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爾祈禱文

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
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寧靜禱文是最早由神學家尼布爾開始的無名祈禱文,後來被稱為寧靜禱文[1]。已被匿名戒酒會與其他的十二步項目正式採用。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洪蘭在《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一書中[2]翻譯的版本是: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以下是綠點的譯文:
寧靜祈禱文
上帝啊!懇求你 賜我恩典,安詳接受不能改的事件; 鼓我義念,勇敢改變可以改的事件; 贈我慧劍,能夠分辨接受還是改變。
讓我每天實在過活,時刻安然享受; 讓我在艱困的路上,內心不失平安; 讓我師法祂,接納這罪孽的人世間; 讓我信任你,萬物萬事會變成完善。
但願我順服你的旨意, 好叫我此生悠然快樂, 來世更與你同享極樂。 阿們。

========================================

寧靜禱告文 SerenityPrayer
這個禱告文是美國清教徒神學家瑞合尼伯( Reinhold Niebuhr) 在1943 年寫的一個禱告詞.
當時正值世界二次大戰初期, 這個禱告詞被印成單張, 發送在軍隊中,原文僅有前三句,
"寧靜禱文"由神學家尼布爾所寫:
M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我的上帝,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一切;
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後延伸成下面的禱文。
-----------------------------

相關圖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神啊, 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賜給我勇氣, 去做我能改變的事;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一天一天地過日子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一時一刻地欣賞生命
Accepting hardship as a pathway to peace,
接納艱苦是通往平安之路,
Taking, as Jesus did,
能夠效法耶穌,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接納這罪孽深重的世界的本相,而非自己所期望那個世界
Trusting that You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堅信祢必會把萬事變為美好
If I surrender to Your will,
若我順服祢的旨意,
So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好叫我此生能快樂地生活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You forever in the next.
並在永世裡得享與祢永遠同在的大喜樂
Amen.
阿們
在此我要祝福每一位看到此寧靜禱告文的你:
神的愛幫助妳(你)度過人生中的每一時每一刻

========================

尼布爾寧靜禱告文
編寫/ omg小編
除夕夜,在facebook看到朋友po的尼布爾寧靜禱告文。非常美好、非常深刻、非常引人靜思的一段禱文:
神,求你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並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一天一天的過,欣賞每一個時刻;接受艱難困苦是通向平安的步道。如同耶穌說的,接受這個有罪的世界的本相,而不是我希望的模樣。
如果我降服在你的旨意中,我相信你會使所有的事都正直。因此我能在這個生命中活得有喜樂,而且將來能極度喜樂地和你活在永恆之中。阿們。

=======================

《The Serenity Prayer寧靜禱文》 by Reinhold Niebuh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主啊!求祢賜我寧靜的心,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並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認真地去過每一天,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享受生命的每一時刻;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迎接艱難,作為進入平安的途徑;
Taking, as He did, 按照主的方式,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面對這不是我所想要的罪惡世界;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堅信主會使正義彰顯,一切更新,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只要我順服祢的旨意;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今生我得蒙受足夠的喜樂,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來生與主同享永世的歡愉。
Amen. 阿門
這是一位被譽為美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神學家和佈道家尼布爾(Niebuhr Reinhold 1892-1971)在1934年所寫下的祈禱文。據說二次大戰時這篇禱文不脛而走,在美國印刷了超過4000萬份,每一個出征前的海軍士兵,都拿到了一張,“寧靜禱文”也很快成為二十世紀最能激勵人心著名的禱告文
忙碌的現代人最缺乏、也是最難的就是在於「寧靜」的心,有時候縱使能劃出一些時間讀經禱告,也是匆匆地像似履行義務一般,無法把心真正地「專注」與「寧靜」下來。我們最需要的是在寧靜中,專注持守那份寧靜,並在寧靜專注中期待主的來臨,期待主進入我心成為我生命的主。不妨試著用這篇禱文禱告作為我們靈修操練的提醒吧!

============================

勇氣:將你無法做到與改變的事交託神
By 喬伊斯·梅爾(Joyce Meyer) | 基督郵報客座專欄作家
你有沒有聽說過“寧靜的祈禱”( 尼布爾的著名禱文)?它是這樣的:“ 神啊,求你賜我寧靜的心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並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
我記得我童年時去拜訪祖母時,她把這個禱告文掛在牆上。雖然那個時候的我並沒有完全明白它的意思,但這段話卻安慰了我。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父親一直性虐待我。我倍感壓力去守住這個“秘密”,也真的想告訴別人,但害怕的是,如果我這樣做,他們不會相信我,而讓我會陷入更大的麻煩之中。所以我決定,什麼事情都不做,堅強地活下去。
我相信我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在9歲時接受了耶穌作我的救主。通過我與基督的關係,我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度過這些年的虐待,並最終適應和融入這種生活。
信任與改變是需要勇氣的
每個人都會有恐懼感,恐懼可以使我們無法前進並獲得勝利。因此,我們需要勇氣。需要勇氣去做出改變,需要勇氣去靜心等候 神、信靠 神,去改變我們無法控制的情況。況且,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我曾經是個控制狂。我的態度是:“我忍無可忍了!我要去改變它。我要做一些事情……”我想改變自己,我想改變我的經濟狀況,我想改變我的丈夫大衛和孩子們,我希望我的事工成長……最後,這些卻讓我變得很沮喪!
後來我才意識到,我不正確的態度讓我無法改變,並且偷走了我的平安和喜樂。事實是,我無法改變自己。在我的生活中,我不能改變別人和環境。但我可以與聖靈交通,聖靈可以改變我,給我的恩典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情,而 神能改變那些事。
做自己可以做的部分,其他的交託 神
你要明白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才能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平安和喜悅,使你苦惱的事情就不要去做。我們需要得到從 神來的勇氣,去對待我們不能改變的事情。這並不意味着我不希望它們改變,但我不想浪費我的精力和時間去做明知不可為的事情。
此時,神可能不會按我們預期的方式或我們希望的樣式來做事,但他從來不遲到。他並不在我們的時間表中工作,這通常會延伸並測試我們的信心。但是,我們要放下無法改變的事情,信任 神的工作,我們仍然可以有平安和喜樂在我們的生命中,然後等待神來解決。
腓立比書2章13節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如果你有個良好的心態並且信任 神,神會給你他的力量和恩典,讓你做你需要做的任何事。在基督里,你會得到你需要的!
生命苦短。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在你不能改變的悲慘世界里。專註于 神,默想 神的話語,傳講他的話語,在你的生活中祈求他的恩典與力量,所以你需要勇氣去改變,靜心等待他來做而你不能做的事情。

=================================

「尼布爾祈禱文」的圖片搜尋結果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1934年寫下了一篇堪稱20世紀最著名的禱告文: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予我勇氣,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
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過好我的每一天,
享受你所賜每一刻,
把困苦當成通往平安的道路,
像主耶穌那樣,接受這罪惡的世界,
按其現實本相,而非如我所願
相信他會使一切變得美好,
只要我順服他的旨意;
我可以在此生有合宜的歡樂,
並在永生里,與他永享至福。
阿門。
【英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另一版本】
上主,
力不能挽者,求賞我泰然處之,
力能挽者,求賞我毅然為之,
孰此孰彼,求賞我智慧以明辨之。
活在當下,珍惜當下,
接納艱辛乃導向平安的路徑。
能如基督坦誠承受這罪惡的世態,
按其現實本相,而非照我所願;
相信凡事祂會歸正妥善,若我順服祂的旨意;
如此,我或許在今生得享適度的喜悅,
在未來能享永遠與主同在的無上喜樂。
阿們

====================================

2017-01-21_205455  

卡爾·保羅·雷茵霍爾德·尼布爾(英語: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1892年6月21日-1971年6月1日),是一位美國神學家。他最出名的工作是試圖將基督信仰和現代政治外交聯繫起來。他為現代「正義戰爭」思想做了很大貢獻。著有《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與命運》等。
生平
尼布爾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賴特城,是福音派牧師古斯塔夫·尼布爾及其妻子利底亞之子。雷茵霍爾德有一個弟弟赫爾穆特·理查·尼布爾。兩子都打算繼承父業。雷茵霍爾德進入了伊利諾斯州的艾姆赫斯特大學,1911年畢業。之後又在Webster Groves的伊甸神學院繼續學習。最後他進入耶魯大學,1914年獲神學學士學位,成為阿爾法·西格瑪·斐兄弟會成員。1915年成為牧師。之後到底特律的伯特利福音教會任職,該會會友多是汽車工人,牧會期間,他體會工人的生活,發現工業化社會的病態與問題。他成為福特汽車公司的創辦人亨利·福特的坦率反對者,並提出不人道條件的產生是由裝配線與不穩定就業的實施。 1925年,底特律發生種族衝突事件,政府組織「種族委員會」,邀請尼布爾加入委員會,並被推選為主席。該委員會於1926年發表「種族關係委員會報告書」,對種族問題提出建議,報告書中建議政府當局影給予黑人平等待遇,包括教育、福利、商業、娛樂機會、居住權、工作權、醫療服務,不分種族一律平等。在底特律的十三年,尼布爾除了傳教,也揭發工業社會的問題,抨擊資本家,為勞工爭取福利,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1]
他也公開反對三K黨。[2]尼布爾說三K黨是「宗教傲慢在人群中產生以來所生出的最壞的現象之一」。[3]
1928年,尼布爾離開底特律時,教會會眾由65人增加到700多人。之後成為紐約聯合神學院的實用神學教授。他之後生涯的多數時間在那兒度過,直到1960年。
神學思想
自由主義時期(1915~1930)
尼布爾早期的思想來自十九世紀的自由主義。他的思想可能受到士萊馬赫、饒申布士…等人的影響[4],當時他認為自由主義介於基要主義和現代主義中間,它可避免成為教條主義;也可以避免放縱的自然主義。 在面對底特律城工業化和勞工問題,他以自由主義的思考來面對。尼氏認為科技文明帶來兩方面的衝擊:一、人的生活變成機械化。二、新生活破壞了傳統互助的社會。勞工是工業化社會最大受害者,機械化下的社會,工人如同工具,又沒有政治力量支持,勞工只能靠資本家的同情過生活。同時他也大力的批評亨利·福特缺乏人性和無情。 尼氏也批評當時的教會,沒有關心勞工的生活,反而和資本家合在一起,形成一鼓打壓勞工的勢力,他認為教會的錯誤,是源自於整個資本主義的影響。他主張宗教的最大功能效應是和社會行成一種張力,過度與世界的利益妥協,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推翻,他強調「道德人」與「不道德社會」的思想,也就是一個人在竭力為社會服務時,也能同時對社會價值不批判甚至不削一顧。 1930年後因為缺乏工會組織、工人沒有政治力量支持、戰爭的爆發、法西斯的興起以及他個人研讀馬克思主義等等因素,他放棄了自由主義的思想改成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時期(1930~1939)
由於30年代的經濟不景氣,使得馬克思主義開始吸引尼氏,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提供一套社會分析工具。尼氏在1932年出版的《道德人與不道德社會》書中提出,資本主義社會使得某些人霸占了生產的利益。他相信社會可以經由漸進過程自然朝向平等的目標,社會主義將在議會制度下,在許多國家中帶來改變。
1933年德國希特勒興起,羅斯福政府也面臨困難的經濟問題,使得尼氏相信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已面臨衰退的預言,當時他確信西方資本主必將分裂,也指出西方文明的病源就是資本主義。尼氏觀察美國工人默認資本主義經濟,他們努力向中產階級邁進,而並非反對資本階級,因此美國也不會行成法西斯主義。
儘管當時羅斯福政府以政治力量來控制私人資本,但尼氏仍認為解決不了問題,因為資本主義本身內部矛盾的問題必會帶來毀滅,此時期的他也嘗試把馬克思主義和新正統主義結合,做為他的政治哲學。
尼布爾雖採用馬克思的一些思想,但卻也對馬克思主義提出批判,他認為權力在任何人手中都會被誤用,所以他也極力批評蘇聯,他說共產主義是烏托邦主義,[5]對社會憤世嫉俗,會帶來殘酷主義和狂熱主義,換句話說不完美的人,如何建構完美的社會。之後他反省自己,從馬克思主義左派幻想中走出來,承認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都不是取代以生病的資本主義的好方法,因而使他轉向基督徒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時期(1940~1971)
放棄馬克思主義觀點後,因政府逐漸提出勞工和社會福利政策,尼布爾轉向美國新經濟政策,且辭去社會黨職務投票給羅斯福。此時他的思想由社會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即社會要正義,基礎在權力的平衡,他認為從歷史觀點看,權力不會自動制衡,必須由社會來制約,所以民主制度是正義永久的必需品。一個理想的社會,一方面要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另外也要防止過度自由而產生無政府狀態。 尼氏的現實主義,於1939年「季富得講座」達到最高峰,他在反省馬克思主義帶來的獨裁後,也批評了現實主義的幾個錯誤:一、政府只做消極的壓制工作,二、沒有權力的監督者,三、忽略人類道德殘存性,四、忽略公開社會自由表達的重要性。[6]
爲了反過度社會經濟管制,他提出「混和經濟」,一方面反對經濟權力集中;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勞工工作意願。他從哲學和宗教思想來建構政治觀點,他以現實主義的觀點來看權力和個人利益的衝突,同時也不忽視正義的理性能力,所以他並非純粹現實主義者。
從新經濟政策他也學到調和的現實主義,認為除了革命外人類還有殘純的道德,理性能力可以達到某種成就,他反過度罪性的觀點。但他也承認人類生活就充滿衝突、曖昧和掙扎,人類真正的和諧只有在歷史結束時,因上帝的憐憫才能完成,靠著人最多只能透過一些原則來做生活的決定。[7]
罪觀
尼布爾思想受到祈克果很大的影響,他對罪的產生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非暗字意解經的方式。他認為憂慮是罪的預先條件,憂慮是人限於自由與有限的矛盾不能避免的結果。憂慮是罪的內在原因,憂慮是站在自由和有限間難免的窘境。原來人擁有對自己有限性的自覺,但他的自由意志努力想突破這有限性,這兩種矛盾的心態所造成的緊張狀態產生『擔心』(dread),也就是『焦慮』(anxiety)。 憂慮不是罪,而是罪的預先條件。憂慮是人限於「自由」與「有限」的結果,原來人擁有對自己有限性的自覺,但他的自由意志努力想突破這有限性,這兩種矛盾的心態所造成的緊張狀態產生『擔心』(dread),也就是『焦慮』(anxiety)。 憂慮是走在罪前面的一種心理狀態,他可怕的接近罪,但卻不是罪。 過度自私與不信上帝為憂慮的原因,憂慮乃是一種試探,但卻不能以為是罪,因為信心可以澄清憂慮,信心可能可以使人不趨向罪,這個理想人對神有絕對安全感能勝過環境的不安。 不信靠上帝即是人過分自私,選擇自己而不選擇神,即是人過度自私。因為個人最高的自我實現不是把個人意志都摧毀光,而是自我意志順服在神普遍的旨意底下。這也說明為何基督信仰,認為不信是一切的根源。 原罪是自發性的罪,而非奧古斯丁的遺傳說,原罪是由憂慮自發而產生的,人憂慮自己的有限,過度自愛就會產生對神的不信,而這個不信自然產生罪。所以,人既然擁有自由,罪會從內在自發是自然無可避免的結果。[8]
憂慮是人罪的內在原因,驕傲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人的罪具體表現在三種驕傲上面。這三種驕傲分別是權力的驕傲、知識的驕傲與道德的驕傲。尼布爾將權力的驕傲分為兩種。一、人不承認自己軟弱的驕傲:人不知道自己有限,而妄以自己為生命的主宰,命運的支配者和價值裁判。二、想藉竊取權力已刻服或掩飾自己軟弱的驕傲:是一種權力慾望的驕傲,權力慾望是人因不安全感而引起,那些社會地位經濟能力較低的人,往往會遇到一種試探,圖謀操縱更大的權力來掩飾或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人的權力慾望是因為不安全感而來。知識的驕傲是指人認為他的知識就是絕對的真理,而不知道他的知識是有限而偏頗的。人的一切知識都染上一種主義色彩,妄以為他的知識具有超越實際的真實性。他從某一方面取得有限知識,卻妄以為他是棕及知識。例如:歷史上,統治者為了鞏固權力地位,常常藉由思想來爲私利辯護,把思想當絕對真理就是一種知識驕傲。 ,人為何有這種驕傲,因為人不知道自己心智有限。道德的驕傲是指人有限的妄以為他的有限道德為終極的善,以為他有限的道德是絕對的道德標準,這是一種自己為義的罪。人以為他的道德就是善,並以為他真正了解什麼是善,因此人就不能在他道德標準中發現有限、無知、虛偽與自利因素,人必須承認他的道德是有限的,不是完全的。如果人自以為道德標準是絕對的,完全的,則必然認為自己是道德的,別人是不道德的,而「將邪惡都歸之於那不順服他標準的人」。例如,印度的僧侶高高在上,使「被統治者級屈服與種種社會不利中」。天主教把教會當成「上帝國」,以為他的教義都具無上真理,他的一切行為標準都有無上道德權威,因此教皇可以提出「無條件的絕對要求」。這些都是靈性的罪。 由於人類的罪所表露出來的驕傲與其政治行為有密切的關係。尼布爾認為,當有罪的的個人或團體,憑專業知識與自以為是的道德標準,以保持獲取權力時,結果必不能寬容他人,而產生不公道。尼布爾的政治思想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人性論之上。[9]
愛與正義
尼布爾的倫理學是以基督為中心發展而來,他關心十字架上「agape」的愛(無私的愛)如何實踐於我們的生活中,因此他強調愛是十字架的基準,是生活的法則。愛能夠抗衡人的罪性,人類的自由特質僅能在愛中呈現出來。「agape」的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只為他人著想,但他認為這樣的愛難以在社會中維持,是因為人的自私與驕傲,而要有所突破就要靠基督的恩典,在基督面前人悔改,成為新造的人,得著新的能力已完成捨己的愛,進入社群對抗集體的自私。[10] 他認為沒有人可以完全順從上帝,要做到無私的愛總是會遇到阻礙,他稱這是個人的愛在群體中實踐的「不可能」。因此,「agape」的愛要轉化為互惠的愛。既然個人的愛無法完全改造社會,他認為社會的和諧就要由正義來引導,引出了「公義」的觀念。公義是愛在社會中的具體彰顯,它不等於愛,也不能與之互換,大致上追隨著愛,卻不能離開愛。只有愛使公義的內容豐富,但是單有愛並不能成就社會公義;公義若沒有愛,就不再是公義。愛與公義的張力形成了尼布爾的倫理與政治思想。[11]
政治生活
1930年代,尼布爾成為美國社會黨激進派的領導人之一。
在基督教現實主義的架構下,尼布爾成為美國在二戰中的行為、反共主義、以及發展核武器的支持者。但他也並不教條化,他反對越南戰爭。[12]
影響和榮譽
它的Serenity Prayer常被引用,作為立志或獲得內心的安寧。「Father, give us courage to change what must be altered, serenity to accept what cannot be helped, and the insight to know the one from the other.」(「上帝,給我那份平靜,去接受那些我不能改變的事物,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物,還有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或可譯作「惠我以安寧,忍所當忍;賜我以勇毅,為所當為;更賜我以智慧,將兩者區分。」出自《陳耀南讀孔子》15.2條)另一個比較流行的版本是「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美國歷史學家小亞瑟·史列辛格形容尼布爾的思想遺產在美國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之間受到爭論,雙方皆想要主張他是代表者。[13]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牧師受到尼布爾的影響。外交保守主義者將尼布爾對於冷戰中遏制政策的支持作為道德實在論的例子;激進派則稱讚他後來對越南戰爭的反對。[14]
他對當代思想仍有重要影響。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將尼布爾稱為他「最喜歡的哲學家」[15] 和「最喜歡的神學家」。[16]肯尼思·沃爾茲在他的國際關係理論著作《人,國家和戰爭》借鑑了尼布爾的許多觀點。沃爾茲強調尼布爾對政治現實主義的貢獻,尤其是「人類完善的不可能性」。[17]Andrew Bacevich的書《強權的限制:美國例外論的終結》13次提到尼布爾。[18]
1964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


在1934年所寫下的祈禱文。據說二次大戰時這篇禱文不脛而走,在美國印刷了超過4000萬份,每一個出征前的海軍士兵,都拿到了一張,“寧靜禱文”也很快成為二十世紀最能激勵人心著名的禱告文

尼布林(Reinhold Niebuhr )於1934年一篇禱告文-禱告詞-祈禱文/神啊,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 賜給我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PHN5SL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佈施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慈悲
痴,並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智慧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戒定慧/貪、嗔、痴/雞、蛇、豬/三無漏學/佛教戒律/八正道/十波羅蜜/貪嗔痴慢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