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女畫家李因繪畫展
展覽日期:2017年01月14日至03月12日
展覽地點: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展廳 I
「明代女畫家李因繪畫展」呈現女性畫家在十七世紀古代中國所面臨的各種境遇。儘管她們的畫藝常被認為技法「稚嫩」和「生拙」,可是,這些閨閣繪畫和詩文作品卻能讓我們重新理解十七世紀關於女性生活的社會歷史。
李因(1616-1685)早年的生平不詳,我們主要通過她的丈夫葛徵奇 (1645年卒)為其詩集題寫的序言及晚明著名學者黃宗羲(1610-1695)為她所立的小傳略窺其生平大要。據葛徵奇記載,李因出身寒門,但自幼警敏、詩學出眾,葛徵奇傾慕其才情,因詠梅詩句「一枝留待晚春開」納為側室。
李因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身份及社會地位──她出身寒微,甚或曾淪為青樓妓女。 後嫁為姬妾, 丈夫在世時,她以作畫為娛情雅事; 丈夫仙逝後,她遂以畫營生。這些社會角色某程度上決定了她的藝術形象及定位; 並且使李因的畫作為她和家庭帶來社會和經濟價值。
是次展覽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展品1 至5)展示夫婦間書畫合璧之作。展覽第二部分(展品6至10)展示李因成為職業畫家時期的作品。自從丈夫離世,家道中落以後,李因鬻畫營生。這些畫作多數是花鳥立軸。展覽的第三部分(展品11至13)展示十七世紀兩位著名的畫家:晚明孫克弘(1533-1611)和周之冕(活躍於16 世紀末至17 世紀初)的花鳥畫,與李因的花鳥作品同場比較。最後一部分則探討仿製自閨閣畫家畫作的贗品問題 (展品14至17)。
整個展覽以李因的案例為主軸貫串四個部分,目的是探討:閨閣畫家如何塑造和經營她們的藝術形象,以及閨閣繪畫藝術為她們的家族帶來的意義和價值。


 

d788d43f8794a4c275561b420ef41bd5ad6e3965f636afc379310a55a6c83513b04543a98326106c  

李因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r568AA


李因生平介紹 關於李因的故事
2016-05-09 09:37:15
李因生平
明末清初的女詩人、畫家李因生平最喜畫山水圖,在詩詞歌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頗有唐朝中期的韻味。
李因的畫像
李因出生於1610年,也就是明萬曆皇帝三十八年。小時候的李因十分喜愛讀書,不像一般的女孩子那樣,愛好梳妝打扮。她依靠自學成才,在當地頗有名望。後來因家道中落,她淪為了江浙一代的名妓。但縱使人在風塵,李因還是不忘讀書和作詩
明光祿卿葛征奇是一位海寧人,有一次他見到李因所作的詩篇《詠梅詩》後,被其才華深深折服,便將其納為自己的侍妾。後來,由於葛征奇的調動,李因跟隨著他一起走遍了大江南北。
當時正值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有一次李因和丈夫葛征奇一起路過宿州,不料遇到當地發生了兵變,李因不顧自己的金銀首飾,唯獨抱著詩捲逃跑
李因對於自己的山水、花鳥畫十分自信,常常將自己比作唐代的王維。而她的丈夫葛征奇也承認,自己在山水畫方面比不過李因。每當李因作完一副畫之後,葛征奇都要為她作題跋,並蓋上「介庵」的印章。介指的是葛征奇的字介龕,庵指的是李因的字是庵。
在李因35歲的時候,葛征奇去世。之後的日子裡,李因窮困潦倒,只能依靠紡織和賣畫為生。當時明朝已經滅亡,但是在李因生平的畫作中,落款依然署著明朝的年號,從來沒有使用過清朝的年號。
公元1685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李因去世。終年75歲。
李因的故事
在清代的《清稗類鈔》中記載了一則沈石友和李因的故事。沈石友是清朝中後期的人,而李因是晚明時期的女詩人,他們之間會有什麼樣的交際呢?
李因和她的丈夫葛征奇
沈石友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幾乎在中國的收藏界,都聽說過他的名字。他尤其喜愛收藏硯台,據說他的藏硯數不勝數,而且,他對於硯台有一種特殊的癖好。有一次,沈石友得到了一塊小方硯,這塊硯僅有三寸多,他將它藏在一個小盒子裡。這塊硯的背面,畫的就是李因的畫像,上面還題著一首詞,詞曰「手澤重看,暗回溯昔年情緒。綺樓深處,日日神仙侶。作畫吟詩,筆墨生風雨。伊人去,更誰憐汝,似落花無主。昔外子戲以錐畫妾貌於硯背,絕神似,篋藏十五年。今日重睹,不覺淚下,書此曲記之。」從詞的內容來看,這塊硯似乎曾經被李因使用過,而其背面的李因畫像,是她的一位故人將其鐫刻上去的。李因自認為這畫像跟自己十分想像,因此將它藏了起來,而且一藏就是十五年。而李因在十五年,重新將這塊硯台取了出來,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淚下,因此題了上面這首詞用以紀念。
這塊硯台背面,出了有李因的畫像和題詞之外,還有一個名為「雪坡」的印鑑。雪坡是誰?他是一位明代的和尚,以在硯台上雕刻畫像而出名。看來,這塊硯台頗有來歷,似乎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李因的故事。

 

 

「李因」的圖片搜尋結果「李因」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明代女畫家李因繪畫展

「明代女畫家李因繪畫展」呈現女性畫家在十七世紀古代中國所面臨的各種境遇,雖然畫藝常被認為「稚嫩」和「生拙」,但這些閨閣繪畫和詩文作品,可讓參觀者重新理解十七世紀女性生活的社會歷史。

李因(1616-1685)早年生平不詳,據載她出身寒門,曾淪為青樓妓女,後嫁為姬妾。丈夫在世時,她以作畫為娛情雅事,丈夫去逝後她以畫營生,使其畫作為她和家庭帶來社會和經濟價值。展覽目的是探討閨閣畫家如何塑造和經營她們的藝術形象,以及閨閣繪畫藝術為她們的家族帶來的意義和價值。展覽日期:即日起至03月12日
展覽地點: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展廳I
詳情可瀏覽網頁 http://www.cuhk.edu.hk/ics/amm/index_c.ht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