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Cosplay《耕織圖》《雍正耕織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TOfEA


 

英人見證亂世 還原內幕
2017年01月20日 04:10 許文貞/台北報導
bd0400_p_03_01bd0400_p_03_03  
英人見證亂世 還原內幕
《亂世袁世凱》,作者帕特南·威爾。(香港商務印書館提供)
英人見證亂世 還原內幕
1912年3月3日法國《小報》關於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報導,標題為:袁世凱剪下他的辮子。(本報系資料照片)
回顧中國近代史,袁世凱的評價通常以負面居多,但少有史料能以親身見證亂世的角度,還原當下的歷史糾葛。曾在1916年任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顧問的英國人伯特倫.萊諾克斯.辛普森(Bertram Lenox Simpson),是著名的中國通,他化名帕特南.威爾(Putnam Weale),寫下多本對中國的觀察。1918年在英國出版的《中國邁向共和的奮鬥》(The Fight for the Republic in China)即見證了民國初年的混亂年代,並記錄其中關鍵人物袁世凱的故事。在時隔將近百年後,近日繁體中文版《亂世袁世凱》終於問世。

辛普森生於中國寧波,父親是中國海關一位英籍官員。他早年留學瑞士,回到中國後,曾在中國海關任職。1902年投身新聞業,擔任幾家英國報紙駐北京的通訊員、倫敦《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駐北京記者。1916年,被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聘為總統府顧問。

辛普森處在中國近代從帝制走向共和的這段時間點,可以說親眼見證了這段內憂外患紛擾不斷的歷史。《亂世袁世凱》英文版出版的1918年,正是辛普森在媒體和中國政壇最活躍的時間點。譯者秦傳安在譯後記指出:「在當年信息上不透明的情況下,此書幾乎就是一份內幕報告。」

辛普森形容在竄起之前駐紮在朝鮮的袁世凱:「此人的不簡單之處就在於,一但機會出現,他就會迅速走入聚光燈下,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辛普森描述,在革命的關鍵時刻,袁世凱正是如此。他手上的軍隊完全有能力撲滅革命軍的大火,卻突然收兵。這也讓袁世凱被視為革命黨和滿清朝廷之間唯一的調停人和國家的救星。「他實在太狡猾了,完全看得出來,他所要解答的難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同時也是道德上的。」

然而1911年武昌起義之後,清帝遜位,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到後來稱帝成立「中華帝國」,袁世凱逐漸從權力的中心,變成一個必須要垮台的問題人物。辛普森寫到,跟據報導,1916年袁世凱病逝之前,曾聲音沙啞的喃喃道:「我不想要這個結局,我不想當皇帝。是我身邊的人想要一位皇帝,硬要我登基稱帝。我信了,結果被騙了。

========================

你造嗎?雍正本人竟然是不想當皇帝的!
Posted on 2016-08-10 in 歷史
帝王普遍喜歡「演戲」,皇位是最高權力和最豐厚物質享受的代名詞,沒有人不嚮往,為了奪取或保持皇位,帝王總要耍出各種花招,蒙蔽他人,然後悶聲大發財。在古代帝王中,雍正(愛新覺羅·胤禛)算是一個演藝高超的政治特級演員。
在康熙身體尚好,對宮廷有足夠的操縱力時,雍正執意要塑造的是「淡泊名利」的個人形象。他曾寫過「都道五湖煙水好,何如蓑笠釣汀沙」這樣的詩句。在雍王邸時,編過《悅心集》,將唐伯虎等人的出世詩文刊入,其中有「世人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以示自己看破紅塵,對功利的東西不感興趣。他翻畫《耕織圖》,並將其中的人物畫成自己與福晉的面容,表示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以及對農業耕作的興趣。雍正做皇子時還請人畫了十二幅美人條屏,有幾幅的背景有他親筆題寫的立軸楹聯,題的也是表明淡泊名利心志的詩句,署名是「破塵居士」。
雍正是不是真的這樣對權力、金錢不感興趣呢?理論的東西沒有說服力,還是以史實說話吧!在康熙進入生命倒計時的日子裡,身為皇四子的雍正每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在康熙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雍正依然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表面的理由是向父親請安,實際意圖是要控制暢春園,防止其它皇子跟康熙聯繫。康熙去世後,雍正偽造「皇四子即位」的所謂「康熙遺詔」,為自己登基製造「合法性」。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保存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75件,其中一件內容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共同書寫」。這些檔案說明:康熙去世時,雍正根本沒有拿出《遺詔》,是他的心腹隆科多搶先「口述」了康熙留下的讓雍正繼位的「遺囑」,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由隆科多獨自起草「遺詔」,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和翰林院共同撰寫,底本卻出多隆科多之手。為了一個皇位,如此費盡心計,雍正表現出了一絲半點的「淡泊」嗎?
一般的演員演戲是想要大家都看的,觀眾越多越好,但雍正演出的那部名叫「淡泊名利」的宮廷政治劇,只是演給他的父親和兄弟們看的。熟悉封建政治的人都知道,清代皇位繼承體制是「傳賢不傳長」,皇帝挑選哪個兒子做皇位繼承人有較大的隨意性,他喜歡哪個兒子,哪個兒子就有可能登上大位。雍正故意裝出一副對大位毫不在乎的樣子,無非是想給康熙一個信號:自己是一個不貪圖享樂的人,更有可能把江山萬古千秋傳下去。
康熙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他的不少兒子都垂垂老矣,因此,康熙晚年,眾多皇子垂涎大位,其第八子胤祀、第九子胤是雍正的主要政敵。雍正裝出一副「淡泊名利」的樣子,也是為了欺騙其它皇子,使他們徹底放鬆對自己的警惕,以便關鍵時候突然出手。事實上,雍正在大作「淡泊」秀的同時,也在大力拉攏控制京城兵力的步兵統領、國舅隆科多,希望他能為自己未來的奪位事業服務。
雍正在歷史上算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即位後,他推行整頓吏治、攤丁入畝、耗羨歸公、改土歸流、開放洋禁等政策,為所謂「康乾盛世」打下了較好的物質基礎。然而,雍正在演出「淡泊名利」的奪權政治劇時所表現出的虛偽、奸滑,卻也為當時的官員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榜樣,其流毒一直影響到後世。

==================

不想當皇帝的人
Posted on 2016-08-19 in 歷史
一、不想當皇帝的人當了皇帝
世上想當皇帝卻當不了皇帝的人無數,不想當皇帝的卻當了皇帝的,應該也有一些。南唐後主李煜是其中一個。
李煜,生於公元937年七夕,死於公元978年七夕,整整活了四十二歲。李煜原名叫從嘉,李煜這個名字是他即位時改的,他是南唐最後一個皇帝,世稱李後主。據說李煜生有奇表,廣額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駢齒是說他兩個門牙是連在一起的,重瞳則是說他一隻眼睛有兩個瞳仁,故而李煜字「重光」。歷史上有重瞳的著名人物還有項羽和舜。《紅樓夢》里說「虞姬幽恨對重瞳」,這裡的重瞳指的就是項羽。
李煜不想當皇帝,他只想當個風流才子。
李煜是個絕對的風流才子。他工書法、善繪畫、精通音律,《相見歡》的詞調就為他首創,他的書法學柳公權,大約有八九成火候,詩、文均有一定的造詣,詞的成就尤高。
他不想當皇帝,要說本也不該他當皇帝。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理說,要輪也輪不到他。他的第一個哥哥是最想當皇帝的,可是因為太想了,用了一些手段反而把自己給害死了。其他的哥哥們好象都有先見之明,都不願當亡國的君主,所以都搶先早早地把自己先給亡掉了。五個哥哥都沒了,李煜也只好硬著頭皮當了皇帝。世人都說李煜是個才子,卻不會當皇帝,沒有當皇帝的才能。其實不是他沒才能,是他不想辛苦去當好皇帝,他不想累而已,「冷笑秦皇經遠略,靜伶姬滿苦時巡。」他不要象秦始皇、周穆王那樣雄視天下卻又心力勞瘁。更何況南唐在那時早已經是風雨飄搖,就算是放在秦皇漢武手裡,也是回力無天了!
李煜即位時,南唐早已是宋的臣國。為了表示忠心,他削去國號,自稱「江南國主」,國庫都空了,還要收集大量財物每年進貢宋朝。面對宋朝的壓力,他逆來順受,以圖苟且偷安,妄想拖得了一天是一天。
李煜不是象阿斗那樣沒心沒肺的人,他也感受著苦、感受著痛、感受著屈辱,他又能怎麼樣呢?於是便沉湎於聲色,於溫香軟玉間尋求精神慰藉。這一時期他的詞寫的主要是宮廷生活與男女情愛,或是寫離別相思,借景抒情。如《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這段時間,他沉浸在和大周后的愛情之中,或許是很快樂的。
二、李煜與大小周后的愛情
李煜的皇后有大小之分,大周后名薔,小字娥皇,小周后名薇,都是大司徒周宗的女兒。兩姐妹都是錢塘美女。周宗是南唐的重臣,娥皇經常隨父親出入宮廷,她容貌美麗,精音律、善歌舞、通書史,采戲弈棋,無不絕妙,是五代時期的一位才女。中主李璟很喜愛她,就做主讓她嫁給了李煜。娥皇在十九歲與李煜成婚。李煜即位後,立為皇后。
娥皇音樂才華出眾,尤其擅長彈琵琶。單是因為她修復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一事,便實在是可以稱得上是大音樂家。《霓裳羽衣曲》原是從西涼傳入的法曲,經過唐玄宗李隆基的潤色,成為規模盛大、氣勢宏偉的大型舞曲。楊貴妃當年之所以能集玄宗三千寵愛於一身,除了因為她天生麗質之外,也是與她最善於舞《霓裳羽衣曲》有關。只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霓裳羽衣曲》便失傳了,到五代十國時只保存了殘破不全的曲譜。當時一些宮廷樂人和民間樂人都曾試圖修復它,均未成功。李煜得到殘譜後,娥皇和他一起「變易訛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聽」。修復樂譜之後,二人又按樂編舞,編成了霓裳羽衣組舞。他們又調集教坊宮娥,由娥皇親自教習。這之後,娥皇便經常在宮中舉行大型的霓裳羽衣舞歌舞會了。
李煜的《玉樓春》一詞記載了此事: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絲策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照燭花紅,待放馬蹄清夜月。
這首詞的上闕描寫了春殿霓裳羽衣歌舞的盛況,下闕寫了歌舞之後餘興未了的情景,夫妻倆陶醉在藝術的天堂里。
娥皇本性天真淘氣、活潑嬌柔,在李煜的《一斛珠》有寫道: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幾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扈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紅茸」就是紅色的茸線毯子,「檀郎」就應該是李煜他自己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他的小名叫「檀奴」,所以後世把一個女子所愛的那個男子叫做「檀郎」。娥皇在毯子上扯出點紅茸線,含在嘴裡邊嚼,嚼完以後含笑吐向李煜,實在是頑皮得可愛!
李煜和娥皇也是包辦婚姻,但卻是非常成功的包辦婚姻,這是因為李璟眼光好吧。如果不是李煜當了皇帝,試想這樣一對才子才女帥哥美女生活在一起,該是多少美滿幸福的事?
李煜和娥皇在一起的幸福,或許能把那些苦痛與屈辱都沖淡了吧,只是他們幸福並不長久。
李煜在位四年,娥皇得了重病,臥病在床。他們的四歲兒子很孝順,看母親生病了,也學著大人去佛堂前禱告,祝願母親早日康復,誰知因為年幼不小心,從高高的椅子上摔下來摔死了。愛子的死使娥皇悲痛萬分,病情更加嚴重。
正是娥皇生病期間。李煜和她妹妹周薇相愛了,李煜和周薇的愛情一直是被後人所非議的,但我們也許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人,也許更不能以普通人的心態去揣測一位皇帝的愛情。我們也不知道到底那時究竟又發生了些什麼事情才促使他們愛情的發生。但可以確信的是,他對娥皇的愛情是真的,對周薇的愛情也是真的,而且他的至愛應該是姐姐娥皇。
那個時候娥皇身患重病,受不了絲毫的刺激,李煜和小周后的愛情只能是偷偷的進行著。李煜的一首《菩薩蠻》描寫了他和小周后浪漫而艱難的幽會:
花明月黯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但後來娥皇還是知道了這一事情。陸遊《南唐書"後紀傳》說:「或謂後寢疾,小周后已入宮中。後偶事幔見之,驚曰:『汝何日來?』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對曰:『既數日矣。』後患怒,至死面不外向。放後主過哀以掩其跡雲。」大概就是說,娥皇抱病躺在床上,突然從帳後看到妹妹在床前,驚問:「妹妹什麼時候來的?」天真的周薇沒有仔細考慮便回答:「來了幾天了。」娥皇馬上明白了一切,她翻身向內,不再說話,至死都沒再翻轉身。
娥皇一死,李煜非常悲痛,那悲痛里或許還有著負疚的成分,他形銷骨立,走路需要拄著手杖。他寫了長長的悼文悼念娥皇,並自稱「鰥夫煜」。「昔我新昏,燕爾情好。媒無勞辭,筮無違報。歸妹邀終,咸爻協兆。他仰同心,綢繆是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終往告。嗚呼哀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句便是來自這裡,只可惜寫這句話的人並不能與他愛的人偕老。
李煜寫了很多的詩詞悼念娥皇,即使在娥皇亡故多年之後,李煜仍然觸物傷懷,不能自持。
娥皇死後第三年,李煜立周薇為皇后,史稱小周后。小周后也非常美,和大周后的活潑個性相反,小周后文靜端莊。有趣的是,舜生有重瞳,他同時娶了娥皇和女英這一對姐妹,恰巧重瞳的李煜也先後娶了一對姐妹,第一位妻子也叫娥皇。
舊人已去,新人又來,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都已經無復當年娥皇時的盛況。
三、亡國成就了偉大的詞人
公元975年,宋與吳越會師破金陵。李煜想過一把火燒了自己,終究卻沒有,於是率文武百官和一乾親屬出來投降,為了表示投降的誠意,還都赤著膊出來投降。李煜降後被俘到汴京,封違命候。
李煜由皇帝變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國的深痛,往事的追憶,「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銍《默記》),使他的詞的成就大大超過了前期的儂言香語。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詞都產生於此時。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烏夜啼(相見歡)》之一: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烏夜啼(相見歡)》之二: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一個不想當皇帝的風流才子卻不幸當了皇帝,這真是一種悲哀。當了皇帝亡了國卻又給世上留下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這也許又是中國文學的幸事。有雲「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清沈雄《古今詞話》),話到滄桑語始工,也許沒有亡國,就沒有了後來的李煜。
李煜寫的最後一首詞《浪淘沙》要了他的命。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四十二歲生日,李煜寫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詞: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傳到宋太宗趙光義那裡,詞里的家國情緒讓趙光義大怒,於是讓人給李煜賜御酒,酒里下了牽機藥,當晚,李煜死了。李煜死後不久,小周后就自殺了。
李煜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也就是北邙山,在中國一直指代著人死後歸葬的去處。
史料記載「李煜,仁孝。」 作為一國君主,李後主愛民如子,在位期間曾減輕賦稅,放寬刑罰,深受百姓愛戴。所以李煜被賜死的消息傳到南唐故地,百姓紛紛為其痛哭流涕,甚至主動為其戴孝。李煜這一個原不想當的皇帝,也算是當得值了!


161069669_2965438007076372_1008129774590868423_n161069669_2965438007076372_1008129774590868423_n (1)160968562_2965440650409441_6810839220284009626_n161398569_2965440600409446_4723769696593069599_n162052051_2965440573742782_5685002822512683975_n162694899_2965440537076119_3198749134166654050_n160995258_2965438177076355_9056356725628596011_n161783569_2965438147076358_2443854666382473906_n161576535_2965438120409694_3504227381741081597_n161427777_2965438087076364_763176205778766688_n161029797_2965438050409701_7351905857959408763_n

162406595_2965445067075666_2491952742177924931_o

中華帝國國徽

163235823_2965444937075679_1875912502309191765_o

中華帝國帝旗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2021年中華民國國慶暨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
1912年3月3日,法國《Le Petit Journal》彩色石印畫。原圖說:袁世凱剪下他的辮子。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同一天袁世凱宣誓擁護共和,“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次日孫中山宣佈辭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畫家以袁世凱剪去辮子這一場景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概括,告示一個舊時代的終結。
(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辛亥革命現場報導-西洋畫刊新聞文獻選集》與《中國史畫100幅,「倫敦新聞畫報」1854 ~ 1912》)
辛亥革命國際畫刊文獻史詩巨作
(2021年中華民國國慶暨辛亥革命110周年紀念)
《辛亥革命現場報導-西洋畫刊新聞文獻選集》與《中國史畫100幅,「倫敦新聞畫報」1854 ~ 1912》二冊一套
在我過去20年收藏與出版珍貴中國歷史影像的經驗中,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所出版的  重量級的畫冊是我最喜愛,也最自豪的作品,含一套二册:《辛亥革命現場報導-西洋畫刊新聞文獻選集》與《中國史畫100幅,「倫敦新聞畫報」1854 ~ 1912 》。所有材料都是我10年間從歐美古籍商一張一張買來的,每一張都是極珍貴的原件文獻,紀錄了國際畫刊對辛亥革命詳盡的報導,包括武昌起義、袁世凱、最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等等,均為一百多年前西方新聞人員在中國大陸本土所做的第一手圖文報導。我聯同大陸的合作夥伴花了三年的時間,共同編撰完成了這部史詩巨作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144659305550609/

244756545_1462882904088926_2111463892518356086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