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近50%未婚!男女視角「破解背後原因」 網推爆:真實到想哭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soTqWJ
一名網友在看到「七年級未婚人口近五成」後有感而發,並以周圍例子闡述背後原因,更直言「台灣人這種愛慕虛榮、死要面子的性子,也是造就這惡劣環境重要的一環。」文章引爆共鳴,不少鄉民含淚直呼,真的太中肯了。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109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30-39歲未婚人口有158萬21人,約佔該年齡區間總人口的45%,換言之,國內有將近半數的七年級生是未婚族。
一名網友看完頗有感觸,以電資學院的同學們為例,在PTT發文分享同儕間普遍的結婚進度,「最常見的結婚組合,是班對、學長學妹或碩班同實驗室搭上,剩下的是各自人脈認識另一伴。超過30歲還單身的人數遠遠超過一半,男生人數太多算不完,女生50個已經結婚的不到10根手指頭,不過有很多愛情長跑的,卡在一些原因無法下定決心結婚。」
他認為,單身男女們大約分成3種,包括事業狂、旅遊達人、以及御宅族,「所謂幸福是比較出來的,為什麼步入婚姻的幸福感變得這麼不吸引人?」
原po舉例,若是24歲碩班畢業找到研替,年薪百萬左右,「過完3年,1年花費20萬,不出國,假設存到240萬也27歲了,再拚幾年到3x歲,省吃儉用存到6、7百萬總算是有點頭期款了,這時開始被家中長輩還有女友催要結婚,看著爸媽當初2千萬買的公寓,30坪3房2廳,左轉看著婚姻板層出不窮的姑婆媳對決,為了避免那樣的慘況,房貸是非背不可,又因為還沒結婚,沒道理讓女友幫忙背,結完婚老婆可能耳根子軟,聽婆家或閨密慫恿說不在她名下不肯幫。」
至於女生,他直言,「24歲畢業到公司職場,又重溫了一下當年身為大一學妹的待遇,相貌出眾的主管自然會搭上,除非對象真的夠強大,不然交往後又會陷入以下思考模式。自己賺錢能力又不輸男生,爸媽辛辛苦苦栽培我,要我冒風險步入婚姻當煮飯婆?門都沒有;要老娘選擇家庭主夫?價值比以前那些工具人還低,憑什麼經濟重擔要在老娘身上?都還沒結婚,有的男人還要我幫忙背房貸,問題要是離婚,我不就白繳了,不幫忙又要說自私。
最後,原po不禁感嘆,「男生起薪PR90的年薪百萬都過這麼苦了,你說這以下還能想什麼?能做的就是放棄買房,但普遍社會大眾還是一股腦地想買,買到那種美其名3房1廳,實際上是2房1廳1倉庫,1700萬都買了,或有的父母把孩子買房當成新的比拚項目,替孩子出頭期款,再讓孩子背房貸,簡單來說就是幫孩子撐面子。」
對此,鄉民心有戚戚焉,紛紛回應「這篇很真實反映男女的想法」、「大概就是能只交往,幹嘛結婚」、「中肯淚推QQ」、「房子是給PR99的買的,其他韭菜請住台東」、「X真實到想哭」、「真的是這樣」。
年級近50%未婚!男女視角「破解背後原因」 網推爆:真實到想哭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soTqWJ


賺多久才能吃一份早餐? 外媒:台北需工作20分鐘 
 分享賺多久才能吃一份早餐? 外媒:台北需工作20分鐘到Facebook 分享賺多久才能吃一份早餐? 外媒:台北需工作20分鐘到Line
2019-04-14 08:0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吃一份「標準早餐」的所需花費,得花多久的時間才能賺到呢?外媒近日公布2019「全球城市早餐指數」,相較於歐美國家平均只需花不到10分鐘,非洲民眾必須工作半小時以上才能賺夠買早餐的錢,至於台北市民的早餐花費,則需工作大約20.4分鐘才能賺足。
 外媒近日公布2019「全球城市早餐指數」,相較於歐美國家平均只需花不到10分鐘,非洲民眾必須工作半小時以上才能賺夠買早餐的錢。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台北美福大飯店提供)
外媒近日公布2019「全球城市早餐指數」,相較於歐美國家平均只需花不到10分鐘,非洲民眾必須工作半小時以上才能賺夠買早餐的錢。圖為示意圖。(資料照,台北美福大飯店提供)
由彭博(Bloomberg)所公布的2019「全球城市早餐指數」,是將一份「標準早餐」定義為一杯8盎司(約225毫升)的牛奶、一顆雞蛋、2片土司麵包和一份水果,並以這份餐點在世界各地的售價,以及對應所需的工作時間換算得來。以瑞士日內瓦及伯恩,還有盧森堡為例,一份標準早餐約只佔一日所得的0.8%,美國舊金山也只佔一日所得的1%。
亞洲城市中,排名最佳的是排第37的新加坡,早餐花費佔去一日所得的1.4%,日本則是第66,約佔2.14%,上海則是排名第102佔3.99%,至於台北則是排名第105佔4.24%相當於得工作20.4分鐘才能賺得一份早餐,且比起2017年,台北的排名下降了35名。
至於早餐費用佔一日所得比重最高的,多集中在南美、東歐、東南亞和非洲等國,其中排名墊底的是非洲迦納首都阿克拉,以及奈及利亞大城拉哥斯,早餐花費佔超過一日所得的4分之1,當地民眾若想買一份早餐,得工作超過2小時。

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賺到一份「早餐費」?根據彭博全球城市早餐指數顯示,台北人需工作 20.4 分鐘。 示意圖/取自pixabay
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賺取一份早餐費呢?各國時間不盡相同。根據彭博近日全球城市早餐指數顯示,北美與歐洲民眾平均花不到 10 分鐘,即可賺到足夠的錢來買早餐,特別是日內瓦居民,早餐費只占一日所得的 0.8%,相對而言最低廉,而台北人的早餐費則占日薪的 4.24%,亦即得工作 20.4 分鐘才能賺到一份早餐錢。
這項指數計算「標準早餐」(一杯牛乳、一個蛋、兩片土司與一份水果)在世界各地的售價,以及賺取早餐費所需的工作時間,並依照各地民眾負擔能力排名,凸顯出全球伙食費占所得比率的落差。排名按全球逾 100 個地點的早餐市價資料,由線上資料庫 Numbeo.com 網站的用戶提供,統計至去( 2018 )年底為止。
「標準早餐」調查世界各地 137 個城市,其中,有 4 個城市,只需拿出一日所得的不到 1% 就能享用一頓早餐,排名第 1 的是瑞士日內瓦,其次依序為阿聯酋杜拜、盧森堡與瑞士伯恩,若以每天工作 8 小時計算,這 4 個城市只需工作約 5 分鐘就買得起一份早餐。而科技重鎮舊金山則排在第 5 ,也僅需用日薪的 1% 即可買早餐。
▲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賺取一份早餐費呢?各國時間不盡相同。(示意圖/取自pixabay)
亞洲方面由新加坡排名最高,位居第 37 名,早餐占日薪比例是 1.4%;台北排第 105 名,早餐費占日薪的 4.24%,亦即得工作 20.4 分鐘才能賺到一份早餐錢;日本東京排第 66 名,市民花一日所得的 2.14% 才能買早餐;而排在 102 名的上海則占 3.99%。至於倒數 1 、 2 名的是迦納首都阿克拉與奈及利亞大城拉哥斯,民眾買同樣一份早餐需工作超過 2 小時,且會耗掉逾 1/4 一日所得。
由此可見,北美及歐洲市民工作不到 10 分鐘,就能輕鬆賺取足夠的錢買早餐,反觀南美、東歐、東南亞與非洲地區就辛苦多了,排名最後的迦納阿克拉和奈及利亞拉哥斯,市民買同一份早餐,得工作超過 2 小時,占日薪超過 25% 之多。
從排名數據也可發現,早餐費占收入比重最高的 30 個城市,大多集中在南美、東歐、東南亞與非洲。此次調查不僅凸顯出全球各地貧富懸殊差距,更讓人正視許多落後地區,民眾需面對糧食價格高昂及短缺的嚴肅議題。


我的同事小黃要找工讀生,工作內容是攝影與剪輯。我每天問他進度,他都說沒人應徵,即使有小貓兩三隻,也都不合適。拖了一段時間,我就上線看那幾隻小貓到底有多麼不合適。
結果,看到幾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學歷優,經歷豐富,在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都超過十年以上,來做工讀根本是「過度合格」,哪有不合適?不過我馬上抓到問題的癥結:
卡在年紀上!
年輕主管,不想用中年屬下
小黃三十歲不到,要他帶大十幾二十歲的人,確實會有心理障礙,我花了點時間跟他溝通,發現年輕的小主管在用人上,有以下3個心理傾向:
1.年輕主管喜歡跟年輕人工作,排斥跟年長者共事
2.年輕主管對年長者有刻板印象,總覺得他們固執不易溝通
3.年輕主管面對年長者,顯不了威風,擺不出主管架勢,就認為年長者帶不動
另外,小黃當我是可以說話的對象,跟我吐露內心的真實想法,使得我終於找到一般人對於中年人求職預存的成見,小黃說,都已經四五十歲,在職場二三十年的資歷,有口碑與人脈,怎麼會「淪落」到要找工作,更何況是應徵工讀,表示這些人一定是怪怪的,哪裡有問題。
我聽了也不多說什麼,只是反問小黃,他的父親現在做什麼工作?
他回答,父親年輕時進報社工作,正是報社的黃金時代,父親在印務部負責的工作是撿鉛字,就著記者寫來的稿子,把鉛字一個一個挑出來,正確無誤地排成一整篇新聞。後來電腦化,記者可以打字,撿字人員第一批被裁掉,父親不幸失業。
不斷求職,是因為不曾放棄努力
為了養兒養女,窮則變,變則通,和母親兩人到花蓮開民宿,剛開始生意還挺不錯。但是近兩年民宿遍地開花,供給過量,生意清淡,加上年紀大了,幹不了床務等粗活,不得已賣掉。現在,兩人轉賣網購水餃。接著,我和小黃展開以下這段對話:
我:「你覺得你父親以前工作有不努力嗎?」
小黃:「他很努力,養大我們兄妹,只是產業變化,再也沒有撿字的工作,才被迫失業。」
我:「那,你的感受如何?」
小黃:「我覺得父親很無辜,心疼他有志難伸,再也找不到適合他發揮的舞台。」
我:「在這過程中,你的父親有放棄努力嗎?」
小黃:「他當然沒有放棄努力,一直在找尋新的機會,像是開民宿、賣水餃。」
我:「如果你父親現在要來求職,你覺得他找得到工作嗎?」
小黃:「很難…應該沒有人要雇用他…」
說到這裡,我問小黃,父親淪落至此,是父親個人的錯嗎?小黃搖搖頭說:
「不能責怪父親,他盡力了。」
中年人求的,不過是養大兒女
小黃點點頭說他懂了,回座位連絡這幾位中年求職者來面試。隔天下午來了一位,是國立藝專畢業(現在的台藝大,是當年唯一的藝術大學,不容易考進去,後來電視台從導播、編輯到攝影幾乎是藝專的天下),最後一份工作在大電視台做了14年攝影記者。
四十多歲時,由於孩子陸續出世,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和朋友計畫聯手創業,於是辭掉電視台的工作。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離職不久發生重大車禍,撞斷兩條腿,復健多年,現在行動比較方便些,想再回到職場,卻是人事全非,處處碰壁。看著家裡嗷嗷待哺的兩個幼兒,萬般不得已來應徵這份工讀工作,他說:
「至少是做攝影與剪輯的本業,感覺上還能接受。」
我問他後不後悔當年做了離職的決定,他說不會,為了孩子一定要勇敢,而且就算不主動辭職,近年電視台經營困難,人事縮編,中年同事也一個一個被資遣,於是他嘆了一口氣說:
「早走或晚走,最後都是要走,還不如早走。」
這就是人生,看似無常,其實都在運行的規律裡,走到中年時,很少人不會遇見中年危機,只不過危機的樣貌各有不同,難以辨識罷了,也就不容易提早預防與準備,跟這個人是不是努力、或是不是幸運無關。
有一天你也會走到中年,何妨將心比心
下次再有中年人求職,請少一些刻板印象,多一些同理心;請少一些預存成見,多一些理解與支持。沒有人知道明天自己會發生什麼事,那麼對今天別人發生的事,能盡力就盡力,能幫忙就幫忙。一份工作,比什麼都珍貴,圖個溫飽,給孩子穩定的生活,他們求的不過如此。
當一個人開始了解人生是無常,體會到每個人各有難處,有時候能做的相當有限,只能盡力而為,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心裡會浮起一個問號,公司又不是開救濟院,工作也不是來做功德,不能夠因為對方的身世或遭遇可憐就錄用他,這個觀念是對的。我今天講的重點,不在於要改變公司的錄用標準,而是要改變看待中年人求職的預存立場,而有更多元的選擇、更客觀的決定,錄用到更有能力與合適的人才,也就是說—
不要因為年紀,而錯過任何一名優秀的人才。
想想看,終究有一天,每個人有幸都會走到中年階段,都會認為自己還是可用之材,卻因為年齡而被刷掉,一定感到被歧視而憤怒。而年輕不就是用來改變世界的嗎?那麼當你還年輕時,就可以先來改變這個年齡歧視的用人習慣。
洪雪珍的最新力作《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 


2017-07-16_133941  
60歲退休有幾人?
By 于國欽,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5日, 2017
60歲退休有幾人?圖╱本報資料照片
勞工退休年齡分布概況
我國1年退休的勞工約9萬多人,其中民營企業8萬多人,公營企業1萬多人,以年齡分布而言,59歲以前退休者近7成,能做到60歲以後退休者只占3成多。
■近年我國50~54歲勞參率達70%,而55~59歲勞參率降至55%60~64歲續降至36%65歲以上的勞參率僅8%,這顯示過了60歲還在工作的人並不多。
幾天前,國發會歡送主秘曾雪如等3位資深官員退休,他們在公部門待了近40年,主委陳添枝推崇他們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並認為65歲退休實在太早,退休後得好好安排生活,否則快樂3個月之後,就會陷入不知該做什麼的焦慮。
退休對個人是大事,對社會也是大事,因為退休意味著失去工作、失去收入,若沒有一套健全的年金制度,當一國人口有20%都在退休狀態,必然會陷入恐慌,所幸我國公部門退休年金起步較早,勞工近年也逐漸跟上。
大致說來,勞工退休可領兩份年金,一份是勞退、一份是勞保,若工作滿三十年,兩者合計約月領兩萬多元,雖不算多,但已可過活,目前兩者請領門檻皆是60歲,不過自明年起退休金(勞保年金)請領年齡將逐年延至65歲
企業願僱用你到65歲嗎
雖然,延後退休年齡舉世皆然,但問題是老板想不想僱用你到65歲?僱用一位資深員工的薪水往往可用來僱用兩個年輕人,算盤一撥,一位勞工可能在55歲就被迫退休,他得兩袖清風熬過10年,到65歲才能開始領退休金。
相對的,延後退休對公部門的影響較小,大約只是多做幾年事,依然可以順利銜接退休年金的保障,不致像勞工出現「十年空窗期」。
勞工從退休到領年金之間真的有「十年空窗期」嗎?確實如此,近四年受僱員工動向調查報告顯示,民營企業退休勞工有7成年齡不到59歲,能做到65歲才退休者還不到1成。
反觀公營企業勞工,近8成都可以做到60歲才退休,兩相比較可以明白,公營事業勞工比較沒有「十年空窗期」的問題,而民營企業勞工10年空窗期的風險極高。
我們的勞工何以這麼早退休?是勞工們不願工作?還是老板不想讓他們工作?從勞工退休年金如此單薄,單薄到不具任何吸引力可知,多數應是在企業「優離優退」下退休的。
1991年「優離優退」還不風行時,中高齡勞動意願頗高,勞參率也遠高於今天,那個年代退休勞工裡逾7成超過60歲,2000年此一比率落至48%,近年更降至31~37%。由此可知,20多年來勞工退休之所以趨於年輕化,並非勞工偷懶不想做事,而是在市場競爭下,企業僱用資深者的意願愈來愈低。
嬰兒潮人口步入空窗期
陳主委說的沒錯,以今天人們壽命延長至80歲以上而言,65歲退休實在是太早了,這個年紀還可以做很多事,不過理論歸理論,企業的想法卻未必如此,因而衍生出勞工退休年紀次第向前,請領年金門檻逐年向後的「十年空窗期」,更可憂的是,戰後嬰兒潮龐大人口正逐漸步入這十年空窗期。
10年空窗期有何可懼?其可懼在於勞工處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困境,既沒了薪資收入,也還沒資格領退休金,貧窮是必然的,而當龐大的人口陷入十年空窗期,非但台灣經濟發展不起來,社會也將為之動盪。

 


台灣最慘世代! 7年級生痛苦的「集體告白」:完全放棄未來了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對許多7年級生來講,追求小確幸成了生活最大的動力和樂趣。(圖/記者陳亭伃攝)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台灣近年經濟不佳,勞工實質收入倒退,物價和房價卻連連飆漲,年輕人看不見未來,只能從生活小確幸中尋求慰藉。就有網友PO文,無奈表示他認為7年級生絕對是各世代中最慘的一群,承擔著低薪、高房價等苦果,「7年級放棄未來了沒?」
7年級網友日前在PTT發文,感嘆這個年代的人們,買房子被套在高點,又還有20、30年房貸要繳,退休金也存不到;而沒房子的另一群人更慘,怎麼存都買不起,薪水不高、替換率高。他說,7年級似乎人生去哪都碰壁,加上奴性夠強,只能埋頭拼命做,不敢真的放棄。
他感嘆,「努力沒希望,不努力沒盼望」,這2句話彷彿就是7年級生最好的寫照。最後,看著下一代的8年級生,他語帶自嘲,「不如學學8年級,想放棄就放棄,想森7(生氣)就森7,有沒有7年級很可悲的八卦?」
▲外界過去常以「草莓族」稱呼7年級。(圖/記者賴于榛攝)
文章貼上網,吸引大批7年級生淚推,無奈表示早就放棄了,「過一天算一天」、「7年級哈哈,最廢最慘世代」、「79年次,坐等世界末日」、「我錢打算存著去國外安樂死」、「最可怕是努力永遠沒有終點的感覺,太可怕」、「已經出國工作了,60歲退休會再回來」、「7年級年薪百萬一樣覺得沒希望」、「7年級尾,活得很痛苦」、「七年級中,希望房市、股市大跌,階級大洗牌。」
此外,還有不少網友認為,台灣的慘絕對不只7年級落難,「8年級已經放棄人生」、「6尾,人生很累」、「8、9年級應該更慘,連遊戲都買不起」、「8年級,混日子領薪水」、「我8年級,想要賺錢就花反正存錢也幹不了啥事」、「8年級,打算出國找未來」、「八年級賺了只想花+1,去看看世界比買房實際多了。」


中年二度就業大不易? 網:失業準備等死!
▲多數網友認為,只要中年求職都不簡單。(圖/達志/示意圖)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中年婦女求職真的很難嗎?一名網友在Mobile 01指出,他老婆婚後在家帶小孩,長達7年的時間,想要分擔家計與房貸,投履歷一星期僅有一次面試機會,並只願意給21k,比先前工作薪資足足少了1萬,因此上網求助,不過有網友認為基本上多數人中年求職都不簡單,還說「中年失業準備等死!」
原PO表示,他老婆結婚前從事貿易商工作,主要負責接洽國外業務,因此與外國人溝通不是問題,不過婚後就算在家帶小孩,也一邊經營網拍,一個月收入也有1萬元左右,不過由於想分擔家計,因此決定重返職場,不過卻一波三折,所以上網徵求網友意見。
有網友認為「不只是中年婦女求職大不易,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是中年求職大不易,中年失業準備等死!」因此有網友建議在人力銀行找工作,不如善用自己人脈,詢問以前做貿易同事,或許機率較高。
不過,多數網友紛紛加油打氣,希望能順利找到好工作。有網友以親身經驗舉例,表示一開始回到職場難免不適應,「先回到職場,多累積經驗當成跳板,工作慢慢找,當初也找2、3個月。」更有網友建議「離開職場6、7年,用人單位都會擔心重新進入是否適應,如果是我,會先選喜歡的工作,用較低的價格工作一年左右,再重新尋找下一個價格、工作型態都滿意的,這樣的銜接可能比較容


 

階級世代:再努力都無法翻身?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從來都不平等!向上流動與無法翻身的生命故事
www.bituzi.com查看原始檔
最近讀了一本蠻有意思的書,這是2016年出的, 
最近花了點時間看完...

2017-07-10_144740  
這本書名原為: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中文翻譯為:「階級世代」 
出版社用斗大的字體, 
在書的外皮打上《再努力都沒用,從小就無法翻身的世代》
不可否認,這樣確實比較聳動, 
也讓人想一探究竟。
回到台灣,我們可以看到, 
根據財政資料中心公布資料顯示, 
2015年綜合所得總額20分位申報統計, 
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00倍, 
而與前一年度差距倍數111倍相比略為減少。
最富有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246.2萬元、 
最貧窮20%的平均家戶所得為18.4萬元, 
最高分位與最低分位差距倍數約為13.32倍。
媒體每個月都在放送類似的新聞, 
彷彿讓大家更感絕望。 
上下階層的流動越來越困難
本書作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 Putnam) 
用各項統計數據資料與訪談故事, 
驗證過去這數十年來, 
美國的財富分配,以及富人利用教育資源繼續鞏固下一代的優勢。
其實不只是台灣有上下階層難以流動的情況, 
美國更是如此...
過往的「美國夢」, 
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 
便能在美國獲得更好生活的信仰, 
也就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 
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不過作者發現, 
相較於1950年代,現在窮人跟富人的隔離越來越嚴重, 
富人集中在豪宅區,窮人集中在貧民窟。 
日常生活中人們越來越難接觸到與自己不同階級的人, 
此外,兩者的家庭給予的機會也不平等, 
中上階級的父母更有時間陪伴小孩, 
給予刺激,培養孩子的認知與非認知技巧。
但是窮人家的孩子,時常要面對家庭的崩解, 
或者隔代教養的環境長大。
不同於一般的研究只呈現冰冷的數據資料, 
本書著重不同孩子的成長過程, 
訪問了各種生命故事, 
用這樣的方式跟讀者說明: 
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學校、社區、社會資本的差異, 
如何影響各階層孩子的流動機會。
在台灣來看,「學區宅」或許就是這樣的代表, 
為什麼學區宅高價不墬? 
明星國中或者高中常常是熱門的焦點, 
是因為學校老師特別會教? 
還是因為學生群本來的資質就比較高? 
或者根本是一群較為類似社會地位的人, 
為了孩子才形成的一種「教育壟斷」?
之前也有研究顯示, 
台大學生幾乎都住在台北市大安區, 
而有將近一半來自雙北地區; 
台大學生認為雙北教育資源豐富,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其中大安區普遍社經地位高,考上台大也相對有優勢。 
台大生來自哪?研究:北市大安區最多 
這項台灣的研究,與本書中的論點不謀而合。 
窮人家庭不容許出錯,富人家庭容錯率較高
在貧窮的家庭,從小安全感較低(特別在治安不好的貧民區), 
因為要隨時注意有沒有危機,注意力容易分散, 
而生活壓力對大腦的法則有負面的影響。 
當有多的資源時,多用來休閒娛樂。
而富人的家庭資源多用在學習, 
環境中因父母關係、或許多課外活動都很容易遇到可效法的對象, 
也很容易得知升學的管道和求職的規則。
舉個例: 
倘若做個小生意資金需要100萬,(現在門檻會越來越高) 
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 
可能光存到這100萬就花了5年的時間,(每個月還要給家中孝親費存錢緩慢) 
而創業並不保證一次成功呀! 
如果失敗了,是否要再挑戰第二次?
但出身富有家庭的孩子, 
如果失敗第一次,可以第二次或者第三次, 
由於家中的資源較多,當失敗次數累積經驗多了, 
成功的那次也近了...
但貧困孩子可能光第二次或第三次創業就已經後繼無力。 
論能力值,也許「極端出色」的窮孩子依舊可以翻身, 
不過如果只是「普通出色」的窮孩子, 
可能就翻不上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富二代在講自己是白手起家時, 
會遭受網友或年輕人一片砲轟的原因, 
如果不是那樣的家庭給你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資金去「試錯」, 
你如何能成功?
當然有些部分偏激言論,我們可以不予理會, 
畢竟確實還是有部分富二代認真作事業, 
而且也不會譁眾取寵, 
創業十幾次失敗甚至敗光家產的案例也不是沒有。
所以我們一味的認為出身在富人家庭=創業必定成功 
這就偏離了本書的意義。 
只能說富人的孩子機會真的比較多,名符其實。 
別人總是貴人較多?而我總遇不到貴人?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常常聽到這句話, 
那就是「那個XXX會成功,還不是因為有貴人」, 
「如果不是因為某某人拉拔,她也不會成功!」 
根據本書作者的實證調查, 
富人家庭的孩子確實容易繼承父母的人脈, 
而且即便不小心掉入下個階層, 
也因為有人幫助。(不管是各項資源、或借錢) 
所以又東山再起...
但是中低階層的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 
在M型化社會結構下, 
如果你從中產階級不小心掉入貧困區, 
你要重新拉回上層, 
可能要花上數十年才有機會。 
(努力工作+克勤克儉)
甚至必須被迫去追逐高風險高報酬的事情。 
(書中有提到販毒或加入黑幫)
其實我的見解是這樣: 
周圍時時刻刻都有貴人, 
但是你要有「被利用的價值」, 
中文當中,任何人聽到「被利用」這三字, 
感覺都是比較負面的。
資本主義中, 
你如果不能推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那你就要拿出市場所需要的服務。
如果你是有特別的專長, 
例如:業務能力、管理能力、寫程式軟實力。
一味的追求人脈,不如追求自身的專業能力。 
這些能力會讓你慢慢的遇到更多的人脈, 
反而人脈會來找你...
書中提到,窮人的社交圈還是有遇到貴人的機會, 
但由於小時候的錯誤觀念,讓他們不敢追求, 
甚至選擇放棄機會。
這時又回到了舊有的思維, 
還是留在同樣的階層當中。 
事後再感到懊悔已來不及了.. 
結論
因為網路與全球化的普及,財富流動的速度加快, 
中產階級依舊逐漸減少, 
在上層的人,會藉由教育去鞏固他們的護城河, 
所以教育資源對於下一代非常重要。
前幾天瑞普萊坊發表2017年「財富報告」, 
2016年全球資產(不含房地產)有3000萬美元的富豪達19.3萬人, 
他們偏好的投資是金融商品和不動產。
2016年台灣富豪人數為1,676人,排名全球第23,年增5%, 
成長率勝全球水準, 
但人數僅佔全球所有富豪人數0.8%,不到1%, 
其中有84%住在台北市,平均每10萬人就有6位富豪。 
台灣身價10億富豪1,676人,逾8成住北市 
台灣富豪在各種投資的優先考量因素略顯保守, 
前3名分別為「財富保存」、「繼承安排」、「稅務規劃」, 
但在「投資的多樣性」、「創新投資」的重要性遠落後全球平均。
教育還能不能扭轉階層? 
如果有孩子,或者正要準備生孩子的讀者, 
這本書值得您閱讀。
本週文章還喜歡嗎? 
期盼對每位讀者都有幫助,謝謝你們的支持。 
請分享給你的朋友閱讀,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向上翻轉! 
貧富差距的擴大是全球都面臨的問題,本書作者認為要解決窮孩子的困境,應該將所有的孩子都視為「我們的孩子」,以集體的力量來養育。否則機會不平等將同時危害到經濟成長與民


主效能,導致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

陳建仁批試院版年改 稱與基金永續背道而馳

2017-04-01  13:57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考試院院會日前通過「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就退休公務員年金改革版本的所得替代率與退休金計算基準的方案與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的版本明顯不同,副總統陳建仁昨深夜在臉書貼文表示,考試院的版本不但毫無科學實證基礎,也與追求基金永續的目標背道而馳,實在令人費解而遺憾!

  • 副總統陳建仁臉書質疑考試院公務員年改方案與基金永續背道而馳。(圖取自建仁臉書)。

    副總統陳建仁臉書質疑考試院公務員年改方案與基金永續背道而馳。(圖取自建仁臉書)。

陳建仁表示,這次年改會的方案,都是參照精算數據的科學實證來設計。根據教育部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採行年改會版本,可以將教育人員退撫基金的「基金用罄年限」,延後至民國138年。這是透過「年資採計期間逐年延長至15年」、「提撥費率逐年調高到18%」、「退休所得替代率由第1年調降至本俸兩倍的75%,再逐年降至60%」、以及「舊制年資退撫金節省金額全部挹注基金」等制度設計,才差強人意地達到「退休基金永續一個世代 (30年)」的目標。

他說,雖然考試院並未對外公布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的相關估算資料,但是我相信其基金用罄年限應該十分相近。

陳建仁指出,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再藉著「提高基金投資報酬率、加速優惠存款走入歷史、延長年資採計期間、加速降低退休所得替代率」,來讓年金基金更趨近完全永續!可惜的是,考試院後來通過的版本既「縮短年資採計期間」,又「提高退休所得替代率」,不但毫無科學實證基礎,也與追求基金永續的目標背道而馳,實在令人費解而遺憾!


彭博早餐指數 看出貧富差距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3日, 2017
A-A+
2017-03-03 02:23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彭博全球城市早餐指數顯示,阿布達比、大阪和蘇黎世居民用不著五分鐘,就賺得到足夠的錢買早餐,但阿克拉市的迦納人需工作將近一小時才賺得到早餐錢,加拉加斯人迫於委內瑞拉物價飆漲,更需要工作九小時才能賺夠吃一頓早餐的錢。

這項指數計算典型早餐(一杯全脂牛乳、一個蛋、兩片吐司和一片水果)在129個全球與區域金融中心的平均售價,然後依據各地民眾負擔早餐費用的能力排名。這份排名根據Numbeo.com線上資料庫過去12至18個月對各地市場價格的統計數據,由該網站用戶所提供。

排名前五名依序是:阿布達比、大阪、蘇黎世、波士頓和杜拜。

倒數前五名依序是:加拉加斯、阿克拉、河內、可倫坡和拉哥斯。排名愈前面,代表市民買早餐所需費用占一日所得比率愈低。

這項指數顯示,早餐費用占阿布達比和大阪市民一日所得的比重低於1%,占蘇黎世居民日所得1%,另在新加坡(排名第36)占1.49%,在紐約(排名44)占1.63%。

在其他亞洲城市部分,香港排名第60,早餐費用占一日所得的比率為1.95%,台北則排名第70,占2.22%。日本東京排名76,市民要花一日所得的2.44%買早餐,孟買(排名81)占2.59%,在上海(排名84)占2.95%。

差距在拉丁美洲最為懸殊,例如在墨西哥的蒙特雷(74名)占2.36%,但在排名墊底(129名)的加拉加斯卻占111.42%。

彭博早餐指數選擇上述項目,是因各地普遍都買得到,便於跨城市比較,但可能與各地居民實際常吃的早餐不同,例如北京和上海的稀飯、油條,以及英格蘭的培根、香腸、雞蛋和烤豆。


 

七、八年級生過最慘? 網:台灣年輕人都在窮忙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22 13:46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日前一名網友在批踢踢上發問,詢問台灣七、八年級生是不是所有世代中活得最慘的一群。他表示,七、八年級生的成長環境過程中面臨的是經濟衰退的台灣,從小努力補習讀書,長大後卻只能領少少的薪水窮忙,不僅如此還要將薪水拿來養四、五年級生。一針見血的分析也讓網友表示:「中肯!」
這名網友日前在批踢踢八卦版上貼文,詢問七、八年級生是不是所有世代中活得最慘的一群。他表示,七、八年級生從小聽父母的話努力讀書,學了第二外語等各種技能,長大後卻只能領22K。
他也說道,七、八年級生除必須依靠少得可憐的薪水負擔生活外,每個月還要從薪水中支付四、五年級生的退休金及醫療健保,不僅如此,還要被他們罵沒有競爭力。
反觀四、五年級生,生活在經濟起飛時期的台灣,薪水不成問題,老了之後還能依靠七、八年級生支應的勞健保費用,擁有好的醫療品質及優沃的退休生活。
七、八年級生所面對的困境,不僅只存在於台灣,日本年輕人同樣也面臨類似困境。日本作家藤田孝典出版《貧困世代》一書中就指出,在現今社會中,依然用著幾十年前的眼光評價年輕人,然而不同世代面臨的社會狀況本來就不可一概而論。
作者形容,現今的日本年輕人就像是「無法從監獄逃脫的犯人」一般,有些人一出生就面臨了經濟階級的不公平,只能注定一生貧困。
他認為日本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並非源於他們不努力,而因為社會結構及非典型勞動制度的壓榨所造成。
對於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作者則認為,年輕人必須勇於發聲抵抗,並對於社會結構的不公平有所意識,才可能改變這樣的狀況。


「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報」,5 大偏見逼死年輕人/《貧困世代》書摘
「日本是世界上最難以讓年輕人生活的國家。」


高寶出版去年底出版了 藤田孝典的《貧困世代》,這是他繼《下流老人》之後,第 2 本在臺灣的中文翻譯作品。不同於《下流老人》剖析日本老人如何一步步邁向一貧如洗、落魄孤獨的「無緣死」(參考:《下流老人》: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下流老人?),《貧困世代》則從他身為社會工作者的自身輔導經驗出發,犀利指出日本年輕世代的無助:「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若沒有社會或家庭協助,他們就只能被迫接受貧困,不得翻身。」
本篇為《貧困世代》的其中一篇書摘,從中可以清楚看到,當今日本社會的年輕人,日夜承受著什麼樣的社會偏見。且其中的許多說法,在臺灣社會也屢見不鮮。
文/藤田孝典 譯者/賴芯葳
我在進行年輕人的支援活動時,時常聽到這些話:「為什麼這麼年輕卻不工作?」、「為什麼會陷入那種狀態?」、「難道不是只想偷懶而已嗎?」、「要是幫助他們,難道不會讓他們變本加厲嗎?」等。
簡單來說,人們對於「真的有必要援助年輕人嗎?」感到疑問。這也可以證明即使到現在,大多數的人們還是不了解年輕人所處的困境。
我在進行諮詢等支援活動時所遇到的這類疑問,大致上可以分為 5 大項。但是,從我稍後所提出的文章就能知道,這 5 大指責全都是誤解。就讓我來證明「年輕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這些主張根本就毫無意義吧。
1. 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的神話(勞動萬能說)
首先,「年輕人只要工作就能自立,只要工作就能擁有一般生活」的神話還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於大眾心裡。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酬勞,更能藉由薪水獲得普通生活。
為了獲得薪水,年輕人必須煩惱要進入怎樣的職場、該怎麼樣累積自己的工作資歷。除此之外,也會因為社會壓力而煩惱是否該選擇安定的工作。也因為如此,在求職潮中最受歡迎的是部分上市公司,或是公務員。但能夠進入上市公司或成為公務員的人當然只是一小部分,現實情況根本無法讓所有人都獲得足以拿到正常薪水的職業。
事實上,即使努力也無法獲得相應薪水的工作逐漸增加。而且,那些工作大多為非正式雇用,由於不是終身雇用,也就形成了不穩定的工作狀態。也有許多工作沒有獎金或是福利,就算認真工作,生活也不一定會變得優渥。這就是目前勞動市場正出現的問題。也就是逐漸受到大眾注意的「窮忙問題」──即使努力工作還是只能處於貧困狀態。
這並非因為當事人只有低學歷,或是溝通能力低落所造成的問題。而是就算大學畢業後正常工作,也難以維持生計,這種狀況急速增加。
gee1ldfjrqc-anthony-ginsbrook
大人們製造出年輕人的「困苦」
勞動社會學者木下武男先生認為,這些年輕人面臨的問題是,「經濟界與企業們將年輕人從日本特有的工作系統中排除,等於犧牲這些年輕人,自己卻繼續躲在這些工作系統之中。」(《年輕人的逆襲:從窮忙到工會》,旬報社)。也就是說,他認為經濟界或企業們故意讓年輕人的雇用制度產生崩壞。正如勞動社會學者所言,年輕人就算認真工作卻依舊「困苦」,這樣的狀況是大人們製造出來的。
黑心企業的盛行更加重年輕人的困苦。雖然只是想平凡的工作卻無法如願,反而在短時間內被公司消耗殆盡。因為黑心企業而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最後無法工作的例子也相當多。所以「只要工作就能生活」這種「勞動萬能說」已經不通用了。
另外,主張這些勞動萬能說的人,大多認為沒有工作或不願意工作的年輕人都只是因為怠惰。也因為如此,他們為了讓年輕人能夠盡快工作,甚至還會說出「只要不挑怎麼會沒工作?」這種話來強迫年輕人工作,即使被他們逼迫的年輕人最後只能選擇黑心企業……
有部分年輕人被迫受到非正式雇用或長年在黑心企業賣命,深深體會到「那些工作到頭來都沒有回報」,而決定今後不再重蹈覆轍。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想要好好選擇工作職場。這並不是什麼奢侈的要求吧?由於無法安心工作的職場不斷增加,出現對工作失去動力的年輕人也無可厚非。關於這點,我非得對他們強調的就是:千萬不要不挑就隨便選擇工作。
z3ownetsdnq-avi-richards
若是極度惡劣的工作環境也能吸引到勞工,那麼今後勞工待遇就永遠無法獲得改善。在可以安心失業的社會裡,惡劣的勞動環境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不斷增加。在其他社會福利優渥的先進國家中,由於不需依靠薪水也能勉強正常生活,於是艱苦的工作環境也會有相應的薪水,惡劣的企業也會被淘汰。正因為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的落後,在失業時才會感到煩惱,不得不盡快再次恢復勞動或回到勞動市場。
比方說,即使辭去了黑心企業的工作,卻因為不立刻工作就無法生活,只好急忙再次就業,而新的公司卻依然還是黑心企業,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我希望年輕人可以好好選擇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之後再重新就業,也希望就業環境能讓他們產生做好準備的動力。
但勞動市場的劣化剝奪了年輕人的工作欲望。時常都能看到許多年輕人在煩惱該怎麼選擇職涯,因而考取大量證照,或是不斷閱讀心靈勵志書。但說穿了,若是不改變現在的勞動市場,他們的煩惱根本不會消失。
2. 家人會幫忙的神話(家庭扶養說)
「就算不工作,年輕人們還有父母或祖父母可以依靠,就算在金錢上有困擾,家人應該也會幫忙。」這也是一種神話。
家庭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扶助年輕人了。由於家庭的人數縮減,相互扶助的機能已經降到了前所未見的程度。家庭年收入也有減少的趨勢,年輕人的父母或祖父母光是應付自己的生活應該就相當辛苦了。
我一年大約會陪同十幾位因生活貧困而前來諮詢的年輕人一起前往申請生活保護。而全體 NPO 法人一年則會有超過 300 件(!)案例。一旦前往申請生活保護,福祉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就一定會問:「有沒有可以依靠的家人?」
但可惜的是,至今我還沒有遇到任何一個可以依靠家人扶養的案例。即使年輕人的生活相當困苦,也無法依賴家人。若是可以依賴家人的話,他們根本也不會來 NPO 或福祉事務所諮詢吧?
即使是依靠獎學金就讀大學的許多學生,也根本無法期待家人可以負擔學費或生活費。這也讓人不得不感嘆現在的日本究竟還有多少家庭能夠互相扶持。由於不穩定的勞資雇用方式,薪水、年金減少、物價高漲等,一般家庭光是維持自己的生計應該都相當辛苦了。
27762205332_734291dc5e_h
成為被家庭壓榨的對象
更悲哀的是,有些案例甚至是家庭壓榨自己的孩子。那是長期受到虐待,更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充足的養育或教育的年輕人。這種家庭本身缺乏溫暖,對年輕人來說,甚至只是個會給予危害的存在,有人將這種家長評論為「毒親」。
也有的案例是家庭關係本身就容易造成當事人壓力,而要求他們與家人同居或尋求家人援助等行為反而會讓問題更加惡化。比方說,患有精神疾病的年輕人在老家生活時,對疾病不甚了解的父母不斷催促他們就業,因此產生巨大壓力的諮詢案例絡繹不絕。
對他們來說,怎麼樣都說不出:「我有家人幫忙,不用擔心生活。」這種話。他們雖然想跟家人分居,卻因為無法維持生計而斷送自由生活的機會。我們也會接受這些年輕人前來諮詢究竟該怎麼辦才好。這也是「無法離開老家生活的年輕人」所持有的煩惱。
無論怎麼說,實際觀察年輕人身邊的環境時,我們必須先假設他們處於難以得到家庭援助的狀況,也必須討論家庭對於超過 20 歲的成年人究竟該幫助到什麼地步才行。在外國,即使有血緣關係,一旦小孩成年便不會像日本這樣提供援助。這是因為雙親只對未成年的孩子有扶養的義務,成人之後的生活或就業則由政府或社會體系來扶持。我認為今後社會應該捨棄「傷腦筋的時候就依靠家人」這種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概念。
也就是說,「傷腦筋時就依靠家人」這種論調,相當容易讓家庭被迫負擔起社會福利或社會保障應有的功能。這麼一來,很有可能拉垮整個家庭,更會妨礙社會福利或社會保障的發展。就這一點看來,家庭扶養說可說是最危險的過時思想。
6180928101_45b3ac0b71_b
3. 健康且充滿活力的神話(青年健康說)
你是否也認為年輕人應該健康且充滿精神呢?
其實他們的健康狀態現在正急速受到威脅。特別是在職場受到長時間工時或壓迫等傷害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更是大量增加。各位是否知道他們所前往的診療科目中,位居榜首的就是精神科以及神經科?而且這趨勢年年上升,絲毫沒有降低的傾向。日本社會正逐漸侵蝕年輕人的精神。
也因此,年輕人的自殺率也跟著拉高。在各主要先進國家中,只有日本是以「自殺」成為年輕人( 15 到 34 歲)的第一大死因,年輕人的自殺死亡率也由日本奪冠(圖表 2-1)。我認為,這也代表日本是世界上最難以讓年輕人生活的國家。統計資料可說相當誠實的反映出這一點。
憂鬱症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是相當容易讓人葬送性命的惡魔,由於精神障礙而申請職災保險給付及承認件數的增加更是相當有力的證據(圖表 2-2)。周遭的人對精神疾病的無知也有所影響。周圍不斷質疑「為什麼那個人不工作?」的眼光,應該也是造成他們自殺的遠因。社會必須盡速正視年輕人承受過度壓力進而引發精神疾病,或是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後缺乏支援對策的情況。年輕人已經快被逼到絕境了。
%e8%b2%a7%e5%9b%b0%e4%b8%96%e4%bb%a3%e5%9c%96%e8%a1%a8_p85當然,有許多年輕人即使面對不合理的環境還是每天努力工作,但若是這些人失業或是長時間失去工作又會怎麼樣呢?可能會因此成為社會少數派,加上喪失自己的容身之處所產生的失落感等,年輕人的不安應該巨大得超越我們的想像。試著想像那些不幸生病、不得不離開職場的年輕人的心情,他們所抱有的挫折感與不安更是數也數不清。
由於無論是社會體系或職場觀念,都是以「年輕人 = 健康」這個前提所形成,以致於支援制度一點也不完整。老實說,可以讓年輕人請年假到醫院看病的企業更是相當稀少。關於這一點,我們也收到許多相關回報。雖然罹患肉眼難以判斷的疾病患者急速增加,卻很少人會考慮年輕人的身心狀態,並要求他們去做健康檢查。要是到了 40 歲,接受健康檢查的機會也會增加,但對於年輕人心理受創的狀況,頂多只有部分公司會有企業諮詢師協助提供心理諮商,沒有實際的對應處理方針。
我們總認為年輕人就是健康有活力,這會讓人一不小心就踏入制式思考的陷阱。或許年輕人們已經不再是健康且充滿活力了。
4. 「以前更辛苦」這種時代錯誤的神話
「無論什麼時代,年輕人都是辛苦的。」這大多是熟年世代的人才會說的話。
「戰後有一段時間,就連食物都相當匱乏,我還是在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下想盡辦法努力向上獲得成功。活在現代富裕時代中的年輕人,跟那時候比起來根本一點也不辛苦。」我時常遇到帶著笑容,說出這些話的高齡者。
首先,每個人對於辛苦的標準都不相同,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價值觀的不同。若是不設身處地思考,應該沒有人能體會他人的辛苦或痛苦吧。在年輕時努力過的高齡者,通常都會要求年輕人也必須付出一樣的努力,企圖強迫他人接受「趁年輕時多吃點苦」這種單純且平面的理論。
或許有些突然,但我想在這裡說明「貧困」及「貧窮」的不同。過去或許的確是物質匱乏的貧窮時代。但是,周圍的人們也都處於一樣的狀況之中,即使生活窮困,也會隨之形成能夠補足貧窮空洞的人際關係或是連帶感。
也就是說,即使物資匱乏,但人際關係卻相對豐富。比起現代,有更多人藉由自助及他助等方式獲得援助。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又是如何?家人、親戚、鄰居的叔叔、阿姨難道會在他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嗎?有像以前那麼便宜的租屋可以選擇嗎?他們知道年輕人即使在職場上也被分為正職與非正職員工,因此難以架構起應有的工作夥伴意識嗎?
pkef6tt3c08-brendan-church
出生就決定了命運
在研究年輕人的「困苦」狀況時,「吉尼係數」(所得與資產不平等,相當於顯示貧富差距的指數之一)或是貧困率相對高漲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明顯。當貧富差距擴大,也代表貧困人口擴大。實際上依照年齡分類來看相對貧困率,在最近 20 年裡,20 到 24 歲男女的貧困率約上升了 10%。年輕人的生活貧困狀態跟 20 年前相比,已經產生了相當驚人的惡化。
人們根據是否能出生在擁有資產的家庭與否,被分為「得天獨厚的人」與「平庸無奇的人」。這樣的差距更因為正職員工與非正職員工這種雇用制度而加劇擴大。也就是說,人生的大致走向都被先天的運氣所決定,與努力與否毫無關係,要擺脫這些命運並非容易。這也代表「只要努力就能成事」、「只要努力就有回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外,在年輕人之間也有著另一個巨大的鴻溝。那就是即使是同個世代的人,也無法理解或是分擔對方的痛苦。得天獨厚的人從年幼時便就讀私立幼稚園、私立小學,接受了父母相當金額的教育投資。周遭當然也都是高所得的家庭,他們自然而然都與那些人締結朋友關係。若非他們主動,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貧困或低所得的人或環境。
另一方面,就如我在第一章所提出的案例,各位已經看到那些面臨驚人困境的家庭狀況,「平庸無奇的人」必須一輩子面對那些缺陷。
而在同一個職場上,則分別存在著正職及非正職員工。即使他們的工作內容相同,待遇卻大不同。這麼一來,工作上便難以產生團結意識,進而相互協調達成目標。正職勞工也沒有多餘的心力拔擢非正職員工,整體構造本身就相當難以改變,根本無法達成同工同酬。
在社會構造上,即使從一開始就身處於無法努力的環境,或是即使努力也沒有回報的環境中,沒有金錢及資產的年輕人還是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感到自責。而過時的想法卻認為目前擁有金錢或資產的人都是單純依靠努力才獲得如此成果。這只會更加強化這一類的悲劇。
兒童的相對貧困率是 16.3%(2012 年),若是原生家庭為貧窮所苦,兒童就無法獲得充分的教育資源,不得不放棄就讀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的機會。貧困或階級差距簡直已經完全固定化,且不斷的再製。日本已經急速失去了只要依靠努力或實力就能獲得成功的公正以及平等。
我認為有必要讓年輕人都能踩上「相同的起跑線」,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努力及實力。而依據原生家庭的所得多寡、教育資源的份量來決定孩子們的就讀學校或未來,更是一大錯誤。
kodkas71tt8-andrey-larin
5.「趁年輕時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神話(努力至上說)
如同前述,現代社會即使拚命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回報。非正式雇用的員工無論多麼努力,還是有相當大量的年輕人無法轉為正職員工。社會無視了整個企業的經營與社會的存續究竟有多麼依靠非正式雇員的力量或經驗,依舊只將他們當作「機器中的螺絲釘」一般對待。
企業似乎認為還有許多隨時可以替換的人存在,一點也不重視自己的員工,也不願意讓他們轉為正職。雖然雇用人數不斷增加,卻只有非正式雇用人數直線上升,這種不穩定的雇用方式簡直不受限制的瘋狂增加。究竟該削減多少人事費用也成為企業的目標之一,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已經劣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若是將這種工作環境置之不顧,一味要求年輕人拚命努力,是否過於殘酷?比方說,倍受創業者推崇、相當有名的京瓷、第二電電(現為 KDDI)的創業者稻盛和夫先生就說:「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要正確預知未來就必須努力,因為將來就位於今天的延長線上。」(《追求成功的熱情》,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
但這種想法,在這個時代還能通用嗎?我必須指出,正是這種信奉努力至上主義的社會才會將年輕人逼入絕境。在企業經營者中,有許多人像稻盛先生那樣,以自己的成功體驗為根據,進而強力推崇努力至上主義。
當然,我絕不是認為努力是非必要的。我深信努力分為「有所回報的努力」以及「沒有回報的努力」這 2 種。若是不先說明努力分為這 2 種,就將一切都歸類為「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簡直可說是落後,甚至毫無責任感的說法。
71m5tyjzadw-ben-white
請各位想像這種打工內容──
在工廠中 1 天 8 小時,一一檢查輸送帶上送來的紅豆麵包有無異常,再灑上白芝麻,整個工作時間就像這樣一個又一個的不斷灑上白芝麻。由於這是誰都能辦得到的機械式工作,公司便聘用低薪且非正式雇用的打工人員來負責。這種不需要熟練度的簡單工作,工作內容是否真對員工的個人成長、專門技術及未來生活的安定有多少益處?無論怎麼努力,依然還是只有最低時薪,每天也只能不斷重複這些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究竟該怎麼樣找出對未來的展望?該怎麼樣才能脫離窮忙?對於這樣的勞工,真的有人還能說出:「只要每天都努力不懈,就能開闢未來。」這種話嗎?


徐嶔煌/日本年輕人慘淪貧困世代,台灣呢?
正文網友評論友善列印
▲在日本,有3,600萬人年齡在15~39歲之間,他們處於人生的黃金時代,卻被視為「下流老人」的預備軍,也因此被稱為「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圖/翻攝網路)
文/徐嶔煌
日本《下流老人》一書的作者藤田孝典,在他新作《貧困世代》中,提到日本年輕世代落入貧困化的現象,也就是:高工時、低收入、買不起房子。「結婚生子是一件難以實現的奢侈品」,這個景象,成為日本年輕世代許多人的寫照。可那個貧困世代,怎麼與台灣的年輕勞工面臨相同處境?
日本曾經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個一度自豪經濟強盛到可以買下全世界的日本人,是怎麼讓自己的年輕人漸漸落入「貧困世代」的處境呢?
以前,日本企業採用的是排資論輩的「年功序列制」與「終身雇用制」,也就是說,以年資與職位排資論輩,年資越久、職務越高、薪水也越高,然後在一間公司就可以一路做到退休,有些公司甚至連通勤、住宿、用餐都有津貼,總而言之,你就像家臣一樣待在你的公司,而公司會照顧你的一切,從工作到退休,因為,保障家臣是「會社」的責任。
也因為在家臣概念的灌輸之下,員工為公司拋頭顱灑熱血,超時工作也沒關係,作牛作馬也沒關係,在那個美好年代,老婆只要在家養家,老公賺的錢就可以養一家子了。
然而,老美不滿日圓太過便宜,害得美國出口沒有競爭力,因此,1985年的「廣場協議」強迫日本接受讓日圓快速升值,於是日幣一年漲幅超過3成。這個舉動導致日本出口競爭力大受打擊,也使得日本在1990年代左右的房地產泡沫化,而這個泡沫化所帶來的影響,讓日本的不動產一年跌2成、長線跌掉7成。
房地產大跌,建商垮了、房仲慘了,家電跟家具業全都哀號了,放貸的銀行倒楣了,持有不動產的投資者哀鴻遍野,持有房子的人資產縮水。於是不動產業帶著一堆行業衰退,日本引以為傲的出口業也因為日幣大升值而衰退,經營之神也救不了日本,失落的20年就這麼開始了。
為了節省成本與保持國際競爭力,日本企業開始找外國籍人士擔任CEO。然而,所面臨的第一個衝擊竟是:外國來的CEO取消「終身雇用制」。於是,他們想裁員就大方的裁員,然後撿起派遣工制度,大量的進用派遣工。
「派遣工不用給他正社員福利,旅遊津貼、退休津貼、福利津貼都不用給,很節省公司成本啊!」就這樣,派遣工的進用愈來愈普遍,但就算是派遣工,超時工作是我們的DNA,不能因為你是派遣工就可以準時下班喔!
不但如此,正因為你是派遣工,不是正式社員,所以除了工作之外的事務,你比正社員低一等,叫你跑腿買飲料、買午餐,你就要乖乖去買,叫你泡茶、泡咖啡你就要去泡,因為,你是派遣工!
這個哀傷的畫面,日本人8年前還拍了一齣日劇《派遣女王》,劇中創造個有本事「拒絕泡茶跑腿的派遣工」讓大家一新耳目,藉以提振派遣工士氣,連最近很夯的日劇《月薪嬌妻》,女主角新垣結衣當派遣工都還得乖乖泡茶跑腿,可見這8年來,日本派遣工的處境一點都沒有改善。
▲日劇《月薪嬌妻》的女主角新垣結衣研究所畢業後也曾擔任派遣工,被解雇後只好假結婚擔任鐘點家政婦。(圖/翻攝《TBS》官網)
於是,失去正職員工福利,還得超時工作的派遣工,變成日本的新階級奴隸。為什麼說是奴隸?因為這個派遣工制度很怪,做的事情沒有比正職員工少,福利?沒有,但超時工作?有!然後正職員工們把派遣工當作比自己低一級的員工。結果派遣工變成社會階級的一種,一聽到女兒的男朋友是派遣工,老爸就會趕快叫女兒跟男朋友分手。
這種可能3個月一簽、為了降低成本存在的派遣工,成了日本企業好愛、超愛的對象,現在,日本的勞工已經有將近4成是派遣工。(你看日本企業有多喜歡啊!)
然而,日本仍處於經濟不好的哀哀叫狀態,結果,「研修生制度」開始蔓延了。這是哪招?降成本的新招啊!除了派遣工,還有沒有辦法從勞動成本榨出更多錢更多利潤呢?有,就是研修生。
把學校還沒畢業的學生,年輕的肝、年輕的勞動力,透過「研修生」(台灣是實習生)的名義,叫他們上班、叫他們工作,然後,可以不用遵守勞基法。超時工作就要超時工作,勞動條件可以低於勞基法,至於薪水,當然能刻薄就盡量刻薄。
憑甚麼?因為他們是研修生,教育部管的,只要不出事,日本厚生省就當作沒看到。所以,日本勞工們的薪水,就掰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過勞死(Karoshi)一詞,是日本人所創造,更真實反映出日本勞工的悲情命運。(圖/取自Rocket news網站)
日本勞工的薪水,被派遣工踹一腳,又被實習生補上一刀,導致日本勞工得工作得更加血汗。超時工作就算了,員工旅遊、健康檢查等福利也都沒有了,政府勞動機關的保障更是少得可憐。然後,日本專家說,這種公司叫做黑心企業,勞工從大到小,都可能在黑心企業裡工作。


日本作家藤田孝典的新書《貧困世代》揭露年輕世代的困境。(圖/記者楊繼宇攝)
大 中 小
「年輕人的生活環境正急速惡化中。」這是日本知名作家、《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在其新書《貧困世代》開宗名義的一句話,而日本年輕世代貧困的問題,或許也是台灣即將面臨的重大問題。由高寶書版近期出版的《貧困世代》一書揭露日本年輕世代一步步走向貧困的現況,包括黑心打工、黑心企業、延遲償還的獎學金、國民年金、國民健康保險、高自殺率、少子化等社會現象,均代表年輕世代身處的困境。
1982年出生的藤田孝典是日本20萬本暢銷書《下流老人》的作者,他曾經擔任黑心企業對策計畫共同代表、反窮困網絡埼玉代表、日本厚生勞動省社會保障審議會特別部會委員等職務,對日本的社會發展與現象有深入觀察,他認為,現在的日本年輕人並非僅僅面對暫時性的困苦,而是必須持續面對生活的各種困境及貧窮的世代。
《貧困世代》一書即在告訴讀者,時代不斷改變,但社會卻仍然維持過去固有的價值觀與制度,無視年輕人的困境,導致窮忙、約聘人數增加、勞動環境惡化、少子化、高自殺率、低慾望等情況,不但對年輕世代造成影響,更可能成為整個社會的困境。
藤田孝典以「被社會傷害的年輕人」、「大人不了解的貧困悲劇」、「無法學習的悲劇:黑心打工與獎學金問題」、「無法居住的悲劇:貧困世代的住宅問題」、「若是不改變社會結構,貧困世代絕無法獲救」等五個章節鋪陳該書。其中,藤田孝典在首章列舉了一些實例,讓讀者了解日本年輕人目前所處的狀況,急速成為社會弱者的他們究竟有著什麼想法?至於第三章「無法學習的悲劇:黑心打工與獎學金問題」,藤田孝典認為,因高等教育的學費日漸高漲,年輕人反而開始猶豫是否要繼續接受教育。尤其,日本主流的獎學金大多是會要求償還且收取利息的「貸款」,讓年輕學子無法負擔這筆債務,不少學生根本無法專心讀書,只能日夜拚命打工,最後步上只能選擇低薪或不穩定工作的命運。
這本書提出的相關議題與觀察也能連結到台灣目前的年輕人處境,包括台灣申請學貸人數已破百萬、大人對年輕人普遍存在偏見、低薪且長工時的窮忙等,在在可供主政者與相關官員省思,避免台灣真的進入貧困世代。
▲《貧困世代》一書點出日本現代年輕世代貧困的問題,或許也是台灣即將面臨的重大問題。。(圖/記者楊繼宇攝)


我們都錯怪了台灣的年輕人?  《貧困世代》 - https://goo.gl/gdKM4X
作者 / 彭杏珠 發表日期 / 2016/12/5 瀏覽數 / 607,550+
30 2 文章收藏
字級:大 中 小
日本作家藤田孝典繼《下流老人》後,又以親身接觸的案例,揭發日本年輕世代所身處的嚴酷困境,他的最新著作《貧困世代》,描繪的正是日本主要勞動年齡層(15至39歲),共同特性為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沒有結婚生子的世代。
書中並列舉許多實際案例,有身上僅剩13日圓(3.6元台幣)的21歲男性,為了找工作,餐風露宿並步行85公里;還有人3年以來,每天餐費只有260日圓(73元台幣);甚至有年輕男性在黑心企業上班,每天工作到凌晨4點,每個月加班超過200小時,卻沒有補休或加班費,最後因罹患憂鬱症而無法工作;或是夢想獨立生活的新鮮人,即便每天認真工作,還是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1.5坪大的非法租屋裡。
這些並非特殊個案,而是已經普遍出現在日本的社會。
過去,日本在高度經濟成長時期,男性員工只要維持一定的工作方式,就能享有不錯的生活,被稱為日本的「中堅份子」。新鮮人只要年輕時跟著公司一起打拚,到約50歲時就能升到一定職位,確立了「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體制。即使一輩子只當個普通員工,也能過上一定水平的生活。
大部分的人都會結婚,過著足以養育孩子的生活,這是過去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但現在,這種家庭型態急遽崩壞了。
由於雇用環境的劇烈變化,年輕人就算一輩子只想當個普通員工也無法如願。派遣工大量崛起,大大衝擊就業市場結構,職場根本無法提供令人安心的保障,想繼續工作到60歲退休也幾乎不可能。
也就是說,這一代的日本年輕人已無法一路工作到退休了。
而這些被迫離職或因故無法工作的年輕人卻被貼上「不努力」「懶惰」的標籤,有些人甚至連生活都出現問題。藤田孝典認為,年輕人即使跟以前的人一樣努力,也得不到回報,成為「社會弱勢」,才會稱他們為「貧困世代」。
書中並指出大人們對年輕人的五大偏見:只要工作就能獲得收入、年輕人都有家人幫忙、年輕人都健康且充滿活力、「以前還要更辛苦」的時代錯誤概念,以及「趁年輕多努力,辛苦只是一時」的過時想法,這些都緊緊壓迫著日本年輕世代。
看完日本大人們對年輕人的五大偏見,筆者發現這也正是台灣父執輩對年輕世代的看法。
回顧過去的台灣確實如此,大學畢業生的薪水幾乎是隨著年資而逐步上升,買房子也不會擔心付不起房貸,即使工作再累,也會持續努力下去,因為看得到未來跟希望。
但再看看現在的年輕人,雖然享有比上一代更好的教育資源與生活環境,橫在眼前的是,卻是一堆的未知問號。
台灣的薪水是否會隨著時間而逐漸上升,答案幾乎是渺茫。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的資料指出,台灣總計890萬6000名受僱勞工,平均月薪為3萬7094元;其中月薪低於3萬的有327萬人。再以目前平均實質薪資倒退16年的趨勢來看,誰敢保證將來不會繼續「倒退嚕」。
藤田孝典認為日本的貧困世代,將比現在的下流老人更為悲慘,若是沒有社會或家庭的協助,他們就只能被迫接受貧困,不得翻身。
跟日本社會發展模式相近的台灣,似乎也預告著貧困世代的來臨。
該是政府正視年輕人問題的時刻了。唯有以同理心感受其所面臨的困境,才能開啟良性對話,消彌世代對立,並適時給予機會,避免淪為貧困的世代。

博客來-貧困世代:低收入、長工時、無殼蝸牛、無法結婚生子……大人無法理解年輕人的窮忙並非不努力,而是社會制度所逼!>內容連載 - https://goo.gl/yAcFO8


「貧困世代」與「下流老人」


我曾針對高齡者的貧困問題寫下《下流老人》一書,在撰寫的過程中我更發覺,年輕人的貧困狀態與高齡者的貧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若是針對年輕人的社會支援不足,待他們年齡增長後,老後所面臨的生活狀況將會相當悲慘。比方說,從非正職員工的觀點來談論年金制度吧。
一般上班族被徵收的年金保險費包含國民年金(基礎年金)與厚生年金,自營業者的年金費用原則上只須徵收國民年金,另可自行設定是否固定加保國民年金基金等附加年金。而附加年金並非與公司分擔,需由自營業者完全負擔。目前勞動人口由於薪水偏低,有許多年輕人無法繳交高額年金只能繳交國民年金,甚至也有人完全沒繳年金。
就拿在二十歲到六十歲之間繳交國民年金及厚生年金,總計繳交了四十年(四百八十個月)年金保險費,現年六十五歲的人來當例子。若是他四十年的平均年收入超過四百五十萬日圓,月薪平均約為三十八萬日圓,厚生年金一年約繳交一百二十萬日圓,而國民年金一年約繳交七十八萬日圓。合計金額為一百九十八萬日圓,平均一個月繳十六萬五千日圓,這就等於是他老後的年金收入。
再來以收入較低的例子重新計算。畢竟現在平均薪資下降,大多人的月薪都沒有三十八萬日圓。就以平均月薪二十五萬日圓,繳交四十年的例子來試算。
這麼一來,現在六十五歲的人所能拿回的厚生年金部份為七十九萬日圓,國民年金部份約為七十八萬日圓,合計也只有一百五十七萬,一個月只能領到十三萬日圓。(根據日本年金機構的標準試算)不僅是我在《下流老人》曾提出這個問題,其他專家們也都提出了相同結果的試算。
日本的高齡者以現任勞動人口的薪資為基本,分配為年金保險費、儲蓄、投資信託等,逐漸建構起老後的資金。在高度經濟成長其時,只要在銀行或郵局存錢就能獲得不錯的利息,甚至什麼都不用做都能擁有老後資金。但現在卻幾乎沒有利息,無論預先存了多少錢,也很難讓老後資金成長。
不管怎麼說,現在的人們必須在年輕時候將薪水利用保險或是儲蓄的方式多加分配,才能形成老後資金。但卻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連老後資金都拿不出來。就連現在的高齡者光靠年金生活,都無法過得健康又有文化了。對老後的生活來說,儲蓄或資產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了。
能存錢就算不錯了
我在《下流老人》中也曾說過,即使消費欲望高漲,但許多年輕人卻已經陷入無法消費的狀況中。
越是在電視等媒體中看到下流老人的情況,年輕人就越會對自己的老年感到憂慮,轉而變得保守及畏縮。害怕自己是否也會變成那種樣子?而消費行為也會受到那分不安所影響。即使賺到了足夠買東西,或是進修等「自我投資」的資金,卻還是會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著想而轉為儲蓄。
根本不知道自己退休時是否還能領到退休金,未來也是一片愁雲慘霧,因此不得不過著禁欲的生活。但最後他們在精神方面也無法獲得滿足,無法過著年輕人原本該有的舒適生活,一味陷入惡性循環。
就拿汽車來舉例吧。一九九〇年代之後,TOYOTA汽車的國內販售量與海外的販售量成為反比(圖表1-3)。少子化高齡社會的特徵是個人消費下降,TOYOTA身為代表日本的企業,即使公司本身獲得了最高收益,但日本國內卻還是有大量年輕人無法購買。過去獲得最高收益的原因則是由於海外販售成長,但日本國內的消費量卻是持續下降。
但若年輕人只是將那些錢存起來,那倒是還好。但現在環境就連儲蓄等個人資產都無法累積,也讓貧困世代的人數急速增加(圖表1-4)。就年輕人的工作環境、資金、生活環境看來,要想儲蓄可說是相當困難。
經濟學者森岡孝二先生也在他的著作《雇用身份社會》(岩波新書)中指出:「勞工被各式各樣的雇用方式分裂,隨著不穩定的雇用方式增加,正職與非正職之間的階級差距越來越大。現代日本社會構造就是因為這些不同的雇用方式形成了身份階級。」
森岡先生認為在同間企業中也形成了嚴格的身份差別,在正職與非正職員工中有著相當大的「鴻溝」。像這樣以雇用方式所形成的身份,簡直就像是在戰前纖維產業中的正職員工與受到歧視與差別待遇的「工人」一般。
各位在看過前面的例子之後,應該就能了解年輕人光是每天生活就筋疲力盡的情況。若是不將矯正年輕人的工作環境當作現代日本社會構造的問題來解決,日本將會製造出一輩子都只有低廉薪水且生活不穩定的世代,甚至還不斷限制他們的發展。我希望年輕人至少能擁有足以購買汽車等事物的消費能力。
另外,若是工作時的薪水還比剛才試算的金額較低的話,老後就只能得到比生活保護還要少的年金收入。年輕人與高齡者的貧困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更有著緊密的連帶關係。若是現在不提出對策,未來一定會成為「下流老人社會」。
但是,正如本書所提出的問題,社會對年輕人的態度與相關支援相當缺乏。下流老人與貧困世代所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個人層面了。我必須再次強調,這是我們應以社會福利政策來應對的問題。
生產與養育小孩簡直是「奢侈」
若是現在的雇用方式與低薪資仍舊沒有改善,那麼不得不申請生活保護的人就不僅是四處可見,而是會演變成相當巨大的數量。這將會成為影響社會福利政策根本的巨大問題。
國稅廳調查,日本民間企業員工的平均年收是四百一十五萬日圓(二〇一四年),若這平均收入能夠持續四十年,就如前面的試算所顯示,老後一個月約能獲得十六萬五千日圓的年金。
東京都二十三區的生活保護基準金額是將生活保護費與住宅補助費(上限額)合計後,約為十四萬日圓左右(單身人士)。而社會福祉事務所認定,不需要再繼續生活保護的收入水準(生活保護自立水準=生活保護基準+住宅補助特別基準+基礎扣除額100%)約為十七萬日圓左右(二〇一四年)。
若以這基準再加上各種稅金、保險金等各項優惠減免,若一位單身人士想在東京都二十三區內過著健康且有文化的生活,約需要二十萬日圓左右。若以年收入來看,一年則需要二百四十萬日圓的實際收入。就算是年收入在一般程度的上班族,年老之後都無法依靠年金在東京都二十三區內繼續居住。那麼,若是除了年金以外的社會福利依舊沒有改善,其他無法成為一般正職上班族的年輕人在年老之後,只能靠著生活保護來維持生活的人數將會大幅增加。
二〇一六年一月一日發行的朝日新聞社論版中,刊登了我的意見。「對因非正式雇用、年金問題等而對將來懷有不安的年輕世代來說,結婚生子已經不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是奢侈。」這一點也不誇張。
可惜的是,還有許多中高年人士不一併思考少子化與貧困這兩個問題,反而將一切都怪罪在不結婚生子的年輕世代身上。實際上,二〇一六年一月在千葉縣浦安市的成人式上,市長甚至說:「若是人口繼續減少,將無法繼續維持現在的日本社會。我對年輕的各位抱有相當大的期待。」但是,在抱有期待之前更需要注意的是,他對於年輕人現況的過度樂觀想像。
大人們根本沒有看到年輕人即使想生小孩,卻沒有多餘心力可以負擔的狀態。養育孩子實在太過奢侈,這才是貧困世代的真相。
他們甚至連儲蓄等個人資產都沒有,許多年輕人都是接受生活保護的預備軍,也是下流老人的預備軍,而現在這些人已經形成了相當驚人的數量。
若是將貧困世代就這樣放著不管,不久之後他們就會成為社會保障或是社會福利補助的對象。而我身為社會福利專家,認為我們現在就該正式面對、現在就該先提出對策應對。


救救貧困世代 別讓孩子們預約當「下流老人」
photo (4)photo (5)  
2016-12-08 03:11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洪欣慈、呂思逸/台北報導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他們從高中起始背負沉重學貸、日夜打工無法...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他們從高中起始背負沉重學貸、日夜打工無法好好念書。台灣「貧困世代」 誰來救? 記者程宜華/攝影 圖/聯合報提供
青貧族失業率高、起薪低,一出社會就因學貸等債務壓身,且越來越多人從事派遣工等的非...
青貧族失業率高、起薪低,一出社會就因學貸等債務壓身,且越來越多人從事派遣工等的非典型工作。 本報資料照片
還沒出社會,就背了卅萬的沉重學貸;出社會只能找到月薪不到卅K的工作,還完學貸得要十多年。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低薪社會新鮮人面臨龐大學貸壓力,造成台灣青年貧困化,一如日本「貧困世代」。
「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在新作「貧困世代」中說,「貧困世代」因學貸、勞動環境惡化,陷入一輩子貧困的困境。「貧困世代」在日本有三千六百萬人,年齡在十五至卅九歲間;他們處於人生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卻被視為「下流老人」的預備軍,是「注定一生貧困的世代」。
學貸越背越多
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正案前天三讀通過後,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等青年團體昨發表聲明說,台灣私立大學四分之一學生背學貸,三分之一的上班族超過卅歲、月薪不到卅K,「已經沒有什麼空間,再放任青年貧窮或勞動剝削惡化下去。」
教育部也統計,國內大專、高中職有卅多萬人申請學貸;以一○三學年度統計,兩教育階段全年總學貸金額高達二三○億元。」申請學生中,超過八成集中在私校,就讀私校的學生弱勢比率又高,陷入惡性循環,「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薪水越來越少
勞動部相關統計則指出,青年勞工薪資平均每月工作薪資才約二萬八九二五元,相較二○一二年雖微增一千五百元,但若計算物價,薪資水準其實倒退;國內青年失業率也一直高於整體平均。
日子越忙越窮
藤田提及,「貧困世代」若無政策或環境支援,無法脫離越忙越窮的「窮忙族」,不僅成為社會負擔,社會也會因為缺乏年輕人的支撐,落入集體貧窮的惡性循環。
蔡英文總統相當重視青年困境,連續在就職典禮和國慶文告中,多次提到要解決年輕人的低薪貧困窘境。如何改變台灣「貧困世代」,讓他們不會下沉成為「下流老人」?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要從教育體系做起,尤其提升高職設備、師資,讓高職畢業的學生也能被產業界認可、聘用,學生的未來就可有不同選擇,「否則等產業都外移、技術出現斷層,這些機會也沒了。」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說,短期政府可用公共治理角色,直接提高基本工資;增強企業社會責任,促使企業以私人治理角度,改善利潤分配問題。中長期計畫則要從經濟層面,改善「產業結構」,幫助產業轉型。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
台灣大學生、高中生背學貸的人數逐年增加,出社會後又面臨低薪環境,不僅成了「貧困世代」,還可能惡性循環成「下流老人」 。 記者程宜華/攝影


2017-02-22_1729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