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嘿咻超持久  「父母」都能繁殖產卵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最近天氣陰濕,正好是蝸牛交配的好時機,大雨過後,蝸牛緩緩地從枯葉中爬出來,從地面移動到滿布青苔的岩石上,雖然行動緩慢,但從祖先開始,牠們就這樣爬了3億多年,幾乎是在恐龍時代就出現。常分享科學概念及微距拍攝生物影片的《YouTube》頻道「DEEP LOOK」,這次上傳一段蝸牛交配的影片,內容表示小小一隻蝸牛,身體結構有許多奇妙的設計,單是觸角,就分兩對觸角和一對觸角的差別,一對觸角的眼睛長在觸角基部旁,兩對觸角的眼睛,則長在較長的觸角頂端。而蝸牛是雌雄同體,但還是要交配才能產卵,而且兩隻都會產卵,它們交配時會先交纏,再聞聞及舔嚐對方的味道,雙方接收對方精子後,各自產卵。只是蝸牛的慢果然名不虛傳,連「嘿咻」都要慢慢來,彼此「纏綿」將近好幾個鐘頭才會分開。蝸牛當找到適合產卵的地點,就會挖洞把卵排出,等待新生命誕生。(邱奕欽/綜合報導)


 

【海鮮主義】陸螺肉(1200克±5%) | 海鮮主義 - Yahoo奇摩超級商城 - https://goo.gl/eu9fHi

陸螺,屬於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在臺灣我們一般稱牠為什麼?請問牠用什麼呼吸?
答  案
蝸牛是一種陸螺,屬於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牠的身體柔軟,腹面有肉質的「腹足」,背上有殼。蝸牛喜歡在潮濕的地方活動,因此在下雨時或下雨過後,常可在樹上和陰涼的地方發現到牠的身影,牠走過的地方還會流下黏液呢。 蝸牛的呼吸方式,跟其他的軟體動物不一,不是用鰓呼吸,而是用肺呼吸蝸牛雖然是雌雄同體,但是不能單體產生出受精卵,還是得跟別的蝸牛交配才行。 冬天或乾旱季節裡不容易看到蝸牛。冬天太冷了,牠就用冬眠的方式過冬。乾旱的寄節也會縮到殼裡「旱眠」來度過不好的氣候。休眠時蝸牛會躲在落葉下面或泥土裡,分泌黏液形成一曾堅固的薄膜以封住殼的洞口,防止水分流失。 蝸牛吃植物的葉和花,是植物的害蟲。過去台灣蝸牛太多了,蔬菜、花卉的損失很大,於是就從國外引進些肉食性的蝸牛,來對付台灣的蝸牛,但是這些肉食性的蝸牛把台灣蝸牛吃完了以後,沒食物了,也改變吃食習慣,吃起植物來了。蝸牛危害花卉、蔬菜和果樹幼苗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非洲大蝸牛」大概是最容易見到且絕對不會叫錯名字的蝸牛吧?牠原產東非馬拉加西(Malagasy),日治時期(約於民國22年)因食用的目地由日人下條久馬一從新加坡引進台灣,是台灣快炒店裡「炒螺肉」的要角。不過牠也是廣東住血線蟲的重要中間寄主,人類若被感染會引發腦膜炎等併發症。繁殖力強的牠,不但危害農作,也與本土的蝸牛競爭生存

「陸螺」的圖片搜尋結果「陸螺」的圖片搜尋結果「陸螺」的圖片搜尋結果「陸螺」的圖片搜尋結果

=================================

漁民好幸運!一網撒下去 百萬元入袋 | 即時新聞 | 20170113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Qx9YEe

2017年01月13日07:26
高市梓官漁民蔡宇信本周日在高雄外海約160公尺深海域,網撈到一顆黃色和紅色相間、螺紋酷似火焰的螺,約一顆排球大的螺是活的,他本想賣掉,後發現竟是有「活化石」之稱的龍宮翁戎螺(俗稱龍宮貝),恐價值上百萬,趕緊帶回家飼養在水族箱珍藏。
《蘋果》報導,30歲的蔡宇信指出,本周日上午8時許,搭漁船至高雄港外海約六浬處進行捕撈作業,在水深約160公尺處,撈起一顆龍宮貝,該螺直徑長約22公分,高約16公分,約2斤重,當時眾人都不知是龍宮貝,他將螺帶回蚵仔寮漁港的攤位賣,民眾告訴他「那是很少見的龍宮貝」,他才知珍貴,目前飼養家中水族箱。
船長黃金茂說,捕魚四十多年,沒見過龍宮貝,「這回算開了眼界!」屏東海生館貝類專家邱郁文證實,該螺就是龍宮翁戎螺,俗稱龍宮貝,是一種非常古老生物,有「活化石」之稱,多數棲息在200公尺至600公尺的深海底礁石縫中,漁民能在160公尺深海域捕撈,算非常幸運。龍宮貝交易像是藝術品,依大小、色澤區分,該貝若遇識貨者,可能上看百萬元。(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龍宮翁戎螺小檔案
◎學名:Entemnotrochus rumphii
◎俗稱:龍宮貝
◎棲息地:印尼、南中國海、台灣及澎湖等周邊海域,200∼600公尺深海底礁石縫中
◎特徵:殼呈圓錐形,有紅黃色帶火焰色彩,尤以幼貝更黃,殼口外唇有細長的裂縫
◎特殊性:有「活化石」之稱,為貝殼之王
資料來源:海洋生物博物館

2017-01-13_081524  


 

「馬蹄貝」的圖片搜尋結果「馬蹄蛤」的圖片搜尋結果「馬蹄蛤」的圖片搜尋結果「馬蹄蛤」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馬蹄蛤」的圖片搜尋結果「馬蹄蛤」的圖片搜尋結果

【雲林】吃很『大』!口湖馬蹄蛤主題館 - 部落客文章 - BuBuTrip - https://goo.gl/RnJu4Z

「馬蹄蛤」的圖片搜尋結果


老家魚池撈到「超巨大圓蚌」 婦雙手捧:吃起來如橡皮筋

▲比臉還大!花蓮婦人撈到24公分超巨型圓蚌。(圖/東森新聞/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花蓮一戶薛姓人家,年後前往壽豐鄉白鮑溪老家,清理廢棄10多年的魚池時,意外發現一顆比臉還要大的巨型圓蚌,重達1.1公斤、長24公分。就連蚌類專家看到也很驚訝,猜測有可能是水質好,加上成長環境穩定,才讓圓蚌長的這麼大顆。

「在吐了,好大一顆,還活著。」婦人拿出超巨大圓蚌,得用雙手才能好好捧住。圓蚌幾乎跟婦人的臉一樣大,原來她臨時起意,清理老家的廢棄魚池,沒想到竟有意外收穫。

撿蚌婦人說,「很驚奇啊,怎麼有這麼大的,沒有看過,我婆婆88歲,她說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大顆,也都沒有印象說有養過圓蚌。」仔細比對後發現,一般的圓蚌頂多長到10公分長,但這個足足多了一倍,厚度更達13公分。

動物防疫所長黃詩伊表示,「圓蚌正常的話,大概是生長到8到10公分,這個大小是最常見的,通常就會因為環境問題死亡,那可以長到24公分,這個的確相當少見。」

漁場休閒部副總蔡國華指出,「其實在山上的情況下,水質好、加上成長的環境穩定,所以會越長越大,只要不被採收的情況下,牠會更大」,「(圓蚌)規格小一點的情況下,炒芹菜相當好吃,但是像這樣子大的規格,很老,就像拉橡皮筋一樣,就不好吃了。」

「會等魚池整理好以後,再把牠放回去。」婦人決定把這顆圓蚌當成「傳家之寶」,讓牠繼續生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