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依照移民性質分類,約可分為私營移民村與官營移民村,而兩類型移民都是以解決內地人口過剩問題為主要目的。若只論及有計劃的大型移民村,應始自1899年由賀田組主導、位於花東縱谷的賀田村為首座的日人移民村。不過,並沒有形成明顯的日式聚落。
位於台灣,但完全保持大和民族傳統的日本移民
1909年-1918年,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移民措施。仍以台灣東部為主要目標的移民計劃,共引進了約1700餘人的移民。之後,東部平原的移民再轉為私營,並轉以臺東為主。到了1932年,台灣總督府再於台灣西部的濁水溪、虎尾溪、高屏溪等河床大量設置移民村。而此大規模的移民村計劃直至太平洋戰爭轉熾的1942年才緩和;至1945年10月,台灣日治時期結束,總移民人數達數萬人的全部日本移民村隨即撤離。
因為水土不服、衛生條件太差、耕種作物選擇、移民無法取得所有權等因素,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1]實際的農村轉移人口,比遷往各大都市的日籍移民人數有著懸殊的差距。
背景
圖為1896年5月,日軍入台北城的想像圖。取得台灣後,新領土成為日本解決人口問題的曙光。
1869年明治維新底定後,日本受到西方殖民思想影響,在人口繁衍、國防警備與產業調整等問題考量上,日本政府與大部分學者達成「大和民族海外發展」的共識。19世紀末,日本國內死亡率降到20‰以下,出生率成長到30‰以上,而人口更從明治維新前的3000萬-3500萬左右,迅速爬昇到4400萬(1900年),因此,日本本地人口過剩、耕地與糧食不足問題更成為迫切解決的棘手問題。對於這方面,日本明治政府除了鼓勵日人遠渡至如南美等新興國家成為日僑外,有計劃且以武力做後盾的大批人口移民,成為日本政府解決人口過剩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雙方簽訂馬關條約,面積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台灣成為日本新領土,至此,殖民台灣成為日本人口移至海外事業的實驗場地與解決本土人口過剩問題的重要機會。
沿革
賀田移民村
明治32年(1899年)賀田金三郎設賀田組,著手開墾加禮苑、吳城(志學)、鯉魚尾(壽豐)及鳳林等處之原野。明治39年(1906年)1906年,賀田金三郎響應日本政府的「獎勵私營移民政策」,開始於日本本地招募前往台灣的移民,移居開墾吳全城(53戶364人)及鯉魚尾(278人),賀田組召募日本移民43人設「大和移民村」於今日花蓮縣光復鄉大富村,設「賀田移民村」與「壽移民村」,地點在今日花蓮縣壽豐鄉之平和、志學、壽豐及共和等村[2]。賀田金三郎從台灣總督府爭取了具備移民收容條件之開墾許可地共有38筆,實際招徠移民經營運作者則有9筆,而這些移民村大略設置於花蓮吳全城,並更名為賀田村(今壽豐鄉志學村)。而此移民村不但是台灣首座移民村,也是日本海外的首座移民村。
在提供耕地、農具及日俄戰爭前後的恐慌期內,首批賀田移民村共招農戶133戶,385人。不過因為移民村地處台灣東岸,屬於偏遠地區,加上私營不具公信力,不生產自給自足糧食,淪為糖業農工等因素,造成了部分移民死亡、轉業或歸國。總體來說,此階段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雖然持續辦理,但一直沒有明顯聚落產生。
花東地區移民村
1945年32萬在臺日僑分布圖
1909年-1918年,為了加快移民試驗,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移民措施,主管機關也從民政部殖產局林務課兼管改交由移民事業委員會專管,並在各移民地點設置移民指導所。1911年,面積10.8241平方公里(1116.5甲)的第一座官營吉野移民村於花蓮七腳川(今吉安鄉)設立。除了土地免費使用外,也提供三年的免費藥品補助。除此,還享有家屋建築費、農具花費、入院治療等費用的一半金額補助。而在以東部花蓮平原為主要目標的移民計劃,共引進了1700餘人的移民。之後,並陸續開發豐田村與林田村等兩移民村。進駐後,這些地名均更名為以移民者故鄉地名(多為四國、九州)為主,而此地名,二戰後多仍未更改,並沿用至現在。
1918年,總督府方面以移民實驗的已達成,官營移民無需繼續實施為由,停止花東地區官方移民村計劃。不過研究學者皆認為是效果未如預期下的不得已選擇。之後,轉為私營的花東移民開發於1917年-1924年繼續實行。合併後續官營之移民村,此期間共又開發了瑞穗移民村、末廣移民村等十數座、移民從數百人至千餘人的移民村。據估計,花東移民村的面積,共達150平方公里以上。[註 1]
雖然區分官營與私營,設立地點與年代又有差異,不過還是有其共同點。那就是移民村均由民營糖廠贊助、土地種植蔗糖用甘蔗不種植稻米糧食、人員來源多為四國九州、移民戶戶長大多為日本軍人且審查十分嚴格等等。
西部河床移民村
台灣西部的日本移民村均位於河床
明治43年(1910年)愛久澤直哉招募日本移民34戶157人,設「南隆農場」,入墾中壇、金瓜寮、吉祥及龍肚等地,約於今日高雄市旗山區中壇、祿興、德興、吉祥龍肚等里[2]。1932年,於台灣東部移民計劃受挫的台灣總督府,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再度嘗試以紓解日本本土壓力為考量的移民村設置計劃經過衡量後,移民事業委員會於捨棄了原本的花蓮移民計劃,轉向台灣西部平原,而他們選定的目標則是台中州包含東螺溪畔的濁水溪河床,如位於北斗郡的豐里移民村,高雄州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河川新生地,如位於高雄州屏東郡的千歲移民村,及臺南州虎尾新生地平原,如春日移民村。這些俗稱溪底的河川浮復地成為除了紓解人口壓力外,亦有皇民化與國防等考量的官營移民村設置地點。
在移民村設置上,台灣總督府移民村除了在移民遷入內,以公費先行整地成方塊狀耕地、重建水玔、構築堤防外,還設置了屋舍、道路與飲水設施。而每戶約有3.87公頃至至4.85公頃。而預計種植作物,除了糖廠所需的甘蔗外,也允許自給自足的稻米耕作。而此政策,也完全符合日本內地市場為考量;糖金米銀的台灣邊陲經濟特色。除此,台灣總督府全力配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加入參與的半官半私之移民村設置模式,也為日後設置於中國及滿洲國等地日本移民村的圭臬與樣板。
離台
引揚證明書
1945年8月15日,日本於二戰落敗,台灣日治時期結束。而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治的台灣於翌年3月(1946年,昭和21年)開始陸續遣回日本移民村人民。1950年之前,人數約在數萬人之譜的移民村日籍在台居民,均全數返日。另外,根據1946年4月22日公布的《台灣省土地處理規則及接收日人房地產處理實施辦法》,則將移民村所墾土地統統經由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處理,大部分歸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有。這些土地成為稍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一連串台灣土地改革與重分配的重要標的。
移民村日本移民被遣送回國時,必須填寫移交清冊、遣送日僑回國證明書、引揚證明書等相關文件,並對攜帶物資有嚴格限定。例如現金不得超過日幣一千圓,夏冬季衣服各一套,及棉被一床,並不得讓售農具與土地等。
評價與後續
遣送證明書
台灣總督府為了獎勵日人移民臺灣移民事業推動,於政策設計上近乎是腸枯思竭。總督府統計僅自昭和16年(1941年)九月至17年(1942年)這段期間,臺灣日本移民村設施費用為480萬8879圓,補助費77萬6249圓,災害復舊費96萬4377圓,共計以654萬9505圓來支援移民事業,是否具有價值頗有爭議[2]。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落敗,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由於日本是在敗戰型態下放棄臺灣,因此移民事業的成果如何,至今欠缺日本具體檢討報告。不過由各項數據知道,因為水土不服、衛生條件太差、耕種作物選擇、移民無法取得所有權,形同糖廠佃工等因素,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除此,以1945年遣送回日本的五十萬人口計算對照台灣廿個移民村,每個移民村至多1700人計[註 2],實際的移民村人口,遠少遷往於各大都會或自主移民的日籍人士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szkC0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庄(現 花蓮縣吉安鄉),初期共有移民61戶、295人,多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故名「吉野村」+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後,移民村結束,日籍移民全數返鄉。吉野改名為吉安,吉野村所留農地,多於公地放領後成為耕地。吉野村的移民返鄉後組成「吉野會」,懷念故鄉台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395632124
花蓮壽豐鄉吳全村/大和志:一個村落的誕生 作者: 赫恪/客家文史寶庫/吳全、賀田金三郎/賀田移民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457486586
吉安鄉/吉安慶修院花蓮的國家三級 1917年古蹟/吉野真言宗布教所/88尊佛像象徵每人不同的煩惱,參拜後就代表拋去了煩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437210917
吉野村是台灣日治時期第一個官營的日本移民村,位於台灣花蓮港廳吉野庄(現 花蓮縣吉安鄉),初期共有移民61戶、295人,多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故名「吉野村」+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後,移民村結束,日籍移民全數返鄉。吉野改名為吉安,吉野村所留農地,多於公地放領後成為耕地。吉野村的移民返鄉後組成「吉野會」,懷念故鄉台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395632124


花蓮壽豐鄉豐裡村日本時代曾是官營移民村,「豐田移民村」村內有日本人墓園-《佛說阿彌陀經》:「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87年歷史的「壽豐鄉豐裡村日本移民墓園」,戰後荒廢多年,縣府2009年指定為歷史建築「臺灣初代 昭和9年11月20日亡 為吉リヱ」字樣,墓碑下方基座內部就是放置骨灰罈的墓穴,不過,墓穴開口現在被蜂箱佔用/日本人一個家族立一墓碑,往生後採取火葬,再納骨至家族墓穴,「俱會一處」墓穴的家族姓氏為「松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碧蓮寺牌坊(原豐田神社鳥居)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碧蓮寺牌坊(原豐田神社鳥居)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1086/tony1086.html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6%97%A5%E6%9C%AC%E7%A7%BB%E6%B0%91%E6%9D%91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移民村PDF--------------------------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地神」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地神碑就像是我們的土地公保佑當地村子的平安目前花蓮只剩下三座地神碑吉安吉興村裡頭就有一座;日本人於村莊入口立足地神,當作天照大神參拜


相關圖片

https://goo.gl/1F4ati (地神さん)


「地神」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地神」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s://goo.gl/4uMFvV (2012/2/23瑞穗庄玉苑地神樣 (瑞穗鄉瑞北村) @ 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情報站 :: 隨意窩 Xuite日誌)


 

豐田地神祠

「地神」的圖片搜尋結果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地神」在台灣是個罕見的神衹,位於豐坪村,有洗石子座台,一石橫臥,另一刻有「地神」二字的大石頭置其上,側面刻有「昭和十五年九月社日鎮座」、「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此種神衹為日本的土地神,也是聚落、家宅的守護神,傳說它會以白色狐狸的外型現身。
地神祠 是當時日治時代各移民村菸農所設立的神祇碑之一,用途為守護土地之用,「地神」是日本民間信仰的一個神祇,在日本本土廣為民間所崇祀。
據資料顯示,一般地神都設在村庄入口處,有點像台灣的「土地公」保護整個村莊。
豐田地神祠007
豐坪村的地神祠 ,是相當罕見的日本神祇,即日本的土地神,也是聚落與家宅的守護神。台灣光復 後,漢人移民將日本地神視同漢人民間信仰的福德正神來祭拜,並成立土地公會祭祀組織,於民國六十年為露天地神立祠。
豐田地神祠005
豐田地神祠004
豐田地神祠006
近年來由於東華大學 環道路興建,一條拓寬為三十米的公路貫穿豐坪村,日式木造老屋多遭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棟棟水泥樓房。豐坪村(台11丙線13.5K處)的地神是目前花蓮僅存的地神三座之一,十足有歷史的珍貴性。
來花蓮玩經過台11丙線若有閒暇時間,不妨也下車走走隨看吧~https://goo.gl/yvhIfS (地神祠 - 隨意窩 Xuite遊)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豐田移民村大平聚落(今豐坪村)地神碑(2006.2.5 & 2008.11.2) @ 神社殘跡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log.xuite.net/richard.tw/twblog/108266789-豐田移民村大平聚落(今豐坪村)地神碑(2006.2.5+%26+2008.11.2)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瑞北社區的煙樓及地神 @ 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情報站 :: 隨意窩 Xuite日誌)http://blog.xuite.net/d0963064845/twblog1/123681996-瑞北社區的煙樓及地神

相關圖片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野地旅): 野地旅0489:瑞北三元宮五角地神碑[花蓮瑞穗])


 

台九線拓寬 瑞興橋下百年地神碑搬家

2016-06-29

移至瑞北社區三元宮前庭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台九線富源國中至瑞北段(二六○至二六八K)拓寬工程,這幾天開始動工。由於拓寬影響到瑞興橋底下百年歷史的日本「地神碑」,公路局玉里工務段前天把地神碑「搬家」,移到瑞北社區三元宮前庭安置!

  • 保存在瑞北社區三元宮的「五角地神碑」,每一面都刻有一位神祇的名字,五位神祇都是日本人信仰的農業神、土地之神,圖為合成照。(記者花孟璟攝)

    保存在瑞北社區三元宮的「五角地神碑」,每一面都刻有一位神祇的名字,五位神祇都是日本人信仰的農業神、土地之神,圖為合成照。(記者花孟璟攝)

  • 原位於台九線瑞北社區「瑞興橋」下的地神碑,已有百年歷史。
(記者花孟璟攝)

    原位於台九線瑞北社區「瑞興橋」下的地神碑,已有百年歷史。 (記者花孟璟攝)

  • 地神碑由卡車載運到瑞北三元宮準備安放。(黃家榮提供)

    地神碑由卡車載運到瑞北三元宮準備安放。(黃家榮提供)

原處五角地神碑移到龍邊

而三元宮前安置的日治時代瑞源移民村「五角地神碑」,也同時從三元宮的「虎邊」搬移到「龍邊」。

日本人會在村落、田地附近樹立「地神」碑,祈求作物豐收,每年春天、秋天各舉辦一次祭祀,稱為「社日」。瑞穗鄉文史工作者黃家榮說,日治時代的瑞穗當年有三處日本移民村,包括玉苑(今瑞北村)、瑞源(今瑞北村南邊)及宮の里(今瑞祥村)。玉苑移民村的地神碑就位於瑞興橋底下,屬於自然石地神碑

保存在三元宮前的五角地神碑,五個面刻有日本神祇,包括天照皇大神、大己貴命、少名彥命、倉稻魂命、埴安媛命,五位神祇都是日本人信仰的農業神、土地之神,原本位於瑞源移民村,推測是在戰後被移置到三元宮保存

黃家榮說,戰後日本人的「地神」信仰被台灣人當成「土地公」繼續拜,所以社區居民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到瑞興橋下上香,但五角地神碑上面的日本神祇,台灣人多半不認識,就未繼續得到香火

公路局玉里工務段執行台九線第三期拓寬,今年三月大興至富源段(二五三至二六○K)動工,預計一百零七年九月完工;這個月輪到富源國中到瑞北段也開始動工,富源瑞北段工程經費八億四千萬元,預計一百零七年十月完工。玉里工務段副段長陳景揚說,一百零二年起就已和花蓮縣文化局舉辦過一次會勘,這次因即將動工,經徵詢村民後,決定把地神碑移到三元宮,以保存花蓮百年的文化資產


 

File:1945年32萬在臺日僑分布圖 Japanese citizens in Taiwan.png「移民村分布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

File:Move01.gifFile:Move3.jpgFile:Move2.jpgFile:Move4.jpg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依照移民性質分類,約可分為私營移民與官營移民,而兩類型移民都是以解決日本內地人口過剩問題為最主要目的。若只論及有計劃的大型移民村,應始自1899年,賀田組主導,位於台灣東部的花蓮平原移民村為首座的日人移民村。不過,並沒有造成明顯的日式聚落。
位於台灣,但完全保持大和民族傳統的日本移民
1909年-1918年,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移民措施。仍以台灣東部為主要目標的移民計劃,共引進了約1700餘人的移民。之後,東部平原的移民再轉為私營,並轉以臺東為主。到了1932年,台灣總督府再於台灣西部的濁水溪、虎尾溪、高屏溪等河床大量設置移民村。而此大規模的移民村計劃直至太平洋戰爭轉熾的1942年才緩和;至1945年10月,台灣日治時期結束,總移民人數達數萬人的全部日本移民村隨即撤離。
因為水土不服、衛生條件太差、耕種作物選擇、移民無法取得所有權等因素,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1]實際的農村轉移人口,比遷往各大都市的日籍移民人數有著懸殊的差距。
圖為1896年5月,日軍入台北城的想像圖。取得台灣後,新領土成為日本解決人口問題的曙光。
1945年32萬在臺日僑分布圖
1869年明治維新底定後,日本受到西方殖民思想影響,在人口繁衍、國防警備與產業調整等問題考量上,日本政府與大部分學者達成「大和民族海外發展」的共識。19世紀末,日本國內死亡率降到20‰以下,出生率成長到30‰以上,而人口更從明治維新前的3000萬-3500萬左右,迅速爬昇到4400萬(1900年),因此,日本本地人口過剩、耕地與糧食不足問題更成為迫切解決的棘手問題。對於這方面,日本明治政府除了鼓勵日人遠渡至如南美等新興國家成為日僑外,有計劃且以武力做後盾的大批人口移民,成為日本政府解決人口過剩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雙方簽訂馬關條約,面積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台灣成為日本新領土,至此,殖民台灣成為日本人口移至海外事業的實驗場地與解決本土人口過剩問題的重要機會。
沿革
賀田移民村
1906年,賀田金三郎主導的賀田組為響應日本政府的「獎勵私營移民政策」,開始於日本本地招募前往台灣的移民。賀田組所主導的私營移民村設置,共從台灣總督府爭取了具備移民收容條件之開墾許可地共有38筆,實際招徠移民經營運作者則有9筆,而這些移民村大略設置於花蓮吳全城,並更名為賀田村(今壽豐鄉志學村)。而此移民村不但是台灣首座移民村,也是日本海外的首座移民村。
在提供耕地、農具及日俄戰爭前後的恐慌期內,首批賀田移民村共招農戶133戶,385人。不過因為移民村地處台灣東岸,屬於偏遠地區,加上私營不具公信力,不生產自給自足糧食,淪為糖業農工等因素,造成了部分移民死亡、轉業或歸國。總體來說,此階段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雖然持續辦理,但一直沒有明顯聚落產生。
花東地區移民村
1909年-1918年,為了加快移民試驗,台灣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移民措施,主管機關也從民政部殖產局林務課兼管改交由移民事業委員會專管,並在各移民地點設置移民指導所。1911年,面積10.8241平方公里(1116.5甲)的第一座官營吉野移民村於花蓮七腳川(今吉安鄉)設立。除了土地免費使用外,也提供三年的免費藥品補助。除此,還享有家屋建築費、農具花費、入院治療等費用的一半金額補助。而在以東部花蓮平原為主要目標的移民計劃,共引進了1700餘人的移民。之後,並陸續開發豐田村與林田村等兩移民村。進駐後,這些地名均更名為以移民者故鄉地名(多為四國、九州)為主,而此地名,二戰後多仍未更改,並沿用至現在。
1918年,總督府方面以移民實驗的已達成,官營移民無需繼續實施為由,停止花東地區官方移民村計劃。不過研究學者皆認為是效果未如預期下的不得已選擇。之後,轉為私營的花東移民開發於1917年-1924年繼續實行。合併後續官營之移民村,此期間共又開發了瑞穗移民村、末廣移民村等十數座、移民從數百人至千餘人的移民村。據估計,花東移民村的面積,共達150平方公里以上。[2]
雖然區分官營與私營,設立地點與年代又有差異,不過還是有其共同點。那就是移民村均由民營糖廠贊助、土地種植蔗糖用甘蔗不種植稻米糧食、人員來源多為四國九州、移民戶戶長大多為日本軍人且審查十分嚴格等等。
西部河床移民村
台灣西部的日本移民村均位於河床
1932年,於台灣東部移民計劃受挫的台灣總督府,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再度嘗試以紓解日本本土壓力為考量的移民村設置計劃經過衡量後,移民事業委員會於捨棄了原本的花蓮移民計劃,轉向台灣西部平原,而他們選定的目標則是台中州包含東螺溪畔的濁水溪河床;如位於北斗郡的豐里移民村、高雄州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河川新生地;如位於高雄州屏東郡的千歲移民村、及臺南州虎尾新生地平原,如春日移民村。這些俗稱溪底的河川浮復地成為除了紓解人口壓力外,亦有皇民化與國防等考量的官營移民村設置地點。
在移民村設置上,台灣總督府移民村除了在移民遷入內,以公費先行整地成方塊狀耕地、重建水玔、構築堤防外,還設置了屋舍、道路與飲水設施。而每戶約有3.87公頃至至4.85公頃。而預計種植作物,除了糖廠所需的甘蔗外,也允許自給自足的稻米耕作。而此政策,也完全符合日本內地市場為考量;糖金米銀的台灣邊陲經濟特色。除此,台灣總督府全力配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加入參與的半官半私之移民村設置模式,也為日後設置於中國及滿洲國等地日本移民村的圭臬與樣板。
離台
引揚證明書
遣送證明書
1945年8月15日,日本於二戰落敗,台灣日治時期結束。而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治的台灣於翌年3月(1946年,昭和21年)開始陸續遣回日本移民村人民。1950年之前,人數約在數萬人之譜的移民村日籍在台居民,均全數返日。另外,根據1946年4月22日公布的《台灣省土地處理規則及接收日人房地產處理實施辦法》,則將移民村所墾土地統統經由臺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處理,大部分歸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有。這些土地成為稍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一連串台灣土地改革與重分配的重要標的。
移民村日本移民被遣送回國時,必須填寫移交清冊、遣送日僑回國證明書、引揚證明書等相關文件,並對攜帶物資有嚴格限定。例如現金不得超過日幣一千圓,夏冬季衣服各一套,及棉被一床,並不得讓售農具與土地等。
評價與後續
台灣總督府為了獎勵日人移民臺灣移民事業推動,於政策設計上近乎是腸枯思竭。然而,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落敗,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由於日本是在敗戰型態下放棄臺灣,因此移民事業的成果如何,至今欠缺日本具體檢討報告。不過由各項數據知道,因為水土不服、衛生條件太差、耕種作物選擇、移民無法取得所有權,形同糖廠佃工等因素,移民村設置並不成功。除此,以1945年遣送回日本的五十萬人口計算對照台灣廿個移民村,每個移民村至多1700人計[3],實際的移民村人口, 遠少遷往於各大都會或自主移民的日籍人士。
比照滿洲地區及華北地區的日本移民,臺灣設置的日本移民村對日本國內人口問題的解決,其影響力可說相當薄弱。不過就殖民地永續經營的範疇上,卻意義重大。移民村的經營本身,有其永住臺灣、以台灣為本土、日本人與台灣人共存,以及同化台灣人為日本人為目的。除此,移民村的經驗更可作為日本民族大舉殖民中國滿州國、華北,甚至南洋熱帶等二戰占領區的參考或依據。


『豐田』在日治時期是花蓮境內三個官營移民村之一,規劃有完善自給自足的街道、房舍、下水道、文教機構、官衙及神社等。現今遺留有的街道格式、日式民房、老菸樓與鳥居。
潘怡樺 彙整
旅遊資訊王盡力維持景點的圖文資料之正確性,若仍有疏漏歡迎來信告知。 連絡我們
地址: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豐裡村、豐坪村等三村總稱
景觀特色:
為日治時代的官營移民村,以棋盤式劃分道路與住宅,每戶住宅面積為441坪格局,為傳統日式房舍建築工法。
服務設施:
壽豐鄉文史館/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中山路320號
洽詢電話:(03)865-0640
豐田文史工作室/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民權街29號
洽詢電話:(03)865-0243

相關圖片

豐田,一個滿溢和風味的名字。

開車走省道臺9線,在224公里處,左手邊(往東)有三根水泥墩鐵柱,中間那根寫著豐山,鐵柱上掛著風車和白鷺鷥,這裡就是就是豐田。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在東台灣建立了多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如吉野、豐田、林田、瑞穗、鹿野等等。這些日本移民多來自日本農村地區,到東台灣建立「大和民族模範村」,也為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化發展留下不小的影響。而豐田移民村是目前保存較為良好的一處。

日人於大正二年首次引進美國黃色菸草,在吉野移民村種植,並逐漸擴及豐田移民村。早年只要看看各家的「煙樓」數量就可得知該戶富裕程度。如今菸葉雖沒落,但廣島式、大阪市菸樓仍存留了下來,為過往菸草歲月留下見證,也為日治時期移民產業提供有利的註腳。

台灣光復後,移民村的居民大多被遣返日本。60多年來,這些日本移民村彷彿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只留下些許老建築與文物,見證著這數十年前的一段歲月痕跡。近年來,受到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在地居民的注意與重視,這段沈寂多年的歷史才又逐漸為大眾所知。


宜蘭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H6LOT
北迴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o2AQH
臺東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rt5VH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