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和殖民是不一樣的事。移民者在第二、三代之後,基本上會對移民的國家有相當程度的認同,不會有在外國當中國人的狀況;而殖民則是在其他國家劃分出一塊社區或區域,讓自己可以依原來的生活方式過活,至於移入國的生活型態、政治價值、風俗慣習,這些人基本上是無所謂,甚至不屑一顧的。這也反映在所謂「中國人社群」在美國為何容易被孤立或排斥的問題上。
一樣的狀況當然也出現在台灣,事實上中華民國在台灣設置的眷村,正是最赤裸的殖民設施。一九四九年來台的國民黨殖民者所建立起的眷村,甚至可以說是雙向隔離,一方面透過公共住屋的供給和種種優惠措施、特定軍公教職業的就職管道,控制來台中國人的話語權;一方面則是藉由眷村將這些人和台灣社會分隔開來,失去融入或理解台灣社會的機會。  https://bre.is/to4eSXM_e
-------------------

香港為什麼反抗?中國「內部殖民」的真面目
香港為什麼反抗?中國「內部殖民」的真面目 | 卜大中 / 思想坦克 | 獨立評論 http://tinyurl.com/y4s9juqh
香港示威運動中,警方的鎮壓手段也越來越激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獨評讀者心聲招募中!填問卷抽好書→立即參加
香港人民以反送中為名長時間舉行的抗議活動,遭到中共和港府越來越嚴厲的警察暴力鎮壓,活生生地展露出「內部殖民」和「壓抑性國家機制」的兇惡嘴臉。再加上北京對新疆人和藏民的同化洗腦教育,中國的漢人沙文主義已擺脫過去「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做作,直接表露出猙獰的真面目。
本來一國兩制不失為香港從異質化殖民地,內化為與中國同質化社會的合理過度。但是由於中共急於早日完成此一過度,刻意忽略了鄧小平「五十年不變」的教誨,加以中共的集體被迫害妄想,疑神疑鬼總相信國際反華勢力「謀我日亟」。因此產生時間焦慮,必須盡快消化香港、收復台灣,統一全國之力然後或同時擊敗美國,完成中國一統東亞的霸權,再徐圖稱霸全世界。
香港本處中國邊陲,不像天安門八九民運,就發生在天子的眼皮下面,對政權的威脅立即且真實。香港本來沒有什麼地緣戰略的地位與價值,但是近年來南海爭端凸顯了香港部份的戰略地位。而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素質和重要性,以及作為法治模範的角色,都是西方欲將民主價值送進中國的前哨站。
根據英國解密的政府資料顯示,英國早在1997香港回歸之前若干年,就向北京提出香港民主化的建議與計畫。但中共不能讓臥榻之旁,睡個極具顛覆法力的民主女神,遂強烈反對,使香港的民主化胎死腹中。
中共本來自詡有著反帝、反殖的使命感與道德感。可是自1949年建政始,他們即拋棄了原來的理想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把少數民族的居住地當作殖民地對待,展開了義大利哲學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和列寧所謂的「內部殖民」。不但把少數民族的文化漢人化,還武力血腥鎮壓反抗者。數十年後,如今中國少數民族絕大多數已漢化或半漢化,有如瀕臨絕種的珍禽異獸。
但是香港不同。港人本來就是漢人,無須經過漢化這一關。光是這個血緣同質性就給中共省去很多事。特別是語言、文化的趨同,使得香港反中失去部份的正當性。香港能反抗的只有思惟和制度。少去了天然血緣差異給抗爭的力量,香港抗爭者還能做到目前的程度,不得不使人刮目相看。
香港和北京的差異主要在法治和港式資本主義。法治講究的獨立、公平、人權保障,都是香港之成為香港的關鍵成份;而偏偏這一塊是中國最缺乏、最藐視的部份。僅僅是這項認知差距,就足以讓港人為榮,並且鄙視違法亂紀、毫無公德心的內地人。
香港資本主義,是全球資本主義含金量最高的一支。不僅按市場自由經濟的規律運作,同時也在許多非經濟的領域自由化,以配合並滑潤經濟的活動。這與中國的半中央計畫經濟制度差異極大,雙方可謂「雞同鴨講」。
此外,港商一如台商,在中國吃盡暗虧,常被迫賄賂官員。習近平打貪時,許多官員被迫交代受過哪些港商的行賄,等到北京選擇性起訴行賄的港商時,「送中條例」就成為港商頭上的斧鉞。
港人的最大痛苦,是北京把他們當作內部殖民的對象。不但拒絕給予雙普選的自決權,還讓港人看到北京大力培養上海和深圳,要取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那種被當作邊陲遠離中心的他者感受,十分淒涼與失落。被殖民者在殖民的屈辱支配關係中,必然採取自我憎恨與否定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處境。
研究殖民的學者阿契貝(Chinua Achebe)說,殖民的支配使被殖民者認為自己是劣等人種,他稱這種壓迫是「老大哥的傲慢」。香港的矛盾在於,港人自認為是世界華人社會中「現代性最高」的地方,但卻遭到現代性文明較低的中國統治與支配。這種文明關係的倒掛,迫使香港和血吞下,也造就了此次綿延不休的送中示威抗議。
「香港的法制和法治精神,是香港可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亞洲最安全城市的核心價值。」但在中共的內部殖民的糟蹋下,還能挺多久?法治與自由是中國最痛恨的價值,香港偏偏重視這個,豈非故意和滿大人過不去?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從韓國瑜訪美再看見中國殖民體系
文/朱俊彥(台聯黨政策部專案研究員) 2019-04-17 11:05
韓國瑜訪美,許多華僑展現出宗教式的狂喜,不是因為韓國瑜已經成就了什麼樣的豐功偉業,只是因為他眷村的身份和價值認同,別無其他。圖/擷自韓國瑜臉書直播影片
韓國瑜上週訪美,許多在美華僑欣喜若狂,從冷凍包子可以當眾生吃,到市長夫人撞到頭,早餐吃了什麼都也可以當作新聞。要理解這些荒謬瘋狂的行為,仍然必須從中華民國乃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殖民政權本質開始。
移民和殖民是不一樣的事。移民者在第二、三代之後,基本上會對移民的國家有相當程度的認同,不會有在外國當中國人的狀況;而殖民則是在其他國家劃分出一塊社區或區域,讓自己可以依原來的生活方式過活,至於移入國的生活型態、政治價值、風俗慣習,這些人基本上是無所謂,甚至不屑一顧的。這也反映在所謂「中國人社群」在美國為何容易被孤立或排斥的問題上。
一樣的狀況當然也出現在台灣,事實上中華民國在台灣設置的眷村,正是最赤裸的殖民設施。一九四九年來台的國民黨殖民者所建立起的眷村,甚至可以說是雙向隔離,一方面透過公共住屋的供給和種種優惠措施、特定軍公教職業的就職管道,控制來台中國人的話語權;一方面則是藉由眷村將這些人和台灣社會分隔開來,失去融入或理解台灣社會的機會。
中華民國在中國政治史上是極少數的特例,大概是唯一一個取得大型戰役勝利,最後卻失去人民支持,被趕出門的政權。然而究竟為什麼贏了二戰,卻被棄之如敝屣,不只中華民國政府本身缺乏思考,其支持者也沒有這樣的反省。他們寧可花時間哭訴中華民國的命運多舛、訴說二戰多麼慘烈,可是對於來台灣後透過軍事和暴力遂行的統治,不是避而不談,就是毫無所謂。他們會說日本統治台灣時也有鎮壓,但究竟為何中華民國的行徑和殖民者一樣,他們從不回答。
其實答案很簡單,在未民主化之前,中華民國就是一個依賴軍事、暴力和特權所支持的殖民政權,如此而已。
再回過頭去看那些狂喜的支持者,答案會更加清楚。早年可以移民美國者,要不是國民黨政權的獲益者或上層階級,就只剩下偷渡或留學出國的台灣人,後者在數量和比例上更少。這也造成一個荒謬的狀況,這些海外中華民國人,永遠找不到自己的家。在這群人的想法中,台灣不可以是祖國,因為台灣頂多是個省,而且住滿了中華民國的被征服者,沒資格成為國家;美國是安心居住的地方,但是「我們中國人」不玩民主價值、自由平等這套,才不像美國人那麼笨;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好很強大,不過拿拿中國護照、回中國玩可以,至於中國在人權、環保、社會正義、貧富差距等問題,與在美中國人無關。
永遠只想要鞏固自身的利益,對於真正的結構問題事不關己。這些中華民國人註定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家。他們沒有解決社會問題的意思,也沒有改革的動力,只依賴國家政策上的歧視性優惠過活。當然,見到同樣出自眷村、高舉中國利益、在二二八事件中嚴重受難的高雄大唱「夜襲」的韓國瑜,註定會展現出宗教式的狂喜。不是因為韓國瑜已經成就了什麼樣的豐功偉業,只是因為他眷村的身份和價值認同,別無其他。
至於為何某些台灣人也支持殖民者陣營,覺得自己也可以是外來統治階級的一部份?抱歉,那是另一個漫長且愚蠢的故事了。


去殖民化 非去中國化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張志軍發表2018年新年賀詞,指責台灣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阻撓、限制兩岸交流,放任縱容台獨勢力推動去中國化、漸進台獨,種種倒行逆施遭到兩岸同胞堅決反對。」張志軍宣稱,新的一年仍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各種「台獨」分裂行徑。陸委會回應指出,蔡總統日前重申,維持區域的和平與繁榮。維持現狀是我們不變的立場,也是台灣向區域、向世界做出的有效承諾。
張志軍的說詞,出現嚴重的矛盾,既然台獨「遭到兩岸同胞堅決反對」,就沒有台獨的問題,事實上應該說:台灣人堅持走台獨路線,中國人反對,雙方才沒有交集。中國人應該思考,二戰終戰初期,台灣人認同中國,以為將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而回歸祖國,後來才覺得中國遠比日本可惡,兩岸的中國人,為何不探討其原因。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一樣,都說台灣在「去中國化」,事實上是「去殖民化」,台灣就是台灣,怎麼會有「去中國化」的問題?中國國民黨政權佔領台灣時,對台灣人說大家都是中國人,事實上從來就沒有將台灣人,當作自己的同胞,除了台灣人與中國人不平等外,還從事殖民統治特有的文化侵略,推展北京話,消滅台語,將中國的地名移植來台灣,最莫名其妙的是在台灣組成的團體「不得以台灣命名」,其手段遠比日本惡劣。
台灣人扮演被統治者的時候,國共兩黨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可是在台灣的政治民主化之後,去除了族群不平等的壓迫,殖民統治去了一半,若再恢復台灣的文化,就完全去除殖民統治。在台灣的中國人,為了抗拒終結「殖民統治」,立刻由「反共」轉為「親共」,國共兩黨發出同樣的聲音,聯手繼續壓迫台灣的文化。
台灣人及中國人,都認為國共兩黨將台灣當作中國的一部分,事實錯得離譜,國共兩黨從未將台灣當作中國的一部分,而是將台灣當作「殖民地」,才會將中國的地名移植到台灣,推動文化壓迫。例如:河北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政府會將中國其他省份的地名,移植到河北嗎?當然不會。若是國共兩黨將台灣當作中國的一部分,就不必將中國其他地區的地名移植到台灣,顯然的,國共兩黨都將台灣當作殖民地,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才會從事文化侵略。
台灣維持台灣固有文化,就像河北保有河北固有文化一樣,若是河北不接受中國其他地區的文化,國共兩黨會說河北「去中國化」嗎?當然不會,河北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有其特有的文化,不會因為抱有自己的文化就是「去中國化」。顯然的,國共兩黨嘴巴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內心卻將台灣當作殖民地。
站在台灣的立場,就算自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要維護自己的文化,只有殖民地,才會承受外來文化的壓迫。台灣人目前努力的是恢復「台灣化」,是要「去殖民化」,扯不上「去中國化」,兩岸中國人不要再詭辯了。


韋傑理:4個殖民時期,日本貢獻最受台灣學生肯定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9月27日,他在英文媒體《台北時報》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學生版本的台灣史觀」(Taiwan’s history: student edition),內容指出,今年1-3月,他針對台南市1054位高中生與大學生,進行有關台灣4個主要歷史期間的「認識與評價調查」。此為史學界第一遭,首度透過學生們的多元族群眼光,來檢視評價台灣史。
台南市受訪學生對象主要區分為3個類別,包括有原住民,台灣人(自認為台灣人者主要為福佬、或稱為河洛族群),第三類則包含客家人、外省子弟,以及外國籍的在台學生。
日據時期評價最高/清帝時期最糟糕
結果發現,日本殖民時期獲得「台灣族群」(Ethnic Taiwanese)評價最高(正評達70.5%)國姓爺明鄭時期與荷蘭時期居次(正評比率介於5-6成之間);清帝國時期位居末尾(正評只有42.9%)。另外,「原住民學生」的觀點角度,評價最高的歷史時期為荷蘭時期,給予正評人數比率達54.2%;其次依序為日本殖民時期(正評44.6%,負評 39.0%),明鄭時期(正評32.6%,負評43.4%);最後一名同樣是清帝時期(正評18.8%,負評58.5% ) 。關於「第三類族群」對於各個歷史時期評價,同樣是日治時期最高(正評為54.9%),其次為明鄭時期(正評53.0%),接下來為荷蘭時期(正評略低於50%),居其末者為清帝時期(正評38.3%)。
受訪者接受提問的4個歷史時期,分別為荷蘭時期(1624-1662),明鄭時期(1662-1683) ,清帝國時期(1683-1895),日治時期(1895-1945)。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對於4個階段台灣史的評價,約有25%學生,沒有能力表達自己對於前3個歷史時期的評價(即不清楚其對台灣帶來哪些好或壞處);不過,到了日本統治時期,無法做評價者,降低到15.5%。韋傑理指出,訪談期間他也遇到幾位學生,他們抱怨說,與現代台灣少有關聯的中國史時數與課程分量,卻都比台灣史來得多。
4個殖民時期學生知多少?
學生們關於「荷蘭時期」的正面評價包括有,改善原住民的生活,來新的農產品(如水稻、甘蔗)引進水牛耕作增加農業生產;也有學生陳述指出,荷蘭時期把台灣帶進全球貿易體系。提供教育,並在台南東北方的西拉雅平埔人(Siraya Aborigines)社區,引進羅馬拼音的書寫系統。關於負評方面,學生們指出,荷蘭時期屬於殖民者榨取經濟,由於鹿皮的大舉輸出,導致台灣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幾乎滅絕。
對於「明鄭時期」的正面評價,多數學生聚焦於當時從福建引進移民,幫助台灣發展農業;並在台南孔廟設立漢學,為台灣新漢人社會奠定初步教育基礎。其負面評價則是,明鄭統治台灣21年期間,殺害許多平埔原住民,壓榨摧毀其文化,也竊奪其女性與土地;也有一些學生批評國姓爺王朝,只把台灣當成反攻大陸跳板。
「清帝時期」特別受到原住民學生的高度負評(正評只有18.8%,負評58.5% ;對應於日本時期正評達44.6%,負評39.0%)。原因包括有,鎮壓原住民、竊奪土地,強迫原住民接受漢文化。其它族群學生認為,清帝國的限縮政策,傷害台灣與其它國家的交流機會。許多學生提到,清帝官員貪腐盛行;其中清朝第一位台灣統治者施琅,就是貪污的代表性人物。清帝時期唯一受到正面評價人物,為1880年代末期的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他開始在台灣北部建造鐵路,發展電訊系統。
「日治時期」受到多數學生廣泛正評,主要原因為,大舉擴建台灣的現代基礎建設,包括公路、鐵路,以及其它公共設施;建立公共衛生系統;教育設施方面則從小學一路至大學;日本也在台灣建設灌溉系統,以及自來水設施。一些學生也指出,日本人引進西方文化的守時、準時觀念,並教導台灣人守法。貶抑日殖民的學生則認為,日本一概歧視台灣人與原住民,佔領台灣初期的「綏靖政策」期間,殺害為數可觀的抗日人士。
(1670年台灣原住民繪圖/By Olfert Dapper/ wikimedia commons)
300年史的現代意涵
過去300年來,台灣歷經多方外來殖民統治,導致台灣住民,今天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根基,也塑造台灣今天的多元文化社會脈絡。歷經長期探究發現,台灣社會植基於「原住民人口與血緣」史實,日愈得到公開認可;2016年蔡英文就職總統,以及隨後的8月1號原住民日,蔡總統皆提到向原住民道歉,以示不忘先人足跡與原住民受到不公壓迫往事。
台灣「新多元文化認同觀」,認為應該珍視台灣的多元族群事實,即包括70%的河洛族群,15%客家族群,近2%南島語族,以及1945年之後來台的13%大陸族群。僅管族群有別,所有住在福爾摩沙的台灣人,一致希望終結台灣面臨的政治與外交孤立局面,早日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並希冀對全球社區有所回饋。
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動能,不會倒退走。從歷史來看,早在3,500年前台灣就與太平洋諸島發展出廣泛文化鏈結。17世紀荷蘭統治期間,台灣跟日本、東南亞國家,持續貿易交流關係。台灣這個「海洋國家」過去存活下來,未來也將繼續往前走。


名家專論-殖民主義的文明開化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5日, 2017
日前與一群台灣學生前往越南訪問。有台灣同學在越南大學的分享會上談到他認為法國的殖民統治越南是對越南及人民有益的,自尊心極強的越南教授當下幾乎變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迄今大約有120個殖民地獨立。主要的前殖民強權無不對其過去的殖民歷史表達懺悔法國總統薩科奇2007年對其前殖民地正式道歉:「過去法國在此的殖民體系是極度不公正的,它與法蘭西賴以立國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背道而馳。
誠然,殖民地脫離宗主國之後的發展各異,有些國家甚至成為了典型的失敗國家,但殖民主義作為一種已經被掃進歷史垃圾桶的社會模式,很長一段時間變成根本不需要討論的政治不正確。但是,在80年代開始,反倒是戰後發展典範的台灣開前殖民地風氣之先,開始罕見地頌揚過去的殖民歷史。
這樣的觀點與看法主要在否定國民政府治理台灣的功績,卻在台灣逐漸深入人心,甚至在台灣歷史教科書課本內都如此呈現,與同為日本殖民地的南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台灣青年學生在越南宣稱殖民有益論,看似突兀卻有著清晰的台灣脈絡。
在台灣親日的本土團體的文宣中,經常看到所謂推動「台灣第二次文明開化運動」。「文明開化」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語彙,是指全盤西化導致日本在器物、制度及文化上出現巨大轉變,使其一躍而成新興的近代化國家,使得日本得以挑戰原有的東亞朝貢體系的核心中國。10年之後,又在東北擊敗了遠道而來的傳統歐洲強權俄羅斯。日俄戰爭之後,日本自認已經躋身世界一等文明國家之列,完成了「脫亞入歐」的使命。至少在日本內部的歷史裡面,中國或其所代表的亞洲,就是日本已經拋棄、克服的、像江戶時代的舊日本般的負面存在。
因此,台灣本土團體提到的「文明開化」,當然是指乙未割台,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在他們想像當中,被接受殖民統治的台灣比不接受日本占領的中國其他部分建設得更好、更文明進步,這反而是台灣擺脫蒙昧而隨著日本進入「文明開化」的契機。因此,殖民主義是有益於台灣的。
當然,所謂的推動第二次文明開化運動,自然是指唯有第二次脫離中國,才能擺脫在其隱喻中的那個封建腐朽、陰暗落後的中國
有意思的是,最近美國學術界掀起關於殖民主義的論戰。一位與港、台有長期淵源的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季禮(Bruce Gilley),寫了1篇《殖民主義研究》的論文。他認為西方殖民主義一直被汙名化,現在是質疑此一偏見的時候了。他認為殖民主義提升人民生活水準,也推廣西方(普世)價值。因此殖民主義在許多地區是合理,也具有足夠的合法性。相反地,反殖民的鬥爭反而阻礙了許多地區的現代化進程。這樣的觀點幾乎與台灣親日本土團體的看法如出一轍。甚至不排除來自他的「台灣經驗」的啟發。
因此季禮建議:發展中國家政府應該效法殖民時期的政府管理模式,新加坡就是成功的案例落後國家和地區應該同意西方國家在一些特定區域重新建立殖民管理,由西方國家代為推動落後國家的改革。
歷史洪流的消長輪替在東亞,甚至是全世界範圍之內都是鮮明可見。90年代起日本失落了,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使得探討「中國崛起」和「中國模式」成為重要的顯學,並成為許多亞、非後進國家仿效的對象。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近日評論了中國的發展,從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以及其對整個世界局勢影響的角度來看,其實是遠超過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中國歷史性的崛起是無可爭辯的事實,目前還以超強的國家治理績效,正逐漸走進世界政經舞台的中心。如果中國能夠繼續克服無數改革路上的艱難險阻,更應有自信逐步解決治理、法治與民主的平衡問題,更貼近、符合海內外中國人與華人期盼的大國形象。那麼,根據本土派的邏輯,未來應該學習「文明開化」的對象,是不是就不言自明了?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英語為何叫日本Japan?可能跟廣東話有關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不知道哈日的台灣人有沒有發現日本的日語發音明明唸做Nippon/Nihhon,為什麼傳到英文裡變成發音差很多的Japan?
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中古時代的中國人透過貿易將日本的唸法輸出到歐洲,而中古漢語的日本的讀音類似Jit-pon,後來就變成今天的Japan;第二種說法比較有趣,中國東南沿海的廣東人將日本的廣東話發音Yat-pun傳入與他們貿易的歐洲商人圈子。因為古代歐洲人的J很多念Y音,所以被記為Jappun,然後輾轉變成現在英文的Japan。
事實上更複雜
馬可波羅來到元代的中國時,將日本記為Cipangu(那個gu可能是表示日本國的國),記入他的名著《東方見聞錄》,然後這個名字就傳入歐洲。英文最早用Cipangu的轉音Giapan。
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葡萄牙等國的商人在東南亞從當地人嘴裡得到新的日本發音Jepang,並將它帶回歐洲,成為現代英文中Japan的前身。有人認為東南亞人嘴裡的新唸法可能就來自東南沿海的中國人。為何ni音會變成ji/ja音呢?可能跟中國各地口語的轉變有關,中古漢語ni音會變成ji或ni,這些變化還保留在一些方言中。在上海話中,稱日本為Zeppen。
中國方言衍生很多有趣的譯名
中國事物依傳出路徑或年代的不同,在歐洲各國衍出不同的唸法,比如茶,有英文的tea,也有俄文的чай,唸如chay。歐洲海運發達的國家多唸成t開頭,內陸的俄國則唸成與普通話發音相近的ch開頭。有人說這是因為茶葉透過海運輸入歐洲時,東南沿海的閩語商人將te這個音傳入歐洲所致,而俄國人則聽到北方人cha的音。聽得懂台語的人很容易理解為何英文要把茶唸做tea。
(徐繼畬)
葡萄牙的「牙」跟閩南語有關
另一個相關的例子是葡萄牙的譯名。明明Portugal沒有「牙」的音,怎麼漢語在譯名中加入「牙」?
這跟一個傳教士有關。清末時,主管洋務的徐繼畬編了一部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瀛寰志略》,當時廣為流傳,因而裡面很多國家譯名就成為權威譯名保留至今。當時徐繼畬請教長期在廈門生活的美國傳教士David Abeel世界各國的名字,因為David Abeel在廈門學的是閩南語,所以就以閩南語中與Portugal發音相近的漢字示予徐繼畬,即葡萄牙。
其實早在明末時Portugal就有中文譯名,叫做波爾杜葛爾,以普通話唸無疑是很準確的譯名,徐氏也並非不知道,他在著作中也有附註這個譯名,只是與葡萄牙相較,明顯後者好記易讀,因此捨棄了波爾杜葛爾。

《瀛寰志略》中國人把美國叫做「亞墨利加」、「咪唎堅」、「花旗國」/對 America 的譯名就叫「亞墨利加」/「亞美理駕洲大合眾國」理所當然就變成了「美利堅合眾國」。後來又嫌六個字麻煩,又簡化成了「美國」/公元 607 前,日本聖德太子攝政,向中國隋煬帝送了一份國書,抬頭雲「日出處天子致日沒出天子」,隋煬帝一見大怒,以為無禮,將國書退了回去。這個「日出處」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就是日本的意思,這也是「日本」一意最早出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vGHww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國的統治政策及其殖民掠奪
Posted on 2016-06-18 in 歷史
西、葡對殖民地的統治與掠奪都是通過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賄路和詐騙等手段來實現的。在擴張的初期,多半是實行公開的搶劫與掠奪。他們把公海上的海盜活動變成了完全合法的現象,甚至在公共場合的強盜掠奪也當作了理所當然的行為。他們在新舊大陸都到處搜尋黃金,並以最野蠻的方法進行奪取。從1493-1900年葡萄牙人僅從非洲就運走27萬6千公斤黃金。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掠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僅殖民強盜科爾特斯一人在阿茲特克土王王宮鹵獲由金礦塊、金製品和鑲嵌寶石的器皿構成的「蒙特祖馬寶藏」,其價值就達到15萬金比索。
西、葡殖民政策的決策人主要都是封建國王、僧俗封建主貴族。他們都對殖民地居民進行封建的甚至是奴隸制的剝削與壓榨。在新航路開闢時,西班牙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封建生產方式在其內部占著統治的地位。所以,西班牙的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封建主利益決定的,殖民掠奪幾乎僅僅是有利於國內封建主。在開闢新航路和侵占美洲土地的過程中,貴族也必然起著主導的作用。而葡萄牙的航海事業則是在封建王公、皇親國戚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
因此,他們在殖民地所實行的重要政策,是把兩國本身在舊世界已過時的生產方式—農奴制帶到新大陸或在東方維持下去。西班牙在新大陸生產領域內,實行強迫勞動,使土著居民淪為農奴甚至奴隸的地位。西班牙早在1499年就開始把愛斯班諾爾島分成若干區,強迫每一區的住戶為該區的占有者工作。這種制度,在1503年為西班牙國王所批准。葡萄牙在東方殖民地中也利用並維護了落後的封建剝削形式。在他們已建立普遍政治統治的地區里,就開始對土著居民廣泛實行租稅掠奪。他們在錫蘭島制定繼承稅,竟占遺產數額的1/3。他們強迫當地居民栽植虧木的經濟作物,並繳納總收成的12%。他們還向土著居民強行徵收進出口商品價值的7%的關稅。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實行殘酷的封建力役。他們有權動員14%的秘魯男性居民和4%的墨西哥男性居民來從事強制性的勞動。被征的印地安人往往被送到屬於國王的礦山上幹活,特別是在波托西銀礦中從事最艱苦的勞動。監護制度是西班牙殖民者廣泛採用的剝削印第安人的重要形式。監護人把這塊土地變成其世襲領地,被監護的印第安人實際上陷入農奴的地位。在墨西哥谷地中,科爾特斯把18萬印第安人分配在30個監護區內。150。年,在秘魯的500個監護區里最少有5千印第安人在服勞役。1642年,在墨西哥僅歸屬於國王的監護區就達140個。葡萄牙在巴西也仿效實行監護制度。他們在東方殖民地上也普遍實行封建貢賦、力役等剝削方式。
西、葡兩國在殖民地所實行的剝削形式主要是比封建農奴制更為殘酷的奴隸制剝削。其落後性則更有利其長期維持殖民地的統治。
西、葡兩國在殖民地的.上地、貴金屬礦藏都是被封建國家的王室所壟斷。西班牙冒險家們侵占土地和發現金銀礦山後,王室就宣布都應歸其所有。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發現金剛石礦後,就把它歸為國王所有,並且命令礦井與外界隔絕。在主要礦井周圍幾十公里以內的草木被剷平,土地變成荒野,而國王卻從礦井開採中獲得巨大的收入
西、葡兩國都在殖民地干販賣黑奴和進行不等價交換等骯髒勾當,從中獲得神話般的利潤。葡萄牙人早以在西非捕捉和販賣黑奴而臭名昭著。而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後,積極地扮演這種角色。葡萄牙人從非洲運走奴隸、黃金、象牙和烏檀木等貴重的商品;從印度以十分微賤價格收購鴉片、寶石、絲綢、香料和珍珠等;又從印度尼西亞掠得貴重的丁香、豆蔻、龍涎香、生薑和大米等;從中國和日本運走茶葉和磁器等貴重商品。他們從歐洲輸出不值錢的商品,強迫土著居民進行不等價的交換。如經常用有孔玻璃球、鏡子和其他不值錢的東西向黑人交換珍貴的商品。更有甚者,西葡殖民者還強迫土著居民每人買一付眼鏡,其荒唐、暴虐莫此為甚!
西、葡兩大殖民帝國的殖民性質雖然相同,但它們在具體的殖民政策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其中,西班牙的殖民政策最直接地體現了殖民主義的殘酷性與野蠻性,最能說明資本原始積累的本質。西班牙實行駭人聽聞的剿滅土著居民的政策。愛好自由的印第安人不能接受奴隸式奴役的命運而進行十分強烈的反抗。他們往往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寧願殺死自己的妻子,也不願意讓她們變成奴隸。當一個西班牙人被害死時,西班牙征服者常常要殺死50-60個印第安人。1492年,愛斯班諾爾(海地)大約有土著幾十萬人,到了1548年則只剩下500人。從1492-1548年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共剿滅土著居民1,200-1,500萬人左右。為此,號為「美洲的基督教的聖使徒」的巴托洛門·拉斯·卡薩斯在看到印第安人的死亡已威脅到西班牙的整個殖民制度時,就在1517年向國王提議,對土著居民採取寬容政策。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和羅馬教皇在十六世紀三十一四十年代先後頒布了一些關於對待和「保護」印第安人的諭旨。
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在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後,從非洲運進大批黑奴,廣泛地建立種植園經濟體系。於是,在西屬美洲的大部分地區里,農業經濟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在西印度群島,則是生產染料、糖、菸草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經濟。這種種植園經濟以後被巴西的葡萄牙殖民者所仿效。
西班牙最早驅使土著居民和黑奴開採金銀礦。他們首先在墨西哥,以後相繼在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發現了眾多的銀礦山。他們強迫驅使印地安人和黑人在礦坑裡進行艱苦的、原始的勞動,其結果是:金銀如潮水般流向母國,使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成為歐洲金銀的主要供應者。但每塊金銀都滲透著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鮮血。當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發現金銀和金剛石礦後,也採取了同樣的剝削壓榨方式。於是黑人奴隸制勞動在拉了美洲普遍地建立起來了。
葡萄牙人的殖民政權和殖民體系是極不鞏固的。它所採用的建立據點的殖民政策,只是建立了一些小商站,不能進一步擴張其殖民事業,甚至也不可能保護其已占據的地位。因此,他們又把在本國領土傳播的夭主教搬到殖民地,甚至還把血腥的異端宗教裁判所也帶去了。僅就果阿一地.大約有80座教堂和寺院,內有3萬名僧職人員。他們企圖使土著居民信奉天主教,並使教會成為帝國的重要支柱。
葡萄牙的殖民統治的方法是極端殘暴的,大大地增加了土著居民的僧惡痛恨,並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反抗。印度人在談到葡萄牙侵略者時說:「幸而葡萄牙人也同獅虎一樣少,否則他們會消滅整個人類。」
=========================
〈李筱峰專欄〉殖民地比較進步嗎?要看誰殖民!
2015-02-07 06:00
推文到plurk
日本統治台灣第四十年(一九三五年),中國社會黨領袖江亢虎來台旅遊。他搭船從廈門到基隆,上岸之後立刻感覺氣象一新。他在遊記上寫著:「基隆全市人口不足十萬,而交通、教育、衛生、慈善,種種設備,應有盡有。由廈到此,一水之隔,一夜之程,頗覺氣象不同。」(詳見《台游追紀》)十一年後(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中國記者江慕雲也站在基隆碼頭同樣讚嘆:「有人說,假如這五十年,不是日本人在經營的五十年,而是我們自己經營的五十年,恐怕基隆還沒有成為現代化的港市吧?」「從祖國來的接收大員、視察大員、旅行觀光的人,還有一班心術極壞的淘金者,幾乎沒有一個不稱道台灣好、台灣富庶、建設好、氣候好、一片和平空氣。」(詳見《為台灣說話》)
這種稱道台灣進步的言論,多不勝舉,試舉兩則來看:上海《新中華》雜誌文章說:「『台灣』一般人的文化水準,也比內地的高多了。…日本人給我們的遺產並不壞,我們決(絕)不可把它浪費了。」(見味橄文,復刊五卷七期);天津《大公報》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二日以社論〈請愛護台灣這片乾淨土〉誇讚說:「…說來慚愧,這片乾淨土之所以為乾淨土,還是日本五十年統治的遺產。…」中國作家蕭乾來看過台灣後說:「大陸中國在現代化上離台灣至少落後了半世紀。」(詳見蕭乾〈冷眼看台灣〉,天津《大公報》1946.1.15)
以上史料在在證明柯P所言「殖民地反而比較進步」之說並沒錯。以下數據更可佐證:以每人鐵路客運運輸量來看,一九四三年台灣為二五三延人公里,四十三年後中國還達不到此數(一九八六年只有二四○延人公里);以平均每千人擁有電話數來看,一九四一年台灣每千人有五台,四十二年後(一九八三年)中國才達此標準;以學齡兒童就學率看,一九四三年台灣為七十一.三%(山地更高達八十六.四%),廿年後中國才達此標準;以平均每人用電量來看,一九四三年台灣已達一八一.五度(是中國的二三三倍),卅年後中國才達此標準。
不過,凡殖民地就必然進步嗎?也未必。二戰後台灣結束日本殖民,立刻又陷入再殖民命運。中國來台設立「行政長官公署」,與日本總督府性質無異。連戰的爸爸連震東當時就警告:這種制度將使台灣同胞產生「總督制復活」的錯覺,以為行政長官又是以「統治殖民地」姿態出現。果然,台灣人旋即以「新總督府」稱之。在所謂「新總督府」的統治下,政風腐敗,特權橫行,經濟壟斷,生產大降,米糧短缺,物價暴漲,失業激增,軍紀敗壞,盜賊猖獗,治安惡化…。誠如上海《僑聲報》指出:「所有表現都使一般台灣人感到這不過是另一種殖民地制度的代替。」這個新殖民統治終於引爆二二八事件!
所以不同殖民者,帶來不同結果。但無論如何,有志氣的國民不需要殖民統治。我們要有自己的國家,自己管理自己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

=====================================

2017-08-05_102600  

為什麼在西非,一台只有最陽春變速功能的腳踏車,售價竟超過台幣1萬5?
www.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撰文 英語島
文章收錄於英語島www.eisland.com.tw
本文作者:翁士博
生活在一個沒有製造業的國家,會是什麼樣的感受?這個問題對於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似乎有點難理解,台灣雖然不是八大工業國,但是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必需品大多能夠自行生產,大小物資都很容易在市場上找到各種等級的貨色,所以一般民眾,消費時應該都是購買新品,過了一段時間再汰舊換新。
那些被我們汰換掉的東西,都去了哪裡?例如電腦、電視、手機,以往是到回收工廠裡,拆解出貴金屬、有價值的零件等等,但拆解完,大部分的零件機構還是當做垃圾丟棄,整體回收率不高。近來愈來愈多業者,將回收物品整批轉賣到第三世界去,因為那裏的二手市場,超乎想像地大,甚至有二手商品展
洲擁有最大的二手市場
想想其實很容易理解,開發程度低的地區,比如西非各國,生產製造的能力還僅限於最基本的輕工業,可以生產肥皂、飲料、塑膠袋…但其他大部分的民生物資,都仰賴貿易商進口,包含衣服、鞋子,更遑論電器產品像家電及3C、交通工具如腳踏車或機車,100%來自國外。
球鞋也是非洲常見的二手商品|翁士博提供
沒有國產貨,進口新品的售價不可能便宜。賣場裡面一台最入門的腳踏車,只不過有最陽春的變速,售價就超過台幣1萬5千元,在當地只有金字塔上層家庭買得起。那麼既然一般民眾消費能力不高,貿易商便轉為以進口二手貨為主。雖然貨源和品質都很難控制,加上運氣好買到堪用的,運氣不好則買到破銅爛鐵,但好在價格親民,一台不知道經過多少次轉手或修理的二手腳踏車,整理好大約台幣2千元,這才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
買一個「再見法國」
我在布吉納法索的雇員要買一台電冰箱,請我一起去挑選;警衛的折疊椅壞了,要我去重新買一張…他們都不約而同指向「再見法國」(France au revoir)。我起初以為是個品牌或賣場,但怎麼查都查不到,直到當地人指路,到了一個二手冰箱的集散地,才恍然大悟,原來「再見法國」是二手貨的暱稱,因為當地人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法國人用完丟掉的,是跟法國說掰掰,來到非洲的物資。
非洲路邊的「再見法國」家電|翁士博提供
這個詞,在當地法國人的耳中聽來尤其刺耳,覺得暗暗隱射法國人用把淘汰的物資傾銷到非洲,將非洲人視為次等公民。許多法國人會義正詞嚴地向當地朋友抗議:「你們口中的再見法國,大都不是從法國來的,而是從世界各地收購來的二手貨。」他們說得有道理,因為我看了冰箱上的標籤,寫的是西班牙文。但是當地人怎麼聽得進去?這是殖民時代留下來的遺毒,法國拿走資源、留下破爛,刻板觀念早已深植人心。
哪裡都不如「原廠」
好比當地人看到品質不良的新品,像塑膠製品、現成家具,會說「中國貨」(Chinoiserie)一樣,聽到也是覺得非常歧視,因為標籤上明明就是巴西製,但講什麼都沒用。
總之,布吉納人對於購買東西的等級,自有一套見解,看到朋友買了什麼,會問「是不是再見法國?」因為新買的不等於新的(nouveau ≠ neuf),如果是新品,再問「是不是中國貨?」因為新的不等於原廠的(neuf ≠ original),「原廠的」(original)這個字在布吉納人心中有著無比高級的魅力,堅信只要是「原廠的」就是最好的,或許因為市面上充斥太多假貨、冒牌貨。然而,當商家跟你推銷拖鞋、水壺、手電筒這種東西的時候,居然也一直強調是「原廠的」,不禁莞爾。
如何擺脫殖民地思維
我在布吉納工作的環境中,有許多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我時常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崇尚「原廠的」,是否就因為從歐洲進口的正牌貨價格高不可攀,而其他國家生產的「中國貨」又品質良莠不齊,時常用一下就壞掉…那如果布吉納可以自己生產工業產品,自己管控品質,推出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商品,是不是可以讓大家在合理的花費下,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我向這些年輕人約定,當我過十年之後再度回到布吉納的時候,我要買到一台布吉納生產的腳踏車,他們答應我了。因為我確定,不論是「再見法國」或者「中國貨」都沒有辦法讓一個落後的國家進步,唯有創造他們自己的「原廠貨」,才能完全擺脫被法國殖民的思維,讓他們真正獨立。
作者簡介:
翁士博
非洲援外計畫及語言工作者,台北出生,政大英語系畢業,另通曉法文及土耳其文,現居西非布吉納法索。認為最能通行世界的外語是一顆敏銳觀察的心。在西非地區工作,關心當地的環境及發展,喜歡到偏鄉旅行,尋找文明的軌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