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四年制「臺中州立臺中高等女學校」於阿里山合影舊照,昭和6年。現今為「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
(1) 劍潭阿保 - 日治時期四年制「臺中州立臺中高等女學校」於阿里山合影舊照,昭和6年。現今為「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 | Facebook https://bit.ly/47eNpzP

364720685_604013805243224_8845573553096146307_n2023-08-03_183525


日本的修學旅行最早為1882年(明治15年)栃木縣第一中學校(現・栃木縣立宇都宮高等學校)的學生由教師帶領參觀「第二回勧業博覧會」、1886年(明治19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在的筑波大學)的「長途遠足」創造長達11天的修學旅行記錄。


157252860_10223970525721820_6158716441204126310_o

 

新竹高女第八屆同學會
-民國56.05.14
-日本時代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今新竹女中)的第八屆畢業生,於民國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重回母校,舉辦同學會。


17366


135807823_10158808398303618_8739059794335676427_o (1)

日本時代畢業紀念冊中的校外教學(修學旅行)情景
出去玩的興奮之情
不因坐在客車或者貨車中有所差異
上圖為太平公學校
下圖為永樂公學校
大都是大稻埕的本島人子弟
當時臺灣的學生出門時戴帽是正式服裝配備之一
戰後紅日章換成青天白日
臺灣的太陽還是一樣大
何逐漸失去戴帽傳統呢?
小學入學時制服也發了薄薄的黃色鴨舌帽
但學校也沒要求一定要戴
中年級以上幾乎就沒有看到同學在戴了
推薦這本臺史博蔡淑君老師和玉山社合作出版的《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5818
內有許多精彩照片和精美插圖
也非常期待前往欣賞臺史博備受好評的常設展
畢竟臺灣人地產價值至上歷史文化皆可拋
珍貴的共同記憶若能留在博物館中已是很幸運的事

臺灣世族的社會責任與文化 Cl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ulture in Taiwan | Facebook

2021-01-12_195207


吳奇隆北京大學畢業 戴方帽秀百萬碩士證書
2017/07/02 17:37
吳奇隆畢業照曝光。(翻攝自微博)
〔娛樂頻道/綜合報導〕吳奇隆進修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有成,今日歡喜畢業,穿上藍袍領取「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的碩士學位證書46歲的他戴上四方帽、穿上學士服,和同學騎腳踏車校園巡禮,洋溢學子氣息,整個人再添青春活力。
吳奇隆北京大學EMBA學位到手。(翻攝自微博)
吳奇隆投資觸角伸入電子商務、餐飲業、影視製作等領域,2015年考入北京大學,宣傳任小姐曾表示「絕對不是玩票,也不是和土豪做朋友、搞社交,他就是想實實在在多充電。」這些年他涉及很多領域,像是運營遊戲公司、做出品人、做影視產品衍生品的商貿公司,在專業管理上有很強的求知慾望。
吳奇隆拋方帽儀式青春洋溢。(翻攝自微博)
而吳奇隆就讀的是首屆創業班(EMBA),入學門檻相對寬鬆,考試內容包括筆試和面試兩個部分,筆試部分需要考核語文、數學及邏輯3方面,占總成績的10%,而面試部分占90%,面試問題不涉及任何學術問題,都是很輕鬆的,且是面試者熟悉的領域,兩年學費約於400萬上下
吳奇隆(右2)騎單車巡禮校園。(翻攝自微博

2017-07-02_1928092017-07-02_192823  


 

 修學旅行:那些年阿嬤阿公走過的路 - 旅飯 - Pantravel - https://goo.gl/Cn8ht4

古蹟方面有憑弔牡丹社事件的石門古戰場,臺南的延平郡王祠的開山神社、赤崁樓、熱蘭遮城以及孔廟。此外,1923年屏東阿猴製糖會社曾迎接過裕仁皇太子的行啟,也成了日後修學旅行的參觀重點。

隨著新式教育在台灣的扎根、風俗與治安問題的改善,修學旅行不僅成為台灣人的新體驗,也開始從島內延伸到日本內地旅行。之後,逐漸成為固定的學校行事曆項目,各校都有關於修學旅行的各種規定。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戰況嚴重後才終止,實施的時間長達四十年

直到戰後,修學旅行才被「校外教學」、「畢業旅行」所取代。然而,這些活動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多少都延續了日治時期修學旅行的精神。

日本高中生海外修學旅行 最愛來台灣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MPb0AZ

---------------------------------

File:Akiyoshidai-Minamiyama.jpg

日本的修學旅行最早為1882年(明治15年)栃木縣第一中學校(現・栃木縣立宇都宮高等學校)的學生由教師帶領參觀「第二回勧業博覧會」、1886年(明治19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在的筑波大學)的「長途遠足」創造長達11天的修學旅行記錄。

========================

日本的重要教育文化——修學旅行
2014/10/07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中島惠:各位中國讀者在與日本人交談時,或許聽説過「修學旅行」這個説法。據説中國和韓國也存在這個説法,不過在詳細詢問之後,總感覺內容稍稍有所不同,因此這次介紹一下日本的修學旅行。
據稱,日本的修學旅行開始於1886年(明治19年)。當時的東京師範學校學生到千葉縣(東京都鄰接的縣份)旅遊,被認為是最早的修學旅行,這樣算來,至今已有近130年的歷史。在戰爭期間一度被取消,但很快又被恢復。到現在,已經成為日本全國小學、初中和高中(包括公立和私立)開展的國民性活動之一。在日本人之中,很少有人會説「沒有參加過修學旅行」。
修學旅行的定義是,?要有在外住宿、?前往一定程度的遙遠地區,因此與當天往返的郊遊和參觀博物館等社會參觀學習不同。以小學為例,要去相距1~2個小時的場所,而到了初中和高中階段,則將前往距離3~4小時以上的場所,並住在那裏。在很多情況下,日本東部的學校會前往日本西部,而日本西部的學校則前往日本東部,如果是初中和高中,將在教師帶領下住宿3晚左右。在筆者小時候,要每個月一點點積攢費用,然後用作旅行經費。
但自從約20年前起,在私立高中之中,去海外的修學旅行不斷增加。目的地包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和澳大利亞等比較近的地方,會尋訪當地的歷史遺跡等。此外,最近還增加了以前所沒有的新活動,例如住在日本國內的農村,參加農業勞動等。
我的老家在靠近東京(日本東部的中心)的農村,所以修學旅行目的地是日本西部。日本西部的中心是大阪,但在修學旅行中,在全國範圍內都備受歡迎的不管怎麼説都是京都。我也在上初中的時候去了京都和奈良。而在上高中時,去了京都和廣島。對於來自日本東部的人來説,都是非常傳統的旅行目的地。
在京都,主要參觀寺院和神社,一般去有名的清水寺和金閣寺等。主要目的是前往當地,學習日本的歷史,但通過修學旅行學會平時在學校難以獲得的獨立性,也是目的之一。
因此在京都,會將每個班級(我小時是30人左右)分成5個小組,每組6人,然後每個小組進行自由活動。在出發之前確定組長,並決定自由活動的目的地。大家一起計算出發時間和到達時間,商量利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等。例如制訂上午去金閣寺和清水寺、然後吃午餐、下午去東寺等的日程表,在讓老師確認內容之後加以實施。
我小時候既沒有手機,也沒有互聯網,因此都是看著地圖和旅遊指南,大家一起商量。靠自己的腳走在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對於孩子們來説是巨大的挑戰,但我感覺非常快樂。
提到修學旅行的另外一種樂趣,就是扔枕頭玩。當然,這不是正式活動,只是學生私下裏的遊戲。在晚上住進旅館時,每個組住進一個大房間,於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和朋友們住在同一個房間。僅僅這一點就讓人心情激動。
到了晚上10點的就寢時間,老師會來巡視,告訴學生「趕緊睡覺」,但在老師走了之後,學生們仍會在黑暗的房間中扔枕頭玩。這是平常絕對不會玩的遊戲,通過這種經歷,將和朋友迅速拉近關係。這是僅僅靠每天上學絕對無法體驗到的非常幸福的經歷。
修學旅行是日本的重要教育文化,同時也構成青春時代的1頁。對於日本人來説,這還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
中島 惠簡歷
出生於日本山梨縣。曾在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留學。先擔任報社記者,1996年起成為自由記者。著作有《中國精英這樣看待日本人》、《中國人的誤解 日本人的誤解》(均由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出版)等。

=======================

借世界修一門課:日本學生的修學旅行 | 天下雜誌部落格 - https://goo.gl/JRIqxa

借世界修一門課:日本學生的修學旅行
2015/10/27
作者:
藍白拖
關鍵字: 修學旅行 日本 藍白拖
photo credit:藍白拖臉書
今日在臺北車站遇見一群穿著整齊制服的青澀高中生,
每個人都充滿好奇心四處張望,臺北人看都不看一眼的路邊招牌,他們像是看到寶藏異常興奮,
他們是誰呢?
他們是來臺灣做「修學旅行」的日本人,這個傳統已維持130年之久
據說,修學旅行始於1886年,當時的東京師範學生曾經創造長達11天的修學旅行
何謂修學旅行?
要有在外住宿,前往一定程度的遙遠地區,因此與當天往返的郊遊和參觀博物館等社會參觀學習不同。
以小學為例,要去相距1~2個小時的場所,而到了初中和高中階段,則將前往距離3~4小時以上的場所,並住在那裏。
在很多情況下,日本東部的學校會前往日本西部,而日本西部的學校則前往日本東部,如果是初中和高中,將在教師帶領下住宿3晚左右。
修學旅行是日本的重要教育文化,直接影響日本青年對世界的觀察與好奇心培養。
曾經在世界各地遇見非常多的日本旅人,大多出來浪遊或壯遊,我猜多少都被高中時的修學旅行所影響。
最近經常接觸大一新生,我都會告訴大家如果你們喜歡看世界卻還沒出走,請想盡辦法飛出去或到臺灣別處生活,千萬不要怕浪費錢,因為這是一種自我教育投資,旅行絕對不僅僅是用來娛樂放鬆而已。
然而,在網路資源過盛與機票便宜的年代,勇氣與好奇心卻變得愈來愈貴。
(資料參考: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修學旅行」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1941~1943台南末廣公學校日本內地修學旅行照

老照片的故事 - https://goo.gl/fUXdcZ

================================== 

─ 就是愛“台北”! 日本海外修學旅行第一選擇 - https://goo.gl/xD5vLp

海外修學旅行 日人最愛台灣
2016年01月30日 04:10 柯伶穎/台北報導

【日本關西見聞錄】吵鬧的日本學生&日本民宅體驗&騎腳踏車的宅配? | Bring You - https://goo.gl/4jSsQ9

日本修學旅行是訓練獨立性的好時刻,班級會將學生分成一組約莫四~六人進行小組自由活動
海外修學旅行 日人最愛台灣
日本學生修學旅行團除了必去的台北101、故宮等地標外,比較特別的景點是台北孔廟,學生都會特地祈求學業順利。(台北市政府提供)
提到修學旅行,一般都會想到泰國芭達雅、日本沖繩這些海景度假勝地,日本更是台灣民眾最愛飛去的國家。不過日本最新統計,日本海外修學旅行國家中,台灣打敗印象中的度假勝地,成為第1名!
每年的10月到隔年3月是日本修學旅行的旺季,台北因為旅遊環境安全、交通便利,導覽標示清楚且容易理解成為日本修學旅行首選,這段時間走在台北街頭常常可以看到身穿制服的日本高校生開心遊覽景點的身影。
日本學生修學旅行團除了必去的台北101、故宮等地標外,比較特別的景點是台北孔廟,學生都會特地祈求學業順利。加上歷史淵源,台北留有相當多日本時代的遺跡,如北投溫泉區的溫泉博物館、梅庭及二二八公園裡的台博館,讓畢業旅行不只是玩樂,還有教育意涵。
有日本學生表示,台北不同的文化及特色美食,讓他印象深刻。此外,旅行中最怕的就是遺失東西,有次同團多位學生不小心將物品遺忘在飯店,飯店人員將遺失物分類裝好,並趕在學生們搭機離台前,及時送到機場給他們,這些貼心的舉動,都讓他們備感親切且讚不絕口。
旅行社還會安排熟悉日語的大學生擔任導遊,除了互相準備當地伴手禮,甚至前往機場送機,而這些大學生赴日旅遊時,也特別到日本學校拜訪,展現台灣人的友善與人情味。
北市府自去年起,也與知名旅台日籍作家片倉佳史,及日籍視覺影像設計師太公良合作,針對日本修學旅行市場推出《台北滿喫》修學小旅行手冊,確實也因此吸引更多日本年輕旅客來台。
(中國時報)

日本制服妹!台北滿街跑 畢旅瘋來台海外修學旅行 日人最愛台灣

「修學旅行」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修學旅行」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 就是愛“台北”! 日本海外修學旅行第一選擇 - https://goo.gl/xD5vLp

===============

由日本修學旅行思考臺日學生擴大交流之可能
【文、圖/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修學旅行是日本小學、中學及高中職等學校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動,是由教職員帶領學生在外住宿的團體活動,是促進學生更深入了解鄉土、歷史、文化的課外學習活動。而最大的要點是住宿的規劃,其目的是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地點必須是具有距離性,且又不同於露營的野外活動。施行期間一般是在最終學年的初期舉辦,但中學及高中職因有升學或就職的活動,所以往往會提早至2年級的階段舉辦。最近私立學校(特別是完全中學的升學校)更提早至1年級下學期舉辦,此修學活動在教育課程上是被歸屬在課外活動的領域內,對學校及學生而言皆是非常重視的學習課程。
修學旅行是於1882年當時栃木縣(位於東京北方的縣,介於東京與福島之間)第一中學校的學生為參觀「第二屆產業博覽會」而開始。小學的修學旅行是以學校所在地的鄰近觀光地為主流,由於是強調團體性的活動,所以特別重視集團入浴的活動,而列為先決的條件,因此多以溫泉地為首選。此外也為達到和平意識的建立,所以將廣島、長崎等核爆地點及受到戰爭蹂躪的琉球列為旅行地點也相當多。而中學生則以跨越區域性為原則,西日本的學校會前往東日本參觀,因此狄斯耐樂園、東京鐵塔、國家議事堂、晴空塔等皆是目標地,藉此以了解現代化的世界及民主化的過程。而東日本的學校則會以京都、奈良的寺廟為主,期由歷史建築物來了解文化的形成及傳承。甚至也會將阪神地震災區的神戶列為修學旅行的參觀點,以強化防災學習意識。進入高中職後,則幾乎以東京或京都、奈良為主流,其目的是期待學生能更深入了解日本歷史演變的過程及文化發展的脈絡。而近年來因受到環保意識及自然體驗風潮的影響,高校會選擇沖繩、北海道廣島、長崎等作為目的地的學校有逐漸增加的傾向。
日本對於修學旅行的推動是期望由學生自己規劃,而教職員則只是從旁配合協助而已。當整體的目的地決定後,便開始進行分組討論,每組成員為4至8人,各校或各班並不相同由學生自己招募選擇成員。到達目的地後各組自行依所提出的旅行計畫開始進行修學旅行,而教職員則會在規定的檢驗點確認學生的旅行狀況。此外各組的交通工具也是由學生視自己的經濟狀況及參觀目的提出申請,可選擇包計程車或搭巴士、電車等各種方式。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為爭取時間及行動的便利性,多數學生會以計程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因此計程車是由學校統一招攬,而計程車司機必須沿途隨時解說,所以也應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及文化認知。由於是長期配合的模式,所以在安全性上較有保障。類似這樣的活動事實上是值得運用在我國的畢業旅行,可藉由旅行規劃過程,訓練學生參與團體活動的自律、自主的能力。此外也能活化區域性的旅遊機能,提升計程車司機的鄉土教育意識。
由於我國,多數中、小學校的旅行是採全年級的團體活動模式進行,所以比較欠缺自我個性。而學校辦理校外教學、過夜旅行與育樂營等活動,為避免麻煩甚至將一切的活動規劃完全委託外界旅行社辦理,再透過採購法的規範採公開上網等相關規定辦理。學校辦理學生旅行如此可以避免一切繁瑣規定,上網逕行招標,一旦招標完成,得標之旅行社即接手負責所有連繫之工作,校方不需再負責些瑣碎事項,只需詢問旅行社進行之進度,節省校方很多聯繫的時間及工作。
當看到日本當地學生的修業旅行,4、5位學生圍繞著當地的計程車司機先生,認真的聆聽(相片A、B、C、D),公車內3、4位中學生愉悅的一起討論下一站參訪景點(相片E)。浮現腦海中的畫面是孩子參加學校畢業旅行的情景,校門擠滿大型遊覽車,依旅行社行程規劃團體出遊。或許主事者略為修正則可讓我們的孩子由規劃行程開始至結束整理旅行心得,有一段完美且真正屬於自己青春的旅行。

==================================

「修學旅行」的圖片搜尋結果

修學旅行(阿里山神木)

 昭和八年 (西元1933年) 六屆 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

http://163.19.143.52/school/old_picture/6st/index.html

2017-01-05_0923442017-01-05_0926082017-01-05_0923232017-01-05_0924092017-01-05_0925382017-01-05_0925132017-01-05_0924592017-01-05_0924452017-01-05_0924332017-01-05_092420  

==========================================

日本時代女子學校女學生穿著漂亮水手服上學去

走出閨房上學堂 - https://goo.gl/BIx4aD

「修學旅行」的圖片搜尋結果

修學旅行可能是許多少女首度赴外地旅遊的難忘經驗。她們興奮地談笑、玩牌、享受旅程

我是女子,我可以上學


「『查某囡仔讀什麼冊!』考上高女之後,家庭起了大革命,阿媽非常的生氣,一直罵,最後由於父親的堅持,我才能去讀高女。(劉緞口述)

媽媽說:「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妳去讀書,妳去讀沒關係,我來去種豬菜,豬若大隻去賣就可以讓妳去讀,妳若放學回來要幫忙挑潘(廚餘)。」(黃月娥口述)
 

  在傳統社會裡,一般多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有錢人家或能請漢學先生到府教導女子念書,或送子女入私塾讀書;而一般或貧困人家的女孩,自小就要分攤家務、農事或投入生產,不敢作讀書夢。
  臺灣在日治時期推行新式教育,政府鼓勵女子接受教育。然而在家庭經濟不佳或傳統觀念等因素限制下,能接受教育的女性仍多來自中上階級的家庭。有人突破重重難關、有人獲得家長全力支持,踏入學堂、穿著制服,對 許多少女而言遙不可及,有些則滿心歡喜迎接現代化的教育洗禮。


宜蘭女子公學校。(《宜蘭女子公學校創立二十週年記念誌》,1938)


女子也有專屬學校

 

   日本領臺之初,隨著新式教育制度建立,女子教育正式納入學制系統。1896年(明治29年)各地「國語傳習所設立」,分別以成人、兒童為對象,且同時招收男女生。1898年,宜蘭地區3所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公學校,至1917年(大正6年)已擴至17所(含分校)。
   1918年,宜蘭地區公學校的女學生超過一定數量,因此獨立出來,成立「宜蘭女子公學校」(今宜蘭國小),是第一所專招收女學童的公學校;而羅東地方,隨著就讀「羅東公學校」的女學生人數日益增多,也在1921年另成立「羅東女子公學校」(今成功國小)。
至於原住民地區,宜蘭並未設公學校,而以蕃童教育所取代,同時招收男女學生,根據1919年的統計,女生數甚至超過男學生數量。

 

 

 

 馬偕博士於1884年(光緒10年)建立淡水女學
 堂,培育女性傳教人才,免學費並補助旅費、膳
 宿、服裝等,為臺灣新式女學教育的先驅,許多
 學生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族人;1907年(明治
 40年)改制為淡水中學。(淡水中學.提供)

 

 

 

 

 

 

1918年宜蘭女子公學校設立之初,仍可見女子
辮髮的風俗。(取自《宜蘭女子公學校創立二十
週年記念誌》,1938)
__________

 

 

 

 

 

 

 

 

 羅東女子公學校在1921年設立。(《羅東女子
 公學校卒業記念帖》,1938;俞張阿葉.提供)

 

 

 

 

 

 

 

 

幼兒教育始自1920年(大正9年)的羅東幼稚園,至1934年(昭和9年),宜蘭地區已有4所幼稚園。早期多日人就讀,有日臺之別,香蘭幼稚園即為臺灣人所設。(1943年攝 ;林仁昱.提供)

 

 

 

 

 

 

宜蘭的原住民教育始於1901年10月在宜蘭西門街設立蕃童化育所,未及一年即停辦。直到1911年6月才在濁水 監督所東邊成立境內第一所蕃童教育所。(圖為1931年碧候蕃童教育所畢業典禮合照;林萬宗‧提供)

 


高女設校,10年漫漫長路

 

  日治時期,宜蘭地區因對外交通封閉,公學校畢業後的學生遠赴外地就學相當不便。在地方爭取下,宜蘭第一所公立高等學校宜蘭農林學校於1926年設立,但僅招收男生。
  想要繼續升學的女子,只能選擇離鄉就讀臺北第三高女、基隆高女等校,不但造成家庭經濟負擔,生活上的監督也令家長擔憂。地方人士遂積極催生高等女學校,但過程不若其他地區順利,歷時10年,始於1938年(昭和13年),設立臺北州立蘭陽高等女學校,成為本地年輕女性新知識啟蒙的搖籃。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遠赴外地就學並不普遍。游明珠在家人支持下北上就讀臺北第三高女,備受稱羨。
(臺北第三高女畢業合照,游明珠‧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時代女子學校女學生穿著漂亮水手服上學去

 

在蘭陽高女設校之前,陳金波(前宜蘭市長、太平醫院醫師)前三個
女兒(彩鸞、慧珠、薰蘭)均就讀基隆高女。圖為陳慧珠著基隆高女
校服,約1933年攝:陳美完‧提供)
__            _

 

熱愛念書的林鐶,高等科畢業剛好搭上蘭陽高女的列車,歡喜入學。
(圖為蘭陽高女第一屆開學式。《蘭陽高等女學校第一回卒業記念》,1942)

 

(林環‧提供)

(張月娥‧提供)

 

 

 

 

 高女一年級新生,都必須赴宜蘭神社參拜。
 (洪串珠․提供)


當我們赤腳跑、跳

 

高女入學考試要考三種,包括筆試、口試及體育,筆試包括國語、數學、理科、史地及時事。當時很重視體育,入學要考10個項目,包括:跑步、走平均台、吊單槓、吊雙槓、丟鉛球、丟短棒、跳遠、跳高、跳繩、雙手提物跑步等。(林嬌娥口述)

 

  日治時期的教育內容,女性還是多被灌輸以家庭為主,輔佐男性為重的思想。初等學校的教育內容除日語教育、傳授知識外,偏重同化教育與家庭教育,重視涵養婦德、陶鑄忠貞的國民性格。
  女子中等普通教育早期偏重家事、手藝科,中後期重視體能、音樂、美術等。目的在於陶冶臺灣女性成為受現代文明洗禮的日本婦女,並由培養「賢妻良母」轉而造就「文武兼修」的女性。
  以往,女性被期待柔美形象,甚至纏足,未能享有身體自主權。日本殖民政府從校園展開臺灣人的體能改造,透過體育與課外活動,女子和男子一樣赤著腳在操場上盡情跑跳、在海濱戲水習泳。

 

蘭陽高女古箏才藝發表。(《蘭陽高等女學校第一回卒業記念》,1942)

 

 

 

 

公學校期間的裁縫課學習基本縫法,受用一輩子。
(《利澤簡公學校卒業記念帖》第33回,1940)

 

 

 

 

 

 

 

 

 

入選蘭陽高女畢業家政展,對年近90的阿媽而言,
是一輩子的驕傲回憶。 (《蘭陽高等女學校第一回
卒業記念》,1942)
__________________

 

 

 

 

暑期到南方澳海邊進行游泳訓練,從練習潛水開始。一、二個星期之後,校方在做好安全設施
的前提下,將不會游泳的學生用船載到跳水台,然後丟到海裡進行震撼教育。(洪串珠.提供)

 

 

 

日本時代女子學校女學生穿著漂亮水手服上學去

許多遊戲、運動是從日治時期開始流行的,像是玩玻璃扁珠、丟沙包
、拍小球、桌球等。(《蘭陽高等女學校第一回卒業記念》,1942)

蘭陽高女學生赤著腳,活力十足打籠(籃)球。(《蘭陽高等女學校第一回卒業記念》,1942)


那一年,我們一起攀登高山

 

畢業前都會舉行一次修學旅行,我們剛入學的時候就要開始存錢,到畢業要旅行時就可以支用。
登新高山的活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想參加的人要通過身體檢查。(林鐶口述)

 

  日治時期的教育重視體能訓練,學期中有遠足、校外旅行,暑假期間有臨海實習和登山活動,畢業前還有一趟修學旅行。舉行旅行的目的在於培養團體精神、增廣見聞以及鍛鍊身體。
  這些年輕女子擺脫母祖輩足不出戶、衣不露體等閨訓,赤著雙腳、穿著短褲在海邊游泳嬉戲,甚至攀登第一高峰,舉目環視層巒疊翠、連綿不絕的高山。

 

登高山活動,不是人人都能參加,除了個人興趣、體能合乎條
件,家中經濟和家長的許可更重要。(林幸子.提供)

 

沒有專業的登山設備,只穿著單薄的制服,蘭陽高女學生攀登新高山
(玉山),為了禦寒,頂多在衣服內塞入報紙。(洪串珠.提供)

 

 

為了修學旅行,從一年級開始,高女學生就展開存錢計畫。在二次大戰以前,修學旅行常遠赴日本觀光;
戰爭期間,只能於島內旅行,在臺中公園、阿里山等風景區留下足跡。(洪串珠.提供)
_______

 

 

。(林嬌娥.提供)

==================

相關圖片

日治時期屏東蕭家客家婦女於潮州勝進寫真館合影
照片中的客家婦女,除了一人身著和服,其他六人上身著大襟衫,下身著褲且不纏足,髮型則為纏毛辮,顯現了日治時期屏東地區客家婦女身著和式與傳統服飾,兩種不同的風貌。
檔案來源:屏東佳冬蕭家照片
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佳冬蕭家祖屋管理委員會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 線上展示 - https://goo.gl/RqLQNo

----------------------------

相關圖片

傳統的客家婦女頭梳髮鬃仔,身穿藍衫,未婚婦女又有花樣條紋,左邊單藍黑相間條紋,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強迫把髮鬃仔改為閩南造型,服裝改為叭哈衫。

藍衫是客家人傳統的服飾,現今仍有人在製作藍衫衣,傳統的客家婦女長穿著藍衫,故又稱藍衫婦女 ,他們通常是身穿藍衫、頭梳髮鬃仔

藍衫是客家傳統服飾,剪裁寬鬆舒適,領口開斜襟;以扣子或別針扣緊袖口摺起,年輕人的袖口黃邊或繡花,老年人袖口藍邊,現在除了傳統祭典外已不多見。

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 https://goo.gl/KdLwZo

====================================

林獻堂與楊水心結婚40週年紀念照。

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 灌園先生日記 - https://goo.gl/RbiR1r

====================================

北埔姜家的女眷於天水堂前埕合影(攝於1940年)

照片下方註記「紀元二千六百年」指的是日本古曆

是以公元前660年日本的神武天皇時代起算

換算成西曆即為1940年

天水堂裡的婆婆媽媽們 @ 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pqwKPq

=================================================

第十屆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卒業紀念

相關圖片

(二重橋前&鐮倉大佛前)修學旅行

=============================================

日治時期嘉義北門車站
此為昭和2年(1927年)嘉義中學的學生7月12日~17日至新高山登山,出發前在北門驛留念。
日治時期嘉中為鍛鍊學生身心,學校規劃各種體能活動,如每年秋季運動會、水泳競技會、1000公尺跑步、校外長程競走等運動。
不只是嘉義中學,日治時期的中學校、師範學校,皆有這樣崇尚運動的風氣。日治時期台灣懷舊照片文獻史料 | Facebook https://bit.ly/3fGezFX

2021-05-25_1053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