漢時期,茶已成為主要的商品之一。
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消除坐禪昏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茶禪一味」由此而來。
六朝時期,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據說,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
五年過後,當達摩禪定至最後一年時,又遭睡魔侵擾。他採食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這是茶起源的又一個傳說。
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普及民間,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並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
唐朝劉貞亮概括總結茶有「十德」,即: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曾總結茶有「十德」:諸天加護;父母孝養;惡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臟調和;無病息災;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煩惱消減;臨終不亂。
茶從單純的一種飲料,逐漸形成以茶為載體的獨特的茶文化,並代表著一種對情感、對生命的態度和深層次精神境界的追求。一個擅於品茶之人,正如陸羽在《茶經》中所說,必是「精行儉德之人」。愛茶之人大多潔身自好,堅持操守,重視傳統,珍視友誼。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外,還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身養性,以茶悟道,這與「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理念頗為相合,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在民間,中國人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充分反映茶在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中的重要地位。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 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


「一茶十德」
2016-08-19 10:48:11
一茶不二
茶:人在草木間,世界萬物皆平等,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茶道,既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不執著,不極端。
三輕四靜
輕聲輕語,平心靜氣,動靜相容,陰陽相合
五美六和
水,器,茶,人,境,萬象和一,美由心生。六感和合,意誠定生。
七碗八道
一茶,一道,茶,道合一,萬法歸一
九品十德
色,香,味,形,韻,
人,茶,水,器,境
一切的形態都只是一繁生之萬象,萬物歸一,擬稱之為「道」
一茶十德歸之於「心」,心生道,道生德
ps: 茶十德
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
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
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1108210048072223-600x4002017-03-01_095919  


 

1-15060G24IX47  

劉松年《攆茶圖》_描繪宋代磨茶烹點具體過程和場面白描工筆人物畫
時間: 2015-06-07 12:48 來源:龍軒作者:情斷上海灘點擊: 次
《攆茶圖》,宋代,劉松年,小品,絹本設色,縱44.2厘米,橫66.9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松年《攆茶圖》_描繪宋代磨茶烹點具體過程和場面白描工筆人物畫
《攆茶圖》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面。畫中左前方一僕設坐在矮几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篩茶的茶羅、貯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泡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和盞托。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傳說此高僧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書聖” 懷素。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
劉松年傳世作品很多,僅涉及到茶事內容的就有《鬥茶圖》、《盧仝烹茶圖卷》、《茗園賭市圖》、《博古圖》、《攆茶圖》等多幅,對了解宋代茶事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攆茶圖》從一個側面充分展示了貴族官宦之家講究品茶的生動場面,是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


「盧仝烹茶圖卷」的圖片搜尋結果

劉松年_宋代作品盧仝烹茶圖卷劉松年宋代絹24.1x44.7
劉松年
國畫。南宋劉松年(生卒年未詳)繪。絹本設色。清《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四著錄。又著錄於清代胡敬《胡氏書畫考三種?西清札記》卷四。畫山石瘦削,有鬆槐生石罅,下覆茅屋。盧仝擁書坐,赤腳。婢治茶具,長須奴肩壺汲泉。款落劉松年,蠅頭小楷,署在松節。後幅有唐寅跋:“右玉川子烹茶圖,乃宋劉松年作。玉川子豪宕放逸,傲睨一世,甘心數間之破屋,而獨變怪鬼神於詩。觀其《茶歌》一章,其平生宿抱憂世超物之志,洞然於幾語之間,讀之者可想見其人矣。松年復繪為圖,其亦景行高風,而將以自企也。夫玉川子之向,洛陽人不知也,獨昌黎知之。去昌黎數百年,知之者復寒矣。而鬆年溫之,亦不可不為之遭也。予觀是圖於石湖盧臬副第,喜其敗爐故鼎、添火候鳴之狀宛然在目,非松年其能握筆乎I書此以俟具法眼者。唐寅。”據《東圖元覽》載:範司理龍石藏絹畫劉松年《盧仝烹茶圖》一卷,有元人跋十餘家。《鐵網珊瑚》載:松年是圖有都穆跋及趙郡李復、涮河楊彝、臨川趙果、會稽胡維仁、四明山人烏斯道諸人詩,而此卷均無。據都穆跋語稱:“松年圖此破屋數間,一婢赤腳,舉扇向火……所狀景物證之,此卷無不吻合,且系絹本,其為詹景風、朱存理所見無疑。惟《鐵網珊瑚》所載,跋已少於《東圖元覽》過半,蓋經裝池,為庸工割去,遂至無存耳。”

OutUrl_8f5a5f432dc476a1da94d3fa9eae8987-wh1024_768

劉松年盧仝烹茶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https://goo.gl/d6Iu3f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08/17/28833735_604934231.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05/19/19519242_604184406.shtml

 


「盧仝烹茶圖卷」的圖片搜尋結果「鬥茶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且盡盧仝七碗茶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sTWIiK

b9e00062417d112bd5c  

七茶詩據考證,盧仝在元和年檢到了糖貢陽羨茶產地江浙交接的茗領,先是寄居在嶺涯村中,後來覺得那裡山清水秀,林茂茶香,便定居下來。元和五年,盧仝好友孟簡出人常州太守,並認為陽羨茶由於長興茶,兩人的爭論演繹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nvj6k2.html


丁雲鵬《玉川煮茶圖》與盧仝《七碗茶歌》
Posted on 2016-07-18 in 文化
明 丁雲鵬 玉川煮茶圖 紙本設色 137.3x64.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ac200050c7056151b9d  
作品鑑賞
《玉川煮茶圖》又名《玉川烹茶圖》,畫的是唐代詩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意。盧仝坐蕉林修篁下,自看雪湯生璣珠,手執團扇,目視茶爐,聚精會神候火定湯。畫面是花園的一角,兩棵高大巴蕉下的假山前坐著主人盧仝——玉川子,一個老僕人提壺取水而來,另一老僕人雙手端來捧盒。盧仝身邊石桌上放著待用的茶具,他左手持羽扇,雙目凝視熊熊爐火上的茶壺,壺中松風之聲隱約可聞。畫面人物神態生動,描繪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實情景。那種悠閒自得的情趣,躍然畫面。
清代曹寅有題畫詩云:「風流玉川子,磊落月蝕詩。想見煮茶處,頎然麾扇時。風泉逐俯仰,蕉竹映參差。興致黃農上,僮奴若個知。」
此圖系丁雲鵬於1612年(萬曆四十年)在虎丘為陳眉公而作。
丁雲鵬的藝術年輪並不完全像原木的橫截面那樣簡單,在他過了花甲之年後,依舊會回首他的細筆人物畫,如他在66歲時繪製的《玉川煮茶圖軸》,類似這樣的佳作尚有一些,不過,經過一段粗筆人物畫的創作經歷後,他的細筆已不是當年的遊絲飄飄,而顯得沉厚凝重得多了。
丁雲鵬晚年的繪畫風格發生了重大變異,在學術界被稱為是晚明變形主義的人物畫代表人物,這是和晚明社會文人士夫的心態有著密切的聯繫。晚明發達的城市商業經濟促使社會走向奢華,朝政的腐敗使文人士夫們對國家和個人的政治前途失去了信心,變態的心理和變態的生活方式(包括狎妓、使用嬖童等)充斥到文人們的日常生活里。他們以追求變態求異的藝術形象來滿足感觀上的刺激,他們的需求也正好是當時文人畫家的藝術追求,無論是在繪畫上還是在書法上,分別出現了以造型變異和結體險怪為審美時尚的藝術趨向,這就是藝術史上所說的「晚明變形主義」的形成原因。
盧仝(約795-835) 唐代詩人,漢族,初唐四傑盧照鄰嫡系子孫。出生地河南濟源市武山鎮思禮村,祖籍范陽,河北省涿州市。早年隱少室山,後遷居洛陽。自號玉川子,破屋數間,圖書滿架;刻苦讀書,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性格狷介類孟郊;雄豪之氣近韓愈。韓孟詩派重要人物。835年十一月,死於甘露之變。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且奇詭險怪,人稱「盧仝體」,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 生。……" 與陸羽茶經齊名。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河南濟源市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台、盧仝茶社等名勝。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唐代詩人盧仝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此詩內容可分為三部分。開頭寫謝諫議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至為稀罕,這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欲仙,寫得極其浪漫。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無數茶農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詩人期待茶農們的苦日子能有盡頭,詩里蘊含著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全詩奇譎特異,句式長短不拘,錯落有致,行文揮灑自如,直抒胸臆,一氣呵成。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
在中國七千多首茶詩文庫中,在後世影響最為廣泛,意義最為深遠的還得首推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以下簡稱《七碗茶歌》)——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盧家場村)。盧仝性格清高介僻,忘懷霜雪,見識不凡,詩作自成一家,語尚奇詭,人稱「一格宗師」。 當時,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盧仝極嗜此道,悟得茶中三昧,孟簡寄貢品陽羨茶於盧仝,盧仝回《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又稱《七碗茶歌》),想不到此詩竟成中國茶文化經典之作,傳唱至今。因其詩而被尊為自茶聖陸羽後的「亞聖」。盧仝一生寫詩無數,但《全唐詩》存其詩三卷共九十餘首。
盧仝以神逸飄灑之筆把僅有262字內容的詩歌劃分為三個部分——茶的物質層面、茶的精神層面和茶農的苦難場面。
天已大亮,盧仝卻睡意正濃。忽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盧仝從睡夢中驚醒。打門的軍將(武官)大聲喊道有諫議大夫的書信和茶葉送到。這便是詩的開場白。
第一部分寫孟諫議(諫議大夫)寄新茶,此至精至好之茶,價埒黃金之珍貴。盧仝煎茶思友,從茶之產地由來到感受一一道來。從中尚可知會盧仝「獨品得神」的高遠意境。「新年入山里」、「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等,均表現盧仝首先有甘於清貧的清介之節而不受朱門薰染,有清寂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茶非俗客,即使「柴門反關」,也需「紗帽籠頭」,衣觀整潔,以此對潔凈之茶禮敬,自尊、自重、自愛,保有一顆孤傲而高貴之心。正因如此,盧仝的形象並未因身居破舊柴門所削弱,相反,柴門形象更是峻高,成為後世茶人的偶像。後人以此為雅,就連「將軍打門」、「開緘」「斜封」、「月團」、「紗帽籠頭」、「諫議」、「睡足高時」、「柴門俗客」等詩語被後人推崇有加,成為寫茶詩的「調味劑」。於是後人步此語句,開始追趕盧仝腳步。
如,歷代茶詩中出現了「開緘數片淺含黃」,「打門將軍得人驚」,「紗帽籠頭煎石銚」,「諫議茶猶寄……斜封三道印」,「紗帽籠頭捧兔斑」,「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題來諫議三封印」,「使君分餉自題封。打門驚起曲肱夢」,「烏帽籠頭自煮茶」,「山人紗帽籠頭處」,「紗帽籠頭對行籠」,「紫薇書寄斜封印」,「諫議出來印不斜」,「開緘葉里建城籠」等詩句,來回復盧仝的清高心懷。此部分最為精典之句則是盧仝自己對茶湯的一種美的感悟:「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以「碧雲」為茶湯色澤,以「風」指煎茶的水沸聲,這種獨特而奇妙的想像,是以無形之風寫出有音之聲。以「白花」形容剛剛浮起的茶沫,神形兼有之,所有的這一切美均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是我們所說真正意義上《七碗茶歌》的重頭戲。盧仝滿懷感激之誠,集中表現出獨自煎茶和痛飲七碗茶之暢快淋漓。「一碗喉吻潤」,水潤喉是為品茶之基本。「二碗破孤悶」,一語道破天機,直抒胸臆,茶乃醒世之物而非以酒解愁。「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三千卷」,與那些朱門「肥腸」相比之下的枯腸,唯以知識修養作為文人清高孤傲姿態的寫照。但盧仝真正能夠高人一疇的感覺還是要數第四碗——「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和風細雨般的輕鬆語言將詩人平生遭遇種種不快和心中鬱結都已散發到九霄雲外。何以解憂,唯茶是求。「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從第五碗到第七碗,則純粹是盧仝由物質到精神的一種感受和升華,是一種心會和享受的過程。這裡不能讀解為盧仝從一碗一氣喝到七碗,這是一種文人浪漫主義誇張的常用手法,如同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等等。如果拘泥於文字,會曲解文學藝術的創造性,也阻斷了審美空間,若意猶未盡,添上八、九碗又能如何?誠如清代趙熊詔所言:「敢笑盧仝碗數多」。而厲鶚認為:「盡讓先生七碗余」。餘下的是讀者的思考空間。從「肌骨輕」到「通仙靈」,再到兩腋生風,可謂把飲茶的愉悅和美感推向極致。
盧仝從「一碗」到「七碗」的功能,形成品茶的清新靈動,詼諧幽默之趣躍然於眼,而在「七碗」後,有一句自然延伸段,讓盧仝終於大聲疾呼出「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的心中夢想,這恐怕應該是所有茶人的夢想,是否能實現?懸念就在於此。而恰恰是這一碗到七碗的精彩絕唱,從而把品茶的審美升華到精神領域,由此也確立了《七碗茶歌》在中國茶詩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是盧仝以悲憫之心對採茶人寄予深切的同情,表露出關愛茶農的一片赤子之心。盧仝除了著重強調品茶的審美、功能和愉悅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飲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與同情,放眼到天下百萬茶農的艱辛勞作。天子杯中茶,卻為茶農汗。在此盧仝質問有二:一問統治階級能不能體恤民情和茶農之疾苦生活;二問採用代問式,代好友孟諫議問上蒼,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熱中生活何時才能走到終點?盧仝之所以為茶農呼喊,實際上也針對當時朝廷的課稅制度。自公元782年,戶部侍郎趙贊《茶禁》出台,在「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後,茶稅遍行。朝廷加稅開徵「貢茶」,負擔和壓力全部落在茶農身上。天子須嘗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須拍馬機會,總也想挖空心思弄出點新奇的「崖上茶」、「山巔茶」來孝敬皇上。為此,常常發生茶農因攀爬懸崖採茶而墮落山谷。「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為之而呼喊的盧仝,實則是把讀者導引到為民請願,為茶農分憂的主題思想。難怪宋代詩人劉才邵在《謝蕭元隆賢良惠小團》詩中對《七碗茶歌》已下定論:「便欲攜公封事叩玉扃,為問蒼生幾時得蘇息。」所言極是!
在中國茶詩領域,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盧仝《七碗茶歌》。盧仝在中國茶詩創作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動,古往今來還未出現第二人。盧仝憑藉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勤奮的茶道實踐,贏得後人尊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qpy6q.html

「七碗茶歌」的圖片搜尋結果


茶詩/盧仝《七碗茶》
Posted on 2016-09-08 in 文化
《七碗茶》是唐代詩人盧仝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重點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為傳頌。
日高丈五睡正濃, 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 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 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 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作品賞析
《七碗茶歌》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幫人趕走孤悶;第三碗就開始反覆思索,心中只有道了;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拋到九霄雲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並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飲,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精神世界,將喝茶提高到了一種非凡的境界,專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記世俗,拋卻名利,羽化登仙。
作者簡介
盧仝(音tóng 〈形〉)(約795~835年),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唐代詩人。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台、盧仝茶社等名勝。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9jjle.html

盧仝,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其膾炙人口的「七碗茶詩」原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意指揮筆感謝孟姓諫議大夫寄來新茶,孟姓諫議大夫,名字不詳,諫議大夫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全詩共262字,但今人傳頌的多為其中提及七碗茶的詩句,描寫飲七碗茶的不同感覺,步步深入,極為生動傳神。即: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語譯】:
一碗喝下去滋潤了嘴唇和喉嚨;
兩碗下肚打破了孤獨煩悶的心情;
三碗喝下後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只記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輕微發了些汗,平生經歷的不平事,都向渾身的毛孔發散;
五碗喝下後感覺全身的肌肉和骨頭清爽無比;
六碗下肚感覺飄飄欲仙,通達神靈;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習習清風徐徐生出。


文人茶趣:盧仝「七碗茶歌」
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濟源(今屬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裏貧窮,但盧仝很喜歡讀書,不願入仕為官。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盧仝以一曲《七碗茶歌》(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名揚四海,自唐以來,這首《茶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不衰,歷代文人茶客品茗詠茶時,仍屢屢吟及。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首先交待在日間酣睡之時,收到孟諫議派人送來的用白絹密封並加三道印泥的新茶,在滿心歡喜之餘,又感歎新茶採摘與焙制的辛苦,以及新茶首先供應王公貴族,平常百姓得之極為不易。接下來,精彩描述了其品茶的絕妙感受,即這段「七碗茶」的描寫,極為傳神。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契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
《七碗茶歌》問世以後,由於其琅琅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成了眾吟唱茶的典故,為歷代文人茶客稱頌,「七碗」「 兩腋清風」成了品茶的代稱,如宋蘇軾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而楊萬里則寫道:「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盧仝也因此而留名茶史。

「七碗茶歌」的圖片搜尋結果


『七碗茶歌』 vs 『七品茶』
2016-10-14 13:16:58 來源:茶人茶話分類:新聞閱讀(375)
『七碗茶歌』 vs 『七品茶』
國畫:《古木寒鴉》

eb9000f1b3324ef87a1  
年代:清代
畢涵,[清](1732-1807)字有涵,號焦麓,又號止庵道人,晚稱篆竹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
山水掃去塵俗,遠宗古法,近師惲壽平。
梅堯臣喝完茶以後,也像我一樣晚上失眠,竟然“月樹聞啼鴉”,有點暮年霜氣橫秋的意味了。
茶詩三百首之十八
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
雲愈少愈佳,未知嘗何如耳。
因條而答之
北宋·梅堯臣
忽有西山使,始遺七品茶。
末品無水暈,六品無沉柤zhā。
五品散雲腳,四品浮粟花。
三品若瓊乳,二品罕所加。
絕品不可議,甘香焉等差。
一日嚐一甌,六腑無昏邪。
夜枕不得寐,月樹聞啼鴉。
憂來唯覺衰,可驗唯齒牙。
動搖有三四,妨咀連左車。
發亦足驚疏,疏疏點霜華。
乃思平生遊,但恨江路賒。
安得一見之,煮泉相與誇。
『七碗茶歌』 vs 『七品茶』
唐代的茶接於天地
宋代的茶深入世俗
唐代的茶意境深遠
宋代的茶精益求精
七碗茶歌vs 七品茶
請對比賞析
解析:
梅堯臣對寄來的“洪井茶”,以形象思維的方式抒寫了七品茶的差異,不愧為品茶專家。
從七品到一品,依次給予簡要的評語。
七品,無水暈。
六品,無沉柤zhā。
五品,散雲腳。
四品,浮栗花。
三品,若瓊乳。
二品,罕所加。
一品,不可議。
認為天天喝茶可無疾病。
後半首感嘆自己“老之將至”,並抒發懷友之情。


茶之奇趣——鬥茶
【瀏覽字體: 大 中 小】
發布者:admin 更新時間: 2009-08-27
鬥茶始於唐代,據考創造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後,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排名順序的一種比賽活動。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市民、鄉民所關注。唐叫“茗戰”,宋稱“鬥茶”,具有很強的勝負的色彩,其實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
  參加鬥茶的人,要獻出各自所藏的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鬥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
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社會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種“鬥茶”的生活情趣。據宋、明人寫的筆記記述,鬥茶內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
鬥茶圖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芝蘭,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宋)範仲淹《鬥茶歌》

000cf1bdcc9708533d3f25ee78216d5d82492a8b70dd922c38d1de (1)  

名畫 : " 鬥茶圖 " @ 往之不諫 來者可追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C7aIir

「鬥茶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博古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1908年作 博古图 屏轴 纸本】拍卖品_图片_价格_鉴赏_绘画_雅昌艺术品拍卖网 - https://goo.gl/0pdmXS

「博古圖」的圖片搜尋結果「博古圖」的圖片搜尋結果「博古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